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建康實錄
◀上一卷 晉中 康皇帝 孝宗穆皇帝 哀皇帝 廢皇帝 太宗簡文皇帝 下一卷▶
孝皇帝岳 孝宗穆皇帝聃 庾冰 戴洋 庾翼 孔愉 何充 羅含 劉惔 許詢 褚裒 蔡謨 王羲之 許邁 王徽之 王楨之 謝尚 謝奕 毛寶 哀皇帝丕 殷浩 周太妃 哀靖王皇后 王濛 王修 廢皇帝奕 廢帝孝庾皇帝 王述 太宗簡文皇帝昱 司馬晞 顧悅之 顧愷之 孫綽

康皇帝[1]

编辑

康皇帝諱岳,字世同,成帝母弟也。咸和元年,封為王。二年,徙封瑯琊王。咸康五年,領司徒。八年夏六月庚寅,顯宗不豫,時庾冰以舅氏當朝,權侔人主,慮易世之後,戚屬疏遠,將為他人所制,乃謀說顯宗曰︰「國有强敵,宜立長君。」顯宗信而從之,遺詔以瑯琊王為嗣。

甲午,即皇帝位,大赦。詔︰「屯戍文武及二千石官長,皆不得輒離所局而來奔赴。」己亥,封成帝子丕為瑯琊王,奕為東海王。時帝在諒陰,委政中書監庾冰等。

秋七月,葬成帝于興平陵。帝親奠于西階,既發引,徒行至閶闔門,升素輿,至陵所。

九月,詔瑯琊國及府吏進位各有差。

冬十二月壬子,立皇后禇氏,增文武位二等。

建元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振恤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

夏五月,旱。

六月壬午,束帛徵處士南陽翟湯、[2]會稽虞喜。

秋七月,慕容皝大破石季龍。石季龍將戴開率衆來降。詔曰:「慕容皝摧殄羯寇,斬獲八千餘人,[3]將是其天亡之始也。中原之事,宜加籌量。」以安西將軍庾翼為征討大都督,遷鎮襄陽;以輔國將軍、琅琊内史桓溫為前鋒,假節,率衆入臨淮。

八月,蜀李壽死,子勢嗣偽位。

冬十月辛巳,以驃騎將軍何充為中書監、都督揚豫二州諸軍事、[4]揚州刺史、錄尚書,輔政。

十一月己巳,大赦天下。高句麗遣使朝獻。[5]

二年秋八月,罷絕倒懸橦之伎。

九月丙申,立皇子聃為皇太子。戊戍,帝崩于式乾殿。

冬十月乙丑,葬崇平陵。在今縣城東北十五里鍾山之陽,[6]不起墳。案,帝年二十一即位,立三年,年二十三,謚曰康皇帝。

初,庾冰權政當朝,制度年號,再興中朝,因改元曰建元。或謂冰曰:「郭璞讖云︰『立始之際丘山傾。』立者,建也;始者,元也;丘山,諱也。君侯忘郭生之言邪?」冰瞿然,既而歎曰︰「如有吉凶,豈改易所能救乎?」至是果驗。

案,《寺記》:帝時置兩寺:禇皇后立延興寺,在今縣東南二里,運溝西岸;中書令何充立建福寺,今廢也。[7]

孝宗穆皇帝

编辑

穆帝諱聃,字彭子,康帝長子。建元二年九月丙申,立為皇太子,時年二歲。己亥,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禇氏為皇太后,臨朝攝政。

冬十一月庚辰,車騎將軍庾冰卒。

冰字季堅。時兄亮以名德流訓,冰與諸弟動必合禮,為世所重。亮嘗目冰為庾氏之寶。起家累遷吳國内史,與王舒擊破蘇峻將張健。[8]峻平後,以功封侯,不受,累遷中書監、都督揚豫兖三州諸軍事。

時王導新薨,人情怩然。冰兄亮既固辭不入,而冰乃當重任,經綸時務,不捨夙夜,賓禮朝賢,升擢後進,由是朝野注心,咸稱賢相。初,導輔政,每從寬惠,而冰頗任威刑。殷融諫之,冰曰:「前相之賢,猶不堪其弘,況吾者哉!」范汪謂冰曰︰「頃天文錯度,足下宜盡消禦之道。」冰曰:「玄象豈吾所測,正當勤盡人事爾。」

及顯宗疾篤,時有妄為尚書符,勅宮門宰相不得前,左右皆失色。冰神氣自若,曰:「必是虛妄。」推問,果詐,衆心乃定。康帝即位,進車騎將軍。冰懼權盛,乃求外出。會弟翼將伐石季龍,遂出都督江荊寧益梁交廣七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鎮武昌。帝即位,獻后臨朝,乃徵冰輔政,冰辭以疾篤,尋卒于鎮。冰天性清慎,及卒,無絹為衾,又室無媵妾。有七子,後以罪並為桓溫所誅。

初,冰令郭璞筮,卦成,曰:「子孫必有大禍,唯用三陽可以有後。」故以長子希鎮山陽,第三子友為東陽,遂挈家于暨陽。及後坐族誅,唯友獲全。

永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皇太后設白紗帷于太極殿,[9]抱帝臨軒聽政,大赦,改元。

夏四月壬戌,詔會稽王昱錄尚書六條事。是月,石季龍將路永屯于壽陽。

秋七月,方士戴洋卒。

洋字國流,吳興長城人也。年十二,遇病死,五日而蘇。言死時天使其為酒藏吏,授符錄,給吏從幡麾,將往蓬萊、崑崙、積石、太室等諸山,[10]既而遣歸。

及長,善風角,好道術,妙解占候。吳末為臺吏,時童謠歌曰:「猗童蔣山,流渡江洋。」知吳必亡,遂託病還鄉里。懷帝末,堂邑令孫混欲迎家累,洋曰:「此地當敗,得臘不得正,豈可移家於賊中乎!」混便止。歲末,陳敏作逆,使弟昶攻破堂邑。都水馬武見洋有道術,召將赴洛。洋夢神人曰︰「洛中當敗,人盡南渡,揚州後五年當有天子。」洋信之,遂不去。

時王敦出鎮荊州,洋謂吳興陳瑾曰:「王敦南上半路而住,當還作賊。」及敦在武昌,後南方有雲如牛北向,洋語華譚曰:「此王敦舉兵之應也。」

初,祖約鎮譙,請洋為中典軍,約府内地忽赤如丹。洋曰:「地赤如丹血丸丸,當有下反上者。」約問洋曰:「吾還東何如留壽陽?留壽陽何如入胡?」洋曰:「東入失半,入胡滅門,留壽陽尚可。」尋而牽騰等叛約,約率衆將家屬奔于石勒,勒果盡誅約。

後庾亮代陶侃鎮武昌,引洋問氣候。洋曰:「天有白氣,喪必東行。」後近城東家夜半望見城内有數炬火,從城上出,如大車狀,白布幔覆,與火俱出城東北行,至江乃滅。洋聞,歎曰:「此與前白氣同。」時亮欲移鎮石城,或問洋當不?洋曰:「不當。」洋言於亮曰︰「武昌土地,有山無林,政可圖始,不可居終。山作八字,數不及九。昔吳用壬寅來上,創立宮城,至于己酉,還下秣陵。其見陶公亦涉八年。土地盛衰有數,人心去就有期,不可移也。公宜更擇吉處,武昌不可久住。」五年,亮令毛寶屯邾城。九月,洋言於亮曰︰「毛豫州合今年受死聞。昨朝大霧晏風,當有怨賊報仇。」後賊果陷邾城而去。亮曰:「天何以利賊而病我也?」洋言︰「今石季龍亦當受死,且不憂賊,但憂公病耳。」亮曰:「如何?」洋曰:「荊州受兵,江州受災,公若去此二州,即可。」亮竟不能解二州,遂至大困。洋曰:「昔蘇峻時,公於白石祠中祈福,許賽其牛,至今未解,故為此鬼所考。」亮曰:「有之,君神人也。」或問曰:「庾公可得幾時?」洋曰:「見明年。」時亮已不識人,咸以為妄,果經正月一日而薨。

庚午,使持節、都督江荊司梁雍益寧七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征西將軍、都亭侯庾翼卒。

翼字稚恭,司徒亮之少弟。風儀整峻,當世莫儔。善草隸書,子弟皆効之,後王羲之書盛,内外官重,翼甚不平。在荊州,寄書於家曰︰「兒子輩憎家鷄,好野雉。」常見殷浩、杜乂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後議用所任耳。」

九月丙申,皇太后詔曰:「今百姓勞弊,其共思詳所以賑恤之。」

是歲,鎮東將軍、會稽内史孔愉卒。[11]

