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訪書志/卷十一

 卷十 日本訪書志
卷十一
卷十二 

初學記》三十卷(明宗文堂刊本) 编辑

今世行《初學記》以安國本為最舊,其書刊於明嘉靖辛卯。其本亦有二:其一,邊口書「九洲書屋」者,安氏原刻,即《天祿琳瑯》所載本;其一,邊口書「安桂坡館」者,覆安氏本也。其書中墨丁,一依安氏而較多,則刻梓人之為。書首秦金序,挖去「郭禾」二字。嘉靖十三年甲午晉藩又以安本重刻,墨丁一仍其舊,而少劉本一序,有晉藩《刻書引》。又至萬曆丁亥,太學徐守銘又以安本覆刻,有茅鹿門序,書中墨丁皆補刊,有以所引原書校補者,有憑臆填者。又有陳大科刊本,亦安本之枝流也。又有萬曆丙午虎林沈宗培所刊巾箱本,前亦錄鹿門序,而截去「近代錫山」云云以下,蓋借名以行世也。其書分為三十二卷,每類「詩、賦」,有據《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增入者,顧誤字差少,蓋沈氏以他書校改也。古香齋本似以安國之卷第,而據沈氏為底本,然以嚴鐵橋所舉宋本,無不違異者。唯明嘉靖丁酉書林宗文堂刊本劉本序後有木記云:「近將監本是正訛謬,重寫雕鏤,校讎精細,並無荒錯,買書君子,幸希詳鑒。」其三十卷後有跋云:「《初學記》三十卷,宋後刻於麻沙,今歲書林鄭逸叟再購以板其書。上天下地,明陽幽陰,貴人賤物,無不核也。經典史冊,方言小說,長賦短詩,無不取也。門分類綴,大且勤矣。以鈔本而贗字殘簡為多,獻觀於予,予譾隘弗敢讎也。敢求正於識奇字、記雜書如揚子雲、鄭康成君子雲。時嘉靖丙申冬,壺雲子後跋。」其書題「《新刊初學記》」,首卷有總目,每卷無總目,而於每類下題目,錄出附首卷。其「徐堅奉敕」下有「撰」字。劉本序,「形名」不作「刑名」,與鐵橋說相應。書中訛文奪字,觸目皆是,知其未以安本「植」改者。按:鐵橋言,第二十五卷至三十卷,有二十餘翻與安本大異,而未言在何類。今略校之,則第二十五卷「火類」一葉半;廿六卷「並類」半葉,廿八卷「李類」、「柰類」、「桃類」、「櫻桃類」共八葉,廿九卷「狗類」一葉半,三十卷「雞類」後半葉、「鷹類」前半葉、「蟬」、「蝶」、「螢」三類共六葉。鐵橋謂安氏所得系殘本,而其館客郭禾輯補之。今按安氏本非殘缺,乃漫患不可辨,郭君以其不能辨者,以他文補之,其能辨者,仍夾置其中,然已大非東海之舊。若非得宋本發其覆,如此本刊刻之草率,縱有異同,亦將土苴視之。今宋本未知尚在人間否,嚴氏稿本亦未墨諸板,則此本當什襲藏之。至其誤處,宋本已然,此更加劇,非裒集群書不能撫也。癸未十月。據森立之《訪古志》稱,其楓山官庫有北宋本,余本擬借出一校,因歸期在邇,故不及。附記於此,俟後之留心古籍者。

丁酉赴上海,得歸安陸氏《群書校補》,乃知嚴鐵橋校本尚有傳鈔者,惜近日川中重刻本未據其校文改訂也。

初學記》三十卷(明刊本) 编辑

明嘉靖甲午錫山安國刊本,首有秦金序,稱其與塾賓郭禾相與校讎厘正,遂成完書。以後晉府刊本、徐守銘寧壽堂本、陳大科諸本皆源於此。(古香齋刊本亦源此,而略有校訂。)國朝嘉慶間,嚴鐵橋從孫淵如借得宋刊本,以安本對校,乃知其末數卷與宋本大異。鐵橋謂安國得不全本,倩郭禾補之。以秦金序證之,其語似不為誣。又證以余所得明宗文堂刊本益信嚴說之確。去年從上海得歸安陸氏所刊鐵橋所校《初學記劄記》,一一過錄於此本上。(嚴所校據徐守銘本,陸氏所刊氏本過錄,間有安本不誤,而徐又從陳大科陳兩本誤者。)乃知非特嚴氏所舉之數卷,而全書中刪節不為少。(大抵「事對」中,宋本所引稍煩。標題相應而止,或已見上文,安本則但錄其與本則以見者,宋本多復舉,安上文括之。)竊怪郭氏所補諸類,亦頗能采《藝文》、《御覽》諸古書,又其所刪字句皆照標題裁斷,亦非漫然脫漏;而亦有宋本與標題不照,而安本合者。(如「皇部」、「編珠」、「連貝」、宋本「尚書」中侯二十三字。)何以明明可考補之字,不為之翻檢原書,乃留如許墨丁?據鐵橋言:宋本勝處固多,誤亦無算。(乙亥夏,始以凈徐疑若訛謬灼然者,置不復載。本錄取其長,仍其陸氏刻本,蓋傳錄其凈本也。)余所藏宗文堂本,其所長一一與嚴校相應,而其誤處反數倍於安本。想嚴氏所云「宋本」者,亦相去不遠。)據陸氏所言,嚴氏本實是元本,非宋本。(余意安國所據之本,必非嚴氏所見之本,不然何以能校如許誤字,而反留習見之墨丁乎?(或者其所據為宋大字善本,其與元本大異之處,則由向來所傳如此。)惜未得日本楓山官庫所藏宋本一校錄以決斯疑耳。

