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26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二十六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六卷目錄

 桐柏山部彙考

  圖

  考

 桐柏山部藝文一

  桐柏觀頌序        唐崔尚

  重修桐柏觀記       宋曹勳

  桐柏山賦         明王鈍

 桐柏山部藝文二

  宿桐柏觀        唐孟浩然

  桐柏觀          皮日休

  前題            鄭薰

  行桐柏山          姚鵠

  桐柏觀           周朴

  前題           釋皎然

  前題          宋白玉蟾

  桐柏山          王文簡

  桐柏觀         元楊維楨

  前題           明潘淵

 桐柏山部紀事

 桐柏山部雜錄

 桐柏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二十六卷

桐柏山部彙考 编辑

《道書》
之金庭山
编辑

桐柏山,一名「金庭山,又名丹池山,即天台華頂之東 門也,與四明天台相連,其東南去台州府之天台縣 二十五里,其西去紹興府之嵊縣七十里。」山有九峰, 最高曰紫霄,曰翠微,曰玉泉,曰臥龍,曰蓮花,曰華林, 曰玉女,曰玉霄,曰華頂。山西又有小香爐峰,南又有 五老峰,北又有放鶴峰。東又有毛竹洞,上有桐柏宮, 下有丹池赤水,即道家所謂「金庭不死之鄉」也,自古 仙人逸士,多寄於此。

按《真誥》:「桐柏山高一萬五千丈,周圍八百餘里,四面 視之如一,其一頭在會稽東海際,其一頭入海中。是 金庭不死之鄉,在桐柏中,方四十里,上有黃雲覆之, 樹則蘇紆珠碧,泉則石髓金精,其山臺盡五色金也。」 按《洞天福地記》第二十七:「洞天金庭山,周圍三百里, 名金庭崇妙之天,在剡縣。」

第四十一福地桐柏山,在台州唐興縣。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桐柏山。在嵊縣東七十 二里。晏《類要》云。「越有金庭養真之福地。」

按明薛應旂《桐柏山志》,「桐柏山在天台縣西北三十 里,周圍九峰,曰紫霄,曰翠微,曰玉泉,曰臥龍,曰蓮花, 曰華林,曰玉女,曰玉霄,曰華頂」,矗立霄漢,遠近相向。 晉王羲之與支道林嘗往來此山,至唐則司馬承禎 居焉。承禎始隱於此山,睿宗召出,後復隱於此。金庭 館在桐柏山北。又三里曰方瀛山,按徐靈府《小錄》云, 由桐柏山北上一峰,上有平疇,間以陂池,前眺蒼峰, 後即雲峰也。長慶中,靈府居此,寶曆元年,賜今名。又 二里曰瓊臺山,轉南三里曰雙闕山,兩峰萬仞,屹然 相向。孫綽《賦》:「雙闕雲聳以夾路,瓊台中天而懸居。」即 此也。有百丈潭,在兩山間,盤澗繞麓,入為雲溪云。九 折峰,在縣東北三十里。孫綽賦所謂「既克隮於九折, 路威夷而修通」是也。玉霄峰在縣北三十五里,產香 茅,世號小桐柏。瀑布山在縣西四十里,一名紫凝山, 產大葉茶,有瀑布泉,陸羽品為天下第十七水,與福 聖、國清二瀑為三云。又五里曰紫凝峰,與瑞龍、天柱、 香爐、應澤四峰相望。蒼山在縣東四十里,界於寧海。 山峰陵映桐柏,其色蒼然,高插雲漢。石橋山,在縣北 五十里,旁有方廣寺,有石橋,架兩巖間,龍形龜背,兩 澗合流橋下,橋勢峭峻,過者目眩心悸。孫綽《賦》:「跨穹 窿之懸磴,臨萬丈之絕溟。」即此也。寒石山,在縣西北 七十里,有仙人洞,唐寒山、拾得二僧居之,旁有隱身 巖。貞觀中,豐干禪僧謂閭丘太守曰:「寒山、拾得即文 殊、普」賢後身也。閭丘往見之,二人笑曰:「豐干饒舌耶?」 隱身入巖中不出。有巖曰明巖,舊名暗巖,周顯德中 更今名。峭壁屹立,其下竅穴逶邃,日光穿漏,怪石森 然。上有兩峰倒側,號合掌巖。西有泉,蔽巖而下。北至 重巖,磐石品峙,常有光如月,號石月。《寒山子》有「重巖 我卜居,鳥道絕人跡」之詠,蓋謂是也。東有響巖,叩之 鏘然。又十里曰柏香峰,四望陰巖,垂磴萬仞,山多柏 木。華頂峰在縣北六十里,高萬丈,周圍百餘里,東望 滄海,俗稱「望海尖」,草木蕃蕪,夏有積雪,誠為別境,不 類塵寰。王羲之遊西郡時,有墨池在焉。天柱山在縣西九十里,南有黃水峰。天姥峰在縣西北,與天台山 相對,孤懸天表,下臨新昌、嵊縣。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金庭山,在紹興府嵊縣,即天台 華頂之東門也。《靈寶經》云:「上有桐柏合生,下有丹池 赤水。」舊志:「山之西有小香爐峰,南有五老峰,後有放 鶴峰,東有毛竹洞,洞口有竹生毛,節覆一節。晉王羲 之家於此,有書樓墨池遺跡。南齊道士褚伯玉建金 庭觀,乃其宅。」

