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06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六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六卷目錄

 大滌山部彙考

  圖

  考

 大滌山部總論

  臨安縣志大滌山辯

 大滌山部藝文一

  重修天柱觀記       唐吳筠

  天柱觀記        五代錢鏐

  洞霄宮碑記        宋陸游

  白鹿山房記        明葉林

  洞霄遊記         黃汝亨

 大滌山部藝文二

  大滌洞         唐白元鑒

  遊大滌山         宋楊傑

  大滌山          魯元翰

  大滌山二首        錢景諶

  大滌山          陳宗古

  遊大滌山          王溉

  大滌洞          徐安國

  遊大滌           鄧朴

  遊大滌山         李延忠

  大滌山           程俱

  前題           葉紹翁

  前題            鍾穎

  前題           明鄒濟

 大滌山部紀事

 大滌山部雜錄

 大滌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六卷

大滌山部彙考 编辑

餘杭之大滌山

大滌山在今浙江杭州府餘杭縣城西南十八里,高 六百九十餘丈,週迴五十里,其山一名大壁山,一名 辟山,一名白鹿山。

大滌山圖

大滌山圖

编辑

按《水經》,「漸江水北過餘杭,東入于海。」浙江又東,逕 餘杭故縣南、新縣北。秦始皇南遊會稽,途出是地,因 立為縣,王莽之進睦也。漢末陳渾移築南城,縣後谿 南大塘,即渾立以防水也。縣南有三碑,是顧颺、范甯 等碑。縣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陸渾遷居也。

按《元和郡國志》:「餘杭辟山,本名餘杭山,一名白鹿,高 峻為最,旁有白鹿村。」

按《洞天福地記》:「天柱山大滌元蓋洞天一百里,在杭州餘杭縣,有天柱觀。」

「白鹿山」在杭州天柱山,吳天師所隱。

按《三才圖會大滌山圖考》,「大滌山在餘杭縣西南一 十八里,中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人謂此山幽清,可 洗滌塵心,故名大滌。其中峰曰白鹿山,上有許邁升 天壇、丹竈遺跡,及大滌棲真石室、白茅、歸雲、鳴鈴、龍 蛻諸洞,有來賢巖,有仙跡。巖下有九瑣山,縈紆凡九 折,曰天關,曰藏雲,曰飛鸞,曰凌虛,曰通真,曰龍吟,曰 『洞微』」,曰「雲璈」,曰「朝元。」有「撫掌、翠蛟、桃花、飛瀑」諸泉,今 洞霄宮在焉。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大滌山在杭州府餘杭縣城西 南十八里,高六百九十餘丈,週迴五十里。其山居洞 霄之左,穹窿峻絕,迥壓群巒,中有許邁丹竈遺址。或 言此山清淨,大可洗滌塵心,故名。有七洞,中有一峰, 曰白鹿山,相傳許真君仙去之地。其右為天柱山,高 六百六十丈,四隅陡絕,中突一峰,有參天之勢。其前」 則青檀山。山不甚高,而泉石奇秀,為諸山甲。「來賢」、「試 劍」二巖,月窟、鏡潭皆在焉。其聯峙者曰「乳山。」

按《杭州府志·山川攷》:「大滌山在餘杭縣西南一十八 里,其山仙芝異草,人多不識,中有許邁丹竈遺址。中 有一峰曰天柱山,前則為青檀山,其聯峙者曰乳山 漳海黃道周嘗習學于此,築書院曰大滌山房。 又在臨安縣東二十里,近餘杭,上建洞霄宮,乃天下 名山也。」

按《餘杭縣志·山川攷》:「大滌山一名垂霤山,漢元封三 年建宮壇大滌洞前,唐弘道元年建天柱觀,四維之 中,壁封千步,禁樵採,為長生之林。《茅君傳》曰:『第三十 四洞天,名大滌元蓋之天,穹崇千尺,迥壓群巒,靈芝 異草,人多不識』。」杜光庭記「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大滌、天柱皆在其中,誠神仙之窟宅,修煉之奧區也。」 自宋天聖四年,詳定天下名山洞府,以大滌洞為第 五。於是洞霄宮提舉,用寵輔相大臣之去位者,或亦 以提舉超左相,地望重與「昭應、景靈、醴泉、萬壽」、「太乙、 神霄寶籙」為比,他莫敢望。南渡後,命世大賢往往狎 至,大滌之名,益彪炳寰宇云。

白鹿山,即大滌山中峰,許真君邁上昇於此,天降白 鹿下迎,故名。有昇天壇丹竈遺跡。杜光庭《七十二福 地記》曰:「白鹿山,在餘杭天柱山,吳天師所隱。」

天柱山,在洞霄宮右,高六百六十丈,與大滌山對峙, 四隅陡絕,聳翠參天,丹泉自山頂下,殷殷若雷。按舊 志,天有八柱,在中國者三,一在壽陽,一在龍舒,此其 一也。《道書》謂為第五十七福地。杜光庭《三十六洞天 記》曰:「天柱山大滌元庵洞天一百里,在杭州餘杭縣 天柱觀。」又按《道經》曰:「天地之內,有十大洞天,三十六」 小洞天,如國家之有藩府郡縣,遞相稟屬。其洞天之 內,自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主領,考校災祥。今 天柱山,即《真誥》所謂大滌洞天者也。武肅王記又曰: 「天柱風氣秉和,土腴泉潔,神蛇不螫,猛獸能馴。」其勝 如此。

九鎖山,其勢九折,縈紆相續,自西南轉東北,至宮五 里,環連鎖屬,曲折起伏,內抱靈宮,故得「九鎖」之名。一 天關,二藏雲,三飛鸞,四凌虛,五通真,六龍吟,七洞微, 八雲璈,九朝元。

乳山:在宮前案山也。錢武肅至所增培。

青檀山,在宮前,勢不甚高,而泉石奇秀,甲於諸山。《來 賢試劍》,「月窟、鏡潭」皆在焉。

香爐山:在宮前乳山後,其峰甚銳。

青嶂山在宮西黃山址,狀如屏嶂,與白鹿山相對。 青苕山在宮西青嶂山,東達上塢路,西達栖真洞側。 黃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左大滌,右天柱,高出諸山, 有伏虎巖。《嘉靖志》曰:「其山最高,百里外望之亦見。」 丹山在黃山外,極高廣,綿亙十餘里。楊村在其下,後 有響水石,溪流至此,輒逢逢有聲。

