好古窝先生文集/卷四

卷三 好古窝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柳徽文
1896年
卷五

答南子皓汉皓○辛未

编辑

前年二月二十八日手状及十二月二日复书。顷因新里便。始得承坼。书尺往复。若是多碍。况进于此者乎。春序强半。伏惟侍中学履晏重。仰慰。徽文年进业退。兼以离索。所以向仰下风者。日夕愈切于中。前日面论大学或问数段。已蒙虚受采纳。复有俯询数条。益仰求蒙问寡之盛意。更以陈说而求教焉。格致章无复上文语緖之可寻。似不外乎盛诲中下段之意。盖此设问之意。若曰此章只据其下知之至也一句。以补全章之阙。而上章亦无语脉之相承接。则是书最初用力。何以知其必当如是也云尔。如何。挈矩章以此为防下人字。窃尝属之下句。与礼坊记所谓以此防民。民犹有薄于孝而厚于慈等诸条。语势相类如何。此外别有所禀。上恤孤而民不倍。先辈以民亦不倍上之所为为解。心尝不能无疑。以为若果如是。则章句又须别有训释而今不然。此恐非朱子本旨。前年面论时。承闻蔡泽传义不倍功臣之语。深有所警发于中。盖倍恐是相负之义。宜与偝字同。郑注云倍或作偝。按坊记曰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注曰是不偝死忘生之意也。疏曰以此化民。则民皆不偝于死者。下文云民犹有偝死而号无告。下章云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合而观之。不偝之义。尤为分晓。大义恐与此相发。盖民若不恤幼孤。则便是相忘而相倍也。上恤孤。则民亦不相倍。而为之矜恤孤弱。此恐于文义。却为直截。未知是否。

与南子皓癸酉

编辑

新春强半。而书问尚阔焉。每凭花信。未尝不起怀于下风也。更伏问令辰。棣履晏重。启蒙书非初学先务。叔祖东岩公少日请教于王父。王父每以是戒之。使以语孟等平易文字代之。年前叔祖却命徽文。谓趁此聪明专一时节。理会一过。自不妨也。以故窃尝窥其面目。因妄有箚录。以备遗忘。间以示人。而且念家先旧戒。遂绝意此等。置之相忘之域有年矣。顷者屡蒙俯索之勤。谨以所谓画卦图者奉呈而求教。不意左右又流播远迩。已极悚恨。而荷赵丈不以为罪。采取评栉。谓可与之上下其论。且其考索精密。议论明快。实非今世所耳目。自顾抵滞肤末。况复束阁已久。固不敢与论于精竗地头。而亦不敢不为知己者尽之。以卒受其厚赐。且俟左右一言之重。庶涤得多小疑难。二丈往复秤停之馀。幷有以辱教之。施此终始之惠千万。

赵丈改图。加圈于河图虚中而著太极二字者。深得太极无形体无方所之义。而鄙图之挑出十五。以配太极圈子者。诚于道器之分。有所未安者。然愚意亦非不知十五是有形物事。特以这十五不用于仪象卦之画者。已是虚了是数。只用四方八数。原卦画篇。太极圈下所言在河图洛书。皆虚中之象。意亦如此。而四方八数。皆从此流出者。有似乎太极之为枢纽为根柢。朱子尝曰易有太极云云。太极犹木之有根。浮图之有顶。然木之根浮图之顶。是有形之极。太极是无形之极。又曰十五为数宗祖。然则十五亦朱子所谓有形之极也。只以其为枢纽根柢。而属之仪象之前。盖以有形之极。配无形之极也。伏羲时虽无太极之名。图象已有虚中不用之数。则画出之时。岂无原头总会处。退陶传疑论苑。洛以五十数之具于十五中者。直谓之太极。则非朱子不可以五十蓍为太极之意。朱子曰与其以四十九茎握而未分为太极。反不若以一策不用者象之为无病也。然则十五之属太极。亦与蓍之虚一策以象太极者。可同例也。及见旅轩易学图。亦载苑洛图及退陶说。至其自作四正得数四隅得位图。以系其后。则却以十五点属之太极。以正五十点象太极之失。则其于虚五与十之义。亦必费了区处矣。又年前于柳敬甫丈案上。得见南塘图。其十五点则似亦如是排列。而其言曰以五与十为太极。皆与鄙图不约而有相似处。恐是与先天方图之中间塞。却初不干于圆图者有间也。窃观改图。必欲虚去十五。代以圈子者。盖谓与其以有形之极。配无形之极。曷若去此而尽以无形之极该之也。其义则甚明。而其为图则比诸圆图之中间白处。多一圈子。且图样似欠简洁。又以鄙图本例言之。虽以画与数重叠相配。而数自数画自画。不曾滚作一团。虚数与用数为一类。图与画又为一类。故太极之位。亦以圈子别在十五点之上。其下剔出圈与画。为相交图。则又只以点数自成一图。若以圈子著在四方数之中。则恐非两样相配之义。或者又欲不加圈子。只虚中间以为太极。则又若以四十点便作太极。是与四十九蓍唤做太极者。反相似。愚意可就鄙图十五点上面。更著一虚字。以示未尝为用之意。似稍简易。如犹未当则敢不刊去十五。而直以浑元一圈子。为数与画之源头总脑也。然亦不敢自信。乞赐勘正。且以质之赵丈。以求至当之归。幸甚。

