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448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四十八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四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四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二十八

  小儿惊痫门四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惊痫咬牙 暗痫 惊痫馀证 惊痫兼别病

  陈治幼幼近编急慢惊 胎惊 发搐 天钓 内钓

  喻昌寓意草伤寒即是惊风 痉

  景岳全书癫痫 惊风 急惊风 慢惊风 大惊卒恐 惊啼 发搐

  东医宝鉴惊风证 惊风先见证 四证八候 痰搐 惊搐之证有五 搐搦瘈

  疭轻重 急惊风 慢惊风 慢惊风不治证 急慢惊风通治 慢脾风 慢脾风不治证

   天钓惊风 痓痉 癫痫

艺术典第四百四十八卷

医部汇考四百二十八

编辑

小儿惊痫门四

编辑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编辑

惊痫咬牙

编辑

小儿惊痫发搐,有咬牙不休,及未发,发过时,亦常咬 牙者。予医李统制一子,病证如是,遂请众医调治。有 言是惊入于肾者,此乃乔岳《汉东王先生歌》中“睡里 咬牙惊入肾”之句,其意谓牙为骨,骨入肾,故以言之。 此常流无据语也。古书无有,亦无惊入肾之理,果用 药无验。今详校其证,特为明之,乃足阳明之病也。足 阳明为胃之经,起鼻交额,循鼻外入齿中,还出侠口 环唇,下交承浆过颐,后,出大迎,循颊车,且发搐为风, 风属木,胃属土,木能刑土,是以牙齿受风则痒,颊车 邪干则紧,故使咬牙不休,以缓颊车之急,以解牙齿 之痒也。治当去胃中风。

暗痫

编辑

暗痫,其病似惊痫,又似中风痓病。遇其发时,则暗地 急至令人僵仆,心神昏塞,志意迷闷,气乱不省,手足 弹拨,战掉搐搦,喉中涎响,或吐痰沫,或作吼叫。其脉 三部阴阳俱盛,每发远则终日或半日,近则一两时 辰,发过便起,却如不病之人,俗呼谓之痫病,稍轻者 谓之暗风。古人又云:“小者发则为惊,大者发则为痫”, 小者气血怯嫩,发即难当而伤多,大者气血壮盛,即 易任而失少。

惊痫馀证

编辑

小见惊痫搐搦,至发定之后,有诸馀证不退者,虽大 势已罢,而病本尚在,或服冷热药过多,或汗下之失 宜,故痫搐难退,而有馀证也。

惊痫兼别病

编辑

小儿病久发搐,则五脏俱虚,并受其病。故发则血乱 心气,并肺搐搦,肝昏困,脾体冷,肾又有因虚而别病 兼发,或别病而因带惊痫,或有一方兼治之者,并采 而具之。

《陈治幼幼近编》

编辑

急慢惊

编辑

惊有急慢,治隔云泥。急惊者,或因感冒发热,或因乳 食停滞,或忽见忽闻,或跌磕受惊,惊则入通于肝,由 是风邪内作,火得风而动,风火相扇,故手足牵引,札 眼摇头,张口出舌,涎潮上壅也,顷尔发过则如故,其 脉洪数浮紧急促,缘风火之性急暴故也。《钱氏》谓无 阴之证者,盖因心经实热,阴不能以配阳,是为阳盛 阴虚之候也。痰盛者,用稀涎散直取其痰,后用泻青 丸、利惊丸、镇惊丸,去肝风,降心火。如口噤不能下者, 即从鼻中灌入牙关少舒,随用吐药。痰盛不得吐者, 用竹沥、姜汁吐之,或以小牛黄丸,或滚痰丸下取其 痰。仍须别其所因而治。因食过伤者消其食,因冒风 寒者散其邪,因受惊恐者镇其心,不可概治以惊药。 若惊久不醒,急以搐鼻散撚纸条取嚏。如不嚏,或啼 声不出,口噤不省,额汗如珠,遗尿喷药,皆死证也。 慢惊起于吐泻,或久病后因脾肺俱虚,则肝木横行, 土为风木所乘,故竹惊。状似搐而不甚搐,似睡而不 稳睡,面青身冷,睡则露睛,四肢与口鼻中气俱冷,其 脉沉迟虚败。《钱氏》谓“无阳之证者,盖脾土虚甚,阳不 能以胜阴,是阴盛阳虚之候也。治宜温补脾胃为主。 总有痰涎,亦由脾胃虚不能运化而成,不可骤去,纵 见发搐,亦由脾土弱而自招木克,不可截风。慢惊本 无热,纵或发热,亦是虚热,切禁凉惊,惟温补脾胃,则 肝木自宁,譬犹土薄而上,有大木不能乘载,故无风 而自动,厚培其土,俾根深本固,自无风邪之害矣。亦 须较量阴阳,微甚用药。若方传慢候,尚有阳证者,不 必回阳,止宜异功散以温养脾胃,微加天麻、全蝎、白 附子、胆星,以截风定搐。若阳亏阴盛,身凉面青,纯属慢惊者,宜加味术附汤、加味回阳散。若四肢厥冷,二 便不禁,发直头摇,目睛不转,涎喘鸦声,皆死证也。 凡惊,用镇惊豁痰药勿效,即宜安神补心。盖惊属心, 气不足,愈下则愈虚,痰涎惊气,乘虚入客,则不可治 矣。