大滌洞,在宮西北半里,周迴凡四百里,與華陽林屋 邃道暗通。相傳閭丘先生入遊,見龍鱗異境,花木鮮 繁,自華陽而歸云。洞門石鼓廣尋丈,扣之逢逢然。入 洞,上下皆平如划削,兩旁崖石委曲夾道,中間一石 倒懸若柱,名曰「隔凡。」洞中行路詰曲,劣通人至隔凡 而止,莫能進。過柱一穴如寶,內闊丈餘,有圓井無底, 惟聞琅琅水聲,乃歷代朝廷遣使投龍以璧簡之處 也。或命童子穿竇入,率怖慄,云「其中深杳不可測,常 有白鼠長二尺許,遊行高崖。」崖下產草,名玉芝,餌之 長生,然希有見者。洞中石潤如玉,皆蒼黑色。

棲真洞在大滌山前峻嶺上。舊《志》云:「大滌先生杜琛 語弟子何法仁曰:『西洞尤廣,汝宜居彼,遯世成真,故 名』」天生罦罳。石頂,狀如寶蓋。龕室幽深,乳泉滴瀝。崖 上有龍爪蟠拏蹴蹜之跡。或試以手漫之。明日視驗 如初。一石平如棋局,白石子如拳,委積其上。入洞門 三丈許,有石仙人為偃臥狀。宋大觀三年,山人胡直 隱居之日,忽聞聲若鼉鼓,數百黑雲靉靆間,火毬相 逐,奔出洞口。已而迅雷烈風,震撼山谷,移時乃止焉石室洞亦名藏書洞,在大滌中峰前有巖竇,石梁亙 焉。洞外泉脈垂溜,注於石梁之下。郭真君登山採藥, 常濯于此,名洗藥泉。洞初未顯,唐吳筠解化于宣城, 指示門人藏書劍于此,尋訪果得之,故名藏書。內有 石室,故又名石室洞。洞中有三穴如「品」字,上瞰天目, 若四明天聰也。山腰有石窪尊,洞上有石茶竈,皆仙 家遺跡。隱士陸維之嘗築室于此,號石室先生。 白茅洞在大滌山西南十里,按《記》曰:晉人遇一道士, 衣巾爽麗,自洞中出,詢所自來,曰:吾白茅先生也,因 名此洞曰白茅。其門如井,垂綆而下一二丈,至平地, 可環坐二十人。復偃身下入,又二丈許,有仙人酒甕、 石棋。石上一竅通明,仰窺日星,境界奇絕。第山高路 阻,罕有至者。

鳴鳳洞,在宮外一里道旁。山上石門阻隘,劣容童稚 入者云。其間石室,廣浮兩間,屋旁一小徑,不知所極。 上有泉穴琅璫,流為環珮聲,下入方池,未嘗減溢。耆 舊云:「錢王時因鳳凰來鳴,故以名洞。」其鄉亦改為靈 鳳鄉。

龍蛻洞在宮外,與鳴鳳洞相對,山崖中間可百步許, 喬林幽隱,巖穴巉𡽱,玲瓏嵌空,深可數丈。宋皇祐初, 羽士于洞中獲龍蛻骨,齒角皆具,故名。《記》曰:「五洞潛 通」,此其一也。

歸雲洞,去宮五百步,在棲真洞左偏半里許,蓋棲真 之後門也。深可百餘尺,洞有罳頂,亞於前,洞常有雲 氣往還洞外,故名「歸雲。」前有隙地,灌木修篁,蔽映谷 口。洞門僅數尺,下入丈許,石壁光瑩如瑪瑙,或如玉 色,紋理若刻畫,旋雲飛霞,自然成章。直下有方池,深 不盈咫,廣可二尺,長三尺。池底色白,如累珠鏤玉,澄 澈可愛,水盈涸不常。又下數十步,有白石若人者三。 又下數步,左偏上陟,有石盆,其上恰承滴水,涓涓細 流入盆內,可盥濯也。四周石乳旋凝,若垂瓔珞。右偏 直下十四五步,闊二丈許。周遭平坦,可容三十餘人。 鳴鈴洞在洞霄宮東,山上多竅穴,風作則鳴。《嘉靖志》 曰:「舊本作鳴虛洞,名尤雅」云。

雷門新洞邑孝廉何瑞圖經理大滌書院,因居焉。後 因霆震一聲,書院之側崖崩石摧,豁開洞天,深不可 測,故名曰「雷門。」

伏虎巖在宮山西南峻壁間,若環堵之室。南有路,躋 巖者登攀而上,旋下行,復陟崖磴,方至其所。藤蘿蒙 蔚,窅冥晝昏。怪禽哀啼,鼯鼪棲竄,非有道之士不能 處也。晉真人郭文伏虎故處。

仙跡巖,去宮一里,在行路隔溪崖石間。相傳秦始皇 至海,求三神山,將壘石為橋,振鐸驅山役鬼,移巖茲 山,岌岌欲動。忽有仙人叱鬼,以身扼崖石,使不得去。 至今崖上有遺跡,儼然肩帔簪冠,略具溫潤瑩澤,苔 蘚不生。以手摩拭良久,作古《桂香》云。

來賢巖在宮東南青檀山前。嵌空數丈,上有盤石可 坐,藂篁美蔭,蒼翠靜娟,用資遊憩。宋熙寧間,東坡為 郡倅,與蔡準、吳天常、樂富國聞人安道、俞康直、張日 華皆幅巾藜杖,盤桓于此。坡公成七言近體一章,諸 君和之,故詩有「作者七人相對閒」之句,來賢之名緣 此。

試劍巖,自來賢巖東行可二百餘步,有兩石亭削中 分劃如剸割,故名。旁有巖隙,可憩數人。

「石室」,即唐吳天師瘞書劍地,宋陸維之、朱行咸居焉。 觀嶺,在宮西南,自上塢過大滌洞前,古天柱觀,路由 此入,故名。

西天柱嶺,在宮左偏路口,棲真洞左。嶺首循大路直 上,左折則玉洞。自嶺趾折入,支徑約一里,則至石室, 有亭曰「採芝。」越嶺為楊、徐諸村。

東天柱嶺在宮右偏青檀山後,亦名九曲,蓋自山趾 歷九折,乃達其巔,有亭可憩,名「九曲亭。」越嶺則為山 南,循東溪達邑中,其道上溪山清勝,有足觀者。 湧翠石壁在試劍巖後三十餘步,有峭壁,面北從地 湧起,高可一二丈,廣二三十丈。其上蒼翠玲瓏,突兀 萬狀,譎詭奇傑,盡態極妍。上有石乳,飲之芳香。有巖 對峙,相去僅數尺,側足附巖,劣得道步,有亭外向,曰 「翠微。」