愉字敬康,會稽山陰人也。其先世居梁國。曾祖潛,漢末避地會稽,因家焉。愉年十三而孤,養祖母以孝聞,與同郡張茂字偉康、丁潭字世康齊名,時人號「會稽三康」。

吳平,愉遷于洛。惠帝末,歸鄉里。行至江淮間,遇石冰、封雲為亂,逼為參軍,不從。逕東還入新安山中,改姓孫氏,以稼穡讀書為務,信著鄉里。後忽捨去,皆謂為神人,而為之立祠。永嘉末,中宗辟為參軍,尋求去,莫知所在。建興初,始出應召,為丞相掾,以討華軼功,封餘不亭侯。愉曾行經餘不亭,見籠龜於路者,買而放之溪,龜中流左顧者數四。及是鑄侯印而左顧,三鑄如初。印工以告愉,愉悟,乃佩焉。

建武,拜中書郎,出為司徒左長史。肅宗即位,累進位侍中、太常卿。及蘇峻反,愉朝服守宗廟。賊平,遷左僕射。後王導將以趙胤為護軍,愉謂導曰:「中興已來,處此官者,周伯仁、應思遠耳。今誠乏才,豈宜以趙胤居之邪!」導不從。尋省左右僕射,以愉為尚書僕射。愉年及懸車,累乞骸骨,詔不許,拜護軍將軍、會稽内史。時句章縣有漢舊陂,毀廢數百年。愉自巡行,修復故堰,溉田二百餘頃,皆成良業。在郡三年,乃營山陰湖南侯山下數畝地為宅,草堂數間,便棄官居之。送資數百萬,悉無所受。病篤,遺令斂以時服。卒,時年七十五。子誾,嗣位侍中。案,《晉書》︰愉有三子。[12]中子汪,孝武時位侍中。少子安國,孝武時亦至侍中。帝崩,服縗絰,涕泗,因形體羸瘦,見者以為真孝。官至尚書右僕射。愉弟羣,字敬林,嗜酒。王導謂曰:「卿恒飲酒,豈不見酒家覆巾乎?日月久即麋爛。」羣答曰:︰「公不見肉用糟淹更堅。」嘗與親故書曰:「今年田得七百石秫米,不足了麯蘖事。」位至侍中卒。

二年春正月丙寅,大赦。己卯,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州諸軍事、揚州刺史、錄尚書事、都鄉侯何充卒。

充字次道,廬江灊人,吳光祿大夫禎之曾孫。[13]幼而好學,風韻間雅,以文義見稱。初辟大將軍王敦府掾。時敦兄含為廬江太守,貪汙,敦嘗於坐中稱曰︰「家兄在郡佳政,廬江人士咸稱之。」充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此。」敦默然,由是忤意,左遷東海王文學。敦敗,累位中書侍郎。少與王導善,嘗詣導,導以麈尾指床呼充共坐,曰:「此君坐也。」

顯宗即位,拜黃門侍郎。平蘇峻,出為會稽内史,在郡尋徵侍中,辭不拜,轉丹楊尹。時王導、庾亮並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必能總錄朝端,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願引充内侍,則社稷無虞矣。」詔加吏部尚書。王導薨,後與中書監庾冰參錄尚書事,進尚書令,加領軍。充以内外統任難處,上疏固辭,許之,徙中書令。

時顯宗寢疾,庾冰兄弟以舅氏當朝,謀立康帝為嗣。充建議,以父子相傳,先王舊典,不宜改易。冰等不從。既而康帝臨軒,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鴻業,二君之力。」充對曰:「陛下龍飛,臣冰之力。若如臣議,不覩昇平之日。」帝有慚色。

建元初,庾冰出鎮江州,以充為揚州刺史。先是,庾翼悉發江、荊二州編戶奴為兵,士庶嗷然。充復欲發揚州奴以均其謗,議不成。俄而帝疾篤,庾冰等意在簡文,充議立皇太子,奏可。帝既立,獻后臨朝,詔加中書監、錄尚書事。

庾冰卒後,專輔幼主,以桓溫為征西將軍、領荊州刺史。每曰:「桓溫、禇裒為方伯,殷浩居門下,我無勞矣。」充為宰相,雖無澄正改革之能,而有器局,臨朝正色,以社稷為己任。凡所選用,皆以功臣為先,不以私恩樹親戚,談者以此重之。

性好釋典,崇修佛寺,供給沙門,以至貧乏,乃獲譏于世。阮裕嘗戲之曰:「卿志大宇宙,勇邁終古。」充問其故,裕曰:「我圖數千戶郡尚未能得,卿圖作佛,不亦大乎!」于時郗愔及弟曇奉天師道,而充與弟准崇信釋氏,謝萬譏之云:「二何佞于佛,二郗諂于道。」充能飲酒,雅為劉惔所貴,每云:「見次道飲,令人欲傾家釀。」言其能溫克也。卒,時年五十五。

二月癸丑,以左光祿大夫蔡謨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與會稽王昱輔政。

夏五月,西平公張駿薨,子重華嗣立。

冬十月,以桓溫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溫表羅含為别駕,問于衆曰:「此何如人?」或答曰︰「可謂荊楚之杞梓。」溫曰:「此江海之琳琅,豈惟荊楚而已。」

含字君章,桂陽人。少孤,叔母朱氏所養。好學。晝卧,夢五色鳥飛入口,意怪之。朱氏曰:「夢吞五色,此文章,汝後當善文。」自長沙相致仕,白雀棲堂。

十一月辛未,安西將軍桓溫伐蜀,拜表輒行。

十二月,枉矢自東南流于西北,其長半天。

三年春三月乙卯,[14]桓溫剋成都,蜀主降,益州平。以周撫為益州刺史,鎮彭模。是月,林邑范文攻陷日南,害太守夏侯覽,以尸祭天。

夏四月,地震。丁巳,桓溫執蜀主李勢歸于京師,封勢歸義侯。

七月,范文立范賁為帝。

冬十二月,以侍中劉惔為丹楊尹。

惔字真長,沛國相人。少清雅標奇。桓溫嘗造之,因問惔:「會稽王道子談論進耶?」[15]惔曰:「極進,然故第二流耳。」[16]溫曰:「第一復誰?」惔曰:「故在我輩後。」溫乘雪欲獵,過惔,惔見其急裝,問曰:「老賊欲持此何作?」溫曰:「我若不為此,卿輩何得坐談!」惔與許詢至友,及詢出郡,惔九日七日詣之,謂詢曰:「卿為不去,使我成薄德二千石。」時惔為尹,詢宿其室,室甚麗。詢曰:「若此保全處,殊勝東山。」惔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保此?」

詢字玄度,高陽人。父歸,以琅琊太守隨中宗過江,遷會稽内史,因家于山陰。詢幼沖靈,好泉石,清風朗月,舉酒詠懷。中宗聞而徵為議郎,辭不受職,遂託跡居永興。肅宗連徵司徒掾,不就。

乃策杖披裘,隱于永興西山,憑樹構堂,蕭然自致。至今此地名為蕭山。遂捨永興、山陰二宅為寺,家財珍異,悉皆是給。既成,啟奏孝宗,詔曰:「山陰舊宅為祇洹寺,永興新居為崇化寺。」詢乃於崇化寺造四層塔,物產既整,猶欠露盤相輪。一朝風雨,相輪等自備,時所訪問,乃是剡縣飛來。既而移皋屯之巖,常與沙門支遁及謝安石、王羲之等同遊往來,至今皋屯呼為許玄度巖也。案,《許玄度集》:遁字道林,常隱剡東山,不遊人事。好養鷹馬,而不乘放,人或譏之。遁曰:「貧道愛其神駿。」卒後,戴安道嘗經其墓,歎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積,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爾。」


四年秋八月,進安西大將軍桓溫為征西大將軍。

九月丙申,慕容皝死,子雋嗣偽位。

冬十二月,豫章人黃韜造妖,自號孝神皇帝,聚衆寇臨川,太守庾條討平之。

五年春正月辛巳朔,[17]大赦。庾寅,石季龍僭皇帝位于鄴。

夏四月,益州刺史周撫使朱燾破范賁,獲之。偽趙石季龍死。

五月,假慕容雋大將軍、幽平二州牧、大單于、燕王。

冬十一月,甘露降崇平陵玄宮前殿。

十二月,征北大將軍、都鄉侯禇裒薨。

裒字季野,康獻皇后父也。祖䂮,父洽。裒少有簡貴之風,謝安嘗云:「裒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始為郗鍳參軍。平蘇峻後,累遷將軍,領中書令。帝即位,皇后臨朝,裒以后父進錄尚書事。嘗自以近戚,懼獲譏嫌,固辭請居藩,出為徐兖二州刺史、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鎮京口。薨,時年四十七。墓在丹徒縣南七里。

初,裒總角時,曾詣庾亮,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駭然,亮曰:「有不祥乎?」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少年何以乃爾!二十年外,吾言方驗。」及此二十九年而康獻皇太后臨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議加不臣之禮。歆嗣位,[18]至祕書監。

