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04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四卷目錄

 坤輿總部總論

  易經坤卦彖象 坤文言

  漢王充論衡談天篇

  宋張載正蒙參兩篇

  性理會通地理

  明屠隆鴻苞地解 大地山川

 坤輿總部藝文

  禹貢九州制地圖論     晉裴秀

  地贊          宋何承天

  謝敕賚地圖啟       梁蕭統

  神州地祇祝文      唐顏師古

  地賦           劉允濟

  地賦            闕名

  蓋地圖賦          錢起

  漢輿地圖序       宋呂祖謙

 坤輿總部紀事

 坤輿總部雜錄

 坤輿總部外編

坤輿典第四卷

坤輿總部總論

编辑

易經

编辑

《坤卦彖象》

编辑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 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本義一者,偶也,陰之數也;坤者,順也,陰之性也;陰之成形,莫大乎地。此卦三畫皆偶,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則是陰之純順之至,故其名與象皆不易焉。「牝馬順而健行」者,陽先陰後。陽主義,陰主利,西南陰方,東北陽方,安順之為也,貞健之守也。遇此卦者,其占為大亨而利,以順健為正。如有所往,則先迷後得,而主於利。往西南則得朋。往東北則喪朋。大抵能安於正、則「吉」也。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 也,至,極也。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言「亨」 也。「德合無疆」 、謂配《乾》也。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言「利貞」 也。「馬」 ,《乾》之象,而以為地類者,牝,陰物,而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無疆」 ,則順而健矣。「柔順利貞」 ,坤之德也。「君子攸行」 ,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云也。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 乃終有慶。

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故坤之德常減於乾之半。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安而且貞」 、地之德也。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坤》地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 ,而言其勢之順,則見其高下相因之無窮,至順極厚,而無所不載也。

《坤文言》

编辑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剛,方釋「牝馬之貞也」 ,方謂生物有常。《大全》朱子曰:「『坤至柔而動也剛』。坤只是承天,如一氣之施,坤則盡能發生承載,非剛安能如此!」 又曰:「乾行健,固是有力;坤雖柔順,亦是決然恁地順,不是柔弱放倒了。所以聖人說『坤至柔而動也剛』。」 西溪李氏曰:「聖人恐『剛』字害坤之體,故曰『動也剛』,動其發用處。」 臨川吳氏曰:「《乾》之」 為德,不徒剛健而能中正,故為「《乾元》之大。」 《坤》之為德,不徒柔靜而能剛方,故為「坤元之至。」

後「得主而有常。」

《程傳》曰:「主」 下當有「利」 字。

含萬物而化光。

復明亨義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復明順承天之義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 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大全節齋蔡氏曰:「代天終物而成功主於天者,地道也。」以數言之,天數終於九,不足於終,代其終者,地

十也

漢王充論衡

编辑

《談天篇》

编辑

鄒衍之書言「天下有九州,《禹貢》之土,所謂九州也;《禹 貢》九州,所謂一州也。若《禹貢》以上者九焉。《禹貢》九州, 方今天下九州也,在東南隅,名曰赤縣神州復更有 八州,每一州者,四海環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 瀛海。」此言詭異,聞者驚駭,然亦不能實然否,相隨觀 讀,諷述以談,故虛實之事,並傳世間,真偽不別也。世 「人惑焉,是以難論。」案鄒子之知不過禹。禹之治洪水, 以益為佐;禹主治水,益之記物,極天之廣,窮地之長, 辨四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三十五國之地,鳥、獸、草、木、 金、石、水土,莫不畢載,不言復有九州。淮南王劉安召 術士伍被、左吳之輩,充滿宮庭,作道術之書,論天下 之事,地形之篇,道異類之物,外國之怪,列三十五國 之異,不言更有九州。鄒子行地不若禹,益聞見不過 被吳。才非聖人,事非天授,安得此言?案禹之山經,淮 南之地形,以察鄒子之書,虛妄之言也。太史公曰:「《禹 本紀》言河出崑崙,其高三千五百餘里,日月所於辟 隱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華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 後,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 《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夫弗敢言者,謂之虛也。崑崙之高,玉泉華池,世所共 聞,張騫親行,無其實。案《禹貢》,九州山川怪奇之物,金 玉之珍,莫不悉載。不言崑崙山上有玉泉華池。案太 史公之言,《山經》《禹紀》虛妄之言,凡事難知,是非難測, 極為天中。方今天下在禹極之南,則天極北必高多 民。《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此則天地之極際也。 日刺徑千里,今從東海之上,會稽、鄞、鄮,則察日之初 出徑二尺,尚遠之驗也。遠則東方之地尚多,東方之 地尚多,則天極之北,天地廣長不復訾矣。夫如是,鄒 衍之言未可非。《禹紀》《山海》《淮南》地形未可信也。鄒衍 曰:「方今天下在地東南,名赤縣神州,天極為天中。」如 方今天下在地東南,視極當在西北,今正在北。方今 天下在極南也。以極言之,不在東南,鄒衍之言非也。 如在東南,近日所出,日如出時,其光宜大。今從東海 上察日,及從流沙之地,視日小大同也,相去萬里,小 大不變。方今天下,得地之「廣少矣。雒陽,九州之中也, 從雒陽北顧,極正在北。東海之上,去雒陽三千里,視 極亦在北。推此以度,從流沙之地,視極亦必復在北 焉。東海,流沙,九州東西之際也。相去萬里,視極猶在 北者,地小居狹,未能辟離極也。」日南之郡,去雒且萬 里,徙民還者問之,言日中之時,所居之地,未能在日 南也。度之復南萬里,日在日之南,是則去雒陽二萬 里,乃為日南也。今從《雒地》察日之去遠近,非與極同 也,極為遠也。今欲北行三萬里,未能至極下也。假令 之至,是則名為距極下也。以至日南五萬里,極北亦 五萬里也。極北亦五萬里,極東西亦皆五萬里焉。東 西十萬,南北十萬,相承百萬里。鄒衍之言,「天地之間, 有若天下者九。」案:周時九州,東西五千里,南北亦五 千里,五五二十五。一州者二萬五千里。天下若此九 之乘,二萬五千里、二十二萬五千里,如鄒衍之書,若 謂之多,計度驗實,反為少焉。

