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28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二十八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八

  經絡門三

  黃帝靈樞經經水篇 脈度篇 逆順肥瘦篇 陰陽繫日月篇 衛氣篇 動

  輸篇 陰陽二十五人篇 邪客篇 衛氣行篇

  扁鵲難經十二經脈長短 經絡始終 十二經氣絕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故終

  有十五 奇經八脈

藝術典第一百二十八卷

醫部彙考一百八 编辑

經絡門三 编辑

《黃帝靈樞經》
编辑

《經水篇》
编辑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 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 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穀之多少 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 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 經脈者,受血而榮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淺深,灸之 壯數,可得聞乎?」岐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 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 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 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 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 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 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 皆有大數』。」其治以鍼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此以十二經脈,內屬於五臟六腑,外合於十二經水。經水有大小淺深廣狹遠近之不同,臟腑有高下大小,受穀多少之不等。五臟主藏五臟之神志,六腑主行水穀之精氣,經脈受榮,血以榮行。」帝問可以合一,而為灸刺之治法乎?伯曰:天之高,地之廣,不可度量者也。人生於天地六合之內,亦猶此天之高,地之廣,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若夫有形之皮肉筋骨,外可度量切循,內可解剖,而視其於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多氣少血,血氣皆多,血氣皆少,皆有大數。大數者,即《本臟》篇之五臟堅脆,《腸胃》篇腑之大小,《絕穀》篇穀之多少,《脈度》篇脈之長短,《九鍼篇》之多血少氣,多氣少血,皆有數推之,其治以鍼艾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於數者,即下文之六分五分,十呼七呼,以至於二呼一呼,此手足陰陽,皆有合於數也。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岐伯答 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足太 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 合於渭水,內屬於膽。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足少陰外合於汝水, 內屬於腎。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手太陽外 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於 漯水,內屬於三焦。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手少陰外合於濟水, 內屬於心。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夫三陰三陽,合天之六氣,手足經脈,應地之經水。十二經脈外合於六氣,內屬於臟腑。是以手足之三陰三陽,外合於十二經水,而經水又內屬於臟腑,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清水乃黃河合淮處,分流為清河,肺屬天而主氣,膀胱為津液之腑,受氣化而出。六腑皆濁,而膀胱之水獨清,故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渭水出於雍州,合涇汭漆沮沔水,而渭水獨清,諸陽皆濁,而膽為中精之腑,獨受其清,故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焉。海水汪洋於地之外,而地居海之中。陽明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又為水穀之海,故足陽明外合於海水,而內屬於胃焉。湖水有五湖,即洞庭、彭」澤、震澤之類。脾位中央,而灌溉於四旁,故足太陰外合於湖水,而內屬於脾焉。汝水發源於河南天息山,河南居天之中。夫天居地上,見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強,地下亦然。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下亦三十六度,而嵩正當天之中極,蓋天氣包於地之外,又從中而通貫於地中,故名天息。腎主天一之水,而為生氣之原,上應於喉,以司呼吸,故足少陰外合於汝水,而內屬於腎。澠水出於青州之臨淄,而西入於淮。天下之水皆從東去,澠水自東而來,故應足厥陰東方之肝木焉。淮水自海水而入於淮泗,小腸受盛胃之水液,而濟泌於膀胱,故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焉。漯、濟乃西北之大水。漯合濟而入於兗豫諸州。少陽為君主之相。陰陽相合。故手少陽合於漯水。而內屬於三焦焉。江水自西蜀之岷山發

