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定齋別集
卷之三
作者:朴泰輔
1702年
卷四

追尤錄

编辑

丁巳十月

编辑

初六日。增廣別試文科會試試官。李正英,李弘淵,尹深。參試官睦天成,金𤥼,李華鎭,朴泰輔。監試官。掌令柳廷輝,正言申㶅。

初六日。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開塲。以左傳美疢不如惡石。出爲賦題。則良久之後。擧子幾半起立曰。此題不可製述。請開門以出。問其緣由。則題意大有觸諱云。臣等反覆參究。終不得其說。而旣以觸諱執言。有非開喩可回。觀其形勢。决難鎭定。不爲改題。明有事目。而以此至於罷塲。則事甚未安。不得已改他題以試之意。惶恐敢啓。

賦題。美疢不如惡石。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初七日。晝講入侍時。上曰。昨日試塲事何如。知經筵閔煕曰。擧子則無失。題意則與檀弓免子游衰無異矣。上曰。此題出於左傳。予已考覽矣。文字之可合書題者何限。而乃出如此之題。雖出於無情。事甚駭然。試官等推考。

右議政許穆箚子。試官出題之意。實爲駭然。彼陰附時烈亂統之說。當試士之日。引左傳。隱然試諸生。諸生等覺之。據大義不作。則不得已改題。而諸生等或不作者有之云。左傳引喩之事。專以捨長立弟爲非。其用意無狀。顯然貶非先王釐正之意。抑何心也。孝廟以仁廟之次嫡。建爲嫡嗣。旣踐阼卽位。則昭顯有子。先王所廢。不可以有子論先王所建立。則亦不可以非嫡論也。况天子諸侯有奪宗之貴。於禮不言乎。以國之大統。不歸於孝廟。臣實未曉其意也。此大義之罪人也。掌言責者無一人敢言者。臣竊恥之。其所謂美疢喩於何。惡石喩於何。大禮旣正之後。罪罪人不嚴。及今朝廷之羞辱至此。此實國家自召之也。良可慨然。答曰。古文中合於書題者。不爲不多。而拈出不當出之題。事甚駭然。故旣已推考矣。

初十日。大司諫睦昌明,正言李命殷啓曰。今此增廣會試試官。拈出左傳美疢惡石之喩。顯試諸生。事極駭然。决不可以此試官掌校莫重之科。故臣等已與相論而姑爲遅待。意亦有在矣。卽聞大臣陳箚。辭意嚴峻。斥之以掌言責者無一人言之。臣等不勝瞿然。目今公議已發。則考官請罪之擧。固無待於出榜。而當論不論。遷就至此。所失大矣。請命遆斥臣等之職。答曰勿辭。

晝講時。上曰。㙜諫如有啓辭。使之入侍。正言李命殷入侍啓曰。左傳所紀美疢不如惡石。專以捨長立次爲喩。而今此增廣會試試官等。拈出爲題。隱加譏貶。文字之可合書題者何限。而必取此義。其意所在。有難測度。及其諸生據義不製之後。則固當驚動。自訟之不暇。而乃以反覆參究。終不得其說爲語。何其肆然之甚也。决難以此試官仍令掌試而原其罪犯。請增廣會試試官。一倂拿問定罪。上曰不允。

傳曰。左議政權大運,大司憲尹䥴引見。引見時。增廣文科會試試官等拿問。監試官遆差事。下敎備忘記。監試官之任。雖與掌試者有異。職在言責。終無糾正之擧。事極駭然。並一體拿問定罪。

禁府。李正英,李弘淵,尹深,金𤥼,睦天成,柳挺輝,李華鎭,申㶅,朴泰輔。拿囚啓。

傳旨。文字之可合書題者何限。而乃引左傳廢長立次之事。出以爲題。以試多士。顯有譏貶之意。其爲痛駭。莫甚於此。

李正英白等。矣身不多讀書。幸早登第。至於科塲程式之文。尤未通曉。前後掌試。固非一再。而隨人科次而已。未甞擅塲。今此科擧。初塲開塲之日。與諸試官。各執書冊。相議出題。有以左傳美疢不如惡石之句爲題爲宜者。觀其文勢。不覺有犯時諱。仍爲出掛矣。擧子等謂有觸諱。然後左傳非所曾讀書。更加詳考。則雖不直犯時諱。亦不如初不擧論之爲愈。故卽爲改題。傳旨內出以爲題。顯有譏貶之意。有非人臣所可忍聞。設使矣身雖甚無狀。常懷此心。出題試士。無益有罪。矣身常於禮論。每以仁祖大王。以國有長君。國家之福。爲命建孝宗大王。爲世子承大統。則自是嫡統。到今有何嫡庶之別。所謂禮文。吾不可知。不但以此心自語口。時對相親之人。亦或語及之。則矣身雖甚昏耗。猶不失性。到此地頭。反有譏貶之意乎。譏貶二字。實非本情。不察之罪。萬死甘心遅晩。

