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一
渴門二
戴思恭證治要訣〈消渴〉
樓英醫學綱目〈消渴〉
李梴醫學入門〈消渴〉
趙獻可醫貫〈消渴論〉
喻昌醫門法律〈消渴論 續論 律五條〉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消渴證治〉
方一〈五苓散 豬苓湯 文蛤散 人參石膏湯 加減地骨皮散 竹葉石膏湯 竹
葉黃芪湯 黃芪湯 麥門冬飲子 門冬飲子 加減三黃丸 豬肚丸 化水丹 神仙
減水法 生津甘露飲子 黃連膏 生地黃膏 順利散 參蒲丸 加味錢氏白朮散
清涼飲子 甘露膏 爛金丸 天門冬丸 豬腎薺苨湯 腎瀝散 金銀箔丸 白茯苓
丸 龍鳳丸 參芪湯 加減八味丸 忍冬丸 藍葉散 薺苨丸 瞿麥湯 葶藶丸
天花散 生地黃飲子 黃芪湯 梅蘇丸 苦楝湯 豬脊湯 水蛇丸 降心湯 清心
蓮子飲 生津養血湯 黃芩湯 生津甘露湯 人參散 黃連豬肚丸 藕汁膏〉
藝術典第三百一卷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一
编辑渴門二
编辑《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消渴
编辑三消得之氣之實、血之虛也。久久不治,氣極虛則無 能為力矣。有一僧專用黃芪飲加減,其論蓋詳以益 血為主,三消小便去多,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 小便多,中消消脾,脾氣熱燥,飲食倍常,皆消為小便, 下消消腎,腎衰不能攝水,故小便雖多而不渴。然小 便既多,津液必竭,久而未有不渴者,謂之全不渴,未 為的論。諸消不宜用燥烈峻補之劑,惟當滋養。除消 脾外,心腎二消,宜用黃芪飲吞八味丸,或元菟丹,或 小菟絲子丸,又竹龍散皆可用。又六神飲亦治腎消, 惟脾消則加當歸,去黃芪。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祕, 宜常服四物湯潤其大腸。如加人參、木瓜、花粉在內, 仍煑四皓粥食之,糯米泔淅二亦可,冷進 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在溺桶中滾湧,其病 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豬脂,濺在桶邊如柏燭淚。此 精不禁,真元竭矣。
上消中消。心脾既如此熱。小便澀少。而反無禁。蓋燥 熱在上。虛冷在下。陰陽不交。所以成消渴。
三消,久之精血既虧,或目無見,或手足偏廢,如風疾, 非風也。此證消腎得之為多。消心之病,往往因欲飲 食過多,及食啖辛熱,引飲既多,小便亦多,當抑心火, 使之下降,自然不渴。宜半夏瀉心湯去乾薑,加䒷蔞、 乾葛。如其數吞豬肚丸或酒連丸,仍佐獨味黃連湯, 多煎候冷,遇渴恣飲,久而自愈。或用糯米煑稀粥,然 同頴湯、梅花湯二藥,於三消,有渴者皆可用。若因用 心過度,致心火炎上,渴而消者,宜黃芪飲加蓮肉、遠 志各半錢,吞元菟丹,仍以大麥煎湯,間下靈砂丹 消脾。緣脾經燥熱,食物易化,皆為小便轉食轉饑。然 脾消又自有三:曰消中,曰寒中,曰熱中。宜用蓮茗飲 加生地黃、乾葛各半錢,或烏金散,或止用蓮茗飲。 若因色欲過度,水火不交,腎水下泄,心火自焚,以致 渴者,不宜備用涼心冷劑,宜堅腎水以濟心火,當用 黃芪飲加蓯蓉、五味各半錢,吞八味丸,及小菟絲子 丸、元菟丹、鹿茸丸、加減安腎丸,皆可選用,或靈砂丹。 消腎為病,比諸消為重,古方謂之「強中」,又謂之「內消」, 多因恣意色欲,或餌金石,腎氣既衰,石氣獨在,精水 無所養,故常發。虛陽不交,精出,小便無度,脣口乾焦, 黃芪飲吞元菟丹、八味丸、鹿茸丸、加減腎氣丸、小菟 絲子丸、靈砂丹,皆可選用。或未效,黃芪飲加蓯蓉、北 五味、山茱茰各四分,薺籠丸、蓯蓉丸。 三消之外,又有果木渴,因多食果子所致,宜麝香之 藥。
諸病中有渴,已各見本證,今特舉其無病自渴,與病 瘥後渴者,參朮散、四君子湯、縮脾湯,或七珍散加木 瓜一錢,皆可選用。生料五苓散,加人參一錢,名春澤 湯,以五苓散和四君子湯,亦名春澤湯,尤是要藥,更 兼作四皓粥食之。
諸病久損,腎虛而渴,宜八味丸、黃芪飲、四物湯加人 參、木瓜各半錢,或七珍飲、大補湯去朮加木瓜。如數 諸失血,及產婦蓐中渴者,名曰血渴,宜求益血之劑, 已於本證中論之。
《有》無病忽然大渴,少頃又定,只宜蜜湯及縮脾湯之 類,淅二泔,冷進數口亦可。
酒渴者。乾葛調「五苓散。」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消渴
编辑上消者,經所謂之膈消。膈消者,渴而多飲是也。中消 者,經謂之消中。消中者,渴而飲食俱多,或不渴而獨
飲是也。下消者,經謂之腎消。腎消者,飲一溲二,其溲如膏油,即膈消、消中之傳變。王註謂「肺臟消鑠,氣無所持」是也。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而津 液之精微者,收養筋骨血脈,餘者為溲,肺病則津液 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故飲一溲二,而溲如 膏油也。筋骨血脈無津液以養之,故其病漸成,形瘦 焦乾也。然肺病本於腎虛,腎虛則心寡於畏,妄行凌 肺而移寒,與之然後肺病消。故仲景治渴而小便反 多,用腎氣丸補腎救肺,後人因名之腎消及下消也。 或曰:《經》既云肺消死不治,仲景復用腎氣丸治之,何 也?曰:「飲一溲二者,死不治。若飲一未至溲二者,病尚 淺,猶或可治。故仲景腎氣丸,治飲水一斗,小便亦一 斗之證。若小便過於所飲者,亦無及矣。」
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 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病人自以為渴,醫以五 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 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蔕也。 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 以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 「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 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消渴
