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變通攷/卷二十一

卷二十 常變通攷
卷二十一
作者:柳長源
1830年
卷二十二

吉祭

编辑

總論

编辑

朱子曰:「橫渠說,『三年後,祫祭於太廟,因其告祭畢還主之時,遂奉祧主,歸於夾室,遷主新主,皆歸于其廟』,似爲得禮。鄭氏《周禮》註『大宗伯享先王』處,似亦有此意。」○楊氏曰:「《家禮》祔與遷,皆祥祭一時之事,先生與學者書,則是兩項事。蓋世次迭遷,昭穆繼序,其事至重,豈可無祭告禮,但以酒果告遷,行迭遷乎?在《禮》,喪三年不祭,故橫渠說,『三年喪畢祫祭於太廟,因其祭畢還主之時,迭遷神主』,用意宛轉。此爲得禮,而先生從之。當俟告疑吉之誤。祭前一夕,以薦一本作遷。告,遷主畢,乃題神主。厥明合祭,祭畢奉神主,埋於墓所,奉遷主新主,各歸于廟。」○退溪曰:「所謂三年後祫祭之三年,謂禫也。未禫,不可謂喪畢。又不可以吉服入廟,故俟禫後,行祫祭。但士大夫祫禮,不可考。今以時祭當之。」

禫月吉祭

编辑

〈士虞〉記:是月也,吉祭。註:是月,禫月也。當四時之祭月則祭。疏:謂是禫月,禫祭仍在寢。此月當四時吉祭之月,則于廟,行四時之祭。○〈喪大記〉疏:禫祭之後,同月之內,値吉祭之節,行吉祭。○《備要》:按,踰月而祭,是爲常制,而禫祭若當四時正祭之月,則卽於是月行之。蓋三年廢祭之餘,正祭爲急故也。○愚伏曰:「鄭註,『當四時之祭月則祭,亦不待踰月』,熊氏曰,『不當祭月,則待踰月也』。竊謂禫雖澹澹然平安之意,而孝子之心,猶未忍遽然復寢。故又必踰月而行吉祭,悲慕之心無已,而復常之節愈遲也。〈士虞〉記所謂『是月吉祭』者,非以復常爲急,乃以正祭爲急也。蓋三年廢祭,孝子追遠之心,有所未安,而喪未終,故不得並擧。今旣喪盡而禫矣,禫又在上旬之內矣,値正祭之月,而不忍不祭。故行正祭於廟。觀鄭註,亦不待踰月之文,則知踰月爲常制,而値正祭之月,則不待踰月。」○密庵曰:「吉祭,卽喪畢後四時正祭也。三年廢祭之餘,急於正祭。故禫當仲月,則不踰月,行吉祭,蓋四時正祭,必以仲月故也。」

踰月而祭不必仲月

编辑

〈喪大記〉疏:不當四時祭月,則待踰月也。○〈王制〉疏:天子以下至士,皆祭以首時。故〈明堂位〉,『季夏六月,禘周公於太廟』。周六月,是夏四月也。昭十五年二月,禘于武宮者,鄭《禘祫志》以十二年齊歸薨。十五年喪終之禘,不擇月。○《左傳》疏:三年喪畢,然後禘。於是,遂以三年爲節,仍計除喪卽吉之月,卜日而後行事,無復常月也。○顧齋曰:「踰月之祭,初不計月之爲仲與否,而但以踰月爲準耳,非如四時正祭之必取仲月也。古人吉祭未行之前,猶以喪禮處,不比他祭祀之或可遷就也。况新躋之主,壓於所尊,權安於東西壁下!吉祭而始有繼序迭遷之禮。今無故送却當祭之時,而久屈神主於傍祔之位,亦豈人情之所安乎?」

孟月吉祭仲月不必行時祭

编辑

《問解續》:七月吉祭,雖違孟月不祭之規,秋祭已行,不當再祭於八月。○問:「愚伏云『吉祭乃終喪之別祭』,沙溪亦云『四時之別祭』,而《問解續》『以爲七月行吉祭,則秋祭已行,不當再行於八月』。以吉祭當秋祭,則與別祭之說,豈不抵捂耶?」明齋曰:「吉祭,雖云『三年後別祭』,實則四時之祭也。以別設,故可行於孟月,以時祭,故不可再行於仲月。今只當以此遵行,可寡過矣。」

吉祭配未配之節

编辑

〈士虞〉記:是月也,吉祭,猶未配。註:禫月當四時之祭月,則祭,猶未以某妃配某氏,哀未忘也。疏:哀未忘,若喪中然也。言猶者,如祥祭以前,不以妃配也。禫月吉祭未配,後月吉如〈少牢〉配,可知也。○《備要》:吉祭,若於是月行之,祭時考妣異位,祝用異版,祭後合櫝。若踰月,則祭時合位,如時祭儀,似合禮意。○葛庵曰:「《備要》以爲禫月吉祭,則考妣異位,祭後合櫝,若踰月,祭時合位云云。竊詳禮意,似有不然者。何也?蓋〈士虞〉記曰,『是月也,吉祭,猶未配』,註云云。蓋三年廢祭之餘,禫祭適當仲月,故急於正祭,雖行吉祭,猶是禫月之中,不忍遽然合配。且待後月,別設祭奠于家廟,如〈少牢饋食〉之禮,奠畢合櫝云爾。若踰月行吉祭之家,自當於祭時異位,祭畢合櫝。」九思堂曰:「此說可疑。蓋禫月當四時正祭之月,則因正祭而行吉祭,雖行吉祭,而猶是禫月之中,故未得以妣配考,若喪中然也。若不是正祭之月,則踰月迺行吉祭,踰月而行吉祭,則以妣配考,如〈少牢饋食〉之禮。蓋〈士虞〉疏所謂後月吉,卽踰月而吉祭之謂也,非謂以禫月行吉祭未配,待後月,別設祭奠于廟中,告以合配,奠畢合櫝云爾。恐或偶失照管。」

卜日

编辑

〈士虞〉記疏:《禮記》云『吉事先近日』,二十七月上旬,行禫祭於寢,當祭月,卽從四時祭於廟,亦用上旬爲之。○《備要》:禫之明日,卜日,用上旬或丁或亥。

父先亡母喪吉祭

编辑

《問解》:問,「父先死已入祠堂,則母喪畢後吉祭,亦必待踰月乎?」答,「似然。」○《問解續》:禫當四時之正月,則不待踰月者,急於正祭故也。雖無遞遷之節而正祭,亦倣此行之,似合於禮。

前三日齊戒

编辑

《備要》:前期三日齊戒,如時祭儀。

吉祭盛服

编辑

〈雜記〉註:踰月吉祭,乃玄冠朝服。○問:「吉祭主人當素服否?」密庵曰:「吉祭是三年後正祭,主人以下當以盛服將事。孝子心雖無窮,禮貴因事而變。主人素服恐未安。」

前一日告遷于祠堂

编辑

《備要》:以酒果,告如朔朢儀。

改題告辭

编辑

《備要》:維年號幾年,歲次干支,幾月干支朔,幾日干支,五代孫某,敢昭告于顯五代祖考某官府君,顯五代祖妣某封某氏。此下列書高祖考妣曾祖考妣祖考妣。茲以先考某官府君,喪期已盡,禮當遷主入廟。顯五代祖考某官府君,顯五代祖妣某封某氏,親盡,神主當祧,顯高祖考某官府君,顯高祖妣某封某氏曾祖考妣祖考妣列書。神主,今將改題,世次迭遷,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謹告。○先師答金次由:「祫祭告辭,『維年月日,某代孫某,敢昭告于顯某代祖考某官府君,顯某代祖妣某封某氏。高祖以下列書。伏以小孫不天,早喪先考祖考,三霜亦旣終畢,踰月行祫,次當承祀,迺於明日某甲,式遵典禮,合薦精禋,顯某代祖考府君,顯某代祖妣某氏,親盡,神主當祧,改題顯祖考某官府君,爲顯高祖考某官府君,顯祖妣某封某氏,爲顯高祖妣某封某氏,顯考某官府君,爲顯曾祖考某官府君,顯妣某封某氏,爲顯曾祖妣某封某氏,亡室某封某氏,爲顯祖妣某封某氏,亡子秀才,爲顯考某官府君,亡子婦某封某氏,爲顯妣某封某氏,世代推遷,不勝感慕,謹以酒果,先事告由謹告。』」○問:「《備要》承重孫喪畢後改題考妣,有告辭,依此則母先亡改題,似當以此意告由。」曰:「禮雖有只告正位之文,而妣位與旁親祔食自別,措辭告由,恐好。」

改題之儀

编辑

《備要》:別設一卓於香卓之東,置淨水粉盞刷子木賊硯筆墨於其上。主人斟酒再拜訖,立於香卓之南,祝執版,立於主人之左,跪讀告遷祝文。告畢再拜。主人進奉所改題最尊之主,臥置卓子,執事者洗去舊字。別塗以粉,俟乾,命善書者,盥手西向立,改題之,陷中不改。洗水以灑祠堂之四壁,主人奉主置故處。改題諸位如前,祔位倣此。乃降復位,與在位者,皆再拜,辭神而退。

設位

编辑

《備要》:若禫月行祭,則考妣異位。○《輯覽》:世數已滿,又陞新主,則是五世似未安。新主姑安於東壁下,祭畢遷祧後,始入正位。○《問解》:吉祭新主,姑就祔位,入廟後,奉安正龕,恐當。○問:「新祔之位,姑就東邊西向之位,祭畢入廟,始隮正位歟?」明齋曰:「前一日旣已改題,當以正位排設。蓋至是,則不當用西向祔位之義矣。」

陳器具饌

编辑

《備要》:陳器,省牲,滌器,具饌。厥明夙興,設蔬果酒饌,質明,奉主就位。如時祭儀。

出主告辭

编辑

《備要》:五代孫某,今以遞遷,若父先亡母喪,則云今旣免喪。有事于顯五代祖考某官府君,顯五代祖妣某封某氏。若只祭三代,則云高祖,此下列書各位。以某親某官,某封某氏,祔食,敢請神主出就正寢,恭伸奠獻。○問:「考妣固在祔位,然告辭似當與高曾以下列書告之。」先師曰:「恐當如所示。」

