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訪書志/卷十二

 卷十一 日本訪書志
卷十二
卷十三 

楚辭章句》十七卷(明隆慶辛未刊本)

编辑

首王世貞序,次目錄,次本傳,次班固序,次劉勰《辨騷》,目錄後題「隆慶辛未歲豫章夫容館宋版重雕」。一卷後題「姑蘇錢世傑寫,章芝刻」。按此本與明無名氏翻宋本體式相合,唯彼缺宋諱,此不缺諱。又四周雙邊,當為重寫,並非影撫。然字體方正而清爽,猶與宋刻為近。首行題「《楚辭》卷之一」,次行題「漢劉向編集」,三行題「王逸章句」。然則明刻別本題「校書郎王逸章句」者,特據《隋志》改題,未必舊本如此也。又按:晁公武《讀書志》稱王逸續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今此本班序不入卷中。又公武始以《本傳》冠首,則知此本編次出於公武之後。然《楚辭》莫古於是本。嘉慶間大雅堂雖重刻是本,而草率殊甚。近日武昌書局重刻洪氏《補註》及朱子《集註》,而此本傳世頗罕,亦缺事也。

古鈔文選》一卷(卷子本)

编辑

此即日本森立之《訪古志》所載溫故堂藏本也。後為立之所得,余復從立之得之。《訪古志》云:「現存第一卷一軸」,首有顯慶三年李善《上文選註表》,(今善本、六臣本皆以昭明太子序居首,李善及五臣《表》次之,皆非也。)次梁昭明太子撰《文選序》。序後接本文,題「《文選》卷第一《賦》甲」,次行京師上,班孟堅《兩都賦》二首並序,張平子《西京賦》一首。界長七寸五分,幅一寸,每行十三字。卷末隔一行題:「《文選》卷第一。(《西京賦》即接《東京賦》之後,不別為卷。)不記書寫年月,卷中朱墨點校頗密,標記旁註及背記所引有陸善經、善本、五臣本、《音決鈔》、《集註》諸書及『今按』云云。考其字體墨光,當是五百許年前鈔本,此本無註文,而首冠李善序,蓋即就李本單錄出者。」守敬按:此一一與森說合,然謂其就李本單錄出者,則非也。今細按之,此本若就李本所出,李本已分《西京》為二卷,則錄之者必亦二卷。今合三《賦》為一卷,仍昭明之舊,未必鈔胥者講求古式如此。《東都賦》:「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標記云:「善本『秦阿』無『房』字,五臣本『秦阿房』,或本又有『房』字」。今以善本、五臣本合校此本,此不從善本出之切證也。又篇中文字固多與善本相合,然亦有絕不與善本合者。(善之學識精博,迥非五臣所及,五臣又後於善註,更經傳鈔,宜其多謬也。)《西都賦》無「泉流之隈,汧湧其西」八字,與《後漢書》合,與陳少章說合。「度宏規而大起」,王懷祖謂善本作「慶」,今善本作「度」者,以五臣亂之,其說是也。此本作「度」,與《後漢書》合,亦見其非從善本出也。「平原赤土,勇士奮厲」標記云:「此二字陸有之,又鹿本有之,師說無『土』、『奮』字,五臣無此二字。」按:今善本亦無此二字。《東都賦》「乃動大路」不作「大輅」,與兩本皆不合。「其詩曰」下,即接「於昭明堂」云云。其《明堂詩》、《辟雍詩》、《靈臺詩》、《寶鼎詩》、《白雉詩》各題,皆在各詩之後,與《三百篇》古式同。今各本題皆在詩前,非也。各本有「嘉祥阜兮集皇都」,此本無此句,與《後漢書》合。《西京賦》「繚亙綿聯」,標註云:「本註,『繚亙,猶繞了也。』臣善曰:『亙』當為『垣』。」然則薛註本作「繚亙」,善註本始為「繚垣」,此本作「亙」,又足見其本在善未註之前也。「衍地絡」,標記云:「『𢯼』,陸曰:『臣善,以善反,申布也』。」又記云:「『衍』,五臣作『之舒布也』。」按《集韻》:「𢯼」,申布也。則善本作「𢯼」,五臣作「衍」,此與五臣合。今善本作「衍」,非也。「獨儉嗇以偓促」,今各本作「齷齪」,皆不相符。蓋日本鈔古書,往往載後來之箋註、序文,如《孝經》本是明皇初註本,而載元行沖《孝經疏序》。其他經書經註本,又往往載孔穎達之疏於欄格上,蓋為便於講讀也。鈔此本者固原於未註本,而善註本已通行,故亦以冠之也。