编辑經曰:「二陽結,謂之消渴。」二陽者,手陽明大腸主津液, 足陽明胃主血,津血不足,發為消渴。又有燥結者,肺 與大腸為表裡也。有氣分渴者,因外感傳裡,或服食 僭燥,熱耗津液,喜飲冷水,當與寒涼滲劑,以清利其 熱,熱去則陰生,而渴自止矣。有血分渴者,因內傷勞 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病後胃虛亡津,或餘熱在 肺。口乾作渴。喜飲熱湯。當與甘溫酸劑以滋益其陰。 陰生則燥除而渴自止矣。
「消」者,燒也,如火烹燒物之理也。《三消》上中既平,不復 傳下,上輕中重,下危。總皆肺被火邪熏蒸日久,氣血 凝滯。故能食者,末傳癰疽,水自溢也;不能食者,末傳 脹滿,火自炎也,皆危。
熱在上焦,心肺煩躁,舌赤脣紅,少食引飲,小便數者, 四物湯合生脈散,加天花粉、地黃汁、藕汁、乳汁。酒客 加葛汁。能食者,白虎加人參湯。不食者,錢氏白朮散、 清心蓮子飲。又膈滿者,謂之膈消,門冬飲子。火留肉 分,變為癰腫者,忍冬藤丸、黃芪六一湯、益元散。 熱蓄中焦,脾胃消穀,善饑,不甚渴,小便赤數,大便鞕 者,四物湯加知母、黃蘗、石膏、黃芩、滑石以降火。熱甚 者,調胃承氣湯、三黃丸。初病寒中,陰勝陽鬱,後變為 熱中者,升麻葛根湯、瀉黃散。濕積毒者,消痞丸。虛者, 錢氏白朮散。便閉者,當歸潤燥湯。泄瀉者,白朮芍藥 湯。上中二消者,蘭香飲子。心火乘脾者,黃連豬肚丸。 肝侵氣衝,肌熱不食,食即吐蛔者,烏梅丸、鐵粉丸。有 蟲耗其津液者,單苦楝湯。水停於下,變為胕腫者,三 苓散,或去桂加人參尤妙。
熱伏下焦,腎分精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小便混濁, 如膏淋然,腿膝枯細,面黑耳焦,形瘦者,四物湯加知 母、黃蘗、五味子、元參、人乳汁,善調水火。或補陰丸、腎 氣丸,或坎離丸、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元菟丹、鹿 菟丸、夢授天王補心丹、威喜丸、妙香散、單繭絲湯,或 十全大補湯去桂倍地黃,加知母、黃蘗。上熱下冷者, 清心蓮子飲。
有五石過度之人,真氣既盡,石氣獨留,陽道興強,不 交精泄者,謂之「強中。」小便或如油膩,或赤黃,或泔白, 或渴而且利,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飲食滋味入 腹,如湯澆雪,隨小便而出,落於溝中,結如白脂,肌膚 日瘦者,無治法。
治渴初宜養肺降心,久則滋腎養脾。蓋本在腎,標在 肺,腎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焦,故 腎氣丸為消渴良方也。然心腎皆通乎脾,養脾則津 液自生,參苓白朮散是也。三消通用,單文蛤為末,水 調服,回津止渴。單䒷蔞根丸,消渴神藥,大忌半夏燥 劑。
水包天地,人身臟腑,亦津液真水所包。然有形者,凡 水也,兌也,坤也;無形者,天一所生之水氣也,坎也、乾 也。能以無形之水,沃無形之火,是謂「既濟。」雜病渴多 虛熱,實熱者少,凡渴後忌針灸,令瘡口出水而死。
《趙獻可醫貫》
编辑
《消渴論》
编辑
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 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湯加人參治之。中消者,善 食而瘦,自汗,大便鞕,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 肌虛癉成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湯治之。下消者, 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 此腎消也,六味丸治之。古人治三焦之法,詳別如此, 余又有一說焉。「人之水火得其平,氣血得其養,何消 之有?其間攝養失宜,水火偏勝,津液枯槁,以致龍雷 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腸胃合消,五臟乾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 急,惟六味、八味及加減八味丸,隨證而服,降其心火, 滋其腎水,則渴自止矣。白虎與承氣」,皆非所治也。 《總錄》謂不能食而渴者,末傳中滿;能食而渴者,必發 腦疽背癰。蓋不能食者,脾之病,脾土澆濯四旁,與胃 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虛,則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 其間縱有能食者,亦是胃虛,引穀自救。若概用寒涼 瀉火之藥,如白虎、承氣之類,則內熱未除,中寒復生, 能不末傳鼓脹耶?惟七味白朮散、人參生脈散之類, 恣意多飲,復以八味地黃丸滋其化源,纔是治法。及 能食而渴發疽者,乃肥貴人膏粱之疾也。數食甘美 而肥多,故其上氣轉溢而為消渴,不可服膏粱芳草 石藥,其氣慓悍,能助燥熱。《經》曰:「治之以蘭,除陳積也。」 亦不用寒涼及發癰疽者,何也?《經》曰:「膏粱之變,饒生 大疔。」此之謂也。其腎消而亦有腦疽背癰者。蓋腎主 骨,腦者腎之海,背者太陽經寒水所過之地,水涸海 竭,陰火上炎,安得不發而為癰疽也。其瘡甚而不潰, 或赤水者是。甚則或黑或紫,火極似水之象,乃腎水 已竭,不治或峻補其陰,亦可救也。
或曰:「人有服地黃湯而湯仍不止者,何也?」曰:「此方士 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蓋心肺位近,宜制小其 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如高消、中消,可以前丸緩 而治之。若下消已極,大渴大燥,須加減八味丸料一 升,內肉桂一兩,水煎六七椀,恣意冰冷飲之,熟睡而 渴,病如失矣。」處方之制,存乎人之通變耳。
或問曰:下消無水,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滋少陰之腎 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 水穀,水穀之氣不能熏蒸上潤乎肺,如釜底無薪,鍋 蓋乾燥,故渴。至於肺亦無所稟,不能四布水精,並行 五經,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入膀胱,正謂飲一升 溺一升,飲一斗溺一斗。試嘗其味,甘而不鹹可知矣。 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熱,壯其少火,竈底加薪,枯籠蒸 溽,槁禾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 迂也。昔漢武帝病渴,張仲景為處此方,至《聖元關》,今 猶可想。八味丸誠良方也。瘡疽痊後及將痊口渴甚 者,舌黃堅硬者,及未患先渴,或心煩躁渴,小便頻數, 或白濁陰痿,飲食少思,肌膚消瘦,及腿腫腳瘦。口齒 生瘡。服之無不效。
