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98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九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九十八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九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七十八

  汗門一

  黃帝素問經脈別論 陰陽別論 臟氣法時論 痹論 評熱病論 脈要精微

  論 生氣通天論 金匱真言論 熱論 宣明五氣論 骨空論 平人氣象論 水熱穴

  論 診要經終論 舉痛論 陰陽應象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氣交變大論 至真要大

  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經脈篇 熱病篇 五癃津液別篇 五變篇 五禁篇

   決氣篇 榮衛生會篇

  張機金匱要略汗證

  華佗中藏經汗出死證

  王叔和脈訣汗脈

  朱肱活人書論傷寒

  成無己明理論自汗 盜汗 頭汗 手足汗 無汗

  李杲十書陽明病濕勝論 盜汗 無汗

  朱震亨心法自汗 盜汗 心汗

  虞摶醫學正傳汗證

  戴思恭證治要訣汗病證治

  樓英醫學綱目自汗 頭汗

  李梴醫學入門自汗 盜汗

  李中梓醫宗必讀諸汗證治 傷寒諸汗證治

  王肯堂證治準繩自汗 盜汗

藝術典第二百九十八卷

醫部彙考二百七十八 编辑

汗門一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經脈別論》
编辑

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 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汗者,水穀之津液,飽甚則胃滿,故汗出於胃。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驚傷心氣,汗出於心,故曰「奪精。」腎主骨,持重遠行則傷骨,故汗出於腎。肝主筋,疲勞傷筋,故汗出於肝;勞傷四體,故汗出於脾。

《陰陽別論》
编辑

陽加於陰謂之「汗。」

汗乃陰液。由陽氣之宣發。而後能充身澤毛。若動數之陽脈。加於尺部。是謂之汗。

《臟氣法時論》
编辑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

肺主氣而發源於腎,母子之經氣相通也。故氣逆則喘欬,肩背痛而汗出。

腎病者,寢汗出憎風。

太陽之氣司表而下出膀胱經,氣逆則表氣虛,故寢汗出而惡風。

《痹論》
编辑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 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夫感天地之陰寒。而吾身之陰氣又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評熱病論》
编辑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

汗生於水糓之精。水穀之精。由精氣之所化也。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交爭於骨肉」者,邪氣伏匿於骨肉之間,至春時與正氣交爭而發為溫病得汗,是精氣勝而邪當共併而出矣。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 邪勝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脈不與汗相應,此不 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今汗出而邪留不去。則熱邪復傷其陰精矣。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陰虛則陽往乘之,故汗出。

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 曰風厥。

風為陽邪,開發肌腠,津液外泄,風熱留之,故身熱。風熱不去,則傷動其腎,氣逆於上則心煩,乘於脾土,則中滿,病名曰風厥,謂因風邪而使腎氣之厥逆也。

《脈要精微論》
编辑

肺脈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灌汗者,脾土灌溉之汗。肺氣虛而不能輸布水液,脾氣自灌於肌膚,至令肺氣不復通調散發也。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 有餘,則無汗而寒。

邪在陽分,故身熱無汗;邪在陰分,故多汗身寒

陰陽並受其邪,則無汗而寒也。

《生氣通天論》
编辑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則汗出而 散。

天之陽邪,傷人陽氣,氣傷外弛,故汗出。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勞汗當風, 寒薄為皶,鬱乃痤。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 發為風瘧。

汗出而半身沮濕,是陽氣虛,不能充身遍澤,必有偏枯之患。汗出見濕,則濕熱鬱之於皮膚,則生痤疿。勞汗當風,則寒濕鬱於皮膚,而為皶痤矣。魄汗未盡,表邪未去也。表陽邪氣,同陷其間,寒邪隨陽化熱,故氣爍;表氣不入於經,故穴俞以閉。但熱不寒為風瘧。

《金匱真言論》
编辑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夏不汗出,則暑氣伏藏,至秋乃成風瘧。

