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九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九十九卷目錄
青草湖部彙考
考
青草湖部藝文〈詩〉
渡青草湖 陳陰鏗
宿青草湖 唐杜甫
湖中 顧況
題龍陽縣草青湖 唐溫如
庚申過青草湖 宋張栻
青草湖 明何之翥
青草湖部選句
青草湖部紀事
青草湖部外編
澧水部彙考
考
澧水部選句
洣水部彙考
考
漣水部彙考
考
漣水部藝文〈詩〉
送朱十二赴漣水 唐元英
漣水部雜錄
辰水部彙考
考
辰水部藝文〈詩〉
辰溪曉泛 明薛瑄
舟發辰溪 前人
過辰溪 何景明
沅水部彙考
考
沅水部藝文一
浮沅賦 明張時徹
沅水部藝文二〈詩〉
沅江漁者 唐李群玉
沅江上晚晴 宋王廷珪
夜坐聽沅江水聲 前人
沅水驛二首 明何景明
沅江晚泊 王守仁
沅水部選句
沅水部紀事
沅水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百九十九卷
青草湖部彙考
编辑岳州之青草湖
青草湖在今湖廣岳州府巴陵縣城南,「北連洞庭,南 接瀟湘,東納汨羅之水,綿延岳州、長沙、常德三府之 地。潦則有滔天之勢,涸則青草生焉。其水下流入于 江。」
考
按《荊州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迴百里,日月出沒其 中。湖南有青草山,因以為名。」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岳州青草湖。一名巴丘湖。自昔 與洞庭」並稱。
按:《潛確類書》:青草湖,《一統志》云:「一名巴丘湖,每秋夏 水泛與洞庭為一,水涸則此湖先乾,青草生焉。」今按: 青草湖一名洞庭湖,疑即一水。及考《圖經》所載,湘陰 別有青草湖,似不指此。或云青草在金沙堆上,上通 洞庭,為一湖也。
按《續文獻通考》:「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連洞庭,南接 瀟湘,東納汨羅之水。」
按《湖廣通志》:「岳州府青草湖在巴陵縣城南,一名巴 丘湖,北連洞庭,水涸則青草生焉。」
長沙府「青草湖」,在湘陰縣城北一百里。
按《岳州府志》:巴陵縣青草湖,一名巴丘湖,一曰重湖, 在洞庭之西,與華容接壤。舊志謂在洞庭南者,非也。 《風土記》云:「夏秋水泛,與洞庭為一,水涸則此湖先乾, 青草生焉。」杜甫詩:「洞庭猶在目,青草續為名。」
按《長沙府志》,湘陰縣青草湖,在縣城北一百里,與洞 庭相連,曰重湖,旁有疊石山,水落則見山足水溢,與 洞庭為一。《水經》曰:「青草湖亦謂之青草山也。」或曰:湖 北連洞庭,東近疊石,茭葦生焉。故水涸則青青彌望, 非青草湖之謂也。
按《常德府志》,青草湖在府城東北七十里紱紫山下。 按《江南通志》,安慶府望江縣青草湖在縣城東北四 十里。
武昌湖在縣城東北三十里。其水受茗山、鳳棲、烏龍, 匯馬頭蘆薪連青草,達于江漳湖在縣城東北六十里。其水納白水,受武昌青草, 仰張山、焦城、車門,趨埭溝,內達皖口,入于江,外達路 灌口,入于江。
白土湖在青草之東。其水受武昌司馬武洲,趨漳湖 達于江。
青草湖部藝文〈詩〉
编辑《渡青草湖 》陳陰鏗
《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 行舟逗遠樹,度鳥息危檣。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
宿青草湖 唐杜甫
编辑洞庭猶在目,青草續為名。宿槳依農事,郵籤報曉程。 寒冰爭倚薄,雲月遞微明。湖雁雙雙起,人來故北征。
湖中 顧況
编辑青草湖邊日色低,黃茅嶂裡鷓鴣啼。丈夫飄泊今如 此,一曲長歌「《楚水》西。」
題龍陽縣青草湖 唐溫如
编辑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 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庚申過青草湖 宋張栻
编辑已越重湖險,張帆勝順流。亂雲藏野寺,橫網鬧漁舟。 物色湖南好,風霜歲晚謀。未知荒歉後,得似向來不。
青草湖 明何之翥
编辑《洞庭》八百總為名,青草稱湖若庶甥。五月波濤共作 漲,天光水色辨難成。
青草湖部選句
编辑唐《張志和漁歌》:「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櫂歌連。」 張繼重經巴丘詩,「詩句亂隨青草落,酒腸俱逐洞庭 寬。」
李端《寄廬山真上人》詩:「青草湖中看五老,白雲山上 宿雙林。」
譚用之《送丁道士歸南中》詩:「子陵山曉紅雲密,青草 湖平雪浪高。」
青草湖部紀事
编辑《宋史河渠志》:「徽宗崇寧四年正月,以倉部員外郎沈 延嗣提舉開修青草洞庭直河。」
青草湖部外編
编辑《搜神後記》:臨淮公荀序,字休元,母華夫人憐愛過常, 年十歲,從南臨歸青草湖,時正帆風駛,序出塞郭,忽 落水,比得下帆,已行數十里,洪波淼漫,母撫膺遠望, 少頃,見一掘頭船,漁父以楫掉船如飛,載序還之,云 「送府君還。」荀後位至常伯長沙相,故云府君也。
澧水部彙考
编辑《禹貢》江水所至之澧水
编辑
澧水源出今湖廣岳州府慈利縣西歷山,流至石門 縣,會渫水。又流至澧州,合涔、澹二水入于洞庭湖。
考
