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七卷目錄
五嶽總部彙考一
有虞氏〈帝舜一則〉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武帝天漢一則 宣帝神爵一則〉
魏〈文帝黃初一則〉
晉〈武帝泰始一則 明帝太寧一則 穆帝升平一則〉
梁〈總一則〉
北魏〈太祖天平一則 太宗泰常二則 世祖太延一則 太平真君一則〉
北齊〈文宣帝天保一則〉
隋〈文帝開皇三則〉
唐〈元宗開元六則 天寶七則 代宗廣德一則 永泰一則 大曆二則 德宗貞元三
則 憲宗元和二則 穆宗長慶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二則〉
宋〈太祖乾德二則 開寶二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淳化一則 至道一則 真宗景
德一則 大中祥符四則 仁宗慶曆一則 神宗元豐三則 徽宗政和一則 高宗紹興
一則〉
金〈世宗大定二則〉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二十四則 成宗元貞一則 大德一則 武宗至大一則 泰
定帝泰定三則 文宗大曆一則 至順二則 順帝至正一則〉
明〈太祖洪武六則 成祖永樂一則 世宗嘉靖三則〉
五嶽總部彙考二
皇清〈總一則 順治一則 康熙四則〉
山川典第七卷
五嶽總部彙考一
编辑有虞氏
编辑舜受終于文祖望于山川歲以四仲月行巡守禮各望秩于方岳
编辑按《書經舜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傳〉《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疏〉《釋山》云:「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嵩高山為中嶽。」《白虎通》云:「嶽者何?捔也。捔考功德也。」應劭《風俗通》云:「嶽者,捔考功德黜陟也。」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 死,贄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 北岳,如西禮。歸格于藝祖,用《特》。
〈傳〉既班瑞之明月,乃順春東巡岱宗。泰山為四岳所宗,燔柴祭天,告至東嶽諸侯境內名山大川,如其秩次望祭之。謂五岳。牲禮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疏〉正義曰:正月班瑞,二月即行,故云「既班瑞之明月,乃順春東巡。」春位在東,故順春也。《爾雅》泰山為東嶽。此巡守至於岱。岱之與泰,其山有二名也。《風俗通》云:「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之長。」是解岱即泰山,為四岳之宗,稱岱宗也。《郊特牲》云:「天子適四方,先柴。」是燔柴為祭天告至也。四時各至其方岳,望祭其方岳山川,故云東岳,諸侯境內名山大川,如其秩次望祭之也。言秩次而祭,知遍於群神,故云「五岳牲禮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也。其尊卑所視,《王制》及《書傳》之文,「牲禮」二字,孔增之也。諸侯五等,三公為上等,諸侯為中等,伯子男為下等,其所言諸侯,惟謂侯爵者耳。其所言「視」,蓋視其祭祀,祭五岳如祭三公之禮,祭四瀆如祭諸侯之禮,祭山川如祭伯子男之禮。公侯伯子男既有等級,其祭禮必不同,但古典亡滅,不可復知。鄭元注《書傳》云:「所視者,謂其牲帛粢盛、籩豆爵獻之數。」案:五等諸侯適天子,皆膳用太牢,禮諸侯祭皆用太牢,無上下之別。又《大行人》云:「上公九獻,侯伯七獻,子男五獻。」《掌客》,「上公饔餼九牢,飧五牢;侯伯饔餼七牢,飧四牢;子男饔餼五牢,飧三牢。」又「上公豆四十,侯伯三十二,子男二十四」,並伯與侯同。又鄭注《禮器》「四望五獻。」據此諸文,與孔傳《王制》不同者,《掌客》、行人自是周法,孔與《王制》先代之禮,必知然者,以《周禮》侯與伯同。《公羊》及《左氏傳》皆以公為上,伯、子、男為下,是其異也。〈又〉《釋山》云:「河南華,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李巡云:「華,西岳,華山也;岱,東岳,泰山也;恆,北岳,恆山也;衡,南岳,衡山也。」郭璞云:「恆山一名常山,因避漢文帝諱。」《釋山》又云:「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恆山為北岳。」岱之與泰,衡之與霍,皆一山而有兩名也。張揖云:「天柱謂之霍山。」《漢書地理志》云:「天柱在廬江灊縣。」則霍山在江北,而與江南衡為一者。郭璞《爾雅注》云:「霍山今在廬江灊縣,潛水出焉,別名天柱山。漢武帝以衡山遼曠,故移其神於此。」今其彼土
俗人皆呼之為南岳。南岳本自以兩山為名,非從近來也。而學者多以霍山不得為南岳。又云:「漢武帝來,始乃名之。」 即如此言,謂武帝在《爾雅》前乎?斯不然也。是解衡、霍二名之由也。書傳多云五岳,以嵩高為中岳。此云四岳者,明巡狩至於四岳故也。不巡中岳者,蓋近京師,有事必聞,不慮枉滯。且諸侯分配四方,無屬中岳,故不須巡之也。
周
编辑「王祭五嶽,秩視三公」,因巡守行升中之禮。
按:《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 瀆視諸侯。」
〈註〉「《視三公》,視諸侯」,謂視其饔餼牢醴之多寡,以為牲器之數也。
按《禮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 因吉土以饗帝于郊。」「升中于天而鳳凰降,龜龍假,饗 帝于郊而風雨節,寒暑時。」
〈註〉名,猶大也。升上也。中,猶成也。謂巡狩至於方嶽,燔柴告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孝經說》曰:「封乎泰山,考績燔燎;禪乎梁甫,刻石紀號也。」〈疏〉泰山,謂方嶽也。巡守至於方嶽,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此之謂封禪也。太平乃封禪,其封禪必因巡守而為之。若未太平,但巡守而已。其未太平巡守之時,亦燔柴以告之。故《王制》說天子巡守必先柴。若太平巡守之時,初到方嶽,以燔柴告,至之後,乃考諸侯功績,乃封土為壇,更燔柴祭天,告諸侯之成功也。此唯泰山為之,餘嶽則否,其巡守則每嶽皆至也。而皇氏云「太平乃巡守。」案《詩·頌時邁》,「巡守若祭柴望」《時邁》,武王之詩,而有巡守之禮。武王未太平,何得云太平乃巡守?其義非也。云「《孝經說》云」至「刻石紀號」,皆《孝經緯》文也。「封乎泰山」者,謂封土為壇,在於泰山之上。「考績燔燎」者,謂考諸侯功績,燔柴燎牲以告天,「禪乎梁甫」者,禪讀為墠,謂除地為墠,在於梁甫以告地也。梁甫是泰山之旁小山也。「刻石紀號也」者,謂刻石為文,紀錄當代號諡。案《白虎通》云: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之明,交代之處也。必於其上何?因高告?高順其類。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甫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勸也。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甫之基以報地。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印璽。故孔子曰:「封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有餘。」三皇禪於繹繹之山,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三王禪於梁甫之山。繹繹,無窮之意。禪於有德者,而居之無窮已。亭亭者,制度審諦,道德著明。「梁甫」者,梁,信也;甫,輔也。信輔天地之道。今案《書》說,禪者除地為墠,而《白虎通》云:「禪以讓有德。」其義非也。案《史記·封禪書》:齊桓公欲行封禪,管仲諫止,辭云:「自古封禪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有二焉。昔有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伏犧氏封泰山,禪云云;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皆封泰山,唯禹禪會稽,成王禪社首,其餘皆禪。云云者,亦泰山旁小山名也。但《白虎通》與《史記》禪處不同,未知孰是也。
