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二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九
經絡門四
朱肱活人書〈辯六經受病〉
李杲十書〈問手足三陽俱會於首然六陽會於首亦有陰乎 問經絡之數有幾
問三焦有幾 三陽氣血多少 經脈始終 日用〉
朱震亨心法〈十二經見證〉
滑壽十四經發揮〈手足陰陽流注篇 奇經八脈總論 督脈 任脈 陽
蹻脈 陰蹻脈 衝脈 陽維脈 陰維脈 帶脈〉
樓英醫學綱目〈辯誤〉
李梃醫學入門〈天地人物氣候相應說 仰人經絡全圖 㐲人經絡全圖
十五絡脈歌 奇經八脈歌〉
李中梓診家正眼〈奇經八脈〉
李時珍奇經八脉考〈八脈總論 陰維脈 陽維脈 二維為病 陰蹻
脈 陽蹻脈 衝脈 衝脈為病 任脈 督脈 督脈為病 帶脈 帶脈為病 氣口九
道脈〉
藝術典第一百二十九卷
醫部彙考一百九
编辑經絡門四
编辑《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
《辨六經受病》
编辑
此論經絡。治傷寒,先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陽,反攻少陰,證是厥陰,乃和少陽,寒邪未除,真氣受斃。又況傷寒看外證為多,未診先問,最為有准。孫真人云:「問而知之,別病淺深,名為巧。」 醫病家云:「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則知病在太陽經也;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則知病在陽明經也;胸脅痛,耳聾,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則知病在少陽經也;腹滿咽乾,手足自溫,或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則知病在太陰經也;引飲惡寒,或口燥舌乾,則知病在少陰經也;煩滿囊縮,則知病在厥陰經也。」 然後切脈以辨其表裏虛實,以汗下之。古人云:「問而知之為中工,切而知之為下工。」 若經隧支絡。懵然不分。按寸握尺。妄意疾診。豈知「坐授《明堂》。藏室金蘭」 者耶。
《足太陽膀胱經》從目內眥上頭,連於風府兮,為四道, 下項并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太陽 之經,為諸陽主氣,或中寒邪,必發熱而惡寒,緣頭項 腰脊是太陽經所過處,今頭項痛,身體疼,腰脊強,其 脈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陽經受病也。
足陽明胃之經,從鼻起,俠於鼻,絡於目,下咽,分為四 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內,維於身。蓋諸陽在表, 陽明主肌肉,絡於鼻。故病人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其脈尺寸俱長者,知陽明經受病也。
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目外眥,絡於耳,遂分為四道,下 缺盆,循於脅,並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 三部。故「病人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 熱而嘔,其脈尺寸俱弦者,知少陽經受病也。」
足太陰脾之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布於脾胃。絡於嗌 喉。故病人腹滿而嗌乾。尺寸俱沉細者。知太陰經受 病也。
足少陰腎之經,其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別行 者,入足跟中,上至股內後廉,貫腎絡膀胱,直行者,從 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繫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流於 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又經發汗 吐下已後,臟腑空虛,津液枯竭,腎有餘熱亦渴,故病 人口燥舌乾。其脈尺寸俱沉者,知少陰經受病也。」 足厥陰肝之經。厥者,盡也。《靈樞》曰:「亥為左足之厥陰, 戌為右手之厥陰,兩陰俱盡,故曰厥陰。」夫陰盡為晦, 陰出為朔。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其脈循陰器,而脈 絡於舌本也。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脣 青舌卷而卵縮。凡病人煩滿而囊縮,其尺寸俱微緩 者,知厥陰經受病也。
《元李杲十書》
编辑
問手足三陽俱會於首然六陽會於首亦有陰
编辑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陽也。五臟者,五陰也。肺開竅於鼻, 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 是五陰也。又有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是六陰也。耳者, 腎也,復能聽聲,聲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復 能聞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復能知味,是舌中 有脾也。目有五輪,通貫五臟。口為脾,脾為坤土,主靜」 而不動,故無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與督 脈共計十三陰也。腦為諸體之會,即海也。腎主之,是 為十四陰矣。
問經絡之數有幾
编辑答曰:「十二大經之別,并任督之別,脾之大絡脈別,名 曰大包,是為十五絡,諸經皆言之。予謂胃之大絡,名 曰虛里,貫膈絡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是知絡有十六也。」
問三焦有幾
编辑答曰:「手少陽者,主三焦之氣也。《靈樞經》云:『足三焦者, 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脈,入絡膀胱,約下焦』」,是知三 焦有二也。
《三陽氣血多少》
编辑
寅為少陽,何以復為太陽?蓋一陽初出於地之外,即 嫩陽也,故謂之少陽;二陽過卯,故謂之陽明;三陽至 巳,故謂之太陽。太陽之氣升至極之分,便是太陽也。 三陽俱為太陽之氣,居其底,卻為少陽也。以此推之, 三陽所呼之名異,非有二體也,以其從多少而言之 耳。
陽氣之極,舉陰於九天之上,故水自天而降,故太陽 即為寒水也,所以血多而氣少。陽明居太陽少陽之 中,二陽合明,故曰陽明,陰陽等也,所以氣血俱多。少 陽者,初出之氣少,而不能鼓舞陰氣,陽伏地中尚多, 故為龍火為震為雷為足,俱屬地之下也,所以氣多 血少。少陽極,舉陰於九天之上,肺為衛,天之極表也, 「所以上氣,故肺受之。至高者肺也,故為手太陰。」陰於 此為秋氣而復降,重陽補下焦元氣,重陰補上焦元 氣。辛為天之味,能補地之分,自上而降於下也;苦為 地之味,能補天之分,自下而升於上也。此二者,皆從 其源也。六陽俱極,舉陰於九天之上,故陰自天而降, 是陰降於九天之上,而姤封之陰,復何以從下生?蓋 陰之首雖從天而降,其陰之尾已至地矣,故陰從地 而生,所以一陰從五陽之下也。凡所生從下,皆從乎 地也。故地為萬物之母,又云:「非母不生。」從地而生者 為春氣,從天而降者為秋氣,九天之上為夏,九天之 下為冬。
《經脈終始》
编辑
「寅,手太陰肺,始於中焦,終於次指內廉出其端。」 「卯、手陽明大腸,始於大指次指之端,終於上俠鼻孔。 辰足陽明胃,始於鼻交頞中,終於入大指間出其端。」 「巳、足太陰脾,始於大指之端,終於注心中。」 「午手少陰心,始於心中,終於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未,手太陽小腸,始於小指之端,終於抵鼻,至目內眥 斜絡於顴。」
申足太陽膀胱。始於目內眥。終於小指內側出其端。 酉、足少陰腎。始於小指之下。終於注胸中。
「戌:手厥陰心包,始於胸中,終於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亥:「手少陽三焦,始於小指次指之端,終於至目銳眥。 子足少陽膽,始於目銳眥,終於小指次指,循大指內 出其端,貫爪甲出三毛。」
丑足厥陰肝,始於大指聚毛之上,終於注肺中。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是高能接 下也。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是「下能趨 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為和。《易》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 而上行。」《易》曰:「山澤通氣。」故氣寄於辛,用於寅,平旦始 從中焦。注:循天之紀,左旋至丑而終。晝夜通行五十 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則婦隨,血隨氣而上行。殊 不見潤下之意。《經》云:氣主呴之升也,血主濡之潤也。 《書》云:「水曰潤下。」如何說得從氣之血,有不行之體,如 百川右行,東至於海。請示。