幼學指南鈔》三十卷(殘本) 编辑

日本古鈔本,兩面鈔寫,為蝴蝶裝,四邊外向。日本卷子以下,此式為最古,蓋北宋刊本裝式亦如此也。今存第三、第四、第九、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七、第十八、第三十。又三冊殘本,不知卷數,一「寶貨部」下,一「衣服部」,一「音樂部」,第三十卷為「鱗介蟲豸類」,故知書止三十卷也。書法甚古,以日本書體紙質衡之,當是八九百年間物。每條有題所引古書,至六朝而止。細核之,蓋從徐堅《初學記》鈔出,而其文字則遠勝今本,蓋此從卷子本出也。

古鈔蒙求》一卷(卷子改裝本) 编辑

李瀚《蒙求》,《唐志》不著錄,《崇文總目》始載之。按《唐志》有王範《續蒙求》三卷,則知必有李瀚書,傳刻者脫之。日本所傳本有二種:一為舊註本,即李瀚自註;一為徐子光補註本。自補註本行,而舊註本遂微。寬政十二年有龜田興者,覺舊註本雖不出書名,而所引多逸聞逸事,知其必有根據,因復據傳鈔數本校刊之。謂:「範張雞黍」出於謝承書,「賀循儒宗」出何法盛《晉中興書》,「劉寵一錢」出司馬彪,「李充四部」出臧榮緒,而舊註未舉書名。徐子光不推究其根源,唯據範蔚宗書。唐修《晉史》,「私用芟祚,擅自增損」云云。所詆頗中其失。獨怪李瀚作《蒙求》而自註之,當必原委粲然,如吳淑之自註《事類賦》,豈有不註所出,開學者饤饾之門,唐人無是也。余乃得此古鈔本一卷,其原系用墨絲欄作卷子本,後乃裁斷必摺本,字體古雅,墨色沈厚,絕似古鈔《玉篇·放部》及卷子本《左傳》,相其筆跡,當在唐宋間。有「禰家藏書」印,亦不知為何人。首李良《表》,《表》後題「天寶五年八月一日饒州刺史李良上《表》,良令國子司業陸善經為《表》,《表》未行而良授贊,事(疑當是『受替』『事』字下屬。)因『寢』」。次李華序,而不出華名,但題「《蒙求》本序」。下題「安平李瀚撰並註」。其序文又截「《周易》曰」以上不錄。按李良《表》明稱有李華序,此本截去之,當是鈔者省略。首題「《蒙求》上卷」,自「王戎簡要」起,至「蔡邕倒屐」止,蓋通為上、下二卷。(各本並作「三卷」。)篇中每註皆出書名,(間有未出者,大抵皆習見事。)今略舉其大者:序文王子淵《洞簫賦》及「馬融銅柱」註,「淵」字並作「泉」,此足為唐鈔之證。「楊震關西」引《東觀漢記》。「博望尋河」引《漢書》,無「遂得支機石歸」六字。(「支機石」事出《集林》。)「梁習治最」引《魏志》。舊註作「梁集」,誤。「賈誼忌」引《史記》,無「字士休」三字。(舊註本有此三字,按《魏書》賈思「作」字仕林,當是不學者所增入。)「時苗留犢」引《魏略》。「大叔辨給」引《世說》。(舊註作「辨洽」,誤。)「王忳繡被」引《益部耆舊傳》。「孟軻養素」,註「浩然之氣」,「浩」作「皓」,下有項岱曰:「皓,素白也,如天之氣浩然也。」「南郡猶憐」引《妒記》。「崔烈銅臭」引《九州春秋》,「烈字休明」。(《範書》不載烈字。)「齊後破環」引《春秋後語》。「胡威推縑」引《晉陽秋》。「江淹夢筆」引《宋略》。(舊註引《南史》,與所引「授筆」事不符。)「蔣詡三經」引《三輔決錄》。「西施捧心」引《莊子》。(舊註引《列女傳》,亦非。)「孫壽折腰」引華嶠《後漢書》。「靈輒扶輪」引《類林》。(舊註引《左傳》,無扶輪事。《崇文總目》《類林》十卷,於立政撰。按:立政唐初人。)「逸少傾寫」引《衛玠別傳》。「淡臺毀壁」引《搜神記》。「江逌爇雞」引《晉中興書》。「交甫解佩」引《韓詩內傳》。「任座直言」不作「翟璜」。(註中翟璜與任座皆互易,足訂今本《新序》之誤,徐氏反據今本改題,大謬。)「蘇韶鬼靈」引王隱《晉書》。(舊註引《三十國春秋》,當誤。)「柳下直道」引《列士傳》。(舊註誤作《列女傳》。《隋志》:《列士傳》二卷,劉向撰。)「井春五經」引嵇康《高士傳》。「顧愷丹青」引《續晉陽秋》。「丁固生松」引《會稽錄》。「寧戚扣角」引《三齊略記》,無「中有鯉魚長尺有半」八字。「龐統展驥」引《襄陽耆舊傳》。「仇覽棲鸞」引《陳留耆舊傳》。篇中引《東觀漢記》及《世說》尤多。凡所引,與舊註詳略大異,不可縷舉。余意此書在唐時必多童蒙誦習,鄉俗鈔寫,憚其煩文,遂多刪節。其後並所引書名略之,至宋徐子光不見有書名之本,但見其文與事與存書多異,又未能博考類書、傳記,遂就見存書史換之,故往往有與標題不符。龜田興雖覺其有異,然其學亦未博贍,不能一一註其所出。得此本始恍然李氏原書,卓然大雅,惜僅存上卷,不得為完璧耳。