古鈔《文選》殘本二十卷

编辑

古鈔無註《文選》三十卷,缺一、二、三、四、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七、十八十卷,存二十卷。《文選》本三十卷,李善註分為六十卷。五臣註仍三十卷。自後蜀母昭裔刻《五臣註》三十卷,北宋刻善註合於五臣,其卷則從善註。兩本所據之本多不相合,雖略註異同,亦時多漏誤。逮尤延之刻《善註》,又從五臣本抽出。故兩本互亂之處,遂不能理,其詳已見鄱陽胡氏之《考異》。此無註三十卷本,蓋從古鈔卷子本出,並非從五臣、善註本略出。何以知其然?若從《善註》出,必仍六十卷。若從《五臣》出,其中文字必與《五臣》合。今細校之,乃同《善註》者十之七、八,同《五臣》十之二、三,亦有絕不與二本相同,而為王懷祖、顧千里諸人所揣測者。又有絕佳之處,為治「選學」者共未覺,而一經考證,曠若發矇者。蓋日本所得中土古籍,自《五經》外,即以《文選》為首重,故其國唐代曾立「《文選》博士」。(見其國《類聚國史》。)今古鈔卷子殘卷,往往存收藏家。(余亦得二卷。)此本頗有蟲蝕,相其紙質、字體,當在元明間。旁註倭文,又校其異同。其作「扌」者,謂摺疊本,即摺字之半,指宋刻本也。其作「亻」者,即作字之半,皆校者之省文,與卷子本《左傳》同其款式。則首行題「《文選》卷第五」,旁註「《賦》戊」,下題「梁昭明太子撰。」以下一卷子目與善本合,五臣本每卷不列子目,而以總目居前,非古式也。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字大如錢,必從古卷抽出也。今中土單行善註原本已不可得,尚何論崇賢以前。其中,土、俗字不堪縷舉,然正惟其如此,可以深信其為六朝之遺。今為出其異同,(別詳。)世有深識之士,為之疏證,當又為治「選學」者重增一公案也。

李善註文選》六十卷(宋槧本)

编辑

宋尤延之校刊本,缺第一至第十二卷,即鄱陽胡刻祖本也。唐代《文選李善註》及《五臣註》並各自單行,故所據蕭選正本亦有異同。至五代孟蜀毋昭裔始以《文選》刊板,《傳》記雖未言何本上木,然可知為五臣本。按今行袁刻六臣本於李善《表》後有國子監準敕節文,云:「《五臣註文選》傳行已久,竊見李善《文選》援引賅贍,典故分明,若許雕印,必大段流布。欲乞差國子監說書官員校定凈本後,鈔寫板本,更切對讀,後上板就三館雕造。」云云。據此可見善註初無刊本。此云「校定凈本後鈔寫板本」,是凈寫善註,又鈔寫五臣板本合刊之證。唯不著年月,故自來著錄家有北宋《六臣文選》、(即袁氏所原之裴本是也。)北宋《五臣文選》,(即錢遵王所收之三十卷本是也,見《讀書敏求記》。)而絕無有北宋《善註文選》者。良由善註自合五臣本後,人間鈔寫卷軸本盡亡,故四明、贛上雖有刊本,當在南宋之初。皆從六臣本抽出《善註》。故尤氏病其有裁節語句之弊。然以五臣混《善註》之弊,亦未能盡除。(詳見胡刻《文選考異》。)元時張伯顏刊《善註》,則更多增入五臣註本。明代弘治間,唐藩刊本、嘉靖間汪諒刊本、崇禎間毛氏汲古閣刊本,又皆以張本為原,而遞多謬誤。(各本余皆有之。)國朝嘉慶間,吳中黃蕘圃始得尤氏宋本聞於世,鄱陽胡氏倩元和顧澗薲影摹重刻,論者謂與原本毫髮不爽。余從日本訪得尤氏原本照之,乃知原書筆力峻拔,胡刻雖佳,未能似之也。此本後有尤延之、袁說友、計衡三跋,胡刻本只有尤跋,袁跋則從陸敕先校本載於《考異》後,然亦損末二十餘字。此則袁跋全存,計跋稍有缺爛,猶為可讀。余嘗擬以胡刻本通校一過,顧卒卒未暇;會章君碩卿酷愛此書,欲見推讓,乃隨手抽第十三卷對勘。如《風賦》,「激飏熛怒」,「熛」誤作「漂」;又「滔齰嗽獲」註,「中風口動之貌」,胡本「口」上擠一「人」字,《考異》亦以為誤,此本並無「人」字,不知胡本何以誤增。以斯而例,則胡本亦未可盡據。又原本俗字,胡本多改刊。原本中縫下有刻工人姓名,胡氏本則盡刊削,是皆足資考證者。余在日本時,見楓山官庫藏宋贛州刊本,又見足利所藏宋本,又得日本慶長活字重刊紹興本及朝鮮活字本,皆六臣本。余以諸本校胡氏本,彼此互節善註,即四明、贛上所由出,乃知延之當日刻此書,兼收眾本之長;各本皆誤,始以書傳校改。胡氏勘尤本,僅據袁本、茶陵本凡二本,與尤本不同者,皆以為尤氏校改,此亦臆度之辭。如《西都賦》「除太常掌故」,袁本、茶陵本並作「固」,尤作「故」。《考異》謂尤氏校改,不知紹興本、朝鮮本及翻刻茶陵本並作「故」,非尤氏馮臆也。