按《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註〉五嶽:「東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恆山,中曰嵩高山。」〈疏〉「五嶽,東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恆山,中曰嵩高山」者,此五嶽所在,據東都地中為說。案《大司樂》云「四鎮五岳崩」,註云:「華在豫州,嶽在雍州。」彼據鎬京為說,彼必據鎬京者,彼據災異,若據洛邑,則華與嵩高並在豫州。其雍州不見有災異之事,故註有異也。案《爾雅》,江、河、淮、濟為四瀆,為定。五嶽不定者,周國在雍州時為西嶽,故權立吳嶽為西嶽,非常法,《爾雅》不載,以東都為定,故《爾雅》載之也。若然,此南嶽衡。案《爾雅》霍山為南嶽者,霍山即衡山也。故《地理志》揚州霍山為南嶽者,今在廬山。彼霍山與冀州霍山在嵩、華者別。
大司樂奏姑洗,歌南呂,舞大㲈,以祀四望。
〈註〉四望,五嶽,四鎮,四竇。〈疏〉云「四望、五嶽、四鎮、四竇」者,以《大宗伯》五嶽在社稷下山川上,此文四望亦在社稷下山川上,故知四望是五嶽、四鎮、四竇也。
秦
编辑始皇二十八年令祀官定嶽瀆之祀
编辑按《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 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 川之事。」按《封禪書》,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 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瀆咸在山東。至秦 稱帝,都咸陽,則五岳四瀆皆并在東方。自五帝以至 秦,軼興軼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 益世殊,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 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於是自殽以東名山五, 曰太室、恆山、太山、會稽、湘山。自華以西名山七,曰華 山、薄山、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
漢
编辑武帝天漢三年始封禪周遍於方嶽
编辑按《漢書武帝本紀》,「天漢三年春二月,行幸泰山,修封, 祀明堂,因受計還幸北地,祠常山瘞」元玉按《郊祀 志》,「自封泰山後,十三歲而周遍於五嶽四瀆矣。」 按《漢舊儀》,祭五嶽,祠用三正牲色,十月凅凍,二月解 凍,皆祭祀,乘傳車,稱使者。
宣帝神爵元年始定五嶽四瀆禮
编辑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按《郊祀志》,昭帝即位,冨於 春秋,未嘗親巡祭云。至神爵元年,制詔太常:「夫江海, 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 以四時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嶽四 瀆皆有常禮。東岳泰山於博,中岳泰室於嵩高,南岳 灊山於灊,西岳華山於華陰,北岳常山於上曲陽,河 於臨晉,江於江都,淮於平氏,濟於臨邑界中,皆使者 持節特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餘皆一禱而 三祠云。
魏
编辑文帝黃初二年六月庚子初祀五嶽四瀆咸秩群祀按魏志文帝本紀云云
编辑按《晉書禮志》:黃初二年,「初禮五嶽四瀆,咸秩群祀,瘞 沈珪璧。」
晉
编辑武帝泰始元年詔五嶽四瀆按舊禮具為之制
编辑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按《禮志》,泰始元年十二月 詔曰:「昔聖帝明王,修五嶽四瀆,名山川澤,各有定制, 所以報陰陽之功故也。然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故祝史薦而無媿辭。是以其人敬慎幽 冥而淫祀不作。末世信道不篤,僭禮瀆神,縱欲祈請, 曾不敬而遠之,徒偷以求幸,妖妄相煽,舍正為邪,故 魏」朝疾之。其按舊禮,具為之制,使功著於人者,必有 其報,而妖淫之鬼,不亂其間。
明帝太寧三年詔詳處嶽瀆山川之祀
编辑按:《晉書明帝本紀》:太寧三年七月詔曰:「自中興以來, 五嶽四瀆名山大川,載在祀典,應望秩者,悉廢而未 舉,主者其依舊詳處。」
穆帝升平 年何琦請正五岳之祀不省
编辑按《晉書穆帝本紀》,不載。按《禮志》,穆帝升平中,何琦 論備五岳祠曰:「唐虞之制,天子五載一巡狩,順時之 方,柴燎五岳,望於山川,遍於群神,故曰因名山,升中 於天,所以昭告神祇,饗報功德。是以災厲不作,而風 雨寒暑以時降。及三代,年數雖殊,而其禮不易。五岳 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著在經記,所謂有其舉之,莫敢 廢」也。及秦、漢都西京,涇、渭長水,雖不在祀典,以近咸 陽,故盡得比大川之祠,而正立之祀,可以闕哉?自永 嘉之亂,神州傾覆,茲事替矣。惟灊之天柱,在《王略》之 內也。舊臺選百戶吏卒,以奉其職。中興之際,未有官 守。廬江郡常遣太史兼假四時禱賽,春釋寒而冬請 冰。咸和迄今,又復隳替。計今非典之祠,「可謂非一。考 其正名,則淫昏之鬼;推其糜費,則百姓之蠹。而山川 大神,更為簡缺,禮俗頹紊,人神雜擾,公私奔惑,漸以 繁滋。良由頃國家多難,日不暇給,興建廢滯,事有未 遑。今元憝已殲,宜修舊典,岳瀆之域,風教所被;來蘇 之眾,咸蒙德澤。而神明禋祀,未之或甄,巡狩柴燎,其 廢尚矣。崇明前典,將俟皇輿北旋。稽古憲章,大釐制 度,俎豆牲牢,祝嘏大辭,舊章靡記。可令禮官作式,歸 諸誠簡,以達明德。馨香如斯而已。其諸妖孽,可粗依 法令,先去其甚,俾邪正不黷,時不見省。」
梁
编辑梁制,「五岳置宰、祝,歲以孟春仲冬祠。」
按《隋書禮儀志》:「梁每以仲春仲秋,并令郡國祠社稷。 其郡國有五岳者,置宰祝三人。及有四瀆若海應祠 者,皆以孟春仲冬祠之。」
北魏
编辑太祖天平三年詔以初宅雒都遣官吏告嶽瀆山川按魏書太祖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平三年正
编辑月乙酉,詔曰:「初宅雒都,將行郊祀,應岳瀆名山大川, 及諸州靈跡,封崇神祠,各宜差官吏,精虔祭告。」三月 甲戌,車駕發西都。庚辰,至河中府,分命群臣告祭山 川靈跡。八月,詔曰:「封岳告功,前王重事,祭天肆覲,有 國常規。朕自以眇身,躬臨大寶,既功德未敷於天下, 而災祥互見於域中,慮於告謝之儀,有闕齊虔之禮。 宜修昭報,用契幽通。宜令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于競 往東嶽拜祝訖奏聞。」
太宗泰常三年始定岳瀆及山川諸神之祀
编辑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泰常三年,立五岳 四瀆廟於桑乾水之陰,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幣。四 瀆唯以牲牢,準古望秩云。其餘山川及海若諸神在 州郡者,合三百二十四所。每歲十月,遣祀祭官詣州 鎮遍祀。有水旱災厲,則牧守各隨其界內祈謁,其祭 皆用牲。王畿內諸山川皆列祀次祭,若有水旱則禱之。」
泰常七年「南巡祀恆岳。又遣使祀嵩高華岳及所過 山川。」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泰常七年正月,南 巡恆岳,祀以太牢。幸洛陽,遣使以太牢祀嵩高、華岳, 還登太行。五月至自洛陽,諸所過山川群祀之。」
世祖太延元年立廟於恆岳華岳嵩岳春秋遣官祀之十二月祀北岳
编辑按《魏書世祖本紀》,「太延元年十有二月癸卯,遣使者 以太牢祀北岳。」按《禮志》,「太延元年,立廟於恆岳華 嵩岳上,各置侍祀凡十人,歲時祈禱。水旱其春秋泮 涸,遣官率刺史祭以牲牢,有玉幣。」
太平真君十一年冬十一月南征祀恆山又祀岱宗按魏書世祖本紀不載按禮志太平真君十一年
编辑十一月,「世祖南征,逕恆山,祀以太牢;浮河、濟,祀以少 牢;過岱宗,祀以太牢。」至魯,以太牢祭孔子。遂臨江登 瓜步而還。
北齊
编辑文宣帝天保元年遣使祭五嶽四瀆
编辑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元年,受魏禪詔分遣使 人致祭於五嶽四瀆,凡載於祀典者,咸秩罔遺。」 按《文獻通考》:北齊有巡狩之禮,并登封之儀,竟不行。
隋
编辑文帝開皇十四年詔立五鎮祠
编辑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 十月,詔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無閭山,冀州 鎮霍山,并就山立祠。東海於會稽縣界,南海於南海 鎮南,並近海立祠。及四瀆、吳山,並取側近巫一人,主 知灑掃,並命多蒔松柏。其霍山雩祀日,遣使就焉。 開皇十五年,至自東巡狩,望祭五嶽海瀆。」
