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卷 |
第六卷目錄
山總部紀事
山總部雜錄
山總部外編
山川典第六卷
山總部紀事
编辑《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書經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路史》:「夷羿有窮氏,左臂修而善射,五歲得法於山中。」 〈註〉《括地象》云:「羿五歲,父母與之入山,處之木下以待 蟬鳴,還欲取之,而群蟬俱鳴,遂捐而去。羿為山間所 養,年二十,習於弓矢。」
《戰國策》:「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海內之狡 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于 前,犬廢於後。」
《史記·平準書》:「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路 千餘里。」
《漢書食貨志》:「從建元以來,用少縣官,往往即多銅山 而鑄錢。」
《貨殖傳》:「蜀卓氏之先,用鐵冶富,即鐵山鼓鑄。」
《後漢書馬援傳》:援說隗囂將帥有土崩之勢,兵進有 必破之狀。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開示眾軍所從,道 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帝曰:「虜在吾目中矣。」 《山棲志》:梁竦自負其才,鬱鬱不得意,登山遠望,歎息 曰:「大丈夫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如不然,閑居足以養 志,詩書足以自娛,州郡之職,徒勞人耳。」
《韓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遊名山採藥,賣於長 安市中,口不二價者三十餘年。
《晉書孫登傳》:「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無家屬,於郡北 山為土窟居之。」
《朱沖傳》:「沖少有至行,閑靜寡欲,每聞徵書至,輒逃入 深山,時人以為梁管之流。」
《郭文傳》:「文字文舉,河內軹人也。少好山水,尚嘉遯。年 十三,每遊山林,彌旬忘反。父母終,服畢不娶,辭家遊 名山,歷華陰之崖,以觀石室之石函。洛陽陷,乃步擔 入吳興餘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倚木於樹苫 覆其上而居焉。餘杭令顧颺造之,攜與俱歸。颺以文 山行或須皮衣,贈以韋褲褶一具,文不納,辭歸山中。」 王導聞其名,遣人迎之,置之西園,七年未嘗出入。一 旦忽求還山,導不聽。後逃歸臨安,結廬舍於山中。及 蘇峻反,破餘杭,而臨安獨全,人皆異之,以為知機。 《單道開傳》:「道開好山居,山中諸神見異形試之,初無 懼色。」
《山棲志》:「郄詵數月山行,喜聞樵語牧唱曰:『洗盡五年 塵土腸胃』。欣然倚驂臨水,久之而去。」
《南史謝靈運傳》:「靈運因祖父之資,生業甚厚,奴僮既 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尋山陟嶺,必 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 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 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 賊,末知靈運乃安。又要琇更進,琇不肯。靈運贈琇詩」 曰:「邦君難地嶮,旅客易山行。」
《宗少文傳》:少文好山水,愛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岳, 因結廬衡山,欲懷尚平之志。有疾還江陵,歎曰:「老疾 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遊 歷,皆圖之於室。嘗謂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 少文孫測亦有祖風,少靜退不樂人間,欲遊名山,乃 寫祖少文所作《尚子平圖》於壁上。
《孔淳之傳》:淳之性好山水,嘗遊山,遇沙門釋法崇,因 留共止,遂停三載。法崇歎曰:「緬懷人外三十年矣,今 乃傾蓋於茲,不覺老之將至也。」及淳之還,乃不告以 姓。
《戴顒傳》:「顒父逵,兄勃,並隱遯有高名,顒以父不仕,復 修其業。會稽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下,桐廬縣又多 名山,兄弟復共遊之,因留居止。」
《陶弘景傳》:「弘景從東陽孫遊嶽,受符圖經法,遍歷名 山,尋訪仙藥。梁武即位,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 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南齊書何求傳》:「求弟引有儒術,懷隱遯之志,所居宅 名為小山。」
《劉虯傳》:「劉昭與虯同宗,州辟祭酒從事,不就,隱居山 中。」
《唐書朱桃椎傳》:「桃椎,益州成都人。澹泊絕俗,被裘曳 索,人莫能測其為。長史竇軌見之,遺以衣服,鹿幘麂 靴。逼署鄉正,委之地,不肯服,更結廬山中,夏則臝,冬 緝木皮葉自蔽,贈遺無所受《司馬承禎傳》:承禎字子微,洛州溫人。事《潘師正傳》:「辟 穀導引,術無不通,師正異之曰:『我得陶隱居正一法, 逮而四世矣』。」因辭出,遍遊名山。
《傅奕傳》:奕病,未嘗問醫,忽酣臥,蹶然悟曰:「吾死矣乎?」 即自誌曰:「傅奕,青山白雲人也。以醉死。嗚呼。」
《研北雜志》:「劉夢得嘗愛終南、太華」,以為此外無奇;愛 女几、荊山,以為此外無秀。及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 易也。
《宋史姚坦傳》:坦歷殿中丞、倉部員外郎,賜金紫,遷本 曹郎中,轉考功,仍為益王府翊善。坦性木強固滯,王 嘗於邸中為假山,費數百萬,既成,召賓僚樂飲置酒 共觀之,坦獨俛首,王強使視之曰:「『但見血山耳,安得 假山』?王驚問故,坦曰:『在田舍時,見州縣催租,捕人父 子兄弟,送縣鞭笞,流血被體。此假山皆民租稅所為, 非《血山》而何』。」是時太宗亦為《假山》,聞而毀之。