又按:森立之《訪古志》所載舊註《蒙求》凡三通,大抵皆刪節之本,不足與此本取證。唯藤原貞幹《好古日錄》載《蒙求》二通,第一通云,《蒙求》全一卷;第二通云,手跡紙色七百年以上之物。此二本其註與諸本不合,未知是卷子否,當與此本同記之,以俟後人訪之。此亦足當逸書之一種也。

薦《蒙求》表 编辑

臣良言:臣聞建官擇賢,其來有素;抗表薦士,義或可稱。爰自宗周、逮茲炎漢,競徵茂異,咸重儒術。竊見臣境內寄住客前信州司(各本下有「馬」字,非。)倉參軍李瀚,學藝淹通,理識精究。撰古人狀跡,編成音韻,屬對類事,無非典實,名曰《蒙求》,約三千言。註下轉相敷演,向萬餘事。瀚家兒童三數歲者,皆善諷讀。談古策事,無減鴻儒。不素諳知,謂疑神遇。司封員外郎李華,當代文宗,名望夙著,與作序云:「不出卷而知天下,(各本有『豈』字,與後李華序不相應。)其《蒙求》哉!」漢朝王子泉制《洞簫賦》,漢帝美其文,令宮人誦習。近代周興嗣撰《千字文》,亦頒行天下,豈若《蒙求》哉!錯綜經史,隨便訓釋,童子則固多弘益,老成亦頗覽起予。臣屬忝宗枝,職備藩捍,每廣聽遠視,采異訪奇,未嘗遺一才,蔽片善,有可甄錄,不敢不具狀聞奏。陛下察臣丹誠,廣達聰之義;令瀚誌學,開獎善之門。伏願量授一職,微示勸誡。臣良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天寶五年八月一日饒州刺史李良上表,令國子司業陸善經為表,表未行,而良授晉,事因寢。

蒙求》序 编辑

安平李瀚著《蒙求》一篇,列古人言行美惡,參之聲律,以授幼童,隨而釋之,比其終始,則經史百家之要,十得其四五矣。推而引之,源而流之,易於諷習,形於章句,不出卷而知天下,其《蒙求》哉!以上卷子本無,以刻本輔。《周易》有「童蒙求我」之義,李公子以其文碎,不敢輕傳,達識者所務訓蒙而已。故以《蒙求》為名題其首。每行註兩句,人名外傳中有別事可記,亦此附之。雖不配上文,所資廣博。從《切韻》東字起,每韻四字。

附音增廣古註蒙求》三卷(古鈔本) 编辑

此本缺李良《表》、李華《序》。首題「《附音增廣古註蒙求》卷上」,下題「安平李澣撰註」。以「滕公佳城」為中卷,「陳逵豪爽」為下卷。與徐子光本不同。烏絲欄格,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字。又有層欄補釋註中名物。相其紙質、筆跡,當為五、六百年間物。末有粘條云:「於時天文廿三年乙卯初秋下汗,一日大貫興福禪寺於南窗下書■〈已上下下〉矣。□□年五十。」按天文乙卯當明嘉靖三十四年,此條紙色甚新,字體亦不類,必後來校者之筆。余得此書於向山榮,有「向黃村珍藏」印。其註多不著書名,蓋亦舊註本經後人節刪者。篇中亦間引《補註》。以享和元年日本所刻朝鮮本照之,雖不盡同,大致同出一源,蓋又在龜田興所祖本之後。然其所據,終多李澣原註,故亦往往有異聞勝於徐子光《補註》本。今就中、下二卷校之,(上卷已見卷子本。)「董永自賣」註文出《搜神後記》。(徐氏不知所出,引《後註》刪後字。)「翟湯隱操」註文出《晉中興書》。(見《世說》註,徐氏改引《晉書》,與標題不合。)「相如題柱」註文出《華陽國志》。(徐氏不知所出。)「老萊斑衣」引《高士傳》,徐雲舊註引《列女傳》無「斑衣」事,知所見為誤本。(《列女傳》安得有此事。)「不占殞車」註引《韓詩外傳》,今但見《新序》,《外傳》不載,然不得謂舊註為誤。大抵李氏所註,皆根據於故書雅記,龜田興所云:「李瀚註《蒙求》時,如謝承、華嶠等之《後漢書》,王隱、虞預等之《晉書》尚存,不得以範蔚宗之《後漢書》、唐太宗之《晉書》校之。」其語誠是。特以傳鈔者省其書名,徐氏以其與所見之書不合,遂謂傳記無見,皆以見存書易之,往往有與標題不合者。

日本元化中,天瀑山人以活字收入《佚存叢書》,即此種也。然「呂望非熊」註引《六韜》,已改作「非虎」。按古鈔舊註本皆作「非龍非彪非虎非熊非羆」,天瀑本亦據鈔本,而與今本《六韜》同,又引《補註》以正之,抑天瀑所為耶?