六年春正月,帝臨朝,以裒喪故,懸而不樂。

閏月,[19]趙冉閔殺石鑒,僭天王位,國號魏氏。鑒弟祗,又僭位于襄國。丁丑,彗星見于亢。己丑,氐帥苻洪遣使來降,[20]以為氐王,封廣川郡公。

秋八月,苻洪子健率衆入關,遣參軍杜伯獻捷京師。

冬十二月,司徒蔡謨廢為庶人。

謨字道明,陳留人。以孝廉隨中宗過江,累遷位,拜司空、太尉。成帝元會,將作樂,宿懸於殿,所司奏「非祭祀、燕饗,則無設樂之制」。謨上議臨軒宜有金石之樂,遂從謨議。臨軒作樂,自此始也。及帝臨軒,以司徒稱疾,數召不至,為有司奏,至是免官。

初,謨渡江,見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委頓,方知非蟹。詣謝尚說之,尚曰:「卿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21]案,《晉書》︰謨廢後數年,詔為光祿大夫,辭不受,陳病篤,乞骸骨,就賜几杖。時又有荀道明、[22]諸葛道明皆有名,時人語曰「京師三明」。諸葛道明名恢,父靚。吳亡入洛。值亂,又奔江東,為臨沂令。王導戲爭族姓,曰:「人言王、葛,不言葛、王。」恢曰:「時言驢馬,不言馬驢,豈驢勝馬也?」

七年春正月辛丑,苻健僭稱秦王,赦關中。

秋七月甲辰,濤水入石頭,溺死者數百人。

九月,峻陽、太陽二陵崩,帝素服臨于太極殿三日,遣兼太常趙拔修復山陵。

冬十一月,石祗將姚弋仲來降,以為大單于,封高陵公;弋仲子襄,為平北將軍、平鄉公。[23]

八年春正月辛卯,日有蝕之。壬辰,苻健僭帝號於長安。乙巳,雨木冰。[24]

二月,遣殿中都尉王惠如洛陽,修衛五陵。

夏四月,冉閔為慕容雋所滅。雋僭帝位於中山,國號燕。

八月,冉閔子智以鄴來降,安西將軍謝尚使建武將軍、濮陽太守戴施應之,進據枋頭。會冉智行人劉猗至,施乃止猗,使求傳國璽,猗歸以告智,智猶豫不許。施因遣參軍何融率壯士七百人入鄴,登三臺助戍,譎之曰:「今且可出璽付我。凶寇在外,道路梗澀,亦未敢即送,當遣單使馳白天子。天子聞璽已在吾,遙知卿等至誠,必發重兵相救。」冉智與蔣幹謀,信之,乃出璽付融。融詣施,施使融齎璽馳還壽春,謝尚使振武將軍胡彬率騎三百衞送京師,告太廟,百寮畢賀。案,璽傳秦始皇造也。方四寸,以玉為之,上蟠蛟螭。其文曰:「受天于命,既壽永昌。」自秦傳漢,入魏,魏入西晉。晉永嘉末,洛京不守,璽為劉聰所得。及石勒滅劉氏,璽又屬偽趙。冉閔誅石勒,[25]而璽又入冉閔。自永嘉末洎永和八年,凡四十二年,而璽始歸于晉也。

九月,中軍將軍殷浩率衆北伐。

九年春正月乙卯朔,大赦。丙寅,皇太后與帝同拜建平陵。

三月,交州刺史阮敷討林邑范佛於日南,破其五十餘壘。

秋七月丁酉,地震,[26]有聲如雷。

八月,遣兼太尉河間王欽往洛陽修復五陵。

十年春正月己酉朔,帝臨朝,以五陵未復,懸而不樂。前涼張祚僭帝號於姑臧。

二月己丑,太尉桓溫伐關中。

三月,廢殷浩為庶人,以前會稽内史王述為揚州刺史。

夏四月己亥,桓溫大破前秦苻健子萇於藍田。

六月,王師敗於白鹿原,溫引還。

是歲,三麥不登。

十一年春三月辛亥,右軍將軍、會稽内史王羲之稱病去官歸,誠告誓於父母墓。

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父曠,淮南太守。元帝過江,曠首創其議。羲之幼訥於言,人未奇之。年十三,嘗謁周顗,顗察而異之。時重牛心炙,坐客未噉,顗先割啗羲之,由是知名。

及長,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飄若遊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重,嘗謂曰:「汝是吾家佳子弟也。」陳留阮裕為王敦主簿,有重名,敦以羲之不減主簿。與王承述之父、王悅為王氏三少。[27]時太尉郗鑒使人求女壻于導門,令就東廂遍觀子弟。使者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年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此正佳壻!」訪之,乃逸少也,遂以女妻之。

起家為秘書郎,累遷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尋拜右將軍、會稽内史。時揚州刺史殷浩與桓溫不協,羲之為書與浩,言國家安危在於内外和不和,又為書止浩北伐,浩並不從。遂為牋與會稽王,陳浩不宜北伐,言古聖人外寧猶有内憂,今外不寧而内憂已深,勸諸軍守合肥、廣陵、許昌、譙郡、梁、彭城,須立根勢,然後舉謀未晩。皆不從。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及為會稽,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時高士許詢、孫綽、李充、支遁並居東土,羲之嘗與同志宴會,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時人以潘岳《詩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聞之甚喜。

性愛鵝。聞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來,烹鵝以待之,羲之歎惜彌日。又山陰有道士養鵝,羲之往觀焉,意悅,因求之。道士曰:「為寫《道德經》,當舉羣相贈。」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深以為樂。又嘗往門生家,見棐几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累日。嘗居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歎惋,因謂姥曰:「無苦,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金耶。」姥如其言,人競買之。後姥復將數扇來請書,羲之笑而不答。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雁行。」初,羲之書不勝庾翼、郗愔,及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歎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亡失,常歎妙迹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弔,遂不重詣,述深為恨。後朝廷徵述為揚州刺史,羲之恥為麾下,遣使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行人失辭,大為時賢所笑。既而内懷愧歎,謂諸子曰︰「吾不減懷祖,而位遇懸邈,當由汝等不及坦之故耶!」乃稱疾罷郡,於父母墓前自誓,去榮祿,畢志林泉。遂任性弋釣,與許邁等供修服食之事。遊名山,不遠千里。

邁字叔玄,一名映,丹楊人也。家世冠族。祖上,侍中、散騎常侍。父副,祕書監,封西城侯。生七子,邁與穆皆得道,天降玉板,署上清真人。羲之每造,未嘗不彌日忘歸,相與為世外之交。邁遺羲之書云︰「自山陰南至臨安,皆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得道者,皆在焉。」羲之自為傳,述靈異之跡十卷。邁因遠遊名山不歸,改名為玄,字遠遊,與妻孫氏書告别,令改醮,有答書在《婦人集》中。

羲之有七子,五子知名。玄之早亡。次凝之,亦工草隸。

徽之字子猷,性卓犖不羈,為大司馬桓溫參軍,蓬首散髮,不綜府事。又為車騎桓沖兵曹參軍。沖嘗問:「卿署何曹?」對曰:「似是馬曹。」又問:「管幾馬?」曰︰「不知馬,何由知數?」又問︰「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嘗從沖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馬,排入車中,謂沖曰:「公豈得獨擅一車!」

時吳中有一家種好竹,徽之便出造竹下諷嘯,不顧主人,將出,主人乃閉門。徽之以此賞之,盡歡而去。嘗寄空宅中,便令種竹。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耶!」時在山陰,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四望皎然,獨酌酒,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逵。逵時在剡,即命小船詣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邪!」嘗與弟獻之共讀《高士傳》,獻之賞井丹高潔,徽之曰:「未若長卿慢世。」時人皆欽其才而穢其行。

自黃門侍郎棄官東歸,與獻之俱病篤。時術人云:「人命應終,而有生人樂代者,則死者可生矣。」徽之謂術人曰:「吾才位不如弟,請以餘年代之。」術人曰:「代死者,以己年有餘,得以足亡者爾。今君與弟算俱盡,何可代也?」未幾,獻之卒,徽之哭慟,直上靈牀,坐取獻之遺琴彈之,久而不調,歎曰:「嗚呼!子敬,人琴俱喪!」因傾絕。卧疾月餘亦卒。

子楨之字公幹,歷位侍中。時桓玄為太尉,朝臣畢集,問楨之︰「我何如君亡叔?」在坐咸為氣咽。楨之曰︰「亡叔一時之傑,公是千載之英。」一坐皆悅。【原闕】

謝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鯤之子也。幼有至性。七歲喪兄,哀慟過禮,親戚異之。八歲,神悟夙成。鯤嘗攜之送客,或曰:「此兒一坐之顏囘也。」尚應聲答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囘!」席賓莫不歎異。年十餘歲,遭父憂,丹楊尹溫嶠弔之,尚號咷極哀。既而收涕告訴,舉止有異常童,嶠甚奇之。

及長,善音樂,博綜衆藝。司徒王導深器之,比於王戎,常呼為「小安豐」。辟司徒掾,始到府通謁,導以其有勝會,謂曰:「聞君能作《鴝鵒舞》,一坐傾想,寧有此理否?」尚便著衣幘而舞。導令坐者撫掌擊節,尚俯仰在中,傍若無人。累位至江夏、義陽、隨三郡太守。

