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25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十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十五卷目錄

 尼山部彙考

  圖

  考

 尼山部藝文一

  尼山贊          元湘王

  重修尼山書院記       虞集

  尼山記          明畢瑜

 尼山部藝文二

  謁尼山         宋陳國瑞

  前題          明李東陽

  前題            喬宇

  尼山高贈孔公伯       許彬

 尼山部紀事

 尼山部雜錄

 龜山部彙考

  圖

  考

 龜山部藝文

  龜山操          周孔子

  遊龜山          明張祚

 龜山部紀事

 蒙山部彙考

  圖

  考

 蒙山部藝文一

  東蒙山賦         明公鼐

  蒙山辨           前人

 蒙山部藝文二

  遊蒙山作        唐蕭穎士

  望蒙山吟有寄       明公鼐

  蒙山仙洞         李炯然

  雨中望蒙山有感      李夢龍

  竹下獨酌望蒙山有懷    董仲言

  蒙山疊翠         公躋奎

  前題            杜洽

  雨後登蒙山        李廷厚

  蒙山           公一揚

 蒙山部紀事

 蒙山部雜錄

 蒙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十五卷

尼山部彙考 编辑

曲阜之尼丘

尼山一名「尼丘山」,在今山東兗州府曲阜縣東南五 十里,即顏母所禱而生孔子者也。其山五峰聯峙,謂 之「五老峰。」中峰之麓為宣聖廟。廟東為中和壑,沂水 出焉。下流為智源溪。溪南流上為坤靈洞,洞三門廟。 西為尼山神祠。宋仁宗以至聖誕生之地,封山為「毓 聖侯。」

尼山圖

尼山圖

编辑

按:《水經》泗水「西南逕魯縣北。」泗水自城北南逕魯 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山即 顏母所祈而生孔子者也。山東一十里有顏母廟,山 南數里,孔子父葬處,《禮》所謂「防墓崩」者也。平地發泉, 流逕魯縣故城南。

按:《魏書地形志》,「魯郡魯。」有尼丘山。

按《明一統志》「兗州府,尼山在曲阜縣城東南五十里,

連泗水鄒縣界,一名尼丘山。昔叔梁紇與顏氏祈於
考證
此山而生孔子。今其麓有宣聖廟,西南有觀川亭遺

址。亭東有坤靈洞,元時嘗有人持火曳絚而入,比三 四丈,忽隙間有光,睹一室,口廣兩楹許,中橫石床石 枕,皆天成。」元周伯琦詩:「五峰鴈列岡巒秀,一洞龍蟠」 氣象雄。河潤周知流澤遠,頂圩猶見肖形同。

按《山東通志山川》:「尼山在兗州府曲阜縣東南五十 里,一名尼丘山,孔子應禱所生之地。」

按《兗州府志山川》:「尼山在曲阜縣東南六十里,其左 泗水,其南鄒,即顏母所祈而生孔子處也。」《祖庭廣記》 曰:「顏氏禱於尼丘。升之谷,草木之葉皆上起;降之谷, 草木之葉皆下降。其山五峰連峙,謂之五老峰。中峰 之麓為宣聖廟,廟東為中和壑,沂水出焉。」《水經注》曰: 「沂水出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是也。流而下注為智 源溪。溪流而南,其上為坤靈洞。洞有三門,中為一室, 廣可兩楹,有石床石几,皆天成也。元時鄒尹司居敬 刻孔子石像於中,其後為兵所損,子孫奉之,葬於山 巔。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孔子誕生之地,封尼山為「毓 聖侯。」

按《曲阜縣志山川》:「尼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啟聖王與 夫人顏氏禱於此山而生孔子,山之麓建夫子廟,東 有坤靈洞、觀川亭,西有五老峰、智源溪,南有文德林、 魯源村,北有中和壑、升仙橋。五峰崒嵂,八景羅列,萃 天地之精英,鍾山川之和氣。其脈起泰嶽而抵太行, 真古今之勝概也。」

按《鄒縣志山川》:「尼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即顏母所禱 處也。其東有顏母山,其西有昌平山,山脈皆自泰山 來,其外眾山連絡環拱,不可勝數,若尼山之翼云。」

