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史綱目
第一
作者:安鼎福
1760年
第二

起己卯朝鮮箕子元年。盡己未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六年高句麗新大王十五年百濟肖古王十四年。凡一千三百一年。

己卯朝鮮箕子元年。殷太師箕子東來。周天子。因以封之。

箕子。子姓。名胥餘。殷紂之親戚也。封於箕而子爵。故號箕子。史記註。箕國名。子爵也。一統志云。西華。故箕地。在開封府城西九十里。初。聖師食采於箕。故稱箕子。今邑中有箕子臺。仕殷爲太師。紂爲淫佚。箕子諫。不聽而囚之。乃被髮佯狂而爲奴。皷琴以自悲。及周武王伐紂入殷。命召公釋箕子囚。問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王乃問以天道。箕子爲陳洪範九疇。見史記及書傳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洪範大傳而不臣也。史記○東方。初無君長。有神人。降于太白山檀木下。國人立以爲君。是爲檀君。或曰。名王儉。國號朝鮮。卽唐堯二十五載戊辰歲也。按東方古記等書。所言檀君事。皆荒誕不經。檀君首出。必其人有神聖之德。故人就以爲君耳。古者神聖之生。固有異於衆人者。豈有若是無理之甚乎。其所稱桓因帝釋。出於法華經。其他所稱。皆是僧談。羅麗之代。尊崇異敎。故其弊至此矣。東方。累經兵火。國史秘藏。蕩然無存。而僧釋所記。得保於巖穴之中以傳。後世作史者。悶其無事可記。至或編入正史。世愈久而言愈實。使一區仁賢之方。歸於語恠之科。可勝歎哉。若是不經之說。一切不取。庶欲洗刷襲謬之陋習爾。夫先王制禮。祀典最嚴。今文化縣九月山。有三聖祠。自勝國至本朝。祭桓因,桓䧺,檀君。檀君祭之固當矣。因䧺亟去勿疑。非其鬼之祭。此類是也。敎民編髮盖首。君臣,男女,飮食,居處之制。自此始焉。初。冀州東北之地。東夷居焉。堯德廣被。卛皆歸化。貢其皮服。舜攝政。置幽營二州。覊屬諸夷。按遼地。古初爲東夷之地。故禹跡所及。至于右碣石。而曰。島夷皮服。島夷。指我東也。我東地形。三面阻海。其狀如島。故漢書朝鮮在海中越之象。是也。堯舜之際。德敎漸敷。東夷歸化者益多。故以冀州東北之地。爲幽州。今遼河以西是也。以靑州東北越海之地。爲營州。今遼河以東是也。聖人之治。務德不務廣地。此盖如後世覊縻州要以繫屬夷貊而已。夏禹卽位。會諸侯於塗山。檀君。遣子夫屢入朝。至商王武丁八年甲子。入阿斯達爲神。在位一千十七年。壽一千四十八云。崔氏溥曰。唐虞至夏商。世漸澆漓。人君享國。久長不過五六十年。安有檀君。獨壽千四十八年。以享一國乎。知其說之誣也。前輩。以爲傳世歷年之數。此說近理。近世權近。入覲天庭。太祖命賦詩。以檀君爲題。近詩曰。傳世不知幾。歷年曾過千。時以近言爲是。○檀君初都平壤。後徙白岳。檀君薨後一百九十六年。此年數。當係于檀君子孫。而箕子東封。○初。東方夷有九種。曰𤱶夷,方夷,干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卛皆土着。天性柔順。喜飮酒歌舞。或冠弁衣錦。器用俎豆。夏后太康失國。夷人始叛。及后相卽位。征𤱶夷。明年又征黃夷。七歲。干夷𤱶夷。賓于夏。少康以後。夷人始服王化。方夷來賓。自是獻其樂舞。后槐三歲。九夷賓于夏。后泄卽位。命𤱶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始加爵命。后發元歲。諸夷賓于王門入舞。桀之亂。𤱶夷入居邠,歧之間。桀爲暴虐。諸夷多內侵。殷湯革命。伐而定之。仲丁六祀。又有藍夷復叛。自是諸侯。或服或叛。及武乙。東夷寖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所謂徐夷是也。周初。封商大師國於朝鮮。時管蔡叛周。招誘淮夷作亂。周公征定之。其後徐夷僭號。穆王命楚滅之。至楚靈王會申。亦來同盟。後越遷琅瑘。遂陵暴諸夏。侵滅諸小國。秦幷天下。其淮泗夷。皆散爲人戶。於是。東夷之入居中國者皆盡。按或問。東夷古初種落寔繁。地別號殊。未必皆在我疆則子之編于此者。何也。曰其種。雖不一。而其地。要不出遼瀋內外之地。檀氏亦安知非九夷之一乎。大抵東方。木氣勝而多仁。故兩漢書皆云。東夷天性柔順。其言與我人。資性相符。尤爲可信。且堯舜之際。幽營在其治內。檀君與堯幷立。跨居鴨綠內外。去聖人之化不遠。是以其冠弁俎豆。有中夏之風。而箕子東來。又施仁賢之化。夫子之浮海欲居。盖以是也。班范顔籕之言。豈欺我哉。後漢書及通典東夷傳。論九夷始末。故今附于此。以備掌故之資。

都平壤。○築城郭。○施八條之敎。

箕子之來。中國人隨之者五千。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焉。初至。言語不通。譯而知之。敎民禮義。使知中國之制。父子君臣之道。設禁八條。其略。相殺償以命。相傷以穀償。相盜者。男沒爲其家奴。女爲婢。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爲民。俗猶羞之。嫁娶無所售。是以其民不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其民飮食以籩豆。崇信讓篤儒術。釀成中國之風敎。以勿尙兵鬬。以德服強暴。隣國皆慕其義歸附。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漢書凾虗子補宋范曄曰。箕子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邑無淫盜。門不夜扃。回頑薄之俗。就寬略之法。行數百年。故東夷。通以柔謹爲風。異乎三方。仲尼以爲可居。亦徒有以焉爾。若箕子之省簡文條而用信義。其得聖人作法之原矣。唐柳宗元曰。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玆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慇懃焉。當紂之時。大道悖亂。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範。辱於囚奴。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旣改。生人以正。乃出大經。用爲聖師。周人得以序彜倫而立大典。故在書曰。箕子歸作洪範。法授聖也。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爲華。化及民也。卛是大道。聚於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李氏晬光曰。箕子八條。只有三條。或疑幷五倫爲八云。按漢書。所稱八條而只擧三條。三條卽洪範八政中司冦事也。箕子爲治。必不捨洪範而他圖。八條恐指八政而言也。

定田制。敎民田蠶。

箕子用殷田制。敎民以田蠶織作。井田遺址在今平壤府南外城內不三年。民皆向化。禮俗以興。朝野無事。人民歡悅。以都邑之江。比黃河。以其山。比嵩山。卽大同江。永明嶺。作歌頌禱其德。韓氏百謙曰。余到平壤。見箕田遺制。阡陌皆在。整然不亂。古聖人經理籌畫。變夷爲夏之意。猶可想見。其田形畒法。與今孟子所論井字制不同。其中含毬正陽兩門間區畫。最爲分明。其制皆爲田字形。田有四區。區皆七十畒。大路之內。橫而見之。有四田八區。四田四象之象耶。八區八卦之象耶。八八六十四。正正方方。其法象先天方圖。噫此盖殷制也。孟子。殷人七十而助。七十畒。本殷人分田之制。箕子殷人。其畫野分田。宜倣宗國。其與周制不同。無疑矣。惟玆阡陌。數千年來。變革改正。難保其不差尺寸。而其大略。界區以一畒之路。界田以三畒之路。其三方九畒大路。由城門達之永歸津頭。似是往來通衢。而非專爲田間阡陌而設。然其必以十六田六十四區爲一甸。則亦不無界限之意。自此以外。田界之路。或有侵耕失古處。則後人未知制作本意。必以三畒爲準而正之。無復有大中之分。八卦法象。雖不可尋。而其以七十畒爲一區。四區爲一田。兩兩相幷而去。則盡一野皆同矣。按班史刑法志云。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甸有六十四井云云。其井邑丘甸之名。雖用周制。而以四起數。四四成方。與此脗合。班氏之學甚博。或恐有所沿襲來歷也。其尖斜欹側。不能成方處。或一二田。或一二區。隨其地勢以爲之。此則鄕人傳稱爲餘田云。雖周家井田之制。其地。難得如繩直準平。而其不成處。不可棄而不用。則恐其制不得不如此也。其公田廬舍之制。雖不得考。然其制田。旣非井字之形。則孟子所謂中有公田。八家皆私百畒之制。已逕庭矣。意者殷之時。雖田於野而其廬舍。未必在田傍。或皆聚居村落城邑之中。其公田。亦都在一隅之地。未必介在私田之中。糞耕耘穫之際。遠近不同。民有病者。且人文漸備。吉㐫禮縟。七十畒。爲不足於養生送死之資。故姬周之有天下也。順天因人。增爲百畒。且制井田之法。八家同井。中置公田。

壬午四年。箕子朝周。

箕子。以素車白馬。殷人尙白也朝周。過故殷墟。感宮室毁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不可。欲泣爲近媍人。乃作麥秀詩以歌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人聞之。皆爲流涕。竹書史記補宋曾鞏曰。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曰朝周者。所謂於周爲客也。按洪範一篇。言王訪于箕子。則王就而見之。不敢屈也。箕子稱武王。曰而曰汝。而自稱我。終不臣周也。然則曷爲受封而朝周乎。曰武王之封。固在箕子去之之後。猶以客禮待之。故箕子。亦朝周而不憚。曾氏之說是矣。尙書大傳。麥秀歌以爲微子所作。與史記不同。此未可詳。而竹書記年。武王十六年。箕子朝周云。則箕子之朝周信然矣。且以左傳證之。僖公十五年。秦穆公曰。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後必大。晉其庸可冀乎。箕子若不朝周。則此言。何爲而作。彼西戎之君。亦何以聞之乎。

戊午四十年。箕子薨。

壽九十三。葬平壤北兔山。卞氏季良曰。箕子。武王之師也。武王。不以封於他方。而于我朝鮮。朝鮮人親炙。君子得聞大道之要。小人得蒙至治之澤。其化至於道不拾遺。此豈非天厚東方。畀之仁賢。以惠斯民。而非人所能及也。井田之法。八條之約。炳如日星。吾邦之人。世服其敎。後之千祀。如生其時。愀然對越。自有不得已者矣。李氏廷龜曰。天生蒸民。必降聖賢。作之君作之師。遂其生立其敎。羲軒堯舜之敎中土是已。我東雖僻。亦天民也。而曰自檀君。人文未彰。倘微箕子之敎。終爲左袵之俗。箕子之敎東方。猶羲軒堯舜之敎中土。有不得而已者。此非天意歟。按皇天。眷佑我邦。太師東來。篤我以彜倫。敎我以禮樂。使人淪肌浹骨。涵育於大化之中。雖其迹已遠。其言已湮。而民之受敎而服習者。歷千祀而不泯。傾覆于四郡二府之際。夷于三國。佛于羅麗。而其禮義之根於心者。則愈久不替。是以聖人。有欲居之意。前史有君子之稱。豈徒然哉。莫非太師之敎使然也。東人之不知其所以然。猶魚游於水而不知賴水以生也。當時制作。雖無傳者。而今我人。大冠白衣。媍女之首餙。說者謂殷之遺制。其或信然也。

壬戌朝鮮年代紀年無考○孔子卒于魯。

春秋之際。王室微弱。諸侯爭強。孔子傷天下之無賢君也。歎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後又曰。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戊戌朝鮮年代紀年無考○燕伯僭稱王。侯欲伐不果。亦稱王。

箕子薨。子孫世君東方。而年代無考。至是。燕易王僭號。欲東略地。朝鮮侯。欲興兵伐燕。以尊周室。大夫禮。諫之乃止。使禮西說燕。燕亦止不攻。侯復稱王。文獻通考。魏略補。○按是時。周爲共主而燕伯稱王。其罪當伐。朝鮮侯。眇然在荒服之外。欲擧問罪之師。其意大矣。然而無桓文之才。列國之助。不量其力。挑禍隣國。則義聲未彰。而必先受禍。大夫禮之謀國。亦可謂忠矣。且問燕之罪。以其僭號而末乃尤而效之。其尊周之心。果安在哉。

庚辰朝鮮年代紀年無考○王否。服屬于秦。尋薨。子準立。

初。朝鮮稱王。其後子孫稍驕虐。燕將秦開。甞質於東胡。胡甚信之。歸以襲破東胡。攻朝鮮西方。取地一千餘里。至滿潘汙爲界。朝鮮始弱。及秦幷天下。王否畏秦。遂服屬於秦。不肯朝會。否。箕子四十世孫也。尋薨。子準立。文獻通考魏略補。

辛巳王準元年。

壬辰十二年。燕齊趙民來投。

始全燕時。略屬眞番朝鮮。爲置吏築障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及二世立。天下大亂。燕齊趙民愁苦。稍稍亡歸朝鮮者。數萬口。漢書。文獻通考補。○按此中國人來投之始。中國有變一隅。東韓常爲逃難之所。歷世皆然。此誠安危之機也。處置得宜則莫非我民。若失其道。易以生變。處之當如何。散處州郡。安其田業。簡其才勇。編之行伍。拔其豪俊。授以職任。使不失所而已可也。若失於節制。使之聚而成羣。則飢附飽颺。喜怒易生。而至於難制矣。此時秦亂。燕齊趙民之來投者。數萬口。後日衛滿來降。封之百里。令守西邊。滿以亡命鷙悍之姿。擁數千之衆。而詿誘前來數萬失所之民。如之何不羣然影從也。箕王處失其宜。終以滅亡。可爲後來之戒。

戊戌十八年八月。北貊致梟騎。助漢伐楚。

貊。東夷國名。

己亥十九年。與漢。以浿水爲界。

漢旣定天下。以盧綰爲燕王。以燕所築遼東障塞。爲遠難守。復修遼東古塞。至浿水爲界。漢書補。

丙午二十六年。燕人衛滿來降。拜爲博士。守西鄙。

漢燕王盧綰。反入㐫奴。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推䯻蠻夷服。東走出塞。渡浿水來降。說王求居西界故秦空地上下障。與諸亡命。爲國藩屛。王信寵之。拜爲博士。賜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邊。漢書。文獻通考。魏略補○按以小事大。以弱服強。以夷狄歸中國。此不易之定理也。我東。地偏國小。昵近中華。唯不失大國之援。然後可以自存矣。衛滿聚黨數千人。乘亂出奔。則是中國之叛民也。王。乃容受叛民。使守西鄙。欲與大邦爲讐。幸以此時。天下新定。呂后志在休養。故不至用兵。若遇如漢武者。卽不待衛滿之叛。而問罪之師。亦必東駕矣。

戊申二十八年。朝鮮王衛滿元年。○是歲僭國一。衛滿。叛襲王都。王南奔。滿。稱朝鮮王。都王儉城。

滿居西鄙。誘亡黨稍衆。乃遣人詐告王。言漢兵十道至。求入宿衛。遂還攻王。王與滿戰不敵。將其左右宮人。及餘衆數千人。南奔馬韓。自箕子至準四十一世。凡九百三十年而失國。崔氏曰。箕子。以明疇之學。高不臣之志。斂以東歸。敷八條之敎。行井田之制。其深仁厚澤。足以固結民心。而壽國脉於綿遠矣。吾東方禮俗之美。聞於天下。夫子有欲居之志。漢史稱仁賢之化。唐書美君子之國。宋朝以爲禮樂文物之邦。涵虗子亦曰。詩書仁義之國。則吾箕子過化存神之妙。惠我東方者。歷千萬祀而如一日也。惜其載籍不傳。文獻無徵也。○滿擊破朝鮮。稍役屬眞番,朝鮮諸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儉。會。孝惠高后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約滿爲外臣。保塞外。以故滿得以兵權財物。侵降其傍小邑。眞番臨屯。皆來服屬。地方數千里。漢書補。○按史記及前漢書。始立朝鮮傳。又按或言衛滿。是中國之人。不係朝鮮臣子。則不當在簒賊之例云。此言不是。史旣云滿來降。又云以滿。拜爲博士。又云求入宿衛。其臣事之跡明矣。亦梁侯景之流也。綱目於侯景。曷甞不以簒賊待之耶。通鑑。與檀箕幷稱三朝鮮。有若德同義均者然。其義誤矣。

