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31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一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三十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十一

  運氣門一

  黃帝素問五運行大論 五運六氣主歲主時太過不及及間氣加臨之圖 六微

  旨大論

藝術典第一百三十一卷

醫部彙考一百十一 编辑

運氣門一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五運行大論》
编辑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

天綱,天之度數也。八極,地之八方也。五常,五行政令之常也。

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 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神明」者,日月斗星也。紀者,以日月紀度,星斗定位也。「寒暑」者,陰陽之徵兆也。

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 歲爾,首甲定運,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 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 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 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 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者,言五運之氣,已論於《六節臟象論》中矣,余因論之。鬼臾區復以五運六氣相合主歲而論者,即《天元紀大論》也。不合陰陽者,五運六氣之陰陽不相合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 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 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 不可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伯言臾區所論五運六氣,相合而主治者,是明天地陰陽之道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所謂人中之陰陽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以應天。六六之節,此人中之陰陽,與天地相合,其所合之數,可得而數者也。若夫天地之陰陽者,數之」可十可百,推之可千可萬,難以數推,止可以象推之。「象」者,即下文之「《丹黅蒼素元》之天象,南面北面之圖象」是也。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 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 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 亢、氐、昴、畢;元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 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不可不通也。」

此言五行之化運,始於五方之天象也。丹赤色,火之氣也。牛女在癸度,經於牛女戊分,戊癸合而化火也。黅黃色,土之氣也。心尾在甲度,經於心尾己分,甲己合而化土也。蒼青色,木之氣也。危室在壬度,柳鬼在丁度,丁壬合而化木也。素白色,金之氣也。亢氐在乙度,昴畢在庚度,乙庚合而化金也。元黑色,水之氣也。張翼在丙度,婁胃在辛度,丙辛合而化水也。戊己居中宮,為天地之門戶。《遁甲經》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在奎璧角軫之分。奎璧在乾方,角軫在巽方,此五氣化為五行之始,乃天地陰陽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 路,未知其所謂也。」

此復論六氣之上下左右也。司天在上,在泉在下,萬物化生於其間,故天地為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間氣也。間氣者,紀步,故為陰陽之道路。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

此言「司天在泉之上下也。如子午歲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丑未歲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寅申歲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卯酉歲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辰戌歲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巳亥歲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矣。」

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 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 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 謂「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見也。」

此言在上之左右也。在東為左,在西為右。凡見厥陰在上,則少陰在左,太陽在右。見少陰在上,則太陰在左,厥陰在右。見太陰在上,則少陽在左,少陰在右。見少陽在上,則陽明在左,太陰在右。見陽明在上,則太陽在左,少陽在右。見太陽在上則厥

考證

「陰在左、陽明在右。」 蓋以圖象向南、人面北以觀之。言其所見之圖象、而命其上下左右之定位也。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 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 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 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 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 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此言「在下之左右也。如巳亥歲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矣,而陽明在少陽之左,太陰在少陽之右;如子午歲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矣,而太陽在陽明之左,少陽在陽明之右;如丑未歲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矣,而厥陰在太陽之左,陽明在太陽之右;如寅申歲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矣,而少陰在厥陰之左,太陽在」厥陰之右,如卯酉歲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矣,而太陰在少陰之左,厥陰在少陰之右。如辰戌歲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矣,而少陽在太陰之左,少陰在太陰之右。蓋以圖象向北,人面南以觀之,以所見之上下左右而命其位,故曰:「言其見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相臨」者,謂加臨之六氣也。言司天在泉之氣,則上下相遇,左右間氣之氣,則四時加臨。如太陽寒水之氣加臨於上半歲,則少陰少陽暑熱之氣加臨於下半歲矣。如暑熱之氣加臨於上半歲,則寒水之氣加臨於下半歲矣。舉寒暑而六氣自序。蓋以上下主歲,上下左右,六氣紀時。如與時相得則和,與時相逆則病矣。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 也。」