尼山部藝文一 编辑

《尼山贊》
元·湘王
编辑

「尼山巖巖,魯邦是瞻。降靈自母,孕聖歸男。」既驗以形, 遂徵以名。一誠感格,萬古文明。

《重修尼山書院記》
虞集
编辑

尼山,去曲阜東南六十里,今屬滕州,鄒縣在滕西百 里,鄒東六十里。其山五峰列峙,中峰則所謂尼山啟 聖王夫人顏氏所禱而生聖人者也。山皆石,其巔多 蒼柏,諸小木皆巨葉。霜露既降,絢如渥丹,升降各塗, 升之谷,草木之葉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葉皆下垂, 無或交戾反刺者。其東岸有石洞,曰「坤靈之洞」,中有 夫子石像,臨水與顏母山對。北則防山,夫子合葬其 父母處也。今書院在其中,前有智源之溪,後有中和 之壑。往昔奉尼山之神而祠曰毓聖侯。其左有夫子 之宮焉。宋慶曆癸未,四十六代孫襲文宣公、知仙源 縣宗愿作新宮廟,有殿,有寢,有講堂,有學舍,有祭田。 自是歷宋、金至於今,蓋三百餘年矣。「宮不知何時廢。 我國家奄有中夏,尊崇孔子之道,歲月寖久,典禮斯 備。」至順三年,衍聖公思晦請復祠廟,置官師奉祀,因 薦彭璠可用,以為山長。三年至官茇,舍山中,具羊酒, 告山之神,召近鄉父老受神賜,告以興廢之故。明日, 鄉父老各以其人至,遂除荊棘,撤瓦礫,得殿及門之 故基,諸舍之所在,次「第而見,將告諸鄒縣而經營之。」 山東肅政廉訪司寧夏楊公訥命同知滕州事郝寶 寶領之,首出俸以為之先,而監州李彥博、鄒縣尹張 士謙與郡邑之官屬暨宗子克堅襲曲阜令,克欽宗 族子孫,凡齊魯之境,賢卿大夫士民,出錢而勸成之。 擇木於山,陶甓於野,傭僦致遠,牽車牛,服力役,連畛 載途,飲餉相望,役人而民不知勞。又得古殿遺構之 成材於魯之故家,尤稱巨麗。不數月而大殿成,殿門 成,毓聖侯之祠成。學宮在廟之西,倣國子監制也。作 觀川亭於坤靈洞之上,繼以塑繪聖賢之像成,樂器、 祭器以次第成。迺以明年之上丁,用大牢致祠告成。 噫!其功可謂敏矣。夫朝廷定儀於上部,使「者有司,宣 力於下,以克有成。聖明在上,文運宣通,於斯可徵焉。」 嗚呼!古初開物,天作茲山,太和絪縕,元氣融結,流行 降神,篤生大聖,以立三極,位天地,育萬物,與日月四 時,貫通於無窮。若夫徂徠龜蒙,至於岱宗,雨露風霆, 往作來復,前瞻後際,邈然高深,其詎可測哉!應會有 時,聿奠新宇,不日而成,豈偶然與璠也。得以學官從 事於茲,可謂榮矣。集老且病,舊學荒落,僅克識其梗 概如此。若夫播為聲詩,歌頌功德,式薦明享,勒之金 石,則有待於當今儒林之君子也哉。

《尼山記》
明·畢瑜
编辑

丁酉之春,仲月十有六日,余自濟南謁翰林學士王 公於曲阜。又明日,衍聖公偕學士遊尼山。適風和日 麗,一時欣然聯轡者,憲副張公珩、陳公相、余及參議 杜公鋐也。尼山居曲阜東六十里,出城十里,左右累 累然,盡魯、漢諸陵。去二十里,茂林蔥鬱,中有「馬鬣封」 者,顏墓也。及二十里餘,遠近岡巒秀列,隱若龍虎蟠 踞環結而為五峰,此即尼山也。下有夫子廟,廟東有 中和壑,南有觀川亭,亭下有智源溪,匯眾流為川,川 有坤靈洞,俯視之,深黑不可入。相傳中有石床、石枕。 諸公徘徊久之,相與嘆曰:「天下之大,非無名山大川可觀,而千萬年斯文獨肇於此,得非天地五行精華 之氣,自開闢初已祕於此,一旦吾夫」子應禱而生,有 以獨得之,盡奪天下古今之秀,為人之至,又為聖人 之至也耶?

尼山部藝文二 编辑

《謁尼山》
宋·陳國瑞
编辑

巍巍雄鎮倚晴空,一抹煙嵐黛色濃。深處半含金翡 翠,層巒高插玉芙蓉。雲開虎洞清溪遶,雨臥龍碑碧 蘚封。三獻禮成閒佇立,手捫日月思從容。

《前題》
明·李東陽
编辑

「迢迢魯城路,望望尼山峰。坤靈在其西,顏母在其東。 周原敞宏址,中有文宣宮。年深歲復改,上雨兼旁風。 蒼黃設俎豆,俯仰思儀容。周旋入寢殿,榱棟半已空。 丹青剝像貌,暴露炎埃中。因之起深痛,蹙額面發紅。 荒苔臥石柱,隱隱雙雕龍。乃知前朝事,規制本穹窿。 興替豈有時,闕里方尊崇。紛紛緇黃輩,各自傳其宗。」 珠林映貝閣,勢若爭雌雄。吾曹衣冠士,此涕詎無從。 昨逢中臺彥,感舊傷遺蹤。惜哉「不共到,獨此心忡忡。 他時按部後,為我迴青驄。」

