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德溪先生文集
卷之七
作者:吴健
1829年
卷八

外集

编辑

行状明故通训大夫。弘文馆典翰知制教兼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德溪吴先生行状。

编辑

先生讳健。字子强。咸阳吴氏。鼻祖光辉。为高丽左仆射上将军。传之学士良芮,令同正河益,检校军器监汉臣,玉果监务伯龙,司酝直长仁彦,将仕郞德秀,进义副尉杰。以上七八代。簪组相联。有曰从訚。业儒通经。曰轼。屡举不扬。是生世纪。先生之考也。有文而早世。口无恶言。在夷不争。闾里人指为帧中佛。妣八莒都氏。甑山训导永康之女。奉舅姑。睦宗戚。甚有闺范。种德毓秀。固有所本焉。以正德辛巳四月初二日辰时。生先生于德川里第。先生端重聪明。得之天分。六七岁。受书于先府君。不待程督。诵习靡懈。又不好弄。式至就傅之年。已为专业学子。文义疑晦处。必究问详探。无碍而后已。十一岁而孤。当其疾革也。跪伏祷天。亟拜稽。其居忧也。哭踊攀号。动瞻听。十四十六。连持承重服。一如礼制。虽成人善丧者。不过也。二十四。丁母夫人之忧。歠粥泣血。二十五。遭继祖母之丧。率礼不少懈。前后五丧。靡不自尽。当时之人。虽樵牧孺妇。罔不心服其至行。明庙国恤时。行素终丧。过期后。家人因疾病欲劝之。而执甚牢。其忠孝笃厚。天之赋与。疑特丰焉耳。母夫人丧制时。先生尚未娶。女兄之有家者。莅于内家。于丧器用臧获。尽有之。本家穷空。殆无以奉祭。苍赤之诉闷者数。先生若无闻。久之亦不几微见于色。友爱弥隆。终始无间。卢玉溪祭文中云敦友爱而推与者。正指此也。当时及后人。交口以为难。然在先生。为疏节也。先府君在世时。只受大学,论语。髫岭衰绖。累然无依。将未免失学。每念先府君临终抚背之言。慨然悲叹。而终窭终鲜。无以自力负笈。则一日搜家间册子。得破故中庸一帙。兀然端坐。并其小注而读之。彻昼彻夜。读过数百遍。口读已熟。始索文义。一字一句。辄加寻绎。积以岁月。且诵且思。晦者开。疑者祛。卒至于呈露昭融。豁然贯通。移此法于论孟。莫不迎刃而解。十四岁。受易于渭阳都上舍良弼甫。自此以后。诸经子史。皆自透解。沈潜硏究。进进不已。入尺旨山净水庵。读书者前后十馀年。闭户危坐。凝然不动。昼不变膝。夜不安枕。或低声读诵。或静默对案。不与寺僧交一语者。或至数月。时南冥曹先生藏修于德山洞。先生从之游。盖有所兴起者大矣。而硏经好学。则自得诚多焉。嘉靖壬子。中进士二等。及游太学。士大夫之有经术者。相从讲劘。甚见推许。戊午释褐之后。教授星州。拣取儒生。分为四等而训诲之。又与主牧黄锦溪。志同而气求。对讨朱书。不废寒暑。尤有味乎主敬穷理涵养未发前气像等语。益契夫圣贤相传之旨。而自谓前日之力索者。犹未免于口耳也。疑之未尝不思。思之未尝不得。其未得也。至忘寝食。其得之也。惓惓恐失焉。及登退陶之门。开发熏陶。得力滋多。延平答问质疑之帖。剖析评批。手迹尚存。师友间往复琢磨底气象。宛然如在目前。吁其盛哉。老先生与人书尺间。称子强资性朴实。用力于此学。亦深恳笃。所贵曩与锦溪商论。不滞于先入之说。便能悟前误而相信得及。此亦人所难也。然滉说有误处。亦不苟同。故为益不少。盖深许而深悦之也。过此以往。见益进学益造。视曩时规模。更长一格矣。其立于朝也。初为学正,学录管中学。日聚会诸生。授庸学章句。勉勉循循。诲诱不倦。一时名流之参寻者。或质朱书。或问易传。或讲心经,近思录。或讨庸学。踵相接也。其日记不烬于兵火。班班可考也。是时先生官尚卑。其见重于世也如此。一时士大夫之好问嗜学也如此。祖宗朝崇尚儒术也如此。为之忾然三叹焉。尝被翰苑首荐。不就讲。拜承政院注书。