《熱論》
编辑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伏匿之邪。與汗共出。故不可止之。

《宣明五氣論》
编辑

心為汗。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也。

《骨空論》
编辑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風為陽邪,傷人陽氣,故病如此。

《平人氣象論》
编辑

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尺膚濇」者,風痹也。邪迫於經,其脈則滑,以風之陽邪,閉於皮膚之間,而迫於經脈,故主多汗。

《水熱穴論》
编辑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 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元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 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元府」者,汗空也。

勇而勞。甚則傷骨。而腎氣動。則水液上升。而為汗矣。因風而致水腫於皮膚間也。

《診要經終論》
编辑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 出則死矣。

太陽之經氣已絕。故瘛瘲戴眼反折。手太陽主液。足太陽藏液。絕汗者。津液外亡也。

《舉痛論》
编辑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勞則喘息汗 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夫氣為陰之固,陰為陽之守。炅則腠理開,汗大泄則陽氣從而外泄矣。勞則腎氣傷而喘息於內,陽氣張而汗出於外,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陰陽應象大論》
编辑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汗出於陰。液由陽氣之宣發。雨乃地之陰濕。由天氣之所發。故方之。

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 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盛則身寒,汗出身 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陽,乃火熱用事,熱在表則腠理閉而喘,粗汗不出。腎主精液,心主血液,齒乾精液竭,煩冤血液枯也。」中焦之生氣絕,則腹滿,此陽熱偏勝之死證,雖苟延於冬,而不能幸免於夏也。若陰盛則陽虛,故汗出。陰寒在表,故身常清,在裏則數慄而寒,表裏俱寒,故四肢厥冷,腹脹滿也。此陰寒偏盛之死證,得夏月之陽熱,尚可救其陰寒也。

《六元正紀大論》
编辑

太陽所至,為寢汗痙。

此秋病之常也。

《氣交變大論》
编辑

歲水太過,甚則寢汗出憎風。

「歲水太過」,諸丙歲也。水泛則源竭,太陽之氣,無從資生,表陽虛,故汗出憎風也。

《至真要大論》
编辑

少陰在泉,主勝,則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客氣乃「太陽寒水。」以土勝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於表也。

《靈樞經》
编辑

《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

肺脈緩甚。為多汗。

緩則肺熱甚,故多汗。

微緩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腠理開。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是頸項胸背之間。肺之外部也。

《經脈篇》
编辑

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

肺俞在肩背。肺氣盛故痛。風寒汗出。中風乃三陰三陽之氣在表而合於天之六氣也。

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

胃主榮血。故主血。所生病者。為狂為溫瘧。汗出者。胃氣熱而蒸發水液之汗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

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汗出者。陽加於陰也。

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汗出。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陽氣根於陰而出於陽,是以六陽將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陽氣外脫,腠理發泄,絕汗乃出,而陽氣終。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不能終天運之一周。

《熱病篇》
编辑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 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者,外已解也。脈即躁而不散數,此邪熱雖未去,而正氣不傷。後三日,乃再經之十一日,此復傳於裏陰,必得陰液之汗而解」,故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當取汗於陰也。如三日不汗,乃陽熱盛而陰氣已絕,故至四日而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 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 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者,此內因之熱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熱已清而脈平和,故生。熱病者,脈尚躁,病外因之熱而及於經也。不得汗者,不得從乎外解,此外熱之極也,故死。脈盛躁得汗而脈靜者,外淫之邪從汗而散,故生。

熱病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汗不出者,外淫之熱不得從汗解也;大顴赤者,五臟之熱甚也;噦者,外內之熱交爭,胃氣絕也。「汗不出,嘔下血」者,外熱不解而入於陰也;「欬而衄」,汗不出者,欬乃內熱上逆於肺,衄為表熱,外迫於經。夫肺主皮毛,外內之熱,咸從肺氣以汗解。「汗不出」者,氣絕於上也;「出不至足」者,氣絕於下也。

《五癃津液別篇》
编辑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腠理者。分肉之文理。津隨三焦出氣。淖注於皮膚肌肉之間。故腠理開則汗大泄。