丹池山在嵊縣,一名「桐柏山」,上有金庭洞天,有丹池 赤水。

「桐柏山」在台州府天台縣,上有九峰,王右軍與支道 林嘗習靜於此。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桐柏山在台州府天台縣西北 二十里,十二都七十二福地之一。」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金庭山在嵊縣東七十里,天台 華頂之東門也。《道經》云:『折越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台 相連』。《剡錄》云:『積翠縹緲,雲霞所興,神仙之宮也。二池 在山巔,可二丈許,水赤色,勺之潔白,因名丹池山。山 有桐柏合生,故又名桐柏山』。」舊《志》云:「山之西有小香 爐峰,南有卓劍峰,前有五老峰,後有放鶴峰,東有」毛 竹洞天。洞口有竹生毛,節覆一節,亦奇物也。唐裴通 記云:剡中山水之奇麗,金庭洞天為最。其洞即道家 所謂丹霞赤城第六洞天也。其北門在小香爐峰頂, 人莫能見之。晉王右軍家於此,有書樓墨池,舊跡仍 存。南齊道士褚伯玉置金庭觀,乃右軍之宅也。《嘉泰 志》云:「桐柏在天台,金庭在剡。」或又以金庭為「桐柏」,蓋 其山隴聯屬故爾。

按《嵊縣志山川攷》,「金庭山在縣東六十里孝嘉鄉,舊 經云,『崇妙洞天,金庭福地,天台華頂之東門也』。」 按《台州府志山川攷》,「桐柏山在天台縣西北二十里 十二都,由清溪迤北而入,嶺路九折至洞門,一望佳 景豁然,道觀屹處其中,唐司馬承禎隱此。」