又以病递。隆庆丁卯以后。常缀从班。为正言者六。礼曹佐郞者四。正郞者一。兵曹佐郞者四。户曹佐郞者一。工曹佐郞者二。成均直讲者三。司成者一。司谏院献纳者一。司宪府持平者一。弘文校理者一。副应教者一。吏曹佐郞者一。正郞者三。议政府检详者一。舍人者三。为玉堂也。尝侍经筵隆庆戊辰四月二十一日朝讲进启曰。学问之道无他。穷理居敬而已。或读书而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裁其当否。此则穷理之事也。先儒有以主一无适言之者。有以整齐严肃言之者。有曰惺惺法者焉。有曰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者焉。此则居敬之功也。二者如车两轮。如鸟两翼。不可阙其一也。此乃涵养本原地。为学入头处。天下万事之所从出。治乱兴亡之所由分也。宋理宗崇尚程朱之学。其志非不美矣。以其无穷理居敬之功。是非不明。用舍颠倒。当是时。真德秀,魏了翁。君子之儒也。而屏弃不用。史弥远,贾似道。小人之甚也。而置之腹心。以之国事日非。生民愁怨。兵连祸结。疆土日缩。数世之后。未免覆亡之祸。尧舜之治巍巍荡荡。求其用力之地。则不过曰精一执中而已。精即穷理之谓也。一即居敬之功也。精以察之。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纯乎义理之正。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殿下如有大有为之志。愿以尧舜为准的。以理宗为鉴戒。幸甚。为言职也。与同寮累进疏箚。其一日。臣窃闻人主之进学也。必以逊志。为之基址。其纳谏也。必以虚心。为之根本。盖志不逊。无以做时敏之功。心不虚。无以受众善之入。焉有自足其智。而能探义理之奥。先据私主。而能容天下之言乎。是以。古之帝王。不患吾学之未进。而惟患此志之不逊。不责人言之难入。而惟责此心之不虚。其曰好问则裕。其曰舍己从人者。岂非所谓逊以敏之。虚以受之之实乎。虽然。此非口耳之为也。必敬以直之。诚以实之。无虚假。无间断。然后可以持此志。存此心。而能成天下之务矣。其或无主宰为之依据。而以出入之心。执疑贰之聪。自广而狭人。乍开而旋闭。有涂听之假。无乐闻之实。则所资以博洽者。只增其昏室。所恃其高明者。适足以执滞。焉能事事而格之。人人而非之哉。臣伏见殿下以英睿之资。加缉熙之学。日接儒臣。不遑寝食。圣明之于治道。可谓知所本矣。博采公议。退斥奸邪。随事必谏。有所容受。圣明之于从谏。可谓至矣。至以偏系之私。固滞之累。有奏于疏箚者。则有曰反复玩味。皆是嘉言。有曰正中予病。盍敢自警。此固圣心之觉悟。而苟日新又日新之意也。一国臣民。孰不欣瞻以俟太平之候。而近日以来。人心将信而复疑。士气欲振而还沮者。盖以见殿下好学之诚。少有体验之力。从谏之量。多愧转圜之美也。先儒朱熹氏曰。帝王之学。与韦布不同。经纶之业。与章句有异。盖根本节目。未尝不同。而所以行处。则急于发施而无待也。所得于讲论者。必反于身心。所索于文字者。必察于事为。得寸而行寸。得尺而行尺。齐头并进。对同勘合。然后方可谓之学也。岂可书自书我自我。而无所交涉于日用事物之间乎。所以于经席之上。随事陈启者。庶乎辅导圣学。无所差谬。而未见天颜温粹。酬酢如响。至于上箚条陈。剖析是非。而颇有不说不绎之意。是可谓逊志时敏乎。古者立进善之旌。设敢谏之鼓。左右前后。无非其人。出入起居。罔有不戒。以至瞽史之导。工师之诵。皆得以献忠。故君无纤过。而德业日新。政无失举。而治化旁通矣。今之设职置员者。亦欲其能任其责。以补其阙。而每于论奏之际。辄示𫍙𫍙之色。关重之机。有所不察。细微之事。亦或留难。