按:《隋書文帝本紀》云云。
開皇十六年,詔諸鎮立祠。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儀志》。「開皇十六年正 月。又詔北鎮於營州龍山立祠。東鎮晉州霍山鎮。若 修造。並准西鎮吳山造神廟。」
唐
编辑元宗開元五年詔禮官詳定岳瀆等祭
编辑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開元五年十 二月戊寅詔曰:「國之大事在祀,神之所歆,惟敬潔誠 而齋精意以享,則可臻介福,致休祥。深慮有司,未副 厥旨,所緣岳瀆等祭,宜令禮官博士斟酌古今,務加 虔肅,合於典禮,即詳定奏聞。」
開元十四年,定《開元禮》,以岳鎮海瀆為中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五岳四鎮歲一 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岳岱山於兗州,東鎮沂 山於沂州;南岳衡山於衡州,南鎮會稽於越州;中岳 嵩高於河南,西岳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北 岳恆山於定州,北鎮醫巫閭於營州。又岳鎮海瀆 祭於其廟,無廟則為之壇。又岳鎮海瀆以山尊,實 醍齊皆」二以兩圭,有邸幣如其方色。籩豆十,簋二,簠 二,俎三,牲皆太牢。按《開元禮》,五岳、四鎮、四海、四瀆 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前祭五日,諸祭官 各散齋三日,致齋二日,如別儀。前一日,岳令、瀆令清 掃內外。又為瘞坎於壇壬地,方深取足容物。贊禮者 設初獻位於壇東南,亞獻、終獻於初獻南,少退,俱西 向北上。設掌事者位於終獻東南,重行西面,以北為 上。設贊唱等諸位於終獻西南,西向北上。設獻官等 望瘞位於瘞坎東北,西向。設祭官以下門外位於南 門之外道東,重行西向,以北為上。祭器之數:樽六,籩 十,豆十,簋二,簠二,俎二。岳、瀆令帥其屬,詣壇東陛升, 設樽於壇上東南隅,北向西上。樽皆加酌,羃有坫以 置爵。設玉篚於樽坫之所。設洗於南陛東南,北向。罍 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執樽罍洗篚 者各位於樽罍篚之後。祭日未明,享牲於廚,其牲各 隨方色。齋郎以豆先取血毛,置饌所。「夙興,掌饌者實 祭器,牲醴、牛羊豕皆用右胖。前腳三節,節一段,肩、臂、 臑皆載之。後腳」三節,節一段去下節,載上肢、胳二節。 又取正脊、脡脊、橫脊、短脅、正脅、代脅各二骨以並,餘 皆不設。簋實稷、黍,簠實稻、粱。籩十,實以鹽、乾魚、棗、栗、 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豆十,實以韭、葅、醯醢、菁葅、鹿 醢、芹葅、兔醢、筍、葅、魚、醢、脾菜、葅、豚拍。若土無者,各以 其類充之。凡祭官,各服其服:三品毳冕,四品繡冕,五 品元冕,六品以下爵弁。若有二品以下,各依令。岳令 帥其屬入詣壇東陛,升,設岳神座於壇上,近北,面南 向。席以莞文,實樽罍及玉。凡樽,一實醴齊,一實盎齊, 一實清酒。其元酒各實於上樽。祭神之玉,兩珪有邸。 祝版置於坫,岳令又以幣置於篚,齋郎以豆血皆設 於饌所。其幣長丈八尺,各隨方色。贊唱者先入就位。 祝與執樽罍篚者入當壇南,重行北面,以西為上。立 定,贊唱者曰:「再拜。」祝以下俱再拜。執樽者升自東陛, 立於樽所,執罍篚者各就位。祝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掃除於下訖,各就位。質明,贊禮者引祭官 以下俱就門外位。立定一刻頃,贊唱者曰:「再拜。」在位 者皆再拜。贊禮者進初獻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贊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祝跪取玉幣 於篚,興,立於樽所。凡取物者皆跪,俛伏而取以興。奠 物奠訖,俛伏而後興。掌饌者帥齋郎奉饌陳於東門 之外。贊禮者引初獻詣壇,升自南陛,進神座前,北面 立。祝以玉幣還樽所。贊禮者引初獻進,北向跪奠於 神座,興,少退,北向再拜。贊禮者引初獻降還本位。掌 饌者引饌入,升自南陛,祝迎引於壇上,設於神座前。 掌饌者帥齋郎降自東陛,復位,祝還樽所。贊禮者引 初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南陛,詣酒樽所。執樽者 舉羃,初獻酌醴齊。贊禮者引初獻進詣神座前,北向 跪奠爵,興,少退,北向立。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面 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嗣天子某,謹遣 某官某,敢昭告於東岳岱宗。唯神贊養萬品,作鎮一 方,式因春始,南岳云夏始,中岳云季夏,西岳云秋始, 北岳云冬始。謹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朝薦於東岳 岱宗,尚饗。」訖,興,初獻再拜。祝進奠版於神座,還樽所。 祝以爵酌清酒,進初獻之右,西向立。初獻再拜受爵, 跪祭酒,啐酒奠爵。祝率齋郎以俎進減神座前胙肉 前腳第二節,共置一俎上,以授初獻,初獻受以授齋 郎。初獻跪取爵,遂飲卒爵。祝進受爵,復於坫。初獻興, 再拜。贊禮者引初獻降復位於初獻,飲福酒。贊禮者 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東陛,詣樽所。執樽者 舉羃,亞獻酌盎齊。贊禮者引亞獻詣神座前,北面跪 奠爵,興,少退,北向再拜。祝以爵酌清酒,進於亞獻之 右,西向立。亞獻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祝受虛 爵,復於坫,亞獻興,再拜。贊者引亞獻降復位。初亞獻 將畢,贊禮者引終獻盥洗,升獻飲福如亞獻之儀訖, 贊禮者引終獻降復位。祝進神座前,徹豆還樽所。贊 唱者曰:「再拜。」非飲福受胙者皆再拜。獻官以下皆再 拜。贊禮者進初獻之左,白:「請就望瘞位。」贊唱者引初 獻就望瘞位,西向立。於獻官將拜,岳令進神座,跪取 幣,齋郎以俎載牲醴黍稷詣瘞埳,以饌物置於埳東 西廂各二人寘土。半埳,贊者進初獻之左,白:「禮畢。」遂 引初獻以下出。祝與執樽罍篚羃者俱復執事位。立 定,贊唱者曰:「再拜訖。」遂出祝版燔於齋所。
開元十八年,詔郡縣祭岳瀆山川。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十八年正月 丁巳,親迎氣於東郊,禮畢,詔凡海內五岳四瀆及諸 鎮名山大川及靈跡,各令郡縣逐處設祭。」
開元二十年四月。命有司祭岳瀆。十一月。命祭岳瀆 山川。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二十年四月 戊申,命有司擇日就祭五岳四瀆。十一月庚申,祀后 土於脽上,命有司陳禮,帝質明而享。是日大赦。制五 岳四瀆名山大川,各令致祭,務竭誠敬。」
開元二十二年正月制。「岳瀆海鎮用牲牢。」六月命祭 岳瀆山川。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二十 二年春正月癸亥朔,制岳瀆海鎮用牲牢,餘並以酒 酺充奠。」
按《冊府元龜》,開元二十二年六月詔曰:「春來多雨,歲 事有妨。朕自誠祈,靈祇降福,以時開霽,迄用登成。永 惟休徵,敢忘昭報!宜令所司擇日享九廟,仍令高品 官祭五岳四瀆。其天下名山大川,各令所在長官致 祭。務盡誠潔,用申精意。」
開元二十五年。敕尚書李林甫等分祭五岳。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開元二十五 年十月戊申,敕曰:「時和年豐,神所福也;精意備物,祭 之義也。朕每為蒼生,常祈稔歲,微誠有感,丕應乃彰。 今宗社降靈,神祇效祉,三時不害,百穀用成,使京坻 遍於天下。和平之氣,既無遠而不通;禋祀之典,亦有 期而必報。宜令兵部尚書兼中書令晉國公李林甫、 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豳國公牛仙客,即分祭 郊廟社稷。尚書左丞相裴耀卿祭中岳,禮部尚書杜 暹祭東岳,御史大夫李適之祭西岳,太子賓客王丘 祭北岳;國子監祭酒張說祭南岳。「其四瀆、四海、四鎮, 及諸名山靈跡等,各委所繇州長官祭。仍令所司即 擇日開奏。務修蠲潔之禮,以致精明之德。冀申誠懇, 如朕意焉。」
天寶元年詔祭五岳
