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定斋别集
卷之三
作者:朴泰辅
1702年
卷四

追尤录

编辑

丁巳十月

编辑

初六日。增广别试文科会试试官。李正英,李弘渊,尹深。参试官睦天成,金𤥼,李华镇,朴泰辅。监试官。掌令柳廷辉,正言申㶅。

初六日。应办官以试官意启曰。今日开场。以左传美疢不如恶石。出为赋题。则良久之后。举子几半起立曰。此题不可制述。请开门以出。问其缘由。则题意大有触讳云。臣等反复参究。终不得其说。而既以触讳执言。有非开喩可回。观其形势。决难镇定。不为改题。明有事目。而以此至于罢场。则事甚未安。不得已改他题以试之意。惶恐敢启。

赋题。美疢不如恶石。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初七日。昼讲入侍时。上曰。昨日试场事何如。知经筵闵煕曰。举子则无失。题意则与檀弓免子游衰无异矣。上曰。此题出于左传。予已考览矣。文字之可合书题者何限。而乃出如此之题。虽出于无情。事甚骇然。试官等推考。

右议政许穆箚子。试官出题之意。实为骇然。彼阴附时烈乱统之说。当试士之日。引左传。隐然试诸生。诸生等觉之。据大义不作。则不得已改题。而诸生等或不作者有之云。左传引喩之事。专以舍长立弟为非。其用意无状。显然贬非先王厘正之意。抑何心也。孝庙以仁庙之次嫡。建为嫡嗣。既践阼即位。则昭显有子。先王所废。不可以有子论先王所建立。则亦不可以非嫡论也。况天子诸侯有夺宗之贵。于礼不言乎。以国之大统。不归于孝庙。臣实未晓其意也。此大义之罪人也。掌言责者无一人敢言者。臣窃耻之。其所谓美疢喩于何。恶石喩于何。大礼既正之后。罪罪人不严。及今朝廷之羞辱至此。此实国家自召之也。良可慨然。答曰。古文中合于书题者。不为不多。而拈出不当出之题。事甚骇然。故既已推考矣。

初十日。大司谏睦昌明,正言李命殷启曰。今此增广会试试官。拈出左传美疢恶石之喩。显试诸生。事极骇然。决不可以此试官掌校莫重之科。故臣等已与相论而姑为遅待。意亦有在矣。即闻大臣陈箚。辞意严峻。斥之以掌言责者无一人言之。臣等不胜瞿然。目今公议已发。则考官请罪之举。固无待于出榜。而当论不论。迁就至此。所失大矣。请命遆斥臣等之职。答曰勿辞。

昼讲时。上曰。㙜谏如有启辞。使之入侍。正言李命殷入侍启曰。左传所纪美疢不如恶石。专以舍长立次为喩。而今此增广会试试官等。拈出为题。隐加讥贬。文字之可合书题者何限。而必取此义。其意所在。有难测度。及其诸生据义不制之后。则固当惊动。自讼之不暇。而乃以反复参究。终不得其说为语。何其肆然之甚也。决难以此试官仍令掌试而原其罪犯。请增广会试试官。一倂拿问定罪。上曰不允。

传曰。左议政权大运,大司宪尹䥴引见。引见时。增广文科会试试官等拿问。监试官遆差事。下教备忘记。监试官之任。虽与掌试者有异。职在言责。终无纠正之举。事极骇然。并一体拿问定罪。

禁府。李正英,李弘渊,尹深,金𤥼,睦天成,柳挺辉,李华镇,申㶅,朴泰辅。拿囚启。

传旨。文字之可合书题者何限。而乃引左传废长立次之事。出以为题。以试多士。显有讥贬之意。其为痛骇。莫甚于此。

李正英白等。矣身不多读书。幸早登第。至于科场程式之文。尤未通晓。前后掌试。固非一再。而随人科次而已。未尝擅场。今此科举。初场开场之日。与诸试官。各执书册。相议出题。有以左传美疢不如恶石之句为题为宜者。观其文势。不觉有犯时讳。仍为出挂矣。举子等谓有触讳。然后左传非所曾读书。更加详考。则虽不直犯时讳。亦不如初不举论之为愈。故即为改题。传旨内出以为题。显有讥贬之意。有非人臣所可忍闻。设使矣身虽甚无状。常怀此心。出题试士。无益有罪。矣身常于礼论。每以仁祖大王。以国有长君。国家之福。为命建孝宗大王。为世子承大统。则自是嫡统。到今有何嫡庶之别。所谓礼文。吾不可知。不但以此心自语口。时对相亲之人。亦或语及之。则矣身虽甚昏耗。犹不失性。到此地头。反有讥贬之意乎。讥贬二字。实非本情。不察之罪。万死甘心遅晩。

