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五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九卷目錄
大洪山部彙考
圖
考
大洪山部藝文一
隨州大洪山靈峰寺記 宋張天覺
大洪山部藝文二〈詩〉
大洪山 明馬龠
洪山返照 馮士淑
洪山道中 何宗彥
遊大洪山和伯兄韻 何宗聖
大洪山部紀事
荊門山部彙考
圖〈缺〉
考
荊門山部藝文
荊門賦 明劉彥昺
內方山部彙考
圖〈缺〉
考
紫蓋山部彙考
圖〈缺〉
考
紫蓋山部藝文
遊紫蓋記 明袁中道
仙女洞部彙考
圖
考
九嵕山部彙考
圖〈缺〉
考
龍山部彙考
圖
考
龍山部藝文
補龍山文 宋蘇軾
龍山記 明錢希言
落帽臺記 胡克敬
龍山部紀事
龍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五十九卷
大洪山部彙考
编辑水經注之大洪山
「大洪山」在今湖廣德安府隨州城南一百八十里,其 山四面陡險,絕頂有湖,湖旁景致甚多。
大洪山圖
考
编辑按:《水經》,溳水出蔡陽縣。〈注〉溳水出縣東南大洪山,山 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盤基所跨,廣圓一百餘 里,峰曰「縣鉤」,處平縣眾阜之中,為諸嶺之秀。山下有 石門,夾鄣層峻,巖高皆數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鍾乳 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鍾乳,凝膏下 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潛遠,行者不 極窮深,而穴內常有風勢火無能以經久故也。溳水 出於其陰,初流淺狹,遠乃廣厚,可以浮舟栰巨川矣時人以溳水所導,故亦謂之為「溳山」矣。
按《寰宇記》:「大洪山在隨州,四面陡險,絕頂有大湖。靖 康間,土人避亂於此。」
按《方輿勝覽》:「京西路隨州大洪山,在州西南隅,乃慈 忍盧尊者道場,舊為奇峰寺,今為保壽院。山崛起一 方,巉然雲間,四面陡險,其絕頂峰巒崖石中有大湖, 常見雲氣在下。靖康避寇之人立寨柵自保,賊竟不 能破,以陡絕不可躋攀也。」
按《三才圖會大洪山圖考》:「大洪山在德安府隨州城 西一百二十里,其山四面陡險,絕頂有湖,湖旁有龍 鬥崖,又有明聖泉、硫黃池、仙女洞、佛兒嶺、鸛子山、斷 足巖,皆此山之景也。」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大洪山,在承天府京山縣上,多 異蹟,東安鄂,西襄郢,南江漢,一覽可盡。」
按《德安府志山川攷》:「大洪山在隨州城南一百八十 里,四面陡險,頂有大湖。」
龍鬥崖在大洪山。一名太湖。白龍池水瀦而為湖。昔 有二龍鬥于其南,山崩而湖落其下,遂名「落湖村。」 捨身崖在洪山寺北。俗傳張老隨祖師入洪山修道, 其妻尋之不見,捨身投崖下,時有白雲乘去。
仙人洞,在大洪山西北十里許,有石枕、石床、石田。昔 知州伍納言曾遊其處,為數十炬莫窮其源,遂還。知 州祝以鬥,立石記之。
穿洞,在大洪山北二十里,為長岡通衢,河流繞其前, 茂林擁其後,中通一竅,若有五丁開鑿痕。