王。攻破馬韓。都金馬郡。今益山郡也。

王南奔。攻馬韓破之。自立爲韓王。是爲武康王。今益山五金寺峯西。有雙陵。高麗史云。後朝鮮武康王及妃陵也。俗號永通大王陵。又箕準城。在龍華山上。準。王馬韓。不與朝鮮相往來。其子友親。留在國。因冐姓韓氏。○韓地在朝鮮東南海上。其種有三。曰馬韓。曰辰韓。曰弁辰。卽卞韓也。晉梁二書作卞韓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地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地北與穢貊。南近倭。弁辰在辰韓之南。亦有十二國。地近倭。凡七十八國。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戶。各在山海間。皆古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爲辰王。都目支國。今未詳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來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言語有類。秦人或謂之秦韓。其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繼襲。不得自立爲王。明其爲流移之人也。弁辰不知其始祖。屬於辰韓。與辰韓雜居。亦有城郭。衣服居處。與辰韓同。言語風俗相似。號三韓。後漢書杜氏通典補韓氏百謙曰。我東方。在昔自分爲南北。其北。本三朝鮮之地。後爲高句麗。其南。乃三韓之地。後漢書云。弁韓在南。辰韓在東。馬韓在西。其指三韓地方。亦已詳矣。後赫居世。爲辰韓所推。而新羅始焉。溫祚。滅馬韓。而百濟興焉。首露據辰韓南界。伽倻之南。智異之東。皆其所有。疑卽弁韓之地也。然則南自南。北自北。本不相攙入。雖其界限。不知的在何處。而恐漢水一帶。爲限隔南北之天塹也。林氏象德曰。是時朝鮮旣亡。三韓洪荒。人民隨地聚居。各爲部落。間有䧺長。皆稱曰國。三韓所統無慮七十餘國。朝鮮濊貊之間。小國不可殫記。自新羅肇興。數十年間。高句麗起於浿北。百濟起於漢南。而諸小國或降或滅。皆爲三國郡縣。按後漢書。及三國魏志。始立三韓傳。文獻通考曰。馬韓人。知田蠶作綿布。出大栗如梨。有長尾鷄長五尺。邑落雜居。亦無城郭。作土室形如塚。開戶在上。不知跪拜。無長幼男女之別。不貴金寶錦罽。不知騎乘馬牛。惟重纓珠。以綴衣爲餙。又懸頸垂耳。大卛皆魁頭露紒。布袍草履。其人壯勇。少年有築室作力者。輒以繩貫脊皮。縋以大木。嚾呼爲健。常以五月。祭鬼神。晝夜酒會。羣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蹋地爲節。十月。農功畢。亦復如之。諸國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號爲天君。又立蘇塗。建大木。以懸鈴皷。事鬼神。蘇塗之義。有似浮屠。其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其國各有帥。大者自名爲臣智。其次爲邑借。散在山海間。無城郭。有愛襄國,牟水國,桑外國,小石索國,大石索國,古誕者國,臣濆沽國,伯齊國,速盧不斯國,優休牟涿國,古離國,怒藍國,月支國,咨離牟盧國,素謂乾國,古爰國,莫盧國,卑離國,占離卑國,臣釁國,支侵國,狗盧國,卑彌國,監奚卑離國,古蒲國,致利鞠國,冉路國,兒林國,駟盧國,內卑離國,感奚國,萬盧國,辟卑離國,舊斯烏旦國,一離國,不彌國,友半國,狗素國,捷盧國,牟盧卑離國,臣蘇塗國,莫盧國,古臘國,臨素半國,臣雲新國,如來卑離國,楚山塗卑離國,一難國,狗奚國,不雲國,不斯濆邪國,爰池國,乾馬國,楚離國。凡五十餘國。大國萬餘家。小國數千家。摠十餘萬戶。臣智。或加侵呼臣雲遣支報安邪踧支濆臣離兒不例拘邪秦支廉之號。其官有魏卛善,邑君,歸義侯,中郞將,都尉,伯長侯。○辰韓。其俗名國爲邦。弓爲弧。賊爲冦。行酒爲行觴。相呼皆爲徒。諸小邑。各有渠帥。大者名臣智。次有險側。次有樊穢。次有殺奚。次有邑借。皆其官名。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馬。嫁娶以禮。其俗男女有別。以大鳥羽送死。其意欲使死者。飛揚。國出鐵。韓穢倭皆從取之。諸市買皆用鐵。如中國用錢。又以供給二郡。俗喜歌舞飮酒皷琴瑟。其瑟形如筑。彈之亦有音曲。兒生便以石壓其頭。欲其匾。故辰韓人皆匾頭。男女近倭。亦文身。便步戰兵仗。與馬韓同。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讓路。○弁辰。亦有城郭。衣服居處。與辰韓同。言語風俗相似。祠祭鬼神有異。施竈皆在戶西。其人形皆長大美髮。衣服㓗凈。而刑法嚴峻。其國近倭。故頗有文身者。辰弁二國。有已柢國,不斯國,弁彌離彌凍國,弁接塗國,勤耆國,難彌離彌凍國,弁古資彌凍國,弁古淳是國,冉奚國,弁半路國,弁樂奴國,軍彌國,弁軍彌國,弁彌烏耶馬國,如湛國,弁甘路國,戶路國,州鮮國,馬延國,弁狗邪國,弁走漕馬國,弁安邪國,弁瀆盧國,斯盧國,優中國。合爲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摠四五萬戶。○此爲二十五國。恐軍彌國疊錄也。

己酉馬韓王箕準元年。

癸丑馬韓衛氏朝鮮秋。濊君南閭降漢。漢置滄海郡。

濊。亦朝鮮之地。漢令彭吳開道。通濊貊朝鮮。濊君南閭卛男女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帝以其地爲滄海郡。濊國古城。在今江陵府東。○漢書補○後漢書。始立穢傳。

按。此中國置郡之始。山川區別。風氣殊異。嗜欲不同。言語不通。聖人因時設敎。所以達其志。而通其俗也。我東。與中華山川隔絶。是天生別區。不可列於中國之郡縣明矣。是以唐虞三代之際。惟聞貢其皮服獻其樂舞。覊縻之而已。未聞並呑割裂。必欲爲中國之地。而後已也。漢武帝窮兵黷武。惟事四夷。地雖廣而德不務。威雖加而惠不暢。徒弊中國。得不補失。顧何益哉。滄海郡建未幾而罷矣。四郡建未幾而合矣。玄菟移郡治矣。樂浪省東部矣。力不能守。而擧措顚倒。徒爲夷濊之所笑。豈不爲中國羞哉。後日唐高宗欲縣麗濟。元世祖亦置行省。大明太祖將置鐵嶺衛。皆欲襲漢武之侈心。而未達古聖王之道者也。

乙卯馬韓衛氏朝鮮漢罷滄海郡。

漢丞相公孫弘。以罷敝中國。奉無用之地。諫罷之。漢書補。

壬申馬韓朝鮮王右渠朝鮮王右渠。殺漢遼東都尉涉何。

衛滿卒。傳子。及孫右渠。誘漢亡人滋多。又未甞入見。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壅閼不通。是歲。漢使涉何誘右渠。終不肯奉詔。何去至界上臨浿水。使御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卽渡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將。帝爲其名美。卽不詰。拜何爲遼東東部都尉。朝鮮㤪何。發兵襲攻殺何。按辰國者。馬韓也。通典曰。箕準逐馬韓王。自立爲辰王是也。東方自檀君立國。專心事大。至于箕子。白馬朝周。後君亦欲伐燕。以尊周室。至此已爲劉漢。而一脉拱北之誠。終始不懈。此東人之所以見稱於中國。而亦能保守邦域者也。至於衛氏。與檀箕。䂓模自別。而旋致覆滅。由不得其術故也。

夏六月。漢伐朝鮮。

帝募天下死罪爲兵。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左將軍荀彘。出遼東。漢書補○按。我東。三邊環海。一隅連陸。誠四面受敵之國也。東南緣海。接近倭域。乘船冦掠。無所不到。又與中國失和。則陸從遼碣。水由渤海。漢魏隋唐之事。可鑑也。知此意。則海防邊圉之策。當加之意。而要不使挑釁而致變也。

癸酉馬韓是歲衛氏朝鮮亡春三月。漢軍圍王儉城。夏。朝鮮人。弑其君右渠出降。大臣成己死之。衛氏亡。

漢兵入朝鮮境。朝鮮王右渠。發兵拒險。楊僕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儉。右渠城守。窺知僕軍少。卽出城擊僕。僕軍敗散。遁山中十餘日。稍求退散卒復聚。荀彘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天子爲兩將未有利。乃使衛山。因兵威往誘右渠。右渠見使者頓首謝。願降恐兩將詐殺臣。今見信節請復降。遣太子入謝。獻馬五千匹及軍𩞯。人衆萬餘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荀彘。疑其爲變。謂太子。已服降。宜令人無持兵。太子亦疑使者荀彘詐殺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山還報天子。天子誅山。彘破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楊僕亦往會居城南。右渠遂堅城。數月未能下。彘所將燕代卒多勁悍。僕將齊卒已甞敗亡困辱。卒皆恐將心慙。其圍右渠。常持和節。彘急擊之。朝鮮大人。乃陰間使人私約降。僕往來言尙未肯决。彘數與僕期戰。僕欲就其約不會。彘亦使人求間隙。降下朝鮮。朝鮮不肯心附僕。以故兩將不相能。按。自古兩將出師邀功絶域。未有能和者。故朝鮮能間之。而兩將終不能保其功名。彘心意。僕前有失軍罪。今有朝鮮私善。而不能降。疑其有反計。未敢發。天子。以兩將圍城乖異。兵久不决。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征之。有便宜得以從事。遂至。彘曰。朝鮮當下。久之不下者。樓船數期不會。具以素所意告曰。今如此不取。恐爲大害。遂亦以爲然。乃以節召僕入彘營計事。卽命彘麾下執僕幷其軍。以報天子。天子誅遂。彘已幷兩軍。卽急擊朝鮮。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按尼谿濊音之反,將軍王唊音頰,相與謀曰。始欲降樓船。樓船今執。獨左將軍幷將戰益急。恐不能與戰。王又不肯降。按右渠雖亡國之君。亦非等閑人陰,唊,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夏。泥溪相參。使人殺右渠降漢。自衛滿至右渠。凡三世八十六年而亡。許氏曰。衛滿未有積仁行德。徒以亡人。以詐逐王準。奪之國而幷之。不義甚矣。二世而滅亡。暴得者暴亡。何以傳世久長。與檀箕幷哉。○朝鮮已降。獨王儉城不下。右渠之大臣成己。復攻漢吏。荀彘。使右渠子長。降相路人之子㝡。告諭其民。殺成己。以故遂定朝鮮。漢書補○按當此之時。國破君亡。大臣內叛。成己獨能不恤其身。奮然固守。其視路人輩賣國偸生。忠節偉然。可以爲後世人臣之勸矣。漢書云。成己叛復攻吏。又云。誅成己。是敵國之辭。故筆法如此。東國通鑑。因以書之。以爲眞若有罪者然。何哉。

漢分朝鮮。爲樂浪,臨屯,玄菟,眞番四郡。

樂浪治朝鮮縣。今平壤府臨屯治東暆縣。暆音施。今江陵府。玄菟治沃沮城。今咸鏡南道眞番在霅縣。霅音颯。在胡地。今未詳。○幷見地理考封參爲澅淸侯。澅音獲地在齊陰爲狄苴侯。地在漢渤海郡唊爲平州侯。在泰山梁父縣長爲幾侯。地在河東㝡以父死頗有功。爲涅陽侯。在南陽郡荀彘徵至。坐爭功相嫉乖計棄市。楊僕。亦坐兵至列口。見地理考當待彘。擅先縱失亡多當誅。贖爲庶人。四郡。自內屬以後。取吏於遼東。吏見民無閉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爲盜。俗益薄。犯禁多至六十餘條。仁賢之化變矣。漢班固曰。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桴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漢書補。

己亥馬韓漢。罷眞番郡。移玄菟郡於高句麗。合臨屯於樂浪。尋置樂浪東部都尉。

初。漢以沃沮地爲玄菟郡治。爲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麗西北。漢高句麗縣。在今瀋陽之奉天府北。自單大嶺今鐵嶺以東。沃沮濊貊。皆屬樂浪。後以境土曠遠。復分樂浪之嶺東七縣。置東部都尉。治不耐城。在今嶺東。未詳。○後漢書補。

壬戌馬韓扶餘君解夫婁。東遷其都。

扶餘國。在玄菟北千里。莫知其先。或曰檀君之後。北徙爲扶餘國。以解爲姓。初。其王解慕潄。自稱天帝子。又號檀君。生子夫婁。夫婁老而無子。按百濟溫祚。爲夫婁庶孫優台之子。則此云無子者可疑。東史之錯亂無徵。盖如是矣。祭山川求嗣。其所御馬至鯤淵。在今胡地未可詳有小兒金色蛙形。喜曰。此天賚我令胤乎。乃收養之名曰金蛙。立爲太子。其國相。謂夫婁曰。東海之濱有地。土壤腴膏宜五穀。可都也。遂勸王移都。又稱東扶餘。按後漢書。及三國志。始立夫餘傳。杜氏通典曰。晉時夫餘庫有印文。言濊王之印。國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其國。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邑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可方二千里。有戶八萬。東夷之域。㝡爲平敞。土宜五穀。不生五果。有宮室倉庫牢獄。多山陵廣澤。其人性强勇謹厚。不冦鈔。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戶皆爲奴僕。諸加別主。大者數千家。小者數百家。會同拜爵揖讓升降。有似中國。以臘月祭天。譯人傳辭。皆跪手據地窃語。用刑嚴急。殺人者死。沒其家人爲奴婢。窃盜一責十二。男女淫。婦人妬。皆殺之。兄死妻嫂。與北狄同俗。出名馬赤玉美珠。大者如酸棗。以弓矢刀矛爲兵。家家自有鎧仗。作城柵。皆圓有似牢獄。行人無晝夜好歌吟。一聲不絶。有軍事。亦祭天。殺牛觀蹄。以占吉㐫。蹄解者爲㐫。合者爲吉。有敵諸加自戰。下戶但擔糧食之。其死。夏月皆用氷。殺人殉葬。多者百數。厚者有棺無槨。其君喪。男女皆從白。婦人着布面衣。去環珮。大軆與中國彷彿。

甲子馬韓新羅始祖朴赫居世元年。○是歲新國一。○按新羅。初稱斯盧。今主後定之名焉。夏四月。辰韓六部。立朴赫居世。爲君。稱居西干。國號斯盧。

先是朝鮮遺民。分居東海濱山谷。爲六村。曰閼川楊山。曰突山高墟。曰觜山珍支。一云干珍曰茂山大樹。曰金山加利。曰明活山高耶。是謂辰韓六部。六部耆老。皆會於閼川。議曰。我輩無君。民皆放逸。盍求有德者以爲君乎。時楊山部。有朴赫居世者。歧嶷夙成。有神聖之質。高墟村長蘇伐公。與六部人。推尊之。至是年四月丙辰。立爲君。時年十三歲。稱居西干。國號斯盧。居西干。辰言王。或云貴人之稱。金氏富軾曰。海東有國久矣。自箕子受封於周室。衛滿僭號於漢初。年代綿邈。文字踈略。莫得以詳焉。至於三國鼎峙。其始終。可得而考焉。權氏曰。孔子刪詩書。斷自唐虞。唐虞已降。已無可恠之事矣。三國始祖。與漢幷時。安有可恠者乎。閼英之生。脫解之出。亦皆恠而不常。豈非厥初。海隅淳朴無知。間有一爲詭說者。擧皆信而神之。以傳後世也。柳氏馨遠曰。東史三國怪異之說甚多。風氣人事。每相表裏。箕子東來。漢武東征。以後。漢史所記。未聞有可恠者。其在三國。反多謊怪。盖此時文獻無徵。習俗薄陋。蚩氓評話之傳。反載記實之史。憫其事迹之闕。反取此等說也。後之編史者。宜一切去之也。按三國始祖。必其爲人。逈出尋常而觀東俗無知。易動以神怪。故假托爲說。如姓朴則托以大卵。姓金則託以金櫃。其名脫解則託以解櫝。緣辭起意。假做立說。聳動愚民。若狐鳴彌勒佛之類耳。如今俚俗古談。若國初事。及近世名人事蹟。多有演說。以異其跡者。其將以此。爲傳信之史乎。中國史神恠之說。雖非如東人之陋。而亦或有焉。則司馬公通鑑。一切不取。只錄其典實可法者。此最當法也。今於是書。依柳氏說。皆刪去。別著考異。著東人好恠之習。

丁卯馬韓新羅始祖四年。夏四月辛丑朔。日食。按三國史。日食或見于此。而不見于彼。日食。雖因地形偏側而有多少分數。然我東地方不大。三國安有彼此不同之理。必是史缺文也。今不著某國而但書日食。

戊辰馬韓新羅始祖五年春正月。斯盧立妃閼英。

閼英。生與王同歲。及長有德容。王聞之。納以爲妃。有賢行。能內補。時人。謂之二聖。

辛未馬韓新羅始祖八年。倭冦斯盧。不至而還。

倭國。在斯盧東大海中千餘里。被山島爲居。凡百餘國。其地東西四千餘里。南北八百餘里。各至於海。厥初處處保聚。各自爲國。當周平王之四十九年。其始祖狹野。卽其所謂神武天皇也起兵誅討。統合諸國。分治境內。世世傳統。猶中國之封建。不甚統屬。自漢武滅朝鮮。始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其大倭王。一姓相承不絶。其俗文身漆齒。習性狡黠強悍。善用劒矟。慣於舟楫。喜抄略隣國。其西北諸國。與三韓相近。而斯盧最近。故常爲邊患。至是來冦。聞王有德乃還。按以倭史考之。此其倭皇崇神之四十八年也。後漢書。始立倭傳。又按東史。倭冦始此。倭地始於女眞黑龍江之東海。邐迤至新羅東南海中。狀如一字。海島中大國也。附庸小島。各自稱國者。亦多焉。性剽悍狡黠。輕生好利。乘船南北市糴。惟商賈爲業。在在成羣。喜抄略。故新羅百濟恒被其害。未必皆出於其君之命。而擧國爲盜也。自有一種惡類。乘間冦抄。當謹交際。通物貨。明約信。不失其好而已。然而夷性難信。在我防禦之策。不可一日不講。羅濟之際。必有應變設施之道。而史無所傳。惜哉。書曰。明王信德。四夷咸賓。此羅祖之所以修德而倭人知懼也。故欲外攘者。必在內修。

