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

 卷三 建炎以来朝野雜記
卷四 制作
卷五 

八寶 编辑

御寶備於政和,自太祖開基,始有大宋受命之寶,後諸聖嗣服,皆自為一寶,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寶」為文。元符間,既得漢傳國璽,因以為受命寶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大觀初,又得良工,倣古作天子皇帝六璽,已而徽宗又作鎮國寶遂天福延萬億無極,通號八寶焉。久之,作定命寶其文有「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無疆」凢十六字,實蔡京所賦,號九寶。

京城破,自定命寶外,悉為虜所得,而大宋受命之寶,邵澤民侍郎紿以隨葬,乃得全。張邦昌將復辟,遣謝任伯參政奉寶歸於高宗。建炎二年秋,始鑄三御寶:一曰皇帝欽崇國祀之寶印香合詞表、二曰天下合同之寶印中書門下省文字、三曰書詔之寶印詔書,皆以金為之。逮十六年,郊,始偹八寶。八寶者,入内內侍省掌之,紹興末,上即位於重華宫,時寶藏於大内,太皇太后㫖取之,今八寶未知何人所書,其文如政和之制。[1]

三省樞密印 编辑

三省樞密院印,建炎三年秋鑄,以銀為之。時上命滕子濟權知三省樞密院,扈從隆祐皇太后往豫章,故鑄此印。

入宫殿諸門號 编辑

入宫殿等諸門號,皇城司掌之。紹興二年正月,更定其制,敕入禁衞號——黃綾八角三千道;入殿門——黃絹以方一千道;入宫門——黃絹以圓八千道;入皇城門——黃絹以長三千道。三年十一月,更宫門號,以緋紅絹方;皇城門,以緋紅絹圓。自後不易其制。

禮神十二玉 编辑

禮神十二玉:昊天上帝以蒼璧、黃琮;皇地祗以黄琮;感生帝以四圭有邸;神州地祗社稷以两圭有邸;日月以圭璧;五帝以青圭、赤璋、白琥、玄璜、黃琮。

紹興初,以闕祭玉,但命隨方色奠幣焉。是年,當大禮,禮官請以木為璧,繪天地之色,上難之,因命訪美玉,以為蒼璧、黄琮。時明堂不祠五帝等諸神故,佗玉未及也。四年,明堂始制五帝、日月等,玉初以未得美璞,將用天聖故事,以珉為之,既而得真玉數十斤,遂命改制。其中赤璋最粹美,佗玊多不及禮經尺寸云。

景鍾 编辑

景鍾,紹興十六年秋七月鑄。鍾高九尺,天子親祠上帝則用之,以皇祐黍尺為凖,於是上命太師秦檜銘之,曰:「德純懿兮舜文維,躋壽域兮熟内外,薦上帝兮偉兹器,聲氣應兮同久視,貽子孫兮彌萬世。」鍾成,冬十月,上御射殿觀之,時以雅樂多闕,命給事中段拂等補造,是日撞景鍾,奏新樂,正刺史以上皆與觀焉。

飲福金爵 编辑

飲福金爵,紹興十年,明堂始用之。政和大禮,舊用萬壽玉尊,時無玉尊,故以金爵代之也。先是,大禮自天地至從祀諸神七百七十一位,當用籩豆簠簋尊罍彛鼎之屬九千二百五,太廟用五百九十六,舊用銅、玉者,權以木代之,王伯照普為國子博士,嘗言今祭器皆倣聶崇義《三禮圖》,非是,請改作。時多事未克行。十八年,始命段樞密拂等改作焉,由是禮器煥然,復如東都承天之故矣。