文選》六十卷(宋槧,楓山官庫本)

编辑

六臣《文選》,楓山官庫藏。首《李善文選註表》,《表》後無國子監牒文,次呂延祚《表》,次昭明太子《序》。有目錄一卷。首題「《文選》卷第一」,次行題「梁昭明太子撰」,第三行題「唐李善註」,第四行、五行題「唐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註」,第六行「《賦》甲下」有善註。每半板九行,行十五字,註行二十字。大板大字。無刊刻年月,中缺「弘」、「竟」、「讓」、「徵」、「敬」、「貞」、「玄」、「桓」、「殷」、「構」等字,蓋南宋刻本。板心有刻工人姓名。第一卷末記「州學司書蕭鵬校對,鄉貢進士李大成校勘,左從政郎充贛州州學教授張之綱覆校」。第十八卷末記「州學齋長吳極校對,左迪功郎新昭州平樂縣尉兼主簿嚴興文校勘,左迪功郎贛州石城縣尉主管學事權左司理蕭倬」。第二十六卷末記「左迪功郎新永州零陸縣主簿李汝明覆校」。各卷所記互異,又有劉格非、陳裂鄒、郭禮等名;而題「張之綱、蕭鵬校正」者居多,蓋贛州州學本也。書中善註居前,五臣居後。今以袁褧本校之,凡五臣所引書與善註復者則刪之;其不復而義意淺者亦多刪之。其善註往往校袁本為備。蓋袁本以五臣為主,故於善註多削其繁文。此以善註為主,故於五臣多刪其枝葉也。又其中凡善註之發凡、起例者,皆作陰文白字,如《兩都賦序》「福應尤盛」下,善註「然文雖出彼」以下十九字作陰文;又「以備制度」下,善註「諸釋義」至「類此」二十字亦作陰文,此當有所承。按:善註單行之本久佚,余疑袁氏刊本即從此本錄出。若元茶陵陳仁子刊六臣本及明吳勉學刊六臣本,雖亦善註居前,而又多所刪節改竄,更不足據。顧澗濱為鄱陽胡氏重刊袁本,僅據茶陵本勘對,而未得見此本也。

文館詞林》十四卷(刻入《古逸叢書》)

编辑

先是日本文化中林述齋刻《逸存從書》,收《文館詞林》四卷,中土驚為秘笈。及余東來,見森立之《訪古志》所載,又有溢出此四卷之外者六卷。因據以蹤跡之,則又溢出於《訪古志》之外者九卷。除林氏已刻之四卷及第三百四十八之馬融《廣成頌》,餘十四卷今星使黎公盡以付之梓人。其大字疏行者,系小島尚質從原本摹出;其小字密行者,則傳鈔本也。中間不無奪文壞字,覽者當自得之。阮文達據《唐會要》「垂拱二年,於《文館詞林》內采其詞涉規誡者,勒成五十卷,賜新羅國王。」因謂「當時頒賜屬國之本,原非足冊。」今考藤原佐世《見在書目》有《文館詞林》一千卷。又源順《倭名類聚鈔序》云「《文館詞林》一百袟」。則彼國所得,實為足本。今校其所存各卷,門類繁多,不盡規誡之辭。且第六百六十五卷後有「儀鳳二年書手李神福寫」字樣,是更在垂拱以前,其非刪節之本無疑。余按:宋太平興國中,輯《文苑英華》,收羅至博,而此書不見采錄,故《崇文總目》僅載《文館詞林彈事》四卷。《宋史·藝文志》僅載《文館詞林詩》一卷,是皆零殘之遺。若其全書,則已為北宋人所不見。(《通志略》載《文館詞林》一千卷,僅據《唐志》入錄,實未見原書。)此十四卷中,雖略有見於史書、《文選》及本集者,而其不傳者十居八、九,可不謂希世珍乎?刻成後,柏木政矩復貽目錄一紙,據稱是嘉永間小林辰所訪,通計其國尚存三十卷。至今有存於淺草文庫者,有存於西京大覺寺者,皆不易傳錄,故今附刻其目以俟後之人焉。

