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82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八十二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八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八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六十二

  外科癰疽疔毒門四

  李梴醫學入門癰疽證治 疔瘡證治 紅絲瘡證治 多骨疽證治

  樓英醫學綱目行年血忌 虛實寒熱宜忌 不可患癰疽者七處 疔瘡

  王肯堂證治準繩癰疽之源 癰疽之別 脈法 分經絡 諸經向導藥

   善惡 虛實 內消 內托 敷貼 淋洗

藝術典第三百八十二卷

醫部彙考三百六十二 编辑

《外科》癰疽疔毒門四:

《明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癰疽證治》
编辑

癰者壅也,為陽,屬六腑,毒騰於外,其發暴而所患浮 淺,不傷筋骨。疽者沮也,為陰,屬五臟,毒攻於內,其發 緩而所患深沉,傷筋蝕骨。凡年壯氣血勝毒則順,年 老毒盛氣血則險。有內因飲食積毒者。《經》曰:「膏粱之 變,足生大疔。」榮氣不從,逆於肉理。榮氣即胃氣,胃和 則榮衛順而滋養皮膚。膏粱金石,厚衣烘被,以致蘊 熱。臟腑濕熱聚下,燒爍腎水,陰火熾盛,八脈沸騰,經 隧凝滯,故水穀精微,不能上行,陽道反逆,聚肉之腠 理而成癰。有外感風寒濕氣蘊毒者。《經》曰:「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皮肉。」又曰:諸癰腫筋攣骨痛者,此寒氣之 腫,八風之變也。蓋風濕外侵,鬱久為熱,自膀胱左遷, 移熱小腸。小腸移熱於膽,風性上衝,瘡形高,色赤作 痛,小則為癤,大則為癰而已,非若疽之自裏也。有因 心氣鬱結,饑飽勞役,房室過度,水竭火炎,痰氣凝滯 而成,所謂相火能為瘡瘍,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是 也。因火有君相,瘡分微甚,或欝痛而不甚腫,或虛腫 而不甚痛。雖然病該三因,總皆濕熱。《丹溪》云:「人身血 行脈中,氣行脈外,氣」血周流不息,惟寒濕搏之,則凝 滯而行遲;火熱搏之,則沸騰而行速。氣為邪欝,津液 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滯於陽而 為癰。血為邪欝,隧道或溢或結,積久溢出脈外,氣為 之亂,此陽滯於陰而為疽。蓋陽氣無形,陰血有質,必 濕熱泣血,而後發為癰疽。故《局方》曰:「癰疽皆熱盛血 也。」又曰:二熱相搏。熱化為膿。蓋熱非濕則不能腐壞 肌肉為膿。譬如夏熱諸物。皆不壞爛。壞爛者必在交 秋濕熱大行之際。此理甚明。

癰疽,有大而愈者,有微如豆而死者。陽發初起,皮薄 作熱,色赤焮腫疼痛,潰後肉色紅活,此為外發;更加 身健能食,發熱便祕,脈數有力,為純陽,易治。陰發初 起,皮厚不熱,色黯微腫,硬如牛領之皮,不痛陷軟,不 作膿,不潰,微開闊,破後肉色紫黑,此為內發;未潰,臟 腑已經壞爛,更加身倦少食,不熱便利,脈軟無力,為 「純陰,不治。又有半陰半陽,似腫非腫,似痛非痛,似赤 非赤,似潰非潰,脈數無力,如陽多陰少,用藥托裏,變 陽者生,陰多陽少,用藥托亦不起,投陰必死。」就中尤 以有熱無熱,為死生妙訣。蓋陽證有熱,則氣血行而 生肌;陰證無熱,則氣血滯而不斂。遇有熱者,切不可 退熱,但宜溫藥清滲。些小癤毒無熱亦不妨。 癰疽雖止發於一經,或兼二經,多有挾風挾濕、挾痰、 挾氣、挾血、挾陰虛等證。大概風、氣、食三種,俱以不換 金正氣散加川芎、木香為主。兼風多痒,加祛風藥;兼 氣多痛,加調氣藥;兼食多發寒熱,加消積藥;兼濕多 腫,加滲濕藥。又云:熱瘡焮痛,虛瘡淡白,風寒瘡口帶 白。古方外因四氣,單用大黃半生半熟甘草節等分 為末,每空心酒下一匙,以利為度。《內因》七情,單用遠 志為末,酒調二錢,澄清服,以查敷患處不內。《外因》金 石炙煿、房勞、國老膏,一切熱毒,槐花酒、金石藥毒,則 堅硬如石,不痛,宜甘草黑豆煎湯解之。虛勞瘦弱,榮 衛否澀,患處重著,如負石然,因其有骨蒸潮熱也,治 宜滋補,故不可用賽命丹等香燥疎泄之藥,亦不可 過用降火滯脾之藥。惟腎氣丸、扎裏散甚得其宜。且 古方謂「毒藥衝蒸,癰疽極重。」

近骨者多冷,久則化血為蟲。多痒少痛。近虛者多熱, 久則傳氣成漏。多痛少痒。

腦發,屬腎脈,足太陽經。鬢發,手足少陽經。眉發,手足 太陽少陽經。頤發、髭發,足陽明經。腮發,手陽明經。背 發,中屬督脈,餘皆足太陽經。腋發,手太陽經。乳發,內 陽明、外少陽經。乳頭,足厥陰經。腎癰,足太陽經。外腎 癰,足厥陰經。腿發,外足三陽、內足三陰經。喉癰,臍癰, 任脈足陽明經。穿襠發,督、衝、任三脈。跨馬癰,囊癰,足 厥陰經,內疽肺癰手太陰經,腸癰手太陽陽明經,胃 脘癰足陽明經。若少陽少陰太陰多氣少血,厥陰太 陽多血少氣,肉皆難平,惟手足陽明氣血俱多,分經 用藥,則不犯經禁病禁,以致妄下妄汗。且瘡屬腎經 者最重,「脾肺二經者次之,他經者又次之。腦乃諸陽 所在,咽喉飲食所通,腎俞命根所係」,皆至險之地,又 不可多著艾灸,俗拘於人形瘡樣,而忽經絡,謬哉毒因外感發者,內無便溺阻隔,外有六經形證,腫痛 雖甚,飲食如常,脈浮數,邪在表也,宜托裏微汗,以表 散之。如發,「腦、項、背分,黃連消毒散;尻、臀分,內托羌活 湯;臂上,白芷升麻湯;乳胸,內托升麻湯;兩脅,十味中 和湯;腿外側,內托酒煎」湯。腿內近膝股內托,芪柴湯。 通用敗毒散、九味羌活湯。辛熱手足太陰經分,自汗 浮腫,流注四肢,附子六物湯。辛溫發熱,十六味流氣 飲、賽命丹。暑月內托復煎散。寒月內托十宣散,或不 換金正氣散。《丹溪》治形實脈浮數,冬月背生紅腫,及 胛骨不痛者,用桂麻各半湯,加生附酒、蘗䒷蔞仁、甘 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芩半夏薑煎服,六貼而愈。此 正內托法也。有謂「瘡家身痛不可汗,汗之則發痓者, 邪不在表而誤汗也。」

內傷飲食積毒者,腫痛異常,外無六經形證,內有便 溺阻隔,口渴煩躁,脈沉實,為邪在裏,急與寒涼攻裏, 內疎黃連湯、瀉心湯、活命飲、四順清涼飲。輕者清熱 消毒飲加紫草,或清心散滲之。