《日用》
编辑
復臨泰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二六。「青白正分開與 闢,赤黑往來通道路。泰即居艮否居坤,乾作天門巽 地戶。氣終於丑始於寅,血諦辛陰從下去。丙潛壬內 卻從高,順至乙穴還上注。婦隨夫倡幾曾停,萬派千 流無暫住。血氣包含六子中,晝夜行流五十度。食時 骸理敬修行,元府身周勻閉拒。排山倒海毒非常,撩」 鼻撚髭心不怖。天長地久太虛持,不虧八一元來數。 休說乘虛謾履空,嬴取康寧三六足。知之非難行之 難,造次顛沛宜常慮。
《朱震亨心法》
编辑
《十二經見證》
编辑
足太陽膀胱經見證: 「頭苦痛, 目似脫, 泪出, 頭兩邊痛, 臍反出, 下腫便膿血, 肌肉痿, 項 似拔, 小腹脹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足陽明胃經見證: 「惡人與火,聞木聲則驚, 顏黑, 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不能言, 脣腫 呵欠, 消穀善飲, 嘔, 頸腫, 膺、乳、陰股、伏兔、胻外廉、足 跗皆痛, 胸旁過乳痛, 口喎 腹大,水腫 奔響, 腹脹, 跗內廉胕痛, 髀不可轉,膕似結,腨似裂, 膝臏腫痛, 遺溺失氣, 善呻數欠, 癲疾 浸淫, 心欲動則閉戶獨處, 驚 身前熱,身後寒慄。」 足少陽膽經見證: 「口苦 馬刀挾癭, 胸中、脅、肋、 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諸節痛, 足外熱, 振寒 憎風, 體無膏澤, 善太息。」
手太陽小腸經見證: 「面白, 耳前熱, 苦寒, 頞頷腫,不可轉, 腰似折, 肩臑,肘臂外後廉腫痛, 臑臂內前廉痛。」
手陽明大腸經見證: 「手大指次指難用。 耳聾,煇 煇焞焞,耳鳴嘈嘈, 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 氣滿, 皮膚殼殼然堅而不痛。」
足太陰脾經見證: 「五泄注下五色, 大小便不通。」
面黃 。舌本強痛 。口疳 。食即吐。食不下咽。
怠惰嗜臥, 搶心, 善饑善味,不嗜食,不化食, 尻 陰、股膝、臑、胻足皆痛, 煩悶, 心下急痛, 有動氣, 按之若牢,痛當臍, 心下苦痞, 腹脹腸鳴,飧泄不 化, 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九竅不通, 溏泄水 下,後出餘氣,則快然, 飲發,中滿,食減,善噫, 形醉。
皮膚潤而短氣 。肉痛 。身體不能動搖 。足胻。
腫若水。
《足少陰腎經》見證: 「面如漆, 䏚中清, 面黑如炭。」
咳唾多血 。渴 。臍左脅下。背肩髀間痛 。胸中
滿。 大小腹痛。 大便難。 饑不欲食。 心懸如饑。
腹大頸腫。喘嗽 。脊臀股後痛 。脊中痛 。脊股
內後廉痛。 腰冷如冰。及腫 足痿厥。 臍下氣逆。
小腹急痛。泄 下腫 。足胻寒而逆 。腸癖 陰。
下濕, 「四指正黑, 手指清厥, 足下熱, 嗜臥, 坐而欲起, 凍瘡 下痢, 善思 善恐, 四肢不 收,四肢不舉。」
足厥陰肝經見證: 「頭痛 脫,色 善潔, 耳無聞。」
《頰腫 》肝逆。頰腫 。面青 。目赤腫痛 。兩脅下。
痛引小腹, 胸痛 背下則兩脅腫痛, 婦人小腹 腫, 腰痛不可俛仰, 四肢滿悶, 陰挺長熱, 嘔 逆,血 腫, 睪疝 暴痒, 足逆寒 胻,善瘛,節時 腫, 遺瀝,淋溲,便難,癃,狐疝洞泄,大人㿗疝 眩冒。
轉筋 陰縮兩筋攣 ,善恐 胸中喘 罵詈。
血在脅下喘。
手太陰肺經見證: 「善嚏, 缺盆中痛, 臍上肩痛。」
肩背痛 。臍右。小腹脹。引腹痛 。小便數 溏泄。皮膚痛及麻木 。喘少氣。頰上氣見 交。兩手而
瞀悲愁欲哭, 洒淅寒熱。
手少陰心經見證: 「消渴, 兩腎內痛, 後廉腰背 痛, 浸淫, 善笑,善恐,善忘, 上咳吐下,氣泄, 眩 仆, 身熱而腹痛 悲。」
手厥陰別脈經見證。〈心主〉 笑不休。 手心熱。 心中 大熱。 面黃目赤。 心中動。
手足陰陽經合生見證: 頭頂痛,足太陽手少陰 黃疸,足太陰少陰 面赤,手少陰厥陰手足陽明 目黃,手陽明少陰太陽厥陰;足太陽 耳聾,手太陽 陽明少陽太陰,足少陰 喉痹,手足陽明手少陽 鼻鼽衂,手足陽明太陽 目䀮䀮無所見,足少陰厥 陰 目瞳人痛,足厥陰 面塵,足厥陰少陽 咽腫, 足少陰厥陰 嗌乾,手太陰、足少陰厥陰,手少陰太 陽。 噦,手少陽、足太陰 ;膈咽不通,不食,足陽明太 陰。 胸滿,手太陰、足厥陰手厥陰。 胸支滿,手厥陰 少陰。 腋腫,手厥陰、足少陽。 脅痛,手少陰、足少陽。
胸中痛,手少陰、足少陽 。善嘔苦汁,足少陽、足陽。
明 逆少氣,咳嗽,喘喝上氣,手太陰足少陰 喘,手 陽明足少陰手太陰。 臂外痛,手太陽少陽。 掌中 熱,手太陽陽明厥陰。 肘攣急,手厥陰太陰。 腸滿 脹,足陽明太陰。 心痛,手少陰厥陰足少陰 痔,足 太陽手足太陰。 淒然振寒,足陽明少陽。 如人將 捕,足少陰厥陰。 瘧,足太陰足三陽。 汗出,手太陽 少陰足陽明少陽。 身體重,手太陰、少陰。
《滑壽十四經發揮》
编辑
《手足陰陽流注篇》
编辑
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
〈註〉「手三陰」,謂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胞。「手三陽」,謂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足三陰」,謂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足三陽」,謂陽明胃,太陽膀胱,少陽膽。「謂之經」者,以血氣流行,經常不息者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分袤行體者而言也。
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 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
〈註〉「手三陰從臟走至手」,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手厥陰起胸中,至出中指之端。「手三陽從手走至頭」,謂手陽明起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挾鼻孔。手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內眥。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眥。「足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謂足陽明起於鼻,至入中指內間。足太陽起目內眥,至小指外側端。足少陽起目銳眥,至入小指次指間。「足三陰從足走入腹」,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胱。足厥陰起大指叢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然太陰乃復上膈,挾咽,散舌下;少陰乃復從腎上挾舌本;厥陰乃復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兼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
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胸出脅,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而厥陰則又上出於巔。蓋厥陰陰之盡也。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亦猶《易》之「碩果不食」 ,示陽無可盡之義也。然《易》之陰陽,以氣言,人身之陰陽,以臟象言。氣則無形,而臟象有質,氣陽而質陰也。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 歟。
絡脈傳注。周流不息。
〈註〉「絡脈者,《本經》之旁支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他經之交亦由是焉,傳注周流,無有停息也。夫十二經之有絡脈,猶江漢之有沱潛也。絡脈之傳注於他經,猶沱潛之旁導於他水也。」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不假支授,蓋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於手太陰也。
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