李弘渊白等。矣身衰退已极。精神耗尽。凡于文字上。全无所记知。而冒受天点。不得不进参于掌试之列。毕竟偾败。固所自取。当其出题之时。诸试官聚会处。各执书册。求索书题。而至于此题。佥意皆以为可。莫有疑难。竟至出挂者。实出于不觉察妄作而已。若谓之意在讥贬。则臣子分义之万万所不敢出。苟非丧心失性者。则必不为此以取身祸。而若其昏不致察之罪。则惶恐遅晩。

尹深白等。矣身于当初误礼。已言其非。及夫厘正。实无异意。乃是通朝之所共知。讥贬二字。固非臣子之所忍设于心者。而亦岂万万意思所到乎。当其出题之时。人各执册。考阅之际。有以美疢之说作题为宜者。忩遽之间。全不觉察。座中之人。又无异辞。因而出挂。卒至于此。到今追思。悚惧无地。大槩其时座中。既非一人。又非一心。苟有觉之者。宁有此事。其为无情。据此可知。设使矣身无状。有意为之。只得罔赦之罪。而终无毫分之益。断然可知。岂敢以臣子之所不忍为者。寓于题辞。显然试之于多士乎。如非病风丧心之人。必不为之。若以讥贬为罪。则千万暧昧。至于昏不觉察之罪。实所甘心。惶恐遅晩。

睦天成白等。矣身少而失学。见闻孤陋。寻章摘句。幸窃科第。过蒙误恩。骤置迩列。酬报无路。寻常愧惧。意外承乏。又叨参试之任。科场凡事。非不欲尽心谨慎。而伊日开场之后。诸试官同坐觅题。文字之可合书题者。未易搜得。日晩之后。参试官朴泰辅始得左传美疢不如恶石之语。以为似合于赋题。诸试官相与可否之际。历问矣身。矣身曾未惯见左传。伊时事急。未及详细披阅。且于词赋上。素无工夫。不暇留意。亦曰似可。仓卒答问。只出无情。岂有他意于其间哉。昏不觉察。事至于此。罪无所逃。惶恐遅晩。

金𤥼白等。矣身猥忝掌试之任。遽陷罔赦之罪。惊惶震栗。无地自容。其时实状。不得不略暴于天日之下。当初举子入场之后。上试官未得可合之题。言于座中。使各搜得。参试官朴泰辅。搜阅左传。拈出美疢不如恶石之语曰。此可为题。矣身曰。语不平顺。难于述作。不合试题。再三言说。而他试官多以为可。终至于仍出其题。大抵宗嫡统之是非。昭然若日星。虽愚夫愚妇。苟有秉彛之天者。孰不知之。而其间如或有循其私而眩国是者。则矣身尝极愤而痛疾之。此举朝之所共知。圣明之所已烛者也。乃于今日自速忘君负国之罪而不之恤者。求之天理人情。万万无此理。题解之涉于忌讳。则全不觉察。至于商确之际。亦不过以难于述作相持而已。未曾以触讳之说。显然争执。矣身所坐。虽出无情。昏谬不觉之失。万死甘心遅晩。

李华镇白等。矣身本以拘儒。幸窃科名。环顾空空。常切愧忸。适缘承乏。猥参掌试之列。科场凡事。非不欲十分谨慎。而伊日开场之后。上试官趁未得可出之题。分送书册于诸试官。使之各自搜得。参试官朴泰辅。抽见左传得美疢不如恶石之语。送示于堂上试官。则堂上试官。问其可否于诸试官。矣身曾未惯见左史。故专昧其出处。只于类语中。见其文字。泛知其不仁者之爱我。不知仁者之恶我。盖其题不甚平顺。举子等有难制述。谓其必改。不即细阅其元文。遂以语意险怪。不合试士之意。累次发说。而无他可合之题。日势又晩。竟至于书揭之地。当初拈出。虽出于无情。而未及详究。不得觉察之罪。在所难免。惶恐遅晩。

朴泰辅白等。矣身以年少新进。全未经事。性甚轻浅。虑不周详。千万梦寐之外。猥参掌试之列。自顾不称。只切惶恧。初场出题时。堂上试官。披阅书册。搜觅赋题。不能趁得。日势渐晩。因使参试官并皆搜出。矣身偶取左传一册。翻阅之间。见有美疢恶石一句语。拈示座中曰。此或可合出题耶。诸试官皆以为可。或有以举子制述艰涩为言者。而亦无他意。遂以此书题出挂矣。良久之后。举子等起言曰。此赋题。有触讳不可制云云。诸试官犹未能趁即觉悟。更取本文。寻究上下叙事。因即改出他题。大槩此一句文字。自是行用习闻之语。故当其书出之时。初不暇致意于解题措语。且值日势已晩。急于挂题。仓卒窘束。不能审察。虽环坐共议。书出题解。而亦不能觉悟。当初此题。虽发于矣身之口。矣身既在试官之末。不过偶然拈出。以问可否而已。毕竟定用。实待佥议之归一。而均为泛看。俱不致察。其造次之间。出于无情。据此可知。矣身亦非病风丧心之人。讥贬君父。是何等大辟。而无端自犯。终陷不测之地乎。此是天理之所必无。人情之所不到。冤痛之极。罔知所容。若以讥贬为罪。则千万暧昧。至于昏不觉察。妄作生事之罪。实无所逃。传旨内辞缘。惶恐遅晩。

