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87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八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七卷目錄

 西湖部彙考三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八十七卷

西湖部彙考三

编辑

按《西湖志》:「南山勝蹟:出清波門,過流福水橋,瀕湖為 學士橋。折而南為茶坊嶺。又西南過長橋,為南屏山、 淨慈禪寺、萬工池、蓮花洞、居然亭、雷峰塔、藕花居、倪 尚書墓。其西為九曜山、發祥祠。又西南過太子灣,折 而南為石屋嶺、石屋洞、蝙蝠洞、大仁禪寺。又南過煙 霞嶺,為水樂洞、煙霞洞。由此循磴而上,則為南高峰」, 榮國禪寺。自南屏山而南,過錢糧司嶺,則為甘露禪 寺、甘露泉。又西南,為大慈山、定慧禪寺、虎跑泉。又西 南,為崇先襲慶禪寺、真珠泉。自太子灣而西,為玉岑 山。其對為赤山、惠因寺、惠因澗。澗北為法相律寺、六 通律寺、筲箕泉。赤山之北,為三台山、于忠肅公墓。三 台山之前,為周真人墓。自三台山而北,為小麥嶺、張 尚書墓、東嶽行宮、靈應廟、永福橋又西為大麥嶺,其 旁為花家山。自永福橋折而西北,為靈石山、張伯雨 墓、徐尚書墓。又西北,為雞籠山、風篁嶺、楊梅塢、獅子 峰、龍井寺、龍井、一片雲石。片雲亭與眾亭、李公祠。嶺 北為碁盤山。龍井之上為老龍井,其南為九溪,其西 為十八澗。

流福水橋瀕湖而引水入城經府前者。

學士橋當故宋聚景園舊址。蓋城中鐵冶嶺諸山之 水,舊出錢湖門,輸委于西湖者,必經橋下。大小岐派, 若夾字然,故稱夾字港。港長九十六丈,後人訛為學 士港,然則「『學士橋」者,豈即「夾』字橋」之誤歟?橋久崩廢, 惟條石丈餘,橫跨港口。舟人以小艇入艤清波門者, 傴僂乃度。郡人王輈重建,田汝成為記。聚景園,宋孝 「宗築,以奉上皇遊幸者。園有會芳殿、瀛春、覽遠、芳華 等堂,花光瑤津、翠光、桂景、灔碧涼觀、瓊芳、彩霞、寒碧 等亭,柳浪、學士等橋,其後累朝臨幸。理宗以後,日漸 荒落。故高疏寮詩有『翠華不向苑中來,可是年年惜 露臺,水際春風寒漠漠,官梅卻作野梅開』之句。今惟 柳浪橋尚存,世稱柳浪聞鶯」者是也。園旁舊有靈應 堂,俗呼「包道堂」、水心寺、陸蓮庵、法喜院、興福院、定水 院,凡浮屠之廬九,並歸園內。

茶坊嶺宋時有茶坊在焉。

長橋舊分三門,有亭臨之,其後填塞為民居。又南有 澄水閘、南閘。宋時錢湖門內諸山之水,分為三道,雨 甚則浸濁西湖,故穿城至海子口,流出省馬院後,為 水渠引至澄水閘入湖。而南閘者,亦分方家峪之水, 引歸長橋,謂之「三渠。」皆有石橋,今亦湮廢。

南屏山峰巒聳秀,怪石玲瓏,峻壁橫披,宛若屏障凌 空,而中峙者為慧日峰。今以寺後卷石刻慧日峰,謬 矣。旁有石壁刻《家人卦》《中庸·樂記》篇,相傳為唐人八 分書,而後人刻司馬溫公書,亦非也。又有米元章書 「琴臺」二字,今皆不存。山右有明孝子孫宗黻墓。按孝 子六歲喪父,事母節婦楊以孝聞,敬皇帝詔旌其里, 曰《節孝》。

淨慈禪寺。周顯德元年,錢王俶建,號慧日永明院,迎 衢州道潛禪師居之。潛嘗欲從王求金鑄十八阿羅 漢,未白也,王忽夢十八巨人隨行。翌日,道潛以請,王 異而許之,始作羅漢堂。宋建隆初,智覺延壽禪師於 此撰《宗鏡錄》一百卷,遂作宗鏡堂。太宗改賜壽寧院。 熙寧中,郡守陳襄延宗本圓照禪師居之。屬旱,湖涸 而甘泉出。寺西隅有金色鰻魚遊其中,因鑿為井,名 圓照井。南渡時燬,僧道容復之,經五歲始成,塑五百 阿羅漢,以田字殿貯之。五百羅漢者,按《涅盤經》云:昔 有五百商人出海採寶,值千盜攘去,併剜其目,日夜 號痛。有告之曰:「靈鷲佛氏,能救汝苦,與我重寶,引汝 見之。」商且行且捨,至大林精舍,佛為說法,為證阿羅 漢果。其時塑像咸出一僧,像成而僧化去。紹興九年, 改賜「淨慈報恩光孝寺」額。既而復毀,孝宗賜金成之, 御書「慧日閣。」嘉泰四年復毀,嘉定十三年復建,廡壁 作五十三參等像,皆名師鍾鼎、丁清溪所畫也。先是 寺僧艱汲。紹定四年,僧法薰以錫杖扣殿前地,出泉 二派,甃為雙井。鄭清之記。淳祐十年,建千佛閣,理宗 書「華嚴法界正偏知閣」八字賜之。明洪武間燬,僧法 淨建。正統間復燬,僧宗妙建。萬曆間,孫隆重修。寺內 有永明室、圓照樓、叢玉軒、一湖軒,並廢,鐵鍋重數千 斤。款云:「梁貞明二年鑄。」茲寺之建,在吳越時,而鍋識 貞明,或從他寺移來,未可考也。寺北有四眼井,寺前萬工池。崇熙間,宗本以寺數遭回祿,因募緣鑿池以 禳之,與力者萬人,故名。寺後有蓮花洞,巧石層敷,燦 若芙蓉,故名。洞口有居然亭。明嘉靖間,閩人洪玉方 為紹興守,坐法逮會城,寓此。刑部照磨張文仁築此 亭居之,玉方曰:「一日茅棟成,居然我泉石。」遂名。寺畔 舊有南屏、興教寺、廣教院、寶相寺、法性寺、顯聖寺、空 律寺、惠照寺、昭慶院、廣法院、希夷道堂、翠芳園、甘園 並廢。興教寺舊名善慶,有齊雲亭、清曠樓。廣教院號 「小南屏」寶相寺,晉天福九年吳越王建法相寺,宋乾 德五年吳越王建顯聖寺。宋開寶五年邑人羅仁德 建空律寺,後周廣順元年吳越王建惠照寺,今為淨 慈香積。希夷道堂,劉蓑衣建翠芳園舊名屏山園,理 宗朝,改「翠芳」,有五花亭、蘭栧、梅槎。咸淳中建宗陽宮, 亭館花石,移取殆盡。甘園與淨慈寺對,舊為內侍甘 升之園,又名湖曲園,理宗嘗臨幸,有「御愛松」、「望湖亭」、 「小蓬萊」、「西湖」一曲。後歸趙觀文,又歸謝節使。

