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24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十四卷目錄

 徂徠山部彙考

  圖

  考

 徂徠山部藝文

  徂徠夕照         明戴經

 徂徠山部紀事

 新甫山部彙考

  圖

  考

 新甫山部藝文

  新甫山懷古       明王應修

  春日登新甫山       趙希忭

  新甫擁翠         李春萼

  登新甫山         高如山

  前題步韻          孫述

  前題步韻         李思孝

  前題步韻         張相漢

 新甫山部紀事

 長白山部彙考

  圖

  考

 長白山部藝文一

  醴泉寺記        明楊夢袞

  翔鳳庵記          前人

  重修范公祠記       申時行

  仙燈記          張延登

  長白祠記          前人

 長白山部藝文二

  望長白山紀懷       明薛瑄

  長白晴嵐         張公直

  尋醴泉寺舊跡       王象春

  再遊醴泉寺         前人

  醴泉寺二首        楊夢袞

  秋初登長白山       劉一相

  范公祠           陸釴

 長白山部紀事

 長白山部雜錄

 長白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十四卷

徂徠山部彙考徂徠詩本文作徂徠傳作徂徠水經注作徂徠又作徂崍俱仍其舊

编辑

《魯頌》
之徂徠

编辑

徂徠山在今山東泰安州泰山之南,亦曰「尤崍山。」

徂徠山圖

徂徠山圖

按:《詩經魯頌》「閟宮:徂來之松。」《徂徠》山也。

按《水經汶水注》:「汶水又西南流,逕徂徠山西,山多松 柏,《詩》所謂徂徠之松也。」《廣雅》曰:「道梓松也。」《鄒山記》曰: 「徂崍山在梁甫奉、高博三縣界,猶有美松,亦曰尤崍 之山也。」赤眉渠帥樊崇所堡也,故崇自號尤崍三老 矣。山東巢父廟,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許步,三 道流注。一水東北沿溪而下,屈逕縣南,西北流入于 汶。一水北流,歷澗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逕陽關亭南,又西流入于汶。

按:《詩地理攷》《魯頌》徂來。《郡縣志》。「徂來山亦曰尤來山, 在兗州乾封縣。」今奉符縣。

按《山東通志山川》:徂徠山在泰安州南四十里,《詩》:「徂 徠之松是也。上有紫源池,又有玲瓏山、獨秀峰、天平 東西二寨,下有白鶴灣,宋石介築室其下,號徂徠先 生。」

按《濟南府志山川》:「徂徠山在泰安州岱嶽南七十里, 嶽之案山下有白鶴灣,唐李白、孔巢父、韓準、裴政、陶 沔、張叔明隱此,號曰竹溪六逸。」餘同《通志》。

按《泰安州志山川》,徂徠山在岱岳南三十里,白鶴 灣作「白河灣。」餘同《通志、府志》。按諸志所載道里遠近不一各就其所向道里

言之,宜以《通志》為是。

徂徠山部藝文

编辑

《徂徠夕照》
明·戴經

编辑

《徂徠》猶種魯人松,落日蒼蒼萬古風。龍挾雲還巖石 潤,蟾隨霞上海天空。也知虎豹潛林外,自喜芝蘭滿 谷中。兩眼簿書真俗吏,山靈不語笑吳儂。

徂徠山部紀事

编辑

《唐書孔巢父傳》:「巢父字弱翁,少力學,隱徂徠山。永王 璘稱兵江淮,辟署幕府,不應。」

《李白傳》:「白字太白,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 道,不應,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 居徂徠山,日沈飲,號竹溪六逸。」

《宋史石介傳》:「介字守道,兗州奉符人。進士及第,歷鄆 州、南京推官,後罷為鎮南掌書記。代父丙遠官,為嘉 州軍事判官。丁父母憂,耕徂徠山下,葬五世之未葬 者七十喪。以《易》教授于家,魯人號介徂徠先生。」 《泰安州志》:「許衡字仲平,河內人。金季兵亂,避地徂徠、 泰山間,扁其室曰魯齋。」

