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99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九十九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七十九

  汗門二

  張介賓景岳全書自汗盜汗論證 不治證 論治 戰汗 頭汗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大汗 頭手汗

  方白朮黃芪散 大豆蔻丸 胃風湯 溫粉 又方 麥煎散 牡蠣散 大蒜丸 珍

  珠散 清脾散 牡蠣散 青娥丸 五仙丸 黃芪建中湯 芪附湯 參附湯 黃芪六

  一湯 玉屏風散 調衛湯 羌活勝濕湯 理氣降痰湯 建中湯 白朮散 安胃湯

  牡蠣散 大補黃芪湯 實表散 黃芪湯 溫粉 紅粉 止汗粉 加腦子收陽粉 黃

  芪湯 當歸六黃湯 正氣湯 防風散 白朮散 麥煎散 大建中湯 又方 茯苓湯

   柏子仁丸 椒目散 又方 大補元煎 一陰煎 加減一陰煎 三陰煎 五陰煎

  六味回陽飲 五君子煎 保陰煎 清化飲

  單方

  鍼灸

  導引

  醫案

藝術典第二百九十九卷

醫部彙考二百七十九

编辑

汗門二

编辑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编辑

《自汗盜汗論證》

编辑

汗出一證,有自汗者,有盜汗者。自汗者,濈濈然無時, 而動作則益甚。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諸 古法云:「自汗者屬陽虛」,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人 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 發泄也。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屬陰虛,陰虛者陽必 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 治宜清火補陰,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 觀之,則自汗亦有陰虛,盜汗亦多陽虛也。如遇煩勞 大熱之類,最多自汗。故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胃,勞倦 之火起於脾,酒色之火起於腎,皆能令人自汗,若此 者,謂非陽盛陰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總由衛氣 之出入,衛氣者,陽氣也,人於寐時,則衛氣入於陰分, 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 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然則陰陽有異,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 陰或陽,自可見矣。蓋火勝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虛 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 斯二者,則汗出之要,無餘義。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 綱領矣。

汗由血液,本乎陰也。《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其義可知。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陰 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凡欲疏汗 而不知營衛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槖籥之牝牡,亦 猶盪舟於陸而駕車於海耳,吾知其必敗也。

汗證有陰陽。陽汗者,熱汗也;陰汗者,冷汗也。人但知 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 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 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恐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 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如病後產後,或 大吐瀉失血之後,必多有汗出者,是豈非氣去而然 乎?故《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溧而寒,寒則 厥,厥則腹滿死。」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 皆陰汗之謂也。故凡治陰汗者,但當察氣虛之微甚。 微虛者,略扶正氣,其汗自收。甚虛者,非速救元氣不 可,即薑、桂、附子之屬,必所當用。

《不治證》

编辑

凡汗出不治之證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 出而脈脫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 髮潤至巔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 者,不治。凡見此類,不得妄為用藥。

《論治》

编辑

陽證自汗或盜汗者,但察其脈證有火,或夜熱煩渴, 或便熱喜冷之類,皆陽盛陰虛也,宜當歸六黃湯為 第一,保陰煎亦妙。其或陰分雖有微火而不甚者,宜 一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其有心火不寧,煩 躁出汗者,宜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生脈散之類 主之。又有本非陰虛,止因內火熏蒸,血熱而多汗者, 宜「正氣湯,或黃芩芍藥湯、清化飲之類主之。」

陰證自汗或盜汗者,但察其內無火邪,又無火脈,便 是氣虛陰證,皆不可妄用涼藥以敗陽氣。若止因氣 虛而火未衰者,宜三陰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之類 主之。若睡中盜汗而無火者,宜參苓散、獨參湯主之。 若陽氣俱虛者,宜參附湯、大建中湯之類主之。若氣 虛火衰之甚者,宜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 「衛氣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陰證之屬,宜黃 芪六一湯、玉屏風散、芪附湯之類主之。」 諸病誤治,有不當汗而妄汗,或雖當汗而汗之太過 者,皆汗多亡陽之證,是亦陰證之屬,當察其虛之微甚。微虛者,宜三陰煎、五陰煎、獨參湯之類主之。大虛 者,非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類不可。

