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4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四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四十五卷目錄

 河南府部雜錄

職方典第四百四十五卷

河南府部雜錄 编辑

《水經注》:「河水又西,逕陝縣故城南。注又合一水,謂之 瀆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其水又西北,逕陝城西, 西北入於河。河北對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 「晉敗入大陽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 伐晉,自茅津濟,封崤尸而還」是也。東則咸陽,澗水注 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陝津注河。河南即陝城也。昔周 邵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 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 城,故焦國也。武王以封神農之後於此,王莽更名黃 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縣水百餘仞, 臨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帶河,水湧起,方數十丈,有物 居水中。父老云,『銅翁仲所投處』。」又云:「《石虎載經》,於此 沈沒。」二物並存,水所以湧,所未詳也。或云翁仲頭髻 常出,水之漲減,恆與水齊。晉軍當至,髻不復出,今唯 見水異耳。嗟嗟有聲,聲聞數里。按秦始皇二十一年, 長狄十二見於臨洮,長五丈餘,以為善祥。鑄金人十 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 狄,皆銘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 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李 斯書也。」故衛恒《敘篆》曰:「秦之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及 銅人銘皆斯書也。」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前,俗謂之翁 仲矣。地皇二年,王莽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 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鑴滅所夢銅人膺文,後董 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 可勝,至霸水西停之。」《漢晉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 之,石虎取置鄴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 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於是金狄滅除。」 以為鴻河巨瀆,故應不為細梗躓湍,長津碩浪,無宜 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濤波者,蓋《史記》所云「魏文 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獻帝東遷,自夕潛 渡,墜坑爭舟,舟指可掬,亦是處矣。

洛水又東北過河南縣南,注《周書》稱,「周公將致政,乃 作大邑成周於中土,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 天下之大湊。」《孝經援神契》曰:「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 之洛邑。」《竹書紀年》:「晉定公二十年,洛絕於周。魏襄王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注》:洛陽,周公所 營洛邑也。故《洛誥》曰:「我卜瀍水東,亦惟洛食。」其城方 七百二十丈,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天下之 湊,方六百里,因西為千里。《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晉合 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遷《自序》云:「太 史公留滯周南。摯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陽,漢高』」 祖始欲都之,感婁敬之言,不日而駕行矣。屬光武中 興,宸居洛邑,逮於魏晉,咸兩宅焉。故《魏略》曰:「漢火行 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 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

又東過偃師縣南。注緱氏原。《開山圖》謂之緱氏山也, 亦云仙者昇焉。言王子晉控鶴斯阜,靈王望而不得 近,舉手謝而去。其家得遺屣,俗亦謂之為撫父堆。堆 上有子晉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遠矣,莫能辨 之。劉向《仙傳》云:「世有簫管之聲焉。」

榖水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於洛。」注河南城西北。 穀水之右有石磧,磧南出為死穀,北出為湖溝。魏太 和七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溝 以通水,東西十里,決湖以注瀍水。穀水又逕河南王 城北,所謂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東周也。」何休曰: 「名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 「南縣,故郟鄏地也。京相璠曰:『郟,山名;鄏,地邑也。十年, 定鼎為王之東都,謂之新邑,是為王城。其城東南,名 曰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故謂是地為鼎中楚子伐 陸渾之戎,問鼎於此』。」《述征記》曰:「『穀、洛二水,本於王城 東北合流,所謂穀、洛𩰚也。今城之東南缺千步,世又 謂之穀洛𩰚處』。俱為非也。」余按史傳,周靈王之時,穀、 洛二水𩰚毀王宮,王將堨之。太子晉諫,王不聽,遺堰 三堤尚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人城郟,穆叔如周 賀。韋昭曰:「洛水在王城南,穀水在王城北,東入於瀍。 至靈王時,穀水盛出於王城西,而南流合於洛,兩水 相格,有似於𩰚而毀王城西南也。」潁容之著《春秋條 例》,言「西城、梁門枯水」處,世謂之「死穀」是也。始知緣生

