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15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十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十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十五卷目錄

 澮水部彙考

  考

 澮水部藝文

  初出澮口入淮       唐李紳

  澮水風清        明崔維嶽

 澮水部紀事

 涑水部彙考

  考

 涑水部藝文

  涑川導水行       明曾大有

 涑水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十五卷

澮水部彙考

编辑

《水經》
之澮水

编辑

澮水源出今山西平陽府翼城縣城南之烏嶺,與佛 山下合流而西,至絳縣城東北,合灤水、賀水。故郡水。 西南至曲沃縣城南,合絳水,西至絳州界入于汾河。

按:《水經》,「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高山。」澮水,東 出詳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澮山。西逕翼城南。按《詩 譜》言「晉穆侯遷都于絳、翼。」舊本作冀宋本作暨孫孝侯改絳為 翼,翼為晉之舊都也。後獻公又北廣其城,方二里,又 命之為絳,故司馬遷《史記年表》稱:「獻公九年,始城絳 都。」《左傳·莊公二十六年》,「晉士蒍城絳以深其」是也。 其水又西南,合黑水嶺水導源東北黑水谷,西南流 逕翼城北,右引北川,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亂流南南 入澮水。澮水又西南,與諸水合,謂之澮交。《竹書紀年》 曰:「莊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作為文公也。」 又有賀水,東出近川,西南至澮交,入澮。又有高泉水, 出東南近川,西北趣澮交,注澮。又南,紫谷水東出白 馬山白馬川。《遁甲開山圖》曰:「絳山東距白馬山。」謂是 山也。西逕榮庭城南,而西出紫谷,與乾河合,即教水 之枝川也。《史記·白起傳》稱,「涉河取韓安邑,東至乾河」 是也。其水西與田川水合,水出東谿,西北至澮,交入 澮。又有女家水,出于家谷。《竹書紀年》曰:「莊伯以曲沃 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有范壁 水,出於壁下,並西北流至翼廣城。昔晉軍北入翼廣 以築之,因即其姓以名之。二水合而為西北流,至澮, 交入澮。澮水又西南,與絳水合,俗謂之白水,非也。水 出絳山,東至寒泉奮湧,揚波北注,縣流奔壑十一許 丈,青崖若點黛,素湍如委練,望之極為奇觀矣。其水 西北流,注於澮。應劭曰:「絳水出絳縣西南」,蓋以故絳 為言也。《史記》稱智伯率韓、魏引水灌晉陽,不沒者三 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國,今乃知之。」汾水 可以浸平陽,絳水可以浸安邑。時韓居平陽,魏居安 邑。魏桓子肘韓康子,韓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於足。 史記作車上,而智氏以亡。《魯定公問》「一言可以喪邦,有諸?」 孔子以為幾乎?余睹智氏之譚矣。汾水灌平陽,或亦 有之。絳水澆當作浸《安邑》,未識所由也。

西過其縣南。《春秋》成公元年,晉悼公謀去故絳,欲 居郇、瑕。魏獻子曰:「土薄水淺,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 其惡。」遂居新田,又謂之絳,即絳陽也,蓋在絳澮之陽。 漢高帝六年,封越騎將軍華無害為侯國,縣南對絳 山,面背二水。《古文瑣語》曰:晉平公與齊景公乘,至于 澮上,見乘白驂八駟以來,有犬貍身而狐尾,隨平公 之車。公問師曠,對:「首陽之神,有犬,貍身狐尾,其名曰」 名曰一作逢君者,飲酒得福則徼之,蓋於是水之上也。太平廣記 引汲冢瑣語云晉平公至澮上見人乘白驂八駟以來有貍身而狐尾去其車而墮公之車公問師曠師 曠曰貍身而狐尾其名曰首陽之神飲酒於霍太山而歸其逢君於澮乎君其有喜 又西南,過《虒祈》南。在新田絳縣故城西四十 里,晉平公之所搆也。時有石言於魏榆,晉侯以問師 曠,曠曰:「石不能言,或憑焉。臣聞之,作事不時,怨讟動 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言也。今室崇侈,民力彫盡,石 言不亦宜乎?」叔向以為子野之言君子矣。其地背 汾面澮,西則兩川之交會也。《竹書紀年》曰:晉出公五 年,澮絕于梁,即是水也。