《溳水》源出大洪山,黑龍池。
「黑龍池」在大洪山北,水極深,內有一青蛇出現。
大洪山部藝文一
编辑《隨州大洪山靈峰寺記 》宋·張天覺
元祐二年秋九月,詔隨州大洪山靈峰寺革律為禪 院。紹聖元年,外臺始請移洛陽少林寺長老報恩住 持。崇寧元年正月,使來求《十方禪院記》,乃書曰:「大洪 山在隨西南,盤基百餘里,峰頂俯視漢東諸國,林巒 丘嶺,猶平川也。以耆舊所聞考之,洪或曰胡,或曰湖, 未詳所謂。今以地理考之,四山之間,昔為大湖,神龍」 所居,洪波洋溢,莫測涯涘。其後二龍鬥劈開層崖,湖 水南落,故今負山之鄉,謂之落湖鄉,此大洪所以得 名也。唐元和中,洪州開元寺僧善信,即山之慈忍靈 濟大師也。師從馬祖密傳心要,北遊五臺山,禮文殊 師利,瞻睹殊勝,自慶于菩薩有緣,發願為眾生執炊 爨三年。寺僧卻之,師流涕嗟戚,有老父曰:「子緣不在 是,往矣行焉。」逢隨即止,遇湖即住。師即南邁,以寶曆 二年秋七月抵隨州。遠望高峰,問鄉人曰:「何山也?」鄉 人曰:「大湖山也。」師默契前語,尋山轉麓,至于湖側。屬 歲亢旱,鄉民張武陵具羊豕將用之以祈于湖。龍師 見而悲之,謂武陵曰:「雨暘不時,本因人心險僻所感。 害命濟命,重增乃罪。姑且勿殺,少須三日,吾為爾祈。」 武陵亦異人也,聞師之言,敬信之。師則披榛捫石,得 山北之巖穴,泊然宴坐,運誠冥禱,雷雨大作,霽後數 日,武陵即而求之,師方在定,蛛絲蒙面,號耳桎體,久 之乃覺。武陵即施山為師興建精舍,即命二子給侍 左右,學徒依嚮,遂成法席。太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 師密語龍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輟汝血食。今捨身償 汝,汝可饗吾肉。」即引利刃截右膝,復截左膝。門人奔 持其刃,膝不克斷,白液流出,儼然入滅。張氏二子立 觀而化。山南東道奏上其狀,唐文宗嘉之,賜所居為 幽濟禪院。晉天福中改為奇峰寺。本朝元豐元年,又 改為靈峰寺,皆以祈禱獲應也。自師滅至今三五百 年,而漢東汝墳之間,暨汝州之民,尊嚴奉事,如在漢 南。金帛粒米,相尾于道。貨強法弱,僧範乃革。前此山 峰高峻,堂殿樓閣,依山製形,前後不倫,向背靡序。恩 老至此,熟閱形勝,闢途南入,以正賓主。鑱崖壘間,鏟 嶬補坳,三門堂殿,翼舒繩直,通廊大廡,疏戶四達。淨 侶雲集,藹為叢林。峨眉之寶燈瑞相,清涼之金橋圓 光。他方詭觀,異境同現。方其廢故而興新也,律之懷 土而呶呶。會予謫為郡守,合禪律而訶之曰:「律以甲 乙,禪以十方。而所謂甲乙者,甲從何來?乙從何立?我 慈忍之子孫也。今取人于十方,則慈忍之後絕矣。乙 在子孫,則甲在慈忍;乙在慈忍,則甲在馬祖;乙在馬 祖,則甲在」南嶽;乙在南嶽,則甲在曹溪。推而上之,甲 乙迺在菩提達磨。西天《四七》。所謂甲乙者,果安在哉? 又推而所謂「十方」者,「十從何生?方從何起?世間之法, 以一生二,一二為三,二三為六,三三為九。九者究也。 後歸為一,一九為十」,十義乃成,不應突然無一有十。 而所謂方者,上為方耶?下為方耶?東為方耶?西為方 耶?南為方耶?北為方耶?以上為方,則諸天所居,非而 境界;以下為方,則風輪所持,非而居止;以東為方,則 昆提訶人,白如皓月;以北為方,則鬱水單越壽命久 長;以西為方,則瞿夜泥洲滄波浩渺;以南為方,則閻 浮提洲象馬殊國。然則甲乙為定,十方無依,競律競