胎惊

编辑

小儿生下百日内,不因惊恐,不时发搐,或札眼噤口, 或涎潮呕吐,拳握身强,名曰“胎惊。”先用利惊丸,后用 抱龙丸。

发搐

编辑

发搐者,皆因热痰滞于胸腹,风火相扇,故手足牵引 也。有搐时,男左视无声,右视有声者,女右视无声,左 视有声者,此金木相胜故也。有目连札者,因肝风内 动,上入于目也。有目直视者,因热入于目,牵其筋脉, 两眦俱紧,不能转盼故也。若急惊及风痫发搐,宜利 惊丸、滚痰丸,俱用薄荷、天麻、钓藤煎汤送下。若吐泻 后,病后慢惊发搐,此脾胃亏损之虚象也,无风可祛, 无痰可逐,宜六君子加天麻、钓藤、芍药、木香、柴胡,制 肝补脾。阳气脱陷者,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阳气虚败 者,参附汤。若因饮食停滞,痰涎壅满而见此证者,乃 脾土弱不能生金,金虚不能平木,故木邪妄动也。宜 健脾消食,其证自愈,不可用凉惊等药。凡搐频者,风 在表也,易治宜发之。搐稀者,风有脏也,难治,宜补脾。

天钓

编辑

天钓属心肺积热所致。其证涎潮搐搦,项强痰鸣,双 眸翻上,爪甲色青,皆痰热壅滞上焦所致。宜先用滚 痰丸去其积热与痰,后以凉膈散,随虚实增损调治 之。

内钓

编辑

“内钓”属脾胃虚寒,寒主收引,故伛偻拳曲,腹痛多啼, 唇黑囊肿也。宜理中汤,加木香、吴茱萸、肉桂。

《喻昌寓意草》

编辑

伤寒即是惊风

编辑

《门人问》曰:“惊风一证,虽不见于古典,然相传几千百 年,吾师虽辟其谬,顽钝辈尚不能无疑,请明辨之,以 开聋聩。”答曰:“此问亦不可少,吾为子辈大破其惑,因 以破天下后世之惑。盖小儿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 骨、脏腑、血脉俱未充长,阳则有馀,阴则不足,不比七 尺之躯,阴阳交盛也。惟阴不足,阳有馀,故身内易至” 于生热,热盛则生痰、生风、生惊,亦所恒有。设当日有 立名,曰热痰风惊,则人不眩。因四字不便立名,乃节 去二字,以“惊”字领头,“风”字煞尾。后人不解,遂以为奇 特之病。且谓此病有八候,以其头摇、手动也,而立抽 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邪、心乱、搐搦 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相传既 久,不知其妄造。遇见此等证出,无不以为奇特。而不 知小儿之腠理未密,易于感冒风寒,风寒中人,必先 中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 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病则筋脉牵强。因筋 脉牵强,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张种种,不通名目,而 用金石药镇坠外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万中万死, 间有体坚证轻得愈者,又诧为再造奇功,遂至各守 颛门,虽日杀数儿,不自知其罪矣。百年之间,千里之 远,出一二明哲,终不能一一尽剖疑关。如方书中有 云“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等胡言,竟出自高明,偏 足为惊风之说树帜。曾不思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 阳一经蚤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 于本经,汤药乱投,死亡接踵,何由见其传经解散耶? 此所以悮言小儿无伤寒也。不知小儿易于外感,易 于发热,伤寒为独多,世所妄称为惊风者即是也。小 儿伤寒,要在三日内即愈为贵,若待经尽方解,必不 能耐矣。又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刚痉少,柔痉多。 世医见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往往以“慢惊风证”为 名,而用参、芪、术、附等药,闭其腠理,热邪不得外越,亦 为大害,但比金石药为差减耳。所以凡治小儿之热, 但当彻其出表,不当固其入里也。仲景原有桂枝法, 若舍而不用,从事东垣,内伤为治,毫厘千里,最宜详 细。又新产妇人,去血过多,阴虚阳盛,其感冒发热,原 与小儿无别。医者相传,称为产后惊风,尤堪笑《破口 颊》。要知吾辟惊风之说,非谓无惊病也。小儿气怯神 弱,凡遇异形异声,骤然跌仆,皆生惊怖。其候面青粪 青,多烦多哭,尝过于分别,不比热邪塞窍,神识昏迷, 对面撞钟放铳,全然不闻者,细详勘验,自识惊风凿 空之谬。子辈既游吾门,日引光明胜义洗濯肺肠,忽 然灵悟顿开,便与《饮上池》无二。若但于言下索解,则 不能尽传者多矣。

