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60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六十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卷目錄

 君山部彙考

  圖

  考

 君山部藝文一

  君山記         明胥文相

  湘君廟記略        李密思

 君山部藝文二

  中秋維舟君山看月    唐李群玉

  君山

  題君山           雍陶

  前題            程賀

  洞庭君山維諒上人院階前孤生橘樹歌

               釋皎然

  荊江口望見君山      宋鄭震

  遊君山寺         明薛瑄

  登岳陽樓望君山      李東陽

  君山行贈洪原魯      吳國倫

 君山部紀事

 君山部雜錄

 君山部外編

 嶽麓山部彙考

  圖

  考

 嶽麓山部藝文一

  嶽麓書院記        宋張栻

 嶽麓山部藝文二

  嶽麓山道林寺       唐杜甫

  陪杜侍御遊湘西寺三首    韓愈

  嶽麓寺          沈傳師

  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過法崇禪師故

  居            劉長卿

  嶽麓書院        明王守仁

  望嶽麓           楊基

  遊嶽麓寄伯敬先生     譚元春

 嶽麓山部紀事

 嶽麓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六十卷

君山部彙考

编辑

《山海經》之「洞庭山」 ,

君山在今湖廣岳州府巴陵縣西十五里洞庭湖中, 一名洞庭山,一名湘山,又名熊耳山,內有小山十二, 狀如螺髻,方六十里,上有神祠,號「湘君」,相傳為堯之 二女,宋封淵德侯,時著《靈異》。

君山圖

君山圖

按《山海經。中山經》。「大夫之山,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 洞庭之山。」今長沙巴陵縣西,又有洞庭陂,潛伏通 江。《離騷》曰:「邅吾道兮洞庭,洞庭波兮木葉下。」皆謂此 也。字或作銅,宜從水。

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鐵,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 葌蘪蕪芍藥芎。請幫助識別此字。《蛇蕪》似蛇床而香也, 「帝之二女居之。」夫帝之二女,而處江為神,即《列仙 傳》江妃二女也。《離騷九歌》所謂湘夫人稱帝子者是也。而《河圖玉版》曰:「湘夫人者,帝堯女也。」秦始皇浮江 至湘山,逢大風,而問博士:「湘君何神?」博士曰:「聞之堯 二女,舜妃也。死而葬此。」《列女傳》曰:「二女死於湘江之 間,俗謂為湘君。」鄭司農亦以舜妃為湘君。說者皆以 舜陟方而死,二妃從之,俱溺死於湘江,遂號為湘夫 人。按《九歌》,湘君、湘夫人自是二神。湘江之有夫人,猶 河、洛之有宓妃也。此之為靈,與天地並矣,安得謂之 堯女?且既謂之堯女,安得復總云湘君哉?何以考之? 《禮記》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明二妃生不從征,死不 從葬,義可知矣。即令從之。二女靈達,鍳通無方,尚能 以鳥工龍裳,救井廩之難,豈尚不能自免於風波,而 有沉淪之患乎?假復如此,《傳》曰:「生為上公,死為貴神。」 禮,「五嶽比三公,四瀆比諸侯。」令湘川不及四瀆,無秩 于命祀,而二女帝者之后,配靈神祇,無緣尚復下降 小水而為夫人也。參互其義,義既混錯,錯綜其理,理 無可據,斯不然矣。原其致謬之由,由乎俱以帝女為 名。名實相亂,莫矯其失。習非勝是,終古不悟,真可悲 矣。

是常遊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此言二女 遊戲江之淵府,則能鼓三江,令風波之氣共相交通, 言其靈響之意也。江、湘、沅水皆共會巴陵頭,故號為 三江之口。澧又去之七八十里而入江焉。《淮南子》曰: 「弋釣瀟湘。」今所在未詳也。

是在九江之間。《地理志》:九江今在潯陽南江自潯 陽南江而分為九,皆東會于大江。《書》曰「九江孔殷」是 也。

「出入必以飄風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左右手 操。蛇。多怪鳥。

按《水經湘水注》:洞庭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石穴, 潛通吳之包山,郭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 君之所遊處,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風于此,而問 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則多風。」秦王乃赭其山。漢武 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東北對編山,山多篪竹,兩山 相次去數十里,迴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右岸有山, 世謂之笛烏頭石。石北右會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 合洞浦,所謂「三苗之國左洞庭」者也。

按《述異記》:「南康郡有君山,高秀層疊,有類臺榭,名曰 女媧宮。有獸名格,似猩猩之形,自知吉凶。人無機愛 之,則可馴狎,欲執害之,則去不來。」

按《湘中記》,「君山有地道楂渚,對岸古城,孫權遣程普 所立。」

按《南康記》:「君山翠麗鮮明,遙若臺榭,名曰婠宮,亦曰 女姥石。山去盤固山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 上有自然石室形。風雨之後,景氣明淨,頗聞山有鼓 吹之聲。」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岳州,「君山在湖中方六十里,亦 名洞庭之山。昔舜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曰湘君 所遊,故名君山。」《湘中記》:「昔秦始皇入湘,觀衡山而遇 風浪幾溺,至此山而免。」《郡志》:「君山狀如十二螺髻。」《北 夢瑣言》:「湘江北流至岳陽,達蜀江。夏潦後,蜀江漲,遏 注湘波,溢為洞庭湖,凡數百里,而君山宛在水中。秋」 水歸此山復居于陸,惟一條湘川而已。