辞乏责难。常愧古人。而反以过越谴之。时无古今。自有公议。而以不早发拒之。或因偏系。而时有未安之命。虽蒙允兪。而必逾旬朔之久。有苟从之意。无乐闻之诚。是可谓虚心受言乎。臣窃疑圣明之学。日就月将。而行事之迹。似戾于初期。夫以殿下之英明。岂不知论思之不可不重。言路之不可不广也。直以一念之间。未免有私主之先入。自以谓明睿所照。可以独断。何必待人言而资众智哉。此乃商书自用之训。大易亢龙之戒。非臣之所望于殿下也。其对病之药。殿下讲之熟矣。盍亦求诸心而恢受学之地。取诸人而得切己之方乎。诚能知人之善。即我之善。而无内外。无彼此。则志不得不逊。心不得不虚。而所以贯动静。合内外。彻上下。一始终者。又岂在于持敬之外哉。若其用力之方。则必也因此心之灵。而存之于端庄静一之中。知此理之妙。而穷之于学问思辨之际。不睹不闻之前。所以戒慎恐惧者。愈严愈敬。隐微幽独之处。所以谨其善恶之机者。愈精愈密。巨细相涵。动静交养。勉勉循循。悠久不息。偏狭固滞之病。消融浑化。虚明广大之体。洒脱呈露。酬酢万变。各得其宜。经论参赞。都在其中。初非驰骛飞扬者之所为。必自逊志中来也。夫易放者心。而难御者气也。至博者事。而至约者理也。以易放难御之心气。当至博至约之事理。稍有分毫骄盈之意。萌动于其中。则将何以探精粗。辨真妄。而立万化之原。穷一心之妙乎。大舜之好问好察。夏禹之不自满假。成汤之能自得师。文王之望道而末之见。周公之不骄且吝。孔圣之所谓卑以自牧。颜渊之有若无实若虚者。盖以此也。惟圣明之留意焉则幸甚。臣窃闻傅说复于高宗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以此观之。作圣之方。固自学问始。而亦不可不纳谏以绳其愆也。因其逊志之端。更着虚心之方。则功力相因。表里相资。焉有得于心而勿求于言者乎。其受之之道。则必也和颜色而近怡悦。出辞气而远鄙悖。恢休休之量。洞重门之开。喜人之告过。而改之。惟恐或吝。乐人之奏义。而迁之惟惧不及。巽与之言。悦而必绎。法语之言。从而即改。包容狂直而无所违咈。不鄙浅近而亦察其意。勿谓过越以摧直气。勿谓细微以累大德。勿以聪明自恃而独运私智。勿以综核为明而强探微意。无苟且勉从之习。有优容嘉纳之美。聚精会神。欢然相契。有怀必达。论说无疑。格心之非。而无一事不出于正。正人之失。而致一国咸畏其义。士气以之而激昂。人心以之而欢抃。下易达而上易知。视益明而听益聪。虽有卖国之奸。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其视指鹿之贼。先有以噤秦人之口。羯奴之叛。实由于拒九龄之谏者。为如何也。历代人主。孰不知从谏则昌。拒谏则亡。思所以鉴戒乎。惟其不能虚怀。故沦入于危乱之地而不自知也。程子曰。己者。我之所有也。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者轻。诚有偏系之私先据于中。而舍他不得。则忠言谠论。何从而入乎。是以。进学与纳谏。虽曰两截事。而所以治病痛则一也。未有能笃其学而不喜人规者。亦未有不逊其志而能虚其怀者也。虽然。古之帝王。能纳谏而不笃学者。容或有之矣。能笃学而不纳谏者。绝未之有也。然则观其言路之开闭。而其所学之浅深。盖可想矣。臣伏愿殿下体大易下济之训。效虞氏受益之谟。承孔圣自牧之教。临讲学则先以逊志为主。受谏诤则必以虚怀为先。而无所牵滞。内以反求于身心者。一于敬而无作辍。外以受人之药石者。一于诚而无假饰。心与事而相涵。行与言而相顾。深探力行。务尽其极。明目达聪。无少障碍。相待俱进。如前所陈。则德日造。道日就。而逊者盛矣。善愈集。智愈明。而虚者实矣。呜呼。人主之身。与恒人不同。上有祖宗付托之重。