源曲折萬里,而東入於海。大腸傳道水穀,濟泌別汁,迴腸十六折而滲入膀胱,故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焉。河源發於星宿海,自乾位而來,千里一曲,故曰「黃河之水天上來。」 肺屬乾金而主天,為水之生源,故手太陰外合於河水,而內屬於肺焉。濟水發源於王屋山,截河而流,水不混其清,故名曰「清濟。」 潛流屢絕,狀雖微而獨尊,故居四瀆之一。心為君主之官而獨尊,故手少陰外合濟水,內屬於心焉。漳水有二:一出於上黨沾縣大黽谷,名為清漳;一出上黨長子縣鹿谷山,名為濁漳。二漳異源而下流相合。夫血者神氣陰中之清,心所主也,合厥陰包絡,而流行於經脈之中,猶二水之合流,故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 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 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 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 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 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夫泉在地之下,地居天之中,水隨天氣上下,環轉於地外,而復通貫於地中,故曰「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蓋地稟在泉之水,而外為十二經水之源流,內外相貫,如環無端,而人亦應之。《水熱穴論》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是腎臟之精水,膀胱之津水,皆隨肺主之氣而運行於膚表,故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天地上下之皆有水也。「海以北」者,謂胃居中央,以中胃之下為陰,肝腎之所居也。湖以北者,乃脾土所居之分,故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也。「漳以南者為陽」,乃心主包絡之上,心肺之所居也。蓋以上為天、為陽為南,下為地為陰為北也。河以北至漳者,謂從上焦而後行於背也。漯以南至江者,謂從中焦而前行於腹也。此以人之面南而背北也。蓋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以此身一隅之陰陽,應天地之上下四旁,所以與天地參也。

《脈度篇》
编辑

黃帝曰:「願聞脈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走頭,長 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 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 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 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 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 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 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此論脈之度數,故曰「此氣之大。經隧」,謂榮氣宗氣所容行之大隧,故《維脈》不與焉。手足六陽六陰者,經脈分循於兩手兩足,三陰三陽,分而為六也。蹻脈亦分循左右而上,故合一丈五尺。夫背為陽,腹為陰,督脈主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俠脊抵腰中,下循膂絡腎;任脈主陰,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人目。任脈從會陰之分而上行至目。督脈從目遶頭而下至脊之十四椎,故各長四尺五寸。蓋氣行於任督二脈,陰陽通貫而行也。 尚御公曰:「督脈圍遶於周身之前後上下」,止言四尺五寸,與任脈相等者,二十八脈,皆分陰陽而行。故蹻脈之陰陽,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

《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 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承上文而言,脈度之十六丈二尺,止以經脈為數。支而橫者,絡脈孫絡也。夫經脈內榮於臟腑,外絡於形,身浮而見於皮部者,皆絡脈也。「盛而血」者,邪盛於外,血留於絡脈,故當疾誅之。盛者邪客於外,故當瀉之。虛者,本虛於內,故當飲藥以補之。蓋言血氣本於臟腑之所生也。

黃帝曰:「蹻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岐伯答曰:「蹻脈者, 少陰之別,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 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 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井,相還則為濡目,氣不 榮則目不合。

此論流溢之精氣,從蹻脈而布散於脈外,脈外之血氣,從蹻脈而通貫於脈中,氣井相還,內外交通者也。夫腎為水臟,受藏水穀之精水者,流溢於腎臟之精水也。何氣榮水者,謂陰蹻之脈,乃足少陰之別,直上循陰股,入於腎,陰脈內之榮氣宗氣,榮運腎臟之水,上循胸裏,交於手少陰之心神而化赤,上注於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陰蹻陽蹻之氣相并,經脈外內之氣,交相往還,則為濡目。如氣不榮,則目不合。謂流溢於脈外之氣不榮

於目也。再按《本經》大惑篇曰:病有不得臥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不瞑矣。病有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此脈外之衛氣,復內通於蹻脈,外內之血氣相并而往還也 。尚御公曰:「脈外之陰氣虛,則目不瞑;氣不榮則目不合者,脈外之陰氣不榮於目也。」 此節始論蹻脈之起止,復曰氣不榮則目不合,謂脈內之陰氣流溢於脈外者也。夫脈度者,乃榮氣宗氣行於脈中,以應呼吸漏下。若夫榮血之流行,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其支者,止環轉督脈一周,而蹻脈不與焉。蓋蹻主榮運。腎臟之精水於脈中而為血者也。舉足行高曰蹻。蓋取其從下行上之義。