小儿之体脆神怯,不耐外感壮热,多成痉病。后世妄 以惊立名,有“四证生八候”之凿说。实则指痉病之“头 摇手劲”者,为惊风之搐搦;指痉病之“项背反张”者,为 惊风之角弓反张。幼科翕然宗之,病家坦然任之。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脑麝之药,千中千死而不悮 也。

《景岳全书》

编辑

癫痫

编辑

钱仲阳曰:“小儿发痫,因血气未充,神气未实,或为风 邪所伤,或为惊怪所触。亦有因妊娠时七情惊怖所 致。若眼直目牵,口噤涎流,肚膨发搐,项背反张,腰脊 强劲,形如死状,终日不醒,则为痓矣。凡治五痫,皆随 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之形,通用五色丸为主,仍参 以各经之药,发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如面赤目瞪”, 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曰“心痫”;血虚用养 心汤;发热饮冷为实热,用虎睛丸;发热饮汤为虚热, 用辰砂妙香丸。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 其声如犬者,曰肝痫;肝之虚者,用地黄丸;抽搐有力 为实邪,用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用泻青丸。面黑目 振,吐涎沫,形体如尸,其声如猪者,曰肾痫,用地黄丸、 紫河车丸之类,肾无泻法,故径从虚治之。面如枯骨, 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其声如鸡者,曰肺痫。 肺气虚者,用补肺散。面色痿黄者,土不能生也,用五 味异功散。面色赤者,阴火上冲于肺也,用地黄丸。面 色痿黄,目直,腹满自利,四肢不收,其声如牛者,曰脾 痫,用五味异功散。若面青泻痢,饮食少思,用六君子 加木香、柴胡。若发热抽掣仰卧,面色光泽,脉浮者,病 在腑,为阳证,易治;身冷不搐,覆卧,面色黯黑,脉沉者, 病在脏,为阴证,难治。凡有此证,先宜看耳后高骨间, 若有青脉纹,先抓破出血,可免其患。此皆元气不足 之证也,须以紫河车丸为主,而以补药佐之。设若泛 行克伐,复伤元气,则必不时举发,久而变危,多致不 救。又有惊痫、风痫、食痫二种。治惊痫宜比金丸、茯神 丸、钱氏养心汤、辰砂妙香散、清神汤、虎睛丸之类主 之。风痫用钱氏牛黄丸、消风丸、星苏散之类主之。食 痫用妙圣丹主之。

惊风

编辑

惊风之要领有二:一曰实证,一曰虚证,而尽之矣。盖 “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邪有馀,而风生热,热生 痰,痰热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 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此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慢 惊者,阴证也,虚证也,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侮 脾生风无阳之证也。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是为” 慢惊。此当专顾脾肾以救元气。虽二者俱名惊风。而 虚实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异。凡治此者。不可 不顾其名。以思其义。

