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88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八十八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八卷目錄

 厓門山部彙考

  圖

  考

 厓門山部藝文

  厓門弔古記       明方良永

 厓門山部紀事

 韶石山部彙考

  圖

  考

 韶石山部藝文

  韶石山          宋余靖

  前題            蘇軾

  前題           楊萬里

  前題          明蔣之奇

 韶石山部選句

 韶石山部雜錄

 東山部彙考

  圖

  考

 東山部藝文一

  東山修水簾亭記      明陳瑄

 東山部藝文二

  登東山          宋鄭厚

  前題           鄭大玉

 東山八景詩八首并序   明劉𤣱

  九日遊東山         尹鑑

  望東山          劉瑞葵

 東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八卷

厓門山部彙考 编辑

宋末帝跓蹕之厓門山

厓門山在今「廣東廣州府,新會縣城南八十一里,山 高四十二丈,周迴八十一里。昔元兵逼宋末帝,昺於 此。」

按元吳萊《南海古蹟記》:「厓山在新會南,山有兩崖,對 峙如門,海潮出入。」

按《廣輿記》:「廣州府厓門山,在新會縣海中。宋末帝昺, 駐蹕於此,為元兵所迫,丞相陸秀夫抱帝赴水死。時 御舟一白鷴,奮擊哀鳴,墮水以殉。其視陳宜中輩,委 而去之,誠禽鳥不若矣。」

按《圖書編:厓山攷》:「厓山在廣之西邑,新會縣南八十 里,與奇石對峙如門,故又名曰厓門山。山有兩崖對 峙,其口如門。嘗泛舟厓門,行草市之墟,觀藏舟之處, 鉅海劇峰,形勢阻鬱,信有天險云。山高四十餘丈,周 八十餘里,延二十八里,袤三十四里,勢頗寬廣,中有 一小港,可以藏舟。」

按《廣東通志·山川攷》:「『厓門山在廣州府新會縣城南 八十一里,高四十二丈,周迴八十一里。宋帝昺南狩, 舟師次焉。山巔有石,刻張弘範等功,前有奇石書元 張弘範滅宋於此,歲久,石漸長,字形如梯。明弘治中, 御史徐琩改刻,云宋帝及丞相陸秀夫沈於石下』。今 建全節廟、大忠祠於山中。」

厓門山部藝文 编辑

《厓門弔古記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會縣。舟 次東亭驛,縣官屬謁。既予進,知縣羅僑語之曰:「厓山 之事,千古痛憤。瓣香敬弔,行與子偕。」乃具牲帛,僦民 舟,習海行者以行。夜二鼓,乘汐出港口,前後數十舸 齊發,風靜波平,予臥舟中,不知其為泛海也。天未明, 抵岸。予急起盥櫛,起篷窗東視,厓門甚邇,景色曚曚, 未辨登岸,肩輿由松逕縈紆而進。典祠者率其子恩 平,庠生逆於道左,問之,「勤王義士」伍隆起七世孫也。 予以松間且去,祠伊邇,戒毋喝道。少頃,至祠下,舍輿 步入,先詣至「全節」,次詣「大忠」、「達觀」二祠殿宇碑亭。考 其營建顛末,「大忠」則創於故方伯陶公自強,中祀文 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公兩廡皆祀同時死節諸臣, 東廡又特設伍隆起配享之位,「全節」則創於今僉司 徐公朝文,特祀慈元楊太后,其額與祭則皆上請於 朝,得旨俞允者也。觀禮畢,易便服,穿叢薄間,從西上