參降進饌三獻侑食闔門啓門受胙辭神

编辑

《備要》:並如時祭。

合祭埋主祝

编辑

《備要》:維年號云云。五代孫某,敢昭告于顯五代祖考某官府君,顯五代祖妣某封某氏。若只祭三代,則云『高祖』。茲以先考某官府君,喪期已盡,禮當遷主入廟,先王制禮,以下出《丘氏儀》。祀止四代,只祭三代,則云『三代』。心雖無窮,分則有限,神主當祧,將埋于墓所,若族人有親未盡者,將徙于其房,則此下當云『將遷于某親某之房』。不勝感愴,謹以淸酌庶羞,百拜告辭,若本龕有祔位,此下當云『並埋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神主』。尙饗。

合祭祖以上祝

编辑

《備要》:維年號云云。孝玄孫曾祖云『孝曾孫』,祖云『孝孫。』某,敢昭告于顯高祖考某官府君,顯高祖妣某封某氏。曾祖祖位祝,倣此。某罪逆不滅,歲及免喪,若父先亡母喪,則此下去『世次』以下,『不敢不至』十六字,而用時祭祝『時維』以下語。世次迭遷,昭穆繼序,先王制禮,不敢不至。以上出《高氏儀》。謹以淸酌庶羞,祇薦歲事,以某親某官府君,某親某封某氏,祔食,尙饗。代各異版。

合祭新主祝

编辑

《備要》:維年號云云。孝子某,敢昭告于顯考某官府君。喪制有期,追遠無及,今以吉辰,式遵典禮,隮入于廟。若母先亡,則列書顯妣某封某氏。若父先亡而母死,亦列書考妣,云『某親喪期已盡,禮當配享』,而用時祭祝『時維』以下語。○若父先亡母喪,而禫月行祭,考妣異位,則祝異版。於妣位云,『喪制有期,追遠無及,今以吉辰,式遵典禮,將配于先考』。於考位云,『某罪逆不滅,歲及免喪,式遵典禮,將配以先妣』,而用時祭祝『時維』以下語。○若母先亡父喪,而禫月行祭,則於妣位云,『某罪逆不滅,歲及免喪,今以吉辰,式遵典禮,將配于先考。』○【案】隮,是遞陞之謂。支子自立廟者,隮入于廟一句,改以他語,恐當。謹以淸酌庶羞,祇薦歲事,尙饗。

納主

编辑

《備要》:主人主婦皆升,各奉主,納于櫝,盛以笥,奉歸祠堂,以次遞升,新主亦入正位。

徹餕

编辑

《備要》:並如時祭。

親盡之祖別子則告畢而遷于墓所不埋

编辑

見『不遷位』章。

親未盡者遷于最長之房

编辑

【本註】族人有親未盡者,則祝版云云,告畢,遷于最長之房,使主其祭。○〈卷首圖〉註:高祖親盡,則請出高祖,就伯叔位服未盡者,祭之。

埋主

编辑

【本註】若親皆已盡,則祝版云云,告畢,埋于兩階之間。其墓田則諸位迭掌,而歲率其子孫,一祭之,百世不改。○《通典》:晉虞喜曰,「漢代韋玄成等,以毁主瘞於園。魏朝議者云,『應埋兩階間。』」○問:「祧主?」朱子曰:「天子諸侯,有太廟夾室,則祧主藏於其中。今士人家無此,祧主無可置處。《禮記》說,藏於兩階間,今不得已,只埋於墓所。」○問:「祧主當遷何處?」曰:「便是這事難處。漢唐人,多瘞于兩階間。今人家廟,亦無所謂兩階者。兩階之間,以其人跡不到,取其潔耳。」問:「各以昭穆,瘞于祖宗之墳,如何?」曰:「唐人亦有瘞于寢園者。但今人墳墓,又有太遠者,恐難用耳。」○《丘儀》:執事者用盤盛主捧之,主人自送至墓側。祝埋畢,始回。○尤庵曰:「祧主埋地節目,未有所考。以鄙家常行者言之,埋於本墓之右邊,旣掘坎,以木匣先安于坎中,然後以主櫝安於木匣中,子孫皆再拜而辭畢,閉匣門,而掩土堅築,後加以莎草。未知果合於禮否也。」○南溪曰:「祧主臥安之說,非但平日所聞者如此,栗谷先生及故洪判書曇兩家,皆用臥安法,此亦可據矣。立安之說,未詳所本。嘗以理推之,神主雖與尸柩魂帛之例小異,大抵不外於屈伸陰陽之端。凡人生者爲神,死者爲鬼,此其屈伸陰陽之大分也。然立廟行祀,爲屈中之伸陰中之陽,而至於祧遷埋主,是屈中之屈陰中之陰,恐不可與立廟行事時制度同,其義則然也。」○明齋曰:「埋主墓前墓後,俱無不可。神主在家,雖已告辭,而臨埋更拜,恐亦情不能已也。古者埋於兩階間,今埋於墓,則告由本墓爲當耶?不敢質言。」○鄙家埋主於龍尾後,別有一櫃,並舊櫝臥埋,而主身傾仄,故以小木枕之。此出於杜撰。【案】木櫃高大,易於摧陷。須小其櫃,使僅容主身及趺。神主去趺,仰安於櫃中,置趺于主身之足,加蓋以埋之。主櫝則埋于傍側似得。世人或有用石圅者,年久不朽,反有未安。恐不若木櫃之爲穩。○【又案】埋主時,先具酒果,告于墓所云,『年月日,幾代孫某,敢昭告于顯幾代祖考某官府君之墓。今以親盡,祇奉神主,將埋于墓所,不勝感愴,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謹告。』墓前後或傍側,擇其淨處,掘坎,安櫃于坎中,以泥灰堅築四方。以俟祠堂祭告訖,祝奉神主,置腰轝,遂行。執事者先設席于坎南。腰轝至,安于席上。執事者拭櫃遂埋主。諸子孫哭盡哀拜辭。加蓋築灰土。是日子孫不食肉,恐合人情。

祔位埋主

编辑

《備要》:本位出廟,則祔位當埋于墓所。○尤庵曰:「正位遷于長房,則祔位埋安,事理恐當。蓋無後人祔食,旣是不得已義起之禮也,寧有更享於最長房之理乎?若有兄弟及姪,或於其忌日,以紙牓略伸其情,則似不妨矣。」

母在行祧遷

编辑

退溪曰:「今日都中士大夫,率用母在不祧遷之說。凡母在者,父喪畢,藏其主於別處,以待他日與妣同入廟,始行祧遷之禮。祖母曾祖母皆然云,可知人情於此皆有所不安者,意亦甚好。然竊恐未爲得禮之正也。大祥章改題遞遷新主入廟等事,皆爲父喪而言,未嘗言若母在則不可遽行遞遷等事。聖人非不知母在而遞代爲未安,其所以如此者,何也?父旣死則子當主祭,子旣主祭,子之妻爲主婦,行奠獻,母則傳重而不奠獻。故曰,『舅沒則姑老』,不與於祭,與則在主婦之前。所謂曾祖之妻尙在,埋其曾祖之主,奉祀者之祖母尙在,埋其祖之主,雖皆未安,恐不得不限於禮而奪於義。」【案】埋其曾祖埋其祖兩句,恐傳寫互換。蓋曾祖母之祖,祖母之曾祖,於奉祀者,皆爲五世,當祧故也。

長房改題祧主

编辑

《備要》:神主,當以主祭者所稱改題,而旁題不稱孝。○《問解》:問,「祧主旣遷於最長之房,則神主當以主祀者所稱改題乎?若然則其節次,當在於遷奉之日,而旁題不稱孝,只稱曾玄孫乎?」曰,「然。」○密庵曰:「祧主,沙溪固以改題爲是。然按《家禮》『大祥』章,遷主時其餘改題之文,似爲不改祧主之證。遵而行之,庶幾寡過。但或有不得已改題事,則宗孫已亡,不容更書其名,如此等處,恐不得不書長房名。」○先師曰:「祧主改題之疑,沙溪主當改之論,而愚伏以爲不可改。蓋高祖有服之親而遽行埋瘞,非人情之所安。故遷奉之禮,後賢之所義起,無變於宗孫之名而權宜奉祀,以存不敢自擅之意。且最長多是年紀衰暮之人,數數改題,亦所未安。愚伏之意,其或出於此歟?外家文字,適有推榮之恩,不得已而改題。故引沙溪說爲證,非爲人家通行之例也。」

長房祝文屬稱

编辑

寒岡曰:「惟宗子稱孝,則祭遷主之人,恐不得輒書孝字。」

奉來祧主時告祠堂

编辑

寒岡曰:「考妣前,以曾祖考妣奉來之意,略敘以告。」○問:「奉來祧主,共安祠堂後,似有合祭之儀,若祭則備羹飯耶?」曰:「共安祠堂,適在仲月時祀之時,則具羹飯,盛祭爲當。不然則用酒果以告。然具三獻盛祭,亦無妨。」【案】祧主遷奉之日,有宗家盛祭,若一日疊設,則未安。○龍岡曰:「前一日,詣祠堂,焚香告辭曰,『孝孫只繼禰則云孝子。某,今以顯高祖考某官府君,顯高祖妣某封某氏,親盡宗家,神主當祧,某以年長,次當奉祀,將以來日,奉遷于祠堂敢告』。明日奉遷主入廟,更無祭告,再拜而退。」【案】《大戴禮》〈遷廟〉篇『遷廟事畢,擇日而祭』,註『所以安神』。恐當依此擇日盛祭,今謂無祭告,未然。

