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448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四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四百四十八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四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四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八

  小兒驚癇門四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驚癇咬牙 暗癇 驚癇餘證 驚癇兼別病

  陳治幼幼近編急慢驚 胎驚 發搐 天釣 內釣

  喻昌寓意草傷寒即是驚風 痙

  景岳全書癲癇 驚風 急驚風 慢驚風 大驚卒恐 驚啼 發搐

  東醫寶鑑驚風證 驚風先見證 四證八候 痰搐 驚搐之證有五 搐搦瘈

  瘲輕重 急驚風 慢驚風 慢驚風不治證 急慢驚風通治 慢脾風 慢脾風不治證

   天釣驚風 痓痙 癲癇

藝術典第四百四十八卷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八

编辑

小兒驚癇門四

编辑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编辑

驚癇咬牙

编辑

小兒驚癇發搐,有咬牙不休,及未發,發過時,亦常咬 牙者。予醫李統制一子,病證如是,遂請眾醫調治。有 言是驚入於腎者,此乃喬岳《漢東王先生歌》中「睡裡 咬牙驚入腎」之句,其意謂牙為骨,骨入腎,故以言之。 此常流無據語也。古書無有,亦無驚入腎之理,果用 藥無驗。今詳校其證,特為明之,乃足陽明之病也。足 陽明為胃之經,起鼻交額,循鼻外入齒中,還出俠口 環脣,下交承漿過頤,後,出大迎,循頰車,且發搐為風, 風屬木,胃屬土,木能刑土,是以牙齒受風則痒,頰車 邪干則緊,故使咬牙不休,以緩頰車之急,以解牙齒 之痒也。治當去胃中風。

暗癇

编辑

暗癇,其病似驚癇,又似中風痓病。遇其發時,則暗地 急至令人僵仆,心神昏塞,志意迷悶,氣亂不省,手足 彈撥,戰掉搐搦,喉中涎響,或吐痰沫,或作吼叫。其脈 三部陰陽俱盛,每發遠則終日或半日,近則一兩時 辰,發過便起,卻如不病之人,俗呼謂之癇病,稍輕者 謂之暗風。古人又云:「小者發則為驚,大者發則為癇」, 小者氣血怯嫩,發即難當而傷多,大者氣血壯盛,即 易任而失少。

驚癇餘證

编辑

小見驚癇搐搦,至發定之後,有諸餘證不退者,雖大 勢已罷,而病本尚在,或服冷熱藥過多,或汗下之失 宜,故癇搐難退,而有餘證也。

驚癇兼別病

编辑

小兒病久發搐,則五臟俱虛,並受其病。故發則血亂 心氣,并肺搐搦,肝昏困,脾體冷,腎又有因虛而別病 兼發,或別病而因帶驚癇,或有一方兼治之者,並採 而具之。

《陳治幼幼近編》

编辑

急慢驚

编辑

驚有急慢,治隔雲泥。急驚者,或因感冒發熱,或因乳 食停滯,或忽見忽聞,或跌磕受驚,驚則入通於肝,由 是風邪內作,火得風而動,風火相扇,故手足牽引,劄 眼搖頭,張口出舌,涎潮上壅也,頃爾發過則如故,其 脈洪數浮緊急促,緣風火之性急暴故也。《錢氏》謂無 陰之證者,蓋因心經實熱,陰不能以配陽,是為陽盛 陰虛之候也。痰盛者,用稀涎散直取其痰,後用瀉青 丸、利驚丸、鎮驚丸,去肝風,降心火。如口噤不能下者, 即從鼻中灌入牙關少舒,隨用吐藥。痰盛不得吐者, 用竹瀝、薑汁吐之,或以小牛黃丸,或滾痰丸下取其 痰。仍須別其所因而治。因食過傷者消其食,因冒風 寒者散其邪,因受驚恐者鎮其心,不可概治以驚藥。 若驚久不醒,急以搐鼻散撚紙條取嚏。如不嚏,或啼 聲不出,口噤不省,額汗如珠,遺尿噴藥,皆死證也。 慢驚起於吐瀉,或久病後因脾肺俱虛,則肝木橫行, 土為風木所乘,故竹驚。狀似搐而不甚搐,似睡而不 穩睡,面青身冷,睡則露睛,四肢與口鼻中氣俱冷,其 脈沉遲虛敗。《錢氏》謂「無陽之證者,蓋脾土虛甚,陽不 能以勝陰,是陰盛陽虛之候也。治宜溫補脾胃為主。 總有痰涎,亦由脾胃虛不能運化而成,不可驟去,縱 見發搐,亦由脾土弱而自招木剋,不可截風。慢驚本 無熱,縱或發熱,亦是虛熱,切禁涼驚,惟溫補脾胃,則 肝木自寧,譬猶土薄而上,有大木不能乘載,故無風 而自動,厚培其土,俾根深本固,自無風邪之害矣。亦 須較量陰陽,微甚用藥。若方傳慢候,尚有陽證者,不 必回陽,止宜異功散以溫養脾胃,微加天麻、全蠍、白 附子、膽星,以截風定搐。若陽虧陰盛,身涼面青,純屬慢驚者,宜加味朮附湯、加味回陽散。若四肢厥冷,二 便不禁,髮直頭搖,目睛不轉,涎喘鴉聲,皆死證也。 凡驚,用鎮驚豁痰藥勿效,即宜安神補心。蓋驚屬心, 氣不足,愈下則愈虛,痰涎驚氣,乘虛入客,則不可治 矣。