石步障由天柱嶺自石室歷數折,上有蒼石,松徑聯 屬,可百餘步,故名「石步障。」

小石門在來賢巖東二十餘步,歷陂陀而上,即青檀 山路。右依巖石,左瞰深壑。旁有巨石,對巖競峙,併勢 爭高,號「小石門。」

藥圃在來賢巖宜霜亭下。唐夏侯子雲種藥于此。芝 畦、術塢,百藥之植,靡所不有。至今四山產藥草六十 餘種,圃跡猶存。

南陵古道院址。真君許遜居大滌山,昇舉有期,預報 南陵知己曰:「來日上朝玉帝矣。」至期,道侶登陵北望, 彩雲滿空,真君乘白鹿冉冉而去,故名此地為南陵 松化石。在洞霄璇璣殿前。凡兩株,蘚皮堅蒼,疑為古 松所化,今不存雲根石去宮一里,與仙跡巖相並。狀如片雲,從地湧 出,類飛而未起也。《萬曆志》作「苦竹塢。」

響石在大滌洞內。遊者擊之如鼓,聲聞一里許。疑即 《萬曆志》所載「洞門石鼓」云。

馮村在沖天觀前。昔居人多馮姓,因以名村。

嶺上,在清真道院前。

《麻居塢》,在仙跡巖前,由是入「飛玉亭。」

「下塢」「自清真洞」牌門入,居民之湊。

「上塢」入塢,有居民十數家。泉泓一派,十家同此源也。 上有《石府君廟》。

大塢,自東天柱嶺趾折度小嶺,循溪平路達邑中。 柴竹塢,在青檀山西。

《廚院方池》唐大曆五年,令尹范公愔與道士坐石上, 俯見泉脈浸潤,因命鑿池,以便公廚。

《新池》,唐大曆中,縣令范仲將鑿。

三池,在洞天福地門內路旁,唐乾寧間錢王所開。壘 石為暗溪,約里許通天柱,流泉瀦蓄其中,左二右一, 形如「品」字。

丹泉亦名「天柱泉」,發源最高,歷天柱山而下,初聞殷 殷若雷,至大滌洞西百餘步乃出,有方池瀦焉,甘洌 不竭。天宇晴明,則丹光旁浮,濃苔柔蘚,滉為紫暈。一 境田疇,咸仰灌溉。