時安西將軍庾翼鎮武昌,尚數詣翼諮謀軍事。翼呼共射,曰:「卿若破的,當以鼓吹相賞。」尚應聲中之,即以副鼓吹給之。

尚性清簡,至官悉壞布帳,分軍士作襦袴。尋轉為安西將軍、豫州刺史,鎮壽春。進討苻健將張遇於許昌,[28]為遇所敗。後以獲璽功,遷尚書僕射、鎮西將軍。在壽春採拾樂人,并制石罄,以備太樂。江表有金石之樂,自尚始。案,《塔寺記》︰今興嚴寺,即謝尚宅也,南直竹格巷,臨秦淮,在今縣城東南一里二百步。尚嘗夢其父告之曰:「西南有氣至,衝人必死,行當其鋒,家無一全。汝宜修福建塔寺,可禳之。若未暇立寺,可杖頭刻作塔形,見有氣來,可擬之。」尚寤懼,來辰造塔寺,遂刻小塔施杖頭,恒置左右。後果有異黑氣,遙見西南從天而下,始如車輪,漸彌大,直衝尚家,以杖頭指之,氣便囘散,闔門獲全。氣所經處,數里無復孑遺。遂於永和四年捨宅造寺,名莊嚴寺。宋大明中,路太后於宣陽門外大社西藥園造莊嚴寺,改此為謝鎮西寺。至陳太建元年,寺為延火所燒。至五年,豫州刺史程文季更加修復,[29]孝宣帝降勅,改名興嚴寺至今也。

……

〔十二年〕……

〔升平元年〕……

六月,前秦苻堅殺苻生而自立為帝。[30]

秋七月,苻堅將張平以并州來降,拜并州刺史。

八月丁未,立皇后何氏,大赦天下,賜酺三日,鰥寡孤獨孝義力田米各有差,逋租宿債一切放免。

冬十月,皇后見于太廟。

二年春正月,司徒會稽王昱歸政事。

三月,佽飛督王饒獻鴆鳥,帝怒,鞭饒二百,使焚於四達之衢。

夏五月,大水,有星孛于天船。

六月,慕容儁盡陷河北之地。

秋八月,安西將軍謝奕卒。

奕字無奕,鯤之次子。累位桓溫府司馬。溫尚南康公主,主忌,溫甚憚之,動經年不入其室。奕每以酒逼溫,溫逃酒入主門,奕遂升溫廳事,更命酒引一直兵共飲,謂之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怪也。」公主謂溫曰︰「君若無狂司馬,我何由得相見。」案,《三十國春秋》云︰謝鯤為桓溫司馬,升平二年七月卒,所逼桓溫入主門,即是鯤。案,謝尚、奕並是鯤子,尚年十歲,遭父憂,年五十卒。[31]升平元年五月,尚死;七月,奕亡,[32]無容此歲謝鯤始卒。鯤歷職又不為桓溫司馬,曾為王敦司馬。永昌元年,王敦舉兵破京師,鎮石頭,不朝而去,鯤諫令入朝,敦不從,斯《晉史》又明。蕭方等記事,何至於誤哉!

十一月,雷。地震。

三年春二月,涼州城東泥中有火,此火沴水之妖也。

三月甲辰,詔以比年出軍,糧運不繼,王公已下十三戶借一人一年助運。

是歲,詔復輔國將軍、豫州刺史、州陵侯毛寶本封。

寶字敬真,滎陽陽武人。王敦用為臨湘令。後蘇峻作逆,溫嶠以兵千人屬之,使為前鋒,次于茄子浦。時峻送米萬斛饋祖約於江西,寶率所領登岸破之,悉獲其米。嶠嘉之,表為廬江太守。

時祖約黨桓宣背約屯於馬頭,約使祖煥、桓撫攻之。寶懸軍救宣,大為煥所破。箭中寶髀徹鞍革,使人踏鞍拔箭,血流滿鞾,夜奔船所行。到,先哭戰亡將士,洗瘡訖,夜還救宣。至營,煥等引退,寶因進破祖約於合淝。

尋召還討蘇峻於石頭。峻死,匡術以苑城降陶侃。侃使寶守苑城,賊遣韓晃攻之,寶登城射殺十數人。晃問寶曰:「君是毛廬江耶?」寶曰:「是。」晃曰:「君名壯勇,何不出鬬!」寶曰:「君若健將,何不入鬬!」晃笑而退。賊平,以功封州陵侯。

庾亮西鎮上明,請為輔國將軍,謀北伐,上表進寶豫州刺史,守邾城。石季龍遣其子鑒與將軍夔安、李莬等來攻邾城。寶求救于亮,亮懼,不時遣軍,城遂陷。左右突圍,赴江死者六七千人,寶亦溺死。詔以寶之傾敗,不加追贈,至是始議復之。案,《毛寶傳》:初,寶在武昌,軍人有于市買得一白龜,長四五寸,養之漸大,放諸江中。邾城之敗,養龜人披鎧持刀,自投于水,如覺墜一石上,視之,乃先所養白龜,長五六尺,送至東岸,遂免。寶二子:穆之、安之。穆之子珍、球、璩、璠、瑾、瑗等六人,璩最知名。

四年春二月,鳯將九雛再見于豐城,衆鳥隨之。

夏四月,姑臧澤中有火,此火亦沴水之妖。明年,涼王張天錫殺執政張邕。

秋七月,以軍役繁,省用徹膳。

八月辛丑朔,日有蝕之。

冬十月,天狗流于西南。

十一月,封太尉桓溫為南郡公,弟沖為豐城公,子濟為臨賀公。

五年春正月戊戌,大赦天下,賜鰥寡孤獨米,人五斛。

二月,南掖門馬足陷地,得銅鍾一,有二四字。案,南掖門是建康宮南面東門,陳朝改為端門,南出都城開陽門,即宣陽東門也。

夏四月,大水。桓溫使弟豁取許昌。鳯皇見于沔北。

五月,帝不豫。丁巳,崩于顯陽殿。

秋七月戊午,葬永平陵。在今縣城北十九里,幕府山之陽,周四十步,高一丈六尺。案,晉十一帝有十陵,元、明、成、哀四陵,在雞籠山之陽,陰葬不起墳。康、簡文、武、安、恭五陵,[33]在鍾山之陽,亦不起墳。唯孝宗一陵,在幕府山,起墳也。

帝年二歲即位,立十七年,年十九崩,謚穆皇帝,廟號孝宗。

案,帝時置僧尼寺三所。何皇后寺,在縣東一里,南臨大道。彭城敬王造彭城寺,在今縣東南三里,西大門臨古御街。鎮西將軍謝尚造謝寺,今改名興嚴寺,即延興寺,東隔運溝東岸也。[34]

哀皇帝

编辑

哀帝諱丕,字千齡,成帝長子。咸康八年,封為瑯琊王。升平三年,除驃騎大將軍。[35]

五年五月丁巳,穆帝崩,皇太后令曰:「帝奄不救疾,胤嗣未建。瑯琊王丕,中興正統,合當儲貳。往以幼沖,未堪國難,故顯宗高讓。今義望情地,莫與為比。」于是百官備法駕,迎琅琊王。庚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封弟東海王奕為琅琊王。

秋八月己卯夜,天裂,廣數丈,有聲如雷。

九月戊申,立皇后王氏,以章穆何皇后居永安宮。案,宮本東海王第,修以為宮,在今縣城東北七里,近宮東北角。桓玄修南州,折其林木,移入西宮,以地為隸射宮也。

冬十二月,加涼州刺史張玄靚為大都督、隴右諸軍事、隴西公。[36]

隆和元年春正月壬子朔,大赦,改元。減田稅,畝收二斗。

二月丙子,尊所生妃周氏為皇太后。

三月丙寅朔,[37]日有蝕之。

夏四月,旱。詔岀輕繫,賑困乏。丁丑,涼州地震,浩亹山崩。案,《五行志》:前涼滅亡之兆。前燕將呂護寇洛陽。

五月丁巳,北中郎將庾希、鄧遐等舟師救洛口,[38]破呂護,護退走小平津。

秋七月,西中郎將袁真進次汝南,運米五萬斛以饋洛陽。前中軍將軍、都督揚豫徐兖青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殷浩卒于東陽之信安。[39]

浩字深源,[40]陳郡長平人也。

父羨字洪喬,將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書百餘函。羨行次板橋浦,皆投之江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也。」其資性介立如此。終於光祿勳。

浩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與叔父融俱好《老》、《易》。融與浩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由是浩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或問浩曰︰「將莅官而夢棺,將得財而夢糞,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將官而夢尸。錢本糞土,故將得財而夢穢。」時人以為名言。

起家累遷司徒左長史,除待中、安西軍司,並稱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十年,于時擬之管、葛。王濛、謝尚伺其出處,以卜江左興亡,因相與省之,知浩有確然之志。既反,相謂曰:「深源不起,當如蒼生何!」

康帝建元末,庾冰、何充相繼卒。簡文始綜萬機,衞將軍禇裒乃薦浩為揚州刺史。浩上疏陳讓固請,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時桓溫既滅蜀,威勢轉振,朝廷憚之,故簡文引浩為心膂,於是與溫頗相疑貳。浩既參朝權,擢㯋川荀羨為義興太守。時王羲之與浩情洽,密說浩、羨,令與溫和同,浩不從。