《前題》
喬宇
编辑

魯城東去多峰巒,川原繚繞蟠尼山。坤靈古洞懸高 刻,危磴隱隱松蘿攀。宣聖宮牆久領圮,雙龍石柱荊 榛間。我來駿奔獲瞻拜,左右階戺羅衣冠。傳聞往代 事請禱,實生睿質照人寰。吁嗟此事亦茫昧,聖作自 與造化關。唐虞世遠周轍降,淳樸既散無全完。斯文 在茲吾道幸,氣數否極終當還。泣麟悲鳳身已老,手 取六籍親修刪。經書禮樂並覆載,彝倫敘矣民生安。 素王食報固當爾,雲孫奕世真象賢。只今廟貌就剝 落,徒發歔欷清涕潸。何當穹窿煥新製,萬古千秋崇 聖顏。

《尼山高贈孔公伯》
許彬
编辑

《尼山高》高嶙峋,千年孕此大聖人。聖人一去聖澤新, 雲仍玉樹何振振。公伯先生號賢者。韋布不沾京洛 塵,生時分植祖庭檜。荏苒於今六十春,蒼然勢欲凌 秋旻。朔風吹地纔一日,先生笑坐開芳辰。戲彩兒孫 行遶身,攜壺陸續來親賓。崧高一紙馳獻壽,知有內 翰聯佳姻。新詩在眼酒入脣,先生陶然岸烏巾。家山 喬木色不改,百歲願作無懷民。

尼山部紀事 编辑

《鄒縣志》:宋真宗東封,王欽若言,「祭尼丘山上有紫雲 氣長八九丈。」詔遣入內殿頭楊懷玉祭謝。

金泰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以先聖誕辰,前期一日, 宗子率合族詣尼山廟祭奠。日方午,俄聞空中有樂 作,皆金石絲竹之聲,凡在一舍間皆聞之。

尼山部雜錄 编辑

《曲阜縣志》。按:元楊奐《東遊闕里記》中有云:「癸丑穿林 麓而東,約六里許達尼山,二峰隱隱在霄漢間,而中 峰迥出,昔之所謂圩其頂者是也。廟廢雖久,而規模 猶可見。其西智源溪橋也。端南即大成門,次北即大 成殿也。其東泗水侯殿。其西沂水侯殿也。大成之後, 鄆國夫人殿也。其後齋所也。西有齊國、魯國之殿。齊」 國之東。而南向者,毓聖侯殿也。大成之東,齋廳也,兵 餘獨存焉。正北,中和壑也。廟之西南,觀川亭也。瓦礫 中得一斷石,蓋前進士浮陽劉某《夾蘆辨》也。或曰「夾 驢」,劉惡其鄙俚,故辨正之。夾蘆峴在尼山西,由亭之 東西旋而下,得坤靈洞,石角濈濈不可入。族長云:廟 戶管用吉成,嘗持火曳絚而入,三數丈,忽「隙間有光。 睹一石室,廣兩楹許,中橫石床石枕,皆天成也,而不 可動。今五十年矣。以管與吉幼而瘠,故可入也。」所言 如此。洞名,劉某之所刻也。

龜山部彙考 编辑

魯頌之龜山

龜山與蒙山相連,在今泗水縣之東北,費縣之西北, 蒙陰縣之南,嶧縣之北,新泰縣之西南,其形如龜,故 名

龜山圖

龜山圖

编辑

按《詩經魯頌閟宮》:「奄有龜蒙,遂荒大東。」朱註龜,山名,魯 之所有。大全廬陵羅氏曰:《郡國志》,泰山郡博縣有龜山。 孔氏曰:《春秋》:「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謂龜山之北 田也。曹氏曰:「龜則鄒之龜山。」

按《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陰田。」杜註三邑皆 汶陽田也。泰山博縣北有龜山,陰田在其北也。龜, 山名也。山北曰陰田,在龜山北,其邑即以龜陰為名。 按《後漢書郡國志》,泰山郡博有龜山。杜預曰:「田在 山北,琴操,孔子作《龜山之操》。」

按:《魏書地形志》,「泰山郡梁父。」有龜山。

按《水經》,「汶水屈從縣西南流。」其水自谿而東,濬波 注壑,東南流,逕龜陰之龜田。山,在博縣北一十五里。 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遲,故望山而懷操,故《琴操》有《龜 山操》焉。山北即龜陰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 歸龜陰之田」是也。

按:《隋書地理志》,「魯郡梁父。」有龜山。

按《詩地理攷》《魯頌》龜蒙。《郡國志》:「泰山博縣有龜山。」在 今襲慶府奉符縣。《水經注》:「在博縣北十五里。」《郡縣志》: 「在兗州泗水縣東北七十五里,孔子有龜山操。」 按《明一統志山東山川》,龜山在兗州府泗水縣東北 五十里,今屬泰安州。