《五變篇》
编辑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肉不堅,腠理疎,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 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 皮不緻者,腠理疎,此言其渾然者。」

蓋津液充於皮腠之間。皮潰理疎。則津洩而為汗矣。太陽之氣主皮膚。如膕肉不堅。理粗而皮不緻密。則腠理疎而渾然汗出矣。

《五禁篇》
编辑

大汗出之後奪也,不可瀉。

形肉血氣已虛脫者,雖有實邪,皆不可瀉。

《決氣篇》
编辑

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津發於腠理。故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榮衛生會篇》
编辑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即出,或出於 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 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 之,故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 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衛氣從上焦之氣而出,所出之道路,從來上未至於面,後未至於背。今飲食下胃,其榮衛宗氣未有定分,而先汗出於面,或出於背,此衛氣之不循道而出也。衛氣布於周身,無所不被其澤,若汗出於身半,此衛氣之偏沮也。蓋衛氣者,水穀之悍氣,其性慓悍滑疾,如腠理不密,即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也。

榮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 焉。是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榮衛者,水穀之精氣也。血者,神氣之所化也。血與榮衛,皆生於精,故異名而同類焉。汗乃血之液,氣化而為汗,故奪其血者則無汗,奪其汗者則無血。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汗證》
编辑

《濕痹篇》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 主之。」

《中風篇》曰:「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 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矣。」

《水氣篇》曰:「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 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 婢湯主之。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 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 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 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 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 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 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 芪湯主之。

《華佗中藏經》
编辑

《汗出死證》
编辑

熱病汗出而脈未靜。往來轉大者死。

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肝絕,汗出如水,恐懼不安,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 又曰「即時死。」

《晉王叔和脈訣》
编辑

《汗脈》
编辑

濡脈歌曰:「濡脈關前人足汗。」

《雜病歌》曰:「病人頭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眼小 目瞪不須治,作汗如油不可蘇。」

內外俱虛,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嘔煩,忽然手足脈厥 逆,體不安寧,必死。 《腎臟歌》曰:「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 濡結髮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

《論傷寒》
编辑

傷寒無汗者七證,自汗者九證:太陽傷寒,剛痓病;太 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陰陽易病,冬陽明病,皆無汗。汗 出者九證,衛不和,傷風、風溫、中濕、中暑;陽明病,亡陽, 柔痓,霍亂,皆自汗。雖然少陰不得有汗,而少陰亦有 反自汗出之證。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 之證,不可不察也。

問頭汗出?曰:「病人表實裏虛,元府不開,則陽氣上出, 汗見於頭。凡頭汗出者,五內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 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證: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 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 沉,亦有裏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 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 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 少陰也。

《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 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也。病人但 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 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 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心下緊滿。無大熱。頭汗出者。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 門,隨其實而瀉之,汗出則愈。

《成無己明理論》
编辑

自汗 编辑

傷寒自汗,何以明之?自汗者,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 出者是也。《內經》曰:「陽氣衛外而為固也。」衛為陽,言衛 護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汗者干之而 出,邪氣干於衛氣,氣不能衛固於外,則皮膚為之緩, 腠理為之疎,由是而津液妄泄,濈濈然潤,漐漐然出, 謂之自汗也。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風 「邪干於衛也。太陽中暍,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暑邪 干於衛也;多汗出而濡,此其風濕甚者,濕邪干於衛 也。」是知衛氣固護津液,不令妄泄,必為邪氣干之而 始出也。風寒暑濕之毒,為四時之氣,中人則為傷寒。 風與暑濕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傷人,獨不汗出,寒 傷榮而不傷衛,衛無邪氣所干,則皮「腠得以密,津液 得以固,是以汗不出也。」及其氣漸入裏,傳而為熱,則 亦使自汗出也。蓋熱則榮衛通,腠理開而汗泄矣。然 自汗之證,又有表裏之別,虛實之異焉。若汗出惡風, 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也,必待發散而後愈。至於漏 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後惡寒者,又皆表之虛也,必待 溫經而後愈。諸如此,皆邪氣在表也。若汗出不惡寒 者,此為表解而裏未和也。《經》曰:「陽明發熱汗出,此為 熱越。」又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又非若邪氣 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設或汗出髮潤,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著身出而不 流,皆為不治之證也。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漐漐然 一時間許煩熱。已而身涼和。乃為佳矣。此則陰陽氣 和。水升火降。榮衛通流。邪氣出而解者也。《內經》曰。陽 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此之謂也。

