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德溪先生文集
卷之七
作者:吳健
1829年
卷八

外集

编辑

行狀明故通訓大夫。弘文館典翰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春秋館編修官德溪吳先生行狀。

编辑

先生諱健。字子强。咸陽吳氏。鼻祖光輝。爲高麗左僕射上將軍。傳之學士良芮,令同正河益,檢校軍器監漢臣,玉果監務伯龍,司醞直長仁彦,將仕郞德秀,進義副尉傑。以上七八代。簪組相聯。有曰從誾。業儒通經。曰軾。屢擧不揚。是生世紀。先生之考也。有文而早世。口無惡言。在夷不爭。閭里人指爲幀中佛。妣八莒都氏。甑山訓導永康之女。奉舅姑。睦宗戚。甚有閨範。種德毓秀。固有所本焉。以正德辛巳四月初二日辰時。生先生於德川里第。先生端重聰明。得之天分。六七歲。受書於先府君。不待程督。誦習靡懈。又不好弄。式至就傅之年。已爲專業學子。文義疑晦處。必究問詳探。無礙而後已。十一歲而孤。當其疾革也。跪伏禱天。亟拜稽。其居憂也。哭踊攀號。動瞻聽。十四十六。連持承重服。一如禮制。雖成人善喪者。不過也。二十四。丁母夫人之憂。歠粥泣血。二十五。遭繼祖母之喪。率禮不少懈。前後五喪。靡不自盡。當時之人。雖樵牧孺婦。罔不心服其至行。明廟國恤時。行素終喪。過朞後。家人因疾病欲勸之。而執甚牢。其忠孝篤厚。天之賦與。疑特豐焉耳。母夫人喪制時。先生尙未娶。女兄之有家者。莅於內家。於喪器用臧獲。盡有之。本家窮空。殆無以奉祭。蒼赤之訴悶者數。先生若無聞。久之亦不幾微見於色。友愛彌隆。終始無間。盧玉溪祭文中云敦友愛而推與者。正指此也。當時及後人。交口以爲難。然在先生。爲疏節也。先府君在世時。只受大學,論語。髫岭衰絰。纍然無依。將未免失學。每念先府君臨終撫背之言。慨然悲歎。而終窶終鮮。無以自力負笈。則一日搜家間冊子。得破故中庸一帙。兀然端坐。竝其小註而讀之。徹晝徹夜。讀過數百遍。口讀已熟。始索文義。一字一句。輒加尋繹。積以歲月。且誦且思。晦者開。疑者祛。卒至於呈露昭融。豁然貫通。移此法於論孟。莫不迎刃而解。十四歲。受易於渭陽都上舍良弼甫。自此以後。諸經子史。皆自透解。沈潛硏究。進進不已。入尺旨山淨水菴。讀書者前後十餘年。閉戶危坐。凝然不動。晝不變膝。夜不安枕。或低聲讀誦。或靜默對案。不與寺僧交一語者。或至數月。時南冥曹先生藏修於德山洞。先生從之遊。蓋有所興起者大矣。而硏經好學。則自得誠多焉。嘉靖壬子。中進士二等。及遊太學。士大夫之有經術者。相從講劘。甚見推許。戊午釋褐之後。敎授星州。揀取儒生。分爲四等而訓誨之。又與主牧黃錦溪。志同而氣求。對討朱書。不廢寒暑。尤有味乎主敬窮理涵養未發前氣像等語。益契夫聖賢相傳之旨。而自謂前日之力索者。猶未免於口耳也。疑之未嘗不思。思之未嘗不得。其未得也。至忘寢食。其得之也。惓惓恐失焉。及登退陶之門。開發薰陶。得力滋多。延平答問質疑之帖。剖析評批。手跡尙存。師友間往復琢磨底氣象。宛然如在目前。吁其盛哉。老先生與人書尺間。稱子强資性朴實。用力於此學。亦深懇篤。所貴曩與錦溪商論。不滯於先入之說。便能悟前誤而相信得及。此亦人所難也。然滉說有誤處。亦不苟同。故爲益不少。蓋深許而深悅之也。過此以往。見益進學益造。視曩時規模。更長一格矣。其立於朝也。初爲學正,學錄管中學。日聚會諸生。授庸學章句。勉勉循循。誨誘不倦。一時名流之參尋者。或質朱書。或問易傳。或講心經,近思錄。或討庸學。踵相接也。其日記不燼於兵火。班班可考也。是時先生官尙卑。其見重於世也如此。一時士大夫之好問嗜學也如此。祖宗朝崇尙儒術也如此。爲之愾然三歎焉。