按《圖書編山東山攷》:「龜蒙山,《魯頌·閟宮》曰:『奄有龜蒙, 遂荒大東』。」《傳》曰:「龜蒙,魯國二山也。龜山近魯,在今費 縣西北七十里。後人指為蒙山者,山頂宛如龜形,名 不虛得。夫子《龜山操》曰:『余欲望魯兮,龜山蔽之』。韓退 之擬曰:『龜之大兮,祇以奄魯』。」則龜為魯之大山明矣。 蒙山在龜山東,二山聯屬,長八十里。《禹貢》之「蒙羽」,《論 語》之「東蒙」,正蒙山也。先王封顓臾為附庸之君,使主 蒙山,祭山在東,故曰「東蒙。」後人疑於東蒙之說,遂以 龜山當蒙山,「蒙」為東蒙,而隱沒龜山之本名。夫魯人 頌其本國之山川,辭必審矣。故今定蒙山為「龜山」,「東 蒙」為蒙山,以復古焉。

龜山下有古顓臾城,山前玉虛宮,唐仙人賈神翁所 建。有「英烈昭濟惠民王祠」,即顓臾也。山西南十餘里 有漏澤,澤有五穴,春夏積水,秋冬漏竭。將漏之時有 聲,居人就穴取魚,遂種麥,比水至,麥已收矣。

按《山東通志山川》:龜山在兗州府泗水縣東北五十 里,與蒙山相連,故魯之北界也。《詩》:「奄有龜、蒙。」孔子去 魯,作《龜山操》云:「吾欲望魯兮,龜山蔽之。」龜山之東北, 汶水出焉,所謂汶陽龜陰之田矣。其北為蒙陰,其南 為費。

按《兗州府志山川》:「龜山在泗水縣東北五十里。」《詩經 魯頌龜蒙》,孔子作《龜山操》即此。

按《泗水縣志山川》:「龜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峰巒聳翠 如龜狀。」《通志》以屬新泰縣,本縣東村亦有龜山,恐未 是。

按《費縣志山川》:「龜山距縣西北六十里,山有七十二 峰,龜蒙頂其最勝處。」

按《蒙陰縣志山川》:「龜山在城南五十里,孔子登東山 小魯處,其碑尚存。山有顓臾城,有玉虛宮,唐仙人賈 翁所建,孔子小魯處石刻在龜山之巔。」

按《嶧縣志》《山川》龜山在縣北五十里,四圍峭壁陡峻, 其形如龜,上有一泉,水旱不涸,元末土人避兵處。 按《新泰縣志》「《山川》龜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季桓子受 女樂,孔子諫,不從,望龜山而作操,即此

龜山部藝文 编辑

《龜山操》
周孔子
编辑

《琴操》曰:「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此曲,以喻季氏之蔽魯也。」

「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

《遊龜山》
明·張祚
编辑

日夕來山寺,煙蘿鎖翠微。銀河峰頂落,玉屑樹頭飛。 倒石橫沙澗,欹花半釣磯。雲深堪屏跡,僧老解忘機。 內府攜家醞,高人進野薇。巒迴棲宿靄,酒滿戀餘暉。 竹塢嘶驄馬,禪猿嘯石扉。金徽愜心賞,相待月明歸。

龜山部紀事 编辑

《新泰縣志》:「唐少霞,陳留人。性情恬和,幼而奉道。早歲 明經得第,選蘄州參軍,秩滿,再授兗州泗水丞。遂築 室龜蒙。一日夢仙人召去,書蒼龍溪新宮銘。」

蒙山部彙考 编辑

《禹貢之蒙山 魯頌》
之蒙山 顓臾之東蒙
编辑

蒙山即東蒙山,高二十里,周圍二百餘里,跨青、兗二 郡,在費縣之北,蒙陰縣之南。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 龜蒙頂為最勝,其次為白雲巖。又有掛仙橛、平仙頂、 玉皇頂諸泉水出其下,流入於沂。

蒙山圖

蒙山圖

编辑

按:《書經夏書禹貢》:「蒙羽其藝。」蔡傳蒙、羽,二山名。蒙山,《地 志》:在泰山郡蒙陰縣西南,今沂州費縣也。大全林氏曰: 蒙山,即《論語東蒙》。《詩》:「奄有龜蒙。」王氏炎曰:「先蒙後羽, 先高而後下也。淮、沂治而後蒙,羽可藝事之相因也。」 按《詩經魯頌閟宮》:「奄有龜蒙,遂荒大東。」朱註蒙,山名,魯 之所有。大全廬陵羅氏曰:《郡國志》蒙陰縣有蒙山,在西 南。孔氏曰:《論語》說顓臾云「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是 魯之境內有此山。曹氏曰:蒙則費之東蒙山。

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蒙陰。」《禹貢》「蒙山在西南,有 祠。」顓臾國在蒙山下。

