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447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四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四百四十七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四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四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七

  小兒驚癇門三

  王肯堂證治準繩肝 心 驚悸 驚 補瀉法 表裡 急慢驚總 急

  驚 慢驚 慢脾風 通治急慢驚 目睛瞤動 脣口蠕動 泄瀉 煩渴 潮熱似瘧

  雜證類驚 診 不治證 角弓反張 天釣 癇 陰陽二癇 風驚食三癇 五臟癇

  治法 風癇 驚癇 不治證 尋衣撮空 驚癱鶴膝

藝術典第四百四十七卷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七 编辑

小兒驚癇門三 编辑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编辑

肝病哭叫,目直視,呵欠煩悶項急。

外生感風,呵欠煩悶,口中氣熱,當發散,大青膏主之。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于頭目,目屬肝, 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定,兒不能任,故目連 劄也。若熱入于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 目直也。若得風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 搏故也。

潔古曰:「肝主謀,勇熱則尋衣捻物,目連劄直視,不能 轉視,或極則身反強直折,皆風熱也。目者肝之竅,屬 木,木性急,故如是。」

肝病秋見。一作日晡肝強勝肺,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肺。 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實故也。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 丸主之。

肝病春見。一作早晨肺勝肝,當補腎。肝治肺臟,肝怯者受 病也。補肝腎,地黃丸。治肺。瀉白散主之。

五臟相勝輕重,肝病見秋木旺,肝勝肺也,宜補肺瀉 肝,輕者肝病退,重者脣白而死。

婁氏曰:「五臟相勝,病隨時令,乃錢氏擴充《內經》藏氣 法時論之旨,實發前人所未發者也。假如肝病見于 春及早晨,乃肝自病于本位也。今反見于秋及日晡 肺之位,知肺虛極,肝往勝之,故當補脾肺,瀉肝也。餘 倣此。」

潔古曰:「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急食甘以緩之,佐 以酸苦,以辛散之。」

實則風搐力大,瀉青丸主之。

虛則風搐力小。地黃丸主之。

心乘肝,實邪壯熱而搐,「利驚丸、涼驚丸」主之。

肺乘肝,賊邪氣盛,則前伸,呵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 本臟。「補肝,地黃丸主之;瀉肺,瀉白散主之。」

脾乘肝,微邪多睡,體重而搐,先當「定搐,瀉青丸主之。 搐止,再見後證,則別立法治之。」

「腎乘肝。虛邪增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劉氏曰: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腎兩臟,根其病之所 起,然後審其肝家本臟之虛實,方可治療。然腎者肝 之母,金者木之賊,今肝之得病,若非腎水之不能相 生,必是肺金之鬼,來相攻擊,不得不詳審而求之。故 其來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來在腎,先補其腎, 滋其根也;然後審其肝家本臟之虛實而寒溫之。 《海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補之。細辛。

以酸補之。芍藥

肝虛以生薑、陳皮之類補之,虛則補其母。腎者,肝之 母也,以熟地黃蘗補腎。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補之。 補肝丸,四物湯內加防風、羌活等分,為細末,煉蜜為 丸是也。

鎮肝丸即瀉青丸去梔子、大黃是也。治肝虛。錢氏補 腎地黃丸。

肝實以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 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编辑

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

潔古曰:「心主熱,自病或大熱,瀉心湯主之。」

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主之。

虛則驚悸。生犀散主之。

肺乘心。微邪喘而壯熱。瀉白散主之。

肝乘心。虛邪風熱。煎大羌活湯、大青丸主之。

脾乘心。實邪泄瀉身熱。瀉黃散主之。

「腎乘心。賊邪恐怖惡寒。安神丸」主之。

劉氏曰:「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兩臟。腎者心之 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先求 于肝,清其源也。五臟受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勝火, 則腎之受邪,必傳于心,故先治其腎,逐其邪也。故當 退腎氣,益肝氣兩方或診其脈,肝腎兩臟俱和,而心 自生疾,然後審其心家虛實治之。」

若叫哭發熱,作渴飲水,抽搐有力,仰面而睡者,屬「心 經實熱,用瀉心湯、導赤散。若發熱飲湯,抽搐乏力,驚竄咬牙,合面睡者,屬心經虛熱,用補心散。」若喘嗽面 赤,壯熱飲水,肺乘心也,用瀉白散。若搖頭劄目,身熱 抽搐,肝乘心也,用柴胡清肝散。若合目昏睡,泄瀉身 熱,脾乘心也,用瀉黃散。若竄視驚悸,咬牙足熱,腎乘 心也。用「安神丸。」

《海藏》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心欲輭,急食醎以輭之,芒硝; 以醎補之,澤瀉; 以甘瀉之,人參、黃芪、甘草。 心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肝乃心之母,以生薑 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

驚悸 编辑

人身有九臟,心藏神,肝藏魂,二經皆主于血,血虧則 神魂失寧而生驚悸也。《經》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其 病發驚駭。」又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驚者,心卒動 而恐怖也。悸者,心跳動而怔忡也。二者因心虛血少, 故健忘之證隨之,用四物安神之類。丹溪謂亦有屬 痰者,宜用溫膽湯加辰砂、遠志之類。若思慮便動,虛 也,用養心湯。時作時止,痰也,用茯苓丸。觸事易驚,心 膽虛怯也,用溫膽湯。臥驚多魘,血不歸源也,用真珠 母丸。夢寐不寧,肝魂失守也,用定志丸。恐畏不能獨 處,膽氣虛冷也,用茯神湯。睡臥煩躁,膽氣實熱也,用 酸棗仁丸。眩運驚悸,風痰內作也,用《本事》辰砂遠志 丸。思慮欝結,脾虛氣滯,用歸脾湯。前證雖曰屬心與 肝,而血之所統,實主于脾。脾之志曰思,思慮多則血 耗損而不能滋養于肝,心者脾使之也,思慮內動,未 嘗有不役其心者。夫心為君火之臟,十二官之主也。 夫君之德,不怒而威,無為而治,故宜鎮之以靜謐,戒 之以妄動,動則相火翕合,煽爍陰精,精血既虧,則火 空獨發,是以驚悸怔忡之所由生,五志之火,心所不 能制者矣。故治脾者,不可不知養心,養心者,不可不 知鎮靜而寡慾。然人孰無思也,思之正,則無妄動之 慾矣。《朱子》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 命焉。」此善于養心者也。