此言加臨之六氣,與主時之六氣,有相得而不相得也。氣相得者,如少陰君火之氣,與少陽相火之氣相合,君臣之相得也。君位在上,臣位在下,如君火加臨於相火之上為順,相火加臨於君火之上,是為下臨上,不當其位也。《六微旨論》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帝曰:「動靜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 天,餘而復會也。」

動靜者,天地之道也。在上者司天,在下者紀地。如子年「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矣。周天之三百六十五日,則在上者右行於太陰,在下者左行於太陽也。上下左右,周司天之六歲,尚餘午未、申酉、戌亥之六歲,又還轉而復會也。」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 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

靜者地之體也。生,謂動之所生。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 猶不能遍明。」

「天地動靜」,謂司天在泉之氣,遶地而環轉也。「五行遷復」,謂五運相襲,周而復始也。「其上」,謂臾區其上至於十世,止能占候其天之動象,地之靜形,猶不能遍明天地陰陽之運行也。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 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 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 知也。

「變化之用」者,謂天地陰陽之運動也。在天無形而垂象,在地有形而成形。七曜,日月五星也。「緯虛」者,經緯於太虛之間,亦遶地而環轉也。五行,五方五氣之所生而成形者,地者所以載生成之物類也。精者,天一所生之精水也。應天之精氣者,在天為氣,在下為水,水應天而天連水也。形謂地之體,靜而不動者也。「形精之動」者,謂地下在泉之氣旋轉,猶根本不動而枝葉動搖,然根氣又與枝葉之相通也。仰觀其天象,見日月五星之遶地右旋,道雖深遠,可得而知矣。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 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地之為下者,謂天居上而地居下也。太虛者,虛無之氣也。言地居太虛之中,大氣舉之,無所馮依者也。按《渾天說》曰:「天之形狀似鳥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猶卵之裹黃,圓如彈丸,故曰渾天。」言其形體渾渾然也。其術以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見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強,地下亦然。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下亦三十六度,而嵩高正當天之中極也。

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 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 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

風寒暑濕,燥火在天,無形之氣也。乾蒸動潤堅

溫在地,有形之徵也。天包乎地,是以在天之上,在泉之下,在地之中,八極之外,六合之內,無所不至。蓋言太虛之氣,不惟包乎地之外,而通貫乎地之中也。寒水在下,而風從地水中生,故風寒在下。燥乃乾金之氣,熱乃太陽之火,故燥熱在上。土位中央,故濕氣在中。火乃太極中之元陽,即天之陽氣,故遊行於上下之間。《易》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寒暑往來。」 而六者之氣。皆入於地中。故令有形之地。受無形之虛氣。而生化萬物也。

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 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此復結上文《六入》之義。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 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 也。

天地之氣者,五運六氣也。勝復之作者,淫勝鬱復也。言氣運之變而為民病者,非診候之可知也。蓋每歲有司天之六氣,有主歲之五運,有間氣之加臨,有四時之主氣。人在天地氣交之中,一氣不和,即為民病,是天地四時之氣而為民病,其不能以脈診,而別某氣之不和也。再按:《平脈篇》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蓋天地之氣淫勝,則所不勝之氣鬱伏矣。民感之而為病者,亦鬱伏於內,而不形於診也。故欲知伏氣之病,當以意候之,候今月之內,有何氣之不和,則知民有伏氣之病矣。鬱伏之氣復發,而民病始作,然後發見於脈,故曰「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此與暴感風寒暑濕之邪。而卒病傷寒中風。即見於脈診者之不同。故曰:「天地之氣。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帝曰:「間氣如何?」

間氣者,加臨之六氣也。以上之左右,下之左右,兼於其間,共為六氣,故曰「間氣。」每一氣加臨於四時之中,各主六十日,故曰:「間氣者紀步。」蓋以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為一步也。