行中,造次入關,經究故事,與實違矣。考王封周桓公
考證
於是為西周。及其孫惠公封少子於鞏,為東周,故有

東西之名矣。秦滅周,以為三川郡。項羽封申陽為河 南王。漢以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鄉。光武 都洛陽,以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穀水又東流,逕乾祭門北,子朝之亂,晉所開也。東至 千金堨,《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里有 千金堨。《洛陽記》曰:「千金堨,舊堰穀水,魏時更修此堰, 謂之千金堨。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 渠上立堨,堨之東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 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築此堨,更開溝』」渠。此水衡 渠上,其水,助其堅也,必經年歷世,是故部立石人以 記之云爾。蓋魏文帝修王張故績也。堨是都水使者 陳協所造也。《語林》曰:「陳協數進阮步兵酒,後晉文王 欲修九龍堰,阮舉協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銅龍 六枚,堰遂成。水歷堨東注,謂之千金渠。」逮於晉世,大 水暴注,溝瀆泄壞,又廣功焉。《石人》東脅下文云:「太始 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并瀑出,常流上三丈,蕩壞 二堨。五龍泄水,南注瀉下,加歲久漱齧,每澇即壞,歷 載消棄大功,今故為今堨。更於西開泄,名曰代龍渠」, 地形正平,誠得為泄至理,《千金》不與水勢激爭,無緣 當壞,由其卑下,水得輸上漱齧故也。今增高《千金》於 舊一丈四「尺,五龍自然必歷世無患。若五龍歲久復 壞,可轉於西更開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萬五千六 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工重人少, 到八年四月二十日畢代。」龍渠即九龍渠也。後張方 入洛,破千金堨,公私賴之。水積年,渠堨頹毀,石砌殆 盡,遺基見存。朝廷太和中,修復故堨。按《千金堨》「石人 西脅」下文云:若溝渠入疏深引水者,當於河南城北 石磧西,更開渠北出,使首孤立,故溝東下,因故易就, 磧堅便時,事業已訖,然後見之。加邊方多事,人力苦 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預修通之。若於 後當復興功者,宜就西磧。故書之于石,以遺後賢矣。 雖石磧淪敗,故跡可憑,準之于文北引渠,東合舊瀆。 舊瀆又東,晉惠帝造石渠於水上。按橋西門之南頰 文稱:「晉元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門,除 堅枋,更為函枋,立作覆枋,屋前後辟級,續石障,使南 北入岸,築治漱處,破石以為殺矣。」到三年三月十五 日畢。記并紀列門廣長深淺,於左右巷東西長七尺, 南北龍尾,廣十二丈,巷瀆口高三丈,謂之睪門橋。又 潘岳《西征賦》曰:「秣馬睪門」,即此處也。穀水又東,又結 石梁,跨水制城西梁也。穀水又東,左會金谷水,水出 大白原,東南流歷金谷,謂之金水。東南流,逕晉衛尉 卿石崇之故居也。石季倫《金谷詩集敘》曰:「余以元康 七年從太僕出為征鹵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界金谷」, 澗中有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草蔽翳。西北角築之, 謂之金墉城。魏文帝起層樓於東北隅,《晉宮閣名》曰 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為榭,故曰樓矣。皇居 創徙,宮極未就,止蹕于此,構宵榭于故臺,所謂臺以 停停也。南曰乾光門,夾建兩觀,觀下列朱桁於塹,以 為御路。東曰含春門,北有退門。城上西面列觀,五十 步一睥睨,屋臺置一鐘以和漏鼓。函北連廡,蔭墉北 廣榭,炎夏之日,大高歡常以避暑。為淥水池一所,在金 墉者也。榖水逕洛陽小城北,因阿舊城,憑結金墉,故 向地也。永嘉亂,結以為壘,號曰洛陽壘。故《洛陽記》曰: 「陵雲臺西有金市,金市北對洛陽壘者也。又東歷大 夏門下,故夏門也。」陸機《與弟書》云:「門有三層,高百尺, 魏明帝造。門內東側際城,有魏文帝所起景陽山,餘 基尚存。」孫盛《魏春秋》曰:「黃初元年,文帝愈崇宮殿,雕 飾觀閣,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色大石,于太行榖 城之山,起景陽山於芳林園,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 充其中。于是百役繁興。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以 下」,莫不展力。山之東,舊有九江。陸機《洛陽記》曰:「九江 直作員水,水中作員壇,三破之夾水得相《逕通賦》曰: 「濯龍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崖。」今也山則 塊阜獨立,江無復髣髴矣。渠水又東枝分,南入華林 園,歷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為之,以錙 石為口,工作精密,猶不變古,璨焉如新。又瑤華宮南 歷景陽山北,山在都亭堂上結方湖,湖中起御坐石 也。御坐前建蓬萊山,曲池接筵,飛沼拂席,南面射候, 夾席武峙。背山堂上,則石路崎嶇,巖嶂峻嶮,雲臺風 觀,纓巒帶阜。遊觀者升降耶閣,出入虹陛,望之狀鳧 沒鸞舉矣。其中引水飛睪,傾瀾瀑布,或枉渚聲溜,潺 潺不斷。