按《三才圖會君山圖》,考君山在岳州府城西一十五 里洞庭湖中,一名洞庭山,又名湘山,狀如十二螺髻。 《山海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蓋堯女湘君始 居于此,故云。上有楚興寺、軒轅臺、柳毅井、傳書亭、飛 昇亭、響山酒、香山,道書以為第十一福地,古今題詠 最多。

按《岳州府志山川攷》:「君山在巴陵縣城西十五里洞 庭湖中。《史記》君山因湘水也。內有小山十二,狀如螺 髻,方六十里。舊志謂宋元豐間封淵德侯,既為妃,豈 得降為侯乎?二妃之受誣久矣。」

按《巴陵縣志山川攷》:「君山在縣西十五里洞庭湖中, 《圖經》名熊耳,內有小山十二,狀如螺髻,方六十里。」《山 海經》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二女娥皇、女英,《楚 辭》所謂湘夫人也。」宋岳飛討楊幺,伐山木為巨筏,塞 諸港汊,賊舟不能行,八日克敵,湖湘遂平。《道書》云:「十 一福地。」《圖經》云:「此山不受穢惡。」宋元豐間,祈禱屢應, 封其神為「淵德侯。」云中有方竹、斑竹,云「二妃泣舜而 斑。」

響山在君山之上,一曰鳴山。《荊州記》云:君山上有穴, 潛通吳之包山。太湖亦有洞庭山,潛通君山。郭璞《江 賦》云:「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達,旁通幽岫窈窕。」陰鏗 詩云:「穴去茅山近。」張說詩云:「洞穴傳虛應。」皆指此爾。 今山後響沙,足躡聽之有聲。

《古蹟攷》:「軒轅臺在君山,一名鑄鼎臺。《舊志》」:「黃帝采首 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成,騎龍上昇,群臣攀援莫及,僅 遺弓髯。即此地也。臺址尚存。西二百里名鼎湖」,又有 烏號村。

七寶鐘在君山寺。七寶所鑄,高六尺,廣二尺五寸。蜀 孟昶以此為馬希範壽,希範以錫寺。宋建炎間,金人焚寺。兵退,寺僧即鐘樓覓寶,無銖兩存者。今有「《孟府》 鐵桶二。」

崇勝寺在君山,晉時創。《風土記》:「昔呂雲卿遇江叟,吹 笛召洞庭諸神,即此。」

塚墓。考湘妃墓,相傳在君山。秦博士曰「堯女舜妃,死 葬于此。」或又曰:「舜死葬蒼梧,二妃從之不及,溺死沅 湘之間。以事理反覆推之,皆怪誕不經者也。」明劉武 臣曰:「舜為帝,南巡,至衡岳,警蹕或臨蒼梧,比倦勤,得 禹以代,更不復出。《孟子》謂舜卒于鳴條,而九疑乃有 舜陵者,舜嘗登九疑,遺命葬此山,非以崩蒼梧而葬 也?」朱考亭不信《禮記》《竹書》而惟據《孟子》,可謂確矣。脫 舜南巡,后與妃且無追隨之理,況不南巡乎?墓安得 在南?即如《禮記》舜葬蒼梧,二妃不從。昔人謂二妃生 不從征,死不從葬也。即令從之,二女靈達,鑒通無方, 尚能以鳥工龍裳救井廩之難,豈不能自免於波濤 而有沉淪之患乎?以此推之,則二妃之墓,可不辨而 自明矣。然則何以有廟?舜與后之盡倫盡孝,可以為 天下後世規,九州之享祀皆宜,而《干》《岳》為獨著也。