黃帝曰:「蹻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曰:「男子數 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

陰蹻脈從足上行,應地氣之上升,故女子數其陰。陰蹻屬目內眥,合陽蹻而上行,是陽蹻受陰蹻之氣,復從髮際而下行,至足,應天氣之下降,故男子數其陽。 尚御公曰:「陰蹻乃足少陰之別,陽蹻乃足太陽之別。男子之宗榮,注於太陽之陽蹻,女子之宗榮,注於少陰之陰蹻。氣之所注者,故為大經隧氣不榮者,為絡脈也。」

《逆順肥瘦篇》
编辑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 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 陰,從足走腹。」

此言手足陰陽之脈,上下外內,逆順而行,應地之經水也。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脈 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 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 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胻骨內,下至內踝之後, 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 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 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黃帝曰:「何以明 之?」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 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乎 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之氣,皆稟於衝脈而行,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陰;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下出於氣街。此五臟六腑之血氣,皆從衝脈而滲灌於脈外皮膚之間,應水隨氣而運行於天表也。」夫少陰主先天之水火,水火者,精氣也。衝脈並少陰之經,滲三陰,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是少陰之精氣,又從衝脈而運行,出入於經脈皮膚之外內者也。故別絡結則少陰之氣不能行於跗上,而跗上不動矣。不動者,乃少陰之氣厥於內,故厥則寒矣。此氣血結於脈內,而不能通於脈外也。故當導之以言,導氣之外出也。驗之以脈,知精血之行也。其非跗上不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逆順之行者,少陰之精氣,滲灌於膚表,而復運行於脈中,應司天在泉之氣,遶地環轉,而復通貫於地中。「明於日月,微於毫釐」者,言聖人之道,如日月麗天,循度環轉,無有毫釐差失,故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而後可傳焉。

《陰陽繫日月篇》
编辑

黃帝曰:「陰陽合之於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 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 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 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 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 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 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 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 曰「厥陰。」

「歲半以上為陽,而主少陽太陽,歲半以下為陰,而主少陰太陰」,猶兩儀之分四象也。兩陽合明,故曰陽明;兩陰交盡,故曰厥陰。此四象而生太少中之三陰三陽也。「男生於寅,故始於正月之少陽;女生於申,故始於七月之少陰。陽從左,故左而右,陰從右,故右而左。」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 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 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 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太陽主日。少陽主火。故兩火并合。是為陽明。陽明者。離明之象也。明兩作離。故兩火并合。兩陽合

陽,是為陽明,手少陰君火主日,手太陰肺金主天,故應手之十指,此陽中有陰也 。朱濟公曰:「按《河圖》《洛書》五位,中央而主陽,五行之中,木火為陽,金水為陰,故甲乙丙丁戊己,為陽中之陽,庚辛壬癸為陽中之陰。」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 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 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

此論手足之陰陽,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上論太少之陰陽,分於左右,此論太少之陰陽,位於上下。蓋陰陽氣交於六合之內者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此陰陽之定位。手經有陰,足經有陽,乃上下之氣交。

其於五臟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 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心屬火而應日,故為陽中之太陽;肺居高而屬金,故為陽中之少陰。肝居下而屬木,故為陰中之少陽;腎居下而屬水,故為陰中之太陰。脾位中央而主坤土,故為陰中之至陰。」「五臟為陰,而陰中有陽也。」

《衛氣篇》
编辑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 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 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 腧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 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俠頏顙 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 舌本也。