直至山椒,轉顧後山,蒼翠亭聳如扆。環視左右山,逶
考證
迤盤踞,如虎伏龍行。當建祠處,隆然突起,稍前又突

出一阜,朝北如拱水「遶其勢如彎弓。隔岸諸峰層疊, 秀麗如畫,無巉巖嶔岈之狀。較以形勝,此亦足恃,而 顧不能捄國之亡,豈地勢無與於人事,抑天命已去, 非此所能勝歟?」悄然而退。遂從東下,尋慈元殿舊址, 去今所創祠可百步許,已鞠為榛莽。復謁國母墳,墳 在舊殿之南稍東,國母即楊太后也。牡蠣為垣,半已 就頹。「夫《志》不載楊太后葬處,而端宗陵寢見於志者, 已漫不可尋。今國母有墳,巋然獨存,其好事者為之。 抑中原遺民憫后之節,收其遺骸,或具衣冠瘞之,以 示哀思。」歟時,微雨霏霏,馳還具服行禮。始就位,天色 晴朗。三獻既畢,日已中,縣官請隨祭大忠。予謂祭吉 禮,非日昃所宜行,乃約戊申日五鼓即事。予回舟次, 佇立岸上,見水鳥飛鳴下上,漁歌互答於兩涯。追思 往事,衋然傷懷,徘徊間,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觀。」 予遂乘小舟徑詣石處,躡磴仰視,巨石如屏,前二石 如人立,頂趾皆巨巾,約如腰狀。屏石上有刻,磨滅不 可讀,云「舊有大刻,元柱國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近 巡按廣平徐公琩易刻曰「宋丞相陸秀夫、太傅張世 傑死事於此,今石長字沒矣。」予竊論弘範宜不足責。 宋之執政,以國與人,如棄遺然,恬不知恤,非得二三 公振起其間,天理民彝或幾乎息。彼弘範猶元臣也, 何足深咎乎?況二三公之名實昭然史冊間,當與日 月爭光。區區磨崖,胡能輕重而必與之較爭哉?典祠 者又云:「昔有磨刀石自海門飛來,至今尚在。」余令覓 之,潮沒不可得,乃返。因與羅尹論厓山事,為當宋室 播遷之時,楊后非正位中宮,三公非顧命大臣,皆無 與國休戚存亡之義,即使不死,似亦無或非之者。今 其孤忠大節,乃出于尋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起後 人追思景慕而不容已者也。祠有田三頃餘,乃知縣 丁積割廢寺遺業所充。又山故無虎豹,居民素不為 盜,巡司雖設,頻年無捕獲功。近稍不逞者,密誘他盜 來掠其村,然猶畏不敢肆。天既薄暮,予獨坐舟中,感 今念昔,屢就枕而不成寐。末五鼓即起,與大忠之祭,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無此晴霽,風波無 此平妥也。」遂回舟,由故道過昨所觀奇石,值潮落趾 出,牡蠣棲四旁,男婦持器狀如斧,長二寸許,爭敲取 之。又有荷鋤掘取蚌蛤於泥中者,鷺從旁爭啄其餘, 無驚愳態。無何入港,舟行至峴岡,漫書是行所見與 所論議者,作《厓山紀行錄》。以朝文為易,今題曰《厓門 弔古記》。

厓門山部紀事 编辑

《宋史瀛國公本紀》:「庚午,眾又立衛王昺為主。六月己 未,昺徙居厓山,升廣州為龍翔府。己卯,都元帥張弘 範、李恆征厓山。」十六年正月「壬戌,張弘範兵至厓山。 庚午,李恆兵亦來會。世傑以舟師碇海中,棋結巨艦 千餘艘,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居 昺其中,大軍攻之,艦堅不動。又以舟載茅,沃以膏脂」, 乘風縱火焚之。艦皆塗泥,縛長木以拒火舟,火不能 爇。二月戊寅朔,世傑部將陳寶降。己卯,都統張達以 夜襲大軍營,亡失甚眾。癸未,有黑氣出山西,李恆乘 早潮退攻其北,世傑以淮兵殊死戰。至午潮上,張弘 範攻其南,南北受敵,兵士皆疲不能戰。俄有一舟檣 旗仆,諸舟之檣旗遂皆仆。世傑知事去,乃抽精兵入 中軍,諸軍潰,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等解甲降。大軍 至中軍,會暮,且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乃 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 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 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尸出於海十餘萬人。 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間關至此者,正 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 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韶石山部彙考 编辑

虞舜南巡所登之《韶石》。

「韶石山」在今廣東韶州府城北四十里勞水之中,其 山兩石相峙,高百仞,廣五里,其他石又有三十六名, 皆極為奇異

韶石山圖

韶石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廣東路韶州韶石山,在州東北八十里。 《郡國志》云:「勞水間有兩石相峙,高百仞,廣五里,相去 一里,大小略均似雙闕,則取名焉。此外又有三十六 石,各有名,相傳舜登此石,奏韶樂。隋開皇九年取以 名郡。」