一貴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愚遂獻 加減地黃方。諸醫大笑云:「此藥若能止渴,我輩當不 復業醫矣。」皆用木瓜、紫蘇、烏梅、人參、茯苓、百藥煎等 生津液之藥止之,而渴愈甚。數劑之後,茫無功效,不 得已而用前方,三日渴止。因相信久服不特渴疾不 作,氣血亦壯,飲食加倍,強健過於少壯之年。蓋用此 藥,非予敢自執鄙見,實有源流。薛氏家藏此方,屢用 有驗,故詳著之,使有渴疾者信其言,專志服餌取效, 無為庸醫所惑,庶廣前人之志。久服輕身,耳目聰明, 令人光澤。蓋內北五味,最為得力,獨能補腎水,平補 降心氣,其肉桂一味不可廢,若去肉桂,服亦不應。 一男子患此,欲治以前丸。彼謂肉桂性熱,乃易黃蘗、 知母等藥,渴不止,發背疽而歿。夫肉桂腎經藥也,前 證乃腎經虛火炎上,無制為患,用桂導引諸藥以補 之,及引虛火歸元,故效。成無己云:桂,尤圭也,引導陽 氣,若執以使
若夫上消者,謂心移熱於肺;「中消」者,謂內虛胃熱,皆 認火熱為害,故或以白虎,或以承氣,卒致不救。總之, 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元,遊於肺則為「上消」,遊於胃即 為「中消」,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元,使火在釜底,水火 既濟,氣上熏蒸,肺受濕氣,而渴疾愈矣。
有一等渴欲引飲,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少頃復 渴,飲亦不過若此,但不若消渴者,飲水無厭也。此是 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遊之火於咽喉口舌之 間,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到中焦,以水見水,正其 所惡也。治法如「面紅煩躁者,理中湯送八味丸。」 又有一等渴欲飲水,但飲下少頃即吐出,吐出少頃, 復求飲藥食,毫不能下,此是陰盛格陽,腎經傷寒之 證。仲景以白通加人尿、膽汁,熱藥冷探之法,一服即 愈。女人多有此證。
《醫門法律》〈臣喻昌著〉
编辑
《消渴論》
编辑
「消渴之患,常始於微而成於著,始於胃而極於肺腎。 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猶能消之,既而以水投石,水去 而石自若。至於飲一溲一,飲一溲二,則燥火劫其真 陰,操立盡之術,而勢成熇熇矣。《內經》有其論無其治, 《金匱》有論有治矣。」而《集書》者採《傷寒論》厥陰經消渴 之文湊入,後人不能決擇,斯亦不適於用也。蓋傷寒 傳經。熱邪至厥陰而盡。熱勢入深。故渴而消水。及熱 解。則不渴且不消矣。豈證,積漸為患之比乎?謹從 《內經》擬議言之。經謂「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 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此中消所由來也。肥而
不貴,食弗給於鮮;貴而不肥,餐弗過於饕。肥而且貴醇酒厚味,孰為限量哉!久之,食飲釀成內熱,津液乾涸,求濟於水,然水入尚能消之也。愈消愈渴,其膏粱 愈無,已而中消之病遂成矣。夫既癉成為中消,隨其 或上或下,火熱熾盛之區,以次傳入矣。上消者,胃以 其熱上輸於肺,而子受母累心,復以其熱移之於肺, 而金受火刑。金者,生水而出高源者也。飲入胃中,遊 溢精氣而上,則肺通調水道而下。今火熱入之,高源 之水為暴虐所逼,合外飲之水,建瓴而下,飲一溲二, 不但不能消外水,且并素蘊水精竭絕而盡輸於下, 較大腑之暴注暴泄尤為甚矣,故死不治也。所謂「由 心之肺,謂之死陰」,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者,此之 謂也。故飲一溲二,第一危候也。至於胃以其熱由關 門下傳於腎,腎或以石藥耗其真,女謁竭其精者,陽 強於外,陰不內守,而小溲渾濁如膏,飲一溲一,腎消 之證成矣。經謂石藥之性悍。又謂脾風傳之腎,名曰 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液,名曰蠱,明指腎消為言。 《醫和》有云:女子陽物也,晦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此 解冤熱及蠱義甚明。王太僕謂消爍肌肉,如蠱之蝕, 日漸損削,乃從消字起見,淺矣淺矣!夫惑女色以喪 志,精泄無度,以至水液渾濁,反從火化,亦最危候。經 云:「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故陰精有餘,足以上承心火, 則其人壽;陰精不足,心火直下腎中,陽精所降,其人 夭矣。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 腫滿;關門不閉,則水無底止而為消渴。消渴屬腎一 證,《金匱》原文未脫,其曰飲一斗溲一斗者,腎氣丸主 之。於是蒸動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陽光。」此 正通天手眼,張子和輒敢詆之,既詆仲景,復諛河間, 謂其「神芎丸以黃芩味苦入心,牽牛、大黃驅火氣而 下,以滑石引入腎經,將離入坎,真得黃庭之祕。」顛倒 其說,阿私所好,識趣卑陋若此,又何足以入仲景之 門哉!何柏齋《消渴論》中,已辨其非。昌觀戴人吐下諸 案中,從無有治消渴一案者,可見無其事即無其理 矣。篇首論火一段,非不有其理也。然以承氣治壯火 之理,施之消渴,又無其事矣。故下消之火,水中之火 也,下之則愈燔;中消之火,竭澤之火也,下之則愈傷; 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水從天降可滅,徒攻腸胃,無 益反損。夫地氣上為雲,然後天氣下為雨,是故雨出 地氣。地氣不上,天能雨乎?故亟升地氣以慰三農,與 亟升腎氣以溉三焦,皆事理之必然者耳。不與昔賢 一為分辨,後人亦安能行其所明哉?