下有臣民亿兆之广。远有子孙万世之计。操可致之势。有可为之志。而顾牵于些少偏滞之私。不能撤去。以着手于中和位育之地。此固历代帝王之通患也。岂所望于今日者乎。先儒氏有言曰。一敬足以敌千邪。一诚足以胜百伪云云。观夫告君之辞。惓惓理到。而论学之旨。知行两该。无江西径约之味。当有后世之子云焉。隆庆壬申。先生以病谢仕南归。构一小轩。引水为池。池中种莲畜鱼。塘上栽松莳菊。头流之万叠峯峦。镜湖之千顷清沦。起居相接。朝夕管领。尝有诗曰。栽松难待干云秀。移菊空怜满手香。半夜忽惊思远梦。绿荷池上雨声长。盖自此为终老计也。从游之士。日以坌集。相与讲讨于其中。征书屡降。而以病不赴。以掌令召者一。以执义者二。以舍人者三。以典翰者二。甲戌七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家。享年五十四。乡党失声。士林相吊。荐绅莫不惊悼。当先生疾病时。洛下诸名胜。如李青莲,尹梧阴,月汀,郑药圃,李清江,金鹤峯,李鹅溪,郑西川数十人。相与出绵布。雇人马。谋送京医。以诊病用乐。医未至而箦已易矣。其时名录。了然犹在。先生之为一时士流所爱重者。窥一斑而可知全豹之炳然也。药圃郑相国略记行录曰。为侍讲。入侍经帷。讲论精熟。时望蔚然。为吏部郞。用才不苟。如非其人。率多改正。长官或见惮色。而亦不敢怒。出入台阁。一时启箚。多出其手。谠论直截。不讳时忌。时辈或多不悦。而公终不变云。又曰。公之为铨郞也。许草堂晔为参议。论议与诸僚不合。会国子长缺。先生欲移拟。僚意难之。先生曰意见。势难苟同。作成。任非闲慢。遂拟之。外言哗然。谓必因此相贰。而草堂恬然无滞介。先生亦无町畦。厥后先生讣至。草堂适侍筵席。极推许嗟悼之意。公议两韪之。石潭遗事中记之曰。吴某少好学。晩以科第发身。士多知其贤。荐以史官。史官例试才。某不就。人问其故。答曰我何故自入千古是非丛中乎。作铨郞。务恢公道。为人淳实果敢。遇事直前。人多怨者。某度不能有为。乃弃官归。又曰。某既退。士流多惜之。必欲复用。连拜侍从。皆辞不就。居乡三岁。竟卒云。深惜之也。配星山李氏。生员光之女。有一男曰长。即正言公也。不容于昏朝。万历乙卯。谪兔山。以病不起。癸亥改玉。赠承政院左承旨。二女。一适成天祉。官珍岛郡守。有二子二女。子曰擢曰振。擢有一女李而杞。振有一子昌瑞。女郭活,安载厚。一适成天祺。承旨嫡有一女。适士人姜大延。生三女三男。长女适士人李斗枢。次文鋈。次宋挺泰。男曰徽鼎。已娶。曰徽晋曰徽泰。妾有三男一女。曰淀,潠,涉。女姜𢢜。俱有子女。淀之长子曰以枢。馀不尽载也。寒冈郑先生自童丱从先生学。恩义最厚。其病也驰到侍药。其没也终始护丧。其葬也执绋临穴。瓣香以奠。其笃信之诚。爱慕之忱。祭文中备矣。丙午岁。来相西溪地势。与旁邑士林。创书院俎豆之。先生之胤承旨公。曾托行状于寒冈。期以备考猷为言行。而撰出无缺矣。厥后寒冈风痹于乙卯。承旨赋鵩于海西。未几而寒冈下世。承旨没于谪。荏苒四五十年之间。遂致没没。抵今若干士友曁先生之族孙澥。孽孙淀等。深惧夫永终沈泯。强委于大遂。隶也实固不足以当之。且生也后。闻风尚论者。什一于千百耳。乌乎敢哉。噫。先生周旋法从。既有年所。言论风采。山斗昌辰。而世代渐远。家乘靡传。石室之秘。又无以考据。其于论某事建某议。不能历数而表章之。近里向上之功。又非末学孤陋者。所能形容。甚可歉也。然出于先正緖论者。不翅一二。因是永之。亦可以知先生之所存矣。玆用掇辑。谨作如右。其于先生之道学德美。特昆山之片玉耳。以俟知言之君子。赐之采择。垂之永世云。通政大夫。前承政院右承旨。知制教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姜大遂撰。