编辑

婁氏曰:「驚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表裡之異。身熱力 大者為急驚;身冷力小者為慢驚;仆地作聲,醒時吐 沫者為癇;頭目仰視者為天弔,角弓反張者為痙,而 治各不同也。」

補瀉法 编辑

潔古曰:「脾病肝強,法當補脾,恐木賊害,宜先瀉心肝, 以挫其強,而後補脾為當。」

因潮熱發搐在亥子丑時者,此腎用事之時也。不甚 搐而臥不穩,身體溫壯,目睛緊斜視,喉中有痰,大便 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省,當補脾治心。皆因大病 後脾胃虛損,多有此疾。

表裡 编辑

潔古曰:「小兒生來怯弱者,多傷風發搐,因傷風而得 之,證同大人傷風寒痰之類,開發則愈。」

傷食發搐,謂不因他證,忽然而搐,此因飲食過度,致 傷脾胃,故兒多睡多吐,不思飲食,脾胃既虛,引動肝 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如羌活、防風煎下瀉青丸,後 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消,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 婁氏曰:「外物驚者,元氣本不病,故治以黃連安神之 苦。寒氣動驚者,不因外物驚,元氣自有病,故治以寒 水石。」安神之甘寒也。

急慢驚總論 编辑

小兒急慢驚風,古謂「陰陽癇」也。急者屬陽,陽盛而陰 虧;慢者屬陰,陰盛而陽虧。陽動而躁疾,陰靜而遲緩, 皆因臟腑虛而得之。虛能發熱,熱則生風。是以風生 于肝,痰生于脾,驚出于心,熱出于肝,而心亦熱。以驚 風痰熱,合為四證。搐搦、掣顫、反引、竄視,為八候。凡眨 眼、搖頭、張口、出舌、脣紅、臉赤、面眼脣青及瀉皆青,髮 際印堂青筋、三關虎口紋紅紫或青者,皆驚風候也。 大抵肝風心火二者交爭,必挾心熱而後發,始于搐。 故熱必論虛實,證先分逆順,治則有後先。蓋實熱為 急驚,虛熱為慢驚,慢驚當無熱,其發熱者虛也。急驚 屬陽,用藥以寒;慢驚屬陰,用藥以溫。然又必明淺深、 輕重、進退疾徐之機,故曰:「熱論虛實」者此也。男搐左 視左,女搐右視右,男眼上竄,女眼下竄,男握拇指出 外,女握拇指入裡。男引手挽,左直右曲,女引手挽,右 直左曲。凡此皆順,反之則逆。亦有先搐左而後雙搐 者,但搐順則無聲,搐逆則有聲,其指紋彎弓,入裡者 順,反外者逆,出入相半者難痊。故曰:「證分逆順」者此 也。陽病陰脈,陰病陽脈,亦為反。凡熱盛生痰,痰盛生 驚,驚盛生風,風盛發搐。治搐先于截風,治風先于利 驚,治驚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熱。其若四證俱有,又 當兼施並理,一或有遺,必生他證。故曰治有先後者 此也。綱領如此,若分三者言之,暴烈者為急驚,沉重 者為慢驚,至重者肝風。木剋脾土,則為慢脾風矣。 婁氏曰:急驚證屬木火,土實也。木實則搐而力大,目上目劄,所謂木太過曰發生,其動掉眩癲癇是也。火 實則身熱面赤,土實則不吐瀉,睡合睛,故其治法合 涼瀉,而用涼驚丸、利驚丸之類。慢驚證屬木火,十虛 也。木虛則搐而力小,似搐而不甚搐,《經》所謂木不及 曰委和,其病搖動注恐是也。謂手足搐動,腹注泄,心 恐悸也。火虛則身冷,口氣冷,土虛則吐瀉,睡露睛,故 其治法合溫補而用羌活膏、益黃散,有熱者用東垣、 黃芪益黃散。其東垣非錢氏。羌活膏治慢驚者,謂土 虛泄瀉,火木乘之,謂手掌與腹俱熱之證。若火木土 俱虛,而搖動恐悸,注瀉,手腹冷者,非羌活膏不能治 之。

丹溪曰:「小兒驚風有二,急驚屬痰熱,宜涼瀉;慢驚屬 脾虛所主,多死,宜溫補。急驚用降火下痰丸,養血藥 作湯下之;慢驚當補脾,兼用硃砂安神丸,清米湯下, 更干血藥中求之,如四物、四君、東垣黃芪益黃散之 類,世以一藥通治之,甚妄。」

急驚 编辑

急驚之候,亦曰「真搐。」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 搐搦顫動,脣口眉眼眨引頻併,口中氣冷,臉赤脣紅, 大小便黃赤,其脈浮數、洪、緊。此內挾實熱,外感風邪, 心家受熱積驚,肝家生風發搐,肝風心火,二臟交爭, 血亂氣并,痰涎壅盛,百脈凝滯,關竅不通,風氣蕃盛, 無所發泄,故暴烈也。又有搐搦反張、斜視而牙關不 緊,口無痰涎而氣熱,未可直指以為驚風,恐是傷風、 傷寒,夾食夾驚,疹痘等證,此即錢氏「假搐」之說,又各 依本證施治矣。又急驚搐搦,不可把握,但扶持之,否 則風癇逆入經絡,遂使手足拘攣成廢疾。

急驚,本因熱生于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 便黃赤,劇則發搐。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 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痰熱。不可用巴豆及溫 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小兒熱痰客于心胃,因 聞大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若熱極,雖不聞聲及驚, 亦自發搐。