濕氣乘脾者,亦能作汗。凡證有身重困倦而脈見緩 大,聲音如從甕中出者,多屬濕證。若熱濕勝者,但去 其火而濕自清,宜用前陽證之法。寒濕勝者,但助其 火而濕自退,宜用前陰證之法,或用玉屏風散、四君 子湯、五君子煎之類,以健脾土之氣,則濕去而汗自 收。

收汗止汗之劑,如麻黃根、浮小麥、烏梅、北五味、小黑 豆、龍骨、牡蠣之屬,皆可隨宜擇用。

一曰:黃芪得防風而力愈大。一曰:官桂最能實表。 凡汗出太多,不能收者,速宜用五倍子為末,以唾津 調填臍中,外用帕帛縛定,過宿即止。或用何首烏為 末,填臍縛之,亦止。

小兒盜汗,雖是常事,在東垣諸公皆曰:「不必治之」,蓋 由血氣未足也。然汗之太多者,終屬氣分之虛。余於 兒輩,見汗之甚者,每以人參一錢許煎湯與服,當夜 即止,正恐他日之強弱,未必不由乎此,所以培補之 功,原不可少。

病後多汗,若傷寒,若瘧疾,凡係外感寒邪,汗出熱退, 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初解,必由腠理衛氣開 泄,其汗宜然,即數日旬日,亦自無妨,俟衛氣漸實,汗 必自止,無足慮也。若其他雜證,本非外感之解,而有 自汗盜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

戰汗

编辑

戰與慄異,戰由乎外,慄由乎內也。凡傷寒欲解,將汗 之時,若其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但汗出自不作 戰,所謂不戰,應知體不虛也。若其人本虛,邪與正爭, 微者為振,甚則為戰,正勝邪則戰而汗解矣。故凡邪 正之爭於外者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正之爭於內 者則為慄,慄其甚者也。《論》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夫 戰為正氣將復,慄則邪氣肆強,故《傷寒》六七日,有但 慄不戰,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氣中虛,陰邪 內盛,正不勝邪,而反為邪氣所勝。凡遇此證,使非用 大補溫熱之劑及艾灼回陽等法,其他焉得而禦之。

頭汗

编辑

頭汗之證有二,一為邪熱上壅,一為陽氣內脫也。蓋 頭為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者,謂之熱越,若身 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 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若 氣脫一證,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尅伐太過,或泄瀉不 止,以致陰竭於下,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 汗。則大危矣。

《論治》

编辑

頭汗,脈緊數,有表邪當散者,宜小柴胡湯,或柴胡桂 枝乾薑湯,及《新方》諸柴胡飲俱可酌用。若有火邪,脈 洪滑,內多煩熱,頭汗當清者,宜人參白虎湯、益元散 之類主之。若水結胸,心下滿,頭汗出者,或大陷胸湯, 或小半夏茯苓湯。若便結,腹脹疼痛頭汗者,宜承氣 湯。若諸虛泄瀉,陽脫頭汗者,宜獨參湯,或大補元煎、 「六味回陽等飲。作急救之。」庶可保全。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编辑

大汗

编辑

「大汗之病,陽氣盡隨汗而外越,若不急為止抑,則陽 氣立散,即時身死。法當以大補之劑煎飲,一線之氣 可留,而大汗可止。」方用人參一兩,或黃芪二兩代之, 當歸一兩,北五味一錢,桑葉七片,急為煎服。此方即 補血湯之變,妙在補氣藥多於補血,使氣旺則血自 生,血生則汗可止。況方中加五味子以收汗,加桑葉 以止汗。有不相得益彰者乎。倘以大汗之人氣必大 喘。不可以參芪重增其氣。純用補血之品未為無見。 然而血不可驟生。氣所當急。固不顧氣。徒補血。未見 功成。此似是而非。又不可不急辨之也。

凡人無論有病無病,一旦汗如雨出,不肯止者,名曰 「亡陽。」汗盡止有氣未絕,最危之證也。若因汗出而用 止汗之藥,則汗不能止;若因汗盡而用補血之藥,則 血難驟生,所當急補其氣,尚可挽回。然而補氣之藥, 舍人參,實無他物可代。方用收汗生陽湯:人參、黃芪、 麥冬、熟地各一兩北五味三錢,當歸、炒棗仁各五錢 甘草一錢,水煎服,一劑而汗收,再劑而氣復,三劑而 氣旺,四劑而身健矣。此方之妙,妙在「氣血均補,而尤 補於氣,使氣足以生陽,陽旺而陰亦生矣。夫亡陽之 證,雖是陽亡,其實陰虛不能攝陽,以致陽氣之亡也。 倘陰足以攝陽,則汗雖出,何至亡陽。」然治亡陽之證, 烏可徒救陽乎?救陽兼救陰也。