柳廷辉,申㶅。所掌既异。本不干预于出题云云。

十一日。禁府启目。试官等原情云云。刑推何如。启姑停刑推。议处。

十六日。咸安幼学郑东耈上䟽。伏以臣。岭外人也。百舍重茧。千里赴举。目及试题。不胜惊愕。陨泪渍墨。沥血以陈。伏愿圣明留神焉。罪人时烈。包藏祸心。眩乱宗统。而殿下含忍而宽贷之。终阙告庙之典。不塞邪说之源。阴附之流。党恶之徒。上而窥探上意。下而觇试多士。前之权斗纪。以大哭明伦堂。出题乡解。今之朴泰辅等。以美疢恶石。揭题于会试。所谓大哭明伦。是何意也。美疢恶石。亦何喩也。殿下虽曰是非既明。而此辈之讥议如此。殿下虽曰典礼已正。而此辈之诽讪若是。既试于一道。又试于一国。倡前继后。罔有纪极。则尚不能明正于一时。况敢望为法于后世乎。此辈之为时烈左袒者。实由于大礼之未举。而殿下欲以是为调停之道。臣窃以为过矣。而况有事则告。礼典明文。凡庙间缮修之细。尚且虔告。而时烈贬降先王。罪干宗社。则殿下虽欲不告。其于先王何。其于宗社何。书曰。除恶务本。今日除恶之本。不在于告庙乎。噫。一失常典。百弊俱生。纪纲板荡。奸滥纵横。尹以益,闵周道等。前后弄巧。连罢二场不成大同之庆科。反设苟且之庭试。而掌言责者。无一人言者。岂非圣朝之羞也。今此告庙之事。朝廷言之。馆学论之。殿下坚拒不行。如臣贱言。非不知不为轻重。而愚衷所激。不能自裁。伏愿圣明澄省而夬断焉。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答曰。省䟽具悉。朝家已定之事。非尔所知。退修学业。

二十二日。判义禁闵煕请对入侍时所启。在囚试官等罪犯。今当议处。罪之轻重。似当有首从之别。而于轻于重。俱无当律。律无可据之文。则非有司之臣所可臆断。此为难处。不得不仰禀。上曰。问于三公禀处可也。

二十三日。宾厅坐起。领议政许积,左议政权大运,右议政许穆,兵曹判书金锡胄,礼曹判书闵煕,户曹判书吴始寿,刑曹判书李元祯,判尹吴挺纬,刑曹参判权大载来参。礼退后。三公取见试官原情。领左相以为朴则以出题之人。难免重罪。其馀则必是无情。其在原情定罪之道。似当有参酌之举矣。右相极峻。以为国家论罪。径先以无情定律。此非施罚之本意。且上试官。似当与朴一体矣。领左相以为上试官之平日不平于礼论。人所共知云云。朴则定以极边。其馀则领左相意在于徒年。右相意在于付处。未得归一。将入侍榻前。各陈所怀。俟上发落矣。

传曰。大臣备局堂上引见。引见时。上曰。朴泰辅以最末试官。敢出书题。而乃引左传废长立少之文。以试多士。其为情状。极为痛骇。不可不绳以重律。边远定配。李正英,尹深,李弘渊,睦天成,金𤥼,李华镇等。身为试官。当其出题之时。一任朴泰辅之所为。书题本意。蒙不致察。其昏谬不职之罪。亦甚可骇。并中道徒年定配。柳廷辉,申㶅等。以监试官。试场凡事。所当一一纠检。而所出书题。全不致察。虽与试官有间。昏谬不职之罪。亦不可不惩。削夺官爵。门外黜送。

二十四日。禁府。李正英铁原。尹深延安。李弘渊牙山。金𤥼丹阳。李华镇洪川。睦天成春川。中道徒三年定配。朴泰辅宣川。边远定配。启依允。

丁巳十二月

编辑

十三日。推考缄答。矣身以眇然新进。承乏掌试。缘一时不察之失。陷人臣罔赦之诛。震栗在心。惊惶失魄。跼蹐覆载。无地自容。大槩美疢恶石之句。固出于左传。而亦颇引用于传记他文。习知其为甘疾苦药之喩。而初不晓其为废长立少而设。当其出题之时。忩遽之间。但见此句之可为赋题。而不复细考详讨于本文之意。但知此题之粗合试士。而不复却顾徐察于忌讳之禁。蒙然拈出。泛为商确。至于出挂而终莫能觉。况矣身以最末试官。被上官之劝出。惜日势之渐晩。辄自抽示。偶见取用。居不当出之位。出不当出之题。虽为无情之事。难逃妄作之罪。传旨内辞缘。惶恐遅晩。