閻氏曰:「急驚內有熱,即生風,又或因驚而發,則目上 連劄潮涎搐搦,身體與口中氣皆熱,及其發定,或睡 起即了了如故,此急驚證也。當其搐勢漸減時,與鎮 心治熱藥一二服,如麝香丸、鎮心丸、抱龍丸、辰砂丸、 紫雪之類。候驚勢已定,須臾以藥下其痰熱,如利驚 丸、軟金丹、桃枝丸之類,利下痰熱,心神安寧即愈。」 潔古曰:急驚者,陽證也,俱腑受病。熱痰客于心肺,是 少陽相火旺。《經》云:「熱則生風,因聞大聲而作。」蓋謂東 方震卦,得火氣而發搐,火本不動焰,得風而動,當用 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搐止,宜服安神丸。 丹溪曰:「急驚風發熱口噤,手足心伏熱,痰嗽痰喘,並 用涌法,間以桑樹上桑牛,陰乾研末調服」,以平其風。 桑牛比楊牛則色白黃者是又以北薄荷葉、寒水石各一兩,青黛、 白殭蠶、辰砂各一錢,全蠍二枚,豬牙皂角、槐角各五 分,並為末,燈心湯和乳汁灌之。角弓反張,目直視,因 驚而致。宜南星、半夏入薑汁、竹瀝灌之,更灸印堂。 初驚用防風導赤散:生乾地黃、川木通、防風、甘草等 分,用竹葉三錢煎服。須用寧神膏:麥門冬去心、天竺 黃、茯神、硃砂各一兩麝香一錢,各搗研極細,煉蜜和, 捏作小餅子,臨臥薄荷湯化下,一夜一餅。

老醫常言:小兒驚搐,多是熱證。若先便用驚風藥,白 附子、全蠍、殭蠶、川烏之類,便是壞證。後有醫幼科者, 只用導赤散加地黃、防風,進三服,導去心經邪熱,其 搐便止,次服寧神膏,神效。

從孫道潤,幼時患驚搐甚危,延京口諸有名幼科療之,益困篤。其祖易庵兄求方於余,以是授之,二服立愈。自後常以救人,無不效者。恐人忽易,故著之。

曾氏曰:「急驚之論,前代書所不載,惟曰陽癇,大概失 所愛護,或抱於當風,或近於熱地,晝則食多辛辢,夜 則衾蓋太厚,欝蒸邪熱,積於心,傳於肝,再受人物驚 觸,或跌撲叫呼,雷聲鼓樂,雞鳴犬吠,一切所驚。未發 之時,夜臥不穩,困中或笑,或哭齧齒。」「乳,鼻額有汗, 氣促痰喘,忽爾悶絕,目直上視,牙關緊急,口噤不開, 手足搐掣,此熱甚而然,況兼面紅脈數可辨。」蓋心有 熱而肝有風,二臟乃陽中之陽,心火也,肝風也,風火, 陽物也。風主乎動火,得風則煙焰起,此五行之造化, 二陽相鼓,風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因熱則神魂易 動,故發驚也。心主乎神,獨不受觸,遇有驚則發熱,熱 極生風,故能成搐,名急驚。治之之法,先以五苓散加 黃芩、甘草水煎,或百解散發表,次通心氣,木通散、三 解散疏滌肝經,安魂退熱,牛蒡湯、防風湯主之。驚風 既除之後,輕者投半夏丸,重者下水晶丹,與之去痰, 免成癡疾,但不可用大寒涼藥治之。熱去則寒起,亢 則害承迺制。若倉卒之間,驚與風證俱作,只用五苓 散加辰砂末,薄荷湯調服,少解其證。蓋五苓散內有 澤瀉導小便,心與小腸為表裡,小腸流利,心氣得通, 其驚自減。內有桂木,得桂則枯,是以能抑肝之氣,其風自停。況佐以辰砂,能安神魂,兩得其宜。大略要解 熱涼心肝,後惟可用平和湯散調理,稍熱之劑則難 用,醫者宜審之。

愚嘗感慨諸人每見驚風搐作,不明標本,混為一證, 遽然全用金石、腦、麝、蜈、蠶、蛇、蠍、大寒搜風等劑投之, 耗傷真氣,其證愈甚,多致弗救。殊不知驚生於心,風 生於肝,搐始於氣,是為三證。其驚與風,首已詳及。然 所謂蓄氣而成搐,陳氏之論,最為明理,但未著其方。 余於此證,則用寬氣飲治之,只以枳殼、枳實為主,蓋 其氣也,四時平和則身安,一息壅滯則疾作。況小兒 哭啼不常,其氣蘊蓄,內則不能升降,外則無由發泄, 展轉經時,亦能作搐。善醫者審察病源,從而療之,萬 無一失。更辨陰陽虛實,不可輕忽。若陽實證,煎五和 湯調三解散主之,此急驚有搐之類。若陰虛證,煎固 真湯調寬氣飲治之,此慢驚有搐之類。若暴感此證, 未別陰陽虛實,先用五苓散和寬氣飲,及少加寬熱 飲三藥,合用薑汁沸湯調灌即解。大抵治搐之法,貴 以寬氣為妙,氣順則搐停,此自然之理。

大凡幼穉,欲令常時驚悸不作,在乎腎臟和平。故戴 氏曰:「治驚不若補腎。」謂心屬火,火性燥,得肝氣則煙 焰起,致生驚悸。補腎則水升火降,邪熱無侵,雖有肝 風,不生驚駭。其法當於申時進補腎地黃丸一服,或 琥珀抱龍丸。用申時者,蓋水生於申,佐之以藥,則腎 水得平,心火不炎,自無驚矣。