按《明一統志》:「廣東韶州府韶石山在府城東北八十 里,山之石怪奇,有三峰四接,盤龍、駱駝、獅子、虹蜺、鳳 閣、馬鞍等名,而韶石雙峙如闕。相傳舜南巡,登此山 石上奏樂,因名。」唐韓愈詩:「蹔欲繫船韶石下,上賓虞 舜整冠裾。」宋王安石詩:「怪石巉巖土泬寥,昔人於此 奏簫韶。」

按《三才圖會韶石山圖考》:「韶石山在韶州府城東八 十里,雙峙如闕,相傳舜南巡登此山石上,奏樂,因名。」 按《廣東通志山川攷》:「韶石山在韶州府城北四十里, 相傳舜奏樂於此。其石有三十六名,曰左闕,曰右闕, 曰寶蓋,曰奏樂,曰樓閣,曰駱駝,曰三峰,曰鳳閣,曰侍 石,曰左毬門,曰新婦,曰獅子,曰大香爐,曰小香爐,曰 『太平』」,曰「馬鞍」,曰「虹霓」,曰「富」,曰「石臼」,曰「石井」,曰「朝仙」,曰 「盤龍」,曰「圓」,曰「石鐘」,曰「石船」,曰「石硯」,曰「石帽」,曰「石桃」,曰 「羅仙」,曰《上魚鱗》,曰「石倉」,曰「石廩」,曰「下魚鱗」,曰「石田」,曰 「二使。」韶州之山多奇,而韶石為最。「雙闕」又為韶石之 絕奇者,聳拔百餘仞。旁有香爐、花瓶二石,狀皆怪異, 餘不可勝紀。逶迤而為「曲紅岡」,有諸《名賢詩》。

韶石山部藝文 编辑

《韶石山          》宋余靖

世務常喧囂,物外有真賞。結友探勝概,放情諧素想。 韶石南國鎮,靈蹤傳自曩。雙闕倚天秀,一逕尋雲上, 長江遠縈帶。眾巒疑負襁,千里眇平視。高形羅怪像。 日影避崑崙,鰲頭冠方丈。青螺佛髻高,群玉仙都敞。 霞城晴煜爚,桃源春浩蕩。仰攀霄漢近,俯瞰神魂怳。 澗深流如織,巖虛動成響。造化與真質,妙畫胡能倣。 賤子生海隅,逢辰辱朝獎。靡成彝鼎勳,甘從丘壑往。 驚禽戀故林,困驥畏羈鞅。茲遊得幽深,同懷樂清曠。 世言帝有虞,朔南聲教廣。丹穴卜巡幸,翠華臨蒼莽。 《簫韶》曾此奏,鐘石無遺象。但覺薰風存,翛然天籟爽。 姬公著治典,歷代所遵仗。九野奠山川,萬靈通肸蠁。 醫閭與吳嶽,半列戎夷壤。四時迎氣祠,猶煩禮官掌。 況乃祝融區,群物資含養。來儀威鳳居,樂育菁莪長。 膚寸起成霖,崇高一方仰。躋之佐衡霍,無慚公侯享。

《前題》
蘇軾
编辑

雙闕浮雲照短亭,至今猿舄嘯青冥。君王自此南巡 狩,再使魚龍舞洞庭。

《前題》
楊萬里
编辑

新隆寺後看韶石,三三兩兩略依稀。金坑津頭看韶 石,十十五五不整齊。一來望韶亭上看,《九韶》八音堆 一案。金鐘大鏞浮水涯,玉瑟瑤琴倚天半。堯時文物 也麤疏,禮樂猶帶洪荒餘。茅茨殿上搥土鼓,葦葉聲 外無笙竽。黃熊郎君走川嶽,領取后夔搜禮樂。嶧山 桐樹夜半鳴,泗水石頭清晝躍。山祇川后爭獻珍,姚 家制作初一新。帝思南嶽來時巡,宮琛殿寶皆駿奔。 曲江清澈碧瓊軟,海上孤尖翠屏展。天顏有喜后夔 知,一闋《雲韶》供亞飯。帝登九疑忘卻歸,不知斑盡湘 竹枝。后夔一脛跛莫隨,坐委眾樂江之湄。儀鳳舞獸 掃無跡。獨留一狻守其側,至今喚作獅子石。雨淋日 炙爛不得。洞庭張樂已莓苔,犍為護磬亦塵埃。不如 《九韶》故無恙。戞擊尚可起冬雷。何時九秋霜月裏,來 聽瀟湘瑟聲美。曲終莫道不見人,江上數峰是誰子。