〈註〉經脈之流行不息者,所以運行血氣,流通陰陽,以榮養於人身者也。不言「絡脈」者,舉《經》以該之。
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 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厥 陰、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 陰。
〈註〉始於中焦。注手太陰。終於注足厥陰。是經脈之行一周身也。
其氣常以平旦為紀。〈句〉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 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註〉經脈之行,其始則自起中焦,其氣則常以平旦為紀也。營氣常以平旦之寅時為紀,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陰,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氣行則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者,言一晝夜漏下百刻之內,人身之經脈流行,無有窮止,與天同一運行也。蓋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榮衛,則以五十度周於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適當明日之寅時,而復會於手太陰,是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或云:「晝夜漏刻有長短,其營氣盈縮當何如?然:漏刻雖有長短之殊,而五十度周於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縮也。」
《奇經八脈總論》
编辑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 故謂之「奇經。」蓋以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 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奇經有八脈,督脈督於後,任 脈任於前,衝脈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 則維絡諸陰,陰陽自相維持,則諸經常調。維脈之外, 有帶脈者,束之猶帶也。至於兩足蹻脈,有陰有陽。陽 蹻得諸太陽之別,陰蹻本諸少陰之別。譬猶聖人圖 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有奇經,亦若是 也。今總集奇經八脈所發者,氣穴處所,共成一篇,附 之《發揮》之後,以:《通攷》云:
《督脈》
编辑
督脈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之端,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 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目 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 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 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脣, 上系兩目之中。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 後,為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治在督脈。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 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 故《難經》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裏,上至風 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此為 病令人脊強反折。
「督脈從頭循脊骨入骶,長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註〉按《內經》督脈所發者二十八穴。據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樞,陰尾骨兩旁二穴名長強。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齗交一穴,少中樞一穴。會陽二穴,則係督脈別絡,與少陽會,故止載二十七穴。
《任脈》
编辑
任脈者,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血氣盛 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 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衝並傷故也。任衝之 交,脈不榮其口脣,故髭鬚不生。是以任脈為病,男子 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故《難經》曰:「任脈起於中極」 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 目。屬陰脈之海。
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 四穴。
〈註〉按《內經》云。任脈所發者二十八穴。經闕一穴。實有二十七穴。內齗交一穴。屬督脈。承泣二穴。屬足陽明蹻脈。故止載二十四穴。
《陽蹻脈》
编辑
「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 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蹻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 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 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 也。蹻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以附陽為郄,本 於僕參,與足少陰會於居髎,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髃」 及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俞,與手足陽明 會於地倉,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髎,又與任脈足陽 明會於承泣。以上為陽蹻脈之所發,凡二十穴。陽蹻 脈病者宜刺之。
《陰蹻脈》
编辑
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 脈。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蹻脈者,少陰之 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 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 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蹻脈長八 尺,而陰蹻之郄在交信,陰蹻脈病者取此。
《衝脈》
编辑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裏,為經絡之海。 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故曰: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 而散。此為病,令人逆氣裏急。《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 經。」以穴考之,足陽明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 陰俠臍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鍼經》所載衝脈與督脈 「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 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 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陽維脈》
