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93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九十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三卷目錄

 桂林山部彙考

  圖

  考

 桂林山部藝文

  桂海巖洞志序      宋范成大

  桂林記          羅大經

  桂林諸巖洞記      明董傳策

 隱山部彙考

  圖

  考

 隱山部藝文

  隱山記         唐吳武陵

  遊隱山六洞記       明胡直

 都嶠山部彙考

  圖

  考

 都嶠山部藝文

  送邵道士彥肅歸都嶠    宋蘇軾

  遊都嶠洞         楊際熙

 都嶠山部紀事

山川典第一百九十三卷

桂林山部彙考

编辑

《山海經》之「桂林。」

桂林山水之勝,甲于天下。然其山率皆平地突出,傍 無延屬,而名峰異境,奇而且多,又皆相去不遠。凡寓 郡城內外者,皆可以几杖得之。故自古遊桂山者,率 不特著其勝,而總名之曰《桂林諸山》云。

桂林山圖

桂林山圖

按《山海經。海內南經》,「桂林八樹,在番隅東。」《八樹而 成林》,言其大也;

按:《漢書地理志》,「鬱林郡桂林。」

按《方輿勝覽》。廣西路靜江府桂山。在臨桂縣之東。《山 海經註》云。「八桂成林。」

按范成大《桂海巖洞志》:「讀書巖在獨秀峰下,直立郡 治後,為桂主山。傍無坡阜,突起千丈。峰趾石屋,有便 房、石榻、石牖,如環堵之室。顏延年守郡時,讀書其中。 伏波巖突然而起,且千丈,下有洞,可容二十榻,穿鑿 通透戶牖。傍出有懸石如柱,去地一線不合,俗名馬 伏波。試劍石前浸江濱,波浪洶湧,日夜漱齧之。 疊綵」巖在八桂堂後。支徑登山至半,有洞曲轉穿出 山背。

白龍洞,在南溪平地半山中,龕有大石屋。由屋右壁 入洞,行半途有小石室。

「劉仙巖」,在白龍洞之陽,仙人劉仲遠所居也。石室高 寒,出半山間。

「華景洞」,高廣如十間屋,洞門亦然。

水月洞,在宜山之麓,其半枕江,天然刓刻作大洞門, 透徹山背,頂高數十丈,其形正員,望之端整如大月 輪。江別派流貫洞中,踞石弄水,如坐捲蓬大橋下。 龍隱洞、龍隱巖,皆在七星山腳,沒江水中。泛舟至石 壁下,有大洞門,高可百丈,鼓櫂而入,仰觀洞頂,有龍 跡夭矯,若印泥然,其長竟洞,舟行僅一箭許。別有洞 門可出巖有洞,側山半有小寺,即巖為佛堂,不復屋。 雉巖亦江濱,獨山有小洞,洞門下臨灕江立魚峰在西山後,雄偉高峻,如植立一魚。餘峰甚多, 皆蒼石刻峭。

棲霞洞,在七星山。「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 小峰在傍,曰輔星。石洞在山半腹,入石門,下行百餘 級,得平地可坐數十人。傍有兩路,其一西行,兩壁石 液凝沍,玉雪晶熒,頂高數十丈,路闊亦三四丈,如行 通衢中。頓足曳杖,鏗然有聲,如鼓鐘聲,蓋洞之下又 有洞焉。半里遇大壑,不可進,一路北行,俯僂而入,數」 步,則寬廣兩傍十許丈,鍾乳垂下纍纍,凡乳床必因 石脈而出,不自頑石出也。進里餘,所見益奇。又行食 頃,則多岐,遊者恐迷路不敢進,云通九疑山也。 元風洞去棲霞洞傍數百步,風自洞中出,其寒如冰 雪。

曾公洞,舊名「冷水巖」,山根石門砑然,入門石橋甚華, 曾丞相子宣所作。有澗水莫知所從來,自洞中右旋 東流橋下復自右入,莫知所往,或謂「洑流入於江也。」 度橋有仙田數畝,過田路窄且濕,俯視石罅尺餘,匍 匐而進,旋復高曠,可通棲霞。

屏風巖,在平地斷山峭壁之下。入洞門,上下左右皆 高廣百餘丈,中有平地,可宴百客,仰視鍾乳,森然倒 垂者甚多。躡石磴五十級,有石穴通明。透穴而出,則 山川城郭,恍然無際。余因其處作朝天觀,而命其洞 曰「空明。」