及石季龍死,胡中大亂,朝廷欲遂蕩平關、河,進浩為中軍將軍、都督揚豫徐兖青五州諸軍事。浩既受命,以中原為己任,上疏北征許、洛。將發,墜馬,時咸惡之。既而以兖州刺史秦裔等為前鋒,師次壽春,會秦苻健殺大臣,關中不和。浩請進屯洛陽,修園陵。又求解揚州,專鎮洛陽。詔不許。既而姚萇反,浩懼,逼棄輜重,退士卒,為襄所掠,士多亡散。浩又遣王彬等撃襄,[41]為襄軍所殺,諸軍敗績。桓溫素惡浩,及聞其敗,因上疏罪浩,浩竟坐廢為庶人,徙東陽郡之信安縣。

浩少與溫齊名,而每心競。溫嘗問浩:「君何如我?」浩曰:「我與我周旋久,[42]寧作我也。」溫既雄豪自許,每輕浩,及權事專征深忌之。至是,乘釁謀廢浩,溫因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又謂郗超曰:「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僕,[43]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爾。」

浩雖放黜,口無怨言,怡神委命,談詠不輟,家人亦不見其流放之慼。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浩甥韓康伯隨至徙所,經歲還都,浩送至渚側,詠曹顏遠詩云:「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因而泣下。後溫將以浩為尚書令,遣告之,浩欣然許之。將答書,慮有謬誤,開閉數四,竟達空函,大忤溫意,由是絕之。尋卒遷所。子涓嗣。

十二月戊午朔,日有蝕之。詔曰:「戎旅路次,未得輕簡賦役。玄象失度,亢旱為患。豈政事未洽,將有版築、渭濱之士耶?其搜揚隱滯,蠲除苛碎。」時童謠云︰「升平不滿斗,隆和安得久。」帝聞,惡之。大赦,改明年為興寧元年。

春三月壬寅,皇太妃薨于琅琊第。帝奔喪,詔司徒、會稽王昱總内外衆務。

夏四月,揚州地震,湖瀆溢。

五月,加征西將軍桓溫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假黃鉞。

秋七月,張天錫殺張玄靚,自稱大將軍、西平公。丁酉,[44]葬皇太妃。

妃姓周氏,汝南人。選入成帝宮,有寵,生帝及海西公,拜為貴人。帝即位,詔崇為皇太妃,儀服同於太后,而葬不祔陵廟。

八月,有星孛於角亢,入於天市。

九月壬戌,大司馬桓溫北伐。癸亥,皇太子生,大赦。

冬十月甲申,立陳留王世子恢為陳留王。

二年春二月,改左將軍為游擊將軍,罷右軍、前軍、後軍五校三將官。發卯,帝親耕籍田。

三月庚戌朔,大閱戶人,嚴法禁,稱為庚戌制。帝幼好黃老,斷穀,服長生藥過分,不豫。辛未,崇德太后臨朝攝政。案,《晉書》︰哀帝服長生藥過度,中毒,不識萬機,太后臨朝攝政。

夏四月,前燕將李洪侵許昌,王師敗於懸瓠桓,溫使中郎將袁真鑿陽儀道以通運,[45]率舟師北伐。

五月,以桓溫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詔徵溫入相,溫辭不從。

秋七月丁卯,復徵入朝。

八月,溫至赭圻,遂城而居之。

是歲,詔移陶官於淮水北,遂以南岸窰處之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

三年春正月庚申,皇后王氏崩。

后諱穆之,太原晉陽人也,司徒左長史濛之女。初為琅琊王妃,王即帝位,立為皇后。三年崩,謚曰靖后。無子。

濛字仲祖,安西司馬訥之子。少放縱,不為鄉曲所齒。晩節克己勵行,有風流美譽。善隸書,美姿容,嘗覽鏡自照,稱其父字曰:「王文開生如此兒邪!」居貧,帽敗,自入肆買之,嫗悅其貌,爭遺新帽。與劉惔齊名,時人以惔方荀奉倩,以濛比袁曜卿,凡稱風流者,舉濛、惔為宗焉。

簡文為會稽王時,嘗與孫綽商略諸風流人。綽言曰:「劉惔清蔚簡令,王濛溫潤恬和,桓溫高爽邁世,謝尚清易令達。」而濛性和暢,與劉惔為簡文入室之賓。累遷位司徒左長史,晩求為東陽,不許。及濛病,乃恨不用之。濛聞之曰︰「人言會稽王癡,竟癡也!」疾漸篤,於燈下轉麈尾,嘆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也!」年三十九卒。臨殯,劉惔以犀柄麈尾置棺中,因慟哭久之。謝安亦稱美之,曰:「王長史語甚不多,可謂有令音也。」二子:修、蘊。

修字敬仁,明秀有美稱。起家為著作郎,遷中軍司馬,未拜而卒,年二十四。臨終嘆曰:「無愧古人,年與之齊矣。」

二月甲午,疾篤。丙申,帝崩於西堂。三月,葬安平陵。在縣北九里雞籠山之陽,元帝同處。帝年二十二即位,立四年,年二十五,謚哀帝。帝雖即尊位,而政不由己,軍事權於桓溫,機務在於會稽,天子不得自由,故興寧童謠云:「雖復寧轉,復無聊生。」

案,帝時置一寺,興寧二年,僧慧力造瓦官寺,在今縣東南三里半井岡東偏也。[46]

廢皇帝

编辑

廢帝諱奕,字延齡,哀帝之母弟。咸康八年,封東海王。穆帝升平四年,拜車騎將軍。[47]五年,改封瑯琊王。

興寧三年二月,哀帝崩,無嗣。皇太后詔曰:「瑯琊王明德茂親,屬當儲副。」於是百官奉迎於第。丁酉,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三月,前燕慕容恪攻陷洛陽。

秋七月己酉,改封會稽王昱為瑯琊王,以昱子昌明為會稽王。壬子,立皇后庾氏。

冬十月,梁州刺史司馬勳反,自稱成都王,桓溫使江夏相朱序討平之。

十二月,大赦。改明年為太和元年。

夏四月,旱。

五月戊寅,皇后庾氏崩。

七月癸酉,葬孝皇后于敬平陵。

后諱道憐,車騎將軍冰之女。初為東海王妃,及即位,立為皇后。無子。

九月,曲赦梁、益二州。

是歲,涼州楊樹生松,戒曰:「不改柯易葉,楊者柔脆之木,今松生其上,非永久之葉,將集危亡之地。」案,《五行志》︰此張天錫滅亡之徵。

二年春正月,北中郎將庾希有罪,亡入海。

冬十月,以瑯琊王昱為丞相。

是歲,尚書令王述卒。[48]

述字懷祖,太原人。祖湛,少有識度,身長七尺八寸,[49]龍顙大鼻,隱德,人謂之癡。父承,早卒。少孤,事母以孝聞。安貧守約,不求聞達。性沉靜,每坐客馳辯,異端競起,而述處之恬如也。年三十,尚未知名,人或謂之癡。司徒王導始辟為中軍參軍,既見,無他言,唯問以在東米價。[50]述但張目不答,導曰︰「王掾不癡,人何言癡也?」嘗見導每發言,一坐莫不贊美,述正色曰:「人非堯舜,何得每事盡善!」導改容謝之。

累遷會稽内史,以母憂去官。服闋,代殷浩為揚州刺史。初至,主簿請諱,報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遠近所知;内諱不出門,餘無所諱。」加中書監,固讓,經年不拜。遷尚書令。

述每受職,不為虛讓。至是,子坦之諫,以為故事應讓。述曰:「汝為我不堪邪?」坦之曰︰「非也,但克讓自美事耳。」述曰:「既云堪,何復為讓?人言汝勝我,不及也。」後坦之為桓溫長史,溫欲為子求婚於坦之。坦之還家省父,而述愛坦之,雖長大,猶抱置於膝上。坦之因言溫意,述大怒,遽排下,曰:「汝竟癡邪!詎可畏溫面以女妻兵也。」及坦之見溫,乃辭他故。溫曰:「此尊君不肯爾。」遂止。

初,述家貧,求試宛陵令,頗受贈遺,而修家具,為州司所驗,有一千三百條。王導使人謂曰:「名父之子,不患無祿,屈臨小縣,甚不宜爾。」述答曰:「足自當止,時人未之達也。」及居州郡,清潔絕倫,祿賜皆散之親故,始為當時所嘆。但性急為累。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怒擲于地。雞子圓轉不止,便下以屐齒踏之,不得,嗔甚,掇内口中,嚼而吐之。及升重位,每以柔克為用。謝奕性麤,嘗忿述,極言罵之。述無所應,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復坐。人以此稱之。是年,以老上疏乞骸骨,歸丘園,詔不許,述竟不起。卒,時年六十六。