雷峰者,南屏之支也。穹窿迴映,舊名中峰,亦曰迴峰。 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號迴峰先生。或云有雷就者 居之,故又名雷峰。吳越王妃於此建塔,始以千尺、十 三層為率。尋以財力未充,姑建七級。後復以風水家 言,止存五級。俗稱「王妃塔。」以地產黃皮木,遂訛「黃皮 塔。」其旁舊有題嚴院、雷峰庵、通元亭、望湖樓並廢。山 畔舊有上清宮、雲濤觀、普寧寺、淨相院、珍珠園、勝景 園,並廢。上清宮,葛仙翁煉丹之所,道士胡瑩微築,理 宗御書「清淨道場。」普寧寺,周廣順元年建,名白蓮寺。 大中祥符間賜額「謝皇后香火。」有鐵塔一、石塔二。淨 相院,吳越王建,有無盡意閣、娛客軒、一段奇軒。珍珠 園,宋張循、王俊別墅,內有珍珠泉、高寒堂,官庫取以 釀酒。勝景園在雷峰塔路口,高宗時別館也。光宗時 慈福太后以賜韓𠈁胄,改名「南園」,取魏忠獻王之詩 句而名之。堂最大者曰許閒,御翰也。其射廳曰「和容」, 其臺曰「寒碧」,其門曰「藏春」,其閣曰「凌風」;其積石為山, 曰「西湖洞天」;其瀦水藝稻,為囷場,為牧羊牛畜雁騖 之地,曰歸畊之莊。其他因其實而命之名。堂之名,則 曰「夾芳」,曰「豁望」,曰「鮮霞」、曰「矜春」,曰「歲寒」,曰「忘機」,曰「照 香」、曰「堆錦」,曰「青芬」、曰「紅香。」亭之名,則曰「遠塵」,曰「幽翠」, 曰「多稼。」自紹興以來,王公將相之園林,皆莫能及南 園之髣髴者。 藕花居,洪武中淨慈僧廣衍建。衍以博學徵修大典, 歸老於此。林亭幽雅,開傍湖濱,長夏荷舒,清馥滿室。 塔畔有東退居者,亦衍別業也。後為太子少保文淵 閣大學士高文端斥僧舍為諭葬墓。文端諱儀,錢塘 人。

《倪尚書墓》,乃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倪文毅公岳之祖 墓也。岳先世錢塘人,明初徙南京。

九曜山在南屏之西,與赤山連屬。舊有九曜星君殿、 「發祥祠」,以祀昌化伯邵林者。林為明孝惠皇太后父 也,以戚里恩封伯爵。嘉靖十九年敕葬於此,給銀五 萬餘兩。阡隧崇嚴,甃斲工巧,江南所無者。其地舊為 法因寺,吳越文穆王建。有古鐵塔、錢王井,深洌,雖旱 不枯。

太子灣宋時莊文、景獻二太子攢園。

石屋嶺有石屋洞,高廠虛朗,衍迤二丈六尺,狀如軒 榭,可布筵几,周鐫「《羅漢》五百十六身。」其底邃窄通幽, 司禮孫隆鑿石枰石枕於內。其側又有蝙蝠洞,內產 蝙蝠,大者如鴉,亦有絕白者。建炎間,里人避兵於中, 容數百人。

大仁禪寺,俗稱「石屋寺」,吳越王建。宣和三年重修。萬 曆間,孫司禮復飾之。其對山名「瑞峰塢」,下舊有淨梵 院。

煙霞嶺,下有水樂洞,洞旁錢氏建,有西關淨心院。宋 淳熙六年,以賜內侍李隸,仍建佛宇。巖石盤峙,洞壑 虛窈,泉響作金石聲。熙寧二年,郡守鄭獬名之曰「水 樂洞。」後二年,蘇子瞻來為倅賦詩,譏水樂之陋。嘉泰 已來,洞為楊郡王家別圃,累石築亭,最稱幽雅。年久 蕪穢弗治,水樂絕響。賈似道嘗用厚直得之,疏壅導 瀦,其聲始復。乃葺亭,以所得子瞻真蹟刻置其上。又 取詩語名其亭若堂,曰聲在、曰愛此,曰「留照」,曰獨喜。 他如介堂、玉淵、漱石、宜晚,則皆組其勝處。又即山之 左麓,闢犖确為徑而上,亭其三山之巔,杭越諸峰,江 湖海門,盡在眉睫,扁曰「上下」,四方之宇,奇觀也。洞中 泉由愛此引貫其下,入漱石,匯於聲在,達於玉淵。山 之窪為池以受之。每一撤捷,伏流飛注,噴薄如崖瀑, 然景物之勝,視昔有加。而淨化院則仍其舊云。洞後 有石佛接待庵,相傳有聖僧頂笠挑包,隱形於石。咸 淳初,建庵覆之,今廢。又洞旁舊有滿覺院、歸雲庵,並 廢。滿覺院有法華泉、金蓮池。歸雲庵,宋寧宗時,有永 清禪師,坐石窟中,聞高峰鐘聲悟道。

煙霞洞,洞中皆丹元五彩色。晉開運元年,有僧彌洪, 結庵洞口,遇神人指曰:「山後有勝蹟,何不顯之?」洪乃 披榛而往,忽見洞內有羅漢六尊,現像石壁,若鏤刻者。未幾,吳越王錢氏夢僧告云:「吾有兄弟一十八人, 今方有六王,可聚之。」覺而訪得是洞六羅漢,遂刻滿 其數。洞後宋有清修寺,今廢。惟象鼻石、佛手巖石羅 漢,東坡留題尚存。

南高峰在南北諸山之界,凡高一千六百丈。羊腸詰 屈,攀陟維艱。山椒巨石,名「先照壇」,以日月初出,被照 獨先,故名。或又為道者鎮魔之所,故又名鎮魔石。峰 頂有缽盂潭、潁川泉。潭側有白龍洞,相傳為神物所 居。洞口有龍王祠,今廢。晉天福間建塔其上。宋崇寧、 乾道兩度重修,初七級,後存五級。元季燬。其側有瑞 《應像》,神設鬼工,不假雕鑿。

榮國禪寺即塔院也。宋寶祐五年,福王與苪建。咸淳 六年,安撫潛說友創華光閣、五顯祠,又拓徑以便陟 者。今廢。

錢糧司嶺在南屏山之南,吳越王建司於此,以徵山 課。嶺側有龍母池、乾溪水。荊山沅過嶺,則為甘露寺。 「荊山沅在嶺西,相傳沅發於楚,泉極瑩澈,四時不涸。 其上為吳樂閒墓。」樂閒,庚戌進士,與劉瑾抗,挂冠歸 第。及瑾敗,屢召不起,特晉級三階。遨遊湖山六十餘 年,壽九十三。生以是月是日是時,死亦以是月是日 是時葬於山之巔際。

甘露禪寺寺中有甘露泉,故名。晉天福六年,吳越王 建。宋治平二年,改額為《廣澤》。明初毀,至天順八年重 建。

大慈山去城十里許,在龍山西,其北有樵歌嶺、戒定 巖。

定慧禪寺,俗稱虎跑寺,寺有虎跑泉。明金華宋濂《銘 敘略》云:「虎跑泉在杭之南山大慈定慧禪院,距城十 里而近。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大師來遊茲山,樂其靈 氣鬱盤,棲禪其中。尋以無水將他之,忽神人跪而告 曰:『自師之來,我等徼惠者甚大,奈何棄去?南岳有童 子泉,當遣二童移來』。翌日,見二虎跑山,出泉廿洌勝」 常,師因留,乃建寺於此。憲宗賜額曰廣福院。大中八 年改大慈禪寺。僖宗乾符間加「定慧」二字。宋末燬。元 大德間重建又燬。明正德十四年寶掌重建。嘉靖十 九年又燬。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重建。又按宋濂《記》 云:其泉自有僧舉梵唄咒之,則泉觱沸而生,若聯珠。 已而復作湧勢。張輿作詩云:「步蹀看花入翠微,暖風 蘭氣襲人衣。虎曾聽法跑泉出,龍或逃禪挾雨飛。寰 悟鑿空開洞府,東坡遺蹟著巖扉。世情總被凡僧惑, 泡影觀來果是非。」蓋虎跑本非因咒而起者,或者以 人聲震動之,則加沸耳。