「內積熱毒,外又感邪,宜發表攻裏,五香連𧄍湯、防風 通聖散;毒盛者,解毒湯,下神芎丸;濕盛者,除濕丹。」 毒因內傷虛損,房勞鬱怒而發者,形雖腫痛,外無六 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邪在經也。「不可妄施 汗下,只宜補形氣,調經脈,和榮衛,或專補脾胃可也。 鬱怒者,十六味流氣飲;虛勞者,托裏消毒散、內托復 煎散、補中益氣湯。」古人治癰以寒藥者,正治法也。治 疽以熱藥者,從治法也。蓋藥性熱則宣行,寒則疎泄, 疽乃有形之物,非熱藥從治,豈能行之乎?此內托內 疎,正治從治之義也。 潰後氣血大虛,惟恐毒陷,托裏之法,一日不可缺也。 古方「托裏散、托裏清中湯、托裏定中湯、托裏和中湯、 托裏建中湯、托裏抑青湯。」「托裏益黃湯」、「托裏益氣湯 選用。」葢托裏,則氣血壯而脾胃盛,膿穢自排,毒氣自 解,死肉自潰,新肉自生,瘡口自斂。若不務補托,而誤 用寒涼,反助邪火,膿多臭穢,甚則脈洪大渴,真氣虛 而死矣。丹溪云:「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更與滋補, 乃可萬全。」又不必泥氣質素實,及參芪滿中滯痰也。 但初潰時,間有熱毒盛者,量加消毒清劑。如發背搭 肩,膜破穿心必死,尤宜托裏,免致毒陷。托裏即護心 也。若毒氣上攻,心神昏悶欲嘔者,間服「護心散以救 之。如帶表邪面赤等證,勢未甚起者,內托復煎散,或 內托十宣散」暫服。若無熱毒表邪,但見穢氣觸犯,虛 熱少食不睡者,便進人參黃芪湯;但見膿多心煩少 睡者,便進聖愈湯。但見脾虧氣弱,不能生肌收斂者, 便進「補中益氣湯。」但見腎虛不能消潰收斂,或晡熱 作渴者,便進「八味丸或腎氣丸,緊急不及作丸,大料 煎服,預防救危」,始終妙劑。若不務根本,而專用敷圍 生肌之藥,則斂口太速,毒反內攻,或旁邊再發一癰 者有之;或愈後而惡證頓起,大命隨去者有之。惟務 內治,而不貴外治者為高。

「形傷則痛,氣傷則腫。或先痛後腫傷乎血;先腫後痛 傷乎氣。腫痛並攻,氣血俱傷,皆因臟腑不和,而非外 治能調。古法隔蒜灸法、豆豉餅,惟外傷成瘡者不宜。 自內發者,痛則灸至不痛,不痛則灸至痛時方住,早 覺早灸為佳。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十灸七 活;五日六日,十灸四活;過七日則不可灸矣。」其餘點 割敷透。間有毒盛者。量用之則可。

癰疽毒氣已成,宜托裏以速其膿。膿成者,當驗其生 熟淺深而針之。若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 者,發於筋脈;肉色不變者,附於骨也。按之熱者有膿; 不熱者無膿;按之便痛者,膿淺;大按方痛者,膿深;按 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按之而復起者,膿已成;按之 都軟者,無膿;不痛者,血瘤;痛者氣瘤;按之一邊軟者, 有膿。若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泄,膿反難成。若膿熟而 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若瘡深而針淺,內膿不出, 外血反泄;瘡淺而針深,內膿雖出,良肉受傷。元氣虛 者,必先補而後針其膿,諸證自退。若瘡毒熾盛,中有 肉黯者,宜內壯脾胃,外塗「單巴豆膏」,令其黯處漸低, 赤處漸高。六七日間,赤黯之處,自有裂紋,如刀劃狀, 黯肉漸潰,當用鈹針利剪,徐徐引去。若膿出肉腐,腫 痛仍作,必內有筋間隔,宜再引之,急補脾胃,不痛者 純用補藥,庶可收斂。若妄施針刀,傷肉出血,斷之不 止者立危,其《鈹針》用馬銜鐵為之。

人身氣血,遇溫則散,遇寒則凝,概敷寒涼,閉塞腠理, 氣凝血瘀,舊肉不潰,新肉不生,則毒反內攻,難以潰 斂,甚則不起。必內分陰陽用藥,外分陰陽敷圍,內外 夾攻,藥氣相通為妙。純陽證內服「內疎黃連湯、清熱 消毒飲之類,外敷抑陽散。」半陰半陽證內服「托裏消 毒散,外敷陰陽散。」純陰證內服補中益氣湯,加薑附 入酒煎,外敷「抑陰散。」

點瘀,爐灰膏以去惡肉,藥線三品錠子以透膿管,皆 欲敗腐盡除,不至侵蝕筋骨,非得已而用之也。 癰疽不可不痛,不可大痛。未潰前痛者,為熱毒便祕宜《內疎》黃連湯、解毒湯。作膿痛者排之;膿脹痛者針 之。已潰膿出反痛者,虛也。氣虛,四君子湯加歸、芪;血 虛,四物湯加參、芪;氣血俱虛,托裏益氣湯。脾虛者,托 裏和中湯。腎虛者,腎氣丸。因登廁犯穢氣觸者,藥中 加乳香、芷、芍之類和之。風寒逼者,加防風、桂枝之類 溫散之。燥者潤之,濕者導之。果係瘀血惡肉凝滯者, 方可乳香止痛散和之。

「瘡口不斂,由於肌肉不生,肌肉不生,由於腐肉不去, 腐肉不去,由於脾胃不壯,氣血不旺」,必以補托為主, 而佐以行經活血之藥,則肌肉受毒者自生,死者自 潰,又何待於點割也。大要氣虛體倦食少者,補中益 氣湯;血虛晡熱內熱者,四君子湯加歸、地、牡丹皮;膿 水清稀者,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湯。或不痛,或大痛,或 「不赤,或內膿不潰,或外肉不腐者,氣血虛敗,桑枝灸 法」、十全大補湯加薑桂,壯其陽氣,則四畔即消,瘡頭 即腐。若脾胃虛弱,漫腫不赤者,六君子湯倍白朮。若 初起腫痛,或因尅伐及入房,以致色黯而不痛者,乃 陽脫變陰,急用古參附湯以救之。間有血分虛熱者, 瘡口肉色必赤,四物湯加山梔、連𧄍。氣分虛熱煩渴 者,竹葉黃芪湯。要知瘡口難斂,或漸大漸開出血者 危。俗皆以腫痕所至為暈,非真暈也。暈生於瘡口之 畔,狀如紅筋,二暈、三暈尚可,四暈、五暈者死。

洗藥疎通氣血,膿血焮聚之時,所賴朝夕煖酢蘸洗 敗肉,或洗毒散、肉汁湯。風冷瘡口白者,乾艾煎湯亦 好。

膏藥多熱,輕小瘡癤貼之即消,發表不遠熱之意也。 若大毒初起,用之迷塞凝滯,為禍不小。惟潰後只用 白蠟膏、太乙膏或水粉膏外護不致破傷風寒。 婦人調血開鬱為主。值經閉及潰後,月水又發,所患 堅硬不破,不腫不疼者凶。小兒主生胎毒,或有飲食 積熱者,藥稍宜清涼。如素稟受體薄,及稍長而久病 者,仍以補托氣血脾胃為主治之。