君山部藝文一

编辑

《君山記         》明·胥文相

夫洞庭為長江巨浸,而君山則洞庭孤絕處也。雖三 苗據以為險,而舜實以是昭文治蛟蜃雜以為窟,而 禹實以是降我凶。故民到于今受其賜。秦皇幾以不 渡,楊幺祇以自剪,且聞是山不受穢。赤沙湖在洞庭 湖西,夏秋水泛,與洞庭為一,涸時惟見赤沙。舊《志》云: 洞庭南連青草,西亙赤沙七百里,又謂之三湖。雲夢 湖在郡治西,與洞庭、青草二湖相連。洞庭在北,青草 在南,雲夢在西,合為一湖。孟浩然詩:「氣蒸雲夢澤,波 撼岳陽城。」金沙洲在洞庭湖中,與鹿角對。一名龍堆, 延袤數里。杜甫詩:「龍堆擁白沙。」即此。宋張孝祥有賦, 葛長庚詩:「惟有金沙堆下水,東西南北任風吹。」君山 在府城西一十五里洞庭湖中,一名洞庭山,又名湘 山,狀如十二螺髻。《山海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 之。蓋堯女湘君始居于此,故名。昔秦始皇南遊衡山, 入洞庭,遇風濤大作,幾不能渡,因問湘君何神,博士 對曰:「堯女,舜妃也。」又曰:「湘君神遊,出入則多風。」始皇 怒,命伐其樹,赭其山。上有楚興寺、軒轅臺、柳毅井、傳 書亭、飛昇亭、響山酒香山,道書以為第十一福地,古 今題詠最多。湘江北流至岳陽達蜀江,夏潦後,蜀江 漲勢高,遏注湘波,讓而退溢為洞庭湖,凡數百里,而 君山宛在水中,秋水歸壑,此山復居于陸,惟一川湘 水而已。酒香山,《湘川記》:君山上有美酒,飲者不死。漢 武帝遣欒巴求得之,未進御,東方朔竊飲,帝怒欲殺 之。對曰:「使酒有驗,殺臣亦不死。無驗,安用酒為?」帝笑 而釋之。相傳每春時,往往聞酒香,尋之莫見其處。響 山在君山上,一名鳴山,履之鏘然有聲。柳毅井在君 山。唐柳毅,中宗時下第,歸至涇陽,見一婦人牧羊曰: 「妾洞庭君小女,嫁涇川次子,今被毀黜,敢寄尺牘。」洞 庭之陰有大橘樹,擊樹三,當有應者。毅如其言,武夫 揭水引入靈虛殿,取書以進。洞庭君泣曰:「此老夫之 罪,使孺弱罹憂。」頃之,有赤龍飛去,俄擁紅粧一人回, 即寄書女也。宴毅碧雲宮。洞庭君弟錢塘君曰:「涇陽 婺婦,敢託高義為親。」毅不敢當,辭而去。後再娶盧氏, 貌美,曰:「予即洞庭君女。涇上之辱,君能救之。茲奉閨 房,永以為好。」遂與同歸洞庭。軒轅臺在君山,一名鑄 鼎臺。黃帝鑄鼎荊山之下,鼎成騎龍上昇。今臺址尚 存。

湘君廟記略        李密思

编辑

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以是稱。 湖名因山,自古而然矣。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因 復謂之君山。其廟宇為秦皇燬廢,後亦久無構葺者。 是山去郡郭四十里而近,人未嘗敢居其中。按《圖經》: 「此山不受穢惡,無猛獸。」愚以為海有員嶠蓬島之類, 人可望而不可至。茲山特峙波心,雲水四周,人可至 而不可居,寧非員嶠、蓬島之亞歟?固為靈神之所憑 依,宜矣。舊邦人禱禜水旱,嘗於此山。

君山部藝文二

编辑

《中秋維舟》《君山看月    》唐·李群玉

汗漫鋪澄碧,朦朧吐玉盤。雨師清滓穢,川侯掃波瀾。 氣射繁星滅,光籠八表寒。從來雲漲迥,路上碧霄寬。

君山           劉禹錫

编辑

湖光秋水兩相和,潭面無風鏡乍磨。遙望洞庭山擁 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題君山           雍陶

编辑

風波不動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君山            程賀

编辑

曾遊方外見麻姑,說道君山自古無。云是崑崙山頂 石,海風飄落洞庭湖。

洞庭君山維諒上人院階前孤生橘樹歌

编辑

釋皎然

「洞庭仙山但生橘,不比凡木與棃栗。真子無橘不自 栽,感得一株階下出。細葉繁枝委露新,四時常綠不 關春。若言此物無道性,何意孤生來就人。」「二月三月 山初暖,最愛低簷數枝短。白花不用鳥銜來,自有風 吹手中滿。」九月十月爭破顏,金實離離顏色殷。一夜 天晴香滿山,天生珍木異于俗。俗士來逢不敢觸,清 陰獨步禪。起時徙倚枝前看,不足。

荊江口望見君山      宋鄭震

编辑

《荊江》江口望漫漫,一望無邊夕照寒。只是青雲浮水 上,教人錯認作山看。

遊君山寺         明薛瑄

编辑

「為愛湖中山,遂尋山下路。」躋攀轉出邃,澗谷亦回亙。 石磴足莓苔,青林雜煙霧。前行如有窮,嵐嶺乍分布。 招提壓重湖,千里周一顧。孤峰四無根,形氣自依附。 山僧復導我,窈窕更徐步。疏籬野蔓懸,老圃寒泉注。 逕轉山房深,重與絕境遇。白雲簷外生,清秋竹間度。 山花雜無名,歲晏色猶故。澄心得妙觀,忘言契良晤。 愛此林壑清,遂薄俗塵務。重來待何時,尚子畢嫁娶。