按《天台縣志寺觀攷》:「桐柏宮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十 二都,唐景雲二年為司馬承禎建。回環有九峰,玉女、 臥龍、紫霄、翠微、玉泉、蓮華、華林、香琳、玉霄是也。宮當 山心,自福聖觀北盤折而上至洞門,一望佳景豁然。」 《道書》云:「桐柏金庭洞天,即王子晉所治,中有三橋,一 見二隱,木則蘇紆珠碧,泉則石髓金精,人得食之,後 天不老。」《真誥》云:「吳有勾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 三災不至,洪波不登。實不死之福鄉,養真之靈境。」吳 赤烏二年,葛元於此煉丹,故今有朝斗壇。齊永嘉元 年,將軍沈約一千餘人棄官乞為道士居之。唐睿宗 景雲二年,敕為承禎置觀,號桐柏。方置堂時,有五色 雲見。《唐史記》以為祥。禁對內四十里無得樵採,五里 不許遷葬。徐靈府《小錄》:煉師所居,黃雲常覆其上,故 有黃雲堂、元晨壇、煉形室、鳳軫臺、朝真壇、龍章閣。又 有眾妙臺,以篆隸、八分三體寫《道德經》於巨幢,置臺 上,故名。堂下有醴泉,極甘,可以愈疾。太和、咸通間,道 士徐靈府、葉藏質新之,元稹、劉處靜為記。五代梁開 平中,改桐柏宮。周廣順二年,朱霄外建藏殿。宋大中 祥符元年,改桐柏崇道觀。政和六年,又於後山建徽 宗元命殿,一如宮制,瓦用青色琉璃,於梭溪上建二 橋,橋上構會仙亭,直南嶺表見洞門一座,內則方丈、 齋堂、雲堂、土地堂、三真殿。又有上清閣、御書閣,閟藏 三朝宸翰,及高宗所臨《晉》、唐帖。二十二年,楊和、王存 中重建三清殿。曹開府勳建三門曹,又於觀北結庵, 賜號「沖嗇。」宮中為院六,一曰經藏,二曰三元,三曰延 賓,四曰清虛,五曰白雲,六曰浴院。歷朝宣賜,則有宋 太宗、真宗御書,共五十三卷。祥符中御衣四事,高宗 《史》《漢事實》《翰墨志》:「高麗僧統所織成經簾二帙,裹吳 越國王所捨銅像天尊一十身,連金銀銅所鑄火燄 臺座,檀香三清像一龕,計二百六十身,玉花八株,銅 三清像,金銀字經二百函。睦親宅昭成太子宮《聖蹟》 四十軸,歷代珍襲供奉。」至明太祖吳元年遘火,化為 丘墟,惟檀香像一龕存焉。洪武中,道士金靜觀、提點 吳惟敬相繼營建。永樂十年,道紀鮑了靜又加新之。 其間架規模,崇飭艷麗,去舊為遠,至今且二百餘年。 道眾貧匱,殿宇日就頹壞,宮中碑刻,大半傾圮,獨崔 尚所作《碑頌》,擇木八分書尚存,古今珍祕,今無遺類 矣。

桐柏山部藝文一 编辑

《桐柏觀頌序        》唐·崔尚

桐柏山,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 一。中有洞天,號金庭宮,即右弼王喬子晉之所處也。 是之謂不死之福鄉,養真之靈境。故《相傳》云:「昔葛仙 翁始居此地」,而後有道之士,往往因之。壇址五六,厥 跡猶在。洎乎我唐,有司馬鍊師居焉。景雲中,天子布 命於下,新作桐柏觀。蓋以光昭我元后之丕烈,保綏 「我國家之洪祉者也。」夫其高居八重之上,俯臨千仞之餘,抱陰向陽,審曲面勢,東西數百步,南北步如之。 連山巍峨,四野皆碧;茂木鬱鬱,四時並青。大巖之前, 橫嶺之上,雙峰如闕,中天豁開,長澗南瀉,諸泉合漱, 一道瀑布,百丈垂流。望之雪飛,聽之風起。石梁翠屏 可倚也;琪木珠條可攀也。仙花靈草,「春秋競發,幽鳥 青猿,晨昏合響,信足賞也。」始豐南走,雲障間起,剡川 北通,煙岑相接,東入滄海,不遠蓬萊;西則浩然長山, 無復人境,仙靈奧祕,鬱為秀絕,苞元氣以渾成,鎮厚 地而作構,非夫神與仙宅,仙得神營,其孰能致斯哉? 故初營天尊之堂,晝日有雲五色,浮靄其上,三井投 龍之所,時有異氣入堂復出者三,書之者以記祥也。 然後為虛室以鑿戶,起層臺而累土,經之營之,成之 翼之,綴日月以為光,籠雲霞以為色,花散金地,香通 元極,貞侶好道,是遊斯息,微我鍊師,孰能興之。