壬申馬韓新羅始祖九年春三月。有星孛于王良。

丁丑馬韓新羅始祖十四年夏四月。有星孛于參。

庚辰馬韓新羅始祖十七年斯盧居西干。及其妃閼英。廵撫六郡。

勸督農桑。以盡地利。權氏曰。始祖此擧。庶幾古者。省方補助之法。若媍人。無外事。敎令不出閨門而妃從之。非禮也。按此時。羅祖新造草昧。以常情言之。必欲廣土地。鍊兵士而惟務修德。專意農桑。此孟子所謂王政而勸齊梁之君者也。事若迂遠而實效。莫過於此。廣土用兵之本。亦在於是。彼齊梁之君不知此。而終於齊梁而已。羅祖則能知此。故初起之時。不過爲一邑之酋帥而終能成千歲之業。若羅祖者。可謂知其本矣。

壬午馬韓新羅始祖十九年春正月。卞韓降斯盧。

甲申馬韓新羅始祖二十一年。高句麗始祖東明聖王高朱蒙元年。○是歲新國二。扶餘人解朱蒙。奔至卒本都之。稱高句麗。王姓高氏。

初北扶餘王解慕潄娶河伯。按河伯。是君長之稱。未必如古記所言河水之神。女柳花。生子。骨表英奇。年甫七歲。嶷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夫餘俗。語善射者。爲朱蒙。故因名朱蒙。朱蒙。卽夫婁之異母弟也。夫婁薨。金蛙嗣。金蛙有七子。技能皆不及朱蒙。其長子帶素。請除之。以去後患。金蛙不從。使養馬。朱蒙私試。知其善惡。駿者减食令瘦。駑者善養令肥。金蛙。以肥者自乘。瘦者給朱蒙。後狩于田。以朱蒙善射。與矢少而殪獸多。王子諸臣。又謀殺之。其母陰知。以告朱蒙曰。國人將害汝。以汝才略。何往不可。與其遅留而受辱。不若遠適而有爲。朱蒙。乃與親信烏伊,摩離,陜父等三人。東南走。渡淹淲水。淲音斯。按後漢書註。高麗有盖斯水。疑此水。金富軾云。在今鴨綠江東北。此以鴨綠上流源出處言。輿地勝覽董越朝鮮賦註。以今博川江。爲魚鱉成橋之水。非也。盖在今胡地未詳。欲渡無梁。祝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外孫。今日逃難。追者垂及奈何。於是。魚鱉浮出成橋得渡。橋解。追騎不及。至毛屯谷。魏書北史作普述水未詳遇三人。麻衣者名再思。衲衣者名武骨。水藻衣者名默居。而不言姓。朱蒙。賜再思克氏。武骨仲室氏。默居少室氏。乃告衆曰。我方承景命。欲啓元基。而遇此三賢。豈非天賜乎。遂揆能任事。至卒本川。魏書北史作紇升骨城觀其土壤肥美。山河險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宮室。但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國號高句麗。亦稱卒本扶餘。因以高爲氏。是爲高句麗始祖朱蒙。時年二十二歲。四方聞之。來附者衆。其地連靺鞨。遂攘斥之。靺鞨不能犯。

斯盧築京城。

號金城。在今慶州府東四里長三千七十五步。廣三千一十八步。三十五里。統六部。

乙酉馬韓新羅始祖二十二年。高句麗始祖二年。夏六月。沸流國降高句麗。

沸流國。在沸流水上游。高句麗君。因獵至其國。其國王松讓。出見曰。我在此累世爲王。地小不足容兩主。君立國日淺。爲我附庸。朱蒙忿其言。因與闘辨。亦相射以校藝。松讓不能抗。時。國業新造。儀衛未備。從臣扶芬奴。請取沸流皷角。朱蒙難之對曰。大王困於扶餘。能奮身於萬死。揚名於遼左。此天所命。何事不成。遂往取之。松讓不敢爭。畏其日漸強大。以國來降。以其地。封爲多勿侯。多勿。麗語復土也。

丙戌馬韓新羅始祖二十三年。高句麗始祖三年。春三月。高句麗黃龍見。

黃龍。見於鶻嶺。又慶雲。見於嶺南。其色靑赤。

丁亥馬韓新羅始祖二十四年。高句麗始祖四年。夏四月。高句麗大霧。

雲霧四起。人不辨色。七日。

夏六月晦。日食。○秋七月。高句麗。始立城郭宮室。

己丑馬韓新羅始祖二十六年。高句麗始祖六年。春正月。斯盧。始立宮室。○冬十月。高句麗。伐荇人國。取之。

荇人國。在太白山東南。至是。高句麗。遣其臣烏伊扶芬奴。取其地爲城邑。

癸巳馬韓新羅始祖三十年。高句麗始祖十年。夏四月晦。日食。○樂浪。侵斯盧。及境而還。

樂浪人。將兵來侵。見邊人夜戶不扃。露積被野。曰有道之國。襲之無異於盜。乃引還。按羅祖。修德務本。而其效至於邊陲。晏然露積被野。與徒事其末而終無所成者。優劣果何如哉。樂浪之來侵。見其有道而退。其將亦可謂有義也。與不計事之是否而僥倖立功者。相去遠矣。

秋九月。高句麗。有鸞集于王室。

甲午馬韓新羅始祖三十一年。高句麗始祖十一年。冬十一月。高句麗。滅北沃沮。

北沃沮。一名置溝婁。在挹婁之南。高句麗遣將扶尉厭滅之。以其地爲城邑。按後漢書。始立沃沮傳。杜氏通典曰。東沃沮。其國在高句麗盍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北與挹婁夫餘。南與濊貊接。其地東西狹。南北長。可折方千里。戶五千。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種。無大君主。有邑落長帥。人性質直強勇。便持矛步戰。言語飮食。居處衣服。有似句麗。其葬。作大木槨。長十餘丈。開一頭爲戶。新死者。先假埋之。令皮肉盡。乃取骨置槨中。家人皆共一槨。刻木如主。隨死者爲數焉。又有瓦䥶。置米其中。編懸之於槨戶邊。北沃沮。一名置溝婁。去南沃沮八百餘里。其俗南北皆同。與挹婁接。挹婁喜乘船冦鈔。北沃沮畏之。夏月。常在山巖深穴中。爲守備。冬月氷凍。船道不通。乃下居村落。

乙未馬韓新羅始祖三十二年。高句麗始祖十二年。秋八月晦。日食。

丁酉馬韓新羅始祖三十四年。高句麗始祖十四年。秋八月。高句麗君母柳花。卒於扶餘。

高句麗。雖立國而柳花尙在扶餘。至是薨。扶餘君金蛙。葬以后禮。高句麗。遣使致方物以謝。

辛丑馬韓新羅始祖三十八年。高句麗始祖十八年。春二月。斯盧。遣使來聘。

斯盧。遣其大臣瓠公來聘。馬韓王讓曰。辰弁二韓。爲我屬國。比年不修職貢。事大之禮。其若是乎。對曰。我國自二聖肇興。人事修天時和。倉庾充實。人民敬讓。自辰韓遺民。以至弁韓樂浪倭人。無不畏懷而吾王謙虗。遣下臣修聘。可謂過禮。而大王赫怒。劫之以兵何。王憤欲殺之。左右諫止。乃許歸。瓠公者。未詳族姓。本倭人。初以瓠繫腰。渡海而來。故稱瓠公。

壬寅馬韓新羅始祖三十九年。高句麗始祖十九年。瑠璃明王元年。王薨。斯盧。遣使來吊。

王薨。或說斯盧君曰。西韓王。前辱我使。今當其喪。征之不足平也。君曰。幸人之灾。不仁也。遣使吊慰。崔氏曰。古不伐喪。伐喪不仁也。今始祖棄憤矜恤。非惟不伐。遣使吊之。所謂㤪不棄義。怒不廢禮。其用心寬仁矣。後嗣之忠厚相傳。維持千百年之久。豈非今日貽謀之善耶。

夏四月。高句麗君。立子類利爲嗣。

初。麗王在扶餘。娶禮氏有脤而王。逃難出奔。禮氏生類利。旣長有奇節。喜彈丸。甞出遊彈雀。誤中汲媍盆。媍罵曰。無父兒。其頑如此。類利慙歸。問其母曰。我父何人。今在何處。母曰。汝父非常人。不容於國。逃奔南地。開國稱王。類利曰。父爲君。子爲匹夫。寧不愧乎。乃與母。及屋智,句鄒,都祖等三人。行至卒本。王悅。立以爲嗣。

秋九月。高句麗君朱蒙卒。子類利嗣。

是謂瑠璃明王。葬始祖于龍山。號東明聖王。

癸卯馬韓新羅始祖四十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年。百濟始祖扶餘溫祚元年。○自此爲三國卒本人解溫祚。立國於慰禮城。國號百濟。

初。扶餘王解夫婁之庶孫優台。娶卒本人延陀勃之女召西奴。生二子。長曰沸流。次曰溫祚。優台死。朱蒙。自扶餘南奔。至卒本立都。娶召西奴爲妃。開基刱業。賴有內助。故朱蒙寵接之。待沸流等如己子。及朱蒙子類利爲太子。以至嗣位。沸流。謂溫祚曰。始大王避扶餘之難。逃歸至此。我母氏。傾家財。助成邦業。勤勞多矣。及大王厭世。類利嗣位。吾等在此。如贅疣。不如奉母氏。南遊卜地別立國都。遂奉母與烏干馬黎等十人南行。百姓多從之者。渡浿帶二水。至彌鄒忽。今仁川。俗傳文鶴山上。有沸流城基。城門扇板。至今猶存。城內有沸流井。味淸冽云。勝覽不載可疑。沸流欲居之。十臣諫曰。至漢山登負兒岳。今三角山望可居之地。惟此河南之地。北帶漢水。東據高岳。南望沃澤。西阻大海。天險地理。難得之勢。作都於斯。不亦宜乎。沸流不聽。分其民居彌鄒忽。溫祚都河南慰禮城。按三國遺事云。今稷山。勝覽從之。慰禮在今稷山縣聖居山。金富軾三國史在未詳地分中。以十臣爲輔。馬韓。割東北百里之地以與之。後沸流。以彌鄒土濕水鹹。不得安居。歸見慰禮。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慚悔而死。其臣民。皆歸慰禮。國號百濟。出扶餘。故以扶餘爲氏。按金氏撰史。非有國史實錄之可據。而專引古記。其作百濟記云。朱蒙嗣卒本扶餘王。生沸流,溫祚。又云。夫婁之庶孫優台。生沸流,溫祚。又引古記。或云始祖東明王。或云始祖優台。皆是一般古記之文而金氏。有所取舍矣。今觀。百濟。不從句麗之高氏而稱扶餘氏。又據蓋鹵王上魏表。有曰臣與高句麗。源出扶餘云則其言。尤爲可徵而爲優台之後。信矣。

夏五月。百濟。立東明王廟。按或問。溫祚初立。卽建東明廟。此後。多婁王責稽王汾西王契王阿莘王腆支王。皆於卽位之後。謁始祖東明王廟云。則百濟之爲東明後明矣。曰此時夷俗。不可以常禮責之。且百濟史。尤爲斷爛。無可考驗。豈以優台之不見而疑之耶。盖東明子育溫祚。溫祚父事東明。故別立廟而崇報者耳。史明言立始祖優台廟。歲四祀之。夫常事不書。史家之例也。東明廟則時行而祭之。故史記之矣。誠爲東明之子。旣立其廟。當以其母附食。後又別立國母廟者。何其母之不附於優台而別廟者。其母後從東明。故盖難之歟。

秋七月。高句麗。立妃松氏。

多勿侯。松讓之女也。權氏曰。魯文公。娶在三年之外。春秋。猶譏其喪未畢圖婚。况在朞年內納妃乎。類利之罪。不待貶而明矣。

九月。高句麗王。西狩。

獲白獐。

冬十月。高句麗。有神雀。集于王庭。

甲辰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一年。高句麗瑠璃王三年。百濟始祖二年。春三月。百濟。以乙音爲右輔。

百濟王。謂羣臣曰。靺鞨連我北境。其人勇而多詐。宜繕兵積穀。爲拒守之計。以族父乙音。有智識膽略。拜爲右輔。委以兵事。靺鞨東北夷也。夏商曰息愼。周曰肅愼氏。東漢以後。稱挹婁。在扶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土地多山。人形似扶餘而言語各異。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土氣甚寒。常穴居。臣屬扶餘。種衆雖少而多勇力善射。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靑石爲鏃。鏃皆施毒。中人卽死。便乘船好冦盜。隣國畏患。扶餘飮食。皆用俎豆而惟挹婁無法俗。最無紀綱者也。崔氏曰。靺鞨地最北。豈能越高句麗而侵羅濟乎。不知別有一種。介於沃沮穢貊之間乎。抑船道越海而通二國乎。

秋七月。高句麗作離宮於鵲川。○冬十月。高句麗君妃松氏。卒。

王更娶二女。以繼室。曰禾姬。鶻川人。曰雉姬。漢人。二女爭寵不和。王於凉谷。在今胡地未詳造東西二宮。各置之。王田於箕山。七日不還。二姬相妬。禾姬罵雉姬曰。漢婢何無禮之甚。雉姬慚恨亡歸。王聞之。策馬追之。雉姬不還。王息樹下。見黃鳥飛集。感而作歌曰。翩翩黃鳥。雌䧺相依。念我之獨。誰其與歸。

乙巳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二年。高句麗瑠璃王四年。百濟始祖三年。秋九月。靺鞨冦百濟。

靺鞨冦百濟。入其北境。王卛勁兵急擊。大敗之賊。生還者十一二。按此東史。北狄入冦之始。

冬十月。百濟雷桃李華。

丙午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三年。高句麗瑠璃王五年。百濟始祖四年。春二月晦。日食。○百濟。旱饑疫。○秋八月。百濟。遣使樂浪修好。

丁未馬韓新羅始祖四十四年。高句麗瑠璃王六年。百濟始祖五年。冬十月。百濟君。廵北邊獵獲神鹿。

戊申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五年。高句麗瑠璃王七年。百濟始祖六年。秋七月晦。日食。

庚戌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七年。高句麗瑠璃王九年。百濟始祖八年。春二月。靺鞨。冦百濟。

靺鞨三千。來圍慰禮城。王閉門。經旬賊糧盡而歸。王簡銳卒。追至大斧峴。今未詳一戰克之。

秋七月。百濟。築馬首城。立甁山柵。

百濟王。患隣國來擾。築城馬首。立柵甁山。今幷未詳樂浪太守。使人告曰。聘問結好。義同一家。今逼我疆。造立城柵。其有蠶食之謀乎。若城不墮柵不毁。請一戰决之。王謝曰。堅城設險。封彊之固也。豈敢以此渝和。執事若恃強出師。小國亦有以待之。由是。與樂浪失和。

壬子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九年。高句麗瑠璃王十一年。百濟始祖十年。夏四月。高句麗將扶芬奴。擊鮮卑降之。

鮮卑。古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㐫奴多同。漢初。爲㐫奴冐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其地與烏桓接。在扶餘之西。高句麗之北。文獻通考參補至是麗王。謂羣臣曰。鮮卑恃險。不我和親。利則出抄。不利則入守。爲國之患。若有能制者。重賞之。扶芬奴進曰。鮮卑險固。人勇而愚。難以力鬭。易以謀屈。王曰然則奈何。對曰。宜使人反間。說我國小兵弱。㥘而難動則彼必易我。不爲之備。臣俟其隙。卛精兵。從間路依山林。以望其城。王使羸兵。出其城南。彼必空城遠追。臣入其城。王親卛勇騎挾擊之。此韓信攻趙之策。王用其計。鮮卑果開門出追之。扶芬奴。乘間入城。鮮卑望見。大驚還奔。扶芬奴。當關拒戰。斬殺甚多。王擧旗鳴皷而前。鮮卑首尾受敵。計窮力屈。降爲屬國。王以功賞扶芬奴食邑。辭曰。此王之德。臣何功焉。不受。王乃賜黃金三十斤。良馬十匹。