行录

编辑

先生幼。性端诚坚确。温逊聪明。六七岁时。先府君教以文字。不加劝督。心自欣悦。终日不懈。其于父母师长之言。必信奉顺从。略无横驰意。群儿傩哄杂戯。亦不与朝昼游戯。举不出书册范围。十岁前。已为专业学子。乡里见者。莫不嘉叹敬重焉。

天性笃孝。十一岁遭亲丧。方其疾革也。日日跪庭。再拜号泣。而祷曰。天乎。愿活我父。既丧。尽哀攀号。不离殡侧。虽成人善居丧者。无以尚之。乡党邻邑。相传称颂。指为诚孝童子。其后三居代丧。皆以能丧闻。及丁内艰。三年啜粥。守庐哀号。未尝一到家也。

乡人以先生孝顺之诚。卓绝之行。为不可掩。将以闻于方伯。论议齐发。先生蹙然不宁。婉转沮止。犹不可遏。遍诣乡中父老。哀恳甚力。父老亮其诚而止。

禹氏姊。尽收家中器用财贿移其家。祭奠之需。或至匮乏。而无毫发几微见于辞色。益笃友爱。终始无亏。官馈公俸。必以均分。每时节日。亲进酒馔。怡愉和乐。不忍暂离。姊亦感悔。及先生之没。哀痛几绝。

丁卯岁。明庙升遐。先生行三年丧。遵制致哀。一如亲丧。知旧以先生有积病。劝行权制。先生曰。吾能自支。方丧。臣子之所自尽。岂敢服丧而食肉乎。过期羸惫沈瘁。人曰。病重则父母之丧。亦用肉汁。何为固执乎。亦不听。

先生年少读书。终日静坐。专一心虑。亲旧之来。虽与应接。而心眼都在册子上。有时客至问事。先生略与酬答。而读书不辍。先生之用志不分。类如此。

先生入净水寺读书。前后十馀年。闭门危坐。凝然不动。昼不变膝。夜不交睫。或低声读诵。或静默对案。未尝与寺僧交一言。

先生谓门弟子曰。吾于大学,论语。则受之先亲。周易则受之舅氏。此外经史子集。皆不师承。只自看解。弟子问。何以能然乎。先生曰。十五岁前。用功于中庸。岁诵千馀遍。得力为多。故看诸经史。自然通解。又曰。吾于中庸。则读不知遍数。大学则约千馀遍。诸经史俱不下四五百遍。

右门人子弟所录

先生尝受大学,论语于先亲。而唯习其句读而已。曚然不晓文义。既数年。忽自慨念。父兄已没。四无劝勉之人。若或惰弃。将何以自立。而慰先亲之望乎。遂自奋发。刻意读书。而门户穷寒。无以为远游求师之计。乃搜家间书册。得故破中庸一部。大小注皆有口诀者。惟从口释。连音断句。而未知意味。兀然端坐。幷其小注而读之。彻昼彻夜。未尝小懈。读过数百遍。音训已熟。始复思索字义。字义已晓。又复思索句义。又从而推之于章义。推之于篇义。如是者积以岁月之久。且诵且思。专心致精。涵濡浃洽。然后向之晦者开。疑者祛。而犹不敢小弛其功。待其自至于呈露昭融。豁然有洞快意趣。然后移之于大学,孟子,论语等书。若有所迎解而开导者。盖用力渐久。而为功渐易。先生常自念吾之用力虽勤。而𫍲闻偏见。恐不免为差谬之归。每欲求质于有道之君子而未得也。闻咸阳人梁君喜有时名。随与同榻。辨问疑义。则梁君所存。只诵得文字而已。不问意趣所在矣。其后卢玉溪闻先生索居穷经。未与相见。遂至倾倒。论辨甚久。凡先生所疑。玉溪皆未之剖释也。玉溪所疑。则或先生所已晓解者也。私窃怪之。后游京国。出入太学。遍听多士及名大夫之论。于是先生自信向日硏索之功。果不至于差谬也。