按:《書經夏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 〈孔傳〉澧,水名。〈疏〉《楚辭》曰:「濯余佩兮澧浦。」是澧亦為水名。 〈蔡傳〉《水經》:「澧水出武陵充縣,西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 江。」
按《山海經東山經》「葛山之首,澧水出焉,東流注于余 澤,其中多珠蟞魚,其狀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 酸甘,食之無癘。」
《中山經》「雅山,澧水出焉,東流注于視水。其中多大魚, 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註〉今澧水出南陽。 按:《漢書地理志》武陵郡充。〈註〉歷山,澧水所出,東至下 雋入沅。
按:《水經》,「澧水出武陵充縣西歷山,東過其縣南。」〈注〉澧 水自縣東逕臨澧、零陽二縣故界。水之南岸,白石雙立,厥狀類人,高各三十丈,周四十丈。古老傳言,昔充 縣尉與零陽尉共論封境,因相傷害,化而為石,東標 零陽,西碣充縣。廢省臨澧,即其地。縣臨封縣之故治, 臨側澧水即為縣名。晉太康四年置。澧水又東,茹水 注之。水出龍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莊辛說楚襄 王,所謂「飲茹溪之流」者也。茹水東流澧水。〈東流下當有入字〉 又東過零陽縣之北。〈注〉澧水東與溫泉水會,水發北 山石穴中,長三十丈,冬夏沸湧,常若湯焉。溫水南流, 注于澧水。澧水又東合零溪,水源南出零陽之山,歷 溪北注澧水。澧水又東,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 山下有溪,又以九渡為名,山獸咸飲此水,而逕越他 津皆不飲之。九渡水北逕仙人樓下,傍有石,形極方 峭,世名之為「仙樓水。」自下歷溪,曲折逶迤傾注,行者 間關,每所褰泝,山水之號,蓋亦因事生焉。九渡水又 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東,婁水入焉。水源出巴東界, 東逕天門郡婁中縣北,又東逕零陽縣,注于澧水。澧 水又東逕零陽縣南,蘊郡零溪以著稱矣。澧水又逕 澧陽縣,右會渫。渫水出建平郡東逕渫陽縣南,晉太 康中置。渫水又左合黃水,黃水出零陽縣西,北連巫 山,溪出雄黃,頗有神異採,常以冬月祭祀。鑿石深數 丈,方得佳黃,故溪水取名焉。黃水北流,注于渫水。渫 水又東注澧水,謂之渫口。澧水又東逕澧陽縣南,南 臨澧水。晉太康四年,立天門郡治也。吳永安六年,武 陵郡有嵩梁山,高峰孤竦,素壁千尋,望之苕「亭,有似 香爐。」其山洞開,元朗如門,高三百丈,廣二百丈,孫休 以為「嘉祥。」分武陵置天門郡。澧水又東歷層步山,高 秀特出,山下有峭澗,泉流所發,南流注于澧水。 又東過作唐縣北。〈注〉作唐縣。後漢分孱陵縣置。澧水 入縣,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門郡界,南流逕涔評屯, 屯堨涔水,溉田數千頃。又東南流,注于澧水。澧水又 東,澹水出焉。澧水又南逕故郡城東,東轉逕作唐縣 南。澧水又東逕安南縣南,晉太康元年,分孱陵立,澹 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縣東,逕其縣北,又東注 于澧,謂之澹口。王仲宣《贈孫文始詩》曰:「悠悠澹澧」者 也。澧水又東,與赤沙湖水會,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 謂之決口。〈疑作湖口〉澧水又東南注于沅水,曰澧口,蓋其 枝瀆耳。《離騷》曰:「沅有芷兮澧有蘭。」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東入于江。〈注〉澧水流注于 洞庭湖,俗謂之曰「澧江口」也。
按:《岳陽風土記、水經》云:「澧水上承孱陵縣澹水。」王仲 宣曰:「悠悠澹澧口,下會赤沙湖,東南注于沅水,謂之 澧口。」《離騷》曰:「沅有芷兮澧有蘭。」注云:「洞庭謂之澧口 江。」據此,澧水會于沅,然後入湖也。今澧、沅雖相通,然 澧水注于洞庭,謂之澧口;沅水注于洞庭,謂之鼎江 口。豈歲月之久,遂變遷至此耶?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澧水在澧州澧陽縣,出慈 利縣,歷山東至辰州沅陵縣入沅,注于洞庭。」《水經》云: 「出武陵充縣,西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江。」《禹貢》:「又東 至于澧。」《楚辭》澧浦。薛氏曰:「出澧州石門縣之涔水,至 安鄉縣入洞庭湖。」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澧州。澧水在澧陽縣南六十步。 按《續文獻通考湖廣岳州府》。「澧水出慈利縣西歷山。 流至石門縣。會渫水。又流至澧州。合涔澹二水。入于 洞庭。」
按《湖廣通志》岳州府,「三江在府城下,岷江為西,澧江 為中,湘江為南,皆會于此,清濁中分,又名三江口。」 澧水在澧州,源出武陵充縣。
按《岳州府志》:慈利縣大庸所西南極陲有葛山。《山海 經》曰:「葛山之首無草木,澧水出焉。」又縣西二百一十 里有歷山,亦澧水所出也。