《續論》
编辑
昌著《消渴論》,聊會《內經》大意,謂始於胃而極於肺腎, 定為中、上、下之三消,其他膈消、食㑊等證,要亦中上 之消耳。然未得《金匱》之實據,心恆不慊。越二歲,忽憶 《內經》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胃 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恍然悟胸中受病消息,唯 是胃中水穀之氣與胸中天真灌注環周,乃得清明 在躬。若有所勞倦,傷其大氣宗氣,則胸中之氣衰少, 胃中穀氣因而不盛。穀氣不盛,胸中所傷之氣愈益 難復,而不能以充行,於是穀氣留於胃中,胃中鬱而 為熱,熱氣熏入胸中,混合其衰少之氣變為內熱,胸 胃間不覺易其沖和之舊矣。求其不消不渴,寧可得 乎?透此一關,讀《金匱》所不了了者,今始明之。其云「寸 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數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 則榮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穀而大 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舉寸 口以候胸中之氣,舉趺陽以候胃中之氣,顯然有脈 之可循,顯然有證之可察,然且難解其微焉。蓋陰在 內,為陽之守;陽在外,為陰之固。寸口脈浮,陰不內守, 故衛外之陽浮即為虛也;寸口脈遲,陽不外固,故內 守之陰,遲即為勞也。總因勞傷榮衛,致寸口脈虛而 遲也。然營者水穀之精氣;衛者水穀之悍氣。虛而且 遲,水穀之氣,不上充而內鬱,已見膈虛胃熱之一班 矣。更參以趺陽脈之浮數,浮則為氣,即《內經》熱氣熏 胸中之變文,數則消穀而大堅。昌前論中既如以水 投石,水去而石自若,偶合胃中大堅,消穀不消水之 象,可見火熱本足消水也,水入本足救渴也。胃中堅 燥,全不受水之浸潤,轉從火熱之勢急奔膀胱,故溲 數溲去,其內愈燥,所以堅數相搏,即為消渴。直引《內 經》「味過於苦,久從火化,脾氣不濡,胃氣乃厚」之意,為 消渴之源,精矣微矣。晉唐以後,代不乏賢,隨其聰敏, 揣摩《內經》,各自名家,卒皆不入仲景堂奧,其所得於 《內經》者淺耳。使深則能隨證比類,各出脈證方治,以 昭成法。而《金匱》遺編,家傳戶誦之矣。即如消渴證相 沿謂中消者宜下之。共守一語,更無別商,豈一下可 了其局乎?抑陸續徐下之乎?夫胃已大堅,不受膏沐, 輒投承氣,堅者不受,瑕者受之矣;膀胱不受大腸受 之矣,豈不乘其藥勢,傳為利下鶩溏,中滿腫脹之證 乎?《總錄》謂「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 傳中滿鼓脹,皆為不治之證。」諸家不亟亟於始傳,中 傳反於末傳,多方療治,如忍冬藍葉薺苨丸散及紫蘇、葶藶,中滿分消湯丸,欲何為耶?《金匱》於小溲微覺 不利,蚤用文蛤一味治之,方書從不錄用。詎知軟堅 之品,非劫陰即傷陰,獨此一種,平善無過,兼可利水, 誠足寶乎?潔古謂:「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 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加葛根。」末傳瘡疽者,火邪盛 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 死。末傳中滿者高消,中消制之太過,速過病所,上熱 未除,中寒復起,非藥之罪,用藥時失其緩急之制也。 潔古老人可謂空谷足音矣,所云「無攻其陰,得強者 生,失強者死」,皆慮泉竭之微言,令人聳然起敬。於是 追步後塵,徐商一語曰:三消總為火病,豈待末傳瘡 疽,始為火邪勝耶?然火之在陽在陰,分何臟腑,合何 臟腑,宜升宜降,宜折宜伏,各各不同,從其性而治之, 使不相扞格,乃為良法。若不治其火,但治其熱,火無 所歸,熱寧有止耶?如腎消,陰病用六味丸,陽病用八 味丸,此亦一法。若謂下消,只此一法,其去中消宜下 之說,能以寸哉。
《內經·陰陽別論》曰:「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陽明也。手 陽明大腸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 明胃主血,病熱則消穀善饑,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 結者,津血不足,結而不行,皆燥之為病也。
《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張子和謂「膈消猶未 及於肺,至心移寒於肺,乃為肺消。」如此泥文害意,非 能讀《內經》者也。豈有心移熱於肺,肺傳其熱於膈,猶 未及肺之理?必變經文為「心移熱於膈,傳為肺消」,乃 不泥乎?要識心肺同居膈上,肺為嬌臟,移寒移熱,總 之易入。但寒邪入而外束,熱邪入而外傳,均一肺消 而治,則有分矣。
劉河間論三消之疾,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 氣太甚,六氣中已遺風火二氣矣。且以消渴、消中、消 腎分名三消,豈中下二消無渴可言耶?及引《經》言「有 心肺氣厥而渴,有肝痹而渴,有痹熱而渴,有胃與大 腸結熱而渴,有脾痹而渴,有腎熱而渴,有小腸痹熱 而渴。」愈推愈泛,其不合論消渴,但舉渴之一端,為燥 熱亡液之驗,誠不可解。《玉機微義》深取其說,發暖藥 補腎之誤。吾不知暖藥果為何藥也?世豈有以暖藥 治消渴之理哉?其意蓋在非《金匱》之主腎氣丸耳。夫 腎氣丸蒸動腎水,為治消渴之聖藥,後世咸知之,而 何柏齋復辨之昌,恐後學偶閱子和、宗厚之說,反滋 疑眩,故再陳之。
癉,成為消中,胃熱極深,胃火極熾,以故能食易饑多 渴。諸家咸謂宜用大承氣湯下之矣。不知積漸之熱, 素蘊之火,無取急下,下之亦不去,徒傷腸胃,轉增其 困耳。故不得已而用大黃,當久蒸以和其性,更不可 合枳實、厚朴同用,助其疾趨之勢。潔古用本方,更其 名曰順利散,隱然取順利,不取攻劫之意。方下云:「治 中消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 不可多利,昌恐微利至不欲食,胃氣已不存矣。承氣 非微利之法,而可瀆用乎?子和更其方為加減三黃 丸,合大黃、芩、連用之,不用枳、朴矣。方下云:「治丹石毒 及熱渴,以意測度,須大實者方用。」曾不思消渴證真 氣為熱火所耗,幾見有大實之人耶?然則欲除胃中 火熱,必如之何而後可。昌謂「久蒸大黃與甘草合用, 則急緩互調,與人參合用,則攻補兼施。如充國之屯 田金城,坐困先零,庶幾可圖三年之艾。」目前縱有乘 機鬥捷之著,在所不舉,如之何欲取效眉睫耶?昔賢 過矣。
《律五條》
编辑
凡治初得消渴病,不急生津補水,降火徹熱,用藥無 當,遷延誤人,醫之罪也。