此明十二經脈之本,出於手足之腕踝,其標在於胸腹頭氣之街。標者猶樹之稍秒秒絕而出於絡外之徑路也。本猶木之根幹,經脈之血氣,從此而出也。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其標在於兩目,而出於頭氣之街。夫氣在頭者,止之於腦,兩目之脈入於腦而絕於內也。足少陽之本,在足竅陰之間,其標在耳窗籠之前,而出於頭氣之街。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其標在於背腧與舌下之兩脈,而出於胸氣之街,蓋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謂絡脈之循於胸者,或絕於膺胸之間,或行至背腧而始絕也。《根結篇》曰:「少陰結於廉泉」,舌下兩脈,廉泉,玉英也。蓋少陰主先天之精氣,及受藏水穀之精,故「從本經之絡脈而出於胸氣之街,復從任脈而上出於廉泉,從衝脈而下出於脛氣之街。」少陰為水臟,而富於精血者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而出於胸氣之街。足陽明之本,在足之厲兌,標在人迎頰俠頏顙,而出於頭氣之街。頏顙者,鼻之上竅,以收津涕者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而出於胸氣之街。」蓋三陽之經,上循於頭,是以絡脈亦上出於頭而始絕。三陰之脈,止於膺胸之間,故絡脈亦至膺與背腧而止。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 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 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 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 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手心主之 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而出於頭氣之街。」「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而出於頭氣之街。」「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而出於頭氣之街。鉗上」者,耳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之動處,而出於胸氣之街。」「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而出於胸氣之街。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而出於胸氣之街。」按十二經脈之終始,出於井,溜於榮,注於俞,行於經,入於合,而內屬於臟腑,此臟腑之十二經脈也。十二絡脈之本標,乃經脈之支別,故曰「此氣之大絡也,絡絕則徑通」,蓋血氣從絡脈之起處為本,盡處為標,而出於氣街也。然支絡乃經脈之分派,故曰:「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三寸中。」蓋以本支所分之處為本,而不定在於經俞之穴會也。至於標在頭氣之街者,止之於腦,如太陽之在目內,少陽之在耳中,陽明之在頏顙,乃三陽之絡脈,絕於頭腦之中,亦非頭面之穴會也。經脈之內屬臟腑,外絡形身,應神機之出入,血氣之從絡脈出於氣街,運行於膚表,應精神之升降。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曰:「亭亭淳淳,孰能窮之。」言血氣之升降出入,合天地之化育,運行無息者也。

===
《動輸篇》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

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脈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 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 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 不止。」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 何道從還?不知其極。」岐伯曰:氣之離臟也,卒然如弓 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 逆上。故其行微。