禪,奚是奚非?律之徒曰:「世尊常居給狐獨竹林精舍必如太守言,世尊非耶?」予曰:「汝豈不聞,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此非我說,乃是佛說。」于 是律之徒默然而去。禪者曰:「方外之士,一瓶一缽,涉 世無求。如鳥飛空,遇枝則休;如龜遊海,值水則浮。來 如聚梗,去如滅漚。不識使君甲乙之乎?十方之乎?」予 曰:「善哉佛子!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不住四維,上 下空虛,應無所住而住持,是真十方住持矣!尚可言 哉!尚可言哉!時崇寧元年之上元日記。」
大洪山部藝文二〈詩〉
编辑《大洪山 》明馬龠
《南都謁大狐》,天封與之俱。俗老相傳指,云是巘之區。 「別有大湖山,嵬然西南隅。詎應昔賢賦,舍大顧小圖。 僧人類蠢拙,唐宋溺浮屠。取此加諸彼,誤狐以為湖。 世道相舛訛,寧獨茲已乎。」
洪山返照 馮士淑
编辑柴門寂寂對洪山,曉起看山到晚間。遠樹鳥棲樵子 過,荒崖猿叫野僧還。湖光嵐色連天薄,澗水溪雲映 日閒。天地曠然殘照裏,多情鹿豕共盤桓。
洪山道中 何宗彥
编辑秋高氣爽擁輿行,矗矗峰巒隱化城。環抱千山青靄 合,劃開一線法雲明。笙簧遶路含風遠,蘿薜橫岡帶 露清。愧我塵蹤棲欲界,暫拚身世學無生。
遊大洪山和伯兄韻 何宗聖
编辑躡石披荊頂上行,蔥蔥佳氣遶香城。佇看萬壑秋雲 淡,遙望諸天慧日明。細雨涓涓塵自洗,野花脈脈境 偏清。來遊幸有謝康樂,著屐追攀逸興生。
大洪山部紀事
编辑《德安府志》:慈忍盧尊者,唐時人,即浮屠善信。遊于五 臺三年,寺僧遣之。有老父語曰:「子行矣,緣不在是。」逢 隨止,遇湖住,遂行。寶曆二年七月,隨州旱。師至,見高 峰,問焉。人曰:「大湖。」乃竊喜。及湖旁,遇張武陵者,具羊 豕禱雨,謂曰:「旱因人召,害物濟人,可乎?請待之三日, 吾為爾禱。」武陵聽之。既入,陰巖獨坐而大雨,武陵乃 從以二子,而即山居之。太和元年五月,師告湖神曰: 「嚮吾代牲,輟爾血食,今償爾」引刃截膝,未殊白液出 而涅槃。張氏二子侍觀,立化山南東道,上其狀,天子 嘉之,賜其所居之處為幽濟禪院,今隨之洪山是也。 《夢溪筆談》:隨州大洪山,作人李遙,殺人亡命,踰年至 秭歸,因出市見鬻拄杖者等閑,以數十錢買之。是時, 秭歸適又有邑民為人所殺,求賊甚急。民之子見遙 所操杖,識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執遙驗之, 果邑民之杖也。搒掠備至,遙實買杖,而鬻杖者已不 見,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詰其行止來歷,勢不可隱,乃 通隨州,而大洪殺人之罪遂敗,卒不知鬻杖者何人。 市人千萬,而遙適值之因緣。及其隱匿,此亦事之可 怪者。
荊門山部彙考
编辑水經之荊門
荊門山在今湖廣荊州府宜都縣西北五十里,為楚 之西塞,北與虎牙山對峙,中隔大江,故《水經》曰:「荊門, 虎牙之門。」
考