又西至王橋,注于「汾水。」晉智伯瑤攻趙襄子,襄子 奔保晉陽。原過後至,遇三人於此澤,自帶以下不見, 持竹二節與原過,曰:「為我遺無卹。」原過受之於是澤, 所謂王澤也。

按:《隋書地理志》,「絳郡翼城。」有澮水。

按:《金史地理志》:「絳州正平。」有澮水。

曲沃。有澮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平陽府澮河,源出翼城縣東烏嶺,西流至絳州入于汾。」

按《山西通志》:「澮河源發太行山東烏嶺,經絳縣城東 北,又經平陽府曲沃縣南,西流至絳州入于汾。」 按翼乘眾山之下,泉源出焉。水出烏嶺者曰澮河,又 一源出佛山下,合流而西入于汾河。今邑東南居民 多導以溉田。《史記?魏世家》:「武侯九年,翟敗我于澮。」《韓 世家》:「懿侯九年,魏敗我澮。」即此澮也。西逕翼城南,又 西南與絳水合。

出翔皋者曰灤水,又名靈泉,流至李村,與澮水合。 出絳邑東賀村者曰賀水,溉邑馬宣莊田,西與灤水 合。《水經》所云「有賀水東出近川,西南至澮,交入澮」者 是也。

按《絳縣志》,澮水,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源出大交鎮,東 流至鎮西,與故郡水合,至絳州入于汾。

故郡水,在縣東北四十里。源方二畝,其深不測,入《澮 水》。

按《曲沃縣志》,澮水自東北入縣境,為東賀村、平樂村, 循衛范、吉莊兩村,西行,是東、西吉璧村。《逸雅注》:「溝 曰澮。澮,會也,小溝之所聚會也。」《水經》,澮水出河東絳 縣東會交東高山注曰:「西逕翼城南。」《詩譜》言晉穆侯 遷都於絳,孫孝侯改絳為翼。翼,晉都也。在翼合黑水、 嶺水、北川水,謂之澮交。又合賀水、高泉水、紫谷水、女 家水、范璧水,亂流西南。昔有白璧出水中,故曰吉璧 也。