五輅 编辑

五輅,靖康中已遺敵人。紹興十二年,始為玉輅。九月輅成,上御射殿觀之。明年春,遂作金、象、革、木四輅及大安輦,舊鹵簿悉用之,以文繡「中興」,皆以纈。

七寶輦 编辑

七寶輦,上皇所御也,紹興二年始為之。有司言東都舊制,輦飾以玉,裙網用七寶,而滴子用真珠,及進呈,上曰:「太上皇帝之意不欲如此。」上欲節省,兼物料未易辦,湯慶公等因請下禮官看詳,禮官奏以塗金,易玊飾梅紅絲結裙網,而象牙代真珠,上曰:「網以七寶為之,零碎者亦可辦。」既而上皇不肯造,每至大内,多乘馬,而間至湖上,則用肩輿,蓋不欲煩臣民云。

渾天儀 编辑

渾天儀,古器也。舊京凡四座,每座約用銅二萬斤。至道儀在測驗渾儀所;皇祐儀在翰林天文局;熙寧儀在太史局天文院;元祐儀在合臺。

紹興三年,工部員外郎晉陵袁正功獻渾儀木様,命有司製之,太史局請折半製造,計用銅八千四百餘斤,詔工部侍郎提舉,後以廵幸,不克成。時資州龍水縣士人張大檝,以木為蓋天,言可備軍幕中候騐,七年夏,席大光為制置大使,獻諸朝。其後,上在宫中自作渾儀,然制差小。十四年四月,遂命有司製之,内侍邵諤領其事,久之乃成。三十二年,以授太史局焉。

紀元統元會元歷 编辑

宣、靖間,用《紀元歷》,兵興後失之,司天無所攷,繇是歷差一日。紹興二年夏,上命訪得舊歷以授史官。五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史官所定不驗。時常州布衣陳得一,為侍御史沙縣張致遠言,史官立朔有訛,定臘失序,致遠言於朝,遂命得一造新歷,朱之發以祕書少監監視,即秘書省置局,八月歷成,名《統元》,賜得一號「通微處士」,官一子焉。

乾道、淳熙稍復更定,皆判太史局劉孝榮所作也。紹熙初,有武臣趙渙者,言其差,故命孝榮更造《會元歷》。

統天歷 编辑

《統天歷》,慶元五年,京文忠為丞相時所上也。初《會元歷》既成,而布衣王孝禮,言孝榮未嘗以銅表圭面測影,故冬至後天,朝廷然之,未暇改作。至慶元元年九月朔,太史言月蝕於夜,而草澤言食在晝,詔楊子美祕監驗視,如草澤言,乃改造歷,以祕書省正字馮履為恭定官。履,字叔常,臨卭人,嘗従故直徽猷閣張行成為數學,故以命焉。歷未成,明年正月癸卯,監察御史張巖,言履唱為陂辭,揺撼國是,遂罷去,三月庚戌,乃詔諸道有通曉天文歷算者,所在具名來上。五月,歷成,歷經凡三卷,沿歷他書十七種,凡二十九卷,又上臨安進士侯望重校萬年歷十七卷,綱目二卷。嘉泰二年,日食五月朔,太史以為午正,而草澤趙大猷言午初三刻半日食三分,詔著作佐郎張嗣古監視渾儀,祕書丞朱欽則、著作王容測驗,起居舍人俞徵覆驗,卒如大猷所言,史官乃抵罪焉。蓋自渡江後,言歷差者多矣。[2]

神宗哲宗新實錄 编辑

神宗、哲宗新《實錄》,趙元鎮為相時所修也。《神錄》有〈攷異〉,哲錄有〈辨誣〉,皆出范元長侍讀一手。與修者:任德初、張子詔、尹彦明、高抑崇、胡德耀、范伯達、朱喬年、王信伯、李似之等,俱一時名人。

始高宗在南都,以二錄成於京、卞之手,事多矯誣,嘗下詔更修而未果。己酉南渡,國史散佚,靡有孑遺,其後數下詔訪求之。紹興元年,才得布衣何克忠所藏太祖《實錄》四册而已,上以書籍殘缺之際,特命以官,已而,戚里張懋家獻太祖至神宗六朝《實錄》、《會要》、史志等書,小校唐開亦獻王珪所編《五朝會要》,最後,五年三月,始從故相趙挺之家得蔡京所修《哲宗實錄》,皆下之史官。六年正月,新《神錄》成。八年九月,新《哲錄》成。時范元長已去官,而尹彦明以祕書少監典其事。