新甫山部彙考

编辑

魯頌之新甫

新甫山在今山東濟南府新泰縣西北四十里,連萊 蕪縣界,一名「小泰山」,又名「宮山」,其三峰為「義山。」

新甫山圖

新甫山圖

按:《詩經魯頌·閟宮》:「新甫之柏。」新甫山也。

按:《詩·地理攷》《魯頌新甫》。《後魏志》魯郡汶陽縣有新甫 山。《九域志》。襲慶府有新甫田。《通典》:「漢汶陽故城,在 兗州泗水縣東南。」

按《濟南府志輿地志》,新甫山在新泰縣西北四十里, 連萊蕪界。詩曰「新甫之柏」是也。高峰插天,盤結百餘 里,蒼翠若畫屏,泰山之左翼也。舊名小泰山。上有雲 衝岫,下有毬杖壑,西有水寨溪、五雲澗。西北有千人洞,深遠不可測,峰前有雲孤寺,漢武帝封禪于此,見 仙人跡,建離宮于上,遂改名宮山築望仙臺,有石鞦 韆架猶存,宋常曾《記》云:「武帝易小泰山為宮山,封三 峰為義山,其義山之北曰黃嶺,下有洞極深,今土人 呼曰蓮花山。」按山東通志作宮山語與此同但新甫名目不載故不另錄 按《新泰縣志山川》:「新甫山在縣西北四十里,為縣八 景之一,曰新甫擁翠。」餘同《府志》。

新甫山部藝文

编辑

《新甫山懷古》
明·王應修

编辑

新甫傳聞久,登臨始見奇。懸崖高𡽱嵲,斷石迥參差。 空翠群峰濕,微茫一徑危。攀藤雲拂袖,藉草露沾肌。 斤盡魯侯柏,苔殘漢武碑。山僧聊共話,谷鳥暗相窺。 壁古龍蛇剝,林深麋鹿馳。汲泉供茗碗,敲火爇松枝。 寂寞探元意,凄涼弔古詩。滄桑不可問,丘壑有餘思。

《春日登新甫山》
趙希忭

编辑

春山春望鬱蔥蔥,矯首層巒切太空。問俗久傳秦禪 地,逢人爭道漢離宮。三峰時吐嵯峨月,萬木長交淡 蕩風。最是憑臨情不厭,尊前青眼更誰同。

《新甫擁翠》
李春萼

编辑

三峰盤鬱白雲深,月照離宮弔漢秦。仙跡渺茫無處 覓,荒苔鮮綠幾經春。

《登新甫山》
高如山

编辑

萬壑風聲萬樹秋,憑虛弔古此淹留。離宮寂寞山如 舊,洞府泬寥客自愁。突兀三峰天際出,潺湲一水月 明幽。坐來飛動思鶴背,僧在孤雲可見不。

《前題步韻》
孫述

编辑

《滿谷》西風滿目秋,登臨勝概白雲留。秦王舊跡煙霞 鎖,漢帝遺宮草木愁。綠水鳴煙逐澗曲,碧峰排戟插 天幽。深山深處無過此,未審征徭可避不。

《前題步韻》
李思孝

编辑

《紅葉》蕭蕭楓樹秋,野心仍被野雲留。清泉白石聊相 晤,野草閑花任自愁。風急寶坊松籟響,雨殘枯木鳥 聲幽。仙臺蕪沒堪惆悵,甘露還應再降不。

《前題步韻》
張相漢

编辑

遠山蒼漭淡如秋,濟勝情從屐齒留。魯柏傳來空弔 古,漢雲飛去若為愁。嵐光翠潤盈盈滴,苔蘚斑痕處 處幽。我欲凌峰閒自問,「年年山色可同不。」

新甫山部紀事

编辑

《新泰縣志》:「明興恭宮山大明寺僧苦行遊方,遇異人 傳道,得釋迦三昧火。」

長白山部彙考

编辑

濟南府之長白山

長白山在今山東濟南府,跨長山、鄒平、章丘、淄川四 縣之地,或曰「即古之肅然山。」周六十里,高二千九百 丈。其南之高峰曰杈枒山,又曰「東陵山。」北之高峰曰 會仙山。其最高者曰摩訶頂。與摩訶頂相望者為白 雲山。南嶂至大峪山、玉濟山,北抵石戶頂、玩湖頂、九 龍山,東南為柱子山,皆其支也。

長白山圖

長白山圖

按《圖書編》《山東山考》:「長白山在長山縣南三十里,因 此山雲氣長白,故名。西南又有大湖山,二山並有石 室敗漆船,上有記,皆謂堯時物。」《元和志》:「於陵城西長 白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昔陳仲子夫婦隱此, 宋范文正公讀書寺中。」

按《山東通志山川》:「長白山在濟南府長山縣西三十 里,跨鄒平縣界,又名會仙山,山中雲氣長白。」《抱朴子》 云:「泰山之副嶽繡江,發源於此。」《元和志》曰:「山阿有醴 泉寺,即范文正公讀書堂。」

