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82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八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八十二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八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八十二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六十二

  外科痈疽疔毒门四

  李梴医学入门痈疽证治 疔疮证治 红丝疮证治 多骨疽证治

  楼英医学纲目行年血忌 虚实寒热宜忌 不可患痈疽者七处 疔疮

  王肯堂证治准绳痈疽之源 痈疽之别 脉法 分经络 诸经向导药

   善恶 虚实 内消 内托 敷贴 淋洗

艺术典第三百八十二卷

医部汇考三百六十二 编辑

《外科》痈疽疔毒门四:

《明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

《痈疽证治》
编辑

痈者壅也,为阳,属六腑,毒腾于外,其发暴而所患浮 浅,不伤筋骨。疽者沮也,为阴,属五脏,毒攻于内,其发 缓而所患深沉,伤筋蚀骨。凡年壮气血胜毒则顺,年 老毒盛气血则险。有内因饮食积毒者。《经》曰:“膏粱之 变,足生大疔。”荣气不从,逆于肉理。荣气即胃气,胃和 则荣卫顺而滋养皮肤。膏粱金石,厚衣烘被,以致蕴 热。脏腑湿热聚下,烧烁肾水,阴火炽盛,八脉沸腾,经 隧凝滞,故水谷精微,不能上行,阳道反逆,聚肉之腠 理而成痈。有外感风寒湿气蕴毒者。《经》曰:“地之湿气, 感则害人皮肉。”又曰:诸痈肿筋挛骨痛者,此寒气之 肿,八风之变也。盖风湿外侵,郁久为热,自膀胱左迁, 移热小肠。小肠移热于胆,风性上冲,疮形高,色赤作 痛,小则为疖,大则为痈而已,非若疽之自里也。有因 心气郁结,饥饱劳役,房室过度,水竭火炎,痰气凝滞 而成,所谓相火能为疮疡,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是 也。因火有君相,疮分微甚,或郁痛而不甚肿,或虚肿 而不甚痛。虽然病该三因,总皆湿热。《丹溪》云:“人身血 行脉中,气行脉外,气”血周流不息,惟寒湿搏之,则凝 滞而行迟;火热搏之,则沸腾而行速。气为邪郁,津液 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此阴滞于阳而 为痈。血为邪郁,隧道或溢或结,积久溢出脉外,气为 之乱,此阳滞于阴而为疽。盖阳气无形,阴血有质,必 湿热泣血,而后发为痈疽。故《局方》曰:“痈疽皆热盛血 也。”又曰:二热相搏。热化为脓。盖热非湿则不能腐坏 肌肉为脓。譬如夏热诸物。皆不坏烂。坏烂者必在交 秋湿热大行之际。此理甚明。

痈疽,有大而愈者,有微如豆而死者。阳发初起,皮薄 作热,色赤焮肿疼痛,溃后肉色红活,此为外发;更加 身健能食,发热便秘,脉数有力,为纯阳,易治。阴发初 起,皮厚不热,色黯微肿,硬如牛领之皮,不痛陷软,不 作脓,不溃,微开阔,破后肉色紫黑,此为内发;未溃,脏 腑已经坏烂,更加身倦少食,不热便利,脉软无力,为 “纯阴,不治。又有半阴半阳,似肿非肿,似痛非痛,似赤 非赤,似溃非溃,脉数无力,如阳多阴少,用药托里,变 阳者生,阴多阳少,用药托亦不起,投阴必死。”就中尤 以有热无热,为死生妙诀。盖阳证有热,则气血行而 生肌;阴证无热,则气血滞而不敛。遇有热者,切不可 退热,但宜温药清渗。些小疖毒无热亦不妨。 痈疽虽止发于一经,或兼二经,多有挟风挟湿、挟痰、 挟气、挟血、挟阴虚等证。大概风、气、食三种,俱以不换 金正气散加川芎、木香为主。兼风多痒,加祛风药;兼 气多痛,加调气药;兼食多发寒热,加消积药;兼湿多 肿,加渗湿药。又云:热疮焮痛,虚疮淡白,风寒疮口带 白。古方外因四气,单用大黄半生半熟甘草节等分 为末,每空心酒下一匙,以利为度。《内因》七情,单用远 志为末,酒调二钱,澄清服,以查敷患处不内。《外因》金 石炙煿、房劳、国老膏,一切热毒,槐花酒、金石药毒,则 坚硬如石,不痛,宜甘草黑豆煎汤解之。虚劳瘦弱,荣 卫否涩,患处重著,如负石然,因其有骨蒸潮热也,治 宜滋补,故不可用赛命丹等香燥疏泄之药,亦不可 过用降火滞脾之药。惟肾气丸、扎里散甚得其宜。且 古方谓“毒药冲蒸,痈疽极重。”

近骨者多冷,久则化血为虫。多痒少痛。近虚者多热, 久则传气成漏。多痛少痒。

脑发,属肾脉,足太阳经。鬓发,手足少阳经。眉发,手足 太阳少阳经。颐发、髭发,足阳明经。腮发,手阳明经。背 发,中属督脉,馀皆足太阳经。腋发,手太阳经。乳发,内 阳明、外少阳经。乳头,足厥阴经。肾痈,足太阳经。外肾 痈,足厥阴经。腿发,外足三阳、内足三阴经。喉痈,脐痈, 任脉足阳明经。穿裆发,督、冲、任三脉。跨马痈,囊痈,足 厥阴经,内疽肺痈手太阴经,肠痈手太阳阳明经,胃 脘痈足阳明经。若少阳少阴太阴多气少血,厥阴太 阳多血少气,肉皆难平,惟手足阳明气血俱多,分经 用药,则不犯经禁病禁,以致妄下妄汗。且疮属肾经 者最重,“脾肺二经者次之,他经者又次之。脑乃诸阳 所在,咽喉饮食所通,肾俞命根所系”,皆至险之地,又 不可多著艾灸,俗拘于人形疮样,而忽经络,谬哉毒因外感发者,内无便溺阻隔,外有六经形证,肿痛 虽甚,饮食如常,脉浮数,邪在表也,宜托里微汗,以表 散之。如发,“脑、项、背分,黄连消毒散;尻、臀分,内托羌活 汤;臂上,白芷升麻汤;乳胸,内托升麻汤;两胁,十味中 和汤;腿外侧,内托酒煎”汤。腿内近膝股内托,芪柴汤。 通用败毒散、九味羌活汤。辛热手足太阴经分,自汗 浮肿,流注四肢,附子六物汤。辛温发热,十六味流气 饮、赛命丹。暑月内托复煎散。寒月内托十宣散,或不 换金正气散。《丹溪》治形实脉浮数,冬月背生红肿,及 胛骨不痛者,用桂麻各半汤,加生附酒、蘗䒷蒌仁、甘 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芩半夏姜煎服,六贴而愈。此 正内托法也。有谓“疮家身痛不可汗,汗之则发痓者, 邪不在表而误汗也。”

