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文選/卷九十二

 卷九十一 東文選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编辑

高麗國史序 编辑

鄭揔

古者列國。各有史官。掌記時事。昭示美惡。以爲後世之勸戒。若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是也已。高麗氏。自始祖以來。歷代皆有實錄。然其書出於兵火之餘。多所遺失。至恭愍王朝。侍中致仕李齊賢。撰史略。止於肅王。興安君李仁復,韓山君李穡。撰金鏡錄。止於靖王。而皆失於踈略。其他則未有成書也。惟我國王殿下卽位之初。命判三司事臣鄭道傳。及臣揔等。撰高麗國史。臣等承命祗懼。私竊以爲質本庸陋。才乏三長。而書又不全。雖欲講明而折衷之。烏可易哉。然此理之在人心。無古今之異。苟因其幸存而未盡亡者。揆諸義理。引以伸之。觸類而長之。則其是非得失。槩可見矣。是以。不量菲薄。輒效編摩。謹按自元王以上。事多僭擬。今以其稱宗者書王。稱節日者書生日。詔則書敎。朕則書予。所以正名也。朝會祭祀。常事也。而有故則書。親祭則書。所以謹禮也。書宰相除拜。所以重其任也。書設科取士。所以重求賢也。臺諫伏閣。其事雖闕必書。所以著忠臣也。上國之使往來。雖煩。必書。所以尊天王也。灾異水旱。雖小必書。所以謹天譴也。遊畋宴樂。雖數必書。所以戒逸豫也。恭惟國王殿下以睿智之資。高明之學。講劘典墤。動法古先哲王。而是書也出於遺失踈略之中。其君臣之賢否。政敎之得失。禮樂之沿革。風俗之美惡。雖未能備載而悉書之。然詩曰。殷鑑不遠。在夏后之世。蓋以其耳目之所逮也。若機政之暇。賜以覽觀。則於善惡取捨之端。爲政治民之道。庶幾有補矣。

經濟文鑑序 编辑

經濟文鑑。判三司事奉化伯鄭公之所著也。公自幼好學窮經。懷材抱道。慨然有經濟之志。及我殿下受命作興。公决疑定策。蔚爲元勳。以文武之略。兼將相之任。凡於國家之政。動引古法。參酌時宜。利興害除。民蒙其澤。經濟也大矣。尙論古之人。博採歷代以來。職任得失。人物賢否。筆之於書。其引用先儒之說。間有附以己見者。不復識別。簡而不略。詳而不繁。可法可戒。將俾世之居官者。皆知其任之不易。而莫不勉勉循循。思所以稱其職。其有補於世也。亦大矣。予觀是書。其首之以相業者。宰相之任。論道經邦。爕理陰陽。關係至重。非他官比也。古之能稱其職者。幾何人哉。三代以上。稱夔,臯,稷,契,伊,傅,周,召。三代以下。稱漢之蕭,曹,丙,魏。唐之房,杜,姚,宋。宋之韓,富,王,范,司馬諸公而已。吁相業不亦難乎。是故。人君當以擇相爲先。而爲相者。亦當思稱其職可也。次之以臺諫者。臺官糾禁風俗之惡。諫官論奏人主之失。實國家之所重。而居是職者。豈可以唯唯。悠悠而癏厥官也哉。且又府衛之兵。在於練養。有事則折衝于外。以靖亂於危急。不可以不之重也。監司之任。在乎澄淸。懲豪猾而治寃抑。恤民隱而擧賢材。不可以不之謹也。州牧郡守縣令。人主之所與共治者也。其人賢則民受其福。苟不賢。民受其禍。其不擇人而除授可乎。此又所以相繼而居其次也。然則爲府兵。爲監司。爲州牧守令者。可不思所以稱其職也哉。爲國之要。不越乎是數者。苟能各稱其職。則雖天下。不難爲也。况一國乎。於此見公之學有淵源。而公之才爲適用也。客有語予者曰。大抵古人之著書者。有志而不得見諸行事者之所爲也。公遭遇聖明。位爲宰輔。時不可謂不遇。而道不可謂不行也。何著書爲。予曰。公之心。必欲堯舜君民而後已。其行道也。一毫不盡。則其中固有慊然者矣。此公之所以著書之意也歟。