按《濟南府志山川》:長白山跨連四縣之界,其東北屬 長山,北屬鄒平,西南屬章丘,東南屬淄川。此山以北, 平曠無際,直達燕京。長白諸峰,羅列插雲,故自北方 來者,於三百里外望見之焉。《酉陽雜俎》云:「古肅然山 也。」按史稱漢武帝元封元年四月乙卯封泰山,丙辰 禪泰山下趾東南肅然山。今長白山去泰山東北三 百里,非一日可至。《金史》云:「肅然山在萊蕪」,明非長白 矣。又繡江源出章丘百脈泉,在長白山南遠甚。《元和 志》云:「長白山周六十里。」今按:此山東西徑六十里,南 北半之。

杈枒山在章丘縣東五十里,長白迤南之高峰也,亦 名東陵山。山勢巉巖,怪石林立,石多土少,孔竅皆通, 一窟著火則遍山生煙。堪輿家謂「長白龍脈,自泰岱 來此」,初入長白之第一峰云。山之西有孤石大夫祠, 東連玉清山,接淄川界。

會仙山在鄒平縣西南一十五里,長白迤北之高峰 也。其勢巉巖秀拔,形若覆敦。舊傳歲以三月三日為 清明節,則群仙來集,仙燈夜見。土人云,每歲二三月 之際,天氣寒栗,風起霧合,此夜定有仙燈,不必清明 節也。上有玉皇閣,有金母祠。轉而南下有宣風洞,或 云旋風,或云先鋒,登山之總路也。有上書堂,范文正 公亦曾讀書於此。范公泉,泉水巖下,四時不涸。其側 為貓頭峰,前為狻猊峰,皆以形似得名。南向東轉,崇 巒屏列。其陰為羅圈峪,最為險峻,土人避兵處。 摩訶頂,在會仙山東南,長白之最高峰也,上有塔,有 禪院。其陽為三山峪,屬章丘縣。其東為回路峪,《齊乘》 名葫蘆峪,沙河出焉,屬長山縣。

大峪山自羅圈峪委折而東,有超壑峪、種金頂、劈尖 頂、水尖頂、桃花峪。此長白之南嶂也。北嶂則自會仙 以東為老人峰,俗名黃姑山。又東為鍛砧峰,當縣治 正南十三里,又名印臺山。兩嶂之間,謂之大峪。峪。有 二十四村,良田滋焉,甘泉出焉,佳樹所生,百果時熟。 有象山在劈尖頂北。松山在象山北。有峪勝庵原名 「柳家庵。」明崇禎中,僧圓湖創修四廟,皆山澗環流,北 與書堂上下遙對黃谷庵、生生庵,皆大峪之勝概也。 石戶頂,在會仙山北,兩峰巉巖對峙,澗崖滴水不絕, 名「滴水崖。」北峰尤險峻,可以避兵。

《玩湖頂》山頂可西望湖光,故名。或云「萬戶頂」,上可容 萬戶也。下為魯家泉,在鄒平縣西南十里,澗水幽折, 林壑最勝。

九龍山在鄒平縣西十五里。《長白》支脈北出,蜿蜒若 龍頂。道經其上第五、六峰之間為搭山道,步與騎可 陟。第六、七峰之間為啞婦口,或稱「隘阜口」,車輜之所 由也。

白雲山在淄川縣西北五十里,原名玉皇頂,上有玉 皇宮,有元君祠。西與摩訶頂相望,為長、白兩高峰。俯 視會仙山,遙見泰岱于眾山之外,以山脊為界,南屬 淄川。山半有泉,有張先生書院,元張臨教授也。有青 山、箕山、雪山諸峰。北屬長山,為天井峪。峪壁石龕曰 朗明洞,泉覆洞門注下,曰天井泉。其西北曰豁坂,有 卸甲洞。

「玉清山」,長白之南嶂也。「青嶂」泉出其陽。

柱子山在長白山東南,孤峰如柱。

按《章丘縣志山川》:「長白山在縣東三十里,古肅然山, 高峻秀拔,遠望蒼翠參差,如筆架之狀,故人呼為筆 架峰」,根盤甚大,山連鄒平界,今入鄒平。昔范文正公 隱處長白山即此山。上下二書堂在黌堂嶺會仙峰 下。公母嫁齊,居秋口公,讀書此山,相去百里。

按《淄川縣志山川》:「長白山縣西北五十里,以雲氣常 白,故亦曰常白也。跨連四縣,長山位其東,鄒平當其 北,章丘在其西,而山之陽則在淄川,朝旭夕煙,絪縕 萬狀。」元張長白先生臨書院在山半東南麓。