“小儿惊风”,肝病也,亦脾肾心肺病也。盖小儿之真阴 未足,柔不济刚,故肝邪易动。肝邪动则木能生火,火 能生风,风热相搏则血虚,血虚则筋急,筋急则为掉 眩反张,搐搦强直之类,皆肝木之本病也。至其相移, 木邪侮土,则脾病而为痰、为吐泻。木盛金衰,则肺病 而为喘促、为短气,木火上炎,则心病而为惊叫、为烦 热;木火伤阴,则肾病而为水涸、为血燥、为肝渴、为汗 不出、为搐、为痓,此五脏惊风之大概也。治此之法,有 要存焉。盖一曰风,二曰火,三曰痰,四曰阳虚,五曰阴 虚。但能察此缓急,则尽之矣。所谓风者,以其强直掉 眩,皆属肝木,风木同气,故云“惊风而热,非外感之证。” 今人不明此义,但为治风,必须用散,不知外来之风 可散,而血燥之风不可散也。故凡如防风、荆芥、羌活、 独活、细辛、干葛、柴胡、紫苏、薄荷之类,使果有外邪发 热无汗等证,乃可暂用。如无外邪,则最所当忌,此用 散之,不可不慎也。所谓痰火者,痰凝则气闭,火盛则 阴亏,此实邪之病本也。若痰因火动,则治火为先;火 以痰留,则去痰为主。火之盛者,宜龙胆草、山栀子、黄 连、黄蘗、石膏、大黄之属。火之微者,宜黄芩、知母、元参、 石觓、地骨皮、木通、天麻之属。痰之甚者,宜牛黄、胆星、 天竺黄、南星、半夏、白芥子之属。痰之微者,宜陈皮、前 胡、海石、贝母、天花粉之属。此外如朱砂之色赤体重, 故能入心镇惊。内孕水银,故善透经络,坠痰降火。雄 黄之气味雄悍,故能破结开滞,直达横行。冰片、麝香 乃开窍之要药,琥珀、青黛,亦清利之佐助而已。又如 僵蚕、全蝎、蝉蜕之属,皆云治风。在僵蚕味咸而辛,大 能开痰涎,破结气,用佐痰药,善去肝脾之邪,邪去则 肝平,是即治风之谓也。全蝎生于东北,色青属木,故 善走厥阴,加以盐,味咸而降痰,是亦同气之属,故云: 治风较之僵蚕,此其次矣。蝉蜕性味俱薄,不过取其 清虚,轻蜕之义,非有实济,不足恃也。凡惊风之实邪, 惟痰火为最,而风则次之,治实之法,止于是矣。然邪 实者易制,主败者必危。盖阳虚则阴邪不散,而元气 不复,阴虚则营气不行,而精血何来。所以惊风之重, 重在虚证,不虚不重,不竭不危,此元精元气相为并 立,有不容偏置者也。故治虚之法,当辨阴阳。阳虚者, 宜燥宜刚;阴虚者,宜温宜润。然善用阳者,气中自有 水;善用阴者,水中自有气。造化相须之妙,既有不可 混,又有不可离者如此。设有谓此非小儿之药,此非惊风之药者,岂惊风之病,不属阴阳,而小儿之体,不 由血气乎?若夫人者,开口便可见心,又乌足与论干 坤合一之道。

惊风反张,强直转筋等病。在《经筋篇》曰:“足少阴之筋, 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病在此者,主痫瘈 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 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又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 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 则俛不伸。

急惊风

编辑

急惊之候:“壮热痰壅,窜视反张,搐搦颤动,牙关紧急, 口中气热,颊赤唇红,饮冷便结,脉沉洪数”,此肝邪风 热,阳盛阴虚证也。治此之法,当察缓急,凡邪盛者,不 得不先治其标。“若痰甚喘急者,宜抱龙丸、琥珀散、清 膈煎、梅花饮之类主之。火盛而烦热者,宜凉惊丸、抑 清丸,或黄连安神丸、牛黄散及山栀、黄连、龙胆草之” 属,火盛燥热而大便秘结者,宜泻青丸,或以为汤煎 服之,或利惊丸亦可。若外感风寒,身热为惊者,当解 其表,宜抑肝散倍加柴胡,或参苏饮、五积散、星苏散 之类,择而用之。若表邪未解,而内亦热者,宜钱氏黄 龙汤。若惊风渐退,而火未清者,宜安神镇惊丸。凡以 上者,皆急则治标之法。但得痰火稍退,即当调补血 气,如后附薛氏之法,或参用慢惊诸治,以防虚败。此 幼科最要之法。前哲有云:“小儿易为虚实攻伐之药, 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诚至言也。大抵此证,多属肝胆 脾肾阴虚血燥,风火相搏而然。若不顾真阴,过用祛 风化痰之药,则脾益虚,血益燥,邪气绵延,必成慢惊 矣。

《娄全善》曰:“急惊属木火土实,木实则搐而有力,及目 上视,动札频睫。土实则身热面赤,而不吐泻,偃睡合 睛。治法宜凉宜泻,而用凉惊、利惊等丸。亦有因惊而 发者,以致牙关紧急,壮热等证。此内有实热,外挟风 邪,当截风定搐。若痰热尚盛,宜微下之。痰热既泄,急 宜调养胃气,搐定而痰热少退,即宜调补脾气。”