宋張載正蒙

编辑

《參兩篇》

编辑

地,物也;天,神也。物無踰神之理,顧有地斯有天,若其 配然爾。

朱子曰:天包乎地,天之氣又行乎地之中,故橫渠云:地對天不過補注。地亦太虛中之一物耳,本不可以配天,但有地斯有天,不有兩則無一有似於配者也。沈毅齋先生曰:天形周匝而包乎地之外,地形空闊而附乎天之中,是以形而言之也。《乾》無一而有《坤》以承之,《坤》無一而有《乾》以始之,是以數而言也,是皆陽全陰半也。

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雖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氣升 降其間,相從而不已也。陽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虛也; 陽日降,地日進,而上者盈也。此一歲寒暑之候也。至 於一晝夜之盈虛升降,則以海水潮汐驗之為信。然 間有小大之差,則繫日月朔朢,其精相感。

《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朱子曰:「天地之間,東西為緯,南北為經,故子午卯酉為四方之正位,而潮之進退,以月至此位為節耳。」黃瑞節曰:「此段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及證以海水潮汐之候,皆用舊說。今考先儒皆謂地在天中,水環地外,四遊升降,不越三萬里。春遊過東方五千里,其下降「如其數;秋遊過西方五千里,其上升如其數。夏遊在南,故日在其上;冬遊過北,故日在其南。」此冬夏晝夜之長短,因地有升降而然。人處地上,如在舟中,但見岸之移,而不知舟之轉也。至於論潮,則為天包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氣升降於太空之中,地乘水力與元氣相為升降

氣升而地沉,則海水溢上而為潮;氣降而地浮,則海水縮而為汐。一晝一夜,陰陽之氣再升再降,故一日之間,潮汐皆再。」 其說與地有四遊,相為表裏。然以渾天術觀之,天形斜倚,半在地上。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其南五十五度正當地之中。又其南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高,故晝長。又其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天在地上稍低,故晝夜平。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天在地上最低,故晝短。其南下入地纔三十一度而已。此晝夜長短,乃天體高低自然之理,非因地之升降也。潮汐消長,則惟余襄公「《海潮圖序》最明。蓋潮之消息,皆係於月。月臨卯酉則潮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晝夜之運,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陰西沒之期,常緩於太陽三刻有奇。潮信之來,率亦如是。自朔至朢,常緩一夜潮;自朢至晦,復緩一晝潮。朔朢前後,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勢長,朔後三日潮勢大,朢亦如之。月弦之際,月行差遲,故潮之去來,勢亦稍小。一月則潮盛於朔朢之後,一歲則潮盛於春秋之中。春夏晝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蓋歲之有春秋,猶月之有朔朢,天地之常數也。此潮之消息,乃係乎月之進退,亦非因地之浮沉也。張子特用舊說而未之易耳,因附見之。