按《鄒平縣志》山川,長白之名,見於史志者,《魏書》在東 魏郡博平縣,劉宋所僑置之縣也。《隋書》在章丘縣,《金 史》在章丘、長山二縣。今實盤踞四縣,聯峰蒼翠,透入 雲表,而委折不盡者,皆為長白。此山以北,平曠無際, 直達燕京。

「摩訶頂,自杈枒下而起黌堂嶺,嶐嵷而來,復下起此 頂。長白群峰,惟摩訶頂為最高。爰自泰嶽作鎮東維, 分巒劈岫,委蛇斷續,遙挹滄海,其中迴盤蘊蓄之處, 隨路作州邑村鎮。於此特起一峰,嵯峨端秀,南北列障,環踞四邑。委三山峪而西下為章丘,聯白雲峰而 南下為淄川、落回路峪,界以白條河而東下為長山。 由白雲山東北下而復起,為于茲山,又起為黃山,鬱 紆為鄒平。其正北直下為大峪,迤右數峰,連行十餘 里,復起為會仙山,為鄒平之屏障。」則此摩訶頂者,實 四邑中峰也。峰頂平廣,上有石塔。曾有戒僧卓錫於 此。闢東西南山路三道,啟建禪林,諸方來瞻禮者甚 多。金布寖廣,闍黎益眾,造萬佛殿、大悲閣,法鼓鯨鐘, 皆極體勢,嵷嶐絕巘,遂成勝地。峰半出雲,時時接會 仙山頂,俄而諸峰,咸鎖靉靆。山之稱為「長白」者,蓋以 此也。《摩訶出雲》,為邑十六景之一。

會仙山城西南十五里。峰高差與摩訶並,巉巖秀拔, 形若覆敦。登仙之道,南由大峪書堂,北由魯家泉風 門道,近頂數里,峭立險仄,非攀緣則不能上。登峰復 視長白支脈,蜿蜒在目,列邑畦𤰝如畫。遙望泰岱,隱 隱萬峰外,然非霽日則不見也。雲覆山頂,不崇朝,大 雨溥遍諸邑,俗謂「會仙戴帽。」若山頂無雲,雖雨不久。 峰頂有玉皇廟、金母祠,《誌》稱此峰群仙所集,故名會 仙。歲以三月三日清明,則仙燈夜見,狀如星光爝火, 大者如盤盂,飄緲空際,時遠時近,乍開乍合,如人持 蠟炬以行者許時方沒,實異景也。《記》稱:燈光如白鏐, 每起金母祠,因以會仙。金燈為邑十六景之一。 白雲山城南三十里,高五里遙,自摩訶連下數峰,或 曲如屏,或直如扆,層折東去,遙蔽縣城。

老人峰自會仙峰東下,逶迤半嶺,巨石錯立如老人, 俗名黃姑山,又稱為石翁石婆居。邑丁方形家占為 壽考之徵也。石勢離奇精健,蓋有異焉。為邑十六景 之一。

鍛砧峰城南十三里。自老人峰落下,東來復起。此峰 形如覆斗,頂中突起一石,狀如鍛砧,鐵色削成,高可 三丈,廣坐百人,當縣治南面,形家取為照山,有印臺 之象,又稱為印臺山。日當正午,其影倒於山麓,端正 渾方,木陰交錯,明如篆籀,時許不移,為邑十六景之 一。由此轉入西,則大峪也,俗又謂「轉角堆。」沙河環其 麓,自會仙東行至此,蓋「長白《北嶂》」也。

《種金頂》自摩訶北下為羅圈峪,委折而東為超壑峪, 起為此峰,又起劈尖頂,又起水尖頂,下則桃花峪。此 蓋長白南嶂也。

大峪摩訶,北面落下,會仙,南面復起,其中所限巨壑 也。北人謂山谷為峪,而俗即通稱此兩山為大峪山。 峪中有二十四村。《通志》云:「大峪高廣幽深,中多良田 佳木,村落所聚。大則數十家,小不過數椽。崖石詰屈, 徑路崎嶇,中產桃李、杏、柿、棗、栗、胡桃之屬甚多。有老 栗一株,古幹扶疏,廣蔭數畝,誠數百年物也。張華東」 立碣識之,題曰「古栗老友。」其間峰壑幽淨,泉石淡妍, 為邑十六景之一。