按《水經》。「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門。」〈注〉荊門在南,上 合下開,闇徹山南有門,像虎牙在此。石壁色紅,間有 白文,類牙形,並以物像受名。此三山,楚之西塞也,水 勢急峻,故郭景純《江賦》曰:「虎牙桀豎以屹萃,荊門鬥 竦而盤薄,圖淵九迴以懸騰,溢流雷呴而電激者也。」 漢建武十一年,公孫述遣其大司徒任滿、翼江王田 戎,將兵萬。〈當有人字〉據嶮為浮橋橫江以絕水路,營壘跨 山以塞陸道。光武遣吳漢、岑彭將六萬人擊荊門,漢 等率舟師攻之,直衝浮橋,因風縱火,遂斬滿等矣 按《太平御覽西楚諸山攷》:「宜都南崖有山名荊門,北 對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對,其荊門山在南,上合而 下開,空徹有像門也。」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荊門軍荊門山,《宜都記》云:「即楚 西塞。」張式《記》云:「峰巒對起,厥狀如門。」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荊門山、虎牙山俱在荊門州南 五里。」
按《荊州府志山川攷》:「荊門山在宜都縣西北五十里, 大江南,與虎牙山相對
荊門山部藝文
编辑《荊門賦 》明·劉彥昺
「君山秋兮蒼蒼,洞庭寒兮欲霜。雲流碧兮潦盡,木隕 黃兮菊芳。白雁銜蘆七澤凍,元猿號風三峽長。」有佩 明目之琳琅,翳鳳凰而翱翔。纓茜飄兮絳彩,月蓮吐 兮雪芒。思攬轡于昭丘,爰弭節于荊揚。顧漢水之為 池,睠方城之為隍。據軫翼之躔次,古熊繹之封疆。沅 沱既導,朝宗于王。厥土惟泥,黍稷穰穰,駝馬被野。牛 「羊彌岡。纏組燦爛,金玉鏗鏘。菁茅箘簬,杶栝豫樟。鴻 雁鳧鷖,鵠鶴鶖鶬。砂丹石,翠椒紅橘黃元獐大龜,赤 鯉青魴,羽毛翠革。物產之良,實富國彊兵之所利,宜 并吞割據之相攘也。」嗟乎!惟昔漢網解紐,炎靈中微。 旄頭夜蝕,天狼晝垂。赤刀鳴于武庫,白魚雨於京畿。 士流板蕩,黨議橫馳。姦臣竊命,太阿倒持。曹瞞挾翠 華以遷許,董卓積黃金而築郿。六鼇揚塵於紫渤,九 龍失水于瑤池。志士懷攬轡澄清之嘅,勤王動枕戈 興復之思。通人俯仰于形勝,未嘗不痛恨于桓、靈之 陵夷也。東望夏口,蔚乎武昌。鳷鵲之觀,抗神宮于雙 闕;黃鶴之樓,凌雉堞于中央。鸚鵡芳洲帶草色,漢陽 野樹迷煙光;淒其赤壁,烏林淅瀝。憶樓艣之如林,想 旌旗之蔽日。殷動地之征鼙,列連雲之戰格。妖氛引 于宛洛,殺氣纏于郡邑。火星晝騰,煙砲夜擊,檣連烽 燧,岸走沙石。龍虎決于雌雄,成敗等于呼吸。謀興輔 王業于萬全,何土崩瓦解于瞬息。孫策周瑜之成美, 曹操張遼之失計。事竟敗于驕矜,身幸免于倉卒。致 當時之扼腕,重來者之歎息。故壘蕭條,斷壕周遭。江 屯崩雲,湍呼怒濤。楊柳嚬春于別漵,蘆花慘雪于殘 潮。寄登眺于草木,付歌嘯于漁樵。夢明月于白鶴,弄 春風于紫簫。往矣!灑酒臨江之概,傷其橫槊賦詩之 豪。所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者乎?南 望則岳陽之區,雲夢之墟。包羅潭《沔喣》浮太虛。衡嶽 嶙峋,朱陵氤氳。娥皇遺廟,粉鈿消香于春色;蒼梧故 隧,深澄沉彩于秋塵。玉鸞剝于寶鑑,金雁浮于海銀。 長沙之津,瀟湘之垠。鳴夜雨于斑竹,卷西風于白蘋。 因遷謫之賈誼,悵行吟之靈均。