李弘淵白等。矣身衰退已極。精神耗盡。凡於文字上。全無所記知。而冒受天點。不得不進參於掌試之列。畢竟僨敗。固所自取。當其出題之時。諸試官聚會處。各執書冊。求索書題。而至於此題。僉意皆以爲可。莫有疑難。竟至出掛者。實出於不覺察妄作而已。若謂之意在譏貶。則臣子分義之萬萬所不敢出。苟非喪心失性者。則必不爲此以取身禍。而若其昏不致察之罪。則惶恐遅晩。

尹深白等。矣身於當初誤禮。已言其非。及夫釐正。實無異意。乃是通朝之所共知。譏貶二字。固非臣子之所忍設於心者。而亦豈萬萬意思所到乎。當其出題之時。人各執冊。考閱之際。有以美疢之說作題爲宜者。忩遽之間。全不覺察。座中之人。又無異辭。因而出掛。卒至於此。到今追思。悚懼無地。大槩其時座中。旣非一人。又非一心。苟有覺之者。寧有此事。其爲無情。據此可知。設使矣身無狀。有意爲之。只得罔赦之罪。而終無毫分之益。斷然可知。豈敢以臣子之所不忍爲者。寓於題辭。顯然試之於多士乎。如非病風喪心之人。必不爲之。若以譏貶爲罪。則千萬曖昧。至於昏不覺察之罪。實所甘心。惶恐遅晩。

睦天成白等。矣身少而失學。見聞孤陋。尋章摘句。幸竊科第。過蒙誤恩。驟置邇列。酬報無路。尋常愧懼。意外承乏。又叨參試之任。科塲凡事。非不欲盡心謹愼。而伊日開塲之後。諸試官同坐覔題。文字之可合書題者。未易搜得。日晩之後。參試官朴泰輔始得左傳美疢不如惡石之語。以爲似合於賦題。諸試官相與可否之際。歷問矣身。矣身曾未慣見左傳。伊時事急。未及詳細披閱。且於詞賦上。素無工夫。不暇留意。亦曰似可。倉卒答問。只出無情。豈有他意於其間哉。昏不覺察。事至於此。罪無所逃。惶恐遅晩。

金𤥼白等。矣身猥忝掌試之任。遽陷罔赦之罪。驚惶震慄。無地自容。其時實狀。不得不略暴於天日之下。當初擧子入塲之後。上試官未得可合之題。言於座中。使各搜得。參試官朴泰輔。搜閱左傳。拈出美疢不如惡石之語曰。此可爲題。矣身曰。語不平順。難於述作。不合試題。再三言說。而他試官多以爲可。終至於仍出其題。大抵宗嫡統之是非。昭然若日星。雖愚夫愚婦。苟有秉彛之天者。孰不知之。而其間如或有循其私而眩國是者。則矣身甞極憤而痛疾之。此擧朝之所共知。聖明之所已燭者也。乃於今日自速忘君負國之罪而不之恤者。求之天理人情。萬萬無此理。題解之涉於忌諱。則全不覺察。至於商確之際。亦不過以難於述作相持而已。未曾以觸諱之說。顯然爭執。矣身所坐。雖出無情。昏謬不覺之失。萬死甘心遅晩。

李華鎭白等。矣身本以拘儒。幸竊科名。環顧空空。常切愧忸。適緣承乏。猥參掌試之列。科塲凡事。非不欲十分謹愼。而伊日開塲之後。上試官趁未得可出之題。分送書冊於諸試官。使之各自搜得。參試官朴泰輔。抽見左傳得美疢不如惡石之語。送示于堂上試官。則堂上試官。問其可否於諸試官。矣身曾未慣見左史。故專昧其出處。只於類語中。見其文字。泛知其不仁者之愛我。不知仁者之惡我。盖其題不甚平順。擧子等有難製述。謂其必改。不卽細閱其元文。遂以語意險恠。不合試士之意。累次發說。而無他可合之題。日勢又晩。竟至於書揭之地。當初拈出。雖出於無情。而未及詳究。不得覺察之罪。在所難免。惶恐遅晩。

朴泰輔白等。矣身以年少新進。全未經事。性甚輕淺。慮不周詳。千萬夢寐之外。猥參掌試之列。自顧不稱。只切惶恧。初塲出題時。堂上試官。披閱書冊。搜覔賦題。不能趁得。日勢漸晩。因使參試官並皆搜出。矣身偶取左傳一冊。翻閱之間。見有美疢惡石一句語。拈示座中曰。此或可合出題耶。諸試官皆以爲可。或有以擧子製述艱澁爲言者。而亦無他意。遂以此書題出掛矣。良久之後。擧子等起言曰。此賦題。有觸諱不可製云云。諸試官猶未能趁卽覺悟。更取本文。尋究上下叙事。因卽改出他題。大槩此一句文字。自是行用習聞之語。故當其書出之時。初不暇致意於解題措語。且値日勢已晩。急於掛題。倉卒窘束。不能審察。雖環坐共議。書出題解。而亦不能覺悟。當初此題。雖發於矣身之口。矣身旣在試官之末。不過偶然拈出。以問可否而已。畢竟定用。實待僉議之歸一。而均爲泛看。俱不致察。其造次之間。出於無情。據此可知。矣身亦非病風喪心之人。譏貶君父。是何等大辟。而無端自犯。終陷不測之地乎。此是天理之所必無。人情之所不到。寃痛之極。罔知所容。若以譏貶爲罪。則千萬曖昧。至於昏不覺察。妄作生事之罪。實無所逃。傳旨內辭緣。惶恐遅晩。