内伤饮食积毒者,肿痛异常,外无六经形证,内有便 溺阻隔,口渴烦躁,脉沉实,为邪在里,急与寒凉攻里, 内疏黄连汤、泻心汤、活命饮、四顺清凉饮。轻者清热 消毒饮加紫草,或清心散渗之。

“内积热毒,外又感邪,宜发表攻里,五香连𧄍汤、防风 通圣散;毒盛者,解毒汤,下神芎丸;湿盛者,除湿丹。” 毒因内伤虚损,房劳郁怒而发者,形虽肿痛,外无六 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邪在经也。“不可妄施 汗下,只宜补形气,调经脉,和荣卫,或专补脾胃可也。 郁怒者,十六味流气饮;虚劳者,托里消毒散、内托复 煎散、补中益气汤。”古人治痈以寒药者,正治法也。治 疽以热药者,从治法也。盖药性热则宣行,寒则疏泄, 疽乃有形之物,非热药从治,岂能行之乎?此内托内 疏,正治从治之义也。 溃后气血大虚,惟恐毒陷,托里之法,一日不可缺也。 古方“托里散、托里清中汤、托里定中汤、托里和中汤、 托里建中汤、托里抑青汤。”“托里益黄汤”、“托里益气汤 选用。”盖托里,则气血壮而脾胃盛,脓秽自排,毒气自 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疮口自敛。若不务补托,而误 用寒凉,反助邪火,脓多臭秽,甚则脉洪大渴,真气虚 而死矣。丹溪云:“但见肿痛,参之脉证虚弱,更与滋补, 乃可万全。”又不必泥气质素实,及参芪满中滞痰也。 但初溃时,间有热毒盛者,量加消毒清剂。如发背搭 肩,膜破穿心必死,尤宜托里,免致毒陷。托里即护心 也。若毒气上攻,心神昏闷欲呕者,间服“护心散以救 之。如带表邪面赤等证,势未甚起者,内托复煎散,或 内托十宣散”暂服。若无热毒表邪,但见秽气触犯,虚 热少食不睡者,便进人参黄芪汤;但见脓多心烦少 睡者,便进圣愈汤。但见脾亏气弱,不能生肌收敛者, 便进“补中益气汤。”但见肾虚不能消溃收敛,或晡热 作渴者,便进“八味丸或肾气丸,紧急不及作丸,大料 煎服,预防救危”,始终妙剂。若不务根本,而专用敷围 生肌之药,则敛口太速,毒反内攻,或旁边再发一痈 者有之;或愈后而恶证顿起,大命随去者有之。惟务 内治,而不贵外治者为高。

“形伤则痛,气伤则肿。或先痛后肿伤乎血;先肿后痛 伤乎气。肿痛并攻,气血俱伤,皆因脏腑不和,而非外 治能调。古法隔蒜灸法、豆豉饼,惟外伤成疮者不宜。 自内发者,痛则灸至不痛,不痛则灸至痛时方住,早 觉早灸为佳。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十灸七 活;五日六日,十灸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矣。”其馀点 割敷透。间有毒盛者。量用之则可。

痈疽毒气已成,宜托里以速其脓。脓成者,当验其生 熟浅深而针之。若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 者,发于筋脉;肉色不变者,附于骨也。按之热者有脓; 不热者无脓;按之便痛者,脓浅;大按方痛者,脓深;按 之陷而不起者,脓未成;按之而复起者,脓已成;按之 都软者,无脓;不痛者,血瘤;痛者气瘤;按之一边软者, 有脓。若脓生而用针,气血既泄,脓反难成。若脓熟而 不针,腐溃益深,疮口难敛。若疮深而针浅,内脓不出, 外血反泄;疮浅而针深,内脓虽出,良肉受伤。元气虚 者,必先补而后针其脓,诸证自退。若疮毒炽盛,中有 肉黯者,宜内壮脾胃,外涂“单巴豆膏”,令其黯处渐低, 赤处渐高。六七日间,赤黯之处,自有裂纹,如刀划状, 黯肉渐溃,当用铍针利剪,徐徐引去。若脓出肉腐,肿 痛仍作,必内有筋间隔,宜再引之,急补脾胃,不痛者 纯用补药,庶可收敛。若妄施针刀,伤肉出血,断之不 止者立危,其《铍针》用马衔铁为之。

人身气血,遇温则散,遇寒则凝,概敷寒凉,闭塞腠理, 气凝血瘀,旧肉不溃,新肉不生,则毒反内攻,难以溃 敛,甚则不起。必内分阴阳用药,外分阴阳敷围,内外 夹攻,药气相通为妙。纯阳证内服“内疏黄连汤、清热 消毒饮之类,外敷抑阳散。”半阴半阳证内服“托里消 毒散,外敷阴阳散。”纯阴证内服补中益气汤,加姜附 入酒煎,外敷“抑阴散。”

点瘀,炉灰膏以去恶肉,药线三品锭子以透脓管,皆 欲败腐尽除,不至侵蚀筋骨,非得已而用之也。 痈疽不可不痛,不可大痛。未溃前痛者,为热毒便秘宜《内疏》黄连汤、解毒汤。作脓痛者排之;脓胀痛者针 之。已溃脓出反痛者,虚也。气虚,四君子汤加归、芪;血 虚,四物汤加参、芪;气血俱虚,托里益气汤。脾虚者,托 里和中汤。肾虚者,肾气丸。因登厕犯秽气触者,药中 加乳香、芷、芍之类和之。风寒逼者,加防风、桂枝之类 温散之。燥者润之,湿者导之。果系瘀血恶肉凝滞者, 方可乳香止痛散和之。

“疮口不敛,由于肌肉不生,肌肉不生,由于腐肉不去, 腐肉不去,由于脾胃不壮,气血不旺”,必以补托为主, 而佐以行经活血之药,则肌肉受毒者自生,死者自 溃,又何待于点割也。大要气虚体倦食少者,补中益 气汤;血虚晡热内热者,四君子汤加归、地、牡丹皮;脓 水清稀者,气血俱虚,十全大补汤。或不痛,或大痛,或 “不赤,或内脓不溃,或外肉不腐者,气血虚败,桑枝灸 法”、十全大补汤加姜桂,壮其阳气,则四畔即消,疮头 即腐。若脾胃虚弱,漫肿不赤者,六君子汤倍白术。若 初起肿痛,或因克伐及入房,以致色黯而不痛者,乃 阳脱变阴,急用古参附汤以救之。间有血分虚热者, 疮口肉色必赤,四物汤加山栀、连𧄍。气分虚热烦渴 者,竹叶黄芪汤。要知疮口难敛,或渐大渐开出血者 危。俗皆以肿痕所至为晕,非真晕也。晕生于疮口之 畔,状如红筋,二晕、三晕尚可,四晕、五晕者死。

洗药疏通气血,脓血焮聚之时,所赖朝夕煖酢蘸洗 败肉,或洗毒散、肉汁汤。风冷疮口白者,干艾煎汤亦 好。

膏药多热,轻小疮疖贴之即消,发表不远热之意也。 若大毒初起,用之迷塞凝滞,为祸不小。惟溃后只用 白蜡膏、太乙膏或水粉膏外护不致破伤风寒。 妇人调血开郁为主。值经闭及溃后,月水又发,所患 坚硬不破,不肿不疼者凶。小儿主生胎毒,或有饮食 积热者,药稍宜清凉。如素禀受体薄,及稍长而久病 者,仍以补托气血脾胃为主治之。