小林辰所得元祿間鈔本《文館詞林》目錄

编辑
  • 卷一百五十二(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淺草文庫縮寫本。)
  • 卷一百五十六(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淺草文庫縮寫本。)
  • 卷一百五十七(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木村觀齋所藏元祿縮寫本。)
  • 卷一百五十八(卷首原本柏木探古藏,卷尾鈴木真年所藏影鈔本。)
  • 卷一百六十(西京大覺寺影鈔本。)
  • 卷三百三十八(未詳所在。)
  • 卷三百四十六(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木村觀齋元祿縮寫本。)
  • 卷三百四十七(西京大覺寺影鈔本。)
  • 卷三百四十八(卷首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卷尾原本攝津國勝福寺所藏。馬融《廣成頌》一首,見《本傳》。)
  • 卷四百一十四(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木村觀齋所藏元祿縮寫本。)
  • 卷四百五十二(鈴木真年所藏影鈔本,又木村觀齋所藏元祿縮寫本。)
  • 卷四百五十三(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淺草文庫縮寫本。)
  • 卷四百五十五(未詳所在。)
  • 卷四百五十七(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木村觀齋所藏元祿縮寫本。)
  • 卷四百五十九(卷首鈴木真年所藏影鈔本,卷尾小島所藏影鈔本,合此兩本為完卷。又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木村觀齋所藏元祿縮寫本。)
  • 卷五百七(原本柏木探古藏。存「璽書」廿七行,殘缺甚。)
  • 卷六百五十五(未詳所在。)
  • 卷六百六十二(原本柏木探古所藏,已見《佚存叢書》。)
  • 卷六百六十四(原本柏木探古所藏,已見《佚存叢書》。)
  • 卷六百六十五(木村觀齋所藏元祿縮寫本,又西京大覺寺摸刻數葉。)
  • 卷六百六十六(原本藏高野山古寺罹火。)卷六百六十七(原本未詳所在。)
  • 卷六百六十八(原本柏木探古所藏,已見《佚存叢書》。)
  • 卷六百六十九(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木村觀齋所藏元祿縮寫本。)
  • 卷六百七十(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淺草文庫縮寫本。)
  • 卷六百九十一(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鈴木真年影鈔本,又淺草文庫縮寫本。)
  • 卷六百九十三(未詳所在。)
  • 卷六百九十五(原本攝津國勝福寺所藏。又木村觀齋所藏元祿縮寫本,已見《佚存叢書》。)
  • 卷六百九十九(西京大覺寺影鈔本。又鈴木真年影鈔本。又木村觀齋所藏元祿縮寫本。)
  • 卷名未詳殘簡(西京大覺寺影鈔本,此卷現存自後梁蕭攸《讓侍中表》至後梁沈君攸《為安成王讓加侍中表》,凡三首。)

文館詞林》六卷(鈔本,成都楊氏重刊)