秋九月。百濟來獻神鹿。○冬十月。靺鞨。冦百濟北境。

百濟王。遣兵二百。拒戰於昆彌川未詳敗績。依靑木山輿地勝覽。以松岳爲靑木山而近來考得似今靑石洞。自保王親卛精騎一百。救而敗之。

癸丑馬韓新羅始祖五十年。高句麗瑠璃王十二年。百濟始祖十一年。夏四月。樂浪以靺鞨。襲破百濟甁山柵。○秋七月。百濟設禿山狗川柵。幷未詳。

以塞樂浪之路。

乙卯馬韓新羅始祖五十二年。高句麗瑠璃王十四年。百濟始祖十三年。春三月。扶餘遣使高句麗。

初。扶餘王金蛙卒。太子帶素立。至是遣使聘高句麗。請交質子。王憚其強大。欲以太子都切爲質。都切恐不行。帶素恚之而未果送。由是兩國失和。

二月。百濟京都老嫗。化爲男。五虎入城。○夏五月。百濟君母卒。○秋七月。百濟立柵于漢山。移慰禮民實之。

百濟王。謂羣臣曰。國家東有樂浪。北有靺鞨。侵軼疆境。少有寧日。况今妖祥屢見。國母棄養。勢不自安。必將遷國。予觀漢水之南。土壤沃腴。宜都於彼。以圖久安。就漢山下。今廣州立柵移民。遂畫定疆域。北至浿河。今平山猪灘南限熊川。今公州西窮大海。東極走壤。今春川界百濟。都慰禮十三年而遷。

八月。百濟遣使來告遷都。○九月。百濟立城闕。○冬十一月。扶餘王帶素。侵高句麗。

大雪乃還。

丙辰馬韓新羅始祖五十三年。高句麗瑠璃王十五年。百濟始祖十四年。春正月。百濟徙都漢山。○二月。百濟君。廵撫諸部勸農。○秋七月。百濟築城漢江西北。

百濟。自遷都以後。勸課農桑。修築城邑。國以富強。有䧺視三韓之意。

東沃沮。獻馬于斯盧。

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今咸鏡南道之地東濱大海。北與挹婁扶餘。南與濊貊接。其地東西狹。南北長。可折方千里。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種。古四郡玄菟之地也。無大君主。有邑落長帥。性質直強勇。便持矛步戰。言語衣服。飮食居處。有似句麗。後漢書補至是遣使斯盧。獻良馬二十匹曰。寡君聞南韓。有聖人出。玆以來獻。時。三國並興。麗濟皆尙戰爭。雖時有所並呑而方內。亦多有侵冦之患。獨斯盧專修仁義。不務威力。外內乂安。人民阜盛。遠近諸國。聞風懷慕而來者亦衆。

丁巳馬韓新羅始祖五十四年。高句麗瑠璃王十六年。百濟始祖十五年。春正月。百濟作新宮。

儉而不陋。華而不侈。

二月。有星孛于河皷。

己未馬韓新羅始祖五十六年。高句麗瑠璃王十八年。百濟始祖十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食。○樂浪。侵百濟焚慰禮城。○夏四月。百濟立國母廟。

先是。百濟君。立始祖優台廟於國城。歲四祀之。至是。又立國母廟。權氏曰。有國家者。必立宗廟。國母自當配食於禰。不宜別立廟而祀之也。按權氏之論。以正理言也。溫祚之母。甞失身於東明。配於東明優台。俱不可。故爲別廟也歟。

庚申馬韓新羅始祖五十七年。高句麗瑠璃王十九年。百濟始祖十八年。秋八月。高句麗君。殺其臣託利斯卑。

郊豕逸。王使二人追得之。斷其脚筋。王怒曰。祭天之牲。何可傷也。遂坑殺二人。權氏曰。祭天於郊。天子禮也。高句麗。以蕞爾下國。僭行其禮。天豈受之哉。郊豕之逸。至于再三。天示不受之意明矣。以一豕之故而殺二臣。以是事天。反所以欺天也。

冬十月。靺鞨冦百濟。百濟君擊破之。遣使來獻俘。

王逆戰七重河今積城坑之。虜酋長素牟。送馬韓。

十一月。百濟襲樂浪牛頭山城。今春川。

遇雪乃還。

辛酉馬韓新羅始祖五十八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十年。百濟始祖十九年。春正月。高句麗君嗣子都切卒。

壬戌馬韓新羅始祖五十九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一年。百濟始祖二十年。春二月。百濟設壇祀天地。

自是。每歲四仲月。祭天及五帝之神。

秋八月。高句麗地震。○九月戊申晦。日食。○高句麗王。以沙勿爲臣。

王如國內。還至沙勿澤。有一丈夫坐澤上石。謂王曰願爲王臣。王許之。賜名沙勿。姓位氏。

癸亥馬韓新羅始祖六十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二年。百濟始祖二十一年。秋九月。斯盧有二龍見。

見于金城井中。是日暴雷雨。震城南門。

冬十月。高句麗徙都國內。築尉那巖城。

先是。郊豕逸。王命掌牲薛支逐之。至國內尉那巖得之。返見王曰。臣至尉那巖。山水深險。地宜五穀。多麋鹿魚鱉之産。王若移都。不惟利民。可免兵革之患。王然之。如國內審地形。至是遷都。都卒本三十九年而遷。國內尉那巖城。詳地理考。

十一月。高句麗君。田于質山。大輔陜父出奔。

王田于質山。未詳五日不返。大輔陜父諫曰。王新移都邑。民不安堵。宜刑政是恤。而馳騁田獵。久而不返。若不改過自新。臣恐政荒民散。墜失先王之業。王怒罷其職。俾司宮園。陜父憤。去之南韓。馬韓。在新羅國之西。故羅人稱爲西韓。新羅在南。故東沃沮。稱爲南韓。○按高句麗開國。至此纔四十餘年。又遷都屬耳。正宜修明政敎。務農休民。鞏固新基之業。而乃反逐獸原野。五日不返。其失多矣。陜父之諫。可謂深切。而愎諫不從貶薄賢臣。使先王勳舊。不能自存。何哉。考王平生。失德甚多。二姬不和而夫婦道壞。陜父出奔而君臣義。解明伏劒而父子恩絶。謚號明王。遵何德哉。自昔所謂明王。於此三倫。所全者少。奚獨責於夷裔之小君乎。

甲子馬韓新羅始祖六十一年。南解王元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三年。百濟始祖二十二年。春二月。高句麗立子解明爲嗣。赦。○三月。斯盧居西干赫居世卒。越七日。妃閼英卒。太子南解立。號次次䧺稱元。

王薨。年七十二。葬於蛇陵。在今慶州古曇巖寺北南解身長大。性沉厚多智略。卽位稱元。號次次䧺。方言巫也。世以巫事鬼神。尙祭祀。故畏敬之。遂稱尊長爲次次䧺。亦謂慈充妃雲帝夫人。一云阿婁夫人崔氏曰。國君嗣位。踰年改元。乃禮之正。若改元於薨年。是一年有二君。漢儒惑於書序之文。乃以湯崩踰月。爲太甲元年。蘇氏。以爲崩年改元。亂世事也。三國古史。皆以先王薨年。爲嗣王元年。金富軾三國史。因而不革。權近史。略改舊史。踰年稱元。庶幾得春秋之義。然其記事。頗抵捂失實。故因舊史書之。

秋七月。樂浪侵斯盧。

樂浪兵。至圍金城。王謂左右曰。二聖棄國。孤以否德。謬居君位。危懼若涉川水。今隣國來侵。爲之若何。對曰。幸我有喪。天必不佑。賊俄而退歸。

八月。百濟築石頭,高木二城。○九月。百濟君。破靺鞨於斧峴。

王率騎兵一千。獵斧峴東。遇靺鞨一戰破之。虜獲生口。分賜將士。

高句麗君。田于箕山。

王得異人兩腋有羽。登之朝。賜姓羽。俾尙王女。

丙寅馬韓新羅南解王三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五年。百濟始祖二十四年。春正月。斯盧立始祖廟。

立始祖赫居世廟。四時祭之。以王親妹阿老。主祭。按以妹主祭。是夷俗之無義者。

秋七月。百濟立熊川柵。王使人讓之。

百濟立熊川柵。王使人讓之曰。王初渡河。無所容足。吾割東北百里之地安之。其待王。不爲不厚。宜思有以報之。今以國安民聚。謂莫與我敵。大設城池。侵我封疆。其如義何。百濟君。慚遂壞其柵。按箕準。當失國奔敗之餘。能攻破馬韓。復稱王號則其才有足稱者。至于後嗣。微弱不能自振。使域內瓜分。羅濟坐大。王綱陵夷。境土日蹙。國不國而君不君矣。然而王之一言。猶足以墮百濟旣立之柵則一分名義。猶有存者。此實振衰撥亂之一大機會也。王於此時。修德政。振紀綱。甄賢能。鍊兵將。內自強而外禦侮則向者七十八國之修職貢者。必復奔走於馬韓之庭而偸安姑息。不數年而亡滅。可勝歎哉。

冬十月丙辰朔。日食。

丁卯馬韓新羅南解王四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十六年。百濟始祖二十五年。春二月。百濟宮井溢。馬生牛。

日者曰。井水暴溢。大王勃興之兆。牛一身二首。並呑隣國之應。王聞之。喜。遂有幷呑辰馬之心。

戊辰馬韓新羅南解王五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七年。百濟始祖二十六年。春正月。斯盧次次䧺。以長女。妻昔脫解。

脫解。阿珍浦人。在辰韓今未詳不知其父母。幼養於海邊老嫗。及長。身長九尺。風神秀朗。智識過人。漁釣養嫗無懈色。嫗曰。子骨相非常人。宜從學以立功名。遂專精學問。王聞其賢。妻之以女。

冬十月。百濟君扶餘溫祚入冦。襲王都陷之。

溫祚。謂諸將曰。馬韓漸弱。上下離心。勢不能久。儻爲他幷則唇亡齒寒。悔不可及。不如先人取之。乃出師。陽言田獵。潛襲馬韓。遂幷其國。惟圓山錦峴二城。固守不下。

己巳馬韓新羅南解王六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十八年。百濟始祖二十七年。春三月。高句麗君。殺其嗣子解明。

初。王遷都。解明不肯從。留古都。由是父子有隙。解明有力好勇。黃龍黃龍國詳地理考王聞之。遣使贈強弓。解明。對使彎折之曰。非余有力。弓自不勁。黃龍王聞之。慚。王聞之。怒告黃龍王曰。解明爲子不孝。請爲寡人誅之。黃龍王。請解明相見。或勸解明勿行。解明曰。天之不欲殺我。黃龍王其如我何。遂往會之。及相見。不敢加害。禮送之。王遣人。謂解明曰。吾遷都。欲安民。汝不我隨。恃強力。結㤪隣國。於子道何。乃賜劒死。解明欲自殺。或止之曰。大王長子已卒。太子當爲後。今使者一至而自殺。安知其非詐乎。太子曰。嚮黃龍王。遺以強弓。我怒其輕我國折之。不意見責於父王。父命可逃乎。乃往礪津東原。今未詳以槍揷地。走馬觸之而死。時年二十一。以太子禮葬東原。立廟追思不已。號其地爲槍京。金氏曰。孝子之事親。當不離左右以致孝。若文王之爲世子。解明在別都。以好勇聞。得罪宜矣。傳曰愛子。敎之以義方。不納於邪。今王始未甞敎之。及惡成。疾之已甚。殺之而後已。可謂父不父子不子矣。按僿說曰。解明以好勇得罪。當是時。自東明樹基。孰非好勇而得者。解明使黃龍國。黃龍國。不惟不加害。反爲之禮。則其爲人可見。以此啚功。開業于蒙荒之際。若沸流溫祚之爲。無所不可而乃曰。父命不可逃。遂死。前此非悖逆不子可知。王旣納松氏爲妃。明年松氏卒有子。名以無恤。無恤卽趙家奪嫡者之名。解明之爲伯魯也久矣。至是無恤年二十六。而解明果得罪。越明年。無恤立爲太子而王子如津溺水死。此又何也。凡帝王之家。愛憎稍露。窺覘四至。勢位相逼。鋒刃密加。解明之死。曖昧而已。此可爲今古之通誡。○按入則視膳。出則監國。事不自專。有順無違。太子之職。解明不達此義。不從父命。擅留故都。無仁孝之稱而有好勇之聞。結㤪隣國。致王之怒。其死也宜矣。死生甚大。而解明知父命之不可逃。而死。則何不移此心於遷都之時。承順父命而從之乎。初雖不從。至此賜劒之後。卽當懷劒奔命。號哭請命於國門之外。陳其所懷。冀王心之感悟。而徑自隕命。使父有殺子之惡名。己亦爲不順之子可乎。觀解明之爲。前之不從遷都。恃恩之過也。後之徑自隕命。㤪父之深也。其言若承父命。而其心則果非也。然解明之至此。王之過也。都切旣卒。國無儲位。王觀解明之英勇。有足可愛者。故立之爲嗣。大赦國內。其愛之誠深矣。愛之深而驕溢生。驕溢生而好自用。好自用而不順命。不順命而相責之過。相責之過。而㤪恨之心起。加以愛憎。生於宮姬之爭寵。讒搆起於兩宮之異居。王之心惑而父子之倫斁矣。古者世子。日三問安。不離親側。盡吾爲子之道。而讒間無隙可入。惜乎。解明不知此義。使王甘心於愛子。徒然雪隣國之㤪而中讒者之計。父子俱失矣。抑可爲後辟之戒矣。

夏四月。圓山錦峴。降于百濟。馬韓亡。

二城降百濟。移其民於漢山。馬韓起箕準。至此傳世之數。史無所傳而歷年二百二年。並箕子傳祚一千一百三十一年。崔氏曰。周武王己卯。封箕子於朝鮮。歷九百餘年。至準南奔馬韓。統五十餘國。歷四郡二府之時。傳世亦二百年。箕氏相傳前後千餘歲。傳世之久。至於如此。惜夫文獻無徵也。今馬韓之滅。金富軾,權近。皆不言箕君始終。何也。以箕子之聖之德。子孫微弱播遷。一朝不祀。不亦悲乎。○準後絶滅。韓人猶有奉其祭祀。馬韓人。復自立爲辰王。而史無所傳。

秋七月。百濟築大豆山城。○八月。扶餘遣使讓高句麗。

扶餘王帶素。遣使來讓王曰。我先王。與先君東明王。相好而誘我臣逃。完聚成國。夫國有大小。人有長幼。以小事大。禮也。以幼事長。順也。今王能禮順事我。天必佑之。不然。欲保社稷。難矣。王自以立國日淺。民孱兵弱。遜辭報之曰。寡人僻在海隅。未聞禮義。今承王敎。敢不惟命是聽。王子無恤。聞王失對。自見其使曰。我先祖。神靈之孫。賢而多才。大王讒諸父王。辱以牧馬。先祖見幾而出。今王不念前愆。恃強蔑我。今有纍卵於此者。大王不毁則吾將事之。不然則否。使者歸報。帶素問纍卵之說。羣下莫有對者。有老嫗曰。纍卵者危也。不毁者安也。其意若曰。王不知己危。而欲人之來。不如易位以安而自理也。

庚午新羅南解王七年。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九年。百濟始祖二十八年。○是爲三國。春二月。百濟立王子多婁。爲太子。

多婁。王長子也。寬厚有威望。至是立爲太子。委以內外兵事。

夏六月。高句麗有蛙異。

矛川上有黑赤蛙羣闘。黑蛙多死。議者曰。黑北方之色。北扶餘破滅之徵也。

秋七月。斯盧以昔脫解爲左輔。

委以軍國政事。

高句麗。作離宮於豆谷。

壬申新羅南解王九年。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一年。百濟始祖三十年。新莾。降高句麗王爲下句麗侯。

莾發高句麗兵。擊㐫奴。麗兵不欲行。莾強遣之。麗人皆亡出塞。因侵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爲其所殺。嚴尤奏言。宜令州郡慰安。不然恐其遂叛。扶餘之屬。必有和者。此大憂也。莾不聽。詔尤擊之。尤誘其將丕延斬之。傳首長安。莾大說。更名高句麗王。爲下句麗。侯布告天下。於是侵漢邊愈甚。按後漢書。始立高句麗傳曰。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扶餘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隨而爲居。少田業。力作不足以自資。故其俗節於飮食而好修宮室。東夷相傳以爲夫餘別種。故言語法則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絶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本消奴部爲王。稍微弱。後桂婁部代之。其置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鄒大加,主簿,優台使者。皁衣先人。武帝時。朝鮮以高句麗爲縣。使屬玄菟。賜皷吹伎人。其俗淫。潔凈自喜。暮夜輒男女。爲羣爲倡樂。其公服皆錦綉金銀以自餙。大加主簿。皆着幘如冠幘而無後。其小加。着折風形如弁。有罪諸加評議便殺之。沒入妻子爲奴婢。其姻婚皆就婦家。生子長大然後將還。便稍營送終之具。金銀財帛。盡於厚葬。積石爲封。亦種松栢。沃沮東濊。皆屬焉句麗。一名貊耳有別種。依小水爲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卽貊弓是也。

癸酉新羅南解王十年。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二年。百濟始祖三十一年。春正月。百濟置南北部。