翠蛟泉,在宮之洞天福地門外。以東坡「亭下流泉翠 蛟舞」之句,故名。

撫掌泉在宮內龍祠下。昔仙人撫掌而泉脈湧,故 名。

「冷泉」在宮外元同橋三池上。

桃花泉在龍洞西數十步。出石罅間橫注入溪。昔人 每見有桃花片流出,故名。

「飛瀑泉」,在青檀山右。白練飛布,勢如瀑布,故名。 「洗藥泉」,在石室洞前。

「飛玉泉」其水下流徑玉泉橋。

泂酌在青檀山。越小石門,有泉如線,自石罅出注石 穴,穴如仰盂而方,曰「泂酌。」

「鏡潭」泂酌下流有石竇,泉清可鑑,故名。

月窟在泂酌之旁,有巨石,圓竅玲瓏,廣二尺許,深可 五六尺,曰「月窟。」

冰壺,在月窟之西,更得一石竇,貯泉清寒,曰「冰壺。」 雙仙橋,在九鎖山門外。晉郭真君與葛仙翁倚杖講 道于此,故名。

玉泉橋,去雙仙橋二里餘,在東天柱嶺下,飛玉泉由 此橋出于澗,故名。

鳴鳳橋,去玉泉橋六十餘步,在雲根石左,鳴鳳巖邊, 故名。

會仙橋在棲真洞門前。入宮大路,跨澗為橋。《嘉靖志》 曰:「閭丘先生與錢武肅王相度地理,鑿石架橋,故名 元同橋」,去鳴鳳橋三百餘步。

朝元橋在宮外四里,由天柱入宮大路,俗呼「湖塘橋。」 宋咸淳中增構高廣。

《古蹟考》:「武帝郊壇在大滌洞前,漢武帝所創,今其址 無存。」

祥光亭在縣西南大滌洞口。

清音亭在大滌澗路之旁,丹泉池上,乃天柱發源之 竇,水瀠洄亭間,循流以入于沼,清泠可聽,取《左太沖》 「山水有清音」之句。

《右軍碑》,在大滌山洞霄宮內玉皇殿前,歲久剝落,尚 存十餘字。

按《臨安縣志輿地考》:大滌山二十五里,《道經》為第二 十四洞天,名曰大滌元蓋之天凡四峰,穹窿千仞,居 之可以洗滌塵心,故名。其麓為九鎖山,縈迴環抱,左 右址相錯者九。中溪流界斷,從溪度小石橋,有九峰 拱秀,坊一天關,二藏雲,三飛鸞,四凌虛,五邇真,六龍 吟,七洞微,八雲璈,九朝元。上數百步為鳴鳳橋。宋建 炎間造鳴鳳洞,石門阻隘。吳越王時,有鳳凰來,因名, 併名地為靈鳳鄉。右度會仙橋入棲真,左入洞霄宮。 宋理宗御書「洞天福地。」今門廢,扁移方丈。有翠蛟亭, 宋高宗建。泉自三池流注入澗,洶湧若雷,飛映山林, 作紺碧色。再上為聚仙亭,元同先生創以占氣者。乾 寧中,眾聞亭上環珮聲報先生,先生曰:「仙官朝謁北 辰,今日聽講《上清大法》,至此亭爾。」故名。有元同橋,先 生與吳越王相地注水,築此橋。橋東有冷泉,出石齒 間,寒若冰雪,有天下名山坊。坊內三池,路左二右一, 若品字然。吳越王自大滌洞前疊石為暗溪,接天柱 泉。入池復為暗溪,曲折五六,匯翠蛟亭又上,寬平可 數十畝。自黃山中天「柱來。」風清氣和,土腴泉潔。漢武 元封間建宮壇,晉郭真君結茅居之。唐為天柱觀,宋 為洞霄宮。《御碑》書法甚佳,但經火不可讀。中為無塵 殿,亦名三清,後為方丈,祀朱文公熹、李丞相綱。二公 皆提舉洞霄宮者。左有鳴鈴洞,風作則鳴。有玉皇觀, 皆用柏木。殿左有撫掌泉,吳越王撫掌招鶴,鶴下而 泉湧,清冷可愛。古詩有「卻疑三尺底,別是一壺天」之句。有乳山,作玉皇觀。案有青檀山,泉石奇秀,甲諸勝。 有來賢巖,嵌穴數丈,磐石可坐。東坡倅杭時,與蔡準、 吳天常、樂富國聞人安道、俞康直、張日華同遊於此, 建宜霜亭。自青檀越小石門,有泉出石罅,如仰盂而 方,曰泂酌。旁有巨石,圓竅玲瓏,曰月窟。其西石竇寒 泉,曰「冰壺。」其下泉清可鑑,曰「鏡潭。」四景俱《舊志》所載, 今失其處。自來賢巖二百步,有石裂,如劍所斷,曰試 劍。石巔為漢武投龍簡之所,曰大滌洞。洞深窅,持火 炬乃得入。行里許,夾道委曲,石色若蒼黑玉,中白文 縱橫不易辨。又垂一石柱,號曰「隔凡。」過此,柱有圓井 無底,惟聞浪浪水聲。相傳巖上產玉芝,餌之長生。洞 口為祥光亭,吳越王微時,臥巨石上,曰:「異日富貴,當 建亭覆此石。」及貴作亭,忽有五色雲從洞中出,羽人 皆在雲氣中,若仙官之朝玉京也。洞右有丹泉,有清 音亭。洞左度上塢,嶺陡絕。下數里與會仙橋路合,叉 數里上西天柱,幾百級,始到谷口亭。循鳥道,緣石脊, 則大滌中峰矣。許真君於此上昇天降,白鹿下迎,亦 曰白鹿山。仙壇、丹竈、瓦甓尚存,今建白鹿山房。山下 有石室,洞中三穴,亦若品字,透見天日。吳天師筠《尸 解》宜城指門人藏書劍於此。石窪、石樽、茶竈,皆仙家 遺跡。北有龍蛻洞,與鳴鳳洞對,巖穴深窅,有羽人於 洞中獲龍蛻骨,齒角皆具。又白茅洞,其門如井,下三 四丈,至平地坐,可容二十人。再下二丈許,一竅上徹 天光,境界奇絕。晉人遇一羽衣自洞中出,曰:「吾白茅 先生職此久矣。」自大滌轉南,為棲真洞,天𥯨頂,狀若 寶蓋,龕室幽深,亂泉滴瀝,分東西二臺。東有龍蟠跡。 西一石,平如碁局,白石子委其上,旁列坐石。又有石 人,若仰臥狀。有龕可容數人,即大滌先生杜琛語弟 子何法仁成真所也。再南為黃山,乃洞霄宮之祖。左 發大滌,右發天柱,其趾長水灣,伏虎巖在焉。峻壁間 若環堵之室,郭真君伏虎於此。又再南為天柱山,有 三峰,此其最高者,與大滌峰敵。頂有石柱,高丈餘,圍 兩抱。《名山記》稱:「天有八柱,在中國者三:一在壽陽,一 在龍舒,一在此。」舊《志》謂西有天目,東有天柱,壯縣之 形勢者此也。山右一帶轉石壁山、九曲嶺,屬餘杭。 鏡潭在大滌山。石竇寒泉一泓,澄澈可鑑。

湧翠石在大滌山試劍巖後。有峭壁從地湧起,高一 二丈,廣三四丈。其上蒼翠玲瓏,突兀萬狀。頂有石乳, 飲之芳香。

響石在大滌洞口。橫石如鼓,擊之有填填聲,謂之洞 門石鼓。《舊志》稱中有白鼠玉芝,今不可考。

《藥圃》在大滌洞東,夏侯天師種藥處。至今山中產藥 有六十餘種。

洞霄宮,在縣東二十五里靈鳳鄉。漢元封三年,建宮 壇于大滌洞前。唐弘道元年,建天柱觀,南向。中宗時 賜觀莊一所,後有朱法師,改為北向。乾寧二年,錢武 肅王與閭丘先生相度山勢,復改南向。宋祥符五年, 陳堯叟奏改今名。天聖四年,詳定天下名山洞府,以 大滌洞為第五。後因方臘之變,火于兵。紹興間重建, 仍建昊天殿于東廡後,殿左闢通明館。乾道二年,壽 皇洎,顯仁皇太后臨幸,駐蹕山中,敕大官進蔬膳,親 御翰墨,書《度人經》以賜。自南渡後,命世大賢往往提 舉洞霄宮。其地望之重,殆與「昭應、景靈、醴泉、萬壽、太 乙、神霄寶籙」為比,他莫敢望。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 建,歷久復圮。

大滌山部總論 编辑

《臨安縣志》

大滌山辯 编辑

按《山川考》所屬區分有疆界,丈量有版籍,雖咫尺毋 容混也。邑自唐武后垂拱四年,始分餘杭、於潛地為 臨安,則縣以東舊為餘杭西鄙,縣以西舊為於潛東 鄙明矣。故天目有兩目之別,東屬臨安,西屬於潛,徑 山有雙徑之名,東屬餘杭,西屬臨安,此皆相度形勢 而定其界域者也。獨大滌、天柱之山從脊分界,左畔 有石窟注水流下遶宮前三池,元同橋合會仙橋。澗 水出九鎖山澗,東屬餘杭澗,西屬臨安宮,產舊在靈 鳳三圖辦納,自丈量宮址山田仍坐靈鳳三圖,而立 戶輸糧,撥入高陸三圖,是洞霄宮為臨轄彰彰矣。乃 《浙江通志》將大滌天柱收《餘杭志》中,蓋大滌宮壇建 於漢武帝元封三年,天柱觀建於唐高宗乾道元年, 是時俱未置臨安縣,故隸餘杭。自析縣以後,疆界版 籍,並在臨安,而「大滌」、「天柱」之名,仍隸餘杭,則沿襲之 誤也,不可不辯

大滌山部藝文一 编辑

《重修天柱觀記       》唐·吳筠

太史公稱大荒之內,名山五千,其在中國有五嶽作 鎮,羅浮、括蒼輩十山為之佐命,其餘不可詳載。粵天 柱之號,灊霍及此三峰一稱矣。蓋以其下擢地紀,上 承天維,中涵洞府之謂。豈惟蘊金碧,宅靈仙?所貴興 雲雨,潤萬物也。自餘杭郭泝溪十里,登陸而南,弄潺 湲,入崢嶸,幽徑窈窕。纔越千步,忽巖勢卻倚,襟領環 揜,而清宮闢焉。於是旁訊有識,稽諸實錄,乃知昔高 士郭文舉創隱於茲,以雲林為家,遂長往不復,元和 貫於異類,猛獸為之馴擾。《晉書·逸人傳》具紀其事,可 略而言。自先生閟景潛升,而遺廟斯立。暨我唐弘道 元祀,因廣仙跡為天柱之觀,有五洞相鄰,得其名者 謂之「大滌」,雖寥邃莫測,蓋與林屋華陽密通太帝陰 宮耳。爰有三泉,二厬一濫,殊源合派,水旱不易。擁為 曲池,夏寒而辨沙礫,冬溫而冒萍藻,既漱而飲之,曲 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土無沮洳,風不飄厲,故棲遲 者心暢而壽永。盤礡紆奧,氣淳境美,虎不搏,蛇不螫, 而況於人乎?貞觀初,有許先生曰邁,懷道就閒,薦召 不起。後有道士張整、葉法善、朱君緒、司馬子微暨齊 物、夏侯子雲,皆為高流,「或遊或居,窮年忘返。寶應中, 群寇蟻聚,焚爇城邑,蕩然煨燼,惟此獨存。非神靈扶 持,曷以臻是?州牧相《里造》縣宰范愔,化洽政成,不嚴 而理。遺氓景附,復輯其業。」筠與逸人李元卿,「樂土是 安,捨此奚適?恐將來君子,靡昭厥由。故覈而志之,表 此堅」石。