踰尉村。舍官村。逕徐孝子村曰「南董」,再西逕盈村。 尉村,以周勃得名,蓋勃官太尉也。「盈村」,欒盈之食邑 也。

過常村,歷上下兩裴莊,望絳村,至於交里,有橋束之。 橋東絳水挾清水來。絳水,即沸泉,出今絳縣之西 山,下溢為池,方廣幾半畝,池底泉無算,涌而突上,纍 纍如貫珠,中有草,綠葉扶疏搖搖,如風之披拂也。北 趨青玉峽,一名蒼玉峽也。峽中多危石,勢與水抗折, 而左右行石益危且多水則益怒,乃至懸崖激之下 注,則《八景》所稱「景明之飛瀑」矣。其北截以石梁,而西 則佳木美箭,隨峰高下,杏塢樓、風弦閣之遺址在焉。 其東絕壁,高出崖上,下多怪石,虎蹲虯臥不一狀。由 石罅可達瑞石園之翠微巖。園元名「白石」,白石山人 所構也。松壇、白雲洞諸勝,咸在水濱。雪晴風恬,波濤 弗興。東西山木石之參差,臺榭之錯落,墮景水中,浮 光搖動。當秋水時漲,崖口告狹,則直踰石梁之北,如 長虹橫「臥空中,垂頭渴飲,崖下亂石砰磕,又如伐鼓 雷門,萬山皆響。」《水經注》:「絳水奮湧揚波,懸流奔壑十 一許丈,青崖若點黛,素湍如委練,望之極為奇觀。」蓋 實錄也。清水入絳,在上裴莊西。絳與清入澮,在下裴 莊西。裴莊故有桃花塢,仇氏琳別墅也。觀察昌祚撤 塢而新之,易曰漪園,自為記。其略云:「中間四並,堂三 楹,廣三筵,輪四弓有咫。上為迎暉閣,其延袤視堂之 制而高,則自簷至基,崇五尋而嬴,外設楯欄,以恣登 眺。堂東不數武,稅節輪奐,如翬斯飛者,羃翠軒也。軒 南面東一楹,遠望林壑,鬱然深秀,近挹平瀨潺湲。」請幫助識別此字。 竑者,濯纓亭也。亭南綺窗繡檻,東西並啟,若桂楫棠 舟,鼓棹於秦淮鴈宕之中者,陸舫也。堂之右偏,一扉 獨闢,隱見於花陰竹叢之外者,知止庵也。庵內一室, 僅足容膝,倦遊偶憩,自謂羲皇者,《蝶夢齋》也。齋南圓 寮忽闢,少折而前,有亭翼然,老藤覃葛,糾繆紛披於 枵柳樛木之上,如金水之錦。步障以作畫屏者,枕流 亭也。亭之外,曲流瀠洄,繞欄而西,可濯可溉,以泳以 游者,清流渠也。斯渠又穿衛太守台揆藕花莊中,莊 樹高柳數十章,古藤繚繞之,錯列堤上。堤南北鑿塘 種蓮,塘各畝許,無他雜花。戊辰七夕,嘉蓮生,一莖兩 蕊,客爭賦詩。台揆得句曰:「倒影雩山少見期,如何密 倚此清池。多應織女橋頭去,太白偷來兩侍兒。」 橋之西逕南吉村,至于安吉村。安吉村元名河底, 人家多處厓上,水流厓底,故名。水嚙厓崩,間得春秋 間法物,如敦彝之屬者,而今不可復見矣。厓半有園, 衛大行台,擢顏之曰「思厥弟台。」瑺白水村有懷堂,登 臨之下,不忘紹衣,其意一也。雲龕、雨樓,層累及巔。台 瑺嘗歌詩寄懷,有「山徑早聞多木石,草堂應不少琴 書」之句。

其南濟溪來會。按《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水經注》: 「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又東至溫縣西 北,為濟水。」此實非也。然考《穆天子傳》,「江淮、河、濟為四 瀆。」《說苑》云:「瀆能生雲雨千里,為施甚大,以視諸侯。而 祀典有功德於民者,則祀之。」澮南實祠濟瀆,溪出祠 側,故曰濟溪矣。溪旁有滿水井,流泉活活。歲上已,都 人士祓於溪上,寶馬香車絡繹長林中,歌謳之聲相 聞,有唐時清明上河之風焉。《八景濟溪梅月即此 西逕東西兩韓村》縣東北偏又有南韓村,皆晉韓 氏之采地。東韓村有宜園焉,韓進士宣讀書堂也。四 明周斯盛為題其壁曰:「猿鶴非無意,龍蛇自有因。山

川奇字滿,風雨短檠親。夜靜泉聲近,天寒酒力真。相
考證
期松桂在,莫漫惜閒身。」馮駿亦書其後曰:「卜築東皋

上,悠然出世情。好山窗裏見,急雨夜來鳴。雲樹緣新 態,石泉足舊聲。清吟猶未已,隔水囀黃鶯。」

再西北岸,逕城小香邑,喬郭秦諸村。南岸逕金沙厓, 上單家營、張少程諸村。兩厓人好種杏,至數十萬 株。春時萬萼皆吐,澹紅妍雅,間亦種藕種稻,澮至此 水光益暢矣。周顯王七年,「魏敗韓、趙之師於澮」,即此 地也。