重修桐柏觀記       宋曹勳 编辑

天台山之右曰桐柏,自地距洞門幾十里始至其上, 重復奧區,別為室所。西山如城郭,不假除治,雲聳壁 立,天造地設。中則葛仙翁鍊丹之居。至唐司馬子微 大營宮宇,設虛皇像以安羽流,玉霄直其東,瓊臺峙 其西,靈府、方瀛奠其北。中有瀑水,飛流噴沫,勢若萬 馬奔而南下。四時巖浩,垂若天紳。居人行客,彌望不 極。故《真誥》謂越之桐柏,實金庭洞天養真之福境,上 真主領以會群仙,固非尋常山川,惟龍蛇所處。是以 高接上漢,深隱九霄,控引天地,錯綜今古,包括形勢, 不與外塵相關。苟非棲神養素之士,則不能少留煙 霞間。僕比丐閑,稅鞅踰月,都忘俗駕,因見屋宇閱五 代至今,無不損敝,而象頹毀。欲力為勸緣建營。時觀 門都監石慶端,道正副厲永年、石葆璋皆捧手相勉, 「誠山門不世之幸。」獨葆璋願竭力任土木之役,罔致 懈怠。於是六七年中,專以觀事求在位者,得太師和 王楊公并其子敷文閣待制,偰洎僕,悉出俸錢,擴殿 廊基各增闊丈餘,創為高廣顯闢修廊。又摹古石本, 繪《度人經》象於壁,改造三清正殿。及命工裝彩棟宇, 俾之輪奐。其象失天人之容者,則易塑睟穆,增舊金 翠,以至立三官殿,移齋堂為鉅甍,可容千眾。并廠東 西兩客館,以待過賓。撤去外戶,如中都上清之制。宏 啟三門,塑龍虎君,率極雄概。展立櫺星門,以拱耽耽 之勢。覺青崖丹壑,松竹幽積,隱居道師,悉蘊和氣。道 士唐知章,以錢氏手寫《金銀字道經》,出私錢建藏并 殿。由是內外堂宇,皆備良材堅甓,文石五金之用。自 重山而下,扛木累土於上,及諸綵繪等,約費十萬。崇 廈岌嶪,翹鴟相直,如出於浮空紫翠之中,燦然一新。 真九清仙聖之攸居,萬靈威神之所御。巖巖翼翼,翬 飛宏耀,化成中天,來居來遊者,皆道念超勝,殆若靈 仙飛化,無不懷凌虛靜一之志。遂可日與道眾陞殿 香火,仰祝天子萬壽,為閱世無窮之道場,豈不休哉。 故一山淨友,觀感而化,以勝增善。平日慵墮嗜食之 徒,皆磨礱淬厲,期合於真。游詠道德,卒皆修整,得慈 儉三寶之益。問其教,則精勤持誦,皆不踰矩。入於堂 則戒臘有序,無相奪倫。與之語,則氣貌清潔,漸入仙 宗。其於負荷至要,隨時樂道,可以副《紫陽新宮》之文, 而山卿不無辭以言其詳也。僕晚暮之景,得相與成 茲勝事。因為原本極始,敘得人任職,比舊修創增易 之難,刻於堅珉,以示將來。葆璋常曰:「刳心瀝膽,每無 忘於興造有日矣。」然未遇知音,果上真垂憐,肯助此 功也。或者以桐柏在浙東最號名觀,至朝廷則鉅公 顯人,每為均逸提領之所。又閩廣湖湘,多取便道,車 馬遊訪,項背相屬,賓從棲止,視餘處為尤煩,詎可隘 陋,徒示虛無?且復吾教惟言清淨淡泊,非有死生禍 福,為警世資取之方。獨有際遇賢智,心規亮清,始方 求建易興作,以期接續真境,弗墜厥績,其所以倍難 者,時為之也。噫不避眾人之謗,不虛一日之供,躬役 土木,載新靜域,能畢力而不憚者,葆璋是已,豈不賢 於坐視以待其廢隳哉。後之繼者,倘不忘前人之功, 俾道眾晨夕瞻禮,安於寢息,以保希夷之樂,亦始事 者之幸,必不獲譴於洞天福地矣。尚監於茲,僕停鞅 方外,野鶴閑雲,蘿月松風,放意「身世寄言蕪。」且勸 方來爾。其諸梗概。覽者當有得於斯文。