隱山六洞在西湖中隱山之上,一曰朝陽,二曰夕陽, 三曰南華,四曰北牖,五曰嘉蓮,六曰白雀。另有部茲不詳載 北潛洞,在隱山之北,中有石室、石臺、石果之屬。石果 似荔枝、胡桃、棗栗之形,人採取玩之,或以飣盤相問 遺。

「南潛洞」,在西湖中羅家山上。

佛子巖亦名鍾隱巖,去城十里,號最遠一山,崒起莽 蒼,中山腰有上、中、下三洞最廣,中洞明敞,高百許丈, 上洞差窄,一小寺就洞中結架,因石屋為堂室 虛秀。洞去城差遠,大石室面平野,室左右皆有徑隧, 各數十百步穿透,兩傍亦臨平野。以上所紀,皆附郭 可日涉者,餘外邑巖洞尚多,不可皆到。興安石乳洞 最勝,「余罷郡時過之,上中下亦三洞,此洞與棲霞相 甲乙,他洞不及也。陽朔亦有繡山、羅漢、白鶴、華蓋、明 珠五洞,皆奇。又聞容州都嶠有三洞天,融州有靈巖、 真仙洞,世傳不下桂林,但皆在瘴地,士大夫尤罕到。」 按《桂林府志山川攷》:「桂山在桂林府城東北郭,三峰 連屬,城中望之,前峰拔起,是多桂焉。次峰」宛轉,一名 北山。後峰巃嵷,有巖曰疊綵,舊號越王山。山上有石 壇,五代時馬殷所築,今有「馬王臺」三字。

獨秀山孤標直聳,約五百餘丈,周回一里,頂平如蒼 玉,正面端嚴秀整,側視如卓筆,校諸峰獨雄,故名。山 上有巖,巖下有洞,前宋始安太守顏延之讀書其中, 名「讀書巖。」後為報恩寺。至順壬申,順帝以太子謫靜 江,寓寺居焉。山今在靖江王府中。

伏波山在府治東北,又名巖。拔起千尺,有懸石如柱, 去地一線不合。俗云「馬伏波試劍石。」又云:石柱連出, 狀元柱在洞中。洞舊名「玩珠」,宋張維易曰「還珠」,張孝 祥大書于石。

七星山在城東二里,舊名七星巖。七峰列如北斗,旁 有峰如輔星,緣磴而上,山半有亭,曰「簪帶」,絕頂有道 院。

于越山在疊綵巖前。上有唐人臺榭遺基,刻「于越山」 三大字於崖旁。下有巖,深窈難窮,巖門刻曰「栖真」,世 傳獼猴巖即是也。

讀書巖在獨秀山下。有石榻石牖前宋太守顏延之 讀書之所。

屏風巖又名程公巖,在城東北五里。斷山屹立,高百 餘丈,中有平地,可容百人,鍾乳倒垂如瓔珞。有石穴 通明,逗穴而出,山川城郭,恍然如在壺中。范成大建 壺天觀,顏曰「空明」,刻銘於石,觀後廢。弘治間重建壺 天寺。

湘水巖在城東三十里。俗號聖水巖。夜半則潮上巖, 日中則潮下巖。每日如常,略不愆期。山腹地廣數十 畝,群峰環擁,或傳三五十年有大潮,則有異人出。 疊綵巖在城北三里。大山壁立屏開,山巖層層轉至 巖後,有亭翼然,名「越亭」,今廢。重建。拱辰、望江二亭,北 望灕江諸水,縈環如畫。

曾公巖在七星巖下,舊名冷水巖。山根石門㟏岈,中 有澗水東流,伏於石下,源委不可知。宋元豐中,曾布 帥桂,跨澗為石橋,榜今名。橋下水聲泠泠,寒氣侵人, 橋側有石乳雙懸如垂蓮,頹雲危欲下壓。度橋有仙 田數畝,水無乾溢。過田縈紆數十步,路窄不可通。俯 視有石罅,匍匐而進,可通棲霞。自左隅數十步出,至 元風洞,旁水清淺,對面高岸,玉立如削,真勝概也。 劉仙巖在城南七里,今名昇僊石。相傳僊人劉仲遠 居此,磴道攀援而上,石室高寒,旁有穿雲仙跡。

