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94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九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四卷目錄

 勾漏山部彙考

  圖

  考

 勾漏山部藝文一

  寶圭洞記        明吳元美

  靈寶觀記          前人

 勾漏山部藝文二

  勾漏洞          宋李綱

  遊勾漏洞         明徐棻

 勾漏山部雜錄

 白石山部彙考

  圖

  考

 白石山部雜錄

 馬退山部彙考

  圖

  考

 馬退山部藝文

  邕州馬退山茅亭記    唐柳宗元

 羅秀山部彙考

  圖

  考

 羅秀山部藝文一

  羅秀山記        明董傳策

 羅秀山部藝文二

  寄羅秀山嵩禪師      宋陶弼

  羅山紀遊限韻三首    明董傳策

  羅秀山紀遊有引     陳瑾

 真仙巖部彙考

  圖

  考

 真仙巖部藝文一

  仙巖記          明桑悅

 真仙巖部藝文二

  題真仙巖         宋陶弼

 真仙巖部雜錄

山川典第一百九十四卷

勾漏山部彙考 编辑

《道書》
第二十二洞天之勾漏山洞
编辑

勾漏山在今廣西梧州府北流縣東北一十五里,其 山奇峰千百,皆挺拔特立,其巖洞勾曲穿漏,故名勾 漏,即《道書》所謂「玉闕寶圭之天」也。

勾漏山圖

勾漏山圖

编辑

按《洞天福地記》:「第二十二洞勾漏山,洞周迴四十里, 名曰玉闕寶圭之天,在容州北流縣,屬仙人錢真人 治之。」

按:《方輿勝覽》。「廣西路容州,勾漏山在普寧縣。其巖穴 多勾曲而穿漏。故名。」

按《三才圖會·勾漏山圖考》:「勾漏山在梧州府北流縣 東北一十五里,石峰千百,皆矗立特起,其巖穴勾曲

穿漏,故名。山有寶圭洞,即道書第二十二洞天也。洞
考證
有三石室,相傳葛洪嘗於此修煉。」

按《廣西通志山川攷》:「勾漏山在北流縣城東北十五 里。」

勾漏洞洞前有小亭,俯瞰橫塘,倚欄四顧,列峰迴環, 舊傳為葛真人修煉處。塘前水草間產葛仙米,夏月 可採而食。

按《梧州府志古蹟攷》:「古勾漏縣在勾漏山前,今遺址 尚存。」

按《北流縣志·山川攷》:「勾漏洞在縣東北十里,石峰千 百,皆挺拔特立,其巖穴勾曲穿漏,故以名山,又嘗以 名縣。洞有數所,曰靈寶觀,曰寶圭洞,曰白沙洞,曰韜 真洞,曰普照巖,曰金龜洞,曰獨秀巖。數洞皆不相連 接,而幽奇怪異,迥出人寰。道家謂靈寶洞為第二十 二洞天,晉葛洪求為勾漏令,修煉于此。」

勾漏山部藝文一 编辑

《寶圭洞記         》明·吳元美

西北行二百步,山如倚屏,門闢象魏,榜其上曰「勾漏 洞,天正寶圭洞。」此葛仙翁修煉所也。洞前小亭,俯瞰 橫塘,倚欄四顧,則列峰回環,如眾星之拱北辰。其魁 碞而秀偉者,稷契皋夔冠弁圭璋,以侍堯舜。其挺特 雄毅者,韓彭吳鄧戈矛劍戟之衛高光也。石室中有 玉宸道君及葛真人石像,云五季時迎自南海。石室 之東,為「寶圭洞」,雄偉壯觀。秉燭而入,有丹竈床几、盤 甕碾臼,皆石乳自然凝結而成,舊傳以為遺物之餘, 奇怪萬狀,神摹鬼刻,非人間所有。約半里,水涯,循梯 直下,拏竹筏以行,歷甕門三四重,間關委蛇,斷篝不 添膏,莫能及而回。翌旦,棹小舟再往,乃窮水際,益廣 益奇,波光澄明,蒸藹溫燠,雖嚴冬如三四月時也。同 遊者驚駭,以為神龍窟中,不可久居。及歸,中流矯首, 見一點煙如長虹出天表,蓋石罅之容光也。捨舟躡 梯,攀躍而上,曲磴飛棧,妝點如瑤階雲徑,小石羅列 如瓊盃玉斝,瑣碎如楊梅荔枝,充實其內,不可名狀。 轉側容跬愈巧。直穿太陰洞後半山而出,蓋寶圭之 東腋也。其中室曰「蟠桃,三四百步,仰視高處,杳不見 頂。然蟠桃之名,《圖經》不載,他無所考㨿。其西小室,洞 明外達,連榻週遍,可踞可臥,蓋寶圭之西腋也。然鄉 者予嘗遊此,怪其山奇秀,巖穴在下,其色黑青而多 膏乳,每疑二洞其受陰陽之殊。近見寺丞王君云:『凡 陽洞,靈仙所宅;陰洞,鬼神所居,勾漏陰洞也。抱朴乃 于此』」修煉者,蓋寶圭眾峰,左右拱揖,受陽和之氣,水 火既濟,故能成功。亦如男子通身皆陽,獨尾閭穴屬 陰;女子通身皆陰,獨玉泉穴屬陽。此造化妙用處,葛 君深知之。予謂其語頗有理,遂記于此,以俟識者。