朝鮮經國典序 编辑

六典之作尙矣。若稽周禮。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敎典。以安邦國。以敎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治則吏也。敎則禮也。政則兵也。事則工也。自古以來。天下國家之治亂興亡。昭然可考。其所以治且興者。以明夫六典也。其所以亂且亡者。以昧於六典也。高麗之季。政敎陵夷。紀綱頹敗。所謂六典者。名存實無。有志之士。扼腕嘆息者。久矣。亂極復治。理之必然。惟我殿下應天順人。除殘去暴。乃革舊弊。一新敎化。以時考績。黜陟幽明。而治典明矣。輕徭薄賦。休養生民。而敎典明矣。車服有章。上下有別。則禮典可謂明矣。克詰戎兵。折衝禦侮。則政典可謂明矣。議刑得情。民無寃抑。刑典不可謂不明也。允釐百工。以煕庶績。事典不可謂不明也。於是。判三司事奉化伯臣鄭道傳。作爲一書。名之曰經國典。以獻殿下。宸心是悅。付諸有司藏之金樻。爰命臣揔。序其編端。臣揔竊伏惟念。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制作。苟非明良相得。有同魚水。則何以臻此焉。今我殿下推赤心。委任宰相。而三司公以天人之學。經濟之才。贊襄丕基。馳聘雄文。克成大典。非唯有補於殿下乙夜之覽。且爲子孫萬世之龜鑑也。於戲。其至矣乎。若視爲文具。則書自書人自人矣。何益於治道哉。子思之作中庸也。論九經曰。其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謂。誠也。臣於是書。亦以此言焉。

送行人雒公使還序 编辑

古行人之官。掌賓客之禮。籍以親諸侯而待四方。此古聖人致大平之盛典也。皇明受命。制作惟典。凡禮者。稱因革損益。裁自宸衷。合於古而宜於今。若行人司之屬。是其一也。居是選者。非風彩足以重國命。言語足以揚國美者。疇克當哉。洪武十八年秋。天子加恩我高麗。賜誥命贈先國王謚恭愍。封嗣君爵國王。求可以將命展禮。以申哀榮之恩者。親擇多士。得國子典簿周公及行人雒公。授冊與節。臨軒遣之。遠有光華。以臨照絶域。吁盛矣哉。雒公旣至。布宣誥命。事已言還。國人之有文者。皆歌之。編成一卷。授右簡於揔爲序。揔謹拜手稽首。執簡而言曰。聖天子追念先國王歸附之誠。聿擧恤典。錫以殊稱。謂嗣君事上忠而奉先孝。詔承前爵。帝王所以親諸侯之意備矣。雒公容儀修飭。談論詳雅。通於當世之務。其風彩言語。能有以重國命而揚國美。可謂體天子置行人。待四方之意也。雒公不可留也。採取歌詩。陳于太史氏。俾遠小邦。得在聖人風化之內。是則在雒公之行也。衆皆曰然。遂書右簡。爲送雒公詩序。

送林相國觀察豐海道序 编辑

李詹

歌詩之作。多發於朋友相別之際。昔申伯之封謝。仲山甫之徂齊。而尹吉甫作誦以送之。其稱揚勸勉之意。曄然三百篇之中。悉爲後世歌詩者之矜式。平澤林公之觀察豐海也。浩亭河相國。首爲詩以別。得吉甫之誦之意矣。載惟林公以綏撫之仁。應變之材。甞牧義州。民服其廉平而不敢欺。人有告急而生邊釁者。公以義斷之。使不敢動。居政二年。蔚著休稱。以功擢除工曹典書。旣視事。有勳舊之臣。節制合浦。簡僚將行。大上王素器公。使爲幕長。制以便宜從事。不必受節制指畫。上旣任之專。故主亦待之厚。戎務一以委之。公於料理之暇。披朱文公詩集於案上。終日吟玩而已。然亦事無不濟。歲丙子。拜公中樞院副使兼泥城道節制使。未幾。改西北面都廵問使。歲餘換慶尙道觀察使。鈇鉞所至。官吏兢惕。適歲歉。南民垂死。公出百計以賑之。俾無一人轉乎溝壑。今上卽位。嘉其忠良。復拜中樞院副使。俄出爲漢城尹。其民庸物望。久而益盛。宜乎浩亭公之稱敭而勸勉之也。其詩上句。則烝民所謂令儀令色。小心翼翼之謂也。其下句。則崧高所謂登是南方。世執其功之謂也。其他亦多類焉者。浩亭則固然矣。獨谷漁隱兩政丞公之作。亦猶是也。想其心非苟欲効古之作者。其發言爲詩。永言爲歌。志同氣合。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余於林公。親且舊也。其行也。先候於黃橋川上。林公乘晚乃至。袖出是卷授余。且求一言以冠篇首云。