直西逕王之旦墓右,屈而南,又西至侯馬橋。《橋東 西》是晉平公與齊景公相會地。

又西過上馬、宋郭、汾上三村,逕東、西陽呈兩村北。 《陽呈》北有虒祁。

又西逕灣里、小韓東、西南張莊里諸村,澮於是出沃 境矣。《水經》:「西至王橋,注於汾水。」王橋,今絳州地。 按《絳州志》,澮水在州南五里,出翼城縣澮高山,西南 過絳縣,與絳水合。西過虒祁,又西南至州橫橋入 汾。

澮水部藝文

编辑

「初出澮口入淮       。」 《唐李紳》

東風五日雪初晴,澮口冰開好濯纓。野老擁途知意 重,病夫拋郡喜身輕。人心莫厭如弦直,淮水長憐似 鏡清。回首夕嵐山翠遠,楚郊煙樹隱層城。

澮水風清        明崔維嶽

编辑

澮川東下水悠悠,萬里風恬一色秋。明月倒河天宇 湛,寒潭影壁練光浮。江空但擊中流楫,夜靜長乘泛 斗舟。最是漫漫清露曉,數聲嘹唳似汀洲。

澮水部紀事

编辑

《左傳·成公六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 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 將新中軍,且為僕大夫,公揖而入,獻子從。公立於寢 庭,謂獻子曰:「何如?」對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 易覯,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 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 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也。

《戰國策》:「魏公叔痤為魏將,而與韓趙戰澮北。」

《平陽府志》:「安王二十四年,狄敗魏師於澮。」

顯王七年,魏敗韓趙之師於澮。

《唐書五行志》:「僖宗乾符五年秋,大霖雨,汾、澮及河溢 流害稼。」

涑水部彙考

编辑

《左傳》
之涑川

编辑

涑水發源於今山西平陽府絳縣太陰山陳村峪,始 出為絳水,伏流地中,至柳莊復出,流逕聞喜縣,合洮 水,又合景水,又西合沙渠水,流逕夏縣、安邑、猗氏等 縣,合姚暹渠水,逕解州,又逕臨晉、蒲州入五姓湖,又 合湖水,同入於黃河。

按《左傳》,成公十有三年:晉使呂相絕秦,曰:「伐我涑川。」 涑水,出河東聞喜縣,西南至蒲坂縣入河。 按《漢書地理志》,河東郡絳應劭曰:「絳水出西南。」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聞喜邑,本曲沃,有涑水。 《左傳》:呂相絕秦曰:「伐我涑川。」

按《水經》,「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涑水所 出,俗謂之華谷。至周陽與洮水合。水源東出清野山, 世人以為清襄山也。其水東大嶺下,西流出,謂之唅 口,又西合涑水。鄭使子產問晉平公疾,平公曰:「卜云 臺,台為祟,史官莫知,敢問。」子產曰:「高辛氏有二子,長 曰閼伯,季曰實沈,不能相容。」帝遷閼伯于商丘,遷實 沈于大夏臺台,實沈之後,能業其官。帝用嘉之。國汾 川,由是觀之臺台左傳作駘汾、洮之神也。賈逵曰:「汾、洮,二 水名。」司馬彪曰:「洮水出聞喜縣,故王莽以縣為洮亭 也。」然則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稱乎?

又西過周陽邑南。其城南臨涑水,北倚山原。《竹書 紀年》:「晉獻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晉,周有白兔舞 于市。」即是邑也。漢景帝以封田勝為侯國也。涑水西 逕董澤陂南,即古池,東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 六年》,「蒐于董澤。」即斯澤也。涑水又與景水合,水出景 山北谷。《山海經》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 草多藷藇、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郭景純曰:「鹽販 之澤,即解縣鹽池也。」按《經》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 流注於涑水也。