奉遷主位次

编辑

寒岡曰:「奉父母之祭者,又奉曾祖之祀,則曾祖當安於西之第二龕,考妣當安於東之最下龕。西之第一龕與中一龕,則當虛之。」

最長房不得奉祀則次長房權宜奉祀

编辑

寒岡曰:「最長房窶且不慧而不肯,則固難强焉。旣有次長房,則親猶未盡,建祠墓山,無乃或未安乎?長房不比宗子之截然難犯,鄙意次長房權宜奉祀,或未爲不可。」○問:「長房勢難奉祀,遷于次長,則旁題舍最長,而當用奉祀者名耶?」明齋曰:「雖或出於一家權宜使次長奉祀,恐不當直書奉祀。似當姑闕之。」○先師〈與京中宗人書〉:五代祖高祖二位,叔父以最長移奉,而不幸下世。三年喪畢,禮當遷安於次長之房,而執事遠在千里外矣。神道尙靜,數數移奉,恐貽震搖之患,且念長房承祀,其禮分之嚴,恐與宗庶有間。是以季父權宜承奉,以修歲時之祀,而季父又不幸棄諸族,姪等欲權奉兩祀,則祭及五代,於禮不許,且高祖位祀,止於姪等之身。今執事若遷奉二主而行,萬一異時,事有不可知者,則姪等又當奉主而來,千里遷動之頻,極涉震懼,又不可逆慮異時之難處而只奉一位。凡此曲折,百端礙窘。無已則有一焉。季父喪畢,卽用宗子越在他國之例,以長房遠在,使某等攝事之意措辭,以告于廟,時節薦嘗,與此間宗族,輪番將事,此亦權宜之道也。

最長死則移次長房

编辑

問:「長房奉遷主後,身死,其子若孫若親未盡,則仍爲奉祀乎?若有門中諸父諸兄親未盡處,則當遷奉於其家乎?」寒岡曰:「身後子孫,親苟未盡,連世奉祀,以待親盡,然後遷于親未盡之家,理恐當然。」○問:「最長者死,其子雖親未盡,而當遷於次長房耶?」沙溪曰:「然。」○問:「長房死,則其遷奉於次房,當在何時?」明齋曰:「長房遞遷,爲祭祀也,今乃三年廢祭,未安。喪家卒祔祭後,奉遷。」○南溪曰:「當待三年。」

庶孫爲最長房

编辑

退溪曰:「禮只云『代未盡最長之房,不分嫡支也。』」○沙溪曰:「據程子說,庶孼無不可奉祀之義。但嫡兄弟盡沒然後奉祀,似不妨。」○《問解續》:問,「親盡當遷,而有庶曾孫若嫡玄孫,則誰當奉祀?」答,「庶曾孫當奉祀。若貧賤不可奉祀者,則嫡玄孫奉祀,無妨。」

祧主安別室

编辑

問:「親盡之主,當遷於長房,而勢有所不能,則安于別室,不得已也。四時之享,共設於正寢,則涉於祭五代之僭,廢而不祭,則又大違情禮。愚意享日之曉,先就別室,行事於遷主,然後奉四代之主,祭於正寢,如何?或倣古制疎數不同之義,只於春秋祭之,亦庶乎可也?」退溪曰:「親盡之主,四時共設於正寢,實爲未安。奉安別室,只於春秋設祭,似爲處變之宜。然終未必其當否。」○葛庵曰:「立廟墓下,以奉祧主,近世禮家多行之。然必以最長房爲主,然後似不失禮意。」○明齋曰:「庶派鮮有不貧賤者。旣不能遷奉於長房,則或立廟墓下,或權奉別廟,皆人家一時權宜之道。只當自一家斟酌儀節而行之,恐難於立定格式,作爲通行之例也。」○密庵曰:「庶孼事力不能奉祀者,亦當限其生存爲別廟。」

祧主連世共廟一位先埋則合祭諸祧主

编辑

【案】累世祧主,共安一廟,代各異主。禮意苟簡,而今人家往往拘於事勢,遂成一例。旣共享多年,則埋主之際,又不可無合祭告由之節。但不可如常祭之。各以最長爲主,則只以埋主長房之子遍告耶?祝辭則恐當云,『幾世祧主,同安一室,長房主祀,歲薦芬苾,禮制有限,顯幾代祖考,親盡當祧,同堂享嘗,只有今日,茲擧合祀,感懷靡窮,謹以淸酌庶羞,祇薦歲事。尙饗云云』,或可爲無於禮之禮耶?

長房主祀親盡宗子亦當計會

编辑

程子曰:「凡小宗以五世爲法,親盡則族散。若高祖之子尙存,欲祭其父,則見爲宗子者,雖是六世七世,亦須計會今日之宗子,然後祭其父。宗子,有君道。」

出後子孫還奉本宗祧主當否

编辑

葛庵曰:「旣出繼則別爲一宗,本宗遞遷之主,恐不當奉祀。」○沈徵問:「先祖大憲公有二子靑平君及玉果公,而玉果公出繼于伯父承旨公。玉果公子孫於大憲公,便是旁親,而從祖父僉樞公在世時,以爲曾孫在而曾祖神主埋安,終有所不忍,遂並奉大憲及大憲養考積善君三代神主矣。僉樞捐館之後,移奉于僉樞從弟呂州公,呂州又下世,今之所當移奉者,只有呂州之弟燕岐公。燕岐之先考校理公亦出後于從父議政公。今若依前輪奉,則大憲當歸于燕岐家,而大憲伯兄承旨及議政之生父判書公,亦將次第移奉,並與議政養考,爲四曾祖,並奉曾祖四位於一家,爲難便。故議者以爲出繼子孫,還奉所生祖先,實有二本之嫌。初雖失禮,今可埋安,此說爲近於禮,而有乖人情,如何?」南溪曰:「已祧之主歷祀別宗諸孫,誠有二本之嫌。此政胡氏所謂心雖無窮,禮則有限。鄙見如是,第惟事體至重,不敢質言。」

宗子無後叔父代奉則祧主還入祠堂

编辑

《問解》:問,「宗子死,嫡孫承重,則祧主已遷于最長之房矣。嫡孫又死無後,而宗子之弟,代奉其祀,則其祧主當還入於祠堂耶?或云,『旣已祧遷,則不當復入』,如何?」答,「當還奉無疑。」【案】承宗者,固當還入。若攝祀則祧主恐不當還入。

宗子無後次孫代奉遞遷告辭

编辑

李理勝問:「文圭之外祖具忠胤,以宗子無後而死,其從孫岌當代奉,其告辭何以爲之?」愚伏曰:「當依《儀節》爲之云,『年月日,孫岌敢昭告于某官府君某封某氏云云。伏以宗子忠胤,身沒無子,大祥已届,岌以次孫,今當代奉先祀。某官府君某封某氏,神主當祧,某官府君某封某氏,神主當遷奉于有服之孫文翼,某官府君某封某氏,神主改題爲高祖,某官府君某封某氏,神主改題爲曾祖。世旣迭遷,宗又移易,不勝感愴。云云』。」

攝主不得改題遞遷

编辑

明齋曰:「攝主之禮,適子神主,當祔於祠堂東邊,而不行祧遷之禮。他日繼後之後,姑升禰龕,行祧遷禮。立後之前,只得如此行之。」○問:「長孫無嗣,長子之弟攝祀,累代神主,亦以攝祀名改題否?」葛庵曰:「不改固未安,改之亦未有顯據。無已則以禍罰重仍,宗祀無託,不免權宜攝祀,以待長孫立後之意,具由告廟然後仍姑攝祀,則雖不改題,或無未安否。」

兄弟有未除喪者則退行吉祭

编辑

問:「遭親喪者兄弟,聞訃有先後,則固當先滿先除,而至於吉祭,則方有服衰兄弟,而遽然行之,有所未忍。且以正祭爲急之說推之,則似不可以此又過當行之時。何以則酌衷而無礙歟?」明齋曰:「先後之差,只是旬朔而已,則退行吉祭,似合情禮,若或數月之久,則不可等待而遲延正祭也。」【案】雖過數月之久等待,恐不至大害。

妻喪無吉祭

编辑

《問解》:問,「十五月禫後,當行吉祭否?」答,「妻喪是祔位,無遞遷之禮,則喪畢後吉祭,似無義。恐不當設。」

祖喪中支孫父母吉祭當否

编辑

問:「祖父母喪中,支孫似當自行其父母吉祭,而但以神道言之,喪中饗吉祭,莫無未安否?」明齋曰:「祖父母喪中,支孫之父母禫吉,無不可行之文。恐當依禮行之。雖以亡者言之,虞祭以後,則已以神事之,受吉祭未安之說,恐推之太過。」『小祥』章『祖父母殯後行其父母練祥』條參攷。

本生喪中所後吉祭

编辑

問:「所後子方持本生齊衰,改題吉祭,當行之歟?」明齋曰:「改題吉祭,皆當行之。蓋心制雖重,服則朞服也,何可以私喪心制,而廢却所重應行節目耶?」○南溪曰:「心喪,所謂心有哀戚之情,而身無衰麻之服者也。以此而不得行吉祭,則是以輕哀而廢重禮,不待校證而明矣。惟當祭不著純吉之服,不行受胙之節,不至爲自同於平人也。」『時祭』章『心喪中行祭』『將祭遇喪』兩條參攷。

大功葬前吉祭

编辑

問:「吉祭,是終喪之別祭,雖大功葬前,當備儀行事,而只廢受胙一節耶。若退行於葬後,則先代祧遷之禮,新主入龕之事,皆當延在累月之後,亦甚未安?」明齋曰:「大功葬前,行吉祭,恐未安。鄙意,以一獻無祝行事,而告文中措辭,告以不得備禮之意。恐當迭遷祧埋,雖是重事,而朞功葬前,不容純吉。且視《家禮》酒果告遷之儀,則亦未爲太簡。」『時祭』章『朞功服中時祭』『將祭遇喪』兩條參攷。

子孫葬前吉祭

编辑

問:「姪婦之喪,雖在外,所係是子孫之喪,葬前遽行吉祭,未知如何。旣於所祭服盡,主祭者又無服,行之,無害否?」顧齋曰:「雖係子孫之喪,服盡矣,主祭者又無服,若在可祭之科,葬之遲速,不可預定,及時行之,恐無大害於禮。」參攷同上。