按王觀國《學林》雲,《後漢·黃香傳》不載扇枕事。陶淵明作《士孝傳贊》曰:「黃香九歲失母,事父竭力,以致孝養,暑月則扇床枕。」李瀚《蒙求註》引《東觀漢記》:「黃香事母至孝,暑月扇枕。」今按《士孝傳贊》出淵明本集。《御覽》四百一十二引《東觀漢記》云:「黃香字文疆,父況。舉孝廉。貧無奴仆,香躬勤苦,盡心供養。冬無被袴,而親極滋味。暑即扇枕,寒即以身溫席。」據王觀國所見《蒙求》,是引此文。(觀國稱《漢記》香字文孺,又謂事母,與《御覽》亦不合。蓋觀國所見《蒙求註》亦有誤。)而此《蒙求》舊註不書名,其所引乃淵明《士孝傳贊》之文,可知南宋之初觀國所見,尚是李澣原註。至徐子光所見舊註,已經後人改易。(徐子光既知舊註為陶淵明之說,又復漫引《後漢書》本傳。)林天瀑、龜鵬齋並稱舊註皆李瀚原文,亦未審。

又一通(舊鈔本)首有《薦蒙求表》,次行題「光祿大夫行右散騎常侍臣徐賢等奉敕撰」,再下頂格「臣良言」云云。表後有《蒙求序》而不題李華名。烏絲界欄上亦有層欄,無鈔寫年月,紙質、筆跡當又在前本之後。篇中亦間引《補註》文字,亦略與前本同。三卷共裝為一冊。首有「迷庵」印,又有「林下一人」印。按迷庵,市野光彥字也。又有「福山岡西氏藏書記」楷書印。市野、岡西皆日本好古士。按此本篇首題「徐賢」名,不可曉。據龜田興刊本言,三春朝鮮本俱有徐賢名。森立之《訪古志》所稱容安書院本、寶素堂本亦有之,而享和所刊朝鮮本則無之。龜田興疑徐賢為朝鮮人,所云「附音增註」即出於其人。又疑徐賢即徐子光之名,皆未詳也。

蒙求補註》三卷(舊鈔本) 编辑

首李華《蒙求序》,次《薦蒙求表》,下題徐賢官銜如舊註本,又次「臣良言」云云,又次子光序。篇首標題「徐狀元補註蒙求卷上」,下書「安平李澣(古鈔本「瀚」、「澣」錯出)撰並註,徐子光補註」。按徐子光未詳其人。《書錄解題》始著錄,稱為八卷。《四庫》著錄稱「《集註》二卷」,不題徐子光名,蓋又後人所省略也。此本三卷,以「史丹青蒲」為中卷,「相如題柱」為下卷。(與舊註本不同。)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每卷題「南豐」、「元樟」等字,蓋即森立之《訪古志》所稱寶素堂藏本。每卷有「小島學古」疊篆印,又有「馬氏溯源堂圖書」八分書匾方印。《提要》於此書多誤,今為辨之於下。李翰爵裏雖未詳,而首有李華一序,即李良之表亦明著天寶八年,(此二篇《提要》本想缺佚。)乃《提要》既引匡乂《資暇集》稱「宗人瀚作《蒙求》」,知為李勉之族,又引《五代史·桑維翰傳》有「好飲酒之李瀚」,定題為晉人,是並李匡乂亦晉人矣。最為矛盾。又云註雖「稍嫌冗漫,而頗為精核。如『呂望非熊』句,以《六韜》原文無『非熊』字,則引崔駰《達旨》以明之」,不知《六韜》作「非虎非羆」者,此宋以下之本也。按李善註劉越石《贈盧諶詩》引《六韜》正作「非熊非羆」。又云「『周嵩狼抗』以《晉書》嵩傳作『抗直』,則引《世說》以明之」,不知舊註本引《世說》,(此當時俗語,卷子本如此,舊註本不出書名。)《晉書》改作「抗直」,已失當日對母之意。徐氏既知「狼抗」出《世說》,乃先引《晉書》,而以《世說》證之,正其好改舊文之失。又云「『燕昭築臺』以《史記》乃築宮非築臺,則引孔融書以明之」。按卷子本引《春秋後語》本作「築臺」,(舊註引《史記》作「築臺」。)非《史記》也。又云「胡昭投簪」,以本傳無「投簪」字,則引摯虞所作《昭贊》以明之。按卷子本及舊註本皆《昭贊》,非徐氏所補也。又云「『趙孟疵面』、『子建八斗』、『申屠斷鞅』、『龍逢版出』、『何謙焚祠』之類,皆疑以傳疑」。(《補註》俱直引舊註未得所出。)今按「趙孟疵面」出王隱《晉書》。(見《御覽》三百六十五。)「子建八斗」出《南史·謝靈運傳》。(此非僻書,何亦不能檢出?)「龍逢版出」原註引《論語陰嬉讖》,此事稍隱,然亦見《文選》任彥升《百辟勸進箋》註文。又謂「『江革忠孝』事見《南史》,非後漢之江革,此說本《野客叢書》」。(《瑯琊代醉篇》襲之。)按卷子本原註引《東觀漢記》:「江革字次翁,忠臣孝子之稱行天下」云云。是本有「忠孝」二字,不必以《後漢書》作「巨孝」為疑。唯「申屠斷鞅」、(疑出《東觀漢記》,按《初學記》十八引周斐《汝南先賢傳》曰:「建武八年,車駕西征隗囂,郭憲諫曰:『天下初定,車駕未可以動』。憲乃當車拔佩刀斷車鞅」云云。《後漢書》作「斷鞅」,疑本一事,而傳者分屬之。蔚宗采《先賢傳》入《郭憲傳》中,遂於《申屠剛傳》不載此事。)「何謙焚祠」(何謙附見《晉書·謝玄傳》,不言其「焚祠」事,當在十八家《晉書》中。)未知其原耳。又云「『顏叔秉燭』註,事出毛公《詩傳》,今《詩傳》實無此文」。按今《詩·小雅·巷伯傳》實有此文。又云「劉恢傾釀」(《補註》據《晉書》改作『劉惔』。按《世說》本作『恢』,《文選》任彥升《王文憲集序》註引臧榮緒《晉書》亦作『恢』,今本《晉書》作『惔』,恐誤。)「誤讀《世說》以『傾家』之『傾』為『傾酒』之『傾』」。此說亦本於《老學庵筆記》,謂「欲傾竭家財以釀酒飲之」,引山谷詩「欲傾家以繼酌」為證。不知「傾家釀」何等直捷醞藉,乃增成傾家財以釀酒,迂曲少味矣。山谷詩翦截為句,亦非務觀之意。《提要》乃謂徐氏失於訂正,何耶?至於「毛寶」、「韓嬉」二事,原題亦未為大失,不足為李氏病。「紀瞻出妓」事見《世說》,徐氏云「今本不載」,《提要》非之,是已。按此書「何晏神伏」、「周鎮漏船」、「許洵勝具」,舊註並引《世說》,徐氏皆云「今本無載」,其實三事今本《世說》皆有之。「淵明把菊」註引「白衣送酒」事,此出《續晉陽秋》。(見《書鈔》一百五十五,《初學記》十一,《御覽》三十二、又九百十六,《事類賦》五。)徐氏不能引,但以《南史》、《晉書》無「白衣」字,遂於引《南史》後增「一雲」一段,足知其陋。大抵徐註凡見於正史者,即以易舊註,其不見正史者,即不能博采傳記證明之。自序稱「旁求百家,窮本探源」,特大言欺人耳。《提要》以博贍推之,過矣。