《种放傳》。放沈默好學,七歲能屬文,不與群兒戲。父嘗 令舉進士,放辭以業未成,不可妄動。每往來嵩華間, 慨然有山林意。大中祥符元年,拜給事中。二年四月, 求歸山,宴餞於龍圖閣,命學士即席賦詩製序。上作 詩卒章云:「我心虛佇日,無復醉山中。」初,放作詩,嘗有 「溪上醉眠都不知」之句,故及之。四年正月,復來朝。四 月,求歸山,又賜宴遣之。所居山林,細民多縱樵採,特 詔禁止。
《六一詩話》:「石曼卿通判海州,以山嶺高峻,人路不通, 了無花卉點綴映照,使人以泥裹桃核為彈,擲於山 嶺之上。一二歲間,花發滿山,爛如錦繡。」
山總部雜錄
编辑《易經·蒙卦·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程傳〉為卦艮上 坎下,艮為山、為止,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遇險而止, 莫知所之,《蒙》之象也。
《謙卦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程傳〉地體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內蘊高 大之象,故為《謙》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 卑下之中蘊其崇高也。君子觀謙之象,山而在地下, 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見抑高舉下,損過益不及之 義。
《蠱卦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程傳〉山下有 風,風遇山而回、則物皆散亂,故為「有事」之象。君子觀 有事之象,以振濟於民、養育其德也。〈大全〉隆山李氏曰: 山下有風,則風落山之謂。山木摧落,蠱敗之象。 《賁卦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程傳〉 「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照,庶類 皆被其光明,為賁飾之象。〈本義〉山下有火,明不及遠。 《剝卦》《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註〉「艮重於坤」, 山附於地也。山高起於地,而反附著於地,「圮剝」之象 也。
《大畜卦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本義〉「天在山中」,不必實有是事,但以其象言 之耳。〈大全〉雙湖胡氏曰:「天包地外,地外有天,山雖在地 上,然地下之天,即山中有天也。」
《頤卦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程傳〉「山 下有雷」,雷震於山下,山之生物,皆動其根荄,發其萌 芽,為養之象。
《咸卦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本義〉「山上有澤」, 以虛而通也。
《遯卦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本義〉 「天體無窮,山高有限」,《遯》之象也。〈大全〉張氏曰:天之與山, 勢本遼絕。自下觀之,山之巔即天也。及登山之巔以 觀天,而天愈高愈遠,愈不可及矣。此《遯》之象也。 《蹇卦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程傳〉山之峻 阻,上復有水,坎水為險陷之象。上下險阻,故為蹇也。 《損卦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大全〉朱子曰: 「觀山之象以懲忿,觀澤之象以窒欲。」或問:「『觀山之象 以懲忿』是如何?」曰:人怒時自是恁突兀起來,故《孫權》 曰:「令人氣湧如山。」
艮卦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程傳〉上下皆山, 故為「兼」山此而并彼為兼、謂重複也,重艮之象也。君 子觀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
《漸卦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程傳〉「山上 有木,其高有因」,《漸》之義也。
《旅卦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本義〉《慎刑》如山,不留如火。
《小過卦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 乎哀,用過乎儉。
《說卦》:「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
《書經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
《禹貢》「九山刊旅。」
《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又〉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
《谷風》「維山,崔嵬小弁。莫高匪山。」「《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禮記曲禮》:「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 《王制》:「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
《月令》:「仲夏之月,可以升山陵。」
《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
《莊子·接輿》曰:「猶涉海鑿河,而使䖟負山也。」 《漢書·郊祀志》:「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 國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此五山,黃帝之所 常遊與神會。」
《中山靖王傳》:「眾煦漂山,聚蚊成雷。」
《淮南子說山訓》:「玉在山而草木潤。」
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
《修務訓》,「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 《法言》「升東嶽而知眾山之峛崺」也,況介丘乎?