凡治中消病成,不急救金水二臟,泉之竭矣。不云「自 中」,醫之罪也。
凡治肺消病,而以地黃丸治其血分;腎消病而以白 虎湯治其氣分,執一不通,病不能除,醫之罪也。 凡消渴病少愈,不急回枯澤槁,聽其土燥不生,致釀 瘡疽無救,醫之罪也。
凡治消渴病,用寒涼太過,乃至水勝火湮,猶不知反, 漸成腫滿,不救,醫之罪也。
《景岳全書》〈臣張介賓著〉
编辑
《論證》
编辑
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 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 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謂之膈消也。 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饑,不為肌肉,而日加削瘦, 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
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 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故又名「腎消」也。此三消 者,古人悉認為火證,然有實火者,以邪熱有餘也。有 虛火者,以真陰不足也。使治消證而不辨虛實,則未 有不誤者矣。
消證有陰陽,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饑者曰消穀;小便淋濁如膏者,曰腎消。凡此者,多由於火 盛則陰虛,是皆陽消之證也。至於陰消之義,則未有 知之者。蓋消者,消爍也,亦消耗也。凡陰陽血氣之屬, 目見消敗者,皆謂之消,故不可盡以火證為言。何以 見之?如《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 不治。」此正以元氣之衰,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氣,而 氣悉化水,豈非陽虛之陰證乎?又如《邪氣臟腑病形 篇》言:「五臟之脈細小者,皆為消癉。」豈以微小之脈,而 為有餘之陽證乎?此《內經》陰消之義,固已顯然言之, 而但人所未審耳。故凡治三消證者,必當察其脈氣、 病氣、形氣,但見本元虧損,及假火等證。必當速救根 本。以資化源。若但知為火。而專務清理。未有不陰陽 俱敗者矣。
《論治》
编辑
凡治消之法,最當先辨虛實。若察其脈證,果為實火 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 由真水不足,則悉屬陰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 使陰氣漸充,精血漸復,則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則 陰無以生,而日見消敗,益以困矣。
上消善渴,中消善饑,雖曰上消屬肺,中消屬胃,然總 之火在上中二焦者,亦無非胃火上炎而然,但當微 為分別以治之。若二焦果由實火,則皆宜白虎湯主 之。若渴多饑少,病多在肺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 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或加 減一陰煎之類主之。一云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 宜降火清金。以蘭香葉、白葵花、黃蘗、知母,少加升麻, 以引清氣上升,而渴自止。此說亦可酌用。
中消火證,以善饑而瘦,古法直以調胃承氣湯及三 黃丸之類主之。然既已善饑,其無停積可知。既無停 積,則止宜清火,豈堪攻擊?非有乾結不通等證,而用 此二劑,恐非所宜。若其果屬胃火,別無虛證,宜三補 丸、玉泉散、白虎湯及抽薪飲之類,皆可擇而用也。 下消證小便淋濁,如膏如油,或加煩躁耳焦,此腎水 虧「竭之證,古法用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固其宜矣。」 然以余觀之,則亦當辨其寒、熱、滑、澀,分而治之,庶乎 盡善。若淋濁如膏,兼熱病而有火者,宜補而兼清,以 加減一陰煎,或補陰丸、大補陰丸,或六味地黃丸加 黃蘗、知母之類主之。若下消而兼澀者,宜補宜利,以 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下焦淋濁而全無火者,乃 氣不攝精而然,但宜壯水養氣,以左歸飲、大補元煎 之類主之。若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化液者,猶當 以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下焦無 火而兼滑者,當以固腎補陰為主,宜祕元煎、固陰煎 及芩朮菟絲丸之類主之。
三消證,古人以上焦屬肺,中焦屬胃,下焦屬腎,而多 從火治,是固然矣。然以余論之,則三焦之火多有病 本於腎,而無不由乎命門者。夫命門為水火之腑,凡 水虧證固能為消為渴,而火虧證亦能為消為渴者, 何也?蓋水不濟火,則「火不歸原,故有火遊於肺而為 上消者,有火遊於胃而為中消者,有火爍陰精而為 『下消』」者。是皆真陰不足。水虧於下之消證也。
「又有陽不化氣,則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 所以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 涸者,是皆真陽不足,火虧於下之消證也。陰虛之消, 治宜壯水,固有言之者矣。陽虛之消,謂宜補火,則人 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氳徹頂;槁禾得雨,生意歸 巔。此無他,皆陽氣之使然也,亦生殺之微權也。」余因 消證多虛。難堪剝削。若不求其斲喪之因。而再伐生 氣。則消者愈消。無從復矣。故再筆於此。用以告夫明 者。
《石室祕籙》〈臣陳士鐸著〉
编辑
《消渴證治》
编辑