旣祭復平常

编辑

〈雜記〉註:旣祭,玄端而居,復平常。○〈間傳〉:無所不佩。疏:吉祭以後,始從吉。若吉祭在禫月,猶未純吉。禫之後月,乃得復平常。○問:「辛都憲慶晉,吉祭後,始著純吉之服,禮然否?」愚伏曰:「《禮》『禫而纖』疏,『以其禫後,尙纖冠,故知吉祭以後,始從吉也』。禮本如此。」

復寢

编辑

〈喪大記〉:吉祭而復寢。註:復寢,不復宿殯宮也。疏:按〈間傳〉『旣祥復寢』,與此『吉祭復寢』不同者,彼謂不復宿中門外,復於殯宮之寢,此吉祭後,不復宿殯宮,復平常之寢。文雖同,義別。此註『不復宿殯宮』,明大祥後宿殯宮也。○問:「有一士人性孝,其先人雅居之所,不忍坐臥,至於幽閉。雖似過,而先人終命之所,燕樂歌舞,於人情有所不忍,如何?」退溪曰:「苟如是。古人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皆似爲忘親也。此人有不忍坐臥之心甚好,而至於幽閉,不可。」○愚伏曰:「聖人人倫之至,而未嘗有幽閉先人之室者。必代易其室,然後安乎?若如來云,則古人成寢之頌曰,『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者,君子何以謂之善頌耶?」【案】《家禮》復寢,在大祥後,今依古禮及《備要》,移于此。

合葬

编辑

《白虎通》:合葬者,所以同夫婦之道也。故《詩》曰,「穀則異室,死則同穴。」

合葬位次

编辑

問:「合葬夫妻之位?」朱子曰:「某初葬亡室時,只存東畔一位,亦不曾考禮,是如何?」○問:「地道以右爲尊,恐男當居右。」曰:「祭時以西爲上,則葬時亦當如此方是。」○退溪曰:「自北面南而分左右,則考當西爲右,妣當東爲左。蓋神道尙右,地道亦然,而祭神設位,亦以右爲上故也。」○答李剛而曰:「東西窆位,想中國俗,葬皆男左女右。故朱先生葬劉夫人,只循俗爲之,丘文莊亦不欲異俗。然朱子謂祭而以西爲上,葬時亦當如此,則此爲晩年定論,而後世之所當法也。今者,尊先祖考妣墓,雖與今所定左右不同。滉意朱子定論旣如彼,又西邊狹側不可用,則用於東邊,恐無可疑。今之所恨,在於先祖考妣位次難改,無如之何耳。不當緣此而有疑於今所定也。」

破舊墓合葬

编辑

〈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註:殯於家,則知之者無由怪己,欲發問端。五父,衢名。人之見之者,皆以爲葬也。其愼也,蓋殯也。註:愼,當作引,殯引,飾棺以輤,葬引,飾棺以柳翣。孔子是時以殯引,不以葬引。時人見者,爲不知禮。問於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註:曼父之母,與孔子之母徵在,爲隣相善。○寒岡曰:「將合葬則先用酒果,告于舊墓,訖行后土之祠,遂行治葬節次。及將安金井之日,又告以開封合葬之意於舊墓,而劈破一半。姑勿安金井,先暫穿,以驗舊墓灰隔上下傍後,乃始量設金井而穿壙。及至葬日,俟平土後,盡破舊墓前未破之封,乃量塋域而成墳,似當矣。」○問:「告先塋,已行於初始役之日矣,臨時破開之際,又不可無節,而若又設酒果,則反似重疊,未知只當焚香更告耶。」南溪曰:「此誠無於禮者。如必用之,則舍此,恐無他道理。」○又問:「舊墳旣已破開,雖不動灰隔,似當有慰安之祭。」曰:「慰安之祭,亦所未聞。蓋旣不見尸柩,只得始事時一告而已。」

告舊墓祝

编辑

寒岡曰:「告舊墓祝,『云云。今以先妣某封某氏,奉祔塋東畔,卽事之始,敢伸虔告』。」○南溪曰:「告先葬祝云,『某親某封某氏,已於某月某日捐世,將於某月某日,行合葬之禮,不勝感痛。云云』。」

祠后土

编辑

旅軒曰:「非別建新兆,則不須用五標,但就前日所祭之壇,告之曰,『維年月日云云。今爲某官姓名,營建宅兆於某封某氏封內之右,神其保佑,永無後艱,云云。』」

遷舊墓合葬后土祝

编辑

見『改葬』章。

遷舊墓合葬諸節

编辑

並見『改葬』章。

並有喪合葬

编辑

張子曰:「古者,掘壙而葬,旣並有喪,則先葬者必不復土,以待後葬者之入,相去日近故也。」

合葬柩衣各製

编辑

問:「合葬時,有製一大柩衣,周襲兩棺者,此有據否?」南溪曰:「當各製。」

合葬棺齊頭

编辑

《問解》:問,「同槨而葬者,齊其上乎?齊其下乎?」答,「當齊其上。」

合葬同槨

编辑

〈檀弓〉:孔子曰,「衛人之祔也離之,註:祔謂合葬。魯人之祔也合之,善夫!」註:善夫,善魯人也。祔葬當合也。疏:離之,謂以一物隔二棺之間於一槨中也。魯人合並兩棺置槨中,無別物隔之。○朱子曰:「古者,槨合衆材爲之,故小大,隨人所爲。今用全木,則無許大木可以爲槨。故合葬者,只同穴而各用槨。」○葛庵曰:「旣合葬,則一槨同窆,似宜。若以外蓋太廣爲慮,則今人多用橫板作蓋。出於朱子葬子時用石五條橫於石片上之意也,若用此制,則恐無崩陷之虞。」○明齋曰:「天灰連傍灰成石,似無壙闊陷壞之憂。然同穴各槨,槨間隔灰,終爲完固。」

同墳異藏

编辑

東漢壽張侯樊宏遺令,「棺柩一藏,不宜復見,如有腐敗,傷孝子之心,使與夫人同墳異藏。」光武善其令曰:「吾萬歲之後,欲以爲式。」

前後妻合葬

编辑

程子曰:「合葬用元妃。」○朱子曰:「今人,夫婦未必皆合葬,繼室則別營兆域,亦可。」○問:「葬前後母者,其法不齊。或一壙中,並安三喪,而父居中稍後,前母右後母左,而各稍前。或三墓一行並峙,而父居右,二母循序次之。或同兆異穴,列樹三墓。考墓居後,前妣右後妣左,而各稍前,以爲品字狀。」南溪曰:「前後妣葬法,已有文公定論,難容異議矣。姑以所示品字之制言之,恐最後者爲勝。」○問:「前後妻同葬一岡之禮,其規不一。有夫塚北而兩妻祔南者,有夫塚南而兩妻祔北者。其夫塚北而兩妻祔南者,終當爲是,如何?」明齋曰:「以北爲主,而以南爲次者,有上下之形,以南爲主,而以北爲次者,有前後之義。依來敎,祔南者似當,而世俗妻塚差後於夫塚者,亦非無所據也。如此處,只當依地形安排,恐無大失得。」

古人未必合葬

编辑

〈檀弓〉:舜葬於蒼梧之野。註:舜征有苗而死,因葬焉。蒼梧,於周南越之地。蓋三妃未之從也。註:古不合葬。季武子曰,「周公蓋祔。」註:祔謂合葬。合葬自周公始。○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

新舊合葬墓祭

编辑

見『墓祭』章。

合葬外人省謁

编辑

問:「沙溪曰,『內外喪同殯,不可爲外喪便入哭。』然則先賢之墓,未必獨葬,而率多省謁者,抑非禮耶?」南溪曰:「同殯則猶同室,恐難直行入哭,墓則不然。譬之生人家,中雖夫婦同處,從家外拜何害?曾見尤庵必偏向男位所安處而行拜,其亦有義邪。」○明齋曰:「過先賢墓,雖夫人祔葬,展拜何妨?未安云者,恐太拘。」

改葬

编辑

權葬,旅葬,招魂葬,墳墓火,墳墓毁,修墓

〈喪服〉記註:墳墓以他故崩壞,將亡失尸柩也。言改葬者,明棺物毁敗,改設之如葬時也。○韓文公曰:「改葬者,爲山崩水湧毁其墓及葬而禮不備者。若文王之葬王季,以水齧其墓,魯隱公之葬惠公,以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之類,是也。」○朱子曰:「遷葬事,似不宜容易擧動。若得已,不如且已也。」○《備要》:世俗惑於風水之說,有無故而遷葬者,甚非也。

卜宅治葬

编辑

《開元禮》:將改葬者,吉服卜宅兆,如葬儀。○《丘儀》:將改葬,先擇地之可葬者,治棺制服,具斂牀布絞衾衣,治葬具。大轝竹格功布幃幕之類。

祀后土祝

编辑

《丘儀》:維幾年歲次干支,某月朔日干支,某官姓名,敢昭告于土地之神。今爲某親某官姓名,宅兆不利,將改葬于此,神其保佑,俾無後艱。云云。

遷舊墓合葬后土祝

编辑

問:「后土祝,改葬則曰『宅兆不利,將改葬于此云云』,新葬則『今爲某封某氏,營建宅兆云云』。今新舊合葬,其祝書曰『宅兆不利,將改葬于此,以某封某氏祔云云』,如何?」退溪曰:「當如此,而祔字上加新字。」○南溪曰:「合葬則只告夫位,似可。蓋婦統於夫也。今爲某官姓名下,列書某封某氏,亦可。」