御製刊行序 编辑

古昔聖王。好察邇言。與人爲善者。欲其廣聰明而達下情也。陽村權先生之在京師也。太祖高皇帝優禮待之。使隨班文淵閣。與劉公三吾,許公觀,景公淸,張公信輩。比肩以游。且使命題賦詩。先之以本國廢興之由。道塗經過之所。次之以本國離合之勢。山河之固。與夫外國之隣吾境者。而先生窮探宇宙。辨析表裏。且寓夫東人感化之意。旣成而獻之。其精華炳蔚。音響鏗鏘。帝覽之稱嘆。又命之使游於南北市。來賓重譯。鶴鳴醉僊。凡樓觀之勝。無不周覽。因又命題賦詩。然後親製鴨綠,古京,遼左等三篇。奫泫卓踔。奎璧昭回。其同仁之化。吹萬不同。洪纖高下。各得其所。且天不違物。泛應曲當。可見氣象從容。誠意懇至。樂與人爲善之意也。旣而先生東還。深感天睠之綢繆。將以爲子孫永世之寶。敬書御製及應製詩若干篇。藏之巾衍。每遇使者自中國至者。悉出而求一言之惠。淮安陸伯瞻,金陵端木孝思,番陽祝孟獻。俱有詩文。皆佳作也。一日。殿下徵之。觀覽旣訖。以爲東人而入天庭。展布所學。以見知於天下者。絶無而僅有矣。况得蒙御製之賜。與日月爭光者乎。宜圖所以不泯也。遂命知申事臣朴錫命。下議政府。板刊施行。先生於是屬余爲之序。

漁樵唱和詩序 编辑

在上者。撰述功德。被金石以示下。在下者。吟咏性情。作歌曲以達上。風敎之關於詩道者。至重焉。夫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若天地之高深。鬼神之幽顯。山川之流峙。草木之英華。皆可謌詠。而其聲之淸濁高下疾徐䟽數。自有音響節族焉。喜怒哀樂之感於心者。其發也有和平愁思懽愉窮苦之異。誠有不可掩者矣。周衰詩道日降。溫柔之風。廢而不振。建安七子。獨稱子建。太康鮑,謝。特數淵明。至唐名家者蓋多。而杜工部稱獨步。宋之歐陽,王,黃。各自擅門。而東坡得雄渾之名。其與數子。同時者。亦皆以詩鳴世。或傳之不朽也。下此則務爲剽竊。或有未副。妄以私見爲是。雖欲賦物興懷。而其聲韻不叶。終不得其平也。夫雷霆之聲。不能止蟋蟀之鳴。故彼皆喓喓喞喞於風露之秋。自奇愛其音。不能已也。豈知大音行天。萬物爲之振動哉。惟聖人在上。則感於詩者無不正。而其音足以爲敎。方今聖明開國。忠良應運。共闡文明。勑大臣之秉文武者。撰頌於淸廟。度曲於樂部。鋪張盛美。敭厲偉蹟。而使百神受職。群臣奏功。其所以被之金石者。郁郁乎洋洋乎。使季札見之。想廣哉至哉之嘆。不在當時而在此也。蓋當國初風氣醇眞。人物雄偉。故其發於聲者如此。在下者亦當咏嘆淫泆。以輔風敎之萬一也。丙子春。余自謫中。祗召赴京。留邸下。繼有禁令不敢退。於是別業於瑞原治之西長浦之口。與子玉安氏子爲隣。喜得故舊於佳山水間。往復率不過三日。遇則譚詠終夕。左右筆墨。句成輒書。或相賡和。遣人往來。紙模墨渝而不能止。凡古律若干篇。合爲一卷。大抵野情江興。隨遇寫出。曾不刻意於章句之工。故最極散漫也。子玉性純儉。惟經史之務。不喜作詩。至是篤好之而樂之。非余所及也。子玉問名是篇。余曰。漁樵。散人之所有事也。賢者古有托名以爲隱者。况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篇中多賦其事。盍用是爲名。吾儕蒙幸盛朝。投老江湖。考槃以樂。故極和平而無愁苦之辭也。夫和平之音淡薄。懽愉之辭難工。第恐淡薄而難工者。類蟋蟀之鳴。不足當金石之奏耳。雖其知命不憂。處遠憂君之意。悉存乎其間也。在上者庶或有以采之。因題卷端云。