長白山部藝文一

编辑

《醴泉寺記》
明·楊夢袞

编辑

長白山最勝處在醴泉一寺。寺據山腹,負陽而抱陰, 三面青嶂,北面空闊。入山取道有二:東北來滸山鋪, 西北來青陽店,山麓綿遠,行數十里,以漸而高,翠微 中萬木蒼蒼,乃醴泉寺也。寺有范文正公祠,祠面南, 祠後佛殿,面北,如尻相對。殿臺高數尺,臺北有閣,登 而眺焉,蒼翠環抱,撲人眉睫。北望莽莽蒼蒼,有瀦水 曰滸山濼,內有菱芡蓮藕之屬,每遇秋高,鶴鸛水鳥 群集喧呼,宛然澤國也。寺東崖間有方池,鐫「醴泉」二 字,好事者覆以亭,今廢。寺西有澗,日夜潺湲,自南山 而來,且斷且續,莫得其源。入春,山溜泠泠,到處流溢。 僧引而灌蔬,亦引入院宇中。遵澗南行三四里,澗窮 懸崖,石罅中有水下滴,纍纍如貫珠,旁有積雪,春夏 不消。澗水蓋出於此,至穴地,小泉埋沒於草根木葉 間者甚多,脈脈汨汨,匯為一流,注澗中。掬而飲之,味 甘芳,不亞中泠。惠山醴泉所由名也。南嵒上絕險處 有石洞,可容三兩人。四旁亂山無數,人跡不到,惟一 鳥道可側足行,相傳為文正公讀書處,俗呼「下書堂 寺。」兩旁僧居四五十舍。山有祭田,供文正公春秋俎 豆,耆宿遞主其事。祭之日,令君臨焉。文正公讀書寺 中,畫粥斷虀事最著,學士大夫至今慕之,四方來遊 者不絕,壁上題詠,玉石錯雜。僧稱公為「范爺」,稱其祠 曰「聖人殿」,尸祝之若畏壘然。隆中抱膝,峴首墮淚,又 何讓焉?此山泉甘木茂,谷中產柿栗胡桃之屬,澗中 魚蝦「歷歷具介而已。蟹僅錢大,亦可噉。第山田瘠确, 治生為難。又蓏蔬稀少,酒脯更乏。客至沽酒,必抵青陽店,往返二十餘里,所喜者塵囂不及,堪以習靜。余 於萬曆己酉,與二三同志曾結社其中,丁巳春復往 遊,居半歲許,空門晝永,鳥聲上下,樹色參差,玉笙鐵 笛,時時斷續。劃然長嘯,手弄潺湲,身臥煙霞」,真可樂 而忘返矣。

《翔鳳庵記》
前人

编辑

長白之西有迦峪,地狹而境奇。客自西來,不見庵,并 不見峪。及山。半懸崖上,稍稍見場圃之屬。折而北,有 松扉掛空翠間,曰「翔鳳。」庵及扉又東折,躡蹬而上,則 僧居也。茅屋不甚高,而楚楚可愛。每數椽別為一院, 高下相間,層層有致。下處矯首仰觀,人在樹杪間,憲 牖縹緲如僊居。高處俯身憑欄,則茶煙一縷,自香積 中起,如畫地閴寂,俗客不到。余昔遊其庵,所謂興上 人者,慇勤甚。屋中說淨几一張,垂簾出殽核,烹茗而 薦。壁上有名公題詠,往往得佳句。庭除散步,樹陰鳥 語之外,寂無見聞。峭壁嶙峋,環抱斗室,居者不扃而 嚴。佛殿一區,小而潔。上人曰:「新為之。」檀越氏,梁鄒張 封公也。庵外有農三五家,懸崖置屋,僧之園,丁佃夫 也。崖下有水,四時清澈,掬而飲之,若瓊槳然。自興上 人沒而水涸。