柳廷輝,申㶅。所掌旣異。本不干預於出題云云。

十一日。禁府啓目。試官等原情云云。刑推何如。啓姑停刑推。議處。

十六日。咸安幼學鄭東耈上䟽。伏以臣。嶺外人也。百舍重繭。千里赴擧。目及試題。不勝驚愕。隕淚漬墨。瀝血以陳。伏願聖明留神焉。罪人時烈。包藏禍心。眩亂宗統。而殿下含忍而寬貸之。終闕告廟之典。不塞邪說之源。陰附之流。黨惡之徒。上而窺探上意。下而覘試多士。前之權斗紀。以大哭明倫堂。出題鄕解。今之朴泰輔等。以美疢惡石。揭題於會試。所謂大哭明倫。是何意也。美疢惡石。亦何喩也。殿下雖曰是非旣明。而此輩之譏議如此。殿下雖曰典禮已正。而此輩之誹訕若是。旣試於一道。又試於一國。倡前繼後。罔有紀極。則尙不能明正於一時。况敢望爲法於後世乎。此輩之爲時烈左袒者。實由於大禮之未擧。而殿下欲以是爲調停之道。臣竊以爲過矣。而况有事則告。禮典明文。凡廟間繕修之細。尙且虔告。而時烈貶降先王。罪干宗社。則殿下雖欲不告。其於先王何。其於宗社何。書曰。除惡務本。今日除惡之本。不在於告廟乎。噫。一失常典。百弊俱生。紀綱板蕩。奸濫縱橫。尹以益,閔周道等。前後弄巧。連罷二塲不成大同之慶科。反設苟且之庭試。而掌言責者。無一人言者。豈非聖朝之羞也。今此告廟之事。朝廷言之。館學論之。殿下堅拒不行。如臣賤言。非不知不爲輕重。而愚衷所激。不能自裁。伏願聖明澄省而夬斷焉。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答曰。省䟽具悉。朝家已定之事。非爾所知。退修學業。

二十二日。判義禁閔煕請對入侍時所啓。在囚試官等罪犯。今當議處。罪之輕重。似當有首從之別。而於輕於重。俱無當律。律無可據之文。則非有司之臣所可臆斷。此爲難處。不得不仰稟。上曰。問于三公稟處可也。

二十三日。賓廳坐起。領議政許積,左議政權大運,右議政許穆,兵曹判書金錫胄,禮曹判書閔煕,戶曹判書吳始壽,刑曹判書李元禎,判尹吳挺緯,刑曹參判權大載來參。禮退後。三公取見試官原情。領左相以爲朴則以出題之人。難免重罪。其餘則必是無情。其在原情定罪之道。似當有參酌之擧矣。右相極峻。以爲國家論罪。徑先以無情定律。此非施罰之本意。且上試官。似當與朴一體矣。領左相以爲上試官之平日不平於禮論。人所共知云云。朴則定以極邊。其餘則領左相意在於徒年。右相意在於付處。未得歸一。將入侍榻前。各陳所懷。俟上發落矣。

傳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引見時。上曰。朴泰輔以最末試官。敢出書題。而乃引左傳廢長立少之文。以試多士。其爲情狀。極爲痛駭。不可不繩以重律。邊遠定配。李正英,尹深,李弘淵,睦天成,金𤥼,李華鎭等。身爲試官。當其出題之時。一任朴泰輔之所爲。書題本意。矇不致察。其昏謬不職之罪。亦甚可駭。並中道徒年定配。柳廷輝,申㶅等。以監試官。試塲凡事。所當一一糾檢。而所出書題。全不致察。雖與試官有間。昏謬不職之罪。亦不可不懲。削奪官爵。門外黜送。

二十四日。禁府。李正英鐵原。尹深延安。李弘淵牙山。金𤥼丹陽。李華鎭洪川。睦天成春川。中道徒三年定配。朴泰輔宣川。邊遠定配。啓依允。

丁巳十二月

编辑

十三日。推考緘答。矣身以眇然新進。承乏掌試。緣一時不察之失。陷人臣罔赦之誅。震慄在心。驚惶失魄。跼蹐覆載。無地自容。大槩美疢惡石之句。固出於左傳。而亦頗引用於傳記他文。習知其爲甘疾苦藥之喩。而初不曉其爲廢長立少而設。當其出題之時。忩遽之間。但見此句之可爲賦題。而不復細考詳討於本文之意。但知此題之粗合試士。而不復却顧徐察於忌諱之禁。矇然拈出。泛爲商確。至於出掛而終莫能覺。况矣身以最末試官。被上官之勸出。惜日勢之漸晩。輒自抽示。偶見取用。居不當出之位。出不當出之題。雖爲無情之事。難逃妄作之罪。傳旨內辭緣。惶恐遅晩。