慢惊风

编辑

慢惊之候,多由吐泻,因致气微神缓,昏睡露睛,痰鸣 气促,惊跳搐搦,或乍发乍静,或身凉身热,或肢体逆 冷,或眉唇青赤,面色淡白,但其脉迟缓,或见细数,此 脾虚生风,无阳证也。小儿慢惊之病,多因病后或以 吐泻,或因误用药饵,损伤脾胃所致。然亦有小儿脾 胃素弱,或受风寒,则不必病后及误药者亦有之,总 属脾肾虚寒之证。治慢惊之法,但当速培元气。即有 风痰之类,皆非实邪,不得妄行消散,再伤阳气,则必 致不救。凡脾土微虚微泻而内不寒者,可平补之,宜 六神散、四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脾肾俱虚而脏平 无寒者,宜五福饮。且阴血生于脾土,又宜四君子加 当归、枣仁。脾气阳虚微寒者,宜温胃饮、理中汤、五君 子煎。脾气虚寒多痰者,宜六君子汤,或金水六君煎。 脾肾阴阳俱虚而寒者,惟理阴煎为最妙。脾肾虚寒 之甚,或吐泻不止者,宜附子理阴煎。再甚者,宜六味 回阳饮,或四味回阳饮,量儿大小与之。脾肾虚寒,泄 泻不止者,宜胃关煎。

急惊屡发,屡用攻泻,则脾损阴消,而变为慢惊者多 矣。当补脾养血,佐以安心清肺制木之药,最为切当。 窃谓前证,多因脾胃亏损,肝木所胜,外虚热而内真 寒也。但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佐以钓藤饮,以补脾 土,平肝木,亦多得效。如不应,用六君加炮姜、木香温 补脾土,更不应,急加附子以回阳。若用逐风驱痰之 药。反促其危也。愚按附子温中回阳。为慢惊之圣药。 如元气脱。用之无有不效。气脱甚者。急宜炮用之。

大惊卒恐

编辑

小儿忽被大惊,最伤心胆之气。《口问篇》曰:“大惊卒恐, 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 逆,经脉空虚,血气不次,及失其常。”此《内经》概言受惊 之病,有如此矧。小儿血气,尤非大人之比。若受大惊, 则其神气失散,溃乱不堪,尚何实邪之有?斯时也,收 复正气,犹恐不暇,顾可复为清散耶?即如朱砂、琥珀 之类,不过取其镇重之意,亦非救本之法。今《幼科》诸 书,皆以大惊之证,例作急惊论治,误亦甚矣。不知急 惊、慢惊,一以风热,一以脾肾之虚,皆不必由惊而得。 而此以惊恐致困者,本心胆受伤,神气陡离之病,所 因不同,所病亦异,胡可以同日语也。

治大惊气散之病,当以收复神气为主,宜《秘旨》安神 丸、七福饮、茯神汤、团参散、独参汤之类,加金银等物 煎服之。

惊啼

编辑

小儿惊啼证,本与惊风不同,亦与大惊卒恐者有异。 盖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凡耳闻骤声,目视骤色, 虽非大惊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时受怖,寝则惊惕, 或振动不宁,或忽而啼叫,皆神怯不安之证。总宜安 神养气为主,如独参汤、团参散、七福饮、《秘旨》安神丸之类,皆其所宜。若微烦热者,宜生脉散。热甚者,宜朱 砂安神丸。或导赤散。惊哭多泪。忽啼忽止者是惊惕。 啼叫无泪。声长不扬者是腹痛。

发搐

编辑

搐,抽搐也,是即惊之属。但暴而甚者,谓之惊风,微而 缓者,谓之发搐,发搐不治,则渐成惊风矣。虽钱氏等 书,皆以时候之气,五脏之证为论治,然病变不测,有 难以时气拘者,是不若察见在之形证,因脏腑之虚 实,随宜施治者之为得也。总之,小儿之实证无他,惟 东方之实及中央之滞耳。盖东方木实,生火生风,而 “为热为惊;中央土实,则生湿生滞,而为痰为积。”知斯 二者,则知所以治实矣。若小儿之虚证,则五脏皆有 之。如“心虚则惊惕不安;肺虚则气促多汗;脾虚则为 呕吐,为暴泄,为不食,为痞满倦卧,为牙紧流涎,为手 足牵动;肝虚则为筋急血燥,为抽搐劲强,为斜视目 瞪;肾虚则为二便不禁,为津液枯槁,为声不出,为戴 眼,为肢体厥逆,为火不归源。”知此五者,则知所以治 虚矣。然此虚实之证,固亦多有疑似者,但以形色声 音脉息,参而察之,则无有不燎然者。诸治实之法,当 从急惊;治虚之法,当从慢惊,及如后夜啼诸治法,已 尽其蕴,当并察之。总之,诸言实者,乃邪气之实,非元 气之实也。故治此者,切不可伤及元气。若病已久。尤 当专顾肾脾。则根本完固。诸无不愈矣。