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六微旨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又曰:「加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蓋以在下之氣左轉,在上之氣右旋,各主六十日,以終一歲。故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謂隨在上在下之氣之所在,而期於左右之旋轉也。如子年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矣。少陰在上,則厥陰在左,太陰在右,陽明在下,則太陽在「左,少陽在右。蓋以地之左轉,而主初氣,故以太陽主正月朔日之寅初一刻為始,次厥陰,次少陰,以司天之氣,終三氣,而主歲半以上。次太陰,次少陽,次陽明,以在泉之氣,終六氣,而主歲半以下。各加臨六十日,以終一歲也。」六氣環轉相同。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間氣者,加臨之客氣也。而一歲之中,又有主時之六氣,如主從其客則和,違其客則病矣。如子午歲初之氣,係太陽寒水;加臨主氣,係厥陰風木。如寒勝其風為從,風勝其寒為逆。故《下經》曰:「主勝逆,客勝從」,六氣皆然。

不當其位者病,

不當其位者,即上文之所謂「以下臨上」也。

迭移其位者病。

如初之氣,太陽寒水加臨而反熱;三之氣,少陰君火加臨而反寒。本位之氣,互相更迭,氣之反也,故為「民病。」六氣皆然。

失守其位者危。

失守其位,謂失守其所主之本位。如丑未歲太陰司天,則初之客氣主氣,並主厥陰風木,而清肅之氣,乘所不勝而侮之,是金失守其位矣。至五之氣,陽明燥金主氣,而本位反虛,風木之子氣復讎,火熱爍金,則為病甚危,所謂侮反受邪也。

尺寸反者死。

「《南政》北政」之歲,有寸不應尺不應之分,如應不應而反應之,是為尺寸相反。

陰陽交者死。

「南政北政之歲,有左右尺寸」之不應。蓋左為陽,右為陰,寸為陽,尺為陰,如陰陽交相應者死。

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 之逆順。

此總結六氣之加臨。先立其主氣之年,以知其司天在泉之氣。則間氣之應,見於左右,或從或違。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 化生?」

此論「天地之氣,而合於人民萬物。」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五方生天之五氣。五氣生地之五行。五行生五味。而生五臟。五臟生外合之五體。蓋人秉天地五方之氣味而生成者也。

其在天為元,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 元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 氣為柔,在臟為肝。

此言陰陽不測之變化,運行於天地人之間,為元、為道、為化,為有形之五行、五體、五臟,皆神用無方之妙用也。柔者,風木之氣柔,耎也。

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 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其 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 傷筋,辛勝酸。

性者,五行之性也;德化者,氣之祥也;政令者,氣之章也;變眚者,氣之易也;用者,體之動也。毛蟲木,森森之氣也。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是人秉五氣五味所生,而復傷於五氣五志,猶水之所以載舟,而亦所以覆舟也。是以上古之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順天地之變易,以和調其陰陽,故能苛疾不起,而常保其天命。今時之人,能知歲運之變遷,避勝復之災眚,不惟可以治人,而亦可以養生,推而廣之,可以救斯民於萬世也。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臟為心, 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 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其 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 傷氣,鹹勝苦。

「息」者,火氣之蕃盛也。躁,火之動象也。「其蟲羽」者,火化遊行於虛空上下也。炎爍燔焫,熱之極也。極則變,變則為災眚矣。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 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臟為脾, 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 其蟲倮,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 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 傷脾,酸勝甘。

「充」者,土氣充貫於四旁也。靜者,土之性。「兼」者,土王四季,兼有寒熱、溫、涼之四氣也。「化生萬物」,土之用也。「倮蟲」,肉體之蟲,土所生也。「雲雨」者,濕氣上升也。「動注淫潰」,濕之極也。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 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 臟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 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 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 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成」者,萬物感秋氣而成也。「固」者,堅,金之用也。介蟲,外被介甲,金之象也。「肅殺」者,物過盛而當殺,於時為金,又兵象也。「落」者,肅殺盛而隕落也。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 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其色為黑,其化為 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 味為鹹,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 傷血,甘勝鹹。