元長所修《神錄》,舊文以墨書,刪去者以黄書,新修者以朱書,世號「朱墨書」。

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實錄 编辑

《徽宗實錄》,紹興末,嘗成書,始建炎兵火後,史院片紙不存,汪彦章内翰守湖,以湖州獨不被兵,當時所頒賞功罰罪等事咸在,乃因以為張本,又訪諸士大夫間,編集元符庚辰以來詔㫖,至宣和乙巳,上之,其書凡八百六十五卷。其後修《徽錄》,史官皆仰之,然猶多脫畧。淳熙中,李文簡仁父在史院,奉詔增修之。

《欽宗實錄》,洪景盧因龔實之所補日歷而修之,文直而事核。《高宗實錄》,慶元、嘉泰間,京冀公仲遠、謝魯公子肅為丞相時所上,時史館無專官,未知果誰筆也。

《孝宗》、《光宗實錄》,嘉泰二年,詔寶文閣學士傅伯壽、直文華閣陸游同修,蓋專以委之。先是,和州布衣龔敦頤者,元祐黨人原之曾孫也,嘗著《符祐本末》、《黨籍列傳》等書數百卷,淳熙末,洪景盧領史院,奏官之,後避光宗名,改頤正,朝廷以其有史學,嘉泰七年七月,賜出身,除實錄檢討官,蓋付以史事,未幾而頤正卒,乃外召傅、陸還朝。《孝錄》比他書尤疏駮。

四朝正史 编辑

《四朝正史》,始於李仁父,而終於洪景盧。乾道中,仁父初入史院,上四朝帝紀,再還朝,乃修諸志,未及進書而仁父去國。時史館官多以為侍從兼職,往往不能淹貫,則私假朝士之有文章者代為之,今《四朝藝文志》一書,實先君子筆也。淳熙中,趙衞公温叔為相,史志告成,仁父時守遂寧,大臣言仁父之力為多,特進秩一等,久之,列傳猶未就緒,上遂召仁父卒成之,書垂成而仁父卒,乃自婺州召景盧入領内祠,專典史事,又踰歲而始成書焉。凡列傳八百七十,總一百三十五卷。

紹興乾道淳熙慶元𠡠令格式 编辑

國朝法令,大抵從寛。政和後,始有御筆特斷刑名,是蓋多出於三尺之外矣。靖康元年九月,議者請參用嘉祐、元豐舊法,以俟新書之成,奏可,尋詔律令依嘉祐,斷刑依元豐。明年四月,復詔政和海行法非御筆修立者,許引用。建炎三年,復辟,赦,舉行仁宗法度,即嘉祐、元豐法有不同者,賞格聼從重,條約聼從輕,時吕元直、張德遠始為政也。明年六月,范覺民相,乃奏命有司以嘉祐、政和敕對修成書,紹興元年八月,上之。其後,乾道、淳熙、慶元之際,率十餘歲一修,然大槩以紹興重修𠡠令格式為準。

淳熙事類 编辑

《淳熙事類》,孝宗時所修也。國初但有《刑統》,謂之律,後有𠡠、令、格、式,與律並行,若不同,則從勅令格式。然士大夫罕通法律,而數書散漫,故吏得以舞文,上患之。淳熙中,始命勅局官,取勅、令、格、式及申明五書,分門來上,七年四月乃成,為總門三十三,别門四百二十,詔頒行之,賜名《淳熙事類》。

紹興淳熙慶元寛恤詔令 编辑

寛恤詔令者,始紹興二十二年八月,王瞻叔知荆門軍,代還,入見,請命有司編集中興以來寛恤詔令,而知惠州鄭康佐者,亦言守令奉行詔書不䖍,請編類成書以賜,從之。二十五年九月乃成,凡二百卷,號《紹興寛恤詔令》,其後淳熙、慶元皆有之。淳熙書成於十一年夏。慶元書編於五年冬