编辑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元年正 月丁未改元。制曰:「前王重典在乎祭祀。況事屬惟新。 宜昭告五岳四瀆名山大川諸靈跡,及自古帝王忠 臣義士,並令所繇州縣致祭。」是月甲寅得靈符於尹 喜臺西,百官請崇徽號。壬申詔曰:「神仙所緘,造化同 固。爰初有待,經韞櫝而多時。潛應改元,若符契之相 合。景福修介,祗畏良深。」而群官宗室,抗疏於外;元良 諸子,屢請於中。逮夫緇黃,兼彼耆老,以至懇誠不已前後相仍。願加天寶之名,用益《開元》之號。顧惟菲薄, 曷以當之。然則元貺在乎欽承,人心難以稱拒,順天 從眾,義葉至公。敬依所請,實用多愧。斯蓋上元厚載, 爰自百神,孚佑效靈,通於睿祖,幽贊惟「新之曆,克彰 永代之祥,宜遵祀典,式陳昭報。宜差公卿擇日祭五 岳四瀆,其名山大川,各令所在長官備禮陳祭,務申 誠敬,副朕意焉。」十二月乙亥,詔曰:「歲之豐儉,雖繫於 常數,天之感應,實在於精誠。頃者按以陰陽,求諸推 步,至於今歲,不合有年。朕所以齋心妙門,懇其元德, 靈徵不遠,丕應乃彰,果」獲西成,頗為善熟。蓋至道儲 祉,惠於蒸人,亦群神葉贊,錫以昭報。《詩》不云乎:「無德 不報。」宜令光祿卿嗣鄭王希言祭東岳,太子詹事嗣 許王瓘祭中岳,太常卿韋縚祭北岳,所司即擇日錄 奏。其四瀆及諸名山大川,或遠近不同,各委所繇郡 長官便擇吉日致祭,務崇豐潔,以稱朕懷。
天寶三載,復遣使分祀岳瀆。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三載四 月丙辰,遣使分祭岳瀆。詔曰:「務農勸穡,雖用天道;人 和歲稔,實賴休徵。頃者春夏之交,稍愆時雨,收穫之 際,復屬秋霖。慮害農功,每祈孚佑。遂得百神降福,群 望效靈。既不為災,仍多善熟。幽贊之德,普洽於生人; 昭報之儀,式遵於祀典。宜令太子詹事嗣許王瓘祭 東」嶽,光祿卿嗣鄭王希言祭中嶽;宗正卿濮陽郡王 徹祭西嶽,少府監李知柔祭南岳,所司擇日錄奏。「其 名山大川,有路近處,亦合便祭,僻遠處委所繇長官 備禮致祭,務陳蠲潔,以達精誠。」
天寶五載,封中岳、南岳、北岳等神各為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五載春正月。「封中岳為中天王,南岳為司天王,北岳 為安天王。」
按《冊府元龜》五載正月乙亥詔曰:「五方定位,岳鎮總 其靈;萬物阜成,雲雨施其潤。上帝攸敘,寰區是仰。且 岱宗、西華,先已封崇,其中岳等三方,典禮所尊,未齊 名秩,永言光被,用葉靈心。其中岳神宜封為中天王, 南岳神為司天王,北岳神為安天王。應須告祭,仍令 所司擇日聞奏。」
天寶八載九月,遣使分祭岳瀆。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八載九 月,命宗正卿褒信郡王璆祭西岳,太子詹事李旭祭 北岳。詔曰:「朕肅恭明祀,祈福上元,冀敷佑於黎蒸,將 昭報於靈應。頃蠻夷款附,萬里廓清,稼穡豐穰,群方 樂業。豈惟菲德,以致元和,實賴神休,永綏景貺。思崇 望秩,用展虔誠。宜令宗正卿褒信郡王璆等即分往 五岳四瀆致祭。所經道次者名山大川,亦便致祭。務 令精意,以稱朕懷。」
天寶十載正月癸丑,加海鎮封號分遣嗣吳王祗等 十三人祭岳瀆海鎮。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正月甲子,有事於南郊,大赦 天下。制曰:『岳瀆山川,蘊靈毓粹,雲雨之澤,利及生人。 春秋之義,存乎祀典。況正其運序,式遵咸秩。其五岳 四瀆及諸鎮山,宜令專使分往致祭。其名山大川及 諸靈跡先有廟者,各令郡長官逐便致祭』。」二月己亥, 分遣嗣吳王祗祭東岳齊天王,嗣魯王宇祭南岳司 天王,祕書監崔秀祭中岳中天王,國子監祭酒班景 倩祭西岳金天王,宗正少卿李成裕祭北嶽安天王, 衛尉少卿李澣祭江瀆廣源公,京兆少尹韋嘗祭河 瀆靈源公,太子左諭德柳偡祭淮瀆長源公,河南少 尹豆盧回祭濟瀆清源公,嗣道王鍊祭沂山東安公, 江東道採訪使、吳郡太守趙居貞祭會稽山永興公, 大理少卿李禎祭吳岳山成德公,穎王府長史甘守 默祭霍山應靈公,范陽郡司馬畢悅祭醫巫閭山廣 寧公,並取三月十七日庚子一時致祭。
按,《文獻通考》:「天寶十載,封東西南北海為王,封沂山 為東安公,會稽山為永興公,嶽山為成德公,霍山為 應聖公,醫巫閭山為廣寧公。」
天寶十二載。命長官致祭岳瀆山川。并修祠宇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十二載 二月。制五岳四瀆。及名山大川。并靈跡之處。各委郡 縣長官致祭。其祠宇頹毀者。量事修葺。
天寶十四載,復命祭嶽瀆山川。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十四載 八月辛卯制曰:「《書》云『咸秩群望』,《詩》曰:『懷柔百神』。永惟 明徵,豈忘昭報。今秋稼穡,頗勝常年,實賴靈祇,福臻 稔歲。其五岳四瀆所在山川,及得道昇仙靈跡之處, 宜委郡縣長官至秋後各令醮祭,務崇嚴潔,式展誠 享。」是月癸未,詔曰:「朕永念蒸人,祈穀上帝,而陰陽式 序」,風雨不愆,今獲稼穡阜成,允賴神明幽贊也。「頃者 虔心精享,已申昭告,其五岳四瀆及天下諸郡山川, 近令秋後展祭,收穫既就,農畝事隙,報功咸秩,抑惟
其時。宜令所在郡縣長官,即擇良辰,以崇明祀代宗廣德二年令祭嶽瀆山川
编辑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廣德二年二 月乙亥。親拜南郊。祀昊天上帝於圓丘。戊子詔五嶽 四瀆名山大川。宜令所管致祭。」
永泰元年制岳瀆山川令牧宰致祭
编辑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永泰元年正 月癸巳改元。制曰:「《書》稱咸秩,詩美懷柔。仰惟眾靈,念 茲多祐。其五岳四瀆名山大川,宜令所管牧宰精誠 致祭。」
大曆元年十一月改元命祭岳瀆山川
编辑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大曆元年十 一月甲子日,長至御含元殿,大赦改元。制曰:「五岳四 瀆,名山大川,祀典攸存,神理昭著,宜以禮致祭。」 大曆五年,詔中書門下分使祭岳瀆山川。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大曆五年六 月詔曰:「五岳四瀆,名山大川,神明所居,風雨是主,宜 委中書門下分使致祭,以達精誠。」
德宗貞元二年四月詔太常少卿裴郁等十人各就方鎮祭嶽鎮海瀆
编辑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貞元四年五月,始復御署《祭岳鎮海瀆祝版》。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貞元四年五 月,初復御署祭岳鎮海瀆祝版。准《開元禮》,每歲祭岳 瀆祝版咸御署而遣之。自上元元年權亭中祀已下, 繇是因循不署。及是,太常卿董晉舉奏之,帝方崇祀 典,乃復舊制。」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四月詔所在長吏祭 岳瀆山川。
按《唐書順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貞元二十一 年正月,順宗即位,四月冊皇太子,詔五岳四瀆名山 大川,委所在長吏量加祭祀。」
憲宗元和四年十月詔岳瀆山川長吏量加致祭
编辑按《唐書憲宗本紀》,不紀。按《冊府元龜》:元和四年十 月「庚寅,冊皇太子,詔五岳四瀆名山大川,委所在長 吏量加祭祀。」
元和七年,詔「所在長吏祭岳瀆山川。」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元和七年十 月庚戌,冊皇太子,制「五岳四瀆名山大川,委所在長 吏量加祭祀。」
穆宗長慶元年七月詔祭岳瀆山川
编辑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長慶元年七 月「壬子,受冊尊號禮畢,詔五岳四瀆名山大川并自 古忠臣烈士,各令所在以禮致祭。」
文宗太和八年詔岳瀆山川各委長吏致祭
编辑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太和八年二 月庚寅,以疾瘳,大赦。詔曰:百靈所佑,獲遂痊和,虔奉 神休,敢忘昭報。其五岳四瀆天下名山大川,各委所 在長吏致祭,仍加豐潔,以副精誠。」
後晉
编辑高祖天福二年命使祠五岳四瀆
编辑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福二 年八月下詔曰:「五岳承天,四瀆紀地,自正當陽之位, 未伸望秩之儀。宜令差官遍往告祭,兼下逐州府量 事脩崇。所有近廟山林,仍宜禁斷樵牧。」十月丙戌,命 使祠五岳四瀆。
天福六年,詔脩岳鎮海瀆廟宇。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福六 年詔曰:「岳鎮司方,海瀆紀地,載諸祀典,咸福蒸民,將 保豐穰,宜申虔敬,俾加崇飾,以奉神明。其岳鎮海瀆 廟宇等,宜令各修葺,仍禁樵蘇。」
宋
编辑太祖乾德四年重製五嶽神衣冠