堅者,寒氣之化也。靜者,水之政令也。鱗蟲,水所生也。凝冽,寒之極也。冰雹,水之變也。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五氣,五方之氣也。更立,四時更換也。各有所先者,如春之風,夏之熱,秋之涼,冬之寒,各先應期而至也。各當其所主之位,四時之正氣也。如冬時應寒而反熱,夏時應熱而反寒,非其所主之位則邪,邪者為萬物之賊害也。

帝曰:病生之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 甚。」

此論四時之氣,而變生民病也。如五氣各得其位,其病則微不相得,而非其本位,則其病甚矣。

帝曰:主歲如何?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 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 之。」

此復「論五運主歲之有太過不及也。如歲木太過,則制己所勝之土氣,而侮所不勝之金氣;如不及,則己所不勝之金氣,侮我而乘之,己所勝之土氣來輕我而侮之,五運皆同,周而復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帝曰:「善。」

此言乘侮而反受其復也。如歲木不及。則所不勝之金氣。侮而乘之。而金反自虛其位矣。至秋令之時。金氣虛而反受木之子氣。來復則火熱鑠金

所謂侮反受邪也。侮而受邪。因木氣不及。而金氣又能制木。寡於畏之故也。此篇論五運之氣。主歲主時。而兼論六氣之上下左右。蓋五六相合而後成歲也。

五運六氣主歲主時太過不及及間氣加臨之 编辑

按歲運七篇,總以此圖推之。其五運六氣,司天在泉、間氣加臨,主時主歲,總括於中矣。再以天時民病合而推之,已了然在目,不必多贅也。

六氣主時之圖

六氣主時之圖

六氣主歲及間氣加臨之圖

六氣主歲及間氣加臨之圖

六氣主歲太過不及之圖

六氣主歲太過不及之圖

{{{2}}}

{{{2}}}

圖
,

{{{2}}}

{{{2}}}
考證

《六微旨大論》
编辑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 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

「《天之道》者,陰陽之道也。」言陰陽之道高遠而淵深也。夫有形者尚可測在天之為氣者,莫知其極也。

「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 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 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 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天之道》者,天之陰陽也。「因天之序」者,天以六為節,因六氣而環序也。「盛衰」者,六氣之有太過不及也。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 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 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 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 蓋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 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六。六者,謂司天之三陰三陽,上合天之六氣也。「上下有位」者,言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厥陰在上,則少陰在下;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六朞環轉,而各有上下之定位也。「左右有紀」者,如少陰在上,則厥陰在左;太陰在右;太陰在上,則少陰在左;少「陽在右;少陽在上,則太陽在左,陽明在右;陽明在上,則少陽在左,太陽在右;太陽在上,則陽明在左,厥陰在右;厥陰在上,則太陽在左,少陰在右,各隨氣之在上,而有左右之定紀也。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蓋以右位之陰陽,轉遷於上,而主歲也。氣之標者,標見於上也。夫天氣右」旋,故南面觀之,而待其循序環轉也。「移光」者,日月運行也。以日行一周天,以定一氣之位。「正立」,正南面而立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 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 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 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此言「三陰三陽,有六氣之化,有上下之本標,有中見之標本也。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故以天氣為本而在上,以三陰三陽之氣,標見於下也。」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此言三陰三陽之六氣,雖上下相應,而各有不同也。「少陰標陰而本熱,太陽標陽而本寒,是本標之不同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太陰少陽從本,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有從本而得者,從標而得者;有從標本而得者,有從中見而得者,是氣應之異象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岐 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 來氣有餘也。」

