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訪書志
作者:楊守敬 
1900年
日本訪書志補

光緒庚辰之夏,守敬應大埔何公使如璋之召,赴日本充當隨員。於其書肆頗得舊本。旋交其國醫員森立之,見所著《經籍訪古志》,遂按錄索之。會遵義黎公使庶昌接任,議刻《古逸叢書》,囑守敬極力搜訪。而藏在其好古家者,不可以金幣得。屬有天幸,守敬所攜古金石文字,乃多日本所未見者,彼此交易。於是其國著錄之書麕集於篋中。每得一書,即略為考其原委,別紙記之。久之得廿餘冊,擬歸後與同人互相考證,為之提要。既歸,赴黃岡教官任,同好者絕無其人,此稿遂束高閣。而遠方妮古之士,嘗以書來索觀其目,因檢舊稿,塗乙不易辨。時守敬又就館省垣,原書多藏黃洲,未能一一整理,乃先以字畫清晰者付書手錄之,厘為十六卷。見聞之疏陋,體例之舛錯,皆所不免。又其中不盡罕見之書,而驚人秘笈尚多未錄出者。良以精力衰頹,襄助無人,致斯缺憾。倘天假之年,或當並出所得異本,盡以告世人也。

辛丑四月宜都楊守敬自記於兩湖書院之東分教堂

緣起

编辑

余生僻陬,家鮮藏書,目錄之學,素無淵源。庚辰東來日本,念歐陽公百篇尚存之語,頗有搜羅放佚之志。茫然無津涯,未知佚而存者為何本。乃日遊市上。凡板已毀壞者皆購之,不一年遂有三萬餘卷。其中雖無秦火不焚之籍,實有奝然未獻之書。因以諸家譜錄參互考訂,凡有異同及罕見者,皆甄錄之。夫以其所不見,遂謂人之所不見,此遼豕所以貽譏,然亦觕有秘文墜簡,經余表章而出者,不可謂非采風之一助也。

日本舊有鈔本《經籍訪古志》七卷,近時澀江道純、森立之同撰。所載今頗有不可蹤跡者。然余之所得為此志之所遺,正復不少。今不相沿襲,凡非目睹者別為《待訪錄》。

《訪古志》所錄明刊本,彼以為罕見,而實我國通行者,如劉節之《藝文類聚》,安國、徐守銘之《初學記》,馬元調之《元白集》之類,今並不載。亦有彼國習見,而中土今罕遇者,又有彼國翻刻舊本而未西渡者,茲一一錄入。

《經義考》每書載序跋,體例最善。《愛日精廬藏書志》遂沿之。茲凡《四庫》未著錄者,宋元以上並載序跋,明本則擇有考證者載之。行款匡廓亦詳於宋元而略於明本。

日本古鈔本以經部為最,經部之中,又以《易》、《論語》為多。大抵根原於李唐,或傳鈔於北宋,是皆我國所未聞。其見於《七經孟子考文》者,每經不過一二種,實未足概彼國古籍之全。

《考文》一書,山井鼎校之於前,物觀又奉敕校之於後,宜若彼國古本不復有遺漏。不知《考文》刊於享保中,當我康熙末,其時彼國好古之士亦始萌芽,故故所傳《易》單疏本,《尚書》單疏本,《毛詩》黃唐本,《左傳》古抄卷子本,皆為《考文》所未見,其他遺漏何怪焉。

日本古鈔本,經註多有虛字。阮氏《校刊記》疑是彼國人妄增。今通觀其鈔本,乃知實沿於隋唐之遺。(詳見陸氏《釋文》中)即其原於北宋者,尚未盡刪削。(如志中所載《尚書》《毛詩》經註鈔本猶多虛字)今合校數本,其漸次鏟除之跡猶可尋。阮氏所見經註本,大抵皆出於南宋,故不信彼為唐本。

日本文事盛於延喜、天平,當唐之中葉。厥後日尋干戈,至明啟、禎間,德川氏秉政,始偃武修文。故自德川氏以前,可信其無偽作之弊。《古文孝經》固非真孔傳,然亦必司馬貞、劉子元所共議之本,《提要》疑是宋以後人偽作,未悉彼國情事也。

日本氣候,固無我江南之多黴爛,亦不如我河北之少蠹蝕,何以唐人之跡存於今者不可勝計?蓋其國有力之家皆有土藏,故雖屢經火災而不毀。至於鈔本皆用彼國繭紙,堅韌勝於布帛,故歷千年而不碎。

日本收藏家除足利官學外,以金澤文庫為最古,當我元、明之間。今日流傳宋本大半是其所遺。次則養安院,當明之季世,亦多宋、元本,且有朝鮮古本。此下則以近世狩谷望之求古樓為最富。雖其楓山官庫、昌平官學所,儲亦不及也。又有市野光彥、澀江道純、小島尚質及森立之,皆儲藏之有名者。余之所得,大抵諸家之遺。