胎驚

编辑

小兒生下百日內,不因驚恐,不時發搐,或劄眼噤口, 或涎潮嘔吐,拳握身強,名曰「胎驚。」先用利驚丸,後用 抱龍丸。

發搐

编辑

發搐者,皆因熱痰滯於胸腹,風火相扇,故手足牽引 也。有搐時,男左視無聲,右視有聲者,女右視無聲,左 視有聲者,此金木相勝故也。有目連劄者,因肝風內 動,上入於目也。有目直視者,因熱入於目,牽其筋脈, 兩眥俱緊,不能轉盼故也。若急驚及風癇發搐,宜利 驚丸、滾痰丸,俱用薄荷、天麻、釣藤煎湯送下。若吐瀉 後,病後慢驚發搐,此脾胃虧損之虛象也,無風可祛, 無痰可逐,宜六君子加天麻、釣藤、芍藥、木香、柴胡,制 肝補脾。陽氣脫陷者,補中益氣湯加薑桂。陽氣虛敗 者,參附湯。若因飲食停滯,痰涎壅滿而見此證者,乃 脾土弱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平木,故木邪妄動也。宜 健脾消食,其證自愈,不可用涼驚等藥。凡搐頻者,風 在表也,易治宜發之。搐稀者,風有臟也,難治,宜補脾。

天釣

编辑

天釣屬心肺積熱所致。其證涎潮搐搦,項強痰鳴,雙 眸翻上,爪甲色青,皆痰熱壅滯上焦所致。宜先用滾 痰丸去其積熱與痰,後以涼膈散,隨虛實增損調治 之。

內釣

编辑

「內釣」屬脾胃虛寒,寒主收引,故傴僂拳曲,腹痛多啼, 脣黑囊腫也。宜理中湯,加木香、吳茱萸、肉桂。

《喻昌寓意草》

编辑

傷寒即是驚風

编辑

《門人問》曰:「驚風一證,雖不見於古典,然相傳幾千百 年,吾師雖闢其謬,頑鈍輩尚不能無疑,請明辨之,以 開聾聵。」答曰:「此問亦不可少,吾為子輩大破其惑,因 以破天下後世之惑。蓋小兒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 骨、臟腑、血脈俱未充長,陽則有餘,陰則不足,不比七 尺之軀,陰陽交盛也。惟陰不足,陽有餘,故身內易至」 於生熱,熱盛則生痰、生風、生驚,亦所恆有。設當日有 立名,曰熱痰風驚,則人不眩。因四字不便立名,乃節 去二字,以「驚」字領頭,「風」字煞尾。後人不解,遂以為奇 特之病。且謂此病有八候,以其頭搖、手動也,而立抽 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而立目邪、心亂、搐搦 之名;以其脊強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張之名,相傳既 久,不知其妄造。遇見此等證出,無不以為奇特。而不 知小兒之腠理未密,易於感冒風寒,風寒中人,必先 中入太陽經。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腦, 還出別下項,夾脊抵腰中,是以病則筋脈牽強。因筋 脈牽強,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張種種,不通名目,而 用金石藥鎮墜外邪,深入臟腑,千中千死,萬中萬死, 間有體堅證輕得愈者,又詫為再造奇功,遂至各守 顓門,雖日殺數兒,不自知其罪矣。百年之間,千里之 遠,出一二明哲,終不能一一盡剖疑關。如方書中有 云「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此等胡言,竟出自高明,偏 足為驚風之說樹幟。曾不思小兒不耐傷寒,初傳太 陽一經蚤已,身強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勢已極 於本經,湯藥亂投,死亡接踵,何由見其傳經解散耶? 此所以悮言小兒無傷寒也。不知小兒易於外感,易 於發熱,傷寒為獨多,世所妄稱為驚風者即是也。小 兒傷寒,要在三日內即愈為貴,若待經盡方解,必不 能耐矣。又剛痙無汗,柔痙有汗,小兒剛痙少,柔痙多。 世醫見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往往以「慢驚風證」為 名,而用參、芪、朮、附等藥,閉其腠理,熱邪不得外越,亦 為大害,但比金石藥為差減耳。所以凡治小兒之熱, 但當徹其出表,不當固其入裡也。仲景原有桂枝法, 若舍而不用,從事東垣,內傷為治,毫釐千里,最宜詳 細。又新產婦人,去血過多,陰虛陽盛,其感冒發熱,原 與小兒無別。醫者相傳,稱為產後驚風,尤堪笑《破口 頰》。要知吾闢驚風之說,非謂無驚病也。小兒氣怯神 弱,凡遇異形異聲,驟然跌仆,皆生驚怖。其候面青糞 青,多煩多哭,嘗過於分別,不比熱邪塞竅,神識昏迷, 對面撞鐘放銃,全然不聞者,細詳勘驗,自識驚風鑿 空之謬。子輩既遊吾門,日引光明勝義洗濯肺腸,忽 然靈悟頓開,便與《飲上池》無二。若但於言下索解,則 不能盡傳者多矣。