编辑

日本文化中刻《佚存叢書》中有《文館詞林》四卷。及守敬東渡,又訪得十四卷,刻於《古逸叢書》,並得柏木政矩目錄一紙,稱是嘉永間小林辰所訪,通計其國尚存三十卷。有存於淺草文庫者,有存於西京大覺寺者,皆不易傳錄,守敬並刻此目以待搜訪。及《古逸叢書》已成,余差滿將歸,晤博物館書記官町田久成,言淺草文庫所藏彼曾見之,余托傳鈔,乃得三百五十二、三百四十六、四百一十四、六百六十五(此卷原刻不全,此足本。)六百六十九,共計五卷。其第三百四十六卷後有「校書殿寫,弘仁十四年歲次癸卯二月為冷然院書」。考冷然院為日本古藏書官庫,藤原佐世《見在書目》即據冷然院所藏編載。弘仁為彼國嵯峨天皇年號,其十四年當中國唐穆宗長慶三年,足知其根源之古。又有「寶永元年甲申四月十五日寫」,則又其傳鈔之年月也,當我朝康熙四十三年。其書屢經傳鈔,偽誤頗多,乃攜之歸。凡見於史傳、《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初學記》等書引者,悉為比勘,其無可參證者闕焉。吾宗葆初大令見而愛之,並為是正文字,精寫而刻之。合之《佚存》、《古逸》所載,共得二十有三卷。其三百四十八之馬融《廣成頌》以已見融本傳,及柏木政矩所藏五百七卷,只存目錄,故皆不復匯入。又有卷名未詳殘簡在西京大覺寺。其餘三百三十八、四百五十五、六百五十五、六百九十三凡四卷,柏木政矩《目錄》已云「未詳所在」,附記於此,以俟後之人續訪焉。

河嶽英靈集》三卷(元刊本)

编辑

首自序,題「《河嶽英靈集》」,下題「唐丹陽進士殷璠」序,後別有《集論》一篇。目錄前有木記云:「切見詩之流傳於世多矣,若唐之《河嶽英靈》、《中興間氣》則世所罕見焉。本堂今得此本,編次既當,批摘又真,詩中無價寶也。敬錄諸梓,與朋友共之。四遠詩壇,幸垂藻鑒,謹啟。」蓋麻沙坊本也。按此書唐、宋《志》並二卷,《崇文總目》一卷,《書錄解題》二卷,此本序文亦只二卷。而書實分上、中、下三卷,與毛氏汲古閣刊本同,當是後人所分。汲古本多有「以本集《國秀集》校刊」語,此本無之。(按日本僧空海《文境秘府論》引此序作三十五人,二百七十五首。《文苑英華》所載序文亦云三十五人,一百七十首。)「一」當「二」字誤。至陳振孫《書錄解題》稱二十四人,二百三十四首。此本序及毛本序皆同,而實數之只二百二十八首,當是北宋已有佚脫,故《崇文總目》只一卷。今雖分三卷,而人數、詩數皆減,又非陳振孫所見本也。至其序文之首《文鏡秘府論》、《文苑英華》皆多一百零四字,此本與毛本皆缺。《集論》一篇,毛本不載。《文鏡秘府論》亦有之,今並錄於左。

或曰:梁昭明太子撰《文選》,後相效著述者十有餘家,咸自盡善高聽之士,或未全許;且大同至於天寶,把筆者近千人,除勢要及賄賂,中間灼然可上者,五分無二,豈得逢詩輒纂,往往盈帙。蓋身後立節,當無詭隨,其應銓簡不精,玉石相混,致令眾口謗鑠,為知音所痛,(下接「夫文有」云云。)

昔伶倫造律,蓋為文章之本也。是以氣因律而生,節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焉。寧預於詞場,不可不知音律焉。孔聖刪《詩》,非代議所及。自漢魏至於晉宋,高唱者千餘人,然觀其樂府,猶時有小失。齊、梁、陳、隋,下品實繁。專事拘忌,彌損厥道。夫能文者,匪謂四聲盡要流美,「八病」咸須避之。縱不拈綴,未為深缺。即「羅衣何飄飄,長裾隨風還」,雅調仍在,況其他句乎!故詞有剛柔,調有高下;但令詞與調合,首末相稱,中間不敗,便是知音。而沈生雖怪,曹、王曾無先覺,隱侯去之更遠。璠今所集,頗異諸家。既閑新聲,復曉古體。文質半取,風騷兩挾。言氣骨則建安為儔;論宮商則太康不逮。將來秀士,無致深惑。

唐詩極玄集》二卷(元刊本)

