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89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八十九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九卷目錄

 羅浮山部彙考

  圖

  考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九卷

羅浮山部彙考 编辑

《道書》
第七洞天之羅浮山
编辑

羅浮山在今廣東惠州府「博羅縣城西北五十里,高 三千六百丈,周迴三百二十七里,其峰四百三十,有 二嶺十五,石室長溪各七十二,瀑布九百八十。」其他 巖洞橋梁等勝跡尢眾。舊傳「浮山自蓬萊山浮來,與 羅山合,雖不可知,而要亦神仙洞府宇內靈區也。」

羅浮山圖

羅浮山圖

编辑

按沈懷遠《南越志》,「此山本名蓬萊山,一峰在海中,與 羅山合而為一。今山上猶有東方草木及五距雞。在 博羅縣西北五十里,山有嶺十五,璇房瑤室七十二 所,長溪亦七十二,瀑布九百八十。其上有神湖,珍禽、 玉樹、芝草。」

按裴淵《廣州記》:羅、浮二山隱天上,惟石樓一路,時有 閒遊者,少得至上際,大樹合抱,極目視之,如薺菜在 地。山之陽有一小嶺,云「蓬萊邊山,浮來著此,因合號 羅浮。」

按:《水經沔水注》:「洞庭南口有羅浮山,高三千六百丈。 浮山東石樓下有兩石鼓,扣之清越,所謂神鉦者也。」 事備《羅浮山記》。

按《洞天福地記》:第七洞羅浮洞,週迴五百里,名朱明 耀真之天,在惠州博羅縣。

按宋鄒師正《羅浮指掌圖記》:「名山異境,散布人寰,其 知名者有十大洞天,五在江浙,三在梁、益,與夫洛京 一,惠陽一而已。洛京衣冠都會之地,江、浙、梁、益舟車 奔輳之鄉,其林泉之美,登覽之便,著於有聞,蓋地勢 使然也。獨羅浮邈處海上,天下想聞之,而恨不至其 地。間有能至之者,非逸世高蹈之士,必希仙慕道之 人。山之高且三千六百丈,地之袤直五百里,峰巒之 多四百三十二,溪澗川源有不可勝數者。」是雖長年 隱者,猶未易遍覽,而況士大夫來遊者,暫至倏還,旬 日而罷,又安能周知?茲《指掌圖》所以作也。遊山者自 龍華寺七里登山,初至延祥寺明月戒壇、百尺壇、鐵 佛像、御園柑子。至山腰三里餘,有寶積寺、中閣、御書 閣、錫杖泉、銅佛像。寺後羅漢巖、伏虎巖、佛跡石。上山 十里,有大小石樓。鐵橋峰上界三峰:青羊巖、夜樂洞、 犀牛潭、試劍石、瀑布泉、鳳凰谷、鳳浴潭、瑤石臺、飛雲 塔、瑤池、阿耨池、夜樂池、阿耨塔、泉源山、玉鵝峰、龍王 坑、上中下龍潭、花首壇、資福寺、南樓寺去延祥之西 五里餘,曰黃龍洞、七星壇、獅子洞、花首臺。「山背曰鳳 凰岡、雲母溪。」循延祥而東七里餘,扺沖虛觀、丹竈、衣 冠塚、蓬萊閣後遺履軒、銅玉皇像及二侍從、三尊。觀 後朱明洞、朝斗壇、黃野人庵、釣魚臺、青霞谷、野人洞觀之北曰酥醪觀、麻姑峰。觀之南曰觀源洞,西北曰 幽居洞、滴水巖、長壽觀。中路直上君子巖、雲峰巖,其 下曰「蝴蝶洞,前曰水簾洞。」天漢橋:「路出藥槽,其下為 流杯池。」《羅浮石刻》東龍潭:「自沖虛觀出會仙橋,東行 三里餘,抵明福觀,迤邐至石洞、小水簾洞、白鶴觀,東 北至蛇穴,又東數里至蓬萊洞。丫髻峰有劉仙壇,峰 下有試劍石。」有羅陽溪。東林寺。山之東西有香臺峰、 會真峰、櫻桃峰、拋毬峰、刀子峰、錦繡峰、黃猿峰、缽盂 峰、致雲峰、大旗峰、小旗峰、雲母峰、雞籠峰。又有金沙 洞、石臼洞、朱陵洞、太和洞、歐陽洞、赤水洞、白雲洞、風 洞、雲洞、雨洞、白角洞、大慈寺洞、古老洞、白芒古洞、桄 榔洞、大坑洞,奇巘秀岑,湍流怪石,不可名狀,此遊山 者之梗概也。大抵洞裏乾坤,壺中日月,雖與世相絕, 然人與山有緣,則蓬萊遠隔弱水,以蹻車飛空而或 可到;與山無緣,則瀛洲近對會稽,雖驅石塞海而弗 可逢。故作《指掌圖》,以與好事覽焉。

按《廣東通志·山川攷》:「羅浮山在惠州府博羅縣城西 北五十里,山為南嶽佐命百粵之望也。高三千六百 丈,周迴三百二十七里,嶺十五,石室長溪各七十二, 瀑布九百八十。」《山記》云:「羅浮本兩山,羅山脈發庾嶺, 而浮山乃蓬萊之一峰,堯時會稽浮海而來,傅於羅 山,故名云。」南朝宋王叔之、宋白玉蟾有詩。

白水山在博羅縣城東北三十里,一名白水巖。北連 象山,有懸泉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深潭者五六 丈。旁有巨人跡數十,謂之佛跡巖。宋蘇軾云:「羅浮之 東麓也。」

「聚霞峰」在羅浮飛雲頂之前,上有瑤池。

上界三峰在羅浮飛雲頂之西。三峰峭絕,人跡罕至, 其第三峰頂有青羊巖。

雙髻峰在羅山神湖之東。上有劉仙臺,高近百丈,旁 生《竹葉符》,下有羅水,注於羅陽溪。

華山峰在羅山「瑤石臺」之下。

「香臺峰」在羅山「瑤石臺」之南。

會真峰在羅山香臺峰之側。

玉娥峰在羅浮山北。峻峭秀麗,狀如玉女,世傳鮑姑 飛昇於此。

大獅峰在羅浮東北。

大小旗峰:兩峰聯峙,狀如展旗。

「致雲峰」在大小旗峰之東。

「仙女峰」,秀麗特起。

賽寶峰在羅浮西北,如貝而文。

白鶴峰在羅浮東南。世傳唐仙女盧眉娘飛昇於此, 南有白鶴觀。

蓬萊峰在浮山之南,下有列仙壇。

獅子峰上多萬年松。乾之不朽,漬之復生,是謂《長生 草》。

麻姑峰,在浮山之南,前有麻姑臺,下有白蓮池,池水 注朱明洞。

錦繡峰在浮山之西,多奇花異卉,四時紅紫如織。 孤青峰下有孤青觀,其西四峰疊出,曰「缽盂,曰玳瑁, 曰拋毬,曰雞鳴。」

雲母峰,在孤青峰之陰,下有雲母溪水注增城,是謂 龜淵。

飛來峰在浮山西南,下有梅花村。

石鼓嶺在城北三里。嶺巔石紫黑,一石圓,徑五丈,擊 之有聲,名曰「神鉦。」

鹿角嶺在浮山西南五里。自中路之南,平疇迤邐而 西,曰「藍田」,又南曰「賣酒田,西南曰泊頭」,其北為小羅 浮岡。南有跳魚石,其下有牛嶺,十里至增城。明李承 箕、霍尚守有詩。