小兒之體脆神怯,不耐外感壯熱,多成痙病。後世妄 以驚立名,有「四證生八候」之鑿說。實則指痙病之「頭 搖手勁」者,為驚風之搐搦;指痙病之「項背反張」者,為 驚風之角弓反張。幼科翕然宗之,病家坦然任之。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腦麝之藥,千中千死而不悮 也。

《景岳全書》

编辑

癲癇

编辑

錢仲陽曰:「小兒發癇,因血氣未充,神氣未實,或為風 邪所傷,或為驚怪所觸。亦有因姙娠時七情驚怖所 致。若眼直目牽,口噤涎流,肚膨發搐,項背反張,腰脊 強勁,形如死狀,終日不醒,則為痓矣。凡治五癇,皆隨 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之形,通用五色丸為主,仍參 以各經之藥,發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如面赤目瞪」, 吐舌嚙脣,心煩氣短,其聲如羊者曰「心癇」;血虛用養 心湯;發熱飲冷為實熱,用虎睛丸;發熱飲湯為虛熱, 用辰砂妙香丸。面青脣青,兩眼上竄,手足攣掣反折, 其聲如犬者,曰肝癇;肝之虛者,用地黃丸;抽搐有力 為實邪,用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用瀉青丸。面黑目 振,吐涎沫,形體如尸,其聲如豬者,曰腎癇,用地黃丸、 紫河車丸之類,腎無瀉法,故徑從虛治之。面如枯骨, 目白,反視,驚跳反折,搖頭吐沫,其聲如雞者,曰肺癇。 肺氣虛者,用補肺散。面色痿黃者,土不能生也,用五 味異功散。面色赤者,陰火上衝於肺也,用地黃丸。面 色痿黃,目直,腹滿自利,四肢不收,其聲如牛者,曰脾 癇,用五味異功散。若面青瀉痢,飲食少思,用六君子 加木香、柴胡。若發熱抽掣仰臥,面色光澤,脈浮者,病 在腑,為陽證,易治;身冷不搐,覆臥,面色黯黑,脈沉者, 病在臟,為陰證,難治。凡有此證,先宜看耳後高骨間, 若有青脈紋,先抓破出血,可免其患。此皆元氣不足 之證也,須以紫河車丸為主,而以補藥佐之。設若泛 行剋伐,復傷元氣,則必不時舉發,久而變危,多致不 救。又有驚癇、風癇、食癇二種。治驚癇宜比金丸、茯神 丸、錢氏養心湯、辰砂妙香散、清神湯、虎睛丸之類主 之。風癇用錢氏牛黃丸、消風丸、星蘇散之類主之。食 癇用妙聖丹主之。

驚風

编辑

驚風之要領有二:一曰實證,一曰虛證,而盡之矣。蓋 「急驚者,陽證也,實證也。乃肝邪有餘,而風生熱,熱生 痰,痰熱客於心膈間,則風火相搏,故其形證急暴,而 痰火壯熱者,是為急驚。此當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慢 驚者,陰證也,虛證也,此脾肺俱虛,肝邪無制,因而侮 脾生風無陽之證也。故其形氣病氣俱不足者,是為」 慢驚。此當專顧脾腎以救元氣。雖二者俱名驚風。而 虛實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異。凡治此者。不可 不顧其名。以思其義。