此論榮衛宗氣,循度行於經脈之外內,衝脈行於足少陰陽明之經,而出於腹氣脛氣之街,以明血氣之行於經脈皮膚之間,交相和平輸應者也。帝問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者,謂手太陰之太淵、經渠,足陽明之人迎、衝陽,足少陰太谿之動脈也。伯言是明胃脈者,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營衛宗氣,皆胃腑穀精之所生也。清氣上注於肺者,營氣宗氣也。肺氣從太陰而行之者,脈氣隨三陰三陽之氣而行也。其行也,以息往來者,人一呼一吸,脈行六寸,日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十丈為一周也。《帝問》氣之過於寸口,「上十焉息」者,乃營氣衛氣宗氣盡走於息道,而變見於寸口也。「下八焉伏」者,謂「流溢於中之營血,下伏於胞中,故如水之下岸也。按《本經》營氣篇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夫帝言下伏之營血有八,是精專而行於經隧之營,止二分矣。夫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宗氣兩行,營衛之道,此經脈外內之氣,相為和平,而有形之營血,分行於外內,亦相為勻等者也。夫「衝脈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充膚熱肉,澹滲皮毛。此下伏於胞中之血,半隨衝脈而行於脈內,半隨衝脈而散於皮膚。又足陽明之脈,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而出於腹氣之街,衝」脈與少陰之大絡,循陰股而下出於脛氣之街。夫精專者二分行於經隧,隨衝脈者二分出於氣街,是經脈外內之氣血,相為勻等矣。皮膚之氣血,從指井而溜注於營俞,脈中之血氣,從本標而外出於膚表,從道往還,莫知其極矣。伯言氣之離臟,卒然如弓弩之發者,謂五臟之氣,至於手太陰,而變見於寸口者,應手而動,若弓弩之發弦,上於魚際,則動氣衰而無動脈矣。「其餘氣衰散以逆上」者,謂餘氣分散,而上注手陽明大腸經,故其脈上魚而其行微緩也。此言五臟之氣,因胃氣而至於手太陰,腹走手而手走頭,頭走足而足走腹,常營無已,終而復始,環轉無端也。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 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 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并下人迎,此胃氣別走 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 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 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此言陽明之氣盛,而獨動不休也。《陰陽繫日月論》曰:「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又曰:「兩火合并,故為陽明。」是陽明主燥金之氣,而又有悍熱之火氣也。胃氣上注於肺者,胃腑所生之榮氣。宗氣上注於肺,而行於經脈之外內,以應呼吸漏下。其悍熱之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此陽明之悍氣,上走空竅,行於皮膚之氣分,而下合於陽明之脈中,并下人迎,此胃腑所生之悍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蓋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謂在上之人迎,在下之衝陽,其動之相應也。故陽病而陽脈小,陰脈大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陽脈小者為逆。故陰陽上下。靜則俱靜。動則俱動。若引繩墨。如相傾而不相應者。則為病矣。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 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 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 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 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此言流溢於中之血氣,一從衝脈與足少陰之大絡,而下出於足脛之氣街,「循陰股內廉」者,血氣出於皮膚,仍循少陰之經而行也;「斜入膕中」者,與太陽之承山踝上以下也;其別者,乃少陰之支絡,別走於踝跗,上入大指之間,而散於十指之絡,是以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裏。蓋陰陽二氣,本於先天之水火,藏於腎臟,出於下而升於上也。夫衛氣者,陽明所生之氣也。上節論衛氣之別走陽明,合於人迎,是從膺胸臍腹而下至跗上,如左右之動脈,與衝脈會於臍間,則陽明之血氣,隨衝脈而出於腹氣之街矣。此節論衝脈與少陰出於脛脈之街,蓋手足十二經之本標止

出於「頭氣之街,胸氣之街。」 「榮衛之行,從本而入,從標而出,上下相貫,如環無端。其腹氣之街,脛氣之街」 ,乃別出陽明少陰之血氣,不在十二經脈本標之內,故別提出陽明少陰之動輸焉。

《陰陽二十五人篇》
编辑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 何?」岐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 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 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 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 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 枯瘁善痿,厥足痹。

以下,申明形者,乃皮脈肉筋骨,然藉皮肉經脈之血氣,以生養此形,而有上下盛衰之不同也。夫生長鬚毛者,乃充膚熱肉,澹滲皮毛之血氣。然手足三陽之氣血,各因本經之經脈所循之處,而各分皮部,故帝問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蓋以各經脈絡所循之上下候之,以知形中之氣血也。形者,謂皮肉筋「骨也。足陽明之脈,其上行者,挾口環脣,下交承漿」,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髯美而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氣血皆少則無髯,蓋血盛則澹滲皮膚而生毫毛。氣者,所以熏膚充身澤毛者也。是以在上之鬚眉,在下之毫毛,皆藉皮膚之氣血以生長,故氣少則髯少,血少則髯短,血氣皆少則無髯矣。血氣少而不能充皮膚,肥腠理,故兩吻多畫,蓋肌肉不得充滿,而多瘦紋也。足陽明之脈,其下行者,循膺胸,下臍腹,從膝臏而至足跗,故在下。皮膚之血氣盛,則下毛美而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血氣皆少則無毛,雖有亦稀而枯瘁也。足指少肉,足善寒者,氣之所以熏膚充身「澤毛者也。瘃者,手足寒冷之凍瘡,血少則肉而善瘃者,血之所以溫膚熱肉者也。痿厥足痹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筋骨也。」此言二十五人之形者,皮、脈、肉、筋、骨也。然藉血氣之所資益,而有上下盛衰之不同也。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 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鬚,血氣皆少則無鬚,感於寒濕 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 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 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 外踝瘦無肉。