初,桓溫平洛陽,議欲遷都,朝廷憂懼,將遣侍中止之。述曰:「溫欲虛聲威朝廷,非事實也。但從之,自無所至。」事果不行。子坦之嗣。

三年春三月丁巳朔,日有蝕之。癸亥,大赦。

夏四月癸巳,雨雹,大風折木。

冬十二月,有神降于鄴,自稱湘女,聲與人接,不見其形。

四年夏四月庚戌,大司馬桓溫伐前燕。

秋九月,大赦。大破燕將傅末波于林渚。戊子,溫進至枋頭,為燕將慕容垂設伏所破而還。辛丑,慕容垂又追敗溫後軍于襄邑。[51]

冬十月,大星西流,有聲如雷。是月,豫州刺史袁真以壽陽叛。

十一月,桓溫自山陽與瑯琊王昱會于涂中,將謀後舉。

十二月,城廣陵而居之。

五年春二月,袁真死,陳郡太守朱輔立真子瑾嗣事。

三月,桓溫征瑾,屠壽陽,裊袁瑾等首。因謂參軍郗超曰:「足以雪枋頭之恥乎?」超答曰︰「此未厭有識之情也。公六十之年,敗于大舉,不建不世之勳,未足以鎮愜民望,其惟廢立之事。」溫懷信焉。

秋七月癸酉朔,日有蝕之。

九月,益州妖賊李金根反,[52]立李弘為聖王,梓潼太守周虓討平之。[53]

冬十一月,苻堅、王猛伐慕容暐,尅鄴,虜有燕地。

六年夏四月,大赦,賜鰥寡狐獨米,人五斛。

六月,京師及丹楊、晉陵、吳郡、吳興、臨海並大水。

冬十一月癸卯,桓溫自廣陵屯于白石。用郗超謀,將詣闕以圖廢立。丁未,[54]諷奏崇德太后。己酉,太后下令廢帝為東海王,還第,供衞一如漢昌邑故事。于是百官入太極前殿,即日溫使散騎侍郎劉享收帝璽紱。[55]帝著白祫單衣,步下西堂,乘犢車出神獸門。羣臣拜辭,莫不歔欷。

帝初即位,有野雉集于相風,時又有童謠云:「青青御路楊,白馬紫縷繮。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漿?」帝聞,惡之。又見桓溫專恣,平生為慮,乃召術人扈謙筮之,卦成,答曰:「晉室有盤石之固,陛下有出宮之象。」竟如其言。有三子,並馬繮縊殺之,葬于黃門署北。

至簡文咸安二年正月,又降為海西縣公,徙居吳縣西柴里,追貶庾氏為夫人。帝安于屈辱,以保天年。烈宗太元十一年十一月崩于吳,[56]時年四十五。帝年二十八即位,立六年見廢,居吳十二年。

初,桓溫有不臣之志,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時望。及枋頭之敗,雄名頓挫,遂潛謀廢立,以長威權。然憚帝守道,恐招時議。以宮闈重閟,牀笫易誣,乃言帝在藩時夙有痿疾,嬖人朱靈寶等參侍内寢,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長欲封樹,時人惑之。溫因具事奏諷康獻太后。后時方在佛堂讀經,内侍啟云:「外有急奏。」太后乃出,倚戶前視奏數行,乃曰︰「我本自疑此。」至半便止,索筆答云:「未亡人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社稷大計,義不獲已。臨紙悲塞,如何可言!」初,溫始呈奏,慮太后意異,竦動汗流,見于顏色。及詔令出,大喜,遂行廢焉。

奕出居吳,勅吳國内史刁彝防衞,又使御史顏允監察之。是年十一月,妖賊盧悚遣弟子殿中監許龍晨到門,[57]詐稱太后密詔奉迎。奕初欲從之,納保母諫而止。龍曰:「大事將捷,奈何用兒女子言乎?」奕曰:「我得罪于此,幸蒙寬宥,豈敢妄動!且太后有詔,便應官屬來,何獨使汝也?」因叱左右縛之,龍懼而走。奕知天命不可再,深慮橫禍,遂杜塞聰明,安于屈辱,去思慮,有子不育,庶保天年。時人憐之,為作歌焉。

案,帝時侍中、中書令王坦之造臨秦、安樂二寺,在今縣南二里半,南門臨秦淮水也。[58]

太宗簡文皇帝

编辑

簡文帝諱昱,字道萬,元帝之少子。幼而岐嶷,郭璞見之,謂人曰:「興晉祚者,必此人也。」及長,清虛少欲,善玄言。永昌元年,封瑯琊王,食邑會稽、宣城。咸和初,又徙會稽王。廢帝即位,又改封瑯琊,領丞相、錄尚書事。前後輔穆、哀、廢三帝。及太和末,桓溫諷太后廢海西公。

十一月己酉,溫率百官具法駕乘輿迎帝立,于朝堂變服,著平巾幘單衣,東面拜受璽紱。即日即皇帝位,改元咸安元年。庚戌,使兼太尉周頤告于太廟。桓溫出居中堂,[59]分兵屯衞。案,《宗室傳》:太宗初即位,未解嚴。桓溫屯中堂,夜警,御史中丞敬王恬奏劾溫大不敬,請理溫罪。溫見歎曰:「此兒乃敢彈我耶!真可畏也。」辛亥,溫使弟秘誣逼新蔡王晃與武陵王晞謀反。

晞字道升,元帝中子,出繼武陵王哲之後。太興元年,嗣封武陵王。穆帝初,遷太宰。

晞無學術而有武幹,為桓溫所忌。及帝即位,溫乃表晞苞藏亡命,事連袁真。詔免晞官,以王歸藩。既而溫尋又謀新蔡王晃反,與晞連結,殷浩及太宰長史庾倩等同謀,[60]收付廷尉,奏請誅二王。帝對之泣,不許。溫固執之,帝手詔答溫曰:「若晉祚靈長,公便宜奉行前詔;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溫覽之,流汗變色,不復敢言。帝先歷宰輔三世,溫素敬憚。及帝即位,溫欲上事自陳,帝引見,對之悲泣。溫懼,無色。及行武陵王等誅不果,深恐帝知而安慰之,尋大赦天下,以溫為丞相,溫不受。

辛酉,溫旋白石,因上鎮姑熟。

十二月戊子,詔京師有經年之儲,權停一年之運。辛卯,熒惑逆行,入太微,經明年三月不退。尚書右丞顧悅之上表請詔復殷浩本官。

悅之字君叔,晉陵無錫人。與帝同歲而頭早白,帝問其故,悅之對曰︰「松柏之姿,經霜益茂;蒲柳常質,望秋先零。」帝悅。抗表訟浩,詔追復浩本官。位尚書右丞,卒。

子愷之字長康,[61]以文知于時,兼善丹青,妙絕古今。嘗好食甘蔗,每食,自尾至本。或問其故,曰:「漸入嘉境。」曾為殷仲堪鎮南府參軍,將下都,給布帆,至破冢遇風,船破。遺仲堪書曰:「地名破冢,真從破冢中出。行人平安,布帆無恙。」

為人好隱。桓玄嘗以柳葉遺之曰:「此蟬所翳葉也,取以自蔽,人不見己。」愷之深信。及玄造之,將葉鄣身,玄就溺之,愷之大喜,以玄實不見己也。故俗傳愷之有三絕:畫絕、文絕、癡絕。案,謝赫《畫品》:[62]論江左畫人,吳曹不興、[63]晉顧長康、宋陸探微等上品,餘皆中下品。愷之能運五十匹絹畫一像,使心運手,須㬰成。頭面手足,胸臆肩背,無遺失尺度,此其難也。吳不興、晉長康又曾于瓦官寺初置北殿畫一維摩,畫訖,光耀一月餘日。案,《京師寺記》︰興寧中,瓦官寺初置僧衆設會,請朝賢鳴刹注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直打剎一百萬。長康素貧,時以為大言僧,後寺成,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一百餘日,所畫維摩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謂寺僧曰:「第一日開見者,責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明照寺,施者填咽,俄而果百萬錢也。

是歲,散騎常侍、領著作孫綽卒。

綽字興公,太原郡人也,馮翊太守楚之子。永嘉喪亂,幼與兄統相攜渡江。博學,善屬文,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會稽,遊放山水,十有餘年,乃作《遂初賦》以致其意。常鄙山濤,而謂人曰:「山濤吾所不解。吏非吏,隱非隱,若以元禮門為龍津,則當點額暴鱗矣。」

所居齋前種一株松,常自守護,隣人謂之曰:「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恐永無棟梁日爾。」綽答曰:「楓柳雖復合抱,亦何所施耶!」綽與詢一時名流,或愛詢高邁,則鄙于綽;或愛綽才,而不取詢。沙門支遁試問綽:「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許將北面矣。」絕重張衡、左思之賦,每云︰「《三都》、《二京》,五經之鼓吹也。」嘗作《天台山賦》,辭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榮期,云:「鄉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榮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宮商。」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除著作佐郎。