戊午正月

编辑

司憲府照本。朴泰輔等矣前任試官時。文字之可合書題者何限。而乃出如此之題。雖出於無情。事甚駭然。罪杖八十。贖奪告身。三等私罪。啓功减一等。

前刑曹判書李正英公緘。罪人以增廣文科會試試官。當其出題之日。與諸試官。各執書冊。搜覔書題。有以左傳美疢不如惡石可合爲賦題者。取見其本文。亦不覺其有觸諱之嫌。而或有以題險難製爲言者。僉議皆以爲增廣會試之作。不可以淺露易以搆成者爲題。仍爲出掛。擧子輩以爲不可製述。然後更爲詳考本文。始知其中有捨長立次之語。而國家只有據兄亡弟及之禮而行之之事。未有捨長立次之擧。其時啓辭中。反覆參究。終不得其說云者。亦謂此也。而擧子等旣引而爲言。則雖據實開陳。萬無回聽之理。故有若實然而改題。相臣所見。亦與擧子無異。抑勒以爲有意譏貶。罪至於此。罪人雖甚無狀。常懷不測之心。寓意譏貶而出題。以試多士。有何所快。如是則决知其必得大罪。知必得罪而猶且甘心爲之。是何苦節。百爾思之。必無是理。試官旣非一人。亦非一心。則豈無一人見而疑之者。臨塲出題之時。以愼勿以觸諱之語。出題之意。再三相勉。終陷於此罪。其爲無情。據此可見。傳旨內辭緣。分揀施行。

前左尹尹深公緘。矣身以書題誤出之故。至於拿推定配。伊時矇然不察之狀。已悉於原情中。今無可言者。當其議題之際。座中之人。無一覺之者。竟被重罪。到今追思。不勝恠歎。傳旨內。出於無情四字。乃矣身實狀。相考施行。

前參判李弘淵公緘。矣身承乏猥忝試官之任。當其賦題出掛時。諸試官各以所執冊。求索可合之題。而至於此題。則僉意皆以爲可。莫有疑難者。盖以大科會試。事體自別。非若初擧廣取之比。必欲得脫於凡臼。非人人所易成篇。工拙立現。取舍判然而已。至於觸諱。則全不覺察之致。寧有一毫他意耶。到今思惟。魂骨俱驚。昏不致察之失。惶恐遅晩。

前副校理睦天成公緘。矣身本以懵學。左傳一書。曾所未讀。美疢惡石等語。只於科工時類抄中見之。增廣會試時。承乏適差於參試之任。及其開塲之後。文字可合書題者。未卽搜出。日勢漸晩。事甚窘急之際。參試官朴泰輔。始爲得此文字於左傳中。以爲似合於賦題。諸試官相與可否。皆曰似可。仍爲歷問於矣身。矣身旣昧本傳之意。倉卒答問。亦曰似可。伊時急遽間。事實出無情。至於解題書掛之時。終不能覺察。昏謬做錯之罪。在所難免。傳旨內辭緣。惶恐遅晩。

前副護軍金𤥼公緘。矣身愚鈍暗劣。萬不如人。惟是憂愛之誠。出於天賦。當此一宗統明邦禮之日。必欲扶持而釐正之。耿耿此心。斷斷無他。苟有懷私黨惡。欲亂宗統者。孽芽其間。則矣身深惡痛嫉而斥絶之。此通朝所知。聖明所燭者也。及至今日。乃反失其本心。自速罪戾者。求之天理人情。萬萬無此理。試院策士之時。上試官搜閱書冊。未得可合之題。日勢旣晩之後。朴泰輔拈出美疢不如惡石之語。矣身泛觀文字。以語不平順。不合試士。再三持難。而倉卒急遽之間。未及深究題解。不能以意涉觸諱。毅然爭執。終至仍出其題。矣身昏謬不察之罪。萬死猶甘。傳旨內辭緣。惶恐遅晩。