龍隱巖在城東二里,灕江之水分流遶其下,其後連
考證
屬七星山,巖後有洞名「龍隱」,其下水深莫測,仰視其

上,有龍跡夭矯,長竟數丈,鱗鬣宛然,疑龍蛻去,跡印 泥上,久而化為石也。巖內寬廣可容百人,巖巔石色 蒼翠可愛。巖左緣磴而上,舊有驂鸞亭,後改「怡雲」,今 改「望江」,氣象高廣。後洞水勢湧激,盛暑汎舟,如在三 峽中。巖口舊有佛閣,今廢。

靈秀巖:在城西十里,有大石室,三面虛明,穿透左右 隧道數十可通行,兩旁皆頫臨曠野。

玉乳巖在城西十里,極深邃,秉燭乃可遊。石室穹然, 中皆石乳,瑩如冰玉。

戴秀巖在城西五里。山坡崎峻,中多石乳,遊者罕至。 相傳郡人戴秀遇異人隱於此。

明月巖又名「明月洞」,在城北五里,一山角立,其巖南 向,緣磴而上,空明瑩潔。舊有道人居之,今無。

月牙巖在龍隱巖北。捫蘿而上,石磴數十級。半山之 中,形如初月,故名。

四字巖在西門清塘後。

雪洞在獨秀山西。石壁垂乳,潔白如雪。唐人有詩刻, 今滅,惟「雪洞」二字尚存。旁有二石如鳳峙,號雙鳳石。 元風洞,在七星山下,慶林觀後。洞口低下,陰風襲人, 盛暑凜如冰雪。舊名風洞,《省志》改今名。

南潛洞在西湖中羅家山上。自南竇持炬入數步,乳 石中峙,乳穗纍然,地有跡,如龍爪所劃,俗名「龍田。」 北潛洞,在隱山之北,中有石室石臺,又有石果,作荔 桃棗栗之狀。

棲霞洞,在七星山畔。緣磴而上,入石門下百步,始坦 夷,可坐數十人。高爽明豁,盛夏無炎暑,冬則溫然。石 乳凝結,殊形怪狀,不可勝紀。其下復有洞,入半里,遇 大壑,不可進。有路北行,傴僂而前,數步復寬衍,兩旁 十餘丈,石乳下垂如玉簪,曲折躋攀,始可進,所見益 奇。又行食頃,寒泉怪石,交映疊出,遊者錯迕。世傳「穴 通九疑山,洞中有老君像,舊傳唐明皇所寘。宋建炎 間,經略李彌大更曰仙李洞,洞口有亭曰『齊雲』」,久廢。 淳熙初,范成大重建,名「碧虛」,今廢。

風洞,在疊綵山後,石門㟏岈,陰風襲人,盛夏無暑,故 名。

水月洞在宜山之北。其洞門踞江,圓如滿月。《一統志》 云:「濱江三洞,惟水月最佳。」是也。宋張孝祥改曰朝陽 巖,構亭其上,亦曰朝陽亭。今廢。

張公洞,在佛子巖下。

虛秀洞去城差遠,石室面平野,左右皆有徑隧,各數 十百步穿透兩傍,亦臨平野。

白龍洞,在府城南七里,俯瞰南溪,石室穹窿高爽,中 有佛宇。唐李渤命曰「元巖。」後避宋太祖諱,易曰白龍 洞。

朝陽洞,在城西,乃隱山六洞之一,以後五洞俱同。 南華洞、 夕陽洞、 北牖洞。 嘉蓮洞。 白雀洞。 乳洞,在龍隱巖後。

木龍洞,在城東北郭。

桂嶺在城北三里。經略呂源大書刻石,因此呼之。 烏嶺,在城東二十里。按舊《圖志》,隋有僧攜佛舍利至 焉,群烏飛隨,因此得名。嶺極峻,高數十丈。後有僧道 銓,開鑿砌石,磴數千級,疏山泉注於路隅,以便行者。 嶺巔有小寺。

五嶺,李白云:「桂水之五嶺,衡山朝九疑。」此蓋不同秦 之所謂五嶺者。

遊岡嶺在城東南二十里,舊名「牛岡」,俗訛呼「遊岡。」 韶音洞在虞山後,石竇初入甚窄,中則虛明,達於皇 澤灣。洞門高廣,頫灣之上,水石相激,爽氣襲人。 華景洞在華山下,又名華景巖。前有塘,洞中空明軒 豁,可容數榻。