《鈴方》治法,「大要用藥有次序,有輕重,通關以後,且與 截風定搐,風搐既定,卻下痰熱,理為至當。若患在痰 熱,未有驚風,只可退熱化痰,不可妄投驚風藥,蓋藥 中多用寒涼,恐引人痰熱入經絡。凡病在熱,不可妄 治痰,止當解表。病在驚,不可妄治風,蓋驚由痰熱得, 只可退熱化痰,而驚自止。病在痰,不可便治驚,急須 退熱化痰。病在風,不可便治搐」,蓋風由驚作,只可利 驚化痰,其風自散也。有搐須用截風散驚,至妙之道。 若治驚而痰不化,熱亦不退,驚安得自止,化其痰熱 若不退,風亦不散,痰安得去?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 之之謂歟。急驚初傳,風搐得定,而痰熱一泄,又須急 與和胃定心之劑。若搐定而痰熱無多,則但用輕藥 消痰除熱可也。然急驚雖當下,切不可過用寒涼,及 水銀、輕粉、巴豆、芒硝等,蕩滌太驟,或當下之,皆不得 已,但使疾去即止,或不當用而用,或可用而過焉,由 此遂成慢驚矣。且如只下痰熱,不必太驟,但斟酌處 用大黃一品足矣。且急驚證源在於去肝風,降心火, 幼幼書以為至要之說也。

薛氏曰:「急驚之候,牙關緊急,壯熱涎湧,竄視反張,搐 搦顫動,口中氣熱,頰赤脣紅,脈浮洪數者,此肝經血 虛,火動生風。蓋風生則陰血愈散,陰火愈熾,火動則 肺金愈虧,肝木愈盛。宜滋肝血,養脾氣。若屢服祛風 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便宜認作脾虛血損,急補脾土。 初有痰熱,未有驚風,先且解表祛肝風,降心火, 和劑『香蘇散』。」解肌加乾葛。

急驚初傳,且可通關定驚搐。

諸風搐搦,關竅不通,痰涎潮塞,氣實使之。先用蘇合 香丸,以薑自然汁浸薄荷湯調與服,使氣下則痰下, 關竅自通。

凡欲下之,須當審問前人「已下未下,或曾經吐瀉否。」 已下及吐瀉者,不可再下,但驅風化痰消熱而已。大 約痰熱十分,且泄其三之二,下劑中須用枳殼、菖蒲 寬心通氣之類佐之。急驚急在一時,治不可緩,緩則 候加深,若一時體認不明,又不可妄施藥餌。

急驚既傳,截風定搐次第,風驚已定,而痰熱下劑有 三:初且輕下,又稍重下,又加重下之劑,下後和胃助 氣,而後定志寧神,驅風鎮驚,防其再發。若下後諸證 猶存,未易痊愈,更勿再下,當作慢驚推詳。

慢驚 编辑

慢驚之候,「或吐或瀉,涎鳴微喘,眼開神緩,睡則露睛, 驚跳搐搦,乍發乍靜,或身熱,或身冷,或四肢熱,或口 鼻冷氣而色淡白淡青,眉脣間或青黯,其脈沉遲散 緩,蓋由急驚過用寒涼,或轉太驟,傳變成之。又有吐 利不止而成者,有氣虛暴吐瀉而成者,有夏月脾胃 伏熱,大吐瀉,當解暑熱,不可專曰固陽,有臟虛洞洩 成者,有久痢氣脫而成者,有下積取瀉成者,有吐血 瀉血而成者,有傷寒轉變陰證成者,有得之久嗽作 癇者,有得之發癇不已者,有得之蟲積沖心者,有得 之卵腫、疝氣、腹痛。」其或汗出太過,脾困煩渴,四肢浮 腫,大小便閉,走馬急疳,並傳慢候。惟吐瀉積痢成虛 致之,則證變甚速。凡纔經吐瀉,便是慢驚,須用溫中 扶裡。或搐來緊急,乃慢驚初傳,尚有陽證,不可悮作 急驚用藥。世言搐慢為慢驚,非也。若泥此,往往以慢 脾為慢驚矣。凡慢驚,男子以瀉得之為重,女子以吐 得之為重。又吐有五證,瀉有五證,各明所因主治。古 云:「病家怕驚不怕瀉,醫家怕瀉不怕驚。」如因洩瀉不

止,且先治瀉,若更治風,則驚風愈甚,如因他證,例當
考證
循原施治也。其慢驚候,若從急驚傳來,只可截風調

胃,均平陰陽,不可全用陽藥,使陽歸陽,復作急驚之 候,用藥施治,無過不及可也。

急驚以關格不通,略施腦麝開通,定其搐搦尚可。慢 驚陰重陽虧,諸經已虛,不宜通關,又涼其臟,易作慢 脾風。慢驚危急,如眼睛昏定定而眨,雖眨不左右顧, 或竄視,四肢厥冷,汗出如流,口面黲黯,指甲黑,四體 垂軃,至重。慢驚證,眼半開半合,似睡不睡是也。其脈 或浮或沈,身或熱或涼,或吐或瀉,或不吐瀉,或食乳, 或阻乳,名半陰半陽合病,即如傷寒半表半裡也。治 法大要審問源流施治,不可概曰「慢驚證。」如因吐瀉 得之,用湯氏醒脾散之類,他證可以類推,次第於後。 然慢驚已傳屬陰,亦須準較陰陽虧盛淺深,不可溫 燥之劑太過。

潔古曰:「慢驚者,陰證俱臟受病。蓋小兒吐瀉病久,脾 胃虛損,若不早治,則成慢驚,名曰瘈瘲,似搐而不甚 搐也。因脾胃虛損,故大便不聚。當去脾間風,先用宣 風散導之,後用益黃散、史君子丸平之,則其利自止。 既已失治,則脾胃俱虛,致被肝木所乘,是為慢驚,當 用溫補羌活膏主之。」