《前題》
明·蔣之奇
编辑

城東湞水碧淵洄,楊僕樓船向此來。我亦《編蓬》今下瀨,擬尋《韶》石山崔嵬。

韶石山部選句 编辑

《方輿勝覽》。江濱執別,悵「《九成韶》石」之音;嶺外重來,賦 「萬里梅花」之句。

明錢溥《張文獻祠》詩:「湞水波澄寒玉潤,韶山壁立翠 鸞僊。」

韶石山部雜錄 编辑

《方輿勝覽》許申撰《張曲江祠記》云:「庾嶠之南,舜遊之 地,韶石奇怪而甲出,曹溪廿爽而洶湧,八泉會而同 沼,二流合為曲江。」

余安道《韶亭記》云:「賢人君子,樂夫佳山水者,蓋將寓 閑曠之目,託高遠之思,滌蕩煩紲,開納和粹。故遠則 攀蘿拂雲以躋乎杳冥,近則築土飭材以寄乎觀望。」 惟韶山去州治八十里,自元精胚胎,陽結陰流,不知 鑪錘者誰,獨秀茲境。在昔虞舜南狩蒼梧,《九韶》之樂, 奏於石上,山之得名,起于是矣。國家丕冐海隅,擇材 綏遠殿省丞潘君伯恭,特膺詔選,來守嶺陀,鋤強扶 弱,有意于古。下車期年,人用休息。乃曰:「山為州鎮,厥 名尤著。自秦開五嶺,迄今千載。憑軾之使,泛舟之賓, 大麓之下,往還如織。不知觀矚之地,以為山榮。豈守 之者詳近而略遠哉?」遂按郡牒而相之,背山東渡,五 里而近,得地曰靈溪。即道左建亭,而山之靈秀,森然 在目矣。伻來以圖,授之矩畫。先是賜紫僧法崇者,推 誠導慕,眾所欽信。嘗于康衢列樹,以壯州邦。既勤基 締,將賁髹雘。太守曰:「吾以敦朴化人,無事於侈,可去 華就實,移其用於茲亭。」崇曰:「明使君之言,非唯集事, 兼存為政之體。」由是捨飾畫之浮費,市楩梓之美材, 持畚築,運斧斤者,子來而樂成矣。越載生魄而亭就, 則茲山具美,纖芥無隱,屹者如門,平者如臺,味者如 谷,向者如鬥,背者如逃,人立鳥歌,霞明霧晴,碧玉千 仞,青螺萬疊。殊形詭制,紛不可名,驅鬼役物,巧不能 備。信方外之絕區也。既而請名太守曰:「亭以山構,而 能盡山之美,其名《韶》云。」

東山部彙考 编辑

唐韓愈所遊《之東山》。

廣東潮州府潮陽縣東三里,有東山焉,其中「有七星 石、棲雲石、方廣洞、望仙橋、聚聖塔、五雷壇、桐陰亭、水 簾亭、雙旌石諸勝,相傳韓文公嘗遊于此。」

東山圖

東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廣東路潮州東山,在州東。韓文公舊遊 之地。今多亭榭。

按《三才圖會東山圖考》:「東山在潮州府潮陽縣治東, 與韓山相接。上有巨石,石有七孔,若北斗狀。中一孔 出水,不盈不涸。又有二峰,曰雙旌石。唐韓愈遊覽之 地,亭榭多見于此。」