還珠洞,在伏波山下。俯瞰灕水中,可容二十榻。戶牖 穿透,石如蒼玉,旁垂一石柱,下至平地不合者纔一 線許,俗號「伏波試劍石。」洞中石上有巨人跡,紋理如 刻。復有紫白二蛟,長數丈,蜿蜒相向,有圓暈直其首, 如二龍戲珠狀。舊傳昔有漁父得珠於此,取而復還 之,故名。或曰:漢馬伏波征交趾回,載薏苡經此,因得 名。

銅岡嶺在城東四十里,高數百丈,綿亙數十里。 百丈嶺在城東五十里,高險難登。

半雲嶺在城西北二十里,極高峻,又名雲伏嶺。 望城嶺在城東五里。往來企望城郭,故名。

桂林山部藝文

编辑

《桂海巖洞志序      》宋·范成大

余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 往往不知,而聞者亦不能信。余生東吳,而北撫幽薊, 南宅交、廣,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萬里,所至無不 登覽。太行、常山、衡嶽、廬阜,皆崇高雄厚,雖有諸峰之 名,政爾魁然。大山峰云者,蓋強名之。其最號奇秀,莫 如池之九華、歙之黃山、括之仙都、溫之雁蕩、夔之巫 峽,此天下同稱之者,然皆數峰而止爾。又在荒絕僻遠之瀕,非几杖間可得。且所以能拔乎其萃者,必因 重岡複嶺之勢,盤亙而起。其發也有自來。桂之千峰, 皆旁無延緣,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瑤篸,森列無 際,其怪且多如此,誠當為天下第一。韓退之詩云:「水 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柳子厚《訾家洲記》云:「桂州多 靈山,發地峭豎,林立四野。黃魯直詩云:『桂嶺環城如 雁蕩,平地蒼玉忽嵯峨』。」觀三子語意,則桂山之奇,固 在目中,不待余言之贅。頃嘗圖其真形,寄吳中故人, 蓋無深信者,此未易以口舌爭也。山皆中空,故峰下 多佳巖洞。有名可紀者三十餘所,皆去城不過七八 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今推其尤者記其略。

桂林記          羅大經

编辑

桂林石山怪偉,東南所無。韓退之謂「山如碧玉簪」,柳 子厚謂「拔地峭起,林立四野」,黃魯直謂「平地蒼玉忽 嶒峨」,近時劉叔治云「環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虛無海 上山。」皆極其形容,然此特言石山耳,至於暗洞之瑰 怪,尤不可具道。相傳與九疑相通,范石湖嘗遊焉,燭 盡而返。余嘗隨桂林伯趙季仁遊其間,列炬數百,隨 以鼓吹,市人從之者以千計。已而入申而出,入自曾 公巖,出於棲霞洞。入若深夜,出乃白晝,恍如隔宿異 世。季仁索余賦詩紀之,其略曰:「瑰奇恣搜討,貝關青 瑤房。方隘疑永巷,峨敞如華堂。玉橋巧橫溪,瓊戶正 當窗。仙佛肖彷彿,鐘鼓鏗擊撞。贔贔左顧龜,狺狺欲 吠庬。丹龜儼亡恙,芝田藹生香。搏噬千怪聚,絢爛五 色光。更無一塵涴,但覺六月涼。玲瓏穿數路,屈曲通 三湘。神鬼妙剜刻,乾坤真混茫。入如深夜暗,出乃皦 日光。隔世疑恍惚,異境難揣量。」然終不能盡形容也。 又嘗遊容州勾漏洞天,四面石山圍繞,中平野數里, 洞在平地,不煩登陟。外略敞豁,中一暗溪穿入。因同 此流令結小桴,秉燭坐其上,命篙師撐入。詰屈而行, 水清無底,兩岸石如虎豹猱玃,森然欲搏。行一里許, 仰見一大星炯然,細視,乃石穿一孔,透天光若星也。 溪不可窮,乃返洞對面高崖上。夏間望見荷葉蔥蔚, 然峻絕不可到。土人云:「或見荷花,則歲必大熟。」