赵丈改图。两仪四象。皆纵列其数。以见三画得数之苗脉。井井不紊。且因此可见朱子上半下半相交之说。诚为巧竗。可喜。然鄙图本例。谓画之奇单偶坼。皆是横布。而其实本于数之奇偶双只。则仪象卦所得之数。虽有多寡之不同。凡两两数之。便见奇者零也。偶者双也。而要之只是奇偶两画之象。亦未免横布其数。苑洛旅轩南塘一切横布者。恐亦以是。第鄙图之横排者。乃是纵累诸数而打成一画也。改图之纵列者。乃是横叠诸数而连作一画也。其一横一竖。各有所据。恐不害为相须互发。若其两仪数中多寡相错。则有可论者。方其为两仪时。未有四象之目。而一九二八等数。始有四象位次。然后可见此个位数。南塘却于两仪。预以一九二八等分类攒聚。似涉分拣差排底意。玆不敢勇革旧见。今观改图。亦同此例。是必有说。而愚意则先儒只以河图多寡为序者。似又自然。若启蒙本文奇数二十。偶数二十云者。非谓逐旋攒那成二十。只是凡言其数之各为二十也。前章所言虚其中然后阴阳之数均于二十。及原卦画篇两仪图下所言在河图洛书则奇偶是也。意皆如此。

赵丈改图。就震巽上。交股引行者。于朱子坎离不交。震巽相交之说。尤为直截。然注中有曰阳仪之三。直加于少阴之上。阴仪之二。直加于少阳之上。又曰四象之生八卦者。以其中画相加也。每以下画之奇偶。加于其上者。恐于本旨。犹有未尽。盖朱子相交说。最详于答袁机仲书。与语类交不交之说。各是一义而互相发明。今以横图论交不交之说。则右边本都是阳。左边本都是阴。是为一大限界。圆图之左阳右阴。尤判然易见。右边阳仪挨加于阴仪上为少阴。而曰相交者。以阴在阳边。阳在阴边也。阴阳自加为二太。而曰不交者。亦以阳在阳边。阴在阴边。初不须言交也。右边太阳挨加于太阴上为艮。左边太阴挨加于太阳上为兑。而曰相交者。亦以阳在阴边。阴在阳边也。二太自加为乾坤。而曰不交者。亦以阳在阳边。阴在阴边。初不须言交也。右边少阴挨加于少阳为坎。左边少阳挨加于少阴为离。而曰不交者。以阳还在阳边。阴还在阴边。初不须言交也。所谓各得本画也。二少自加为震巽。而曰相交者。以阳还在阴边。阴还在阳边也。其言交不交。皆据初画阴阳两边大限界而言。然未尝不经由于中画之相交也。非谓右边阳仪蓦直上去为离上之阳。而元不交涉于左边之少阳。左边阴仪蓦直上去为坎上之阴。而元不交涉于右边之少阴也。自此六画。愈细愈繁者。无不皆然。皆可谓之初画之直加乎。若只如此则何以见递次相生之妙。有若迫不已。以至于好笑也。惟其如是。故曰坎离之交。在第二画。两仪生四象时交了。盖指离上之阳。本阳仪之迤过于少阳。非只谓二阳之中。杂乎阴也。坎上之阴。本阴仪之迤过于少阴。非只谓二阴之中。杂乎阳也。是四象复为两仪。而八卦复为四象也。其答袁机仲书。则直曰少阳上半交少阴。下半生少阴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为离为震。少阴下半交少阳。上半生少阳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为巽为坎云云。则元非初画之直加。可见于此。而王考所画四象八卦挨傍图位置排例。不外乎是。鄙说所谓三自少阳中来。二自少阴中来者。盖有所承袭。今以是条相交说。参看于鄙图。则太阳必言下半。太阴必言上半者。便见兑在干之下旁。艮在坤之上旁。而一与四相易。亦居九之下旁六之上旁。少阴却言上半。少阳却言下半者。便见离在震之上旁。坎在巽之下旁。而三与二相易。亦居八之上旁七之下旁。是与坎离不交。震巽相交之说。未尝相背也。且南塘说中重者自加。轻者加于他云者。其例则不外于鄙说也。今观传疑中朱子说四象相交图。自少阴引抵巽坎二卦。自少阳引抵离震二卦者。所以明答袁书中相交说。而犹于上下半之往来互易。未甚分晓。故直向艮兑坎离上引去。而其实未尝不同也。

赵丈改图。以仪象卦之名。移在每画上面。以见四象之以二画而得名。八卦之以三画而得名者。至为亭当。又合启蒙横图之例。谨依此移改。其先儒说及图。则取义有不同。故仍旧未改。如何。

赵丈又取南塘图。作重改图者。尽有意义。可备一说。盖南塘图。虽与鄙图少有不同。而其追勘前儒所未尽处。老少相交加倍。生出其数与画之奇偶。犂然相合。实为鄙说之一大左验。其间位数相加。有未尽相契者。不必深论力诋。有若相角者然。以故今于此图。亦不敢容易说破。容俟上段公案决定后。为一番会合商量。如何。

赵丈则洛书图。据启蒙本文。说出四象八卦之进退消长。极其详密。又如未段干父三男每得成数。坤母三女各得生数。得阳饶阴乏之义云者。又是精到之语。然窃详文义。其曰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所言虽异。只是发明洛书亦有七八九六。有此多端。而其分配四象则未尝有异。非必以所互者。别论生卦。故既言虚五。复却言纵横十五。而亦不嫌于兼用中五。原卦画篇四象图下所言。以河图言则六者一之得五云云。以洛书言则九者十分一之馀云云。意亦如此。其曰四方之正。以为乾坤坎离。四偶之偏。以为兑震艮巽者。与上析合补空之说。所言虽异。只以洛书本有四偶。故言八卦分居正偶。而其得数来历则未尝有异。非必如玉斋之直以八方之数。仍为八卦之位。故老先生亦已辨之。原卦画篇八卦图下河图四实四虚。洛书四正四偶之说。意亦如此。今此图说一得五为六时。九消五为四以下。就互为七八九六上。讨出卦位。而只举纵横十数之消长。及幷言生成之迭变。比朱子七八九六之说。恐深似一截。且方为太极圈子。而便浑成一个圆图。又与玉斋八方之数。直作八卦者相近。且启蒙之言含与合有异。一含九为含。一合六为合。今四象画中。有纵含六横含九等数。亦欠简易。以至以三为退。以七为进。以八为退等语。恐于生成进退之名。有所不合。玆敢略陈所疑。亦望容其愚妄而一一裁诲。