盜汗 编辑

傷寒盜汗,何以明之?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自汗 則或睡與不睡,自然而出也。盜汗者,不睡則不能汗 出,方其睡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雜病 盜汗者,責其陽虛也。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 由邪氣在半表半裏使然也。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 干於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於裏,外連於 表邪。及睡則衛氣行於裏,乘表中陽氣,不緻,津液得 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經》云:「微 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又陽明病當作裏實而 脈浮者,云必盜汗,是猶有表邪故也。又三陽合病,目 合自汗,是知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裏之間明矣。且 自汗有為之虛者,有為之實者,其於盜汗之證。非若 自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

頭汗 编辑

傷寒頭汗,何以明之?頭者諸陽之會也。邪搏諸陽,津 液上湊,則汗見於頭也。邪熱內蓄,蒸發腠理,遍身汗 出者,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熱蒸於陽,故 但頭汗出也。何者?以三陰之經,皆上至頸胸中而還, 不循於頭,獨諸陽脈上循於頭爾。《經》曰:但頭汗出,身 無汗,至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裏, 身必發黃,為熱不得越而上達者也。又熱入血室,與 其虛煩,或陽明被火,及水結胸,皆頭汗出,俱是熱鬱 於內而不得越也。此數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熱。或 謂頭汗之證,悉屬陽明而為裏熱,而有不屬陽明屬 表者乎?且邪但在表者,則無頭汗之證必也。寒濕相 搏,與邪氣半在表半在裏者,乃有頭汗。傷寒五六日, 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及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 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皆邪 氣半在表半在裏,令頭汗出也。濕家但頭汗出,欲得 被覆向火者,寒濕相搏,令頭汗出也。茲數者,皆邪氣 所干,令頭額自然汗出,又不謂之逆。其小便不利,則 惡見頭汗出。濕家下後,亦惡見頭汗出。茲二者乃為 頭汗之逆者。何則?以小便不利而成關格,若頭汗出, 陽脫也。經云: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生,有汗者 死。濕家下後,若頭上汗出而微喘者,亦陽脫也。經云: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 死。《脈經》曰。陽氣上出。汗見於頭者。蓋陽脫也。知可治 而治。知其不可治而不治。皆得十全之上者。在於明 辨而審的也。

手足汗 编辑

《傷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諸陽之本,而胃主 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陽經邪熱,傳併陽明, 則手足為之汗出。陽明為津液之主,病則自汗出。其 有身汗出者,有但頭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屬陽 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謂之熱越,則 熱外達者也。但頭汗出者,是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 者也。及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旁達也。 《經》曰:「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必鞕。手足漐漐汗出,大 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由此觀之,手足汗出,為熱 聚於胃可知矣。或謂熱聚於胃,而手足為之汗出,其 寒聚於胃而有手足汗出者乎?《經》曰:「陽明中寒者,不 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是中 寒者也。且熱聚於胃,為可下之證,其寒聚於胃,為不 可下。何以明之?要明於此二者,必曰大便初鞕後溏, 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是以不可下。若大便難,讝 語者,為陽明證具,則是可下之證。臨病之際,宜須兩 審。