脉证俱热者,未溃先内消解毒,已溃后托里消毒。脉 证俱虚者,未溃前托里消毒,已溃后托里补中,治其 疮而诸证自退。疮为本,病为标,若病急而元气实,暂 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只治其本。心通诸窍,脏腑所 包者一膜耳。若忧惊入心,膜破必死,药中常加茯神、 远志为妙。

“五:善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也;便利调勺,二也;脓溃 肿消,水鲜不臭,三也;神彩精明,语音清朗,四也;体气 和平,五也。”此属腑证,病微邪浅,若能慎节,勿药自愈。 七恶乃五脏亏损之证,外似有馀,而内实不足,法当 纯补胃气,多有可生,不可因其恶而遂弃不治。大抵 元气虚弱,或脓水出多,气血亏损,或汗下失宜,荣卫 消烁,或寒凉克伐,气血不足,或峻厉猛剂,胃气受伤, 以致真气虚而邪气实矣。

大渴发热,或泄泻淋闭者,邪火内淫。一恶也。

凡疮肿发热,潮热烦躁,或失血过多,或溃脓大泄,或 汗多亡阳,或下多亡阴,以致阴血耗散,阳无所附,浮 于肌表而非火也。若发热不寝,虚热也;“圣愈汤。”兼汗 不止,气虚也;单人参汤。发热烦躁,肉𥆧筋惕,气血俱 虚也。“八物汤。”大渴面赤,脉洪大而虚,阳虚发热也。古 归芪汤。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阴盛发躁也。四君 子汤加姜、附。

凡渴不可专泥于火。若焮痛发热,便利调和者,竹叶 石膏汤。肿痛发热,大便秘涩者,四顺清凉饮。焮痛炽 盛者,活命饮。脓水多者,圣愈汤。胃伤内亡津液者,钱 氏白术散。肾水干涸者,八味丸。有先作渴,小便频数, 而后患疽者,或愈后作渴,或舌黄干硬,小便频数而 后患疽者,尤其恶也,宜预服八味丸、补中益气汤,以 滋化源,可免是患。盖痈疽未有不因肾虚而作,切忌 知母、黄蘗,损阳则阴气无由而生。

《泄泻》,因寒凉伤脾者,六君子汤加砂仁,或“托里建中 汤、托里温中汤。”脾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吞二神丸。 命门火衰者,八味丸料煎吞四神丸。肾虚不固者,古 姜附汤加吴萸、五味子。大孔痛者,附子理中汤、四逆 汤。凡痈疽呕泻,肾脉虚者死。

“便秘,因热毒入脏,呕啘心逆,发热肿硬,秘结,固宜通 之。又有伏热,阳气怫郁,面赤便秘者,为邪火在经,宜 汗以发之。溃后气虚血涸便秘者,十全大补汤。或因 入房伤肾便秘者,加姜附以回阳气,则大便自润。凡 便秘能食而肚腹不胀者,切不可下。若腹痞胀而秘 者,猪胆法”,用猪胆一枚,剪去头,入盐酢少许,以鹅管 插入胆中。灌谷道内。须臾自通。

小便淋涩,频数短少,或茎中涩痛,皆肾虚恶证。 脓血既泄,肿痛尤甚,脓色臭败者,胃虚火盛,二恶也。 人参黄芪汤,或十全大补汤加麦门冬、五味子。 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人上视者,肝肾阴 虚而目系急,三恶也。肾气丸料或八物汤,俱加炒山 栀、麦门冬、五味子。

喘粗短气,恍惚嗜卧者,脾肺虚火,四恶也,六君子汤加姜枣,或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心火克肺 金,人参平肺散。阴火伤肺,肾气丸料加五味子煎服。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肾亏损,五恶也,补中益气 汤、十全大补汤,俱加山药、山茱萸、五味子。

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者,胃气虚弱,六恶也, 六君子汤加术、香、砂仁,甚则加附子。挟痰者,托里清 中汤;挟火者,托里益黄汤。

疮肿时作呕,热毒攻心,溃时作呕。阴证溃后作呕,脾 虚。如热盛焮痛,活命饮、护心散;作脓焮痛,托里消毒 散;脓熟胀痛,托里散,或针以泄之。焮痛便秘者,《内疏》 黄连汤;寒凉伤胃者,六君子汤加干姜、木香。木乘土 位加芍药、柴胡。胃脘停痰加桔梗。脾虚自病或水侮 土,加益智仁、砂仁。郁结伤脾加川芎、山栀、苍术、香附; 湿气侵胃倍白术白术,生肌敛口妙剂。又有登厕触 秽作呕者,仍宜补胃。

脾肺俱虚,七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姜枣,或六君子汤 加炮姜,甚则加附子,或十全大补汤加炮姜。

阳虚皆因误服寒凉,或溃后劳役,或吐泻之后,或误 入房梦遗,或外邪所乘。初则虚火,假证,仍发热头疼, 良久寒战咬牙,腹痛雷鸣,泄泻𩚬逆,自汗盗汗,阳虚 寒气所乘之证,八恶也。急用托里温中汤,后用六君 子汤加附子,或加姜、桂,甚者用大剂参、芪、归、术,倍加 姜、附,以手足温为度。

“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怔忡,睡卧不宁,阳衰阴盛发躁, 脉洪大,按之微细,或无,此阳虚极,蓦然牙关紧急,腰 背反张,变为痓痉阴病,或无汗恶寒,或有汗不恶寒, 九恶也,俱宜八味丸料,加参、芪、归、术,大剂煎服。” 原禀瘦怯,或房欲竭精,或疮出脓多,或误汗下,以致 日晡潮热,口干作渴,夜寐不著,疮出紫血,四物汤、托 里益气汤、肾气丸主之。

便污黑者不治。便血瘀滞者,犀角地黄汤救之。 疮疡时或愈后,口鼻吐衄,牙宣龈露,皆因疮疡出血, 虚火动而错经妄行,当求其经,审其因而治之。肝热 则血妄行,四物汤加山栀、牡丹皮、黄芩、白术。肝虚则 不能藏血,肾气丸。心火不能生血,四物汤加炒黄连、 牡丹皮、芩、术。脾虚热不能统血,四君子汤加炒山栀、 牡丹皮。脾经郁结者,归脾汤加五味子。脾肺气虚者, 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阴 火动者,肾气丸加五味子。大凡失血过多,而见烦热 发渴等证,勿论其脉,急用单人参汤补之。《经》云:“血生 于气”,苟非甘温、参、芪、归、术之类,以生心肝之血,决不 能愈。发热脉大者死。