百濟分國內爲南北部。後加置東西二部。按凡立國。築城郭。建宗廟。營宮室。定疆界。設官職。置郡邑。立條敎。布法令。皆次第事也。溫祚之立。甞建都漢山。定疆域。廵撫勸農。立城闕。建廟壇矣。於是而又置四部。溫祚其可謂知制國之道矣。夫衆不團束則易至渙散。故必立其長。地不定界則大小不一。故必有其限。此先王之制也。三國經國之術。史無所徵而以其見於傳記者言之。北史云。百濟有五部則復有中部矣。其制每部有五巷。士庶居焉。部各有長及佐貳。部有十郡。郡有將三人。各統兵則兵民各有其制。中部爲畿邑。四部爲郡縣。而拱御環衛之制成矣。高句麗雖無可徵而亦有五部。各有耨薩。謂之大人董率兵馬則其制槩可想矣。新羅內有六部。猶王之親兵。郡邑各有軍主。南史云。新羅以邑在內曰啄評。在外曰邑勒。亦中國之言郡縣也。國有六啄評五十二邑勒。六啄評卽六部也。北史云。新羅選人壯健者。悉入軍烽戍邏俱有屯營部伍。唐書云。王居金城。環八里所衛兵三千人。新羅職官志。武官皆以幢名。有大幢貴幢以下諸幢則槩知其部勒之制矣。是以三國以區區東土。分治至六七百年之久而不遽滅者。以其有節制也。

夏四月。百濟雹。五月地震。六月又地震。○冬十一月。高句麗王子無恤。敗扶餘兵於鶴盤嶺。

扶餘來侵。高句麗王。使子無恤禦之。無恤恐兵少不能敵。乃設奇伏于山谷。扶餘兵直至鶴盤嶺未詳。疑在胡地。下。伏發擊之。扶餘軍大敗。無恤縱兵盡殺之。

甲戌新羅南解王十一年。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三年。百濟始祖三十二年。春正月。高句麗立子無恤爲太子。

無恤。王之第三子也。母松氏。松讓女。性聦慧䧺傑有大畧。太子都切夭。解明被殺。無恤以次當立。鶴盤嶺之役。威名益振。於是立爲太子。委以軍國事。

秋八月。高句麗滅梁貊。進兵襲漢。取高句麗縣。

高句麗王。遣烏伊摩離。領兵二萬。西伐梁貊滅之。梁貊。貊別種也。在高句麗西北。又有小水貊。居西安平遼東屬縣之北。依小水爲居故名。出好弓號貊弓。幷屬于麗。

倭冦斯盧。

倭人遣兵船百餘艘。掠海邊民戶。發六部勁兵禦之。

樂浪侵斯盧。

樂浪聞倭冦斯盧。乘虗來攻金城甚急。夜有流星墜營。樂浪人懼而退屯閼川。在慶州府東五里今名東川造石堆二十而去。六部兵一千人追之。見石堆。知敵衆乃止。

乙亥新羅南解王十二年。高句麗瑠璃王三十四年。百濟始祖三十三年。夏。百濟大旱饑。

民饑相食。盜賊大起。王撫安之。

丙子新羅南解王十三年。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五年。百濟始祖三十四年。秋七月戊子晦。日食。○冬十月。故馬韓將周勤。起兵討百濟。不克死之。

馬韓亡。地皆沒於百濟。舊將周勤。欲圖興復。起兵據牛谷城。今未詳。多婁王時。命東部築牛谷城。備靺鞨則其地。當在百濟東北邊。王躬率兵五千擊之。勤兵敗自經。腰斬其屍。並殺其妻子。按史者。記君臣之事。臣事君以忠而忠莫尙於節義。節義者。其史家之第一義乎。其等有三。有不勝一朝之憤而慷慨殺身者。有不爲利誘威脅而從容就死者。有志存匡復圖恢舊物。盡人事而不謀于天者。隨所遇之不同而所就有淺深。均之爲節義之士也。然而夏靡賢於龍逢。立孤難於殺身。人臣之義至此盡矣。而成敗利鈍不可以預料也。是時。韓亡已八歲。周勤隱忍至此。愈久不懈。擧事一不成而繼之以死若勤者可謂難矣舊史書叛書討書誅其義不然。通鑑因之者何哉。是後百濟之亡。忠臣義士。到處成聚。未忍遽降。唐以天下之力。累歲用兵。僅能底定。其有聞周勤之風者歟。

戊寅新羅南解王十五年。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七年。大武神王元年。百濟始祖三十六年。夏四月。高句麗王子如津。溺水死。

王哀慟求屍不得。沸流人祭須。得之以聞。遂以禮葬。賜祭須金十斤田十頃。

高句麗屬國七。投斯盧。○秋七月。高句麗王幸豆谷。○斯盧蝗饑。發倉賑民。

百濟築湯井城。

築湯井城。今溫陽郡。分大豆城。今未詳。民戶居之。又修葺圓山錦峴二城。築古沙夫里城。今古阜郡。

冬十月。高句麗王類利薨。太子無恤立。

王薨。號琉璃。葬於豆谷東原。今未詳。太子無恤立。是爲大武神王。

己卯新羅南解王十六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年。百濟始祖三十七年。春正月。高句麗京都地震。○二月。北溟人。獻濊王印於斯盧。

北溟今江陵府人。耕田得濊王印。獻于斯盧。

三月。百濟雹。

大如鷄子。鳥雀遇死。

夏。百濟旱饑。

漢水東北部落饑荒。亡入高句麗者千餘戶。於是。浿帶之間空無居人。

庚辰新羅南解王十七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三年。百濟始祖三十八年。春二月。百濟王廵境內。

時百濟東北之地。歲荒民流。王廵撫東至走壤。北至浿河。五旬而返。發使勸農桑。除擾民不急之事。

三月。高句麗立東明王廟。

麗初。王母柳花卒於扶餘。其王金蛙爲之立廟。而本國廟制不見於史。至是。始立東明廟於舊都卒本。亦號始祖廟。

秋九月。高句麗王得神馬。

王。田於骨句川而得之。名駏䮫。

冬十月。百濟築大壇。祠天地。○扶餘遣使。聘高句麗。

初。扶餘人得赤烏一頭二身。遂獻其王。或曰。烏黑今變而赤。又一頭二身。幷二國之徵。王其兼高句麗乎。帶素喜。送于高句麗。兼示或者之言。王報曰。黑者北方之色。今變爲南方之色。又赤烏瑞物。王不自有而送於我。兩國存亡未可知也。帶素悔之。

壬午新羅南解王十九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五年。百濟始祖四十年。春二月。高句麗王無恤。擊扶餘大破之。殺其王帶素。

扶餘王帶素。恃強驕傲。高句麗王。乘其不備。帥師伐扶餘。抵利勿村。夜聞金聲。尋得金璽兵器曰。天賜也。拜受之。遂渡沸流水。道遇一人。身長九尺。面白而目有光。拜于王曰。臣是北溟人恠由。窃聞大王北伐扶餘。臣請從行。取其王頭。王說許之。又有人曰。臣赤谷今未詳人麻盧。請以長矛爲噵。又許之。王進軍扶餘國南。地多泥淖。王擇平地爲營。解鞍休卒。扶餘王。自率衆出戰。欲掩其不備。策馬以前。陷泥淖中。麗王揮怪由進。怪由拔劒號吼擊之。敵披靡不能支。怪由直前斬扶餘王頭。扶餘人。猶不屈圍麗王數重。麗王。糧盡憂懼不知所爲。忽大霧七日。王令作偶人執兵列。爲疑兵。從間道夜出。至利勿林。兵饑不興。得野獸以給食。旣還。乃會群臣飮。王曰。孤以不德。輕伐扶餘。雖殺其王。未滅其國而多失軍資。此孤之過也。遂吊死問疾。存慰百姓。國人感悅。按。建國稱號。各有其隣則交隣。有國之先務也。弱則撫之。強則畏之。惟有信義而已。當帶素之時。句麗方興。不可以一擧撲滅。爲帶素者。當謹交際。不失其和。務內治以禦外侮。不此之爲。妄恃強大。累加侵凌。自治之道。不少加意。及其麗兵一興。直至其都而無藩籬之阻。一戰而敗。身死人手。其亡也宜矣。抑可以爲後世挑釁生禍者之戒。

夏四月。扶餘立王弟爲王。都曷思水濱。

王。金蛙季子。史失名。初。帶素之見殺也。與從者百餘人。奔至鴨綠谷。見海頭王出獵。遂殺之。取其民至曷思水濱今未詳都之。是爲曷思王。海頭王。亦東夷小部之自稱王者也。

秋九月。高句麗置椽那部。

帶素從弟。謂國人曰。我先王。身亡國滅。民無所依。王弟逃竄。都於曷思。吾無以興復。寧降以圖存。乃與萬餘人來投高句麗。王封之爲王。置椽那部。以其背有絡文。賜姓絡氏。

冬十月。高句麗將怪由卒。

怪由疾革。王臨問。怪由言。臣北溟賤人。屢蒙厚恩。雖死猶生。不敢忘報。尋卒。王念前功。葬北溟山陽。以時祀之。

斯盧大疫。○靺鞨冦百濟。

靺鞨。攻述川城。今驪州川寧縣。又襲斧峴。今未詳。王命勁騎二百拒擊之。

癸未新羅南解王二十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六年。百濟始祖四十一年。春正月。百濟右輔乙音卒。以北部解婁爲右輔。

解婁。本扶餘人。神識淵奧。年過七十。膂力不愆。按。治國之道。莫過於得人。得人而能任之。任而能久然後。可以責其成功。溫祚以乙音爲右輔。至此四十年矣。史云。有智識膽畧則其人果賢矣溫祚創業之易。能知用人之術也。

二月。百濟修慰禮城。

發漢水東北諸部人年十五以上。修之。

是歲。新莾伏誅。

甲申新羅南解王二十一年。儒理王元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七年。百濟始祖四十二年。秋九月。斯盧次次䧺南解薨。太子儒理立。號尼師今。

王薨。葬蛇陵園內。太子立。是爲儒理尼師今。母雲帝夫人。妃日知。葛文王之女。一云。姓朴。許婁王之女。○按遺事。儒理作弩禮。新羅追稱王。皆稱葛文。金氏曰。其義未詳。初。南解將薨。謂太子及大輔昔脫解曰。吾死後。爾朴昔二姓。以年長嗣位。及薨。儒理。以脫解有德望讓之。脫解曰。神器非庸人所堪。吾聞聖智人多齒。試以餠噬之。儒理齒多乃立。號尼師今。齒多之稱後以齒長相嗣。幷稱尼師今。三姓相傳。實兆於此。權氏曰。自夏以來。有國家者必傳其子。不惟憂後世爭之之亂也。所以重宗祀也。傳之異姓謂之革命。而廟不血食矣。若曰。雖傳異姓。祖廟尙存。神不享非類矣。堯舜禪讓。以天下爲公。爲天下得人也。南解。以國家爲私。不分子壻輕重。而欲傳之可乎。

是歲。樂浪人王調。殺其太守劉憲。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

時中國擾亂調乘時作亂。盛京志補。

乙酉新羅儒理王二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八年。百濟始祖四十三年。春二月。斯盧尼師今謁始祖廟。大赦。

自是。嗣君卽位謁始祖廟肆赦。世以爲常。

高句麗。以乙豆智爲右輔。

委以軍國事。

秋八月。百濟王田于牙山。○冬十月。南沃沮人。投百濟。

初。百濟王宮。羣鴻來集。日者曰。鴻鴈民象。有遠人來投者。至是。南沃沮仇頗解等二十餘家。至斧壤今平康縣納欵。王置之漢山西。南沃沮去北沃沮八百里。

丙戌新羅儒理王三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九年。百濟始祖四十四年。冬十月。高句麗滅蓋馬國。句茶王以國降。

麗滅蓋馬。殺其王。以其地爲郡縣。句茶王。聞之懼。擧國來降。由是。拓地甚廣。

丁亥新羅儒理王四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十年。百濟始祖四十五年。春正月。高句麗。以乙豆智爲左輔。松屋句爲右輔。

時。麗王善於用兵。北破扶餘。又滅蓋馬。威行旁國。以二人爲左右輔。委以軍國事。

夏。百濟大旱。冬十月。地震。

戊子新羅儒理王五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一年。百濟始祖四十六年。多婁王元年。春二月。百濟王溫祚薨。太子多婁立。

是爲多婁王

秋七月。漢遼東。攻高句麗。圍尉那巖城。旣而解歸。

遼東太守出兵來侵。王會羣臣。問戰守之策。松屋句曰。今。中國荒儉。盜賊䗬起。而兵出無名。此必邊將䂓利也。逆天違人。師必無功。憑險出奇。破之必矣。乙豆智曰。小敵之堅。大敵之禽也。可以謀伐。不可以力勝。王曰若何。對曰。今漢兵遠闘。鋒不可當。大王閉城自固。待其師老擊之可也。王然之。入尉那巖城固守。漢兵圍之數旬不解。王以力盡兵疲。勢不能守。問計於豆智。對曰。漢人謂我無水。久圍待困。宜取池魚包水草。兼以酒致犒。王從之。遂貽書漢將曰。寡人愚昧。獲罪上國。致令將軍。帥百萬之衆。暴露弊境。敢用薄物。供於左右。於是。漢將謂城內有水。不可猝拔。乃報曰。皇帝不以臣駑下。令出師問罪。今聞來旨。言順且恭。敢不藉口歸報。遂引退。

冬十一月。斯盧尼師今。廵國內。

王廵行國內。見一老嫗飢凍將死。曰。予不能養民。使老幼失所。是予罪也。解衣推食而與之。仍命有司。存問鱞寡孤獨老病不能自活者。給養之。於是。隣國之民。聞而來者衆。時。斯盧民俗歡康。是年始製兜率歌。此新羅歌樂之始也。

斯盧始製犂耟。及藏氷庫車乘。

己丑新羅儒理王六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二年。百濟多婁王二年。春正月。百濟王謁東明王廟。

初。始祖在慰禮。立東明廟。自是後王或時展謁。

二月。百濟祀天地于南壇。

庚寅新羅儒理王七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三年。百濟多婁王三年。冬十月。百濟東部屹于。敗靺鞨于馬首山西。

王喜。賞良馬十匹租五百石。

漢遣王遵討樂浪。郡人殺王調降。

𧦦邯音男甘。樂浪屬縣。今未詳。人王閎。漢瑯瑘王仲之七世孫。濟北王興居之叛。欲劫仲。仲浮海東奔樂浪山中。因家焉。爲郡三老。至是。漢以王遵爲太守。將兵擊之。至遼東。閎與郡曹吏楊邑。共殺調迎遵。皆封爲列侯。閎獨讓爵。帝奇而徵之。道病卒。盛京志補。

漢赦樂浪大逆殊死以下。後漢書補。

漢省東部都尉。

初。分嶺東七縣。置都尉以治之。其地濶遠。諸夷交亂。吏不能制。於是。棄嶺東地。因其土俗。悉封沃沮濊貊渠帥爲縣侯。皆令歲時詣樂浪朝賀。沃沮地迫小。介於大國之間。遂臣屬高句麗。麗人復置其中大人爲使者。麗官名。以相監領。責其租稅貂布魚塩。千里擔負致之。又發其美女以爲婢妾焉。濊其地。北與高句麗沃沮。南與辰韓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濊及沃沮句麗。本皆朝鮮地也。濊自南閭降漢後。無大君長。有侯邑君三老。統主下戶。自言與高句麗同種。言語法屬。大抵相類。後漢書補○按後漢書。始始立濊傳。杜氏通典曰。其人性謹愿。少嗜慾。有廉耻。男女衣皆着曲領。男子繫銀花廣數寸以爲餙。其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分。不得輒相干涉。同姓不婚。多所忌諱。疾病死亡。卽棄舊宅。更作新居。知種麻養蠶綿布。曉候星宿。先知年歲豊約。不以珠玉爲寶。又祭虎以爲神。其邑落有侵犯者。輒相罰責生口牛馬。名之爲責禍。殺人者償死。少冦盜。作矛長三丈。或數人共持之。能步戰。樂浪檀弓出其地。又多文豹。有果下馬高三尺。乘之可於果樹下行也。其海出斑魚皮。漢時常獻之。

辛卯新羅儒理王八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十四年。百濟多婁王四年。秋八月。百濟高木城將昆優。與靺鞨戰克之。高木城今未詳。○九月。百濟王田于橫岳。

連中雙鹿。衆人歎美之。

壬辰新羅儒理王九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五年。百濟多婁王五年。春。斯盧改六部名。賜姓。

新羅。盡改六部之名。改楊山部爲及梁。賜姓李。高墟部爲沙梁姓崔。大樹部爲漸梁一云牟梁姓孫。干珍部爲本彼姓鄭。加利部爲漢祗姓裵。明活部爲習比姓薛。中分六部爲二。使王女二人各率部內女人分朋。自七月旣望。每日早集大部之庭。績麻乙夜而罷。至八月十五日。考功多少。負者。置酒食以謝勝者。歌舞百戱皆作。謂之嘉排。是時。貧家一女起舞歎曰。會蘇會蘇。其音哀雅。後人因其聲而作歌。名會蘇曲。