澧水既發源縣西,歷山東流至武水口,左得溫湯水, 右得大庸水、仙人溪水,又東得焦溪水,左得圍布水、 團岩水,下流觀嘉渚,與漊水合。
漊水,發源歸州界,東經漊中縣,南流至定平索口,合 索溪守野潭洄入市,東流通四十八澗為一。南流至 飯甑山,觀嘉渚,會澧水。
觀嘉渚,在縣西三里,漊、澧合流之所。
雙溪在縣西二里,有芙蓉洲,漊澧流至陵花渡合。《邑 勝覽》
石門縣《澧水》經流至三江口,會渫水合流至縣為「零 陽河。」
渫水在縣西北七十里。源出巴東,流經縣界鯉魚山, 合陽泉、雄黃諸水,流經縣西四十里,入于澧水。 澧州澧水,在州南三里,源出武陵充縣西歷山,東流 至石門縣,與渫水合流,達澧城下,會涔、澹二水入洞 庭。《水經》云:「澧水東過充縣南,又東過零陽縣北,又東 過唐縣北,又東過長沙下雋縣西北,東入于江。」考下 雋即今巴陵、臨湘縣之間。
蘭江在州南二里,產蘭。《楚詞》「捐予珮兮澧浦。」又稱珮 浦。又云「沅有芷兮澧有蘭。」
涔水在州北七十里。源出龍潭洞,會澧水入洞庭《安鄉縣》澧水,在縣西五十武,南流東折入洞庭。 後河在縣東二百武,上承澧水,下通兔兒港。
後小江在軍牧村,自荊江出,會澧水。
鼎江渡在縣東北四十里。《岳陽風土記》:「澧水會沅,然 後入湖。」今澧、沅雖相通,然澧水注于洞庭,謂澧口;沅 水注于洞庭,為鼎江口。歲月既久,誤呼「景港」云爾。 巴陵縣大江發源岷山,從荊州石首北流,至縣西北 城陵磯,合洞庭諸水東流,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 湘江為南江,會于磯下,故又名三江口。
洞庭湖在郡城西南。《禹貢》「九江孔殷。」謂沅、漸、元、辰、敘、 酉、澧、資、湘九水會合于此,故名九江。其中沅、澧、湘最 大,三江水壅匯為洞庭,連亙七、八百里。
㴩湖在縣東南十里。《水經》謂之滃湖。春冬水涸,俗呼 為乾湖。《爾雅》曰:「水反入為㴩。」《左傳》「吳人敗楚于雍澨。」 即此。唐張說《序》云:「㴩湖者,沅、湘、澧、汨之餘波。夏潦奔 注,則溢為此湖,冬霜既零,則涸為平野。」
澧水部選句
编辑《魏王粲詩》:「悠悠澹澧口,下會赤沙湖。」
明李夢陽《湘妃怨》詩:「采蘭湘北址,塞水澧南潯。」
洣水部彙考
编辑水經之洣水
洣水發源于今湖廣衡州府酃縣東米泉谷,始出合 雲秋水,又合永樂水、甘溪、苦溪、小江諸水,北流逕茶 陵州之南,又合洮江、顏江、漚江、沙江、白鹿泉諸水,西 北流過攸縣東與容水洋湖水會入于湘江。
考
按:《水經》,「洣水出茶陵縣上鄉,西北過其縣西。」〈注〉水出 江州安城郡廣興縣太平山,西北流逕茶陵縣之南。 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節侯訢之邑也。王 莽更名聲鄉矣。洣水又屈而過其縣,西北流注也。《地 理志》謂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過攸縣南。〈注〉攸水出東南安城郡安復縣封 侯山。西北流逕其縣北,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 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則為攸輿侯,即 《地理志》所謂攸縣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茶陵縣,入 于洣水也。 又西北過陰山縣南。〈注〉縣,本陽山縣也,縣東北猶有 陽山故城,即長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勢王,故塹 山堙谷,改曰陰山縣。縣上有容水,水自侯曇山下注 洣水,謂之容口。洣水又西北,逕其縣東,又西逕歷口, 縣有歷水,水有大穴,容一百石出于此,水因以名曰 容水。下注洣水,謂之歷口。洣水又西北,與洋湖水會, 水出縣西北樂藪罡,下洋湖,湖去罡七里,湖水下注 洣,謂之洋湖口。洣水東北有峨山,縣東北又有武陽 龍尾山,並仙者羽化之處。上有仙人及龍馬跡,於其 處得遺詠。雖神栖白雲,屬想芳流,藉念泉鄉,遺詠在 茲。覽其餘誦,依然息遠,匪直邈想霞蹤,愛其文詠可 念,故端牘抽扎,以詮其詠。其略曰:「登武陽,觀樂藪峨 嶺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 後,不知如蓋。勝賞神鄉,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于湘。
按:《續文獻通考》:「長沙府洣水在湖廣攸縣東七里,又 十五里為攸水,源出江西安福縣封侯山。」
按《衡州府志》:酃縣洣泉在縣東,即洣水之源。合雲秋 水北流逕茶陵州之南,西北過攸縣,與容水洋湖水 會,入于湘。《水經》云:「泉不常見,遇邑政清明,年穀豐稔, 其泉淅然如米泔瀑湧,疾者飲此多愈。」
雲秋水在縣西四十里。《經》雲秋山下,東北流經縣治 東,復折西北,合洣水入于湘。 桃溪在縣南五十里,源出雲陽五洞,北流至此,合雲 秋水,至茶陵合洣水入于湘。 衡山縣甘溪出武陽鄉,入于洣。 苦溪出武陽鄉,入于洣。 安仁縣小江水在縣南,源出郴州,北流經縣界,至衡 陽鄉與茶陵洣水合,西入于湘。 永樂水在縣南。源出郴州清溪,流經縣北,至衡山縣 義塘江北合洣水入湘。 按《長沙府志》:茶陵州,洣江出酃縣米泉,合雲、沔二水 北流入茶陵。水經:「米泉出茶陵上鄉,過州西,又西北 過攸南,又西北過陰山南,經西北入湘。」《漢地里志》:「泥 水行七百里入湘。」