忠直之諫弗任,泣涕 之書徒陳。天衢騁于駑駘,草澤閟于騏驎。楚人致懷 沙之悵,漢文空宣室之勤。所謂「可憐半夜虛前席,不 問蒼生問鬼神」者乎?西望則白帝插漢,鳥道際雲;灔 澦霜沸,峨眉黛勻;龍湫虎牙尾閭吼;白鹽赤甲虞淵 昏。天府沃壤,于以定霸而制國;鑄山煮海,于以濟世 而安民。啟中山之帝胄,倡大義而奮身;結關張之英 姿,同魚水于君臣。起躬耕之高臥,枉三顧之殷勤。義 旗渡于瀘水,耕者雜于渭濱。運木牛與流馬,生八陣 于鼎分。誓鞠躬而盡瘁,痛嘔血之酸辛;墮大星于前 第,傷漢祚之邅迍。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 淚滿襟」者乎?《北望》則襄陵縈迴,峴首崔嵬;汝潁曼衍, 唐鄧宏開。沙湮檀溪之浦,棘覆龍山之臺。孟嘉芳躅, 帽落斜陽于杞菊;龐公高隱,徑迷斷靄于蒿萊。高陽 之酒徒零落,習池之歌舞誰來?更無金鞭換小妾,寧 復銅鞮歌《落梅》。紅剝鸕鶿杓,翠消鸚鵡杯。淚亦不能 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所謂「晉朝羊公一片石,龜 龍剝落生莓苔」者乎?吁!噫兮風景不殊,山河如昔,慨 戰馬之何在,消風雲于倏忽。何三國之英傑,逞干戈 于智力,措蒼生于魚肉,不能安一日于衽席。爭腐鼠 于飢鳶,致羊藩而臍噬。徒區區于井蛙,莫能混南北 而為一。豈天運有常,抑非人力之所能致者乎?偉哉 我皇,龍奔虎驤,雄劍一呼,囊括八荒。大明中麗,日月 普光。四夷八蠻,析津扶桑,莫敢不屈服,莫敢不來降。 《干羽》舞而獻《旅獒》,《簫韶》奏而來鳳凰。制國定都,分茅 建邦。衍金枝于「玉葉,頒寶牒于天潢。紀綱永世,本固 支強。玉璽金券,鸞輿煌煌。昭圭璋於袞冕,畫粉藻於 衣裳。地控上游,履盡荊襄。以定社稷,以開明堂。宮殿 麗於九土,旌節衛于五方。壯軍容於萬里,覲玉帛于 梯航。圖書之府,奎壁之章。臥金甲于綠沉,包虎皮於 弢囊。仁以為紀,義以為綱。帶礪之盟,永茂永昌。小臣」 獻賦,祈萬歲而躋於虞唐也。
內方山部彙考
编辑《禹貢》之內方
编辑
「內方山」,即章山也,有二俱在今湖廣境內,「一在德安 府城東四十里,一在漢陽府漢川縣城西五十里。」
考
按:《書經夏書禹貢》內方「至于大別。」〈傳〉《內方》:山名。〈疏〉《地 理志》:「章山在江夏郡竟陵縣東北,古文以為內方山。」 〈蔡傳〉「內方地志章山,古文以為內方山在江夏郡竟陵 縣東北,今荊門軍長林縣也按《水經》,沔水自荊城東南流,逕當陽縣之章山東。〈注〉 山上有故城,太尉陶侃伐杜曾時所築也,即《禹貢》所 謂「內方至于大別」者也。既濱帶沔流,實會《尚書》之文 矣。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荊門軍荊山,在長林縣,《九域志》 云:「即《禹貢》所謂內方也。」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章山在德安府城東四十里,古 云內方山。《左傳》:『吳自豫章與楚夾漢』。舊《圖經》云:豫章 即今章山。李白娶安陸白雲許公女,逮流夜郎,寄內 詩云:『南來不得豫章書』。亦言安陸之豫章也。」
又在漢陽府漢川縣西五十里。《禹貢》「導嶓冢,至于荊 山,內方至于大別」,即此。
按《德安府志山川攷》內「方山即章山,古名豫章山,在 府城北四十里。」