斯盧設官十七等。

一曰伊伐飧。或云伊伐干。或云干伐飡。或云角干。或云角粲。或云舒發翰。或云舒弗邯。二曰伊尺飧。或云伊飡。三曰迊飧。或云迊判。或云蘇判。四曰波珍飧。或云海干。或云波彌干。五曰大阿飧。皆授眞骨。他宗則否。眞骨者王族也。新羅。以承統者謂之聖骨。王族爲眞骨。亦謂之第一骨。貴族謂之第二骨。兄弟女姑姨從姊妹。皆聘爲妻。故妻族皆爲第一骨。不娶第二骨女。雖娶常爲妾媵。六曰阿飧。或云阿尺干。或云阿粲。自此以下。第二骨爲之。自重阿飧。至四重阿飧。七曰一吉飧。或云乙吉干。八曰沙飧。或云薩飡。或云沙咄干。九曰級伐飧。或云級飡。或云級伏干。十曰大奈麻。或云奈末。自重大奈麻至九重。十一曰奈麻。自重奈麻至七重。十二曰大舍。或云韓舍。○按東諺稱大爲韓。十三曰舍知。或云小舍。十四曰吉士。或云稽知。或云吉次。十五曰大烏。或云大烏知。十六曰小烏。或云小烏知。十七曰造位。或云先沮知。凡三十四級。新唐書參補。金氏曰。新羅官號。因時沿革不同。皆夷言不知其意。當初設施。必也職有常守。位有定員。辨其尊卑。待其人才之大小。文記缺落。不可覈考。南解以國事委大臣。謂之大輔。儒理王設位十七等。自是名目繁多。

三月。高句麗。以南部使者鄒勃素。爲沸流部長。

初。大臣仇都逸苟焚永等三人。爲沸流部長。性貪鄙。奪人妻妾財貨。恣其所欲。人皆怨忿。王以始祖舊臣。不忍致法。廢爲庶人。以勃素代之。勃素別作大室自處。以仇都等罪人。不令升堂。三人詣前謝曰。願公赦過。以令自新。死無恨矣。勃素引與共坐曰。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乃許爲友。三人感愧。不復爲惡。王聞之曰。勃素不用威嚴。能以智懲惡。可謂賢矣。賜姓大室氏。○初。高句麗分國爲五部。一曰桂婁部。後稱內部。或黃部。卽沸流部也。二曰絶奴部。後稱北部。或後部。三曰順奴部。後稱東部。或左部。四曰灌奴部。後稱南部。或前部。卽貫那部也。五曰消奴部。後稱西部。或右部。各以大臣治之。杜氏通典新唐書參補。

夏四月。高句麗襲樂浪。降之。

先是。王子好童遊沃沮。樂浪王按樂浪爲中國之郡則豈有稱王之理。盖廁於三國之間。其勢如王。故東人稱之爲王耳。崔理出行見之。問曰觀君顔色非常。豈非北國神王之子乎。遂同歸妻以女。好童使女入武庫。壞其兵物。勸王襲樂浪。麗兵大至。崔理雖欲戰。皷角皆破。遂殺女子出降。

冬十月。高句麗王。殺其子好童。

麗王元妃生子。曰解憂。性暴戾。初。王納曷思王孫女爲次妃。生好童。顔容美麗。王愛之名好童。元妃恐奪嫡。讒於王曰。好童欲無禮於妾。王不信。妃恐禍將及。乃泣告曰。請大王密察。若不實。妾當伏罪。於是。王疑將罪之。或謂好童曰。何不自釋乎。好童曰。是顯母之惡。貽父之憂。可謂孝乎。遂伏劒死。金氏曰。王信讒不仁。不足道矣。好童不得無罪。舜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不陷父於不義。今不出此而死非其所。可謂執小謹而昧大義。其申生之譬耶。

十二月。高句麗。立子解憂爲太子。○高句麗遣使入朝于漢。詔復王號。

自王莾之後。麗與中國相絶。至是。王遣子入漢朝貢。帝詔復其王號。

癸巳新羅儒理王十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十六年。百濟多婁王六年。春正月。百濟。立王子己婁爲太子赦。○二月。百濟始作稻田。

先自國南州郡始。

甲午新羅儒理王十一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七年。百濟多婁王七年。春二月。百濟右輔解婁卒。年九十。以東部屹于爲右輔。○斯盧京都地裂泉湧。六月大水。○秋九月。靺鞨冦百濟。陷馬首城燒之。冬又襲甁山柵。

丙申新羅儒理王十三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九年。百濟多婁王九年。秋八月。樂浪侵斯盧。

侵北邊。陷朶山城。

丁酉新羅儒理王十四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年。百濟多婁王十年。冬。高句麗襲樂浪。滅之。

樂浪人五千及帶方樂浪屬縣人。投斯盧。斯盧分置六部。

伊西國侵斯盧。今淸道郡。○百濟。以屹于爲左輔。北部眞會爲右輔。○十一月。百濟地震。

戊戌新羅儒理王十五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一年。百濟多婁王十一年。秋。百濟饑。禁私釀。○冬十月。百濟王廵東西部。

貧不能自保者。給穀人二石。

庚子新羅儒理王十七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三年。百濟多婁王十三年。秋九月。華麗不耐人。侵斯盧。貊。邀擊敗之。

華麗不耐。樂浪東部之二縣也。及漢。省都尉諸縣。皆爲侯國。至是。二縣人連謀。率騎兵侵斯盧北境。貊國渠帥。以兵要曲河今未詳西敗之。王喜。與貊國結好。後貊帥又獵獸獻之。貊。東夷故國也。在中國東北。與燕相近。故號北貊。其地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其稅於民。二十取一而足。及扶餘高句麗幷興。其部落東遷。居濊國之西。今春川府。服屬於高句麗。其居山深阻阨。爲不爭之地。性愚與濊同俗。不知興亡易世。故史無所傳。其別部之在遼地者。爲梁貊小水貊云。

秋七月。高句麗隕霜殺穀。八月。梅花發。

壬寅新羅儒理王十九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五年。百濟多婁王十五年。○駕洛國始祖金首露元年。○是歲以後。大國三。小國一。凡四國。若五加耶等諸小國年代無考者。略之。春三月。駕洛人。立金首露兄弟六人爲君。分治加耶。

駕洛。古卞韓之地。其始無君臣位號。有九干。曰我刀,汝刀,彼刀,五刀,留水,留天,神天,神鬼,五天。各爲酋長。其衆揔七萬五千。聚居山野。至是。九干修稧事。時有金首露者。不知何許人。登龜旨峰。在今金海府。望駕洛九村。遂至其地。九干。見首露兄弟六人容貌。皆奇偉長大。衆皆驚異。立以爲君而首露長。故國號大駕洛。今金海府。又稱加耶。餘五人各爲五加耶君。曰阿羅伽耶。今咸安郡。曰古寧伽耶。今咸昌縣。曰大伽耶。今高靈縣。曰星山伽耶。今星州府一云碧珍伽耶。曰小伽耶。今固城縣。東以黃山江。南以滄海。西北以地理山。東北以伽耶山爲界。駕洛後改號金官國。

斯盧滅伊西國。○高句麗侵斯盧。

甲辰新羅儒理王二十一年。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七年。閔中王元年。百濟多婁王十七年。春二月。駕洛築都城營宮室。○秋九月。漢兵渡海伐高句麗。

取樂浪。以薩水今安州府淸川江南屬漢。

冬十月。高句麗王無恤薨。弟解邑朱立。

王。英明威武。知人善任。恢拓土宇。國勢愈昌。至是薨。葬於大獸村。號大武神王。太子解憂幼少不克政。國人推王弟解邑朱立之。大赦。

漢封馬韓人蘇馬諟。爲廉斯君。

馬韓部落廉斯人廉斯今未詳何地蘇馬諟等。詣樂浪貢獻。帝封爲廉斯君。屬樂浪郡。四時朝謁。文獻通考補。

乙巳新羅儒理王二十二年。高句麗閔中王二年。百濟多婁王十八年。春三月。高句麗王宴羣臣。○夏五月。高句麗國東大水饑。發倉賑給。

丙午新羅儒理王二十三年。高句麗閔中王三年。百濟多婁王十九年。秋七月。高句麗王東狩。

獲白獐。權氏曰。爲之後者。爲之子。今閔中當喪。未數月而宴羣臣。未及祥而獵。其失自著矣。

冬十月。有星孛于南。

二十日而滅。

丁未新羅儒理王二十四年。高句麗閔中王四年。百濟多婁王二十年。冬十月。高句麗蠶支部叛。投漢。

蠶支部。麗之南邊部落也。其大加戴升等一萬餘家。詣樂浪投漢。

戊申新羅儒理王二十五年。高句麗閔中王五年。慕本王元年。百濟多婁王二十一年。春。高句麗王解邑朱薨。大武神王之子解憂立。

初。王田于閔中原。見石窟。謂左右曰。我死葬此。不須更起陵墓。至是薨。王后及羣臣。重違遺敎。葬於石窟。今未詳。號閔中王。自是王薨皆以葬地爲號。解憂一云解愛婁立。是爲慕本王。爲人。暴戾不仁。不恤國事。百姓怨之。

百濟左輔屹于卒。

百濟。自乙音以後至于屹于。皆以得人稱。及卒。王哭甚哀。

秋七月。駕洛國君納妃許氏。

許氏。名黃玉。有賢德。

駕洛國君。改官名。

金首露。謂其臣曰。九干。爲庶僚之長而名稱鄙野。非簪履職位之稱。遂改我刀爲我躬。汝刀爲汝諧。彼刀爲彼藏。五刀爲五常。留水爲留功。留天爲留德。神天爲神道。神鬼爲臣貴。五天爲五能。餘幷取新羅職儀。三國遺事補。

秋八月。高句麗大水山崩。○冬十月。高句麗立子翊爲太子。

己酉新羅儒理王二十六年。高句麗慕本王二年。百濟多婁王二十二年。高句麗納欵于漢遼東。

高句麗。雖通使于漢而猶侵掠不已。至是。遣將襲漢北平,漁陽,上谷,太原。遼東太守蔡彤。以恩信招之。復和親。按綱目。是年貊人入朝。卽高句麗也。漢人以句麗爲貊。

秋八月。高句麗饑發使賑民。○冬十月。扶餘遣使入貢于漢。後漢書。

辛亥新羅儒理王二十八年。高句麗慕本王四年。百濟多婁王二十四年。高句麗王射殺諫者。

王暴虐日增。坐卧必枕藉人。動搖輒殺之。臣有諫者。彎弓射殺之。朝野憂懼。國人離畔。李氏曰。君臣一軆。當以禮相接。以恩相愛。解憂㐫狠如是。若不可諫而其諫者。必見危授命。殺身成仁者也。徒惡忤己而不知愛己之心。出於至難。自古非大無道之君。未有輕殺諫臣者。陳靈公殺洩冶。陳後主殺傅縡唐僖宗殺常濬。皆在垂亡之日。春秋綱目。直書其事。以著其所以亡。解憂亦未久身弑子廢。有天下國家者。當以此卜之。

癸丑新羅儒理王三十年。高句麗慕本王六年太祖王元年。百濟多婁王二十六年。冬十一月。高句麗人。弑其王解憂。立瑠璃王之孫宮爲王。太后聽政。

慕本人杜魯。侍王左右。慮禍而哭。或曰丈夫何哭爲。撫我則后。虐我則讎。今王行虐以殺人。百姓之讎也。爾其圖之。於是魯藏刀以進。王引之而坐。遂弑之。葬於慕本原。國人以太子翊不肖。不足以主社稷。迎瑠璃王子古鄒加再思。再思以老讓。遂立其子宮。是爲太祖。一曰國祖。生而能視幼歧嶷。時年七歲。太后垂簾聽政。后扶餘人。

甲寅新羅儒理王三十一年。高句麗太祖王二年。百濟多婁王二十七年。春二月。有星孛于紫宮。

乙卯新羅儒理王三十二年。高句麗太祖王三年。百濟多婁王二十八年。春二月。高句麗築遼西十城以備漢。○夏百濟旱。

慮囚。赦死罪。

秋八月。靺鞨冦百濟北部。

丙辰新羅儒理王三十三年。高句麗太祖王四年。百濟多婁王二十九年。春二月。百濟築牛谷城。

靺鞨數擾邊境。王命東部築牛谷城。以備之。

夏四月。斯盧龍見金城井。五月大風。○秋七月。高句麗伐東沃沮取之。

於是。高句麗拓境。東至滄海。南至薩水。

丁巳新羅儒理王三十四年。脫解王元年。高句麗太祖王五年。百濟多婁王三十年。冬十月。斯盧尼師今儒理薨。遺命立昔脫解。

王不豫。謂臣僚曰。脫解身聯國戚。位處宰輔。屢著功名。朕之二子。其才不及。且有先君之命。吾死後。俾卽大位。及薨。葬蛇陵園內。脫解受遺命卽位。是爲脫解尼師今。時年六十二。妃朴氏阿孝夫人。崔氏曰。南解之顧命。非堯舜禹禪受之比。出於一時姑息之恩。儒理從父亂命。考其歸。與燕噲之讓。亦無幾矣。雖一再傳而朴氏又興。又一再傳而金氏代興。新羅歷年一千年之間。朴氏爲王者十。昔氏爲王者八。金氏爲王者三十八。是則新羅者金氏之新羅。非朴昔之新羅。豈不由於南解之亂命。儒理之處不得宜乎。

戊午新羅脫解王二年。高句麗太祖王六年。百濟多婁王三十一年。春正月。斯盧以瓠公爲大輔。

己未新羅脫解王三年。高句麗太祖王七年。百濟多婁王三十二年。夏五月。斯盧與倭交聘。按此東史和倭之始。○六月。有星孛于天船。○秋七月。高句麗京都大水。

辛酉新羅脫解王五年。高句麗太祖王九年。百濟多婁王三十四年。秋八月。馬韓將孟召。以覆巖城降斯盧。

癸亥新羅脫解王七年。高句麗太祖王十一年。百濟多婁王三十六年。冬十月。百濟王如娘子城。請會于斯盧不從。

百濟王拓地。至娘子谷城。今淸州府。遣使新羅請會。羅王不從。由是兩國失和。

甲子新羅脫解王八年。高句麗太祖王十二年。百濟多婁王三十七年。秋八月。百濟侵斯盧。

百濟王遣兵。攻斯盧西鄙蛙山城今未詳不克。移兵攻狗壤城。今未詳。新羅發騎兵二千。逆擊走之。

冬十二月。斯盧地震。

乙丑新羅脫解王九年。高句麗太祖王十三年。百濟多婁王三十八年。春三月。斯盧尼師今。以金閼智爲子。改國號曰鷄林。

新羅王。得小兒於金城西始林。在今慶州府南四里。見其姿容奇偉。以爲天祚胤嗣。乃收養之。名閼智。方言小兒之稱。謂時有金櫝白鷄之異。改始林爲鷄林。因以爲國號。賜閼智姓曰金氏。新羅金氏始此。或云新羅自謂少昊金天氏之後。而金首露亦其同姓云。閼智及長。聦明多智略。至其七世孫味鄒。始有國。

丙寅新羅脫解王十年。高句麗太祖王十四年。百濟多婁王三十九年。百濟攻拔鷄林蛙山城。鷄林復取之。

丁卯新羅脫解王十一年。高句麗太祖王十五年。百濟多婁王四十年。春正月。鷄林以宗戚朴氏。分理州郡。

號爲州主,郡主。

二月。鷄林以順貞爲伊伐飧。委以政事。

戊辰新羅脫解王十二年。高句麗太祖王十六年。百濟多婁王四十一年。秋八月。曷思王。以國降高句麗。

初。曷思王。逃竄立國而微弱不振。高句麗日強。其孫都頭以國來降。使爲于台。曷思凡三世四十七年而亡。

壬申新羅脫解王十六年。高句麗太祖王二十年。百濟多婁王四十五年。春二月。高句麗伐藻那。虜其王。

遣貫那部沛者達賈。伐而虜之。

癸酉新羅脫解王十七年。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一年。百濟多婁王四十六年。夏五月。倭冦鷄林木出島。今未詳。角干烏羽死之。○戊午晦。日食。

甲戌新羅脫解王十八年。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二年。百濟多婁王四十七年。秋八月。百濟侵鷄林。○冬十月。高句麗伐朱那。虜其王子。

麗王。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之。虜其王子乙音。爲古鄒加。是時。高句麗兵力甚強。侵伐旁小國。幷而有之。

乙亥新羅脫解王十九年。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三年。百濟多婁王四十八年。鷄林大旱饑。發倉賑給。○冬十月。百濟攻拔鷄林蛙山城。守之。

丙子新羅脫解王二十年。高句麗太祖王二十四年。百濟多婁王四十九年。秋九月。鷄林復取蛙山城。殲百濟守卒。

丁丑新羅脫解王二十一年。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五年。百濟多婁王五十年。己婁王元年。秋八月。鷄林敗伽耶兵。于黃山津。

新羅阿飡吉門。與伽耶兵戰於黃山津。今梁山郡之黃山江。獲一千餘級。以吉門爲波珍飡。賞功也。

九月。百濟王多婁薨。太子己婁立。

王卽位以來。賑饑民。禮大臣。有人君之度。然搆釁新羅。爭一小城。數十年間。兵革不息。識者惜之。及薨。太子卽位。是爲己婁王。志慮宏遠。不留心細事。

冬十月。扶餘獻三角鹿于高句麗。麗王稱瑞大赦。

扶餘王帶素死後。餘衆保守本國。通貢于漢。服屬高句麗。至是。遣使來獻三角鹿,長尾兎。王以爲瑞物。大赦。扶餘又獻虎。長丈二毛甚明而無尾。王又獵于質山。今未詳。獲紫獐。東海谷今未詳守獻朱豹。尾長九尺。史不絶書以爲佳祥。李氏曰。時和歲豊爲上瑞。不然。雖甘露醴泉。不足爲瑞也。况物反常爲妖。非瑞也。太祖不以此恐懼修省。以弭其灾。反以爲瑞。殊無意謂也。