羅漢巖,在羅山寶積寺後,世傳有穴通金壇山。 「伏虎巖」,隋僧惠越居此,視虎如畜,嘗引枕其膝,故名。 「君子巖」,在長春觀前。峰巒峭拔,巖谷幽雅,下為書堂 坑。

「通天巖」巖空洞,有隙通天,故名。

「雲峰巖」前有「天漢橋」,高架巨石,約長六丈。

夜樂洞,昔人聞仙樂於此。上有瀑布泉,高五十仞。又 南有小水簾,有深潭不可測,曰「犀牛潭。」其南有夜樂 池,流注麻姑峰下。

朱明洞在羅山中麓。《道書》謂之第七洞,朱明耀真之 天,朱靈芝治之。南為沖虛觀,諸仙祠、葛仙祠。祠後有 丹竈。西有夜月巖、八仙石。北有軒轅試劍石。洞口有 朝斗壇,西有祈雨壇,歷朝賜祭,則行禮於此。

石洞,在朱明洞東,明福觀後,鄺仙騎牛入石處,葉春 及治逃庵於此。

白角洞:在羅山之北。

白雲洞,在羅山之西。洞中多雲,行者迷路。

蓬萊洞,洞有蛇穴,深不可測,或云「通眉州。」

桃源洞洞中深邃,人跡罕至。中有桃,臞仙所植,實大 而美。

觀桃洞,在朱明之南,一名「麻姑洞」,葛洪洗藥之所「野人洞」,在羅山北,唐王體靚所居,旁有茶園。

大坑洞在朱明洞西,近龍王坑。坑有上中下三龍潭, 飛瀑三十仞。歲旱禱之,龍躍出而雨。其南有卓錫泉。 水簾洞在羅山西南,石崖懸瀑,高數十仞,其狀如簾。 其南有菖蒲澗。

黃龍洞,舊名「金沙洞」,在延祥寺東百步,即葛仙西庵 南。漢劉晟建太華宮於此,遂改為黃龍洞。中有四賢 祠、花首臺、七里壇。

幽居洞在羅山西北。宋鄭玠讀書於此。洞後有滴水 巖,泉流清駛,人跡罕至。

獅子洞,在延祥寺西,有道者庵。

鳳凰洞:在花首臺北。

王子洞南近天漢橋。

蝴蝶洞,古木交蔭,四時出彩蝶,世傳葛洪《遺衣》所化。 鳳凰谷在羅山東三里,谷口有鳳浴潭,昔有鳳浴其 中,故名。中有伏虎石、朝真石。

「青霞谷,前望朱明洞,後臨蝦蟆峰,丹竈存焉。月夜望 見丹光照龍虎峰。」又數里,南為都虛觀。

飛雲頂,即羅浮山之巔。雞鳴見日,起滄海中,最為奇 觀。

大石樓在鐵橋之西,右帶牛嶺,左據龍尾,遊者自右 可登。

《小石樓》與大石樓相去五里,有石門可容几席,俯瞰 滄海。

瑤石臺在羅山之陽。高六百丈,廣七十丈。其上多奇 石,多五色鳥。其北即分水嶴,有仙女巖。

見日臺,在飛雲頂之上。

鐵橋在羅浮西南,其上為泉源福地,《道書》謂之「第三 十一福地。」鐵橋。相接處當兩山之交,嶴分水東西流 轉而南瀦於五雲潭。

《瑤池》,在聚霞峰之上,一名「龍母池」,深三丈,廣九尺,其 中有臺,臺下水色光瑩如玉,但昔常如此,今亦漸淺 矣。

神湖在羅山之上,水與潮應。

按《羅浮山志》《圖經》:「羅浮者,山總名也。羅山在番禺東 二百里,其上有桂樹神湖,浮山自海來傅之。其上有 平田嘉穀,崖巘皆合為一,臨於博羅之上。北望增城, 南望東筦,高三千六百丈。山巔曰飛雲,頂帶岨起,峰 曰聚霞,周迴二十里,夜半見日,實惟朱明耀真洞天。」

《漢志》云:博羅有羅浮山,自會稽浮往博羅山,故名《博羅山記》云:「羅浮者,蓋總稱焉。」羅,羅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體謂之羅浮,在增城、博羅二縣之境。羅山頂有桂,所謂「賁隅之桂。」《賁》、「番」 通用又有天池一鑑,周可五里,水應海潮,是曰神湖,又名仰天湖。浮山者,本蓬萊之一峰。堯時洪水泛海浮來,傅於羅山,崖巘皆合,至今卉木不同,浮山皆海中類也。又有平田七畝,水旱不及,禾稼異常。陳郡袁彥伯、東筦徐履道皆云:蓬萊有三島,此其一焉。山巔飛雲頂,又曰聚霞峰,常有紫霞在於峰上,夜半登之,則見日出。《真誥》呼為層城。舊《志》云:宇內十山,一在京洛河南之王屋山,五在江浙台之委羽、天台山、括蒼洞,潤之句曲山,蘇之林屋山,三在梁益華之西元山,蜀之青城山,益之西城山。羅浮為南嶽佐命,乃第七洞天。晉義熙初始建祠。唐開元二年正月壬午,詔遣道士詣山禱雨。天寶元年命有司築壇百尺,以禮山神。詔惠郡長官致祭,改祠為觀,令守者十家。

其峰四百三十有二。飛雲頂西曰「上界三峰」,高三十 仞,不可以上。其下迤衍當二山之嶴,實惟泉源福地。 其中有石如梁,曰鐵橋,湍水出焉,分東西流注於潭, 又南流注於淵,五龍蟠焉。歲旱禱之,則躍出而雨。