大汗,勢必用補氣之藥,以救亡陽之證,然而過用補 氣之藥,仍恐陽旺而陰消,服數劑補氣藥後,即宜改 用補陰之品。況亡陽之後,陰血正枯,進以補水之藥, 正投其所好也。陰定則陽生,陰陽無偏勝之弊矣。

頭手汗

编辑

凡人頭頂出汗,乃腎火有餘,而腎水不足,若不知其故,而徒用止汗之藥,必致目昏而耳痛。法當滋其腎, 而清肺金之化源,自易奏功如響。方用桑葉一斤,熟 地二斤,北五味三兩,麥冬六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 白滾水送下五錢或一兩,一月後永不出汗矣。更有 人每飯之時,頭汗如雨落者,此又胃火勝,而非腎火 餘也。法當用元參、麥冬、天冬、生地各一斤,北五味四 兩,酸棗仁半斤,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一 兩,二月必愈。似乎胃火勝,宜用竹葉石膏湯,而余偏 不用者何也?蓋胃火之勝者,微勝耳,非若熾盛而火 炎,奔騰而熱發,不過因飲食之味入於胃中,遂覺津 津汗出,飲食完而汗隨止,然則以元參一味解之有 餘矣。況又用天、麥、二冬以清肺火,生地以涼血,酸棗 仁以平心火,五味子以收汗而滋液,則胃經有火之 盛,亦已消磨,況原未十分之盛乎。此斂法之一也。「手 中之汗,細小病也,不必入於此中,以藥水洗之愈。」 洗手汗出,方用黃芪、葛根各一兩荊芥、防風各三錢, 水煎湯一盆,熱熏而溫洗三次。即無汗。神方也。即是 此湯亦可。然不若每日一換藥之為妙也。

白朮黃芪散河間下同

编辑

治五心煩。自汗。四肢痿劣。飲食減少。肌瘦昏昧。

白朮 黃芪 當歸 黃芩去皮 芍藥各半兩 石膏 甘草各二兩 茯苓 寒水石各一兩 官桂一分 人參 川芎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前一日三服。

大豆蔻丸

编辑

治「胃風頭多汗惡風,飲食不下,小腹善滿,失衣則腹脹,食寒則瀉,形瘦。」

肉豆蔻、 草豆蔻、 陳皮、 獨活、 薏苡仁。

人參、 川芎各半兩, 羌活、 防風、 桔梗

甘草炙 木香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胃風湯

编辑

治證同上

人參 白茯苓 芎藭 官桂 當歸 白芍藥 白朮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此藥與《豆蔻丸》為表裏也。

溫粉

编辑

止自汗

牡蠣、 麥皮、 麻黃根、 藁本、 糯米、 防風、 白芷。

右為末周身撲之

又方

编辑

治盜汗

白朮四兩,分作四分, 一分用黃芪同炒, 一分用 石斛同炒, 一分用牡蠣同炒, 一分用麩皮同炒

右各微炒黃色,去餘藥,只用白朮,研細。每服三錢,粟米湯調下,盡四兩妙。

麥煎散

编辑

治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肌肉消瘦。

知母 石膏 甘草炙 滑石 地骨皮 赤芍 葶藶 杏仁炒,去皮尖 人參 白茯苓 麻黃根

右為末,每服一錢,煎「浮麥湯」 調下。

牡蠣散良方下同

编辑

治諸虛體常自汗,驚惕不寧。

白朮半兩 左顧牡蠣米泔水洗煅 黃芪蜜製 麻黃根各一兩 甘草炙,一分 小麥百餘粒

右剉,每服三錢,水三盞,煎一盞半服。《一方》為細末,每服三錢,入紅棗三枚同煎,分三服。

大蒜丸

编辑

治陰汗濕癢

大蒜「煨熟,剝去皮爛碾。」

右用豆豉末搜和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燈心湯下。

珍珠散

编辑

治陰汗

蛤粉、 牡蠣等分。

右為細末絹袋盛撲

清脾散

编辑

治手足心出汗

白朮、炒 蒼朮、 茯苓、 半夏、 黃連各一錢, 滑石、 柴胡、 升麻、 甘草、 羌活各五分。

右,水二盞,加燈心,煎八分,空心服。

牡蠣散

编辑

治腳汗除穢氣

牡蠣煅, 白礬枯, 密佗僧 黃丹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用少許,乾摻腳指縫中,即收。

