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1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十四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四

  西安府古蹟考五

職方典第五百十四卷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四 编辑

西安府古蹟考五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耀州

三原故城 ,在州北三里。隋開皇時築。今城址存。

青白城 ,麴允救北地時兵次于此城,當在州南境,今不知其處。

真人故宅 ,在磬玉山下,後為寺。

大像閣 在步壽原南巖下,元魏時龍華寺也。隋仁壽中建。閣覆彌勒像,高二十餘仞。有《富鄭公登閣》詩石刻。後改為文正書院,獨故塔今尚存。

柳公權宅 在州北四十里。宅廢,今名為「柳家原。」 宅旁有公權瘞筆塚。

富公亭 在州治西南。弼父倅耀州,弼嘗隨侍卒業。後七十年,知州元甫欲存其故蹟,乃就子城築臺作亭。今有遺址。

祋祤故城 ,在州東北一里。漢景帝二年置。宣帝神雀二年,鳳凰集祋祤城,今名。其故城猶曰「鳳凰臺。」 晉改泥陽縣。

九龍寨 在神水嶺東。相傳三水門、天桃諸堡及九龍寨,皆魏王故跡。九龍寨尚有寨門、地牢故址。父老言:「魏王立屯三百六十,日宴一屯,給人馬食,歲一週。」 此即其一也。

三水門 ,在州北七十里。有上水門、中水門、下水門,山坂相去各三里。天活堡 ,在水門西北十里,四面皆石崖峻絕,上有薪水可守,蓋魏王姚襄所營者。金陝西行省李興嘗避兵於此。今其地瓦礫堆積,遊者往往得遺鏃折戟,雨後或拾銅錢、金鐵、古鏡諸物。桃兒堡 ,在玉女堡北十里。其地險阻,比天活堡猶大,薪水皆便。

繡女房 在桃兒堡東溝,有石洞。相傳後周明帝刺宜州,嘗置采女於此。

太子堡 在魏王樓東。又有太子石,在鴻鴇嶺東。有石洞,在懸崖中。皆後周明帝遊獵地也。太元洞 ,在州東五里,唐孫思邈隱居處,往往遊者持火可深入,今崩礙不能行,下有洗藥池。華原故城 ,在州北五里,隋開皇時築。子城周二里餘。羅城周七里餘。又有夾城、外城,俱在州境。

昇仙臺 在洞南一里,即靜明觀。《考圖記》:「亦孫真人修隱處,後因建宮觀於此。有真人手植古柏、枳殼、梅樹。」

石磬 在州東五里。山出青石,可以為磬。唐天寶中採用,而泗濱之石遂廢。白居易有詩記之。令狐莊 在州西北,窯洞飾以丹青,人傳為令狐綯山居。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洞始壞。父老言「寺溝村故有令狐氏祠堂,七王廟側故有蓮池,俱無跡。」

望輝臺 在州署後。宋皇祐中,華原令楊庭見寶鑑山常有光如鑑,乃築臺望之。臺西即宋時州守園居,故有樓亭池臺花竹之勝,今盡蕪沒,惟雷簡夫《園居》詩二十首石刻存。

七里川 在州西北八十里,即古寧谷鎮地,故有「寧谷驛。」

步壽宮 在州東北一里。《三輔黃圖》:「漢故有祋祤宮,以鳳凰集處得玉寶,乃作此宮,詔赦天下。」 其城北原亦曰步壽原。按《渭南縣志》,亦有步壽宮。

唐永安宮 《長安志》載,「永安宮,長安二年置。」 《唐史》載:「葡萄園宮,神龍元年置。」 二宮久無知者。按父老言,「一在己社南,一在西乳山上。」 乳山今土平無跡,己社有廢臺,尚高數丈。

魏王樓 在箭幹山北,姚萇兄姚襄所建,故址猶存。四望俱石山奇峭,列如屏障。樓南有襄教軍場。按《晉書》,「襄招集北地諸處歸附者五萬餘戶,時北地正徙泥陽,後襄與苻堅戰死三原,僭號追諡襄魏武王」 ,至今稱魏王樓。