《重修范公祠記》
申時行

编辑

濟南之屬邑。鄒平治中有山,嶐然負陽而抱陰,綿亙 聳拔于兩山之間者,長白山也。山之前有溪,淵然而 渟泓,其左有泉,滃然而湧出,藂林蔚薈,枕山而帶溪 者,醴泉寺也。去寺不數武,廟宇巋然,言言翼翼,肖像 而俎豆其中者,宋范文正公祠也。蓋聞父老言,「公自 吳中從母之長山讀書,山中嘗見白鼠,探其穴得金 不取。去之日,以告守僧,僧得金,遂拓其寺。」公仕宋為 名臣,稱百代殊絕人物。而茲山其藏修之地,人所景 行而仰止,斯寺所以存,而祠所繇建也。祠刱於至元 間,歲久蕪廢。正德中,憲副王君哲重建于寺之南,南 向,益以祭田,距今垂百年矣,漂搖摧剝,浸失舊觀。干 是,戶部郎新城王君昆季,以嘗讀書其中,乃率其子 弟及鄉之人倡義修葺。而鄒平令王侯點、章丘令游 侯漢龍,各出資佐之。殿堂門廡,黝堊丹漆,咸復其故。 以某月日興事,某月日竣工。工部公以使事來吳,屬 余記。余按《宋史》,公風節在朝廷,威名在疆圉,循良之 政在都國,仁恩義澤在鄉里與族之人。而其經世大 旨曰:「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公之希古聖賢,身任 天下之重者以此。然天聖、慶曆之間,公嘗進《百官圖》, 對天章閣,經略西夏,所謂振恥扶敝,規政之闕失,折 衝禦侮于行間,蓋蒿目怵心,深思而極慮,憂未嘗一 日釋于懷。而公執政無何,再遭貶謫,朋黨之論遂起。 方召用而捐館舍,香山綠野之致,茫乎無聞。則公所 謂樂者,固未嘗一日目睹之而身遘之也。古之大臣, 肩鴻鉅而歷險艱,能必之己,而不能必之天,類如此。 雖然,秉彝好德之心,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不以 更世易代而淪沒。公逝且數百年,而純忠大節,崇德 茂勳,使山陬海澨,衿紳襏襫之倫,家謳而里誦;即蘧 廬暫寄唔咿《呫嗶》之區,方且慕循其跡,想見其風采, 顧瞻祠宇,彽徊而不能去。蓋金石可銷,陵谷可徙,而 功名不可滅。名者,造物之所寶也。限公以一時有涯 之樂,而𢌿公以百世無涯之名,所謂「天篤之」者,非邪? 公所至有祠,幾滿天下,而此則齊魯之鄉,古所稱嫻 于文學、斌斌質行者,將無有聞公之風而起紹明其 學術而興建事功,庶幾先「憂後樂」之遺範者乎?是公 之功德奕世而彌光也。夫酬德而報功者,祠也;公之 祠與溪山而並永也,固宜。

《仙燈記》
張延登

编辑

會仙山在鄒平西南十五里。舊傳,月重三有仙燈見 金母祠前,先祖封吏部郎疊峰翁曾見之。庚申春,余 自京請沐歸,道人陳六吉來謂曰:「仙燈近年數見,茲 維其時,盍往觀之?」遂約友人同往。時桃杏花盛開,爛 灼山谷,士女裹糧不絕。日夕,至山前翠微之上書堂 小憩,度漏下可二鼓,出祠後半里,露坐候望。時四野 昏黯,狂颸忽作。道人曰:「風伯戒途,燈兆也。」良久無所 睹,余意倦欲返,一僧忽呼佛曰:「彼非燈乎?」余瞥視,則 見一燈,色如白鏐,自西向東,去山不二尺許,飄渺行 如人,導者已懸空如月,漸如星而沒。方共稱異,友人 噱呼曰:「西南霧中紅蓮花現。」余錯愕不及視。歎咤間, 忽見谷口爛爛如列星,無何,山頂放大光明,高千餘 丈,螢紅爝燄,朱燼煇煇,千枝萬縷,如纓絡,如幢幡,如 羃如屏,合而忽迸,非煙非雲,燭龍吐照,翳陽復旭,莫 得而名狀之矣。從人誦佛山谷,響答,咫尺身在蓬瀛, 不知奇遇之至是也。次早,山上道士至,云「山頂百餘 人見山南燈。」及問以山頂燈,不知也。蓋山上人身處 燈中,不自見,正如余處山下,又不能見山南燈也。如 意寶珠,四面滿光,隨人照取耳。余考《傳記》,蛾眉山中 天晴,雲湧銀濤,五釆如輪,謂之佛見。夜半有光熠熠, 來自天際,謂之聖燈。豈其是耶?然竟不知其何理。友 人曰:「揖金母,拜木公。」人不識,惟張子房知之。余遜謝因圖而為之記。