《丘陵》,學山而不至於山,患夫畫也。
臧榮緒《晉書》:「隱者在山,樵者亦在山。」在山則同,所以 在山則異。
張華《博物志》:「地以名山為輔佐。」
有山者採,有水者漁。
《山谷清》,其人姣好。
山氣多男,澤氣多女。
「山居之民,多癭腫疾」,由於飲泉之不流者。今荊南諸 山郡東多此疾。
「山泉」者,引地氣也。山有沙者生金,有穀者生玉,名山 生神芝,不死之草。土山多雲,鐵山多石。
和氣相感,則山出象車。
名山大川,孔穴相內,和氣所出,則生石脂。石膏食之 不死,神龍靈龜,行于穴中矣。
《述異記》:「入間三十六洞天,知名者十耳,餘二十六天 出《九微志》不行于世也。」
《地鏡圖》山畜,財物氣蔥盛。
唐李石《續博物志》:「中國有洞天三十六所,皆謂之天。 第一王屋山洞天,周回萬里,名小有清虛天;其次委 羽山洞天,周回萬里,名大高空明天;其次太元總真 天;其次三元極真天;其次寶仙九室天;其次上玉清 平天;其次珠明耀真天;其次金壇華陽天;其次左神 幽虛天;其次成德隱元天,皆仙人所居也。」
《野客叢談》:張翠微云:「南嶽有三:一衡陽之衡山,二廬 江之霍山,三舒州之灊山。漢武帝以衡陽遼曠,故移 其神于廬江,今土俗皆號為南嶽。」又《九域志》云:「舒州 懷寧縣有灊山,為漢之南嶽,一名天柱山,即漢武登 灊天柱山是也。」按南嶽有二也,非三也。舒之南嶽,即 廬之南嶽,非有異也。廬州古廬子國,即春秋舒國之 地。張揖《廣雅》曰:「天柱謂之霍山。」《地理志》曰:「天柱在廬 江潛縣。漢武帝移嶽神于天柱,天柱亦為霍山。」是則 霍山與天柱一而已,南嶽豈三邪?首陽山有三:一蒲 阪,二隴西,三洛陽。《論語注》以蒲阪為夷齊所餓之地。 以僕考之,洛陽者為是。阮瑀弔伯夷曰:「適彼洛師,瞻 彼首陽,敬弔伯夷。」《論語注》謂蒲阪,非也。歷山有四,一 河中府,二齊州歷陽縣,三冀州,四濮州雷澤縣,皆有 舜遺蹟。《翠微考異》以濮陽之歷山正舜耕之所。塗山 亦有四,一會稽,二渝州,三濠州鍾離縣,四宣州當塗 縣,皆立禹廟。《翠微考異》以宣之當塗正禹之娶所。 義山雜纂:「殺風景,背山起樓。」
《樂府解題》《關山月》,傷離別也。古木蘭詩:「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按相和曲有《度關山》,亦類此。
郭熙《山水訓真》:「山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 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淨而如粧,冬山慘淡而 如睡。」
《鞏氏耳目志》:「海山微茫而隱現,江山嚴厲而峭卓,溪 山窈窕而幽深,塞山童赬而堆阜。」
《山家清事》:夏禹山行乘橋,漢南粵王輿轎過嶺,顏師 古北人,固不知南人乘轎度嶺,而洪景盧亦謂「山行 之車,車只宜平地。」孰若今轎為便橋,即轎固無疑矣。 若山轎,則無如今廬山、建昌高下輪轉之制,或施以 青罩,用肩板棕繩低與之,猶今貴介郊行者,良便遊 賞,有如謝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非不為 「雅,孰若今釘履為便」云。
《壺中贅錄》:「過名山如讀異書,倦則數行,健則千里,言 不論途程,以洞心快目而止。」
《書蕉東坡歌》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與山有素,不待招邀滿庭戶。」《太白歌》云:「猶人 張網罝,不能挂龍虎。所以青雲人,高歌在巖戶。 崑崙一名崑岑,君山一名媧宮,武當一名嵾嶺,普陀 一名梅岑,青城山一名天谷,大復山一名胎簪,衡山 一名芝岡,東海一名岱淵。」
《巖棲幽事》,韋應物、歐陽修皆作滁州太守。應物《遊瑯 琊山》則曰:「鳴騶響幽澗,前旌耀崇岡。」永叔《遊石子澗》, 則曰:「使君厭騶從,車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 林間。」山遊如是,乃不犯李義山松間喝道也
山總部外編
编辑《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 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 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 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 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而 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