《正传》以善为顺,以恶为逆,疮疡仍忌倒陷,又增为“九 逆”,殊为有理。

非痈非疽,非疮非癣,状如恶疮,或瘥或剧,名曰“无名 肿毒。”随其见证,在表、在里、在经。用药,外以槐枝煎洗 净,后以赤小豆、吴萸、白胶香、黄连、黄蘗、贝母、硫黄、糯 米、黄丹、轻粉为末,麻油调搽。一切恶疮,人所不识者 皆同。

《疔疮证治》
编辑

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恣食辛辣厚味,炙煿腥荤, 及误食自死。禽兽蕴毒于中而即发者有之。”或卒遇 大风大雾,大暑大寒,天地暴沴之气,袭注经络,触动 其毒而发者;或因感死畜蛇虫毒气而发者,其死尤 速。初发或因衣物触著而疼痛忽生;或因发疹,抓破 而成疱,仅一小疮,杀人一二日间,比之痈疽尤毒。 疔发无定处,在肩背腰犹缓,在头面耳鼻口目舌根 唇上,及手足骨节间者最急。如生两足,多有红丝至 脐,生两手,多有红丝至心;生唇面口内,多有红丝入 喉者,俱难治。须急看,以针挑拨其丝出血,以泄其毒 气,方可保生。

疮头黑硬如钉,四畔带赤如火盘根突起寸馀,随变 焦黑,未几肿大而光,转为湿烂,深孔透肌,如大针穿 之状。其形初起,大小不一,或如水泡、如吴萸、如豆、如 石榴子,其色有五,《内经》分应五脏,各有所属部位。《局 方》分别一十三种疔外又有鱼脐疔,疮头黑深,形如 鱼脐,破之黄水渗出,四畔浮浆,其毒尤甚。用丝瓜叶、 连须葱、韭叶𢭏烂,以酒和服,其查贴腋下。如病在左 手贴左腋下,在左足贴左跨下,右手足同,在中贴心 脐,并用布缚住,候肉下红丝处皆白则安。有潮热者 亦宜,却令人抱住,恐其颤倒则难治。或用蛇退烧灰, 鸡子清调敷。又一种水疔,用黄荆叶十四片,独头蒜 三个,百草霜二钱,擂酒服,取汗大效。诸证惟呕吐最 危。

治分虚实。实者,初服赛命丹三丸,以葱酒发汗。表证 多者,追疔汤,或败毒散加蝉蜕、僵蚕、金银花。里证多 者,活命饮、五圣汤。便利满涩者,黄连消毒散。此散初 起服之,内消欲作脓者,托里消毒散;虚者,初服保生 锭子以解毒,或蟾肝丸。有表邪不敢汗者,补中益气 汤加防风、白芷。里证不敢下者,蜂蛇散。肿痛欲作脓 者,托里散内托十宣散。不能溃者,大料参芪归术补之,或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以防毒陷。

豁心气者。疔毒入心,则神昏口干,烦闷恍惚似醉,呕 吐不定,危证也。实者,用万病解毒丹,以黄连、当归煎 汤化下。虚者,用古芎归汤加茯苓、茯神、远志、莲肉清 之。毒上攻心,呕者,护心散。有因服赛命丹吐者,亦宜 此解之。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烦渴身痛便秘者,漏芦 饮子。烦躁作渴者,竹叶黄芪汤。 外治轻者,单蟾酥为末,以白面和黄丹搜作丸如麦 米大,用针挑破顶头,以一粒纳入,效。重者“赛金丹”,危 笃者“提钉锭子。”

凡暴死者,多是疔毒,急用灯照遍身,若有小疮,宜急 灸之,并服“赛命丹。”亦有复醒者,如偏僻之处,药难寻 觅,唯灸有回生之功,若专疏利表散者危。

《红丝疮证治》
编辑

因喜怒不常,血气逆行,而生于手足间,有黄疱,其中 忽紫黑色,即有一条红丝迢逓直上而生。若至心腹, 则使人昏乱不收。或有生两三条红丝者,急以针横 截红丝所到之处刺之,令其出血,以膏药贴,或嚼萍 草根敷之立愈。

《多骨疽证治》
编辑

此证由疮久溃,气血不能荣于患处,久则腐烂,有骨 脱出,宜补脾胃,壮元气,十全大补汤、肾气丸主之。外 以附子饼灸,或葱熨法,祛散寒邪,补接荣气,则骨自 脱,疮自敛。若肾气亏损,其骨渐肿,荏苒岁月,溃脓出 骨,亦当用葱熨法。若投以克伐,则正气益虚,邪气益 甚,鲜有不误。

有上腭肿硬,年馀方溃,半载未愈,内热体倦作渴,用 补中益气汤、肾气丸,元气渐复,出骨一块,仍服前药 而愈。有足背肿落一骨者,有手背肿落一骨者。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行年血忌 编辑

十岁,二十二岁,三十三岁,七十三岁,已上四人,百神 在上部,不可患痈疽发背,见血者死。申子辰年,血忌, 馀年不妨,男女同。

二十五岁,三十一岁,六十八岁,七十四岁,以上四人, 百神在额,不可患疮肿,见血者死。

十八岁,二十四岁,三十五岁,四十五岁,五十六岁,六 十七岁,七十二岁,八十九岁,以上八人,百神在两肩 隅,不宜患痈疽疮肿,见血者死。

十二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五十九岁,六十六岁,九 十七岁,以上六人,百神在中部,不可患痈疽发背,见 血者死。巳酉丑年血忌,馀年不妨。男女同。

三十二岁,四十二岁,五十五岁,六十一岁,以上四人, 百神在肩背,不可患痈疽,见血者死。

十九岁,二十六岁,四十九岁,五十六岁,五十七岁,六 十二岁,八十岁,九十一岁,以上八人,“百神在肝肺俞, 不宜患痈肿,见血者死。”

十一岁,二十三岁,二十四岁,五十八岁,九十六岁,以 上五人,“百神在胁肋,不可患痈疽,见血者死。”

十四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四十六岁,五十二岁,六 十岁,六十九岁,七十六岁,八十一岁,八十八岁,九十 五岁,以上十一人,百神在下部,不可患疮漏疾,见血 者死。下部尤忌见劳瘵人,不宜下部出脓,难瘥。 十一岁,十五岁,二十七岁,六十三岁,七十五岁,以上 五人,百神在尻尾间,不可患痈疽,见血者死。

十三岁,二十八岁,五十二岁,七十二岁,九十三岁,以 上五人,“百神在足下,不可患痈疽,见血者死。”

二十一岁,三十八岁,四十一岁,五十岁,以上四人,百 神在遍身,不可患疮肿,见血者不治。

虚实寒热宜忌 编辑

“凡发背及痈疽,皆在背上,不问大小,有疼无疼,或热 或不热,或冷或不冷,但从小至大,肿起至一尺以上 者。其赤肿焮热者,即用紧急收赤肿药围定,不令引 开中心,即用抽脓聚毒散”贴之,急令散毒外透,内服 排脓缩毒内托汤药。候脓成,相次破穴,看疮大小深 浅,内发其脓汁,脓水大泄,急须托里内补。虽破穴脓 汁不多,再须排脓拔毒,透后慎不令再肿,须疼止肿 消,患人自觉轻便,即是顺疾也。最宜节慎饮食,其热 毒方盛,或发大渴,多饮冷水及冷浆之类,此是毒气 攻心,令口干烦渴,但以心气药内补脏腑即止矣。