桂林諸巖洞記      明董傳策

编辑

余閱宋范文穆成大《桂海虞衡志》,見其評桂山之奇, 以為「千峰崛然特立,旁無延緣,而玉筍瑤篸,其森列 怪且多若此,當為天下第一。」私竊意其為過言。乃今 來遊桂林,睹諸峰巒巉巖,從平地削出數百千丈,不 假纖培,而骨相嶄然,玉立劍峙,眾態畢呈。或半空開 竅,冥搜叵測;或挺拔天表,登頓無階,其奇怪奪目驚 「心,殆不可具狀。昔人所論列,猶為不及云。」余得稍遊 覽其最著者,采合傳志,因為撰次於左,略諸瑣瑣不 記。八月二十有四日,余與吳子泊舟桂江西皋,復會 張子子儀。是日學憲殷石汀君邀余三人遊風洞巖。 巖在疊綵山後,石門𥓂砑,峭壁劃裂,下瞰平野,千峰 競奇,雲樹滃渤。洞中陰風襲人,毛灑灑起立。張子謂 即當盛夏無暑,而殷君遽持觴起飲,復為指點桂山 三峰,巃嵷宛轉,悉入矚界,蓋竟日酣眺焉。賦得古體 一首。明日張子去,余二人結纜伏波巖。巖突起殊高, 石懸如柱,去地纔罅一線,俗云「馬伏波試劍石。」入而 有洞,豁然約可容數十榻,戶牖穿透,俯瞰灕水。洞中 踞石,有巨人跡,宛如刻紋。又紫白二蛇蜿蜒相向,有 浮石絡其頂,大如老龍戲珠,洞因得名還珠,或云馬 伏波傾所載薏苡于此,因賦近體詩,折而遊眺水月 洞,洞門踞江,圓如滿月,《一統誌》稱濱江洞惟水月最 佳,然不能過還珠洞也。已又登岸望獨秀峰,孤標直 聳,頂平如蒼玉,正面凝然秀整,側視果如卓筆,較諸 峰獨雄。唐張固詩所稱「南州擎天柱」者也。其北,虞山、 臨江有韶音洞,宋張南軒先生有記刻崖間。又明日, 遊隱山六洞。余憶《寰宇記》,唐李渤出鎮桂管,見石門 大開,有水泓澈,迺疏鑿巖穴,石林磴道,若天造靈府, 不可窮詰,因名隱山,蓋即其地也。山上六洞,為朝陽、 夕陽、南華、北牖嘉蓮、白雀洞各一,天朗敞如廈屋,雲 門逶迤,亙薄野外,俯跨田疇,絕幽雅,真寰中勝概也。 唐吳武陵、韋宗卿俱有記。由隱山轉出,去七星巖甚 近,余二人復挈周山人、李生往遊焉。巖有七峰,列如 北斗,旁垂小峰如輔星。緣磴而上,山半有亭,曰「簪帶 亭。」其下為曾公巖。山根石戶中有澗水伏流。宋曾布 帥桂,跨澗為石橋,因以名巖。橋下水聲泠泠,寒氣侵 肌。橋側有石乳雙懸,如垂蓮頹雲,危欲下壓。度橋有 石池,往昔鱗游其中,今水稍涸,復過野田數十步,路 偪窄,不甚可通。頫視有石罅尺許,匍匐而進,忽更高 廣。其側徑可詣棲霞洞。洞旁水清淺不流,岸塹如削。 余二人從石門而入,頓覺坦夷爽塏,約可列坐數十 人。其上石乳凝結,下復有洞,名「元風。」初視洞口甚低, 遊者秉炬捫壁以進。天門三層,層各三耳。前阻大壑, 不可渡。有路北行,頫僂而前,數步復寬衍,兩旁十餘 丈,石柱下垂,如玉簪珠旒。曲折躋攀,所覽睹彌奇。高 牙斷霓,從空攲落。斗室陰崖,森幽徹髓。從者慄慄持