《抱朴子登涉符錄》或問登山之道,抱朴子曰:「凡為道 合藥,及避亂隱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 遇禍害。故諺有之曰:『太華之下,白骨狼籍』。皆謂偏知 一事,不能博備,雖有求生之志,而反強死也。入山無 術,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傷刺,驚怖不安,或見光影, 或聞異聲,或令大木不風而自摧折,巖無故而自墮」 落,打擊殺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墮落坑谷,或令人遭 虎狼毒蟲。人不可輕入山也,當以三月九月,此是山 開月,又當擇其月中吉日佳時,若事久不得徐徐須 此月者,但可選日時耳。凡人入山,皆當先齋潔七日, 不經污穢,帶《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又五岳有 受殃之歲,如九州之地,更有衰盛,受飛符煞炁,則其 地君長不可作也。按《州公城名錄》天下分野,災之所 及,可避不可禳,居宅亦然,山岳皆爾也。又大忌不可 以甲乙寅卯之歲,正月二月入東岳,不以丙丁巳午 之歲;四月五月入南岳,不以庚辛申酉之歲;七月八 月入西岳,不以戊己之歲,四季之月入中岳,不以壬 癸亥子之歲;十月十一月入北岳,不須入太華、霍山、 恆山、泰山、嵩高山,乃忌此歲。其岳之方面,皆同禁也。 入山之大忌,正月午,二月亥,三月申,四月戌,五月未, 六月卯,七月甲子,八月申子,九月寅,十月辰未,十一 月己丑,十二月寅。入山良日:甲子、甲寅、乙亥、己巳、乙 卯、丙戌、丙午、丙辰已上日,大吉。《抱朴子》曰:按《九天祕 記》及《太乙遁甲》云:「入山大月,忌三日、十一日、十五日、 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三十日;小月忌一日、五 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以此日入山, 必為山神所試,又所求不得,所作不成。不但道士、凡 人以此日入山,皆凶害,與虎狼毒蟲相遇也。」《靈寶經》 云:「入山當以保日及義日,若專日者大吉。」以制日伐 日必死,又不二之道也。《遁甲中經》曰:「欲求道,以天內 日、天內時,劾鬼魅,施符書,以天禽日、天禽時,入名山, 欲令百邪虎狼毒蟲盜賊不敢近人者,出天藏,入地 戶,凡六癸為天藏,六己為地戶也。」又曰:避亂世絕跡 於名山,令無憂患者,以上元丁卯日,名曰陰德之時, 一名天心,可以隱淪。所謂白日昏沉,日月無光,人鬼 不能見也。又曰:往山林中,當以左手取青龍上草,折 半置逄星下,歷明堂,入太陰中,禹步而行三咒曰:諾 皋太陰將軍獨聞曾孫王,甲勿開外人使人見甲者, 以為束薪,不見甲者以為非人,則折所持之草置地 上,左手取土,以傅鼻人中,右手持草自蔽,左手著前, 禹步而行,到癸下,閉氣而住,人鬼不能見也。凡六甲 為青龍,六乙為逄星,六丙為明堂,六丁為陰中也。又 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復前右足,以左 足後右足,併,是一步也。次復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 足從左足併,是一步也。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 併,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所謂「寶日」者,謂支 干上生下之日也。若用甲午、乙巳之日是也。甲者木 也,午者火也,乙亦木也,巳亦火也,火生於木故也。又 謂「義日」者,支干下生上之日也。若壬申、癸酉之日是 也。壬者水也,申者金也,癸者水也,酉者金也,水生於 金故也。所謂「制日」者,支干上克下之日也。若戊子、己 亥之日是也。戊者土也,子者水也,己亦土也,亥亦水 也。五行之義,土克水也。所謂伐日者,支干下克上之 日,若甲申乙酉之日是也。甲者木也,申者金也,乙亦 木也,酉亦金也,金克木故也。他皆倣此。引而長之,皆 可知也。《抱朴子》曰:「入名山,以甲子開除日,以五色繒 各五寸,懸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祕 祝。