不可患痈疽者七处 编辑

眼后虚处,颐接骨处,阴器根上毛间,胯与尻骨接处, 耳门前后车骨接处,诸因小腹风水所成痈疽,及颔 骨下近耳后虚处,鼻骨中,并能害人。但以诸法疗之, 或有得瘥,惟眼后虚处最险。

疔疮 编辑

疔疮皆生四肢,发黄疱,中或紫黑,必先痒后痛,先寒 后热也。

疔疮者,必发于手足之间,生黄疱,其中或紫黑色,有 一条如红线直上,仓卒之际,急宜以针于红线所至 处刺出毒血,然后以蝉酥乳香膏等药,于正疮上涂之。针时以病者知痛出血为好,否则红线入腹攻心, 必致危困矣。一法于所属经络各泻之。

《王肯堂证治准绳》
编辑

痈疽之源 编辑

《方书》叙痈疽之源有五: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三 体虚外感,四身热搏于风冷,五食炙煿饮法,酒服丹 石等热毒。总之不出于三因也。外因者,运气痈疽有 四:一火热助心为疮。经云:“少阴所至为疮疹。”又云:“少 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 天之政,初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 布,太阴横流,寒乃时至,民病热中,外发疮疡。初之气 候乃太温,其病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其病热郁 于上,疮发于中。三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又云:“太阳 司天之政,初之气候乃大温,肌肉疮疡。此皆常化,病 之浅也。”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甚”则疮疡。又云:“少 阴司天,客胜则疮疡。”又云:“少阴之复,病痱疹疮疡,痈 疽痤痔。”又云:“火太过曰赫燿飘骤,疮疽血流。”又云:“火 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痈疽为病之甚也。二曰寒 邪伤心,为疮疡。《经》云:“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行, 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 血变于中,发为痈疡,病本于心。”又云:“阳明司天之政, 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三曰燥邪伤肝, 为疮疡。《经》云:“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 发,痈肿疮疡,邪伤肝也。”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 病疮疡痤痈,病本于肝。”是也。四曰湿邪疮疡。《经》云:“太 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又云:“太阴之胜,火气 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是也。此四条,所谓天行时 气者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 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 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灵枢经》 痈疽篇云:“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 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 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 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 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又《生气通天论》 云:“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又云:“阳气者,开阖不 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 肿。”是亦寒邪从劳汗之隙,及阳气开阖不得其理之 隙,久客之为痈肿也。所谓体虚外感,及身热搏于风 冷者也。治法则《精要》十宣散、五香汤、洁古苍术复煎 散等发表之剂是也。内因者,陈无择云:痈疽瘰𤻤,不 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 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 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治之以远志酒、 独胜散,兼以五志相胜之理,如怒胜思之类是也。不 内外因者,《经》所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又 东方之域,委盐之地,其民食委嗜咸,安其处美,其食 委热中,“咸胜血,故其民黑色疏理,其病为痈疽。又有 服丹石法酒而致者,亦膏粱之类是也。”李东垣曰:“膏 粱之变,亦是滋味过度,荣气不从,逆于肉理。荣气者, 胃气也。饮食入胃,先输于脾而朝于肺,肺朝百脉,次 及皮毛,先行阳道,下归五脏六腑,而气口成寸矣。今 富贵之人不知其节,法酒肥羊,杂以厚味,积久大过, 其气味俱厚之物,乃阳中之阳,不能走空窍,而先行 阳道,乃反行阴道,则湿气大胜,子令母实,火乃大旺, 湿热既盛,必来克肾。若不慎房事,损其真水,水乏则 从湿气之化而上行,其疮多出背上及脑,此为大疔 之最重者。若毒气出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 出于他经,又其次也。”湿热之毒所止处,无不溃烂。故 《经》言:“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者,如持虚器以 受物,则无不受矣。治大疔之法,必当泻其荣气。以标 本言之,先受病为本,非苦寒之剂为主为君,不能除 其苦楚疼痛也。如东垣治元好问,丹溪治老妇脑疽, 皆用好酒,故以三黄、大黄酒制治之。又如排脓散、当 归散之类是也。又有尽力房室,精虚气积之所致者, 亦属不内外因,当以补虚内托为主,亦忌用五香之 药,耗真阴而助邪热。治之之药,如内固黄芪汤、神效 托里散之类。《经》云:“五脏菀热,痈发六腑。”又云:“六腑不 和,留结为痈。”又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肺乘肝则为 痈。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此 皆脏腑之变,亦属内因者也。东垣曰:“《生气通天论》云: ‘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又云:“膏粱之变,足生 大疔,受如持虚。《阴阳应象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 皮肉筋脉’。”是言湿气外伤,则荣气不行。营卫者,皆营 气之所经营也。营气者,胃气也,运气也。荣气为本,本 逆不行,为湿气所坏,而为疮疡也。膏粱之变,亦是言 厚滋味过度,而使荣气逆行,凝于经络为疮疡也。此 邪不在表,亦不在里,唯在其经,中道病也。已上《内经》 所说,俱言因营气逆而作也。遍看诸《疮疡论》中,多言二热相搏,热化为脓者,有只言热化为脓者,有言湿 气生疮,寒化为热而为脓者,此皆疮疽之源也。宜于 所见部分,用引经药,并兼见证,中分阴证阳证。先泻 营气是其本。本逆助火,湿热相合,败坏肌肉而为脓 血者,此治次也。宜远取诸物以比之。一岁之中,大热 无过夏,当是时,诸物皆不坏烂。坏烂者,交秋湿令大 行之际也。近取诸身热病在身,止显热而不败坏肌 肉,此理明矣。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言一而知百者,可 以为上工矣。

痈疽之别 编辑

《灵枢经》云:“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 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 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 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肉,筋髓 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馀,故 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 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鬼遗方》云:“痈之痛,只在皮肤 之上,其发如火焚茅,初如黍米大,三两日如掌面大, 五七日如椀面大,即易治;如肿冷发渴、发逆,治之难 愈。疽发或如小疖,触则彻心痛,四边微起如橘皮,其 色红赤,不全变,脓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闷喘急不 止。若始发肿高,五七日忽平䧟者,此”内攻之候也。又 云:“痈疽有三等,毒气浮浅属腑,毒气沉深属脏,毒气 猛烈而行经络,或浅或深而定。五脏六腑皆受其毒, 难为调理。唯宜急切于痈发诸处,不问虚实,高肿起 盛,光泽疼痛,只在皮肤之上,热极胀满,或有痒疼,别 无恶候。初用温药平气,次用排脓发穴。”

治痈所谓“平气” 者,乃犀角饮之类,其方用犀角、连𧄍、漏芦、甘草、当归、肉桂,皆发表之药也。所谓“发穴” 者,乃棘针之类,用皂角刺为君,甘草、川芎、乳香为佐使,亦托里之药也。然不若洁古、东垣诸方,发表托里为稳当。