此論三陰三陽之主歲,而各有太過不及也。至而至者,此平氣之年,無太過不及,四時之氣,應期而至,氣之和平也。如春應溫而尚寒,夏應熱而尚溫,此應至而不至,來氣之不及也。如未至春而先溫,未至夏而先熱,此未應至而先至,來氣之有餘也。按《天元正紀大論》曰:「凡此陽明、太陰厥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太陽少陽少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蓋「不及之歲,則司天之氣後天時而至,有餘之歲,則司天之氣先天時而至。又陽年主實,陰年主虛,其天符歲會之年,是為平氣,無太過不及者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應則順,否則 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不及之歲應至而不至,有餘之歲應未至而至,是為應,則順。如不及之歲反未至而至,有餘之歲反至而不至,是為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為民之災病矣。

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請言其應者,謂應太過不及之氣也。物生其應者,如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少陽司天,草木早榮;太陰司天,萬物以榮,凡此生物之類,皆所以應司天之候也。氣脈其應者,如太陽司天,寒臨太虛,陽氣不令;陽明司天,陽專其令,炎暑大行;太陰司天,陰專其政,陽氣退避。又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凡此皆氣脈其應也。」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 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 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

此論六節應地而主時也。氣位,六氣所主之步位也。「顯明」者,寅正立春節候,乃初之氣也。顯明之右,乃少陰君火之位,主二之氣也。退行一步者,從右而退轉一位也。君火之右,乃少陽相火之位,主三之氣也。復行一步者,復行一位也。復行一位,乃太陰濕土主四之氣也。復行一位,乃陽明燥金主五之氣也。復行一位。乃太陽寒水主六之氣也。復行一位。乃厥陰風木主初之氣也。復行一位。乃少陰君火之所主。周而復始也。

相火之下,水氣治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 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迺 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上論六氣相生以主時,此論六氣承制而生化。蓋五行之中,有生化制尅,如無承制而亢極則為害,有制尅則生化矣。治,主也,謂六氣定位,而各有所主也。承者,謂承奉其上而制之也。陰精者,天一所生之精水也。如木位之下,乃陽明燥金,太陽寒水,母子之氣以承之,母氣制之,則子氣生化其木矣。如金位之下,乃君相二火,太陰濕土,母子之氣承之。母氣制之,則子氣生化其金矣。土位之下,乃厥陰風木,君相二火,母子之氣以承之,木制其土,則火氣生化矣。餘三氣相同,是為制則生化也。如火亢而無水以承之,則火炎鑠金,而水之生原絕矣。無水以制火,則火愈亢矣。如水亢而無土以承之,則水濫火滅,而土之母氣絕矣。無土以制水,則水愈亢矣。是以亢則為五行之賊害,害則生化承制之氣皆為敗亂,而生化大病矣。外列盛衰者,謂外列主歲之氣,有盛有衰,如主歲之氣與主時之氣,交相亢極,則為害更甚,故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如何?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 則變甚,正則微。」

此承上文而言,太過不及之歲,有盛衰之氣也。「非其位」者,謂氣來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此歲氣之盛也;氣來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此歲氣之衰也。此皆不守本位,交相乘侮,則邪僻內生矣。「當其位」者,乃平氣之年,無太過不及之乘侮,而各當其本位,此氣之正也,邪則變甚,正則變微。

帝曰:「何謂當位?」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 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帝曰: 非其位何如?岐伯曰:「歲不與會也。」

此言平氣之歲,而無盛衰也。木運臨卯,丁卯歲也;火運臨午,戊午歲也;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歲也;金運臨酉,乙酉歲也;水運臨子,丙子歲也。以天干之化運,與地支之主歲相合,故為歲會,此平氣之年也。如非歲會之年,則有太過不及之相承,是為不當其位矣。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 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 上見太陽奈何?」岐伯曰:「天與之會也,故《天元冊》曰天 符。」

「上見者,謂司天之氣,見於歲運之上也。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己丑、已未歲也;火運之歲,上見少陽,戊寅、戊申歲也;上見少陰,戊子、戊午歲也。金運之歲,上見陽明,乙卯、乙酉歲也;木運之歲,上見厥陰,丁巳、丁亥歲也;水運之歲,上見太陽,丙辰、丙戌歲也。司天之氣,與五運之氣相合,故名曰天符。」