襲慶禪寺俗呼「珍珠寺」,舊名「薦福院。」晉開運間,吳越 王建,為清鑑禪師道場。宋大中祥符六年,改崇教院。 開慶元年,賜今額。

珍珠泉在襲慶寺內。周顯德間,有泉自地迸出,寺僧 因甃為方池,聞《剝喙》聲,則泉益湧,纍纍如貫珠。宋景 祐中,官家取以釀酒,遂以為酒名。雷峰路口張園亦 有珍珠泉。

玉岑山,在太子灣西。相傳其山產玉,故石多秀媚,異 於眾山。層巒繚繞,古木樛葛。崖上「玉岑」二字,許采書。 山門扁額,則宋理宗御筆也。

赤山,其土赤埴,故名。由湖而陟此者,近定香橋,為赤 山埠。其水曲為浴鵠灣。張伯雨構水軒於此,顏曰「黃 篾樓。」自此而南,過大慈山,出江于商旅不絕。宋有牛 羊滌宮在焉。其右舊有法公埠,今廢。山畔又有廣果 寺、開化尼寺、法興寺、保福院、永慶院、真如院、淨梵院、 崇教院、寶林院、廣法院、修吉寺、正濟寺、法雨寺、安福 尼寺、極樂尼寺、定光庵、凝神庵,並廢。廣果寺在惠因 橋北,錢王建。紹興初,漕司試兩浙士於惠因寺,以「廣 果」為別試。院有虛悅、「棲鳳」二軒。開化尼寺慧知建。法 興寺舊名「法明。」保福院在長耳巷,舊名「寶慶」,錢王建, 有玉醴泉。真如院,貞觀初建。淨梵院舊名「瑞峰。」寶林 院,錢王建,有可賦軒。廣法院內有清曠亭。修吉寺舊 名「瑞龍」,為郭、夏、李、韓四皇后攢宮。法雨寺舊名「水心」, 續改「雲龍」,大中祥符賜額「安福尼寺」,尼普隆建。極樂 尼寺,尼德勤建。定光庵在法相寺西,有泉名定光泉, 即長耳和尚卓錫所出之泉也,故又名錫杖泉。凝神 庵,蒲衣道士張達道所居,高宗嘗賜白羽扇,至元猶 存。

惠因寺,後唐天成二年吳越王建。宋元豐八年,高麗 國王子僧統義天入貢,因請淨源法師學賢首教。元 祐二年,以金書、漢譯《華嚴經》三百部入寺施金,建華 嚴大閣,藏塔以崇之。元祐四年,統義天以祭奠淨源 為名,兼進金、塔二所。適蘇子瞻守杭,上疏云:「自熙寧 來,高麗屢入朝貢,兩浙騷然,皆因奸民徐戩等交通 誘引,妄談庸僧淨源通曉佛法,以致義天羡慕來朝, 從源講解。淨源既死,其徒復持真影舍利,違禁過海, 以致義天。差人祭奠,兼進金塔探瞰。朝廷受之,則以 貪示外夷。計搆紛然,朝貢踵接。夷使所至,圖畫山川, 搆買書籍,不惟中國受疲,而邊防亦疏。乞卻金塔勿受,絕其來意。」神宗從之。寧宗書華嚴「經閣」,理宗書「易 庵。」元延祐四年,高麗瀋王奉詔進香繙經於此。至正 末燬。明初重葺,俗稱「高麗寺。」礎石精工,藏輪宏偉,兩 山所無。其前有水一道,自赤山經此入湖,名惠因澗。 有蛟居澗中,里人鑄鐵為窗櫺以拒之,高數尺,因名 鐵窗櫺洞。

法相律寺,俗稱長耳相。後唐時有僧行修號法真者, 生有異相,耳長九寸,上過於頂,下可結頤,號長耳和 尚。天成二年,自天台國清寒巖遊錢塘,遂止焉。吳越 王方飯僧,永明禪師告王曰:「長耳和尚乃定光佛後 身也。」王即趨駕參禮,和尚默然,第云:「永明饒舌。」少頃 遂趺逝,真身尚存。寺內有李長衡書畫壁四堵。 六通律寺舊名「六通慈德院」,吳越王建。寺內有辟塵 爐,非木非石,扣之錚然,纖塵不染。其上有石佛亭,亭 之後為華嚴庵,庵前有水一池,甃為半月狀,深廣可 五六丈,池中怪石蹲踞,奇峭可賞,其地即翠微山也。 其前有桃李數百樹,三月盛開,紅白閒雜,絢爛如繡。 筲箕泉出赤山之陰,合於惠因澗者。

《于忠肅公墓》。忠肅名謙,字廷益,錢塘人。英宗北狩,公 以兵部尚書任國事,外攘內撫,有社稷功。及天順復 辟,為奸臣石亨、徐有貞等譖誣,論死,其子冕奉葬於 此。成化二年,廷議始白,遣行人馬請幫助識別此字。諭祭之。其詞略 曰:「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以自持,為 權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寔憐其忠。」弘 治七年,賜諡曰「肅愍」,建祠曰「旌功。」萬曆十八年,改諡 「忠肅。」其《臨終詩》有云:「莊椿居士老來磨,成就人間好 事多。正統再更新日月,大明重整舊山河。功超呂望 扶周室,績邁張良散楚歌。長嘆一聲歸去也,白雲影 裏笑呵呵。」每年八月間,士民祈夢者最盛。堂之東像 夢兆司,西像京兆公景瞻祔焉。門前有對聯云:「赤手 挽銀河,君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來何處哭 英雄。」

周真人墓。真人名思得,仁和人。精五雷法。明永樂初, 詔扈北征,建天將廟居之。景泰改元,懇還山,年九十 三卒。訃聞,遣行人許箎諭祭,贈號真人,敕葬於此。 小麥嶺,其地宜麥,西有支徑,可通大麥嶺,蓋積慶山 之陂陁迤邐者。嶺畔舊有旌德顯慶寺、靈隱觀、太清 宮、淨林廣福院、冰壑書堂、贊寧塔、梅坡園,並廢。旌德 顯慶寺,宋慈明太后香火,賜田三千畝。後山泉石甚 奇,有雲扉軒、清壑、凝紫、靜雲等亭。靈隱觀,宋寧宗時 中貴張氏剏御書「沖隱庵。」淳祐中道士范善遷重建, 賜名今額。庵在觀右,而觀改仁壽矣。太清宮,寧宗時 朱靈寶守固建,楊太后書《道德經》刻石。幢有歲寒軒、 養性凝神堂,後為賈貴妃功德寺。冰壑書堂。宋樞密 金淵號冰壑,築室于此,因葬焉。有君子、天一二泉,理 宗御書「積慶山」、「怡顏、藏書」、農圃以賜,又賜寺額曰「積 慶教忠」,不及建而止。贊寧塔贊寧高氏,德清人。出家 杭州祥符寺,著述毘尼,時人謂之律虎,錢武肅王禮 重之。宋興國初,召對滋福殿,詔修《高僧傳》三十卷。卒 諡圓明,葬龍井梅坡園楊太后宅,業在顯慶寺西。董 嗣杲詩云「園丁自飽栽花利,月入楊家得幾何」者是 也。