若曲腰啼叫,哭而无泪者,多系腹痛,宜木香散,或用 温胃饮加木香。若脾肾寒甚而兼带作痛者,宜陈氏 十二味异功散。若过用乳食,停滞作痛,邪实无虚而 啼者,宜保和丸、和胃饮加减主之,甚者宜消食丸。若 阴盛阳衰,心气不足,至夜则神有不安而啼叫者,宜 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或七福饮、秘旨安神丸。若面 青手冷,阳气虚寒,心神惊怯而啼者,宜五君子煎,或 六味异功煎。甚者宜七福饮加炮干姜、肉桂。若兼泄 泻不乳,脾肾虚弱也,宜六神散。甚者养中煎、胃关煎。 若兼吐泻少食,脾胃虚寒也,宜五君子煎、温胃饮,或 六味异功煎加炮木香。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胀,脾气 虚弱也,宜五味异功散,或五君子煎加木香。若面色 白黑睛少,至夜分阴中阳虚而啼者,此肝肾之不足 也,宜六味丸、八味丸、理阴煎。若见灯见火愈啼者,心 热也。心属火,见火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 啼。其证面赤,手腹俱煖,口中气热是也。火之微者,宜 生脉散、导赤散。火之甚者,宜朱砂安神丸、人参黄连 散。若肝胆热甚,木火相搏者,宜柴胡清肝散。大都此 证,或因吐泻内亡津液,或禀赋肾阴不足,不能滋养 肝木,或乳母恚怒,肝火侮金,当用六君子汤补脾土 以生肺金,地黄丸壮肾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郁闷而 致者,用加味归脾汤。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汤。乳 母心肝热搏者,柴胡清肝散。若因惊夜啼者,宜从前 《惊啼论》治。

《东医宝鉴》

编辑

惊风证

编辑

小儿之病,急慢惊风,与夫痘疹等证,最为酷疾,以其 “吉凶反掌,生死须臾”故也。

小儿惊风,三发则为痫,乃恶证也。

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惊有急惊、慢惊、慢 脾风三者之异。

惊风先见证

编辑

凡乳儿欲发惊风者,先神志不定,恍惚惧人,札眼上 视,左顾右盼,伸手握拳,闷郁努气,情态不如寻常,皆 惊风先见证也。

肝有风,目连札不搐。有热则目直视,亦不搐,得心热 则搐。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

王氏曰:“木能胜土,热动心神而生惊。”

钱氏曰:“肝风心火二脏交争而致搐也。”

四证八候

编辑

四证者惊风痰热也。其肝主风。其脾主痰。其肺作热。 其心发惊。四证相临。重者先发。

《八候》者,“一搐、二搦、三掣、四颤、五反、六引、七窜、八视。” 一搐者,臂肘搐缩。

二“搦”者,十指开合,搦之不已,即成握拳。男子看大拇 指,其指握在外为顺,在里为逆。女子反看之。

《三掣》者,肩䏝搐掣,或连身跳起。

四颤者,或手、或脚、或头、或身,四体颤动。

“五反”者,身首反张。

六引者,以手有如挽弓状。男左手直,右手曲为顺。右 直左曲为逆。女子反看之。

七窜者,眼上窜。请帮助识别此字。高男子上窜为顺。下窜为逆。女子 反看之。

八视者,男子斜目视。左为顺视,右为逆视。女子反看 之。

痰搐

编辑

凡搐,痰因气顺,则痰化而搐自止。先以苏合香丸,以 薄荷汤入姜汁化下,或星香散

惊搐之证有五

编辑

惊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表里之异。身热力大者为 “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仆地无声,醒时吐沫者为 痫,头目仰视者为天吊,角弓反张者为痓”,治各不同 也。

搐搦瘈疭轻重

编辑

其有搐搦反张,斜视,而牙关不紧,口无痰涎者,多是 外感或内伤夹惊而成,谓之“假搐”,非内生惊痫也。宜 参苏饮、人参羌活散。

搐搦者。手足牵引。一伸一缩。即瘈疭之甚者也。 《阎孝忠》曰:“似搐而不甚搐。此名瘈疭。”

急惊初则搐搦俱作,久而搐住,只搦有急有缓,但只 肩动《瘈疭》者,候之轻也,搐则盛也,搦又重也。

急惊风

编辑

急惊乃卒然得之,心受惊,肝主风,致筋脉搐搦。肝又 主筋,宜通心饮、泻青丸、凉惊丸、大青膏。

急惊者,因闻不常之声,或遇禽兽之吼,以致牙关紧 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搐搦颤动,口中热气,颊赤唇 红,大小便黄赤,其脉浮数洪紧。盖由内有实热,外挟 风邪,心家受热而积惊,肝家生风而发搐。肝风心火, 二脏交争,血乱气并,痰涎壅塞,所以百脉凝滞,关窍 不通,风气蕃盛,而无所泄,故“暴烈”也。