帝曰:「天符歲會如何?」岐伯曰:「太乙天符之會也。」

如天符與歲會相合,是名「太乙天符」,乃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四歲。此乃司天之氣,五運之氣,主歲之氣,三者相合,故又名曰「三合。」

帝曰:其貴賤何如?岐伯曰:「《天符》為執法,《歲會》為行令, 《太乙天符》為貴人。」

王冰曰:「執法猶相輔,行令猶方伯,貴人猶君主。」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王冰曰:「執法,官人之準繩,自為邪僻,故病速而危。方伯無執法之權,故無速害而病能自持。貴人義無凌犯,故病則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 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 火也。」

地理之應六節。乃主時之六氣。不易之位也。然又有加臨之六氣。隨司天在泉六朞環轉。故曰位之易也。如少陰君火加臨於少陽相火之上。是為君位。臣則順。如少陽相火加臨於少陰君火之上

是為「臣位君則逆」 ,所謂「二火之順逆」 也。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 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此論加臨之六氣也。以一氣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故為「六十度而有奇。」四歲之中,共計二十四步,每步氣盈八十七刻半,共積盈二千一百刻。以二千刻分為四歲之氣盈五日,尚積盈一百刻而成有餘之一日也。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 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此論加臨之六氣,與主時之氣相應,而各有不同也。五行,謂厥陰風木主初氣,君相二火主二氣三氣,太陰濕土主四氣,陽明燥金主五氣,太陽寒水主六氣。此主時之五行,守定位而不移者。如加臨之六氣,應主時之五行,則更變不同矣。「位有終始」,謂主時之六位,始於厥陰,終於太陽,有一定之本位也。「氣有初中」,謂加《臨》之六氣,始於地之初氣,而終於天之中氣也。「上下不同」,謂客氣加於上,主氣主於下。應各不同,是以求之亦異也。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 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天干之氣始於甲,地支之氣始於子,子甲相合而歲立矣。先立其歲,以候其時,則加臨之六氣,可與之相期而定矣。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

「其歲」者,謂其一歲之中,有加臨之六氣也。「始終」者,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也。「早晏」者,如卯子辰歲,天氣始於一刻,氣之早也;如寅未亥歲,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氣之晏也。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 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 分,終於七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 二刻半;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五 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 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

「天數」者,以一歲之日數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初之氣,始於寅正朔日子,初之水下一刻,終於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六氣共計三百六十日零五百二十五刻,是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初之六氣應天之數也。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 半;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三之 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八十七 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 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 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

乙丑歲初之氣,始於甲子歲三百六十六日之二十六刻,終於六十一日之一十二刻半,計六十日零八十一刻半,六氣共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所謂「六氣之二,以應天之氣數」也。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 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三之 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 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 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 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

丙寅歲,初之氣,始於前二歲七百三十一日之五十一刻,終之氣終於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所謂「三歲之六氣」也。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 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 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 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 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 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 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後始。

「丁卯歲初之氣,始於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終於一千四百六十一日之水下百刻,是每年各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四年共計一千四百六十日,又積盈百刻而成一日也。每年計朔虛六日,氣盈五日零二十五刻,二十歲中之氣盈朔虛,共積餘二百二十五日,是以三歲一閏,五歲再閏,十有九歲七閏」,而除三日之有奇也。

帝曰:「願聞其歲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 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 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 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

上節論六氣之紀步,此論一歲之氣以應周天之數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遶地一周天而過一度,每歲計三百六十五日零

二十五刻。是日一歲行一周天。而復行於再周也。四歲共積盈百刻而為一紀。

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 氣會同,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此言「天數之與地支會同,是以四歲而為一紀。寅午戌歲皆主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卯未亥歲皆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辰申子歲皆主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巳酉丑歲皆主日行二周天,數始二十六刻,四會而地支已周,終而復始。」