《張尚書墓》尚書名翰,字子文,仁和人,諡「恭懿。」

東岳行宮宋咸淳中建。

靈應廟。其神蔣通質直孝親。紹興十一年七月,坐化 桐木下,時騰曦熾烈,七日如生,累見靈異。詔為立廟 崇祀。

永福橋俗稱「飲馬橋。」吳越、宋時,皆牧馬於此。

大小麥嶺,當南北兩山之界。又西北過仙芝嶺,出九 里松。大麥嶺,有蘇軾、王瑜題名。嶺畔舊有法空寺、資 聖院、盧園、淨安院、崇真宮、淨巖院、隆興庵、水陸庵、妙 心寺,並廢。法空寺舊名資慶資聖院,為濮王塋盧園, 宋內侍盧允升小墅。景物奇秀。有池,文石甃砌,水洌 而深,異魚種集。《西湖十景》所謂「花港觀魚」,即此也。淨 安院宋內侍董宋臣香火院。崇真宮。舊為女冠,後改 永淨尼寺。淨巖院內侍董永仲香火院。隆興庵楊府 廨院。水陸庵亦楊府廨院,又名慶安院。

花家山一名「蛇山。」瀕湖而登,為茅家埠。

靈石山亦名積慶山,林壑中時有景光,蜿蜒扶輿,狀 若異物。山畔有平鼎、永清、馬鞍、延壽等山。靈石之麓, 舊有吳越太尉薛公居正墓,今廢。墓側有白蛇巖、崑 崙巖。山畔又有靈石寺、崇德顯慶院、崇因報德院並 廢。靈石寺在棲真院之上。崇德顯慶院舊名「棲真」,樞 密使章楶建,有墓在焉。元祐中,僧善本居之,號大通 禪師。示寂,名定光塔,後為永王祈王殯所。崇因報德 院在鴉雞峰側。有靈石泉,又名歲寒泉,高宗嘗臨幸 焉,與積慶山永清院皆開府薛居正功德也。後院廢 而靈石泉猶存。

張伯雨墓。伯雨名天雨,錢塘人,號居貞子,又號句曲 外史。年二十,棄家,遊天台、括蒼諸名山。晚入開元宮, 從真人王壽衍為道士。風裁凝峻,見者異之。與吳興趙孟頫、浦城楊載、蜀郡虞集、豫章揭徯斯、清江范梈、 金華黃溍友善,嘗屏居修《茅山志》。墓近玉鉤橋,伯雨 賣玉鉤所建也。墓久頹廢,成化間,嘉興姚公綬復葺 之,為之立《傳》,又為之銘。

《徐尚書墓》尚書名琦,字良玉,錢塘人。宣德初,以左通 政使安南。黎利,餽金珠香繒甚厚,琦悉卻之。

風篁,嶺多蒼筤,風韻凄清,林壑深迥。宋元豐中,僧辨 才淬治名之。一日,辨才自龍井送蘇子瞻至此,左右 驚曰:「遠公過虎溪矣。」辨才笑曰:「杜子有云:『與子成二 老,來往亦風流』。」遂作亭嶺上,名曰過溪,亦曰二老嶺。 下沙盆塢,宋有陳剛中墓,今廢。剛中,福州閩清人。建 炎初,任太府寺丞,上封事,議恢復,忤秦檜,遂與張九 成等七人同謫。其詩云:「同日七人俱去國,何時萬里 許還家。」尋謫知安遠,卒,歸葬於此。嶺畔舊有崇恩演 福寺、辨才塔、無垢院、淨林廣福院、顯應廟,並廢。崇恩 演福寺俗稱南天竺。隋開皇中,有法師真觀居之。側 有靈石塢、丫髻峰、仙人棋盤、金沙井、回泉鍾液、龍井, 景趣幽清,聽眺俱爽。自此過嶺,值中天竺。乾道間,有 道士四人來寺乞食。時午齋已罷,拒不與,道士索筆 題椽間而去,人咸以為呂洞賓也。書法類李北海,咸 淳間,賜田五千畝。元初,名僧清古、源澤、雲夢等疊主 之,號稱教海。有白蓮院、夕佳樓、辨才塔,在演福院內。 蘇子由《銘》:「無垢院」,乃無著禪師道場也。舊在石人嶺。 慶元中,韓平原為生墳,遂移寺於此。嘉定間重建。有 清音軒、茯苓泉,與廣福院俱併為廣福寺。淨林廣福 院,開府楊慶庵祖塋,土人呼「上楊庵。」有松關、南泉。桂 芳亭內有噴月泉。僧錄泉,在暗竹園下。顯應廟,宋時 以祀郡守胡公則,仕當真宗、仁宗時,再牧杭州,有惠 政,退老西湖。寶元初,天子特命其長子楷通守杭州 以便養卒,葬于此,數見靈異,遂立廟祀之。

「楊梅塢」近「瑞峰塢。」宋時有金嫗者,所栽楊梅盛美,至 今其地楊梅異于他產。

獅子峰,高出群岫,可瞰江滸。北望天竺諸峰,疊秀如 畫。

龍井寺本名延恩衍慶講寺。唐乾祐二年,居民凌霄 募緣建,為報國看經院。宋熙寧中,改壽聖院,蘇子瞻 書額。紹興三十一年,改廣福院。淳祐六年,改是額。元 豐二年,辨才禪師自天竺歸老于此,不復出入,與蘇 子瞻、趙閱道友善,後人因建三賢祠祀之。有歸隱橋、 方圓菴、寂室、照閣、間堂、訥齋、潮音堂、滌心沼、薩埵石、 沖泉諸天閣諸勝,元祐以來,名賢多所留題,如東坡 《竹石》,廉宣仲《枯木》,楊次公詩,蓋其著者。寺久圮,萬曆 二十三年,孫司禮構亭築梁,甃浴麟池,創靈雨閣,修 復,舊跡如故。

龍井,本名龍泓,吳赤烏中,葛稚川煉丹于此,有秦少 游記,米元章書。其略云:「龍井當西湖之西,浙江之北, 風篁嶺之上,深山亂石之間是也。井中相傳有龍居 焉,禱雨多應,或見小蟹、斑魚、蜥蜴之類,上覆以樓,為 惠濟龍王祠。」《水經》飲馬橋,合黃泥嶺,東出茅家埠入 湖。明正統十三年旱,中貴李德駐龍井,令力士淘之, 初得鐵牌二十面,玉佛一枚,金銀各一錠,鑿大宋「元 豐二年」字。次得一石,以八十人拽出之,上有「神運」二 字,旁多款識,漫漶不可讀,不知何代所鐫也。又得鐵 牌十五面,銀二條,上鑿吳赤烏年號,蓋皆投龍以祈 雨者。其日黑雲四匝,泉出洶湧,德懼而止。疏其旁池 三,一曰「插劍」,一曰「浣花」,一曰「浴麟。」後德死,遂敕葬於 風篁嶺下。按:德,交趾人,幼警悟,讀書一目數行。洪武 間黎王以獻,高皇喜之,歷事五朝,至是出鎮兩浙。景 泰四年敕葬於此。