洮江出沔渡,北流八十里達洣。 顏江出青台山,北流四十里達于洣漚江出百丈山,西流四十里達于洣。 沙江出三蛟泉,西流三十里達于洣。 茶水出景陽山,東流百二十里,合白鹿泉達于洣。 腰陂水出美田山,西流二十里達澆江,西流十五里 達于洣。 青溪出公一山,西流三十里達于洣。 攸縣洣水在縣東七里,源出酃縣。 攸水在縣東十五里,源自安福封侯山,西流逕茶陵、 上鄉,合文清、文浦,至草市接安仁江,合洣水出雷家 埠入于湘。
漣水部彙考
编辑《水經》之漣水
编辑
漣水源出今湖廣寶慶府城東八十里之龍山,東北 流六十里至長沙府湘鄉縣,南流會側水,又合數十 水,至湘潭縣湘鄉河口,入于湘江。
考
按:《水經》,「漣水出連道縣西」,資水之別。〈注〉水出邵陵縣 界,南逕連道縣,縣故城在湘鄉縣西一百六十里,控 引眾流,合成一谿,東入衡陽湘鄉縣,歷石魚山,下多 元石,山高八十「餘丈,廣十里,石色黑而理若雲母,開 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長數寸,魚形 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漣水又逕湘鄉縣南, 臨漣水,本屬零陵長沙定王子昌邑。〈漢書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 封長沙王子昌為湘鄉侯疑非定王子也〉漣水又屈逕其縣東,而入湘南 縣也。
東北過湘南縣南,又東北至臨湘縣西南,東入于湘。 〈注〉漣水自湘南縣東流,至衡陽湘西縣界,入于湘水 也。於臨湘縣為西南者矣。
按:《明一統志》:「漣水在湘鄉縣東南,有二源,一出寶慶 府邵陽縣界龍山,一出安化縣界珍璉山,合流九十 里,會側水繞破石轉至縣南,匯而為潭,又東過石潭 百餘里,入于湘江。」
按《湖廣通志》,長沙府漣水在湘鄉縣學前。
按《寶慶府志》:「郡城東八十里有龍山,盤延數百里,上 有老龍潭,黝黑莫測,中多五色鯉,雲氣夭矯,分二派 而下,一流湘鄉為漣水,一流邵陽為邵水。」
漣水出龍山之頂,有老龍潭,其深不測,東北流六十 里入湘鄉界。
爽溪在三溪鄉。源出爽溪洞,洞口闊流數丈,奔瀉成 溪,入漣河。
漣河源出三溪鄉界岡凹,流二十里為漣河,下合龍 山東流水入湘鄉。《通志》云:龍山一流入湘鄉為漣水。 按《長沙府志》:「湘鄉縣城西一百八十里有龍山,山巔 有池,池多鯉魚,常有煙霞,相傳以為龍焉。漣水出其 下。」
珍璉山在縣西一百八十里。漣水別支出其下。 岐石,在治南三里。漣水環流其下,石平如砥。
漣水源自龍山,東流一百三十里,入珍璉山下。水南 流九十里,會側水。又衡嶽山水流芭蕉嶺,合泉心溪 水,西流十五里,與二水會流,繞岐石東過石潭,百里 入湘江。
《側水》,源出邵陽界,經定勝寺側入于漣。
清陂江水,源出靈羊山,會雲田水南流入于漣。 《鴨橋》水,源出韶山,合沙頭水,至瀼田與青陂江同流, 入于漣。
堯塘水,源出韶山東小界,合為溪,南流,復折而東,入 于漣。
湑水,源出安化龍安山,奔流數里,有石巖當泉水之 心。水入巖中,約流五里許,復有巖洞分為三穴,復自 其中流出,名「湑水」,東流入于漣。
黃竹洞水,源出貞女山下,南流至潭市,入于漣。 溫水,源出安化界,有二穴,一清一濁,合為一溪,水溫 煖,因名。合湑水入于漣。
荷葉市水,源出四角峰,經市南流,合溪入于漣。 黃花源水,出貞女山,下,南流合霹靂溪入于漣。 《豐溪》水,源出南嶽後山,流至芭蕉山下,合泉心溪入 于漣。
捲簾水在縣學前。漣水出龍山,在邵陽界別為一源, 縈迴九十餘里,至定勝江東,側水市、珠津渡,繞岐石 轉至學前,匯而為澤。無風而紋自成漣,浮動若捲簾 狀。前挹縣治東,歷拓陂、石潭市百餘里入湘江。俗云: 「水捲簾則科目盛。」
芳洲在縣東。漣水流逕學前,下有沙洲鎮,水口繞于縣治鎮湘門。
湘潭縣漣水,即湘鄉河口,在縣西南十五里,源發邵 陽龍山,合本縣石潭、雲湖二水入湘江。
漣水部藝文〈詩〉
编辑《送朱十二赴漣水 》。唐元英
到縣卻應嫌水闊,離家終是見山疏。笙歌不駐難辭 酒,舟楫將行負擔書。為政必能安楚老,向公猶可釣 淮魚。鳳鸞取便多如此,掠地斜飛上太虛。
漣水部雜錄
编辑《廣東通志雜記》:南雄府有漣溪。《水經注》:「漣溪山即大 庾嶺也,五嶺之最東矣,故曰東嶠山。」斯則改裝之次, 其下船路名漣溪,漣水南流,注于東溪,庾仲初謂之 庾嶠東溪亦名東江,又曰始興水。又西,邪階水注之, 水出縣東南邪階山,水有別源,曰巢頭,重嶺衾瀧,湍 奔相屬,祖源雙注,合為一川。水側有鼻天子城,鼻天 子,所未聞也。邪溪水又西北,注于東江。
辰水部彙考
编辑辰州之辰溪
辰水源出今湖廣辰州府辰溪縣之三山谷,南流至 沅陵縣城西南會沅水東流至常德府桃源縣界,又 合諸溪洞水歸于洞庭湖。
考
按:《漢書地理志》,「武陵郡辰陽。」〈註〉《三山谷》,辰水所出,南 入沅。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辰州五溪,《水經注》云:「武陵有五 溪,謂雄溪、樠溪、酉溪、沅溪、辰溪,悉是蠻夷子孫。」《後漢 書註》云:「今在辰州界。」《元和郡縣志》亦曰:「五溪盡在辰 州。」辰溪即五溪之一也。
按:《明一統志》:「湖廣辰州府:三峿山,在府城東二百四 十里,辰水出焉。」
西溪在麻陽縣東北四十里,源出古富州,東北流入 辰水。
按《湖廣通志辰州府》:「辰水在府城東一百里,源發二 酉山下流入沅江。」