性理會通

编辑

《地理》

编辑

《朱子》曰:「山河大地,初生時須尚軟在。」

《河圖》言:「崑崙者,地之中也。」《素問》曰:「天不足西北,地不 滿東南。」註云:「中原地形,西北高,東南下。」今百川滿湊 東之滄海,則東西南北高下可知矣。

《水經》云:「崑崙去嵩山五萬里。」看來不會如此遠,蓋中 國至于闐二萬里,于闐去崑崙無緣更有三萬里。《文 昌雜錄》記于闐遣使來貢獻,使者自言其西千三百 餘里即崑崙山。今中國在崑崙之東南,而天竺諸國 在其正南,大抵地形如饅頭,其撚尖則崑崙也。 西北地至高,地之高處又不在天之中。

地有絕處。唐太宗收至骨利斡,置堅昆都督府。其地 夜易曉,夜亦不甚暗,蓋當地絕處,日影所射也。其人 髮皆赤。至鐵勒則又北矣。極北之地人甚少,所傳有 二千里松木,禁人斫伐,此外龍蛇交雜不可去。 《通鑑》說,有人適外國,夜熟一羊脾而天明,此是地之 角尖處,日入地下而此處無所遮蔽,故常光明,及從 東出而為曉,其所經遮蔽處亦不多耳。自古無人窮 至北海,想北海只挨著天殼邊過,緣北邊地長,其勢 北海不甚闊,地之下與地之四邊皆海水周流,地浮 在水上與天接,天包水與地

「問阻,三面而守之,以一面東制諸侯」,此關中之形勢。 然漢高道南陽,過酈析以叩武關,而關中無擊柝之 限。既而從山東之師,稍益以關中之士固守潼關,而 項羽破圍入之。及其領漢、蜀之封,地形稍痿矣,乃由 故道以定三秦之壤。夫以天險不可升之勢,而楚漢 分爭之始,或自東南而入武關,或自西南而抵陳倉, 或自東方而越殽函,何耶?潛室陳氏曰:「自古入關有 三道:一自河北入,為正道;一自河南入,為間道;一自 蜀入,為險道。關中雖號天險,豈無可入之道,第不比 他戰場,可長驅而進耳。」

問:「巴蜀四塞,非進取之地,惟一江陵。然諸葛亮不勸 先主都之,而關羽之危,又不聞救之,何也?」曰:「江陵屬 荊州,武侯首陳取荊州之策,先主不能用。其後爭之 於吳而不得,吳止分數郡以與之。至關羽之敗,并數 郡而失之,況得而都之耶?況荊襄為南北咽喉,在三 國為必爭之地,乃戎馬之場,非帝之都也。」九峰蔡氏 曰:「河北諸山,根本脊脈,皆自代北寰、武、嵐、憲諸州,乘 高而來。其脊以西之水,則西流以入龍門,西河之上 流;其脊以東之水,則東流而為桑乾、幽、冀,以入於海。 其西一支為壺口、太岳;次一支包汾、晉之源而南出, 以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以為雷首;又次一支乃為 太行;又次一支,乃為恆山。此大河北」境之山也。其江 漢南境之山,則岷山之脈。其北一支為衡山,而盡於 洞庭之西。其南一支,度桂嶺,北經袁、筠之地,至德安 之敷淺原。二支之間,湘水間斷。衡山在湘水西南,敷 淺原在湘水東北。孔氏以為「衡山之脈連延而為敷 淺原」者,非也。

臨川吳氏曰:「天下之山脈,起於崑崙,山脈之所起,即 水源之所發也。水之發自崑崙者,其原為最遠,惟中 國之河為然。漢之發源於嶓冢,江之發源於岷山以 西,視他水亦可謂遠,而非極於山脈初起之處,則不 得與河源並也。故天下有原之水,河為第一。古人祭 川,先河後海,重其原也。」

明屠隆鴻苞

编辑

《地解》

编辑

柔順利貞,《坤》之道也。承天施行,其為德也隨。吐納蒸出,其為機也活。磅礡渾淪,其為體也厚。藏疾納污,其 為量也弘。理氣凝結,名曰積塊。天包地外,地立天中, 天氣無窮,地形有限。人在地上,見以為天最高,地最 下,不知地之下空處皆天也。使地下無天,則根盤結 實,日月西墜後豈從結實處行乎?或曰:天位乎上,地 「位乎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古聖人定論如此。若地 下有天,則是地又在上,天又在下,陰陽高卑之理舛 矣。」曰:「不然。天尊地卑,陰陽定理。天位乎地之上,而氣 包乎地之下,何害其為尊?地之下有天,而天終在於 地之上,何害其為卑?」