编辑

首題「《唐詩極玄集》,唐諫議大夫姚合纂,宋白石先生姜夔點。」目錄後有姚武功自題云:「此皆詩家射雕手也,合於眾集中,更選其極玄者,庶免後來之非。凡廿一人,共百首。(夾註:今校諸本皆闕一首。)又有姜堯章云:「唐人詩措辭妥帖,用意精切,或譏其卑下,非也。當以唐人觀之。」又云:「吾所不加點者,亦非後世所能到。」再後建陽蔣易序云云。(蔣易有《皇元風雅》詩選。)卷內詩多用密點,與呂東萊《古文關鍵》、樓鑰《崇古文訣》體裁又不同。其以本集《中興集》互校,與汲古閣刊本同,而字句則往往勝之。如祖詠《夕次圃田店》「中夜渡京水」,毛本作「涇水」。按:圃田安得有涇水?閻百詩已議之。錢起《送彈琴李長史赴洪洲》、「皆添白髮聲」,毛本作「白雪」,何義門校《中興間氣集》云:「《極玄》、善本作『白髮』,若作『白雪』,則與上『復』字不相應。大抵不學者因彈琴而妄改之。」《送元盛歸潛山》註云:「《中興集》作『送元晟』」云云。毛本題與註並作「元晟」,謬矣。其他皆與《唐詩紀事》所引合。據毛氏跋,亦稱有武功自題,而所刻本乃刪之,何耶?又稱「向傳姜白石點本最善,竟不行於世,近刊掛空名於簡端。」是毛氏所見本只有白石名而無點;若有點,安得謂之空名?況其所點,皆矜慎不茍,絕非坊賈所能。若以為無評品語而疑之,則淺之乎視白石矣。《愛日精廬藏書志》所載秦酉嚴手鈔本,即從此出也。日本文政八年有翻刻本。

中興間氣集》二卷(何義門校本)

编辑

何義門校舊鈔本,不知何時流入日本,此日本人以汲古閣本過錄者。所選詩凡二十六人,共一百三十二首。以毛本校之,或次第異,(「張南史」毛本在末,此本在「姚倫」前。)或多寡異,(戴叔倫二首,毛本八首。章八元二首,毛本一首。朱灣八首,毛本七首。)或題同而詩異,(錢起《送溫逸人》。)或詩與題皆異,(李嘉祐《送徒弟錄事參軍》,毛本則為《和苗員外秋夜省直》。)至於字句之異,尤不勝舉。又毛本闕張眾甫、章八元、戴叔倫、孟雲卿、劉灣五人評語,此本皆在焉。唐人總集傳世本少,又為後人所亂,今日並毛本不易得,則此本尤當急為傳布者。十年前聞章碩卿言,義門校本近有刻者,乃至今仍未得見,因復錄義門諸題識於後。

此集所錄詩格卑淺,殊未厭心,殆出一時傳詠,不見全集故耳。若云全昧別裁,則如「古調獨推孟雲卿為著」,《格律異六論》及《譜》三篇,此中亦有深工。後之憒憒者,烏足語此!

康熙戊戌十月望,以事往南海淀,借宿蔣西谷寓舍,架上有抄本唐《中興間氣集》、《極玄集》一冊,視其行數、字數,似從宋雕影寫。問之,乃述古堂故書也。因借歸呵凍是正,遂成善本,餘兒他日其珍惜之。或更倩善書者重錄,尤不負老子一再勘以貽爾曹之意也。焯記。

《中興間氣集》仲友長史曾云,家有元人舊刻。他時見仲友訪求精校之。丁丑臯月承匡塾中雨窗書。焯。

是冊蓋義門評校秘本。壬寅夏,余弟亮直自京師歸,余得其本渡此。亡何,而先生凶問至矣。讀書種子已絕,豈不哀哉!

篋中集》一卷(舊鈔本)

编辑

是書有汲古閣刊本,多偽誤。如開篇序云「元結作《篋中集》成,或問曰」,毛本脫「或」字。(《文苑英華》脫「成」字。)「若令方直之士」,毛本「令」誤「今」。尤謬者,「乾元三年」,「元」作「之」。豈毛氏刻成,竟未寓目耶?至於卷中亦多不合,如沈千運「豈非林園主」,毛本作「豈知」。「前路漸欲少」,毛本「前」作「別」。「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毛本「命」作「志」,「淑」作「激」。「草草門巷喧」,毛本作「草萆」。孟雲卿「心憂轉顛倒」,毛本「轉」作「夢」。元季川「丹砂發清蕖」,毛本作「渠」。「人無第舍期」,毛本「第」作「茅」。皆以此本為勝。按:王荊公《百家詩選》六卷全收此集。以此本校之多合,知其原於北宋本也。《提要》稱沈千運《寄秘書十四兄》一首,較《河嶽英靈集》所載為勝。按:此詩是王季友《寄韋子春》,毛本亦同。《河嶽集》題雖稱「秘書十四兄」,而亦為王季友詩,何不細檢,乃以屬沈千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