《一片雲石》,在風篁嶺上。高可丈許,青潤玲瓏,工緻萬 狀。

片雲亭孫東瀛建。前設一石枰,上鐫云:「興來臨水敲 殘月,彈罷唫風倚片雲。」 與眾亭,亦孫東瀛所構。鑿花池於前,以復古蹟。 棋盤山:山頂有方石,舊傳丹砂為局子,分黑白,今已 漫漶。其巔,則江湖之勝,皆可環眺。

老龍井有水一泓,寒碧異常,泯泯叢薄間,幽僻清奧, 杳出塵外。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郡志》稱「寶雲」、香林、 白雲諸茶,亦所不逮。再上,則為天門,可通靈竺。徑路 崎巇,草樹蓊鬱,人煙曠絕,幽峭不禁。其右為曹光祿 墓。

九溪在煙霞嶺西南。路通徐村,水出江干,北達龍井。 十八澗在龍井之西,路通五雲山。其地舊有梅園極 盛,楊和王所建,遺趾猶存。其地有理安禪寺,萬曆間, 僧契靈字佛石者憩此,偶掘土丈許,見礎址儼然。方 伯吳用先、郡人黃汝亨等勸資重建,共訂澹社於此。 按《志》云:亦名湧泉院,在九溪十八澗,南過許村,北達 龍井,七峰環繞,雙澗合流,視兩峰、三竺又一奇矣。然 余嘗遊此,見寺前古樹森立,翠竹成林,山花野鳥,不 畏樵牧,則此地更愈於兩峰、三竺者實多,惜不敕建 耳自清波門折而南,為筆架山、方家峪、張宣公祠、忠節 祠、褒親崇壽教寺。又西南為華津洞、梯雲嶺折而南, 為慈雲嶺、永壽講寺。嶺之南為龍山,其上為天真禪 寺。登雲臺,其下為勳賢祠、天龍禪寺、天華禪寺、勝相 禪寺、龍華禪寺。宋藉田稍南為妙因山,吳越國文穆 王、忠獻王墓,其陽為江文昭墓。稍北為玉廚山、善慧 禪寺。自清波門折而東南,為鳳凰山,其麓為萬松嶺、 萬松書院、八蟠嶺、留月臺、玉壺臺。又東經鳳山門,折 而南,過萬松坊,為報國講寺,故宋行宮。又南折而西 為梵天講寺。又自寺而北折而西,迴繞松磴,為「勝果 禪寺」、《月巖》。月巖之左為中峰,右為宋殿前司營。又西 為棲雲庵,又南為包家山山川壇。壇之左為正宗庵, 右為三一庵。又南為大慈禪寺。又西南為月輪山、六 和塔、開化寺、秦望山、羅剎石。又西南為五雲山、真際 院、胡公墓。又西為雲棲塢、雲棲寺。其南有定山、風水 二洞。浮山。其江曰「浙江」,沿江塘路曰「捍江塘。」

方家峪有張宣公祠,祀張南軒先生者。其畔舊有永 隆寺、遇真院、悟真院、崇真院、廣慈院、廣嚴院、廣福院、 淨教院、寶藏院、西蓮瑞相院、西林法惠院、安福禪院, 並廢。永隆寺,僧淨林建廣福院,陳淑妃香火。又名「報 恩淨教院」,蔡貴妃香火。寶藏院有烏龍井。《錢武肅王 廟碑》:「西蓮瑞相院,黃貴妃香火。」西林法惠院,宋乾德 三年建。慶曆間,禪師法言作西軒,激水為池,疊石為 山,灑粉峰巒草木之上,以象飛雪。蘇子瞻見而愛之, 題曰「雪齋。」秦少游為記。安福禪院內侍陳都知香火 忠節祠,以祀宋太學生徐應鑣者。應鑣,衢州人,家於 錢塘。當伯顏入臨安,三宮百官俱北行,應鑣獨不屈, 作文祭岳武穆祠,與其子進士琦、崧、女元娘,皆赴井 死。同舍生劉汝鈞等收其屍,葬於此。當端宗時,贈祕 閣修撰,諡曰「正節」,後易諡「忠節。」正德間,參政梁材奏 請立祠,有司春秋致祭。

褒親崇壽教寺,俗稱劉娘子寺,宋紹興十八年,劉貴 妃建。貴妃,臨安人,入宮為紅霞帔,得幸,累遷才人、婕 妤、婉容,尋進貴妃,專掌御前文字,工書畫,畫上用「奉 華堂」印。然恃寵驕侈,嘗盛夏以水晶飾腳踏,高宗見 之,取以為枕,妃懼,自此少戢。父懋因金人南侵,獻錢 二萬緡以助軍費,高宗嘉之,遂令建寺,以為功德。有 泉自鳳凰山而下,注為方池,命為「鳳凰泉于湖。」張孝 祥書刻。內有松雪亭、觀音洞、筆架池、偃松、交枝檜。壁 間舊有陳公儲畫,甚奇。

華津洞,宋時趙冀王園中層疊巧石為之者,巖戶靘 深,花竹蕃茂,景絕奇勝。內有僊人碁臺在焉。

梯雲嶺石磴峻絕,嶺下舊有水月寺,宋太平興國二 年建,元末燬,有水月池、靈固石。

慈雲嶺者,龍山支脈也。故其山名寺額多以龍名。石 壁間篆刻梁單閼之歲,興建龍山,至涒灘之歲,開「慈 雲嶺」一十八字。嶺之巔有亭曰「江湖偉觀。」嶺下有觀 音洞,洞口有石龍庵,今廢。嶺下舊有惠光尼寺、地藏 尼寺、福全尼寺、淨勝院,並廢。惠光尼寺乾道間,張循 王女孫真𡧯,自幼為尼,奉韋太后香火,相繼住持,皆 張氏女也。有佛指放光,故名。淨勝院舊名下石龍。 永壽禪寺舊名資仁,後改「上石龍。」永壽院,吳越王建, 石壁上刻宋仁宗《佛牙讚》,讚辭鄙陋,蓋偽為者。 龍山一名臥龍山,又名龍華山,與上下石龍相接,去 城南可十里許。天目分支,沿江而東,結局於此,蜿蜒 若游龍然。山北有鴻雁池,其東為白塔嶺,山旁舊有 宋郊壇、高禖壇、淨明院、大通院、道林院、寶惠院、般若 院、沖天觀、玉虛觀、烏菱池、鴻雁池、玉津園並廢。郊壇 紹興二年建。高禖壇,紹興四年建,內有鴻雁池、淨明 院、郊壇、齋宮有易安齋、梅花巖、江月庵、筇舄亭。寶惠 院一名「普濟」,吳越王建。般若院,吳越王建。烏菱池一 名「窯池。」玉津園在嘉會門外,紹興十七年建。孝宗數 臨幸,命群臣燕射於此。自後翠華罕駐,景物漸衰。 天真禪寺,後梁龍德中,錢王建寺居山頂,今惟一庵 存焉。