竹柏蔭於層石,繡薄叢於泉側,微飆暫拂,則 芳溢于六空,又為神居矣。其水東注天淵池,池中有 魏文帝九花叢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纍之。今造釣臺 于其上。池南置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黃初 中所立也。其水自天淵池東出華林園,逕聽訟觀南, 故平望觀也。魏明帝常言:「獄,天下之命也。」每斷大獄, 恆幸觀聽之,以太和三年更從今名。觀西北接華林 隸簿,昔劉楨磨石處也。《文士傳》曰:「文帝之在東宮也, 宴諸文學,酒酣,命甄后拜坐,坐者咸伏,唯劉楨平仰觀之,太祖以為不敬,送徒隸簿。後太祖乘步牽車,乘 城降關。」本注關恐是閱字之譌簿作,諸徒咸敬,而楨獨坐,磨石 不動。太祖曰:「此非劉楨耶?石如何性?」楨曰:「石出荊山 元巖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內秉堅貞之志,雕之不增 文,磨之不加瑩,稟氣貞正,稟性自然。」太祖曰:「名豈虛 哉!」復為文學池水又東流於洛陽縣之南池,池即故 狄泉也。南北百十一步,東西七十步。皇甫謐曰:悼王 葬景王于翟泉。今洛「陽太倉中大冢是也。」《春秋?定公 元年》,晉魏獻子合諸侯之大夫於翟泉,始盟城周。班 固、服虔、皇甫謐咸言「翟泉在洛陽東北,周之墓地。」今 按周威烈王葬洛陽城內東北隅,景王塚在洛陽太 倉中,翟泉在兩塚之間,側廣莫門道,東建春門路,北 路即東宮街也。於洛陽為東北。後秦封呂不韋為洛 陽十萬戶侯,大其城,并得景王塚矣,是其墓地也。及 晉永嘉元年,洛陽東北步廣里地陷,有二鵝出,蒼色 者飛翔沖天,白色者止焉。陳留孝廉董養曰:「步廣,周 之狄泉,盟會之地。今色蒼,北象矣。其可盡言乎?」後五 年,劉曜、王彌入洛,帝居平陽。陸機《洛陽記》:步廣里在 洛陽城內宮東,是狄泉所在,不得於太倉「西南也。」京 相璠與裴司空彥季修《晉輿地圖》,作《春秋地名》,亦言: 「今太倉西南地水名狄泉。」又曰:「『舊說言狄泉本自在 洛陽,北,萇弘成周乃繞之』。杜預因其一證,必是狄泉, 而即實,非也。後遂為東宮池。」《晉中州記》曰:「惠帝為太 子,出聞蝦蟆聲,問人:『為是官蝦蟆,私蝦蟆?侍臣賈引 對曰:『在官地為官蝦蟆,在私地為私蝦蟆。令曰:『若官 蝦蟆,可給廩』』』。」先是,有讖云:「蝦蟆當貴。」昔晉朝收愍懷 太子於後池,即是池也。其一水自大夏門東逕宣武 觀,憑城結構,不更層墉,左右夾列步廊,參差翼跂,南 望天淵池,北矚宣武場。《竹林七賢論》曰:「王戎幼而清 秀,魏明帝于宣武場上為欄苞虎阱,使力士袒裼,迭 與之搏,縱」百姓觀之。戎年七歲,亦往觀焉。虎乘間薄 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亭然不動。 帝於門上見之,使問姓名而異之。場西故賈充宅地。 穀水又東,逕廣莫門北,漢之穀門也。北對芒阜,連嶺 修垣,苞㹅眾山。始自洛口,西踰平陰,悉芒龍也。《魏志》 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臺見孟津。侍中辛毗諫」曰:「若 九河溢湧,洪水為害,丘陵皆夷,何以禦之?」帝乃止。穀 水又東屈而逕建春門石橋下,即上東門也。阮嗣宗 《詠懷詩》曰:「步出上東門」者也。一曰上升門,晉曰建陽 門。《百官志》曰:洛陽十一門,候一人,六百石。《東觀漢記》 曰:郅惲為上東門候。光武嘗出,夜還,詔開門欲入,惲 不內。上令從門間識面,惲曰:「火明遼遠」,遂拒不開。由 是上益重之,亦袁本初挂節處也。橋首建兩石柱,橋 之右柱銘云:「陽嘉四年乙酉壬申,詔書以城下漕渠, 東通河、濟,南引江淮,方貢委輸,所由而至。使中謁者 魏郡清淵馬憲監作石橋梁柱,敦敕工匠,盡要妙之 巧,攢立重石,纍高周距,橋工路博,流通萬里」云云。河 南尹邳崇丞渤海重合雙福水曹掾中牟任防、史 王蔭,史趙興,將作吏睢陽申翔、道橋掾成睪卑國、洛 陽令江雙、丞平陽降監掾王騰之、主石作左北平山 仲。三月起作,八月畢成。其水依柱文,自樂里道屈而 東,出陽渠。昔陸機為成都王穎入洛,敗北而返。水南 即馬市也。舊洛陽有三市,斯其一也,嵇叔夜為司馬 昭所害處也。北則白社故里也。昔孫子荊會董威輦 于白社,謂此矣。以同載為榮,故有《威輦圖》。又東逕馬 市石橋,橋南有二石柱,並無文刻也。漢司空漁陽王 梁之為河南也,將引穀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 故以坐免。後張純堰洛而通漕,洛中公私懷瞻。是渠 今引穀水,蓋純之創也。按陸機《洛陽記》、劉澄之《永初 記》言城之西面有陽渠,周公制之也。昔周遷殷民於 洛邑,城隍偪狹,卑陋之所耳。晉故城成周以居敬王, 秦又廣之以封不韋。以是推之,非專周公可知矣。亦 謂之九曲瀆。故《河南十二縣簿》云:「九曲瀆在河南鞏 縣西,西至洛陽。」又按傅暢《晉書》云:「都水使者陳良鑿 運渠,從洛口入,注九曲,至東陽門。」是以阮嗣宗《詠懷 詩》所謂「朝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岑」,又言「遙遙九曲間, 徘徊欲何之」者也。陽渠水南暨閶闔門,漢之上西門 者也。《漢宮記》曰:「上西門所以不純白者,漢家厄於戌, 故以丹鏤之。」太和遷都,徙門南側,其水北乘高渠,枝 分上下,歷故石橋東入城,逕望先寺中有碑,碑側法 子丹碑作龍矩勢,「於今作則佳,方古猶劣。」渠水又東 歷故金市南,直千秋門右宮門也。又枝流入石逗,伏 流注靈芝九龍池。魏太和中,皇都遷洛陽,經構宮極, 修理街渠,務窮隱,發石視之,嘗無毀壞。又石工細密, 非今之所擬,亦奇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 秋門南流,逕神虎門下,東對雲龍門二水。衡栿之上, 皆列雲龍風虎之狀,以火齊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 景斜輝,霜文翠照,陸離眩目。又南逕通門、掖門西,又 南流東轉逕閶闔門南。案《禮》,「王有五門,謂皋門、庫門、 雉門、應門、路門。路門一曰畢門,一曰虎門也。」魏明帝