治法通关截风,定搐去痰,其热尚作,则当下之。一泄 已后,急须和胃镇心,截风定搐,先与开关散、嚏惊散, 次与驱风膏、镇心丸、镇肝丸、钱氏安神丸、镇惊丸、保 幼化风丹、灵神膏。痰盛宜抱龙丸、截风丸。镇心安神, 宜金箔镇心丸、宁心膏。

所谓温惊丸、利惊丸、凉惊丸者,盖虚则温之,实则利 之,热则凉之,是谓《活法》。

惊风形证不明,若言阴证,则浑身又温,若作阳证,则 又不大搐,乃阴阳不分。宜用防风温胆汤,下大惊丸、 小惊丸。

急惊先当定搐。搐由风也。风由热也。搐既已作。方可 下热退惊。热若不退。惊亦不散。

急惊截风,定搐为要。风搐既定,次与下热,去则无风, 散则不搐。

慢惊风

编辑

慢惊者,得于大病之馀,吐泻之后,及过服寒凉药,其 证眼慢腾腾或露睛,手足瘈疭,面色青白,浑身四肢 冷,默默声,其脉沉迟。用白术散、益黄散加防风、冬瓜 仁煎服。

慢惊阴证,急惊阳证,传来才经吐泻,便是“慢惊。”男子 以泻得之为重,女子以吐得之为重。

慢惊纯阴证,宜“乌蝎散。”阳证尚在,宜“蝉蝎散。”

方传慢候,而尚有阳证,不必回阳,但与截风调胃,用 蝉蝎散、醒脾散。若手足冰冷,方可回阳,用硫黄、附子。 如脑、麝、银粉、巴、硝辈,一切禁断。

古云:“病家怕惊不怕泻,医家怕泻不怕惊。”如泄泻不 止,且先治泻,若便治风,则惊风愈甚。

泻滑青者,防慢惊。盖泻青色者,乃夹惊木克土也。 凡儿泻出青色者,由脾土受肝木克胜而见本质,由 其脏之虚寒,黄芪益黄散主之。 小儿慢惊,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者,非风也,胃 气欲绝故也。用来复丹五粒,研碎末,饮送下即效。 慢惊宜用温惊丸、神效散、观音散、全蝎观音散、三味 天浆子散、补脾汤、保生丹、《延生丹》。参术半夏汤。防风 丸。“银白散。”

涎盛,宜“夺命散、双金丸、南星饮。”

慢惊风不治证

编辑

似搐而不甚搐,似睡而精神慢,四肢与口中气皆冷, 睡中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鸦声,此证已危,盖脾胃 虚损也。

慢惊欲绝之时,虚痰上攻,咽喉引气,呼吸麤大,脉来 浮数,是谓阴盛强阳,错认以为阳气已复,直与峻药 下痰,痰随药下,药随痰绝,人人咎医杀之,此不识覆 灯将绝之候,虽不下药,亦无生意矣。

急慢惊风通治

编辑

宜备急丸、“牛黄抱龙丸、保命丹、‘至圣保命丹、千金散、 星香散、朱粉散、夺命散、探生散’。”

慢脾风

编辑

“若见眼合。”即是脾风。

慢惊察视为要,眼睛昏定为重,窜视为重,四肢厥冷 为重,睛定不眨为重,虽眨不左右顾亦重,汗出如油 亦重,口面忽作黪黯色,至重眼在半合半开之间,乃 知阴气所盛,传入脏间,阳气已亏,脾经属阴,次第入 脾,故言慢脾风候。

慢惊其眼半开半合,则当预作慢脾风调理之。 慢脾风用药,乃不得已也,其危如灯无油,渐见昏灭。 钱氏用金液丹与青州白丸子各半,研匀,饭饮薄荷 汤下一钱,此截风回阳也。

小儿头虽热,眼珠青白而足冷头虽热,或腹胀而足冷。

头虽热。或泄泻而足冷。

头虽热。或呕吐而足冷。

头虽热。或渴而足冷。

已上五证,作搐者,名曰“慢脾风”,速与补脾益真汤,加 全蝎一枚,或“全蝎观音散。”