疽发诸处,不拘大小,惟起在背,广一尺、二尺、三尺,皮 厚而紫黑,高肿不常,内疼如锥刺,攻击满闷,应四肢 重疼,前心亦痛,馀处发犹可,唯虚处及近筋骨处。若 脓毒未溃,即伤烂筋骨,肉损为疽者,属五脏毒气深 沉,多气伏硬坚实,而不宜缓慢治之。须内实五脏,外 透皮肤,令软匀和即脓透。宜用内托实脏气之药,排 脓匀气乃可,不比痈之毒气浮浅也,毋作一类治之。 凡一切肿疮,始觉患起,高肿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 内攻之候也,急以内托散及内补汤药,补填脏腑令 实,最怕透膜膜穿,十无一生矣。《娄全善》云:“痈之邪浅, 其稽留壅遏,独在经脉之中,而专攻于外。故初发时, 自表便发热,患处便如椀如盆,高肿而痛甚者,纵欲 下䧟,缘正气内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发渴发逆以 拒之,是以骨髓终不焦枯,五脏终不伤也。疽之邪深, 其稽留壅遏,内连五脏,而不专攻于外,故身体或无 热,患处或不肿痛,甚者声嘶气脱,眼黑眼小,十指肿 黑如墨,多死也。”治之之法,痈之初发,当以洁古法为 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药以敷之,脓未成 者必消,脓已成者速溃也。疽之初发,当以鬼遗方为 主,补填脏腑令实,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 邪透出,使有穴归著而不乱,则可转死回生,变凶为 吉。今世外科不分痈疽,一例宣热拔毒,外以五香耗 其气,内以大黄竭其血,终不能自悟其药之非,惜哉! 《集验》云:“痈疽之名,虽有二十馀证,而其要有二,阴阳 而已。发于阳者为痈,为热为实;发于阴者为疽,为冷 为虚。故阳发则皮薄色赤肿高,多有椒眼,数十而痛; 阴发则皮厚色淡肿硬,状如牛颈之皮而不痛。又有 阳中之阴,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若赤而不燥,欲 痛而无脓,既浮而复消,外盛而肉腐。阴中”之阳,似冷 而非冷,不肿而实赤,微而燥,有脓而痛,外虽不盛,而 内实烦闷。阳中之阴,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阴中之 阳,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而又有阳变而为阴者,草 医凉剂之过也;阴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然 阳变阴者,其证多,犹可返于阳,故多生;阴变为阳者, 其证少,不能复为阴矣,故多死。然间有生者。此医偶 合于法。百中得一耳。观此则痈疽但有阴阳深浅、内 外虚实之分。而无大小之别。《精要》乃谓二寸至五寸 为痈。五寸至一尺为疽者。谬也。

《脉法》
编辑

“沉实”发热烦躁,外无焮赤痛,其邪深在里,宜先疏通, 以绝其源。

浮大数焮,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内。

脉不沉不浮,内外证无,知其在经,当和荣卫。

脉数,身无热,内有痈脓。

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痈。若数脉 不时见,当生恶疮。

浮 肿疡为虚为风;溃疡为虚,宜补。

洪 肿疡,为虚为热盛,宜宣热拔毒。年壮形实,宜下。 溃疡,为邪气盛,服药久不退者,难治滑 肿疡,为热溃疡,为热为虚,为邪气未退。

数 肿疡为病进,为热。数而洪者欲脓,溃疡为难愈, 数甚者难治。

散。 肿疡为气不收敛,溃疡为痛未退,洪滑大散,难 治。

芤, 肿疡,为血虚;溃疡为虚,为脉病相应。

《长 肿疡》宜消退之法。”“《溃疡》为易愈。”谓长则气治也。 “《牢 肿疡》为邪盛为欲脓。《溃疡》为邪气不退。

实 肿疡为邪气太盛,溃疡为邪不退,为实;缓豁大 者为虚。

弦: 肿疡为痛,为欲脓;弦洪相搏,外紧内热,为疽发 也;溃疡为血虚,为痛。

《紧 肿疡》浮而紧,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为痈疽。《溃 疡》主气血。沉涩为痛,为有外寒。

涩 《肿疡》为气实。为气滞。“《溃疡》为血虚。”为病脉相应。 短 《肿疡》为元气不足。《溃疡》为大虚。宜补。

微 肿疡为虚。服药渐充者佳。溃疡若微而匀者为 虚。为病脉相应。

迟, 肿疡为寒为虚。尺迟为血少。溃疡为虚,为气血 不能滋荣于疮,为有外寒。

缓。 肿疡为可治。大而缓为虚。溃疡缓而涩者愈。以 其病脉相应。及胃气充也。

沉 肿疡为邪气深。溃疡为遗毒在内。寸沉为胸有 痰。

伏: 肿疡为阴中,伏阳邪。溃疡为阳伏阴中,为内蚀, 为流注浸淫,难治。

虚 肿疡便宜补而内托。《溃疡》脓既泄。宜大补气血。 弱 肿疡为元气不足。宜内补托里。《溃疡》为病脉相 应。宜补。

《结》, 《肿疡》为邪气结,《溃疡》渐匀则愈,不调则危。 促、 肿疡为热,为病进;《溃疡》为热不减。渐进则死,渐 退即生。

《代》 “肿疡为气血败坏。元气损伤。”“溃疡为元气竭绝。”

分经络 编辑

人身之有经络,犹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经络,犹 捕贼不知界分,其能无诛伐无过之咎乎?况手足十 二经络,有血气多少之分,如手少阳三焦,少阴肾,太 阴脾,多气少血;手厥阴心包络,太阳小肠,足太阳膀 胱,多血少气;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多气多血,此其 大较也。多血少气者易愈,多气少血者难疗。气多之 经,可行其气;血多之经,可破其血,不可执一也。 头部 巅顶,足太阳厥阴督脉。 头角直耳上中是 少阳 “中行前直鼻上巅,后直须中上巅。”督脉 第 二行,足太阳一寸五分,各开两旁为头。第三行, 第 三行,足少阳。

面部 额足少阳阳明。 鼻,手阳明太阳,足阳明督 脉。 人中督脉。手足阳明。 唇,足阳明。 唇内足厥 阴。 承浆足阳明任脉。 上齿足阳明。 下齿手阳 明。 舌,足太阴少阴。 目内眦。手足阳明。手足太阳。

目锐眦:手太阳,手足少阳 。眉至额,直鼻而上督。

脉:直目内眦而上足太阳。直目瞳子而上足少阳。直 锐眦而上手足少阳。 颊:直目内眦而下足阳明。直 目瞳子而下足阳明。 颊车:足少阳、阳明。 耳:手足 少阳,手太阳。 目系:手少阴,足太阳。

颈项部 项中间,督脉 拔。项大筋中,足太阳。 当 完骨下,手少阳。项大筋之前,耳之后也。 当耳下,足 少阳。 当曲颊下,手太阳。 曲颊前一寸,手阳明。 挟喉两旁动脉,足太阳、阳明。 缺盆中,任脉。 咽,手 太阴少阴,足太阴。 喉咙,足少阴、阳明。 喉咙后,足 厥阴。