编辑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乾德六年。詔祭四鎮。准唐開元禮。七月。復南岳祠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按《圖書編》:宋初緣舊制,祭東岳泰山於兗州,西岳華 山於華州,北岳恆山於定州,中岳嵩山於河南府。乾 德六年,有司言:「祠官所奉止四岳。今案《祭典》,請祭南 岳於衡州,東鎮沂山於沂州,南鎮會稽山於越州,西 鎮吳山於隴州,中鎮霍山於晉州,北鎮醫無閭山在 營州界,未行祭享。」從之。此後望祭北鎮於定州北岳 祠。
開寶五年詔岳瀆各以本縣令尉主祀事
编辑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禮志》,「太祖詔岳、瀆、井、東 海廟,各本縣令兼廟令,尉兼廟丞,專管祀事。」
開寶九年秋七月丁亥,命脩五岳、四瀆祠廟。
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始定岳瀆海鎮常祀
编辑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 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岳鎮海瀆。 自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 於所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後立春日祀東岳 岱山於兗州,東鎮沂山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淮瀆於 唐州。立夏日,祀南岳衡山於衡州,南鎮會稽山於越 州,南海於廣州,江瀆於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岳華山 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西 海就河濱廟望祭。立冬日,祀北岳恆山,北鎮醫巫閭 山並於定州,北鎮就北岳廟望祭,北海、濟瀆並於孟 州,北海就濟瀆廟望祭。」土王日,祀中岳嵩山於河南 府,中鎮霍山於晉州。
淳化元年夏四月庚戌遣中使詣五嶽禱雨
编辑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至道元年以旱祀五岳
编辑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至道元年二月八 日,以旱祀五岳故事,御書祝版。學士言:五岳視三公, 稱名恐非古。上云:「唐德宗猶拜風雨,朕為民祈福,無 憚桑林之禱,舊制豈可廢。」
真宗景德三年置岳瀆廟於澶州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德三年七月,以 汴口復通祭河瀆。十二月己卯,詔澶州於河南置岳 瀆廟。初,帝幸澶州,大河不冰,敵若見陰兵助戰。故立 祠。
大中祥符四年五月加五岳帝號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祀汾陰。二月壬子, 出潼關。渡渭河。遣近臣祀西岳。乙丑加號西岳。五月 乙未。加上五嶽帝號作《奉神述》。」九月辛卯。向敏中等 為五嶽奉冊使。冬十月戊申。御朝元殿。發五嶽冊 按《玉海》,「四年二月壬子,駕出潼關。遣官祀西岳。次河 中。丙辰祀河瀆。並太牢三獻。甲子親謁河瀆廟。西海 望」祀壇,詔禮官定。壇制,高四尺,四面為陛。五月十七 日乙未,加上五岳帝號;十月九日戊申,上袞冕,御朝 元殿,授玉冊。
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命晁迥等撰《五嶽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大中祥符七年十月,上親製《東嶽醮告文》。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大中祥符八年三月,製「南、西、北、中嶽《醮告文》」,刊石於 廟。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仁宗慶曆三年夏四月丙辰以春夏不雨遣使禱祠於嶽瀆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神宗元豐二年祥定禮文所議四望之禮
编辑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元豐二年。知湖州 陳侗請依《周禮》。建四望壇於四郊。八月詳定禮文所 言。「小宗伯兆四望。鄭注。為壇之營城。《祭法》:祭坎壇。祭 四方也。壇以祭山川丘陵。坎以祭山谷泉澤。」魏立四 望位於祭地壇。隋史官南郊圖。有東西南北望之位。 各居其方。唐開元禮祈岳鎮海瀆於郊。四方山川各 附「嶽瀆下請兆四望於四郊,每方岳鎮海瀆共為一 壇望祭以五時迎氣日祭之,用血祭瘞貍。」
元豐四年,始定望祭圭玉。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四年三月。禮官言。 五時望祭。製兩圭有邸及瘞玉。
元豐六年二月,望祭,每位皆一牢。八月,脩西方嶽、鎮、 瀆壇。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徽宗政和三年沂山會稽醫無閭霍山皆改封王號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沂山舊封東安公
编辑政和三年,封王;會稽舊封永興公,政和封永濟王;醫 巫閭舊封廣寧公,政和封王;霍山舊封應聖公,政和 封應靈王。是年,兗、鄆耆壽遵釋等及知開德府張 為等五十二人表請東封,優詔不允。
高宗紹興七年命舉嶽鎮海瀆祀禮
编辑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七年五月壬申,命禮官舉嶽 鎮海瀆之祀按《禮志》:「太常博士黃積厚言,嶽鎮海 瀆請以每歲四立日分祭東西南北,如祭五方帝禮。」 詔從之。
金
编辑世宗大定四年定嶽瀆祭禮
编辑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四年六月庚午,初定祭五嶽 四瀆禮。按《禮志》:「四年禮官言,岳鎮海瀆當以五郊 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廟致祭, 其在他界者遙祀。立春祭東嶽於泰安州,東鎮於益 都府,東海於萊州,東瀆大淮於唐州。立夏望祭南嶽、 衡山、南鎮會稽山於河南府,南海、南瀆、大江於萊州。 季「夏,土王日祭中嶽於河南府,中鎮霍山於平陽府。 立秋祭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望祭西 海、西瀆於河中府。立冬祭北嶽恆山於定州,北鎮醫 巫閭山於廣寧府,望祭北海、北瀆大濟於孟州。」其封 爵並仍唐、宋之舊。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沂山為東安王,吳山為成德王,霍山為「應靈王,會稽 山為《永興王》,醫巫閭山為廣寧王;淮為長源王,江為 會源王,河為顯聖靈源王,濟為清源王。」每歲遣使奉 御署祝版,奩薌乘驛詣所在,率郡邑長貳官行事。禮 用三獻。讀祝官一,捧祝官二,盥洗官二,爵洗官二,奉 爵官一,司尊彝一,禮直官四,以州府司吏充。前三日 應行事執事官,散齋二「日,治事如故。宿於正寢如常 儀。前二日,有司設行事、執事官次於廟門外,掌廟者 掃除廟之內外。」前一日,有司牽牲詣祠所,享官以下 常服,閱饌物,視牲充腯。享日「丑前五刻,執事者設祝 版於神位之右,置於坫及以血豆,設於饌所。次設祭 器,皆藉以席,掌饌者實之。左十籩為三行,以右為上, 實以乾䕩、乾棗形鹽、魚鱐、鹿脯、榛實、乾桃、菱、芡、栗。」右 「十豆為三行,以左為上,實以芹菹、筍菹、韭菹、葵菹、菁 菹、魚醢、兔醢、豚拍、鹿臡、醓醢。左簠二,實以粱稻;右簋 二,實以稷黍;俎二,實以牲體。」次設犧樽二、象樽二,在 堂上東南隅,北向西上。犧樽在前,實以法酒。犧樽,初 獻官酌,象樽,亞終獻酌。又設太樽一、山樽一,在神位 前,設而不酌。有司設燭於神位前,洗二,在東階之下, 直東霤,北向;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 執罍篚者位於其後。又設揖位於廟門外,初獻在西, 東向;亞終及祝在東,南向,北上,開瘞坎於廟內廷之 壬地。享日丑前五刻,執事官各就次,掌饌者帥其屬 實饌具,畢。凡祭官各服其服,與執事官行止,皆贊者 引點視陳設訖,退就次。引初獻以下詣廟南門外揖 位,立定,贊禮者贊「揖。」次引祝升堂,就位立。次引初獻 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北 向立。搢笏洗爵,以爵授執事者,執笏升堂,詣酌樽所, 西向立。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執爵,執樽者 舉冪,執事者酌酒。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神位 前,北向立,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 祭酒,奠爵訖,執笏,俛伏,興,少立。