与南子皓

编辑

西游一月。而于执事之侧半之。其熏陶渐染之力。何可胜言。数日来。制履伏惟神佑。徽文十七发新里。再宿到丰县。偶得泄症。虽不至大段。而实由将摄失宜之致。因此窃有献焉。夫衰年精力。易耗而难息。况屡经巨创。髭发大异昔年。惟愿益加温养之工。而思索硏究。随力所及。以副向仰之忱。千万千万。考疑亦早加勘正。以付来月洪兄之行幸甚。前既以思索太过献规。而又以此事相强。正如杨廷秀戒晦庵勿著书。而劝之以楚辞集注也。一笑。

与南子皓乙亥

编辑

会而欢离而思。固索居人常情。而于执事者尤切。况辞退岁已周矣。其间黪制已阕。冠佩依昔。而未有一书候问者乎。且昨今年来。阅尽一大劫运。而静中摄养之节。温理之业。无损于昔时。不胜慰贺。徽文近来。荐遭堂内冤戚。岂有况状可言。向来多小承闻。警发弘多。而一有之及絜矩之义。亦蒙派及于浇灌之馀。积疑自此顿释。幸望随其所得。继此而终教之。勿以愚蒙而有所靳惜。俾无堕在胶漆盆中。岂非所谓立则俱立。成不独成之义乎。又有前日讲贯数条。既承俯叩。玆敢略贡愚见。

立次适为后。亦为服斩。

仪礼丧服父为长子条注疏中。言立适妻所生第二以下服斩。而不及妾子者。以邦礼言之。惟人君之储贰为然。观注中太子字。可见矣。至于母后之为嗣君。既立极承统。其尊无对。而复论适出与否。较量其服之降与不降。则非注疏本意也。盖不惟著不得支子远别为庶之意。又著不得妾子体而不正之号也。盖尝备举天子以下为诸子服斩服期之同异。以明服术之差互而不紊。夫天子诸矦母后之于支子之立极承统者。不论适出与否。是则长子而服三年。是周人尊尊之大义也。观于支子为天子诸矦。自得立庙者。义可见矣。通典庾蔚之曰经无诸矦为宗服文。则知诸矦夺适自立庙。不就宗祭。是适统归重于受封也。若谓长少之分当严。则必第一子之家得立庙。而支子之为诸矦者。世世为宗服。然后方可以适统归第一子。而诸矦不得为适矣。若天子诸矦之于次适为后者。正体乎上。正体乎上。继体而出于正宫也。无所远别。故亦名长子而服三年。此义通乎上下。郑注正体乎上者三。小记庶子不祭祖注曰。正体乎上。谓下正犹为庶也。又出妻之子为父后注曰。正体乎上。将以奉祭祀。与此注正体乎上。皆兼父子一体及与祖为体之义。而独不及适孙承重。谓之正而不体者。特以别四种之名。而单举父子一体言之欤。适出不为后者。始加远别之名而称庶子。绝而不服。妾子为后者。体而不正。故体而不正者。继体而不出于正宫也。犹为庶子而服期。如晋武之于愍怀太子是也。妾子不为后者。不待远别。直云庶子而不服。是天子诸矦以下庶子之名有二。即适出不为后及妾子兼为后不为后者是已。若诸矦以下。又有继祢不继祖者。是为下正之庶。下正者。出于正宫而所继在下也。而于长子只服期。如伯禽之于考公是也。夫正体乎上之正。体而不正之正。下正之正。俱指正适而言也。有妾子而上继祖祢者。为其长子则与正体乎上同。是诸矦以下远别之名有二。即适出不为后及下正不继祖是已。诸矦之于支子别出诸矦者。以尊同而服期。如周公之于凡蒋是也。其馀皆不服。如鲁桓公之于孟孙是也。若大夫之于支子别为大夫者。以尊同而服期。其馀降而服大功。大夫妻之次子不为后而独为大夫者。犹为远别之庶而只服期。观支子为大夫而不得立庙者。其义可见矣。宗子为士立二庙。支子为大夫。当立三庙。是曾祖之庙。为大夫立。然不可二宗别统。故其庙立于宗子之家。盖支子为大夫而自立庙者。方可以适统不严论之。于妾子为后而为大夫者。却为体而不正之庶而服期。若士之于适出不为后。及妾子既无远别之义。又无降庶之法。只称众子而服期。此天子以下为适子庶子服之大略也。向时甲乙之论。一以次适而加远别之称。一以御极而论适出与否。恐俱非注家疏家之意。至说远别之庶妾子之说。非不对举而极论之。到经传注疏交互参错处。却不免滚同而无别。至疑言者之有前后矛盾一也。又谓贾疏之未经程朱勘破二也。又谓朱子说。必得次长不为庶之文云云三也。又言贾疏本意。谓第一子未成人而死。不服斩然后。为第二适子服斩四也。其所谓前后矛盾与否。今以仪礼礼记诸说证之。小记曰大夫降其庶子丧服为众子。注曰长子之弟及妾子。大夫则谓之庶子。降之为大功。天子不服之。此庶子。即适出不为后。无服者。方加远别之名。与此疏立第二长子。亦名长子者。其别甚明也。小记庶子不祭祖。注曰正体乎上。不继祖与祢者。自为一例也。适不继祖。亦加远别之名。与此传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者。自为一例也。丧服大夫之庶子。为适昆弟。注曰适子或为兄或为弟。疏曰此大夫之妾子。故言庶。此庶子即妾子。不待远别。直称庶子。与此传疏体而不正。立庶子为后者。虽有为后不为后之别。而只是妾子之称。自为一例也。观此则贾氏所解适妻所生之长子。且与不继祖祢之庶子。体而不正之庶子。段落分明。各有攸当。无前后矛盾之可疑也。其所谓疏说未经程朱勘破者。今以朱子指授编次之事证之。大全答黄直卿书曰。丧服一篇。已略修定。似有条理。又曰事冗目昏。只得一两卷仔细看。自既夕以后。多不及详。又丧服篇中。勉斋往往特揭先师朱文公亲书稿本曰云云。又信斋跋通解续曰。先生以勉斋所立规模甚善。至令就先生所编。皆用此规模更定之。观此则此首篇丧服。先生盖尝是正。不啻明白。恐不可谓未经勘破也。其所谓朱子说。必得次长不为庶之文。今以朱子说及所编通解中亲加勘断者证之。朱子曰若世子死。则立世子之亲弟。亦是次适也。庶子不得立。此适子即适子之为后者。正与此疏亦名长子者相合。而与庶子不得立之庶子。其别甚明也。内治篇曰。适子庶子生见于外寝。公庶子生就侧室。注曰适子世子弟也。庶子妾子也。朱子曰。按上庶子字。宜为衍字。或是适子之次子。名为适子庶子。内则篇曰。冢子未食而见。适子庶子已食而见。朱子曰。按此记大夫礼。而又别其冢适庶子之异同也。五宗篇晋有馀子公行之官。注曰馀子适子之母弟也。下庶子注曰妾子也。此适子即适子之不为后者。正与此篇大夫之庶子。疏适妻所生第二以下。直言昆弟。不言庶者相合。而与庶子就侧室之庶子。其别甚明也。观此则朱子说中次长不为庶之文。不啻斑斑矣。其所谓第一子成人与否。今以贾氏疏说证之。丧服传妇人不贰斩。疏曰丈夫容有贰斩。有为长子皆斩云云。观此则贾氏本意。正谓第一子死服斩。而第二长子为后而死亦斩。无容更说。第一子殇死不服。不啻分明矣。当时论辨之际。苟以四段证之。则似或止许多纷纭耶。向者既蒙考示之教。玆陈所见如此。幸赐勘核而回教之如何。