编辑
陽維,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 身,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 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蹻脈會於 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 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 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瘂門。《難 經》云。「陽維為病苦寒熱。」此陽維脈氣所發。凡二十四 穴。
《陰維脈》
编辑
陰維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 則悵然失志。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與 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 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難經》云:「陰維為病苦心 痛。」此陰維脈氣所發,凡十二穴。
《帶脈》
编辑
帶脈者,起於季脅,迴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容,如 囊水之狀。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 脈,以其迴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此 帶脈所發凡四穴。
以上取《素問》《難經》《甲乙經》《聖濟總錄》參合為篇。
《明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辨誤》
编辑
許昌滑壽著《十四經發揮》,釋經脈為曲,絡脈為直經, 為榮氣,絡為衛氣,乃所以惑亂來學也。謹按經云:「經 脈十二,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浮而常見者, 皆絡脈也。」又云:「諸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 而出入,復合於皮。」又云:「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 今《發揮》謂手太陰脈,其支從缺盆上俠口鼻,交於足 陽明者,為手陽明絡。凡十二經之支脈伏行分肉者, 皆釋為絡脈,則是絡脈亦伏行分肉之間,而不浮見, 亦能經大節而不行絕道,亦當經脈一十六丈二尺 內之數,而非不當數也。又按:經云:足少陽之脈,起於 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未嘗言其脈有曲折也。今 《發揮》謂足少陽脈起目銳眥,作三折,從目銳眥至完 骨是一折,又自完骨至睛明是一折,自睛明至風池 是一折,則是《內經》以經脈之曲折朦朧者為直行也。 又按:經云:水穀入於胃也,其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 胸中,出喉嚨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沁其津液,注之於 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皆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又云:「衛出於上焦,常與榮俱,晝行 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故至平旦五十 周,復與榮氣大會於手太陰矣。」此言衛氣與榮氣相 會,未嘗及宗氣。今《發揮》謂「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 行八百十丈,適當寅時,復會於手太陰,則是將積於 胸中」,呼吸與榮周相會之宗氣。牽合作晝行於陽。夜 行於陰。與榮五十周方會之衛氣也。乖舛經義。罪孰 甚焉。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天地人物氣候相應說》
编辑
經十二,絡十五,凡二十七,氣血相貫,無有休息。故一 歲陰陽升降,會於立春;一日陰陽曉昏,會於寅時。榮 衛循環,上應天之度數,下應地之分野。天有宿度,地 有經水,人有經脈。經水者,謂海水、清水、渭水、湖水、沔 水、泗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濟水也。經脈者,謂 手足三陰三陽之脈。所以言者,以內外參合,人氣應 之,故言「及」也。內足陽明,外合海水;內足太陽,外合清 水;內足少陽,外合渭水;內足太陰,外合湖水;內足厥 陰,外合沔水;內足少陰,外合汝水;內手陽明,外合江 水;內手太陽,外合淮水;內手少陽,外合漯水;內手太 陰,外合河水;內手心主,外合漳水;內手少陰,外合濟 水。內外輸應,氣衛於外,以充皮膚,血「榮於中,以營經 絡,周人身一體而無間,應漏水百刻而不違,日夜一 萬三千五百息,乃平人之常也。」察陰陽,決生死,雖經 絡流注,如環之無端,豈能逃於脈之三部耶?至於草 木昆蟲,盡皆得氣之先,所以雖乾枯陳朽,亦可以調 臟腑而治疾病,其氣同也。
伏人經絡全圖
{{{2}}}
《十五絡脈歌》
编辑
人之一身,經絡臟腑,百骸九竅,盡皆貫通。足太陽行身之背,足陽明行身之前,足少陽行身之側,絡穴俱在兩經中間,乃交經過絡之處。十二經絡,周流迭運,榮於肢節。另有三絡,陽蹻絡、陰蹻絡,脾之大絡是也。外有感傷,內有傳變,今故圖繪,以便熟玩。
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為通里。手厥陰絡為內 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遍歷當,手少陽絡外 關位。足太陽絡號飛陽,足陽明絡豐隆議。足少陽絡 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足少陰絡名大鍾,足厥陰 絡蠡溝配。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絡乃會陰地。脾大 絡兮稱「大包,十五絡穴君須記。」
《奇經八脈歌》
编辑
「督脈起自下極俞,並於脊裏上風府,過腦頞鼻入齗 交」,為陽脈海都綱要。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喉承 漿裏,陰脈之海任所謂「衝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 絡口脣」,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與任督 本於陰會,三脈並起而異行,陽蹻起足之跟裏,循外 踝上入風池,陰蹻內踝循咽嗌,本足陰陽脈別支諸 陰交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郄。諸陽會起陽維脈, 太陽之郄金門是。帶脈周迴季肋間,會於維道足少 陽。臟腑筋骨氣血脈,交相維系順其常。
「督」 之為言都也。陽脈都會,男子之主,任脈為生養之源;女子之主,衝脈即氣衝,乃胃脈發源。三脈皆始於氣衝,一原而分三岐,督脈行背而應乎陽,任脈行腹而應乎陰,衝脈自足至頭若衝,衝而直行於上,為十二經脈之海,總領諸經氣血也。三脈同起於氣衝,氣衝又起胃脈,知此則知胃氣為本矣。陽蹻脈行於背「為陽,陰蹻脈行於腹為陰。蹻者,捷也,言此脈之行,如足之捷也。」 維,持也。陽維持諸陽,陰維持諸陰,陰陽不相維,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拾主持其身。故陽維病屬表,多寒熱;陰維病屬裏,多心痛。陽維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蹻脈會於前肩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窌,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臨泣正營。
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風池、瘂門,此陽維之脈,起於諸陽之交也。陰維之郄曰築賓,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廉泉、天突,此陰維起於諸陰交會也。帶脈回繞周身,總束諸脈,如束帶然,起於季肋,即章門脅,下接腰骨之間,此《奇經》八脈,相連相會,維系諸經,乃順其常。人脈隆甚,入於八脈,泛溢橫流,卻不還流於諸經,故十二經亦不能拘制。因此受邪蓄熱,則為瘡瘍熱毒,當以砭刺也。《經》云:「腑會中脘穴,臟會章門穴,筋會陽陵泉穴,髓會絕骨穴,血會膈俞穴,骨會大杼穴,脈會太淵穴,氣會膻中穴」 ,此八會之穴也。