消渴之證,雖分上中下,而腎虛以致渴,則無不同也。 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腎為主,不必問其上中下之消 也。吾有一方最奇,名「合治湯」:熟地三兩,山茱萸、麥冬 各二兩,車前子五錢,元參一兩,水煎服,日日飲之,三 消自愈。此方補腎而加清火之味,似乎有腎火者宜 之,不知消證非火不成也。我補水而少去火,以分清 水濕之氣,則火從膀胱而出,而真氣仍存,所以消證 易平也,又何必加桂附之多事哉。惟久消之後,下身 寒冷之甚者,本方加肉桂二錢,亦響應異常,倘不遵 吾分兩,妄意增減,亦速之死而已,安望其有生哉。 消渴之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皆腎水之不足也。 倘用瀉火止渴之藥,愈消其陰,必至更助其火,有渴 甚而死者矣。治法必須補腎中之水,水足而火自消。 然而此火非實火也,實火可以寒消,虛火必須火引, 又須補腎中之火,火溫於命門,下熱而上熱自除矣。 方名「引火升陰湯。」元參二兩,肉桂、北五味各二錢,山 茱茰四錢,熟地、麥冬各一兩,巴戟天五錢,水煎服。此 方大補腎中之水,兼溫命門之火,引火歸原,而火氣 自消,正不必止渴而渴自除,不必止消而消自愈也大渴之證,必用石膏,往往有一晝夜而用至斤許者, 蓋熱之極,藥不得不用之重,此時倘守定不可多與 之言,必殺之矣。但此等證,乃萬人中一有之,不可執 之以治凡有胃火之人也。
大渴之證,用石膏以平胃火,無人不知矣。尚有未知 其故者,胃火飛騰奔越,不啻如火之燎原,必得傾盆 之雨,始能滂沛而息滅之原取其一時權宜之計,故 可暫時用之,多能取效,必不可久用,久用則敗亡也。 尚有一方併傳,以為臨證之鑒,大渴不止,方用石膏 數兩,知母三錢,糯米一撮,麥冬三兩,人參亦數兩,與 石膏同用。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竹葉百片,元參二兩, 水煎服。
方一
编辑五苓散〈金匱下同〉
编辑治小便不利而渴
茯苓、 豬苓去皮 白朮各七錢半, 桂心半兩 澤瀉一兩二錢七分。
右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豬苓湯
编辑治「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煑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文蛤散
编辑治渴欲飲水不止
文蛤四兩。
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人參石膏湯〈河間〉
编辑治膈消。上焦煩渴。不欲多食。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 知母七錢, 甘草四錢。
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良方》有黃芩、杏仁。
加減地骨皮散〈錢氏〉
编辑治上消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半夏 地骨皮 黃芪 赤茯苓 白芍藥 石膏 黃芩 桔梗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薑五片,水煎,食遠溫服。
竹葉石膏湯〈仲景〉
编辑治消渴
石膏一斤 麥門冬去心一升 半夏半升,湯洗 粳米半升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竹葉二把
右七味,以水一斗,煑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煑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竹葉黃芪湯
编辑治「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 生地黃各二錢 黃芪 麥冬 當歸 川芎 黃芩炒 甘草 芍藥 人參 半夏 石膏煅,各一錢
右水煎服
黃芪湯〈河間下同〉
编辑治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少溲多。當補肺平心。
黃芪三兩, 五味 人參 桑皮 麥冬各二兩 枸杞子 熟地黃各一兩半
右剉,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麥門冬飲子
编辑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 茯神 麥冬 五味子 生地黃 知母 炙甘草 葛根 䒷蔞根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煎至七分,溫服無時。
門冬飲子〈易老〉
编辑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七錢半。
五味子、 麥門冬各半兩
右,薑水煎服。《一本》有地骨皮,無枸杞子。
加減三黃丸〈子和〉
编辑治丹石毒及熱渴。以意測度。須大實者方用。
黃芩 「春四兩, 夏秋六兩, 冬三兩」
大黃 「春三兩, 夏一兩, 秋二兩, 冬四兩 黃連, 春四兩, 夏七兩, 秋三兩, 冬二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服一月病愈。
豬肚丸〈三因方〉
编辑治強中消渴
黃連、 粟米、 䒷蔞根、 茯神各四兩, 知母、 麥門冬各二兩
右為細末,將大豬肚一箇洗淨,入藥末於內,以麻線縫合口,置甑中,炊極爛,取出藥別研,以豬肚為膏,再入煉蜜,搜和前藥杵勻,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參湯下。又方「加人參、熟地黃、乾葛。」 又方除知母,粟米用小麥。
化水丹〈潔古〉
编辑治手足少陰渴飲不止,或心痛者。《本事》治飲冷水多者。
川烏臍大者四枚,炮去皮, 蛤粉用厚者炮,六兩 甘草炙,一兩 牡蠣生,三兩
右為細末,酢浸蒸餅為丸,每服十五丸,新汲水下。心痛者,酢湯下,立愈。飲水一石者,一服愈。《海藏》云:「此藥能化停水。」
神仙減水法
编辑一名《斬龍劊子手》。治三焦虛熱,消渴飲水無度。
人參 花粉 知母 黃連 苦參 麥門冬 浮萍 白扁豆 黃芪各一兩 黃丹少許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
生津甘露飲子
编辑治「消渴,膈消,大渴,飲水無度,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下,腹時脹滿疼痛,渾身色黃,目白晴黃,甚則四肢痿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痛。」
石膏二錢半 桔梗三錢 人參 薑黃 升麻 甘草炙 山梔 知母酒洗,各二錢 白豆蔻 白芷 連𧄍 甘草生 蓽澄茄各一錢 黃連 木香 柴胡各三分 藿香二分 麥冬 歸身 白葵花 蘭香各五分 黃蘗酒炒 杏仁去皮,各 一錢半 全蠍一枚,去毒
右為末,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捏作餅子,曬乾,杵碎如黃米大,每服二錢,抄在掌中,以舌䑛之,隨津嚥下,或白湯少許送亦得。此治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瘡瘍下消矣。一方:石膏一兩二錢,薑黃、山梔仁各一錢。