靈寶觀記          前人 编辑

度西山巔,涉落桑江,豁然川夷,曠野中石山綿延,直 抵北流之西。其南跨大江之半,古勾漏城也。距今邑 凡十里,群峰屹然如中天。觀闕旌旄棨戟,武庫五兵, 森羅在上。而道出其間,行者皆愕驚不敢前。靈寶觀 直當其門戶,觀後石峰千仞,獨以一柱擎天而朝,宸 奎閣藏其跡。按《圖經》此,有觀久矣,南漢始更今名。殿 庭卑隘,門徑荒蕪,碑碣可考可詢,令人慨歎不已。然 土木雖險陋,而氣象雄古,雲物輪囷,真靈所宅。香火 迅掃,雖無人,而奎壁照耀,雲漢昭回,自有神物護持 之。左右數里,絕無居者,豈仙聖之意樂閑曠,厭囂煩, 故不欲廛井畜牧之溷其所也?觀東百餘步,臨大道, 旁有《龍潭洞》,披荊榛而入,俯伏蹲踞,淵亭幽祕,冷襲 毛骨。《村甿》云:「神龍所蟄伏,勿以瓦礫投也。」且觀後二 小洞,南向者曰「太陽」,有浮屠像;其北曰「太陰」,淺塞不 通。然名義無所稽,第恐俚語以南北分陰陽耳,故附 書之,或有知其詳者。

勾漏山部藝文二 编辑

《勾漏洞          》宋·李綱

「抱病臥雲海,夙夕負深恐。寬恩聽旋歸,何啻丘岳重。 問津勾漏山,杖策寶圭洞。群峰羅翠屏,環合無缺空。 石盤與丹竈,遺跡可捫弄。仙遊感初心,幽賞協清夢。 卻來窺宸章,寶氣橫螮蝀。真行雜草隸,筆勢極翔動。 大小飛白書,飄灑縈舞鳳。恭惟睿知姿,多能本天縱。 妙跡藏名山,俾與萬世共。林巒增炳煥,神物各護擁。」 惜無森嚴屋,蔭覆示崇奉。何當鳩良材,為葺傾頹棟妖氛不狼藉,中原胡馬鬨。九廟未奠居,臣子咸憤痛。 豈知炎荒中,奎畫得瞻諷。至哉博大言,粟麥固異種。 天帝及諸佛,百神共妙供。竊於藻翰間,窺見神心用。 源流此中來,基岑自興宋。稽首歸琅函,斐然成善頌。

遊勾漏洞         明徐棻 编辑

折簡相招弄綵霞,芙蓉千丈振朝華。金銀宮闕窺三 島,雲霧江城隱萬家。高倚斗杓浮綠蟻,奇探巖壑拾 丹砂。低回欲訪神僊令,望斷松門白鹿車。

勾漏山部雜錄 编辑

《梧州府志》:「葛稚川求為勾漏令者,非欲為榮,以有丹 砂耳。遂攜家往于羅浮止焉。」是稚川原未至勾漏也。 而今古詞人品題勾漏,輒以稚川實之。夫勾漏秀起 西垂,非至人不足為山靈重。而至人周流八極,與風 雲上下,庸詎知勾漏非所登陟乎?世傳呂仙詩曰:「朝 遊北海暮蒼梧。」余于稚川亦云,則謂勾漏有稚川也, 亦可矣。謝君惠曰:「中牟三異,單父一琴,而勾漏獨以 丹砂著。」不知勾漏以稚川重耶?抑稚川以勾漏重耶? 以今賦煩財盡,令丹砂可為黃金,亦可紓司農仰屋 之嘆,惜其無點鐵手也。故「治世安民」兩語,予尤以為 千古名言。

