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 (武英殿聚珍本)/提要

 目錄 東觀漢記
提要
卷一 
本作品收錄於:《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史部四·别史類·東觀漢記

提要 编辑

等謹案:《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范書,珍未嘗爲長水校尉,且此書創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紀二十八篇,此漢記之初創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起建武,訖永初。范書《劉珍傳》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也。《史通》又云珍、尤繼卒,復命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地理志,元嘉元年,復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郞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宗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后,《儒林傳》入崔篆諸人。寔、壽又與議郞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願、鄭衆、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范書《伏湛傳》亦云,元嘉中,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記》,《延篤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此漢記之再續也,蓋至是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史通》又云,熹平中,光祿大夫馬日磾、議郞蔡邕、楊彪、盧植著作東觀,接續紀傳之可成者,而邕別有《朝會》、《車服》二志,後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成十志,董卓作亂,舊文散逸,及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所作靈紀及十志,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多不存。《盧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並在東觀,補續《漢記》。又劉昭補注司馬書,引袁崧書云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歷紀,又引謝承書云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爲志,又引謝沈書云,蔡邕引中興以來所修者爲《祭祀志》,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云:「臣科條諸志,所欲删定者一,所當接續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此《漢記》之三續也。其稱「東觀」者,范書《安帝紀》李賢注引雒陽宮殿名,云南宮有東觀。范書《竇章傳》云永初中,學者稱東觀爲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蓋東漢初,著述在蘭臺,至章和以後,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書。《隋志》稱書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云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已有闕佚。《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今考列傳之文,閒紀及獻帝時事,蓋楊彪所補也。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爲三史,人多習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隸事釋書,類多徵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後錄》並稱其書乃高麗所獻,蓋已罕得,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復、耿弇、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維時有蜀本流傳,而錯誤不可讀。上蔡任𣲸,始以祕閣本讎校,羅願爲序行之,刻版於江夏。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八二卷,卷數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數,亦止九篇,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也。自元以來,此書已佚,《永樂大典》於鄧、吳、賈、耿諸韻中,並無《漢記》一語,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卽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駰撰《後漢書補逸》,曾蒐集遺文,析爲八卷,然所採祇據劉昭《續漢書》十志補注、范書李賢注、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五書,又往往掇拾不盡,挂漏殊多。今謹據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其闕逸,所增者幾十之六。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譌,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且《漢記》目錄雖佚,而紀、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梗概尚一一可尋,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題,割裂顚倒,不可殫數,今悉加釐正,分爲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爲佚文一卷,而以《漢記》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而古澤斑爛,罔非瑰寶——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羣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並一朝大典。而范書均不詳載其文,他如張順預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正、趙勤之潔淸、亦復概從闕如,殊爲疎略。惟賴茲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爲表章矣。

乾隆四十九年十月 恭校上
總纂官 紀昀 陸錫熊 孫士毅
總校官 陸費墀
  ↑返回頂部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