蒙求序》 《薦蒙求表》 子光《序》 编辑

前言往行載經史,炳若丹青。然簡編浩博,未易研究,非真積力久,莫能撮其要。唐李澣搜羅載籍,采古人行事,著為《蒙求》。揣議聲韻,以類折偶,剪剔煩蕪,掊擷精英,事跡粲然,班班可考。其於屬辭備閱,不為無補矣。然鮮究本根,類多舛訛,覽者病焉。豈澣之所載然歟?抑亦後世傳襲之誤也?予嘗嘉其用意,而惜其未備,於是漁獵史傳,旁求百家,窮本探源,摭華食實,大抵傳記無見而語淺謬妄者,就加是正。至於載籍之中,間有故實可以概舉者,仍掇其一二大者附焉。庶幾照然若日星之麗天,煥然可睹,命曰《補註》。將以備遺忘,而助討論,不亦文範之捷徑歟?時己酉仲冬之月辛卯吉日子光序。(別本「子光」上有「徐」字。)

標題《徐狀元補註蒙求》三卷(活字本) 编辑

此活字本,無集印年月,相其字體,當是慶長年間之版。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字。每卷有總目。(古鈔本均無總目。)首李良《表》,次李華《序》,次徐子光《序》。按徐子光不詳其人,龜田興稱「活字本有宋度宗咸淳戊辰宋秉孫《序》曰:『君其問諸徐君,以為然乎否?』似是當時現存之人。徐氏《補註》成於己酉,下距戊辰僅二十年。然則徐子光為理宗、度宗兩朝間人。」其說當為有據。顧余所見活字本,均無宋秉孫《序》,當是龜田所見又一時集印之本也。(《訪書志》所藏有永祿活字本。)此本欄外上、下,均有日本人補釋註中字義典故。

又一通字體格式全與上本同,而紙色稍新,當又出此本之後。又有寬永乙亥孟夏中野市右衛門刊行本,則翻雕活字本也。

太平御覽》一千卷(影宋鈔本) 编辑

《御覽》一書,明刊本多誤。我朝嘉慶間揚州鮑氏據舊鈔本訂正重刻,始略可讀。顧其所據鈔本亦非影宋精本,不免有以近刻校改之弊。而世傳宋刻僅有殘本,今在嘉興陸氏,然不及三之一,固未足以訂全書也。日本文久間,喜多村直寬據其國楓山官庫藏宋本用活字板印行。自卷一至卷五百六十二屬田口文之以所引各書勘正,著有《舉訛》。五百六十三卷以後,訛則直寬即據鮑本校改,世遂以此本為《御覽》善本。余來日本,即得活字印本,又得柴學士此影宋本,乃知田口文之多臆改,未足憑也。即如第一卷《天部》上《舉訛》云:「《晉書》『為天下主』,『主』清本作『貞』是也。既上板,不及改,故此出焉。」似田口所據宋本作「主」無疑矣。今觀此本仍作「貞」,則是作「主」者,田口上板時臆改也。又《天部》下《舉訛》云:「《曾子》曰『單居離』,清本『君』作『居』。」今此本仍作「居」,則作「君」者亦非原本如是。是則此五百六十三卷為田口所亂不少矣。余以為此書本於北齊《修文殿御覽》及唐代《藝文類聚》、《文思博要》等書,而尤以《修文》為藍本。目錄前所列書目,多有唐、宋《藝文志》所不載者,皆《修文》之舊也。且無論逸文秘冊,他無證驗,不能易一字;即見存之書,以各本對勘,亦如隔雲霧。蓋《修文御覽》尤在宋以上近千年也。惜此書卷帙浩博,非有大有力者不能精刻,又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者不能校訂。書此以俟,庶幾旦暮遇之。