白石山部彙考 编辑

《道書》
第二十一洞天之白石山
编辑

白石山在今廣西潯州府城南六十里,其山兩峰並 立,下有洞,可通「勾漏洞。相傳葛仙翁煉丹勾漏時,常 往來於此。」

白石山圖

白石山圖

编辑

按《洞天福地記》:第二十一洞:白石山,周迴七十里,名 曰「秀樂長真天,在和州。」

按《方輿勝覽》。廣西路潯州「白石山在州南六十里。下 有洞曰白石洞天。內有清真觀。傍有壽聖寺。洞門自 下透入容州勾漏山洞天,世傳仙翁往來其間。」 按《三才圖會白石山圖考》:「白石山在潯州府城南六 十里,兩峰並立。下有岩洞。即《道書》第二十一洞天。通 容縣勾漏洞,世傳葛洪煉丹。勾漏嘗往來過此。洞之 上有」會僊巖,有煉丹竈及八僊石存焉。 按《潯州府志山川攷》:「白石山在府城南七十里,山下 有洞,通北流勾漏洞,世傳葛洪嘗往來其間。」

獨秀峰在府南白石山之側,孤翠插天。

按《平桂縣志山川攷》:「白石山在城南六十里,祖龍自 大容山發脈,至此處頓起雙峰,高聳百餘丈。又一小 山名曰鵝頸峰,道家書白石山作二十一洞。天半山 中有石巖一穴,名曰會仙巖,昔勾漏令葛洪在此煉 丹,有丹竈仙跡,有煉丹泉、漱玉泉,初流微細,擊動鐘 鼓,則泉湧而出。遊者援藤搭梯而上,約有十里遠方」 至巖前,又多奇花瑞草,珍禽異獸。下有三寶殿、觀音 堂。石坊左有元珠池,其水自山巔而出,春夏秋冬不 竭,聲如環珮,僧人引之以至香積廚。右有石巖,曰「三 清巖」,內塑諸佛。有一洞曰「勾漏洞」,潛通鬱林州。昔有 一石龜,相傳偷鬱林倉米食之,倉使隨跡至此,見之 大笑而絕。有《倉使形像石》。為驗

白石山部雜錄 编辑

《方輿勝覽》:潯雖為古荒服,沃壤,頗多,山水奇秀。李邦 彥留題白石云:「潯江窮瘴嶺之南,郡雖僻,旁與都嶠、 勾漏為鄰。」而白石近在境上,其江山氣象之秀,有足 喜者。

馬退山部彙考 编辑

南寧府之馬退山

馬退山在今廣西南寧府城北一十五里,山上舊有 茅亭,唐柳宗元作《記》。

按:《方輿勝覽》,廣西路,邕州馬退山在州西。詳見柳宗 元《芧亭記》。

「茅亭」在馬退山。

按《廣西通志山川攷》:「馬退山在南寧府宣化縣城北 十五里,勢如馬退,因名。唐柳宗元有碑記。」

按《南寧府志山川攷》:「馬退山在宣化縣城北十五里, 舊有結茅亭立其上,今廢。」

馬退山部藝文 编辑

《邕州馬退山茅亭記    》。唐柳宗元

冬十月,作新亭於馬退山之陽。因高丘之阻以面勢, 無《欂櫨》節梲之華,不斲椽,不剪茨,不列牆;以白雲為 籓籬,碧山為屏風,昭其儉也。是山崒然起於莽蒼之 中,馳奔雲矗,亙數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諸山 來朝,勢若星拱。蒼翠詭狀,綺綰繡錯,蓋天鍾秀於是, 不限於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參夷徼,周王之馬 跡不至,謝公之屐齒不及。巖徑蕭條,登探者以為歎。 歲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試於是邦。惟其德及 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嘗徘徊此 山,以寄勝概。迺命塈塗,作我攸宇。於是不崇朝而厥 功告成。每風止雨收,煙霞澄鮮,輒角巾鹿裘,率昆弟 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於是手揮絲桐,目 送還雲,西山爽氣,在我襟袖,以極萬類,攬不盈掌。夫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 蕪沒於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閩嶺,佳境罕到,不書所 作,使盛跡鬱湮,是貽林間之媿。故志之。