天柱觀記        五代錢鏐 编辑

天柱觀者,因山為名。按傳記所載,皆云天有八柱,其 三在中國,一在舒州,一在壽陽,洎今在餘杭者皆是 也。又按《道經》云:「天地之內,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 天」,如國家之有藩府郡縣,遞相稟屬。其洞天之內,自 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主領,攷校災祥。今天柱 山,即《真誥》所謂大滌洞天者也。內有隧道,暗通華陽 林屋,皆乘風馭景,倏往忽來,群真杳冥,非世俗所測。 而況大江之南,地兼吳越,其峰巒西接兩天眼之龍 源,次連石鏡之嵐岫,東枕浙江之迢派,可謂水清山 秀,兼通大海及諸國往還。此外又有東天目、西天目 及天竺之號,得非抗蒼涯于穹昊,聳絕壁于雲霄,立 天為名,以標奇特耶?若乃登高遠望,則千巖萬壑,金 碧堆疊,龍盤虎踞,靈粹滋孕,代生異人,非山秀地靈 之所鍾襲,其孰能與於此乎?就中天柱,風清氣和,土 腴泉潔,神蛇不螫,猛獸能馴。自漢武帝酷好神仙,標 顯靈跡,乃於洞口建立宮壇,歷代祈禳,悉在此處。東 晉有郭文舉先生得飛化之道,隱居此山,群虎來柔, 《史集》所載。乃於蝸廬之次,手植三松,虯偃鳳翔,蒼翠 千載,今殿前者是也。洎大唐創業,崇尚元風,恢張道 緒。天皇大帝握圖御宇,授籙探符,則有潘先生弘演 真源,搜訪神境。弘道元年奉敕創置天柱觀焉。仍以 四維之中,璧封千步,禁彼樵採,為長生之林。中宗皇 帝玉葉繼昌,元關愈闢,特賜觀莊一所,以結香燈。於 是臺殿乃似匪人工,廊檻而皆疑化出,星壇月砌;具 體而微,則有被褐幽人,據梧高士,挹澄泉之味,息青 蘿之陰。葉天師法善、朱法師君緒、吳天師筠暨天師 齊物、司馬天師承禎、夏侯天師子雲,皆繼踵雲根,棲 神物表,骨騰金鎖,名冠瑤編。出為帝王之師,歸作神 仙之侶。金錯標宇,翠珉流芳,昭晰具存,不「俟詳錄。其 餘三泉合派,雙石開扉,藥圃新池,古壇書閣,各有題 品,足為耿光。鏐此際蒙聖朝疊安藩閫,綰闔閭之封 略,統句踐之山河,寵極蕭、曹,滎兼渾、郭,緬懷斯地,實 邇維桑,素仰真風,備詳前事。但以此觀創置之始,本 對南方,後有朱法師相度地形,改為北向,雖依山勢 偏側洞門,其洞首陰背陽,作道宮而不可致,左右岡 瓏,與地勢以相違。背洞門而不順百靈,使清泉卻侵 白虎,致使觀中寥落,難住賢能,皆為尊殿背水激衝 之所致也。」乾寧二年,鏐因歷覽山源,周遊洞府,思報 列聖九重之至德,兼立三軍百姓之福庭。於是齋醮 之餘,遍尋地理,觀其尊殿基勢,全無起發之由,致道 流困窮,二時而不辦香燭,竟歲而全無醮閱。遂抗直 表上聞聖聰,請上清道士閭丘方遠,與道眾三十餘 人主張教跡,每年春秋四季,為國焚修。鏐特與刱建 殿堂,兼移基址。山勢有三峰兩乳,兼許邁先生丹竈, 遺跡猶存。遂乃添低作平,減高為下,改為甲向,是五 音第一之方。而乃添培乳山,卻為主案。尋即一二年 內,法主兩霑渥恩,道侶益臻,常住咸備。青牛白鹿,堪 眠琪樹之陰;絳節霓幢,不絕星壇之上。得不因移山 勢,而再振元風者哉!尋又續發薦章,奏閭丘君道業, 聖上以仙源演慶,真派流輝,方瑤水以遊神,復華胥 而入夢。欲闡無為之教,欣聞有道之人。敕賜法號為 「妙有大師」,兼加命服。雖寒棲帶索之士,不尚寵榮;在 法橋勸善之門,何妨顯赫。其次畢法道士鄭茂章,生