肩部 前廉。手阳明。 后廉。手太阳。 上廉。手足少 阳。

背部 中行督脉 ;第二行,足太阳, 第三行,足太 阳。

膺胸部 中行,任脉 第二行,足少阴。 第三行,足 阳明 ;第四行,足太阴。

腹部 中行,任脉 ;第二行,足少阴 ;第三行,足阳 明 ;第四行,足太阴。

腋下中间手厥阴。 前手太阳。 后手太阴。

胁部 腋直下髀枢:足少阳。 臑部 前廉:手阳明 后廉:手太阳 外廉:手太阳 内廉:手少阴。 内前廉:手太阴。 内后廉:手少阴。 臂部 上廉:手阳明 下廉:手太阴 外廉:“手少阳。”

内廉:手厥阴 。内上廉:手太阴 。内下廉:手少阴。

股胫部 前廉:足阳明。 后廉:足太阳。 外廉:足少 阳。 内廉:足厥阴。 内前廉:足太阴。

诸经向导药 编辑

《太阳经》“上羌活,下黄蘗。”

《阳明经》上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阳经》上柴胡,下青皮。

《太阴经》上桔梗。下白芍药
考证
《少阴经》“上独活。下知母。”

《厥阴经》:上柴胡,下青皮。

手太阴肺:南星、䕀冬花、升麻、桔梗、山药、檀香、五味子、 粳米、阿胶、葱白、麦门冬、杏仁、白茯苓、麻黄、益智、丁香、 桑白皮、知母、天门冬、栀子、黄芩、石膏、白豆蔻、砂仁。檀香 豆蔻为使

足太阴脾:茱萸。草豆蔻。砂仁。人参益智为使防风代赭石益 智甘草半夏赤茯苓当归苍术白术麻子仁黄芪胶 饴。

通。入手足太阴肺脾。白芍药酒浸升麻芍药木瓜延 胡索藿香砂仁。

手阳明大肠:升麻、麻子仁。秦艽薤。白石膏。白芷、肉豆 蔻、白石脂、砂仁。白石脂为使

足阳明胃。丁香、草豆蔻、砂仁、防风、石膏、知母、白术、神 麹、葛根、乌药、半夏、升麻、葱白、苍术、白芷。

通。入手足阳明。酒麻黄连𧄍升麻白术。酒大黄葛根 石膏白芷檀香。佐以他药

手少阳三焦:川芎酒大黄柴胡青皮白术黄芪熟地 黄石膏细莘附子地骨皮。

足少阳胆:半夏。草龙胆。柴胡。

通入手足少阳青皮柴胡川芎连𧄍 手厥阴心包络牡丹皮白术沙参柴胡熟地败酱 足厥阴肝草龙胆山茱萸阿胶瞿麦桃仁蔓荆子代 赭石当归甘草青皮羌活吴茱萸白术紫石英。 通入手足厥阴青皮熟地柴胡川芎皂角苦茶桃仁 手太阳小肠白术生地黄赤石脂羌活赤茯苓砂仁 赤石脂为使

足太阳膀胱:滑石。蔓荆子。猪苓。泽泻。桂枝。茵陈。白茯 苓。黄蘗。羌活。麻黄。

通。入手足太阳。蔓荆子防风羌活稿本酒大黄黄蘗 白术泽泻防己茴香。

手少阴心。麻黄代赭石。桂心当归、生地黄连紫石英 栀子独活赤茯苓。

足少阴肾。知母。地骨皮、黄蘗、阿胶、猪肤。元参、牡丹皮。 败酱。牡蛎。乌药。山茱萸。猪苓、白茯苓、檀香、甘草。益智。 天门冬。泽泻。五味子。丁香。独活。或用梢吴茱萸、砂仁。黄蘗 茯苓为使桔梗。或用梢

通、入手足少阴。五味子细莘熟地泽泻。地榆附子、知 母、白术。

命门:附子、沉香、益智、黄芪。

善恶 编辑

“疮疡,旧分五善七恶: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 利调匀,二善也;脓清肿消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语 声清爽,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烦躁时嗽,腹痛渴 甚,或泄利无度,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焮尤 甚,脓色臭败,痛不可近,二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 三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四” 恶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饮食不下,服药而 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败,鼻青赤,面目四肢浮 肿,七恶也。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

虚实 编辑

夫疮疽脓溃,肿毒浸淫,证候危恶者,须辩虚实。况夫 虚者难补,实者易泻,补泻之法,不可轻用。若或少差, 利害甚大。然而虚实多端,有疮之虚实,有脏腑虚实, 有血气虚实,又有上实下虚,真虚邪实者,不可不辩 也。

夫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肿下软慢脓稀者, 《疮疽》之虚也。“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并 冷,脉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 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脏腑之虚也。”“大便硬,小便涩,饮 食如故,肠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口苦咽干,烦 躁多渴,身热脉大,精神昏塞者,悉脏腑之实也。”如“脓 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 气血之虚也;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热,脓水稠 粘,头目昏重者,气血之实也。头疼鼻塞,目赤心惊,咽 喉不利,口舌生疮,烦渴饮冷,睡语咬牙者,上实也;精 滑不敛,大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而不宁者,下虚也。 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 音嘶色败,四肢浮肿者,真气之虚也。肿焮尤甚,痛不 可近,积日不溃,寒热往来,大便秘涩,小便如淋,心神 烦闷,恍惚不宁者,邪气之实也。”又曰:“真气夺则虚,邪 气盛则实。”又曰:“诸痛为实,痒为虚也。”又曰:“诊其脉,洪 大而数者,实也。微细而软者,虚也。虚则补之,和其气, 托里也。实则泻之,疏”利而自导其气也。《内经》谓“血实 则决之,气虚则掣引之。”《元戎》云:若人气血壅盛,荣卫 充满,抑遏不行,腐化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 气。若人饮食少思,精神衰弱,荣卫短涩,寒搏而为痈 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此治虚实之大法也。 疮疽痛息自宁,饮食知味,脉证俱缓,缓则治本,故可 以王道平和之药,徐而治之,亦无不愈。若脉实焮肿, 烦躁寒热,脉证俱实。非硝黄猛烈之剂不能除。投以《王道》之剂则非也。若疮疡聚肿不溃,或脓水清稀,或 泄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或手足逆冷,此脉证 俱虚,非大补不能平,投以硝黄攻伐之剂亦非也。故 治其证者,当辨表里虚实。随宜治之。庶得万全。