《李中梓診家正眼》
编辑
《奇經八脈》
编辑
督脈 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
按潔古云。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其脈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裏。上至巔。極於上齒縫中齦交穴。其為病也。主外感風寒之邪。《內經》以為實則脊強。虛則頭重。王叔和以為腰背強痛。不得俛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
任脈 寸口緊細實長至關。又曰「寸口邊丸丸。」
按: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上喉,至下齦交極於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都綱。其為病也,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叔和以為少腹繞臍,引陰中痛。又曰:「寸口丸」 ,丸主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俛仰拘急,緊細實長者,中寒而氣結也。
衝脈: 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衝脈起於氣街,俠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故稱經脈之海,亦稱血海。《靈樞》云:衝脈血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女子數脫血,不榮其口脣,故髭鬚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任,故鬚亦不生。越人曰:衝脈為病,逆氣而裏急。東垣曰:凡逆氣上衝,或兼裏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王叔和曰:衝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癡,衝脈與督脈無異,但督脈浮而衝脈沉耳。」
陽蹻脈 寸部左右彈。
按陽蹻脈起於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挾口吻。至目極於耳後風池穴。《越人》曰:「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 王叔和註曰: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又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苦腰背痛。癲癇僵仆。惡風偏枯。𤸷痹體強。
陰蹻脈: 尺部左右彈。
按:陰蹻脈起於跟上內踝,循陰上胸,至咽,極於目內眥睛明穴。《越人》曰:「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 王叔和註曰:「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 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裏急,腰及髖窌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 張潔古云:「蹻者,捷疾也。二蹻之脈起於足,使人蹻捷也。陽蹻」 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陰蹻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裏。
帶脈 關部左右彈。
按:帶脈起於季脅,圍身一周,如束帶然。《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裏急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此脈若固,即無帶下漏經之證矣。
陰維脈, 尺外斜上至寸。
按: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發於內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脅上胸,至頂前而終。叔和曰:「若癲癇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 又曰:「陰維脈沉大而實,主胸中痛,脅下滿,心痛脈如貫珠者,男子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
陽維脈, 尺內斜上至寸。
按: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發於足外踝上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厭,抵少腹,循頭入耳,至本神而止。叔和云:「苦肌內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癲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榮為陰,主裏。陰維受邪,為病在裏,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榮衛和諧,榮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李時珍曰:「人身有經脈,絡脈直行者曰經,旁支者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并任督二絡為十五也。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裏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河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溝渠溢滿。「霈河澤。」此《靈》《素》未發之旨也。又曰。陽維起於
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榮分,所以謂一身之綱維也。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蹻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 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裏,以乾坤言也。陽蹻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衝任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張紫陽云:「衝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寸三分,陽維在頂後一寸三分。」 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採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纔動,諸脈皆通。陰蹻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桃康,上通泥丸,下徹湧泉。倘能知此,使真炁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和炁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裏花開,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嘿嘿,如醉如痴。要知西南之鄉,在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產鉛之地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编辑
《八脈總論》
编辑