黃連膏
编辑治證同前
黃連一斤,研細為末。 牛乳汁、 白蓮藕汁
生地黃汁各一斤。
右將汁熬膏,搓黃連末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湯下,日進十服。
生地黃膏
编辑治證同前
生地黃碗大,一握, 冬蜜一碗 白茯苓一兩 人參半兩
右先將地黃洗搗爛,以新汲水調開,同蜜煎至一半,入參、苓末拌和,以磁器密收,匙挑服。
順利散〈潔古〉
编辑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利。」
厚朴 枳實各一兩 大黃煨,四兩
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參蒲丸
编辑治食㑊。胃中結熱。消穀善食。不生肌肉。
人參、 赤茯苓、 石菖蒲、 遠志、 地骨皮。
牛膝酒浸。各一兩
右為末,煉蜜丸,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加味錢氏白朮散
编辑治消中消穀善饑
人參 茯苓 白朮各二錢 柴胡 枳殼麩炒 藿香 乾葛 五味子 木香 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食遠服
清涼飲子
编辑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羌活梢 柴胡梢 黃芪根炙 生甘草梢 酒黃芩 酒知母 甘草炙,各一錢 防風梢 酒生地黃 防己各五分 桃仁 杏仁各五粒 當歸六分 紅花少許 升麻梢四分 酒黃蘗、 龍膽草 石膏各一錢半
右,水二盞,酒一小盞,煎服。
甘露膏
编辑一名「蘭香飲子。」 治消渴,飲水極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半 甘草生,一錢炙,五分 防風根一錢, 人參 製半夏、 蘭香、 白豆蔻、 連𧄍、 桔梗、 升麻各五分
右為末,水浸蒸餅丸,或捏劑作薄餅子,曬乾,碎如米大,每用淡薑湯調下二錢。
爛金丸
编辑治熱中消渴,止後補精益血,益諸虛,解勞倦,去骨節間熱,寧心強志,安神定魄,固臟腑,進飲食,免生瘡瘍。
大豬肚一具, 黃連三兩, 生薑研, 白蜜各二兩先將豬肚淨洗控乾,復以蔥椒酢麵等同藥,以水酒入銀石器內煑半日,漉出黃連,洗去蜜酒令盡,剉研為細末,再用水調為膏,入豬肚內,以線縫定,仍入銀石器內水煑爛,研如泥,搜和下項藥。
人參 五味子 杜仲去皮,薑汁炒,去絲 山藥 石觓 山茱萸去核 車前子 新蓮肉去皮心 𪔀甲酢炙 熟地黃 當歸各二兩 磁石煅 白茯苓 槐角子炒 川芎各一兩 黃芪四兩 菟絲子酒浸,蒸研,五兩 麝香一錢,別研入
沉香半兩。
右為細末,用豬肚膏搜和得所,如膏,少添熟蜜,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酒或糯米飲送下。《一方》有白朮二兩,陽起石一兩。
天門冬丸
编辑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饑。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
天門冬去心 土瓜根乾者 䒷蔞根 熟地黃 知母焙 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 鹿茸酒炙 五味 赤石脂 澤瀉各一兩半 牡蠣煅,二兩 雞內金三具,微炙 桑螵蛸十枚,炙 苦參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粟米飲送下,食前。
豬腎薺苨湯
编辑治消中。日飲水八九升者。
豬腎一具, 大豆一升 薺苨 石膏各三兩 人參 茯苓 知母 葛根 黃芩 磁石綿裹 䒷蔞根 甘草各二兩
右㕮咀,用水一斗五升,先煑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藥,煑取三升,分作三服,渴急飲之。下焦熱者,夜輒服一劑,渴止勿服。《一方》「茯苓」 作「茯神。」
腎瀝散
编辑治消腎。腎氣虛損。發渴。小便數。腰膝痛。
雞䏶胵微炙 遠志 人參 桑螵蛸炒 黃芪 澤瀉 熟地 茯苓 龍骨 桂 當歸各一兩 麥門冬 川芎各二兩 五味子 炙甘草
元參各半兩 磁石三兩,研碎,水淘去赤汁
右剉碎,每服「用羊腎一對,切去脂膜,先以水一盞半,煑腎至一盞,去水上浮脂及腎,次入藥五錢,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服,晚食前再服。」
金銀箔丸
编辑治消腎。口乾眼澀陰痿。手足煩疼。小便多。
金箔、 銀箔各一百片,俱細研, 丹砂細研。
䒷蔞根各二兩 巴戟去心 山藥 五味子 澤瀉各一兩半 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乾
天冬各二兩半 黃連四兩 白茯苓 生地焙 葛根各三兩 麥冬焙,三兩半
右除別研藥外,為細末,再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不拘時粟米飲送下。
白茯苓丸
编辑治消腎,因消中之後,胃熱入腎,消爍腎脂,令腎枯燥,遂致此疾,兩腿漸細,腰腳無力。
白茯苓 覆盆子 黃連 花粉 萆薢 人參 熟地 元參各一兩 石觓 蛇牀子各七錢半 雞䏶胵三十具,微炒
右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煎磁石湯送下。
龍鳳丸
编辑一名「龍肝鳳髓丸。」 治腎消。
鹿茸一兩,酒炙 菟絲子酒浸 山藥各二兩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濃煎人參湯亦可。一方用麪糊為丸,鹽酒鹽湯任下。
參芪湯
编辑治前證
人參 桔梗 天花粉 甘草各一兩 白芍藥 黃芪鹽湯浸炙,各二兩 白茯苓 五味各一兩半
右剉,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日進四服,留滓合煎。《一方》有乾葛、木瓜、烏梅。
加減八味丸
编辑治「腎水枯竭,不能上潤,心火上炎,不能既濟,心煩躁渴,小便頻數,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漸削,或腿腫腳先瘦小。」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 澤瀉酒潤蒸,各八錢 五味子微炒,一兩半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山茱萸肉焙 熟地蒸七次,焙 山藥微炒,各二兩
右各研末,秤和勻,煉蜜丸梧子大。五更初,溫酒鹽湯任下三五十丸,午前晚間空腹再服。此藥不惟止渴,亦免生癰疽,久服永除渴疾,氣血加壯。