牧隱先生文集序 编辑

文辭德之見乎外者也。和順之積。英華之發。有不容揜者矣。夫文辭與政化。相爲流通。因世之治亂。而音響有哀樂之殊。皆所以吟咏性情。以達其所蘊者也。然體制隨世道而升降。音節因風土而變遷。苟有禀光嶽英靈之氣。洞陰陽合散之理。達事物無窮之變。則其雄深雅健。要妙精華。可以配元氣而侔造化。何世降風變之足慮哉。韓山牧隱先生。生而好學。博文強記。入中國齒辟雍三年。而敬業。汪洋高大。充然自得。捷高科躋膴仕。歸榮於鄕。仍仕本國。歷官四十餘年。位至侍中。冠冕斯文。凡國家辭命制敎銘頌之文。必需公乃成。又以興起斯文。爲己任。訓進後學。孜孜無倦。陳說大義。辨析微言。使之渙然冰釋。東方性理之學。繇是乃明。公五知貢擧。一時名士。皆出門下。且累年移疾閒居。容接賓客。雖異端者至。亦不麾之。士大夫墓隧碑碣。讌游餞行。以至浮屠方外之作。有求輒應。下筆如流。初不用意。妙臻其極。兼揔條貫。蔚爲大家。有詩若文七十卷。郁乎富哉。眞所謂配元氣而侔造化者矣。一日。季男司憲執義種善來諗余曰。先君遺藳板刊。垂欲告成。請吾子序之。余曰。余公之客也。辱公之知。學術踈荒。顧無以報効。况敢冒昧而序其文乎。昔者。公之試文於禮部也。大司徒歐陽文公。大加稱賞。置之高第。其必有志同氣合者矣。評其文者有曰。意雄而辭贍。如黑雲四興。雷電恍惚。雨雹交下。及其雲散雨止。長空萬里。一碧如洗。可謂奇偉不凡者矣。假使斯人。見公之文。想亦以此評之也。其若義理上接張,程。文辭下視蘇,黃。則浩亭之文盡之矣。浩浩滔滔。如江河注海。陽村之言蔽之矣。余奚容贅哉。