酒,榼為各酌一巨觥。復行食頃,珍窩怪石,交撐層峙
考證
殊形詭狀,盤巇䆗頓其中。詩者難工,畫者盡巧,即遊

人猶錯綜相望。稍認識漁網燈檠、無量佛、逍遙床、獅 象駱駝,神工鬼斧所出,宛肖人世間所有。又有老君 像,甚古,唐人因號為仙李洞。張成子詩:「刀圭影觸金 丸彈」,謂洞中景也。洞倚層巖,極元遠,扣其響,石如鐘 鼓鳴。余輩數人,語笑聲如大甕,「中聞雷窅隔塵世。而 崖棧間澄水一泓,匯成深淵。路甚滑,崎嶇側行絕險, 凡三里許,始從頂上出。世傳穴通九疑山,以故其祕 奇特甚。」余意天壤間僊靈所棲,或未必勝。此即桂山 多奇,然如風峒之陡然擘出,朗朗相屬,跨為六洞之 益奇。至如七星巖,轉折獻勝,重以元風洞,幽邃不易 究竟,又其最益奇者也。劉牧詩:「陰崖走別洞,陽嶺帶 迴溪。」信然信然。歸舟各賦近體詩,夜深方就寢,明旦 起眺江涯,將復遊他所,適巡院藩臬諸司出貢院來 訪,于是諸舉子亦來,而秦生者道其父發解時遽棄 去,遊仙不復返,今其母尚在也。余笑曰:「粵山好奇,乃 其人豈亦好奇若此?」午後往東北遊屏風巖,斷山高 聳,中有平地,亦甚敞,鍾乳倒垂,透石穴而出。山川城 郭,恍然如在壺中。范成大建壺天觀空明巖,刻銘于 石。又東遊觀龍隱巖,灕水分繞其旁,下有洞,深奧莫 測,龍跡夭矯,然印其上。于時桂林諸巖洞之奇,大略 已得遊。惟華景洞在城中,逼近王公府,遂不復入。而 堯山有堯田,特以桂山多石,惟此獨「積土,蓋無他奇 焉。」日晡,放舟象鼻山。山在訾家洲之西,突起水濱,厥 形類象。余輩方箕踞眺嘯,適藩參洪方洲君、臬僉向 懷葛君載酒來尋,遂歡飲至夜分而別。明旦發舟,下 西南境,入戍所,道中山水猶奇,迺更瘴靄迤靡,四望 荒落,猺吹猿嘯,聽之凄凄然。余顧益猛,有躊躇愧戍 縻非其柄也。因憶《姑蘇袁永之氏〈遊桂山記〉》,謂其山 石險峭,宜生蠻獠猺獞之類為民蠹。又意淑詭奇偉 之氣,不鍾之人而鍾之物。余以為不然。夫人寰風氣, 寖開拓,荊蠻于越曩亦榛疆,八桂雖遙,良非殊域,且 石巖巖等耳,失之邪?或歸險峭,得其正以秉孤貞,彼 其人靈心故在也。抑天王統一區㝢覃牧黔𥟖詎應 鄙夷絕徼中謂必難振。禮教古今俗移,須政植政維 人,特患分疆,宰割者未暇經籌云爾。夫山川草木夷 裔之主,非其人誰當焉?又安知八桂諸巖洞之間,異 時不有賢豪士出而剪除荒穢,興起斯文,與天壤相 終始也?漫并附麗之記中庸諗後人之好遊者。因復 得《粵西山水歌》一篇云。

隱山部彙考

编辑

唐李渤所開之《隱山》。

隱山在今廣西桂林府城西三里,其山有六洞,曰朝 陽,曰夕陽,曰南華,曰北牖,曰嘉蓮,曰白雀,皆奇成天 造。相傳唐李渤出鎮時始開,見其洞府深隱,因名之 曰「隱山」云。

隱山圖

隱山圖

按:《水經溫水注》:盧容水出西南區粟城南高山,山南 長嶺,連接天障嶺西盧容水湊隱山

按《桂林風土記》:「隱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薈,古 莫知者。寶曆初,李渤出鎮,遂尋其源,見石門,門內有 水淵激,乃夷薙蕪穢,疏通巖穴,石林磴道,若天造靈 府,不可根本,因號隱山。」

按《桂海巖洞志》:「隱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隱山之上,一 曰朝陽,二曰夕陽,三曰南華,四曰北牖,五曰嘉蓮,六曰白雀。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南華。出洞而西 至夕陽,洞窮有石門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許步,至朝 陽,又西至北牖,穴口隘狹,側身入有穴通嘉蓮。」西湖 之外,既有四山,巉巖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絕, 而湖心又浸「隱山」,諸洞之外,別有奇峰,繪畫所不及。 荷花時有泛舟故事,勝賞甲於東南。