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補土悮矣。其藥有丁香 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金,丁香辛熱, 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胃虛,反更瀉子而 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矣。其風木旺證,右關脈洪 大,掌中熱,腹皮熱,豈可以助火瀉金?如寒水來乘脾 土,其病嘔吐腹痛,瀉痢青白,益黃散聖藥也。今立一 方,先瀉火補金,大補其土,是為神治之法。以黃耆二 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加白芍藥一錢,此四味皆 甘溫,能補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 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酸味能瀉肝,而 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金旺火虛,風木何由而 來剋土然後瀉風之邪。夫益黃散、理中丸、養神之類, 皆治脾胃寒濕大盛,神品之藥也。若得脾胃中伏火, 勞役不足之證,及服熱藥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 之證,用之必傷人命。夫慢驚風者,皆由久瀉脾胃虛 而生也。錢氏以羌活膏療慢驚風,悮矣。脾虛者,由火 邪乘其土位,故曰「從後來者為虛邪。」火旺能實其木, 木旺故來剋土。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 脾土中瀉火以甘寒。更於脾土中補金以酸涼。致脾 土中金旺火衰。風木自虛矣。

《海藏》曰:「驚啼手足瘈瘲,睡臥不穩,四君子加全蠍,去 尾尖毒炒、釣藤、白附子炒等分同煎。」

脾胃虛弱,生風多困,《四君子》加炒半夏麯、沒石子等 分,為細末,入冬瓜子少許,同煎服。

丹溪曰:「頻吐瀉將成慢驚,用錢氏白朮散,加山藥、扁 豆、炒肉豆寇、麵煨各一錢,入薑一片煎服。若慢驚已 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蠍三箇去梢,白附子八分, 麵煨。驚而瀉,用參、苓、芍藥、酒炒白朮、薑煎。夏月,加黃 連、甘草、竹葉服之。」

曾氏曰:「治慢驚者,考之古書,亦無所據,惟載陰癇而 已。蓋慢驚屬陰,陰主靜而搐緩,故曰慢。其候皆因外 感風寒,內作吐瀉,或得於大病之餘,或傳誤轉之後, 目慢神昏,手足偏動,口角流涎,身微溫,眼上視,或斜 轉,及兩手握拳而搐,或兼兩足動掣,各辨男左女右, 搐者為順,反此為逆。口氣冷緩,或䪿門陷,此虛極也。」 脈沉無力,睡則揚睛,而兩目半開半合,此真陽衰耗, 而陰邪獨盛。陰盛生寒,寒為水化,水生肝木,木為風 化,木剋脾土,胃為脾之腑,故胃中有風,瘈瘲漸生。其 瘈瘲證狀,兩肩微聳,兩手垂下,時復動搖不已,名為 「慢驚。」宜以青州白丸子、蘇合香丸,入薑汁杵勻,米飲 調下。虛極者加金液丹,次用沖和飲同七寶散加煨 薑,煎服使氣順風散少解吐瀉,間以胃苓湯救其表 裡。若吐不止,可投定吐飲。瀉不減,宜服六桂散,或曰 生湯去胃風,定瘈瘲,清神氣,五苓散導其逆,調榮衛, 和陰陽。若痰多脣白,四肢如冰,不省人事,此虛慢之 極,用固真湯速灌之,以生胃氣。胃氣既回,投醒脾散、 沉香飲調理。

慢脾風 编辑

慢脾風之候:「面青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睡中搖 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 冷身溫而四肢冷,其脈沉微,陰氣極盛,胃氣極虛,十 救一二。」蓋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 處,惟脾所受,故曰「脾風。」若逐風,則無風可逐,若治驚, 則無驚可治。但脾間痰涎,虛熱往來,其眼合者,脾困 氣乏,神志沉迷,痰涎凝滯而已。然慢之名,又曰「虛風。」 小兒或吐或瀉之後,面色虛黃,因虛發熱,纔見搖頭 斜視,昬困額汗,身亦粘汗,聲沉小而。即脾風之證, 不必皆因急慢風傳次而至,又當識之。又慢脾之候, 言脾而不言胃,何也?蓋胃為腑屬陽,非若脾乃陰臟 也。故小兒病傳在腑,多自愈,在臟不可不治。蓋小兒 純陽之氣,在腑為順,在臟為逆,古人皆理其臟,未言治腑也。又腎一臟,常主虛,不可攻治。若腎臟有患,但 清心肺,緣心與腎,即既濟也,肺與腎,又子母也,無與 腎藥及諸補藥也。慢脾唯吐與瀉,積與痢,傳入慢候, 其證變至速,虛又速也。治必循次平和,無令速愈之 理。藥和且平,調脾養胃,不可過劑也。《錢氏》有黃土湯, 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止,以脾土為本也。 治法大要生胃回陽,若眼半開半合,手足不冷,證候 尚在慢驚,則勿用回陽,或已入慢脾而陽氣未甚脫 者。亦未可即用硫黃、附子等劑。手足漸煖。仍以醒脾 散等調之。

曾氏,「用青金丹、天麻飲灌服,或六柱散、固真湯。」 小兒誤服涼藥,或用帛蘸水繳口,因此傷動脾胃,或 泄瀉,或腹脹,或腹中響。

小兒面少血色,常無喜笑,不看上而視下。

小兒䪿顱高急,頭縫青筋,時便青糞。 小兒肥壯,糞如清涕,或如凍汁。

小兒時時扎眼,糞便青白沫,有時乾硬。

已上五證,忽然嘔叶者,必成陰癇,俗謂「慢驚」是也。 小兒頭雖熱,眼珠青白而足冷,或腹脹而足冷,或瀉 而足冷,或嘔而足冷,或渴而足冷。

頭熱目赤,痰塞鼻喉,皆無根之火,逆也。

已上五證,忽然吐而作搐者,名曰慢脾風,速與補脾 益真湯,一服三錢,重加蠍一枚。如因驚而搐者,前朴 散一服三錢,重加附子、前胡各半錢同煎。

右陳文中治慢驚法。其治之次第,自成一家,故另錄之,以備採用。其《醫案》所言芎蠍散、油珠膏,累累取效。

通治急慢驚 编辑

「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此定法也。其間有急驚涼 瀉而不愈,變為慢驚;有慢驚溫補而不愈,變為急驚 者,宜用通治急慢驚藥。