上法太極,于洛陽南宮起太極殿于漢崇德殿之故
考證
處,改雉門為閶闔門。昔在漢世,洛陽宮殿門題多是

大篆,言是蔡邕諸子。自董卓焚宮殿,魏太祖平荊州, 漢吏部尚書安定梁孟皇善師宜官八分體,求以贖 死。太祖善其法,常仰繫帳中,愛翫之,以為勝。宜官北 宮牓題,咸是鵠筆。南宮既建,明帝令侍中京兆韋誕 以篆書之。皇都遷洛,始令中書含人沈舍馨以隸書 書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節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今諸桁牓題,皆是式書。《周官》,太宰以正月懸治法於 象魏。《廣雅》曰:闕謂之象魏。《風俗通》曰:魯昭公設兩觀 於門,是謂之闕。從門,厥聲。《爾雅》曰:「觀謂之闕。」《說文》曰: 「闕,門觀也。」《漢官典職》曰:偃師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 闕,其上鬱然與天連。是明峻極矣。洛陽故宮名,有朱 雀闕、白虎闕、蒼龍闕。北闕,南宮闕也。《東觀漢記》曰:「更 始發洛陽,李松奉引車馬奔觸北闕鐵柱門,二馬皆 死。」即斯闕也。《白虎通》曰:「門必有闕者何?闕者,所以飾 門,別尊卑也。」今閶闔門外,夾建巨闕,以應天宿,雖不 如禮,猶象魏之上,而加復思以易觀矣。《廣雅》曰:「復思 謂之屏。」《釋名》曰:「屏,自障屏也。罦思在門外罦」,復也。臣 將入言事于此,復,重思之也。漢末兵起,壞園陵,罦思 曰:「無使民復思漢也。」故《鹽鐵論》曰:「垣闕罦思,言樹屏 隅角所架也。」穎容又曰:「闕者,上有所失,下得書之于 闕,所以求論譽于人,故謂之闕矣。」今闕前水南道右 置登聞鼓,以納諫也。昔黃帝立明堂之議,堯有衢室 之問,舜有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訊,湯有總街之誹, 武王有靈臺之復,皆所以廣設過誤之備也。渠水又 枝分夾路,南逕出太尉、司徒兩坊間,謂之銅駝街。舊 魏明帝置銅駝諸獸於閶闔南街。陸機云:「駝高九尺, 即出太尉坊者也。」水西有永寧寺,熙平中始創也。作 九層浮圖。浮圖下基方一十四丈,自金露柈下至地 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級,而又高廣之。雖二京之盛, 五都之富,利剎靈圖,未有若斯之構。按《釋法顯行傳》, 「西國有爵離浮圖,其高與此相狀,東都、西域俱為莊 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經始之日,於寺院西南隅得 爽窟室,下入地可丈許,地壁悉壘方石砌之,石作細 密,都無所毀,其石悉入法用,自非曹爽庸匠,亦難復 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生此豚犢」,信矣。渠左是魏、晉 故廟地,今悉民居,無復遺墉也。渠水又西,歷廟社之 間,南注南渠,廟社各以物色辨方。《周禮》廟及路寢,皆 如明堂,而有燕寢焉。唯祧廟別無,後代,通為一廟,列 正室於下,無復燕寢之制。《禮》,天子建國,左廟右社,以 石為主,祭則希冕。今多王公攝事,王者不親拜焉。咸 陵元年,洛陽大風,帝社樹折,青氣屬天元王東渡魏, 社代昌矣。渠水自銅駝街東,逕司馬門南,魏明帝始 築闕崩,壓死數百人,遂不復築,故無闕。門南屏中,舊 有置銅翁仲處。金狄既淪,故處亦褫,唯壞石存焉。自 此南直宣陽門,經緯通達,皆列馳道,往來之禁,一同 兩漢。曹子建嘗行御街,犯門禁,以此見薄。渠水又東 逕杜元凱所謂狄泉北,今無水,坎方九丈六尺,深二 丈餘,似是人功,而不類於泉陂。是驗非之一證也。又 皇甫謐《帝王世紀》云:「王室定,遂徙居成周,小不受王 都,故壞翟泉而廣之。泉源既塞,明無故處。」是驗非之 二證也。杜預言翟泉在太倉西南,既言西南,於雒陽 不「得為東北」,是驗非之三證也。稽之地說,事幾明矣, 不得為翟泉也。渠水歷司空府前,逕太倉南,東出陽 門石橋,下注陽渠。穀水逕閶闔而南土山東,水西三 里有坂,坂上有土山,漢大將軍梁冀所成,築土為山, 植林成苑。張璠《漢記》曰:「山多峭坂,以象二崤,積金玉, 採捕禽獸,以充其中。有人殺苑兔者,迭」相尋逐,死者 十三人。南出逕西陽門,舊漢氏之西明門也,亦曰雍 門矣。舊門在南,太和中以故門卯出,故徙是門。東對 東陽門。穀水又南,逕白馬寺東,是漢明帝夢見大人, 金色,項佩白光。以問群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名曰佛, 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發使天竺,寫致經像, 始以榆欓盛經,白馬負圖,表之中夏,故以白馬為寺, 名此。榆欓後移在城內愍懷太子浮圖中,近世復遷 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輪東轉,創自此矣。穀水又南,逕 平樂觀東。李尤《平樂觀賦》曰:「乃設平樂之顯觀,章祕 偉之奇珍。」《華嶠漢書》曰:「靈帝於平樂觀下起大壇,上 建十二重五采華蓋,高十丈。壇東北為小壇,復建九 重華蓋」,高九丈,列奇兵騎士數萬人,天子住大蓋下。 禮畢,天子躬擐甲,稱無上將軍,行陣三匝而還,設祕 戲以示遠人。故《東京賦》曰:「其西則有平樂都場,示遠 之觀。龍雀蟠蜿,天馬半漢。」應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 氣,古人以良金鑄其形。」明帝永平五年,長安迎取飛 廉并銅馬,置上西門外平樂觀。今於上西門「外無他 基觀,惟西明門外獨有此臺,巍然廣秀,疑即平樂觀 也。」又言「皇女稚殤,埋於臺側,故復名之曰皇女臺。」《晉 灼》曰:「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董卓銷為 金,用銅馬,徙於建始殿東階下。北軍喪亂,此象遂淪。」 穀水又南達西門,門故廣陽門也。門左枝渠,東派入 城,逕木社前,又東逕太廟南,又東於青陽門右,下注陽渠。穀水又南,東屈逕津陽門南,故津陽門也。昔洛 水泛泆,漂落害者眾,津陽城門校將築以遏水,諫議 大夫陳宜止之曰:「王遵臣也,水絕其足,朝廷中興,必 不入矣。」水乃造門而退。穀水又東,逕宣陽門南,故苑 門也。皇都遷洛,移置於此,對閶闔門,南直洛水浮桁。 故《東京賦》曰:「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者也。夫洛陽考之 中土,卜唯洛食,實為神也。門左即洛陽池處也。池東, 舊平城門所在矣。今塞北對南陽南宮,故蔡邕曰:平 城門,正陽之門,與宮連屬,郊祀法駕所由從出,門之 最尊者。洛陽諸宮,名曰南宮,有謻臺、臨照臺。《東京賦》 曰:「其南則有謻門曲榭,依阻城洫。」注云:「謻門,冰室」門 也。阻,依也。洫,城下池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為道。故 《說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矣。謻門即宣 陽門也。門內有宣陽冰室。《周禮》有冰,人日在北陸而 藏之,西陸朝覿而出之。冰室舊在宣陽門內,故得是 名。門既壅塞,冰室又罷,穀水又逕,靈臺北望雲物也。 漢光武所築,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嘗宴於此臺,得 走鼠於臺上。」亦諫議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倫少子 也。以清正,洛陽無主人,鄉里無田宅,寄止靈臺,或十 日不炊。司隸校尉南陽左雄、尚書廬江朱孟興等,故 孝廉功曹,各致禮餉,並辭不受。永建中卒。穀水又東 逕平昌門南,故平門也。又逕明堂北,漢光武中元元 年立。尋其基構,上圓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 令章句》同之,故引水於其下為璧雍也。穀水又東,逕 開陽門南。《晉宮閣名》曰:「故建陽門也。」《漢官儀》曰:「開陽 門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來在樓上,瑯琊開陽縣 上言:南城門一柱飛去。光武皇帝使來識視,良是。遂 豎傳之,刻記年月日以名焉。」何湯、仲弓嘗為門候,上 微行夜還,湯閉門不內。朝廷嘉之。又東逕國子太學 石經北。《周禮》有國學教成均之法。《學記》曰:「古者家有 塾,黨有庠,遂有序。國有學,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 后氏之東序。西序,殷人之左學,周人之東膠。虞庠。」《王 制》云:「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故有太學、小學, 教國之子弟焉,謂之國子。漢魏以來,置太學於國子 堂東。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於太學 講堂前,悉在東側。蔡邕以嘉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將 堂谿典、光祿大夫磾、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等, 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 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及 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矣。今碑上悉銘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 三字石經,古文出於黃帝之世,倉頡本鳥跡為字,取 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義焉。自秦用篆書,焚燒先 典,古文絕矣。魯恭王得《孔子宅書》,不知有古文,謂之 「科斗書」,蓋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於周 宣之時,史籀創著。平王東遷,文字乖錯。秦之李斯及 胡毋敬有改籕書謂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許 氏《字說》專釋於篆,而不本古文,言古隸之書起于秦 代,而篆字文繁蕪會劇者,故用隸人之省,謂之隸書。 或云即程邈于雲陽增損者。是言隸者,篆捷也。孫暢 之嘗見青州刺史傅弘什說,臨淄人發古塚得銅棺, 前和外隱為「隸」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唯 三字是古隸同。今書證知隸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 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法,樹之于堂西, 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千八枚,廣三 十丈。魏文帝又刊《典論》六碑,附於其次。陸機言:「《太學 贊》別一碑,在講堂西,下列石」《龜碑》,載蔡邕、韓說、高堂 谿等名。《太學弟子贊》復一碑,在外門中,今二碑並無 《石經》東有一碑,是漢順帝陽嘉八年立,碑文云:建武 二十七年造太學,年積毀壞。永建六年九月詔書修 太學,刻石記年用工作徒十一萬二千人,陽嘉九年 八月作畢。南面刻頌,表裏鏤字,猶存不破。漢石經北 有晉《辟雍行禮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 不同,物不停故石經淪缺,存半毀幾。駕言永久,諒用 憮焉。考古有三雍之文,今靈臺、太學,並無辟雍處。晉 永嘉中,王彌、劉曜入洛,焚毀二學,尚髣髴前基矣。穀 水于城東南隅枝分北注,逕清陽門東,故清明門也, 亦曰稅門也,亦曰芒門。又北逕東陽門東,故有東門 也。又北逕故大倉西,《洛陽地記》曰:「大城東有大倉,倉 下運船,常有千計」,即是處也。又北入洛陽溝。穀水又 東,左迤為池,又東右出為方湖,東西一百九十步,南 北七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穀水又東南轉屈而 東注,謂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穀水又東,注鴻 池陂。《百官志》曰:「鴻池,池名也,在洛」陽東二十里。丞一 人,二百石。池東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 中又有東西橫塘,水溜逕通。故李尤《鴻池陂銘》曰:「鴻 澤之陂,聖王所規,開水東注,出自城池也。」其水又東, 左合七里澗。《晉後略》曰:「成都王使吳人陸機為前鋒 都督,伐京師,輕進為治軍所處,大敗于鹿苑,人相登 躡,死于塹中。及七」里澗,澗為之滿,即是澗也。澗有石