登岳陽樓望君山      李東陽

编辑

突兀高樓正倚城,洞庭春水坐來生。三江到海風濤 壯,萬木浮空島嶼輕。吳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廟古 人情。中流恐有蛟龍窟,臥聽君山笛裏聲。

君山行贈洪原魯      吳國倫

编辑

五瀦水落三江灣,玉鏡中分十二鬟。雪浪迎門捲空 翠,君山合是君家山。多君愛客展芳宴,山水圖書兩 相眷,瓊巵泛酒波。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金縷》促歌雲片片。歌罷君山 月已低,掛帆欲往江煙迷。湘君鳴環下白露,龍女吹 笛乘青霓。吹笛鳴環杳何適,孤舟去天不盈尺。與君 少別老難逢,那可君山少今夕。

君山部紀事

编辑

《君山記》:君山上有美酒數斗,飲者即仙。漢武遣欒巴 來求果得酒,東方朔竊飲之。帝欲殺朔,朔曰:「酒有驗, 即殺臣,臣不死,臣死,酒亦不驗。」遂赦。

《巴陵縣志》:「吳將李福神攻鄂,唐荊南節度使成汭發 舟師十萬,沿江東行,會梁兵救之。福神先趨君山,據 險逆擊,因風縱火,焚其戰艦,士卒皆潰,梁師亦遂引 去。」

宋紹興五年,以岳飛為荊湖制置使,帥師討楊幺。六 月,岳飛大破楊幺于洞庭。初,岳飛受命討幺,而所部 皆西北人,不習水戰。飛曰:「兵何常,顧用之何如耳。」乃 先遣使招諭之,其黨黃佐曰:「岳節使號令如山。」遂降。 飛表授佐武義大夫,拊其背曰:「子知逆順者,欲復遣 子至湖中,視其可勝者擒之,可勸者招之,如何?」佐感 泣,誓以死報之。黃佐襲周倫砦,殺之,飛上其功,選武 功大夫。飛以王𤫉無功,皆其統制任士安不受𤫉節 制故也,鞭之,使餌賊,曰:「三日賊不平,斬汝矣。」士安宣 言「岳太尉兵二十萬至矣。」賊見任士安軍,併力攻之。 飛設伏,士安戰急,伏四起,擊之,賊走。會旨召張浚還, 飛以小圖示張浚曰:「已有定畫,不八日可破賊。」浚壯 之。黃佐招楊欽來降,飛喜曰:「楊欽驍悍,既降賊,腹心 潰矣。」表授欽武義大夫,禮遇甚厚,乃復遣歸湖中。兩 日,欽說全琮、劉銑來降,飛詭罵欽曰:「賊不盡降,何來 也!」杖之,復令入湖。是夜,掩賊營,降其眾數萬。幺負固 不服,乃浮舟湖中,以輪激水,其行如飛,旁置撞竿,官 舟迎之輒破。飛伐君山木為巨筏,塞諸港汊,又以腐 木亂草浮上流而下,擇水淺處,遣善罵者挑之。賊怒 來追,則草木壅積,舟輪礙不行。飛急擊之,賊奔港中, 為筏所拒。官軍乘筏,張牛革以蔽矢石,舉巨木撞其 舟,盡壞,幺投溺赴水死。飛入賊壘,餘酋驚曰:「何神也?」 俱請降。果八日捷書至,浚歎曰:「岳侯神算也!」初,幺恃 其險,曰:「欲犯我者,除是飛來。」至是,人以其言為讖云。

君山部雜錄

编辑

《方輿勝覽》:「湘中老人者,有洞庭客呂雲卿,嘗遇之于 君山側。索酒數行,老人歌曰:『湘中老人讀黃老,手援 紫藟坐碧草。春至不知湘水深,日暮忘卻巴陵道』。」蘇 子瞻云:唐末有人誦此詩,殆是李謫仙輩。老人真遁 世者也