嘗被翰苑首薦。不就講。拜承政院注書。又以病遞。隆慶丁卯以後。常綴從班。爲正言者六。禮曹佐郞者四。正郞者一。兵曹佐郞者四。戶曹佐郞者一。工曹佐郞者二。成均直講者三。司成者一。司諫院獻納者一。司憲府持平者一。弘文校理者一。副應敎者一。吏曹佐郞者一。正郞者三。議政府檢詳者一。舍人者三。爲玉堂也。嘗侍經筵隆慶戊辰四月二十一日朝講進啓曰。學問之道無他。窮理居敬而已。或讀書而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而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裁其當否。此則窮理之事也。先儒有以主一無適言之者。有以整齊嚴肅言之者。有曰惺惺法者焉。有曰其心收斂。不容一物者焉。此則居敬之功也。二者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不可闕其一也。此乃涵養本原地。爲學入頭處。天下萬事之所從出。治亂興亡之所由分也。宋理宗崇尙程朱之學。其志非不美矣。以其無窮理居敬之功。是非不明。用舍顚倒。當是時。眞德秀,魏了翁。君子之儒也。而屛棄不用。史彌遠,賈似道。小人之甚也。而置之腹心。以之國事日非。生民愁怨。兵連禍結。疆土日縮。數世之後。未免覆亡之禍。堯舜之治巍巍蕩蕩。求其用力之地。則不過曰精一執中而已。精卽窮理之謂也。一卽居敬之功也。精以察之。不雜形氣之私。一以守之。純乎義理之正。動靜云爲。自無過不及之差矣。殿下如有大有爲之志。願以堯舜爲準的。以理宗爲鑑戒。幸甚。爲言職也。與同寮累進疏箚。其一日。臣竊聞人主之進學也。必以遜志。爲之基址。其納諫也。必以虛心。爲之根本。蓋志不遜。無以做時敏之功。心不虛。無以受衆善之入。焉有自足其智。而能探義理之奧。先據私主。而能容天下之言乎。是以。古之帝王。不患吾學之未進。而惟患此志之不遜。不責人言之難入。而惟責此心之不虛。其曰好問則裕。其曰舍己從人者。豈非所謂遜以敏之。虛以受之之實乎。雖然。此非口耳之爲也。必敬以直之。誠以實之。無虛假。無間斷。然後可以持此志。存此心。而能成天下之務矣。其或無主宰爲之依據。而以出入之心。執疑貳之聰。自廣而狹人。乍開而旋閉。有塗聽之假。無樂聞之實。則所資以博洽者。只增其昏室。所恃其高明者。適足以執滯。焉能事事而格之。人人而非之哉。臣伏見殿下以英睿之資。加緝熙之學。日接儒臣。不遑寢食。聖明之於治道。可謂知所本矣。博採公議。退斥奸邪。隨事必諫。有所容受。聖明之於從諫。可謂至矣。至以偏繫之私。固滯之累。有奏於疏箚者。則有曰反覆玩味。皆是嘉言。有曰正中予病。盍敢自警。此固聖心之覺悟。而苟日新又日新之意也。一國臣民。孰不欣瞻以俟太平之候。而近日以來。人心將信而復疑。士氣欲振而還沮者。蓋以見殿下好學之誠。少有體驗之力。從諫之量。多愧轉圜之美也。先儒朱熹氏曰。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經綸之業。與章句有異。蓋根本節目。未嘗不同。而所以行處。則急於發施而無待也。所得於講論者。必反於身心。所索於文字者。必察於事爲。得寸而行寸。得尺而行尺。齊頭竝進。對同勘合。然後方可謂之學也。豈可書自書我自我。而無所交涉於日用事物之間乎。所以於經席之上。隨事陳啓者。庶乎輔導聖學。無所差謬。而未見天顔溫粹。酬酢如響。至於上箚條陳。剖析是非。而頗有不說不繹之意。是可謂遜志時敏乎。古者立進善之旌。設敢諫之鼓。左右前後。無非其人。出入起居。罔有不戒。以至瞽史之導。工師之誦。皆得以獻忠。故君無纖過。而德業日新。政無失擧。而治化旁通矣。今之設職置員者。