梁,即旅人橋也。昔孫登不欲久居洛陽,知楊氏榮不
考證
保終思欲遯跡林鄉,隱淪忘死。楊駿埋之于此橋之

東,駿後尋亡矣。《搜神記》曰:「太康末,京洛始為《折楊》之 歌,有兵革辛苦之辭。駿後被誅,太后幽死,《折楊》為之 應也。」凡是數橋,皆纍石為之,亦高壯矣,制作甚佳,雖 以時往損功,而不廢行旅。朱超石《與兄書》云:「橋去洛 陽宮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員以通水,可受大舫過也。」 奇制作,題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 萬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橋經破落,復更修補,今無 復文字。」陽渠水又東流,逕漢廣野君酈食其廟南,廟 在北山上,成公綏所謂偃師西山也。山上舊基尚存。 廟宇東面,門有兩石人對倚,北石人胸前銘「云門亭 長石人」西有二石闕,雖經頹毀,猶高丈餘,闕西即廟 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剝缺,不復可識。子安仰澄芬 于萬古,讚清徽于廟像,文字厥集矣。陽渠又東,逕亳、 殷南,昔盤庚所遷,改商曰殷,此始也。班固曰:尸鄉,故 殷湯所都者也,故亦曰「湯亭。薛瓚《漢書注》、皇甫謐《帝 王世紀》並以為非,以為帝嚳都矣。《晉太康地理記》並 言田橫死于是亭,故改曰尸鄉」,非也。余按司馬彪《郡 國志》,以為春秋之尸氏也。其澤野負原夾郭,多墳隴 焉。即陸士衡會王輔嗣處也。袁氏王、陸詩敘「機初入 洛,次河南之偃師,時,忽結陰望道左右民居者,因往 退宿,見」一少年,姿神端遠,與機言元機服其能,而無 以酬折。前至一辯文,機題緯古今,綜檢名實,此少年 不甚欣解,將曉去,稅駕逆旅,嫗曰:「君何宿而來,自東 數十里無村落,上有山陽王家墓。」機乃怪悵,還睇昨 路,空野昏霾,雲攢蔽日,知所遇者審王弼也。此山即 祝雞翁之故居也。《搜神記》曰:「雞翁者,洛陽人」也,居尸 鄉北山下,養雞百年餘,雞至千餘頭,皆有名字。欲取 呼之名,則種別而至。後之吳山,莫知所去。穀水又東, 逕偃師城南。皇甫謐曰:「帝嚳作都干亳,偃師是也。」王 莽之所謂師氏者也。穀水又東流注于洛水矣。 《雲仙雜記》:洛陽人家,正旦造絲雞葛燕粉荔枝。正月 十五日造火蛾兒,食玉梁糕,寒食裝萬花輿,煮楊花 粥。端午,術羹、艾酒,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辟瘟扇,乞 巧,使蜘蛛結萬字,造明星酒,裝同心膾。重九,迎涼,脯 羊肝餅,佩癭木符。冬至,煎餳綵珠,戴一陽巾。除夜,銅 刀刻門,埋小兒硯,點水盆燈。臘日,造脂花餤。