君山部外編

编辑

《幽怪錄》:隋開皇九年,吳興柳歸舜自巴陵泛舟,遇風 吹至君山,維舟登岸,尋小徑,不覺行四五里,興酣踰 越,谿磵不由徑路。忽道旁有大石,表裏洞徹,圓而徑 平,周六七畝,其上盡生翠竹,圓大如蓋,高百餘尺,葉 洩白雲,森羅映天,清風徐吹,戛戛為絲竹音。石中穴 又生一樹,高百餘尺,枝榦偃蔭為五色翠,葉如盤,花」 徑尺餘,色深碧,葉深紅,異香成煙,著物霏霏。有鸚鵡 數千,丹嘴翠衣,尾長二三尺,翱翔其間,相呼姓氏,音 旨清越。有名武遊郎者,有名阿蘇兒者,有名武仙郎 者,有名自在先生者,有名踏蓮露者,有名鳳花臺者, 有名戴蟬兒者,有名多花子者。或有唱歌者曰:「吾此 曲是漢武鉤弋夫人所常唱,詞曰《戴蟬兒,分明傳與 君王語。建章殿裏未得歸,朱箔金缸雙鳳舞。名〈阿蘇 兒〉》者,曰:「我憶阿嬌,深宮下淚。唱曰:『昔請司馬相如為 作《長門賦》,徒使費百金,君王終不顧』。」又有誦司馬相 如《大人賦》者,曰:「吾初學賦時,為趙昭儀抽七寶釵橫 鞭,余痛不徹。今日誦得,還是終身一藝。」名《武遊郎》者, 言:余昔見漢武帝乘鬱金楫,泛積翠池,自吹紫玉笛, 音韻朗暢,帝意歡適。李夫人歌以隨歌曰:「顧鄙賤,奉 恩私,願吾君,萬歲期。」又名武僊郎者,問歸舜曰:「君何 姓氏,行第」歸舜曰:「姓柳。第十二曰:柳十二,自何許來 歸?」舜曰:「吾將至巴陵,遭風泊舟,興酣至此耳。」武僊郎 曰:「柳十二官,偶因遭風,得臻異境,此所謂因病致妍 耳。然下官禽鳥,不能致力生人,為足下轉達桂家三 十娘子。」因遙呼曰:「阿春,此間有客。」即有紫雲數片,自 西南飛來,去地丈餘,雲氣漸散,遂見珠樓翠幕,重檻 飛楹,周匝石際。一青衣自戶出,年始十三四,身衣珠 翠,顧甚姝美。謂歸舜曰:「三十娘子使阿春傳語郎君, 貧居僻遠,勞此檢校,不知朝來食否?請垂略坐,以具 蔬饌。」即有捧水精床出者,歸舜再讓而坐。阿春因教 《鳳花臺》:「鳥何不看客?三十娘子以黃郎不在,不敢接 對郎君。汝若等閒,似前度受捶。」有一鸚鵡即飛至曰: 「吾乃《鳳花臺》也。近有一篇,君能聽乎?」歸舜曰:「平生所 好,實契所願。」鳳花臺乃曰:「吾昨過蓬萊玉樓,因有一 章詩曰:『露拔朝陽生,海波翻水晶。玉樓瞰寥廓,天地 相照明。此時下棲止,投跡依舊楹。顧余復何忝,日侍 群仙行』。」歸舜曰:「麗則麗矣,足下師乃誰人?」《鳳花臺》曰: 「僕在王丹左右一千餘歲,杜蘭香致我真籙,東方朔 授我祕訣,漢武帝授大中大夫,遂在石渠署見揚雄、 王褒等賦頌,始曉箴論。王莽之亂,方得還吳。後為朱 然所得,轉」遺陸遜。復見機雲製作方,學綴篇什。機雲: 「被戮便至於此,殊不知近日誰為宗匠?」歸舜曰:「薛道 衡、江總也。」因誦數篇示之。《鳳花臺》曰:「近代非不靡麗, 殊少骨氣。」俄而阿春捧赤玉盤,珍羞萬品,目所不識, 甘香裂鼻。飲食訖,忽有二道士自空飛下,顧見歸舜 曰:「大難得與鸚鵡相對,君非柳十二乎?君船以風便, 索君甚急,何不促回?」因投一尺綺曰:「以此掩眼,即去 矣。」歸舜從之,忽如身飛,卻墜巴陵。達舟所,舟人欲發, 問之,失歸舜已三日矣。後卻至此,泊舟訪尋,不復再 見也。

《墉城仙錄》:岳州有漁父,于湘江洞庭之岸聞兒啼聲, 四顧無人,惟三歲女子在岸側,漁父憐而舉之,十餘 歲,天姿奇偉,容貌姝瑩,殆天人也。俄有青童自空下 而集其家,攜女去,臨昇謂其父曰:「我仙女桂蘭香也, 有過謫于人間,會期有限,今去矣。」某後降于包山張 碩家,碩蓋修道者也,授以舉形飛仙之術,遂仙去。漁 父亦學道不食,後不知所之。