自神州,久棲名嶽,元機契合,負笈俱來。鏐幸揖方瞳
考證
常留花竹。副妙有大師三元八節,齋醮同修,福既薦

於宗祧,惠頗霑於軍俗。尋發特表蒙鴻恩,繼賜紫衣, 焚修於此。其大殿之內,塑天尊真人,龍虎二君,侍衛 無闕。其次別創上清精思院,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 廚乃陳鼎擊鐘之所。門廊房砌,無不更新。天風每觸 于庭除,地籟時聞于窗戶。兼為親隸觀額,以表成功。 非矜八體之能,貴立永年之志妙。大師閭丘君,靈芝 稟異,皓鶴標奇。誕德星纏,披靈霓洞。朝修虔懇,科戒 精嚴。實紫府之表儀,乃清都之輔弼。加以降神之地, 即舒州之天柱山也。遊方有志,躡屩忘疲,自生天柱 之前,駐修天柱之下,察其符契,信不徒然。乃此修崇, 實為搜抉。所謂「道無不在,代有其人。」爰自開基,至于 功畢,備仙家之勝概,暢聖祖之真風。遂錄畫圖,封章 上進,奉光化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詔旨,敕錢鏐省 所奏進《重修建天柱觀圖》一面事,具悉。「我國家集慶 仙源,遊神道域,普天之下,靈跡甚多。然自兵革洊興, 基址多毀,況茲幽邃,豈假修營。卿考輯《圖經》,知列聖 崇奉,親臨聖觀,重葺仙居,仍選精慤之流,虔備焚修 之禮,冀承元貺,來祐昌期,豈惟觀好事之方,抑亦驗 愛君之節。既陳章奏,披翫再三,嘉嘆無已,想宜知悉。 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懿夫地出靈阜,天 開洞宮,三皇之前,真聖非一,莫非乘虛躡景,出有入 無。雖或掛于傳聞,不可知其名氏,皆分洞天而理,即 大滌居其一焉。天柱觀即漢以來迄于唐室,修真之 士,繼躡清塵,當四方俶擾之時,見一境希彝之趣。今 也仙宮嶽立,高道雲屯,六時而鐘磬無虛,八節之修 齋罔「闕。有以保國家之景祚,福兩府之蒸黎。」鏐今統 吳越之山河,官超極品。上奉宗社,次及軍民,莫不虔 仰神靈,遵行大道。時也聖明當代,四海歸心。沗蒙委 以東南封爵功臣,兼頒金券,家山衣錦,秉兩道之油 幢。上承一人倚注之恩,次荷正真護持之力。元元至 聖,崇敬福生。大道真科,是無為化致,乃及「身於此合 刊貞石,用俟後賢。」時光化三年七月十五日記。

洞霄宮碑記        宋陸游 编辑

「造化之初,昆侖旁薄,一氣既分。天積氣於上,地積塊 於下。明為日月,幽為鬼神,聚為山嶽海瀆,散為萬物。 萬物之至靈,為人人之至靈,為聖哲,為仙真。而道為 天地萬物之宗,幽明鉅細之統。此伏羲、黃帝、老子所 以握乾坤,司變化也。」其書為《易》六十四卦,《道德》五千 言,《陰符度人》《西升生神之經》,列禦寇、莊周、關尹喜之 「書,其學者必謝去世俗,練精積神,棲于名山喬嶽,略 與吾教弗類,而篤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與堯、舜、周 公、孔子《遺書》無異」,則正吾教之大指也。臨安府洞霄 宮,舊名天柱觀,在大滌洞天之下,蓋學黃老者之所 廬,其來久矣。至我宋,遂與嵩山崇福為天下宮觀之 首,以寵輔相。大臣之去位者,亦有以提舉洞霄超拜 左相者。則其地望之重,殆與昭應景靈、醴泉、萬壽太 一、神霄寶籙為比,他莫敢望。在真宗皇帝時,始制詔 改宮名,賜仁和縣田十有五頃,以奉齋醮,悉除其租 賦。至致和間,宮以歷歲久,穿壤漫漶。徽宗皇帝降度 牒三百,命兩浙轉運司復興葺之,歲度童子一人為 道士。建炎中,又廢於「兵火。高宗皇帝聞之,當宁嘆息。」 乃紹興二十五年,以皇太后之命,建「昊天殿」、「鐘經二 閣,表以崇閎,繚以修廡,費出慈寧宮。梓匠工役,具於 修內步軍司。中使臨護,犒賜狎至。既不以命有司,而 山麓之民,晏然不知有役。一旦告成,金碧之麗,光照 林谷;鐘磬之作,聲摩雲霄,可謂盛矣。」及上脫屣萬幾, 頤神「物表。」遂以乾道二年,自德壽宮行幸山中,駐蹕 累日,敕大官進蔬膳,御書《度人經》以賜。自有天地,即 有此山,殊尤之跡,今乃創見。慶元六年九月,宮都監 潘三華與知宮事高守中、同知宮事水丘居仁以告 游曰:「願有紀以為無窮之傳。」游以疾未能。同知宮事 王思明及其徒李知柔踵至以請,會游被命紬史,又 不克成。嘉泰三年四月,史成奏御,乃能敘載本末如 此,且作銘曰:「在宋祥符,帝錫帛書。乃作昭應,比隆《河 圖》。元豐景靈,列聖攸居。元祐上清,以祝帝儲。祕宇皇 皇,煥于天衢。徽祖神霄,誕彌九區。迨我高皇,省方東 吳。睠言天柱,鎮茲行都。警蹕來臨,神明翊扶。乃御幄 殿,穆清齋居。天日覆照,雨」露涵濡。迄今遺民,泣望屬 車。三聖祠興,光照聖謨。千礎之功,騫騰太虛。傑閣鴻 鐘,震於江湖。肆作誦詩,億載不渝。

白鹿山房記        明葉林 编辑

大滌洞天,發自天目,盤薄苕溪之陽,形勢最勝。自古 有道來遊,來居仙去者,皆可數。然山中泉石勝處,率 多北向。向南而勝者,白鹿一山耳。是山為大滌中峰, 升天壇在上,其下石室,按《舊志》,晉許遠遊真君作壇 煉丹,丹成天下白鹿迎去,所以名山也。唐吳貞節天 師美文辭,與太白齊名,嘗構石室為藏書地。逮尸解, 宣城語弟子「當還天柱石室。」此石室所以著也。宋陸 永仲、王元素、朱復常諸君,相繼於此得道,著益甚。自 永仲築室隸洞霄宮,俯仰幾二百年,興廢不一。大德甲辰,沈公介石住山,登覽悽愴,追前修而弗返,弔遺 跡其將湮,規營高居,以待畸士。顧土木繁興,力有未 暇者,於是《徐和父贊》曰:「屋無儉奢,取足庇風雨。郭文 舉其人,豈以苫覆為嫌耶?否則食粟而已,納之廣廈, 奚益?」乃作數檻石室顛,雖門館庖湢,不過具體。然前 睨天柱,後負升天壇、龍鳳兩洞,左路所從入棲真洞, 右望而見之。四週山勢,若屏障環合。下五巨松,翼然 拱立。薰風足以徂暑,愛日足以辟寒。雪晨月夕莫,茲 境為絕。庶幾方外高「躅肯息焉。」時杭人牧心鄧公適 留山中,孟公集虛與其徒孫史元甫為附屋。後偏介 兩石若樓船,而方將此,遂《棲隱志》鄧氏益命工發土, 得奇石五六:東偏有窾腹穴趾,若丹竈者;有高下聯 屬為壺若刻漏者;有圓竅橫貫其首,而頂銳若犀戴 角者;若蟻蛭蜂房交錯相穿者。西偏則紺碧玲瓏,三 面環峙,儼然罘罳,凡廣不數丈,千巖萬壑,情狀畢具, 曠古珍藏,坐致眉睫間,則憮然而嘆曰:「有是哉。夫石, 山川之精秀融結,翳蔽土壤,不知幾年,一旦有識者 發之,有力者拔之,始得為人境,絕觀於天地不敝。人 獨無是秀且精乎?曰為情欲之土所翳,事物之壤所 蔽,相發者無識,自拔者無力,以至於晦昧」,而終仰望 晉唐宋諸君,如龍魚、如虎鼠、如鵬鷃,不我相謀,曾不 若一石之有契也。語未既,余適以月夜登山,為余道 本末如此,且問名屋,因命循其本曰《白鹿山》,復為之 記。