足少陽之經脈,其上行者,循於耳之前後,加頰車,下頸項。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蓋鬚髮乃血之餘,是以血多氣少,雖短而亦美也。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爪者筋之餘,血氣皆少,不能榮養筋骨,以致寒濕之邪留痹,而為骨痛爪枯也。其經脈之下行者,循膝外廉,下輔骨之前,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是以在下皮膚分肉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則皮堅而厚,血少則皮薄而軟,蓋血之所以澹滲於皮膚者也。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 惡眉,面多小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 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 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循兩眉而上額交巔」,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眉美而有毫毛也。夫充膚、熱肉、生鬚毛之血氣,乃後天水穀之所生。在上之髭鬚,在下之長毛,皆生於有生之後,眉乃先天所生。故美眉者,眉得血氣之潤澤而美也;毫毛者,眉中之長毛,因血氣盛而生長,亦後天之所生也。惡眉者,無華彩而枯瘁也。面多小理者,多細小之紋理,蓋血少而不能充潤皮膚也。血少氣多,則面多肉,氣之所以肥腠理也。《內經》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平脈篇》曰:「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血氣和」,謂經脈皮膚之血氣和調,則顏色鮮美。蓋五臟六腑之俞,皆出於太陽之經,太陽為諸陽主脈也。轉筋踵下痛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筋骨也。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 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 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陽明之脈,其上行者,挾口,交人中,上挾鼻孔,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髭美惡者稀而枯瘁也。其經脈之下行者,循臑臂上入兩筋之間,出合谷,故血氣盛則腋下毛美而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也。 仇汝霖曰:「手陽明之脈,出合谷兩骨之間,手魚肉乃手太陰之部分。陽明之血氣盛,而手魚肉以溫者,臟」腑之血氣,互相交通者也。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 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少陽之脈,其上行者,出走耳前交頰,上至目銳眥,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眉美以長,長者,即「生毫毛」之意也;其下行者,從肩臑肘臂而上,出於手腕,故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蓋手少陽之血氣,循手表腕,盛則皮緩肉淖,故善於捲握也。多脈者,皮肉瘦而脈絡多外見也。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 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 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手太陽之脈,其上行者,循於顴、頰、耳、鼻、目眥之間,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有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色惡,太陽為諸陽主氣也。其下行者,循肩臑、肘、臂而下,出於手腕,是以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也。」以上論手足三陽之血氣,各循本經之部分,充膚熱肉,澹,滲皮毛,肥腠理,濡筋骨,以「養二十五變之形。」如血氣皆少,則又不能佗佗遺遺之自然矣。

《邪客篇》
编辑

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 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之下,內屈與陰諸 絡會於魚際。數脈并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 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 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 也。

「此論脈外之宗氣,循手太陰之經,順行而逆數也。夫宗氣之行於脈外者,從肺氣而出,故其氣滑利,伏行於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外屈上於本節之下,留以澹滲皮毛。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內屈與諸陰絡會於魚際,數脈并注,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太陰之脈從指井而走肺脈,外之宗氣從臑腋以上魚,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 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 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 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 肺。

此論行於脈中之宗氣,從心主之脈,營行於十二經脈之中,以應呼吸漏下,其脈外之宗氣,亦隨本經而屈折於皮膚之間。蓋宗氣之出於肺而行於皮膚者,散於十二經脈之外,各從本經而為逆順之行。故行於心主之脈外者,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肘臂二寸,外屈而澹滲於皮毛。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兩骨之間,出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外廉,入於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於心肺,此亦順行而逆數也。夫脈外之氣血,各隨本經以分界畔,故行於脈中者,隨脈而屈折於脈內,行於脈外者,亦隨本經而屈折於脈外也。以上二節,論宗氣之留於胸中,上出於肺,行於十二經脈之皮部,以司呼吸開闔,上貫心脈,營於十二經脈之中,以應呼吸漏下,外內之相應也。