秦王殿 ,在州西北七十里。上有御池泉,即古鳳遊鄉也。晉泰安元年,苻堅將姚萇背堅起兵。

「北地自立為秦王」 ,今遺瓦殿基尚存。

同官縣

馬蘭 ,在縣北二十里。漢張光所戍。建興中,盧水寇反,攻北地,太守張損死之。光為郡都尉,以百餘人戍馬蘭得全。

南古塞 ,在縣北十五里。四面皆溝峽,上平有井池,古人避兵之地。

哭泉 在縣北五十里北高山上。相傳姜女負夫骸道渴,哭之泉湧出,其聲嗚咽,故名。

文王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聳翠凌霄,巔有文王廟。

飛仙山 在縣南三十里。中有石洞,為葛洪仙蹟。

古槐 縣內古槐一株,不知年代,枯蠹禿六七尺,映日如紗。有皮日休《碑記》,為杜子美所嘆賞者。昔有詩云:「縣古槐根出,官清馬骨高。」 蓋指此也。

漢弩臺 有二,一在縣西南一里,一在縣北一里。亭子泉、柏榆泉,流遶其下。北三里有靈泉,在靈泉觀後,泉湧石穴中,清而寒洌。

濟陽寨 在縣西南一里。即苻秦所置銅官護軍,有土城高數丈。元張良弼遣院判虎林赤、都事吳進賢築山寨為據守計,即此。後修寨,得故窖,尚有藏粟。東北十五里有南古寨,北三十里為西梁堡,皆前代據險守禦之地。

同官故城 ,在縣東北一里。後周武帝建德四年,徙銅官故縣於此,改「銅」 為「同。」

義亭 舊《志》云:「後魏徙北地郡於宜君縣義亭故城」 ,則義亭當在同官北境,富平亦嘗徙義亭,當別為一地。蓋富平不得越同官而徙於宜君界。今按:此地可徙於義亭,則富平亦可徙於宜君。歷代洽革無常,若非確據,難免疑似。其名與蹟,參差互異,考之不得,則姑俱存之。

兔兒窩 在縣南。唐太宗田獵獲兔處。相傳秦王世民擒劉黑闥時,過金牛嶺,遇一牧童,其所牧牛與虎苦𩰚,牧兒因得免。秦王嘉之,遂命捕殺此虎,故「兔窩」 、「牛嶺」 並傳。

黃堡鎮 在縣南三十里。一名黃堡寨鎮。故有陶場,居人建紫極宮,祀其土神。宋熙寧中,以陶冶著靈,封神為德應侯。《地理志》載,金時尤為重鎮。

神水峽 在縣東北五十里。石厓峻削,從石峽中行。舊設金鎖關巡檢司,石上有鑿孔,深廣尺許,皆古時碾磑跡。

乾州

玉皇洞 ,在州西北五里梁山西南,下當事多遊此題詠。

漢將軍楊喜廟 ,按《舊志》,在州南三十里壤村。婁敬廟 ,按《舊志》,在好畤西北十里明月山之上。

豹峪 終南有豹林,乃虎豹之場也,故名。郡東北有豹峪,不知何所取義,或者曾有豹出于其間。又曰:「今之野貓,其文似豹。」 此為近之。按《三秦記》云:「豹林在子午谷。」

莊子原 ,去州西北五十里,土人常指稱其蹟好畤 。《漢書·郊祀志》云:「秦文公未作鄜畤,而雍東故有好畤,廢無祀。」 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以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今城東十里有好畤村,疑即雍東之舊,其實非漢縣也。縣在永壽縣封內。考《馬志》載好畤廢縣二,漢故城在州東七里岑陽鄉,唐故城在州西北七里。按漢縣若入永壽界,自不應州中復有漢好畤。唐析好畤等五縣置奉天,亦取永壽之好畤地耳。《水經注》云:「莫水出好畤縣梁山嶺,水東有好畤故城。」 梁山距州西北五里,今云七里,並有兩城,則亦相合。