前司藝李華鎭公緘。當初出題之由。槩陳於前日原情中。而其時倉卒。未及悉暴。大槩伊日擧子入塲之後。上試官趁未得可出之題。使諸試官。各自搜得。矣身乃曰。出題固是上試官之事。參試官等何敢搜出乎云爾。則諸試官亦以爲然。皆掩卷而坐。獨朴泰輔抽見左傳。得一題。送示于堂上試官。矣身問其文字。則乃美疢惡石之語。矣身數十年前。惟一番看過左史。其出處則專未記憶。只知文字間常用者。以仁不仁愛憎爲譬喩而已。意謂題解不過如斯。而盖其語意不甚平順。故可否之際。矣身卽曰如此短晷。不可以惡題試士。又不出上試官之手。莫如改出他題。如是發說者屢度。其時題解。則三堂上傳相繙閱。至再至三。故參試官等。未及得見。而自階下出題拖白之說。聞於廳上。上試官終不得他題。堂上試官等怯於日晩欲以此題出之。矣身及金𤥼。爭之不止。言未見信。竟至書出。及其書解之時。因與書題試官朴泰輔。刪削而書之。矣身坐次稍遠。不得詳見其所書文字。書畢後。急於出揭。又不令遍示于在坐試官。出掛之後。乃推其出題冊。細考其解意。則果季孫氏立少事也。相顧驚愕。方欲發言之際。擧子等已立而請出去矣。文字之險恠而猶且爭之。苟知其語涉於觸諱。則大言禁斥。何所不可。而使之必爲書出。况今宗統旣紊而得正。如矣身居常痛斥邪論者。以何心腸。任其所爲而莫之禁乎。雖未見其解。而尙以不可出之意。屢次爭之。則與其詳考其解而力主出之者。似有所間。初未及覔見題解。終未能力言爭執之罪。在所難免。傳旨內辭緣。惶恐遅晩。

前掌令柳挺輝公緘。矣身前忝掌令時。猥當監試官之任。科塲凡事。無不盡心嚴飭。而監試官與試官所掌自別。監試官分坐廳邊。檢察塲中而已。至於出題考試之事。本非監試官所可干預。出題之時。諸試官環坐廳中。旣不以試題示矣身。矣身亦不請見其試題。且與諸試官所坐稍間。懸題之際。只見題目。而不知題意之如何。及其擧子起立請出之後。取見左傳本傳。始知題意之如此。而初旣不知。事亦無及。使矣身干預於出題。而見題意之涉於譏貶。則矣身所掌。雖與試官有異。寧無一言以斥之哉。特緣職事各異。以致如此。實非預知之事傳旨內辭緣如此。惶恐遅晩。

前正言申㶅公緘。矣身昏謬不職之狀。旣已備盡於就理原情中。今不敢更爲煩瀆。而第監試官。則自前元無干預於出題之事。故分坐廳邊。點檢軍吏。整齊塲屋。雖欲與知於出題。勢有所未遑。懸題之際。只見題目。而不知題意之如何。及其擧子起立請出之後。取考本傳。始知爲不可出之題。矣身誠不勝驚駭。而旣已出掛。事無可及。故勿許改題。雖有事目。而卽爲改出。隨事糾劾。亦是監試官之事。而未及復命之前。旣不可徑先詣㙜請劾。又無坐試院傳啓之古䂓。事有如此。終歸於被罪之科。伊日不察之罪。萬死無惜。傳旨內辭緣。惶恐遅晩。

戊午三月

编辑

大赦。因禁府覆啓。李正英,尹深,李華鎭,金璁,睦天成。放送何如。傳曰允。

戊午五月

编辑

初七日。因旱䟽决時。上曰。朴泰輔放送。

戊午七月

编辑

二十日。吏批啓曰。頃日兵曹參判口傳差出時。郞官之所不可者二人。而未知其所執必是的確之論。故今日政都承旨擬望之際。又呼其人。則堅執不許。反覆論難。終不肎書。猝然投筆。直爲出往。揆諸事體。殊極可駭。佐郞李鳳徵。從重推考。以存事體何如。答曰。郞官所爲。殊極可駭。拿問處之。