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 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用」者,陰陽升降之為用也。「本」者,天以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為本。「位」者,三陰三陽之步位也。「氣交」者,天地陰陽之氣,上下出入之相交也。

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 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 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上下之位」,天地定位也。「天樞之上下」者,言天包乎地,地居天之中也。人與萬物生於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而生長壯老已,萬物由之而生長化收藏。

帝曰:「何謂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 法。」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願卒 聞之。」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此明天地陰陽之氣交也。「夫歲半之前,天氣主之,而司天之初氣,又始於地之左;歲半之後,地氣主之,而在泉之初氣,又始於天之右」:是上下之相交也。而一氣之內,又有初中之分,有奇者,各主三十日零四十三刻七分五釐。地主初氣,天主中氣,是一氣之中,而又有天地陰陽之交會。故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 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 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天氣主降,然由升而降」,是所降之氣,從地之升;「地氣主升,然由降而升」,是所升之氣,從天之降。此天地更用之妙也。「天氣流於地,地氣騰於天,高天下地之氣,交相感召,因升而降,因降而升,升降相因,而變化作矣。」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間乎?」岐 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 邪氣居之。」

此論六氣臨御於天地上下,有勝復、德化、災眚之異,人亦因陰陽出入之變化而為之終始也。遘,謂六氣之遇合。臨,謂六氣之加臨。值,謂六氣之直歲。勝、復,淫勝、鬱復也。德化者,氣之祥。「用」者,體之動。變者,《復》之紀。「邪」者,變易之氣也。

帝曰:「何謂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 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

《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終而象變。是以生長收藏,物之成也;災眚變易,物之敗也。故人與萬物,生長於陰陽變化之內,而成敗倚伏於中。

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 也。」

《氣有往復》,謂天地之氣有升有降也。「用有遲速」,謂陰陽出入有遲有速也。風者天地之動氣,能生長萬物,而亦能害萬物者也。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 耳。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 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動者,升降出入之不息也。萬物之成敗,由陰陽之變化,是以成敗之機,倚伏於變化之中。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如不生不化,靜而後已。」蓋言天地之氣,動而不息者也。

帝曰:「不生化乎?」

言有「不生不化之期乎?」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此復申明天地開闢,而未有不運動生化者也。出入,闔闢也。機,樞機也。神機,陰陽不測之變化也。夫闔闢,猶戶扇,樞即轉樞,蓋舍樞則不能闔闢,舍闔闢則無從轉樞,是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矣。升降,寒暑往來也。夫陰陽升降,皆出乎地,天包乎地之外。是以升降息在外之氣孤危,孤則不生矣。《下經》曰: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 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已,死也。生長壯老,已指動物而言,生長。化,收藏

考證

指植物而言,「凡有形者謂之器。」 言人與萬物生於天地氣交之中,有生長壯老,已皆由乎升降出入之氣化,是以無器不有此升降出入。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 入,無不升降。」

凡有形之物,無不感此天地四方之氣,而生而化。故器者乃生化之宇。器散則陽歸於天,陰歸於地,而生化息矣。故萬物無不有此升降出入,亦由成敗而後已。

化有小大,期有近遠。

此言「天地之氣化動靜,有小大遠近之分。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化之小者。蓂靈大椿以千百歲為春,千百歲為秋,此化之大者。夫天地之氣,陽動陰靜,晝動夜靜,此期之近者。天開於子,地闢於丑,天地開闢,動而不息,至戌亥而復。天地渾元,靜而不動,此期之遠者也。」

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 患」,此之謂也。

人生於天地之間,有此升降出入之氣,而貴常守此形,常懷憂患。如反常,則災害並至,故曰「無形無患。」謂能出於天地之間,脫履形骸之外,而後能無患。

帝曰:「善。有不生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 惟真人也。」帝曰:「善。」

「言生於天地之間,而不為造化之所囿者,其惟真人乎。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壽敝天地之外,而無有終時,是不與天地同動靜者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