按:《晉書地理志》:「琅邪國蒙陰。」山在西南。

按:《魏書地形志》,「東安郡新泰。」有蒙山。

按:《唐書地理志》:「沂州新泰。」有蒙山。

按:《太平御覽地部》,東蒙山在蒙山之東,故曰東蒙。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蒙山在沂州費縣西北八 十里。」《楚》,老萊子所耕處。

按:《詩·地理攷》·《魯頌·龜蒙》:「東蒙山在費縣西北七十五 里,蒙山在沂州新泰縣東南八十八里。」《寰宇記》:「蒙山 在海州懷仁縣北七十五里。」《括地志》:「在沂州臨胊縣。」 《唐六典》注:「在費縣。」《輿地記》:「蒙陰縣故城,在新泰縣東 南。」

按:《明一統志山東山川》:「蒙山在兗州府費縣西北七 十里,以其居魯地之東,又名東山,孟子所謂登東山 而小魯是也。」

按《圖書編山東山攷》:蒙山在龜山東,二山聯屬,長八 十里。《禹貢》之蒙羽,《論語》之東蒙,正蒙山也。先王封顓臾為附庸之君,使主蒙山,祭山在東,故曰東蒙。後人 疑於東蒙之說,遂以龜山當蒙山,蒙為東蒙,而隱沒 龜山之本名。夫魯人頌其本國之山川,辭必審矣。故 今定蒙山為龜山,東蒙為蒙山,以復古焉。蒙山前有 陽口村,有玉皇廟,相傳即老萊子之故宅也。陽口,亦 山名。

按《山東通志山川》:「蒙山在費縣西北七十里,《書》蒙羽 其藝」,《詩》「奄有龜蒙」即此。又以其居魯東,名東山,所謂 東蒙也。山頂有白雲巖,產雲茶。宋瑯琊人賀元得道, 修真此山。

按《兗州府志山川》:「蒙山在費縣之西北七十里,西與 龜山相連,綿亙一百三十里。其北為蒙陰,其陽為費 縣,頂有白雲巖,釆石花為茶,其味芳烈。前有玉虛宮, 宮內有古松高數丈,其陰盈畝,亭如車蓋。其東為九 女關,西為紫金關,諸泉水皆出其下,流而入於沂。」《齊 乘》曰:「蒙山前陽口村有玉皇觀,相傳老萊子故宅也。」 陽口亦山名,其北為「平仙頂。」

按《費縣志山川》:「蒙山在縣北,以居魯,東曰東蒙,又曰 東山,綿亙百二十里,其東有掛仙橛、平仙頂,又東有 玉皇頂、望海樓,皆秀插雲表。」按蒙山舊志有七十二 峰洞三十六古剎七十餘所,龜蒙頂其最勝處,白雲 巖次之。計蒙山路有四關,一黃草關、一白馬關、一紫 荊關、一九女關。