中庸辑略或问

有辑略而无或问。则不知何者为所发明。何者为背其师说。有或问而无辑略。则虽见论辨之详。取舍之明。而不见诸儒本说颠末。故别为或问。以付辑略之后。合为一书。以羽翼章句。然此不是辑略之或问。只依中庸本书次第。论辨诸儒说解。而取舍之间。或有不专为诸儒发者。合而名之曰中庸辑略或问。今见行本。多截去辑略。却载诸儒说于或问注脚。以取简便。而终不如合部之为全备也。仙乡有言中庸或问之外。别有辑略或问。一则专论中庸经旨。一则专论诸儒得失。而今见行本。乃后人合幷为一书云者似矣。愚则决以为不然。若果如是。朱子序文。何独言辑略或问。而不言中庸或问。且或问中不论诸儒。而专论中庸者无几。安得自成一书也。况诸儒说。亦是论难中庸经旨。则离为两书。俱不成篇体者乎。若果后人合幷为一书。则其事大于注释。而其人姓名及合幷时世。独不传于后世耶。设使有亲见辑略或问篇目者。恐只是古本之合部者。而未及深考。遂认作中庸或问外。别有是书也耶。试赐商量而可否之如何。

太极图五行一阴阳

注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承上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言。是统体说也。随其气质所禀不同。承上无极之妙各具一物之中而言。是各具说也。盖五者以两个言。则只是阴阳。而其为阴阳不一。如上注所云水木阳火金阴。木火阳金水阴之类是也。小注论五行一阴阳。乃言木之甲乙。火之丙丁。诚以各具说。然其意亦谓五行之甲丙戊庚壬都是阳。乙丁己辛癸。都是阴。两个五行。不过曰阴阳。故朱子答黄商伯书曰。阴阳五行有分而言之。木火阳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正是明五行之统于阴阳。其为统体说。只如前日盛论。更无所疑。如何。

朱子甲乙属木。甲阳乙阴之语。非正释五行一阴阳一句。只论舍五行。无别讨阴阳处。故与黄商伯书。语势若有不同。然其归宿。只如黄书中语。故其下复说如言四时而不言寒暑。是指四时统于寒暑。岂四时亦尝各有寒暑者乎。

各一其性

性即理也。无间隔无分段。则统体各具。同是这个。浑然粲然。语有自别。就五行异质四时异气上。各说浑然全体。则明白易见。复就浑然中。讨出粲然有条。则不患无其说。其议论则却深似一截。不可便谓浑然全体一句内。已说破此义也。理虽不犯形气说。而亦不离于形气。周子各一其性一句。在水自水火自火。未暇及于水兼五行底火兼五行底。就观其中所具之理。只当如是而已。注首所谓浑然一体。固统说阴阳五行。而此条元来亦非主粲然者而言也。今于依本文说处。只当依本文而已。推言外说处。亦当无所不至。如何。

律吕新书黄锺之实

自子一每以三乘之。为丑三寅九至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以成黄锺之实。其必以三乘之者何也。每三分然后。可以损一益一。故渐次三破。愈细愈繁。每越一辰而观之。皆为九破法。故法与数。皆互相越一位书之。子寅辰午申戌。与亥酉未巳卯丑。各自为一类。观其三三乘之。则必须合为一图。观其九九乘之。则又须分作两图。故今离以两之。使易晓焉。

寸分数图

子一 黄锺之律
寅九 寸数
辰八十一 分数
午七百二十九 釐数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 毫数
戌五万九千□四十九 丝数

黄锺一律九寸。一寸九分。一分九釐。一厘九毫。一毫九丝。故黄锺之律。是一每以九倍之。得寸得分。以寸计之是九寸。以分计之是八十一分。以釐计之是七百二十九釐。以毫计之是六千五百六十一毫。以丝计之是五万九千口四十九丝。故九下书寸数字。八十一下书分数字。非以寅为属寸。辰为属分。乃就其三三递乘。以记所得之数。自寸起者。自大而至小也。