青娥丸

编辑

治陰汗不乾

杜仲薑炒,一斤。 破故紙炒,八兩 胡桃肉二十兩

右為末,蒜四兩為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一法「酒糊丸,不用蒜。」

五仙丸綱目下同

编辑

治盜汗

天仙子。 《五靈脂》。

右為末,水糊丸桐子大,三十丸,白湯臨臥服。

黃芪建中湯

编辑

治「血氣不足。體常自汗。」

黃芪、 桂各一錢半, 白芍藥三錢, 甘草一錢。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二枚,煎八分,去滓,入稠餳一大匙,再煎服。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餳。

芪附湯濟生方下同

编辑

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芪去蘆,蜜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十片,煎八分,食前溫服,未應更加之。

參附湯

编辑

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運。」

人參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右,分作三服,薑水煎。

黃芪六一湯

编辑

治男婦諸虛不足,自汗盜汗,肢體勞倦,胸中煩悸,時常焦渴,脣口乾燥,面色痿黃,不能飲食。常服「平補氣血,安和臟腑。」

黃芪六兩,去蘆,蜜炙 甘草一兩,炙

每服五錢。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一方加白朮、白芍藥。

玉屏風散得效方

编辑

防風、 黃芪各一兩, 白朮二兩。

每服三錢,水二盞,薑三片,煎六分,不拘時溫服。

調衛湯東垣

编辑

治「濕勝自汗」 ,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外寒。

黃芪 麻黃根各一錢 生甘草梢 當歸梢 生黃芩 半夏湯洗過七次,各五分 豬苓

羌活各七分,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三分 五味子七粒, 蘇木 紅花各一分。

右㕮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中風證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一本》無半夏。

羌活勝濕湯

编辑

治濕痰自汗

甘草炙 人參各三錢, 黃芪七分, 生黃芩、 酒黃芩、 川芎、藭 細莘、 藁本、 蔓荊子、 防風各三分, 獨活二分, 升麻、 生甘草

柴胡各五分, 薄荷一分。

右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半,後入《細莘》等四味,再煎至一盞,熱服。

理氣降痰湯

编辑

治濕痰自汗

桔梗 枳殼麩炒 橘紅 半夏麴炒 茯苓 香附童便浸 貝母各一錢二分 生甘草

桂枝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建中湯

编辑

治表虛自汗

芍藥五錢 官桂 甘草炙,各二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鍾,食前服。本方加黃芪二錢,名「黃芪建中湯」 ,治虛勞自汗。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 ,治婦人血虛自汗。其自汗漏不止者,加桂一錢,熟附子半箇,名「桂枝附子湯」 ,煎空心服。

白朮散河間

编辑

治「虛風多汗,食則汗出如洗,少氣痿劣,久不治,必為消渴證。」

牡蠣煅,三錢 白朮一兩二錢半 防風二兩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拘時候。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多汗面腫,倍牡蠣。

安胃湯東垣

编辑

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虛,風虛邪入,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病,先除其汗,慓悍之氣,按而收之。」

黃連《去鬚》 五味子、 烏梅肉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忌濕麪酒五辛大料物之類。

牡蠣散三因

编辑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亦治盜汗不止。」

黃芪 麻黃根 牡蠣煅,研,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一撮,煎至八分,不拘時溫服。《得效方》有知母。又方上三味各一兩,白朮半兩,甘草二錢五分。