戊午正月

编辑

司宪府照本。朴泰辅等矣前任试官时。文字之可合书题者何限。而乃出如此之题。虽出于无情。事甚骇然。罪杖八十。赎夺告身。三等私罪。启功减一等。

前刑曹判书李正英公缄。罪人以增广文科会试试官。当其出题之日。与诸试官。各执书册。搜觅书题。有以左传美疢不如恶石可合为赋题者。取见其本文。亦不觉其有触讳之嫌。而或有以题险难制为言者。佥议皆以为增广会试之作。不可以浅露易以构成者为题。仍为出挂。举子辈以为不可制述。然后更为详考本文。始知其中有舍长立次之语。而国家只有据兄亡弟及之礼而行之之事。未有舍长立次之举。其时启辞中。反复参究。终不得其说云者。亦谓此也。而举子等既引而为言。则虽据实开陈。万无回听之理。故有若实然而改题。相臣所见。亦与举子无异。抑勒以为有意讥贬。罪至于此。罪人虽甚无状。常怀不测之心。寓意讥贬而出题。以试多士。有何所快。如是则决知其必得大罪。知必得罪而犹且甘心为之。是何苦节。百尔思之。必无是理。试官既非一人。亦非一心。则岂无一人见而疑之者。临场出题之时。以慎勿以触讳之语。出题之意。再三相勉。终陷于此罪。其为无情。据此可见。传旨内辞缘。分拣施行。

前左尹尹深公缄。矣身以书题误出之故。至于拿推定配。伊时蒙然不察之状。已悉于原情中。今无可言者。当其议题之际。座中之人。无一觉之者。竟被重罪。到今追思。不胜怪叹。传旨内。出于无情四字。乃矣身实状。相考施行。

前参判李弘渊公缄。矣身承乏猥忝试官之任。当其赋题出挂时。诸试官各以所执册。求索可合之题。而至于此题。则佥意皆以为可。莫有疑难者。盖以大科会试。事体自别。非若初举广取之比。必欲得脱于凡臼。非人人所易成篇。工拙立现。取舍判然而已。至于触讳。则全不觉察之致。宁有一毫他意耶。到今思惟。魂骨俱惊。昏不致察之失。惶恐遅晩。

前副校理睦天成公缄。矣身本以懵学。左传一书。曾所未读。美疢恶石等语。只于科工时类抄中见之。增广会试时。承乏适差于参试之任。及其开场之后。文字可合书题者。未即搜出。日势渐晩。事甚窘急之际。参试官朴泰辅。始为得此文字于左传中。以为似合于赋题。诸试官相与可否。皆曰似可。仍为历问于矣身。矣身既昧本传之意。仓卒答问。亦曰似可。伊时急遽间。事实出无情。至于解题书挂之时。终不能觉察。昏谬做错之罪。在所难免。传旨内辞缘。惶恐遅晩。

前副护军金𤥼公缄。矣身愚钝暗劣。万不如人。惟是忧爱之诚。出于天赋。当此一宗统明邦礼之日。必欲扶持而厘正之。耿耿此心。断断无他。苟有怀私党恶。欲乱宗统者。孽芽其间。则矣身深恶痛嫉而斥绝之。此通朝所知。圣明所烛者也。及至今日。乃反失其本心。自速罪戾者。求之天理人情。万万无此理。试院策士之时。上试官搜阅书册。未得可合之题。日势既晩之后。朴泰辅拈出美疢不如恶石之语。矣身泛观文字。以语不平顺。不合试士。再三持难。而仓卒急遽之间。未及深究题解。不能以意涉触讳。毅然争执。终至仍出其题。矣身昏谬不察之罪。万死犹甘。传旨内辞缘。惶恐遅晩。