三國圖後序 编辑

皇明啓統。奄有四海。尺地寸天。皆入版籍。輿圖之廣。幅員之脩。其必有職之者矣。在昔成周。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以周知幅員之數。而職方氏之圖加詳焉。迨漢滅秦。蕭何先收其圖書。始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小之差。光武皇帝披輿地圖。指示鄧禹曰。天下郡縣如是。今始得一。則地之有圖尙矣。本朝郡縣。載於圖籍者。略而不詳。無以考驗也。統合以後。始有高麗圖。未知出於誰手也。觀其山自白頭迤邐。至鐵嶺突起而爲楓岳。重複而爲大小伯。爲竹嶺。爲雞立。爲三河嶺。趨陽山而中臺。亘雲峯而地理。地軸至此。更不過海而南。淸淑之氣。於焉蘊蓄。故山極高峻。他山莫能兩大也。其脊以西之水。則曰薩水。曰浿江。曰碧瀾。曰臨津。曰漢江。曰熊津。皆達于西海。脊以東。獨伽耶津南流耳。元氣融結。山川限帶。其風氣之區域。郡縣之疆場。披圖可見已。自三朝鮮以後。率瓜分幅裂以據之。未有定于一者。王氏始祖躬擐甲冑。火攻水戰。克成統合之功。至于季葉。頹靡已甚。祖宗舊物。不能保有。天命人心。復有所歸。今我主上殿下。以聦明英斷之資。當五百興王之運。應天順人。肇造東夏。復朝鮮之舊號。定新都于漢陽。按圖考驗。此其時也。歲丙子。寓居新都。讀三國史。苦其繁多。猥以管見。妄加刪述。約之爲三卷。且按本朝地圖。釐而爲三。各冠篇首。凡郡縣。皆以舊名載之。注以今名。惟朔庭以北。平壤以西。地志所不載者。則直以今名載之耳。夫地圖之離合。抑有說矣。一與二。天地生成之數也。爲奇爲偶。以生萬物。三亦生數也。一之未必合。三之未爲離。見其三則可以知統合之難。見其一則可以知守成之不易。亦不爲無補於王敎也。

蓮鍾飮序 编辑

所居瑞雲坊。蓮菂旣實。戲以刀刮之。視其房則或有如觚者。或有如鍾者。可爲飮器也。於是。去其房▣之凝籍者。實酒其中而飮之。極醇釅芬芳。而其色鮮澤也。因速客。隨其飮量之高下。第其鍾之大小。齊擧而飮。陶然以樂也。碧筩飮尙矣。其爲擧手捻莖。仰面而注。殊不似古人獻酧之禮。吾聞古之飮者。有揖讓以致禮者。有盥洗以致㓗者。有拜伏以致敬者。今觀蓮之低昂則不揖讓而禮。不染則不盥洗而㓗。通直則不拜伏而敬。况其形模。悉類古之飮器也。因作古人飮酒之禮。誠合矣。若彼有爲牛飮者。爲巢飮者。爲鼈飮者。皆放於禮法之外者。豈得與此同日語哉。噫。此固奇矣。古人無先之者。特其意料之未至耳。自我而始。夫豈徒哉。

魚進士孝行序 编辑

孝爲百行之源也。人得養生喪葬之宜。以盡事親之道。然後可謂孝矣。養有懽忻和悅之色。喪有哀痛慘怛之容。祭有端愨恭敬之狀。由中心達於面目也。其樂與哀敬之雖殊。出於愛親則同也。能盡事親。然後可謂之仁也。有子之言曰。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歟。大抵人之處窮也。生事之爲難。而愼終追遠之爲尤難也。窮而能盡事親之道者。古未必多。况今世乎。吾門進士之從仕宦者。業文學者。窮而在下者。率知之矣。有姓魚覆河其名者。生於西鄙。長於一畝之宮。其禀性謹厚。秉志堅確。不慕乎榮利。凡所施措。動循禮法。旣長游於鄕學。讀文習業。粗聞詩書仁義之說。而其事親也。謹定省溫凊之節。以奉滫瀡之養。及其歿也。朝夕號哭。未甞見齒。及其祭也。起家廟。薦時物。以興霜露之感。可謂能盡事親之道者矣。西鄙之俗。所習武事。不崇文敎。至是創見而駭之。旣而翕然從之。終焉感化。皆欲如是也。夫人皆有秉彝之良心。故見有可法者。靡然從化。如草木之得時而發英滋長。莫知其所以然也。誠使鄙俗。惟孝是則。移忠於君。以補國。以澤民。則孝誠所感。豈不萬萬利於民哉。曾子曰。愼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信哉。余於魚子。師屬也。子之行。可美而不知焉。則不明也。知焉而不傳焉。則不仁也。故敢稱敭之。用告太史氏。其爵賞而旌異之。旣非吾子之願。亦非吾力之所及也。