大補黃芪湯魏氏

编辑

治「陰陽偏虛,自汗盜汗。」

黃芪蜜炙 防風 山茱萸肉 當歸 白朮炒 肉桂 川芎 炙甘草 五味子 人參各一兩 白茯苓一兩半 熟地二兩 肉蓯蓉酒浸,三兩

每服五錢。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實表散𣽃寮

编辑

治「感冒。腠理不密。自汗。」

附子炮 肉蓯蓉酒炙 細莘 五味子各一兩

右㕮咀,以黃芪建中湯相停和合勻,依本方薑棗加炒浮小麥煎,不三四服安。

黃芪湯濟生

编辑

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或發厥自汗,或盜汗不止。」

黃芪蜜水炙,一兩半 白茯苓 熟地黃酒蒸 肉桂不見火 天門冬 麻黃根 龍骨各一兩 五味子 小麥炒 防風 當歸酒浸,微炒

甘草炙,各半兩

右剉散,每服四錢,生薑五片煎,不拘時候。發厥自汗,加熟附子。發熱自汗,加石觓。未效或多吃麪食則安。

溫粉

编辑

止汗

川芎、 白芷、 藁本各一兩, 《米粉》,三兩

右為末,每用綿包裹,撲於身上。

紅粉

编辑

止汗

麻黃根 牡蠣煅,各一兩 赤石脂 龍骨各半兩

右為末,以絹袋盛貯,如撲粉用之。

止汗粉

编辑

麻黃根, 牡蠣粉, 敗扇灰, 䒷蔞根各三兩 白朮二兩, 米粉三升

右為末,和攪令勻,以生絹袋盛,用粉撲身體,日三兩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五六百炷,日灸二七五七,任心灸亦得,汗即漸止。」

加腦子收陽粉

编辑

治一切虛汗盜汗,及漏風等證,汗泄不禁,服諸藥不能止者。

麻黃根 藁本 白芷 牡蠣煅 龍骨各半兩 米粉二兩 腦子半錢

右為細末,研勻,以紗帛包裹,於汗處撲敷之,汗止為度。

黃芪湯

编辑

治自汗

綿黃芪 陳皮去白,各一兩半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用「大麻仁一合爛研,以水投取漿一盞,濾去滓,於銀石器內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調藥末,空心服。」 又治年高老人大便祕澀,甚者兩服愈。

當歸六黃湯

编辑

治陰虛盜汗

當歸身、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蘗、 黃芩。

黃連各一錢, 黃芪二錢。

右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臨臥服。

正氣湯

编辑

治濕熱相搏,頭微汗,小便利而微發黃。

黃蘗炒,一錢 知母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右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臥時服。河間有梔子,無知母,名「梔子蘗皮湯」 ,治證同。

防風散

编辑

治盜汗

防風五錢, 川芎二錢半, 人參一錢二分半。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米飲調下。

白朮散

编辑

治盜汗

白朮不拘多少,剉作小塊 浮麥一升

右用水煮乾,如朮尚硬,又加水一二升,煮軟取出,去麥不用,切作片,焙乾研為細末,每服二三錢,不拘時,另用浮麥煎湯調服。

麥煎散

编辑

治「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飲食進退,面黃肌瘦,并皆治之。」

柴胡 𪔀甲酢煮三五十沸,去裙襴,再用酢炙黃 秦艽各二兩 乾漆炒煙盡 人參 白茯苓 乾葛 川烏炮,去皮尖 元參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先用小麥三七粒,煎湯一盞。

去麥入藥,再煎三五沸,食後服。

大建中湯

编辑

治虛熱盜汗,百節酸痛,腰疼,肢體倦怠,日漸羸弱,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綿黃芪炙 遠志燈心煮,去心 當歸酒洗 澤瀉各二錢 白芍 龍骨煅 人參各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薑五片,煎一鍾,食前服。氣弱加炮附子二錢,腰痛筋急加官桂去皮一錢。

又方

编辑

治盜汗,夜臥牀蓆,衣被盡濕。

麻黃根 牡蠣煅,各三兩 黃芪 人參各二兩 龍骨打碎 枸杞根白皮各四兩 大棗七枚,擘

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六服,如人行八九里久,再進,一日令盡。忌蒜熱麪等物。

茯苓湯

编辑

治虛汗盜汗

白茯苓不以多少。

右為末,每服二錢,煎烏梅、陳艾湯調下。

柏子仁丸本事方

编辑

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

牡蠣甘鍋子內火煅,用酒焠七次,焙乾 人參 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 白朮 五味子各一兩, 淨麩炒,半兩 柏子仁 半夏麴各二兩