《大地山川》

编辑

佛氏謂「造化混沌既久,自然開闢,開闢刦終,又復混 沌,如此循環輪轉,所謂千萬億刦也。方其混沌,茫茫 空水,大風吹之,波濤湧起,漸次結沫,平者結為大地, 高者結為山岳,山岳峰巒,往往作波浪痕。」以理度之, 想當實然。佛氏固不妄語。元氣融而為川,結而為山, 皆實理為之也。大地之形,西北高,東南卑,故百川東 之。然亦就其通於東海者而言。崑崙天下之中,山形 絕頂,最高處,東南西北皆下。崑崙東面,江、淮、河、濟諸 水皆東流,流沙以西,水皆西流。南自吐蕃、兩廣,水皆 南趨,北即沙漠,直北虎林至海都木缽子田地,地勢 又逐漸而低,水皆北流。大海之量,百川歸之而不盈, 正以尾閭洩之,從地下空處轉輸,復從西而東,有所 轉輸,故云「如沃焦釜」,非謂水至此盡焦竭也。山川出 雲,平地不見。出雲者,大地唯有山川處凝結而厚,薰 蒸醞釀,雲物故從此出也。山多靈芝瑤草、奇花嘉木、 仙靈寶藏者,亦以其氣厚於平地故也。水多神龍蛟 蜃、魚鱉、螺蜯、明珠、大貝、珊瑚工 玳瑁、波臣水怪者,亦以 其氣厚於平地故也。

坤輿總部藝文

编辑

《禹貢九州制地圖論》
晉·裴秀

编辑

圖書之設,由來尚矣。自古垂象立制,而賴其用。三代 置其官,史掌其職。暨漢祖屠咸陽,丞相蕭何盡收秦 之圖籍。今祕書既無古今之地圖,又無蕭何所得秦 圖書,唯有漢氏所畫輿地及諸雜圖,各不設分率,不 可考正《准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其所載列,雖有粗 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或稱外荒。迂誕之言,不合事 實,於義無取。今制《地圖》之體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辨 廣輪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 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 直。此六者,各因地而制形,所以校夷險之故也。有圖 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准望, 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雖有「准望而無道里, 則施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無高 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 而失准望之正。故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後遠近 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准望,徑路之實定於 道里,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方邪、迂直之筭。」故雖有峻 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 舉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 也。

《地贊》
宋·何承天

编辑

「《九州攸同》,時惟禹跡。」爰及後代,疆分里析。貢則屢遷, 名猶不易。

《謝敕賚地圖啟》
梁·蕭統

编辑

漢氏輿地,形茲未擬;晉世方丈,比此非妙。匹之長樂, 唯畫古賢;儔之未央,止圖將帥。未有洞該八藪,混觀 六合。域中天外,指掌可求;地角河源,戶庭不出。豈問 千秋,自識《烏桓》之地;脫逢壯武,方著《博物》之書。

《神州地祇祝文》
唐·顏師古

编辑

維某年,敢昭告於神州地祇:「惟祇包涵區夏,載負群 生,溥彼域中,賴玆厚德。式遵彝典,揀此元辰,敬以玉 帛犧牲,粢盛庶品,明獻厥誠,備茲禋瘞。」

《地賦》
劉允濟

编辑

元氣攸分,太極斯判,建三才以可久,開二儀以貞觀。 偉坤德之無疆,恢地道之幽贊,葉高明而資始,孕沉 潛而剛斷,空徵王母之圖,竟勞豎亥之算。用能載九 嶽,振百川,蕩雲霧,洩風煙,群物畢發,眾象森然,飛沉 咸遂,動植斯甄。五億十選,二萬八千,含靈應節,蓄聖 懷仙,元命之所包矣,彝倫之所繫焉。《周易》以為「理契 於牝,墨翟以為仁深於天。」由是開階立隧,提衡建極, 置羲和之官,列司徒之職,審其遠近,辨其紆直。廣輪 之數不愆,夷險之情不匿。用能峻市朝,明甸侯。既布 井而陳邑,亦列郡而分州。窪盈沃瘠之品,原野墳衍之流,斂跨萬俗,兼該六幽。隔蠻壤,限夷陬。珍卉奇木 之他族,鱗介羽毛之異儔,詭怪畢備,璀璨咸周。銀臺 瑤檻,元闕丹丘,鄒衍之所不議,方朔之所難紬。禎符 應於河象,災異紀於《春秋》。爾乃禮備玉衣,業隆金屋, 彌北渚而應慶,邁東陵而誕福。辭珠璫,屏綃縠。配飛 龍以凝順,詠關睢以薦淑。契明理於東南,想賢才於 薖軸。化漸蘋藻,教敷穜稑。詠《麟趾》而合符,比《螽斯》而 繁育。功宜右轉,道葉上升。遵四時以生殺,順六氣以 陶蒸。珍符顯見,寶曆相仍,我疆我理,如坻如陵。徽猷 潛暢,禮節鬱興,大爐交泰,庶績其凝。用能祀列黃琮, 禮配蒼璧,揚義聲於農步,飛仁風於禹跡,服耒耜於 田疇,偃戈矛於邊場。諒嬪則之廣被,信輿圖之遠闢。