《長白祠記》
前人

编辑

鄒平邑南十里許,層巒疊嶂,綿亙如翠屏者,長白山 也。元有張公臨者,字慎與,嘗讀書山中,淹貫經史,教 授生徒,千里負笈,三徵不起,稱長白先生。明興建徵 士坊以旌之。縣東七里,相傳為先生讀書故址。成化 間,縣尹李公即其地建祠,延登曰:「余生也晚,聞見淺 眇,先生善言遺行,搜羅無所表見。惟元太史明善,為」 先尹《完顏去思碑》內稱「與齊處士張臨善。」及閱《楊廉 夫集》,載先生至元間由丘園官至祭酒,狀元張夢臣、 中丞張朴、大參張誠等,皆先生門人之顯者。豈先生 初年於順帝徵薦儒臣,不得已暫出,後見世亂,遂棄 官歸,如晉陶靖節者哉?不然,元太史與先生同時國 初,去元未久,何稱處士、徵士?里人高「其義,至今不忘 也。」余一日登長白山五龍池,上有三賢祠,中祀伏生、 范文正公并先生而三。夫伏生口授遺經,羽翼絕學, 希文流寓醴泉,後相宋室,厥功爛焉。兩公誠為不朽。 先生遺榮歸埜,授徒自樂,不必著述乎文章,聲施於 竹帛,而惟自甘澹靜恬讓處,夷然托行隱君子之列 焉。百世之下,聞風而俎豆之。古稱「太上立德」,豈其人 與?

長白山部藝文二

编辑

《望長白山紀懷》
明·薛瑄

编辑

山迴長白重經過,十世懷賢意若何。飯粥事空荒古 寺,讀書聲歇暗煙蘿。中朝德業應難及,西夏勳名更 不磨。向晚憑誰話憂樂,柏臺風靜月明多。

《長白晴嵐》
張公直

编辑

紅崖翠巘畫屏幽,隱隱嵐光豁醉眸。滿澗碧流寒漱 玉,一川煙樹冷涵秋。山花無主開連野,林鳥多情語 不休。惆悵詩成歸路晚,海蟾飛影過西樓。

《尋醴泉寺舊跡》
王象春

编辑

佛日曇雲奈老何,殘碑世代苦敲磨。殿頭《寶誌》身猶 活,牆下《貞元》字未磨。松榦不如苔繡古,詩題爭似鳥 聲多。太平漸入兵戈裏,神物何神與護呵。

《再遊醴泉寺》
前人

编辑

「十年蹤跡了無憑,寺有前緣得再登。」屋後半枯紅葉 樹,廊西已盡白頭僧。如人老石疑能語,過夜寒雲結 作冰。更約明春三月雨,桃花滿澗躡垂藤。

《醴泉寺》
楊夢袞

编辑

東風吹雨入僊家,何物緋桃綻彩霞。地暖由來花爛 熳,林深一任月橫斜。千尋絕壁猿啼樹,百道清泉客 試茶。坐對山僧傾斗酒,寒雲片片繞袈裟。

其二            ,《前人》。

空山寂歷晚煙消,策杖翛然過小橋。雲水爭開摩詰 畫,風林漫掛許由瓢。禪方夜靜天光渺,樵徑霜清木 葉凋。歸到洞窗誰作侶,懶殘好把芋重燒。

《秋初登長白山》
劉一相

编辑

長白山色連溟涬,遙天流覽將搜並。左揮滄海浸青 齊,《右招》欲捫華山頂。瀦水風清作鏡搖,掩映三峰勢 如鼎。紫氣黃華郁且芬,玉露深秋好注茗。朅來彷彿 歷太清,逍遙六幕遊仙迥。年去年來只此山,領略煙 霞神炯炯。沆瀣堪從肺腑收,幻景茫茫常自醒。

《范公祠》
陸釴

编辑

寺門煙霧藤蘿障,丞相祠堂松檜開。地湧靈泉千澗 落,僧傳香火百年來。調羹業著留青史,洗墨池空長 碧苔。夜靜孤峰明月上,鐘聲偏到讀書臺。

長白山部紀事

编辑

《長山仙釋志》:「晉元陽子長白山人,得《金碧潛通》一書 於伏生墓中,衍為還丹訣。修真于華陽宮,十九年仙 去。在山時,人不見其飲食,惟晝夜燃香,香不用火,而 氣味達于城市。」

《魏書辛子馥傳》:「長白山連接三齊瑕丘之界,多有盜 賊。子馥受使檢覆,因辨山谷要害,宜立鎮戍之所。又 諸州豪右在山鼓鑄,奸黨多依之。又得密造兵仗,亦 請破罷諸冶,朝廷善而從之。」