《山記》云:山之峰,四百三十有二,西出飛雲者,有上界三峰,峭絕鼎立,煙霧霏微,如幕護之,人莫能至。與鐵橋相接,當二山之交。嶴曰泉源,《道經》所謂「第三十一福地,仙人華子期治之」 者也。一名分水凹,有泉,湍飛迅急,注於東西潭,又合流成淵,曰五龍潭。上有五龍堂,歲旱禱之,龍躍出即雲起而雨。十大洞天兼有福地者,惟朱明泉源與句曲地肺而已。《輿地志》云:「昔方外數輩,將躡飛雲頂,遇絕澗,架小危橋,鐵橋也。眾駭不敢度,一人振履長往,遂采藥不返。」 《舊志》云:「橋有石路石柱,望之如橋。在羅、浮二山相接處,雲霧常蔽,人跡不到,乃神仙之境。」 《惠州志》云:「昔白沙觀音堂,尼媼偕婦輩飛雲頂上觀玩,有一女徒步」 而來,離體稍遠,忽見堂堂大路,花木夾道。信步而行,絕處見懸崖萬丈,跨一小橋,非木石所作,如鐵狀,險不敢度。回首招伴,遂不見前跡。

「其嶺十有五,其石室長溪各七十有二,瀑布九百八 十,其洞穴潛通,句曲仙靈之所居也。」是多玉樹芝草, 珍禽奇獸。

《茅君內傳》云:「句曲洞天,東通林屋,北通岱宗,南通」

「羅浮」 ,皆大道也,其間有小徑雜路,阡陌抄會,非一處也。

神湖東三里,曰昇天橋,其陽有谷,夜聞鈞天之音。有 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浴乎谷口之水,是曰「鳳凰 之谷。」

《莊子》云:「鵷雛發南海,飛到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實不食。」 舊志云:「夜樂洞中西谷有鳳凰出入,曰鳳凰谷。谷中有鳳浴潭,鳳來浴其中,故名。常有五色雲氣。」

鐵橋西曰大石樓,其南有橋曰「度仙」,相去五里曰小 石樓,有石門,逕路十里可至。

晉袁宏《登羅山疏》云:「遙望石樓,直上十里許。石樓之於山頂,十分之一耳。去縣三十里,便見山基,至所處當百里許,山下皆平敞極目。」 《南越志》云:「石樓右帶牛嶺,左據龍尾,自右可登。」 《山記》云:「相去五里,皆孤高峻峰,邈出雲表,重簷四柱,宛如樓閣,霞灼雲掩,人跡罕到。」 又云:「有石如鞍橋,在石樓之間,望之可高五十餘」 步。有石柱二,色如鐵,亦名鐵柱,故老亦謂之鐵橋,後更名度仙。相傳唐武后時,有何氏女有神仙之術,持一石措小石樓之上,遠觀如畫。舊《志》云:「大小石樓在山上十里,二樓相去五里,其狀如樓。有石門,方廣可容几席,俯視滄海。」 蘇軾《記》曰:「山不甚高,夜半見日。」 此亦異也。山有二樓,今延祥寺在南樓下。李承箕《遊山記》云:「大小石樓,兩峰相際,石脊乃橋也。自宋以來,不可識矣。」

上而「巑岏」至巔三百丈,周迴二百里。下而「斜矗」至麓 三千三百丈,周迴五百二十里。

《山記》云:「宋淳祐中,趙汝馭守惠州,開路於山頂,建亭於衢路凡五處,屐雲先春,橫翠拂松見日。」

羅山之陽有瑤石臺,高六百丈,廣七十丈,其上多奇 石,其下有峰曰「華山」,其南曰「香臺」,又南曰會真,多木 無草,多五色雀。又南有谷焉,前望朱明洞,後臨蝦蟆 峰,是曰「青霞之谷。」又南有丹竈,夜有光,見于東北龍 虎峰,如霞而五色,其草多芝。

《山記》云:「瑤石臺盤根於羅山之南,直上接鐵橋峰,高六百丈,迢迢獨出,勢若削成,綵綺絢爛,如霞錦然。其上有白石,光瑩如瑤,出其頂之左有峰曰華山,仙人華子期之所息也。其南有香臺峰,又前有會真峰,乃子期與朱真人會處,其木多棲五色雀。下歷㟏岈,有青霞谷,乃蘇真人修煉之所,谷前有田,又其前有酥醪觀」 故址,則葛洪北山庵基也。又數里南為沖虛觀,丹竈存焉。月夜望見丹光照耀龍虎峰上。江間見之,芝草亦備,五色鍾其氣也。

其東南有「會仙橋。」

《舊志》云:「石橋橫亙倒垂,神仙常此授受,麻姑來往其上下。」

其陰有玉鵝峰,神女居之。下有三穴,出風雲而雨。東 北曰「大獅峰。」又北九十里有連阜接于增城,曰「鵝嶺。」

《山記》云:「玉鵝峰峻峭,狀如玉女,又名玉娥峰,葛洪妻鮑姑在此登仙。下接風洞、雲洞、雨洞,凡三穴,在大慈寺洞內,俗呼鵝嶺。」 其實鵝嶺在增城縣界,與山相接,自大獅峰北轉可到。

又東兩峰間出,曰「大旗」,曰「小旗。」又東一峰,曰「致雲。」又 南一峰,秀麗特起,曰「玉女。」又西南一峰,如貝而文,曰 「賽寶。」

《山記》云:「玉女峰石上有仙女梳妝之跡,其西有仙姑石,其下有賽寶峰,與玳瑁峰相望。」

又東南曰「雙髻峰」,有仙壇,符竹羅水出焉。過釣魚臺, 東南為碧溪。又西南流為羅陽水。

《山記》云:「羅水出雙髻峰劉仙壇下,壇左右皆竹葉符,流過釣魚臺沖虛觀南十里為碧溪,亦曰羅溪,其一分流過山下西四十里羅陽縣廢城,謂之羅陽水,雙髻峰一名丫髻峰。」

又東南有白鶴峰,又南有峰平而圓,曰「石鼓」,扣之有 聲。又南為松逕口,其東為龍尾岡。又東南四十里,龍 江之水,自龍穴出焉。西北與羅陽水合,南流注於海。

《山記》云:「白鶴峰,唐女仙盧眉娘乘紫雲上此山,其南有白鶴觀址,葛洪東山庵基也。」 石鼓峰頭有石,扣之如鼓,其聲響應海潮。松逕口乃入山之路。自南轉東有龍尾岡,其石纍纍,一里而近,俗呼石子下。其左有毛女寨嶺,昂然若龍舉首,故名龍㟪。《惠州志》:博羅縣南至龍江水歸善界二里,今謂之東江,源出龍川之龍穴山,北流至金溪,瀝羅溪之水入焉。又西流六十里,羅陽之水自北入焉。

「自松逕口至于白水山」,百里而近羅浮之東麓也。

《廣州記》云:「南海增城縣有白水山,有瀑布懸注百餘丈。」 舊《志》云:「白水巖,羅浮之東麓也。有樵人登絕頂,忽遇長澗,中有小石橋,僅可容足,隔澗有二人,對棋於林下,傍列樽餚,果有二小童侍樵人,懼而歸,集鄉人共求之,已失其處矣。」