寸分法图

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 黄锺之实
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 寸法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 分法
巳二百四十三 釐法
卯二十七 毫法
丑三 丝法

黄锺一律。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故黄锺之实。为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每以九约之为寸为分。就一寸看则只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就一分看则只二千一百八十七。就一厘看则只二百四十三。就一毫看则只二十七。就一丝看则只三。故三下书丝法字。二十七下书毫法字。其曰寸法分法者。犹言日法九百四十。月法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云尔。自丝起者。由小而及多也。

黄锺生十一律

丑三分二者。三分黄锺之二。以一为三寸。故为六寸。寅九分八者。九分黄锺之八。以一为一寸。故为八寸。卯二十七分十六者。二十七分黄锺之十六。以三为一寸。故为三寸三分。辰八十一分六十四者。八十一分黄锺之六十四。以九为寸。故为七寸一分。其下二十七为一寸。以下皆以此推之。每分字。上是分母。下是分子。分母皆黄锺一律之细破也。分子是每律长短之所得也。每律相生。各据本律分子。逐一增损之。以得新律之分子。其先书分母者。所以见几分黄锺中。今得此几分也。然分母之三三乘之。是虚剩之数。愈细愈多。故每于分子。必三三约之然后成。如三为一寸。九为一寸。二十七为一寸之类是也。注阴数以倍者。丑之二倍于子之一。卯之十六倍于寅之八。馀仿此。阳数以四者。寅之八四倍丑之二。辰之六十四四倍卯之十六。馀仿此。三分本律而损其一者。三因子一而为丑。是三分母。又三因一为三之中。损一而为二。是分子。三因寅九而为卯二十七。是分母。又三因八为二十四之中。损一而为二个八。即成十六。是分子。馀仿此。三分本律而增其一者。三因丑三而为寅九。是分母。又三因二为六之外。益一而为四个二。即成八。是分子。三因卯二十七而为辰八十一。是分母。又三因十六为四十八之外。益一而为四个十六。即成六十四。是分子。馀仿此。六阳当位自得者。黄锺子居子。大簇寅居寅。馀仿此。六阴辰则居其冲者。林锺未居丑。南吕酉居卯。馀仿此。其必居乎冲者。十二辰之次序不乱然后。其递乘之数井井不乱。而每隔八所生。自然与其次之辰相冲也。三吕在阴。三吕在阳者。自子至巳为阳边。自午至亥为阴边。未酉亥在阴。丑卯巳在阳也。用倍数者。自蕤宾午下生大吕。丑当损一为四寸有奇。而必益一为八寸有奇。然后与月气相应。今此所列。只一损一益之常例。故仍损一而作四寸有奇。其所谓用倍数者。倍于损一而为益一。循此以往。则夹锺仲吕。皆自然倍数于此所列者。

十二律之实

黄锺半无者。盖黄锺为他律之商羽征角时。须用半黄锺。然今此所用。乃变黄锺之半。非本黄锺之半。其言不用者。六十律图中。太短而不入者也。下变律不用者。又是太长而不入者也。

律生五声

宫声八十一者。黄锺之数九九八十一分。为五声之本。三分损益。以生四声。琴律丝数。亦如此。

六十调注六甲五子

六甲五子。究于六十。三十六为阳。二十四为阴。就天干五行中。分三阳二阴。则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所乘三十六为阳。庚辛金壬癸水所乘二十四为阴。就地支五子中。分三阳二阴。则甲子丙子戊子十二支合三十六为阳。庚子壬子十二支合二十四为阴。

候气

黄锺九寸升。五分一厘三毫者。黄锺子律入地最深。渐升而短。至大吕丑律。为八寸三分七釐六毫。其两律长短相去五分一厘三毫。今置黄锺九寸。除大吕八寸三分七釐六毫。则其馀即为升数。又置八寸三分七釐六毫。去八寸则馀三分七釐六毫。为大吕升数。馀仿此。农岩尝以律管所埋之地。不过数尺。每月一管灰动。馀管不动。问于尤庵。答以诸管之不同时相应。是非本律故也。盖以此而归制作之别有所由也。然朱子既言入地浅深不同。故气应有先后。又言最长者入地最深而最先应。最短者入地最浅而最后应。此外恐更无馀法。农岩非不见乎此。而乃谓若只以入地浅深而有先后之应。则古之制律者。但当审其长短之数可矣。而必审其空围广狭本末厚薄。毫厘不失。是必有其故矣。是亦以诸律之应与不应。为在制律之别有神妙也。愚意以为律之为用。不但于候气一事。如八风之强弱。八音之高下。歌曲之清浊。舞节之疾舒。以至太子乃生。太师奏声中某律之类。无不以是准之。则其声气之异。虽若但系长短。然必先定其空围之均于九方分。然后长短可论。岂可但审其长短而得此哉。独候气只取其通气而不取其音声。则似可但审其长短而不审其空围。然其围若太阔则其气散漫而难寻。太微则其气壅阏而无力。以此言之。虽候气一事。诸律之围。必须同用九分而后。始论气应之先后。系于入地之长短者。此乃所以为制律之妙。恐非别有要妙为馀管不应之所由也。农岩又疑阳气自下而上。宜必达于地上。而律吕阳升。极其所至。距地面四寸五分而止。其上面则气更不到云云。然夫律吕候气。只是地气蕴蓄里面。自冬至九寸。渐渐向外。每月只争数分。复至冬至。当为四寸五分。为半黄锺数。而其气到此无力。旋复生于里面。倍其数而为黄锺全数。与天气周流六虚。复阳生地下。至纯阳极于天上。姤阴生天上。至纯阴极于地下者自不同。如人气脉蕴于皮肤。与呼吸升降不同。今乃比而同之。其何能相通。