《女仙傳》:「樊夫人,上虞令劉綱妻也。綱素有道術,為政 尚清靜簡易,而政令宣行,民受其惠,無水旱疫毒之 傷。樊亦潛修密證,遂皆白日仙去。唐貞元中,湘潭有 一媼,鬢翠如雲,肥潔如雪,策杖曳履,日可數百里,在 湘十餘載,常以丹篆救疾,鄉人敬奉之。一日告人曰: 『吾欲往洞庭救百餘人性命,為我設船一隻,里人張 珙具舟楫送之。將至洞庭前一日,有大風濤,撼一巨 舟,湊于君山島上而碎。百餘人星居于島,無舟來救。 有一白鼉游沙上,數十人殺而食之。明日,有城如雪 圍島,其城漸窄,束其人為簇,其間不廣數丈。島上人 忙怖叫號,勢甚急。岳陽人亦遙望雪城,莫能曉也』。」媼 舟至岸,遂登島,攘劍步罡噀水,飛劍刺之,有聲如霹 靂,雪城遂崩。乃一白鼉,長千餘丈,蜿蜒而斃,劍立其 胸,遂救島上百餘人。忽有道士來與媼遇,甚相慰悅。 珙詰其故,道士曰:「媼乃劉綱真君之妻樊夫人也。」 《博異志》:「賈客呂筠卿嘗于仲春夜泊舟君山,命酒吹 笛數曲,忽見一老父拏舟來,于懷袖間出笛三管,其 一大如合拱,其次如常」人所蓄,其一絕小如細筆。管 筠卿請吹之,老父曰:「其大者諸天之樂,不可吹;其次 對洞庭諸仙合樂而作,其小者是老身與朋儕可樂 者,試為子吹之,不知可終一曲否?」言畢,抽笛吹三聲, 湖上風動,波濤滉瀁,魚龜跳噴;五聲六聲,君山鳥獸 叫噪,月色昏昧。舟人大恐,老父遂止。乃歌曰:「湘中老人讀黃」老,「手援紫藟坐碧草。春至不知湘水生,日暮 忘卻巴陵道。」遂棹舟去,隱隱漸沒于波間。

《巴陵縣志》:周生者,唐太和中廬于洞庭君山,時以道 術濟吳楚,人多敬之。後將抵洛,途次廣陵,舍佛寺,有 三四客來,時方中秋,霽月澄瑩,且吟且望,有說開元 時元宗遊月宮事,因相與歎曰:「我輩塵人,固不得至 其所矣,奈何?」周生笑曰:「某常學于師亦得焉,且能挈 月致之懷袂。」因命虛一堂,蔽四垣,不使有纖隙。且告 客曰:「我將梯取月去,聞呼可來觀。」乃閉戶。久之,忽見 天地曛晦,俄聞生呼曰:「某來矣。」客因開其室,生曰:「月 在某衣中耳。」舉其衣,月出寸許,一室盡明,寒入肌骨。 客拜謝曰:「願收其光。」因閉戶。其外尚昏晦,食頃方如 初。

嶽麓山部彙考

编辑

長沙府之嶽麓山

嶽麓山在長沙府善化縣城西五里。山上有惠光寺, 山下有道林寺、嶽麓書院。

嶽麓山圖

嶽麓山圖

按《荊州記》:「長沙西岸有嶽山」,蓋衡山之足,又名靈麓 峰,乃衡山七十二峰之數。自湘西古渡登岸,夾徑喬 松,泉澗盤繞,諸峰疊秀,下瞰湘江。嶽麓寺、道林寺、嶽 麓書院皆在此焉。

按《方輿勝覽》:「湖南路潭州嶽麓書院在嶽麓山下, 道林寺在嶽麓山下,距善化縣八里。寺有四絕堂,保 大中馬氏建,謂沈傳師、裴休筆札,宋之問、杜甫篇章。 治平間,蔣穎叔作記曰:『彼以杜詩、沈書為絕,吾無敢 言。若夫遺歐陽詢而取裴休,置韓愈而取宋之問,則 未然。乃為詮次沈書一也;詢書二也;杜詩三也;韓詩 四』」也。此之謂「四絕。」

嶽麓寺在山上,百餘級乃至,今名惠光寺。下有李邕 《麓山寺碑》,世傳晉太尉陶侃手植。樹,今存者七八株, 其圍三丈,中空空如庵。絕頂有道鄉臺。昔鄒道鄉謫 新州,道過潭,潭守溫益下逐客之令,逆旅之人不敢 舍。夜渡湘江,湘西林禪師公鄉人以火迎之。公贈詩: 「八年之中三往回,道人一意金石開。非關桑梓有分 好,自是針水無嫌猜。焚香說了四句偈,把手直上千 尺臺。洞庭青草不我隔,東吳可歸歸去來。」浩字志完, 為《右正言,因論元符事貶》。

按《廣輿記》,「長沙府嶽麓山在善化縣,即衡山七十二 峰之一,南嶽周八百里,回鴈為首,嶽麓為足。」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嶽麓山在長沙府城西五里,上 有禹碑,下有書院。」

按《長沙府志·山川攷》:「嶽麓山在善化縣西南,嶽之足, 七十二峰之一也。時有風雲,知其必雨,又名嶽麓。自 古渡登峰,夾徑喬松,泉澗盤繞,諸峰疊秀,俯瞰湘江, 頂有禹王碑,下有嶽麓書院、嶽麓寺、道林寺、北海碑、 講經臺、抱黃洞、蒼筤谷、白鶴泉、清風峽,峰有雲麓宮, 巖前一石方丈餘,平如掌,構亭其上,人于此望拜南」 嶽,名拜嶽石,一名飛來石。臨江對郡,最為佳勝。 按《善化縣志山川攷》:「嶽麓山在縣西南嶽之足也。頂 有禹王碑,下有書院寺觀、臺閣亭榭,一郡大觀在焉。 然勝蹟久廢。戊申邑令周公復其大者。」