登雲臺後梁龍德中錢王建,又名「拜郊臺」,蓋錢王僭 郊天地之所也。臺側有靈化洞,武肅王勒壁存焉。洞 深百步,闊十餘丈,和靖、東坡題名。

勳賢祠,舊名「天真精舍」,在天龍寺之左。嘉靖九年,僉 事王臣、揭陽薛侃、會稽錢德洪、王畿醵金鬻寺僧地, 創建精舍,祀新建伯王文成者。中為祠堂,後為文明 閣、藏書室、傳經樓、望海亭諸處,置膳田以待四方學 者。萬曆二年,侍御萬安蕭公按浙,增建凝道堂。八年, 毀天下書院,而精舍亦為里甲所佃。十一年,蕭公督 撫兩浙,與侍御江陰范公請於朝,復祠與田,仍賜祠 額,有司春秋致祭如禮。

天龍禪寺宋乾德三年吳越王建,以居鏡清禪師。大 中祥符元年改名感業。建炎三年大火,惟木觀音像 獨存。紹興十三年建圜丘,以淨明院為齋宮,以感業 居從官。從此僧徒漸散,而寺亦圮。元延祐間,僧道平 重建。寺有堂,扁曰「山舟」,貫雲石所書。寺中有凝翠井天華禪寺舊名千春龍冊,為鏡清禪師道場。有頤軒、 妙音樓、化生池。

勝相禪寺,舊名龍興千佛庵,開成中建。錢氏時,有西 竺僧轉智者,附海舶歸,風鳴浪湧。智誦《如意輪咒》,見 如意珠玉相高十丈,風息得濟。智謀建高宇以答佛 施。建炎兵燬,止存五丈觀音。諺傳人有意度,則云「轉 智」者,以此也。乾道中,孝宗嘗臨幸焉。

龍華禪寺,舊名龍華寶勝。錢王以瑞萼園捨建,有傅 大士塔像、拍板門槌、司馬溫公祠堂,今皆不存。傅大 士故漁人也,遇嵩頭陀,語曰:「我昔與汝於毗婆尸佛 前發願受生,汝今何時還兜率宮?」指令臨水觀影,大 士乃見圓光寶蓋,便悟前因。夫婦雙修,頓通佛法。梁 武帝召見壽光殿,又請講《金剛經》,大士揮案一拍而 起。帝不喻,再請講,大士乃索拍板,升座唱四十九頌, 頌終而去。蘇子瞻《大士像讚》云:「善慧執板,南泉作舞。 借我門槌,為君打破。」元末燬,明宣德四年重建。 宋籍田在天龍寺下。中阜規圓,環以溝塍,作八卦狀, 俗稱「九宮八卦田」,至今不紊。

吳越國文穆王、忠獻王墓在妙因山。文穆王名元瓘, 武肅王子。忠獻王名仁佐,文穆王子。舊有表忠觀,蘇 子瞻為之《記》云:「熙寧十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 右諫議大夫、知杭州軍州事臣抃言:『故吳越國王錢 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 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皆蕪廢不治,父老過之,有流 涕者』。」謹按故武肅王鏐,始以鄉兵破走黃巢,名聞江 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 於杭。及昌以越畔,則誅昌而并越,盡有浙東西之地。 傳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孫忠獻王仁佐,遂破李景 兵,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 迎周世宗之師,其後卒以國入覲。三世四王,與五代 相終始。天下大亂,豪傑蜂起。方是時,以數州之地,盜 名宇內者,不可勝數。「既覆其族,延及於無辜之民,罔 有孑遺。而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 珠玉之富,甲於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 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 相聞,至於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皇宋受命,四 方僭亂,以次削平,而蜀江南負其險遠,兵至城下,力 屈勢窮,然後束手。而河東劉氏,百戰守死,以抗王師, 積骸為城,釃血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獨吳越 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于朝,視去其國如去 傳舍,其有功於朝廷甚大。昔竇融以河西歸漢,光武 詔右「扶風修理其父子墳塋,祠以太牢。錢氏功德,殆 過於融,而未及百年,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 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臣願以龍山廢佛祠曰 妙因院者為觀,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 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 縣之淨土寺僧曰道微。歲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 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 者,縣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幾永終不墮,以稱朝 廷待錢氏之意。臣抃昧死以聞。」制曰:「可。」其妙因院改 賜名曰表忠觀。銘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 萃於臨安。篤生異人,絕類離群。奮挺大呼,從者如雲。 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強弩射潮,江海為東。殺宏誅昌, 奄有吳越。金券玉冊,虎符龍節,大城其居。包洛山川, 左山右湖,控引島蠻。歲時歸休,以燕父老。曄如神人, 玉帶毬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筐篚相望,大貝南金。 五朝昏亂,罔堪托國。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獲所歸, 弗謀弗咨。先王之志,我維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 允文允武,子孫千億。帝謂守臣,治其祠墳,毋俾樵牧, 愧其後昆。龍山之陽,巋焉新宮,匪私於錢,唯以勸忠。 非忠無君,非孝無親,凡百有位,視此刻文。

善慧禪寺,在玉廚山。元延祐間建伏龍岡禪師道場。 寺傍舊有「真覺院。」

江文昭墓在妙因山之陽。文昭名瀾,舉成化戊戌進 士,歷官吏部左侍郎。忤幸臣劉瑾,出為南京禮部尚 書。瑾誅,贈太子少保,賜諡。

鳳凰山兩翅軒翥,左薄湖滸,右掠江濱,形若飛鳳,一 郡王氣,皆藉此山。自唐以來,肇造州治,蓋鳳凰之右 翅也。錢氏因之,遞加拓飾。逮於南宋建都,而茲山東 麓,環入禁苑,張閎華麗,秀比蓬崑,可謂盛矣。元時納 胡僧之說,即故宮建五寺,築鎮南塔以壓之,而茲山 到今落寞。嗣後即開元宮建省治,面對吳山,蓋鳳凰 之左翅也。

萬松嶺夾道多巨松,在唐時已有之。南宋時密邇大 內,碧瓦紅簷,鱗次櫛比,今夷為大塗松,亦無幾矣。 萬松書院,本報恩寺故址也。弘治十年,參政周木燬 寺而建書院,中設先師孔子及四配像,為大成殿、明 道堂,居仁、由義二齋,顏樂、《曾唯》二亭。南北棹楔二,曰 「德侔天地」,「道貫古今」,以孔氏子孫世守之。嘉靖五年, 御史潘倣建毓秀閣,翼以精舍,以待四方遊學之士。

明季燬,今重建
考證
八蟠嶺在萬松嶺右。過北而南,可達月岩。嶺畔舊有

報恩寺,唐元貞間建。元至正間築城,移建大井巷。明 初併海會寺。成化間仍徙故址。內有舞鳳軒、萬菊軒、 浣雲池、銅井嶺上有沈婆井,嶺下有郭公井。

留月、「玉壺」二臺在書院右。其上有月岩,下有圭石。中 有四亭:曰「振衣」,曰「可汲」,曰「依雲」,曰「見湖。」秀石巉巖,青 松玉削,累累然若芙蓉之未舒,隱見草莽者不可勝 紀。

萬松坊。永樂己亥,金臺王𤣱書 報國講寺。至元十三年,從胡僧楊璉真伽之請,即宋 故內建五寺:曰報國,曰興元,曰般若,曰仙林,曰尊勝。 報國寺即垂拱殿,殿角有銀杏樹,其實無心,楊仲弘 詩所謂「萬年珠樹落秋霜」是也。內有碧梧軒、舞鳳軒。 興化寺即芙蓉殿,般若寺即和寧門,僊林寺即延和 殿,尊勝寺即移寧殿。下有曲水流觴。楊璉真伽發宋 諸陵,建塔其上,其形如壺,俗稱一瓶塔。高二百丈,內 藏佛、《金經》數十萬卷,佛菩薩像萬軀,堊飾如雪,故又 名曰「白塔。」至順辛未正月十四日黎明,雷震之。至正 末,為張士誠所毀。其寺鐘即故內禁物也。西有望江 亭,大江百里,盱睫可覽,至今有尊勝巷四。寺雖隘而 景致宏麗。延祐至正間,諸寺遞燬,明洪武二十四年 重建。