《奇經》八脈者,陰維、陽維、陰蹻、陽蹻、衝、任、督、帶也。陽維 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 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 也。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蹻起 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蹻 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 「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 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 夾齊而行,且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 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 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裏,以乾坤 言也,陽蹻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 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衝主身前之陰,以南 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是故醫而知乎 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 則虎龍升降,元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陰維脈》
编辑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 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 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上會足太 陰於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上胸膈,挾 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凡十四穴。
《陽維脈》
编辑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 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 陽維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 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 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卻會手足少陽、足 陽明於肩井;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俞,上循耳 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 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循頭入耳。上。 至本神而止。凡三十二穴。
《二維為病》
编辑
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 熱;營為陰,主裏,陰維受邪,為病在裏,故苦心痛。陰陽 相維,則營衛和諧矣。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 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出,是衛氣不與 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又云:「服桂枝,反煩不解,先 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此二穴乃陽維之會,謂服」 桂枝後,尚自汗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 病在陽維,故先鍼此二穴。仲景又云:臟無他病,時發 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桂枝湯主之。 又曰:陰維為病,苦心痛,治在三陰之交,太陰證則理 中湯,少陰證則四逆湯,厥陰證則當歸四逆湯、吳茱 萸湯主之。
〈註〉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寒熱之在半表半裏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若夫營衛
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芪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乎擴充。至於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裏之藥治之,則寒中三陰者宜矣,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兼太陰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傷,兼火任衝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之類,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
王叔和《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 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 癲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 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 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 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取陽白、金門、僕參。」
〈註〉王叔和以癲癇屬陰維、陽維,《靈樞經》以癲癇屬陰蹻、陽蹻,二說義異旨同。蓋陽維由外踝而上,循陽分而至肩肘,歷耳、額而終行於衛分諸陽之會;陰維由內踝而上,循陰分而上脅至咽,行於營分諸陰之交。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股外,至脅、肋、肩,轉行於一身之左右,而終於目內眥。陰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股內,陰氣行於一身之左右,至咽喉,會任脈而終於目內眥。邪在陰維,陰蹻,則發癲;邪在陽維,陽蹻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 陽維之脈,與太陽合腨間,去地一尺。」
〈註〉陽維起於陽,則太陽之所生,並行而上至腨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下分肉間陷中,可刺七分。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則筋縮急,刺肉里 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註〉肉里之脈,少陽所生,陽維脈氣所發,絕骨之後,陽維所過分肉穴也。在足外踝上,絕骨之端後二分,筋肉分間,刺可五分。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
〈註〉此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腨分中,並少陰經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築賓穴也。《甲乙經》云:「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陰蹻脈》
编辑
「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陽然谷 穴之後,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上內踝之上二 寸,以交信為郄,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 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衝脈,入頄內廉,上行屬 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五脈會於睛明而 上行」,凡八穴。