洛陽梨花時,人多攜酒其下,曰:「為梨花洗妝,或至買 樹。」

《談苑》:藝祖載誕,營中三日,香人莫不驚異。至今洛中 人呼應天禪院為「香孩兒營。」

《墨莊漫錄》:陝州大河南岸有物如鐵石狀,謂之「鐵牛。」 舊有祠宇,唐末封號「順正廟。」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祀 汾陰,幸其廟,作《鐵牛詩》。

《畫墁錄:禹貢》曰:「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峽,府三門」是也。 絕河流若巖牆然,鑿為三門,河經其中,東洋如小城 狀,即析城也。禹廟在西潬,有寺,下望砥柱上百步屹 然,中流高數百丈,銘勒其上,但取稍平處或險處,互 布昌一峰之間,其字方可尺餘。魏公撰文正字,薛純 稷之子也。每欲印榻,伺天氣晴明,先維舟砥下,下梯 而陞上,數日不可竟。俯視洪流,足酸目眩,用是難得 真本。元符中,大水壞三門,一夕寺廟皆失,略無孑遺, 銘亦失數十字。

唐家二百八十餘年,河決二,穀、洛城歲為患,攘天津, 浸宮闕,墊城郭不已。本朝無五年不河決,而穀、洛之 患殊稀。洛中耆舊言:「伊、洛水六十年一泛濫,自祥符 至熙寧中,自福善坡以北,率被昏墊,公私蕩沒。富公、 晏夫人尚無恙也,倉卒以浴桶濟之而沈,水退死者 眾多,婦人簪珥皆失,多有脫腕之苦。城下惟福善坡」 不及城外,惟長夏門不及洛中,故有語云:「長夏門外 有莊,福善坡頭有宅。」平日但知以其形勢耳,至此乃 知水讖不苟云。

《鄰幾雜志》:洛陽北有山泉,即湯所禱桑林之地有廟, 即太乙之祠,俗號為聖王。近因旱,中使請禱得雨,乃 奏請封為清淵侯。失于檢詳地志,致此謬。

《聞見前錄洛中形勢》,郟鄏山在西,邙山在北,成皋在 東,以接嵩闕。塞直其南,屬女几,連荊、華,至終南山。洛 水來自西,南,伊水來自南,右澗水,左瀍水。隋文帝登 邙山,對闕塞而歎曰:「真天闕也,今之洛城也。」周公所 卜,在其西北,郟、鄏二山相屬,定鼎於郟鄏是也。前臨 澗、洛二水,故曰穀洛𩰚,將毀王宮也。《洛誥》曰:我又卜 「瀍水東,亦惟洛食。」東漢洛陽是也。今在洛城之東十 八里,跨洛水前,直轘轅,北屬邙山,極平遠。西晉、後魏 皆都焉。晉又築金墉城在其西北,其山川秀潤有餘, 形勢雄壯,差不逮長安。

《太平御覽洛陽地圖》曰:「鞏在洛水之間,鞏,固也,言四 面有山,可以鞏固也。」

陸機《洛陽記》曰:洛陽有銅駝街,漢鑄銅駝二枚,在宮 南西,會道相對。俗語曰:「金馬門外集眾賢,銅駝陌上 集少年。」

《水經》曰:「伊水東北過伊闕,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如闕,伊水歷其間,謂之伊闕。」

《十道志》曰:「壽安縣,漢宜陽縣也。」

陝州,陝郡。《禹貢》豫州之域。周為二伯,分陝之地,即古 虢國地。戰國時屬韓。秦併天下,屬三川郡。《史記》曰:「周 成王時,召公為三公,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 周公主之。」

虢州,弘農郡。《禹貢》豫州之域。春秋為虢地。七國時,秦、 韓之境。秦併天下,為山川郡。漢元鼎中,置弘農郡。 戴延之《西征記》曰:「函者,道形如函也。」孫卿子曰:「秦有 松柏之塞」是也。

《帝皇世紀》曰:「虢有三焉:周興,封虢仲於西虢,此其地 也。封虢叔於東虢,即成皋是也。」今陜郡平陸縣是北 虢。

《郡國縣道記》曰:「盧氏,西虢之別也。」

《遁甲開山圖》曰:「盧氏山,宜五穀,可以避水災」,因山以 名縣。

《讀史訂疑》:靈寶之西,函谷之東,有澗直下黃河,曰弘 農澗。《大明一統志》載之,云:「宋避英宗諱,改為鴻蘆澗。」 余竊疑宋為太祖父,諱弘殷耳,何必並農字改之?英 宗初名及後更名,俱不犯二字,以為英宗者尢誤也。 後閱王得臣《麈史》,始知其大謬。不然,得臣曾修《陝志》 云:「靈寶之西,有澗曰洪溜。」不知其名之因也。比見《水 經》云:縣有鴻臚圍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謂斯川為鴻 臚澗。於是知洪溜語之訛也。灑然始悟當時俗名是 洪溜,原非弘農,所謂鴻臚者,即得臣援證《水經》修志 時改之耳。彼自云鴻臚,非云鴻蘆也。得臣政和時年 八十,所著書正當英宗前後,何嘗有避諱之說乎?蓋 陝州古名弘農,而是澗先名洪溜,後名鴻臚,其聲近 於弘農。措大強解事,遂以意傅會其說,以為復古而 名之事,固有雅而非真者。予故拈出之,以雪斯澗之 誤名。今靈寶人亦順呼為「弘農」,無有知其非者,仍當 稱「鴻臚」為是,不然,稱「洪溜」猶是宋以前語也。

《河南府志紀才》:「燧人氏四佐,曰明由、曰必育、曰成博, 曰隕丘。」按陶潛《集聖賢群輔錄》:「燧人四佐,燧人出天, 四佐出洛。」宋均曰:「出天,天所生也;出洛,地所生也。明 由,曉升級,謂等差,政所先後也。必育受稅俗,謂受賦 稅所宜施為也。成博受古諸,謂古諸侯職等也。隕丘 受延嬉嬉,興也,主授此錄也。」寓洛陽盟人李氏根曰: 「圖《書》之前,有燧人四佐焉,史書其名而未言所產,至 晉陶潛氏始標宋均之言,曰『四佐出洛,且各註所職 某事』。」竊謂靖節好古博學,其言必有所據,且四佐所 職犁然,六卿之事,古相業實從此啟。今史乘雖未載, 而河洛人物之首,舍四佐其誰?