前司艺李华镇公缄。当初出题之由。槩陈于前日原情中。而其时仓卒。未及悉暴。大槩伊日举子入场之后。上试官趁未得可出之题。使诸试官。各自搜得。矣身乃曰。出题固是上试官之事。参试官等何敢搜出乎云尔。则诸试官亦以为然。皆掩卷而坐。独朴泰辅抽见左传。得一题。送示于堂上试官。矣身问其文字。则乃美疢恶石之语。矣身数十年前。惟一番看过左史。其出处则专未记忆。只知文字间常用者。以仁不仁爱憎为譬喩而已。意谓题解不过如斯。而盖其语意不甚平顺。故可否之际。矣身即曰如此短晷。不可以恶题试士。又不出上试官之手。莫如改出他题。如是发说者屡度。其时题解。则三堂上传相翻阅。至再至三。故参试官等。未及得见。而自阶下出题拖白之说。闻于厅上。上试官终不得他题。堂上试官等怯于日晩欲以此题出之。矣身及金𤥼。争之不止。言未见信。竟至书出。及其书解之时。因与书题试官朴泰辅。删削而书之。矣身坐次稍远。不得详见其所书文字。书毕后。急于出揭。又不令遍示于在坐试官。出挂之后。乃推其出题册。细考其解意。则果季孙氏立少事也。相顾惊愕。方欲发言之际。举子等已立而请出去矣。文字之险怪而犹且争之。苟知其语涉于触讳。则大言禁斥。何所不可。而使之必为书出。况今宗统既紊而得正。如矣身居常痛斥邪论者。以何心肠。任其所为而莫之禁乎。虽未见其解。而尚以不可出之意。屡次争之。则与其详考其解而力主出之者。似有所间。初未及觅见题解。终未能力言争执之罪。在所难免。传旨内辞缘。惶恐遅晩。

前掌令柳挺辉公缄。矣身前忝掌令时。猥当监试官之任。科场凡事。无不尽心严饬。而监试官与试官所掌自别。监试官分坐厅边。检察场中而已。至于出题考试之事。本非监试官所可干预。出题之时。诸试官环坐厅中。既不以试题示矣身。矣身亦不请见其试题。且与诸试官所坐稍间。悬题之际。只见题目。而不知题意之如何。及其举子起立请出之后。取见左传本传。始知题意之如此。而初既不知。事亦无及。使矣身干预于出题。而见题意之涉于讥贬。则矣身所掌。虽与试官有异。宁无一言以斥之哉。特缘职事各异。以致如此。实非预知之事传旨内辞缘如此。惶恐遅晩。

前正言申㶅公缄。矣身昏谬不职之状。既已备尽于就理原情中。今不敢更为烦渎。而第监试官。则自前元无干预于出题之事。故分坐厅边。点检军吏。整齐场屋。虽欲与知于出题。势有所未遑。悬题之际。只见题目。而不知题意之如何。及其举子起立请出之后。取考本传。始知为不可出之题。矣身诚不胜惊骇。而既已出挂。事无可及。故勿许改题。虽有事目。而即为改出。随事纠劾。亦是监试官之事。而未及复命之前。既不可径先诣㙜请劾。又无坐试院传启之古䂓。事有如此。终归于被罪之科。伊日不察之罪。万死无惜。传旨内辞缘。惶恐遅晩。

戊午三月

编辑

大赦。因禁府覆启。李正英,尹深,李华镇,金璁,睦天成。放送何如。传曰允。

戊午五月

编辑

初七日。因旱䟽决时。上曰。朴泰辅放送。

戊午七月

编辑

二十日。吏批启曰。顷日兵曹参判口传差出时。郞官之所不可者二人。而未知其所执必是的确之论。故今日政都承旨拟望之际。又呼其人。则坚执不许。反复论难。终不肯书。猝然投笔。直为出往。揆诸事体。殊极可骇。佐郞李凤征。从重推考。以存事体何如。答曰。郞官所为。殊极可骇。拿问处之。

吏曹佐郞李凤征白等。凡铨曹之䂓。堂上清望。参议主之。堂下清望。郞官主之。而其中有不合者。则诸堂郞。各以其见塞之。古也。矣身自秉铨笔。不事矫激。务欲的当。已通于他人之手。则不复非议于政席间。实欲镇静朝端。且其所犯。出于无情。不可与主张者同一科也。尹深于昨年掌试也。朴泰辅拈出美疢不如恶石之文字。欲为试题。盖其本义。乃废长立少也。诸考官以险怪不合为言。尹深独曰。此岂不合耶。当以此试之。席上有欲见解题者。深也又曰。书出后见之未晩也。上试官云。出此则恐或有言耳。深又答曰。何言之有。终始力主而出之。且云习左传无如我。仍删节本文。揭以为解题。当此礼论大定邪议横流之日。深必欲主张。而强出此题。伊时矣身闻之。心甚痛恶矣。今月十六日。兵曹参判之口传差出也。堂上果首呼尹深。矣身停笔不书曰。伊日场屋说话。闻之详矣。此人实主张之。朝家何取于此而收用之急也。堂上强之。矣身以为只陈己见而已。不复争持可也。即拟于首。盖欲使之自处也。此人之以此见塞于政席。非止一再。向于亚铨都宪备拟时。佐贰之官。皆以此塞之。公论所在。此尤可见非独矣身猝然塞之于今日也。昨日都承旨差出时。复呼尹深名于首望。矣身持笔不书。判书又令书之。矣身曰。向日说话。必已闻之矣。判书遂曰。尹深以场屋事见塞。则先入清涂者。一体塞之耶。矣身未及对。判书曰。佐郞意见。必须说破可也。矣身果以尹深场屋之事。毕陈无馀。判书又曰。郞官之言。甚不近似。从速书之。矣身以为铨曹之设堂上郞厅。欲其各以所见相与可否。而使政体得而无失。仕路清而无淆也。今若强屈己见。务合堂上之意。则大非当官尽职。上酬国恩之本意也。且矣身之塞深。非有一毫私意。只是严公议也。重官方也。扶植礼论也。前日之政。既有所云云。而知申窠比之兵参。又是清望。堂上非不知郞厅意见之必不合。而必欲拟之而后已。今虽力陈。必不回听。不如舍笔出避。所见相左之后。既有出去之规。则依幕与他所。少无所间。今日事。只论其当塞与不当塞耳。相与可否。有何伤于事体。反复论难之后。知其终不肯听从。还笔于砚而出。则亦可谓之猝然投笔乎。矣身不能从俗俯仰。以致今日逆境。罪罚之来。固所甘心。惶恐遅晩。