按《辰州府志》辰溪縣辰溪水,酈道元曰:「出縣三山谷, 東南流,獨母水注之。」源出龍門山,歷獨母溪北入辰 水。辰水又經縣北合流,縣前之水即沅水也。
沅州龍門溪,在古鎮江寨東六十里寅門山,東北流 五十里入辰水。
沅陵縣辰水在縣治東。源發三峿山,南流入沅。 辰河,即沅江,在縣城南,接流瀘溪。縣河自龍團潭入 縣境,東流五十里至城西,會酉陽眾水,遶城東合辰 水,名辰河,東流一百八十里,入常德府桃源縣境。 按《寶慶府志》城步縣:「巫山江,源發巫山,流出多派,東 徑威溪入資水,西經南江,入綏寧。洪江,會辰沅合流, 歸于洞」庭。
按《常德府志》:「龍陽縣大圍堤,在縣北,周迴三萬五千 八百餘丈,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諸溪洞水,下濱洞 庭大湖。」
辰水部藝文〈詩〉
编辑《辰溪曉泛 》明·薛瑄
沅水一千里,辰溪又泛舟。山雲合雨暗,身世與天遊。 已覺雞聲遠,惟聞櫓韻幽。所經多險涉,還似解離憂。
舟發辰溪 前人
编辑岸腳插江深,洄潭搖石影。舟行若天遊,妙處心獨領。
過辰溪 何景明
编辑《早發辰溪渡》,清川喜泛舟。山城攲粉堞,江驛映朱樓。 雨驟沙頹岸,天寒水露洲。音聲聞漸異,迢遞動鄉愁。
沅水部彙考
编辑《山海經》之沅水
编辑
沅水源出今貴州鎮遠府西南諸蠻中,相傳即古牂 牁郡且蘭縣及鐔城縣地也。由此東北流,會諸溪洞 水,至湖廣辰州府境內,經盧溪、沅州、辰溪、漵浦、沅陵、 黔陽諸縣界,合洪江、漵江、錦江、南溪數十水,東流逕 常德府境內,過桃源、武陵、沅江諸縣界,合府境諸水 及寶慶、長沙府之水,匯于岳州府巴陵縣之鼎江口, 同入于洞庭湖
考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沅水山出象郡鐔城西入,東注 江,入下雋,西合洞庭中。」
按:《漢書地理志》,「桂陽郡含洭。」〈注〉應劭曰:「洭水所出,東 北入沅。」
武陵郡索。〈注〉漸水東入沅。
臨沅。〈注〉莽曰「監原。」應劭曰:「沅水出牂牁,入于江。 無陽。」〈注〉無水首受故,且蘭南入沅。
辰陽:〈注〉《三山谷》,辰水所出,南入沅。
義陵。〈註〉《鄜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
充。〈註〉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歷山,澧水所 出,東至下雋入沅。
零陵郡都梁。〈註〉侯國路山,資水所出,東北至益陽入 沅。
《牂牁郡》,故「且蘭。」〈註〉沅水東南至益陽,入于江。
《鄨》。〈註〉不狼山,鄨水所出,東入沅。
按:《後漢書郡國志》,「武陵郡臨沅。」〈註〉《荊州記》曰:縣南臨 沅水,水源出牂牁且蘭縣,至郡界,分為五谿,故曰「五 溪蠻。」
按:《水經》,「沅水出牂牁且蘭縣,為旁溝水。又東至鐔成 縣,為沅水。」東逕無陽縣。〈舊本此六字作注文據宋本是經文今改正 注〉無 水出故且蘭,南流至無陽故縣。〈漢地理志武陵郡有無陽縣注云無水首 受故且蘭南入沅八百九十里後漢省無陽縣故云無陽故縣〉對:無水,因以氏縣。無 水又東南入沅,謂之無口。沅水東逕無陽縣南,臨運 水,水源出東南岸許山,西北逕其縣,南流注于熊溪。 熊溪南帶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山移水 南,故山以「移」為名,蓋以蒼梧、郁州、佐山之類也。熊溪 下注沅水。沅水又東逕辰陽縣,縣有龍溪水,南出于 龍橋。〈宋本作嶠〉之山,北流入于沅水。又一,滏水注之,南出 扶陽之山,北流會于沅。沅水又東與序溪合,水出義 陵郡義陵縣鄜梁山,西北流逕義陵縣,王莽之建平 縣也。治序溪,其城,劉備之秭歸焉。出五溪,綏撫蠻夷, 亮率諸蠻所築也。所治序溪,最為沃壤,良田數百頃, 特宜稻,修作無廢。又西北入于沅。沅水又東合柱水, 導源柱溪,北流注沅。沅水又東逕辰陽縣南,東合辰 水。水出縣三山谷,東南流,獨母水注之。水源南出龍 門山,歷獨母溪北入辰水。辰水又逕其縣北,舊治在 辰水之陽,故即名焉。《楚辭》所謂「夕宿辰陽」者也。王莽 更名會真矣。〈今漢地志作會亭〉辰水又右會沅水,名之為「辰 溪口。」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樠溪、力溪、無溪、酉溪。〈宋書說五 溪有辰溪無力溪〉辰溪其一焉。夾溪悉是蠻左右所居,故謂 此蠻五溪蠻也。水又逕沅陵縣西,有武溪,源出武山, 與酉陽分山水源石上有盤瓠跡猶存矣。盤瓠者,高 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 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軍吳將軍頭者,妻以少女。下 令之後,盤瓠遂銜吳將軍之首于闕下。帝大喜,未知 所報。女聞之,以為信不可違,請行,乃以配之。盤瓠負 妻入南山上石室中,所處嶮絕,人跡不至。帝悲思之, 遣使不得進。經二年,生六男六女。盤瓠死,因自相夫 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置皆有尾。其母 白帝,賜以名山。其後滋蔓,號曰蠻夷。今武陵郡夷,即 盤瓠之種落也。其狗皮毛,嫡孫《世寶》錄之。武水南流 注于沅。沅水又東,施水注之。水南出施山,溪源有陽 欺崖,崖色純素,望同積雪,下有二石,先有人居處其 間,細泉輕流,望川競注,故不可以言也。施水北流會 于沅。沅水又東逕沅陵縣北,漢故頃侯吳陽之邑也。 