己卯新羅脫解王二十三年。高句麗太祖王二十七年。百濟己婁王三年。春。彗星見東方。又見北方。

二十日而乃㓕。

鷄林擊于尸山居漆山二國。㓕之。

二國居隣境。頗爲邊患。于尸山今寧海。居漆山一名萇山國。今東萊府。有居道者爲邊官。潛懷幷呑之志。常集群馬於張吐野。今未詳。使兵士馳走爲戱。稱爲馬技。二國習見以爲常。不爲備。於是。起兵滅之。

庚辰新羅脫解王二十四年。婆娑王元年。高句麗太祖王二十八年。百濟己婁王四年。夏四月。鷄林大風。金城東門自壞。○秋九月。鷄林尼師今脫解薨。國人立儒理王之次子婆娑爲王。

王薨。群臣欲立儒理太子逸聖。或謂逸聖雖嫡嗣。而威明不及婆娑。遂立之。是爲婆娑尼師今。或云儒理弟奈老之子。妃金氏史省夫人。按據此則閼智之前。已有金氏矣。許婁葛文王之女也。婆娑節儉。省用而愛民。國人嘉之。葬脫解王于城北壤井丘。一云䟽川。今幷未詳。○三國遺事。文武王庚辰。立脫解王祠於東岳。拔王骨於䟽川安之。髑髏周圍三尺二寸。身骨長九尺七寸。齒凝如一。骨節皆連鎖。

壬午新羅婆娑王三年。高句麗太祖王三十年。百濟己婁王六年。春正月。鷄林勸農鍊兵。

王卽位。廵撫州郡。發倉賑給。慮獄囚。非二罪悉原之。至是。下令曰今倉廩空匱。戎器頑鈍。倘有水旱之灾。邊鄙之警。其何以禦之。宜令有司。勸農桑。鍊兵革。以備不虞。

甲申新羅婆娑王五年。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二年。百濟己婁王八年。秋。鷄林大有年。

時政簡敎行。休祥畢至。古陁郡今安東府獻靑牛。南新縣今未詳麥連岐。秋大有年。行者不賫糧。

乙酉新羅婆娑王六年。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三年。百濟己婁王九年。春正月。百濟侵鷄林。

丁亥新羅婆娑王八年。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五年。百濟己婁王十一年。秋七月。鷄林繕葺城壘。

王下令曰。國家西隣百濟。南接加耶。德不能綏。威不足畏。宜葺城壘。以待侵軼。是月築加召,馬頭二城。加召今居昌縣。馬頭未詳。

八月乙未晦。日食。

己丑新羅婆娑王十年。高句麗太祖王三十七年。百濟己婁王十三年。夏六月。百濟地震裂。

庚寅新羅婆娑王十一年。高句麗太祖王三十八年。百濟己婁王十四年。春三月。百濟大旱。○秋七月。鷄林廉察州郡。

王分遣使十人。廉察州郡。不勤公事。致田野多荒者。貶黜之。

壬辰新羅婆娑王十三年。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年。百濟己婁王十六年。夏六月。戊戌朔。日食。

癸巳新羅婆娑王十四年。高句麗太祖王四十一年。百濟己婁王十七年。春二月。鷄林尼師今。幸古所夫里郡。問高年賜穀。按古所夫里。今扶餘縣。此時其屬於新羅歟。

冬十月。鷄林京都地震。

甲午新羅婆娑王十五年。高句麗太祖王四十二年。百濟己婁王十八年。春二月。加耶侵鷄林。

加耶兵圍馬頭城。遣阿飡吉元。將一千騎擊走之。

秋八月。鷄林閱兵於閼川。

丙申新羅婆娑王十七年。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四年。百濟己婁王二十年。秋八月。加耶侵鷄林。鷄林尼師今。出戰敗之。

加耶侵南鄙。城主長世。拒之被殺。王怒。帥勇士五千。出戰敗之。虜獲甚多。因欲擧兵伐加耶。加耶君懼。遣使謝罪。乃止。

戊戌新羅婆娑王十九年。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六年。百濟己婁王二十二年。春三月。高句麗王東廵柵城。紀功而還。

王至柵城西罽山。幷未詳。獲白鹿。反至柵城宴羣臣。賜柵城守吏物段有差。遂紀功於山石。乃還。

庚子新羅婆娑王二十一年。高句麗太祖王四十八年。百濟己婁王二十四年。冬十月。鷄林京都地震。

倒民屋有死者。

辛丑新羅婆娑王二十二年。高句麗太祖王四十九年。百濟己婁王二十五年。秋七月。鷄林築月城移都。

初。脫解王深通地理之術。登吐含山。在今慶州府東三十里。望城中可居之地。見楊山一峯有日月之勢。遂居焉。至是。築城於其地。形如半月。故名月城。或號在城。周一千二十三步。自金城移都焉。新羅濱海。冦賊頻警。故月城東築明活城。南築南山城。北築滿月城。爲掎角之勢。

壬寅新羅婆娑王二十三年。高句麗太祖王五十年。百濟己婁王二十六年。秋八月。駕洛人殺鷄林漢秪部主保齊。鷄林伐音汁伐國降之。

音汁伐國。今屬慶州安康縣。一云今興海郡。與悉直谷國今三陟府爭疆。詣鷄林請决。王難之。謂金官國首露王。年老多智。召問之。首露立决。以所爭之地屬音汁伐。於是。王命六部饗首露。諸部畏之。皆使伊飡主客。而獨漢秪部主客不使貴人。首露以爲慢禮不恪。命奴下里。殺漢秪部主保齊而歸。奴逃依音汁伐主陀鄒干家。王使人索其奴。陀鄒不送。王怒。以兵伐音汁伐國。其主與衆降。

悉直押督二國。降鷄林。按。押督或稱押梁國。今慶山縣。古基在縣東五里。今爲押梁驛。

甲辰新羅婆娑王二十五年。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二年。百濟己婁王二十八年。春正月。鷄林星隕如雨。不至地。○秋七月。鷄林悉直叛。討平之。徙其衆於南鄙。

乙巳新羅婆娑王二十六年。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三年。百濟己婁王二十九年。春正月。百濟及鷄林平。

自是。兩國交和者。六十餘年。

高句麗王犯漢遼東。大敗。

時。高句麗浸強。數侵漢邊。麗王入遼東塞掠六縣。秋九月。遼東太守耿夔。出兵擊破之。斬其渠帥。

丙午新羅婆娑王二十七年。高句麗太祖王五十四年。百濟己婁王三十年。春正月。鷄林尼師今廵撫押督。

戊申新羅婆娑王二十九年。高句麗太祖王五十六年。百濟己婁王三十二年。夏。高句麗百濟大旱。

麗王發使賑饑。百濟民相食。

五月。鷄林大水。

發使十道賑民。

鷄林伐比只,多伐,草八等三國。幷之。按。草八今草溪郡。二國未詳。要是傍近小國。○靺鞨冦百濟牛谷城。

己酉新羅婆娑王三十年。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七年。百濟己婁王三十三年。春正月。高句麗遣使賀漢。

賀帝加元服。

秋。鷄林有年。

是歲。蝗害穀。王遍祭山川以祈之。蝗滅歲稔。

辛亥新羅婆娑王三十二年。高句麗太祖王五十九年。百濟己婁王三十五年。春三月。百濟地震。○夏四月。鷄林城門自毁。自五月不雨。至于七月。○扶餘冦漢樂浪。

扶餘王自將步騎八千。侵樂浪。殺傷吏民。後復歸附漢。後漢書補。

高句麗遣使入貢于漢。求屬玄菟。○鷄林取百濟奈己郡。今榮川。○冬十月。百濟地震。

壬子新羅婆娑王三十三年。秪摩王元年。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年。百濟己婁王三十六年。冬十月。鷄林尼師今婆娑薨。太子秪摩立。

王勵精爲治。三十三年之間。勸農桑。問高年。田野荒則黜其吏。水旱灾則賑其窮。專務恭儉。期致殷富。伽耶懷德。百濟請和。悉直諸國。亦盡讋服。皆發政施仁。務農重本之效也。爲羅代守成之良主。及薨。葬蛇陵園內。太子立。是爲秪摩尼師今。妃金氏愛禮夫人。伊飡摩帝之女也。初。婆娑王獵。太子從焉。過漢岐部。伊飡許婁饗之。酒酣。許婁之妻。携少女出舞。摩帝之妻。亦引出其女。太子見而悅之。許婁不悅。王謂許婁曰。此地名大庖。公於此置盛饌美醞以宴衎。宜位酒多在伊飡之上。以摩帝之女配太子。酒多後云角干。

癸丑新羅秪摩王二年。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一年。百濟己婁王三十七年。春二月。鷄林以永昌爲伊飡。玉權爲波珍飡。○三月。百濟遣使聘鷄林。

甲寅新羅秪摩王三年。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二年。百濟己婁王三十八年。春三月癸亥。日食。○夏四月。鷄林大水慮囚原輕罪。○秋八月。高句麗王廵南海。冬十月還。

乙卯新羅秪摩王四年。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三年。百濟己婁王三十九年。春二月。鷄林及加耶戰于黃山。

二月。加耶侵鷄林南邊。七月王親率步騎。渡黃山河。加耶人伏兵林薄以待之。王入。伏敵圍之數重。王麾軍奮擊。决圍而退。自是二國兵釁不息。

丙辰新羅秪摩王五年。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四年。百濟己婁王四十年。春三月辛亥。日食。○夏六月。百濟大水。

先是。有鸛巢都門。人謂當有水灾。至是。大雨浹旬。漢江水漲。漂毁人屋。命有司。補水損之田。

秋八月。鷄林伐加耶。不克而還。

王遣將侵加耶。自帥精兵一萬繼之。加耶嬰城固守。會久雨乃還。

戊午新羅秪摩王七年。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六年。百濟己婁王四十二年。春二月。高句麗地震。○夏六月。高句麗王及濊貊。犯漢玄菟。又攻華麗城。○秋八月。高句麗命擧賢良孝順。

問鱞寡孤獨及貧不能自存者。給衣食。

庚申新羅秪摩王九年。高句麗太祖王六十八年。百濟己婁王四十四年。春二月。有星隕于鷄林月城西。

有聲如雷。

三月。鷄林京都大疫。○扶餘遣子尉仇台。貢獻于漢。後漢書補。

辛酉新羅秪摩王十年。高句麗太祖王六十九年。百濟己婁王四十五年。春正月。鷄林以翌宗爲伊飡。○漢伐高句麗。高句麗王遣其弟遂成。襲玄菟遼東城。焚之。

是時。高句麗雖貢獻不替。而數侵掠漢邊地。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連兵來侵。擊殺濊貊渠帥。盡獲兵仗財物。王遣弟遂成。領兵三千人逆光等。遂成遣使詐降。光等信之緩其備。遂成因據險。遮漢大軍。潛遣三千人。攻玄菟遼東二郡。焚其城郭。殺獲二千餘人。

夏四月。高句麗及鮮卑。犯漢遼隊縣。殺遼東太守蔡諷。

王與鮮卑八千人。侵遼隊。遼東屬縣。蔡諷將兵出新昌遼東屬縣戰歿。功曹掾龍瑞。兵馬掾公孫酺。以身捍諷。俱歿於陣。死者百餘人。

倭冦鷄林。○冬十月。高句麗王如扶餘。祀太后廟。卽柳花廟也。○肅愼遣使高句麗。

肅愼遣使高句麗。獻紫狐裘及白鷹白馬。王宴勞以遣之。

十一月。高句麗王以弟遂成。統軍國事。

崔氏曰。魯隱公。命羽父帥師。終致鍾巫之變。莊公。以慶父主兵。卒召武闈之禍。春秋傳所謂貴戚之卿。難馭於異姓之卿者是也。麗王老耄。親弟遂成。位長百僚。專擅威福。有令將之心。又使之統軍國重事。以長其惡。竟付神器。愛子大臣。旋被誅戮。禍延宗社。由不能辨之於早。謹之於微也。其得免鍾巫武闈之禍幸矣。按貴戚之卿。地逼則邪心易生。權重則黨與易成。此其所以難馭也。然豈可因噎而廢食哉。若謂之不可用則周公之聖。季友之賢。亦將棄之乎。當觀其人之善惡而處之耳。句麗王之任遂成。謂之不知人則可。謂之自取禍則不可。漢之莾操。豈是國姓。周之晉鄭。庸非至親乎。鍾巫武闈之變。不可專責於隱莊矣。

十二月。高句麗王圍漢玄菟。扶餘遣兵助漢。擊敗之。

王率馬韓濊貊一萬餘騎。進圍玄菟城。扶餘王遣子尉仇台。領兵二萬。與漢兵幷力拒戰。麗軍大敗。斬首五百餘級。後漢書參補。

壬戌新羅秪摩王十一年。高句麗太祖王七十年。百濟己婁王四十六年。夏四月。鷄林大風。

大風東來。折木飛瓦。至夕而止。都人訛言倭兵大來。爭遁山谷。王命伊飡翌宗。諭止之。

秋七月。鷄林蝗饑。○高句麗王及馬韓濊貊。侵遼東。扶餘遣兵助漢破之。

癸亥新羅秪摩王十二年。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一年。百濟己婁王四十七年。春三月。鷄林與倭和。○夏五月。鷄林金城民。屋陷爲池芙蕖生。○冬十月。高句麗以沛者穆度婁。高福章爲左右輔。

二人皆麗之賢臣也。至是。並爲左右輔。與遂成參斷國政。按。麗王好用兵而年衰倦勤。遂成以王之介弟。勇悍能戰。累立奇功。盖王奇愛之。欲倚以爲國。任統國政。至此已三歲矣。必其強梁難馭之氣。多有見於事爲之間者。故又以二人參與政事。欲分其權。嗚呼其晩矣。不能辨之於早。而欲圖於勢成之後。何可及也。使二人而賢也。爲其魚肉。若果不賢也。適足以助其惡。彼二人者將何能有爲乎。

甲子新羅秪摩王十三年。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二年。百濟己婁王四十八年。秋九月庚申晦。日食。○冬十月。高句麗遣使入貢于漢。○十一月。高句麗京都地震。

乙丑新羅秪摩王十四年。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三年。百濟己婁王四十九年。春正月。靺鞨冦鷄林。百濟遣兵救却之。

靺鞨大入鷄林北境。殺掠吏民。又襲大嶺柵。過泥河。大嶺泥河並未詳。王移書百濟請救。濟王遣五將軍助之。賊退。

丁卯新羅秪摩王十六年。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五年。百濟己婁王五十一年。秋七月甲戌朔。日食。

戊辰新羅秪摩王十七年。高句麗太祖王七十六年。百濟己婁王五十二年。蓋婁王元年。秋八月。長星竟天。○冬十月。鷄林國東地震。○十一月。百濟王己婁薨。子蓋婁立。

王修好新羅。邊鄙晏然。及薨。子蓋婁立。是爲蓋婁王。性恭順有操行。

壬申新羅秪摩王二十一年。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年。百濟蓋婁王五年。春二月。百濟築北漢山城。○秋七月。高句麗左輔穆度婁免。

王弟遂成獵倭山。今未詳。與左右宴。貫那于台彌儒,桓那菸支留,沸流那皁衣陽神等。爲遂成腹心。陰謂遂成曰。初慕本之薨。羣僚欲立王子再思。再思以老讓于王。王欲使兄老弟及今王已老而無讓意。惟子計之。遂成曰。承襲以嫡。天下之常道也。王雖老有嫡子在。豈敢覬。彌儒曰。以弟之賢。承兄之後。古亦有之。子其勿疑。左輔穆度婁。知遂成有異志。稱疾不仕。按穆度婁。色斯於難作之前。可謂明哲之士。然不能高擧遠引。坐見簒奪。終爲逆竪之臣。何哉。

甲戌新羅秪摩王二十三年。逸聖王元年。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二年。百濟蓋婁王七年。秋八月。鷄林尼師今秪摩薨。儒理王太子逸聖立。

王薨無子。逸聖立。或云日智葛文王子。是爲逸聖王。妃朴氏支所禮王之女。

丙子新羅逸聖王三年。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四年。百濟蓋婁王九年。春正月。鷄林以䧺宣爲伊飡。兼知內外兵馬事。○夫餘王朝于漢。後漢書補。

丁丑新羅逸聖王四年。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五年。百濟蓋婁王十年。春二月。靺鞨冦鷄林燒長嶺今未詳五柵。○秋八月。熒惑犯南斗。

戊寅新羅逸聖王五年。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六年。百濟蓋婁王十一年。春二月。鷄林置政事堂。○三月。高句麗遂成獵於質陽。