麟溝 《史記》:「漢武帝幸雍,祀五畤,獲白麟。」 今州東有豹峪,西有麟溝,疑是其地。

奉天城 ,唐光宅元年,分醴泉、好畤等縣置此,以奉高宗陵寢,故名奉天。建中初,桑道茂請增修其城,外象龜形,內列六街。及朱泚之變,帝果來幸。

乾陵署 :在乾陵下二里許,遺址猶存,土人謂之「看墳司。」 又有臨川亭,天后所建。

甘井 在州興國寺前。城中井多苦鹹,惟此獨甘。德宗行幸時用之。知州王鳳舊作《井亭》以表之。

軒轅殿 ,按《長安志》,「軒轅殿,一在州南,一在唐好畤」 ,即史稱「黃帝遷徙無常,以兵部為營衛之所」 ,畤郊蓋本於此。

甘泉宮 《注》:「甘里,有井泉寺,相傳即宮故址。」 《東》

有始皇行宮故址三百所,臺基尚存。明洪武初,猶取寺木料以修州廳。按《關中記》曰:「甘泉本秦之林光宮,漢武帝增廣之,在雲陽縣,與醴泉接境。」 蓋甘泉非一宮,彼乃甘泉之正宮,此即餘宮也。且雲陽至梁山,相距百里,而注甘之甘泉在中。想車駕巡幸,自雲陽至梁山,常駐蹕於此,謂之餘宮無疑也。

梁山宮 ,即織錦宮,秦始皇所建,在好畤。《三秦記》云:「梁山石皆文石,故名織錦城。」

德宗行宮 即今州署,唐德宗播遷時大內也。遺址尚存。《史》載帝於行宮聚諸道貢獻,牓曰「瓊林大盈庫」 ,賴陸宣公諫止。

臨川亭 在乾陵下,唐武后所建,基址尚存上仙觀 ,《酉陽雜俎》:「唐大曆八年,乾陵山仙觀天尊殿前有雙雀銜紫泥,補葺隙壞十五處,宰相表賀。」 今廢。

桑道茂宅 道茂所居宅有二柏,甚茂,曰「木盛則土衰,土衰則人病。」 乃埋鐵數十觔其下以制之。今城西南有道茂蹟,并祠堂故址。

思政堂 在州治公署中。宋州刺史鄭彥文建。「歸來堂 」 ,楊奐《佚老》之所,今廢。

丁蘭宅 ,在吳山下,去州五十里。

武功縣

斄亭 在縣西南三十里。周為申伯封國。漢移武功縣於此,亦名武功城。東漢復徙縣於古斄城,以此為亭。亭在城內,幽怪為祟。後漢王忳除郿令,為女子理冤,收繫亭長,因遂安。

古斄城 ,在縣南八里。后稷始受封於邰。《漢書》云:「斄在漆縣」 ,今之邰封里。有漆村。前漢徙置縣西南三十里。

高泉宮 在武功縣,古美陽城,秦宣太后宮也。節義臺 在縣北二十里,漢蘇子卿故園也。武出使,久而不屈,故作臺以表之,遂名其鄉為「義門。」 今遺址尚存。

馬冢 ,《水經注》云:斜水東逕馬冢北。諸葛亮《與步騭書》曰:「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六堰門 ,西魏大統間築以節水。至唐咸通時,堰廢已百五十年。李頻為武功令,奏修之。方歲饑,乃發官倉,傭民浚渠,按故道廁水溉田,穀以大稔。今堰上有李頻祠。

慶善宮 ,在縣南十八里。唐高祖故宅,太宗降誕之所。貞觀六年,駕親幸之,宴從臣,賞賜閭里。帝歡甚,賦詩,命起居郎呂才被之管絃,為《功成慶善樂》。十一年冬,獵於武功,因再幸慶善宮。後廢為慈德寺。