宋行宮,即錢王舊宮也。皇城九里,入和寧門,左進奏 院、玉堂,右中殿、外庫。至北宮門,循廊左序,巨璫幕次, 列如魚貫。祥曦殿、朵殿,接修廊為後殿,對以御酒庫、 御藥院、慈元殿外庫、內待省、內東門司、大內都巡檢 司、御廚、天章等閣,廊迴路轉,眾班排列。又轉內藏庫, 對軍器庫,又轉便門。垂拱殿五間十二架,長六丈,廣 八丈四尺。簷屋三間,長廣各丈五朵殿四,兩廊各二 十間。殿門三間,內龍墀、折檻。殿後擁舍七間,為延和 殿。右便門通後殿,殿左一殿,隨時易名,明堂郊祀曰 「端誠」,筞士唱名曰「集英」,宴對奉使曰「崇德」,武舉及軍 班授官曰「講武。」東宮在麗正門內,南宮門外,本宮會 議所之側。入門,垂楊夾道,間以芙蓉,環朱欄。二里至 外宮門節堂,後為財帛、生料二庫,環以宮屬直舍。轉 外窯子入內宮門廊右為贊導春坊直舍,左講堂,七 楹,扁「新益。」外為講官直舍,正殿向明,左聖堂,右祠堂, 後凝華殿,瞻箓堂,環以竹。左寢室,右齋安位內人直 舍,百二十楹。左「彝齋」,太子賜號也。接繡香堂便門,通 繹己堂,重簷複屋,昔楊太后垂簾於此,曰「慈明殿。」前 射圃竟百步,環修廊,右博雅樓,十二門,左轉數十步, 雕闌花甃萬卉中出鞦韆,對陽春亭、青齋亭,前芙蓉, 後木樨,玉質亭梅繞之。由繹己堂過錦臙廊,百八十 楹,直通御前。廊外即後苑,梅花千樹,曰「梅岡亭」,曰冰 花亭,枕小西湖,曰「水月鏡界」,曰「澄碧牡丹」,曰「伊洛傳 芳芍藥」曰「冠芳山茶」曰「鸖丹桂」曰「大闕清香堂」曰「本 支百世佑聖祠」曰「慶和泗洲」曰「慈濟鐘呂」曰「得真橘 曰洞庭佳味,茅亭」曰「昭儉木香」曰「架雪,竹」曰「賞靜松 亭」曰「天陵偃」,蓋以日本國松木為翠寒堂不施丹雘, 白如象齒,環以古松,碧琳堂近之,一山崔嵬作觀堂, 為上焚香祝天之所。理宗時,吳之古掌焚修,每三茅 觀鐘鳴,觀堂之鐘應之則駕興。山背芙蓉閣,風帆沙 鳥,咸出履舄下。山下一溪縈帶,通小西湖,亭曰「清漣。」 怪石夾列,獻瑰逞秀,三山五湖,洞穴深杳,豁然平朗, 翬飛翼拱凌虛。樓對瑞慶殿、損齋、緝熙、崇政殿之東 為欽先、孝思、復古、紫宸等殿,木圍即福寧殿。射殿曰 選德、坤寧殿。貴妃、昭儀、婕妤等位,宮人、直舍螘聚焉。 東過閣子庫、睿思殿,儀鸞修內八作、翰林諸司,是謂 「東華門。」其地即為唐、宋以來故州治。自南渡駐輦,因 以為行宮,而萬松、八蟠、介亭諸勝,皆列皇城之外。行 宮比州治稍東南至江千,皆禁禦也。舊有虛白堂、因 岩亭、忘筌亭、碧波亭、高齋、東樓、望海樓、清暉樓、中和 堂、有美堂、石林軒並廢。中和堂本錢王閱禮堂也,壯 麗絕倫,暑月最快有美堂。嘉祐初,龍圖學士梅摰出 守杭州,仁宗賜之詩,其起聯云:「地有吳山美,東南第 一州。」摰到郡,即以「有美」二字名其堂,歐陽文忠公為 之記。石林軒宋郡守孫沔建燕思閣,取立石七株置 閣前,號七賢石。蒲宗孟更名石林軒。

梵天講寺宋乾德中吳越王建,名「南塔」,治平中改今 額。元元統中燬,明永樂十五年重建。有石塔二。靈鰻 井、金井。先是四明阿育王山有靈鰻井,吳越王迎阿 育舍利歸梵天寺奉之。鑿井南廊,鰻忽見,僧贊寧為 《記》。

勝果禪寺唐乾寧間,無著喜禪師建。吳越王鐫彌陀、 觀音、勢至三佛及十八羅漢像於石壁。宋慶曆初,賜 額「崇聖寺。」元至正間燬。明洪武初興初禪師建,又燬, 永樂十五年重建。松徑盤紆,澗淙潺灂。

「月岩」,石壁削立,有隙如鏡。中秋蟾魄斜圓,清輝滿隙, 若合璧然。其傍有月榭。

中峰之上有亭曰「天峰孤嘯」,少師夏公謹所題。峰之 後為三佛石、仙姑洞、郭公泉、臥醉石、放光石。峰畔舊有沖天觀、望海亭、介亭、崇聖塔,並廢。沖天觀在介亭 後。介亭,宋祖無擇建。崇聖塔高七級二十餘丈,宋景 祐初建。慶曆中,郡守鄭戩請加「崇聖」之號。南渡燬入 行宮。

宋殿前司營為親軍護衛之所,俗稱御教場者是也。 山頂石筍,林石,蒼翠玲瓏,森若朝拱,錢氏命為排衙 石。第二峰舊有白塔,塔西小徑,石壁夾道,通人往來, 名曰「石衕。」宋初名公多題刻其間。從此南望,則長江 帶繞,北眺則西湖鑑開。山下有金星洞、通明洞、柳浦, 皆蕪汨不可蹤蹟。

棲雲庵,小雲石海涯別業也。其父楚國公貫只哥雲 石,遂以「貫」為氏,號曰「酸齋。」年十二三,膂力絕人。稍長, 折節讀書,目《五行下》。庵,其藏修之所也。由門徑而西, 可達龍華寺。

包家山多桃花。宋時有關,扁曰「蒸霞。」二月遊人最盛, 號小桃源。山畔舊有上善庵、福泉庵,並廢。上善庵,淳 祐七年建,俗名白衣五聖廟。福泉庵,淳祐四年建,有 龍王井方丈餘,雖旱不竭。又名冷泉峪。

山川壇。《洪武》元年,先擬建山川壇於城西北,風師壇 于城東北,雨雷師壇于城西南。二年,詔「風雲雷雨各 一壇,尋又詔併山川共為一壇。八年,又詔併城隍合 祭。」

正宗庵元至大間,僧大方建。

三一庵,白玉蟾煉丹之所,有像存焉。白玉蟾,南海瓊 州人,本姓葛,名長庚,號白叟,世稱「七真人」,白叟其一 也。當宋乾道間,於黎母山中遇僊人,授《洞元》雷法,遨 遊江湖,修真訪道。嘉定中,召赴行都,對御稱旨,命主 太乙宮,更結小庵于此。一日去,不知所往。庵中有得 月樓,前有石池。