日本醫員多博學,藏書亦醫員為多。喜多村氏,多紀氏,澀江氏,小島氏,森氏,皆醫員也。故醫籍尤收羅靡遺。《躋壽館書目》(多紀丹波元堅撰)所載,今著錄家不及者不下百種,今只就余收得者錄之。

日本崇尚佛法,凡有兵戈,例不毀壞古剎,故高山寺、法隆寺二藏所儲唐經生書佛經不下萬卷,即經史古本,亦多出其中。今茲所錄,仿《舊唐書·藝文志》之例,收諸家之為釋氏而作者。其一切經雖精妙絕倫,皆別記之。

日本頗多朝鮮古刻本,皆明時平秀吉之役所掠而來,如《姓解》《草堂詩箋》等書,余詢之朝鮮使臣,並稱無傳,且云秀吉之亂,其國典籍為之一空。然則求朝鮮逸書者,此地當得半矣。

日本維新之際,頗欲廢漢學,故家舊藏幾於論斤估值。爾時販鬻於我土者,不下數千萬卷。猶憶前數年有蔡姓者載書一船,道出宜昌。友人饒季音得南宋板《呂氏讀詩記》一部,據云宋、元槧甚多。意必有秘笈孤本錯雜於其中,未知流落得所否。今余收拾於殘剩之後,不能不為來遲恨,亦不能不為書恨也。

余之初來也,書肆於舊板尚不甚珍重。及余購求不已,其國之好事者遂亦往往出重值而爭之。於是舊本日稀,書估得一嘉靖本亦視為秘笈,而余力竭矣。然以余一人好尚之篤,使彼國已棄之肉復登於俎,自今以往,諒不至拉雜而摧燒之矣。則彼之視為奇貨,固余所厚望也。(近日則聞什襲藏之,不以售外人矣。)

日本學者於四部皆有撰述,朝事丹鉛,暮懸國門,頗沿明季之風。然亦有通材樸學卓然可傳者,反多未授梓人。(如狩谷之《和名類鈔箋》、丹波之《醫籍考》。)擬別為日本著述提要,故茲皆不錄入。其有采錄古書不參彼國人論議者,如《醫心方》、《和名類聚》之類,皆千年以上舊籍,尤為校訂之資,故變例收之。至若朝鮮為我外藩,《桂苑筆耕集》已見於《唐志》,今茲亦隨類載入。《醫方類聚》,日本有活字本,亦醫籍之淵藪也。

皇侃《論語疏》《群書治要》及《佚存叢書》久已傳於中土,此錄似勿庸贅述。然《皇疏》有改古式之失,《治要》有鈔本、活字二種,他如《古文孝經》、《唐才子傳》、《臣軌》、《文館詞林》、《難經集註》(皆在《佚存叢書》中),彼國亦別本互出,異同疊見,則亦何可略之?

日本收藏家,余之所交者,森立之、向山黃村、島田重禮三人,嗜好略與余等。其有絕特之本,此錄亦多采之。唯此三人之外,余罕所晉接,想必有驚人秘笈什襲於金匱石室中者,幸出以示我,當隨時補入錄中,亦此邦珍重古籍之雅談也。

《志》中爭宜刊布者,經部之《易》單疏,《書》單疏,萬卷堂之《穀梁傳》、十卷本之《論語疏》;小學類之蜀本《爾雅》,顧野王原本《玉篇》,宋本《隸釋》;子部之台州本《荀子》,類書之杜臺卿《玉燭寶典》,邵思《姓解》,醫家之李英公《新修本草》,楊上善之《太素經》;集部之《文館詞林》十卷(《佚存叢書》所刻僅四卷,)是皆我久佚之籍,亦藝林最要之書,使匯刻為叢書,恐不在《士禮居》《平津館》下也。若釋慧林《一切經音義》百卷、釋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十卷,此小學之淵藪,一部傳而漢唐宋文字、音韻之書皆得以見崖略。顧卷帙浩繁,力不能贍。世之高瞻遠矚者,或亦有取於斯。(厥後黎公使多以刻入《古逸叢書》)

前人譜錄之書,多尚簡要。《敏求記》唯錄宋本,《天祿琳瑯》、《愛日精廬》、《拜經樓》藏書則兼采明本,時代不同故也。而張金吾論說尤詳。余之此書又詳於張氏,似頗傷繁冗。然余著錄於兵燹之後,又收拾於瀛海之外,則非唯其時不同,且其地亦不同,茍不詳書,將有疑其為郢書燕說者。且錄中之書,他日未必一一能傳,則存此崖略,亦好古者所樂觀也。

凡習見之書,不載撰人名氏。其罕見之品,則詳錄姓氏,間考爵裏。

古鈔本及翻刻本多載彼國題記,其紀元名目甚繁。若必一一與中土年號比較詳註,則不勝其冗,今別為一表,以便考校。

光緒辛巳二月宜都楊守敬記

目錄

编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