兵曹参判尹深上䟽。伏以臣妄触科章。騈首狴犴。幸赖日月之明。容光必照。原情赦眚。止于徒配。曾未周年。即蒙全释。旋加齿录。有时当夜不寐。感涕霑衾。今者伏见李凤征原情。满纸张皇。全构臣身。要其大旨。谓臣于出题时。排众力主。至于上试官以有言为辞。而亦不回听。有若知其触犯。有意为之者然。臣看来。寒粟遍身。神魂飞越。噫。是何为言之罔极。一至于此哉。伊时昏不觉察。万万无情之状。已悉于前后供辞。今无可赘。而李正英若果为此言是已知触讳也。岂肯任臣所为而自陷于不测之地乎。李正英若果为此言。则参座诸人。必皆听之。诸人固非一心。亦岂肯任臣所为而自陷于不测之地乎。此人情之所必无而理之易见者。言之无稽。不待辨说而明矣。况臣于左传。略知行用文字于寻摘之间而已。未尝竟看一遍。荒陋之状。众所共见。何敢以熟习。自诩于稠中乎。此又所无之事也。大槩试所严秘。内外隔绝。其间说话。若非同参之人。实无闻知之路。其时试官九人。皆在禁府。置对俱存。非可诬也。至今经年之后。当初所无之言。别作一罟。推臣而纳之。臣反复思惟。实未知其何故也。伏乞圣明怜臣情势之痛迫。察臣踪迹之难冒。亟赐递罢。以幸私分。答曰。凤征过激之言。不必为嫌。勿辞察职。

判敦宁府事李正英上䟽。伏以臣曾以科场出题之误。重犯邦宪。罪将不测。仰赖日月之明。照烛其无情。罚止徒配。未久即蒙恩宥。蒙宥未久。又即收叙。仍有除命。三上辞䟽。终未得请。得闻圣上有未宁之候。臣子分义。不暇顾他。来谢恩命。仍参问安之班。今闻兵曹参判尹深。以前事见塞于李凤征。臣与尹深同事一体之人。已不胜其瞿然。今见李凤征供辞。不觉寒心。而槩其所言。非其实状。臣于是不得不仰陈焉。其所谓上试官。即臣也。出此题。则恐或有人言之言。初不出于臣口。若使臣已能觉悟而出此言。则尹深虽或力主之。臣既以上试官为名。岂不大言力止。而泛然一言问答而已乎。尹深亦非失性之人。安得不听从乎。不但臣也。诸试官中。若有一人致疑于此者。则岂终不听以至于斯也。其间曲折。已陈于前后供辞中。今不可更为烦陈。以犯自明之嫌。而意外人言。到今至此。臣何敢自以为曾不发此言而晏然而已乎。若谓臣知其触讳而言于深。深不听而终不力争。则臣罪实有浮于深。伏乞圣明亟命递罢臣职名。仍下臣司败。更议臣罪。以谢人言。不胜幸甚。

持平睦天成启曰。兵曹参判尹深,判敦宁府事李正英。以李凤征之供辞。相继陈䟽。暴其实状。臣以参试官。亦预于席末。则凡有问答。宜无不闻。而凤征所谓上试官曰恐有人言。尹深曰何言之有等语。臣所未闻者也。臣虽昏昧。既闻其疑讶之言。则万无不悟之理。既悟而不为之争执。则终亦自陷于不测之罪。此岂人情之所可为哉。伊时同罪之人。又被情外之诋。臣何独自安于心乎。请命递斥臣职。答曰。前日科场出题。实出于无情之事。予及通朝之所共知。有何可避之嫌乎。勿辞。