王莽改曰沅陸縣,北枕沅水。沅水又東逕縣故治北, 移縣治縣之舊城,置都尉府。因岡傍阿,勢盡川陸,臨 沅對酉,二川之交會也。酉水導源益州巴郡臨江縣 故武陵之充縣。酉源山。東南流無陽故縣南,又東逕 遷陵故縣界,與西鄉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 流,謂之西鄉溪口。酉水又東逕遷陵縣故城北,城王 莽更名曰「遷陸」也。酉水東逕酉陽故縣南,縣故酉陵 也。酉水又東逕沅陵縣北,又東南逕潘承明壘西,承 明討五溪蠻,營軍所築,其城跨山枕谷。酉水又南注 沅水,闞駰謂之「受水」,其水所決入,名曰「酉口。」沅水又 逕竇應明城側,應明以元嘉初伐蠻所築也。沅水又 合東溪水,南出茗山,山深迴嶮,人獸岨絕。溪水北瀉 沅川水。沅水又東與諸魚溪水合,水北出諸魚山,山 與天門郡之澧陽縣分嶺溪水合,南流會于沅。沅水 又東,夷水入焉。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夷山,東接胡 頭山。〈後漢書作壺頭山下同〉山高一百里,廣圓三百里。山下水 際有新息侯馬援《征武溪蠻》停軍處。胡頭徑曲多險, 其中紆折千灘,援就壺頭,希效早成。道遇瘴毒,終歿 于此。忠以〈舊本作公〉獲謗。信可悲矣。劉澄之曰:「沅水自胡 頭枝分。跨三十三渡逕交阯龍編縣。東北入于海。」脈 水尋梁。乃非關究。但古人許以傳疑。聊書所聞耳。 又東北過臨沅縣南。〈注〉臨沅縣與沅南縣分水。沅南 縣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嶮四絕,昔有蠻民避寇 居之,故謂「夷望」也。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遠注沅。 沅水又東,得關下山,東帶關溪,瀉注沅瀆。沅水又東歷臨沅縣,西為明月池,白壁灣灣狀半月,清潭鏡澈, 上則風籟空傳,下則泉響不斷。行者莫不擁楫嬉遊, 徘徊愛玩。沅水又東歷三石澗,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其側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東帶綠蘿山,頹巖臨水, 懸蘿釣渚,漁詠幽谷,浮響若鍾。沅水又東逕平山,西 南臨沅水,寒松上蔭,清泉下注,栖託者不能自絕於 其側。沅水又東逕臨沅縣南,縣南臨沅水,因以為名, 王莽更之監沅縣也。縣南有晉徵士《漢壽詩》。〈宋本作人〉《龔 元之墓銘》「太元中,車武子立縣,治武陵郡下,本楚之 黔中郡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以隴、蜀軍 攻楚,割漢北與秦。至三十年,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 以為黔中郡。漢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王 莽更之建平郡也。」南對沅南縣,後漢建武中所置也。 縣在沅水之陰,因以沅南為名。縣治故城,昔馬援討 臨鄉所築也。沅水又東歷小灣,謂之「枉渚。」渚東里許, 便得枉人山。山西帶循溪一百餘里,茂竹便娟,披溪 蔭渚,長川逕引,遠注于沅。沅水又東入龍陽縣。有澹 水,出漢壽縣西楊山,南流東折,逕其縣南,縣治索城, 即索縣之故城也。漢順帝陽嘉中,改從今名。闞駰以 為興水所出,東入沅。而是水又東歷諸湖,方南注沅, 亦曰漸水也。水所入之處,謂之鼎口。沅水又東歷龍 陽縣之汜洲,長二十里。吳丹陽太守李衡植柑于其 上,臨死,敕其子曰:「吾洲里有木奴千頭,不責衣食,歲 絹千疋。」太史公曰:「江陵千樹橘,可當封君。」此之謂矣。 吳末衡柑成,歲絹千疋。今洲上猶有陳根餘枿,蓋其 遺也。沅水又東,逕龍陽縣北,城側沅水。沅水又東合 壽溪,內通大溪,口有木連理,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 其上承諸湖,下注沅水。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于江。〈注〉沅水下注洞庭 湖,方會于江。
按:《華陽國志·南中志》:「不狼山,出鄨水,入沅。」
按:《岳陽風土記、水經》云:「澧水上承孱陵縣澹水。」王仲 宣曰:「悠悠澹澧口,下會赤沙湖,東南注于沅水,謂之 澧口。」《離騷》曰:「沅有芷兮澧有蘭。」注云:「洞庭謂之澧口 江。」㨿此,澧水會于沅,然後入湖也。今澧、沅雖相通,然 澧水注于洞庭,謂之澧口;沅水注于洞庭,謂之鼎江 口。豈歲月之久,遂變遷至此耶?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沅水在常德府武陵縣,漢 臨沅縣地,至長沙入洞庭湖,又入龍陽縣界,歷凡洲, 洲長二十里,即李衡種柑所。」《地理志》:「《水經》出牂牁且 蘭縣。」〈今遵義軍播州地〉《山海經》:出象郡鐔城西入,東注江,入 下嶲,西合洞庭中。《楚辭》:「沅有芷兮澧有蘭,濟沅湘以 南征。」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常德府。「沅水經武陵南二十步。 辰州。沅水在沅陵縣西南五里。」
按《林水錄》,「沅水澗側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東帶綠 蘿山,頹巖臨水,懸蘿鉤渚,漁詠幽谷,浮響若鐘。沅水 又東逕平山,西南臨沅水,寒松上蔭,清泉下注,棲託 者不能自絕於其側。