脈證俱熱者,未潰先內消解毒,已潰後托裏消毒。脈 證俱虛者,未潰前托裏消毒,已潰後托裏補中,治其 瘡而諸證自退。瘡為本,病為標,若病急而元氣實,暫 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只治其本。心通諸竅,臟腑所 包者一膜耳。若憂驚入心,膜破必死,藥中常加茯神、 遠志為妙。

「五:善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也;便利調勺,二也;膿潰 腫消,水鮮不臭,三也;神彩精明,語音清朗,四也;體氣 和平,五也。」此屬腑證,病微邪淺,若能慎節,勿藥自愈。 七惡乃五臟虧損之證,外似有餘,而內實不足,法當 純補胃氣,多有可生,不可因其惡而遂棄不治。大抵 元氣虛弱,或膿水出多,氣血虧損,或汗下失宜,榮衛 消爍,或寒涼尅伐,氣血不足,或峻厲猛劑,胃氣受傷, 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矣。

大渴發熱,或泄瀉淋閉者,邪火內淫。一惡也。

凡瘡腫發熱,潮熱煩躁,或失血過多,或潰膿大泄,或 汗多亡陽,或下多亡陰,以致陰血耗散,陽無所附,浮 於肌表而非火也。若發熱不寢,虛熱也;「聖愈湯。」兼汗 不止,氣虛也;單人參湯。發熱煩躁,肉瞤筋惕,氣血俱 虛也。「八物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虛,陽虛發熱也。古 歸芪湯。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陰盛發躁也。四君 子湯加薑、附。

凡渴不可專泥於火。若焮痛發熱,便利調和者,竹葉 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祕澀者,四順清涼飲。焮痛熾 盛者,活命飲。膿水多者,聖愈湯。胃傷內亡津液者,錢 氏白朮散。腎水乾涸者,八味丸。有先作渴,小便頻數, 而後患疽者,或愈後作渴,或舌黃乾硬,小便頻數而 後患疽者,尤其惡也,宜預服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以 滋化源,可免是患。蓋癰疽未有不因腎虛而作,切忌 知母、黃蘗,損陽則陰氣無由而生。

《泄瀉》,因寒涼傷脾者,六君子湯加砂仁,或「托裏建中 湯、托裏溫中湯。」脾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吞二神丸。 命門火衰者,八味丸料煎吞四神丸。腎虛不固者,古 薑附湯加吳萸、五味子。大孔痛者,附子理中湯、四逆 湯。凡癰疽嘔瀉,腎脈虛者死。

「便祕,因熱毒入臟,嘔啘心逆,發熱腫硬,祕結,固宜通 之。又有伏熱,陽氣怫鬱,面赤便祕者,為邪火在經,宜 汗以發之。潰後氣虛血涸便祕者,十全大補湯。或因 入房傷腎便祕者,加薑附以回陽氣,則大便自潤。凡 便祕能食而肚腹不脹者,切不可下。若腹痞脹而祕 者,猪膽法」,用猪膽一枚,剪去頭,入鹽酢少許,以鵝管 插入膽中。灌穀道內。須臾自通。

小便淋澀,頻數短少,或莖中澀痛,皆腎虛惡證。 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色臭敗者,胃虛火盛,二惡也。 人參黃芪湯,或十全大補湯加麥門冬、五味子。 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人上視者,肝腎陰 虛而目系急,三惡也。腎氣丸料或八物湯,俱加炒山 梔、麥門冬、五味子。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四惡也,六君子湯加薑棗,或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心火尅肺 金,人參平肺散。陰火傷肺,腎氣丸料加五味子煎服。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腎虧損,五惡也,補中益氣 湯、十全大補湯,俱加山藥、山茱萸、五味子。

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六惡也, 六君子湯加朮、香、砂仁,甚則加附子。挾痰者,托裏清 中湯;挾火者,托裏益黃湯。

瘡腫時作嘔,熱毒攻心,潰時作嘔。陰證潰後作嘔,脾 虛。如熱盛焮痛,活命飲、護心散;作膿焮痛,托裏消毒 散;膿熟脹痛,托裏散,或針以泄之。焮痛便祕者,《內疎》 黃連湯;寒涼傷胃者,六君子湯加乾薑、木香。木乘土 位加芍藥、柴胡。胃脘停痰加桔梗。脾虛自病或水侮 土,加益智仁、砂仁。鬱結傷脾加川芎、山梔、蒼朮、香附; 濕氣侵胃倍白朮白朮,生肌斂口妙劑。又有登廁觸 穢作嘔者,仍宜補胃。

脾肺俱虛,七惡也,補中益氣湯加薑棗,或六君子湯 加炮薑,甚則加附子,或十全大補湯加炮薑。

陽虛皆因誤服寒涼,或潰後勞役,或吐瀉之後,或誤 入房夢遺,或外邪所乘。初則虛火,假證,仍發熱頭疼, 良久寒戰咬牙,腹痛雷鳴,泄瀉𩚬逆,自汗盜汗,陽虛 寒氣所乘之證,八惡也。急用托裏溫中湯,後用六君 子湯加附子,或加薑、桂,甚者用大劑參、芪、歸、朮,倍加 薑、附,以手足溫為度。

「潰後,發熱惡寒,作渴怔忡,睡臥不寧,陽衰陰盛發躁, 脈洪大,按之微細,或無,此陽虛極,驀然牙關緊急,腰 背反張,變為痓痙陰病,或無汗惡寒,或有汗不惡寒, 九惡也,俱宜八味丸料,加參、芪、歸、朮,大劑煎服。」 原稟瘦怯,或房慾竭精,或瘡出膿多,或誤汗下,以致 日晡潮熱,口乾作渴,夜寐不著,瘡出紫血,四物湯、托 裏益氣湯、腎氣丸主之。

便污黑者不治。便血瘀滯者,犀角地黃湯救之。 瘡瘍時或愈後,口鼻吐衄,牙宣齦露,皆因瘡瘍出血, 虛火動而錯經妄行,當求其經,審其因而治之。肝熱 則血妄行,四物湯加山梔、牡丹皮、黃芩、白朮。肝虛則 不能藏血,腎氣丸。心火不能生血,四物湯加炒黃連、 牡丹皮、芩、朮。脾虛熱不能統血,四君子湯加炒山梔、 牡丹皮。脾經鬱結者,歸脾湯加五味子。脾肺氣虛者, 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氣血俱虛者,十全大補湯。陰 火動者,腎氣丸加五味子。大凡失血過多,而見煩熱 發渴等證,勿論其脈,急用單人參湯補之。《經》云:「血生 於氣」,苟非甘溫、參、芪、歸、朮之類,以生心肝之血,決不 能愈。發熱脈大者死。

《正傳》以善為順,以惡為逆,瘡瘍仍忌倒陷,又增為「九 逆」,殊為有理。

非癰非疽,非瘡非癬,狀如惡瘡,或瘥或劇,名曰「無名 腫毒。」隨其見證,在表、在裏、在經。用藥,外以槐枝煎洗 淨,後以赤小豆、吳萸、白膠香、黃連、黃蘗、貝母、硫黃、糯 米、黃丹、輕粉為末,麻油調搽。一切惡瘡,人所不識者 皆同。