「小兒驚風」,肝病也,亦脾腎心肺病也。蓋小兒之真陰 未足,柔不濟剛,故肝邪易動。肝邪動則木能生火,火 能生風,風熱相搏則血虛,血虛則筋急,筋急則為掉 眩反張,搐搦強直之類,皆肝木之本病也。至其相移, 木邪侮土,則脾病而為痰、為吐瀉。木盛金衰,則肺病 而為喘促、為短氣,木火上炎,則心病而為驚叫、為煩 熱;木火傷陰,則腎病而為水涸、為血燥、為肝渴、為汗 不出、為搐、為痓,此五臟驚風之大概也。治此之法,有 要存焉。蓋一曰風,二曰火,三曰痰,四曰陽虛,五曰陰 虛。但能察此緩急,則盡之矣。所謂風者,以其強直掉 眩,皆屬肝木,風木同氣,故云「驚風而熱,非外感之證。」 今人不明此義,但為治風,必須用散,不知外來之風 可散,而血燥之風不可散也。故凡如防風、荊芥、羌活、 獨活、細辛、乾葛、柴胡、紫蘇、薄荷之類,使果有外邪發 熱無汗等證,乃可暫用。如無外邪,則最所當忌,此用 散之,不可不慎也。所謂痰火者,痰凝則氣閉,火盛則 陰虧,此實邪之病本也。若痰因火動,則治火為先;火 以痰留,則去痰為主。火之盛者,宜龍膽草、山梔子、黃 連、黃蘗、石膏、大黃之屬。火之微者,宜黃芩、知母、元參、 石觓、地骨皮、木通、天麻之屬。痰之甚者,宜牛黃、膽星、 天竺黃、南星、半夏、白芥子之屬。痰之微者,宜陳皮、前 胡、海石、貝母、天花粉之屬。此外如硃砂之色赤體重, 故能入心鎮驚。內孕水銀,故善透經絡,墜痰降火。雄 黃之氣味雄悍,故能破結開滯,直達橫行。冰片、麝香 乃開竅之要藥,琥珀、青黛,亦清利之佐助而已。又如 殭蠶、全蠍、蟬蛻之屬,皆云治風。在殭蠶味鹹而辛,大 能開痰涎,破結氣,用佐痰藥,善去肝脾之邪,邪去則 肝平,是即治風之謂也。全蠍生於東北,色青屬木,故 善走厥陰,加以鹽,味鹹而降痰,是亦同氣之屬,故云: 治風較之殭蠶,此其次矣。蟬蛻性味俱薄,不過取其 清虛,輕蛻之義,非有實濟,不足恃也。凡驚風之實邪, 惟痰火為最,而風則次之,治實之法,止於是矣。然邪 實者易制,主敗者必危。蓋陽虛則陰邪不散,而元氣 不復,陰虛則營氣不行,而精血何來。所以驚風之重, 重在虛證,不虛不重,不竭不危,此元精元氣相為並 立,有不容偏置者也。故治虛之法,當辨陰陽。陽虛者, 宜燥宜剛;陰虛者,宜溫宜潤。然善用陽者,氣中自有 水;善用陰者,水中自有氣。造化相須之妙,既有不可 混,又有不可離者如此。設有謂此非小兒之藥,此非驚風之藥者,豈驚風之病,不屬陰陽,而小兒之體,不 由血氣乎?若夫人者,開口便可見心,又烏足與論乾 坤合一之道。

驚風反張,強直轉筋等病。在《經筋篇》曰:「足少陰之筋, 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病在此者,主癇瘈 及痙。在外者不能俛,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 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又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 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 則俛不伸。

急驚風

编辑

急驚之候:「壯熱痰壅,竄視反張,搐搦顫動,牙關緊急, 口中氣熱,頰赤脣紅,飲冷便結,脈沉洪數」,此肝邪風 熱,陽盛陰虛證也。治此之法,當察緩急,凡邪盛者,不 得不先治其標。「若痰甚喘急者,宜抱龍丸、琥珀散、清 膈煎、梅花飲之類主之。火盛而煩熱者,宜涼驚丸、抑 清丸,或黃連安神丸、牛黃散及山梔、黃連、龍膽草之」 屬,火盛燥熱而大便祕結者,宜瀉青丸,或以為湯煎 服之,或利驚丸亦可。若外感風寒,身熱為驚者,當解 其表,宜抑肝散倍加柴胡,或參蘇飲、五積散、星蘇散 之類,擇而用之。若表邪未解,而內亦熱者,宜錢氏黃 龍湯。若驚風漸退,而火未清者,宜安神鎮驚丸。凡以 上者,皆急則治標之法。但得痰火稍退,即當調補血 氣,如後附薛氏之法,或參用慢驚諸治,以防虛敗。此 幼科最要之法。前哲有云:「小兒易為虛實攻伐之藥, 中病即止,不可過劑。」誠至言也。大抵此證,多屬肝膽 脾腎陰虛血燥,風火相搏而然。若不顧真陰,過用祛 風化痰之藥,則脾益虛,血益燥,邪氣緜延,必成慢驚 矣。

《婁全善》曰:「急驚屬木火土實,木實則搐而有力,及目 上視,動劄頻睫。土實則身熱面赤,而不吐瀉,偃睡合 睛。治法宜涼宜瀉,而用涼驚、利驚等丸。亦有因驚而 發者,以致牙關緊急,壯熱等證。此內有實熱,外挾風 邪,當截風定搐。若痰熱尚盛,宜微下之。痰熱既泄,急 宜調養胃氣,搐定而痰熱少退,即宜調補脾氣。」