周仲山甫洛人吉甫作詩美之曰:「保茲天子生仲山 甫。」又曰:「袞職有闕仲山甫補之。」

晉劉宏字終嘏,兄粹字純嘏,弟演字沖嘏,並在中朝。 世人語曰:「洛中有三嘏焉。」

唐燕公張說自中書舍人拜工部侍郎,子均自中書 舍人拜禮部侍郎,孫濛自中書舍人拜禮部侍郎,時 人謂「三代同遷。」

宋歐陽永叔、張堯夫、尹師魯、楊子聰、梅聖俞、張大素、 王幾道,時人謂「洛中七友。」

呂蒙正字聖功,諡文穆;呂夷簡字坦夫,諡文靖;呂公 著字晦叔,諡正獻。《揮麈錄》曰:「呂文穆相太宗,猶子文 靖參真宗政事,相仁宗。文靖子惠穆為英宗樞副,為 仁宗樞使;次子正獻為神宗知樞相。哲宗正獻孫舜 徒為太上皇右丞相,繼執七朝政,真盛事也。時人謂 『三世宰相』。」

呂晦叔、《司馬君實》居洛號「二龍。」

呂文靖公夷簡,子公弼、公著、公亮、公儒,俱為翰長。 西洛有五相宅,嘗有詩相賡和,乃文潞公、富相、王相 二張相也。伊洛山水之秀,士風之厚,自昔卿相間出, 故語云:「吾鄉有宰相坊,侍郎里。」

《九老會序》曰:「洛陽遺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甄權 年一百三歲,拜朝散大夫,賜几杖。太宗貞觀中,常幸 其家。」

邵伯溫言,洛陽有老人曰黨翁者,賣藥洛水南,行步 甚快。自言五代清泰中,嘗為兵經事柴世宗有《放停 公帖》可驗,其衣服猶唐裝也,有妻無子,有問以前事 者,皆不答。元豐中,不知所在,計其壽,當一百八十餘 歲。

明劉澤演,號嵩門。曾任靜寧知州,壽至一百歲,有司 扁之,為「中州人瑞」焉。

晉金谷會金谷園二十四友,首潘岳,次石崇、左思、陸 機、陸雲、郭彰、劉琨、歐陽建、杜斌、王粹、鄒捷、崔基、劉環、 周恢、陳《劉訥》《繆徵》、摯虞、諸葛詮和、郁牽秀、許猛、劉 與、杜育,皆一時才俊。

《唐香山會》。白居易曰:「會昌五年月日,胡杲等之賢,皆 多年壽,予亦次焉。」予敝居履道坊,合尚齒之會,七老 相顧,既醉且歡。靜而思之,此會希有。各賦七言一章 以記之。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亦來斯會。續命貫姓名年齒,寫形附於圖右。又有侍祕書 狄兼謨、河南尹盧貞,以年未及七十歲與會,而不及 「列。前懷州司馬安定胡杲年八十九。衛尉卿致仕馮 翌吉旼年八十八。前磁州刺史廣平劉真年八十七。 前龍武軍長史滎陽鄭據年八十五。前侍御史內供 奉官范陽盧直年八十二。前永州刺史清河張渾年 七十七。刑部尚書致仕白居易年七十四。會中後入 遺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禪僧如」滿年九十五, 宋耆英會元豐五年,富韓公弼七十九,文潞公彥博 七十七,席司封汝言七十七,王安之尚恭七十六,趙 南正丙七十五,劉伯壽几七十五,馮肅之行己七十 五,楚正敘建中七十二,王不疑謹言七十二,張昌言 問七十,張景先壽七十,王公拱辰七十,司馬溫公光 未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狄兼謨故事,請與會。 《明澹逸會》舉於萬曆中年,與會者十一人:侍郎王柱 峰正國,參正劉後峰衍祚,尚書沈對泉應時,副使劉 西塘贄,都給事中謝岷陽江,侍郎董李村堯封,都御 史吳兩室三樂,僉事戴龍州冕,知府方古田時學、呂 文田孔良。按此會祇存職名,其詩文皆不傳也。 「惇誼會」,朱嵩野所舉之會,原名「敦誼」,此會從心不從 文,有深意存焉者也。生不考信非誼,後不講世非誼; 有善不勸,有過不規非誼。群公于此,良有苦心,所以 會自從心始也。與會諸公:侍郎王柱峰正國,年六十 九歲,副使劉西塘贄,年六十八歲,參政劉後峰衍祚, 年七十一歲,知府楊沚泉士廉,侍郎董李村堯封,年 六十四歲;知縣王同野職,年六十歲;主事史善言,山 人胡竺西懷玉,年四十七歲。

初服會,會名「初服」,取以終成始之義,皆少時同几硯 與舊遊友也,或以事歸,或以家居,得白首相攜,以樂 餘年,真所謂全始而完終者也,遂以命名。訓導許巽 庵夢兆七十四歲,教諭徐惠川大吉七十二歲,副使 劉西塘贄六十八歲,知州陳霽山銓六十三歲,知縣 王同野職六十三歲,解元劉臨谷慎五十三歲,山人 胡竺西懷玉,四十七歲詩僧,有「《懷玉集》若干卷」,行於 世。

《崇雅會》,坦然居士劉公衍祚,舉於萬曆三十一年,與 會者十有二人:參政劉後峰,衍祚年九十四歲,通判 周心伊自任,知縣王同野職,推官董龍陽繼祖,主事 李敬庵贄,知州劉嵩門澤演,知縣張洪川其化,知縣 陳時鳴東皋,主事孫子源瀾,通判李德仲希閔,知州 張龍河獻圖,郎中王瑞白金星。