羅秀山部彙考 编辑

古邕州之羅山

羅秀山即古「羅山」也。因羅秀昇仙于此,故又改今名。 其山在廣西南寧府城北二十里。

按《方輿勝覽》。廣西路邕州「羅秀山,在州西,昔有羅秀 隱于此,後昇仙。」

按《廣西通志》:「羅山在南寧府城北二十里,相傳昔羅 秀修道于此,後昇僊,因改名羅秀山。山上有龍潭,飛 來鐘羅大仙足跡。」

羅秀山部藝文一 编辑

《羅秀山記        》明·董傳策

邕巨麗,蓋稱青、羅二山。青山在郡東南,濱江而介通 衢,羅山獨窈然峙其西北,其名秀。蓋以道人羅秀曾 居山中煉攝,故余得數數出青山遊,顧獨羅山闕遊 焉。乃歲辛酉夏五月維閏赤符屆時羲和弭節,客有 峨然冠廓然衿者,群造謂曰:「若胡乃蕭蕭杜門作旅 人,盍往寄勝情?」諸眾請肅徒戒觴,徯若羅秀之墟。余 笑而應曰:「時哉。《記》稱『居高明遠眺,望升山陵』,謂茲時 哉。」迺約浹辰辛丑維期。及期,余晨乘竹兜子出城西 門,偕客閱演武亭和壁間詩,隨踰橫塘而北。時修景 方陰,歊暑暫滌,霞明江岸,霧起山嵋。乘涼行數里,越 心虛村,薰風徐來,忽日晃晃赤林際,遙聽馬蕭蕭鳴, 望之人簇簇立至,則客峨然冠、廓然「衿者,榼觴待久 矣。」遂相攜策而進。無何,抵山麓,麓有方塘,名天池。循 麓而登,古廢寺基在焉,有鏞塌臥草間。又循而登,爰 睹一寺,輪奐新飭,彤髤宛然,佛儼顏坐上坐,其面臨 陽,殊爽塏。前抱一亭,青松森夾馳道,白雲飛揚,鳥蹌蹌鳴不止,殊有幽致焉。乃推《弈秋》之枰,飫廉頗之飯, 啜茗而登。俄見翠微中突一青塢,旁植柚柰橄欖諸 果木,長林豐草,爰清載幽。復有鏞塌蘚苔間,丹竈微 茫,羅生安在。時則今古交懷,而槃娛彌劇興矣。于是 客善奕者方更角奕,而余獨與客善登者登其巔,覽 陸離之光,蒐滄嶼之概,樹曖霏微,物色靡辨。客且左 右顧,具為指點。大都青山當其面,奎岡挾其腋,眾山 環立其旁,而郡城郭雄據中界,厥勢面青,而背羅襟 帶,鬱江為池,隱然成雄觀云。余迺南瞻銅柱,則高伏 波之勳;西眺崑崙,則大武襄之略。翛然拊髀,起曰:「嗟 乎!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然哉然哉!」眾嘻而下。少 憩綠陰中,更啜清茗一盃,席地布几筵,摘林巔橄欖 餐之,人懷一枚。已而客角奕者從崎徑上道,設酒核, 傳盃交歡。酒三行起,復入前寺,縱觀郊坰。時大風飄 發,松颯颯響谷外,客顧余笑曰:「朝來密雲不雨,今風 動哉!」于是為《黃鵠之歌》,而余與客故善歌者,復倚歌 而和之。其辭曰:「黃鵠一舉兮絕層林。」又曰:「山高兮水 深,松風吹雨兮龍吟。」俄雨滂注,田疇霑足。村甿走羅 拜曰:「久苦旱不雨,今幸奇人士帶雨來村,甿有造矣。」 已而雲收雨歇,顧望煙翠騰林,炎蒸淨洗,風前互詠, 光霽悠然。眾相顧謂余曰:「遊樂乎?」余應曰:「陶性靈,宣 幽滯,聚而不恌,邇而不偪,樂乎哉!乃若睹雲物而興 思,撫羲娥而稽志,將其懷矣,奚暇樂?夫樂不罣山,懷 不依山,山乎山乎,若又安所得樂乎?」客問青羅疇勝? 曰:「青曠而雅,厥眺維江;羅岑而幽,厥眺維陸。夫羅山 者,松森森,青梵宇耳。青山有巖若泉,面江而帶郭,愛 青山者人情乎?雖然,勝不在山,水在遊山。水人故山 非能勝也,人好遊山者勝之。」又曰:「山有色有象,青標 色,羅標象,山之較致也。故山不擇壤,爰就其高;水不 擇流,爰造其深。夫人有包羅萬象之懷,以覽睹」山之 青青者,又奚小乎青羅?同遊客為韶郡守陳公善談, 元羅浮山人劉君善詩,鄉進士朱子、陳子俱善歌弈, 衛將軍王侯善飯。記之者遷客、董生也,蓋無一善狀 焉。