桐柏山賦         明王鈍 编辑

「繄金庭之為山,鎮東剡之要衝。壯洞天之形勝,為福 地之靈宗。勢岌嶪而若馳,羌偃蹇而橫空。根厚地以 盤盤,屹地層霄其崇崇。崔嵬峻立兮,偉矣卓劍放鶴之 雄。崒嵂孤撐兮,壯哉香爐五老之峰。雖高華之莫追, 迥培塿之難同。訇石扇以中開,渺金壁而無窮。仙岡 走萬里之騧,神湫潛斛水之龍。蝝蝗勿起,豺豕遠」蹤。 風泉清渙,崖谷蒨蔥。鬱秋興兮滿庭,澹斜月兮西風。 四照之花萬品,九衢之草千計。桐合柏而虯枝,竹曳 毛而鸞尾。醺酒味之玉泉,飫粳香之石髓。鳴晉祖之 鳳笙,飛王喬之鳧屣。仙之人兮列如麻,虎鼓瑟兮鸞 回車。嗟三徑之松菊,幻五色之煙霞。層軒出雲霓而

延袤,飛閣臨無地而紛奢。燦炳炳「以照爛,隆崛岉以
考證
交加。雖鐘鳴之羽館,實鼎食之王家。」余於是有感矣,

「昔芊棘之重合,羌離黍以興悲。今寶地之宏開,噓文 焰於寒灰。」是宜休文記館,裴子文池,鏗金玉之麗句, 樹雕篆之貞碑。覽前修之遺蹤,曾不滿夫一嘆。見桑 變而海遷,幾星移而物換。今天家之奮興,紛離立而 輪奐,啟金谷之瓊樓,開玉京之瑤殿,朝霞為丹雘之 明,夕霞為珠網之燦。桂館蘭亭,梅軒竹院。麗花影之 重重,灑松風之面面。集元羽之蹁躚,盛遊娛之壯觀。 過希夷以乘風,請分山於一半。來士駕以盤旋,遊予 目以睇盼。聊吐繡以摛辭,奉群公之娛玩。於是振衣 而起,擊節而歌,歌曰:「五雲爛漫兮鬱霄之宮,寶地清 虛兮,瀛海之東。紫簫雙吹兮,兩兩玉童。控群仙而遐 舉兮,雲冉冉以從龍。」

桐柏山部藝文二 编辑

《宿桐柏觀        》唐·孟浩然

海泛信風帆,夕宿逗雲島。緬尋滄海趣,近愛赤城好。 捫蘿亦踐苔,輟棹恣窮討。息陰憩桐柏,採秀尋芝草。 鶴唳清露垂,雞鳴信潮早。願言解纓綬,從此去煩惱。 高步陵四壁,元蹤得三老。紛吾遠遊意,學彼長生道。 日夕望三江,雲濤空浩浩。