《疔瘡證治》
编辑

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恣食辛辢厚味,炙煿腥葷, 及誤食自死。禽獸蘊毒於中而即發者有之。」或卒遇 大風大霧,大暑大寒,天地暴沴之氣,襲注經絡,觸動 其毒而發者;或因感死畜蛇蟲毒氣而發者,其死尤 速。初發或因衣物觸著而疼痛忽生;或因發疹,抓破 而成疱,僅一小瘡,殺人一二日間,比之癰疽尤毒。 疔發無定處,在肩背腰猶緩,在頭面耳鼻口目舌根 脣上,及手足骨節間者最急。如生兩足,多有紅絲至 臍,生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脣面口內,多有紅絲入 喉者,俱難治。須急看,以針挑撥其絲出血,以泄其毒 氣,方可保生。

瘡頭黑硬如釘,四畔帶赤如火盤根突起寸餘,隨變 焦黑,未幾腫大而光,轉為濕爛,深孔透肌,如大針穿 之狀。其形初起,大小不一,或如水泡、如吳萸、如豆、如 石榴子,其色有五,《內經》分應五臟,各有所屬部位。《局 方》分別一十三種疔外又有魚臍疔,瘡頭黑深,形如 魚臍,破之黃水滲出,四畔浮漿,其毒尤甚。用絲瓜葉、 連鬚蔥、韭葉擣爛,以酒和服,其查貼腋下。如病在左 手貼左腋下,在左足貼左跨下,右手足同,在中貼心 臍,並用布縛住,候肉下紅絲處皆白則安。有潮熱者 亦宜,卻令人抱住,恐其顫倒則難治。或用蛇退燒灰, 雞子清調敷。又一種水疔,用黃荊葉十四片,獨頭蒜 三箇,百草霜二錢,擂酒服,取汗大效。諸證惟嘔吐最 危。

治分虛實。實者,初服賽命丹三丸,以蔥酒發汗。表證 多者,追疔湯,或敗毒散加蟬蛻、殭蠶、金銀花。裏證多 者,活命飲、五聖湯。便利滿澀者,黃連消毒散。此散初 起服之,內消欲作膿者,托裏消毒散;虛者,初服保生 錠子以解毒,或蟾肝丸。有表邪不敢汗者,補中益氣 湯加防風、白芷。裏證不敢下者,蜂蛇散。腫痛欲作膿 者,托裏散內托十宣散。不能潰者,大料參芪歸朮補之,或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以防毒陷。

豁心氣者。疔毒入心,則神昏口乾,煩悶恍惚似醉,嘔 吐不定,危證也。實者,用萬病解毒丹,以黃連、當歸煎 湯化下。虛者,用古芎歸湯加茯苓、茯神、遠志、蓮肉清 之。毒上攻心,嘔者,護心散。有因服賽命丹吐者,亦宜 此解之。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煩渴身痛便祕者,漏蘆 飲子。煩躁作渴者,竹葉黃芪湯。 外治輕者,單蟾酥為末,以白麪和黃丹搜作丸如麥 米大,用針挑破頂頭,以一粒納入,效。重者「賽金丹」,危 篤者「提釘錠子。」

凡暴死者,多是疔毒,急用燈照遍身,若有小瘡,宜急 灸之,并服「賽命丹。」亦有復醒者,如偏僻之處,藥難尋 覓,唯灸有回生之功,若專疎利表散者危。

《紅絲瘡證治》
编辑

因喜怒不常,血氣逆行,而生於手足間,有黃疱,其中 忽紫黑色,即有一條紅絲迢逓直上而生。若至心腹, 則使人昏亂不收。或有生兩三條紅絲者,急以針橫 截紅絲所到之處刺之,令其出血,以膏藥貼,或嚼萍 草根敷之立愈。

《多骨疽證治》
编辑

此證由瘡久潰,氣血不能榮於患處,久則腐爛,有骨 脫出,宜補脾胃,壯元氣,十全大補湯、腎氣丸主之。外 以附子餅灸,或蔥熨法,祛散寒邪,補接榮氣,則骨自 脫,瘡自斂。若腎氣虧損,其骨漸腫,荏苒歲月,潰膿出 骨,亦當用蔥熨法。若投以尅伐,則正氣益虛,邪氣益 甚,鮮有不誤。

有上齶腫硬,年餘方潰,半載未愈,內熱體倦作渴,用 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元氣漸復,出骨一塊,仍服前藥 而愈。有足背腫落一骨者,有手背腫落一骨者。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行年血忌 编辑

十歲,二十二歲,三十三歲,七十三歲,已上四人,百神 在上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血者死。申子辰年,血忌, 餘年不妨,男女同。

二十五歲,三十一歲,六十八歲,七十四歲,以上四人, 百神在額,不可患瘡腫,見血者死。

十八歲,二十四歲,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五十六歲,六 十七歲,七十二歲,八十九歲,以上八人,百神在兩肩 隅,不宜患癰疽瘡腫,見血者死。

十二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五十九歲,六十六歲,九 十七歲,以上六人,百神在中部,不可患癰疽發背,見 血者死。巳酉丑年血忌,餘年不妨。男女同。

三十二歲,四十二歲,五十五歲,六十一歲,以上四人, 百神在肩背,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九歲,二十六歲,四十九歲,五十六歲,五十七歲,六 十二歲,八十歲,九十一歲,以上八人,「百神在肝肺俞, 不宜患癰腫,見血者死。」

十一歲,二十三歲,二十四歲,五十八歲,九十六歲,以 上五人,「百神在脅肋,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四歲,二十九歲,三十九歲,四十六歲,五十二歲,六 十歲,六十九歲,七十六歲,八十一歲,八十八歲,九十 五歲,以上十一人,百神在下部,不可患瘡漏疾,見血 者死。下部尤忌見勞瘵人,不宜下部出膿,難瘥。 十一歲,十五歲,二十七歲,六十三歲,七十五歲,以上 五人,百神在尻尾間,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十三歲,二十八歲,五十二歲,七十二歲,九十三歲,以 上五人,「百神在足下,不可患癰疽,見血者死。」

二十一歲,三十八歲,四十一歲,五十歲,以上四人,百 神在遍身,不可患瘡腫,見血者不治。

虛實寒熱宜忌 编辑

「凡發背及癰疽,皆在背上,不問大小,有疼無疼,或熱 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從小至大,腫起至一尺以上 者。其赤腫焮熱者,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定,不令引 開中心,即用抽膿聚毒散」貼之,急令散毒外透,內服 排膿縮毒內托湯藥。候膿成,相次破穴,看瘡大小深 淺,內發其膿汁,膿水大泄,急須托裏內補。雖破穴膿 汁不多,再須排膿拔毒,透後慎不令再腫,須疼止腫 消,患人自覺輕便,即是順疾也。最宜節慎飲食,其熱 毒方盛,或發大渴,多飲冷水及冷漿之類,此是毒氣 攻心,令口乾煩渴,但以心氣藥內補臟腑即止矣。

不可患癰疽者七處 编辑

眼後虛處,頤接骨處,陰器根上毛間,胯與尻骨接處, 耳門前後車骨接處,諸因小腹風水所成癰疽,及頷 骨下近耳後虛處,鼻骨中,並能害人。但以諸法療之, 或有得瘥,惟眼後虛處最險。