小兒急慢驚風,發熱口瘡,手足伏熱,痰熱,痰喘,痰嗽, 並用涌法。重劑以瓜蔕散,輕劑苦參、赤小豆末、酒酸 虀汁調服之,後用「通神散」蜜丸服之,間以桑牛陰乾, 研末調服,以平其氣。

目睛瞤動 编辑

目者,肝之竅也。肝膽屬風木,二經兼為相火,肝藏血, 血不足則風火內生,故目睛為之瞤動。《經》曰:曲直動 搖,風之象也。宜用四物益其血,柴胡、山梔清其肝,陰 血內榮,則虛風自息矣。若因肝經血燥而自病者,用 六味丸以滋其源。因肺金剋肝木者,用瀉白散以平 金邪。若眼眶瞤動者,肝木乘脾土也,用抱龍丸。若愈 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目睛瞤動者,血虛不 能榮筋脈也,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茯苓、五味。 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氣有餘, 當認為不足,此證兼屬肝脾,多為慢驚之漸,尤當審 之。

脣口蠕動 编辑

「脣為脾之華,口乃脾之竅,又陽明之脈,環脣口而交 人中,陽明胃也。」是以脾胃虛者,多有此證,不獨病後 而已。夫脾主涎,脾虛則不能收攝,多兼流涎。或誤認 為痰,而用祛逐之藥,則津液益枯,不能滋養筋脈,遂 致四肢抽搐,病勢愈甚。原其治法,與慢脾風相同,當 用大補脾胃之藥,加升麻、柴胡,切勿用青皮、龍膽草 之類,兼察其色,黃者脾弱也;青者肝勝也;青黃不澤, 木來剋土也;青赤相兼,木火風熱也;黑為寒水反來 侮土;白為氣虛亡陽。凡此宜用六君子湯加小柴胡 湯。若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或泄瀉嘔吐而色痿黃, 皆脾胃有傷也,宜用白朮、黃芪、川芎、當歸、人參、陳皮、 肉豆蔻、神麯、乾葛、白芍藥、黃連、炙甘草、白茯苓以補 胃氣。若脾胃虛弱者,用五味異功散,虛寒加木香、炮 薑。若脾氣下䧟者,用補中益氣湯以升其陽。作渴者, 用七味白朮散以生津液。若肝木侮脾者,用補中益 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以制肝補脾。

泄瀉 编辑

小兒驚瀉者,肝主驚,肝木也。盛則必傳剋於脾,脾土 既衰,則乳食不化,水道不調,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 者,蓋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證也。亦有因乳母脾虛 受驚,及怒動肝火而致者。《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 及飱泄」,法當平肝補肺,慎勿用峻攻之藥。脾氣益虛, 肝邪彌甚,甚至抽搐反張者,亦肝火熾盛,中州虧損 之變證也。凡見驚證,即宜用四君、六君、異功散等方, 加白附子定風,柴胡平肝,引經以杜漸,則必不至瀉 搐而自安矣。今已見瀉吐驚搐,尚不知補脾平肝,以 保命、抱龍鎮驚等藥治之,其亦去生遠矣。

煩渴 编辑

閻氏曰:「驚風或泄瀉等證,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 問陰陽,宜煎錢氏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彌多彌 好。」

潮熱似瘧 编辑

曾氏曰:「又有急驚天釣之後,變作潮熱,手足逆冷,有似瘧疾。蓋因病瘉之後,不善將護,外感風邪乘虛而 入於經絡,再未解散,以致如此。《經》曰:『重陽必陰』。又曰: 『亢則害,承乃制』,此其義也。宜服柴胡加桂湯及當歸 散。氣實者,則以烏犀丸、水晶丹,略與通利勻氣散止 補,後以參苓白朮散調理,自然平瘉。此證所用藥品」, 間使苦寒之味,務在消陽盛之火,肺金得勝,肝木自 平,而風邪亦散,斯為良法。

雜證類驚 编辑

海藏曰:「心神不安,四君子加辰砂半分,棗湯調下。 又有一證,欲發瘡疹,先身熱驚跳,或發搐搦,此非驚 風,當用發散藥。」

曾氏曰:「暑風一證,因夏月感冒風熱太甚,致面垢脣 紅,脈沉細數,忽發驚搐,不省人事,治用消暑清心飲、 辰砂五苓散,及琥珀抱龍丸自安。切勿以溫劑調補。」

编辑

錢氏曰:「咬牙甚者發驚。」

目直面青,身反折者,生驚。

呵欠面青者,驚風。

呵欠面黃者,脾虛驚。

目赤兼青者發搐。

驚癇發搐。男發搐。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發搐。目 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更有發時證。

潔古先生曰:「男為木,故左視木位無聲,右視金位,相 擊則有聲。女為金,故右視金位無聲,左視木位亦相 擊有聲。」

又「肺虛不瀉者何也?」曰:「假令男目右視,木克金,肝旺 勝肺,而但瀉肝。若更病在春夏,金氣極虛,故當補其 肺,慎勿瀉也。」

湯氏曰:「凡搐,男左女右為順,易治;男右女左為逆,難 治。」

《脈訣啟蒙》曰:「小兒脈促急,為虛驚。」

《直指》云:「浮數洪緊為急驚。」

沉遲散緩為慢驚。

虎口脈紋青紫,為驚風。

紅者風熱輕。

赤者風熱盛。

紫者驚熱。

青者驚積。

青紫相半,驚積風熱俱有,主急驚風。

青而淡紫,伸縮來去。主慢驚風。

「紫絲」「青絲或黑絲隱隱相雜。似出而不出」,主慢脾風。 形勢灣入裡者順。

出外者逆。

不治證 编辑

搐而不休。休而再搐。

驚叫發搐。

汗出足冷。

痰滿胸喉。

口開目直。

急驚眼睛翻轉,口中出血,兩足擺跳,肚腹搐動。或神 緩而摸體尋衣,或證篤而神昏氣促,噴藥不下。通關 不心中熱痛。忽大叫者。不治。 慢驚四肢厥冷。吐瀉咳嗽。面黯神慘。聲胃痛。兩脅 動氣。口生白瘡。髮直搖頭。眼睛不轉。涎鳴喘嗌。頭軟。 大小二便不禁。手足一邊牽引者。皆為不治。