亦欲其能任其責。以補其闕。而每於論奏之際。輒示訑訑之色。關重之機。有所不察。細微之事。亦或留難。辭乏責難。常愧古人。而反以過越譴之。時無古今。自有公議。而以不早發拒之。或因偏繫。而時有未安之命。雖蒙允兪。而必踰旬朔之久。有苟從之意。無樂聞之誠。是可謂虛心受言乎。臣竊疑聖明之學。日就月將。而行事之跡。似戾於初期。夫以殿下之英明。豈不知論思之不可不重。言路之不可不廣也。直以一念之間。未免有私主之先入。自以謂明睿所照。可以獨斷。何必待人言而資衆智哉。此乃商書自用之訓。大易亢龍之戒。非臣之所望於殿下也。其對病之藥。殿下講之熟矣。盍亦求諸心而恢受學之地。取諸人而得切己之方乎。誠能知人之善。卽我之善。而無內外。無彼此。則志不得不遜。心不得不虛。而所以貫動靜。合內外。徹上下。一始終者。又豈在於持敬之外哉。若其用力之方。則必也因此心之靈。而存之於端莊靜一之中。知此理之妙。而窮之於學問思辨之際。不覩不聞之前。所以戒愼恐懼者。愈嚴愈敬。隱微幽獨之處。所以謹其善惡之機者。愈精愈密。巨細相涵。動靜交養。勉勉循循。悠久不息。偏狹固滯之病。消融渾化。虛明廣大之體。灑脫呈露。酬酢萬變。各得其宜。經論參贊。都在其中。初非馳騖飛揚者之所爲。必自遜志中來也。夫易放者心。而難禦者氣也。至博者事。而至約者理也。以易放難禦之心氣。當至博至約之事理。稍有分毫驕盈之意。萌動於其中。則將何以探精粗。辨眞妄。而立萬化之原。窮一心之妙乎。大舜之好問好察。夏禹之不自滿假。成湯之能自得師。文王之望道而末之見。周公之不驕且吝。孔聖之所謂卑以自牧。顔淵之有若無實若虛者。蓋以此也。惟聖明之留意焉則幸甚。臣竊聞傅說復于高宗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以此觀之。作聖之方。固自學問始。而亦不可不納諫以繩其愆也。因其遜志之端。更着虛心之方。則功力相因。表裡相資。焉有得於心而勿求於言者乎。其受之之道。則必也和顔色而近怡悅。出辭氣而遠鄙悖。恢休休之量。洞重門之開。喜人之告過。而改之。惟恐或吝。樂人之奏義。而遷之惟懼不及。巽與之言。悅而必繹。法語之言。從而卽改。包容狂直而無所違咈。不鄙淺近而亦察其意。勿謂過越以摧直氣。勿謂細微以累大德。勿以聰明自恃而獨運私智。勿以綜覈爲明而强探微意。無苟且勉從之習。有優容嘉納之美。聚精會神。歡然相契。有懷必達。論說無疑。格心之非。而無一事不出於正。正人之失。而致一國咸畏其義。士氣以之而激昂。人心以之而歡抃。下易達而上易知。視益明而聽益聰。雖有賣國之奸。無所投其隙。倉卒之變。無自發焉。其視指鹿之賊。先有以噤秦人之口。羯奴之叛。實由於拒九齡之諫者。爲如何也。歷代人主。孰不知從諫則昌。拒諫則亡。思所以鑑戒乎。惟其不能虛懷。故淪入於危亂之地而不自知也。程子曰。己者。我之所有也。雖痛舍之。猶懼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誠有偏繫之私先據於中。而舍他不得。則忠言讜論。何從而入乎。是以。進學與納諫。雖曰兩截事。而所以治病痛則一也。未有能篤其學而不喜人規者。亦未有不遜其志而能虛其懷者也。雖然。古之帝王。能納諫而不篤學者。容或有之矣。能篤學而不納諫者。絶未之有也。然則觀其言路之開閉。而其所學之淺深。蓋可想矣。臣伏願殿下體大易下濟之訓。效虞氏受益之謨。承孔聖自牧之敎。臨講學則先以遜志爲主。受諫諍則必以虛懷爲先。而無所牽滯。內以反求於身心者。一於敬而無作輟。外以受人之藥石者。一於誠而無假飾。心與事而相涵。行與言而相顧。深探力行。務盡其極。明目達聰。無少障礙。相待俱進。如前所陳。則德日造。道日就。而遜者盛矣。善愈集。智愈明。