===忍冬丸===
治渴疾愈。須預防發癰疽。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之。一名「老公鬚」, 一名「蜜啜花」,一名「金銀花」,《一名左𦆑藤》。水洗淨用。
右用米麯酒於瓶內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為末,即以所浸酒煑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飲任下。一方用忍冬草煎服。此藤凌冬不凋,三月開花五出,黃白相間,微香,蔕帶紅。《外科精要》又以酒煑窨服,取時不犯鐵氣,服至大小腸通利。此藥到得力用乾者,不及生者,效速。仍治五種飛尸。酒研傅瘡亦好。但留一口泄毒氣。真經效奇藥也。此藥不特治癰。亦能止渴。并五痔諸漏。
藍葉散
编辑治渴利口乾煩熱。背生癰疽。赤焮疼痛。
藍葉 升麻 元參 麥門冬 黃芪 葛根 沉香 赤芍藥 犀角屑 甘草生用,各一兩 大黃二兩,微炒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薺苨丸
编辑治「強中為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溢自出,消渴之後,多作癰疽,皆由過服丹石所致。」
薺苨 大豆去皮 茯神去木 磁石煅,研極細 元參 石觓去根 䒷蔞根 地骨皮去木 鹿茸各一兩 沉香不見火 人參各半兩
熟地黃酒蒸,一兩
右為細末,用豬腎一具,如食法爛煑,杵為丸,如梧桐子大。如難丸,入少酒糊或煉蜜亦可。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瞿麥湯
编辑治消渴欲成水氣。面目并足膝脛浮腫。小便不利。
瞿麥穗 澤瀉 滑石各半兩 防己七錢半 黃芩 大黃各二錢半 桑螵蛸炒,十四枚
右㕮咀,每服三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良久再服。
葶藶丸
编辑治消渴後成水病浮腫
甜葶藶隔紙炒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麩炒黃 䒷蔞仁 漢防己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赤茯苓煎湯下,日三四服。
天花散〈直指方〉
编辑一名「玉泉散」 ,治消渴之聖藥。
天花粉、 生乾地黃各二錢, 乾葛、 麥門冬、 五味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右剉,作一貼,粳米百粒煎服。
生地黃飲子〈簡易方〉
编辑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人參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芪蜜炙 天冬 麥冬 澤瀉 枳殼麩炒 石觓炒 甘草炙 枇杷葉去毛炒,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臨臥服。此方乃全用「二黃丸甘露飲料,生精補血,潤燥止渴,佐以澤瀉、枳殼,疏導二腑,使心火下行,則小腑清利,肺經潤澤,則大腑流暢,宿熱既消,其渴自止,造化精深,妙無踰此。」
黃芪湯
编辑治諸渴疾
黃芪蜜炙 茯苓 䒷蔞根 麥門冬 生地黃 五味子 炙甘草各一錢半
水二鍾,煎至一鍾。食遠服。
梅蘇丸
编辑治消渴。膈熱煩躁。生津液。
白梅肉 蘇葉 烏梅肉各半兩 《百藥煎》三兩 麥門冬去心,七錢半 訶黎勒 人參各二錢半 甘草炙,一兩半
右為細末,煉黃蠟汁和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含化嚥津,行路解渴。
苦楝湯〈夷堅志〉
编辑治消渴有蟲
苦楝根皮取新白皮一握,切,焙, 麝香少許
右,水二椀,煎至一椀,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自後下蟲三四條,類蚘蟲而色紅,其渴頓止。乃知消渴一證,有蟲耗其津液。
豬脊湯〈三因方〉
编辑治三消渴疾
豬脊骨一尺二寸, 大棗四十九枚, 木香一錢, 新蓮肉四十九粒, 炙甘草三兩。
右用水五椀,同煎取汁,渴則飲之。
水蛇丸〈聖惠方〉
编辑治消渴。四肢煩熱。口乾心躁。
活水蛇一條剝皮炙黃為末。 天花粉末煎稠麝香一分 蝸牛五十箇,水浸五日,取涎
右用粟飯和丸「菉豆大」 ,每服十丸,薑湯下。
降心湯〈得效方〉
编辑治「心火上炎,腎水不濟,煩渴引飲,氣血日消。」
《天花粉》二錢 人參 遠志 當歸 熟地黃 白茯苓 黃芪蜜炒 五味子 甘草各一錢。
右作一貼,棗二枚,水煎服。《良方》有川芎一錢。
清心蓮子飲〈局方〉
编辑治「心火上炎,口乾煩渴,小便赤澀。」
蓮子二錢 赤茯苓 人參 黃芪蜜炙,各一錢 黃芩 車前子炒 麥冬 地骨皮 甘草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一本》有「柴胡。」
生津養血湯〈醫鑑〉
编辑治上消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麥冬各一錢, 川芎、 黃連各八分, 花粉七分, 知母、 黃蘗並蜜炒 蓮肉、 烏梅、 薄荷、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黃芩湯〈回春〉
编辑治上消
片芩 梔子 桔梗 麥門冬 當歸 生地黃 天花粉 乾葛 人參 白芍藥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入烏梅一箇,水煎服。
生津甘露湯
编辑一名「清涼飲子。」 治消中能食而瘦,大便燥。小便數。
石膏、 草龍膽、 黃蘗各一錢 柴胡、 羌活、 黃芪、製 酒知母、 酒黃芩、 炙甘草各八分 當歸身六分 升麻四分, 防風、 防己、 生地、 甘草各三分 「杏仁十箇 桃仁五箇, 紅花少許」
右剉,作一貼,水二盞,煎至一盞,加酒一匙,稍熱服,不拘時。
人參散〈子和〉
编辑治消中
滑石二兩, 寒水石、 甘草各一兩, 石膏五錢, 人參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
黃連豬肚丸
编辑治消渴消中,亦治強中證。
雄豬肚一箇, 黃連五兩。 《麥門冬》、 知母。
《䒷蔞根》各四兩。
右四味,為末,入豬肚內,以線封口,置甑中蒸爛,於石臼中搗令爛,入蜜少許,作丸梧子大,米飲下百丸。按《千金》有粱米五兩,䒷蔞、茯神各四兩,知母三兩,麥冬二兩,豬肚黃連同。
藕汁膏〈丹溪〉
编辑治胃熱消中
白藕汁、 生地黃汁、 牛乳汁、 黃連末、 薑汁、 天花粉末。
右以各汁調二末,入白蜜為膏,以匙抄取,徐徐留舌上,以白湯送下,日三四次。。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