浮山之陽有蓬萊峰,其上多《龍公竹》。有鳥焉,毛彩如

孔雀而五距,名曰「碧雞。」其下有壇,列仙之所集也。其 東南曰獅子峰,多萬年松。又南曰麻姑峰,女仙之所 集也。有獸焉,麇身狼尾馬足而黃色,名曰「麒麟」,真人 乘之以陟降,至則神祇迎謁會宴,聞靈簫之聲。

《山記》云:「蓬萊峰以分自神島得名,浮山之第三峰也。有龍公大竹,以有五距雞,故又名碧雞山。舊有壇,壇上有蓬萊閣,真人於此宴會列仙。晉時移閣入葛洪祠下。至西南有獅子峰,以形似名,產萬年松,乾之不朽,漬之復生,是不死之草也。又南有麻姑峰,其下有臺,麻姑居之,其上常有彩雲、白鶴、女仙集焉。晉唐以」 來現形人多見之者。

其西南有「天漢橋。」

《山記》云:「雲峰巖前一峰,高架巨石,約長六丈,如橋接天漢。」

又西南有孤青峰,其南洞中有「花首臺。」

舊《志》云:孤青峰下有孤青觀址,葛洪西山庵基也。南漢改長壽觀。其南金沙洞,南漢改黃龍洞,洞中有花首臺,後改為寺,與七星壇及梅花村相近。山下遊人,常於此寄宿。《羅浮靈異記》云:「其洞常有五百花首真人遊會。開元二十六年,奉敕建醮於花首臺,後改為花首寺。僧稱佛書,言有五百花首菩薩。」

蓬萊峰之西,曰「錦繡峰」,是多異花草。又西四峰疊出, 曰「缽盂」,曰「玳瑁」,曰「拋毬」,曰「雞鳴。」

《舊志》云:「錦繡峰多奇花異草,四時紅紫錯集如繡。」 缽盂峰在阿耨池上,象佛所持也。瑇瑁峰亦曰玳瑁山,山下池中有玳瑁,因得名。與羅山之東賽寶峰對,皆有池水,至今清碧,怪石掩映,狀如玳瑁而無物。拋毬峰以近獅子洞,故名。雞鳴峰在其西下,亦曰雞籠峰。

其陰雲母峰之西北曰鳳凰岡,神女居之。其下雲母 之水出焉,西北注於增城之西青山而成淵,神龜潛 焉,是曰「龜淵。」淵東石逕,可以步壑而上。

舊《志》云:雲母峰在西龍潭上,轉泉源山背西北一百三里至鳳凰岡,則增城界也,乃何仙姑所居,嘗餌雲母,故溪水以此得名。西北流注于增城西綏寧鄉,北循虎獅、逕青山,下有龜淵焉。又有黃猿、櫻桃、刀子三峰,皆在山背。《山記》云:「淵有神龜,鼻帶銅環,若有人穢此淵,即注雨。」

又西南曰「飛來峰」,有「梅花村。」又西南五里,有鹿角嶺。

《舊志》:梅花村在飛來峰路側。出獨樹徑,沿路皆茅廬,村民多往鹿角嶺樵蘇。

自中路之南,平疇迤邐而西,曰「藍田」,又南曰「賣酒田」, 又西南曰「泊頭」,其北為「小羅浮岡」,又西北有牛嶺,十 里至增城。

舊《志》云:唐尚書常袞自中閣之南,開墾水田千餘畝,後人取仙家種玉故事,名之曰「藍田。」 盡梅花,村西皆稻區也,畬蠻近亦耕種其間。南有市沽處,曰賣酒田。路轉西南有泊頭,舟輿交湊,墟市集處若道。小羅浮岡,西達增城,可以陸行。轉北有牛嶺,一名角子山。二十里有歐陽洞,亦名歐陽嶺,增城縣東二十五里,民多茅居,又有泰和洞。相近九十里至增城縣治。

又西有奉宸橋,其南有「七星松」,仙靈之所息也。

《山記》云:長安塘上有橋曰「奉宸」 ,南漢偽主由此往天華宮,故名。其前古松七株,上凌霄漢,仙靈常此憩息。松後有七星壇,葛洪履綦在焉。七松嘗化為道士,隨鄒葆光入朝,九重每夢見之。

羅陽之水,西流與增江合,其一南流與龍江合三十 里,波羅之水入焉,又南流注于海。

《山記》云:「羅陽溪水,西流入增江口,其一支南與龍江心同流五十里至南海神廟前,波羅水會之。有東衝通海道,晉盧循據廣州,寇建康,劉裕使裨將孫處從海道擣其巢穴,即此路也。自番禺來者必由焉。陸行西南九十里,東筦之石湖村水又合東筦諸水,流出虎頭門外,注于海。」

「自泊頭至于白雲山,二百里而遙」,羅浮之西麓也。

《廣州記》云:「白雲為番禺主山,其上多白雲,故名。」

《洞巖攷》:「洞一十有八,坑一,穴一。羅山之中,麓曰朱明 洞。」

《舊志》云:朱明洞在沖虛觀後,朱真人所治,榛莽不可入。按《廣雅》日曰朱明,亦曰耀靈,故兼名《耀真。六帖》云:唐天寶初,詔道士申太芝祭山,欲尋是洞。時邑簿任知宣領耆舊尋見一洞,以藤儋籠石斛,垂一人下,約五丈餘,卻出云下視無底,日月星辰無不備焉。初有白雲,須臾散漫五色。《山記》云:「宋題石榜曰朱明耀真之天。」 白玉蟾在此授張湛然、彭耜、胡胎仙,三人俱得道。

朱明洞之北,曰《夜樂洞》。

《舊志》云:「洞在上界三峰之下,昔人聞仙樂於此,因」

得名

中路有書堂坑,其南曰「石臼洞。」

《指掌圖》云:中路有黃子書堂山,《記》云:「真人黃勵修養之所,名書堂坑。」 《舊志》云:「藥槽在流杯池上,葛洪搗藥於此,傍有臼三處,亦名石臼洞。」

朱明洞之東,曰《石洞》。

《舊志》云:「洞在明福觀後,鄺仙騎牛入石處,莫道人結庵居之。」

其東北曰「白角洞」,其西曰「白雲洞。」

《山記》云:「雲氣蔽虧,遊者多迷歸路,軒轅仙人嘗庵其中。」

又東北有蛇穴,又東曰蓬萊洞。

舊《志》云:「白鶴觀東北至蛇穴,晉單道開蟬蛻之所。」 或云:穴中有路通眉州,又東數里至蓬萊洞。

又東北曰「桃源洞。」

《文溪集》云:「在山東北,其洞幽邃,人跡罕至。」 《山記》云:「洞有桃,臞仙所植,實犬而繁,味甘而美。後寶谷王寧素在此坐化。」

朱明洞之南曰「觀源洞」,其北曰「野人洞。」

《山記》云:「一名麻姑洞,梁盧在此居得仙,又為葛洪洗藥之所,一名藥院,所遺筇杖,今化為石藥。院中仙人筇杖,相傳云青藜杖也。化石陷置中間,青白分明,其跡宛然。後有茶園,茶園之傍有野人洞,乃唐王體靚所居。」