答南子皓丙子

编辑

信息愈阻。而慕用愈切。意表洪兄至。而昨年正月腊月及今年正月书兼别纸三数幅。一时远坠于竆山涔寂中。复有愚山书柳丈书纯之书。与之偕焉。节次展读。恍若周旋于芍药鳌柱之间。第伏审闲中履用。有时失适。顷岁功戚之荐叠。侨寓之艰关。承闻虽晩。伏为之戚促而歔欷也。徽文痰症犹未袪。而复见儿殡之撤。心緖忽忽无可言。但日与洪兄说仙里事不厌。至于前后俯教。无暇于温绎。敢合幷而掇其紧要。略贡愚见。必多不中理处。更愿卒赐指诲。书末所戒平易淡泊处从容涵泳一语。敢不铭佩以冀前头分寸之进耶。纯之眼目尽精明。在侪友未易得。极可叹尚。今多依其说。修润迭为消长说。承执事合幷究竟之教。玆敢就考疑中诸语。撮其大义。约绰胪列。而鄙说中亦有窜改。以进退字代占得字。且如卦气图及画卦图等处。亦有添入修改之计耳。绍修院藏先贤遗像。今将改摹。四月旬间。当奉安藏弆。其时若无所碍。则窃拟瞻谒。仍作小白之游。难保其无魔也。未知执事闻之。亦或有三杯祝融之兴耶。

别纸

编辑

华音译书。侵与真之终声无别。三韵声汇凡例。亦言侵覃诸韵。以imghjFile:MO 1166A B112 257B 010 24.gif为终声。近日又有华东正音者出。而侵覃诸韵。直从译书。今承示南药泉集中语。亦为鄙说之证。其终声既混而为一。则于简反。即乌斩反。然古人或于字同音同处。有反切之各出者。盖于同音中。或有便于唇吻。微有古今之不同。或有于许多字中。随意所取。朱子传注反切。与九经注疏。或有不同者皆然。今此厌字。既从郑注黡字之读。则其反切。盖出于随意便读而已。岂有拣择取舍于终声之异哉。且孔疏中。有乌斩乌簟两反切。而朱子于乌簟反则义有不同。故直不取。只作乌简反。与乌斩无异。然或于当时之读尤明白。故特著之欤。若韵会等诸书。无此例者。盖今时中国人。真与侵等终声虽混。古韵则亦自有分别。故因古人所分韵母而各著之。其下翻谚。亦不得不以东国之有别者以类分之。其实一也。如入声华音无终声。故例多通韵。而东音井井不紊。是在古韵。亦自有别。故韵书俱无通韵之例。又尝观林白湖集中。有论入声散押非古法。而朱诗已有散押。皆因后世学习。且如西铭韵。亦用关中语音。亦时世使然。岂可以此谓程朱不知而作也。况仪礼通解,大学章句及近日唐本大学。俱无于简反三字。此或先生删去之本耶。淫泆以写误处之似好。然遍考唐乡诸本。俱无异同。至于仪礼通解本止于至善及诚意章章句。字有异同。而泆字却同。诸本岂容皆误。况淫泆之语。亦自古有之。何待古书中必有四字贯串。然后方信其无误哉。谚解之不可尽从。不可殚记。今以诗言之。如集于苞栩。栩当音后。而今读如羽。羔裘豹褎。褎即袖字。而今读如有。每食四簋等簋字。当音轨。而诗中读如介。易中读如莒。诗中误处。不止于此。况他书乎。以吐言之。月川于书中御事卧吐。改以隐之类。王考又辨易中传本义吐误处亦多。亦见谚解之多有不可尽从者。且顷年承闻后山翁读四书。有多不从谚解吐。执事亦多有之云。更一一回示千万。西铭韵用关中语音。金仁山濂洛风雅中。西铭音注云母处与叶。相长叶。幼秀告孝肖叶。事志懈类叶。懈音里。参奇生成宁叶。奇关西人读如幷。东铭音注云谋古韵叶音眉。其下云二铭乃古书韵语之体。今拈出音叶。以便诵咏。

与南子皓

编辑

向者两日承诲。不能使三岁索居之怀顿释。归来怅惘。无时可已。岁既阳止。伏惟动止清适。徽文日与新学数辈相对。无异闲酬应费日。柰何。推前引后。家兄议论。与鄙说不同。今谩录呈。因以鄙说幷此仰渎。以求异日至当之归。盖此段文义。看作理气离合者。亦有数说。一则谓不见始合。是理与气不相杂也。不见终离。是理与气不相离也。然当时曷尝有理与气元初相杂。后来相离之疑。朱子必以先后分言之乎。且不离不杂之意。已包在虽然以上一段。而此不见其合与不相杂者。大家不同。则朱子许多不杂不离之说。恐不足为证援。一则谓理与气本是合底。不见其初理兀然独存。待形气之生。两相缝合底。既是合底。又不见末段两般相杂。然当时曷尝有理与气本是两物。始相凑合之疑。朱子必于其相合处辨之乎。且以象数未形形器已具。俱属前与始。恐不与上文微著两段。血脉相接。愚意此前与始。承上自其微者而言。后与终。承上自其著者而言。合承上冲漠字。离承上不同字。朱子尝举程子说。以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相对说。又以象数未形形器已具相对说。此又以自其著者微者相对说者。都是一串意思。而释太极之意。完备称停。恐不可俱属始与前。但象数未形之前。动静阴阳之理。悉俱于中者。疑若有礚著头端璧合珠联底模样。然动之前是静。静之前是动。不见元初混融合一之时节。形器已具之后。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者。疑若有各成一物。支分派别底模样。然动静相循。阴阳相须。不见终极阴阳分北之时节。是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也。夫气易见而理难知。故必于气言之。而太极之无始终无离合者。自在乎其中。如是说。不费辞说而脉络分明矣。伏愿更赐驳正。发其迷滞如何。