内消 编辑

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 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是也。当审浅深大小, 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发于脑背腰项臀腨者,皆太 阳经也,宜黄连、羌活。背连胁处,为近少阳,宜柴胡,并 宜败毒散、仙方活命饮。形实脉实者,宜漏芦汤、内疏 黄连汤、追毒丸等疏利之。气虚者,参、芪为主,血虚者, 芎、归为主,佐以消毒之药,随分野以引经,药行至病 所。六经分野上有痈疽,其五经各随本经标本寒温, 气血多少,以行补泻,惟少阳一经,虽曰气多血少,而 气血皆不足也,治与气虚血虚同法。凡䒷蒌、射干、穿 山甲、金银花、夏枯草、蟾酥、连𧄍地丁、黍粘子、木𪔀子 之类,为内消之药。仙方活命饮、内消丸柞木饮子牛 胶饮子车螯散返魂丹消毒饮为内消之方,众皆知 之,殊不知补泻虚实,平治寒温,使气血各得其常,则 可内消也。其外用紫葛汤淋洗,及用散涂膏贴者,亦 使气血和平,而肿热消退也。

内托 编辑

痈疽已成,血气虚者,邪气深者,邪气散漫者,不能突 起,亦难溃脓。或破后脓少,或脓清稀,或坚硬不软,或 虽得脓而根脚红肿开大,或毒气不出,疮口不合,聚 肿不赤,结核无脓者,皆气血虚。气血既虚,兼以六淫 之邪,而变生诸证。必用内托,令其毒热出于肌表,则 可愈也。凡内托之药,以补药为主,活血祛邪之药佐 之,或以芳香之药,行其郁滞,或加温热之药,御其风 寒。大抵托里消毒散、托里散、小托里散、十宣散,皆为 要药,但用随时加减耳。如冬月并气滞之人,五香连 𧄍汤。虚弱人去大黄,素不宜寒药者,小五香汤。形脉 实,脓色稠,不可用补药者,忍冬丸之类。大脓出,败肉 去,红肿消,当用黄芪、人参、当归、白术大剂补之。令气 血滋茂。新肉易长也。

敷贴 编辑

疮肿初生,似有头而未起,即当贴温热药,引出其热, 毒火就燥之义也。若疮肿初生,即高起,四畔焮赤,宜 捣生寒药贴熁,折伏其热势,驱逐其邪恶,扑火之义 也。大抵敷贴之法,欲消息肿毒,疏通血脉,寒热错综, 皆期于不成脓也。凡肿皮厚者,以软帛或绵纸涂药 贴熁之,待其药乾方换。肿皮薄者,用疏纱或薄纸涂 药贴熁之,其药未干,即当换之。至脓溃之后,即贴“温 肌生肉膏药”,要在逐臭腐,排恶汁,取死肌,生良肉,全 藉温热膏剂之力也。切勿用寒凉药水调贴,令血滞 而难瘥,盖血脉喜温而恶寒故也。

《集验》云:“痈疽无头起者,用神豸膏、灵龟膏、拔毒膏、正 铁箍散贴,即令消退。脓溃者,用灵龟膏贴之,或用追 毒膏去脓,或用筒子收脓。有头疽疮,每于洗后,视赤 晕阔狭,用凉水调大铁箍散成膏,隆冬用温水调如 人肉温贴之。肿赤盛,用生地黄自然汁调贴。”围贴之 法,从四畔红晕处围贴,用皮纸掩上疮,有旋生白粒, 散漫如米如豆者,用银篦尾拨去疮眼,用老皮散傅 之,再换新药傅上。凡热多则赤焮肿散,热甚则紫黑, 外寒郁之亦紫,血虚兼寒则青白,大铁箍散,正铁箍 散乃常用之药。或因风寒热及秽气厌触等证,四时 寒热不同,又宜从权设法。热者宜三黄散,热甚宜三 消散,风者加羌活、防风,若气滞者加木香;寒郁加桂; 秽气触者,宜加香药熏之。肿处脆嫩者,去白芨去贴。 药时,看毛下窍中,当有汗珠,此则血脉疏通,热毒消 散,赤晕渐缩,脓溃痛止,变逆为顺,皮毛润活,要作良 肉。但疽顶有些少腐开,不用刀剪。如药下不生,汗珠 腐败,必阔必多也。脓后围贴,则收散漫,遗毒尽随脓 出。疮口贴拔毒膏药。如脓出不顺,用“追毒膏”;恶肉不 去,用“金宝膏。”败肉去后围贴,则气血活,新肉易长。疮 口用“长肉膏”敷贴之药,与淋洗药并行同功。

《郭氏法》:如是有头疮疽,就便用朱砂备急膏一丸如 黄豆大,安于疮头上,却用软粘膏药盖护之,其疮必 破。如疮晕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围敷住毒气;如疮 晕赤红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坚峻碧云锭子开 了疮口,次用紧缓碧霞锭子去其歹肉,稍净,却用缓 慢碧玉锭子生肌,总名“青金锭子。”不拘日数,直待歹 肉去净。单用膏药贴之。候脓水尽。肌肉平。方许贴生 肌敛口之药。若依此法。免教人受刀剪针烙之苦。如 是无头痈肿。待脓成用针刺破。方依法收功也。

淋洗 编辑

古人论疮肿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 之。其在四肢者濡渍之,其在腰腹及背者淋射之,其 在下部委曲者淹渍之。无非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 无凝滞也。《集验》云:“淋洗之法,每用药二两,水三升,煎 取一升半,去查,以净帛或新绵蘸之,乘热溻其患处渐觉喜溻,仍淋浴之,稍冷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肿 疡宜紫葛汤一日五七次洗之。每洗后拭干。视疮顶 上有白粒如米大者。以五灰膏点破之。疮眼傅“老皮 散。”次用水调大铁箍散围贴四边红肿处,用正铁箍 散水调贴疮口。再洗则先去旧药,每一次洗换新药 如前。溃疡用猪“汤,一日一二次洗之,仍用大铁箍 散如前围贴疮口上,用追毒拔毒等药贴之。败肉去 后,间二三日一换之,可换长肉膏贴之”,淋洗之功。痈 疽初发,则宣拔邪气,可使消退已成,洗之则疏导腠 理,调和血脉,探引热毒,从内达外,易深为浅,缩大为 小,红肿延蔓,洗之则收殷紫黯黑,洗之红活。逐恶气, 祛风邪,除旧生新。如疮口冷滞不收者,浓煎北艾汤 洗,烧松香兔毛熏之。淋洗之药,可与铁箍散并行。 大抵灸烙溻渍,各有所宜。凡疽则宜灸,不宜烙;痈则 宜烙,不宜灸。丹瘤肿毒,宜溻渍之。肿皮光软,则宜针 开之,以泄其毒。认是疽疮,速以艾炷如菉豆许大,灸 二百壮。灸后觉似焮痛,乃火气下彻,毒气随火而出。 若其疮痒,宜淡豆豉,以椒姜、盐、葱和捣,捻作饼子,如 三钱厚,安疮头上灸之。觉太热即取起,又安其上,饼 干再易新者。若其疮痛,即须更灸,壮数以多为妙。已 成脓者不可灸,当针开之。初觉背上有疮,疼痒略异, 认是发背,即取净土水和捻作饼子,径一寸厚二分, 贴疮上,作艾炷灸之,一炷一易。其疮粟米“大时可灸 七七壮,如钱大者,日夜不住灸,以瘥为度。”其疳瘘恶 疮诸法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 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枚,无不效者。又法:以乞火婆虫 同前灸之,累试累效,人皆秘之,往往父子不传。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