羅秀山部藝文二 编辑

《寄羅秀山嵩禪師      》宋·陶弼

尋山入羅秀,旋結草堂居。花露生瓶水,松風落架書。 聞猿得句後,見月出行初。此夕雲林下,無因夢使車。

羅山紀遊限韻三首    明董傳策 编辑

籃輿迢遞躡雲林,碧落霏微散午陰。蘿竇拂衣開鳥 道,松風披雨動龍吟。丹崖青壁寰中景,竹杖芒鞋物 外心。煙竈不堪迷古剎,誰憑山谷問「升沉。」

其二

炎岡岑鬱俯塵寰,梵宇松青羅秀山。怪我好遊頻對 景,憑人濟勝一開顏。雲飛石棧千峰裏,風散林煙萬 壑間。懷古卻看迷望處,遙憐銅柱聳《南蠻》。

其三

雨餘煙翠濕空林,萬樹扶疏斷夕陰。野曠居人迷豹 跡,風高遊子亂猿唫。上方寥廓摩鐘蠡,下界微茫辨 佛心。歸聽恍疑光霽在,相看天際月沉沉。

羅秀山紀遊有引     陳瑾 编辑

《志》云:「羅山高擁南城,俯瞰北湖,其上有北市龍潭。」 今攷其山,奇秀甲一郡,鍾靈毓異,氣象開朗。白塔青山,峙左而捍;下關五象天馬,列前而作朝案。平田引雙溪以環外戶,舊寺伸兩臂以護內堂。朝暾夕照,秀色祥光,可餐可挹,洵邕管之神墟,嶠南之福地也。且地靈人傑,僊佛同廛。在晉則葛洪覓丹砂而僊跡俱存;在唐則慧昕開山,而佛宇齊煥。宋朝則嵩山駐錫,而粉曇兆瑞于豐年。元季則覺生重飭,而金地大興于功德。故跡雖湮,豐碑可攷。其入明,法席愈盛。千觔洪鐘,鑄于永樂年間;萬棟精藍,創于成弘盛際。五百僧過堂,粥飯之緣不乏。七祖掩室,再來之讖必符。迄于今,靈濟孤塔,一燈猶然;羅秀丹爐,伏「火尚熱」 ,聖跡奇蹤,尤非他山所有也。山旁左右,尚有感果寺、明天寺、淥樓祠、龍門、龍潭諸景,指不勝屈,另詳之。

千峰變紫入遙林,禪室枝燈向夕陰。僧未閉關容小 飲,時方休夏得長吟。品題泉石疲雙眼,位置溪山役 片心。莫放痴憨還我癖,任教雅俗判升沈。

真仙巖部彙考 编辑

《宋太宗藏書之真仙巖》。

真仙巖在今廣西柳州府融縣城東五里,本名「靈巖

山」,又名「老君洞」,又名「真仙洞
考證

真仙巖圖

真仙巖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廣西路融州真仙巖,本名靈巖山,又名 老君洞,在州南五里,洞高二十丈,仰視高遠,靈壽溪 貫串而出,玲瓏清響如環珮聲。有白石高四五丈,巍 然一天尊像,道服冠髯,偉岸如真。舊傳老君南遊至 融,語人曰:「此洞天絕勝,不復西渡流沙,我當隱焉。」一 夕身為石,匪雕匪鐫,大質具焉。石獅丹竈,羅列後先, 玉柱擎天,龍鱗印地,仙遊履跡,顯然可攷。咸平中,敕 改為真仙巖,頒降太宗御書一百二十軸藏巖內。張 安國磨崖大書:「天下第一真仙之巖。」