按《廣東通志山川攷》,「東山在潮州府潮陽縣東三里, 唐韓愈遊焉。張許雙忠祠、宋文丞相祠俱在山椒按《潮陽縣志山川攷》,「縣治之北,有龍首之山,其東三 里曰東山,其地多砂石,無草木。其上有石焉,其中有 竇,狀如北斗,曰七星石,石七孔,中孔有水,不盈不涸, 時有飛塵落葉墜其中,不可濯也。有石焉,其上有雲 氣」,曰棲雲石,元王用文大書「棲雲」二字刻石上。有洞 焉,曰方廣洞,刻云「陳廷評開」,未詳何代。有橋曰望仙 橋,塔曰聚聖塔,今廢。石室之間有壇焉,曰五雷壇,壇 之西有亭焉,曰桐陰亭,亭今廢。東曰水簾亭,其水自 半山而下,奔于積石,噴作瀑布之狀,若垂簾然。昔人 因築臺其間,引以為流觴曲水。知縣陳瑄始重修之。 至知縣宋元翰復易以石,典史陳公陞又修石龍以 駕飛泉,於是亭遂為東山第一勝事矣。亭左有僉事 江匯大書「雲壑風泉」四字,及邑人陳大器「觀海」二大 字。其下有石焉,曰雙旌石,以張許廟見元旌,故名。有 碣焉,曰馬冢。蓋唐昌黎、宋文山嘗遊其地。

東山部藝文一 编辑

「《東山修水簾亭記      》明」 ·陳瑄

東山為潮陽形勝地,風氣曠夷,樹木蔥鬱。舊有泉水, 自半山而下,源源不竭。又有亭翼然臨于其上,以為 曲水流觴之所。歲月滋久,亭宇傾廢,惟水流不息。故 予嘗暇日過此,感慨良久,欲修未能。今海寇初平,民 康物阜,遂鳩工計材,鑿石為甃,輦木為亭,繚以闌干, 其規制視昔有加。後之人宴集於斯,一觴一詠,真足 以暢敘幽情,雖《蘭亭》之名勝,不是過也。用書此以誌 歲月云。

東山部藝文二 编辑

《登東山          》宋·鄭厚

小雨上東山,層層著意看。尋泉行處僻,就石坐來寒。 赤舄歸周旦,蒼生起謝安。功能成底事,一抹暮雲殘。

《前題》
鄭大玉
编辑

暮天涼雨急霏霏,澗谷重重拂翠微。醉魂不受風飄 斷,只恐浮雲自濕衣。

東山八景詩并序    明劉𤣱 编辑

潮陽為濱海之邑,峰巒之秀,景趣之幽者,東山其最也。一山之中,佳景有八。古蹟名勝,皆前賢之所遊詠,而鐫題於石,班班可考。觀其阿阜寬平,巖谷深邃,泉溜聯珠,引以為流觴。曲水而鱗瓦翼然於其上者,曰「水簾亭」 也。石壁嵯峨,岑崖高架,扃日月而鎖煙霞,閱歲年而隱冬夏。清虛曠達,別為一洞天者,曰「方廣洞」 也。俯瞰滄溟,峙立峰表,聳靈秀於層霄,罩白雲於朝暮者,棲雲石也。植質朝陽,菶菶萋萋,瑞世而集乎鳳凰,清陰而覆乎欄檻者,桐陰亭也。曰「望仙橋」 ,則絫石通衢,長虹飲澗,而有以迎洞府之神仙;曰「聚聖塔」 ,則砥柱玉簪,插漢凌雲,而有以萃上方之賢聖。以至如斗麗空,爛然出於雲根之上者,七星石也。若聲出地殷然藏於石室之間者,《五雷壇》也。是景也,闡於古,稱於今,森布而環列,清幽而雅麗。邑之來遊者,輪蹄雜遝,無間寒暑。至于達官貴人之自四方至者,亦莫不一往觀焉,實海隅之佳致也。雖其跡之尚存,然歷歲滋多,不無荒蕪湮沒者。予恐其久而無傳於後也,因與二三同志搜訪遺跡,即景賦詩,以紀吾潮山川名蹟之勝,而非耽嗜景物、玩役性情者之可比。僉謂予宜序以張之,予不容辭,迺書於群玉之右,俾後之能詩者次而續之,庶斯景為不朽云。