右為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減一服得愈即住,作散亦可。

椒目散

编辑

治盜汗日久不止

椒目、 麻黃根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無灰熱酒食後調服。

又方

编辑

治盜汗外腎濕

人參、 苦參、 龍膽草、 麻黃根各三錢。

右末之,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燒請幫助識別此字。湯下。

大補元煎景岳全書下同

编辑

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自汗盜汗,危劇等證。」

人參少則用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當歸。泄瀉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錢 熟地少則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炙甘草一、二錢 山茱萸一錢畏酸吞酸者去之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一陰煎

编辑

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自汗等證,宜此。

丹參、 麥冬、 芍藥、 生地各二錢, 甘草一錢, 熟地三五錢, 牛膝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加減一陰煎

编辑

治證如前,而火之甚者宜此。

生地、 芍藥、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

三陰煎

编辑

凡精血不足,無火者宜此。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芍藥酒炒 棗仁各二錢 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五陰煎

编辑

治「真陰虧損,脾虛自汗」 等證。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 芍藥炒 山藥炒,各二錢 扁豆炒,二三錢 茯苓一錢半 五味子二十粒 人參隨宜 白朮炒 炙甘草各一、二錢

水二鍾,加蓮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六味回陽飲

编辑

治自汗。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兩或數錢, 「製附子」、 炮乾薑各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熟地五錢或一兩, 當歸身三錢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五君子煎

编辑

治「脾胃虛寒,吐瀉自汗」 而兼濕者。

人參二三錢 白朮黃土炒 白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保陰煎

编辑

治一切陰虛內熱,多汗動血等證。

生地、 熟地、 芍藥各二錢, 山藥、 川續斷、 黃芩、 黃蘗各一錢半, 生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清化飲

编辑

治婦人產後因火發熱。及血熱妄行。陰虧多汗諸

考證

火不清等證

芍藥、 麥冬各二錢, 丹皮、 茯苓、 黃芩

生地各二三錢。 石斛一錢。

水二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單方

编辑

寐中盜汗:五倍子末、蕎麥麪等分,水和作餅,煨熟,夜 臥待饑時,乾喫二三箇,勿飲茶水,甚妙。集靈下同 自汗盜汗常出為自汗,睡中出為盜汗。用五倍子研 末,津調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

心悶汗出,不識人:新汲水和蜜飲之,甚效。千金 陰汗濕癢:密陀僧末傅之。「《戴氏》加蛇牀子末。」 陰痿陰汗:陽起石煅為末,每服一錢,鹽酒下。普濟 怔忡自汗,心氣不足也。人參、當歸各半兩,用豶豬腰 子二箇,以水二椀,煮至一椀半,取腰子細切,人參、當 歸同煮至八分,空心喫腰子,以汁送下滓,焙乾為末, 山藥糊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下,不過兩 服即愈。此昆山《神濟大師方》也。一加乳香二錢。百一 自汗不止:白朮末,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

脾虛盜汗:「白朮四兩切片,以一兩同牡蠣炒,一兩同 石斛炒,一兩同麥麩炒,揀朮為末」,每服三錢,食遠粟 米湯下,日三服。丹溪

自汗不止:「防風去蘆為末,每服二錢,浮麥煎湯服。」 睡中盜汗:「防風二兩,芎藭一兩,人參半兩,為末,每服 三錢,臨臥飲下。」易簡方

一切盜汗。又治傷寒後盜汗不止。龍膽草研末,每服 一錢,豬膽汁三兩,點入溫酒少許調服。家藏方 盜汗不止:白芷一兩,辰砂半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 下,屢驗。集驗方

自汗不止,鬱金末,臥時調塗於乳上。集簡方

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箇,水一鍾, 煎八分,臨臥溫服。通妙真人方

虛勞盜汗,煩熱口乾: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 末、麥門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後 米飲服二十丸,名「青蒿煎。」聖濟

盜汗、陰汗:麻黃根、牡蠣粉為末撲之。

盜汗不止:麻黃根、椒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無灰酒 下,外以麻黃根、故蒲扇為末撲之。良方