《地賦》
闕名

编辑

夫地者,蓋元氣所生,萬物之祖。成於積塊,始於撮土。 性既生草,道惟敏樹。曠矣禹跡,遼哉穆馭。亦可以考 四遊之上下,識八夤之風雨。「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厚 德以載物,承天而時行。故其列三壤,存二形。東西為 緯,南北為經。牝為川谷,牡為丘陵。義既存於含養,道 亦資其牧生。或說絕維而莫繫,或謂行舟而靡停。攷 準望於裴秀,驗動靜於張衡。若乃關仝說自然之柱, 張華著相牽之軸。布之以原隰丘陵,錯之以山川陵 谷。爾其含弘光大,博厚直方。形有高下,氣有柔剛。既 配天而色黃,亦含物而化光。至於八澤八紘,四極四 荒,盡豎亥之所及,大章之所量。懿彼柔祗,至哉牝馬, 既上順於乾,亦本親乎下。若乃考五土之動植,度九 州之廣輪。桓公問之而知數,墨子對之而稱仁。既曰 無私,亦云後定。道卑而上行,德方而至靜。至若立土 訓以詔事,命火止而是司。六合四極之廣,七表九域 之宜。極罔䍚之窮野,與汗漫而為期。若夫成以積陰, 寧於得一,振河海而不洩,起畢昴而右闢。承之八柱 分之九。則石骨而草毛,土肉而川脈。著以瘞埋之法, 示以謙虛之德。百川既集於東南,形勢亦高於西北。 然則方地之為輿,沈潛剛克。

《蓋地圖賦》
錢起

编辑

有虞氏提地釐,享天命,光啟九有,緝熙八政,能使坤 德以寧,祥符錫慶。神矣王母,通靈感聖,獻爾寶圖,昌 爾金鏡,嗣堯之美,於斯為盛。固知冥貺有則,休明無 極,非天私我有虞,惟神歸於至德,必將永其曆數,寧 惟錫彼封域,俾皇鍳之昭昭,豈神明之默默?諒可輝 寰宇,盛邦國。蓋地如何?匪茲不克。懿此圖籙,實昭應 感廣豎亥之遐步,資重華之睿覽。規方遠近,微妙元 通。致蠻貊於度內,出山川於卷中。可以明四目,達四 聰。《易》曰:「不出戶,知天下。」何莫假此神功,徒稽其囊括 也。吞八極,盡四溟,霜露所墜,日月所經,莫不總天目, 入帝庭。嗤秦政得燕圖以拓境,小穆公夢鶉首以稱 靈。亦有周王御天,漢君求仙,窮人力「於宇宙,遍轍跡 於山川。孰與夫高居深視,探微洞元?得地理於冥契, 擁神休以永年?」則知明德在茲,景福是降。播頌聲以 洋溢,洎寰海與里巷。美矣哉!歷選列辟,符瑞鉅萬。雖 元珪告成,白環入獻,曷若斯圖之用也?九土弘而庶 績建。

《漢輿地圖序》
宋·呂祖謙

编辑

輿地之有圖,古也。自成周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 以周知廣輪之數,而職方氏之圖復加詳焉。迨漢滅 秦,蕭何先收其圖書,始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之 差,然則尚矣。武帝元狩六年,將立三子為王,御史大 夫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乃開齊、燕、廣陵之封,《輿地 圖》之名至是始見。光武徇河北,鄧禹杖策而從之,說 以《大策》,有「天下不足定」之語。其後帝登城樓,披圖指 示禹曰:「天下郡國如是,今乃得其一子。前言天下不 足定,何也?」蓋光武志在天下,當神州赤縣,未入經略 之際,其君臣更相激厲如此。故能兼制六合,司空之 所掌,無寸地尺天不歸於封域。按圖分封,並建諸子 以為藩屏。嗚呼,盛哉!

坤輿總部紀事

编辑

《史記三皇本紀》:「女媧氏有神聖之德。其末年也,諸侯 有共工氏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 柱折,地維缺。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 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太乙式占,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 國。」

《史記夏本紀》:「禹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淮南子道應訓》景公謂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對曰:「能 動地。」晏子往見公,公曰:「『寡人問太卜曰:『子之道何能』? 對曰:能動地』。地可動乎?」晏子默然不對,出見太卜曰: 「『昔吾見句星在房心之間,地其動乎』?太卜曰:『然』。」晏子 出,太卜走往見公曰:「臣非能動地,地固將動也。」 《後漢書張衡傳》:「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 陽嘉」元年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 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 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 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 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 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 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嘗一龍機 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 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 地動所從方起。