祝曰:『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凡九字,當密行祝之, 無所不避,要道不煩,此之謂也』。」或問曰:隱居山澤,辟 蛇蝮之道。《抱朴子》曰:昔圓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 將登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眾蛇皆去。今帶武都 雄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上,以入山林草木,則不畏 蛇。蛇若中人,以少許雄黃末內瘡中,亦登時愈也。未 入山當預止於家,先學作禁法,思日月及朱雀、元武、 青龍、白虎以衛其身,乃行到山林草木中,左取三口 炁閉之,以吹山草中,意思令此炁赤色如雲霧,彌滿 數十里中。若有從人無多少,皆令羅列,以炁吹之,雖 踐蛇,蛇不敢動,亦略不逢見蛇也。若或見蛇,因向日 左取三炁閉之,以舌柱天,以手捻都關,又閉天門,塞 地戶,因以物抑蛇頭而手縈之,畫地作獄以盛之,亦 可捉弄也。雖繞頭頸,不敢囓人也。若他人為蛇所中, 左取三口炁以吹之,即愈不復痛。若相去十數里者, 亦可遙為作炁,呼彼姓字,男祝我左手,女祝我右手, 彼亦愈也。或問曰:「江南山谷之間,多諸毒惡,辟之有道乎?」《抱朴子》答曰:「中州高原,土氣清和,上國名山,了 無此輩。今吳楚之野,暑濕鬱蒸,雖衡霍正岳,猶多毒 螫也。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影射,其實水 蟲也,狀如鳴蜩,狀似三合。」有翼能飛,無目而利耳, 口中有橫物角弩,如聞人聲,緣口中物如角弩,以氣 為矢,則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發瘡,中影者亦病, 而不即發瘡。又有沙虱,水陸皆有,其新雨後及暑暮 前,䟦涉必著人,唯烈日草燥時差稀耳。其大如毛髮 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裏,其所在如芒刺之狀。小犯 大痛,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動也。若不 挑之,蟲鑽至骨,便周行走入身。其與射工相似,皆殺 人。或問涉江渡海,辟蛇龍之道,《抱朴子》曰:「道士不得 已,而當游涉大川者,皆先當於水次破雞子一枚,以 少許粉雜香末合攪器水中以自洗濯,則不畏風波 蛟龍也。」或問曰:辟山川廟堂百鬼之法?《抱朴子》曰:「有 老君黃庭中」《胎四十丸真祕符》,入山林,以甲寅日丹 書白素,夜置案中,向北斗祭之,以酒脯各少少自說 姓名,再拜受取,內衣領中,辟山川百鬼萬精,虎狼蟲 毒也。何必道士亂世避難入山林,亦宜知此法也。
入山符
《抱朴子》曰:「上五符,皆老君入山符也。以丹書桃版上, 大書其文字,令瀰滿板上,以著門戶上及四方四隅, 及所經道側要處
入山佩帶符
,{{{2}}}
《廣德神異錄》:「唐高宗朝,新豐出山,高二百尺,有神池, 深四十尺,水中有黃龍現,吐寶珠浮出,大如拳,山中 有鼓鳴。改新豐縣為慶山縣。」
《坤輿圖說》:先聖論地,初受造時甚圓,無深淺高卑之 殊,惟水遍圍其面而已。但造物者將居民物於地面, 則開取淵坎,令水歸之,致露乾土,即以所取之土,致 成山嶽陵阜之類。試觀海涯,無不倚山陵之足,江河 多夾於阜嶺之中,大約高山多近深谷,可以驗其原 生之意也。然造成後又有變遷,蓋諸國典籍所記「高 岸為谷,深谷為陵,古所未有者。或新發而始見,是乃 地震所致,或風力、或水勢所成也。若究其生山之為 者,不但飾地之觀,豎地之骨,直於人物有多益焉。蓋 或以毓五金,或以捍四海,或以湧溪澤,或以茂林叢, 或以蔽風雪,或以障蔭翳,或以界封疆,或以禦寇盜, 或以闢飛走之囿,或以廣藏修之居。」無算妙用,則造 物之原旨,以全夫寰宇之美,而備生民之須耳。今摘 天下各國有名《高山》里數,開列於左:
《阨勒齊亞國》,「阨莫山」,高十三里一百九十二丈。 西齊理亞國晝夜噴火之山,名「阨得納」,高十三里一 百五十六丈。
西洋:德納《里法》島必個山高二十一里二百一十四 丈。
阨勒齊亞國,《亞多》山高二十四里一百零四丈。 意大里亞國,《呀爾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 諾爾物西亞國山高三十里零二十丈。
「亞墨尼加洲伯納黑山高五十五里一百二十丈。 莫斯哥未亞國里弗依山高八十三里零七十二丈。 亞細亞洲高架所山高一百三十一里二百零四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