洞霄遊記         黃汝亨 编辑

出餘杭城西門,問所謂洞霄者而登焉。徑自野間行 八九里許,有竹十餘林,俱密陰濃翠,日影不得下。漸 近山漸佳。左右俱巖岫,曲折幽絕,溪流齒齒從澗中 下,聲砰磕從屐齒間出。稍進而小橋,泉石更清澄可 弄。旁多白泥,初視之如堆玉積雪,似可觀。聞之人言, 「白石在本山三里外,近為市夫鑿取入溪,搗為粉,取 重貲,為此山聚穢,又恨無有以驅之耳。」未幾,老道士 周尚文出,迓至洞霄殘碑下,文字剝蝕不可讀,書法 近晉唐人,筆甚佳。又上則洞霄宮殿宇也。按《志》,茲山 為大滌元蓋洞天,漢武元封三年始建宮壇,歷今千 五百餘年。唐建天柱觀,歷宋及我明俱遣使崇奉之 甚盛,今半頹殘矣。獨玉皇殿係宋舊物,木皆用柏無 塵。三清殿係郭真君結茅處,已非故木。方丈有晦翁 提舉洞霄宮像在焉,一扁金書「洞天福地」四字,骨力 精剛,則宋理宗筆也。日方午,遂呼道士引至大滌洞, 洞深窅,即漢武投龍簡之所,持火炬乃得入。行里許, 有唐宋人留題,滅沒不能辨。石色如蒼黑,玉中縱橫, 白文如界,又似飛雲片片。《志》稱中有白鼠玉芝,未得 見也。洞口橫石如鼓,擊之有填填聲。又上則天柱峰, 千仞壁立。《名山記》稱五嶽之外,天有八柱,見于中國 者三,此其一也。其上有棲真洞,暮不及登。又亭有飛 玉宜霜泉,有鏡潭,無骨箬,名字俱佳,已湮沒未得。獨 撫掌泉在宮殿下,昔人撫掌湧泉處,今已混濁。佳者 已入子瞻品題,所稱「青山九鎖不易到,作者七人相 對閒」,「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飛鼠白鴉翻」是也。

大滌山部藝文二 编辑

《大滌洞         》唐白元鑒

名山閟靈府,隱士此尋真。仙去空遺鼓,雲扃不見人。 川源世上異,日月洞中春。欲出虛無境,應修有待身。

遊大滌山         宋楊傑 编辑

《大滌》洞天玉為室,真官典校長生籍。青山九鎖閟仙 源,老盡碧桃人不識。祖龍求仙徒用力,駕海欲驅山 下石。神人倚住不與行,留得巖前隱仙跡。

大滌山          魯元翰 编辑

馬蹄清曉破藍田,一出紅塵骨已仙。任鎖九重山下 路,終尋五處洞中天。泉流碧砌長鳴玉,跡隱蒼崖久 蛻蟬。人世歸時知變否,樵夫曾記爛柯年。

大滌山二首        錢景諶 编辑

清夜宿瑤宮,雲開天柱峰。千巖空洞月,萬籟古壇松。 仙馭聞孤鶴,琅輿想六龍。朝元步虛曲,將次引林中。

其二

入谷初無路,山蹊九折迴。紫庭藏玉室,碧落抱瓊臺。 溪水人間見,桃花源上開。祇應有仙骨,得到洞天來。

大滌山          陳宗古 编辑

洞天三十六,奇邃此無儔。笙鶴有時下,神仙何處遊。 巖花自照水,谷鳥不啼秋。盡日松陰底,閒聽寒澗流。

遊大滌山          王溉 编辑

山合群峰路屈盤,溪行九折勢蜿蜒。雲根長伴仙人 跡,元蓋潛通大滌天。玉殿香銷人寂寂,石壇花落草 芊芊。黃冠解識尋幽興,為洗寒鐺煮碧泉。

大滌洞          徐安國 编辑

大滌山藏碧玉函,神龍護穴虎馴巖。華陽邃道通仙處,始見元同骨不凡。

遊大滌           鄧朴 编辑

人間之暑如炊蒸,拂曉故作山中行。山深石古雲霧 集,青松十里聞風聲。上巖高挂水晶簾,下巖碎擊琉 璃盤。天風吹作六月雨,使我肺腑生清寒。山花醉木 蒼苔破,幅巾羽士花間坐。謂子多賦《山中吟》,憑誰寫 作書中畫。

遊大滌山         李延忠 编辑

清溪路入武陵源,雞犬人家隔近村。拔地一峰危作 柱,棲雲五洞窄開門。空庭有客掃松影,古徑無人蹈 蘚痕。我欲白雲巖畔宿,月明一夜聽啼猿。

大滌山           程俱 编辑

「太湖隱吏疏且頑,手板拄頰看西山。筆床茶竈向何 許,往來洞庭林屋間。側聞餘杭隱大滌,故整煙艇尋 苕川。」相從喜得二妙士,金庭老客南昌仙。早行不憚 踏曉月,逸思自覺奔春泉。岡迴澗轉若無路,但見老 翠漫秋煙。中峰一柱萬山表,勢與太華爭擎天。神仙 古洞絕壁下,蓬萊別館青雲顛。天壇無人石室冷,借 「問白鶴何時還。人生但為形體累,會當去之如蛻蟬。」 金庭客,南昌仙。他時待我乘八景,舉手少別三千年。

《前題》
葉紹翁
编辑

虎巖月澹迷仙路,龍洞雲深透別州。九鎖青山原不 鎖,碧桃開後更重遊。

《前題》
鍾穎
编辑

《大滌通華陽》,仙家碧雲上。飛泉舞蒼蛟,絕壁浮翠浪。 泉石有聲詩,雲煙無盡藏。落日青山多,臨風一悵望。

《前題》
明·鄒濟
编辑

《仙嚴》九折鎖瓊臺,琪樹排雲洞戶開。欲探驪淵更深 處,恐驚龍睡卻回來。

大滌山部紀事 编辑

《杭州府志》:「晉許邁字叔元,一名映。嘗謂餘杭垂霤山 近延陵之茅山,潛通五嶽,古神仙陳安世、茅季偉嘗 所遊處也。于是立精舍于垂霤,而往來茅嶺之洞。永 和二年,又謂臨安多金堂玉室仙藥芝草,遂移入臨 安西山,登巖茹芝,渺然自得,有終焉之志,乃更名元, 字遠遊,人莫測其所終。」