事類賦》三十卷(宋槧本) 编辑

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首題「事類賦卷之一」,次行題「宋博士渤海吳淑撰註」。前有紹興丙寅邊惇德序,序後有邊惇德、陳綬、李端民校勘官銜,次有吳淑《進註事類賦狀》。所引書名下皆有「曰」字。明嘉靖壬辰無錫華麟祥重刊本即據此本。惟於校刊之後增「無錫縣學生倪奉、施漸、浦錦、陸子明、苗子寔、秦采、俞寰、華復初」等名,前增華云一序。卷首於「吳淑撰」下一行題「皇明都事錫山華麟祥校刊」。(又有翻刻華本者,改題「明後學無錫華麟祥校刊」,然於吳氏原文仍無所改。)又有明嘉靖甲午刻於開封郡齋,前有李濂序。每半葉十一行,行亦二十字,而文字則一仍宋本之舊,不知何時以華本改為十一行,而盡刪去書名下「曰」字,並刪節註文,仍題「華麟祥校刊」。此後劍光閣刊本固之。(近日輯逸書者亦多據其本。)如開篇《天部》「地居下而陰濁」註引徐整《三五歷記》,近本竟全刪之。又「溟涬笥鴻」註引《帝系譜》並引註文,近本則刪註文。「雪霜降而風雨施,無非教也」註引《禮》曰:「天有四時風雨雪霜,無非教也。」近本只註一「禮」字。其他不可縷舉。觀其所節,意在去繁就簡,似亦略通文義者,非書估所能為。不知吳氏所引書今大半亡佚,一字之存,當同一珠,乃復妄施斧削,使人人習讀之書,竟不得真面目,其可恨十倍於陳禹謨。今《事類賦》單行之本更微,坊間刻有《五種事類賦》,謬誤尤不可讀,安得好事者以宋本重刊之?

邊惇德序》(近本有,不錄,錄其題銜。) 编辑

宋紹興丙寅右迪功郎特差監潭州南嶽廟邊惇德,左儒林郎紹興府觀察推官主管文字陳綬,右從政郎充浙東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李端民校勘。

進註《事類賦》狀 编辑

右臣先進所著《一字題賦》百首,退惟蕪累,方積兢憂。遽奉訓辭,俾加註釋。伏以類書之作,相沿頗多,蓋無綱條,率難記誦。今綜而成賦,則煥焉可觀。然而所征既繁,必資箋註。仰聖謨之所及,在陋學以何稱?今並於逐句之下以事解釋,隨所稱引本於何書,庶令學者知其所自。又集類之體要在易知,聊存解釋,不復備舉。必不可去,亦具存之。凡讖諱之書及謝承《後漢書》、張璠《漢記》、《續漢書》、《帝系譜》、徐整《長曆》、《玄中記》、《物理論》之類,皆今所遺逸,則著述之家,相承為用,不忍棄去,亦復存之。前所進二十卷,加以註解,卷帙差大,今廣為三十卷,目之曰《事類賦》。乏張華之博物,叨預升聞;謝陸賈之著書,敢期稱善。徒傾鄙思,曷副宸心!伏乞皇帝陛下,俯錄微能,特紆睿覽。茍乾坤之施,不遺芻狗之微;則鉛槧之勤,庶耀縑緗之末。冒黷斧扆,兢惶載深。

閻百詩校《困學紀聞》稱傅青主言,明永樂間揚州有刊本謝承《後漢書》者,不知謝書自《崇文總目》以下皆不著錄,此已可決其為讕言。而或猶以青主不妄言為解,今觀此書進狀,知北宋之初博洽如淑者,已云「遺逸」,想百詩亦未見此狀也。

秘府略》殘本二卷(鈔本) 编辑

此書日本天長八年奉敕撰,凡一千卷。今存八百六十四《百穀部》一卷,八百六十八《布帛部》一卷。末有紀宗直、源胤相二跋。其體例全同《太平御覽》所引書多亡佚之本,即現存者亦多異同,余別有劄記。惜所存僅二卷耳。

《文德實錄》雲第四滋野貞主天長八年敕與諸儒撰集古今文書,以類相從,凡有一千卷,名《秘府略》云云。又《仁和寺書籍目錄》亦云「《秘府略》千卷」(云云。)予三十年好古書集之,聞有此書,未見此書。又引書等一向所見無之,深恨之。適於或家得此二冊,(卷第八百六十四,卷第八百六十八。)則書寫之,希代為珍,記勿令外見。元文五歷十二月十三日禦廚子所預從五位上紀宗直。