疔瘡 编辑

疔瘡皆生四肢,發黃疱,中或紫黑,必先痒後痛,先寒 後熱也。

疔瘡者,必發於手足之間,生黃疱,其中或紫黑色,有 一條如紅線直上,倉卒之際,急宜以針於紅線所至 處刺出毒血,然後以蟬酥乳香膏等藥,於正瘡上塗之。針時以病者知痛出血為好,否則紅線入腹攻心, 必致危困矣。一法於所屬經絡各瀉之。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癰疽之源 编辑

《方書》敘癰疽之源有五:一天行時氣,二七情內欝,三 體虛外感,四身熱搏於風冷,五食炙煿飲法,酒服丹 石等熱毒。總之不出於三因也。外因者,運氣癰疽有 四:一火熱助心為瘡。經云:「少陰所至為瘡疹。」又云:「少 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 天之政,初之氣,寒乃始,陽氣欝,炎暑將起,中外瘡瘍。」 又云:「少陽所至為瘡瘍。」又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 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熱中,外發瘡瘍。初之氣 候乃太溫,其病膚腠中瘡。二之氣,火反欝,其病熱欝 於上,瘡發於中。三之氣,炎暑至,民病膿瘡。」又云:「太陽 司天之政,初之氣候乃大溫,肌肉瘡瘍。此皆常化,病 之淺也。」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甚」則瘡瘍。又云:「少 陰司天,客勝則瘡瘍。」又云:「少陰之復,病疿疹瘡瘍,癰 疽痤痔。」又云:「火太過曰赫燿飄驟,瘡疽血流。」又云:「火 鬱之發,民病瘡瘍癰腫。」此癰疽為病之甚也。二曰寒 邪傷心,為瘡瘍。《經》云:「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 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 血變於中,發為癰瘍,病本於心。」又云:「陽明司天之政, 四之氣,寒雨降,民病癰腫瘡瘍」是也。三曰燥邪傷肝, 為瘡瘍。《經》云:「木不及曰委和,上商與正商同,其病支 發,癰腫瘡瘍,邪傷肝也。」又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 病瘡瘍痤癰,病本於肝。」是也。四曰濕邪瘡瘍。《經》云:「太 陰司天,濕氣變物,甚則身後癰。」又云:「太陰之勝,火氣 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是也。此四條,所謂天行時 氣者也。《素問·脈要精微論》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 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 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靈樞經》 癰疽篇云:「血脈榮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 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 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 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 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又《生氣通天論》 云:「勞汗當風,寒薄為」鬱乃痤。又云:「陽氣者,開闔不 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 腫。」是亦寒邪從勞汗之隙,及陽氣開闔不得其理之 隙,久客之為癰腫也。所謂體虛外感,及身熱搏於風 冷者也。治法則《精要》十宣散、五香湯、潔古蒼朮復煎 散等發表之劑是也。內因者,陳無擇云:癰疽瘰𤻤,不 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云:氣宿於經絡,與血 俱濇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 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治之以遠志酒、 獨勝散,兼以五志相勝之理,如怒勝思之類是也。不 內外因者,《經》所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又 東方之域,委鹽之地,其民食委嗜鹹,安其處美,其食 委熱中,「鹹勝血,故其民黑色疎理,其病為癰疽。又有 服丹石法酒而致者,亦膏粱之類是也。」李東垣曰:「膏 粱之變,亦是滋味過度,榮氣不從,逆於肉理。榮氣者, 胃氣也。飲食入胃,先輸於脾而朝於肺,肺朝百脈,次 及皮毛,先行陽道,下歸五臟六腑,而氣口成寸矣。今 富貴之人不知其節,法酒肥羊,雜以厚味,積久大過, 其氣味俱厚之物,乃陽中之陽,不能走空竅,而先行 陽道,乃反行陰道,則濕氣大勝,子令母實,火乃大旺, 濕熱既盛,必來尅腎。若不慎房事,損其真水,水乏則 從濕氣之化而上行,其瘡多出背上及腦,此為大疔 之最重者。若毒氣出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 出於他經,又其次也。」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 《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者,如持虛器以 受物,則無不受矣。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榮氣。以標 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 其苦楚疼痛也。如東垣治元好問,丹溪治老婦腦疽, 皆用好酒,故以三黃、大黃酒製治之。又如排膿散、當 歸散之類是也。又有盡力房室,精虛氣積之所致者, 亦屬不內外因,當以補虛內托為主,亦忌用五香之 藥,耗真陰而助邪熱。治之之藥,如內固黃芪湯、神效 托裏散之類。《經》云:「五臟菀熱,癰發六腑。」又云:「六腑不 和,留結為癰。」又云:「諸痛痒瘡,皆屬於心。」肺乘肝則為 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此 皆臟腑之變,亦屬內因者也。東垣曰:「《生氣通天論》云: 『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又云:「膏粱之變,足生 大疔,受如持虛。《陰陽應象論》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 皮肉筋脈』。」是言濕氣外傷,則榮氣不行。營衛者,皆營 氣之所經營也。營氣者,胃氣也,運氣也。榮氣為本,本 逆不行,為濕氣所壞,而為瘡瘍也。膏粱之變,亦是言 厚滋味過度,而使榮氣逆行,凝於經絡為瘡瘍也。此 邪不在表,亦不在裏,唯在其經,中道病也。已上《內經》 所說,俱言因營氣逆而作也。遍看諸《瘡瘍論》中,多言二熱相搏,熱化為膿者,有只言熱化為膿者,有言濕 氣生瘡,寒化為熱而為膿者,此皆瘡疽之源也。宜於 所見部分,用引經藥,并兼見證,中分陰證陽證。先瀉 營氣是其本。本逆助火,濕熱相合,敗壞肌肉而為膿 血者,此治次也。宜遠取諸物以比之。一歲之中,大熱 無過夏,當是時,諸物皆不壞爛。壞爛者,交秋濕令大 行之際也。近取諸身熱病在身,止顯熱而不敗壞肌 肉,此理明矣。標本不得,邪氣不服,言一而知百者,可 以為上工矣。

癰疽之別 编辑

《靈樞經》云:「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 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 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 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熱氣淳盛,下陷肌肉,筋髓 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 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 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鬼遺方》云:「癰之痛,只在皮膚 之上,其發如火焚茅,初如黍米大,三兩日如掌面大, 五七日如椀面大,即易治;如腫冷發渴、發逆,治之難 愈。疽發或如小癤,觸則徹心痛,四邊微起如橘皮,其 色紅赤,不全變,膿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悶喘急不 止。若始發腫高,五七日忽平䧟者,此」內攻之候也。又 云:「癰疽有三等,毒氣浮淺屬腑,毒氣沉深屬臟,毒氣 猛烈而行經絡,或淺或深而定。五臟六腑皆受其毒, 難為調理。唯宜急切於癰發諸處,不問虛實,高腫起 盛,光澤疼痛,只在皮膚之上,熱極脹滿,或有癢疼,別 無惡候。初用溫藥平氣,次用排膿發穴。」

治癰所謂「平氣」 者,乃犀角飲之類,其方用犀角、連𧄍、漏蘆、甘草、當歸、肉桂,皆發表之藥也。所謂「發穴」 者,乃棘針之類,用皂角刺為君,甘草、川芎、乳香為佐使,亦托裏之藥也。然不若潔古、東垣諸方,發表托裏為穩當。