慢脾风不治证

编辑

身冷粘汗。直卧如尸。喘嗽头软。背直口噤头摇。大小 便不禁。唇缩气麤。痰如牵锯之声者不治。

慢脾风,若见一脏绝,即不可用药。如眼无光,指甲黑, 四肢垂軃,五体俱冷,并不须下药。

天钓惊风

编辑

孙真人曰:“乘马远行,当沭浴更衣,然后方可近于婴 儿,否则多为天吊急惊之疾。”钱仲阳曰:“步履粪秽之 气,无使近于婴儿,令儿急惊风搐也。”

天吊亦惊风之证。但天吊发时,头目仰视,惊风则无 也。

此由乳母过飧热毒,心肺生热,加以外感风邪所致。 宜用“九龙控涎散”、钓藤散。热盛则“保命丹”,痰盛则“抱 龙丸。”黑,伛偻反张,外肾肿,尿如米泔,眼有红筋血点, 乃寒气壅结,宜钓藤膏。

痓痉

编辑

痓与痉,亦惊风之类, 痓者手足冰冷,痉者气身强直。痓、痉本一病,当以阳 刚阴柔别之。刚者有汗,柔者无汗。其证肢体强直,腰 身反张,甚于风痫,大抵不治。

癫痫

编辑

惊风三发则为痫者,小儿恶病也。大人曰癫,小儿曰 痫,其实一也。又曰:“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 惊痫即急惊之证,但惊痫发时,仆地作声,醒时吐涎 沫,急慢惊则不作声,不吐沫也。

“痫’者,卒然晕倒,目瞪流涎,神气郁勃,四肢搐搦,沉默 昏愦,似死似生,其声恶叫,过后惺惺。

《钱氏方》有五。痫病关五脏。用五色丸。

治法惟以惊、风、食三种,阴阳二证,别而治之。

惊痫者,恐怖积惊而发,啼叫恍惚,宜“定魄丸、沉香天 麻汤。”

风痫者,邪外袭,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宜“追风祛痰 丸。”

食痫者,乳食时遇惊停积,或成癖,或大便酸臭,宜紫 霜丸。

始也身热,抽掣啼叫,是为阳痫,易治。宜“龙脑安神丸”、 “清心滚痰丸。”

始也身无热,手足清冷,不抽掣,不啼叫,是为阴痫,难 治。宜“五色丸引神归舍。”

因急惊为痫,宜《五痫丹》。

因慢惊成痫。取“来复丹”,薄荷泡汤,化下一二丸,得利 即愈。

又有胎中受惊成痫,宜“烧丹丸。”

《内经》有云:“厥成为癫疾。”又曰:“邪搏阳则为癫疾。”风眩 之病,起于心气不足,胸上蓄热实,痰热相感而动风, 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风眩。

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 而不知人,名之曰癫痫。大人曰癫,小儿曰“痫”,其实一 也。又曰:“仆倒不醒”,皆由邪气逆上阳分,而乱于头中 也。癫痫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则头中气乱,气乱 则脉道闭塞,孔窍不通,故耳不闻声,目不识人,而昏 眩倒仆也。以其病在头巅,故曰巅疾。

痫有五:肝曰鸡,心曰马,脾曰牛,肺曰羊,肾曰猪。以病 状偶类,故为名,其实痰火与惊三者而已。

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宜开痰镇心神。若神不守 舍,狂言妄作,经年不愈。如心经蓄热,当清心除热。如 痰迷心窍,当去痰宁心,宜大吐大下而愈。

凡癫痫仆时,口中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 时作时止而不休息,中风、中寒、中暑、尸厥之类,则仆 时无声,醒时无涎,后不再发。

癫者,异常也。平日能言,痫则沉默;平日不言,癫则呻 吟,甚则僵仆直视,心常不乐,言语无伦,如醉如痴。痫 者,卒然晕倒,咬牙作声,吐涎沫,不醒人事,随后醒醒。 胎痫,宜烧丹丸。又身热脉浮为阳痫,宜妙香丸;身凉 脉沉为阴痫,宜五生丸。肥人多痰,宜追风祛痰丸、加 味寿星丸、引神归舍丹。瘦人火盛,宜清心滚痰丸、龙 脑安神丸。痰迷心窍,宜金箔镇心丸、控涎丸。痰火俱 盛者,宜甘遂散吐下之。因惊者,宜惊气丸、抱龙丸。因 怒者,宜宁神导痰汤、当归龙荟丸。心脏虚损,气血不 足,宜滋阴宁神汤、清心温胆汤、归神丹。妇人宜加味 逍遥散、朱砂膏。五痫通治,宜龙脑安神丸、五痫丸、六 珍丹、钱氏五色丸、育魂丹、丑宝丸、鸱“头丸、活虎丹、蝙 蝠散、矾丹丸。”痫愈复发,宜断痫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