慢脾身冷粘汗,直臥如尸,喘嗽頭軟背直,口禁搖頭, 痰如牽鋸之聲,面無潤澤之色,縮脣氣粗者,不治。

角弓反張 编辑

錢氏曰:「肝有風,甚則身反張,強直不搐,心不受熱,當 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

丹溪曰:痙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用 人參、竹瀝治之,不用兼風藥。此論實發前人所未發, 湯氏雖云痙候十無一生,蓋未嘗有此法施於人也。 錢仲陽曰:「角弓反張者,由風邪客於太陽經也。《經》曰: 『風從上受』。」足太陽主周身之氣,其脈起於目內眥而 行於背,肝屬木主風,所以風邪易侵也。夫小兒肌膚 未密,外邪易傷,肝為相火,其怒易發。若身反張強直, 發熱不搐者,風傷太陽也,宜用人參羌活散、小續命 湯。若因暴怒而擊動其肝火者,宜用瀉青丸。若飲前 劑,其證益甚者,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也,宜用異功 散加芎、歸補之。若因肝經虛熱,或因剋伐真氣,虛熱 生風者,宜用異功散、地黃丸補之。若因下而脾氣困 憊,肚腹膨脹者,此中氣損也,宜用白朮散補之。若氣 血素弱,或服攻伐之劑,而手尋衣領,咬牙呵欠者,肝 經虛甚也,急用地黃丸以補之。

天釣 编辑

天釣亦驚風之證,但天釣發時,頭目仰視,驚風則無 也。

湯氏曰:「小兒瘈瘲不定,翻眼擡睛,狀若神祟,頭目仰 視,名為天釣。凡有此疾,宜服蘇合香丸,灸兩手大拇 指兩甲肉相半,男先灸左,女先灸右,及兩足大拇指中間,各三五壯,又灸前後手心各五壯,此皆得效之 法。」

張氏曰:「小兒心膈壅滯,邪熱痰涎蘊積,不得宣通,或 乳母飲酒食肉,煩毒之氣流入乳中,令兒宿滯不消, 邪熱毒氣乘於心神,致使驚悸,眼目翻騰,壯熱不休, 四肢瘈瘲,其病名曰天釣,甚者爪甲皆青,狀如神祟。 今集《經效名方》治之於後。」

编辑

婁氏曰:「驚癇即急慢之證,但驚癇發時,仆地作聲,醒 時吐沫,急慢驚則不作聲,不吐沫也。」

《仁齋》曰:「癇,小兒之惡候也。蓋小兒血脈不斂,氣骨不 聚,為風邪所觸,為乳哺失節,停結癖積而得之。其候 神氣怫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腹肚膨脹, 手足搐掣,似死似生,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 強直,但四體柔弱,發而時醒者為癇。若一身強硬,終 日不醒,則為痙證矣。」

陰陽二癇 编辑

陽癇初作時,病先身熱,瘈瘲,驚啼叫喊而後發,脈浮 者為陽癇,乃急驚也。內在六腑,外在皮膚,為易治。 若病先身冷,不驚瘛,不啼呼而作,脈沉者為陰癇,乃 慢驚也。此病內在五臟,外在骨髓,劇者難治。

曾氏曰:「陽癇者,因感驚風三次發搐,不與去風下痰 則再發。然三次者,非一日三次也,或一月,或一季一 發,驚搐必經三度,故曰三次。所謂驚風三發便為癇, 即此義也。其病主身熱自汗,兩目上視,嚼沫咬牙,手 足掣搦,面色紅紫,六脈浮數,以百解散加五和湯,水 煎疏解,次下痰用水晶丹或半夏丸。陰癇者,因慢驚」 後去痰不盡,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搖頭,口 嚼白沫,牙關緊閉,但不甚驚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 脈息沉微,故《孩兒寶書》云:「睡中吐舌更搖頭」,正此之 謂。治以固真湯加回生湯同煎,調寬氣飲和解。

風驚食三癇 编辑

按《千金》論三癇,蓋有三因之分,風癇屬外因,驚癇屬 內因,食癇屬不內外因也。又按:《全嬰方》云:「風癇因將 養失度,血氣不和,或厚衣汗出,腠理開舒,風邪因入 之,其病在肝,肝主風,驗其證,目青面紅,發搐,宜驅風 膏、大青膏、琥珀散、鎮驚藥。有熱四順飲退後,與利驚 丸,下其痰涎。」驚癇因血氣盛實,臟腑生熱,或驚怖大 啼,精神傷動,外邪所入為之。其病在心。「心主驚,驗其 證,忽然叫聲發搐,宜琥珀散、紅龍散、鎮心丸;有熱,四 順飲、利驚丸下之,不生別病也。」食癇「其病在脾,脾納 食,驗其證,噯吐餿氣,即發搐,此病或大便酸臭,紫丸 子下之。」已上三證,大同小異,並屬陽也。各目睛偏斜, 手足潮搐,或作豶聲,發過即差,皆十生一死也。

五臟癇 编辑

三因云:「古方有五癇、五臟癇、六畜癇等,各證不同,難 於備載。《別錄》有五癇之證:一曰馬癇,作馬嘶鳴,以馬 屬在午,手少陰君火主之,故其病應於心;二曰羊癇, 作羊叫聲,以羊屬未,足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脾;三曰 雞癇,作雞叫聲,以雞屬酉,足陽明燥金主之,應乎胃; 四曰豬癇,作豬叫聲,以豬屬亥,手厥陰心包主之,應」 乎右腎;五曰牛癇,作牛吼聲,以牛屬丑,手太陰濕土 主之,應乎肺。此五癇應乎五畜,應乎五臟者也。發則 旋暈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背脊強直, 食頃乃甦。各隨所感,施以治法。