又西南過其縣南。涑水又西逕仲郵。請幫助識別此字。北,又西逕 桐鄉城北。《竹書紀年》曰:「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城 于翼,至洞」一讀作桐庭。當作渦「乃返」者也。今竹書云武公請城千翼至桐而還 《漢書》曰:「漢武帝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者也。」涑水又西,與沙渠水合,水 出東南近川,西北流注于涑水。涑水又西南,逕左邑 縣故城南,故曲沃也。晉武公自晉陽徙此,秦改為左 邑縣,《詩》所謂「從子于鵠」者也。《春秋傳》曰:「下國有宗廟, 謂之國,在絳曰下國矣。」即新城也,王莽之洮亭也。涑 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濬,輕津無緩,故詩人以為激揚 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水側,即狐突遇申生處也。 《春秋傳》曰:「秋,狐突適下國,遇太子,太子登僕,使。」宋本作使 登僕曰:「夷吾無禮,吾請帝以畀秦。」對曰:「神不歆非類,君 其圖之。」君曰:「諾。」請七日見我於新城西偏。及期而往, 見於此處。故《傳》曰:「鬼神所憑,有時而信」矣。涑水又西, 逕王官城北,在南原上。《春秋左傳》成公十三年四月, 晉侯使呂相絕秦,曰:「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 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戰是矣。今世人猶謂其城曰 王城也。

又西南過安邑縣西。安邑,禹都也。禹取塗山氏女, 思戀本國,築臺以望之。今城南門臺基猶存。余案:《禮》, 天子、諸侯,臺門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書》傳也,故 晉邑矣。春秋時,魏絳自魏徙此。昔文侯縣《師經》之琴 於其門,以為言戒也。劉向說苑云師經鼓琴魏文侯起舞曰使我言而無見違師經 援琴而撞文侯中旒潰之文侯將烹經經曰堯舜唯恐言之而人不違桀紂唯恐言而人違之臣撞桀紂 非撞吾君也文侯令懸琴於城門以為寡人戒武侯二年,又城安邑。蓋增廣 之。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東郡。王莽改名 洮陽縣曰河東也。有項寧都學道昇仙,忽復還此河 東號曰「升仙。」王充論衡作項曼都號曰斥仙漢世又有閔仲叔,隱遁 市邑,罕有知者,後以《識瞻》而去。涑水又西南,《逕監》疑作 鹽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水承之。鹽水出東南薄山, 西北流逕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東。」《海外 西經》曰:「巫咸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 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大荒西經》云:「大荒之中有 靈山巫咸。巫即巫昐、巫彭、巫姑、巫貞、巫孔、巫抵、巫謝、 巫羅。」今山海經貞作真又有巫禮「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郭景 純曰:「言群巫上下靈山採藥往來也。蓋神巫所遊,故 山得其名矣。」谷曰:疑作日嶺上有巫咸祠。其水又逕安 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鹽池。《地理志》曰:「鹽池在安邑 西南,許慎謂之鹽盬。長五十一里,廣六里,周一百一 十四里。」從鹽古聲。按許慎說文解盬字云盬鹽池也在河東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 十六里從鹽省古聲呂宿曰:「沈沙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 解鹽,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渾 而不流,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唯 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則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 防其淫濫,故謂之鹽水,亦為堨水也。故《山海經》謂之 鹽販之澤也。澤南面層山,天巖雲秀池。」一作地谷泉深, 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曰「徑。」 南通上陽,北墍鹽澤。池西又有一池,謂之女鹽澤,東 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 六年》,晉謀公故絳大夫曰郇、瑕,地沃饒,近鹽。左傳作沃饒而 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鹽盬也,土人鄉俗引水裂。」 疑衍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鹽鹺 也。而味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本司鹽都 尉治,領兵一千餘人守之。周穆王、漢章帝並幸安邑 而觀鹽池,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後罷尉司,分猗氏、 安邑置縣以守之。