先生尝谓门弟子曰。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经学不贵承师。要在自己精思熟读。两尽其功而已。尔等专仰师口。略不思索。才阅十馀遍。自以为已无所疑。殊不知读之愈久愈有疑。而愈读愈思。然后庶几至于无所疑矣。此吾平生所已验者。尔等无忽焉。退溪李先生。与先生讲论庸,学。极加嗟叹。谓先生曰。此皆吾未思索者。闻公所论。极是极好。他书则吾于公。容有相长处。至于庸,学。吾所知。其不及于公矣。与他人言。亦及先生所论。啧啧称赏曰。吴某庸,学之功。极为精深。此非造次所得。非静中体认硏穷。积久之功。恐未易到此。

右门人守吾堂吴僴

遗事略

编辑

壬申二月。吏曹正郞吴健。弃官归乡。某少好学。从曹植游。晩以科第发身。士多知其贤。荐以史官。史官例试才。某不就。人问其故。某曰。我何故自入千古是非丛中乎。既陞六品。乃践清要。作铨郞。务恢公道。为人淳实果敢。遇事直前。无所回挠。人多怨者。且上意厌士类。而流俗之势日盛。某度不能有为。乃弃官而归。

甲戊七月。前弘文馆典翰吴某卒。某既退后。士林多惜之。必欲复用。连拜侍从之职。皆辞不就。居乡三岁竟卒。

右李文成公石潭遗事

公讳某。姓吴氏。居山阴德溪里。里习尚产。不尚学。公能索居硏学。彻诵经传。其制表。为一时所宗。旋中马试。寻中科额。如京师。于马上瞑目内诵。旅次亦如之。竟获鹏图。尝受学于南冥先生。学成。先生许以行道。且曰。吾拟子强。母亦望之大重耶。故从仕。一率古道。同僚多惮之。公遂作家食计。乃修葺故屋。凿沼种荷。涉猎书史。遇兴作诗以为乐。所居西得一名区。尝欲作书屋数间。为栖迟之所。不幸得风疾。忽不省人事。失治不起。公为人。天资浑厚。气像弘毅。践履笃实。卑谦自牧。与物无竞。虽位跻清班。见若寒士。于朋族乡党。一以忠信待之。公没。莫不实心痛惜。或有服尽而心丧废举者。行者过闾。咸指阙里云。

右河觉斋沆

实迹大略

编辑

公天性强毅。执德不挠。学术醇正。为一时诸公所推。尝为星州教授。黄锦溪时为州牧。相与讲劘朱子书。不废寒暑。及为成均直讲。时许草堂为大司成。讲论大学章句。议论无不当理。草堂称之曰。吾侪无比。后为弘文馆侍讲官。入侍经帷。讲论精熟。时望蔚然。平生以勉进后学为心。虽从仕匪懈之日。苟有来问者。指诲谆切。尤致意于家礼,小学,四书等书。谢仕在乡家之日。学徒日集。虽在寝疾。答问不惓。小子后生。多有开发。至有传业名世者。尝为吏部郞。用才不苟。如非其人。率多改正。长官或见惮色。而亦不敢怒焉。在骑省郞署。莅下严明。吏不敢干。出入台谏。积有岁月。一时启箚。多出其手。而谠论直截。不讳时忌。承政院日记。春秋馆时政记。俱载其事。时辈或多不悦。而公终不变焉。如其公义所在。则虽在亲旧不避。而亦不废私恩焉。至于疾病丧葬。迎医致药。吊赙匍匐。无不致力。而各尽其情。其立心行事。无异古人。若公。真可谓好学力行。守死善道者也。

右郑药圃琢

西溪书院春秋享祀祝文

编辑

门人文纬

处家而孝友著行。立朝而正直树节。敬义之学。有传有授。进修之实。可师可式。玆于仲丁。明荐诚禋。

河弘度

敬义有传。进修可师。开后光前。殷礼是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