桐柏觀          皮日休 编辑

青冥向上紫霄峰,元始崔巍聳玉容。曉案瓊文光絕 壁,夜壇香氣襲靈松。雲根怪石儀青鳳,潭底寒泓臥 黑龍。步入瓊臺忘世路,分明半席許相從。

《前題》
鄭薰
编辑

《深山桐柏觀》,殘雪路猶分。數里踏紅葉,全家穿白雲。 月寒巖障曉,風遠蕙蘭芬。明日出雲去,吹笙不可聞。

行桐柏山          姚鵠 编辑

際海禮冰碧,穿雲來玉清。千山盤鳥道,十里入猿聲。 草木飄香異,雲霞引步輕。誰言鼇頂上,此處是蓬瀛。

桐柏觀           周朴 编辑

東南一境清心目,有此千峰插翠微。人在下方衝月 上,鶴後高處破煙飛。巖深水落寒侵骨,門靜花開色 照衣。欲識蓬萊今便是,更於何地學《忘機》。

《前題》
釋皎然
编辑

古觀秋來秀,泠然屬仙飆。瓊花被修蔓,柏實滿寒條。 影殿山寂寂,寥天月昭昭。幽期寄仙侶,習定至中霄。 青珮閒步虛,真官方宿朝。

《前題》
宋·白玉蟾
编辑

仙翁夜來叩林壑,約我明朝過南嶽。石壇對坐話松 風,鶴唳一聲山月落。

桐柏山          王文簡 编辑

桐柏仙人久不歸,一瓢秋水宿巖扉。絕憐半夜無塵 夢,月滿空山鶴正飛。

桐柏觀         元楊維楨 编辑

雲中君兮聿來下,雲中徒兮列如麻。帶得紫泥香一 瓣,天風吹滿赤城霞。

《前題》
明·潘淵
编辑

瓊臺深處覓金丹,白日能教生羽翰。兀坐小齋聽亂 瀑,染霜紅葉打書寒。

桐柏山部紀事 编辑

徐靈《府山記》:「南齊褚伯玉,字元璩,錢塘人。少有隱操, 其家為娶婦,乘車入門,伯玉踰牆而去。後居桐柏山 小嶺二十年。高帝累詔不起,壽至百餘歲。」

陶弘景《真誥》:「梁夏馥字子治,陳留人。入桐柏山,遇王 真人,授以黃水雲漿之法。今在洞中為明晨侍郎。」 《天台縣志》:「陳休,臨海人。居桐柏山養母,自號休休子, 撰《桐柏觀莊田記》。時有孫巖同隱,號雲壑,布衣徐竹 溪大受,有詩贈之。」

桐柏山部雜錄 编辑

《潛確類書》:唐裴通《金庭山記》云:「剡中山水之奇麗,金 庭洞天為最。其北門在小香爐峰頂,人莫能見

桐柏山部外編 编辑

《天台山志》:王喬字子晉,周靈王太子。好吹簫,嘗作鳳 鳴,浮丘公接以上嵩高三十餘年。後人求之不得,偶 見桓良曰:「告我家人,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至時 果見喬乘白鶴而去,道家稱為右弼真人,治桐柏山, 掌吳越水旱。五代時封元弼真君。宋政和三年,封元 應真人。紹興間加號善利廣濟真人。

唐咸通中,有客自金庭山將抵明州。日暮,遇道士托 宿山谷沖寂,烹野蔬以享。俄有叩門者,童子報曰:「隱 雲觀來日齋,道士去。」客問:觀在何處,童子答曰:「去此 五百里,嘗隱雲中,故名。」客驚曰:「尊師何日當還?」曰:「往 來頃刻耳。」道士歸,留客久住,客辭焉。乃遣童子指其 舊路,行未遠,失所在。問歲月,已三年矣。

曹法師,邑人,居溪南大路,旁曰大路。曹氏壯年為狐 媚所惑,居桐柏觀為道士,三年無所得,乃往謁張真 人,盡通其法。後遇大旱,禱雨無應。法師書片紙於背 上曰:「有雨出賣。」官聞之,命乞雨。乃用一大甕盛水,燒 磚入其中。忽而轟雷一聲,四神將立。左右曰:「上蒼主 旱,雨不可求。」法師曰:「權借太湖三尺水。」須臾陰雲四 合,黑霧漫天,大雨如注,平地尺餘。頃之霽。視簷下水, 悉有鮮魚薀草,太湖果乾三尺,諸司厚貺皆不受。居 家除淫祠,伐妖樹,滅魔救疾,禱雨祈晴,厥應如響。年 七十餘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