次引祝詣神位前,東 向立,搢笏,跪,讀祝訖,執笏興,退復位。初獻再拜,贊禮 者引初獻復位,次引亞獻、酌獻,並如初獻之儀。次引 終獻,並如亞獻之儀。贊者引初獻官詣神位前,北向 立。執事者以爵酌清酒進初獻之右,初獻跪祭酒,啐 酒奠爵。執事者以俎進減神座前胙肉前腳第二節 共置一俎上,以授初獻,初獻以授執事者。初獻取爵, 遂飲卒爵。執事者進受爵,復於坫。初獻興,再拜,贊者 引初獻復位。贊者曰:「已飲福。」受胙者不拜。亞獻官以 下皆再拜,拜訖。次引初獻以下就望瘞位,以饌物置 於坎。東西廂各二人。贊者曰:「可瘞。置土半坎。」又曰:「禮 畢。」遂引初獻官已下出。祝與執樽罍篚冪者俱復位。 立定,贊者曰:「再拜。」再拜訖,遂出。祝版燔於齋所。 大定七年,議改五嶽,不果。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范拱傳》:大定初,拱上封 事。七年,召赴闕,除太常卿。議郊祀,或有言前代都長 安及汴洛,以太華等山列為五嶽,今既都燕,當別議 五岳名。寺僚取嵩高疏,周都鄷鎬,以吳岳為西岳,拱 以為非是,議略曰:「軒轅居上谷,在恆山之西;舜居蒲 坂,在華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常據所都而改嶽祀也。 後遂不改。
元
编辑世祖中統二年遣使祀嶽瀆
编辑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秋七月乙丑。遣使持香 幣祀嶽瀆。按《祭祀志》。岳鎮海瀆代祀自中統二年 始。凡十有九處。分五道。後乃以東岳、東海、東鎮、北鎮 為東道。中嶽淮瀆濟瀆、北海、南嶽、南海南鎮為南道。 北嶽、西嶽、后土河瀆、中鎮、西海、西鎮、江瀆為西道。既 而又以驛騎迂遠。復為五道。每道遣使二人。集賢院 奏遣漢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璽書給驛以行。中 統初,遣道士,或副以漢官。
至元三年夏四月始定歲祀岳鎮海瀆之制秋七月遣使祀嶽瀆
编辑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年秋七月丙午,遣使祀五 嶽四瀆。按《祭祀志》:「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 之制。正月東嶽鎮海瀆土王日祀泰山於泰安州,沂 山於益都府界。立春日祀東海於萊州界,大淮於唐 州界。三月南嶽鎮海瀆立夏日遙祭衡山,土王日遙 祭會稽山,皆於河南府界。立夏日遙祭南海大江於 萊州界。」六月,中嶽鎮,土王日祀嵩山於河南府界,霍 山於平陽府界。七月,西嶽、鎮海、瀆,土王日祀華山於 華州界,吳山於隴縣界。立秋日,遙祭西海、大河於河 中府界。十月,北嶽鎮海、瀆,土王日祀恆山於曲陽縣 界,醫巫閭於遼陽、廣寧路界。立冬日,遙祭北海於登 州界,濟瀆於濟源縣。祀官以所在守土官為之。既有 江南,乃罷遙祭。
至元四年夏四月辛未,遣使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五年夏四月壬寅,遣使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至元六年夏四月甲午,遣使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八年秋七月,置祠祭嶽瀆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八年秋七月壬戌,以鄭元領 祠祭嶽瀆,授司禋大夫。」
至元九年春正月辛巳,遣使持香旛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一年三月己丑,遣使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二年二月庚午,命怯薛丹罕不花、侍儀副使 關思義、真人李德和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三年五月乙未朔,以平宋,遣使代祀嶽瀆。秋 七月丙辰,遣使持香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四年二月甲子,遣使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五年二月壬午,遣使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七年二月庚子,遣使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八年春正月辛亥,遣使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九年二月癸巳,遣使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一年春正月甲戌,遣蒙古官及翰林院官 各一人祠岳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遣使代祀五岳四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三年春正月,遣使祀岳瀆東海。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三年春正月壬午,太陰 犯軒轅,太民遣使代祀岳瀆東海。」
至元二十四年春正月庚寅,遣使代祀岳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五年春正月丁酉,遣使代祀岳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六年。春正月辛丑。遣使代祀岳瀆東南海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七年。春正月丁巳。遣使代祀岳鎮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以饑遣禱中岳。定岳瀆祀禮。加封號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饑。二月己卯。遣官 持香。詣中嶽南海淮瀆致禱。丁酉。詔加嶽瀆四海封 號。各遣官詣祠致告按《祭祀志》。二十八年正月。帝 謂中書省臣曰:「五岳四瀆祠事。朕宜親往。道遠不可。 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漢人選 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其禮物,則每處歲祀銀香合 一,重二十五兩,五岳組金幡二、鈔五百貫,四瀆織金 幡二、鈔二百五十貫,四海、五鎮銷金幡二、鈔二百五 十貫,至則守臣奉詔使行禮。皇帝登寶位,遣官致祭, 降香幡合如前禮,惟各加銀五十兩,五嶽各《中統》鈔 五百貫,四瀆、四海、五鎮各《中統》鈔二百五十貫,或他 有禱,禮亦如之。其封號: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 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司天大化昭聖帝,西 嶽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安天大貞元聖帝,中嶽中 天大寧崇聖帝。」加封江瀆為廣元順濟王,河瀆靈源 弘濟王,淮瀆長源溥濟王,濟瀆清源善濟王,東海廣 德靈會王,南海廣利靈「孚王,西《海廣潤靈通王》,《北海 廣澤靈祐王》。」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甲子,遣使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三十年春正月丁亥,遣使代祀嶽瀆。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成宗元貞二年二月丙寅遣使代祀嶽瀆
编辑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二年二月禁諸王駙馬祀嶽鎮海瀆三月加封四鎮
编辑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二年二月癸未,詔諸王駙馬 毋擅祀嶽鎮海瀆。三月壬子,詔加封東鎮沂山為元 德東安王,南鎮會稽山為昭德順應王,西鎮吳山為 成德永靖王,北鎮醫巫閭山為貞德廣寧王,歲時與 嶽瀆同祀,著為令式。」
武宗至大元年三月丁卯遣使祀五嶽四瀆名山大川
编辑按:《元史武宗本紀》云云。
泰定帝泰定二年八月辛丑遣使代祀嶽瀆名山大川