遷祔告先墓

编辑

【案】此當依初葬告先墓,而告辭中『營建宅兆』改以『遷祔兆次』。

前一日告祠堂

编辑

《丘儀》:前一日,告祠堂。序立啓櫝,出所當遷之主。參神降神,主人斟酒,主婦點茶,並再拜。【案】主婦當四拜。主婦復位,主人以下皆跪。告辭曰,『玆以某考妣《備要》:年月日干支,孝子某官某,玆以顯某親某官府君。體魄,託非其地,恐有意外之患,驚動先靈,不勝憂懼。將卜以是月某日,改葬于某所,敢告。』《備要》: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謹告。俯伏興平身,主人再拜復位,辭神。納主,禮畢。○問:「前一日,告祠堂,墓所若在遠,則當如何?或云『主人臨行,告廟而去』,或云『主人先去墓所,經營葬事,及葬前一日,令在家子姪代行』,二說是否何如?」退溪曰:「似兩可。」○《問解》:酒果,本爲告事而設,只奠本龕可也。○先師曰:「告廟一節,曾聞諸外家。並設茶果,只告當位,而丘氏及沙溪許獨設當位,未知當從何說。然旣不別龕室,則只設於所告之位,亦似未安。從並設爲是否?」

喪中遷舊墓告廟之節

编辑

退溪曰:「遷墓,若非專爲宅兆之故,告辭固不可專用儀節之文。合葬是古禮,而又有遺命,則以此爲文爲當。如無遺命,只以新卜吉地,用古祔葬之禮爲文,似當。」○葛庵曰:「葬前,喪人不得盥洗澡潔,則告廟時似難焚香奠酌。使子弟代行,似得事宜。」

祀舊墓土地

编辑

《丘儀》:祝文同前。但云,『玆有某親某官,卜宅玆地,恐有他患,將啓窆,遷于他所,謹以淸酌脯醢,祗薦于神,神其佑之。尙饗。』○《備要》:將啓墓,祝先以酒果,祠土地,如前儀。○《疑禮問答》:改葬一山之內,無別祠舊土地之義。合告於開塋域之祝,似當。

同壟有先塋則告

编辑

尤庵曰:「兩墓同岡,一遷一否,則當兩告之。」

啓墓

编辑

《開元禮》:祝立於羨道南北向,內外皆哭止。祝三聲噫嘻,啓以開墳改葬之故。敍改葬所由,隨時爲之。內外又哭盡哀,權就別所,開墳訖,又就位哭如初。○《丘儀》:執事者於舊墓,張白布幕,開戶,向南布席。其下爲男女位次。男子墓東西向,婦人墓西東向,俱北上。婦人蔽以布帷爲位。序立擧哀,哀止再拜,跪焚香奠酒。祝噫嘻三聲,告辭曰,『某官某人,《備要》:年月日干支,孝子某,敢昭告于顯某親某官府君云云。葬于玆地,歲月滋久,體魄不寧,今將改葬。伏惟尊靈,不震不驚。』擧哀再拜,哀止禮畢。各就他所,役者開壙訖,內外各就哭如初。○問:「破墳出柩,各擇兩日,則似當各有祝辭。」南溪曰:「破墳出柩異祝,古無其儀,所不敢說。」

主人服緦

编辑

《開元禮》:其日,內外諸親,皆就次。主人衆主人妻妾女子子,俱緦麻,立哭盡哀。卑者皆拜。○寒岡曰:「緦服,當服於告啓墓之初。」○問:「婦與妻不得往墓,則啓墓日,成服於家耶?」南溪曰:「然。」【案】改葬之緦,爲親見尸柩也。恐當先啓而後服。

應服三年者服緦

编辑

〈喪服〉記:改葬,緦。註:服緦者,臣爲君,子爲父,妻爲夫也。必服緦者,親見尸柩,不可無服。疏:三等,擧痛極者而言,父爲長子,子爲母,亦與此同。不言妾爲君,以不得體君,差輕故也。不言女子子,婦人外成,故不言。諸侯在畿外,改葬不來,故亦不言。○《穀梁》:葬桓王。改葬也。改葬之禮,緦,擧下緬也。疏:緦者,五服最下。因葬桓王,記改葬之禮。擧五服之下,以喪緬藐。是故改葬之禮,其服惟輕。言緬,釋所以緦也。○《孔叢子》:子思曰,「禮父母改葬緦,旣葬而除之,不忍無服送至親也。」○《通典》:漢戴德云,「製緦麻具而葬,葬而除,謂子爲父母,妻妾爲夫,臣爲君,孫爲祖後者也。」○東晉庾亮改葬,服齊衰,何充改葬亦然。蔡謨以爲改葬斬衰,禮言緦者,謂緦親以上皆反服也。孫放改葬其祖,放父開壙,服斬衰,一門反服。二月事畢,放兄弟二月晦除,放父四月晦除。王濛曰:「改葬緦,奪斬可也。今若極重制於旬月,同至痛於始哀,而就吉不漸,於禮有疑。」于濟答曰:「傳『不以兄弟之服服至尊』者,乃始死正服耳。且斬衰之末,便自縞冠麻衣,乃輕於緦麻,然猶以服至尊矣。」范宣曰:「斬衰,旣葬則布同於齊衰,旣練則同大功,大祥之後,略如緦麻,禮之次序也。安得反服始服不從其變?」○韓文公〈改葬服議〉:經曰,『改葬緦』,《春秋穀梁傳》亦曰,『改葬之禮,緦,擧下緬也』。此皆謂子之於父母,其他則皆無服。何以識其必然,經次五等之服,小功之下然後,著改葬之制,更無輕重之差。以此知惟記其最親者,其他無服則不記也。若主人當服斬衰,其餘親各服其服,則經亦言之,不當惟云緦也。傳稱擧下緬者,緬猶遠也。下謂服之最輕者也。以其遠,故其服輕也。喪事有進而無退。有易以輕服,無加以重服。或曰,「『喪與其易也,寧戚』,雖重服,不亦可乎?」曰,「不然。易之與戚,則易固不如戚矣。雖然,未若合禮之爲懿也,過猶不及,其此類之謂乎。」

婦爲舅姑

编辑

《問解》:禮,應服三年者,服緦。古禮爲舅姑朞,至宋陞爲三年,則改葬服緦,恐當。

前母改葬

编辑

《通典》:晉胡濟〈改葬前母服議〉云,「今禮無其章。故取繼母服準事目。前繼一也。爲前母改葬,宜從衆子之制。」

嫡孫爲祖改葬

编辑

《通典》:漢戴德云,「孫爲祖後,緦。」詳『應服三年』條。○晉步熊問:「改葬,孫爲祖,亦宜緦?不受重於祖,不知云何。」許猛云:「父卒,孫爲祖後而葬祖,雖不爲祖服斬,亦制緦以葬也。」○《問解》:承重者,雖至曾玄孫,與長子無異,當服緦麻。

親盡祖改葬服緦當否

编辑

長源問:「金士休家遷厝,疑節不敢臆說。然,明齋尹氏以爲逮事五世祖者,當服承重之服,其言頗有據。以此推之,遷厝之禮,當以喪禮處之,宗子雖已代盡,爲之服緦主葬,恐或無妨,如何?」先師曰:「五世祖承重之說,不能無疑。蓋禮小宗有四,而極於繼高祖,五代以上,親盡於上,而宗易於下,其可以逮事,而遽有傳重服斬之義乎?今因承服未的之旁證而引之於遷窆,曰『宗子當服緦』,則設有遷六七世以上之墓,其主必以宗子,而其服必以緦乎?」若遷大宗之墓,則當如此說。○又問:「來敎以主祧宗毁爲不得承重之證,然竊以爲祭禮喪禮,自是兩項事。古有一廟二廟三廟之殊,國制,六品以上,祭三代,七品以下,祭二代,而承重之服,則極於高祖。於此便見承重之服,初不視宗毁與否,而或服或不服也。程子曰,『若高祖之子尙存,欲祭其父,則亦須計會今日之宗子』。據此則恐不可捨宗子而以支子主其葬,如何?」曰:「古者,大夫士以下,拘於法制,不能準立四廟,而祭之必及於高祖。故有承重之服,是喪禮祭禮通爲一義,未嘗分爲兩項事也。程子計會宗子,蓋尊祖敬宗之餘義。然代盡之祭,不得不移奉於最長。親盡之墓,猶必使諸位迭掌,是廟與墓,俱屬之長房矣。或遇遷窆,使宗子主之,旣窆而又還諸長房,則其主之,或宗或支,亦何所據也?且告廟哭廟,當以長房主之,而窆葬主以宗子,則畢竟有二主之嫌矣。」『本宗服』章『四世以上祖承重當否』條參攷。

父在改葬母

编辑

《錦水記聞》:〈喪服〉記『改葬緦』,鄭註不言母,然賈疏明言『子爲母亦同也』。緦,服之最輕者,似無壓屈之道,恐不可以父在之故,只以素服行事也。

本生親改葬

编辑

南溪曰:「出繼子於本生親遷葬,無他可服之服,當以弔服加麻行之。」

出嫁女爲其父母改葬

编辑

〈喪服〉疏:不言女子子,婦人外成,又非常,故不言。詳『應服三年』條。○《通典》:晉王冀云,「按禮,改葬緦,鄭氏以爲臣子妻。以例推之,女子雖降父母,亦子也。今男女皆緦,於義自通。」○《問解》:〈喪服〉疏云云,據此,《通典》所謂出嫁女緦,恐誤。○問:「出嫁女,亦有素服望哭之禮耶?」同春曰:「出嫁女望哭,恐是情理之不能已,不暇問禮之有無。」

出母嫁母改葬

编辑

《通典》:晉劉鎭之問,「父尙在,母出嫁亡,改葬,應有服否?」徐廣答,「改葬緦,惟施極重。此旣出嫁,未聞兒有服之文。然緣情立禮,制服奉臨,就從重之義,合卽心之理,亦當無疑於不允也。」《問解》:徐廣之言可疑。

改葬時朞功親所服

编辑

《孔叢子》:衛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問服於子思,子思曰,「非父母無服。無服,則弔服而加麻。」○《通典》:漢戴德云,「餘親皆弔服。」弔服加麻之制,見『弔』章。○《開元禮》:周親以下,皆素服。○《丘儀》:餘皆素服布巾。