朱明洞之西近龍王坑,為「大坑洞。」

舊《志》云:「龍王坑之側為大坑洞。」

又西曰「蝴蝶洞。」

《舊志》云:洞在雲峰巖下,古木叢生,四時出綵蝶,世傳葛仙遺衣所化。

又西南曰「水簾洞。」

《舊志》:「蝴蝶洞前崖石瀑布下垂如簾。」

又西南曰「金沙洞」,後改曰「黃龍。」

《山記》云:「洞在山之西南孤青峰下,距南樓寺五里,以仙人遺金砂得名。南漢偽主劉晟嘗夢神人指羅浮之西,去延祥寺西北百武,有兩峰相疊,一洞對流,可以為宮,訪之,得其地。又夢黃龍起於宮所,遂改曰黃龍洞,此地即葛仙西庵也。遂建天華宮,有甘露、羽蓋等亭。雲華閣左為含陽門,右為起雲門,命中書舍人」 鍾有章作記。至宋朝革命,四方僭叛,以次誅服,劉氏懼焉。將欲潛遯羅浮,為狡兔之穴。又命於增江水口鑿濠通山,往來山洞,倉卒為航舟之計。開寶四年,乃始歸命。則知劉氏為宮室於山間,無事則為臨賞之樂,有警急則為逃逋之所,其計窘矣。

其西北曰《幽居洞》。

舊《志》云:「宋鄭玠所居。」

又西北曰「獅子洞。」

《舊志》云:「洞在延祥寺西,舊有道者普通,結庵於此。」

又西北曰「鳳凰洞」,其南曰「王子洞。」

《山記》云:洞在花首臺北,以對增城鳳凰岡得名。其南近天漢橋,為王子洞。晉末,處士王叔之隱居於此,多所賦詠,仁憫及物。嘗作《傷孤鳥詩》序云:「偶得二鳥,將欲放之,俄頃而一者死、一者既放。屢顧悲鳴,感微禽之有心,遂為詩以傷之。」 惜其詩不傳。舊志云:又有朱陵、赤水、古老、白芒、桄榔諸洞,見鄒師正《指掌圖記》。今未詳所在。

巖一十有一,石一十有二,飛雲頂之南曰「磨石」,上界 第三峰曰「青羊巖。」

《舊志》云:「磨石正圓,其下可隱,登飛雲頂者,至暮則宿其下,西過上界,石上有羊跡,乃第三峰也。」

分水嶴有巨石,曰「仙女巖」,其南有瑤石臺。

《山記》云:「泉源山凹有石甚巨,下有仙女巖,前有瑤石臺,臺下多奇石,可以供玩。」 白樂天《太湖石記》云:「奇章公嗜石,東第南墅,列而致之,以太湖為甲,羅浮、天竺次焉。」

朱明洞之中,北有軒轅試劍石,其西曰「夜月巖。」

《舊志》云:「軒轅仙人試劍石,在夜樂洞出。其右有夜月巖,乃仙人乘月嘯歌之所。」

又其西有《八仙石》。

《舊志》云:石在藥槽之下,流杯池上,相傳有八仙飲於此,飲畢,題詩云:「溜流青嶂瀉溪灣,漱石飛雲湍復旋。琥珀杯深誰共飲,八仙齊會賀堯年。」 鐫諸石上,歲久,字猶未甚漫滅。

又其北鳳凰谷,中有伏虎石,其上有朝真石。

《舊志》云:「伏虎石乃蘇真人遺跡。」

朱明洞之東,石洞之南有騎牛石,洞後有蝦蟆石。又 東有雙髻峰,南有《劉仙試劍石》。

舊《志》云:「相傳有鄺仙者,騎牛入石中,遂不見,在石洞前。」 劉仙試劍石在雙髻峰下,相傳劉高尚與鍾、呂試劍於此。其傍《竹葉符》,鍾離所篆也。道士梁真素欲於此建元元觀,不成,有基存焉。

又東曰「李秀巖。」

《山記》云:「宋有李秀才,讀書居此」 ,蓋李南仲也。

又東白水山曰「白水巖」,巖側有佛跡石。

中路自書堂坑直上,曰「君子巖。」

《舊志》云:「山在長春觀前,其峰峻峭,巖谷雅麗。」

其側曰《通天巖》。

《舊志》云:「通天巖在君子巖之側,其巖空洞,有隙通天。」

朱明洞之南,有「釣鰲石。」

《山記》云:「石在黃龍洞前,與鎮山鰲魚相對,登此石若釣彼,故名。豫章先生嘗於羅浮澄心靜坐,觀萬物之理,此其讀書處也。」

朱明洞之西,曰「羅漢巖」,其北伏虎巖。

舊《志》云:「羅漢巖在寶積寺後,或云有穴通金壇山,其後有伏虎巖,隋僧惠越居此,常引虎枕其膝,因得名。」

又其西曰《雲峰巖》。

《舊志》云:「雲峰巖在蝴蝶洞上,宋有道人結庵居此。」

又其西曰「滴水巖。」

《舊志》云:「滴水巖在幽居洞後,上有泉流清冷,人跡罕至。」

又其西小羅浮岡,南曰「跳魚石。」

《山記》云:「石水三級而下,魚愬其流,即跳入石甕中。」 《一統志》云:「山之奇勝處。」

石樓之南,有「石鑑,《仙弈》」在焉。

《山記》云:「石樓之南稍東,近孤青峰,有一石,光彩如鑑,石下有黑白棋子一十有八枚,往來相盪,凡人挈之不起,蓋仙弈也。洞賓數著殘碁」 之句指此。柳文仙弈山始登者,得石枰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與此相類。

《泉池考》:「湖一,水一,泉二,潭七,瀑布二,溪一,澗一,池塘 七,井一。羅山上有神湖,其東雙髻峰之南,曰羅水。」

神湖已見《圖經。山記》云:羅水南流,合龍川入於海,今為羅陽溪。又西流過小石樓,曰碧溪,與增江口合流。

「飛雲頂」有瑤池,仙靈之所會也。草木四時榮茂,與神 湖皆應海潮,其水常匯

《山記》云:「池深三丈,廣九尺,其中有臺,臺下水色光瑩如玉,一名龍母池,謂五龍之母也,相傳神仙會於此。其下仙女巖,乃西王母與玉女所集。其右聚會壇,男真居之。池與仰天湖相近,百品花果皆備。尤多山桃,許人食而不許取,其水與滄海潮應。」