水簾亭

清泠一派出巖阿,玉碎珠聯灑薜蘿。雲母屏前涵碧 露,水晶宮裏蕩銀河。流觴曲水相環映,鱗瓦華榱起 鬱嵯。自是滄浪最清澈,四時長聽《濯纓歌》。

方廣洞

丹崖石壁倚層峰,別是人間天一重。流水白雲長自 在,蒼苔翠蘚漫堆封。仙人跨鶴歸何處,遊客攜琴喜 見逢。自古傳聞二十六,誰知此地有靈蹤。

棲雲石

巉巖卓立幾千秋,雲氣長生迥不收。散漫乘風如擘 絮,冥濛成雨若浮漚。朝疑巫峽重重起,暮見蒼梧藹 藹浮。《靈運》當年曾作詠,白雲抱石兩悠悠。

桐陰亭

幽亭翼翼起巖巒,誰植良材自結團。翠葉輕羅翻古 砌,香枝森玉拂闌干。清陰不獨祛炎暑,瑞世偏宜宿鳳鸞。坐久薰風飄動處,琅然疏越入清彈。

望仙橋

仙人遺世杳難招,天路凝眸歲月遙。逕入深林車轍 少,泉鳴幽澗玉聲調。恍疑跨鶴來三島,宛若垂虹下 九霄。聞道石橋壯台嶽,是誰移架在吾潮?

聚聖塔

山脊峨然一柱撐,風吹鈴鐸遠聞聲。層簷有級堪躋 躡,諸聖無由識姓名。千里江山來遠近,四時日月漏 光明。風光不減慈恩寺,列俊題名荷寵榮。

七星石

何年北斗降元精,絕嵿雲根似砥平。品列象形雖地 造,安排次舍自天成。經年不見隨杓轉,入夜應須伴 月明。我輩幾迴同眺望,恍疑雲漢上參橫。

五雷壇

何人築土擁平岡,知是《游雷》此地藏。曾鼓乾坤施號 令,能驅風雨迅威光。道人奉法時瞻禮,過客祈靈每 謁望。忽聽一聲天外動,轟然直在此山陽。

九日遊東山         尹鑑 编辑

前呵小隊出郊丘,正值風清瘴雨收。錦繡一圍山色 曉,青黃萬頃石田秋。流觴早擬《蘭亭會》,鼓枻俄驚赤 壁遊。民物喜康邊祲息,菊花樽酒漫吟謳。

望東山          劉瑞葵 编辑

望望東山岑,喬松十里陰。神遊歷其巔,白雲振孤襟。 有客仙者流,坐撫《雲門》琴。空山多木葉,流水無古今。 回頭顧予笑,高誼予所欽。飲我紫霞杯,杯盡輒復斟。 惠我千金言,不殊鸞鳳音。泠然沃心骨,緬邈忘華簪。 日夕尋歸路,回望煙霞深。

東山部雜錄 编辑

《潮陽縣志》:宋文天祥《謁東山雙廟沁園春》詞一首:「為 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 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 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嗟哉人生,翕 欻云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 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古廟幽沉,遺容儼雅,枯木寒鴉 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按元潮州路 總管王用文跋,稱公此詞,蓋在景炎時道經潮陽,謁 張許二公之廟而作。而《通鑑續編》乃載之留燕山時 所為。及考公所著《指南後錄》中,多在燕諸作,然皆無 此詞,則此詞當係於潮陽明矣。況用文生元時,去公 未遠,得之歲時,筆蹟必真。若果如《通鑑》所云,當在己 庚、辛壬之歲,其時宋亡已久,渠亦何所據而稱景炎 時耶?大率史家傳疑,後人踵謬相沿以至於今。余故 詳論其世,識之末簡,以俟博古者考焉。

往余嘗遊會稽之東山,尋故晉征西將軍謝安登眺 處,見其卑之乎無,甚奇觀也。因嘆安石「以叔世雄才, 翊戴晉室,僅貽江左偏安,不能東望岱嶽,西窺嵩少, 徒以區區山水之好,猶能俾此山垂名不朽如此。若 吾邑東山之勝,于會稽豈有讓哉?特以所在僻遠,不 得斯人以張之,遂使其名弗克大著於天下。彼世有 席珍抱奇,不幸而晦處丘壑,或沒世而文采不表于 後者,非附青雲之士,又惡能以自見也耶。」由此觀之, 物必有託而後傳,固不獨一山焉爾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