父葬前改葬母

编辑

退溪曰:「當喪改葬者,當處以偕喪之禮,則改葬時仍服斬衰,正得不敢變服之意。」○蘇齋曰:「改葬緦者,親見尸柩,不可無服也。旣衰矣,又何緦乎?」○《問解》:據禮,雖有事於前喪,亦當用重服,無疑。○明齋曰:「斬衰喪葬前,不敢變服,則改葬諸節,皆當以斬衰行之。緦服無可著之地,似不當制之,而或以《家禮》重服中遭輕喪者成服後反重服之例推之,以爲不可不成服。若然則當於破舊墳時,成緦服,還服斬衰從喪,下棺時,皆以斬衰行事,至虞祭時,服緦行事矣。」【案】葬母服斬衰,非但不敢變,亦以服重服,則輕服包在其中故也。恐當以不制緦爲正。

父葬後改葬母

编辑

《備要》:父喪中改葬母者,據〈小記〉『父母之喪偕』疏『父未葬不敢變服』,若父旣葬,依重喪未除遭輕喪例,服母改葬之緦。○《問解》:旣葬與未葬,有異。改葬服緦,似無不可,服緦時,杖亦當去。

父葬後並遷父母葬

编辑

權天章問:「世俗於父喪內改葬父母,不爲母制緦服,抑別有據耶?」葛庵曰:「〈小記〉所云『偕喪葬母,亦服斬衰』者,是從未葬言之。沙溪所以有旣葬未葬之云。然今以哀所遭言之,考妣遷厝,一時並行,亦當比並有喪未葬之例,無亦與獨遷母墓而服緦以從事者有異乎?」

母喪中遷父合葬所服輕重之疑

编辑

問:「改葬當服緦麻,而方在衰中,哭從之時,當服何服?」寒岡曰:「當服重服,葬先考時,服緦麻。」○愚伏曰:「改葬之緦,蓋爲親見屍柩,不可無服。故制五服中最輕之服,以執其事。竊想禮經,易服之節,重者爲主。故曰,『有三年之練冠,則以大功之麻易之』,又曰,『父母之喪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後事,其葬,服斬衰』。據此數條,則以齊衰服改葬前喪,似不爲妨。恐不當以最輕之服易之也。」○《問解續》:問,「發引下棺,在同日同時,則當著何服?」答,「舊喪爲重,似當服緦。雖是緦服,何可以凡緦功之服比方乎?不以緦看緦,而以父服爲重,不失尊尊之義,不亦可乎?若朞服以下諸人,以新喪之服,隨行無妨。」尤庵曰:「前喪雖重,不可以緦而舍衰。且諸服人皆服衰,而諸孝反服緦,似涉臲卼。」○眉叟曰:「改葬雖重,其服緦麻,母喪雖輕,齊衰爲重。其葬不變改葬之緦,未安。」○《疑禮問答》:母喪中遷父墓合葬時所著之服,先人之見則以服之輕重爲主,愼老之意則以喪之內外爲斷。先人不敢自信,而姑從師門之敎行之。常疑先人之見爲合於情理,而亦不敢自信。

父喪中改葬祖

编辑

《通典》:晉段凝問,「嫡孫父喪未練改葬,合當何服?」荀訥曰,「禮,父母喪偕,葬先輕後重。謂便當以重服而葬也。服重可以臨葬。」○晉許猛云:「父喪未練,改葬祖,制緦以葬也。」上條參攷。

朞功服中改葬父母

编辑

《通典》:魏荀俁云,「有小功喪服,改葬父母,以重包輕,宜便服小功。」王肅以爲宜服改葬緦,卒事反故服。○或問:「甲當遷葬,而先有兄喪在殯,爲當何服?」晉蔡謨答:「亦應服緦。禮,三年之喪旣練,而遭緦麻之喪,則服其服,往哭之。凡喪相易,皆以重易輕。此以輕易重,臨喪故也。卑者猶然,况至尊乎!甲臨喪,應改服緦麻。」

並遷祖父母葬一緦兩用

编辑

問:「方行祖父母遷窆,一服兩用,不悖於禮否?」明齋曰:「和叔所謂各制服之義,似極縝密。然非如齊斬之不可同者,一服兩用,恐無大妨。」

祖母承重服內遷祖父母及父母葬

编辑

問:「祖母承重服內,遷其祖父母及父母四墳,緦服當並制四件,葬窆祭奠時,各服其服否?破舊墳以後,當以何服爲重?」南溪曰:「祖母當喪,不當制緦服。其餘皆如來示處之,似當。破墳後常著之服,亦似以祖母服爲定。」○又問:「祖母遷墓,在小祥之後,衰服首絰旣已除矣。更制緦服首絰而加於衰服之上否?」曰:「亦不當制緦絰。」

禫服中改葬

编辑

《問解續》:問,「禫前改葬,喪人舍重服輕,未安。」答,「當其事,則不可以不服其服,輕重不當論也。况衰麻已除,緦服方始,其爲輕重,亦未可知也。」○問:「亡妻遷厝,而迷兒方持禫服。若服緦以終三月,則是終無禫服。若以爲禫重緦輕,不可以從輕廢重,則以禫服從柩,亦似未安。」南溪曰:「當改葬時不可無服緦之節,誠以改葬爲主故耳。常時則持禫服,葬時則持緦服。行禫而除禫服,三月而除緦服,可矣。」

出柩

编辑

《開元禮》:設席於幕下,擧柩出,置於席上。內外俱從柩,哭於幕所。祝以功布拭棺,改加新褚。○《丘儀》:男東女西。覆棺以衾。《備要》:侇衾。○寒岡曰:「開舊墓,不可前期出殯,當臨時啓墓,一宿卽行。」

設奠

编辑

〈喪服〉記註:其奠如大斂。從廟之廟,從墓之墓,禮宜同也。疏:朝廟至廟中,更設遷祖奠,如大斂。卽此移柩向新葬之奠,亦如大斂之奠。○《通典》:東晉賀循曰,「移葬者,必先設祭告墓而開塚。從墓至墓,皆設奠,如將葬朝廟之禮。」○《開元禮》:設席於柩東,設啓奠於席上。主人盥手,洗爵進酌酒,奠於席前。興小退,西面再拜。內外卑者,俱再拜。少頃徹奠。【案】《開元禮》設奠柩東之失,已論於『初葬遷柩』章矣。但此改葬奠,只爲體魄,則統於柩,而設於東,却似無害。○《丘儀》:祝設奠于柩前。主人以下《備要》:擧哀。再拜。焚香酹酒,奠酒再拜。少頃徹奠。《備要》:止留酒果。

改斂

编辑

《通典》:宋庾蔚之曰,「若棺毁改斂,則宜有大斂之奠。」○《開元禮》:陳衣於幕東帷內。柩至,擧尸出,置於牀南首。主人男女稍退,遂斂,覆以衾。主人男女憑哭。斂將訖,棺入,設於西藉以席。棺入,內外皆止哭,置棺,乃哭。擧尸,斂於棺,乃加蓋,覆以衾。內外就位,哭如初。○《丘儀》:役者,舁新柩,詣幕所。執事者,設斂牀於新柩之西。牀上施薦褥,褥上鋪布絞,橫五直一。絞上加單被,被上加衣。執事者,開棺擧尸,置于斂牀,遂斂如大斂之儀。

非甚不得已不可改棺

编辑

元宗大王初喪,棺板天蓋,有罅隙,別用木片,漆補用之。及改葬,綾城君具宏,請改備梓宮。仁祖大王下敎曰:「體魄久安於此,今雖不得已,有遷奉之擧,豈宜並改梓宮,以益其驚動乎?」特令勿改。

歲久改葬

编辑

寒岡曰:「雖百歲之久,無形之甚,若著手精妙,百分謹愼,則用竹片,移奉無形之形,斂襲安頓,不差毫釐。」○旅軒曰:「移墓於歲久之後,則未免拾骨。所謂拾骨者,以其所拾者骸骨而已。不可以親膚,而並取其土。所以改葬者,必用綿子,以將其所拾之骨,使之有所維持,而無所亂雜其次序者也。」

遷柩就轝

编辑

《通典》:漢戴德云,「無遣奠之禮。」○宋庾蔚之謂:「若移喪遠葬,又有祖奠遣奠。」○《開元禮》:進轜車於凶帷外當門南向,祝入西向告曰,「今以吉辰,用卽宅兆,升柩。」丈夫婦人哭。設遣奠,主人酌酒,進奠於席前。興少退,西面哭再拜。內外皆哭,卑者再拜。食頃徹之。苞牲體下節,載於轝以之墓。○《丘儀》:遷柩就轝。祝跪告曰,「今日遷柩就轝,敢告。」乃設奠,就位擧哀。祝焚香斟酒,跪告曰,「靈轜載駕,往卽新宅。」俯伏興再拜。

自先塋移葬則辭於祖墓

编辑

《問解續》:問,「離先塋向他山,朝於祖墓否?」答,「朝墓,不見於禮,而情理不可無。」

改葬之柩不可入奉家內

编辑

南溪曰:「改葬之柩入奉家內,無乃與喪事卽遠之意異耶。」

柩行

编辑

《開元禮》:主人以下,哭步從。去三百步,尊者,乘車馬從柩,更哭不絶聲。○《丘儀》:男女哭從,如始葬發引之儀。

設靈座朝夕哭奠及上食

编辑

《開元禮》:旣斂,設巾几席於柩東右,几加以巾。祝設饌於席前。訖,主人盥帨酌酒,奠於席前,少退西面再拜。設靈於吉帷西廂東向,施牀帷屛几服飾。以時上饍羞及湯沐,皆如平常。【案】此則奠與上食,設之異處,而《家禮》皆設於靈座。故並附入於此。○《丘儀》:設靈座,在墓道西南向,有倚卓。○問:「改葬設紙牓乎?只設靈座乎?」退溪曰:「似只設靈座。」○問:「出棺未葬,當行朝夕上食否?」曰:「今旣見柩,事象初喪者多。恐上食爲當。」○寒岡曰:「設奠上食,一依初喪,只設虛位。」○《備要》:朝夕哭奠,亦當如初喪。○《問解》:若有遺衣服,置椅子上。