東南鳳凰谷,中曰「鳳浴潭。」

《舊志》云:「昔有鳳來浴潭中有五色雲氣。」

其南夜樂洞,有瀑布注於潭中。又南有瀑布,曰「小水 簾。」

《山記》云:「羅嶺之南,有瀑布,挂泉四十餘丈,出夜樂洞內。」

洞側有犀牛潭。

《山記》云:「牛潭,深洞無極,北岸有石,周圍三丈許,漁人見牛自水中出,臥於此石。」 舊《志》云:「昔人遇仙,騎犀牛於潭上。至今石上有跡存焉。」

又南曰「夜樂池」,流注於麻姑峰下。

《山記》云:「池水夜有樂聲,故名。」 流注沖虛觀西,彩雲軒前。

浮山之東,有分水嶴,注於藥槽之南,曰「東龍潭。」

《山記》云:「分水嶴兩山合處,一水分流,潭在藥槽下,所匯處有五龍堂,有龍潛于潭底,人常闞焉。相傳三茆仙人華子期自淮南來,治泉源福地,龍脈自此為分水嶴。」

其南藥槽之下有流杯池,其水注于增城。

《山記》云:「流杯池在八仙石下。」 竺法真《登羅山疏》云:「增城縣有石溝,深廣三丈,有兩瀑布,皆同注此溝,相傳云是仙人流杯池水,蓋其支派也。」

其西分上中下三潭,曰「西龍潭」,其傍有龍王坑。

《舊志》云:「上、中、下龍潭亦名西龍潭」 ,有瀑布泉二十仞,瀦而為潭。歲旱,有雙鯉躍出即雨。

其南曰「卓錫泉」,其下曰「錫杖潭。」

梁景泰禪師始至羅浮,築庵山居。其徒以無水難之,師笑而不答。庵成,師卓錫於地,泉湧而出,滿不溢,汲不涸,因名卓錫。水味甘洌,竇圓徑尺,旁有九孔,以通泉脈。宋唐庚有《卓錫泉記》。唐中宗時,僧懷迪建院於卓錫泉,名中閣。至宋改為寶積寺。泉左為龍王坑,有閣曰「圓通」 ,曰「御書藏。」 宋太宗、真宗、仁宗賜書及景德賜佛衣,嘉祐賜藏經。其下有錫杖潭,潭水清碧,底有錫杖影,視之光彩奪目。

又南曰「白蓮池。」

《山記》云:「麻姑峰下有白蓮池。」 《一統志》云:「麻姑池,朱明洞水所自出。」

釣魚臺之南曰「放生池。」

《山記》云:「唐元宗命天下州郡皆置放生池一所。」

《水簾洞之南》曰「菖蒲澗。」

舊志云:「澗石上菖蒲,一寸二十節,堅芬之極,天下所無也。羅浮西麓之南,亦有蒲澗。所產者以一寸九節紫花者為佳。」按蒲澗在廣州城北十五里,相傳為安期生上昇之處,然所產不若茲山之靈異也。世言安期生賣藥東海,及辭秦皇,謂求我於蓬萊,遂以為不至廣州。然史遷稱其以策干項羽,則秦末避地羅浮,見《漢武外傳》。蓋亦飛仙之常矧。羅浮分自蓬萊。則其在此昇天。理或然也。《南越志》云。「熙安縣東北。」今廣州番禺。有菖蒲澗。咸安中,姚成甫嘗于澗側遇一丈夫,曰:「此菖蒲安期生所餌,可以忘老。」

凌雲塔之西,曰「阿耨池。」

舊《志》云:「景泰禪師說法之處。」

又西有長安塘。

《山記》云:「塘在奉宸橋下,南漢所鑿。」

雲母峰之北曰「雲母溪」,流入于龜淵,餘水皆合于《羅 水》。

《山記》云:「溪中有雲母石,故名。何仙姑煉石如紅玉而服之得仙。朝日照之,岡色晃耀如霞,一名紅玉洞,亦曰雲母岡。」

七星壇之北,曰「九眼井」,其水與卓錫泉皆汲不涸。

《山記》云:「其水清洌如蜜,飲之能除百病。相傳王叔之所鑿。」

白水巖之前曰「湯泉」,其水匯而常溫。

《塔寺攷》:「塔三:寺七,閣三飛雲。頂之南曰凌雲塔,又南 曰景泰禪閣。」

《山記》云:「飛雲頂傍有巨石如累,雲集其上,題曰『飛雲塔。初以形似得名,梁景泰禪師始於西南介泉源福地,累塔備梯級相輪之制,名曰『凌雲。又於其前創建禪閣,左挾夜樂池,右連阿育池,欄楯輝聯,最為奇觀。宋末悉毀,元初以遺材建景泰禪閣于幽居洞,元末亦毀,惟石塔猶存』』。」

其西曰「阿耨塔。」耨音通

《山記》云:「在阿育池之側,景泰禪師入定處。」 梁蕭譽建塔三十六所,今猶有存者。《名山略記》云:「羅浮山下有阿耨王塔三十六所。」 按阿育王即鐵輪王,王閻浮提一天下。佛滅後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以盛舍利及佛爪髮。梁武帝得之篤信,謂己是鐵輪王後身,將一天下,因遍立塔于四方,將如其數,此其一也。譽因此建塔,令山僧詣阿育王塔,自誓受三大戒,無上菩提。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則一而已。故景泰禪師於此說法,亦於此入定,迄茶毘後,舍利藏焉。

沖虛觀西南七里,曰「延祥寺。」

舊《志》云:「距華首臺三里,南朝梁蕭譽建,唐賜額。」

山之半三里,曰「寶積寺。」

舊《志》云:宋賜額有銅佛像。蘇軾云「飲景泰泉,禮天竺佛」 ,即此也。

其內曰《御書閣》。

舊志云:「藏宋太宗、真宗、仁宗御書及景德賜佛衣,嘉祐賜藏經。」

又,其上曰《中閣》。

《山記》云:「在中路,故名。」 一曰鐘閣,唐僧懷迪所建。宋高紳《中閣禪院修建道場頌》,其略曰:「景德四年仲冬,乃命大內太傅、高班內品李懷信賫齋文建道場于羅浮中閣禪院七晝夜,仍降內府名香以錫之,為民作福,蓋天意也。」 是山按圖諜為蓬萊之別島,實朱明之洞天。蘊祕韜奇,含靈蓄異。璚花琪葉,鎮以紫鳳之壇;「駕欻騰煙,宅以白雲之洞。爾乃寶坊清邃,祗樹幽深,紺殿晨嚴,蘭膏夕燎。祝辭祕奧,雜梵唄於五天;薝蔔芬氳,散香雲於三界。有五色珍禽,群翔齋所。靈應繽紛而效祉,陰雲霾蔽而復晴。其冥感有如此者。」 謹為頌曰:「巖巖羅浮,鎮於南裔;三山一海,浮空而至。開闔煙雲,薈翳松桂。蓄異康時,宅靈瑞帝。」 吾皇撫運,惠綏四時。名山大川,罔不肅祗。乃建中閣,民祈福禧。法會攸啟,天意聿隨。皇皇者華,將命精潔。圓嶠香降,博山焚熱。川祇薦瑞,天龍生悅。五色靈禽,翔飛㵳泬。