按《青州府志山川》:「蒙山下有楊口村,有玉皇廟,相傳 老萊子故宅,今失其趾。」山延袤八十餘里,《禹貢》「蒙羽 其藝,山頂產雲芝茶,遠近珍之。」

按《蒙陰縣志山川》,蒙山在城南三十里,高二十里許, 周圍約有三百餘里,《禹貢》所謂「蒙羽其藝」即此。為本 縣八景之一,曰蒙山疊翠。

蒙山部藝文一 编辑

《東蒙山賦》
明·公鼐
编辑

有客問於余曰:「若之國有名山乎?」曰:「有。」曰:「何居?」曰:「為 蒙山。」曰:「是魯顓臾之蒙山與?」曰:「然。」曰:「嘻!先生欺余哉! 宇內之名山九,東方之岳鎮二,蒙不處一焉,是烏得 名?先生欺余哉!」曰:「子未睹其閎巨也。」客曰:「子詳而言 之,何如?」余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余請以略言之, 子亦略聽之。原夫麗山氏之分布元氣也,觀其次序, 「相其經緯,產生山谷,以育萬類。」其在神州中土則震, 帝之攸出也,天孫之攸居也。於是五岳之首生焉,命 名曰《岱宗》。岱宗之亞,爰及東蒙,神禹因之以藝淮徐, 魯公有之以荒大東。顏母鍾之以誕聖,尼父登之以 命名。培塿敖巨,丘阜雲亭,拱乾儀而作柱,亙坤維而 處中。在奎之野,則上天之武庫也;在魯之分,則九州 之奧區也。推其方位,則青帝、重華之司理也;稽其疆 域,則少皞、大庭之封殖也。瑯琊在其東,則秦臺之隆 崇焉。徂徠在其西,則竹溪之幽勝焉。大峴處其北,則 穆陵之嶮巇焉。鄒嶧處其南,則書門之空洞焉。雄都 巨鎮,名山大川,千百萬億,綿絡周環,孔穴相通,縷脈 相連,輪囷堙塞,融結「彌漫,積德宣氣,會於茲山。其廣 數百里,其高八千尋,左青右兗,襟淄帶澠,向淮之陽, 背濟之陰,首飲東阬之麓,尾入長河之津。其峰七十 有二,其洞三十有六,內絕涯際,外峙嶙峋,控中華而 跨江表,履海岳而戴星辰。上則朦朧邈忽,溟涬漫漶, 含霧出雲,侵極歷漢;下則香雨芝露,瑤石玉林,紆譎 突敻,鬱嵂陰森,冠以香鑪之形,環以向背之勢,界以 瀑布之流,藏以洞天之祕,霍以祛塵之風,周以廣野 之氣。竦岫懸崖,殊態奇致。層峰疊巒,參差膠盭,四序 隔閡,日月虧蔽。亭午方中,羲和絕晷,薰夏炎蒸,凝沍 淒飆,巑岏崒嵂,巀㠔巃嵷。凌列缺兮吸沆瀣,憑歊歔 兮窺鴻濛。絡繹兮盤旋而鱗次,趨走兮端」拱而朝宗。 澹兮雲中之垂翠黛,幻兮天際之駕長虹。玲瓏虛透, 若珠光之在夜;菁蔥明麗,若蓮花之在空。危石絕礐, 嶔崎崩騰,离离齒齒,磊硌縱橫。立如砥柱,峭如銛鋒。 隱如伏虎,突如驚龍。燦爛如雲霞之興蔚,起沒如波 濤之澒溶。飛泉萬仞,急湍千尺。下臨九旋之淵,上倚 蝯眩之壁。批巖赴壑,衝流激石,響同雷轉,撒若雪集。 濺沫濛鬆。泌泌潝潝,滂濞砏汃,洶湧沕潏,初漫汗而 《紆餘》又湢。㳁而淢汨浟湙汪浵,瀺灂滴瀝。長輸遠逝, 機發飆疾。流為祊汶,匯為雷澤。底無潛甲,上無寧翼。 遐視逖聽,恬愉懰慄。擊節揚音,倏驚倏懌。於是有神 蛟奮鬣,赤螭振鱗。元駒白驥,潛巖處深。文魚鮮鯽,煩 黟紛紜。洧泉之鯉,濯波之鱏。鯿魴鰍鱔,鱒鱧鱣箴。噞 喁沸鬱,攢聚浮沉。鉛松怪石,青濛五雲雙飛比目奉 符獻珍藻玉瑊。丹堊瑉琳,㻬琈青碧,琥珀斑璘,蠙珠丹粟,揚光飛文,崢嶸奪目,浩乎無垠。其木則卷柏 樓松,靈椿文梓,圍以杶栝,雜以楷枳,柞榆槐楝,檀梧 杞梓,龍鱗鐵質,盤崌拱峙披拂轇轕,卷攣癹骩,奇實 珍果,林檎香柹,安平之棗,闇河之桂,秦人之桃,朱仲 之李,郁郁芬芬,茂茂薿薿,卑鄧林而不追,掩雲夢而 靡記。其草則黃文澤姑,紫丹蘼蕪,銅芸膏本,芸蒿簳 珠;松腴羊韭,地髓天蘇;巔棘布結,鹿竹扶疏,將離爛 漫周盈,華荂連翹,商陸稀薟,漏蘆仙人列杖,玉女當 塗,芣苢赤箭,如蘆菖蒲吐芳,競秀叢雜紛挐周覽汎 觀,應接不如;國子之所不能博,炎帝之所不能圖。其 畜則鶬鶊載飛,翡翠振翰;翱翔往來,呈輝耀艷;鴛鷺 鶺「鴒,鳧鷗尺鷃,沙浦棲鴻,高林集鸛。元猿素雌,悲嘯 宛囀,玉衡為䲭,瑤光為燕,知歲相風。烏鵲之能,含珠 懷珍,雀雉之變,豐狐野馬,狡兔黃獨吳牛斑狸,騂犛 麋鹿,戴角銜齒,千類萬族,跳躑陸梁,颿颿逐逐。又乃 豺狼絕蹟,荊棘不生,石花成飴,六月層冰,青鸞高翥, 彩鳳和鳴,古壇陰洞,十洲五城,金篋玉」筴,浩浩冥冥, 有王母之會,五岳之形。窅兮清隱之篆,杳兮紫金之 經。安期之所延佇,偓佺之所經營,姑射妨其綿邈,崑 岳失其崚嶒。於是有鹿裘念一之夫,伽黎修慧之子, 撫商岳而長留,入天台而至止。結以璿臺,環以玉水, 煙靄下上,林薄迤邐,石鏡懸瓊,丹霞散綺,垂翳夸谷, 敷華被沚,菡萏鮮妍,篔「簹茂美。秋月初流,晨光欲起。 霜文夕照,陸离互綺。清風鳴條,飛泉入耳。遙翠疏嵐, 幽流澹渚。千柯向滎,五芝競紫。吐靈納妙,攄奇獻詭。 萬有皆空,坐臨無時。仰眺俯觀,遺生忘死。」聞之者影 駭,當之者神顗。九洛之眩矚極矣,六合之奧妙備矣。 爾乃駕玉虯,驂元鶴,乘倒影,排閶闔,窺鉤陳,攀斗杓, 登仙巔而振衣,躋龜峰而飛舄。長睇卻顧容與。奮躒 弘惝,軮軋溟濛。「霩素女,鼓瑟招搖,閃灼飛揚,燎爥 剡剡爚爚。邀羨門於空同,晤宓妃於廣莫。飲琬琰之 膏,採素蓮之萼;服丹丘之茗,奏瑤池之樂,心澄魂怡, 盪駭晐愕。厭欲界之糾紛,睹蒼旻之磅礡。曳五雲之 章,垂火玉之珮;叩金梁之曲,彈流黃之鍔。仰天閽,俯 大壑」,乃眷東顧,而作歌曰:「登崇山兮望殊庭,驂鳳駕 兮揚霓旌。招巫咸兮延太乙,接盧敖兮愬紫清。崑崙 怳忽兮弱水濎濚,神州蒼茫兮裨海溟溟。吾將安適 兮,溘埃風而上征。」言未竟,客廢然自失,爽然自驚曰: 「有是夫!不有長卿,無以知上林之富也;不有子雲,無 以知羽獵之雄也;不有孟堅,無以知兩都之盛也。微 子之言,予惡睹夫閎鉅哉!」投袂而起,再拜而退曰:「敬 聞命矣。」