自汗不止,「何首烏末,津調封臍中。」集簡方

夜出盜汗。麥麪作彈丸。空心臥時煮食之。次早服「妙 香散。」一貼取效。

自汗不止: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 或煮豬肉點食。

自汗不止:粳米粉絹包,頻頻撲之。

盜汗自汗:每夜臥時帶饑喫蒸餅一枚,不過數日即 止。集要

夜出盜汗:韭根四十九根,水二升,煮一升,頓服。千金 陰汗作癢:大蒜、淡豉搗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空腹 燈心湯下三十丸。

盜汗不止:樹上乾桃子一箇,霜梅二箇,蔥根七箇,燈 心二莖,陳皮一錢,稻根、大麥芽各一撮,以水二鍾,煎 服。經驗方

自汗盜汗死人蓆緣燒灰煮汁浴身。自愈。聖惠 心虛自汗不睡者,用豶豬心一箇,帶血破開,入人參、 當歸各二兩,煮熟去藥食之,不過數服即愈。證治要訣 卒汗不止:牛、羊脂溫酒頓化服之。外臺

盜汗遺精:「鹿角霜二兩,生龍骨炒、牡蠣煅各一兩,為 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湯下四十丸。普濟

虛汗盜汗:用浮小麥,文武火炒為末。每服二錢半,米 飲下,日三服,或煎湯代茶飲。寶鑑

自汗,用何首烏末,津調封臍妙。丹溪

氣虛盜汗:牡蠣粉、杜仲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千金 盜汗:椒目微炒研為細末,每服五分,以豬上脣煎湯 調,臨臥服。蓋椒目行水,又治水腫。衍義

盜汗:牡蠣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 白湯下。藥性論

盜汗:浮麥一撮煎湯,調防風、牡蠣末二錢,空心服。 陰汗綿黃芪淨洗橫切細,入銚內,滴酒炒乾脆為末, 以豬心煮熟,蘸食之效。道藏經

腳汗:用白礬一兩,水二升,煎洗腳瘥。請幫助識別此字。《方》 腳汗,用白礬、乾葛等分,㕮咀,每二兩,水三升,煎十餘 沸,乘熱洗腳,一日二次,經三五日,自無汗。

腳汗楊花不拘多少,水煎洗腳,鋪於鞋底中,蹉之 腳汗不乾。燒人塲內土鋪於鞋底,蹉之效

鍼灸

编辑

《靈樞》曰:無剌漉漉之汗,漉漉之汗,邪盛在肌腠也。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末槁,取其少陰於 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 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 出。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 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 死。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 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 橫脈以止之。

《五禁》、五奪、五逆者,皆不可刺。曰:「大汗出之後,是三奪 也。」

《醫學綱目》曰:「盜汗,取陰都、五里、間使。」

盜汗。取中極氣海。

虛損盜汗勞熱,取「《百勞》三分瀉三汲,肺俞四分補三 呼。」

導引

编辑

《保生祕要》曰:「自汗盜汗導引法,先念臍,想火於內旋 轉,又以手覆臍念,次想臍下一條水,下膀胱,上尾閭, 又至背,穿出心頭洗之。非遺精,不用行臍下一條水 法。」

無故自汗,是熱熾盛,使升水降火法,其汗即退。

醫案

编辑

《東垣十書》曰:「張芸夫己酉四月,天寒陰雨,寒濕相雜, 因官事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病解之後,汗出不止,沾 濡數日,惡寒,重添厚衣,心胸悶躁,時躁熱,頭目昏憒 壅塞,食少減。此乃胃外陰火熾盛,與夫雨之濕氣挾 熱,兩氣相合,令濕熱大作,汗出不休,兼見風邪以助 東方。《甲乙》以風藥去其燥,以甘藥瀉其熱,羌活勝濕」 湯主之。一服而止。諸證悉去。

《衛生寶鑑》曰: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歲,至元丙子 三月閒,因憂思勞役,飲食失節得病,肢體冷,口鼻氣 亦涼,額上冷汗出,時發昏憒,六脈如蛛絲。一醫作風 證,欲以宣風散下之。予因思錢氏《小兒論》制宣風散, 謂小兒內傷脾胃,或吐或瀉,久則風邪陷入胃中,而 作飱泄,散中有結,恐傳慢驚,以宣風散導去風邪。《內 經》云:「久風為飱泄。」正此謂也。今德卿形證,乃陰盛陽 虛,苦寒之劑,非所宜也。《內經》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 寒。」又《陰陽應象論》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 而寒,寒則厥。」《調經》篇亦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 上逆,寒氣即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 故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營氣 受病,末傳寒中,惟宜補陽」,遂以理中湯加黑附子,每 服五錢,多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之。 至夕四肢漸溫,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脈 生,數服而愈。