二十五日。引见时。上曰。尹深等试院之事。实是无情。予已洞知。而凤征以当初所无之言。更为提起。尹深无所失而凤征则非矣。领相曰。试院之事。初出于无情。而因僚相之峻激。至被徒配之律。已为太过。经久收用之后。凤征因误闻之语。又欲塞尹深之清望。果为不当矣。右口传

吏曹判书吴始寿上䟽。廼者因一微细之事。郞属猝然起闹。至于就理。而其置对之语。有不得不略辨其颠末者焉。顷日兵曹参判口传差出时。郞僚所不许之宰臣尹深,吕圣齐是也。尹深所坐者。乃美疢之试题也。朝家既烛其无情。编配未久。举皆放释。同罪之人。亦已进用。则深独见塞。殊涉不公。故又欲拟之于知申之望。则李凤征乃曰。当初出题也。判敦宁李正英。发言于席上曰。此题得不嫌逼乎。深独以为无嫌而主张书出。故塞之云。参议睦昌明。则以为以凤征之所闻。质问于其时试官。则出题之时。元无此语云。嫌逼之语。果发于席上而仍为书出。则是用意也。何可谓之无情乎。既知其嫌逼。而以一人之言。仍为书出。以自陷于不测之地者。实是人情之所不敢出。而且僚席之亲闻于试官者。不翅明白。故臣果以凤征之所闻为不近。而仍欲拟望。则凤征不待究竟。径起直出。臣虽欲更加商确。何可得乎。凤征之供所谓直言被罪。急急收录。以罪被谴。不即任用云者。诚是得体之言也。凤征果有是意。则其时试官李弘渊,金璁,睦天成,申㶅等前后拟望之际。诿之已通他人之手而无一言半辞。独于深持之至此者。抑何意也。持论如此。而谓之不事矫激。务欲的当。臣未之信也。臣忝居首席。不能谐协于郞僚。以致事体之坏了。无非臣人微望轻。未得镇定而然。何可委蛇盘礴。以益官谤乎。答曰。卿无所失。有何可嫌之事。从速察职。

戊午十月

编辑

校理李凤征䟽。发起已事。再彻上听。极知猥越。无所逃罪。而君臣犹父子也。父子之间。何事有隐。玆将伊时事实。槪见于笔端。唯圣明恕而察之。往年罢庆科之后。参试官等云。尹深与年少考官雄唱雌和。力出美疢恶石之题。公议莫不痛骇之。以为深附丽邪论。请罪直士之人。获免章宪。反被宠遇。则固当砥砺自效。以赎其罪。而今又谄媚揶揄。至于如此。虽蒙放还。不即收录可也。及臣秉笔。果然不许。时议之以此不快于臣。实所未晓也。深乃以臣言为前日所无之言。必欲挤臣于诬陷之辟。此无他。深知臣孤危无为臣质言之人。且未得可证之文故也。臣既出王狱。有人来言。深得见当初李华镇之推缄。大有惧色云。臣始索其缄辞而见之。语意与臣初闻者。大抵同矣。有曰不可以恶题试士。有曰不出上试官之手。莫如改出他题。如是者屡度。有曰堂上翻阅解题。至再至三。有曰与金璁争之不止。而言未见信。有曰堂上试官与书题试官。删削题解而书之。有曰题解不令遍示于在坐试官。有曰出挂之后。考见解意。则乃季孙氏立少事也。有曰相顾惊愕。方欲发言。而举子已请出去。有曰与其详考其解。而力主出之者有间。如此而亦可谓前日所无之言乎。力争者数人而终不听从。强出其题。则主张之罪。果归于谁也。翻阅再三。而不许同席之考见。删节本文。而至漏立少之旨义。朝廷虽以重律绳之。在深之道。固宜甘心受之。况只论其汲汲收用之不当乎。今深不肯自反。提出一款爽实之语。欲尽掩其力主之迹。又巧餙其无失。欲欺诬天聡。欲保全禄位。噫。深之事。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夫岂不知卒不可掩也。利欲昏深。而深实不得自由也。答曰。已往之事。不必为嫌。尔其勿辞。上来察职。