《任安宅 》漢任少卿,以武功小邑,無豪右高貲,故居武功。

韋應物宅 :應物,長安人。漁陽兵亂,流落失職,屏居武功。相傳渭濱是其故宅,應物有《經武功故宅》詩。

高望亭 在縣東二十五里。唐天后武氏行宮。《世說》「中宗築以望乾陵者。」

綠野亭 在縣南一里。宋子厚講學之所。子厚與武功主簿張山甫善,故縣中子弟從子厚遊,因建此亭。明楊一清督學關中,改為「綠野書院。」 美陽故城 ,在縣西八里。漢縣,屬右扶風,後漸徙鳳泉東。

永壽縣

好畤廢縣 漢縣,屬右扶風,在舊縣東南四十三里。王莽改曰好邑。晉元康中,復於舊縣東南一里置好畤縣。周建德三年,省入莫西縣。隋開皇十八年,復改莫西為好畤縣,大業二年省。唐武德二年,析醴泉復置好畤縣,即舊香谷川也。元至正四年,又併入永壽縣。今名好畤里。梁山宮 在永壽縣,見前《梁山》。

廣壽舊縣 ,即今永壽鎮。後魏置廣壽縣,後周改為永壽。元至正四年,徙縣治於麻亭鎮,即今縣。

神泉 在縣彭村里。泉南有土橋,水過橋南,泄澗下。久旱,聞泉中吼聲即雨,如人穢污,則不逾橋而滲入土中,待暴雨盡,衝其穢水復出。俗呼為「神泉。」

穆陵廢關 在縣南四里韓桐讀書洞。宋時立,今廢。

呂公渠 在縣北五里。宋呂大防所開。邑無井,泉囏於遠汲。大防行近境,得泉二,導以入城。用《考工置水》法,因地勢高下以準之,旬日便疏為渠,至今永賴。

瀑布泉 在祁家坡。產婦汲之則竭,禳祭復出。「南幽城 」 ,在縣境,魏時築,與莫營關同據險要。

右扶風城 ,在縣東南四十里。今廢為民田。種金坪 在好畤鎮西北。漢婁敬晚居明月山,能種金,後人於此往往掘得金焉。

邠州

履蹟坪 在州南門外。姜嫄出祀郊禖,履巨人跡於此。又數里有狼乳溝,即平林寒冰之地。詳見《生民詩》。

隘巷 在州治南,生后稷之所也。后稷既誕,以為不祥,棄之隘巷,牛馬過者不踐。見《生民詩》。芮鞫 在州城西,《公劉詩》云:「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俗謂之宜祿川。

凌陰 在州東三十里,周先公藏冰之處。《豳詩》云:「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豳地雖寒,藏納亦有定處。

皇、過二澗 在州城東。二水交流,州中男女汲此者不絕於道。見《大雅、公劉詩》。

古公城 在州南阜,與州城相接。舊有太子祠,歷代祀之。

皇清知州蘇東柱建閣於上。

新平廢縣 在州西。本漢漆縣,苻秦改為新平縣。按《後漢書》,「建武八年,上至漆征隗囂,會馬援夜至,聚米以為山谷,指軍所從入。」 今廢為新平驛。

石厓大佛閣 在州西二十里。其崖壁立百餘仞,無階可陟,石佛嵌空而坐,其崇八丈。前起層臺,飛閣止露一乳及其半掌。閣底竅通,中寒泉清洌,徹及肌骨。上鐫「貞觀二年開鑿,其餘孔洞皆在閣東。版欄比比,人語出於石中,雞犬鳴於天半。居民汲繘梯臼而登,如捷猱之懸度。」 明范文光有題詠。

開元古塔 ,貞觀中,尉遲恭監造,在城中西南。「乾興寨 」 ,在州南一里,元蔡忠題:「南豳盛地,少與侔桃花,兩岸夾涇流。」 每三月,涇岸桃花絢爛如錦,自寨望之,紅霞奪目。