《八耆會》。有洛八耆,蚤以文武之材並用於時,今老矣, 倦於勤,先後言旋,惜茲暮景,不能以無樂,於是乎有 會。題曰《八耆會》。茲會也,有故者不入,志異者不入,仕 者不入,幼者不入,耆而已矣。都指揮僉事詹揀之椿, 年七十有六。戶部員外郎李叔重天倫,年七十五。戶 部尚書孫文宿應奎,年七十三。四川保寧府同知于 子野淳,年七十二。中書舍人劉汝思成學,年六十七。 霍丘縣知縣李季勉天成,年六十四。兵部尚書王維 賢邦瑞,年六十四。山西按察司僉事戴汝材楩,年六 十八。王邦瑞有記。

《紀物雷琴》洛陽董氏畜雷琴一,中題云:「山虛水深,萬 籟蕭蕭。古人無蹤,惟石」壯其聲也。其外漆下隱 有朱書云:「洛水多清幽,崧高有白雲。聖朝容隱逸,時 得詠《南薰》。」

《伽藍記》曰:魏白馬寺有大榴,京師語曰:「白馬甜榴,一 石直牛。」

白馬寺浮圖前葡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 類於棗,味殊美,冠於中京。至熟時,帝取之,或賜宮人, 宮人轉遺親識,以為奇異,得者不肯輒食,乃歷數家。 魏百果園中有仙人棗,長五寸,核細如鍼,霜降乃熟, 食之甚美,俗傳出崑崙山。一曰「西王母棗。」

勸學里內,周國有園,珍果出焉。有含消梨,重十觔,從 根著地,盡化為水。

「白馬寺柰」,實重七觔。

洛陽北邙張公夏梨,海內唯有一樹大谷梨,潘岳賦 云:「張公大谷之梨。」《洛都賦》曰:「梨則大谷,冬紫秋黃。」 魏華林園,景陽山南有百果園,果列作林,林各有堂。 有仙人桃,其色赤,表裏照徹,得霜即熟。亦出崑崙山, 亦曰西王母桃。

韋述《兩京記》曰:東都嘉慶坊有李,其實甘鮮,故稱「嘉 慶李。」

李德裕《平泉莊》有「剡溪之紅桂、鍾山之月桂、曲阿之 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紅桂、東陽之牡桂。」 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云獨秀。陳侍御因訪剡浮樵 客,得數株,移植郊園。眾芳色沮,乃知敬善所有,徒得 嘉名。

李德裕《金松賦序》云:「廣陵東南有顏太師猶子舊宅, 其地則孔北海故臺。余晚春游眺,忽睹奇木,枝似檉 松,葉如瞿麥。迫而察之,則翠葉金實,燦然有光。訪其 名曰『金松』」,訊其所來,曰:「得於天台。」乃就主人求得一本,列於平泉。

平泉莊有珠子柏,實如珠子,聯生葉上,香聞數十步。 李德裕有《柳柏賦》,謂其「風姿濯濯,宛若荑楊,而冒霜 挺雪,四時不改。」

平泉莊有雁翅檜、婆娑羅樹。《河洛記》曰:「洛陽北邙山 有古樗樹,不知其來早晚。婆娑,周迴四五畝,與伊闕 正南相當。越公等建都城之日,據此樹為南北定准, 嫌樗木名惡,號曰婆娑羅樹。」

平泉莊有蓮房玉蕊,每跗萼之上,上分五朵,而實同 其一房也。

《贊皇公平泉莊》,其水物之美者,有「白蘋洲」之「重臺蓮」, 「芙蓉湖」之白蓮,茅山東溪之芳蓀。

咸寧四年,立芳蔬園於金鏞城東,多種異菜。有菜名 曰「芸芝」,類有三種,紫色者最繁,味辛,其枝爛熳,春夏 葉密,秋蕊冬馥,其實若珠,五色隨時而盛。其色紫為 上蔬,其味辛;色黃為中蔬,其味甘;色青為下蔬,其味 鹹。常以三蔬充御膳。其葉可以資飲食,以供宗廟祭 祀,亦止人渴飢。宮人採帶其莖葉者,氣歷日不歇。 龍門龕在府城南三十里,兩山對峙,東曰香山,西曰 龍門。石壁峭立,伊水中出,又名「伊闕。」壁間鑿石龕石 佛,大小千數,皆後魏及唐時所鑿。中有極大者三龕, 唐魏王泰為長孫皇后所造,岑文本有記。

楚坑,在新安縣西南,項羽詐坑秦降卒處。

土剎在永寧縣西北,古蒯關之塞,垣後為鎮。

鐵人在陝州治內。《史記》:「秦始皇鑄金人十二,董卓毀 其九為錢,所存者三。石勒取置鄴,苻堅又徙之,未至 而亂其一,百姓推入河中。」今鼓樓下二人,或其所遺 者。

鐵牛在陜州城外黃河中。首在河南,尾在河北,世傳 禹鑄以鎮河患。有廟。

《石柱》,在陝州,世傳為召公所立。

「藥爐」,在陝州開花寺,世傳為老君煉藥處。

《古柏》在陝州儒學東,世傳為「三皇廟中物。其大合抱, 高八十尺,盤折下垂,枝幹交錯,宛如雲龍,信一奇觀 也。」

稠桑在靈寶縣西二十里,古桃林也。《春秋》「虢公敗戎 於桑田」,即此。

紀疑亳城,舊志:亳城在歸德府東南四十里,為契父 帝嚳所居,蓋相傳者之誤。《立政》曰:「商有三亳,解者曰: 『一在洛州偃師縣西十里,帝嚳都此,是曰西亳;一在 宋州穀熟縣西南三十五里,湯都此,是曰南亳。其地 與葛伯為鄰,今寧陵之葛鄉,即其國也。一在宋州北 五十里大蒙城,湯受命之處,是曰北亳』。」今據鄭元、孔 安國及《括地志》俱稱湯自商丘而遷。蓋自南亳而徙 西亳,《書》所謂「從先王居」是已。至於盤庚渡河南遷,則 又帝嚳之故都也,故曰「商之三都。」「亳」俱當以「偃師」為 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