天馬山在縣西嶽麓之右。嵬然如馬,在左為小天馬
考證
玉屏山在縣西,乃嶽麓支山,以形名。昔人題:「玉屏山

外一峰青。」

雲麓峰在嶽麓右,峰如覆釜,南望衡山。

抱黃洞,《石山深虛》曰:「洞在嶽麓山萬壽宮後,先有道 家者流,以修煉居此,因名抱黃。晉時曾有蟒患,陶侃 除之。」

《蒼筤谷》山之空處曰「谷」,在嶽麓山下。宋仙巢先生鍾 尚書閒居遊觀地,有「吹香亭」,宋理宗題額。

清風峽在嶽麓寺前。雙峰相夾,中有平地,縱橫十餘 丈。當溽暑,清風徐來,人多憇息,其泉清潔。舊有橋亭, 今廢。

西嶼在嶽麓書院右。

拜嶽石,在嶽麓山右,有石方二丈餘,俗呼「飛來石」,於 此望拜南嶽。舊有亭在上,今將頹。

「石瀨」在嶽麓清風峽中,泉流觸石有聲。

梅堤「柳堤」在「嶽麓書院」前,今廢。

白鶴泉在嶽麓寺觀音閣後巖。泉出石間,惟一勺許, 最甘潔,冬夏不竭。常有白鶴飛止其上,故名。巖上刻 有「白鶴泉」三字。古建有亭榭,俱廢,今為僧人所隱。 《古蹟攷》:禹碑在嶽麓山頂巨石上。

道鄉臺舊在嶽麓寺畔,久廢。明萬曆丁巳,學道鄒改 于赫曦臺下建屋。後又廢。今重建。

赫曦臺在嶽麓山上。臺上有古篆字數十,隱見不明。 嘉靖戊子,知府孫存建亭于下。

「禹蹟溪」,在湘江西岸,嶽麓山左。

《石浴池》,在麓山道林寺邊。長一丈,寬二尺。

《山齋》:在嶽麓山下。劉珙建。

「四絕堂」在道林寺側,南唐馬氏建。

杉庵在嶽麓山下。陶侃種杉結庵後,庵廢杉存,古鬣 可愛。兵火後樵伐盡矣。

風雩亭在道鄉臺上,宋郡守劉珙建。

吹香亭在蒼筤谷上仙巢,鍾尚書建,宋理宗親書「仙 巢吹香亭」五字。

飲馬池在嶽麓山前。朱張講學時,從遊者眾,輿馬飲 水欲竭,俗呼「應馬塘。」

嶽麓山部藝文一

编辑

《嶽麓書院記        》宋·張栻

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向壑,木茂而泉潔,為士子肄 業之地。始開寶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創宇,以待四方 學者,歷四十有一載,居益加葺,生益加多。李允則來 為州,請于朝,乞以書藏方。是時,山長周式以行誼著。 祥符八年,召見便殿,拜國子學主簿,使歸教授。詔以 「嶽麓書院」名增賜《中祕書》。至紹興辛亥,更兵革灰燼。 乾道改元建安。劉侯下車,既剔蠹夷奸,民俗安靜,湘 人合辭以書院請,侯竦然曰:「是固章聖皇帝加惠一 方,以風勵天下者,而可廢乎?」未半歲而屋成,栻從多 士往觀焉,曰:「侯之為是舉也,豈特使子群居聚談,但 為決科利祿計乎?亦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 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其《傳》果何 歟?」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命,知天地而宰萬物者 也。《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于此焉求之,則不差 矣。嘗試察吾事親從兄,應物處事,是端也,苟能充而 達之,則仁之大體,豈不可得乎?及其至也,與天地合 德,鬼神同用,悠久無疆,變化莫測,而其初則不遠也。 是雖約居屏處,庸何」損?得時行道,事業滿天下,而亦 何加于我?遂書斯言,以勵同志,俾無忘侯之德。

嶽麓山部藝文二

编辑

《嶽麓山道林寺       》唐·杜甫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爭盤紆。寺門高開洞庭 野,殿腳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風冷佛骨,六時天樂朝 香爐。地靈步步雪山草,僧寶人人滄海珠。塔劫宮牆 壯麗敵,香廚松道清涼俱。蓮花交響共命鳥,金榜雙 迴三足烏。方丈涉海費時節,元圃尋河知有無。暮年 且喜經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飄然斑白將奚適,傍 此煙霞茅可誅。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內不喧呼。昔遭衰世皆晦 跡,今幸樂國養微軀。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貴功名焉 足圖。久為野客尋幽慣,細學何顒逸興孤。一重一掩 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宋公放逐曾題壁,物色分 留待老夫。