两朝聖政錄 编辑

《光堯聖政錄》者,隆興、乾道間所修也。紹興三十二年九月,以勅令所為編類聖政所,命輔臣領之。乾道二年冬,蔣子禮為參知政事,上其書,凡三十卷,上自為之序,大凡分門立論,視寶訓而加詳焉。紹熙中,又為《壽皇聖政錄》上之,其書亦三十卷御製序文,實祕書少監陳傅良視草

中興禮書 编辑

《中興禮書》者,淳熙中所上也。紹興間,太常少卿趙子直采渡江以來所行,為《續因革禮》三十卷。其後禮官踵為之,然未上也。淳熙十二年春,史彌大方叔權禮部侍郎,乃言此書一朝大典如内禪慶壽等禮,皆歴代所未嘗行,乞下禮官宣取以進,仍不必推恩,上許之。其書凡八百餘卷。方叔,文惠王長子,後終敷文閣待制。

續通鑑長編 九朝通略 東都事略 编辑

《續通鑑長編》者,李文簡所修也。其書倣司馬氏《通鑑》踵為之,然文簡謙,不敢名《續通鑑》,故但謂之《續長編》。乾道初,上召文簡為史官,命有司給筆扎,四年四月以五朝事上之,孝宗謂輔臣曰:「自建隆至治平百餘歲事迹,備於此矣。」淳熙十年,文簡為遂寧守,始上其全書,自建隆至靖康,凡九百八十卷、舉要六十八卷,上甚重之,以其書付祕書省。

十二年十二月,又有知台州熊克,上所著《九朝通略》,詔遷一官。克,字子復,建寧人,嘗為起居郎直學士院,其書視《長編》才十一,頗訛舛。

十三年八月,又有知龍州王偁,亦獻《東都事略》百三十卷於朝,洪内翰主之,明年春,除直祕閣,然其書特掇取五朝史傳及四朝實錄附傳,而微以野史附益之,尤疎駮。偁,眉山人,故禮部侍郎賞之子,慶元中,終吏部郎中。

中興館閣書目 编辑

《中興館閣書目》者,孝宗淳熙中所修也。高宗始渡江,書籍散佚,紹興初,有言賀方囬子孫鬻其故書於道者,上命有司悉市之,時洪玉父為少蓬,建言蕪湖縣僧有蔡京所寄書籍,因取之以實三館,劉季高為宰掾,又請以重賞訪求之。五年九月,大理評事諸葛行仁獻書萬卷於朝,詔官一子。十三年初,建祕閣,又命即紹興府借故直祕閣陸寘家書,繕藏之。寘,農師子也。十五年,遂以秦伯陽提舉祕書省,掌求遺書圖畫及先賢墨迹,時朝廷既右文,四方多來獻者,至是數十年,祕府所藏益充牣,乃命館職為書目,其綱例皆倣《崇文總目》焉。《書目》凡七十卷。祕書監陳騤領其事,五年六月上之

監本書籍 编辑

監本書籍者,紹興末年所刊也。國家艱難以來,固未暇及,九年九月,張彦實待制為尚書郎,始請下詔諸道州學,取舊監本書籍,鏤板頒行,從之。然所取諸書多殘缺,故舊監刊六經無《禮記》,三史無《漢書》。二十一年五月,輔臣復以為言,上謂秦益公曰:「監中其佗闕書,亦令次第鏤板,雖有重費,亦所不惜也。」由是籍經復全。先是,王瞻叔為學官,嘗請摹印諸經義疏及《經典釋文》,許郡縣以贍學或省係錢,各市一本置之於學,上許之。今士大夫仕於朝者,率費紙墨錢千餘緡而得書於監云。

  1. 又見《乙集》卷五 寳璽條
  2. 又見《乙集》卷五 總論應天至統天十四歷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