寶歷七年丁丑四月以御廚子所預高橋若狹守(宗直)家藏之本書寫,自加校合畢。張藩源胤相。

姓解》三卷(刻入《古逸叢書》) 编辑

宋邵思撰。陳振孫《書錄解題》尚著於錄,以後遂無及之者。此本為向山黃村舊藏,雕鏤之精,罕有倫匹,蓋即景祐刊本也。乃影鈔而重刊之。今按其書詳略失當,有經、史著姓而遺之者,有不見經、史第就《姓苑》錄出者。其北虜復姓,則連篇累牘,不勝其繁。姓下所引名人,往往朝代淩亂,(如以吳起置吳芮後之類。)父子乖錯,(如以嵇康為嵇紹子,徐摛為徐陵子之類,今訂。)分一人為二,(如士會、士季、邢邵、邢子才,皆分為二人之類。)以復為單,(如以申屠嘉為姓申之類。)以虜為漢,(如云「仇尼,漢復姓」之類。)甚至「卻」、「郗」不分,(如以郗鑒、郗超為卻姓之類。)「咸」、「威」不辨,(如以咸丘蒙為威丘蒙之類。)又好雜采謬說,(如云「周武王以萬人服天下故有萬氏」之類。)幾於目不睹書傳者之所為,訂不勝訂。非第不可與《元和姓纂》等書絜長較短也。惟其中所引有逸書,又引《風俗通·姓氏篇》之文最多,或亦好古者所樂觀焉。

書敘指南》二十卷(明萬曆刊本) 编辑

前有嘉靖六年巡按山西監察御史吳興沈松序,次有萬曆丙申知鎮江、襄陽兩府永嘉王繼明序,蓋嘉靖間刻於河東,萬曆間又重刻於襄陽者也。目錄分元、享、利、貞為四集,每集分五卷,合為二十卷。題「浚水任廣德儉甫編次,猗頓後學喬應甲重校」。《提要》載此書與此合,唯所據雍正三年金匯刻本稱「自靖康板毀以來,五、六百年若隱若顯」,不言明代有嘉靖、萬曆二刻,則此本流傳不廣。金氏未之見,《提要》亦未之見也。今金氏本亦罕見,唯三原李錫齡《惜陰軒叢書》有刻本。

類篇群書畫一元龜》丁部殘本(鈔本) 编辑

存丁部二十一至二十三,皆《樂門》,二十四《歌舞門》,共四卷。體例略同《太平御覽》,而所分子目尤繁碎,其全書當不在千卷下。所采大抵六經、子、史、《文選》,不采讖緯說部,然間亦有逸書。所引經、史皆標經、史字樣於上,而註書名於下。自《爾雅》及漢以後典禮之書皆標圖記之目,又所引書至唐而止。首有「金澤文庫」印,又有「樂亭文庫」印,及「■名」、「白河」二圓印。此書日本《訪古志》亦不載。

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十卷後集四十卷續集四十卷別集三十卷(宋槧明印本) 编辑

每半板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明刊本同,蓋即以此翻雕者。)是書著錄家皆只有前、後、續三集,唯《千頃堂書目》載有別集。《提要》據序中「編為三集,每集析為四十卷」之語,定前三集為原書,別集為後人所續。今案別集前後無序跋,唯前三集書名多註每段之末,別集則書名皆出於其首。《提要》據序文稱「淳熙十五年編為三集」,而《紀年類》、《誕節類》並稱理宗為「今上」,定為書肆所附益。今細核之,殊不然。若果淳熙中其書即成三集,則每集每類必無重復,何以前集所分之類,後集、續集、別集亦大半同之?比勘之,實是前集有不盡者復載於後集、續集,別集皆然。余意其人初成此書只前集四十卷,厥後屢增屢續,遂有四集。初集之成在淳熙,至續、別集之成,已至端平之代。其前集紀年有理宗之號,當時或補刊、或挖板,皆不可知。余意此書特書賈之稍通文理者所為,故時代已移,但改序文數語,不知與年世不照也。

事物紀原》二十卷 编辑

余所見《紀原》有二通:一為正統十三年南昌閻敬所刊,一為胡文煥本,即從閻本出也。皆十卷,分五十五門。此本為正統九年所刊,首列漢陽教諭南平趙弼序,次漢陽府推官建安陳華序。據序中言,陳華得此本於國子祭酒江西胡頤庵後,以倩趙弼校訂。趙又為之刪削增益,乃使其子繕寫付刊。今核其書分五十門,校簡本頗有省並,其中征引之文,亦稍有裁削,且有並全條刪削者,大非高氏之舊矣。然其分卷仍作二十,與《書錄解題》合。每條題目皆作陰文,下即緊接書之,不別居一格,似仍宋刻之舊,且書中稱《國朝會要》,尚是高氏原本。簡本盡改作《宋朝會要》,良由不知書為宋高氏所作,故盡改之。又如伍希明《太乙金鏡》,簡本作「王希明」之類,皆以此本為是。