按《廣西通志山川攷》,「隱山在桂林府城西三里。」

隱山部藝文

编辑

《隱山記         》唐·吳武陵

西出門里餘,得小山,山下得伏流,顧曰:「石秀水清,其 韜怪物耶?」乃蹈履北上四十餘步,得石門,左右劍立, 矍然若神物持之。自石門西行十步,得北洞,坦平如 室,室內清縹若繪,積乳旁溜,凝如壯士。上負橫石,奮 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櫺,窗下望千山如指。自石 室東迴三步,得石巖,巖下有水泓然,疑虯螭之所宅。 「水色墨綠,其濬三丈,載舟可坐數十人。巖之南壁有 石磴,可列十六人。其東若畎澮,貫石流去,不知所止。 北壁半穴,如懸門徹外容小舟。出門有潭,袤三十步, 產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橫五里,徑二百步。溪可以方 舟泛鷁,渺然有江湖趣,魚龍瀺灂,鷗鷺如豢。」溪潭之 間,有地丈餘,其色正赤。歷石門東南,越小嶺,石林危 嶠,夾聳左右。自嶺下十步,得東巖。自巖口直下二十 步,有水闊一尺許,淺沙若畫,細草如織,南望有結乳 如薰籠,其白擁雪。自巖西南上,步飛梯四十級,有碧 石盤二,乳竇滴下,可以酌飲。又梯九級,得白石盤,色 如玉,中有自然水,香甘可飲,數人不竭。自石盤東北 上,陟雲梯十二級,得石堂,足坐二十人,乳穗駢垂,擊 之鏗然金玉聲。堂間有石,方如棋局,即界之以弈,翛 然不知柯之爛矣。自堂北出四步,直西二筵,南入小 峽,道峽得內峒,峒有石室,妙如刻畫。頂上方井,弱翠 輕綠如藻繡。自峒南下,仰矚東崖,有凝乳如樓閣,如 人形,如獸狀,不知造物之所變化也。自樓閣斗下七 步,次「石渠,渠深七十尺,渠上為梁,曲折繚繞三百步, 遠日月所不能燭矣。左右列炬,而後敢進。自梁直南 抵絕壁,斗下為飛梯九級,而後及水。水北涯有石閣, 峭甚,益以欄檻,適可宴息。水通漁船,東出朝陽,西隔 黝黑方谷如鑿。投之石,聞波聲響,寒氣薄人。自石閣 還,上絕壁,西十步,又得小峒。俯行三十步」,左右壁有 鍾乳,或垂或滴。其極有石室如禪菴,多白蝙蝠出。小 峒北二十步,又得外峒,石色猶四。峒東西壁下有石 數十枚,其面砥平,中有兕樽琹薦,厥狀甚怪,遊人列 坐,肅若水霞。其東有便房,桁櫨栱梲,支撐環合,猶良 工之椎琢也。峒北七步,臨西石門。石門西二十九步 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軌。崖南有水, 水容如鏡,纖鱗微甲可數。東過小石門東,頫行三十 步,詰屈幽邃,道絕窮崖又寬明,置水閣岸下,閣勝九 人。閣下水闊三十尺,伏流崖南,亦達朝陽。自西峒口 南去,一矢得南峒四壁,可燕數十人。其東有水,輕風 徐來,微波蕩漾。北上山頂,盤曲五百步,石狀如牛、如 馬、如熊、如羆,劍者、鼓者,笙竽者,塤箎者,不可名狀。石 路四周,而松蘿萃于西北。夫茲山之始,與天地並,而 無能知者,揭于人寰,淪于翳薈,又將與天地終,豈不 以其內妍而外朴耶?乃伐棘導泉,目山曰「隱山」;「泉」曰 「蒙泉」;「溪」曰「蒙溪」;「潭」曰「『金龜』;峒」曰「北牖」、曰「朝陽」、曰「南華」、 曰「夕陽」、曰「雲戶」、曰「白蝙蝠」,「嘉蓮生」曰「嘉蓮」,「白雀來曰 白雀。」石渠寒深,若蟠蛟蜃。特曰「蛟渠。」或取其方,或因 其端,幾焯乎一圖諜也。為亭于山頂,不采艧,倏然而 成。憑軒四望,目極千里,高禽鷙獸,蛟翔蟻走,恍然令 人心欲狂。又作亭于北牖之北,夾溪潭之間。軒然鵬 飛,矯若虹,據左右翼。為廚為廊,為歌臺,為舞榭,環植 竹樹,敻脫囂滓。邦人士女,或取宴適,或景晴氣和,蕭 然獨往,聽詞于其下。嗟乎!我俗既同,我風既調,茲亭 與人物共之,則不知古之《甘棠》,其類是耶?