戊午十二月

编辑

初三日引见时。持平李玄锡启曰。自夫大礼厘正之后。凡附托邪论。眩乱是非者。殿下无不深恶痛绝。严加谴斥。以继述先王之志。宗统之重。万世永赖。而近来殿下嫉恶之心。渐不如初。被罪之人。多所蒙宥。而公议争执。一向不听。识者之寒心。固已多矣。今者岁抄之下。前后邪论者。莫不蒙叙。至于闵维重,李端夏,朴泰辅等。亦皆涤丹书而齿仕籍。失意之徒。莫不弹冠。此岂国家之福哉。维重,端夏。并云云。泰辅定罪之日。臣以史官。得侍筵中。细闻平谳之论矣。时相臣以为他试官。虽有不察之罪。皆是平日非斥时烈之礼论者也。亦有自言于爰书者。则附托邪论。决非其情。而至如泰辅。则平日言语。未闻如此。对狱之辞。亦不言及。是其不可知者也。然渠若有意而发此题。则死有馀罪。固不可勒谓有意。而许多书册中。必拈出此题。亦不可断谓无情。殿下从之。遂以罪疑惟轻之意。定为远窜。则此乃从轻。非重究也。果能的知其无情。则其罪岂至于远窜乎。乃今泰辅之心。尚未白也。当日之疑。犹未释也。殿下何从而断知其无他。有此叙用之命乎。此三臣者。若皆收用。则已定之礼论。必将复坏。礼论既坏。则宗统不严。君臣之义晦塞。罪魁之党振起矣。先王艰难而正之。殿下容易而紊之。岂不大可惜乎。请还收前参赞闵维重,前参判李端夏,前佐郞朴泰辅等叙用之命。上曰。维重则虽有罪过。废置已久。故意其改过而收叙。泰辅之事。出于无情。当初亦施罪疑惟轻之典矣。不允。

初六日。府启云云。若夫泰辅。则书题之出。实自其手。固与随参者有异。至其定罪之时。亦以为有情与否。无以明知。遂论以罪疑惟轻之典。施以远配之罚。果能的知其无情。则当与他试官同罪。何乃独至于远配乎。乃今泰辅之心尚未白也。当日之疑犹未释也。殿下既命收叙。又以为无情。故当初亦施罪疑惟轻之典。臣窃惑焉。既曰无情。则又何可谓之罪疑乎。当初远配。实是从轻。轻之可也。放之不可。放之犹或可也。叙之决不可也。请还收闵维重,李端夏,朴泰辅等叙用之命。答曰不允。

初十日。府启云云。至于泰辅之事。情涉可疑。律从惟轻。而既罢试场。仍命远配。斯岂非严礼论之意乎。曾未几何。亟放之亟叙之。向所以严之者。何其弛之太速也。噫。罪关礼论者。乃孝庙显考之罪人也。宜殿下不敢私贷。而容护洗濯。一至于此。误礼之辈。复何所忌惮哉。继先志重宗统之道。决不当如是。请还收闵维重,李端夏,朴泰辅等叙用之命。答曰勿烦。

十三日。府启。闵维重等叙命还收事。臣之争执苦矣。而殿下尚靳允兪。臣窃为圣明惜之也。维重等罪名至重。昭载丹书。臣之近日所论。实无毫增添。殿下知之亦已悉矣。当初谴罚。虽失之宽。而圣志坚定。明示好恶一段。严礼论之意。有如烈日秋霜。足破邪说改作紊统误礼四字者之肝胆。曾未几何。堤防渐弛。门黜者放之。流配者释之。既还职牒。继下叙命。容护洗濯。次第行之。如宥寻常罪过者然。然则殿下严礼论重宗统之意。不亦消沮太甚乎。维重等之改过。未之或闻。朴泰辅之无情。亦无可证。论其心迹。固与被罪之时无异也。而前既罪之。旋即叙之。圣意所在。臣实未晓也。且殿下之罪此辈也。固欲其惩艾之。而终无革心改行之事。反有汲汲收录之举。此辈之遂非不悛。慢蔑君上。亦无足怪也。夫其眩乱邪说。欺蔽先王。至于十六年之久。而其畴之罪废者。远者三四年。近者才一二年。不问改过与否。徒事涤瑕收叙。以曲贷先王之罪人。臣未知殿下将何以有辞于后世哉。顷者圣批有曰。意其改过。又以为出于无情。臣之条列辨破。不翅明白。而每以不允二字。为塞谏之资。舆情之惑。至此而滋甚焉。噫。收用邪论之徒。而礼经有复紊之忧。牢拒还收之请。而公议有拂郁之叹。一事而二失具焉。此岂所望于圣明者哉。臣之此论。不得请则不止。请还收云云。维重等以下又改云。彼辈前后迭唱者。皆是文非务胜之论。终无一毫悛改之意。而泰辅之无情。亦无可证。前既罪之。旋即叙之。圣意所在。臣等实未晓也。夫其诪张邪说。欺蔽先王。曾几多岁月也。以十六年倒植纲常之罪。而薄施之谴。或止于四三年。或止于一二年。此果合于为先王讨罪之典乎。臣窃恐殿下今日之举。不特大拂国人之情。亦无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云云。答曰勿烦。

己未正月

编辑

初一日。府启朴泰辅事停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