吏曹佐郞李鳳徵白等。凡銓曹之䂓。堂上淸望。參議主之。堂下淸望。郞官主之。而其中有不合者。則諸堂郞。各以其見塞之。古也。矣身自秉銓筆。不事矯激。務欲的當。已通於他人之手。則不復非議於政席間。實欲鎭靜朝端。且其所犯。出於無情。不可與主張者同一科也。尹深於昨年掌試也。朴泰輔拈出美疢不如惡石之文字。欲爲試題。盖其本義。乃廢長立少也。諸考官以險恠不合爲言。尹深獨曰。此豈不合耶。當以此試之。席上有欲見解題者。深也又曰。書出後見之未晩也。上試官云。出此則恐或有言耳。深又答曰。何言之有。終始力主而出之。且云習左傳無如我。仍刪節本文。揭以爲解題。當此禮論大定邪議橫流之日。深必欲主張。而强出此題。伊時矣身聞之。心甚痛惡矣。今月十六日。兵曹參判之口傳差出也。堂上果首呼尹深。矣身停筆不書曰。伊日塲屋說話。聞之詳矣。此人實主張之。朝家何取於此而收用之急也。堂上强之。矣身以爲只陳己見而已。不復爭持可也。卽擬於首。盖欲使之自處也。此人之以此見塞於政席。非止一再。向於亞銓都憲備擬時。佐貳之官。皆以此塞之。公論所在。此尤可見非獨矣身猝然塞之於今日也。昨日都承旨差出時。復呼尹深名於首望。矣身持筆不書。判書又令書之。矣身曰。向日說話。必已聞之矣。判書遂曰。尹深以塲屋事見塞。則先入淸塗者。一體塞之耶。矣身未及對。判書曰。佐郞意見。必須說破可也。矣身果以尹深塲屋之事。畢陳無餘。判書又曰。郞官之言。甚不近似。從速書之。矣身以爲銓曹之設堂上郞廳。欲其各以所見相與可否。而使政體得而無失。仕路淸而無淆也。今若强屈己見。務合堂上之意。則大非當官盡職。上酬國恩之本意也。且矣身之塞深。非有一毫私意。只是嚴公議也。重官方也。扶植禮論也。前日之政。旣有所云云。而知申窠比之兵參。又是淸望。堂上非不知郞廳意見之必不合。而必欲擬之而後已。今雖力陳。必不回聽。不如捨筆出避。所見相左之後。旣有出去之規。則依幕與他所。少無所間。今日事。只論其當塞與不當塞耳。相與可否。有何傷於事體。反覆論難之後。知其終不肯聽從。還筆於硯而出。則亦可謂之猝然投筆乎。矣身不能從俗俯仰。以致今日逆境。罪罰之來。固所甘心。惶恐遅晩。

兵曹參判尹深上䟽。伏以臣妄觸科章。騈首狴犴。幸賴日月之明。容光必照。原情赦眚。止於徒配。曾未周年。卽蒙全釋。旋加齒錄。有時當夜不寐。感涕霑衾。今者伏見李鳳徵原情。滿紙張皇。全搆臣身。要其大旨。謂臣於出題時。排衆力主。至於上試官以有言爲辭。而亦不回聽。有若知其觸犯。有意爲之者然。臣看來。寒粟遍身。神魂飛越。噫。是何爲言之罔極。一至於此哉。伊時昏不覺察。萬萬無情之狀。已悉於前後供辭。今無可贅。而李正英若果爲此言是已知觸諱也。豈肯任臣所爲而自陷於不測之地乎。李正英若果爲此言。則參座諸人。必皆聽之。諸人固非一心。亦豈肯任臣所爲而自陷於不測之地乎。此人情之所必無而理之易見者。言之無稽。不待辨說而明矣。况臣於左傳。略知行用文字於尋摘之間而已。未嘗竟看一遍。荒陋之狀。衆所共見。何敢以熟習。自詡於稠中乎。此又所無之事也。大槩試所嚴秘。內外隔絶。其間說話。若非同參之人。實無聞知之路。其時試官九人。皆在禁府。置對俱存。非可誣也。至今經年之後。當初所無之言。別作一罟。推臣而納之。臣反覆思惟。實未知其何故也。伏乞聖明憐臣情勢之痛迫。察臣蹤跡之難冒。亟賜遞罷。以幸私分。答曰。鳳徵過激之言。不必爲嫌。勿辭察職。

判敦寧府事李正英上䟽。伏以臣曾以科塲出題之誤。重犯邦憲。罪將不測。仰賴日月之明。照燭其無情。罰止徒配。未久卽蒙恩宥。蒙宥未久。又卽收叙。仍有除命。三上辭䟽。終未得請。得聞聖上有未寧之候。臣子分義。不暇顧他。來謝恩命。仍參問安之班。今聞兵曹參判尹深。以前事見塞於李鳳徵。臣與尹深同事一體之人。已不勝其瞿然。今見李鳳徵供辭。不覺寒心。而槩其所言。非其實狀。臣於是不得不仰陳焉。其所謂上試官。卽臣也。出此題。則恐或有人言之言。初不出於臣口。若使臣已能覺悟而出此言。則尹深雖或力主之。臣旣以上試官爲名。豈不大言力止。而泛然一言問答而已乎。尹深亦非失性之人。安得不聽從乎。不但臣也。諸試官中。若有一人致疑於此者。則豈終不聽以至於斯也。其間曲折。已陳於前後供辭中。今不可更爲煩陳。以犯自明之嫌。而意外人言。到今至此。臣何敢自以爲曾不發此言而晏然而已乎。若謂臣知其觸諱而言於深。深不聽而終不力爭。則臣罪實有浮於深。伏乞聖明亟命遞罷臣職名。仍下臣司敗。更議臣罪。以謝人言。不勝幸甚。

持平睦天成啓曰。兵曹參判尹深,判敦寧府事李正英。以李鳳徵之供辭。相繼陳䟽。暴其實狀。臣以參試官。亦預於席末。則凡有問答。宜無不聞。而鳳徵所謂上試官曰恐有人言。尹深曰何言之有等語。臣所未聞者也。臣雖昏昧。旣聞其疑訝之言。則萬無不悟之理。旣悟而不爲之爭執。則終亦自陷於不測之罪。此豈人情之所可爲哉。伊時同罪之人。又被情外之詆。臣何獨自安於心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前日科塲出題。實出於無情之事。予及通朝之所共知。有何可避之嫌乎。勿辭。