而虛者實矣。嗚呼。人主之身。與恒人不同。上有祖宗付托之重。下有臣民億兆之廣。遠有子孫萬世之計。操可致之勢。有可爲之志。而顧牽於些少偏滯之私。不能撤去。以着手於中和位育之地。此固歷代帝王之通患也。豈所望於今日者乎。先儒氏有言曰。一敬足以敵千邪。一誠足以勝百僞云云。觀夫告君之辭。惓惓理到。而論學之旨。知行兩該。無江西徑約之味。當有後世之子雲焉。隆慶壬申。先生以病謝仕南歸。搆一小軒。引水爲池。池中種蓮畜魚。塘上栽松蒔菊。頭流之萬疊峯巒。鏡湖之千頃淸淪。起居相接。朝夕管領。嘗有詩曰。栽松難待干雲秀。移菊空憐滿手香。半夜忽驚思遠夢。綠荷池上雨聲長。蓋自此爲終老計也。從遊之士。日以坌集。相與講討於其中。徵書屢降。而以病不赴。以掌令召者一。以執義者二。以舍人者三。以典翰者二。甲戌七月二十四日。以疾終於家。享年五十四。鄕黨失聲。士林相弔。薦紳莫不驚悼。當先生疾病時。洛下諸名勝。如李靑蓮,尹梧陰,月汀,鄭藥圃,李淸江,金鶴峯,李鵝溪,鄭西川數十人。相與出綿布。雇人馬。謀送京醫。以診病用樂。醫未至而簀已易矣。其時名錄。瞭然猶在。先生之爲一時士流所愛重者。窺一斑而可知全豹之炳然也。藥圃鄭相國略記行錄曰。爲侍講。入侍經帷。講論精熟。時望蔚然。爲吏部郞。用才不苟。如非其人。率多改正。長官或見憚色。而亦不敢怒。出入臺閣。一時啓箚。多出其手。讜論直截。不諱時忌。時輩或多不悅。而公終不變云。又曰。公之爲銓郞也。許草堂曄爲參議。論議與諸僚不合。會國子長缺。先生欲移擬。僚意難之。先生曰意見。勢難苟同。作成。任非閑慢。遂擬之。外言譁然。謂必因此相貳。而草堂恬然無滯介。先生亦無町畦。厥後先生訃至。草堂適侍筵席。極推許嗟悼之意。公議兩韙之。石潭遺事中記之曰。吳某少好學。晩以科第發身。士多知其賢。薦以史官。史官例試才。某不就。人問其故。答曰我何故自入千古是非叢中乎。作銓郞。務恢公道。爲人淳實果敢。遇事直前。人多怨者。某度不能有爲。乃棄官歸。又曰。某旣退。士流多惜之。必欲復用。連拜侍從。皆辭不就。居鄕三歲。竟卒云。深惜之也。配星山李氏。生員光之女。有一男曰長。卽正言公也。不容於昏朝。萬曆乙卯。謫兔山。以病不起。癸亥改玉。贈承政院左承旨。二女。一適成天祉。官珍島郡守。有二子二女。子曰擢曰振。擢有一女李而杞。振有一子昌瑞。女郭活,安載厚。一適成天祺。承旨嫡有一女。適士人姜大延。生三女三男。長女適士人李斗樞。次文鋈。次宋挺泰。男曰徽鼎。已娶。曰徽晉曰徽泰。妾有三男一女。曰淀,潠,涉。女姜𢢜。俱有子女。淀之長子曰以樞。餘不盡載也。寒岡鄭先生自童丱從先生學。恩義最厚。其病也馳到侍藥。其沒也終始護喪。其葬也執紼臨穴。瓣香以奠。其篤信之誠。愛慕之忱。祭文中備矣。丙午歲。來相西溪地勢。與旁邑士林。創書院俎豆之。先生之胤承旨公。曾托行狀於寒岡。期以備考猷爲言行。而撰出無缺矣。厥後寒岡風痺於乙卯。承旨賦鵩於海西。未幾而寒岡下世。承旨沒于謫。荏苒四五十年之間。遂致沒沒。抵今若干士友曁先生之族孫澥。孼孫淀等。深懼夫永終沈泯。强委於大遂。隸也實固不足以當之。且生也後。聞風尙論者。什一於千百耳。烏乎敢哉。噫。先生周旋法從。旣有年所。言論風采。山斗昌辰。而世代漸遠。家乘靡傳。石室之秘。又無以考據。其於論某事建某議。不能歷數而表章之。近裏向上之功。又非末學孤陋者。所能形容。甚可歉也。然出於先正緖論者。不翅一二。因是永之。亦可以知先生之所存矣。玆用掇輯。謹作如右。其於先生之道學德美。特崑山之片玉耳。以竢知言之君子。賜之采擇。垂之永世云。通政大夫。前承政院右承旨。知製敎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姜大遂撰。