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于張陽池。涑水又西,逕 猗氏縣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晉敗秦于令狐,至于 刳首。先蔑奔秦,士會從之。闞駰曰:「令狐即猗氏也。刳 首在西三十里,縣南對澤,即猗頓之故居也。」《孔叢》曰: 「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常寒。聞朱公富,往 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㹀』。」㹀當作牸牝牛 「於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於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 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於猗氏,故曰 猗頓也。」涑水又西逕郇城,《詩》云:「郇伯勞之。」蓋其故國 也。杜元凱《春秋釋地》云:「今解縣西北有郇城。」服虔曰: 「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墟也。」余按,《竹書紀年》云:「晉 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 泉、臼衰皆降焉。秦師狐毛與先軫禦秦。至千廬柳,秦 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京相 璠曰:「《春秋土地名》桑泉、臼衰並在解東南,不言解,明 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與《竹書》不殊。今解故城東北 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鄉俗名之為郇 城。」考服虔之說,又與俗符,賢於杜氏單文孤證矣。涑 水又西南,逕解縣故城南,《春秋》晉惠公因秦返國,許 秦以河外五城,內及解梁,即斯城也。涑川。當作水又西 南逕瑕城,晉大夫詹嘉之故邑也。《春秋?僖公三十年》, 秦、晉圍鄭,鄭伯使燭之武謂秦公曰:「晉許君焦、瑕,朝 濟而夕設版者也。」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 有故瑕城,涑川。」一作水又西南逕張陽城東。《竹書紀年》: 「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城張陽。」今竹書無陽字南鄭者也,《漢書》 之所謂「東張」矣。高祖二年,曹參假左丞相,別與韓信 東攻魏將孫林遫。史記無林字軍東張,大破之。蘇林曰:「屬 河東」,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屬於陂,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渚,東陂世謂之晉興澤。東西二十五 里,南北八里,南對鹽道山,其西則石壁千尋,東則墦 谿萬仞,方嶺雲迴,奇峰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群山之 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頂。郭景純云:「世所謂鴦漿也,發 於上而潛於下矣。厥頂方」平有良藥。《神農本草》曰:「地 有固活女疏。」銅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緇服思元之士。 鹿裘念一之夫。代往遊焉。路出北巘。勢多懸絕。來去 者咸援蘿騰崟。疑作嶮尋葛降深於東,則連木乃陟,百 梯方降。巖側縻鎖之跡,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 水泉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潛通澤渚,所未詳也。西陂 即張澤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 四五里,冬夏積水,亦時有盈耗也。

按:《唐書地理志》,「河中府河東郡虞鄉。」北十五里有 涑水渠,貞觀十七年,刺史薛萬徹開,自聞喜引涑水 下入臨晉。

按:《地理通釋東西魏周齊相攻地名攷》:涑水出河東 聞喜縣東山黍葭谷。《左傳》「伐我涑川」註云:「涑水出聞 喜縣。」解州西南至蒲坂縣。河中府河東縣入河。《郡縣志》:「涑水在 河中府臨晉縣東十二里,涑川在陝州夏縣北四十 里。」川東西三十里,南北七里。

按:《金史地理志》:「河中府猗氏。」有涑水。

解州「安邑。」有涑水。

《聞喜》。有涑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平陽府絳水,發源絳縣,西流入 聞喜,又有涑水,俱入黃河。」

按《山西通志涑水》:翟鳳翥曰:「涑者,水生練也。」謂水之 文也,束也,諸水至此合也。聞喜,故曲沃地,水繞縣東 西十數曲,曲多沃壤,晉饒強邑,故名曲沃。又水源自 絳縣,亦謂之絳水。

按《平陽府志》絳縣「涑水,在縣東南十五里,源出自陳 村峪,伏流地中,至柳莊復出居民灌田,西流至溝入 聞喜。」

絳水在縣西楊村。民多引渠灌田,西流入聞喜縣界, 即涑水上流也。

聞喜縣涑水在縣南門外。源出絳縣太陰山陳村峪, 伏流至柳莊復出,歷東鄉、喬寺等村,至周陽侯城與 洮水合,至呂莊與景水合,又西與沙渠水合。按景水、 沙渠會為一水,俱自呂莊入涑。又《水經》:「涑水出河東 聞喜縣東山黍葭谷。」《注》:「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歷縣 南門外,曲灣而西,歷夏縣、安邑、猗氏、臨晉諸縣界,入 『五姓湖』。」