無汗 编辑

傷寒無汗,何以明之?腠理者,津液湊泄之所為腠,文 理縫會之中為理。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干,外湊皮腠 者,則為自汗出。若寒邪中經,腠理緻密,津液內滲,則 無汗。無汗之由,又有數種:如傷寒在表,及邪行於裏, 或水飲內蓄,與亡陽久虛,皆令無汗。其傷寒無汗,則 腠理緻密也。風中於衛,則腠理開而自汗;寒中於榮, 則無汗,謂腠理閉也。《經》所謂「太陽病惡風無汗而喘, 及脈浮緊,無汗發熱,及不汗出而煩躁。陽明病反無 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欬,手足厥,苦頭痛鼻乾,不 得汗,脈浮無汗而喘,與剛痙無汗。」是數者,皆寒邪在 表而無汗者也。其邪氣行於裏,無汗者,為邪氣在表, 熏發腠理則汗出。邪氣內傳,不外熏發者,則無汗。《經》 所謂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及傷寒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 湯主之,與夫三陰為病,不得有汗,是數者,皆邪行於 裏而無汗者也。其水飲內蓄而無汗者,為水飲散而為津液,津液布滲而為汗,既水飲內蓄而不行,則津 液不足而無汗。《經》所謂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 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 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是津液內滲而無汗者也。其 陽虛無汗者,諸陽為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 無汗。《經》所謂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 癢。陽明病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以久虛 故也,皆陽虛而無汗者也。如是皆理之常,又焉得為 異哉?一或當汗而不汗,服湯一劑,病證仍在,至於服 三劑而不汗者,死病也。又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 黃帝謂「陽脈之極也,死。」茲二者,以無汗為真病,詎可 與其餘無汗者同日而語也?

《元李杲十書》
编辑

《陽明病濕勝論》
编辑

或曰:濕之與汗,陰乎陽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 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濕,則為霧露與雨陰,濕寒 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甚為寒中, 濕勝則音聲如從瓮中出,濕若中水,相家有說土音, 如居深瓮中,言其壅遠不出也,其為濕審矣。又知此 二者,一為陰寒。《內經》曰: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 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 傳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 地之陰陽,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可見者也。

盜汗 编辑

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出汗如浴,覺來方止,是屬陰虛, 榮血之所主,宜補陰降火,當歸六黃湯之類是也。若 虛寒者,只以黃芪六一湯。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 湯加黃蘗,兼氣虛加人參、黃芪、白朮。小兒盜汗不用 治,蓋血未足也。

無汗 编辑

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 火已衰,無汗反躁,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 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 氣主殺,生氣乃竭。生氣者,胃之穀氣,乃春,少陽生化 之氣也。

《朱震亨心法》
编辑

自汗 编辑

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

東垣「有法有方,人參、黃芪少佐桂枝。陽虛,附子亦可 少用,須小便煮。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汗,涼膈散 主之。痰證亦有汗。」

自汗大忌生薑,以其開腠理故也。

盜汗 编辑

盜汗屬血虛,陰虛小兒不須治,忌用生薑。東垣有方, 用當歸六黃湯甚效。但藥性寒人虛者,只用黃芪六 一湯。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加黃蘗,兼氣虛加人 參、黃芪、白朮。 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熟 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非若自汗而自 出也。雜病盜汗,責其陽虛,傷寒盜汗非比。亦是心虛 所致。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 自止。

心汗 编辑

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 用心,宜養心血,以艾煎湯,調茯苓末一錢服之,名曰 「心汗。」又青桑第二葉,焙乾為末,空心米飲調服,最止 盜汗。

《明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

《汗證》
编辑

經曰:「心之液為汗。」《原病式》曰:「心熱則出汗。」東垣曰:「西 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 滋其濕,則為霧露雨也。據《內經》獨主於心,而東垣又 指脾胃而言,何也?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 濕熱相搏為汗明矣。亦如地之濕氣,為雲霧而上升, 其天氣若不下降,則不能成霖雨也。又如甑中燒酒, 若非湯火蒸淘,則不能成汗液也。夫各臟皆能令人 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故《經》又曰:「飲食 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 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若夫 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其自汗者,無時而 濈,濈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衛氣之所司也。盜汗者, 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止,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 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則火泛心 虛,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原,以消陰翳。陰 虛火炎者,法當補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汗病證治》
编辑