《衛氣行篇》
编辑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 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五刻, 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 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九刻,人氣在太 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 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 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 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 下五十刻,日行半度,迴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 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 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於陰分,常如是無已,與 天地同紀紛紛。」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 而盡矣。

「此論衛氣應天道之繞地環轉,在陽在陰,以為取刺之法。夫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少陰之上,君火主之。君火者,日之太陽也。日隨天道環轉,晝明夜晦,蓋天運以日光明也。故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陰分者,少陰之分也。水下二十」五刻,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天度之半,迴行一舍

者,繞地迴轉,從昴至心而又行一舍也。水下三刻者,謂五十三刻而又加於太陽與七分刻之四者,有一分二釐五毫之奇分也。此衛氣隨天道繞地環轉,晝夜皆行於三陽之分,是以五十三刻而復行於太陽,故《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謂晝夜日之加於舍上,皆以太陽為始也。是故日行一日,人氣行於三陽。而行於陰分。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謂地居天之中。而天道運行於地之外也紛紛。「者,謂雜亂紛紜,而仍有明白之分度也。夫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五臟之陰者,應天氣之入於地中,有寒暑之往來。衛氣環轉一周,行於三陽之分二十五周者,天道環轉於地之下也。故病在於三陽,必俟其氣在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俟其氣在陰分而刺之。陰分者,少陰之分,少陰乃三陰之主也。按衛氣晝行」陽二十五度者。從太陽之頭目散行於手足三陽。若天氣之布散於六合。三刻在陽。四刻在陰者。應天道之循度環轉。故曰「與天地同紀。」

《扁鵲難經》
编辑

《十二經脈長短》
编辑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然: 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 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 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 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 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蹻脈,從 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 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 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脈 長短之數」也。

此《靈樞》二十七篇全文。「三陰三陽」,《靈樞》皆作「六陰六陽」,義尤明白。按經脈之流注,則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手之三陰,從腹走至手;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此舉經脈之度數,故皆自手足言人兩足蹻脈,指陰蹻也。陰蹻脈起於跟中自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循腹上胸裏。行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頄內廉。屬目內眥。合太陽脈。為足少陰之別絡也。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

《經絡始終》
编辑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 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 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 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 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 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因者,隨也,原者始也。朝,猶朝會之朝,因上文經脈之尺度,而推言經絡之行度也。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兼陽絡、陰絡,脾之大絡,為十五絡也。謝氏曰:「始從中焦者,蓋謂飲食入口,藏於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至足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也。絡脈十五,皆隨十二經脈之」所始,轉相灌溉,如環之無端,朝於寸口人迎,以之處百病而決死生也。寸口、人迎,古法以俠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至晉王叔和直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後世宗之。愚謂昔人所以取人迎、氣口者,蓋人迎為足陽明胃經,受穀氣而養五臟者也;氣口為手太陰肺經,朝百脈而平權衡者也。

《十二經氣絕》
编辑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 其吉凶。不然: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 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 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髮無潤澤,無 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腎其華在髮,其充在骨,腎絕則不能充於骨,榮於髮。」「肉濡而卻」,謂骨肉不相著,而肉濡縮也。戊己,土也,土勝水,故以其所勝之日篤而死矣。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脣。口脣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 脣反,脣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脾,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脾絕則肉滿脣反。肉滿,謂肌肉不滑澤而緊急䐜膹也。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 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營 則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 死,庚日篤,辛日死。

肝者筋之合,其華在爪,其充在筋。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肝絕則筋縮引卵與舌也。王充《論衡》云:「甲乙病者,生死之期,常之庚辛。」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 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 篤,丁日死。」