《蒙山辨》
前人
编辑

《論語》云:「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邢昺曰:「蒙山 在東,故曰東蒙。」則東蒙一山也。而杜佑《通典》曰:費縣 有蒙山、東蒙山,則以為二山矣。《孟子》云:「登東山而小 魯」,說者謂即蒙山。然《道書》又以東山、蒙山為二山,何 也?于欽曰:《詩·頌》「『奄有龜蒙』,《傳》曰:『龜、蒙,二山名』。」龜山近 魯,後人皆以為東蒙山。今按《孟子》及《道書》所謂東山 者,或即此山。山頂宛如龜形,名不虛得。蒙山、龜山二 山連屬,長八十里。今按蒙山延綿幾二百里,《禹貢》之 蒙羽,《論語》之東蒙,此正蒙山也。《道書》所謂蒙山,杜佑 所謂東蒙山,或即此也。後人疑於東蒙之說,誤以龜 山當蒙山,蒙山為東蒙,而隱沒龜山之本名。故今定 蒙山為龜山,東蒙為蒙山,以復古焉。予生長蒙山下, 自幼以為疑。考蒙山在蒙陰、沂水、費縣三縣之境,而 屬沂水者,正蒙山之東麓也。世人但稱蒙山,而新泰 縣境自有龜山。今郡志及《蒙陰志》以蒙山當龜山,尤 非也。其址有沃壤,迺《春秋》所謂龜陰之田也。若謂蒙 山之峰如龜形者即龜山,則茲峰之後,山谷崎嶇,直 數百里,安得有腴田可稱哉?要之,以東蒙為一山者 是。而世以其山延長,因以在東者別為東蒙耳。蒙山 絕高者有數處,俗以西方絕高者為龜蒙峰,中央絕 高者為雲蒙峰,東方絕高者為東蒙峰,其實一山,未 嘗斷也。其西方最高一峰,形狀類龜,故至今稱蒙頂, 不得以此為即龜山也。《琴操》:「我欲望魯兮,龜山蔽之。」 即此《春秋》「龜陰之田」在此山之北。

蒙山部藝文二 编辑

《遊蒙山作》
唐·蕭穎士
编辑

「東蒙鎮海沂,合沓百餘里。清秋淨氛靄,崖崿隱天起。 于役勞往還,息徒暫攀躋。將窮絕跡處,偶得冥心理。 雲氣雜虹霓,松聲亂風水。微明綠林際,杳窱丹洞裏。 仙鳥時可聞,羽人邈難視。此焉多深邃,賢達昔所止。 子尚捐俗紛,季隨躡遐軌。蘊真道彌曠,懷古情未已。 白鹿丹幾遊,黃精復奚似。」顧予尚牽纏,家業重書史。 少學務從師,壯年貴趨仕。方馳桂林譽,未暇桃源美歲暮期再尋,幽哉羨門子。