《類說》:「長安永寧坊是金盞,地破可復成安邑里。西是 玉碗,地破則不完矣。」

《雲仙雜記》:高展為并門判官,一日見砌間沫出,以手 撮之,試塗一老吏面上,皺皮頓改,如少年色。展以為 必神藥,問承天道士,答曰:「此名地脂,食之不死。」展乃 發甎,已無所睹。 《大金國志》:天德二年,除大使梁漢臣為右丞相。一日 宮中燕閒,謂漢臣曰:「朕栽蓮二百本俱死,何也?」漢臣 曰:「自古江南為橘,江北為枳,非種者」不能,蓋地勢然 也。上都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蓮。

《兗州府志》:「明渠仲寧,滕縣人。遇異人授相地術,多奇 中。成祖幸南京,駐蹕於滕,召見試之,用量天尺度地 之物,指一處言下若干尺,有石如虎之狀,發之果然。」

坤輿總部雜錄

编辑

《易經師象》曰:「地中有水師。」按:程傳「地中有水」,水聚于 地中,為眾聚之象,故為師也。

《比象》曰:地上有水,比。按程傳:夫物相親比而無間者, 莫如水在地上,所以為比也。

《泰象》曰:「天地交,泰。」按程傳:「天地交而陰陽和」,則萬物 茂遂,所以「泰」也。

《否》。《象》曰:「天地不交,否。」天地不相交通,故為否, 《謙》。《象》曰:「地中有山,謙。」按《程傳》,地體卑下,山之高大而 在地中,外卑下而內蘊高大之象,故為謙也。不云山 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蘊其崇高也。 《豫》。《象》曰:「雷出地奮,豫。」按《程傳》,雷者陽氣奮發,陰陽相 薄而成聲也。陽始潛閉地中,及其動則出地奮震也。 始閉鬱及奮發,則通暢和豫,故為「豫」也。

《臨象》曰:澤上有地,臨。按程傳:「澤之上有地」,澤崖也,水 之際也。物之相臨與含容,無若水之在地,故「澤上有 地」為臨也。

《觀象》曰:「風行地上,觀」按程傳:「風行地上」,周及庶物,為 由歷周覽之象。

《剝。象》曰:「山附於地,剝。」按:程傳艮重於坤,山附於地也。 山高起於地,而實附著於地,起剝之象也。

《復》《象》曰:雷在地中,復。按:程傳:雷者陰陽相薄而成聲, 當陽之微,未能發也。雷在地中,陽始復之時也。 《晉象》曰:「明出地上,晉。」按:《大全》,徐氏曰:「日初出地,進而 上行,為晉之象。」

《明夷象》曰:「明入地中,明夷。」丘氏曰:「明入地中,外晦內 明。」

《萃》《象》曰:「澤上於地,萃。」按《程傳》,「澤上於地」,為聚萃之象。 《升象》曰:「地中生木升。」按《程傳》,木生地中,長而上升,為 升之象。

繫下傳。「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地之宜者,若《周禮》 「五土動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

《古三墳傳》「坤形地,聖人以辨方隅;天地圓丘,聖人以 祀上帝;日地圓宮,聖人以祭日月;地斜曲,聖人以正 經界;山地險徑,聖人以通道路;川地廣平,聖人以設 溝洫;雲地高林,聖人以教人取材氣;地下濕,聖人以 教民漉網。」

《史記三王世家》註索隱曰:「謂地為輿者,天地有覆載 之德,故謂天為蓋」,謂地為輿,故《地圖》稱輿地圖。疑自 古有此名,非始漢也。

《春秋繁露》:「地出雲為雨,起氣為風。風雨者,地之為。為 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於天。」

《論衡率性》篇:「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 性美,樹稼豐茂;墝而埆者性惡,深耕細鋤,厚加糞壤, 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樹稼與彼肥沃者相似類也地之高下亦如此焉。以钁鍤鑿地,以埤增下,則其下 與高者齊。如復增钁鍤,則夫下者不徒齊者也,反更 為高,而其高者反為下。使人之性,有善有惡。彼地有」 高有下,勉致其教令之善,則將善者同之矣。善以化 渥釀其教令,變更為善,善則且更宜反過於性善,猶 下地增加钁鍤,更崇於高地也。

《晉書五行志》:「安帝隆安初,輔國將軍孫無終家於既 陽,地中聞犬子聲。尋而地坼,有二犬子,皆白色,一雄 一雌,取而養之,皆死。後無終為桓元所誅滅。」案《尸子》 曰:「地中有犬,名曰地狼。」《夏鼎志》曰:「掘地得犬,名曰賈。」 此蓋自然之物,不應出而出為犬禍也。

《風土記》:陽羨縣東有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穴,潛 行地中,云無不通,謂之「洞庭地脈。」