疽發諸處,不拘大小,惟起在背,廣一尺、二尺、三尺,皮 厚而紫黑,高腫不常,內疼如錐刺,攻擊滿悶,應四肢 重疼,前心亦痛,餘處發猶可,唯虛處及近筋骨處。若 膿毒未潰,即傷爛筋骨,肉損為疽者,屬五臟毒氣深 沉,多氣伏硬堅實,而不宜緩慢治之。須內實五臟,外 透皮膚,令軟勻和即膿透。宜用內托實臟氣之藥,排 膿勻氣乃可,不比癰之毒氣浮淺也,毋作一類治之。 凡一切腫瘡,始覺患起,高腫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 內攻之候也,急以內托散及內補湯藥,補填臟腑令 實,最怕透膜膜穿,十無一生矣。《婁全善》云:「癰之邪淺, 其稽留壅遏,獨在經脈之中,而專攻於外。故初發時, 自表便發熱,患處便如椀如盆,高腫而痛甚者,縱欲 下䧟,緣正氣內固,不肯受,故或便祕,或發渴發逆以 拒之,是以骨髓終不焦枯,五臟終不傷也。疽之邪深, 其稽留壅遏,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故身體或無 熱,患處或不腫痛,甚者聲嘶氣脫,眼黑眼小,十指腫 黑如墨,多死也。」治之之法,癰之初發,當以潔古法為 主,表者散之,裏者下之,火以灸之,藥以敷之,膿未成 者必消,膿已成者速潰也。疽之初發,當以鬼遺方為 主,補填臟腑令實,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 邪透出,使有穴歸著而不亂,則可轉死回生,變凶為 吉。今世外科不分癰疽,一例宣熱拔毒,外以五香耗 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能自悟其藥之非,惜哉! 《集驗》云:「癰疽之名,雖有二十餘證,而其要有二,陰陽 而已。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於陰者為疽,為冷 為虛。故陽發則皮薄色赤腫高,多有椒眼,數十而痛; 陰發則皮厚色淡腫硬,狀如牛頸之皮而不痛。又有 陽中之陰,似熱而非熱,雖腫而實虛。若赤而不燥,欲 痛而無膿,既浮而復消,外盛而肉腐。陰中」之陽,似冷 而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有膿而痛,外雖不盛,而 內實煩悶。陽中之陰,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陰中之 陽,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而又有陽變而為陰者,草 醫涼劑之過也;陰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然 陽變陰者,其證多,猶可返於陽,故多生;陰變為陽者, 其證少,不能復為陰矣,故多死。然間有生者。此醫偶 合於法。百中得一耳。觀此則癰疽但有陰陽深淺、內 外虛實之分。而無大小之別。《精要》乃謂二寸至五寸 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者。謬也。

《脈法》
编辑

「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其邪深在裏,宜先疎通, 以絕其源。

浮大數焮,腫在外,當先托裏,恐邪入內。

脈不沉不浮,內外證無,知其在經,當和榮衛。

脈數,身無熱,內有癰膿。

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癰。若數脈 不時見,當生惡瘡。

浮 腫瘍為虛為風;潰瘍為虛,宜補。

洪 腫瘍,為虛為熱盛,宜宣熱拔毒。年壯形實,宜下。 潰瘍,為邪氣盛,服藥久不退者,難治滑 腫瘍,為熱潰瘍,為熱為虛,為邪氣未退。

數 腫瘍為病進,為熱。數而洪者欲膿,潰瘍為難愈, 數甚者難治。

散。 腫瘍為氣不收斂,潰瘍為痛未退,洪滑大散,難 治。

芤, 腫瘍,為血虛;潰瘍為虛,為脈病相應。

《長 腫瘍》宜消退之法。」「《潰瘍》為易愈。」謂長則氣治也。 「《牢 腫瘍》為邪盛為欲膿。《潰瘍》為邪氣不退。

實 腫瘍為邪氣太盛,潰瘍為邪不退,為實;緩豁大 者為虛。

弦: 腫瘍為痛,為欲膿;弦洪相搏,外緊內熱,為疽發 也;潰瘍為血虛,為痛。

《緊 腫瘍》浮而緊,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為癰疽。《潰 瘍》主氣血。沉濇為痛,為有外寒。

濇 《腫瘍》為氣實。為氣滯。「《潰瘍》為血虛。」為病脈相應。 短 《腫瘍》為元氣不足。《潰瘍》為大虛。宜補。

微 腫瘍為虛。服藥漸充者佳。潰瘍若微而勻者為 虛。為病脈相應。

遲, 腫瘍為寒為虛。尺遲為血少。潰瘍為虛,為氣血 不能滋榮於瘡,為有外寒。

緩。 腫瘍為可治。大而緩為虛。潰瘍緩而澀者愈。以 其病脈相應。及胃氣充也。

沉 腫瘍為邪氣深。潰瘍為遺毒在內。寸沉為胸有 痰。

伏: 腫瘍為陰中,伏陽邪。潰瘍為陽伏陰中,為內蝕, 為流注浸淫,難治。

虛 腫瘍便宜補而內托。《潰瘍》膿既泄。宜大補氣血。 弱 腫瘍為元氣不足。宜內補托裏。《潰瘍》為病脈相 應。宜補。

《結》, 《腫瘍》為邪氣結,《潰瘍》漸勻則愈,不調則危。 促、 腫瘍為熱,為病進;《潰瘍》為熱不減。漸進則死,漸 退即生。

《代》 「腫瘍為氣血敗壞。元氣損傷。」「潰瘍為元氣竭絕。」

分經絡 编辑

人身之有經絡,猶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經絡,猶 捕賊不知界分,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況手足十 二經絡,有血氣多少之分,如手少陽三焦,少陰腎,太 陰脾,多氣少血;手厥陰心包絡,太陽小腸,足太陽膀 胱,多血少氣;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多氣多血,此其 大較也。多血少氣者易愈,多氣少血者難療。氣多之 經,可行其氣;血多之經,可破其血,不可執一也。 頭部 巔頂,足太陽厥陰督脈。 頭角直耳上中是 少陽 「中行前直鼻上巔,後直鬚中上巔。」督脈 第 二行,足太陽一寸五分,各開兩旁為頭。第三行, 第 三行,足少陽。

面部 額足少陽陽明。 鼻,手陽明太陽,足陽明督 脈。 人中督脈。手足陽明。 脣,足陽明。 脣內足厥 陰。 承漿足陽明任脈。 上齒足陽明。 下齒手陽 明。 舌,足太陰少陰。 目內眥。手足陽明。手足太陽。

目銳眥:手太陽,手足少陽 。眉至額,直鼻而上督。

脈:直目內眥而上足太陽。直目瞳子而上足少陽。直 銳眥而上手足少陽。 頰:直目內眥而下足陽明。直 目瞳子而下足陽明。 頰車:足少陽、陽明。 耳:手足 少陽,手太陽。 目系:手少陰,足太陽。

頸項部 項中間,督脈 拔。項大筋中,足太陽。 當 完骨下,手少陽。項大筋之前,耳之後也。 當耳下,足 少陽。 當曲頰下,手太陽。 曲頰前一寸,手陽明。 挾喉兩旁動脈,足太陽、陽明。 缺盆中,任脈。 咽,手 太陰少陰,足太陰。 喉嚨,足少陰、陽明。 喉嚨後,足 厥陰。