编辑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泰定三年,遣使分祀山川岳瀆。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三年三月乙巳朔,帝以不雨,遣使分祀五嶽四瀆名山大川及京城寺觀。 泰定四年閏九月,命祭嶽瀆山川。」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四年閏九月甲戌,命祀天 地,享太廟,致祭五岳四瀆名山大川。」
文宗大曆元年九月壬戌遣使祭五岳四瀆
编辑按:《元史文宗本紀》云云。
至順二年冬十月甲辰遣祕書太監王珪等代祀岳鎮海瀆后土
编辑按:《元史文宗本紀》云云。
至順三年六月癸丑,遣使分祀嶽鎮海瀆。
按:《元史文宗本紀》云云。
順帝至正二年遣翰林學士三保等代祀五岳四瀆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编辑明
编辑太祖洪武元年合祀嶽鎮於山川壇
编辑按《明會典》:「國初建山川壇於天地壇之西。正殿七間, 祭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四瀆、鍾山之神。東 西廡各十五間,分祭京畿山川、春夏秋冬四季月將 及都城隍之神。壇西南有先農,壇東有旗纛,廟南有 籍田。」
按《圖書編》:「洪武元年,令郡縣各立山川壇,制同社稷。 洪武二年,始定嶽鎮海瀆及山川諸祀。」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二年,以岳鎮海瀆山川諸神止 合祀於城南諸神享祀之所,未有壇壝等祀,非隆敬 神祇之道。命禮官考古制以聞。禮官奏:「嶽鎮海瀆之 祀,虞舜以四仲月巡狩,而祭四岳。東嶽曰泰山,四岳 之宗也,故又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嶽曰華山,北岳 曰恆山,而未言五嶽。《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五嶽四瀆,始有五嶽之稱,蓋以中嶽、嵩山並列。又《周 官·小宗伯》:「兆四望於四郊。」鄭元註:「四望為四嶽四瀆。 瀆者,江、河、淮、濟也。四鎮者,東曰沂山,西曰吳山,南曰 會稽,北曰醫巫閭。」《詩》又曰:「巡狩而祀四嶽河海」,即又 有四海之祭。蓋天子方望之祀,無所不通,而嶽鎮海 瀆在諸侯封內,諸侯亦各以其方祀之。秦罷封建,嶽、 瀆皆領於祀官。及漢復建諸侯,則侯國各祀其封內 山川,天子無預焉。武帝時,諸侯或分或廢,五嶽皆在 天子之邦。宣帝時,嶽瀆始有使者持節祀之禮。由魏 及隋,嶽鎮海瀆皆即其地立祠,命有司致祭。唐、宋之 制,有命本界刺史、縣令之祀,有因郊禮而望祭之祀, 又有遣祭之祀。元遣使祭嶽鎮海瀆,分東、西、南、北、中 為五道。其天下山川之祀,《虞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周頌》曰:「懷柔百神。」《周禮》小宗伯:「兆山川、丘陵、墳衍,各 因其方。」《王制》:凡山川之小者,其祭秩視伯子男。劉向 謂:山川能生物,出雲雨,施潤澤,品類以百數,故視伯 子男。其在諸侯封內者,諸侯又自祭之。為楚祭睢、漳, 晉祭惡池,齊祭「配林」是也。秦罷封建,則皆領於祠官 焉。由漢唐以及宋、元,嶽鎮海瀆之外,又有其餘山川 之祀,不獨嶽瀆也。今國家開創之初,常以嶽鎮海瀆 及天下山川與太歲、風雲雷雨、城隍皆祀於城南享 祀之所,既非專祀,又室而不壇,非理所宜。夫海嶽之 神,其氣本流通暢達,無有限隔。今宜以嶽「鎮、海、瀆及 天下山川,與太歲、風雲、雷雨、城隍合為一壇,春秋祀 之。」詔可。
「洪武三年合祀泰山於山川壇,始正嶽、鎮、海、瀆封號。」 按《明會典》:「東嶽、泰山,洪武三年春秋合祭於山川壇。 又正嶽、鎮、海、瀆、城隍諸神號,合祀太歲、月將、風雲雷 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旗纛諸神。」又令每歲用驚蟄、 秋分各後三日,遣官祭山川壇諸神。是日上皮弁服 御奉天殿,降香中嚴,坐殿上。獻官復命解嚴還宮。 按《春明夢餘錄》,是年夏六月,始正嶽鎮海瀆及各城 隍等稱號,惟孔子之封不改。遂詔為制:「一、五嶽之神, 稱東嶽泰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 嶽恆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 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 鎮醫巫閭山之神。」一、「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 海之神、北海之神。一、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 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一、各處府州 縣城隍,稱某府城隍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縣城隍 之神。」一、歷代忠臣烈士,並依當時初封名爵,錄某之 神,餘祠無功於民,不應祀典者,一切禁罷。降詔云:「五 嶽五鎮、四海四瀆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諡,歷代有 加。瀆祀不經,莫此為甚。至於忠臣烈士,雖可加封號, 亦惟當時為宜。」今依古定制,岳、鎮、海、瀆並去前代所 封名號,郡縣城隍神號一體改正。歷代忠臣、烈士,亦 依當時初封以為實號。後世諡封美稱,皆與革去。其 孔子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一 方一時者,比所有封爵,仍因其舊。遂為令。未幾,復降 儀註,凡府州縣新官到任,必先宿齋城隍廟,謁神與 誓,在陰陽表裏,以安下民。而祠祀之文,禮儀之詳,備 載《明集禮》。
按《日知錄》:三年六月癸亥詔曰:「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之封,起自唐也。崇名美號,歷代有加。在朕思之,則有 不然。夫嶽、鎮、海、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闢以至於 今,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皆受命於上帝,幽微莫測, 豈國家封號之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至如忠 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 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宜依古定制,凡嶽、鎮、海、 瀆並去其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神,郡 縣城隍神號一體改正。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 封以為實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庶幾神人之 際,名正言順,於禮為當,用稱朕以禮事神之意。其《東 嶽祝文》曰:「神有歷代之封號。」予詳之再三,畏不敢效, 可謂卓絕千古之見。乃永樂七年正月丙子,進封漢 秣陵尉蔣君之神為「忠烈武順照靈嘉佑王」,則何不 考之聖祖之成憲也。
洪武七年,令禮部頒祭嶽、鎮海瀆儀於所在有司。 按「《明會典》,嶽、鎮、海、瀆東嶽泰山,山東泰安州祭西嶽 華山,陝西華陰縣祭中嶽嵩山,河南河南府祭南嶽 衡山,湖廣衡州府祭北岳恆山,直隸真定府祭東鎮 沂山,山東青州府祭西鎮吳山,陝西隴州祭中鎮霍 山,山西平陽府祭南鎮會稽山,浙江紹興府祭北鎮 醫巫閭山,遼東祭東海,山東萊州府祭西海,山西蒲 州祭南海,廣東廣州府祭北海,河南懷慶府祭江瀆, 四川成都府祭河瀆,山西蒲州祭淮瀆,河南南陽府 祭濟瀆,河南懷慶府祭。」是年,令春秋仲月上旬擇日 祭。未幾,以諸神從祀南郊,省春祭。
按《圖書編》,「洪武七年,令祭山川諸神於春秋仲月上 旬擇日,後又以孟春郊祀。時諸神既預祭,壇內一定 以仲秋祭社稷後擇日祭。」