凡治五癇,重者死,病後甚者亦死,輕者五色丸主之。 按《千金》敘六畜癇無五臟之分,屬錢氏始分之,而無 馬癇一證。曾氏謂「初發作羊犬聲者,咽喉為風痰所 梗,聲自如此」,其理甚明。言六畜者,特強名耳,故丹溪 謂於經既無所據,而治法亦未見有五者之分,所以 不必分五也。

治法 编辑

《仁齋》曰:「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通行心 經,調平血脈,順氣豁痰,乃其要也。假令小兒有熱有 痰,不欲乳哺,眠睡不安,常常驚悸,此皆發癇之漸,即 以紫霜丸導之,時間量與紫霜丸,減其盛氣,則無驚 風癇釣之患。癇證方萌,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紛紛 如線,見之則為爪破,須令出血啼叫,尤得氣通。諸癇」 發不能言者,蓋咽喉為氣之道路,風傷其氣,以掩聲 音道路之門,抑亦血滯於心,心竅不通所致耳。南星 炮為末,雄豬膽汁調和少許,啖之輒效。若夫錢氏五 癇丸并南星散,以菖蒲煎湯,調下甘遂豬心湯,和蘇 合香丸一丸,皆治癇之要藥也。

劉氏曰:「小兒神尚弱,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則痰涎歸 之。或飲食失節,脾胃有傷,積為痰飲,以至痰迷心竅 而作者,治法當尋火尋痰,而前人多用鎮墜清心之 藥,固可以治熱,可以清痰。若有頑痰膠固者,此藥未 易驅逐,在上者必用吐,吐後方宜服此藥。有痰實在 裡者,亦須下之,隨病輕重而用之也。」

潔古曰:「如有客痰,發熱而有聲,煎大黃荊芥湯,下五 色丸潮熱有時,積熱也,桃枝丸主之。壯熱不退,當用地骨 皮散,下五色丸。」

風熱當用防風黃芩湯,下大青膏。

身溫不熱。當用白虎湯加蒼朮。下五色丸。

風癇 编辑

《口議》曰:「先用化痰,寬利胸膈,開通關竅,安鎮心神,然 後與治風癇藥服之。」又云:「先用化風丹去其風熱,次 服奪魂散定癇。」

驚癇 编辑

《口議》曰:「先涼三焦,利驚去熱,安神定志,平調臟腑,溫 化痰涎,然後與治驚癇藥服之。」

不治證 编辑

小兒癇病,日直無聲,目睹不轉,眼生白障,眼慢脣黑, 瞳人瞬動,目間青黑,面青指黑,口出涎沫如白膿,口 禁,肚脹不乳,喉如牽鋸之聲,多睡不乳,身熱下血不 乳,身體痿軟不醒,腹內虛鳴,脣逆而痛,吐利不止,汗 出壯熱不止,臥久不寢,身體反張,大人脊下容一手, 小兒脊下容一指,並不治。

尋衣撮空 编辑

尋衣撮空,許叔微謂之肝熱。夫肝主筋,筋脈血枯而 風引之,故手指為之撮斂也。宜確服六味地黃丸,間 有回生之功。錢仲陽用瀉青丸,此治肝經實熱。蓋尋 衣撮空,皆病後之敗證耳,求其實熱,則百無一二矣。 治者審之。《王海藏經》治血脫尋衣撮空,摸牀手揚,搖 頭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血脫內躁,熱之極也,氣粗 鼻乾。此為難治。用生地黃連湯主之。

驚癱鶴膝 编辑

肝者東方青龍木也,其動則應於風,病則主驚駭諸 熱,引肝風,有風則生痰,有痰則作搐。小兒驚風之際, 手足動掣,當聽其自定,然後療之,免生異證。或父母 見其病勢可畏,從而按伏之,豈知筋者肝之合也,臨 病發時,若按束其手足,則筋不舒伸,遂至經絡為風 所閉,終為廢人。《內經》曰:「頑弱名緩風,疼重名濕痹。」又 有四肢痿痹不仁,致手足梢脹痛不堪忍者,此風毒 之氣使然,故《傳》曰:「風淫末疾」是也。凡小兒心悸不常, 及遍身腫痛,或手足不隨,此為驚癱候也。若治之稍 遲,至臂脘膝脛骨節之間,流結頑核,或膝大而腫,肉 消骨露,如鶴膝之狀,或為癱為癤,此名鶴膝候也。已 上形證,并宜發汗為先,使腠理開通,則風熱可除,有 濕亦去。用百解散和㕮咀五苓散,倍加麻黃,水薑蔥 煎服,微得汗為度。或以麻黃湯發散尤佳。次防己湯、 祛風散,及獨活湯加桑寄生投服,并防風湯,或黑虎 丹作小丸子間服,使風不生而痰不作,則其疾易愈。 若為癰為癤疼重者,用黑牽牛半生半炒,略研碎,煎 無灰酒調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濕,則腫毒可消。 如大腑閉而不通,此是風熱內蘊。其右腮紅紫,及右 手三部脈浮而實滑,宜五和湯或當歸散、枳殼丸治 之。其加減之法,尤在臨機審處。若泥一方,非良醫也。 更宜間服排風湯。

薛氏曰:「鶴膝風者,其腿漸細,其膝愈麤,狀如鶴膝,是 以名之。此因稟腎經不足,外邪所乘而患之。初則膝 內作痛,外色不變,伸屈艱難。若一二月間,焮腫色赤 而作膿者,可治;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初起者 用大防風湯為主,佐以益氣養榮湯。膿成者用補中 益氣湯為主,佐以大防風湯。切勿用十宣流氣等藥。」 若不潰不斂,或發熱等證者,須調補脾胃為善,否則 必變敗證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