慢驚風

编辑

慢驚之候,多由吐瀉,因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 氣促,驚跳搐搦,或乍發乍靜,或身涼身熱,或肢體逆 冷,或眉脣青赤,面色淡白,但其脈遲緩,或見細數,此 脾虛生風,無陽證也。小兒慢驚之病,多因病後或以 吐瀉,或因誤用藥餌,損傷脾胃所致。然亦有小兒脾 胃素弱,或受風寒,則不必病後及誤藥者亦有之,總 屬脾腎虛寒之證。治慢驚之法,但當速培元氣。即有 風痰之類,皆非實邪,不得妄行消散,再傷陽氣,則必 致不救。凡脾土微虛微瀉而內不寒者,可平補之,宜 六神散、四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脾腎俱虛而臟平 無寒者,宜五福飲。且陰血生於脾土,又宜四君子加 當歸、棗仁。脾氣陽虛微寒者,宜溫胃飲、理中湯、五君 子煎。脾氣虛寒多痰者,宜六君子湯,或金水六君煎。 脾腎陰陽俱虛而寒者,惟理陰煎為最妙。脾腎虛寒 之甚,或吐瀉不止者,宜附子理陰煎。再甚者,宜六味 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量兒大小與之。脾腎虛寒,泄 瀉不止者,宜胃關煎。

急驚屢發,屢用攻瀉,則脾損陰消,而變為慢驚者多 矣。當補脾養血,佐以安心清肺制木之藥,最為切當。 竊謂前證,多因脾胃虧損,肝木所勝,外虛熱而內真 寒也。但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佐以釣藤飲,以補脾 土,平肝木,亦多得效。如不應,用六君加炮薑、木香溫 補脾土,更不應,急加附子以回陽。若用逐風驅痰之 藥。反促其危也。愚按附子溫中回陽。為慢驚之聖藥。 如元氣脫。用之無有不效。氣脫甚者。急宜炮用之。

大驚卒恐

编辑

小兒忽被大驚,最傷心膽之氣。《口問篇》曰:「大驚卒恐, 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 逆,經脈空虛,血氣不次,及失其常。」此《內經》概言受驚 之病,有如此矧。小兒血氣,尤非大人之比。若受大驚, 則其神氣失散,潰亂不堪,尚何實邪之有?斯時也,收 復正氣,猶恐不暇,顧可復為清散耶?即如硃砂、琥珀 之類,不過取其鎮重之意,亦非救本之法。今《幼科》諸 書,皆以大驚之證,例作急驚論治,誤亦甚矣。不知急 驚、慢驚,一以風熱,一以脾腎之虛,皆不必由驚而得。 而此以驚恐致困者,本心膽受傷,神氣陡離之病,所 因不同,所病亦異,胡可以同日語也。

治大驚氣散之病,當以收復神氣為主,宜《祕旨》安神 丸、七福飲、茯神湯、團參散、獨參湯之類,加金銀等物 煎服之。

驚啼

编辑

小兒驚啼證,本與驚風不同,亦與大驚卒恐者有異。 蓋小兒肝氣未充,膽氣最怯。凡耳聞驟聲,目視驟色, 雖非大驚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時受怖,寢則驚惕, 或振動不寧,或忽而啼叫,皆神怯不安之證。總宜安 神養氣為主,如獨參湯、團參散、七福飲、《祕旨》安神丸之類,皆其所宜。若微煩熱者,宜生脈散。熱甚者,宜硃 砂安神丸。或導赤散。驚哭多淚。忽啼忽止者是驚惕。 啼叫無淚。聲長不揚者是腹痛。

發搐

编辑

搐,抽搐也,是即驚之屬。但暴而甚者,謂之驚風,微而 緩者,謂之發搐,發搐不治,則漸成驚風矣。雖錢氏等 書,皆以時候之氣,五臟之證為論治,然病變不測,有 難以時氣拘者,是不若察見在之形證,因臟腑之虛 實,隨宜施治者之為得也。總之,小兒之實證無他,惟 東方之實及中央之滯耳。蓋東方木實,生火生風,而 「為熱為驚;中央土實,則生濕生滯,而為痰為積。」知斯 二者,則知所以治實矣。若小兒之虛證,則五臟皆有 之。如「心虛則驚惕不安;肺虛則氣促多汗;脾虛則為 嘔吐,為暴泄,為不食,為痞滿倦臥,為牙緊流涎,為手 足牽動;肝虛則為筋急血燥,為抽搐勁強,為斜視目 瞪;腎虛則為二便不禁,為津液枯槁,為聲不出,為戴 眼,為肢體厥逆,為火不歸源。」知此五者,則知所以治 虛矣。然此虛實之證,固亦多有疑似者,但以形色聲 音脈息,參而察之,則無有不燎然者。諸治實之法,當 從急驚;治虛之法,當從慢驚,及如後夜啼諸治法,已 盡其蘊,當并察之。總之,諸言實者,乃邪氣之實,非元 氣之實也。故治此者,切不可傷及元氣。若病已久。尤 當專顧腎脾。則根本完固。諸無不愈矣。