洪武十年。令山川等七壇。上親行禮。餘以功臣分祀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定嶽、鎮、海瀆、帝王陵廟祀典。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六年著令,凡五嶽、五鎮、四海、四 瀆及帝王陵廟,已有取勘定擬致祭去處,所在官司 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近布政司者,布政司官 致祭;近府州縣者,府州縣官致祭。」各用帛一。五嶽、五 瀆、四海各隨方色,四瀆用黑色,帝王陵廟用白色。其 牲物祭器儀註,並與社稷同。但獻官奠爵訖,就讀祝, 惟瘞毛血望燎,與祀風雲雷雨等神同。其四海四瀆, 祝帛俱沈水中,毛血仍瘞之。祝文:「五嶽如東嶽,則稱 曰東嶽泰山之神。」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 嶽嵩山皆倣此。惟神靈峙方嶽,鍾秀厚祇,主司生民, 其功允大。時維仲春秋謹具牲醴庶品,用申常祭,尚 享五鎮如東鎮,則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西 鎮吳山,北鎮醫巫閭山,中鎮霍山,皆倣此。維神鍾秀 崇高,一方巨鎮,封表有年,功著民社。時維仲春,秋,謹 具牲醴庶品,用申常祭。尚享」是年初定儀:一、齋戒前 一日,太常司官宿於本司,次日具本奏致齋二日,次 日進銅人。凡正祭前二日,太常司官同禮部官詣城 隍廟發咨。一、省牲與太廟同。牛十四,後十五,羊十三, 後十四,豕十四,後十五,鹿一、兔七一。陳設正殿七壇, 太歲犢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二,籩豆各十,簠簋各二、 帛一,白色,禮神制帛。西盞三十,五嶽陳設同《帛五》,五 色禮神制帛,各依方位。五鎮陳設同帛五,五色禮神 制帛。共設酒尊三、爵七、篚七於殿東南,西向。讀祝文 案一,於殿外正道西。正祭。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 官司其事。導引官導皇帝至御拜位。內贊奏「就位。」典 儀唱「迎神」,奏樂,執事官各詣神位前,斟第一層酒,樂 止。內贊奏「四拜」,百官同。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 執事官各捧帛、爵獻於神位前。讀祝官取祝,跪於皇 帝左。內贊奏「跪」,典儀唱「讀祝。」讀畢,置於案上。內贊奏 「俯伏、興,平身。」百官同。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 事官各詣神位前斟第二層酒,樂止。典儀唱「行終獻 禮。」奏樂,執事官各詣神位前斟第三層酒,樂止。太常 司卿立於殿東,西向。唱「賜福胙。」典儀唱「飲福受胙。」光 祿司官捧福胙自神位前由正門左出,至皇帝前。內 贊奏「跪。」奏「搢圭。」光祿司官以福酒跪進。內贊奏「飲福 酒。」光祿司官以胙跪進。內贊奏「受胙」、出圭俯伏、興、平 身。奏兩拜。百官同。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於神 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內贊奏「四拜」、百官 同。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燎位、奏 樂。內贊奏「禮畢。」一、祝文:維洪武年月日,皇帝御名致 祭於太歲「之前風雲雷雨之神,嶽鎮海瀆山川月將 城隍之神。惟神主司民物,參贊天地化機,發育有功, 歷代相承有秋報之禮。今農事告成,謹以牲帛醴齊 粢盛庶品,用申報祭。尚享一樂章迎神吉日良辰,祀 典式陳。太歲尊神,雷雨風雲京畿山川城隍之神濯 濯厥靈,昭鑒我心,以候以迎,來格來歆。奠帛靈旗涖 止,有赫其威。一念潛通,幽明弗違。有帛有篚,物薄而 微。神兮安留,尚祈享之。」初獻:「神兮我留,有薦必受。享 祀之初,奠茲醴酒。晨光初昇,祥徵應候。何以侑觴?樂 陳雅奏。」亞獻:「我祀維何?奉茲犧牲。爰酌醴齊,二觴再升。洋洋如在,式燕以寧。庶表微衷,交於神明。」終獻:「執 事有嚴。品物斯祭,黍稷非馨。式將其意,薦茲酒醴。成 我常祀。神其顧歆!永言樂只。徹饌。春祈秋報,率為我 民。我民之生,賴於爾神。維神祐之,康寧是臻。祭祀云 畢,神其樂歆。」送神三獻禮終,九成樂作。神人以和,既 燕且樂。雲車風馭,靈光昭灼。瞻望以思,邈彼寥廓。望 燎「俎豆既徹,禮樂已終。神之雲旋,倏將焉從。以望以 燎,庶幾感通。時和歲豐,惟神之功。」
成祖永樂十八年建山川壇
编辑按《明會典》:「永樂中,建山川壇。位置陳設。悉如南京舊 制。」
按《春明夢餘錄》:「山川壇在正陽門南之右,永樂十八 年建,繚以垣牆,周迴六里。」
按《圖書編》:「山川壇,吳元年間壇址無可考。」今壇在洪 武門外正南,不知創自何年,約地百餘畝,周圈以牆, 四面各立圈門一所,內設壇,崇三尺許。壇覆以殿屋 七間,左右斜廊各三間,轉角俱西,兩廡房各十間,環 接前殿五間,歲以仲秋擇日祭太歲風雲雷雨、五岳、 五鎮、四海、四瀆、鍾山之神於殿內。
世宗嘉靖 年科臣陳棐請正嶽祀
编辑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初,科臣陳棐請正嶽祀,略曰,真 定府曲陽縣有北嶽恆山廟,為朝廷秩祀之所。及查 其實,恆山在迤北渾源州,南北相去甚遠,俗傳曾有 飛石一方,自恆山坎中飛來,墜於曲陽,故立廟祀。今 其廟扁有『飛石殿,臣竊疑之』。」臣考《舜典》,「十有一月,巡 狩至于北岳。」《周禮》載恆山為并州之鎮,《水經》為北岳, 為元嶽。《天文志》:「大梁析木,以負北海,其神主恆山。」三 代而下,歷隋、唐,俱於此致祭。石晉失燕、雲十六州之 地,宋未能混一,北為契丹所據,無緣至幽薊之域,而 睹所為北嶽者,所以止得祭之於曲陽,詭言飛石之 謬,以粉飾其削弱之跡耳。然宋都汴,而真定在汴京 之北,以為北門,不得已權宜祭之,猶之可也。我太祖 高皇帝恢復中夏,奄有萬方,首定嶽鎮海瀆之號,但 時都金陵,真定迥在京師之北,所以因循,未曾釐正。 我成祖文皇帝建都北平,而真定已在京師之南,使 當時有禮官建明,顧有南面而祭,踵宋人削弱之跡 哉?臣因此而論及五嶽焉。臣觀《祀典》載:嵩山中嶽在 河南登封縣,泰山東「嶽在山東泰安州,衡山南嶽在 湖廣衡山縣,華山西嶽在陝西華陰縣,祠祀皆近在 本山之麓,而恆山北嶽則即大同府東南渾源州是 也。今不惟北嶽之祀缺謬,而東嶽行祠遍天下,尤為 惑妄。乞將渾源州北嶽恆山定為秩祀之所,其廟制 量加修拓,以後凡遣告祈請,皆詣此致祭。其曲陽祠 廟但」令有司致祭,「《飛石殿匾》,并令改撤。於凡東嶽行 祠,除京師及齊魯之境外,其餘量改書院社學,仍不 許加修刱建,以昭皇上釐正典禮之盛,則治道幸甚。 嘉靖九年,分嶽鎮為地祇,祭以仲秋。
按《明會典》:「嘉靖九年,更風雲雷雨之序曰雲雨風雷。 又分雲師、雨師、風伯、雷師以為天神;嶽鎮海瀆、鍾山、 天壽山、京畿并天下名山大川之神以為地祇。每歲 仲秋中旬,擇吉行報,祭禮同日異時,而祭城隍神於 其廟。」
嘉靖十八年南巡,祭嶽瀆之神。
按《明會典》,「嘉靖十八年,南巡經過處所,真定望祭北 嶽恆山之神,用牛犢羊豕。上具常服,行禮如常儀。五 府九卿、巡撫大臣吉服陪拜。衛輝遣官祭濟瀆之神, 用大牢;鈞州望祭中嶽嵩山之神,滎澤祭河神,俱用 大牢,行禮如北嶽。南陽遣官祭武當山之神,用牲犢。 俱翰林院撰祭文。」
五嶽總部彙考二
编辑《皇清》。
國朝詳定《嶽鎮祀典》。
《大清會典》。凡各處嶽鎮、恭遇
登極、親政、尊加徽號、「冊立」
東宮一應慶賀大典、頒布
恩詔、必遣官分行祭告。每年仍令有司以時致祭。現
在舉行者:「東嶽泰山,山東泰安州祭西嶽華山,陝西華陰縣祭中嶽嵩山,河南登封縣祭南嶽衡山」,湖廣衡山縣祭北嶽恆山,山西渾源州祭〈順治初,於直隸曲陽縣致祭。十七年,移祭《渾源州》。〉東鎮沂山,山東青州府祭西鎮吳山,陜西隴州祭中鎮霍山,山西霍州祭南鎮會稽山,浙江會稽縣祭北鎮醫無閭山,遼東廣寧衛祭內閣撰擬祭文,工部造香亭、罩袱、緞袱等項,戶部備降真香、速香等項,太常寺備制帛。遣內閣、宗人府、翰林院、詹事府、六部、都察院、卿寺、鑾儀衛等衙門,滿、漢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開列職名、具題
欽點差往致祭。欽天監選擇吉日、先期致齋一日、至期早、禮部太常寺官陳設祭文香帛於
中和殿恭請
皇上陞殿閱畢遣行。祭品:「牛一、羊一、豕一、豋二、籩豆。」
各十、簠簋各二。酒燭、俱行該地方司府官備辦
順治八年
编辑《大清會典》。「順治八年,以親政遣官祭告嶽鎮。」是年恭
上
昭聖慈壽皇太后尊號、遣官七員祭告西嶽、西鎮、東嶽、
東鎮,中嶽中鎮,南嶽南鎮,北嶽北鎮。
康熙六年
编辑《大清會典》。康熙六年
皇上親政。七月,遣官祭告嶽鎮海瀆等八處,凡八員。
南鎮、南海分為二差,餘如舊。
康熙十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四年。
冊立
東宮遣官祭告嶽鎮
康熙二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年。滇南蕩平。遣官祭告嶽鎮」於
所遣正祭各官外,每處遣看守香、帛、祭文官各一員,於禮部、太常寺筆帖式內移取。又每差給黃緞傘一柄,御仗一對,纛一對,欽差牌一對。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三年,東巡,遣官祭嶽鎮。其應差」
各官開列具題
欽點。併遣看守香帛官、俱與二十年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