七星壇之左,曰「龍華寺。」

《惠州志》云:「寺在沙河驛東,去羅浮七里。」

龍華寺之前曰「資福寺。」其內有舍利塔。

《山記》云:「寺在山下,梁武帝時,命蕭子雲飛白大書『蕭寺』二字,山僧摸之,揭於寺門。唐末毀,宋初復建僧祖堂,創閣,置舍利塔。」

雙髻峰之南,曰《東林寺》。

《惠州志》云:「在善政巡檢司。」

黃龍洞西曰「花首寺。」

《山記》云。「舊名花首臺。」 《羅浮靈異記》云。「其洞常有五百花首真人遊會。開元二十六年建。後遂為寺僧。」

更言「佛書有花首菩薩會於此。」

花首之北三里,曰《南樓寺》。

《山記》云:「在石樓之南,因得名,本梁延祥寺,毀於唐武宗朝咸通初,別建於浮山之西,有御園在寺旁,迄宋猶存,元末他徙。」 《惠州志》云:「在橫嶺。」

《壇觀攷》:「壇八,觀六,祠四道,院二,閣一,亭一飛雲頂有 神仙聚會壇,蓬萊峰下有列仙壇,飛仙之所往來也。」

《山記》云:「神仙聚會壇在飛雲頂之右,上界三峰之前,邇接泉源福地。列仙壇在蓬萊峰下,劉高尚真人嘗結庵居之。凡諸仙朝元謁帝,煉度宴會往來必由於此,其跡久湮。宋沖虛道士月窗、張湛然始訪得其處,與紫元、留元長共登覽焉。」

朱明洞口有朱真人朝斗壇。

舊《志》云:壇在朱明洞前。蘇軾云:「壇上所獲銅龍六,銅魚一。」 今尚存。

西南有祈雨壇,亦曰「百尺壇」,賜祭則行禮於此。

《舊志》云:「朱明洞前當五龍堂之南,有祈雨壇,其高百尺,唐元宗賜祭之所。嘗因大旱,命道士申太芝首至此,禮醮山川。」

其北有《遺衣壇》。

《山記》云:「壇即葛仙藏遺衣之所。」

雙髻峰有「劉仙壇。」

《舊志》云:「壇在雙髻峰,劉高尚真人打坐處。壇高百尺,左右生竹葉符,鎮壓蛇虎。」

「黃龍洞」,有《七星壇》。

《山記》云:「壇在黃龍洞,有古松七株,上凌霄漢,葛仙嘗在此憇息。」

延祥寺有《明月戒壇》。

舊志云:「壇在延祥寺內,唐僧受戒處。」 見《延祥寺記》。

朱明洞南有沖虛觀。

《山記》云:即都虛觀故址。晉咸和中,葛洪至此以煉丹,從觀者眾,乃於此置四庵。山南曰都虛,又曰元虛,又改名沖虛。洪沒,唐天寶初,置守祠十家,仍度道士二人。南漢鑄銅玉皇像及二侍從像。元祐二年賜額,內有「葛洪祠」 、葛洪丹竈,東坡書四大字。前有玉簡亭,以覆永樂中所賜玉簡。嘉靖初,徙博羅縣道會司於此。

觀中有「澄虛閣。」

《舊志》云:「在今沖虛廊上。」

其左曰《諸仙祠》。

《山記》云:「舊祠中座朱靈芝、華子期,左座鮑靚、蘇元朗、羅萬象,右座單道開,《軒轅集》、黃勵。後祠毀改塑鍾離權、呂喦,復毀。宋時改觀雲堂,惟祠洞賓。」 《純陽集》云:「洞賓遊羅浮,至小庵中,值道士他出,獨一小童在。童揖先生曰:『先生在此乎』?遂竊道士酒以獻。洞賓滿引,使小童盡其餘,童不屑。童素患左目內障,洞賓以所餘」 酒噀其目,忽然開明,若素無患者。乃取筆畫一山于壁,山下作池三口,謂童曰:「汝飲吾酒則得仙矣,不飲,命也,然亦當享高壽。」 言訖,飛入石壁隱去。及道士歸,見所畫山徹壁內外,大驚曰:「山下三口乃喦字,非呂先生乎。」 後童百有五歲而終。

其右曰「葛仙祠」,祠後有丹竈,其泥取之不竭。

《山記》云:「正座塑葛洪,旁有黃野人侍立。」 《茅君內傳》云:「在名山深壑無人跡之處,臨水上作神竈,屋四丈,廣二丈,起基四尺。又當先掘基下土,令必無故陷井冢瘞處,乃開南戶、東戶、西戶三方,立竈於屋中央,口向西,竈四邊令去釜九寸,以塼及細土構立之,亦弗令穿坼,神竈之法畢矣。」 舊志云:「丹竈在沖虛觀葛仙祠」 後,東坡書「葛洪丹竈」 四大字,至今人於其煉丹處撮土為丸,可以療病,取之不竭。道士常以贈人,謂之丹竈泥云。按《山記》:葛仙築壇於此,煉丹壇上有石鼎,今不存。其治藥石臼在流杯池上,謂之藥槽。觀源洞又有藥院,相傳稚川煉丹,竈傍土五色而有光,或取之丸如豆,沉之水輒生泡,頃之白氣如練出水中。

其前曰《玉簡亭》。

《山記》云:「明永樂十年七月十七日,遣道士黃道常同布政司市舶提舉盧善敬設醮於此,瘞所降玉簡,因作亭覆之。簡文略曰:伏願海不揚波,國有禎慶;使命經行,宜益加於調護;仙靈飛越,即自此以逍遙。」

沖虛觀北有「酥醪觀。」

《舊志》云:「即葛仙北山庵基。」 《集仙傳》云:「安期生與神女會元丘,酣元碧之香酒,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各乘飆車而去。」 元丘,北方山也,因此得名。《茅君內傳》云:「仙車左驂為飆,右驂為欻,既登山,則脫右驂而駕飈,故有飆輪跡。」

其東曰《白鶴觀》。

按:《舊志》云:即葛仙東山庵基,以峰下有松栖鶴得名。然今惠州亦有白鶴峰,其下亦有觀址,愚謂當

考證

以歸善縣地為是,蓋羅浮之洞,周迴五百二十七里,歸善乃其東麓。

又東三里曰「明福觀」,其內有西華道院。

《一統志》云:「泉源福地,南漢所建,亦名九天觀,後改建在沖虛觀東三里,宋賜額蘇軾所書。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元庵退居之所。」