按《漢陽府志山川攷》,「內方山在漢川縣治西南五十 里。舊志云:《禹貢》內方即此。」按《漢志》,章山在竟陵東北, 即《禹貢》之內方。蔡沈《註》,「內方在竟陵縣東北。」《荊州志》 又有內方山,在州東南漢水上。亦云即《禹貢》內方,一 名馬僊。而《九域志》名章山,是內方、章山嘗互稱,其實 一山,但諸志所載不同。今詳荊門內方正當古竟陵 境東北,漢川內方在東南,當以荊門為《禹貢》之內方。 〈按漢川西北皆平湖以堤為垸防水于外而田其中雲夢澤藪也故西北無山而山盡在東南然皆發脈 于仙女云〉
紫蓋山部彙考
编辑《道書》第三十三洞天之紫蓋山
编辑
紫蓋山,在今湖廣安陸府當陽縣西八十里,即《道書》 所謂「紫元洞照之天。」相傳漢劉綱夫婦升仙於此。
考
按《洞天福地記》:第三十三洞「紫蓋山,周迴八十里,名 紫元洞照之天。」
按《廣輿記》:「湖廣承天府紫蓋山,在當陽縣,道書第三 十三洞天,林石皆紺色,下出綵水,香甘異常。」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承天府:「紫蓋山,在當陽縣道書 第三十三洞天,有南北二峰,頂上四垂若繖,林石皆 紺色,下出綵水,厥味甘馨。每遇晦日,輒有金牛出食, 光照一山。漢劉綱夫婦上升於此山,有五帝仙祠,並 葛洪煉丹井,又名倒攀井。」〈安陸府明嘉靖年曾改為承天府〉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紫蓋山在安陸府當陽縣西八 十里,昔稱第三十三洞天。」
按《安陸府志?山川攷》:「遠安縣之鬼谷洞山,與當陽接 壤,相傳鬼谷子嘗遊此山之陰,沮水逕焉。又南五十 里曰玉泉山,又西南九十里曰紫蓋山,道書稱為第 三十三洞天。《寰宇記》云:紫蓋有南北二山,頂上四垂 若繖狀,林石皆紺色,下出綵水,甘馨異常。上有丹井, 下有古寺。沱水逕其西。」
紫蓋山部藝文
编辑《遊紫蓋記 》明·袁中道
住玉泉。入春數日,走度門商略遊事,首紫蓋度門老 不能從,與僧寶所偕。沿途多峻嶺,回望玉泉,甚尊特。 其後為青溪、茅平諸山,上帶殘雪,日光晃射。寶公云: 「大似晴雲覆山巒。」予曰:「雲色稍陳,不若雪色之鮮霽 照人也。」過聖水寺,相傳葛稚川煉丹於此取水。又數 里為吳王墳,釜隆隆起,吳王不應葬至此,豈「五王」之 訛邪?楚都在沮漳間,宜此地有王家陵墓,所云「昭丘」 者,皆相去不甚遠也。此地望沮、漳,兩岸之樹,分行交 樾,不可紀極。路從山溪以達于寺,蓋自太行、少室、伏 牛、元岳諸山蜿蜒而行,至此地忽立其前,平原千里, 江雨諸山,皆不可指數,若天日晴明,可望見江上風 帆。數月來滿眼峰巒,忽見平曠如掌,亦覺爽豁。往時 有客自玉泉、青溪、紫蓋來者,吾即問三山孰佳?答曰: 「皆佳,不能優劣。」及予親至,然後知品題煙雲,非慧人 不能。大都紫蓋寬博,玉泉尊特,青溪秀媚。紫蓋,門戶 也;玉泉,堂皇也;青溪,園囿也。遊者以漸而入,彌深彌 妍者,歟!紫蓋為青溪,是以亭臺花木之娛,而置之懸 旛列戟之處,亦少蘊藉矣。此三山為三十三洞天,以 南北二山四垂如蓋,林石皆紺,故名紫蓋。予自山後 嶺上來,不見垂蓋之美,而林石亦無紺者,所云「綵水 甘馨」,亦僅存眢井耳。山頂有仙祠,即葛稚川煉丹處, 紫蓋乃葛稚川祖。葛仙公云「字孝先」,非稚川也。孝先 跣行,屈氏二女作履施之,後分餌丹,二女皆仙去。