肩部 前廉。手陽明。 後廉。手太陽。 上廉。手足少 陽。

背部 中行督脈 ;第二行,足太陽, 第三行,足太 陽。

膺胸部 中行,任脈 第二行,足少陰。 第三行,足 陽明 ;第四行,足太陰。

腹部 中行,任脈 ;第二行,足少陰 ;第三行,足陽 明 ;第四行,足太陰。

腋下中間手厥陰。 前手太陽。 後手太陰。

脇部 腋直下髀樞:足少陽。 臑部 前廉:手陽明 後廉:手太陽 外廉:手太陽 內廉:手少陰。 內前廉:手太陰。 內後廉:手少陰。 臂部 上廉:手陽明 下廉:手太陰 外廉:「手少陽。」

內廉:手厥陰 。內上廉:手太陰 。內下廉:手少陰。

股脛部 前廉:足陽明。 後廉:足太陽。 外廉:足少 陽。 內廉:足厥陰。 內前廉:足太陰。

諸經向導藥 编辑

《太陽經》「上羌活,下黃蘗。」

《陽明經》上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陽經》上柴胡,下青皮。

《太陰經》上桔梗。下白芍藥
考證
《少陰經》「上獨活。下知母。」

《厥陰經》:上柴胡,下青皮。

手太陰肺:南星、䕀冬花、升麻、桔梗、山藥、檀香、五味子、 粳米、阿膠、蔥白、麥門冬、杏仁、白茯苓、麻黃、益智、丁香、 桑白皮、知母、天門冬、梔子、黃芩、石膏、白豆蔻、砂仁。檀香 豆蔻為使

足太陰脾:茱萸。草豆蔻。砂仁。人參益智為使防風代赭石益 智甘草半夏赤茯苓當歸蒼朮白朮麻子仁黃芪膠 飴。

通。入手足太陰肺脾。白芍藥酒浸升麻芍藥木瓜延 胡索藿香砂仁。

手陽明大腸:升麻、麻子仁。秦艽薤。白石膏。白芷、肉豆 蔻、白石脂、砂仁。白石脂為使

足陽明胃。丁香、草豆蔻、砂仁、防風、石膏、知母、白朮、神 麴、葛根、烏藥、半夏、升麻、蔥白、蒼朮、白芷。

通。入手足陽明。酒麻黃連𧄍升麻白朮。酒大黃葛根 石膏白芷檀香。佐以他藥

手少陽三焦:川芎酒大黃柴胡青皮白朮黃芪熟地 黃石膏細莘附子地骨皮。

足少陽膽:半夏。草龍膽。柴胡。

通入手足少陽青皮柴胡川芎連𧄍 手厥陰心包絡牡丹皮白朮沙參柴胡熟地敗醬 足厥陰肝草龍膽山茱萸阿膠瞿麥桃仁蔓荊子代 赭石當歸甘草青皮羌活吳茱萸白朮紫石英。 通入手足厥陰青皮熟地柴胡川芎皂角苦茶桃仁 手太陽小腸白朮生地黃赤石脂羌活赤茯苓砂仁 赤石脂為使

足太陽膀胱:滑石。蔓荊子。猪苓。澤瀉。桂枝。茵陳。白茯 苓。黃蘗。羌活。麻黃。

通。入手足太陽。蔓荊子防風羌活藁本酒大黃黃蘗 白朮澤瀉防己茴香。

手少陰心。麻黃代赭石。桂心當歸、生地黃連紫石英 梔子獨活赤茯苓。

足少陰腎。知母。地骨皮、黃蘗、阿膠、猪膚。元參、牡丹皮。 敗醬。牡蠣。烏藥。山茱萸。猪苓、白茯苓、檀香、甘草。益智。 天門冬。澤瀉。五味子。丁香。獨活。或用梢吳茱萸、砂仁。黃蘗 茯苓為使桔梗。或用梢

通、入手足少陰。五味子細莘熟地澤瀉。地榆附子、知 母、白朮。

命門:附子、沉香、益智、黃芪。

善惡 编辑

「瘡瘍,舊分五善七惡: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 利調勻,二善也;膿清腫消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語 聲清爽,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煩躁時嗽,腹痛渴 甚,或泄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腫焮尤 甚,膿色臭敗,痛不可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 三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四」 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飲食不下,服藥而 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鼻青赤,面目四肢浮 腫,七惡也。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則危。

虛實 编辑

夫瘡疽膿潰,腫毒浸淫,證候危惡者,須辯虛實。況夫 虛者難補,實者易瀉,補瀉之法,不可輕用。若或少差, 利害甚大。然而虛實多端,有瘡之虛實,有臟腑虛實, 有血氣虛實,又有上實下虛,真虛邪實者,不可不辯 也。

夫腫起堅硬膿稠者,《瘡疽》之實也。腫下軟慢膿稀者, 《瘡疽》之虛也。「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並 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時難,大便滑利,聲音 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臟腑之虛也。」「大便硬,小便澀,飲 食如故,腸滿膨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乾,煩 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昏塞者,悉臟腑之實也。」如「膿 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 氣血之虛也;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膿水稠 粘,頭目昏重者,氣血之實也。頭疼鼻塞,目赤心驚,咽 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咬牙者,上實也;精 滑不斂,大便自利,腰腳沉重,睡臥而不寧者,下虛也。 肩項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 音嘶色敗,四肢浮腫者,真氣之虛也。腫焮尤甚,痛不 可近,積日不潰,寒熱往來,大便祕澀,小便如淋,心神 煩悶,恍惚不寧者,邪氣之實也。」又曰:「真氣奪則虛,邪 氣盛則實。」又曰:「諸痛為實,癢為虛也。」又曰:「診其脈,洪 大而數者,實也。微細而軟者,虛也。虛則補之,和其氣, 托裏也。實則瀉之,疎」利而自導其氣也。《內經》謂「血實 則決之,氣虛則掣引之。」《元戎》云:若人氣血壅盛,榮衛 充滿,抑遏不行,腐化而為癰者,當泄之以奪盛熱之 氣。若人飲食少思,精神衰弱,榮衛短濇,寒搏而為癰 者,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此治虛實之大法也。 瘡疽痛息自寧,飲食知味,脈證俱緩,緩則治本,故可 以王道平和之藥,徐而治之,亦無不愈。若脈實焮腫, 煩躁寒熱,脈證俱實。非硝黃猛烈之劑不能除。投以《王道》之劑則非也。若瘡瘍聚腫不潰,或膿水清稀,或 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或手足逆冷,此脈證 俱虛,非大補不能平,投以硝黃攻伐之劑亦非也。故 治其證者,當辨表裏虛實。隨宜治之。庶得萬全。

內消 编辑

癰疽之證,發無定處,欲令內消,於初起紅腫結聚之 際,施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之藥是也。當審淺深大小, 經絡處所,形脈虛實。如發於腦背腰項臀腨者,皆太 陽經也,宜黃連、羌活。背連脅處,為近少陽,宜柴胡,並 宜敗毒散、仙方活命飲。形實脈實者,宜漏蘆湯、內疎 黃連湯、追毒丸等疎利之。氣虛者,參、芪為主,血虛者, 芎、歸為主,佐以消毒之藥,隨分野以引經,藥行至病 所。六經分野上有癰疽,其五經各隨本經標本寒溫, 氣血多少,以行補瀉,惟少陽一經,雖曰氣多血少,而 氣血皆不足也,治與氣虛血虛同法。凡䒷蔞、射干、穿 山甲、金銀花、夏枯草、蟾酥、連𧄍地丁、黍粘子、木𪔀子 之類,為內消之藥。仙方活命飲、內消丸柞木飲子牛 膠飲子車螯散返魂丹消毒飲為內消之方,眾皆知 之,殊不知補瀉虛實,平治寒溫,使氣血各得其常,則 可內消也。其外用紫葛湯淋洗,及用散塗膏貼者,亦 使氣血和平,而腫熱消退也。