《聞見前錄》:司馬溫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 腳踏實地人也。」

《齊東野語》:「按渾天儀始於洛下閎,或以為璿璣,王衡 之遺法,非也。其後賈逵、張衡、解蘭、李淳風、梁令瓚、僧 一行以下皆能之,獨有候風地震之器曰地動儀者, 無傳焉。按漢《張衡傳》,此儀,以精銅為之。其器圓徑八 尺,形似酒樽,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 龍,首銜銅丸,每龍作一蟾蜍,仰首張口而承之,機關 巧製,皆在樽中。龍必致九州地分,如遇某州分地動, 則龍銜之,丸即墜蟾蜍口中,乃鏗然有聲。司候者占 之,則知某地分震動矣。」《北史》:「信都芳明筭術,有巧思, 聚渾天攲器、動地銅烏、刻漏、候風諸巧事,令算之,皆 無遺策。」隋臨孝恭,嘗著《地動遺經》一卷,今失傳焉。然 以理揆之,天文有常度可尋,時刻所「至,不差分毫,以 渾天測之可也。若地震則出於不測,蓋陰陽相薄使 然。亦猶人之一身,血氣或有順逆,因而肉瞤目動耳。 氣之所至則動,氣所不至則不動。而此儀置之京都, 與地震之所了不相關,氣數何由相薄,能使銅龍驤 首吐丸也?細尋其理,了不可得,更當訪之識者可也。」 《桑榆漫志》:《損齋梅氏備忘錄》論前人所謂「地有四遊」 之非。梅曰:「地之凝結,由制於氣之勁急,旋遶而不可 嬰也。地而可遊,是天氣尚可嬰也。非不知地,亦不知 天也。噫天地一氣也,清濁相附而成天氣附地旋遶, 地體乘氣升降。四遊者,乃天道之自然,以應乎四時, 地隨氣運,不得不逐氣之移轉也。」詳損齋之論,不知 孰又為「知天地者歟?」

明鄭曉古言:「開闢至今,惟天不增不減。土有增有減, 山有減無增,水有增無減。土山水皆地也,統言之,地 亦不增不減,然其形體亦改變矣。其於人也,形體有 減無增,嗜慾有增無減,惟天命之性不增不減。」 雲夢《藥溪談》:「中州地形大體,以嵩高為心,以汴京為 腹,以伊汝為左右手,以河淮為左右足。蓋伊陽之北, 山曰『臥雲』」,北則伊水,南則汝水。臥雲中據之則中州 之華蓋。伊自鞏會洛即入河,汝亦東入於淮。兩水之 內,蓋再結為嵩高,三結而為汴河,與淮交而入海。伊 河之北,汝淮之南,皆所謂「外羅」者與?

《嘉定縣志》:晉元康中,婁人懷瑤家忽聞地中有犬聲, 視發聲處,有竅如螾穴,掘入數尺,得犬子雌雄各一, 目猶未開,大於常犬,哺之能食,還置穴中覆之,越宿 不見。尸子曰:「地中有犬名地狼。」《夏鼎志》曰:「掘地得犬 名賈。」或云:犀犬得之者,其家富昌。瑤家累歲亦無他 禍福也。

《日知錄》:九州之名,始見於《禹貢》。《周禮職方氏疏》曰:「自 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黃帝以 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蓋天下有九 州,古之帝者皆治之。後世德薄,止治神州。神州者,東 南一州也。」此荒誕之說,固無足采。然中國之大,亦未 有窮其涯域者。尹耕《兩鎮志》引《漢書地理志》言:「黃帝」 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而疑不盡於 禹九州之內。且曰:「以今觀之,涿鹿,東北之極陬也,而 黃帝以之建都;釜山,塞上之小山也,而黃帝以之合 符。」則當時藩國之在其西北者可知也。秦漢以來,匈 奴他部如爾朱、宇文之類,往往祖黃帝,稱昌意後,亦 一證也。厥後昌意降居,帝摯遜位,至「於洪水之災,天 下分絕,而諸侯之不朝者有矣。以《書》考之,禹別九州, 而舜又肇十二州。其分為幽、并、營者,皆冀之東北,必 其前閉而後通,前拒而後服者也。而此三州以外,則 舜不得而有之矣。此後世幅員所以止於禹跡。九州 之內,而天地之氣,亦自西北而趨於東南,日荒日闢, 而今猶未巳也。」騶子之言。雖不盡然。亦豈可謂其無 所自哉。