《長山兵燹志》:「隋大業六年,鄒平人王簿據長白山,嘯 聚剽掠。十二年,王世充率師破之。」

《長山人物志》:「宋范仲淹字希文,本蘇州人。幼孤,受撫 于長山朱氏,因名朱悅。舉進士,始復原姓名。初年修 學于長白山,釀泉僧舍,日作粥一器,畫四塊,早晚斷 虀啖之。一日得窖金覆之,不取亦不言。後公為西夏 帥,寺廢于火,僧詣公乞助,公告以埋金處,發之,得貲 數萬,寺得再興。後公帥青州,道經長山,父老迎於城」 西,禮恭甚,因名其地曰禮恭坡《章丘縣志》:「長白山寺內有范公仲淹祠。舊說公母嫁 齊,居秋口,公讀書此山,相去百里,往來省親,劬甚。後 知青州,優人戲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口到長山一 百』。公悲感不自勝。秋口在今顏神鎮。」

《歷城縣志》:宋末長白山寇李全雄,兵五萬,據有全齊、 金、元、宋三國,視其左右,顧以為重輕,皆其妖婦楊妙 真所為。及敗,乃曰:「梨花鎗二十年無敵于天下,非戰 之罪也。」

長白山部雜錄

编辑

《太平御覽》:「長白山,陳仲子夫妻隱處。」郭氏《述征記》曰: 「長白山能興雲雨,西南有大湖山,二山並有石室,敗 赤漆船,上有記,皆謂堯時物。」

長白山部外編

编辑

《酉陽雜俎》:「長白山,古肅然山也。」一作蕭慎峴南有鐘鳴燕 世桑門釋惠霄者,自廣固至此峴,聽聲稍前,忽見一 寺,門宇炳煥,遂求中食。見一沙彌,乃摘一桃與霄,須 臾又與一桃語霄曰:「至此已淹留,可去矣。」霄出迴顧 失寺。至廣固,見弟子,言失和尚已二年矣。霄始知二 桃兆二年也。

長白山西,有魏夫人墓。魏孝昭之世,搜揚天下才俊。 清河崔羅什,弱冠有令望,被徵詣州,夜經於此,忽見 朱門粉壁,樓臺相望。俄有一青衣出,語什曰:「女郎須 見崔郎。」什怳然下馬,入兩重門內。有一青衣通問引 前,什曰:「行李之中,忽蒙厚命,素既不敘,無宜深入。」青 衣曰:「女郎乃平陵劉府君之妻,侍中吳質之女。府君 先行,故欲相見。」什遂前入,就床坐,其女在戶東立,與 什敘溫涼室內,二婢秉燭,呼一婢令以玉夾膝置什 前。什素有才藻,頗善風詠,雖疑其非人,亦愜心好也。 女曰:「比見崔郎,息駕庭樹,嘉君吟嘯,故欲一敘玉顏。」 什遂問曰:「魏帝與尊公書,稱為元城令,然否?」女曰:「家 君元城之日,妾生之歲。」什乃與論漢魏時事,悉與《魏 史》符合,言多不能備載。什曰:「貴夫劉氏,願告其名。」女 曰:「狂夫劉孔才之第二子,名瑤,字仲璋。比有罪被攝, 乃去不返。」什乃下床辭出,女曰:「從此十年,當更相逢。」 什遂以玳瑁簪留之,女以指上玉環贈什。什上馬行 數十步,回顧乃一大塚。什屆歷下,以為不祥,遂請僧 為齋,以環布施。天統末,什為王事所牽,築河於垣冢。 一作垣家遂與幕下話斯事於濟南奚叔布,因泣下曰:「今 歲是十年,可如何也?」作罷,什在園中食杏,惟云「報女 郎信。」俄即去,食一杏未盡而卒。什十二,為郡功曹,為 州里推重。及死,無不傷嘆。

平原縣西十里,舊有杜林。南燕太上時,有邵敬伯者, 家於長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書,言:我吳江使也,令 吾通問於濟伯,今須過長白,幸君為通之。仍教敬伯 但於杜林中取樹葉投之於水,當有人出。敬伯從之, 果見人引入。敬伯懼水,其人令敬伯閉目,似入水中, 豁然宮殿宏麗。見一翁,年可八九十,坐水晶床,發函 開書,曰:「裕興超滅。」侍衛者皆圓眼,具甲胃。敬伯辭出, 以一刀贈敬伯曰:「好去,但持此刀,當無水厄矣。」敬伯 出,還至杜林中,而衣裳初無沾濕。果其年宋武帝滅 燕。敬伯三年居兩河間,夜中忽大水,舉村俱沒,唯敬 伯坐一榻床,至晚著岸下看之,乃是一大黿也。敬伯 死,刀亦隨失。世傳杜林下有河伯家。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