「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絕則皮毛焦而津液去,皮節傷,以諸液皆會於節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 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絕則脈不通,血不流,色澤去也。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 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三陰,通手足經而言也。《靈樞》十篇作五陰氣俱絕,則以手厥陰與手少陰同心經也。目眩轉,目瞑者,即所謂脫陰者目盲,此又其甚者也。故云:目瞑者失志而志先死。 四明陳氏曰:五臟陰氣俱絕,則其志喪於內,故精氣不注於目,不見人而死。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 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汗出而不流者。陽絕故也。 陳氏曰:「六腑陽氣俱絕。則氣敗於外。」故津液脫而死。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故終有十五》
编辑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 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 三焦為表裏,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此篇問答,謂「五臟六腑,配手足之陰陽」,但十一經耳。其一經者,則以手少陰與心主各別為一脈,心主與三焦為表裏,俱有名無形。以此一經,并五臟六腑,共十二經也。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 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 絡也;陰絡者,陰蹻之絡也。故終有十五焉。

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經猶江漢之正流,絡則沱潛之支泒。每經皆有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如手太陰屬肺絡太陽,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今云絡有十五者,以其有陽蹻之絡,陰蹻之絡,及脾之大絡也。謂之絡者,蓋奇經既不拘於十二經,直謂之絡亦可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三寸,布胸脅,其動應衣,宗氣也。 四明陳氏曰:「陽蹻之絡,統諸陽絡;陰蹻之絡,統諸陰絡,脾之大絡,又總統陰陽諸絡,由脾之能溉養五臟也。」

《奇經八脈》
编辑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 曰:「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衝、有督、有任、有 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十二經,故曰奇經。奇,對正而言,猶兵家之云奇正也。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義,謂此八脈,不係正經陰陽,無表裏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此八脈者,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衝脈為諸陽之海,陰陽維則維絡於身,帶脈束之如帶,陽蹻得之太陽之別,陰蹻本。諸少陰之別云。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 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 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霈妄作。聖人不能復 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經絡之行有常度,奇經八脈,則不能相從也。故以聖人《圖》設溝渠為譬,以見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而為此奇經也。然則奇經,蓋絡脈之滿溢而為之者歟?或曰:「此絡脈」三字,越人正指奇經而言也,既不拘於經,直謂之絡脈亦可也。此篇兩節,舉八脈之名,及所以為奇經之義。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 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裏,上至 風府,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 腹裏,上關元,至喉咽。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 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者,起於季脅,迴身 一周。「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 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 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 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比於聖 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 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 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督之為言都也,為陽脈之海,而都綱乎陽脈也。其脈起下極之俞,由會陰歷長強,循脊中行,至大椎穴,與手足三陽脈之交會,上至瘖門,與陽維會,至百會,與太陽交會,下至鼻柱人中,與陽明交會。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為人生養之本。衝脈起於氣衝穴,至胸中而散,為陰脈之海,《內經》作並足少陰之經。按衝脈行乎幽門、通谷。而

考證

「上皆少陰也,當從《內經》。」 此督、任、衝三脈皆起於會陰,蓋一源而分三岐也。帶脈起季脅下一寸八分,迴身一周,猶束帶然。陽蹻脈起於足跟中申脈穴,循外踝而行。陰蹻脈亦起於足跟中照海穴,循內踝而行。蹻者,捷也,以二脈皆起於足,故取蹻捷之義。陽維、陰維,維絡於身,為陰陽之綱維也。陽維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蹻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窌,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臨泣、正營、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風府、瘂門,此陽維之起於諸陽之會也。陰維之郄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也。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十二字,當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 之下,則於此無所間,而於彼得相從矣。其受邪氣蓄云云十二字,謝氏則以為於本文上下,當有缺文,然《脈經》無,此疑衍文也。或云當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 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 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蹻為病, 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衝之為病,逆氣 而裏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 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 水中。」此《奇經》八脈為病也。

此言「《奇經》之病也。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行諸陽而主衛,衛為氣,氣居表,故苦寒熱。陰維行諸陰而主榮,榮為血,血屬心,故苦心痛。兩蹻脈病,在陽則陽結急,在陰則陰結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緩也。衝脈從關元至咽喉,故逆氣裏急;督脈行背,故脊強而厥。任脈起胞門行腹。故病苦內結。男為七疝。女為瘕聚也。帶脈迴身一周。故病狀如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