性通率,好機調。嘗與習鑿齒同行,綽在前,習鑿齒曰:「簸之揚之,糠粃在前。」綽曰:「澄之汰之,砂礫在後。」

累遷散騎常侍。時大司馬桓溫欲經緯中原,以河南粗平,將移都洛陽。朝廷畏溫,不敢為異,而北土蕭條,人情疑懼,雖並知不可,莫敢先諫。孫綽乃疏諫溫,溫見綽書不悅,曰:「致意興公︰何不尋君《遂初賦》,而强知人家國事耶!」綽少以文才稱,于時文士,以綽為冠。卒,時年五十八。案,《孫綽傳》:京師每歲除日,行儺令,所謂逐除也。結黨連羣,通夜達曉,家至門到,責其送迎。孫興公嘗著戲為儺,至桓宣武家,宣武覺其應對不凡,推問之,乃興公。案,禮儺,逐癘鬼也。《論語》云:「鄉人儺,朝服立于阼階。」注云:「儺,驅逐疫鬼也,亦呼為野雩戲。」今俗謂儺為野胡,並訛言耳。

二年春正月辛丑,百濟、林邑使貢方物。己酉,歲星犯鎮,在須女。

三月丁酉,詔:「非軍國戎祀之要,華餙煩費之用,皆省之。」重詔:「内外百司,各勤所職,使善無不達,惡無不聞。」癸丑,遣使詣大司馬,并問方伯,逮于邊戍,宣詔大饗,求其所安,籌量賜給,悉令周普。

夏四月,騶虞見南昌。

六月,遣使拜百濟王餘句為鎮東將軍,領樂浪太守。戊子,護軍將軍庾希舉兵反于江北,自海陵入居京口。桓溫使周少孫破之,擒希,斬于建康市,[64]夷三族。六月,[65]太白晝見。

秋七月,帝不豫。壬辰,疾甚,手詔大司馬、丞相桓溫曰︰「少子可輔,即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侍中王坦之毀詔,進曰:「天下者,宣、元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陛下何得私與人!」帝默然。己未,[66]立會稽王昌明為太子,以道子為瑯琊王。六月,帝崩於東堂。[67]

遺詔以桓溫輔政,依諸葛亮、王導故事。

冬十月丁卯,葬高平陵,在今縣城東北十五里,鍾山之陽,[68]不起墳。帝年五十二即位,立一年,年五十三,謚曰簡文皇帝,廟號太宗。

帝少善容止,留心墳典,不以居處為意,凝塵滿席,湛如也。嘗與桓溫及武陵王晞同載遊於板橋,溫遽令鳴鼓吹角,車馳卒奔,欲觀其所為。晞大恐,求下車,帝安然無懼色,溫由此憚服。及溫仗文武之任,而立帝代海西公,帝雖處尊位,常憂廢黜。先是,熒惑守太微,尋而海西廢。及帝登阼,熒惑又守太微,帝甚惡之。時中書郎郗超在直,帝乃引入,問曰:「命之修短,本所不計,故當無復近日事耶?」超曰:「大司馬臣溫方内固社稷,外恢經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及超請省其父,帝曰:「致意尊公:國家遂至於此,由吾不能以道匡衞,愧歎之深,言何能諭!」因詠庾闡詩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遂泣下沾襟。然帝雖神識恬暢,而無濟世大略,謝安石稱為惠帝之流,支遁嘗言曰:「會稽有遠體而無遠神。」謝靈運迹其行事,亦以為赧、獻之輩也。

案,簡文即位,自立僧寺一波提寺,今廢。[69]