与南子皓丁丑

编辑

向来情翰。已是隔年消息。瞻仰之怀。与日俱深。伏惟春煦。棣履增重。推前引后说。满纸谆复。至诚诲谕。警发迷滞者至矣。然求教之道。必须先罄其所疑。玆敢不揆烦猥。复此贡愚焉。朱子启蒙注言象数未形。形器已具两段。正是分前后说。而图解则至第二节。始以自其著者微者。交互详言者。以首节方说无极太极。而二节始说太极动静故也。启蒙就太极言。此就太极阴阳言。然其发明太极在阴阳之先。又在阴阳之里。则未始不同。此两下说。盖原于程子所谓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四句。须著如此说。然后理与气之极。终始无间隔。不相杂不相离。有先后无先后底意。始极完备。无复馀蕴。且又有不可不辨者存焉。理一者实未尝止于一也。分殊者实未尝止于殊也。上文中微者本是一个。著者自是千头万緖。其曰不同位不同时。理无不在者。主各具而言。与下注性无不在相贯。其曰冲漠无眹。其理悉具者。主统体而言。与下注无性外之物相贯。其所谓不同者。辊到千百世以来。若有差池分裂底时节。动静不相循。阴阳不相待。有生而无成。有屈而无伸者。然而后际终极。一理为之贯澈。不见其离析者。理为之宰也。其所谓悉具者。在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前。若有浑圆合幷底物事。动静无所判。阴阳无所形。有混而无辟。有道而无象者。然而前瞻其始。动之前原有静。静之前原有动。不见其总脑者。亦理为之宰也。此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而理为之宰。故曰非知道者。孰能识之。此是兼理气一显微说去。何尝专言气而不言理哉。若理与气浑合无间之意。虽然以上。已尽之矣。何必更著虽然字。以申言之。且理之与气。古人固有分看合看之疑。而初未尝就时分上。有始合终离之疑。亦何必以时分辨破为哉。然则此离合字。当如邵子所谓无极之前阴合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之意看。始终字。当如朱子所谓前瞻既无始。后际那有终。至理谅斯存。万古与今同之意看。离合之分配始终。当如朱子所谓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之意看。盛论亦未免有合动静分阴阳之说。亦可为鄙说分合之张本。来教又欲以议论多寡决之。然曾箦之华晥。众君子或未之见。而一童子见之。非一童子优于众君子。世间容有此等事。故愚不敢以葛庵之精博。损斋之明达。引作声援。而冀得高明一言。以破其蒙蔀。幸有以谅之否。