時。高句麗王年老倦勤。遂成專擅國政。遊戱無度。獵於質陽。今未詳。七日不返。又獵於箕丘。今未詳。五日乃返。其弟伯固諫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今子以王之親弟。爲百僚之首。位極功盛。宜以忠義存心。禮讓克己。上補王德。下得民心。然後富貴可保。禍亂不作。今乃流連忘返。竊爲之危。遂成曰。人情𠅩不欲富貴歡樂。然得之者盖寡。今。吾居可樂之勢。不能肆志。將焉用哉。不從。

冬十月。鷄林尼師今北廵。祀太白山。今三陟府。

己卯新羅逸聖王六年。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七年。百濟蓋婁王十二年。秋八月。靺鞨冦鷄林。

靺鞨襲長嶺。虜掠民口。冬又至。雪甚乃退。

庚辰新羅逸聖王七年。高句麗太祖王八十八年。百濟蓋婁王十三年。春。鷄林修長嶺柵。以備靺鞨。

辛巳新羅逸聖王八年。高句麗太祖王八十九年。百濟蓋婁王十四年。秋九月。辛亥晦。日食。

壬午新羅逸聖王九年。高句麗太祖王九十年。百濟蓋婁王十五年。秋七月。鷄林尼師今欲伐靺鞨。旣而止之。

時。靺鞨連歲來侵。於是。王欲征靺鞨。召羣臣議之。伊飡䧺宣。上言不可乃止。

九月。高句麗丸都地震。

時王夢豹囓斷虎尾。占者曰。虎百獸之長。豹同類而小者也。意者。王之族類。謀絶王後。王不悅。以告右輔高福章。對曰。作不善。吉變爲㐫。作善。灾反爲福。今王憂國如家。愛民如子。小異何傷乎。

甲申新羅逸聖王十一年。高句麗太祖王九十二年。百濟蓋婁王十七年。春二月。鷄林下令勸農。

王下令曰。農者政本。食惟民天。諸州郡。其修堤防。闢田野。

鷄林禁民用金銀珠玉。

乙酉新羅逸聖王十二年。高句麗太祖王九十三年。百濟蓋婁王十八年。夏。鷄林旱饑。移粟賑民。

丙戌新羅逸聖王十三年。高句麗太祖王九十四年。次大王元年。百濟蓋婁王十九年。秋七月。高句麗遂成。殺言者。

遂成謂左右曰。王老。吾齒亦暮。不可坐待。願爲我計之。左右曰。敬從命矣。有一人獨進曰。王子有不祥之言。而左右不能直諫。吾欲直言可乎。遂成曰可。對曰。今王賢明。內外無異心。子雖有功。卛姦諛之人。謀廢明上。此何異以單縷引萬鈞乎。雖愚者。猶知不可。若改圖易慮。王知子之善。必有揖讓之心。不然。禍將及矣。遂成不悅。左右勸殺之以滅口。從之。

八月。高句麗掠漢邊邑。

麗王遣將。襲漢遼東西安平縣。又侵樂浪。殺帶方令。掠樂浪太守妻子以歸。

冬十一月。高句麗王弟遂成。遷其王宮於別宮而簒立。

遂成久懷不軌。國人皆知之。高福章。言於王曰。遂成將叛。請先誅之。王曰。吾旣老矣。遂成有功。吾將禪位。福章曰。遂成爲人。忍而不仁。今日受禪。明日害王之子孫。大王但知施惠於不仁之弟。不知貽患於無辜之子孫。願王熟計之。不聽。至是乃禪位。退老于別宮。稱爲太祖大王。遂成立。年七十六。

鷄林押督叛。討平之。

丁亥新羅逸聖王十四年。高句麗次大王二年。百濟蓋婁王二十年。春二月。高句麗以彌儒爲左輔。○三月。高句麗王遂成。殺右輔高福章。

福章臨死歎曰。痛哉寃乎。我爲先朝近臣。其可見賊亂之人而不言哉。恨不用吾言。以至於此。今君甫陟大位。宜新政敎。以示百姓。而以不義殺忠臣。吾與其生於無道之時。不若速死。乃卽刑。遠近聞之。莫不憤惜。崔氏曰。福章爲時右輔。當炳幾先圖。爲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可也。當丸都地震。或者占夢之時。爲福章計者。盡言極諫。王必悔悟矣。而顧乃泛言福善禍淫之說。諂辭以悅之。使王無復有疑。後雖請誅。吁亦晩矣。

秋七月。高句麗穆度婁免。以菸支留爲左輔。陽神爲中畏大夫。

支留加爵爲大主簿。陽神爲于台。皆王之故舊。

鷄林令羣臣。擧堪爲將帥者。○冬十一月。高句麗地震。

戊子新羅逸聖王十五年。高句麗次大王三年。百濟蓋婁王二十一年。夏四月。高句麗王遂成殺太祖王元子莫勤及其弟莫德。

王殺莫勤。莫德恐禍連自縊死。金氏曰。昔宋宣公。不立其子而立其弟。以致累世之亂。故春秋大居正。今大祖大王。不知此義。輕以大位。授不仁之弟。禍及忠臣愛子。可勝歎哉。

秋七月。高句麗王田于平儒原。殺師巫。

王田于平儒原。今未詳。白狐隨而鳴。王射之不中。問於師巫。對曰狐妖獸不祥。白色尤怪。天不能諄諄其言。故示以妖怪。欲令人君。恐懼修省也。王若修德。可轉禍爲福。王曰。㐫則爲㐫。吉則爲吉。汝旣以爲妖。又以爲福。何其誣也。遂殺之。

己丑新羅逸聖王十六年。高句麗次大王四年。百濟蓋婁王二十二年。夏四月丁卯晦。日食。○五月。五星聚東方。

時。高句麗王暴戾日甚。日者恐王之怒。誣告曰。是君之德也。國之福也。王喜。

秋八月。有星孛于天市。○冬十一月。鷄林京都大疫。

癸巳新羅逸聖王二十年。高句麗次大王八年。百濟蓋婁王二十六年。夏六月。高句麗隕霜。○冬。彗星見東方。○十二月。高句麗地震。

甲午新羅逸聖王二十一年。阿達羅王元年。高句麗次大王九年。百濟蓋婁王二十七年。春二月。鷄林尼師今逸聖薨。長子阿達羅立。

是爲阿達羅尼師今。身長七尺。豊準有奇相。妃朴氏內禮夫人。秪摩王之女也。於王爲從父兄弟之女。

三月。鷄林以繼元爲伊飡。委軍國政事。

乙未新羅阿達羅王二年。高句麗次大王十年。百濟蓋婁王二十八年。春正月丙申晦。日食。○鷄林以興宣爲吉飡。

丙申新羅阿達羅王三年。高句麗次大王十一年。百濟蓋婁王二十九年。夏四月。鷄林開鷄立嶺。今鳥嶺。

丁酉新羅阿達羅王四年。高句麗次大王十二年。百濟蓋婁王三十年。春二月。鷄林尼師今。廵長嶺鎭。

勞戍卒。各賜征袍。

戊戌新羅阿達羅王五年。高句麗次大王十三年。百濟蓋婁王三十一年。春二月。有星孛于北斗。○三月。鷄林開竹嶺。在今豊基郡北。

鷄林連開二嶺。於是。嶺嶠之間道路通行。

倭聘鷄林○夏五月甲戌晦日食

辛丑新羅阿達羅王八年。高句麗次大王十六年。百濟蓋婁王三十四年。秋七月。鷄林蝗海魚多出死。

乙巳新羅阿達羅王十二年。高句麗次大王二十年新大王元年。百濟蓋婁王三十八年。春正月晦。日食。○三月。高句麗太祖大王宮。薨于別宮。

壽百十九歲。

冬十月。高句麗椽那皁衣明臨答夫。弑其王遂成。立王弟伯固。

遂成壯勇有威嚴。小仁慈猜虐無道。民不親附。伯固恐禍及。遂遯山谷。答夫因民不忍弑王。於是。左輔菸支留與羣臣議。遣人迎伯固。及至。支留跪獻國璽曰。先君不幸棄國。雖有子不克負荷。天人之心。歸于至仁。謹拜頓首請卽尊位。伯固俯伏三讓而後卽位。是爲新大王。年七十七。儀表英特。性仁恕。號遂成曰次大王。按遂成之惡。人可得而誅之。若使答夫。當其簒奪之時。聲罪致討。更立賢君。夫誰曰不可。乃於臣事二十年後。躬行弑逆。其必有剝膚之禍。而富貴之心。又從而撓之也。

百濟納鷄林叛臣吉宣。鷄林伐之不克。

新羅阿飡吉宣。謀叛事覺。懼誅亡入百濟。王移書請之不送。羅王怒。出師伐之。百濟諸城堅守。羅軍糧盡乃歸。由是。二國失和。兵端復開。民困於兵革矣。金氏曰。莒僕奔晉。季文子曰。見有禮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見無禮於其君者。逐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今吉宣奸賊之人。百濟王納而匿之。由是。失隣國之和。其不明甚矣。

丙午新羅阿達羅王十三年。高句麗新大王二年。百濟蓋婁王三十九年。肖古王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日食。○高句麗王下令大赦。封次大王子鄒安。爲讓國君。

王承次大王暴虐之餘。欲收人心。乃下令曰。寡人生忝王親。本非君德。向屬友于之政。頗乖貽厥之謀。畏害遠遯。聞訃哀摧。豈謂百姓樂推。羣公勸進。謬以眇末。據于崇高。不敢遑寧。如涉濶海。宜推恩以及遠。遂與衆而自新。可大赦國內。國人聞令。無不歡呼慶忭。初。太子鄒安避亂逃竄。及聞赦令。詣王門告曰。嚮國有禍。臣不能死。遯于山谷。今聞新政。敢以罪告。惟命是聽。若蒙不死。生死肉骨之惠也。於是。王卽賜狗山瀨婁豆谷二所。二地今幷未詳。仍封爲讓國君。

高句麗王。以明臨答夫爲相國。

加爵爲沛者。令知內外兵馬。兼領梁貊部落。改左右輔爲相國始此。權氏曰。君臣之分。猶天壤。弑逆之賊。無彼此一也。春秋之法。國君有爲弑逆者所立。而不能討則是亦與聞乎故。而不免首惡之名。今答夫弑遂成。而立伯固。伯固徒知立己之爲有德。不思弑君之爲當討。反寵任之。是擧國君臣。皆爲弑逆之黨。而人紀滅矣。按高句麗官職之制。東史不見。今據中國傳記及高句麗本紀。畧有可言者矣。後漢書。其置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鄒大加主簿優台使者皁衣先人九等。南史云。其置官。有對盧則不置沛者。有沛者則不置對盧。北史云。其官有大對盧太大兄小兄竟侯奢烏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醫屬仙人凡十二等。分掌內外事。其大對盧則以強弱相陵奪而自爲之。不由王署。復有內評外評五部耨薩。杜氏通典曰。其國建官。有九等。其一曰吐捽。舊名大對盧摠知國事。次曰太大兄。次欝折華言主簿。次太大夫人使者。次皁衣頭大兄。東夷相傳所謂皁衣先人者也。以前五官掌機。密謀政事。徵發兵馬。選授官爵。次大使者。次大兄。次收位使者。次上位使者。次小兄。次諸兄。次過節。次不過節。次先人。又有古鄒加。掌賓客。比鴻臚卿。以大夫使者爲之。又有國子博士。大學士舍人。通事典書客。皆以小兄以上爲之。又其諸大城。置傉薩。比都督諸城。置處閭近支。比刺史。亦謂之道使。其武官曰大模達。比衛將軍。以皁衣頭大兄以上爲之。次末客比中郞將。以大兄以上爲之。其次領千人以下。各有差等。又其國有五部。皆貴人之族也。一曰內部。卽後漢時桂婁部也。二曰北部。絶奴部也。三曰東部。卽順奴部也。四曰南部。卽灌奴部也。五曰西部。卽消奴部也。新唐書曰。官凡十二級。曰大對盧。或曰吐捽欝折主圖簿。曰太大使者。曰皁衣頭大兄。秉國政。三歲一易。善職則否。凡代日。有不服則相攻。王爲閉宮守。勝者聽之。曰大使者。曰大兄。曰上位使者。曰諸兄。曰小使者。曰過節。曰先人。其州縣六十。大城置傉薩,古鄒大加。又云莫離支。大莫離支。中裏小兄。中裏大兄。其出於本紀者。則始有大輔。後有左輔,右輔。又合二輔爲國相。又有掌牲官。又有于台卽優台也。又有貫那沛者,桓那于台,沸流那皁衣等。則各部各置此等諸官。左右輔,大主簿,中畏大夫之類卽王都之官也。又拜答夫爲國相。加爵沛者。拜乙巴素爲中畏大夫。加爵于台。則亦有實職虛階之差矣。又贈紐由爲九使者。則有贈職矣。又尙王女者。爲駙馬都尉。又有安國君,讓國君。則有封君之制矣。又以新城宰高奴子爲新城太守。則郡縣有長貳矣。又有長史將軍之號。

百濟王蓋婁薨。子肖古立。

是爲肖古王。一云素古。先是。蓋婁王。聞民有都彌者。其妻美麗有節行。召謂都彌曰。婦人雖貞潔。若在幽昏無人之處。誘以巧言。能不動心者鮮矣。對曰。人雖不可測。若臣之妻雖死無貳也。王留都彌。使近臣詐爲王。夜抵其家。謂其婦曰。吾與都彌博賭。爾取勝。爾當入宮。遂將亂之。婦請更衣。退餙一婢薦之。王後知見欺。大怒。誣都彌以罪。矐其目泛之海。遂引其婦。婦以詭辭對。本史曰。婦曰今良人已逝。妾不能自保。豈敢相違。但有月事。請俟他日。王許之。婦逃至江口。忽遇行船至泊泉城島。今未詳。遇其夫。同奔高句麗蒜山下。麗人哀之。丐以衣食以終。崔氏曰。蓋婁雖史稱恭順。納叛臣而失隣和。誣小民而亂其妻。何足道哉。

丁未新羅阿達羅王十四年。高句麗新大王三年。百濟肖古王二年。秋七月。百濟侵鷄林。鷄林大擧伐之。百濟懼還俘乞和。

百濟潛師襲新羅二城。虜獲一千人而還。新羅王遣一吉飡興宣。將兵二萬伐之。王又將騎兵八千。自漢水臨之。濟王大懼。還所掠男女乞和。

九月。高句麗王如卒本。祀始祖廟。○扶餘冦漢。

夫餘王夫台。將二萬餘人冦玄菟。玄菟太守公孫琙擊破之。後。夫餘奉章貢獻于漢。

戊申新羅阿達羅王十五年。高句麗新大王四年。百濟肖古王三年。冬十二月。高句麗及鮮卑侵漢幽幷二州。後漢書補。

己酉新羅阿達羅王十六年。高句麗新大王五年。百濟肖古王四年。夏四月。高句麗請降于漢。

漢玄菟太守耿臨。侵高句麗。殺數百人。高句麗王。請降乞屬焉。

高句麗遣兵助漢。討富山賊。

時。公孫度代耿臨爲玄菟太守。高句麗王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助討富山賊。

庚戌新羅阿達羅王十七年。高句麗新大王六年。百濟肖古王五年。春二月。鷄林重修始祖廟。○三月丙寅晦。日食。○秋七月。鷄林京都地震霜雹饑。○冬十月。百濟侵鷄林。

壬子新羅阿達羅王十九年。高句麗新大王八年。百濟肖古王七年。春正月。鷄林以金仇道。爲波珍飡。○二月。鷄林大疫。○漢邊將侵高句麗。不克引還。麗人追擊大破之。

漢以大兵將攻高句麗。王問計於羣臣。衆曰漢人。恃衆輕我。若不出戰。彼以我爲怯。必數來。我國山險路隘。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也。漢軍雖衆。無如我何。請出師禦之。國相答夫曰。不然。漢國大民衆。今以強兵遠闘。其鋒不可當也。且兵衆者宜戰。兵少者宜守。我深溝高壘勿與戰。漢兵遠闘。千里饋糧。不能持久。淸野待之。不過旬月。其勢必歸。我以精兵薄之。蔑不勝矣。王從其計。漢兵攻之不克。食盡而歸。答夫率輕騎千人。追戰於坐原今未詳大敗之。匹馬無返者。王大悅。賜答夫坐原及質山。爲食邑。

癸丑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年。高句麗新大王九年。百濟肖古王八年。夏五月。倭女君卑彌呼。遣使聘鷄林。

倭王仲哀之末。國大亂。歷年無主。仲哀妻卑彌呼。能以鬼道惑人。立爲君。後稱神功天皇。至是。遣使聘新羅。後亦通中國云。

丙辰新羅阿達羅王二十三年。高句麗新大王十二年。百濟肖古王十一年。春三月。高句麗立子男武爲太子。

戊午新羅阿達羅王二十五年。高句麗新大王十四年。百濟肖古王十三年。冬十月丙子晦。日食。

己未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六年。高句麗新大王十五年。故國川王元年。百濟肖古王十四年。秋九月。高句麗國相明臨答夫死。

答夫卒。年百十三。王臨喪哀慟。罷朝七日。葬質山。置守塚二十戶。

冬十二月。高句麗王伯固薨。太子男武立。一名伊夷謨。

王薨。號新大王。葬于故國谷。太子立。是爲故國川王。身長七尺。姿表䧺偉。力能扛鼎。莅事聽斷。寬猛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