若曲腰啼叫,哭而無淚者,多係腹痛,宜木香散,或用 溫胃飲加木香。若脾腎寒甚而兼帶作痛者,宜陳氏 十二味異功散。若過用乳食,停滯作痛,邪實無虛而 啼者,宜保和丸、和胃飲加減主之,甚者宜消食丸。若 陰盛陽衰,心氣不足,至夜則神有不安而啼叫者,宜 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或七福飲、祕旨安神丸。若面 青手冷,陽氣虛寒,心神驚怯而啼者,宜五君子煎,或 六味異功煎。甚者宜七福飲加炮乾薑、肉桂。若兼泄 瀉不乳,脾腎虛弱也,宜六神散。甚者養中煎、胃關煎。 若兼吐瀉少食,脾胃虛寒也,宜五君子煎、溫胃飲,或 六味異功煎加炮木香。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脾氣 虛弱也,宜五味異功散,或五君子煎加木香。若面色 白黑睛少,至夜分陰中陽虛而啼者,此肝腎之不足 也,宜六味丸、八味丸、理陰煎。若見燈見火愈啼者,心 熱也。心屬火,見火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 啼。其證面赤,手腹俱煖,口中氣熱是也。火之微者,宜 生脈散、導赤散。火之甚者,宜硃砂安神丸、人參黃連 散。若肝膽熱甚,木火相搏者,宜柴胡清肝散。大都此 證,或因吐瀉內亡津液,或稟賦腎陰不足,不能滋養 肝木,或乳母恚怒,肝火侮金,當用六君子湯補脾土 以生肺金,地黃丸壯腎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鬱悶而 致者,用加味歸脾湯。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湯。乳 母心肝熱搏者,柴胡清肝散。若因驚夜啼者,宜從前 《驚啼論》治。

《東醫寶鑑》

编辑

驚風證

编辑

小兒之病,急慢驚風,與夫痘疹等證,最為酷疾,以其 「吉凶反掌,生死須臾」故也。

小兒驚風,三發則為癇,乃惡證也。

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風之證,驚有急驚、慢驚、慢 脾風三者之異。

驚風先見證

编辑

凡乳兒欲發驚風者,先神志不定,恍惚懼人,劄眼上 視,左顧右盼,伸手握拳,悶鬱努氣,情態不如尋常,皆 驚風先見證也。

肝有風,目連劄不搐。有熱則目直視,亦不搐,得心熱 則搐。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

王氏曰:「木能勝土,熱動心神而生驚。」

錢氏曰:「肝風心火二臟交爭而致搐也。」

四證八候

编辑

四證者驚風痰熱也。其肝主風。其脾主痰。其肺作熱。 其心發驚。四證相臨。重者先發。

《八候》者,「一搐、二搦、三掣、四顫、五反、六引、七竄、八視。」 一搐者,臂肘搐縮。

二「搦」者,十指開合,搦之不已,即成握拳。男子看大拇 指,其指握在外為順,在裡為逆。女子反看之。

《三掣》者,肩膞搐掣,或連身跳起。

四顫者,或手、或腳、或頭、或身,四體顫動。

「五反」者,身首反張。

六引者,以手有如挽弓狀。男左手直,右手曲為順。右 直左曲為逆。女子反看之。

七竄者,眼上竄。請幫助識別此字。高男子上竄為順。下竄為逆。女子 反看之。

八視者,男子斜目視。左為順視,右為逆視。女子反看 之。

痰搐

编辑

凡搐,痰因氣順,則痰化而搐自止。先以蘇合香丸,以 薄荷湯入薑汁化下,或星香散

驚搐之證有五

编辑

驚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表裡之異。身熱力大者為 「急驚;身冷力小者為慢驚;仆地無聲,醒時吐沫者為 癇,頭目仰視者為天弔,角弓反張者為痓」,治各不同 也。