行錄

编辑

先生幼。性端誠堅確。溫遜聰明。六七歲時。先府君敎以文字。不加勸督。心自欣悅。終日不懈。其於父母師長之言。必信奉順從。略無橫馳意。群兒儺鬨雜戱。亦不與朝晝遊戱。擧不出書冊範圍。十歲前。已爲專業學子。鄕里見者。莫不嘉歎敬重焉。

天性篤孝。十一歲遭親喪。方其疾革也。日日跪庭。再拜號泣。而禱曰。天乎。願活我父。旣喪。盡哀攀號。不離殯側。雖成人善居喪者。無以尙之。鄕黨隣邑。相傳稱頌。指爲誠孝童子。其後三居代喪。皆以能喪聞。及丁內艱。三年啜粥。守廬哀號。未嘗一到家也。

鄕人以先生孝順之誠。卓絶之行。爲不可掩。將以聞于方伯。論議齊發。先生蹙然不寧。婉轉沮止。猶不可遏。遍詣鄕中父老。哀懇甚力。父老亮其誠而止。

禹氏姊。盡收家中器用財賄移其家。祭奠之需。或至匱乏。而無毫髮幾微見於辭色。益篤友愛。終始無虧。官饋公俸。必以均分。每時節日。親進酒饌。怡愉和樂。不忍暫離。姊亦感悔。及先生之沒。哀痛幾絶。

丁卯歲。明廟升遐。先生行三年喪。遵制致哀。一如親喪。知舊以先生有積病。勸行權制。先生曰。吾能自支。方喪。臣子之所自盡。豈敢服喪而食肉乎。過朞羸憊沈瘁。人曰。病重則父母之喪。亦用肉汁。何爲固執乎。亦不聽。

先生年少讀書。終日靜坐。專一心慮。親舊之來。雖與應接。而心眼都在冊子上。有時客至問事。先生略與酬答。而讀書不輟。先生之用志不分。類如此。

先生入淨水寺讀書。前後十餘年。閉門危坐。凝然不動。晝不變膝。夜不交睫。或低聲讀誦。或靜默對案。未嘗與寺僧交一言。

先生謂門弟子曰。吾於大學,論語。則受之先親。周易則受之舅氏。此外經史子集。皆不師承。只自看解。弟子問。何以能然乎。先生曰。十五歲前。用功於中庸。歲誦千餘遍。得力爲多。故看諸經史。自然通解。又曰。吾於中庸。則讀不知遍數。大學則約千餘遍。諸經史俱不下四五百遍。

右門人子弟所錄

先生嘗受大學,論語於先親。而唯習其句讀而已。曚然不曉文義。旣數年。忽自慨念。父兄已沒。四無勸勉之人。若或惰棄。將何以自立。而慰先親之望乎。遂自奮發。刻意讀書。而門戶窮寒。無以爲遠遊求師之計。乃搜家間書冊。得故破中庸一部。大小註皆有口訣者。惟從口釋。連音斷句。而未知意味。兀然端坐。幷其小註而讀之。徹晝徹夜。未嘗小懈。讀過數百遍。音訓已熟。始復思索字義。字義已曉。又復思索句義。又從而推之於章義。推之於篇義。如是者積以歲月之久。且誦且思。專心致精。涵濡浹洽。然後向之晦者開。疑者祛。而猶不敢小弛其功。待其自至於呈露昭融。豁然有洞快意趣。然後移之於大學,孟子,論語等書。若有所迎解而開導者。蓋用力漸久。而爲功漸易。先生常自念吾之用力雖勤。而謏聞偏見。恐不免爲差謬之歸。每欲求質於有道之君子而未得也。聞咸陽人梁君喜有時名。隨與同榻。辨問疑義。則梁君所存。只誦得文字而已。不問意趣所在矣。其後盧玉溪聞先生索居窮經。未與相見。遂至傾倒。論辨甚久。凡先生所疑。玉溪皆未之剖釋也。玉溪所疑。則或先生所已曉解者也。私竊怪之。後遊京國。出入太學。遍聽多士及名大夫之論。於是先生自信向日硏索之功。果不至於差謬也。