真僊書院在真僊巖之前。太守李興時建。

按《柳州府志山川攷》:「靈巖在融縣,上有白石,巍然如 列僊靈,壽溪貫入巖下,清響作環佩聲。宋時頒太宗 御書百二十軸,藏于洞,改名真僊巖。」

靈壽溪,舊傳僊人投丹于中,飲者多壽。

老君巖在城南五里。有石滴老君像,洞名「真僊洞。」

真仙巖部藝文一 编辑

《仙巖記          》明·桑悅

離玉融城而南二十里有洞,洞前有小江,並造三石 橋。俗云人神鬼行之可嘆。洞門高三十餘丈,猿猱不 能上。昔道士杜應然置鐵環巖頂燃燈,光照三十里, 今環尚存。進洞,高明軒豁,石崖蒼然,與雲氣相接。從 旁穿窈窕而入,有小洞曰「應化」,頗淺狹。外為壇三層, 置三清諸真像。稍曲折而進,有結乳長二丈餘,遠望 儼如老子宴坐其間,鬚眉皓然,凝然不動,有新浴非 人意。諸石獻奇,旌幢擁列,獅子居前,烏猿居左,青牛 臥于溪傍。直前丹竈半破,履跡如新水。從安靈潭界 巖而下,漱石作潺潺聲,似誦五千言者。相傳老子曾 投丹其中,飲者恆得高年,故云「壽溪。」用火炬直入,寬 廣如堂殿。復從一石奧穿出縫隙下視洞見溪流,曰 「水月洞天。」履小石隄,過溪而南,崖邊有白石,佇立如 鶴。又有一四平小石門,嵌石壁中,名「兵書峽。」門已缺 一角,少西攀崷崒而上,一穴通天,恆置竹梯其中。上 為羊角寨,群夷不靖,居民則從梯而下,避兵巖中。有 芝田丹井,連絡布列。循溪西行,復從南斜入溪滸,積 乳成屋,戶牖玲瓏,化工結構,奇巧入神。又下溪滸而 望,巖之盡處,明露一竅,乃以小舟從竅而出,俱巨石 蔽虧。其前。涉流而北,面西復得一洞,垂乳如纓,細流 一灣,從洞前過,至此如入老君之堂,即李惟德所謂 「千萬人跡罕至」者。初,洞以老君名,又名靈巖。宋祥符 中改今名。張孝祥曾評:「是巖為天下第一。」仁宗賜御 書百軸,石像後建閣寶藏,屢經兵火,琅函與閣俱付 烏有,數百年故物。惟洞門左三角卷石,在嘉定間,守 融州鮑粹然建亭其上,如魯靈光之獨存。屢攲斜復 正,疑有神護。舊插木板于巖,為橋以渡,今板將腐,人 無敢過,名亭從巖名。長沙易紱為之賦碑藏巖中如 新刻。洞凡數處,惟應化有扁,其他或名「天葩」,或名「乳 花」,或名「和光」,或名「寒煙」,或名「玉葩」,或名「寶構」,或名「碧 堂」,或名「清奧」,奇石異狀,除前確然定名外,其他或名 「僊梯」,或名「仙衣」,或名「玲瓏」,或名「金星」,或名「蛇倉」,或名 「蓮花」,或名「北山轉斗」,或名「呂僊隱形」,或名「鍾離觀泉」, 或名「尹喜見相。」各洞分名,如仙室、仙境、飛星壇、釣臺、 棋臺、雲臺、放生池、羅漢壁,又不可悉數。《易》曰:「仁者見 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此之謂歟?」巖中碑刻甚 多,非數日不能盡觀。略可記者,《元祐黨籍碑》、韓魏公 像及魏公所書老杜《義鶻行》,端鞂森嚴,可敬可愛。蘇、 黃字則散漫其中。巖前後村有警,俱恃此洞為長城。 然又聞後一洞以舟而入者尤為險固,水涸時亦可 活數十命,但莫知其處

真仙巖部藝文二 编辑

《題真仙巖         》宋·陶弼

溪僧過此說山公,遊遍真仙洞府中。乳石崖邊得靈 草,可能封裹寄衰翁。

真仙巖部雜錄 编辑

《方輿勝覽·山水巖洞序》云:「玉融山水為天下最,而真 僊巖、老人巖之類又其最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