至 云山主為劉綱樊夫人,劉綱為上虞令,亦非是中人, 不應作山主,俱誤甚。又道:「此寺肇基、于遠法師從荊州天皇寺移居此,往時樹木極茂,後盡伐去,今新栽 松僅數株。雲寺僧等頗嚴守護,不過十餘年後,又成 佳叢林矣。」夜宿于藏經樓下。晚,送寶所歸公安。予歸 玉泉,行嶺上,復望見遠山晴雲,殊快甚。至聖水寺。從 徑路趨玉泉輿中于諸山外見玉泉屹立,有若久客 望故鄉,暢適不可言喻,豈非宿緣。過金家溪畔,兩水 合流處,得一小庵,少憩。過此山峰多茂樹,無童者。踰 「光石嶺」,石淨滑,不受塵,下嶺即玉泉寺田矣。
仙女洞部彙考
编辑《京山縣》之《仙女洞》。
《仙女洞》,在今湖廣安陸府京山縣西南三十里,其洞 有三門,門內有石床等物。
仙女洞圖
考
编辑按《三才圖會·仙女洞圖》考「仙女洞在承天府京山縣 東南四十里,巖谷競秀,泉脈交流,峭壁插天,水紋紆 石如篆。洞有三門,中有石床、石枕、石鏡臺。宋時有道 者秉燭入遊,數日而出,即隨州也。後有繼之者,即遇 迅雷暴雨,不可復入。」〈承天府即今安陸府〉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仙女洞在安陸府京山縣西南 三十里。」
按《安陸府志山川攷》:「京山縣潼泉山之東南二十里, 曰仙女山,峭壁插天,洞口有石床、石枕、石鏡臺。」
九嵕山部彙考
编辑孝感縣之九嵕山
九嵕山在今湖廣德安府孝感縣北六十里,一名「九 宗山。」其山環阜疊嶂,林麓深杳,洵勝地也。
考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德安府九嵕山,在孝感北,疊嶂 深林,景物幽邃。范雍詩。「山奇號九崚。」名與雍州同。又 長安亦有此山。
按《明一統志》:「湖廣德安府九崚山在孝感縣東北八 十五里,又名九宗山。其山環阜疊嶂,林麓深杳,舊有 團明寺,大溪橫前,景物幽趣,不減長安之九嵕也。」舊 《圖經》云:「唐大將王鐵鎗所居,上有八鏡、寶陀、羅漢三 巖。」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九崚山在德安府孝感縣北八 十五里。」
按《德安府志山川攷》,「九崚山在孝感縣東北八十里
龍山部彙考
编辑《晉》桓溫「九日與孟嘉同登《之龍山》。」
「龍山」,在今湖廣荊州府城西北一十五里。相傳晉桓 溫九月九日與客孟嘉登此,時風吹孟嘉帽,今山上 有落帽臺。
龍山圖
考
编辑按:《隋書地理志》,「武陵郡武陵。」〈註〉舊置武陵郡。平陳,郡 廢,并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置武陵縣。大業初復置武 陵郡。有望夷山、龍山。
按《三才圖會·龍山圖考》:龍山在荊州府城西北一十 五里,晉桓溫九月九日同參軍孟嘉登此山,風落嘉 帽,今有落帽臺。唐李白詩:「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按《廣輿記》:「荊州府龍山在府城西北,桓溫九日宴此, 風吹孟嘉帽,嘉不覺。溫令孫盛作文嘲之,嘉應聲而 答,四坐嘆賞。」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龍山在荊州府治西北十五里, 山上有落帽臺。」