二十五日。引見時。上曰。尹深等試院之事。實是無情。予已洞知。而鳳徵以當初所無之言。更爲提起。尹深無所失而鳳徵則非矣。領相曰。試院之事。初出於無情。而因僚相之峻激。至被徒配之律。已爲太過。經久收用之後。鳳徵因誤聞之語。又欲塞尹深之淸望。果爲不當矣。右口傳

吏曹判書吳始壽上䟽。廼者因一微細之事。郞屬猝然起閙。至於就理。而其置對之語。有不得不略辨其顚末者焉。頃日兵曹參判口傳差出時。郞僚所不許之宰臣尹深,呂聖齊是也。尹深所坐者。乃美疢之試題也。朝家旣燭其無情。編配未久。擧皆放釋。同罪之人。亦已進用。則深獨見塞。殊涉不公。故又欲擬之於知申之望。則李鳳徵乃曰。當初出題也。判敦寧李正英。發言於席上曰。此題得不嫌逼乎。深獨以爲無嫌而主張書出。故塞之云。參議睦昌明。則以爲以鳳徵之所聞。質問於其時試官。則出題之時。元無此語云。嫌逼之語。果發於席上而仍爲書出。則是用意也。何可謂之無情乎。旣知其嫌逼。而以一人之言。仍爲書出。以自陷於不測之地者。實是人情之所不敢出。而且僚席之親聞於試官者。不翅明白。故臣果以鳳徵之所聞爲不近。而仍欲擬望。則鳳徵不待究竟。徑起直出。臣雖欲更加商確。何可得乎。鳳徵之供所謂直言被罪。急急收錄。以罪被譴。不卽任用云者。誠是得體之言也。鳳徵果有是意。則其時試官李弘淵,金璁,睦天成,申㶅等前後擬望之際。諉之已通他人之手而無一言半辭。獨於深持之至此者。抑何意也。持論如此。而謂之不事矯激。務欲的當。臣未之信也。臣忝居首席。不能諧協於郞僚。以致事體之壞了。無非臣人微望輕。未得鎭定而然。何可委蛇盤礴。以益官謗乎。答曰。卿無所失。有何可嫌之事。從速察職。

戊午十月

编辑

校理李鳳徵䟽。發起已事。再徹上聽。極知猥越。無所逃罪。而君臣猶父子也。父子之間。何事有隱。玆將伊時事實。槪見於筆端。唯聖明恕而察之。往年罷慶科之後。參試官等云。尹深與年少考官雄唱雌和。力出美疢惡石之題。公議莫不痛駭之。以爲深附麗邪論。請罪直士之人。獲免章憲。反被寵遇。則固當砥礪自效。以贖其罪。而今又諂媚揶揄。至於如此。雖蒙放還。不卽收錄可也。及臣秉筆。果然不許。時議之以此不快於臣。實所未曉也。深乃以臣言爲前日所無之言。必欲擠臣於誣陷之辟。此無他。深知臣孤危無爲臣質言之人。且未得可証之文故也。臣旣出王獄。有人來言。深得見當初李華鎭之推緘。大有懼色云。臣始索其緘辭而見之。語意與臣初聞者。大抵同矣。有曰不可以惡題試士。有曰不出上試官之手。莫如改出他題。如是者屢度。有曰堂上繙閱解題。至再至三。有曰與金璁爭之不止。而言未見信。有曰堂上試官與書題試官。刪削題解而書之。有曰題解不令遍示于在坐試官。有曰出掛之後。考見解意。則乃季孫氏立少事也。有曰相顧驚愕。方欲發言。而擧子已請出去。有曰與其詳考其解。而力主出之者有間。如此而亦可謂前日所無之言乎。力爭者數人而終不聽從。强出其題。則主張之罪。果歸於誰也。繙閱再三。而不許同席之考見。刪節本文。而至漏立少之旨義。朝廷雖以重律繩之。在深之道。固宜甘心受之。况只論其汲汲收用之不當乎。今深不肯自反。提出一款爽實之語。欲盡掩其力主之迹。又巧餙其無失。欲欺誣天聡。欲保全祿位。噫。深之事。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夫豈不知卒不可掩也。利欲昏深。而深實不得自由也。答曰。已往之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戊午十二月