《餘杭縣志》:「郭文字文舉,河內軹人。年十三,歷華陰山 石室中,得石函丹經習之。後晉室亂,乃入餘杭大滌 山伐木,倚林苫覆為舍,不置四壁。時猛獸害人,文獨 居十餘年,無害,鹿裘葛巾,區種菽麥,或採箬以貿鹽 酪,有餘即施貧人。一日,有虎張口向之,文視其口有 橫骨,乃引手探去。明旦,虎置一鹿于舍外,適有獵人」 來宿,因指與之。後虎服役如僕從,令負箬隨行。嘗置 于鳳凰山側,文貨藥,歸晚虎嗥。今名其地嗥亭。時餘 杭令顧颺與葛洪共造其舍,攜與俱歸,贈以韋褲褶 一具,不受。手植三松,與虎遊息樹下。王導聞其名,遣 人迎之,不馭舟車,荷擔徒行。導置之西園,朝士咸往 觀焉。頹然箕踞,旁若無人。溫嶠問曰:「饑思食,壯思室, 自然之理,先生獨無情乎?」曰:「情由憶生,不憶故無情。」 又問:「猛獸害人,先生獨不畏耶?」曰:「人無害獸心,則獸 亦不害人。」又問:「世不寧則身少安,先生不出濟世乎?」 曰:「非野人之所能知也。」後復歸梁。乾化三年七月,封 靈曜真君。

唐白元鑒,四川成都府人。元「宗幸蜀時,鑒為威儀道 士,住上皇觀,志在絕俗,逍遙遐舉,周覽山川,訪前賢 高蹈之躅,得餘杭天柱觀止焉。一日解化,瘞于天柱 山大滌洞東北。」

《臨安縣志》:「唐暨齊物字子虛,隨玉清觀朱法師入大 滌山,積書千卷,以著作為事。每講道書,聞者歎服。吳 越王錢鏐賜度弟子,對曰:『樂靜久矣,不願也』。後不知 所之。」

《餘杭縣志》:「夏侯子雲從峨眉山來,年二十,狀貌奇古, 投司馬承禎,夙興夜寐,勤侍巾盥,凡十數年,未嘗一 日怠缺。與物無競,不屑世務。及禎羽化,乃于大滌山 中築藥圃,種芝術之屬。嘗言古聖人以上藥養神,中 藥養性,下藥遣病。嘗掩戶經日,寂無所聞,有鄰院道 士窺見一草衣人同坐,亦瞑目不語。至暮啟關伺之」, 則無所見。天復中,乘異獸歸,隱東峰,不知所在。 大曆四年,台州黃巖大旱,遍禱弗應,遂祈于杭之大 滌洞。既雨,土神見夢于邑大夫曰:「宜鑄金為鐘,以酬 厥貺。」大夫從之。逮宋宣和間,更三百六十餘年,毀于 火。紹興八年,道士朱希及等收拾破壞,將復鑄。鑄之 夕,神夢曰:「冶于故地乃成。」不得已從之。明年鑄成赤 城左璠,銘曰:「壞于數,匪壞于火;成于神,匪成于人。作于此,用于彼。福吾邑,無有已。」今毀。

《臨安縣志》:宋王林,其先北京大名府人,避地臨安,愛 金岫山川之勝,遂家焉。初蜀青城方士五人遊至浙, 止石室中,一人忽曰:「吾塵緣未斷,更當為人子」三紀 揖眾別去。先生父球,母潘氏孕之夕,夢偉丈夫跨白 鹿入門,驚寤而生。先生方在襁褓,口吻常咿嚶,若有 所誦,以葷啖之,輒揮去。既長,觸景吟詠不凡。及娶,父 母呵責,不得已受命。既得子,笑曰:「吾責已塞,況有二 弟,可與父母訣矣。」遂棄家,結茅大滌山,修真煉養,沐 浴趺坐而化,年果三十六。瘞于石室之麓,有一白鹿 呦呦,循行塚上。

朱真靜,字復常,本邑人。幼好學《丹經》,元文一覽輒通。 每春日摘茶,客至,掌擎為供,不事茶具。嘗行經宿,諸 徒驚憂。忽歸云:「吾遊大滌洞,遇碧巾黃衣人,相攜至 馴虎巖下。坐語移時,不謂經宿也。」題壁間曰:「經書那 得語虛無,荊棘原來有坦途。不遇異人真口訣,誤人 錯下死工夫。」遂登石室,宴坐二十載。一日謂諸徒曰: 「吾卜中元,別此山也。」及期,書偈曰:「去來如一,真性湛 然。風收雲散,月在清天。」趺坐而化。

《餘杭縣志》:「唐子霞,宋政和間人,修道洞霄宮,性嗜讀 書,尤長著述,謂大滌洞天歷千五六百年,其間幽人 逸士無傳于世,因撰《大條洞天真鏡錄》。朝廷方求巖 穴奇士,部使者以子霞聞,強起一至京師。徽宗幸寶 錄宮講所,子霞在焉。上望見儀狀魁偉,召前問從何 來,對曰:『草野臣,無他技能,江東使者以臣應詔』。即日」 授金壇郎,主杭州洞霄宮。至宮,四方學者翕然從之。 盜起嚴、徽間,破臨安縣,官吏散走,其徒治舟請行,子 霞曰:「吾蒙天子命住此守死,吾職也,公等第去。」已而 賊至,子霞正色叱之,遂遇害。上閔其忠,贈錢三十萬, 乃贈正素大夫云。

《臨安縣志》:「阮日益號鶴巖,杭之於潛縣人。受度于邑 之天目山真慶觀,註《道德》《南華經》,自成一家。後居大 滌山,至元間尸解。」

大滌山部雜錄 编辑

明程嘉燧《餘杭至臨安山水記》:「餘杭有大滌山,相傳 山中有金堂玉室,為第三十四洞天。又有天柱山,居 福地之五十七。是日意於空際或一睹焉,然舁夫野 人,莫能指其處也。」

大滌山部外編 编辑

《臨安縣志》:「唐丘方遠字大方,舒州人。幼辯慧,學於廬 山道士陳元悟,又傳法籙于天台葉藏質。唐景福中, 居大滌洞,武肅王師事之,號元同先生。與王相地重 建天柱宮。一日,王夢先生騎鶴訪別,旋訃至。及就壙, 但空棺而已。後有人見于廬阜,自言『我舍大滌,隱灊 山天柱源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