營、并、幽三州在《禹貢》九州之外,先儒謂以冀、青二州 地廣而分之,殆非也。幽則今涿、易以北至塞外之地, 并則今忻、代以北至塞外之地,營則今遼東、大寧之 地,其山川皆不載之《禹貢》,故靡得而詳。然而益稷之 書,謂「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則冀方之北,不應僅數百 里而止。《遼史地理志》言幽州在渤、碣之間,并州北有 代、朔、營州,東暨遼海。《營衛志》言:「冀州以南,歷洪水之變,夏后始制城郭,其人土著而居。并、營以北,勁風多 寒,隨陽遷徙,歲無寧居,曠土萬里。」或其說之有所本 也。劉三吾《書傳》謂孔氏以遼東屬青州,隔越巨海,道 里殊遠,非所謂因高山大川以為限之意。蓋幽、并、營 三州皆分冀州之地,今亦未有所攷。

禹畫九州在前,舜肇十二州在後。肇,始也。昔但有九 州,今有十二州,自舜始也。然則謂《禹貢》九州為盡虞、 夏之疆域者,疏矣。

夏商以後,沿上世「九州」之名,各就其疆理所及而分 之,故每代小有不同。《周禮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 為九州。曰「分」,則不循於其舊可知矣。

州有二名。《舜典》:「肇十有二州。」《禹貢》:「九州,大名也。」《周禮 大司徒》:「五黨為州,州長」註:「二千五百家為州。」《左傳》僖 十五年,「晉作州兵。」宣十一年,「楚子入陳鄉,取一人焉 以歸,為之夏州。」昭二十二年,「晉籍談、荀躒帥九州之 戎。」《哀四年》,「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十七年》,「衛侯登城以 望見戎州。」《國語》:謝:西之九州何如,並小名也。陳祥道 《禮書》:「二百一十國謂之州,五黨亦謂之州,萬二千五 百家謂之遂,一夫之間亦謂之遂,王畿謂之縣,五鄙 亦謂之縣。」

坤輿總部外編

编辑

《雲笈七籤諸天內銘》「九地三十六音,以元始同存,空 靈建號,結自然之名,表於九元,演流外國三十六音。 如是天地各有三十六分,天則有三十六天王,以應 三十六國。地則亦有三十六土皇,以應三十六天。第 一壘色潤地正音土皇,姓秦諱孝景椿。第一壘色潤 地行音土皇,姓黃諱昌。上文第一壘色潤地遊音土 皇,姓青諱元文基。第一壘色潤地梵音土皇,姓蜚諱 忠陣星。第二壘剛色地正音土皇,姓戊諱坤文光。第 二壘剛色地行音土皇,姓鬱諱黃母生。第二壘剛色 地遊音土皇,姓元諱乾德維。第二壘剛色地梵音土 皇,姓長諱皇萌。第三壘石脂色澤地正音土皇,姓張 諱維神保。第三壘石脂色澤地行音土皇,姓周諱伯 上仁。第三壘石脂色澤地遊音土皇,姓朱諱明車子。 第三壘石脂色澤地梵音土皇,姓庚諱文敬士。第四 壘潤澤地正音土皇,姓賈諱雲子高。第四壘潤澤地 行音土皇,姓謝諱伯無元。第四壘潤澤地遊音土皇, 姓己諱文秦陣。第四壘潤澤地梵音土皇,姓行諱機 正方。第五壘金粟澤地正音土皇,姓華諱延期明;第 五壘金粟澤地行音土皇,姓黃諱齡我容;第五壘金 粟澤地遊音土皇,姓雲諱探無淵;第五壘金粟澤地 梵音土皇,姓蔣諱通八光;第六壘金剛鐵澤地正音 土皇,姓李諱上少君;第六壘金剛鐵澤地行音土皇, 姓范,諱來力安;第六壘金剛鐵澤地遊音土皇,姓長, 諱李季元。第六壘金剛鐵澤地梵音土皇,姓王諱駟 女容。第七壘水制澤地正音土皇,姓唐諱初生映;第 七壘水制澤地行音土皇,姓吳諱正法圖。第七壘水 制澤地遊音土皇,姓漢諱高文徹。第七壘水制澤地 梵音土皇,姓京諱仲龍首。第八壘大風澤地正音土 皇,姓葛諱元昇先。第八壘大風澤地行音」土皇,姓華 諱茂雲長。第八壘大風澤地遊音土皇,姓羊諱真洞 元。第八壘大風澤地梵音土皇,姓周諱尚敬原。第九 壘洞淵無色綱維地氣正音土皇,姓極諱無上元。第 九壘洞淵無色綱維地氣行音土皇,姓昇諱虛元浩。 第九壘洞淵無色綱維地氣遊音土皇,姓趙,諱上伯 元。第九壘洞淵無色綱維《地氣》,梵音土皇,姓農,諱勤 元伯。九壘之地,極下洞淵洞源,綱維天地,制使不落。 上則去第一壘五百二十億萬里,下則無窮無竟,無 邊無際,皆綱維之氣如是。

《神仙傳》:「費長房有神術,能縮地脈千里,在目前宛然, 放之復舒如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