编辑

初三日引見時。持平李玄錫啓曰。自夫大禮釐正之後。凡附托邪論。眩亂是非者。殿下無不深惡痛絶。嚴加譴斥。以繼述先王之志。宗統之重。萬世永賴。而近來殿下嫉惡之心。漸不如初。被罪之人。多所蒙宥。而公議爭執。一向不聽。識者之寒心。固已多矣。今者歲抄之下。前後邪論者。莫不蒙叙。至於閔維重,李端夏,朴泰輔等。亦皆滌丹書而齒仕籍。失意之徒。莫不彈冠。此豈國家之福哉。維重,端夏。並云云。泰輔定罪之日。臣以史官。得侍筵中。細聞平讞之論矣。時相臣以爲他試官。雖有不察之罪。皆是平日非斥時烈之禮論者也。亦有自言於爰書者。則附托邪論。决非其情。而至如泰輔。則平日言語。未聞如此。對獄之辭。亦不言及。是其不可知者也。然渠若有意而發此題。則死有餘罪。固不可勒謂有意。而許多書冊中。必拈出此題。亦不可斷謂無情。殿下從之。遂以罪疑惟輕之意。定爲遠竄。則此乃從輕。非重究也。果能的知其無情。則其罪豈至於遠竄乎。乃今泰輔之心。尙未白也。當日之疑。猶未釋也。殿下何從而斷知其無他。有此叙用之命乎。此三臣者。若皆收用。則已定之禮論。必將復壞。禮論旣壞。則宗統不嚴。君臣之義晦塞。罪魁之黨振起矣。先王艱難而正之。殿下容易而紊之。豈不大可惜乎。請還收前參贊閔維重,前參判李端夏,前佐郞朴泰輔等叙用之命。上曰。維重則雖有罪過。廢置已久。故意其改過而收叙。泰輔之事。出於無情。當初亦施罪疑惟輕之典矣。不允。

初六日。府啓云云。若夫泰輔。則書題之出。實自其手。固與隨參者有異。至其定罪之時。亦以爲有情與否。無以明知。遂論以罪疑惟輕之典。施以遠配之罰。果能的知其無情。則當與他試官同罪。何乃獨至於遠配乎。乃今泰輔之心尙未白也。當日之疑猶未釋也。殿下旣命收叙。又以爲無情。故當初亦施罪疑惟輕之典。臣窃惑焉。旣曰無情。則又何可謂之罪疑乎。當初遠配。實是從輕。輕之可也。放之不可。放之猶或可也。叙之决不可也。請還收閔維重,李端夏,朴泰輔等叙用之命。答曰不允。

初十日。府啓云云。至於泰輔之事。情涉可疑。律從惟輕。而旣罷試塲。仍命遠配。斯豈非嚴禮論之意乎。曾未幾何。亟放之亟叙之。向所以嚴之者。何其弛之太速也。噫。罪關禮論者。乃孝廟顯考之罪人也。宜殿下不敢私貸。而容護洗濯。一至於此。誤禮之輩。復何所忌憚哉。繼先志重宗統之道。决不當如是。請還收閔維重,李端夏,朴泰輔等叙用之命。答曰勿煩。

十三日。府啓。閔維重等叙命還收事。臣之爭執苦矣。而殿下尙靳允兪。臣竊爲聖明惜之也。維重等罪名至重。昭載丹書。臣之近日所論。實無毫增添。殿下知之亦已悉矣。當初譴罰。雖失之寬。而聖志堅定。明示好惡一段。嚴禮論之意。有如烈日秋霜。足破邪說改作紊統誤禮四字者之肝膽。曾未幾何。隄防漸弛。門黜者放之。流配者釋之。旣還職牒。繼下叙命。容護洗濯。次第行之。如宥尋常罪過者然。然則殿下嚴禮論重宗統之意。不亦消沮太甚乎。維重等之改過。未之或聞。朴泰輔之無情。亦無可証。論其心迹。固與被罪之時無異也。而前旣罪之。旋卽叙之。聖意所在。臣實未曉也。且殿下之罪此輩也。固欲其懲艾之。而終無革心改行之事。反有汲汲收錄之擧。此輩之遂非不悛。慢蔑君上。亦無足恠也。夫其眩亂邪說。欺蔽先王。至於十六年之久。而其疇之罪廢者。遠者三四年。近者才一二年。不問改過與否。徒事滌瑕收叙。以曲貸先王之罪人。臣未知殿下將何以有辭於後世哉。頃者聖批有曰。意其改過。又以爲出於無情。臣之條列辨破。不翅明白。而每以不允二字。爲塞諫之資。輿情之惑。至此而滋甚焉。噫。收用邪論之徒。而禮經有復紊之憂。牢拒還收之請。而公議有拂欝之嘆。一事而二失具焉。此豈所望於聖明者哉。臣之此論。不得請則不止。請還收云云。維重等以下又改云。彼輩前後迭唱者。皆是文非務勝之論。終無一毫悛改之意。而泰輔之無情。亦無可証。前旣罪之。旋卽叙之。聖意所在。臣等實未曉也。夫其譸張邪說。欺蔽先王。曾幾多歲月也。以十六年倒植綱常之罪。而薄施之譴。或止於四三年。或止於一二年。此果合於爲先王討罪之典乎。臣竊恐殿下今日之擧。不特大拂國人之情。亦無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云云。答曰勿煩。

己未正月

编辑

初一日。府啓朴泰輔事停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