与南子皓别纸

编辑

朱子人物理气同异说。有许多头项。而要不出一原异体二者之分。其二者之中。又各有同异之可互言者。试一一陈说而求正焉。夫朱子说。有就一原上。言理同而气异者。如中庸章句。言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人物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大学或问。言以其理而言之。则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之殊。以其气而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是以或贵或贱而不能齐者是也。有就异体上。言气同而理异者。如孟子集注。言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若不异。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全哉。语录言物之蠢然运动。若与人无异。而人之仁义礼智之粹然者。物则无之者是也。又有合幷前后。言理同气异气同理异者。如与黄商伯书。言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语录言方赋与万物之初。天命流行。只是一般。故理同。二五之气。有清浊纯驳。故气异。万物已得之后。虽有清浊纯驳之不同。而同此二五之气。故气犹相近。以其通明昏塞之甚远。故理绝不同。中庸是论其方付之初。集注是看其已得之后。又言孟子集注。所以见人之为贵。非物之所能全也。大学或问。所以见太极之无亏欠。而非有我之所得为者是也。夫所谓一原异体前后之大分。于此焉备矣。然其所谓气同者。只论其蠢动。若其赋与初之气异者。非在天而不干于人物已生之后。则其所赋形气终不能同。故有因赋与初之气异。而就气异上。亦言气异而理异者。如语录言人得正气。故具得许多道理。如物则气昏而理亦昏了者是也。又有合幷前后。言理同气异气异理异者。如与徐子融书。言天之生物。其理固无差别。但人物所禀形气不同。故其心有明暗之殊。而性有全不全之异者是也。然其所谓理异者。只论其多寡。若其赋予初之理同者。亦非在天而不干于人物已生之后。则其所得之理。未尝不同。故有因赋与初之理同。而就异体上。亦言理同而气异者。有如中庸章句。言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及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或问言在人在物。虽有气禀之异。而其理则未尝不同。大学或问。言人之理不异于己。物之理不异于人。其下即言人物气质贤愚之不同者是也。是其言同而不害其有异。言异而不害其有同。故有合幷而言气异气同理同理异者。如语录言知觉运动。人物皆异而其中却有同处。仁义礼智是同而其中却有异处。须是仔细看。教有条理者是也。右诸条虽若不同。而各有下落。相须互发。不可执一而废一也。今之主言同者。乃谓健顺五常之性。人与物具得其全。然今观中庸章句。特举其同而偏全之理包在其中。语录言牛之性顺。马之性健。即健顺之性。虎狼之仁。蜂蚁之义。即五常之性。但禀得来少。不似人禀得来全耳。是朱子自释章句之意如此。则虽不言偏全。而亦非谓人物无偏全也。今又以异体不同。专属气质之性。但以万物一原。为本然之性。然今观与黄商伯书。既以一原异体。分禀生前后。则不可以有生之后。都属气质之性。徐子融以附子热大黄寒。为气质之性。而陈才卿谓是本然之性。朱子斥子融认知觉为性。故以此为气质之性。又与子融书。谓枯槁之物。只有气质之性。而无本然之性。此语尤可笑云云。今若复以异体不同。专属气质之性。则物之不全者。皆无本然之性。殊不知气质之中。剔取理一边。为本然之性也。今又以牛可耕马可乘而不可相通。故为性同道异之论。然今观率性之道。有亲亲敬长。可乘可耕之异。则天命之性。何独无全具四德及牛顺马健之异哉。语录言理之为性则可。然理之在人在物。亦不可做一等说。夫所谓理之谓性。是指性之不囿形气。则道之各循其理者。亦未尝不同也。所谓不可做一等说。是指性之或健或顺。则道之可耕可乘。亦不可做一等说。右三条可以破主同讳异之病也。今主言异者。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专归赋与之前。自所赋形气不同以下。为禀生之后。然禀生之后不同者多。而其为理则未始不同。何独就天之所命处。方见其所同哉。语录言性只一般。人物气禀不同。他所命处。亦只是这个善。圣人便用他善底。朱子取气质中。剔取善一边如此。亦见物上。有人之知之无不明。处之无不当底道理。此皆理一也。今又以性道之同。为只主人上说。而物之不可开通者。不得与此。然今观章句语势。人与人同之意固居多。而物亦同得之意。未尝不该焉。夫兼言人物处。须通人物看。专言人处。须专以人看。而语势又多相照处。章句言人性虽无不同。而气则有异云者。是与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一段。虽有专言兼言之别。而语势正相贯。与首章性道虽同一段之兼言者。语意亦只是一串。夫人性虽无不同云者。正指禀生以后。则不可独以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为追说赋与之前。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云者。既指人与物言。则又不可独以性道虽同。为专主人上说。而于物则只作物与物同。使章句三段所解。无一相似也。今又以性有全不全之异。而于物上。著不得全字。然今观理之无分段无间隔。则不害谓之全。故语录言物物具一太极。则谓之全亦可。谓之偏亦可。以理言之则无不全。以气言之则不能无偏。朱子就异体上。亦著全字如此。则虽非谓全具四德。而浑然太极之全体。未尝不具于一物之中。非如形气偏全之各有局定也。右三条可以破主异废同之病也。譬如银在罏中镕出来。为百千人之所得。有兼得百斤底。有只得一铢底。或相倍蓰而无筭焉。问所得多寡则无一相似。问所得甚底则同是银也。试以太极图言之。则是所谓统体一太极。各具一太极也。就一原上言。则万物一原。是本然之性。而或贵或贱。是气质之性也。就异体而言。则各具一理。是本然之性。而堕在气质。是气质之性也。今主同者以为本然无两层。只以一原同得当之。盖异体底是这个理。一原底是这个理。非谓有两层。所就而言之者不一。如太极以象数未形其理已具。及形器已具其理无眹两项说。而实非有两层太极也。今主异者。以同一太极各一太极。俱属赋与之初。而惟人也得其秀以下。为禀受之后。夫同一太极者。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是一原同得也。各一太极者。所谓性无不在。是异体各得也。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是各一太极中。拈出一物而言。虽更端而更贴第一圈。然其实物物一太极。皆可以当第一圈。如粟之千百粒子。本于一粒而个个圆成。复为千百粒之本原者。未始非其初之千百粒子也。盖人心体用。都是一理。而在亲则为孝。在君则为忠。当爱则为爱。当恶则为恶。孝底非忠底。爱底非恶底。则不待以气言之。而不害谓之异也。忠孝是这个理。爱恶是这个理。则不待推原未发。而不害谓之同也。是犹人物之性。就异体各具之后。唤做异亦得。唤做同亦得也。今或以朱子诸说。编年考证。以同者为初说。而异者为定论。又或就编年中摘出岁月之颠倒。以见异者亦为初说。而同者亦为晩说。是皆不能通融参考。务欲执一而废一也。向日子强氏主同之论。固有太过处。窃见盛论或恐主异之太过。故𫌨缕陈说如右。又向承盛诲。就黄商伯书。以理同二字。归之天之赋与之同。气异二字。属之人物禀生之异。其下气犹相近理绝不同八字。仍与气异字。浑作一项看。恐其境界分段。未甚明的。而且论天命之性。以气异二字当之者。虽由天命之性。离阴阳五行不得。然论人物之性不同处。不应只著气异字而但已也。是足为招疑惹谤之端。此一条又不在右方条辨之中。玆敢尾陈。伏愿细加勘核。复赐镌切。断得一番公案。千万幸甚。

与南子皓

编辑

鸣凤之会不成。而前年五月辱书。承拜于季秋。已叹其阻阔之极。矧此淟涊忧病。拜复未遂。而今年又复五月矣。歉悚之私。慕仰之忱。无日不切。近来转闻静中将摄。大段失适。区区悬虑。倍切恒品。徽文春往闲坪。有礼书勘校之役。可费一年工夫。似此度日。百事倚阁。书尺往复。亦复惰废。前日俯询。亦不暇考核其源委。积久稽逋。自绝于金玉之音。极是未安。玆敢逐条备数。更以求教焉。中庸天命之性。诚离气质不得。虽剔取理一边而言。亦岂无偏全。但不论偏全。其为理则同。故子思朱子本旨。但主其同。不及其异。而偏全则自在其中。盖人性就四方八面。见得四者之发见。而物性有于父子上。见得有些仁。却于他处。虽无义礼智之可见。而一物之性。见得有些仁有些义。则他物所具之性。与此不是别物。非人则具了四片而物则具了一片也。历象授时图少半太。按古人以三分之二为太半。三分之一为少半。然此图曰半曰太曰少。全不精密。列宿起至。于少半太。各有欠剩。而只举大数言之如此。夫历象所分宿度。有分毫秒忽之小数。非少半太三字所可尽也。今只就此图上。求其恰满。则宜其有参差不合矣。盖历代诸历所言宿度。各自不同。不但槐潭说为然。尝观汉之三统历,唐之宣明,宋之授时,明之大统,清之时宪。与平壤石本及此图。无一相似。是皆不满于前代所分。辄复改定故也。又此图中层。以每月斗建辰次。却作日月所会者为大误。此亦于传疑及考误中有图。故不复赘焉。斯文运蹇。郑叔颙逝去。家庭之属望。侪友之倚仗何如。而今焉已矣。承谕及此。益增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