卷第八校勘記

编辑
  1. 康皇帝 其下原有「岳,明帝次子。孝宗穆皇帝聃,康帝長子。哀皇帝丕,成帝長子。廢皇帝奕,成帝次子。太宗簡文皇帝昱,元帝幼子」四十二字,今據庫本刪。
  2. 南陽翟湯 《世說‧棲逸篇》注引《晉陽秋》、《尤悔篇》注引《尋陽記》皆同。本書卷七及《晉書‧成帝紀》、《隱逸‧翟湯傳》、《御覽》五0二引《晉中興書》、《冊府》九八「南陽」並作「尋陽」。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云︰「湯為方進之後,則其先本南陽翟氏,過江後僑居尋陽。」
  3. 八千餘人 各本皆同,唯宋本、周鈔本及《晉書‧康帝紀》作「八萬餘人」。
  4. 以驃騎將軍何充為中書監都督揚豫二州諸軍事 《晉書‧康帝紀》同。周家祿《晉書校勘記》云︰「按傳充為中書監在穆帝初,康獻皇后臨朝之時,都督有徐州之瑯邪。」
  5. 高句麗遣使朝獻 《晉書‧康帝紀》繫此事於是年十二月。
  6. 葬崇平陵在今縣城東北十五里鍾山之陽 《元和郡縣圖志》二五云,晉康帝崇平陵在上元縣東北二十里蔣山西南。
  7. 案寺記何充立建福寺今廢也 酈校云︰「此兩行當是注文。」今庫本亦作注文。
  8. 張健 見卷七校勘記[一二]。
  9. 正月甲戌朔太極殿 《通鑑》九七同,然甲戌非朔日。《御覽》二九引《晉起居注》云︰「正月辛未朔,雨,不會。甲戌,皇太后登太極前殿。」據此,甲戌為正月初四日,《通鑑》亦誤。
  10. 五日而蘇將往蓬萊崑崙積石太室等諸山 《御覽》八八七引《建康實錄》作「五日而蘇,言執麾將士將往蓬萊、崑崙、積石、太室、恒、廬、衡等諸山」。兩者文字略異。又「太室」各本原作「大室」,今據《御覽》改正。太室山一名嵩高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陽城縣北二十三里。詳見《括地志輯校》三。
  11. 是歲鎮東將軍會稽内史孔愉卒 《晉書‧孔愉傳》云愉卒於成帝咸康八年,《實錄》云卒於穆帝永和元年,未知何據?
  12. 愉有三子 《世說‧德行篇》注引《續晉陽秋》曰︰「孔安國,車騎愉第六子也。」《晉書斠注》云︰「案本傳言愉三子,蓋但舉其最著者。」
  13. 吳光祿大夫禎之曾孫 「禎」,《魏志‧管寧傳》及注引《文士傳》、《吳志‧孫皓傳》注引《吳錄》及《晉書‧武帝紀》、《文帝紀》皆作「楨」,古人名字相應,其字元幹,則當名「楨」為是。又《文士傳》云楨仕魏晉,「正幽州刺史、廷尉,入晉為尚書光祿大夫人」,則其未嘗仕吳也,《實錄》云「吳光祿大夫」誤,《晉書‧何充傳》云「魏光祿大夫」亦誤。
  14. 三月乙卯 三月己未朔,無乙卯,日干有誤。《晉書‧穆帝紀》亦作「乙卯」,同誤。
  15. 會稽王道子 「道」原誤「導」,今據庫本、徐鈔本、周鈔本、劉鈔本及《晉書》本傳改正。
  16. 然故第二流耳 「二」原作「三」,今從徐鈔本。《世說‧品藻篇》、《冊府》九一七並作「二」,依下文桓溫第一復誰之問,亦應作「二」為是。
  17. 正月辛巳朔 正月戊寅朔,辛巳為初四日,「朔」字疑衍。《通鑑》九八作「辛未朔」,亦誤。
  18. 歆嗣位 歆乃褚裒子,「歆」上當脫「子」字。
  19. 閏月 按長曆是年二月逢閏,下文丁丑、己丑皆在閏二月內,據此「月」上當脫「二」字。
  20. 苻洪 「苻」原作「符」。《晉書‧苻洪載記》云,洪原姓蒲,永和六年,「時有說洪稱尊號者,洪亦以讖文有『艸付應王』,又其孫堅背有『艸付』字,遂改姓苻氏」。庫本、劉鈔本正作「苻」,今據改。下苻健、苻生、苻堅等亦逕改,不一一具校。
  21. 尚曰卿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 「尚」原作「謝」,今據宋本及《晉書‧蔡謨傳》改正。「勸學」,各本及《晉書》皆誤作「勤學」。李慈銘《晉書札記》云「《大戴禮‧勸學》云『蟹二螫八足』,《荀子‧勸學篇》云『蟹六跪而二螫』,跪即足也,六亦八之誤。《大戴‧勸學》即本《荀子》。後蔡邕用之作《勸學篇》,如《急就》、《凡將》之流。其文蓋四字為句。『蟹有八足,加以二螫』二語,疑即《勸學篇》語。謨為邕之從曾孫行,故誦其語。而謝尚以為《勸學》死嘲之。」李說甚是,徐鈔本及《世說‧紕漏篇》並作「勸學」,今據改。
  22. 荀道明 「荀」原誤「苟」,今從徐鈔本、周鈔本。荀道明即荀闓,《晉書》有傳,其事亦見《晉書‧諸葛恢傳》及《世說‧識鑒篇》。
  23. 平鄉公 《晉書‧穆帝紀》同。《姚襄載記》及《御覽》一二三引《後秦錄》「平鄉」皆作「即丘」。
  24. 雨木冰 「木」,底本、甘鈔本誤作「水」,它本及《晉書‧五行志》上皆不誤,今據改。
  25. 冉閔誅石勒 酈校云︰「案(永和)六年冉閔殺石鑒僭天子位,此云石勒,誤也。」
  26. 秋七月丁酉地震 七月壬子朔,無丁酉。《晉書‧五行志》下、《宋書‧五行志》五皆作「八月丁酉」,丁酉為八月十六日。
  27. 與王承述之父王悅為王氏三少 《晉書‧王羲之傳》所記同。然《世說‧賞譽篇》云︰「王家三年少︰右軍、安期、長豫。」長豫即王導子悅。字安期者,晉有王承、王應兩人。王承為述父,其非琅邪王氏,年輩亦不同,乃王導同輩人,故此安期當指王含子應。徐鈔本「述之父」三字作注文,因而更坐實為太原王安期。唐修《晉書》曲解《世說》,《實錄》亦因之誤植,殊為失考。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晉書札記‧王氏三少》條攷證甚詳,可參閱。
  28. 苻健將張遇 「張遇」,《晉書‧穆帝紀》、《劉牢之傳》同,《天文志》下作「張道」,《冉閔載記》又作「冉遇」。周家祿《晉書校勘記》云︰「案遇本石氏故將,永和七年及冉閔以許昌歸順,後為苻雄所虜,始歸苻氏,不得云苻健將也。」
  29. 程文季 「季」原作「秀」,今據《陳書》、《南史》本傳改正。
  30. 六月前秦苻堅殺苻生而自立為帝 據《晉書‧穆帝紀》及《通鑑》一00苻堅殺生自立事在穆帝升平元年六月,因前有闕文,此「六月」屬何年,頗為不明。
  31. 尚年十歲遭父憂年五十卒 「五十」原作「十五」。《晉書‧謝尚傳》云尚「卒於歷陽,時年五十」,今據此乙正。
  32. 升平元年五月尚死七月奕亡 「元年」原作「五年」,今據周鈔本及《晉書‧穆帝紀》改正。謝奕卒於升平二年八月,已見上文及《穆帝紀》、《通鑑》一00,此云元年七月誤。
  33. 康簡文武安恭五陵 「武」上當脫「孝」字,謂孝武帝陵也。
  34. 案帝時置僧尼寺三所東隔運溝東岸也 酈校云︰「當是夾注。」
  35. 升平三年除驃騎大將軍 《晉書‧穆帝紀》、《哀帝紀》皆作「驃騎將軍」,無「大」字。
  36. 張玄靚為大都督隴右諸軍事隴西公 《晉書‧哀帝紀》、《張玄靚傳》及《通鑑》一0一皆云張玄靚封西平公,《實錄》作「隴西公」,恐誤。
  37. 三月丙寅朔 丙寅非三月朔日,亦不在三月,三月為壬辰朔,《晉書‧哀帝紀》、《天文志》中皆作「三月甲寅朔」,然甲寅為月之二十三日,非朔日,《晉書》亦誤。
  38. 鄧遐 「遐」,各本皆誤作「邈」,《晉書‧哀帝紀》、《鄧嶽傳》及《通鑑》一0一皆作「遐」,《世說‧黜免篇》注引《大司馬寮屬名》亦同,今據改。
  39. 殷浩卒于東陽之信安 《晉書‧殷浩傳》云浩卒於永和十二年,與《實錄》所記相距六年,二者必有一誤。
  40. 浩字深源 浩本字淵源,見《世說‧政事篇》注引《殷浩別傳》及《書鈔》六三、《御覽》二四九注引《晉中興書》,此作「深源」,乃康人避諱改。
  41. 王彬 《晉書‧穆帝紀》、《殷浩傳》、《姚襄載記》及《通鑑》九九皆作「王彬之」,疑《實錄》脫「之」字。
  42. 我與我周旋久 《世說‧品藻篇》同。《晉書‧殷浩傳》「我與我」作「我與君」。
  43. 向使作令僕 「僕」,底本、宋本、張本皆作「射」,甘鈔本作「時」。「令僕」謂尚書令與僕射,時桓溫欲以殷浩為尚書令也。今據庫本、徐鈔本及《世說‧賞譽篇》、《晉書‧殷浩傳》改正。
  44. 丁酉 原作「丁丑」。七月甲申朔,無丁丑。庫本、徐鈔本、丁鈔本、周鈔本、劉鈔本及《晉書‧哀帝紀》皆作「丁酉」,為月之十四日,今據改。
  45. 陽儀道 《晉書‧哀帝紀》作「楊儀道」。
  46. 案帝時置一寺井岡東偏也 酈校云︰「此當是夾注文。」今庫本亦作注文。
  47. 穆帝升平四年拜車騎將軍 《晉書‧海西公紀》同。周家祿《晉書校勘記》云︰「『三年』誤『四年』。周說是,《穆帝紀》云升平三年十二月以東海王奕為車騎將軍,可證。
  48. 是歲尚書令王述卒 《晉書‧海西公紀》、《王述傳》皆云述卒於太和三年,《實錄》繫於二年,恐誤。
  49. 身長七尺八寸 《晉書‧王湛傳》同。《御覽》三六七引《王湛別傳》作「身長八尺」。
  50. 唯問以在東米價 「在東」,《晉書‧王述傳》作「江東」。
  51. 九月又追敗溫後軍于襄邑 「九月」原作「七月」,《晉書‧海西公紀》繫此事於九月,庫本、周鈔本、劉鈔本正作「九月」,今據改。又「傅末波」,《晉書‧海西公紀》、《桓溫傳》同。《慕容暐載記》作「傅顏」。上「慕容垂」原作「慕容軍」,據徐鈔本及《慕容垂載記》改正。
  52. 李金根 《晉書‧海西公紀》同。《周楚傳》作「李金銀」。
  53. 梓潼太守周虓討平之 「周虓」,各本誤作「周彪」,唯徐鈔本作「虓」,周虓《晉書》有傳,今據改。
  54. 丁未 原作「丁巳」。是月乙未朔,雖有丁巳,然不得列於己酉之前。《晉書‧海西公紀》、《通鑑》一0三皆作「丁未」,是,今據改。
  55. 劉享 《晉書‧海西公紀》同。《通鑑》一0三作「劉亨」。
  56. 太元十一年十一月崩于吳 《晉書‧海西公紀》、《孝武紀》及《通鑑》一0六皆云海西公崩于十月甲申,此云十一月,當誤。
  57. 盧悚 《晉書‧海西公紀》、《毛安之傳》、《通鑑》一0三同。《五行志》上、《桓祕傳》及《宋書‧五行志》四作「盧竦」。
  58. 案帝時侍中中書令王坦之南門臨秦淮水也 酈校云︰「當是夾注。」今庫本亦作注文。
  59. 桓溫出居中堂 「桓溫」原缺,庫本作「桓溫」,周鈔本作「溫遂」,《晉書‧簡文帝紀》、《通鑑》一0三作「桓溫出次中堂」,《宗室傳》作「大司馬桓溫屯中堂」,庫本、周鈔本當據上書所補,今姑從庫本。
  60. 庾倩 「倩」,各本均作「籍」。《晉書‧庾冰傳》、《桓溫傳》、《世說‧雅量篇》、《賢媛篇》注引《中興書》、《賞譽篇》注引徐廣《晉紀》、《世說人名譜‧潁川鄢陵庾氏譜》、《通鑑》一0三並作「倩」,「籍」誤,今據改。
  61. 愷之 「愷之」原作「凱之」。《晉書》本傳及《世說‧言語篇》注引丘淵之《文章錄》、《文學篇》注引《續晉陽秋》皆作「愷之」,今據改,下同。
  62. 謝赫畫品 「赫」字原無,據庫本、徐鈔本補。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有《古畫品錄》一卷,南齊謝赫撰。
  63. 曹不興 「不」原作「弗」。今據庫本、周鈔本及《吳志‧趙達傳》注引《吳錄》、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四改正,下同。
  64. 擒希斬于建康市 庾希六月反,七月被擒斬,見《晉書‧簡文帝紀》、《通鑑》一0三,《實錄》繫於六月,因連書此事致誤。
  65. 六月 此「六月」二字重出,當刪。
  66. 己未 原作「乙未」。《通鑑》一0三謂簡文帝七月甲寅不豫,己未立昌明為皇太子。七月壬辰朔,甲寅為二十三日,己未為二十八日,如作「乙未」,則簡文帝卒在不豫之前,不可通。《晉書‧孝武帝紀》、《御覽》九九引《晉中興書》作「己未」,不誤,據改。
  67. 六月帝崩於東堂 上文已云「秋七月帝不豫」,不得再云帝崩在六月,此「六月」二字衍。
  68. 葬高平陵在今縣城東北十五里鍾山之陽 《元和郡縣圖志》二五云簡文帝昱高平陵、孝武帝昌明隆平陵、安帝德宗休平陵、恭帝德文沖平陵,並在上元縣東北二十里蔣山西南。
  69. 案簡文即位波提寺今廢 酈校云︰「此行當是夾文。」今庫本亦作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