眠熟而汗出者,曰「盜汗」,又名「寢汗。」不分坐臥而汗出 者,曰「自汗。」傷風、傷暑、傷寒、傷濕、痰欬等自汗,各載本 門。其無病而常自汗出,與病後多汗,皆屬表虛,胃氣 不固,榮血漏泄,宜黃芪建中湯加浮麥少許煎黃芪六一湯,或玉屏風散。或身溫如常而汗出冷者,或身 體冷而汗亦冷,別無他病,并屬本證。

有痰證冷汗自出者,宜七氣湯。有氣不順而自汗不 止,須理氣使榮衛調和,小建中湯加木香。

有病後多汗,服正元飲諸重補劑不愈,惟八珍散宜 之。

若陰汗,惟密陀僧和蛇牀子研末撲之,立止。 若服藥汗仍出者,小建中湯加熟附子一錢,不去皮, 或正元飲,仍以溫粉撲之。大汗不止,宜於諸藥入煅 牡蠣粉一分,并吞硃砂丹或茸珠丹。

常自汗出,經年累月者,多用黑錫丹。久病及大病新 愈汗出者,亦可用。此病不宜熱補,須交濟其陰陽自 愈,當以靈砂丹主之。凡此皆非為他病而止病於汗 者設,非謂有兼病者也。

若服諸藥,欲止汗固表裏,并無效驗,藥愈熱而汗愈 不收,只理心血。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 故溢而為汗。宜用大黃芪湯加炒酸棗仁半錢,有微 熱者,更加炒石觓半錢,兼下靈砂丹。

汗出如膠之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 難治。

應汗多而發虛熱者。不當泥於熱,宜用收斂之劑。汗 出而有邪熱者。其人若不渴。小柴胡湯加桂枝半錢 最良。

「治心虛多汗不睡獖豬心一箇,破開帶血」,用人參二 兩,當歸二兩,裝入心中煮熟,去二味藥,止吃豬心,不 滿三四日,其病即愈。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自汗 编辑

《平人氣象論》云:「尺濇脈滑,謂之多汗。」王注:謂尺膚濇 而尺脈滑也。膚濇者,榮血內涸。又《針經》云:腠理發泄, 汗出溱溱,是謂津脫。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按此二 經論自汗多而血涸津脫者,其治法乃東垣正陽湯 用炒黃蘗、知母及當歸六黃湯之類是也。

頭汗 编辑

「頭汗出,劑頸而還,血證也。」「額上偏多,何謂也?」曰:「首者, 六陽之所會也,故熱熏蒸而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 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 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 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飲 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證也。至於雜證,相火迫腎水 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 下痞者,俱同血證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 而心下痞者,血證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 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於心之分 也,故心下痞。世人以為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 甚,而又下之,故變而為中滿膨脹,非其治也。如此。然 當作何治。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 矣。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自汗 编辑

汗者,元陽真液。因飲食、驚恐、房勞行動出汗者,曰「多 汗」;不問昏醒朝夕,浸浸出汗者,曰「自汗。」乃陽氣不足 衛護發熱者,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但升、柴 俱宜蜜水炒過,以殺其升發之性,又欲其引參、芪至 肌表,故不可缺也。發厥者,古芪附湯、順元散。間有氣 血俱虛者,黃芪建中湯。 痰證:自汗頭眩嘔逆,宜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 多汗身軟者,濕也。心主熱,脾主濕。濕熱相搏,如地之 濕蒸,為雲霧、為雨露。各臟皆有汗,獨心與脾胃為濕 熱主耳,宜調衛湯、玉屏風散。火炎上蒸,胃濕作汗者, 涼膈散;胃熱者,二甘湯。是知自汗亦有實者,故外感 初證,亦多自汗。風證桂枝湯加附子,寒證古桂附湯, 暑證五苓散。風濕相搏,防己黃芪湯凡自汗久用參 芪、附子不效,宜養心血。汗或乾,仍熱者,必外感風,宜 參蘇飲,病止住服,是反治也。