刑部侍郎王立甫之婿,年二十五歲,至元丁卯十一 月間,因勞役憂思煩惱,飲食失節而病,身發躁熱,肢 體困倦,盜汗濕透其衾,不思飲食,氣不足一息,面色 青黃不澤,請予治之,具說前證,診其脈,浮數而短濇, 兩寸極小。予告曰:「此危證也,治雖粗安,至春必死,當 令親家知之。」夫人不以為然,遂易醫,至正月燥熱而 卒。異日立甫同外郎張介夫來謂予曰:「吾婿果如君 言,願聞其理。」予曰:「此非難知也。《內經》曰:『主勝逆,客勝 從,天之道也。蓋時令為客,人身為主。冬三月,人皆懼 寒,獨渠躁熱盜汗,是令不固其陽,時不勝其熱,天地 時令尚不能制,藥何能為?冬乃閉藏之月,陽氣當伏 於九泉之下,至春發為雷,動為風,鼓』」坼萬物。此奉生 之道也。如冬藏不固。則春生不茂。又有疫癘之災。且 人身陽氣,亦當伏潛於內。不敢妄擾。無泄皮膚。使氣 亟奪。此冬藏之應也。《令》請幫助識別此字。「汗出於閉藏之月,腎水已 涸,至春何以生木?陽氣內絕,無所滋榮,不死何待?」二 君乃嘆息而去。

《醫學正傳》曰:「上湖呂俊文得內傷虛證,發熱自汗,如 雨不止,服補中益氣湯十數貼不效。予以前方加減, 每貼用蜜製黃芪一錢半,人參一錢,白朮、陳皮、甘草 各七分,當歸、白芍藥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一分,加桂枝三分,麻黃根七分,浮小麥一撮,炮附子三分。三貼 而汗止,熱亦退而安。」

《醫學綱目》曰:「一男子手足汗,醫用芩、連、蘗并補劑皆 不效,又足汗常多,後以八物、半、苓為君,白附、川烏佐 之,其汗即無。」

《薛氏醫案》曰:「一儒者數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 或赤或黯。半載之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 血汗二藥,用之無效。六脈浮大,心脾則濇,此思傷心 脾,不能攝血歸源。然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 盜汗,皆火之升降微甚耳。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乃 午前用補中益氣,以補脾肺之源,舉下陷之氣,午後」 用歸脾加麥門、五味。以補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 兩月而諸證悉愈。

下堡顧仁成年六十有一,痢後入房,精滑自遺,二日 方止。又房勞感寒怒氣,遂發寒熱,右脅痛連心胸,腹 痞自汗盜汗如雨,四肢厥冷,睡中驚悸,或覺上升如 浮,或覺下陷如墮,遂致廢寢。或用補藥二劑益甚。脈 浮大洪數,按之微細。此屬無火虛熱,急與十全大補 加山藥、山茱、丹皮、附子一劑,諸證頓愈而痊。此等元 氣。百無一二。

一儒者,口乾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祕結,盜汗夢遺,遂 致廢寢。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 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丸兼服,月餘而悉 愈。

《景岳全書》曰:「余嘗治一衰翁,年踰七旬,陡患傷寒,初 起即用溫補調理,至十日之外,正氣將復,忽爾作戰, 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慄危甚,告急於余。余用六味 回陽飲,入人參一兩,薑、附各三錢,使之煎服,下咽少 頃,即大汗如浴,時將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脫,鼻 息幾無,復以告余,余令以前藥復煎與之。告者曰:『先 服此藥,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謂 曰:「此中有神,非爾所知也。」急令再進,遂汗收神復,不 旬日而起矣。嗚呼!發汗用此,而收汗復用此,無怪乎 人之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與汗之收,皆元氣為之 樞機耳。故余紀此,欲人知闔闢之權,不在乎能放能 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