靈牀設不設之疑

编辑

問:「一如初喪,則靈牀亦當設耶?人家多不設,而今新舊喪隔壁,新喪則設之,舊喪則不設,似不安。」明齋曰:「旣云『如初喪』,則靈牀似亦當設,而退溪先生只云『設靈座,朝夕上食』,《備要》又有『朝夕哭奠』,而俱無靈牀之言。據此則不設爲當邪。蓋雖象生,生時寢具,徹已久矣。復新製寢具,事涉不經,非如奠上食猶爲祭祀之禮也。一設一不設,新舊之異也,恐無未安。」○若猶是三年之內,有遺衣衾,則更設何害?此等皆禮無明文。或設或略,恐當從宜。上條《開元禮》參考。

新舊喪几筵各設

编辑

《問解續》:問,「几筵各設,則朝夕奠上食,先行於外殯,次行於內殯,當矣,而日勢早晩,饌物冷煖,似未穩便,故不得已分獻饋奠,一時並行。分獻之節,情不可並伸,故喪人奠於外者,饋於內,奠於內者,饋於外,未知如何?」答,「來示無妨。但聞几筵只隔障,奉祭之人,則無所隔障云,一時並行,如何?」○南溪曰:「考妣若並遷,則成殯雖同在一處,而虛位則必兩設,奠與上食,先進於考位,次進於妣位。」又曰:「隔障以別,已是異几,何必各設兩所耶?」

三年內遷葬上食之節

编辑

問:「三年內改葬,則破墓後,成殯於山幕,設奠上食,例也。然則家內几筵,亦可並行耶?」南溪曰:「山幕家內,皆當行上食。蓋以神主體魄所處各異,不可以此而廢彼故也。」○明齋曰:「在家之人,行祭於靈座,而喪人自行於柩前,不可偏廢也。」○葛庵曰:「旣行朝夕饋奠於墓所,則殯宮雖不設,似無未安之義。」○先師曰:「上食以行於山所而廢殯宮常行之禮,亦似未安,兩處並設,莫無大害否?」

改葬與祥期相値

编辑

尤庵曰:「遷葬遇練祥,當以未葬之禮擬之,只告由一獻,哭而行之,葬畢擇日行練祥似得。」○問:「遷葬與小祥相値,而路遠未及還家,則其日使子弟略設酒果,告以退行之由否?」南溪曰:「《家禮》以後,小祥無擇日之法。遷葬雖重日家,豈無進退耶?告以退行之說,恐不可用。」

《開元禮》:柩車至壙前,廻南向,布席張帷。主人以下妻妾女子子,各前撫柩,哭盡哀,退復位。周親以下,又前撫柩,哭盡哀,退復位。俱再拜辭,下柩於壙。旣窆,親賓先還者,弔哭如儀。置設訖,掩壙戶,加關鑰復土。內外俱就靈所哭。○《丘儀》:執事者,先布席於壙南,柩至脫載,置席上北首。主人男女,各就位哭,乃窆,一如始葬之儀。

改葬贈送之節

编辑

《開元禮》:掌事者,奉玄纁束帛,授主人,主人受而授祝。主人稽顙再拜。祝奠於柩東。持翣者,入倚翣於壙內兩廂。下帳明器苞牲酒米等物,入置壙內,皆藉以版。施銘旌誌石於壙戶內。『初葬治葬』章『下帳』條『下棺』章『玄纁奠置之所』兩條參攷。○問:「改葬時贈玄纁送明器等事,當一如初葬時乎?合葬,亦當各具否?」退溪曰:「改葬玄纁之類,隨力措送。雖合葬,力不及之物外,不可兼也。」○旅軒曰:「銘旌,所以識其柩也。改棺之後,改設爲得,玄纁,乃贈死之禮。若不用,將何以致其永訣之誠乎?」

母喪中改葬父先輕後重之疑

编辑

退溪曰:「若改葬則所謂奪情之義,比於新喪,似有間,宜可以不拘先輕之例也。其後歷考諸禮,當喪而改墓合葬之禮,並無據證,而改墓一事,古人皆以喪禮處之。今與其無據而創行臆見,寧比類於並有喪之禮而行之。」○問:「母喪未葬,移父墳而合葬,則下棺何先?」蘇齋曰:「改葬非偕葬之比,此其葬也,先父後母,似可。」○《問解續》:問,「改葬與並有喪不同。以喪之新舊爲先後,何如?」答,「喪雖新舊有間,而在殯則一也。旣曰在殯,則奪情之禮,無間新舊,聖訓不可違也。」

並遷父母葬啓窆先後

编辑

問:「若同葬父母,則先輕後重,奪情故也。改葬啓墓時,亦當先啓母,出棺改斂時,亦當先斂母否?」退溪曰:「皆當先。」○先師曰:「按,葬是奪情之典,稍爲先後輕重之節,以存迫不得已之意。今啓墓一節,固無取於奪情之義。且幽明隔遠之餘,幸有攀號承拜之日,則當先於父而後於母,此亦人情天理,不能無先後輕重之間。今擬啓墓出棺,當先父後母,及其斂窆下棺等節,又却先輕後重,以遵奪情之義,似或合宜。」

祠土地

编辑

《開元禮》:墓左祭后土,如始葬之儀。○《丘儀》:祠土地於墓左,如常儀。祝文前後並同,但改云『今爲某官,建玆宅兆』。

虞祭

编辑

《通典》:魏王肅云,「改葬緦,旣虞而除之。」傅純難曰,「夫葬以藏形,廟以安神,改葬之神在廟久矣,安得退之於寢而虞之乎?若虞之於寢,則當復還祔於廟,不得但虞而已。」荀訥以爲,「改葬不應復虞,純言爲當。」賀循曰,「設奠於墓,所以終其事,必爾者,雖非正虞,亦似虞之一隅也。但不得如常虞還祭殯宮耳。」○宋庾蔚之謂:「神已在廟,無所復虞。但先祭而開墓,將窆而奠,事畢而祭,遂毁靈座。」○《開元禮》:內外就靈所哭,進饌於靈座。主人盥洗酌酒,奠靈座前,興少退,西面立。內外皆止哭。祝持版,立於靈座之右,北面跪讀祝文曰,『維年月朔日,子孝子某,敢昭告于考某官封諡。改遷幽宅,禮畢終虞,夙夜匪寧,啼號罔極。謹以潔牲ㆍ剛鬣ㆍ嘉薦ㆍ普淖ㆍ明齊ㆍ溲酒,《丘儀》:淸酌庶羞。祗薦虞事于考某官封諡。《丘儀》無于考以下六字。尙饗。』主人哭再拜,內外皆哭。卑者再拜,盡哀。徹饌,徹靈座。

母喪中遷父合葬虞祭

编辑

問:「改葬,只行一虞,新葬則有反哭三虞之禮。今合葬,則母之初虞,當並父之虞而行於墓次否?」退溪曰:「兩葬行虞之節,按禮,偕喪葬,先輕後重,虞則先重後輕。今改葬,當虞於幕所,新葬,反哭而虞。」

父喪中遷母合葬虞祭先後

编辑

《問解》:問,「父喪未葬,遷母同葬,則葬雖先輕,奠當先重。而新喪之虞,當行於家,改葬之虞,當就幕次行之,勢有相妨,何以爲之?」答,「據《禮記》及朱子說,父之虞祭,葬日反哭後行之,母之虞祭,翌日行之。」○先師曰:「古者墓遠,則行初虞於所館,不必於家。故見人家遭此者,行兩虞於墓所及館次,依此綿蕝,如何?」

並遷父母葬虞祭

编辑

明齋曰:「靈座隔屛分排,及虞祭時,一例陳設,以次酌獻,恐得宜。」【案】先後行之,恐當。

舊喪一虞子弟代獻

编辑

《問解續》:問,「舊喪一虞,喪人禮當親獻,而新喪未虞,不及澡潔,使子弟代獻,而喪人只行拜禮,如葬前朔奠之儀耶?先於山次澡潔,親獻一虞而後,反哭至家,仍行初虞,亦無妨否?」答,「改葬虞,喪主未能親獻,只行拜禮,恐無妨。」下條參攷。

舊喪一虞新喪題主先後

编辑

《問解續》:行虞後,題主卽反哭。○尤庵曰:「母喪題主前,先行改葬之虞,亦難。便須待題主後,卽澡潔而行父虞。」

釋緦

编辑

《開元禮》:旣虞,主人以下,出就別所,釋緦服,著素服而還。

哭廟

编辑

朱子曰:「改葬,須告廟而後告墓,方啓墓以葬。葬畢,奠而歸,又告廟,哭,而後畢事,方穩當。行葬更不必出主,祭告時却出主於寢。」○《丘儀》:還告于祠堂儀節,同前。但改告辭曰,『孝子某,今以某親某官體魄,託非其地,已於今月某日,改葬于某所,事畢敢告』。餘並同。○《問解》:葬畢告廟,則有哭泣之節,當出主也。○《問解續》:哭廟,是大項事。始事而告廟,畢事而哭廟,是重其事,終始必告之義也,雖千里之遠,必當還而哭廟。有何汲汲而必欲設位哭之乎?○葛庵曰:「還祠堂時,恐當以緦服從事。」○密庵曰:「旣歸告廟,出主哭,奠餠麪,略如朔朢之儀。」○先師曰:「旣葬行虞而歸,則當哭而畢事,故出主於寢。然只告辭後哭盡哀,參降辭神,恐當不哭。」

素服三月

编辑

問:「丘氏曰,『祭畢,釋緦麻,服素服而還。』禮,衰麻不去身,而釋之而還,何也?在途素服,則還家當服何服而終三月乎?」退溪曰:「疑仍素服。」○問:「在官者,與士庶不同。國有七日之制,七日之後,不許三月之服,則如何?或云,『出仕用吉服,居家還服素』,此說如何?」曰:「居家則服素爲是。」○《問解》:問,「終三月不出入,食素居外,何如?」答,「不與燕樂,居外爲可。旣不解官,不出入,食素,無乃過乎?」