先生嘗謂門弟子曰。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經學不貴承師。要在自己精思熟讀。兩盡其功而已。爾等專仰師口。略不思索。纔閱十餘遍。自以爲已無所疑。殊不知讀之愈久愈有疑。而愈讀愈思。然後庶幾至於無所疑矣。此吾平生所已驗者。爾等無忽焉。退溪李先生。與先生講論庸,學。極加嗟歎。謂先生曰。此皆吾未思索者。聞公所論。極是極好。他書則吾於公。容有相長處。至於庸,學。吾所知。其不及於公矣。與他人言。亦及先生所論。嘖嘖稱賞曰。吳某庸,學之功。極爲精深。此非造次所得。非靜中體認硏窮。積久之功。恐未易到此。

右門人守吾堂吳僴

遺事略

编辑

壬申二月。吏曹正郞吳健。棄官歸鄕。某少好學。從曹植遊。晩以科第發身。士多知其賢。薦以史官。史官例試才。某不就。人問其故。某曰。我何故自入千古是非叢中乎。旣陞六品。乃踐淸要。作銓郞。務恢公道。爲人淳實果敢。遇事直前。無所回撓。人多怨者。且上意厭士類。而流俗之勢日盛。某度不能有爲。乃棄官而歸。

甲戊七月。前弘文館典翰吳某卒。某旣退後。士林多惜之。必欲復用。連拜侍從之職。皆辭不就。居鄕三歲竟卒。

右李文成公石潭遺事

公諱某。姓吳氏。居山陰德溪里。里習尙産。不尙學。公能索居硏學。徹誦經傳。其製表。爲一時所宗。旋中馬試。尋中科額。如京師。於馬上瞑目內誦。旅次亦如之。竟獲鵬圖。嘗受學於南冥先生。學成。先生許以行道。且曰。吾擬子强。母亦望之大重耶。故從仕。一率古道。同僚多憚之。公遂作家食計。乃修葺故屋。鑿沼種荷。涉獵書史。遇興作詩以爲樂。所居西得一名區。嘗欲作書屋數間。爲栖遲之所。不幸得風疾。忽不省人事。失治不起。公爲人。天資渾厚。氣像弘毅。踐履篤實。卑謙自牧。與物無競。雖位躋淸班。見若寒士。於朋族鄕黨。一以忠信待之。公沒。莫不實心痛惜。或有服盡而心喪廢擧者。行者過閭。咸指闕里云。

右河覺齋沆

實跡大略

编辑

公天性强毅。執德不撓。學術醇正。爲一時諸公所推。嘗爲星州敎授。黃錦溪時爲州牧。相與講劘朱子書。不廢寒暑。及爲成均直講。時許草堂爲大司成。講論大學章句。議論無不當理。草堂稱之曰。吾儕無比。後爲弘文館侍講官。入侍經帷。講論精熟。時望蔚然。平生以勉進後學爲心。雖從仕匪懈之日。苟有來問者。指誨諄切。尤致意於家禮,小學,四書等書。謝仕在鄕家之日。學徒日集。雖在寢疾。答問不惓。小子後生。多有開發。至有傳業名世者。嘗爲吏部郞。用才不苟。如非其人。率多改正。長官或見憚色。而亦不敢怒焉。在騎省郞署。莅下嚴明。吏不敢干。出入臺諫。積有歲月。一時啓箚。多出其手。而讜論直截。不諱時忌。承政院日記。春秋館時政記。俱載其事。時輩或多不悅。而公終不變焉。如其公義所在。則雖在親舊不避。而亦不廢私恩焉。至於疾病喪葬。迎醫致藥。弔賻匍匐。無不致力。而各盡其情。其立心行事。無異古人。若公。眞可謂好學力行。守死善道者也。

右鄭藥圃琢

西溪書院春秋享祀祝文

编辑

門人文緯

處家而孝友著行。立朝而正直樹節。敬義之學。有傳有授。進修之實。可師可式。玆於仲丁。明薦誠禋。

河弘度

敬義有傳。進修可師。開後光前。殷禮是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