又此本目錄後稱「《歷代考註事物紀原》書傳諸儒姓氏壹百八十四種」,似亦高氏原書所有,但其中刪削原文,妄為竄易,實不一處。明人刪改古書,莫此為甚,不待萬曆以後也。

事文類聚翰墨全書》殘本(元槧巾箱本) 编辑

元劉應李撰。《四庫提要存目》題為宋人,誤也。首有大德十一年熊禾序,行書,當是熊氏手寫。稱應李與之講學武夷洪源山中十有二年,然則應李為閩人。書分前、後二集,此本今存《前集》甲集十二卷乙集九卷,丁集全缺,丙集十一卷,戊集十三卷,己集七卷,庚集二十四卷,辛集十卷,壬集十二卷、癸集十一卷;《後集》存乙集上、中、下三卷,丙集十二卷,戊集九卷,餘俱缺。卷中凡《事實》每半葉十二行,凡《文類》每半葉十行。按此為劉氏原書,惜缺數集,未知原本總若干卷,大約一百三十卷以上。此後坊本所刻多竄亂,又並合卷數。有稱為《啟制天章》者,改題為《翰墨大全》者不可究詰。余別藏明嘉靖丁巳清白堂楊氏歸仁齋刊本,則通前、後為一百十七卷,《後集》至戊集而止。據此則原書《後集》似謹至戊集。其分卷與此不同者,《前丙集》並為五卷,戊集亦並為五卷,《後丙集》並為六卷,首題為「李古沖古本」,其實亦改竄之本也。而《四庫存目》題為一百二十五卷,則所據亦一本矣。此書對聯、套語入錄,誠為穢瑣。然搜采經傳,宋元人遺文獨存於此冊者不少,當援祝穆《事文類聚》之例存錄之。

又按《後乙集·聖朝混一方輿勝覽》上、中、下三卷,仿祝穆《方輿勝覽》,詳於古跡,而略於因革。然《元一統志》既不傳,《元史·地理志》又多脫誤,則此冊尤考元地理者所不廢也。《潛研堂文集》及《拜經樓藏書題跋》皆載此書,而不知為劉氏書中之一種,且吳氏所載每葉二十四行,行二十字,一一與此本相應,則所見非有別本矣。

文公嘗言:「制誥是君諛其臣,表箋是臣諛其君。」然則近世士大夫以啟、劄相尚,無乃交相諛乎?書坊之書,遍行天下,凡平日交際應用之書,概以啟、劄名,其亦文體之變乎?省軒劉君應李為此編,命曰《翰墨全書》,(明刻本改為《大全》。)凡儒者操翰行墨之文,大約變俗歸雅,返澆從厚,去浮華從質實,多是先哲大家數。而時賢之作,亦在所不遺。斯可謂之《全書》矣。(明刻改為《大全》。)蓋嘗因是而論之,文之體莫善於《書》、《詩》,君之於臣,誥命而已,即後世詔令之體也。臣之於君,謨訓而已,即後世書疏之體也。紀述之體如《堯典》、《禹貢》等作,後世紀誌、碑記敘事之文始於此。問答之體如《微子》、《君奭》等篇,後世論辨往復之文始於是。若後世詩、詞一類,則自虞夏庚歌而下,備見於《三百篇》之《風》、《雅》、《頌》。舍是之外,亦未見有能易是者。至制誥、箋表、啟劄胥為駢儷,而後文始盡變矣。甚者紀事實錄之史,亦為四六之體,吟詠性情,且尚對偶之工。至末流連篇累牘,雖百千萬言而辭不足,果何日而可復返於雅厚、質實之歸乎?且劉君此篇,自冠昏以至喪祭,近自人倫日用,遠而至於天地萬物,凡可以寓之文者,莫不畢備,其亦異乎世之所謂啟劄者矣。其間俚俗之言,異怪之說,雖不能悉去,亦必為之訂其謬誤,而究其指歸。劉君之用志,亦可尚已。劉君力學善文,與余講學武夷洪源山中者十有二年,所造甚深,此特其遊藝之末耳。平間伯氏為刊是書,君之可傳於世者,固(明刊訛「因」。)不止於是也。輒書編端,以驗覽者。歲在丁末正月元日,是為大德之十有一年,前進士考亭熊禾去非父序。(此序明嘉靖本亦載之,但改誤數字耳。《提要》誤應李為宋人,必其所見本脫此一序,故錄之。)

新編排韻增事類氏族大全》十卷(日本五山版本) 编辑

不箸撰人名氏,無序、跋。書中所引事,殆宋末元人所編,與《四庫》箸錄本體例皆同。惟彼以「十幹」分集,每一集為二卷,末二卷為復姓,合二十二卷。此亦以「十幹」分集,而每「幹」為一卷,復姓一卷為《癸集》,不別出,未知誰為原書。每半版十六行,行二十八字。鐫刻精好,的是從元本出。相傳日本應永年間所刻,謂之五山版。「五山」者,佛寺所建之地名也。

新編群書類要事林廣記》九十四卷(日本元祿十二年刊本) 编辑

元西穎元靚編。凡分十集,《甲集》十二卷,《乙集》四卷,《丙集》五卷,《丁》至《壬》各十卷,《癸集》十三卷。元靚著有《歲時廣記》,《提要》因有朱鑑一序,定為宋人。今此書《乙集》錄元初州郡,《壬集》錄至元雜令,則元靚逮元代猶存也。其書體例仿佛《居家必用》,而搜采較博,雖少遠大雅,實有便於日用。其中所采《蒙古篆百家姓》及《地理禮儀》,猶足考元代之制度,「時令」一門,與所撰《歲時廣記》不相復,彼為考古,此為便俗故也。書首尾無序、跋,唯《甲集》目錄後有本記云:「此書因印匠漏失版面,已致有誤君子,今再命工修補外,新增添六十餘面,以廣其傳,收書君子幸垂鑒焉。泰定乙丑仲冬增補。」此書箸錄罕載,雖為日人重翻,尚不失元刊之舊,可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