遊隱山六洞記       明胡直

编辑

余既遊龍隱,則詫于其友合溪子。合溪奮曰:「子不聞 有形遊,有神遊,苟知神遊,則天之寥,地之弘,日月山 川之羅列,與夫草木禽鳥群物之糾紛,何遇非遊,奚 必龍隱?」余曰:「富哉子言。然孔子嘗登泰岱,觀呂梁,樂 山樂水,咸有天遊存焉,第貴勿溺耳。故遊而溺者非, 非遊而溺者亦非,奚必不遊?」于是至前之日,合溪子 命觴,邀遊于隱山之六洞。隱山者,唐李白、吳武陵咸 有稱述,亦名山也。是晨,西出麗澤門里許,至山下小 亭。憲長桂君、都閫錢君咸來。乃先尋南華洞,洞水浮 碧可鑑。西轉北牖洞、夕陽洞。愈西至嘉蓮洞,或云「石 似蓮」,又云「昔有水產蓮。」折北躋,一石廣長如床。轉至 白雀洞末,乃穿谽谺入小門,至老君殿,即朝陽洞也。 東對獨秀山,上鑱石成老君像,左右垂石,彷彿鶴鹿, 咸天造,因共酌賞之。愈北,萬石巉㠑,遂南步而酌于 亭。良久,復南走里許,登披雲閣。閣據叢石之心,延覽益遙。或曰:「是閣當春花秋月彌佳。」閣內一石立如樹, 與群樹混。從後北轉為石藪,益參差狀如蓮瓣,如敗 蕉葉。又縱觀四面之山,皆石也。于是相㩦下山,穿紅 葉林而返。

都嶠山部彙考

编辑

《道書》
第二十洞天之都嶠山

编辑

都嶠山,在今廣西梧州府容縣南二十里,高三百五 十餘丈,絕頂有巖曰「中宮。」相傳葛洪煉丹勾漏洞,時 常往來於此,即《道書》所謂「寶元之天」也。

都嶠山圖

都嶠山圖

按《方輿勝覽》,廣西路容州都嶠山,《寰宇記》云:在普寧 縣。山上有八峰,曰兜子、馬鞍、八疊雲蓋、香爐、仙人、中 峰丹竈。而八疊奇秀,視諸峰最高。有南北兩洞,俱有 石室。南洞寬坦,中刻浮屠大像,儀制甚古;北洞差狹, 為星壇凡八。二洞虛爽,天造地設,非他洞穴幽翳之 比。《虞衡志》云:「三洞天不下桂林。」

按《雲笈七籤》第二十洞天,「都嶠山,洞周迴一百八十 里,名寶元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仙人劉根治之。」 按《三才圖會都嶠山圖考》:在梧州府容縣南二十里, 南洞廣坦,中列浮屠大像。北洞差狹,為星壇凡八。中 峰絕頂有室,曰「中宮院。」

按《容縣志山川攷》:「都嶠山在縣城南二十里,高三百 五十餘丈,絕頂有巖,曰中宮,名曰寶元之天。斷崖絕 澗,下臨數百仞,可沿磴捫蘿而上。昔葛洪煉丹勾漏 常往來棲息於此,故又名丹竈。」

都嶠山部藝文

编辑

《送邵道士彥肅歸都嶠山   》宋·蘇軾

乞得紛紛擾擾身,結茅都嶠與仙鄰。少能寡欲顏長 好,老不求名語益真。許邁有妻還學道,陶潛無酒亦 隨人。相從十日還歸去,萬劫清遊結此因。

遊都嶠洞         楊際熙

编辑

指點名山望裏賒,登臨此日興無涯。林端石徑雲隨 陟,空外曇花象不遮。僻境偏多穿蔦蔓,閑身能是臥 煙霞。依違恍若塵心洗,好向醫王問《法華》。

都嶠山部紀事

编辑

《梧州府志》:「㜑媼,容縣人。漢時煉服于都嶠山,每日于 山腳采薇充饑食。久之,坐化于巖中,因曰㜑媼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