〈註〉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衝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蹻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陽蹻脈》
编辑
「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 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後遶跟,以僕參為本,上外踝上 三寸,以附陽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上胛,會手 太陽、陽維於臑俞,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 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上人迎,挾口吻,會手足陽明、 任脈於地倉,同足陽明上而行巨窌,復會任脈於承」 泣。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五脈會於睛 明穴。從睛明上行。入髮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凡二 十二穴。
《靈樞》曰:「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血絡出血,若 中有寒邪,取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註〉足太陽京骨穴也。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赤白際陷中。鍼三分,灸七壯。膕中委中穴也。在曲膝後橫文中。鍼三分。陰蹻取交信穴見前。「《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側三毛中,肝脈之井也。鍼三分,灸三壯。血絡者,視其處有絡,脈盛滿者,出其血也。
《靈樞》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 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徐疾, 而先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焉。」晝日行於陽, 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
「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則陰虛,虛故目不瞑也。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 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 立至。」其方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 清五升煑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 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 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 三飲而已。
〈註〉《靈樞》有云:「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為目下綱,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又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人氣血衰,氣道澀,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瞑。」又云:「多臥者,腸胃大而皮膚澀,分肉不解,衛氣行遲故也。」張子和云:「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臥,膽病多煩而不眠。」王叔和《脈經》云:「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之。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一云: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數說皆論目閉,目不瞑,雖不言及二蹻,蓋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者也。
《衝脈》
编辑
衝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 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少陽二 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俠齊,左右各五分,上行歷 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 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素問》水熱穴論曰:「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 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註〉腎脈與衝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一云衝脈起於氣衝,衝直而通,故謂之衝。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 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註〉心藏在南,故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後曰太衝。足少陰腎脈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此兩脈相合為表裏也。衝脈在脾之下,故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王海藏曰:手少陽三焦相火為一腑,右腎命門為相 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脈同診。腎為生氣之門,出臍 下,分三岐,上衝、俠齊,過天樞,上至膻中、兩乳間,元氣 所繫焉。又足三焦,太陽之別,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 胱,約下焉。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齊,齊至足,為上中 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故曰有臟無腑。《脈訣》云:「三 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街 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齊旁。 下焦在齊下膀胱上口,治在齊。」經曰:元氣者,三焦之 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元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 也,十二經之根本也。
〈註〉「三焦」即命門之用,與衝、任、督相通者,故附著於此。
《衝脈為病》
编辑
李東垣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痿乃四肢痿 軟,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衝脈氣逆上甚則火 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須也。《經》曰:『下氣不足, 則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濕熱之藥,或生脈散合四 苓散加酒洗黃蘗、知母,以洩其濕熱』。」
〈註〉曰:「濕熱成痿,乃不足中有餘也,宜滲洩之藥。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之藥。」