按《續文獻通考》:「辰州府:沅水在府城西南五里,源出 四川播州,經沅州入常德府界。」
常德府沅水在府城南。上自辰州界流入桃源縣,經 此東流至龍陽縣北入洞庭。
按《貴州通志》:鎮遠府鎮陽江在府前,即㵲溪五溪之 一,合府境諸水而入于湖廣沅江。
思州府平溪,在府城東三十里,流注沅江。
銅仁府大江在府城西南,可通舟楫,至湖廣辰溪縣 會于沅江。
按《湖廣通志》:「常德府,沅水出牂牁且蘭縣為旁溝水。 又東至鐔城縣為沅水。其支從黃平州出諸葛洞,下 鎮遠府,始通舟流。平溪與思州水合,過沅州經洪江 與黎平水合,又過江口與漵水合。又流辰溪,與錦水 合。東至盧溪及辰州與酉水合。東下壺頭,經怡望,歷 臨沅,則今常德府城是也。東注龍陽,與滄浪水合。有」 澹水出漢壽。自鼎港復與沅合,始下注洞庭,與澬、澧 合流云。
按《靖州志》:「沅江在會同縣西北五十里,源出西南番 界,與朗江合流,產九肋鱉。」
按《辰州府志》盧溪縣,「沅江即沅水。」按《水經》,出播州,經 沅州會黔陽、麻漵諸水,北流至邑前合武水,始折而 東注
盧江又名盧水,在邑盧山下,合沅水、武水而東流。 鴉溪,在縣西二百六十里。水自崇山發源,其流合武 溪,經邑東注,與沅水合。
按《盧溪縣志》:沅江在縣城東南,接流辰溪縣河,入縣 境七十里,至縣東會小河武溪水,東流十里入沅陵 境。城西南小河,發源鎮溪所李洞山苗岡,西南流合 武溪水,流至縣東入沅江。
按《辰溪縣志》:「沅江在縣前,接流黔陽縣河。沅渠、雄溪 諸水,自洞灣入縣境,流二百六十里入瀘溪縣境。」 辰溪發源羅子山,西流至縣東南十里入沅江雄溪在縣西三十里,發源雄山,東流會錦江水入沅 江。
木洲,在縣南十里沅水中。
桑溪水,在縣前,流入沅水。
洞水溪,出自大酉洞中,入麻陽水,會于沅。
市溪在縣南二十里,匯眾溪水入沅。
按《漵浦縣志》,漵水在縣西三十里,即雙龍江。水經大 漵山下,名漵水,西流出江口入沅江。
龍灣溪在縣東南。發源于武岡州頓家山,西流入縣 境七十里,會龍潭水,經雙龍江,過大漵山,西流至江 口入沅江。
按《沅陵縣志》,沅江在縣城西南三里,自渠陽、錦江、漵 浦、瀘溪諸水合流經縣東會鼎口水入洞庭。 北江自酉陽、平茶、卯同諸水合流,至城西五里,南流 入沅江。
辰河即沅江,在縣城南,接流瀘溪。縣河自龍團潭入 縣境,東流五十里至城西,會酉陽眾水遶城東合辰 水,名辰河,東流一百八十里,入常德府桃源縣境。 麻溪在縣西南四十里。發源漵浦縣穿雲山,北流入 沅江。
施黔水在縣城西一百十里。自施州黔陽江發源,與 會溪水合流,東入沅水。
酉溪在縣城西北十里,一名酉水溪口有小酉山,其 源出酉陽,合北江水入沅江。
藍溪在縣南七里。發源白霧,西流入沅江。
按《沅州志》:「沅江接流平溪衛河掛榜灘入沅境,流二 百五十里至城西,名沅江,東流一百四十里入黔陽 縣境。」
㵲水,即沅水,一名「㵲溪」,環州城西南五里。源出四川 播州,經沅州至辰州入洞庭湖。
楊溪水在州城南六十里。發源三遶坡,東北流入沅 江。
五郎溪水,在州城北二十里。發源明山,東流南遶入 沅江。
按《黔陽縣志》:「沅江在縣城西,接流沅州河,自灣潭入 縣境,流一百里至城西南,會清渠二水,東流二百四 十里,入辰溪縣境。」
龍標山在縣治東,沅、靖二水合流經于下。
《黔水》北通沅水,南會于靖。
回龍塘在縣城東二里。溪流入沅。
縣西南河一接天柱縣清水江,一接靖州渠河水,至 托口會流,經縣前合沅水。
按《常德府志》,「大江在府城南,名沅水。」
按《桃源縣志》,壺頭山在縣城西二百里,與東海方壺 相似,一名湖頭山。《水經》云:「沅水與夷水北流注沅夷 山,東接湖頭山。」
呂真渡在縣東三十里。源出龍潭西溪,流入沅水。 怡望溪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流入大江,源出安化。按 桑欽《水經》:沅水,又東北過臨沅縣南,自此以下,始為 今桃源。武陵景酈道元注曰:「臨江縣與沅南縣分水, 沅南縣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嶮四絕。昔有蠻民 避寇居之,故謂夷望也。」又曰:「南有夷望水,南出重山, 遠」注沅。今漁網溪乃《夷望》之訛也。
武陵溪,在縣西三十里。源出武山,入沅水。
大敷溪在縣西。北流至高都村,入沅水。
黃石溪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香山村,下合沅水。 按《龍陽縣志》:「鼎口水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有神鼎 出其間」,宋改朗州為鼎州,即此。《水經》又云:「水東歷諸 湖,方南注沅。」此漸水合沅處。
滄港源從滄山,下合沅水。
大圍堤在縣治之北。週迴約計三萬五千八百餘丈, 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諸溪洞水,下濱洞庭大湖,以 防水潦。
按《沅江縣志》:「沅水自富池傍湖分派逆行新窖至倒 水港,故名沅水。」
按《武陵縣志》,「大江在縣治南,名沅水。」
浮山,在陽山西北三十里,為本郡少祖山分一支,下 結陽山為府,枕落一支結府城。濱沅水。
平山,《水經注》曰:「沅水東逕平山,西南臨沅水,寒松上 蔭,清泉下注,今河洑山是也。」