洮水,在縣東六十里。自橫水來者涑水,自磨里來者 洮水也,合而為一,所以涑水有「洮水」之稱也。

沙渠水,源出縣東南五十里白石村,會南山諸水,灌 田十餘村,至呂莊與涑水合。

夏縣涑水,在縣西三十里。世稱司馬溫公曰「涑水先 生」,以此。

涑水橋在縣西四十里曹張鎮東一里許。明知縣陳 世寶重建。

司馬渠在縣境內。引涑河之水以灌民田。相傳為司 馬氏開濬,以灌民田園,故名。

安邑縣涑水,在縣北三十五里。流入猗氏縣。

猗氏縣涑水,在縣南六里,合姚暹渠入五姓湖。 涑河橋,在縣東南十里,巡道詹思虞建。

千佛嶺在縣南八里,相傳古浮屠基,故名。脈自聞喜 香山來,至縣西香落村止。涑水西流,過源頭村,將南 逝,嶺隆起,逼岸捍之。蓋縣治前案也。

文波泉在縣東北仁壽寺右。一泓澄澈,自城東遶縣 南入涑水時溢,縣多科第,故名。

解州涑水在州西北三十里三婁村,西北與臨晉坑 頭村相接,常為水淤沒。明正德十六年,鄉民復修石 橋。

臨晉縣涑水在縣東南二十里。源出絳縣太陰山陳 村峪,伏流至柳莊復出。由此經流,所至洮水、景水、沙 渠水,經聞喜、夏縣、安邑、猗氏諸縣境,入本縣故道,自 坑頭鎮西南合姚暹渠水入五姓湖。明弘治十六年, 御史曾大有以姚渠首中太狹,涑水闌入,為鹽池害, 疏請濬河八十里,自猗氏崔家灣開引,稍西經智光 水頭、觀底、胥村、城子埒、勃落頭諸村,直入五姓湖,達 孟明橋入黃河。

五姓湖在縣南三十五里五姓村,即涑水姚暹渠所 匯處,亦名「五姓灘。」

涑水部藝文

编辑

《涑川導水行       》明·曾大有

秦晉分野群相囿,川珍嶽貢承平久。皇仁敷化理薰 弦,民物熙熙自康阜。作鹹潤下著箕疇,雪甸瓊花顆 如斗。汸汸鹺利佐邊儲,水患年來數非偶。猥予謭陋 愧三監,胸中鹽鐵書何有。旁咨故道決西流,父老前 陳已騰口。我家沉竈產青蛙,東里漂廬總龍湫。吁嗟 誰辦拯溺功,不教鄰壑魚黔首。乃計徒庸程土物,飛 檄官胥迅奔走。萬杵秋煙廢塹完,弱縷沿堤裊新柳導滯疏湮匯大湖,磽确胡能當擊掊。清流拍岸瀉黃 河,濺沫驚濤鐵牛吼。桑泉土藝麥有秋,婦子欣欣饁 南畝。會看鹺海凝素英,依依斥鹵歸窮蔀。司農外府 歲計餘,裕國通商謠《白叟》。作法於貪末弊流,區區桑 孔誰其咎。何似清朝榷政平,祖宗立「法殊仁厚。隨時 補弊在臣工,戒事先期豈容後。將來繼者富奇策,經 略顒看掩予醜。潤澤都歸畫一中,億萬斯年同不朽。」

涑水部紀事

编辑

《周書武帝本紀》:建德五年「十一月,齊主至晉州。齊王 憲不與戰,引軍渡汾。齊主遂圍晉州,晝夜攻之。憲屯 諸軍於涑水,為晉州聲援。」

《平陽府志》:「明翟繡裳號左溪,嘉靖壬戌進士,累遷右 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時方有邊警,力主用兵,不合上 旨,乞休歸,屢薦不起,築圃涑水上二十餘年,陶然圖 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