大慈禪寺俗稱「包山寺」,宋乾道九年,僧德殊建。淳熙 間賜額。

月輪山在龍山南,形圓如月,其高聳者為月輪峰。天 禧中,有慧悟大師居此。

六和塔在月輪峰旁。宋開寶三年,智覺禪師建。先是 梁開平五年,錢王于仁王廢院掘地得大錢,以為瑞 應,因建大錢寺,設寶幢二座于寺門入宋寺廢,禪師 乃即錢氏南果園建塔,以鎮江潮,高九級,五十餘丈。 宣和中,燬於方臘之亂。紹興二十二年,僧智曇募緣 重建,七級而止。塔中有湯思退等彙寫《佛說》二十四 章,李伯時石刻觀音像。嘉靖三年燬。塔下為龍山渡、 魚山渡,北為毛湫峪,宋紹興間,塔成。曹勛記略云:「浙 江介於吳、越,一晝一夜,濤頭自海而上者再,掠隄突 岸,摧陷田廬,為臨安患。徐有僧智覺禪師延壽,同僧 統贊寧創建斯塔,用以為鎮。自是潮習故道,居民德 之。宣和三年,塔寺俱燬,赤地無遺,而」潮復為患。紹興 壬申,天子憂之,思所以制其害者。在廷之臣,首以復 興斯塔為請。詔賜可下有司計度,守臣擇可主持斯 事者,得僧智曇,諭以詔旨,曇乃勤渠化募,不煩官府。 自癸酉仲春鳩工,至癸未歲晚,凡十一年,而七級始 就緒。塔興之初,土石未及百簣,而潮勢已殺。既成之 後,化為安流,而瀕江之民。恬不驚悸。此則塔之為功。 而智曇之植福也。

開化寺即塔院也,宋隆興二年建,嘉靖十二年與塔 俱火。旁有金魚池、噴月泉、持正泉、秀江亭、鐵井欄,刻 八卦以鎮水怪。塔旁舊有真聖觀,寶慶二年建,有真 武像、理宗御贊、歐陽永叔《小草秋聲賦》《歸鴈亭》詩石 刻。今廢。

秦望山去城南一十二里,高一百六十丈。相傳秦始 皇東遊江滸,欲度會稽,登山而望,故名。後唐同光中, 錢氏於秦望山建上清宮,有巨石二十餘株,自然成 行,名曰「金洞門。」

羅剎石在山之東南,橫截江濤,海舶經此,多為風浪 擊覆。唐時,郡守每歲仲秋既望迎潮設祭,則樂工歌 舞其上。李建勳詩云:「何年遺禹鑿,半里大江中。」白居 易詩:「嵌空石面名羅剎,壓捺潮頭敵子胥。」後改名鎮 江石。五代開平中,為潮沙漲沒。

五雲山去城南二十里,乃天門之支也。高數百丈,周 十五里,五峰森列,駕軼雲霞。沿江盤曲而上,凡六里 七十二灣。俯視南北兩峰,若雙錐朋立。長江三折,正 當其前。山半有伏虎亭,往來梯以石墄。上有天井二, 大旱不枯。梁時普覺禪師結庵于此。晉天福中,賜額 曰「真際院。」九月遊人最盛。後復立五顯廟於上,相傳 「是月二十八日神誕,祈禱者遮滿山谷。」今廢。又宋時 每歲臘前,寺僧必捧雪表進。黎明入城中,霰猶未集, 蓋其地特高寒云。

胡公墓在五雲山稍東一里排山塢。公名世寧,字永 清,仁和人,黑面巉顏,電眸獅鼻,見者咤之。弘治癸丑 舉進士,授德安推官,累陞江西副使。時《寧庶人反形》 已著,人莫敢言。世寧憤激上疏,坐妄言,謫戌遼東。庶 人敗,起四川巡撫,遷兵部侍郎,尋改尚書,薨。嘉靖十 年敕葬于此,贈少保,諡端敏雲棲塢有雲棲寺,在五雲山西一里。宋雍熙間,大扇 和尚志逢創始。中多虎,大扇至,虎輒馴服,世稱伏虎 禪師。天禧中,敕賜真濟禪院。紹興初,有余知閣者,隱 家寺側,後捨宅歸寺。弘治七年,霖雨發洪,經像漂沒。 又多虎患,院遂榛蕪。隆慶六年,比丘祩宏號雲棲道 人者,偕其徒脩淨業于此,仍名雲棲寺,自為《記》。其略 云:「溯江西上,行二十里,山名五雲。先是山巔有五色 雲盤旋其上,因以名山。而五雲飛集山西塢中,經久 不散,時人異之,號為雲棲塢。」宋乾德五年,大扇結庵 以居,吳越王錢氏為之建寺,而雲棲為之創始。今曰 雲棲者,復古也。

定。山高七十五丈,周七里一百步,突出浙江數百丈, 江濤至是輒抑,舟行賴之。其西有兩峰壁立,名曰龍 門。上有龍潭,能興雲雨。宋時春秋習水戰于此,有將 壇存焉。秋時蓋以八月十八日為期,郡人多聚觀為 戲。今以是日觀潮,仍故事也。下有浮嶼,潭深聚魚,對 岸為漁浦,謝靈運詩所謂「宵濟漁浦潭」者是也。 風水二洞,在陽村慈巖院側,舊名「恩德洞。」上洞立夏 清風自生,立秋則止。下洞流水潺潺,大旱不涸。洞中 有石子,紅點如丹,持出即隱置於內如故。其北定山 鄉,有詩人羅隱墓在焉。

浮山在城南四十里。蘇子瞻守杭日,乞開石門河狀 云:「按《史記》,秦始皇帝三十六年,東游至錢塘,臨浙江, 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始皇帝以天下之 力,殉其意之所欲,出赭山橋海無難,而獨畏浙江水 波惡,不敢徑渡。以此知錢塘江天下之險無出其右 者。臣昔通守此邦,今又忝郡寄,二十年間,親見覆溺 無數。自溫、台、明、越往來者,皆由西興徑渡,不涉浮山 之險,時有覆舟,然尚稀少。自衢、睦、處、婺、宣、歙、饒、信及 福建路八州往來者,皆出入龍山」,沿泝皆江,江水灘 淺,必乘潮而行。潮自海門東來,勢若雷霆。而浮山峙 於江中,與漁浦諸山相望,犬牙錯入,以亂潮水。洄洑 激射,其怒自倍。沙磧轉移,狀如鬼神。「往往于淵潭中 湧出陵阜十數里,旦夕之間,又復失去。雖舟師泅人, 不能前知其深淺,以故公私坐視覆溺,無如之何。」臣 相視地形,訪問父老,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門,並山而 東,鑿為運河,引浙江及谿谷諸水,凡二十二里有奇, 以達于江。又並江為岸,度潮水所向則用石,所不向 則用竹木,凡八里有「奇,以達于龍山之大慈浦。自大 慈浦北折抵小嶺下,鑿嶺六十五丈,以達于嶺東之 古河。因古河稍加浚治,東南行四里有奇,以達于今 龍山之運河,以避浮山之嶮,則浙民幸甚。」觀此,則浮 山之險,自古為然。蓋潮入海門,分為兩派,東派沿捍 江塘向富春,西派入射浮山,怒激而回,諺稱「回頭浪」 者是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