送咸安敎授官崔同年序 编辑

鄭以吾

士君子之生斯世也。出則益於人。處則裕乎己。或隱或見。或語或默。亦達其志而已矣。崔仁父。同郡友也。高麗之季。同擧於春官。甞爲御史。有繡衣騘馬之風。出知郡守。又有循良之稱。旣而稱疾乞解。養高不售。抱道不輝。鄕閭矜式。雖欲隱而不見。有不可掩者矣。丁丑秋。國家徵四方閑良之家。聚居新都。仁父隨列而至。明年二月。寢其議。賜歸故鄕。仁父又與之將行。宰相憫其疾。且有學行。奏爲咸安敎授。夫咸安。距予晉陽不百里。故跋涉往來。不勞餘力。蓋所以安仁父也。仁父卧疾南方。年踰二紀。而國朝變矣。今其來也。試觀新都宮闕之偉麗。文物之繁華。甲兵武備之精嚴。有足以激其志矣。况吾座主谿堂公。以達尊三而傾人望。吾同年平壤伯趙公。勛重開國。而位冢宰。盡其師事之禮。敦其友愛之情。吾與仁父。不知賤陋。獲側其間。而得於觀感者又深。今夫寓名於敎授。而樂其所樂者。固仁父之志也。彼武人俗吏。皆謂敎授賤之者。特以利達之計。而不知仁父者也。昔曾點之言志曰。暮春者。春服旣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盖其胷中。卽天地之春也。其衣冠從遊。卽虞廷之九官。而周士之藹藹也。其詠言。卽舜禹臯陶之賡歌。而孔顔之禮樂也。此夫子所以深歎。而先儒所以稱堯舜氣象也。是豈可以言語形容哉。曾謂仁父志於利達。而不志於此樂可乎。學問蘊蓄之豐。講摩切磋之密。師友淵源之懿。足以使童冠之流。有所感發而興起焉。則蓋以裕乎己者。益於人也。亦在乎是。仁父其勉乎哉。余長仁父一歲。進不能潤色朝廷。退不能敎育子弟。浮寄孤懸。不能决去。爲歌詩獻執政。求爲江海之游而卒未就。其一隱一見一語一默。視吾仁父。得無歉乎。請幷書以爲贈行。

送日本天祐上人還歸序 编辑

禪學之士。往返乎數千里。游方訪道。固其志也。然時有治亂。道有通塞。亦冥行而暗趨。觸危而抵險。故終其身而志莫之遂者。夫豈少哉。幸今殿下卽祚。文治興。武備修。交隣以道。四方無虞。爲參訪者。不亦樂乎。己亥之夏。日本國遣使來聘。沙門祐公隨至。盖欲托行事而實訪乎名山者也。其爲人也。端潔有道氣。字畫詩律。俱有可觀。殿下嘉其慕義納欵。命有司館待旣隆。及將還也。祐上人進言於朝曰。金剛山靈異之迹。擅名於天下。吾禪而遊者。以不到是山爲嫌。願留錫以觀之。仍賦詩達其志。使轉告於吾君。於是命禮官。從其願留。又特賜鞍馬。而待之益隆。其年秋。使乘傳以訪所謂金剛山。極其游觀之美。隨遇隨記。其爲文無慮萬言矣。予借一讀之。詞綵曄然溢目。非禪寂者所能也。留二載。又進言曰。吾道雖曰辭親割愛。然有老母而無他兄弟。願得歸覲。朝之文士咸嘉其志。皆詩之贈其行。俾余題其卷首。予之所學儒也。道不同。安能言哉。然竊聞之。睦州蹤公。甞編蒲屨。以給其親。慈明園公。乃以白金遺若母。後世稱唐宋諸師道行之著者。必曰睦州,慈明之二師。豈外乎道哉。抑所謂絶愛辭親。一意乎道者。价公之所以不歸也。然而終有以報其親焉。今上人旣篤於其道。又攻乎文藝。甞在其國。而爲其君所器重。至賜號文溪以寵異之。則事親固不待於編蒲遺金。而有足以滫瀡者。無他日洞山之所以報其親者。吾又望於文溪。文溪其勉之哉。