又東曰「羅浮道院。」

蘇軾《與其子過賴仙芝、王原秀才、僧曇隸、行全同遊羅浮道院及栖禪精舍,作詩寄邁迨》「斷橋隔勝踐,脫履欣小憇。瘴花已煩紅,宮柳猶疏細。斜川二三子,悼歎吾年逝。淒涼羅浮館,風壁頹雨砌。仙山在何許,歸鶴時墮毳。崎嶇拾松黃,欲救齒髮敝。坐令禪客笑,一夢等千歲。栖禪晚置酒,蠻果粲蕉荔。齋廚苦無美,野餉籃有惠。嬉遊趁時節,俯仰了此世。尤當洗業瘴,更作臨水褉。寄書陽羨兒,并語長頭弟。門戶各努力,相期畢租稅。」 又《江月詩序》:「今歲九月,殘暑方退。既望之後,月出愈遲。然予嘗夜起登合江樓,或與客遊豐湖,入栖禪寺,扣羅浮道院乃歸。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此殆古今絕唱也。」

其北曰「孤青觀」,後改曰「長春」,又改曰「長壽」,徙建於榕 溪。

《山記》云:「即葛仙西山庵基。唐改長春觀,南漢改名長壽。」 宋末將毀,道士王寧素始改建於博羅縣西榕溪上,前建保寧橋。元皇慶間賜額,改築孤青觀舊址為天華庵,故俗呼長壽觀為南天華。明嘉靖初,徙附于沖虛。

其南「黃龍洞」,上有「四賢祠。」

即南漢「天華宮」 故址,湛若水建,以祠周濂溪、羅豫章、李延平、陳白沙四先生。

又南延祥寺之左曰「叢林觀。」

《山記》云:「洪武二十四年,徙諸觀之當毀者,聚其材構此。內有丹房,雲水遊方之士居之。」

其北「雲母溪」,達於鳳凰臺。有何仙姑祠。

《廣州志》云:「增城縣南鳳凰臺有何仙姑舊居。唐大曆間,道士蔡天一改創會仙觀,於觀左立仙姑祠,有田三十三畝。」

《庵廬攷》:「庵一十有六,書堂三,書院二,廬舍五,山房二, 飛雲頂之南,曰見日庵。」

《山記》云:「崖石嶒崚如塔,常於夜半見日。仙家修養元氣於中夜存,必與天地之氣偕作,乃可成丹,故結庵居此。」

又南曰「朱子庵。」

《山記》云:「庵在中路之左,伏虎巖上,秦時青精先生朱真人在此得道。其庵有盤旋曲折之勢,上接高崖,徑路可達石樓。」

上界三峰之南,曰「劉真人庵。」

羅山之東,曰「參天庵。」

《一統志》云:「軒轅集故居在羅山之東,白雲洞中。」

其東南曰《廣莫庵》。

《山記》云:「廣莫庵在鄺仙石之前,莫道人所居。」

浮山之南,曰《黍珠庵》。

《山記》云:「黍珠庵在羅漢巖右,庭宇弘邃,創自鮑靚時,似為其女葛洪妻建。左壁有何仙姑所題詩,唐末久廢。宋祕書張宋卿、丞相魏公留正重構,為遊息之所。」

又南曰「雲峰庵。」

《舊志》云庵在雲峰巖前。昔有住庵者,髮黃如金,耳重聽,不下山者三十七年。

又南水簾洞之北,曰「後庵。」

其旁有《東庵》。

《山記》云:「蘇庠遇仙處,後徙居潤州太湖馬跡山。」 《宋史隱逸傳》云:「蘇庠者,丹陽人,紳之後,頌之族也。少能詩。蘇軾見其《清江曲》,大愛之,由是知名。徐俯薦其賢,上特召之,固辭。又命守臣以禮津遣,庠辭疾不至,以壽終。」 按庠乃軾之族子,嘗為庠作硯銘,軾沒後始遇仙得道。

其西南曰《獅子庵》。

《山記》云:「庵在泉源山之下。」

沖虛觀之側,有黃野人庵,一曰「野人廬。」

《一統志》云:「黃野人,葛洪之弟子也。或云其隸也。穉川栖山煉丹,野人隨之。洪既仙去,留丹於柱石間。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為地行仙,常在人世,人或有遇之者。」 又有王野人,名體靚,亦修道此山。郭之美《山記序》云:「訪諸山僧,得唐元和中黃野人所集異事二十條。」 此非晉人,似是王體靚。蓋世俗言語文字,黃、王不辨,誤以「王」 為「黃」 也。李翱《解惑》云:「王體靚,貞元二十五年,卒於觀原茶園村,亦名野人洞。」 與此不同。

觀中有《東坡山房》。

《舊志》云:「宋蘇軾以元祐黨貶惠州,嘗遊羅浮,宿道。」

士鄧守安館,嘗託人市丹砂,與守安煉丹。有山房,在今觀中。

水簾洞之南曰《軒轅庵》。

《山記》云:軒轅集舊居羅山之東,唐宣宗大中十一年,遣使迎集,至長安,問曰:「長生可學乎。」 對曰:「王者屏欲而崇德,自然受天遐福,何處更求長生。」 留數月,求還山,乃遣之。既歸,結庵於此。

黃龍洞之南曰「天華庵」,洞中有慈濟庵。

《山記》云:「天華庵在黃龍洞前。」

《幽居》洞之北曰「茶庵」,又北曰「白雲庵」,庵中有東軒。

《山記》云:「茶庵在浮山之南,春分前一日,觀石洞,諸庵採茶者多寓此。宋淳祐中,有逍遙子者居之,後人遂名為逍遙庵。邑宰鄭玠為築白雲庵於其後,與之談道煉丹。其置刻漏處曰『東軒』。」

《中路》之南曰「黃子書堂。」

《山記》云:「黃子書堂在中路,今名書院坑,五代時真人黃勵修養之所,庵跡猶存。」

《幽居》洞之北,曰「鄭公書堂。」

《山記》云:「幽居洞後,宋寺丞鄭玠讀書處,與逍遙子為侶,始名白雲庵。咸淳中,玠子惠州守康佐建。」

黃龍洞之南,曰「豫章書院。」

《山記》云:「在黃龍洞前,宋豫章羅先生讀書處」 ,有釣鰲石,舊名華光堂,改建

水簾洞之北,曰《張留書院》。

《山記》云:「水簾洞後,張宋卿、留正為布衣時,講學於此,後有黃生居之。」

梅花村有《留丞相書堂》及《可賦庵》。

《山記》云:「俱在梅花村,宋丞相留正讀書之所。」

朱明洞之西,有《甘泉精舍》。

明湛若水建

青霞谷中,又有《甘泉精舍》。

亦湛若水建

朱明洞之北,曰《泰泉草廬》。

在朱明洞後

《黃龍洞中有黃龍精舍》。

初,南海黃衷欲建鐵橋精舍於洞內,志欲登「飛雲頂」 為休息之地。後仕至兵部侍郎,病足不果。命邑人龐嵩代建,以教子弟。

瑤石臺之南曰「瑤石山房。」

《黎民表》「讀書處。」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