《望蒙山吟有寄》
明·公鼐
编辑

蒙山秀出東海邊,海上白雲相與連。晝倚晴峰望五 嶽,夜凌絕磴攀青天。月明正照峰頭樹,猿猱亂啼不 知處。周圍林麓接桑田,中有幽禽自來去。六月重陰 爽若秋,初平牧羊在上頭。拍手大叫空應振,振衣長 嘯萬壑幽。齊魯千里平如掌,俯視一氣恆泱漭。眼底 不生京洛塵,物外自有煙霞想。嗟君只在此山間,《欲 往從之溪路艱。豺狼晝出當道臥,一望使我摧心顏。 燕客初成〈懷舊賦〉》,山高鴻鴈不得度。安能握手薊門 來,桃花正開春未暮。

《蒙山仙洞》
李炯然
编辑

仙人飛去向蓬山,洞府無人敞不關。丹竈尚餘松焰 黑,石床惟有蘚苔斑。月明綠樹猿空嘯,日暝青山鶴 自還。何日得捐冠冕繫,此身來伴白雲間。

《雨中望蒙山有感》
李夢龍
编辑

臥看陰晴頃刻分,荒村落木隔窗聞。天昏野樹千家 雨,泉響空山萬壑雲。可憐谷口三春老,肯錄河陽半 策勳。得句無人能會意,清新不讓鮑參軍。

《竹下獨酌望蒙山有懷》
董仲言
编辑

獨酌蕭蕭對此君,幽居荒僻斷知聞。窗含細雨當空 織,水入微風起亂紋。仙去不來徒極目,夢回猶自帶 餘醺。羨門鬼谷今何在,惟有青山共白雲。

《蒙山疊翠》
公躋奎
编辑

名山高並已無多,此去遙天能幾何。雨過煙光明翠 黛,日斜樹色映青螺。斗牛森列仙峰近,虎豹參差鳥 道訛。安得拂衣凌絕頂,白雲叢裏發《長歌》。

《前題》
杜洽
编辑

小魯名高自昔稱,連雲一帶翠華平。嵐光初變芙蓉 色,碧落遙懸河漢明。望斷武陵春命棹,夢回緱氏夜 聞笙。如今轉憶元公隱,含景蒼龍薄暮清。

《雨後登蒙山》
李廷厚
编辑

崚嶒山勢俯重樓,萬壑生寒宿雨收。藜杖自將雲影 亂,巖花獨對鳥聲幽。魯疆入望煙如織,岱色浮空翠 欲流。邂逅《大觀》天地盡,不知人世有《瀛洲》。

《蒙山》
公一揚
编辑

芙蓉千疊繞銀河,秀出東蒙翠不磨。好是春來新雨 過,石華香結白雲多。

蒙山部紀事 编辑

《太平御覽地部》老萊子隱於蒙山之陽,以葭為蓋,蓬 為室,岐木為床,蓍艾為蓆,衣縕飲水,墾山播植。楚王 親至其門,方織畚。至去有間,其妻戴畚菜挾薪而至, 問車馬跡之多,答曰:「楚王。」妻曰:「可食以酒食者,可加 以鞭箠,可授以官祿者,可隨以鈇鉞。先生受人官祿, 為人所制,妾不能為人所制也。」妻乃戴畚菜而去。 《水經沂水注》「桑泉水又東南,右合蒙陰二水,水出蒙 陰山,東北流。昔琅邪承宮避亂此山,立性好仁,不與 物競,人有認其黍者,捨之而去。」

《太平廣記》:「蛇部魯國費縣蒙山上有寺廢久。民欲架 堂者,輒大蛇數十丈出來驚人,故莫得安焉。」

蒙山部雜錄 编辑

《圖書編》:「按《帝王世紀》云:『少昊自窮桑都曲阜』。註謂窮 桑在魯東蒙山,屬魯地。未知是否。」

《見聞搜玉》:蒙山頂有白雲巖產茶,黎陽王有詩:「聞道 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碎剪先春葉,石 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蒙山部外編 编辑

《新泰縣志》:「宋賀元修道東蒙不死。宋真宗東封,謁於 道左曰:『晉水部員外郎。賀元再拜而去。蘇軾寄詩:『生 長兵間早脫身,晚為元祐太平人。不驚渤海桑田變, 來看龜蒙漏泄春』』。」又詩:「曾謁東風玉露塵,幅巾短褐 亦逡巡。行宮夜奏空名姓,悵望雲霞縹緲人。」

賈文,號成公,幼而好道。政和間,遇呂純陽,與之遊,遂 能作詞章,洞知禍福。上召見,賜以紫衣而歸,年七十 四。一旦雲鶴集庭,仙化去,有祠在蒙山玉虛觀《蒙陰縣志》:蒙山白雲巖有異人徐雙宜,精道術。一夜 有三四小盜來竊其衣物,及出庵,行不數武,足皆不 能動。至曉,徐至其前,笑曰:「爾輩胡不走?」盜跪泣:「願留 故物」,乞饒蟻命。徐乃放手訣麾去。盜叩謝曰:「此後再 不敢犯吾師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