送禮部主事陸公𩔪伯贍使還詩序 编辑

卞季良

欽惟皇明。混一區宇。薄海內外。罔非臣妾。聖天子嗣無疆大曆服。修德偃武。一視同仁。乃以建文二年冬十有一月十五日乙亥。遣禮部主事陸公。貳以行人林公。奉詔以來。賜以曆日錦綺。越明年春二月初六日乙未。國君率群臣。出迎于國門外。儀仗左右。鼓吹前奏。導至宮中。拜興舞蹈。呼萬歲者三。禮儀甚謹。所以欽天子之命也。陸先生氣專而容秀。言溫而色和。周旋進退。安詳雅重。而又侈之以詩書六藝之文。苟有目其貌耳其言者。莫不景慕愛悅之無已。宜乎遭遇聖明。從事於春官而流聲實於四方也。奉使專對。乃其餘事。國之士大夫。始榮其至。今惜其去。相屬爲詩。以慰先生行邁之思。而囑予序。予惟吾東方。爰自箕子八條之敎。俗尙廉恥。知慕中國。世講事大之禮。至我朝鮮。益虔忠順。天子嘉之。詔諭切至。賚與稠疊。恩至渥也。感化之情當益深。而奉職之禮當益謹矣。他日立玉墀方寸地。獨對天子之淸問。遠人之誠。尤有以上達。而東漸之化覃及無窮。遐邇一體。熏爲大和。此先生之所當爲。而吾士大夫亦以此望之也。先生其識之。若夫道途之阻。跋涉之勤。別離思念之懷。亦人情之所有。顧非士君子知輕重者之所介于懷也。烏足爲先生道哉。

送行人易公節還京序 编辑

朝鮮雖在海外徼。得蒙箕子彝訓。人知忠孝。俗尙禮義。尊中國効臣順。世守無替。矧我國王天性忠敬。臣事盛朝。出於至誠。時節貢獻。常恐不稱。撫字之厚。奉職愈謹。天子洞見至情。綏懷彌篤。永樂十八年春。天子念我先國王恭謹事大。追錫美謚曰恭靖。仍致祀禮。特加慰諭。擇將命而展禮者。以禮部員外趙公。行人易公。臨軒遣之。俾宣布德音。使命至境。王使陪臣。迓勞于道。絡繹相望。越四月初八日。使至近郊。王率群臣。出迎于慕華樓。導至館。俯伏行禮。仰承明命。君臣祗懽。都人父老。欣忭相慶。所以感皇恩而敬使命也。何其至矣。及其已事言還。朝之士大夫景慕之深。惜其歸之亟而莫之留也。相與歌詩以贈。諉予序。予惟禮部揔一代之禮樂。行人待四方之賓客。其職任之重如此。是豈可一日離於天子之庭。今其來也。益感聖天子優待小邦之盛意也。况易公。秉心端直。學術通敏。言語容儀。亦皆爲人儀表。豈但使於四方。能專對而已耶。必將朝夕啓沃。補佐聖德矣。先生旣歸。立玉階咫尺地。敷奏吾王畏天事大之誠。繼自今至于永世。上下之間。誠意交孚。俾永被東漸之化。豈不幸哉。先生其志之。

送參贊議政府事柳公奉使朝京詩序 编辑

永樂甲午春二月。參贊議政府事柳公。奉使朝京。賀聖節也。左政丞浩亭先生。詩以贐之。從而和者若干篇。囑予序。甞思之。天下之生久矣。治亂之相尋。關乎氣運之離合。人之生斯世也。隨其所値之不同。而憂與樂判焉。其有値光岳之全。當泰和之際。致身於宰輔。專對於四方者。噫。其不亦榮甚矣乎。皇明有天下。混一之盛。垂五十年。欽惟聖天子。御極接下之恭。字小之仁。曠古無比。而我殿下小心翼翼。畏天事大。朝聘往來。罔敢或遑。天子嘉之。每稱至誠。易所謂天地交泰。上下志同。此其時矣。誠千載不可逢之佳會也。公於是時。居廟堂之高。贊機政之密。再奉使命。躬覩穆穆之光。其榮乎身而樂於心也至矣。豈可不深自慶幸也哉。公以累葉衣冠之胄。嚴密確實之資。歷揚中外。擧有聲績。奉使專對。固所優爲。其得是也。非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