搐搦瘈瘲輕重

编辑

其有搐搦反張,斜視,而牙關不緊,口無痰涎者,多是 外感或內傷夾驚而成,謂之「假搐」,非內生驚癇也。宜 參蘇飲、人參羌活散。

搐搦者。手足牽引。一伸一縮。即瘈瘲之甚者也。 《閻孝忠》曰:「似搐而不甚搐。此名瘈瘲。」

急驚初則搐搦俱作,久而搐住,只搦有急有緩,但只 肩動《瘈瘲》者,候之輕也,搐則盛也,搦又重也。

急驚風

编辑

急驚乃卒然得之,心受驚,肝主風,致筋脈搐搦。肝又 主筋,宜通心飲、瀉青丸、涼驚丸、大青膏。

急驚者,因聞不常之聲,或遇禽獸之吼,以致牙關緊 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口中熱氣,頰赤脣 紅,大小便黃赤,其脈浮數洪緊。蓋由內有實熱,外挾 風邪,心家受熱而積驚,肝家生風而發搐。肝風心火, 二臟交爭,血亂氣併,痰涎壅塞,所以百脈凝滯,關竅 不通,風氣蕃盛,而無所泄,故「暴烈」也。

治法通關截風,定搐去痰,其熱尚作,則當下之。一泄 已後,急須和胃鎮心,截風定搐,先與開關散、嚏驚散, 次與驅風膏、鎮心丸、鎮肝丸、錢氏安神丸、鎮驚丸、保 幼化風丹、靈神膏。痰盛宜抱龍丸、截風丸。鎮心安神, 宜金箔鎮心丸、寧心膏。

所謂溫驚丸、利驚丸、涼驚丸者,蓋虛則溫之,實則利 之,熱則涼之,是謂《活法》。

驚風形證不明,若言陰證,則渾身又溫,若作陽證,則 又不大搐,乃陰陽不分。宜用防風溫膽湯,下大驚丸、 小驚丸。

急驚先當定搐。搐由風也。風由熱也。搐既已作。方可 下熱退驚。熱若不退。驚亦不散。

急驚截風,定搐為要。風搐既定,次與下熱,去則無風, 散則不搐。

慢驚風

编辑

慢驚者,得於大病之餘,吐瀉之後,及過服寒涼藥,其 證眼慢騰騰或露睛,手足瘈瘲,面色青白,渾身四肢 冷,默默聲,其脈沉遲。用白朮散、益黃散加防風、冬瓜 仁煎服。

慢驚陰證,急驚陽證,傳來纔經吐瀉,便是「慢驚。」男子 以瀉得之為重,女子以吐得之為重。

慢驚純陰證,宜「烏蠍散。」陽證尚在,宜「蟬蠍散。」

方傳慢候,而尚有陽證,不必回陽,但與截風調胃,用 蟬蠍散、醒脾散。若手足冰冷,方可回陽,用硫黃、附子。 如腦、麝、銀粉、巴、硝輩,一切禁斷。

古云:「病家怕驚不怕瀉,醫家怕瀉不怕驚。」如泄瀉不 止,且先治瀉,若便治風,則驚風愈甚。

瀉滑青者,防慢驚。蓋瀉青色者,乃夾驚木剋土也。 凡兒瀉出青色者,由脾土受肝木剋勝而見本質,由 其臟之虛寒,黃芪益黃散主之。 小兒慢驚,或吐利不止,變成虛風搐搦者,非風也,胃 氣欲絕故也。用來復丹五粒,研碎末,飲送下即效。 慢驚宜用溫驚丸、神效散、觀音散、全蠍觀音散、三味 天漿子散、補脾湯、保生丹、《延生丹》。參朮半夏湯。防風 丸。「銀白散。」

涎盛,宜「奪命散、雙金丸、南星飲。」

慢驚風不治證

编辑

似搐而不甚搐,似睡而精神慢,四肢與口中氣皆冷, 睡中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鴉聲,此證已危,蓋脾胃 虛損也。

慢驚欲絕之時,虛痰上攻,咽喉引氣,呼吸麤大,脈來 浮數,是謂陰盛強陽,錯認以為陽氣已復,直與峻藥 下痰,痰隨藥下,藥隨痰絕,人人咎醫殺之,此不識覆 燈將絕之候,雖不下藥,亦無生意矣。

急慢驚風通治

编辑

宜備急丸、「牛黃抱龍丸、保命丹、『至聖保命丹、千金散、 星香散、朱粉散、奪命散、探生散』。」

慢脾風

编辑

「若見眼合。」即是脾風。

慢驚察視為要,眼睛昏定為重,竄視為重,四肢厥冷 為重,睛定不眨為重,雖眨不左右顧亦重,汗出如油 亦重,口面忽作黲黯色,至重眼在半合半開之間,乃 知陰氣所盛,傳入臟間,陽氣已虧,脾經屬陰,次第入 脾,故言慢脾風候。

慢驚其眼半開半合,則當預作慢脾風調理之。 慢脾風用藥,乃不得已也,其危如燈無油,漸見昏滅。 錢氏用金液丹與青州白丸子各半,研勻,飯飲薄荷 湯下一錢,此截風回陽也。