盜汗 编辑

「睡著出汗,醒則漸收。」蓋睡則衛氣行於裏而表虛,醒 則氣散於表而汗止。心火炎盛,以致肺失衛護者,當 歸六黃湯。陰虛火動者,四物湯加知蘗,兼氣虛者,加 參芪、白朮。腎火動甚者,正氣湯。脾濕者,四製白朮散。 肝熱者,用防風、龍膽草等分為末,米飲調服。心虛者, 用人參、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煎湯,澄清以汁 煎藥服。思慮過度,以致心孔獨有汗出者,用艾湯調 下茯苓末一錢,或青桑第二番葉,帶露採,陰乾,或焙 為末,米飲調服。或「古芷砂散。」《通用》「黃芪六一湯」加浮 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為末,津液調封 臍中,一宿即止。或用牡蠣、麥麵、麻黃根、藁本、糯米、防 風、白芷等分為末,周身撲之。

《李中梓醫宗必讀》
编辑

《諸汗證治》
编辑

愚按: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血虛得者,心 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衰不能 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熱 之分,因寒氣乘陽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熱氣 乘陰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熱。雖然熱火過極亢則 害承乃制,反兼勝己之化而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 不察也。至夫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芪六一湯、玉屏風 散。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者, 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脾虛者,禁其疎泄,白芍、棗仁、 烏梅。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山茱萸、龍骨、地骨皮、牡 蠣、遠志、五倍子、何首烏。五臟之內,更有宜溫宜清。宜 潤宜燥。豈容膠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乎。

《傷寒諸汗證治》
编辑

自汗惡風寒者,桂枝湯。惡寒自汗,表虛也,小建中湯 或黃芪建中湯。自汗不惡風寒,表證罷,裏證實也,承 氣湯。汗多小便利,必津液竭,大便雖鞕,不可攻,宜蜜 煎導。其法用蜜於銅器中微火煎,稍凝攪之,勿令焦, 皂角末少許和之,乘熱捻作棗子樣,冷納穀道中。欲 大便,急去之。自汗而渴,小便難,五苓散。汗多不止曰 亡陽,桂枝附子湯。外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 牡蠣粉、米粉各二兩,細末紗囊周身撲之。盜汗在半 裏半表,膽有熱也。小柴胡湯。頭汗者,熱不得越,陽氣 上騰。譫語,承氣湯。心下滿,頭汗出,水結胸也。小半夏 茯苓湯。頭汗出,劑頸而還,發黃也。茵陳五苓散。頭汗 出,小便難者死。手足汗,大便燥,譫語,大承氣湯。寒不 能食,小便不利,水穀不分,手足汗者。理中湯。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自汗 编辑

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汗者乃心之 液。而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故陰陽 虛,必腠理發熱自汗,此固陰陽偏勝而致。又有傷風、 中暑、病濕、驚怖、房室、勞極,歷節腸癰、痰飲、產蓐等證, 亦能令人自汗。仲景謂:肉極則自津脫,腠理開,汗大 出。巢氏云:「虛勞病,若陽氣偏虛,則津發泄為汗。」又云: 「心臟熱則腠理開,腠理開則汗出。」諸家言汗出之義, 大約如此。嘗因是而究之,汗者津之泄也,津與氣同 類,氣之所至,津即有之,以故知《內經》之言心為汗者 大矣哉!蓋心是主陽之臟,陽乃火也,氣也,故五臟六 腑表裏之陽,皆心臟主之,以行其變化,是故津者隨 其陽氣所在之處而生,亦隨其火擾所在之處,泄出 為汗,其汗盡由心出也。不然,何《內經》言風、言勞動、言 陰陽相爭者,其汗各由其所在臟腑而出之乎?然五 臟六腑,又必以十二經絡榮衛為要,因經脈是司其 出入,行氣之隧道,榮行脈中以滋陰血,衛行脈外以 固陽氣,陽氣固則腠理肥,元府密,而臟腑經脈榮衛 貫通。若在內之臟腑,「與表之經脈離居,則兩者出入 之機皆廢,於是邪在於內,則元府不密,而汗從臟腑 出;邪在表,則腠理不固,而汗從經脈出。」所以自汗之 由,不可勝計。至若臟腑之陰拒格,衛氣浮散於外,無 所依從,或胃氣虛衰,水穀氣脫散者;或肺氣微弱,不 能宣行榮衛而津脫者。如是自汗,雖病重而尚有可 治。獨三陽之絕汗出者。不可治矣。