張仲景曰:「傷寒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之則衂而渴, 心苦煩,飲水即吐,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頭眩咽 燥,鼻乾心悸。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之則頭眩,汗不 止,筋惕肉瞤,此為難治,不可下,下之則腹裏拘急不 止,動氣反劇,身雖有熱,反欲踡。動氣在上,不可發汗, 汗之則氣上衝,正在心端,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 身熱汗泄,欲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之則無 汗,心中大煩,骨節疼,頭痛且運,惡寒吐穀。不可下,下 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堅。」
〈註〉此乃齊之左右上下有氣築築然牢而痛,正衝、任、足少陰、太陰四經病也。成無己註:「妄以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蓋未審四臟乃兼邪耳。」
《任脈》
编辑
「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 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 太陰、少陰並行腹裏,循關元,歷石門、氣海,會足少陽、 衝脈於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於下脘,歷建里, 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 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 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脣上。至下 齗交。復出分行。循面繫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 凡二十七穴。按《難經》《甲乙經》並無循面以下之說。
===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繫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 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俱繞篡後屏翳穴,別繞臀至 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 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裏上行,歷腰 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 柱,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瘂門,會陽維,入繫 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 間、後頂上巔,歷百會,前頂、顖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 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於足陽 明,至兌端,入齗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 一穴。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齊 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脣,上繫兩目之下。中央會 太陽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入 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 於大杼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內俠 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源而二岐,一行於身之前,一 行於身之後。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 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 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註〉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故魏伯陽《參同契》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崔希範《天元入藥鏡》云:「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竅,名曰元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聯輳虛間,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俞琰註《參同契》云:人身血氣,往來循環,晝夜不停。醫書有任督二脈,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黃庭經》言: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天經》乃吾身之黃道,呼吸往來於此也。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長壽。此數說皆丹家河車妙旨也。而藥物火候,自有別傳。再按王海藏曰:「張平叔言:鉛乃北方正氣,一點初生之真陽,為丹母。其蟲為龜」,即《坎》之二陰也,地軸也。一陽為蛇,天根也。陽生於子,藏之命門,元氣之所繫,出入於此。其用在齊。下為天地之根,元牝之門。通厥陰,分三岐為三車。一念之非,降而為漏;一念之堅,守而成鉛。升而接離,補而成乾。陰歸陽化,是以還元,至虛至靜,道法自然,飛昇而仙。
《督脈為病》
编辑
《素問骨空論》云:「督脈生疾,從小腹上衝心而痛,不得 前後,為衝疝,女子為不孕,癃閉,遺溺,嗌乾,治在骨上, 甚者在齊下營。」
〈註〉此乃任衝二脈之病,不知何以屬之督脈。按督脈雖行於背,而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則由小腹直上貫齊中,貫心入喉,上頤環脣,而入於目之內眥,故顯此諸證。《啟元》蓋未深考爾。
秦越人《難經》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註〉王海藏謂:此病宜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莘、藁本、大黃、黃連、附子、烏頭、蒼耳之類。
《素問·風論》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係頭, 則為目風眼寒。」
〈註〉「腦戶」乃督脈足太陽之會故也。
《帶脈》
编辑
「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 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 道。
《靈樞經》曰:「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下 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註〉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
《帶脈為病》
编辑
王海藏曰:「小兒㿗疝,可灸章門三壯而愈,以其與帶 脈行於厥陰之分,而太陰主之。」
又曰:「女子經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澀之益之。血閉 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法,始則四物入 紅花,調黃芪、肉桂;次則四物入紅花,調鯪鯉甲、桃仁、 桂、童子小便,和酒煎服;末則四物入紅花,調易老沒 藥散。」
《氣口九道脈》
编辑
《手檢圖》曰:「脈為五臟華蓋,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 精氣,法五行,應四時,知五味。氣口之中,陰陽交會,中 有五部,前後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為九道,診 之則知病邪所在也。」
〈註〉氣口一脈,分為九道,總統十二經,并奇經八脈
各出診法。乃岐伯祕授黃帝之訣也。扁鵲推之。獨取寸口。以決死生。蓋氣口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故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