高吾山在武山側,一名西山,蟠踞森聳,周環百餘里, 發跡甚遠,諸山四面攢拱,其下即武陵溪,合于沅水。 按《長沙府志》:「益陽縣澬江在縣西南,源二,一出漵浦, 一出新寧,至武岡,合流東下,逕寶慶府境五百里,至 益陽,過沅江,入洞庭。」
按《寶慶府志》城步縣,「巫山江,源發巫山,流出多派,東 徑威溪入資水,西經南江入綏寧洪江,會辰沅合流, 歸于洞庭。」
按《華容縣志》,沅水會赤沙湖水,注于洞庭。《風土記》云: 「澧水注于洞庭,謂之澧口,沅水注于洞庭,謂之鼎江 口。又自鼎江口至遊橋入黃洋港,曲折而達褚塘諸湖。」
按《臨湘縣志》,三湘浦在縣南四十五里城陵磯下。《水 經》城陵山有侯景港。梁天監中僧寶誌為符書,云起 自汝蔡,迄于三湘,後侯景起于汝水之南,而敗于三 湘之浦,一名景侯浦,以其與瀟水合曰瀟湘,與蒸水 合曰蒸湘,與沅水合曰沅湘,三湘之得名以此。 按《岳州府志》,巴陵縣洞庭湖,在郡城西南。《禹貢》「九江 孔殷」,謂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會合于此,故名。 九江中,沅、澧、湘最大。
沅水部藝文一
编辑《浮沅賦 》明·張時徹
釋輈兮乘舲,肅徒兮戒旅。鼓榜兮擊汰,橫橈兮樹羽。 鯨鯢吼兮風颼飀,黿鼉鳴兮水搖曳。天冥冥兮白日 昏,雪飄飄兮雲之際。層崖豁以谽谺,削壁矗而贔屭。 洪流兮湯湯,白石兮齒齒。高樹折兮鳥亂啼,空谷震 兮沱岸徙。俄轉瀨兮若奔,忽赴曲兮彌駛。驟若驚飆, 赴若電熾。柁不及迴,笮不及繫。明濤觸石,應聲輒碎。 舟子愕兮色喪,僕夫慄兮神悸。于是祈宓妃,禱元帝。 禳天吳,詛屏翳,裂衣袽,施斧剞塗孔,罅椓齟齬。旋既 脗兮復離,乍將固兮忽弛。睇羲和之寢曜,懼陽侯之 繁祟。命舠舟以改載,泝明月而東逝。雖禍福之有定, 孰行險而不躓?
沅水部藝文二〈詩〉
编辑《沅江漁者 》唐·李群玉
倚棹汀洲沙日晚,江鮮野菜桃花飯。長歌一曲煙靄 深,歸去漁郎綠波遠。
沅江上晚晴 宋王庭珪
编辑急雨捎溪面,輕橈轉渡頭。寒鴉棲古木,晚日射危樓。 山帶黔巫遠,水還荊漢流。晴天思無限,細細數沙鷗。
夜坐聽沅江水聲 前人
编辑雨過風林生夜清,坐邀明月正關情。漁童酒醒莫吹 笛,要聽一江秋浪聲。
沅水驛二首 明何景明
编辑小驛孤城外,陰森草樹幽。晚涼憑水榭,秋雨坐江樓。 絕域鴻難到,空山客獨愁。夜深歸渡少,漁火照汀洲。
其二
「去國日以遠,登樓思故鄉。」雨來江氣白,日出市煙黃。 島嶼秋逾淨,軒窗晚更涼。憑高凝佇久,槐影下微陽。
沅江晚泊 王守仁
编辑「去時煙雨沅江暮,此日沅江暮雨歸。」水漫遠沙村市 改,泊依舊店主人非。草深廨宇無官住,花落僧房自 鳥啼。處處春光蕭索甚,正思荊棘掩岩扉。
沅水部選句
编辑唐王昌齡《龍標野宴》詩:「沅溪夏晚足涼風。」
《送吳十九往沅陵詩》:「沅江流水到辰陽,谿口逢君驛 路長。」
劉長卿《送劉萱之道州謁崔大夫》詩:「沅水悠悠湘水 春,臨岐南望一沾巾。」
戴叔倫《過玉沙三閭廟》詩:「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湘南即事》詩:「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唐李群玉《送客》詩:「沅水羅文海燕回。」
明吳希舜《登南嶽》詩:「沅湘秋水深,此意竟何有。」
沅水部紀事
编辑《戰國策》:「楚威王遣莊蹻泝沅水至且蘭,植牂牁繫船。 既滅夜郎,因改名牂牁。」
《後漢書西南夷傳》:「初,楚頃襄王時,遣將莊豪從沅水 伐夜郎,至且蘭,椓船于岸而步戰。」
《常德府志》:「司馬遷,龍門人。為漢太史令,足跡遍天下, 過衡岳,浮沅湘。」
《後漢書梁竦傳》:「竦弱冠能教授,後坐兄松事,與弟恭
俱徙九真。既徂南土,歷江湖,濟沅湘,感悼子胥、屈原以非辜沈身,乃作《悼騷賦》,繫元石而沈之。」《南蠻傳》:「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 夫相單程等㨿其險隘,大寇郡縣,遣武威將軍劉尚 發南郡、長沙、武陵兵萬餘人,乘船泝沅水入武谿擊 之。」
《晉書杜預傳》:「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也。以功進爵當 陽縣侯。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北無通路。 又巴丘湖沅湘之會,表裡山川,實為險固,荊蠻之所 恃也。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內瀉長江 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 孰識智名與勇功』?」
《廣西通志》:「馮俊字士彥,宜興人。明天順庚辰進士。成 化中,除湖廣辰沅兵備。鑿沅溪以通運道,作浮橋以 通往來,遷廣東布政。」
《辰州府志》:「隆慶五年,大水,淫雨浹旬,沅、㵲兩江暴漲, 官司文卷、民舍神祠盡沒,百姓皆移山上棲處。」
沅水部雜錄
编辑岳州府《新志》:安鄉縣東北四十里有鼎江渡。《岳陽風 土記》云:「澧水會沅然後入湖。」今澧、沅雖相通,然澧水 注于洞庭為澧口,沅水注于洞庭為鼎江口,歲月既 久,誤呼景港云爾。按:景港出安鄉東湖,北連石首,以 侯景得名。沅水會洞庭則在港南百里,安能北注于 港哉?若沅水稱鼎江口者,一謂橫房口,五瀦之一,乃 知前志之誤。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