盜汗 编辑

衛氣至夜行於陰,或遇天之六淫在於表,或遇人氣 興衰所變,如天之五邪六淫者相乘於裏,或臟腑經 脈之陰陽自相勝負,則皆有以致陽氣之不足,然而 非惟寒濕燥同其陰者,能傷其陽而已,至若風、火、熱 同其陽者,則亦傷之,而相火出腎肝、表裏四經者尢 甚。夫火與元氣不兩立,故火盛則陽衰,衛與陽一也, 陽衰則衛虛,所虛之衛行陰,當瞑目之時,則更無氣 以固其表,故腠理開,津液泄而為汗,迨寤則目張,其 行陰之氣,復散於表,則汗止矣。夫如是者,謂之盜汗, 即睡中之寢汗也。《內經》謂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寢 中汗出。又歲水太過,甚則土氣乘之者,病亦若是。註 曰:腎邪攻肺,心內微,心液為汗,故寢汗。仲景《傷寒論》 中名盜汗,謂陽明病當作裏實而脈浮者,必盜汗。又 三陽合病,目合則汗。成無己謂傷寒盜汗,非若雜病 者之責其陽虛而已。是由邪在半表半裏使然也。何 者?若邪氣一切在表,干於衛則自汗出。此則邪氣侵 行於裏,外連於表邪,及睡則衛氣行於裏,乘表中陽 氣,不緻津液得泄,而為盜汗,亦非若自汗,有為之虛 者,有為之實者,其於盜汗,悉當和表而已。今觀仲景 二論,似若不同,究其微旨,則一而已矣。何則?《內經》論 其源,則心腎者,乃陰陽之主,所以論汗必自心之陽, 論寢必自腎之陰。仲景之云:「從其邪之所在之陰陽, 便成盜汗」,是指陰陽之流者耳。抑究其源流,悉是衛 氣之為用。衛氣者,由穀氣之所化,肺臟之所布。然天 真之陽,必得是而後充大,無是則衰微,故《生氣通天 論》所言陽氣者,如蒼天之氣順之則陽固與陽因而 上衛外者之類,皆指衛氣也。所以王註以衛氣合天 地之陽氣。若夫成無己之釋仲景者,固善矣,抑亦未為至當。虛勞雜病之人,豈可獨責其陽虛,而不有陰 虛之可責者乎?予每察雜病之盜汗,有冷有熱,豈無 其故哉?因熱邪乘陰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熱,因寒 邪乘陽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冷,其汗冷之義,即《內 經》所謂陰勝則身寒汗出身上清也。非獨自汗,雖盜 汗亦然。其溫汗之義,殆以所乘之熱,將同於傷寒鬱 熱在表裏而汗者也。雖然,邪乘之重者,亢則害,承乃 制,兼化水為冷者有之;相火出於腎,挾水化而為冷 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審也。蓋成無己因《金匱要略》敘 雜病云:「平人脈虛弱微細,善盜汗。」又以《巢氏病源》以 虛勞之人盜汗,有陽虛所致,因即謂雜病之盜汗,悉 由於陽虛也。且以《金匱要略》言之,脈虛弱者,乃陽氣 之虛;細弱「者乃陰氣之虛,何獨舉陽而遺其陰,亦智 士之一失也。然虛勞之病,或得於大病後,陰氣未復, 遺熱尚留;或得之勞役七情色慾之人,衰耗陰精;或 得之飲食藥味,積成內熱,皆有傷損陰血,衰憊形氣。 陰氣既虛,不能配陽,於是陽氣內蒸,外為盜汗,灼而 不已,陽能久存而不破散者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