陪杜侍御遊湘西寺      韓愈

编辑

長沙千里平,勝地猶在險。況當江闊處,斗起勢匪漸。 深林高玲瓏,青山上琬琰。路窮臺殿闢,佛事煥且儼。 刳竹走源泉,開廊架崖广

客堂喜空涼,華榻有清簟。澗蔬煮蒿芹,水果剝菱芡。

小樓黑無月,漁火燦星點。夜風一何喧,杉檜屢磨捲。 猶疑在波濤,怵惕夢成魘。靜思「《屈原》沉,遠憶賈誼貶。 椒蘭爭妒忌,絳灌共讒諂。誰令悲生腸,坐使淚盈臉。 翻飛乏羽翼,拍摘困瑕玷。珥貂藩維重,政化類分陜。 禮賢道何尊,奉己事若儉。」大廈棟方隆,巨川楫方剡。 經營誠少暇,遊宴固已歉。旅程愧淹留,徂歲嗟荏苒。 平生每多感,柔翰遇頻染。展轉嶺猿鳴,曙煙青燄燄。

嶽麓寺          沈傳師

编辑

承明年老輒自論,乞得湖守東南奔。為聞楚國富山 水,青嶂迤邐僧家園。含香珥筆皆眷舊,謙抑自忘臺 省尊。不令執簡候亭館,直許攜手遊山樊。忽驚列岫 晚來通,朔雪洗盡煙嵐昏。碧波迴嶼三山轉,丹檻繚 郭千艘屯。華鏕蝶躞徇砂步,大斾彩錯輝松門。樛枝 競鬥龍蛇勢,折榦不減風霆痕。相重古殿倚巖腹,別 引新徑縈雲根。自傷平楚虞帝魂,情多思遠聊開樽。 危絃細管逐歌颺,畫鼓繡靴隨節翻。《鏘金》七言陵老 杜,入木八法蟠高軒。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復感激論 元元。

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過法崇禪師故

编辑

居            《劉長卿》。

山僧候谷口,石路掃莓苔。深入泉源去,遙從樹杪回。 香隨青靄散,鐘過白雲來。野雪空齋掩,嵐風古殿開。 桂寒知自發,松老問誰栽。惆悵湘江水,何人更渡盃。

嶽麓書院        明王守仁

编辑

客行長沙里,山川鬱綢繆。西探指嶽麓,凌晨渡湘流。 踰岡復涉險,弔古還尋幽。杯壑有餘彩,昔賢此藏修。 我來實仰止,匪伊事盤遊。衡雲開曉望,洞野浮春洲。 懷我二三友,伐木增離憂。何當此來聚,道義日相求。

望嶽麓           楊基

编辑

我為長沙客,不醉長沙酒。為愛嶽麓山,繫舟城邊柳。 峰巒一何秀,膏泮春雨後。蟻綠盡洗粧,方知朱鉛醜。 所嗟山中寺,頹圮想已久。嶙峋《北海碑》,千載獨不朽。 信為神靈惜,長使山鬼守。褰衣欲訪古,日落辰在酉。 荒煙鳥雀喧,密竹虎兕吼。

遊嶽麓寄伯敬先生     譚元春

编辑

去嶽日已遠,茲麓存典刑。水陸分中江,延目洲外汀。 嶽意無斷續,草木森情形。林杪蓄新泉,溝洫聲泠泠。 拜石修竹傍,祝融開遠青。是日寄公書,南風下洞庭。

嶽麓山部紀事

编辑

《長沙府志》:「宋太平興國中,有跛仙者,能行靈龜吞吐 之法,功成,自君山來,居嶽麓,自號瀟湘子。嘗言:『我愛 瀟湘境,紅塵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元祐 間,嘗有白鶴栖鳴于杉松上,三日而去。」

宋長沙景岑禪師,初住嶽麓,為第一世。其後居無定 所,但循緣接物,隨宜說法,時人謂之「長沙和尚。」至道 三年示寂。

歐陽守道,字公權。淳佑元年進士,運使吳子良辟為 嶽麓書院山長。發明《孟子》「正人心」之論,學者悚服。

嶽麓山部外編

编辑

《長沙府志》:「南宋鄧郁之字彥達,與徐靈期為友,周遊 靈山。元徽中,徐君于上清宮升天,郁之徘徊仙山。歲 久,梁帝聞其修道而闕丹石之備,詔賜物力,許于嶽 麓山置上中下三觀,為修煉所。有神人告語曰:『洞門 之中是招福之鄉,延生之地,善記勿忘』。丹成,復回紫 蓋峰。梁天監十一年壬辰十二月三十日,有八真人」 乘雲車羽蓋,揖郁之,就自然石壇,同昇霄漢。

法華禪師初住嶽麓清風峽,建有石塔,今基址存。後 飛錫湘春門外,接眾說法。值異人願捨鐵造佛,訪之, 乃衡山神也。師擲錫卓地,得鐵數百鈞,遂冶鐵鑄佛 三塔一名「鐵佛寺。」遂還嶽麓示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