葬而除

编辑

《孔叢子》:子思曰,「改葬緦,旣葬而除之。」○《通典》:漢戴德云,「制,緦而葬,葬而除。」並詳『應服三年』條。

三月而除

编辑

〈喪服〉記註:緦三月而除之。疏:三月而除者,謂葬時服之及其除也。亦法天道一時,故亦三月而除也。○《通典》:陳鑠問,「親見屍柩,不可吉服,旣虞可除,何爲乎三月?」後漢趙商曰,「經云『改葬緦』,三月而除,三月一時,無他變易。今旣緦,無因便除故,待三月除,以順緦之數。」○韓文公曰:「經稱『改葬緦』,而不著其月數,則似三月而後除也。子思之對文子則曰『旣葬而除之』,今宜如何?曰自啓至于旣葬,而三月則除之,未三月,則服而終三月也。」○問:「改葬緦,鄭玄以爲終緦之月數而除服,王肅以爲葬畢便除,如何?」朱子曰:「如今不可考,禮疑從厚,當如鄭氏。」○問:「改葬緦服,丘氏以爲葬畢祭後卽除之,易素服而還,此未知何所據而云然耶。愚意葬後留其服,以時省墓之際,服以哭盡哀,庶可紓終天之痛。月數旣盡,然後上墓除之,如何?」愚伏曰:「極當極當。」○《備要》:除服時,當設虛位,哭而除之也。

葬遲者以事畢爲斷

编辑

《通典》:東晉范甯曰,「葬遲者自當以畢事爲斷,亦猶久喪服踰三年。」范宣曰,「改葬緦服三月者,時踰思變,故取節。若道遠艱故,不得時畢,則猶禮云久喪不葬,主喪者不除,可待葬訖而除。」○宋庾蔚之曰:「若旬月而葬,則當如鄭玄說,卒緦之限。若三月而葬,過三月者,須葬畢釋服。」

啓墓不卽改葬而權厝者除服之節

编辑

《問解續》:雖曰權厝,旣已襄奉,則所服緦麻,滿三月而當除,後日啓墓,更服緦服,又滿三月而除,可也。○問:「破墓發引之後,新山有變,不得已姑爲權厝,更爲求山卜葬之計,而遷延未果,緦月已盡,除服之節,如之何?」眉叟曰:「今之所謂權厝,古之所謂殯也。豈有親柩在殯而遽爲吉服,與平日同耶?」○若改葬遲速未卜,姑假地移葬,不得已爲年月之計者,與改葬同,當三月而除也。

權葬

编辑

《通典》:晉太康中,太子洗馬郄詵,寄止講堂十餘年,母亡,便於堂北壁外下棺,謂之假葬。三年卽吉,詔用爲征東參軍。論者以爲城市之內,屋壁之間,無葬處,不成葬,則不應除服。魏舒云,「郄詵至孝,中間去郞,正爲母耳。居喪毁瘁,殆不自全。其父喪在緱氏,欲改葬,不能自致,故過時不葬。後於家堂北假葬,埏道通堂中,不時閉,服欲闋乃閉。葬後經年乃見用。其事灼然,無所爲疑。」衛瓘云,「凡以意相是非者,不可輕以相貶也。」○《問解》:權葬非禮,至於無事時行之,甚無謂也。○《問解續》:雖非永窆,而旣葬體魄,且其事體遷改未易,則當其權厝,題主無妨矣。旣已葬矣,更設靈牀,殊未妥當。

旅葬

编辑

〈檀弓〉:延陵季子適齊。於其返也,其長子死,葬於嬴博之間。旣封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復于土,命也。若其魂氣,則無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於禮也,其合矣乎。」○程子曰:「古人適異邦死,不必歸葬故里,如季子是也。其言『骨肉歸于土,若夫魂氣,則無不之也』。然觀季子所處,要之非知禮者也。」○朱子曰:「延陵季子,左袒而旋其封,便有老莊之意。」○問:「季子之於禮,其合矣乎?不知聖人何以取之。」曰:「旅中之禮,只得如此。變禮也,只得如此。」

招魂葬

编辑

《通典》:東晉元帝時,袁瓌上表,請禁招魂葬云,「故僕射曹馥,沒於寇亂,嫡孫胤,招魂殯葬。聖人制禮,因情作敎,槨周於棺,棺周於身,非身無棺,非棺無槨。胤無喪而葬,招幽魂氣,於德爲愆義,於禮爲不物,請下禁斷。」賀循啓宜如瓌所上。或引漢之新野公主,魏之郭循,皆招魂葬。荀組曰,「末代所行,豈禮也?」于寶以爲失形於彼,穿塚於此,亡者不可以假存,無者獨可以僞有哉?未若於遭禍之地,備迎神之禮,宗廟以安之,哀敬以盡之。張憑云,「若葬虛棺,以奉終,則非原形之實,埋靈爽於九泉,則失事神之道。」博士江淵議,「葬之言藏,所以閉藏尸柩,非爲魂也。無尸而殯,無殯而窆,任情長虛,非禮所許。」○宋庾蔚之論:「葬以藏形,廟以饗神。季子所云『魂氣無不之』,寧可得招而葬乎?」○范氏祖禹曰:「人之死也,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葬所以藏體魄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苟無體魄,則立廟以祀之而已。魂氣不得以葬也,而必爲之墓,不亦虛乎?」○《問解續》:招魂虛葬,先儒非之。題主則俟三月葬期,擇日而題之於几筵,似當。

墳墓火變

编辑

退溪〈與子寯書〉:因孤山先生前母金夫人墓。火起之由,不勝驚駭。雖云已滅,未知塋域得免與否,假使幸免,若其主峯近處不免,則人子之心,安可不亟往見之,安然遠在乎?上下今方憂旱,恐有朝官受由方外之禁,然此事非尋常之比,宜可受由也。○寒岡曰:「今之燒墨,卽當蔥蒨於數月之內,何至藁草之蓋?只當淨掃而已。慰安之祭,當哭行矣,素服行素,恐三日而止。」○先師曰:「梁何修之曰,『墳墓被發,只侵土墳,不及於槨,可依新宮火,三日哭而已。』今墳墓止被過火,莎草延燒,則恐當素服臨哭,掃除餘燼。或甚焉,則易土改莎,如何?」

墳墓遇賊見毁

编辑

《通典》:東晉大興二年,司徒荀組表言,「王路漸通,士人得視冢墓,多聞凶,問朝野所行不同,臣謂墓毁之制,改葬緦麻,當包之矣。鄭康成王子雍皆云棺毁見屍,痛之極也。今遇賊見毁,理無輕重也。」杜夷議,「墓旣修復而後聞,宜依《春秋》新宮之災,哭而不服。」江啓表,「按鄭玄云,『親見屍柩,不可無服。』如鄭義以見而服,不見不服也。」臨頴表,「改葬之緦,不以吉臨凶。今聽其墳墓毁發,依改葬服緦麻,不得奔赴。已修復者,惟心喪縞素,深衣白幘,哭臨三月。」○宋庾蔚之謂:「人子之情無可輟,聖人以禮斷之。故改葬所服,不過於緦。服雖輕,而用情甚重。意謂聞其親屍柩毁露,及更葬,便應制服奔往。縱已修復,亦應臨赴。苟道路阻礙,猶宜制服緦,三月而除。豈可以不及葬事,便晏然不服乎?」○梁天監元年,齊臨川獻王所生妾謝墓被發,不至埏門。禮官何修之議以爲:「改葬服緦,見柩不可無服故也。此止侵土墳,不及於槨,可依新宮火,三日哭而已。」帝以爲得禮。

修墓

编辑

朱子〈祭告遠祖墓文〉:維年月日云云。惟昔顯祖,作鎭玆邦,開我後人。載祀久遠,封塋所寄,奉守不虔,他人有之,莫克伸理。玆用震怛,籲于有司,鄕評亦公,遂復其舊。伐石崇土,俾後不迷,卽事之初,敢謝其譴?謹告。○《禮輯》:陳酒果於墓前,參神降神,獻爵告辭,「云云。伏以封築不謹,歲久頹圮,將加修葺。伏惟尊靈,勿震勿驚。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謹告。」辭神。祠后土告辭,「今爲某官姓名,塚宅崩頹,將加修治。神其保佑,俾無後艱。謹以酒果,用伸虔告。」役畢,設酒果告,「云云。旣封旣莎,舊宅惟新,伏惟尊靈,永世是寧。」

古不修墓

编辑

〈檀弓〉:易墓,非古也。疏:墓謂塚傍之地。易謂芟治草木。不易者,使有草木丘陵然。古者,殷以前,墓而不墳,是不治易也。○孔子合葬於防。孔子先反,門人後,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孔子不應。三,註:三言之。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古不修墓。」疏:防地之墓,新始積土,遇甚雨而崩。孔子自傷修墓違古,致令今崩,弟子重修,故流涕也。○〈喪服四制〉:墳墓不培。註:一成丘陵之後,不培益其土。○《通典》:東晉孔仰曰,「孝子不忍棄其親,故爲棺槨葬埋。蓋以無知處形骸,故以幽閉長久爲安,以有知爲神靈,故淸揚博廟尊嚴爲顯。尊顯故可修,潛隱故不犯,比之丘陵,同之自然而不敢修。若遇寇發露,可以補復其外,而不可改內。」○問:「古者,何以不修墓?」程子曰:「所以不修墓者,欲初爲墓時,必使至堅固。故須必誠必敬。若不誠敬,安能至久?」曰:「孔子爲墓,何以速崩?」曰:「非孔子也。孔子先反,修虞事,使弟子治之,弟子誠敬不至,纔雨而墓崩,其爲之不堅固,可知。然修之,亦何害?」聖人言不修者,所以深責弟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