按《荊州府志山川攷》,龍山南條,「荊山之屬山也。」
龍山部藝文
编辑《補龍山文 》宋·蘇軾
丙子重九,客有言桓溫龍山之會,風吹孟嘉帽落,溫 遣孫盛嘲之。嘉作《解嘲》,文辭超卓,四座歎伏,恨今世 不見此文。予乃戲為補之曰:「征西天府,重九令節。駕 言龍山,燕凱群哲。壺歌雅奏,緩帶輕帢。胡為中觴,一 笑粲發。楩楠競秀,榆柳獨脫。驥騄交鶩,駑蹇先蹶。楚 狂醉亂,隕帽莫覺。戎服囚首,枯顱茁髮。維明將軍,度」 量閎達。容此下士,顛倒冠襪。宰夫揚觶,兕觥舉罰。請 歌《相鼠》,以侑此爵。〈右嘲〉吾聞君子,蹈常履素。晦明風雨, 不改其度。平生丘壑,散髮箕踞。墜車天全,顛沛何懼。 腰適忘帶,足適忘履。不知有我,帽復奚數。流水莫繫, 浮雲暫寓。飄然隨風,非去非取。我冠明月,被服寶璐。 不纓而結,不簪而附。歌詩寧擇,請歌《相鼠》。罰此陋人, 俾出童羖。〈右解嘲〉
龍山記 明錢希言
编辑龍山:蜿蜒如游龍,逕西北群峰而來,又東盡于落帽 臺,總之皆龍山也。而龍山之西北隅曰「擲甲山」,城頭 一培塿耳。相傳關羽棄甲于此,後人廟貌其上,強名 山焉。
落帽臺記 胡克敬
编辑自荊山迤邐而來,歷紀山之東南,蜿蜒如游龍者,龍 山也,而東盡于落帽臺。參軍高致,事以人傳,而我輩 復登臨焉。維時黃花應節,白雁驚秋,謝瀰迤以躋攀, 撫軒楹而遙矚。雲矗城郭,珠貫川原。近則陶牧昭丘 之彌按,遠則吳會巴蜀之通連,吾土之信美,固不止 雲夢八九者矣。江山勝蹟,遊目賞心,而今昔相視。昔 之君子,感慨係之,蓋有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者。予之 生也已晚,猶記數十年前君相以無事為福,其民至 老死不履城市,而賢士大夫暨素封隱逸輩,選勝卜 築于若山之阿、若水之湄。蘢薈可蔭,芳津可漱,或耕 釣而獨往,或觴詠以公樂,禽慶何必五嶽哉?近自秦、 晉洊饑,妖氛流于豫楚。吾荊為案衍交錯之區,四郊 多壘。屈指辛未,至今十有餘載,而廛閈掛轊,林園錯 趾,形外龐而神中瘠。處堂以嬉,杞人竊為惴惴。自古 亂離,斯瘼市邑豺虎,菁叢虺蜮,則無處問山深林密矣。桓溫以永和、興寧間都督荊梁,萬年為其參軍,是 亦進退多故之秋,而晉代風流,于茲不墜,所謂「江山 有待」非耶?「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每多 秋興,勿負良辰。陶潛盈把,畢卓持螯。任糕字之輕題, 解霜裘以更換。歸途數問,又安計夫千齡萬代之滄 桑陵谷者乎?
龍山部紀事
编辑《太平廣記》:荊州刺史桓豁所住齋中,見一人長丈餘, 夢曰:「我龍山之神,來無好意,使君既貞固,我當自去 耳。」
龍山部外編
编辑唐《傅亮靈錄》:「龍山有數軍人修築茶園,見一白蛇大 如拱,競舉鋤擊之,內一人姓余者,勸不殺,眾不從其 言,遂」斃之。來旦,一白衣女子攜一籃下嶺,皆見之。 良久,放下籃子,入林中似回顧。眾往奪之,姓余者亦 不隨。其籃內盛一顆蕈,光嫩玉色,女戟手曰:「平時此 地有盜。」垂泣而去。軍人將歸,暮以火烹之。方食之次, 姓余者忽頭痛不可忍,睡夢其女子云:「此蕈有毒,君 不害我,請莫食之。」睡覺,眾人各食訖,姓余者怪而疑 之。旬日,眾人相次嘔血而卒,惟姓余者存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