內托 编辑

癰疽已成,血氣虛者,邪氣深者,邪氣散漫者,不能突 起,亦難潰膿。或破後膿少,或膿清稀,或堅硬不軟,或 雖得膿而根腳紅腫開大,或毒氣不出,瘡口不合,聚 腫不赤,結核無膿者,皆氣血虛。氣血既虛,兼以六淫 之邪,而變生諸證。必用內托,令其毒熱出於肌表,則 可愈也。凡內托之藥,以補藥為主,活血祛邪之藥佐 之,或以芳香之藥,行其鬱滯,或加溫熱之藥,禦其風 寒。大抵托裏消毒散、托裏散、小托裏散、十宣散,皆為 要藥,但用隨時加減耳。如冬月并氣滯之人,五香連 𧄍湯。虛弱人去大黃,素不宜寒藥者,小五香湯。形脈 實,膿色稠,不可用補藥者,忍冬丸之類。大膿出,敗肉 去,紅腫消,當用黃芪、人參、當歸、白朮大劑補之。令氣 血滋茂。新肉易長也。

敷貼 编辑

瘡腫初生,似有頭而未起,即當貼溫熱藥,引出其熱, 毒火就燥之義也。若瘡腫初生,即高起,四畔焮赤,宜 搗生寒藥貼熁,折伏其熱勢,驅逐其邪惡,撲火之義 也。大抵敷貼之法,欲消息腫毒,疏通血脈,寒熱錯綜, 皆期於不成膿也。凡腫皮厚者,以軟帛或綿紙塗藥 貼熁之,待其藥乾方換。腫皮薄者,用疎紗或薄紙塗 藥貼熁之,其藥未乾,即當換之。至膿潰之後,即貼「溫 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汁,取死肌,生良肉,全 藉溫熱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涼藥水調貼,令血滯 而難瘥,蓋血脈喜溫而惡寒故也。

《集驗》云:「癰疽無頭起者,用神豸膏、靈龜膏、拔毒膏、正 鐵箍散貼,即令消退。膿潰者,用靈龜膏貼之,或用追 毒膏去膿,或用筒子收膿。有頭疽瘡,每於洗後,視赤 暈闊狹,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隆冬用溫水調如 人肉溫貼之。腫赤盛,用生地黃自然汁調貼。」圍貼之 法,從四畔紅暈處圍貼,用皮紙掩上瘡,有旋生白粒, 散漫如米如豆者,用銀篦尾撥去瘡眼,用老皮散傅 之,再換新藥傅上。凡熱多則赤焮腫散,熱甚則紫黑, 外寒欝之亦紫,血虛兼寒則青白,大鐵箍散,正鐵箍 散乃常用之藥。或因風寒熱及穢氣厭觸等證,四時 寒熱不同,又宜從權設法。熱者宜三黃散,熱甚宜三 消散,風者加羌活、防風,若氣滯者加木香;寒欝加桂; 穢氣觸者,宜加香藥熏之。腫處脆嫩者,去白芨去貼。 藥時,看毛下竅中,當有汗珠,此則血脈疎通,熱毒消 散,赤暈漸縮,膿潰痛止,變逆為順,皮毛潤活,要作良 肉。但疽頂有些少腐開,不用刀剪。如藥下不生,汗珠 腐敗,必闊必多也。膿後圍貼,則收散漫,遺毒盡隨膿 出。瘡口貼拔毒膏藥。如膿出不順,用「追毒膏」;惡肉不 去,用「金寶膏。」敗肉去後圍貼,則氣血活,新肉易長。瘡 口用「長肉膏」敷貼之藥,與淋洗藥並行同功。

《郭氏法》:如是有頭瘡疽,就便用朱砂備急膏一丸如 黃豆大,安於瘡頭上,卻用軟粘膏藥蓋護之,其瘡必 破。如瘡暈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圍敷住毒氣;如瘡 暈赤紅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堅峻碧雲錠子開 了瘡口,次用緊緩碧霞錠子去其歹肉,稍淨,卻用緩 慢碧玉錠子生肌,總名「青金錠子。」不拘日數,直待歹 肉去淨。單用膏藥貼之。候膿水盡。肌肉平。方許貼生 肌斂口之藥。若依此法。免教人受刀剪針烙之苦。如 是無頭癰腫。待膿成用針刺破。方依法收功也。

淋洗 编辑

古人論瘡腫初生,經一二日不退,即須用湯水淋射 之。其在四肢者濡漬之,其在腰腹及背者淋射之,其 在下部委曲者淹漬之。無非疎導腠理,通調血脈,使 無凝滯也。《集驗》云:「淋洗之法,每用藥二兩,水三升,煎 取一升半,去查,以淨帛或新綿蘸之,乘熱溻其患處漸覺喜溻,仍淋浴之,稍冷則急令再換,慎勿冷用。」腫 瘍宜紫葛湯一日五七次洗之。每洗後拭乾。視瘡頂 上有白粒如米大者。以五灰膏點破之。瘡眼傅「老皮 散。」次用水調大鐵箍散圍貼四邊紅腫處,用正鐵箍 散水調貼瘡口。再洗則先去舊藥,每一次洗換新藥 如前。潰瘍用猪「湯,一日一二次洗之,仍用大鐵箍 散如前圍貼瘡口上,用追毒拔毒等藥貼之。敗肉去 後,間二三日一換之,可換長肉膏貼之」,淋洗之功。癰 疽初發,則宣拔邪氣,可使消退已成,洗之則疎導腠 理,調和血脈,探引熱毒,從內達外,易深為淺,縮大為 小,紅腫延蔓,洗之則收殷紫黯黑,洗之紅活。逐惡氣, 祛風邪,除舊生新。如瘡口冷滯不收者,濃煎北艾湯 洗,燒松香兔毛熏之。淋洗之藥,可與鐵箍散並行。 大抵灸烙溻漬,各有所宜。凡疽則宜灸,不宜烙;癰則 宜烙,不宜灸。丹瘤腫毒,宜溻漬之。腫皮光軟,則宜針 開之,以洩其毒。認是疽瘡,速以艾炷如菉豆許大,灸 二百壯。灸後覺似焮痛,乃火氣下徹,毒氣隨火而出。 若其瘡痒,宜淡豆豉,以椒薑、鹽、蔥和搗,捻作餅子,如 三錢厚,安瘡頭上灸之。覺太熱即取起,又安其上,餅 乾再易新者。若其瘡痛,即須更灸,壯數以多為妙。已 成膿者不可灸,當針開之。初覺背上有瘡,疼痒略異, 認是發背,即取淨土水和捻作餅子,徑一寸厚二分, 貼瘡上,作艾炷灸之,一炷一易。其瘡粟米「大時可灸 七七壯,如錢大者,日夜不住灸,以瘥為度。」其疳瘻惡 瘡諸法不驗者,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灸 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又法:以乞火婆蟲 同前灸之,累試累效,人皆祕之,往往父子不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