小兒頭雖熱,眼珠青白而足冷頭雖熱,或腹脹而足冷。

頭雖熱。或泄瀉而足冷。

頭雖熱。或嘔吐而足冷。

頭雖熱。或渴而足冷。

已上五證,作搐者,名曰「慢脾風」,速與補脾益真湯,加 全蠍一枚,或「全蠍觀音散。」

慢脾風不治證

编辑

身冷粘汗。直臥如尸。喘嗽頭軟。背直口噤頭搖。大小 便不禁。脣縮氣麤。痰如牽鋸之聲者不治。

慢脾風,若見一臟絕,即不可用藥。如眼無光,指甲黑, 四肢垂軃,五體俱冷,並不須下藥。

天釣驚風

编辑

孫真人曰:「乘馬遠行,當沭浴更衣,然後方可近於嬰 兒,否則多為天弔急驚之疾。」錢仲陽曰:「步履糞穢之 氣,無使近於嬰兒,令兒急驚風搐也。」

天弔亦驚風之證。但天弔發時,頭目仰視,驚風則無 也。

此由乳母過飱熱毒,心肺生熱,加以外感風邪所致。 宜用「九龍控涎散」、釣藤散。熱盛則「保命丹」,痰盛則「抱 龍丸。」黑,傴僂反張,外腎腫,尿如米泔,眼有紅筋血點, 乃寒氣壅結,宜釣藤膏。

痓痙

编辑

痓與痙,亦驚風之類, 痓者手足冰冷,痙者氣身強直。痓、痙本一病,當以陽 剛陰柔別之。剛者有汗,柔者無汗。其證肢體強直,腰 身反張,甚於風癇,大抵不治。

癲癇

编辑

驚風三發則為癇者,小兒惡病也。大人曰癲,小兒曰 癇,其實一也。又曰:「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 驚癇即急驚之證,但驚癇發時,仆地作聲,醒時吐涎 沫,急慢驚則不作聲,不吐沫也。

「癇』者,卒然暈倒,目瞪流涎,神氣鬱勃,四肢搐搦,沉默 昏憒,似死似生,其聲惡叫,過後惺惺。

《錢氏方》有五。癇病關五臟。用五色丸。

治法惟以驚、風、食三種,陰陽二證,別而治之。

驚癇者,恐怖積驚而發,啼叫恍惚,宜「定魄丸、沉香天 麻湯。」

風癇者,邪外襲,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宜「追風祛痰 丸。」

食癇者,乳食時遇驚停積,或成癖,或大便酸臭,宜紫 霜丸。

始也身熱,抽掣啼叫,是為陽癇,易治。宜「龍腦安神丸」、 「清心滾痰丸。」

始也身無熱,手足清冷,不抽掣,不啼叫,是為陰癇,難 治。宜「五色丸引神歸舍。」

因急驚為癇,宜《五癇丹》。

因慢驚成癇。取「來復丹」,薄荷泡湯,化下一二丸,得利 即愈。

又有胎中受驚成癇,宜「燒丹丸。」

《內經》有云:「厥成為癲疾。」又曰:「邪搏陽則為癲疾。」風眩 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熱相感而動風, 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風眩。

痰在膈間,則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 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 也。又曰:「仆倒不醒」,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於頭中 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則頭中氣亂,氣亂 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人,而昏 眩倒仆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巔疾。

癇有五:肝曰雞,心曰馬,脾曰牛,肺曰羊,腎曰豬。以病 狀偶類,故為名,其實痰火與驚三者而已。

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宜開痰鎮心神。若神不守 舍,狂言妄作,經年不愈。如心經蓄熱,當清心除熱。如 痰迷心竅,當去痰寧心,宜大吐大下而愈。

凡癲癇仆時,口中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又復發, 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尸厥之類,則仆 時無聲,醒時無涎,後不再發。

癲者,異常也。平日能言,癇則沉默;平日不言,癲則呻 吟,甚則僵仆直視,心常不樂,言語無倫,如醉如痴。癇 者,卒然暈倒,咬牙作聲,吐涎沫,不醒人事,隨後醒醒。 胎癇,宜燒丹丸。又身熱脈浮為陽癇,宜妙香丸;身涼 脈沉為陰癇,宜五生丸。肥人多痰,宜追風祛痰丸、加 味壽星丸、引神歸舍丹。瘦人火盛,宜清心滾痰丸、龍 腦安神丸。痰迷心竅,宜金箔鎮心丸、控涎丸。痰火俱 盛者,宜甘遂散吐下之。因驚者,宜驚氣丸、抱龍丸。因 怒者,宜寧神導痰湯、當歸龍薈丸。心臟虛損,氣血不 足,宜滋陰寧神湯、清心溫膽湯、歸神丹。婦人宜加味 逍遙散、硃砂膏。五癇通治,宜龍腦安神丸、五癇丸、六 珍丹、錢氏五色丸、育魂丹、丑寶丸、鴟「頭丸、活虎丹、蝙 蝠散、礬丹丸。」癇愈復發,宜斷癇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