故邠州城 ,南北狹而東西依水,唐城也,四面廣闊,東南亙於山頂,宋城也,俱於今城相因。公主川 ,在州東南。唐姜慶尚新平公主,賜第於此。

邠巖 一名安定巖,有安定閣在巖頂。《隋代碑》云:「分奇挹秀,如列畫障。」

明岨 在州西五里。懸崖絕壁中,穴孔雕琢,如蜂房燕窩。每至佳節,燃燈數百以奉佛。夜深月隱,巉巖刻露,恍然蜃樓吐月,搖亂星漢。麓有水簾洞,清泉流溢,深不可極。

景村 在州東南十里。循山徑曲折而入淺溪,中多綺石,激而為聲,清濁異響。其似石非石者,蔚然五色,俗訛為「燒丹石。」 中有倒流菩薩面,山背水木稀澗肅之餘,生人寂閴。卜卦臺 在州西顯應院,世傳苖光裔卜宋太祖處。石虎石柱尚存。

石龍窩 在涇水北。岡喦盤繞,曲通一徑。崖石蜿蜒,飛淙霧下。遊者入其中,襟領皆濕。歲旱則仰龍而禱,比於「風壇舞雩。」

鳴玉池 在州東五里。池出山腰石龕下,澄澈可鑑,崖津滴溜,其聲琮琤如鳴玉,寒淒不可久留。前有亭向池,為山水所遮蔽,池潛過於亭之下,而遊者不知。從亭背望之,雙流交瀑,已塹數丈。

「水蒲 」 即蒲澤谷,在州東七里。溪徑幽折,水泉數道,小橋野墅,煙景如畫。綠谷盤曲而上,得宋潘邠老讀書址,范文光有詩題其中。

公孫莊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漢公孫賀故宅,今謂之「孫村。」

相公莊 在州西六十里進賢里。隋吏部尚書牛弘故宅。

令公莊 在州西南六十里枝村里。五代時史弘肇所居。

眉壽堂 在州治西北隅。范文正公為守時建,取詩「眉壽」 以為名。又公自記「境內之物,壽山最著,四面崒嵂,及頂平曠,茂林修竹中往往有數十家為聚落,似隱者之居。」

臨經閣  、向月臺 俱在山城凌峰寺,宋時建,今廢,碑剝落無文。

陶復陶穴 。按《詩傳》:「陶,窯竈也;復,重窯也。」 豳地苦寒,今仍其俗。

義渠城 ,按:《方輿勝覽》,「古義渠王之國也,在宜祿鎮北。」

鶉觚城 ,漢屬北地,後魏改「宜祿」 ,在州西八十里。

《宜山 》,在宜祿縣南,隋牛弘題。「簷前無數好峰巒,醉眼詩腸冰雪寒。不識宜山真面目,請君來」

此倚欄干

折摭城 ,在宜祿北五里。唐太宗圍薛仁杲於此。

海水故城 ,在宜祿北五里。今廢。

宜祿廢縣 州西八十里。宋、元因之,後廢。今設。有驛遞,路通州邊,涇、邠兩途,迎送疲勞,民亦負嵎健訟,道路四達,盜賊出沒,官民俱苦之。夏侯坡 ,在州東五里,石窯尚存,舊傳夏侯氏所居。

蒲澤谷 在州東七里山谷中。宋人潘邠老讀書處。

鄧艾廢祠 唐郭子儀建,在州城南門南第二敵樓旁。

《鹿角將軍》廢祠 在姜嫄廟南山半。

賀家谷 在州西南,唐人賀桂故宅。

西湖 在州西北隅,范文正公眉壽堂故址。白兔岩 在州西十里,岩石青赤,兔形白色。王維《山水圖 》,在吏目廳後。石刻王維《贈長安薛無隱四時圖》。

三水縣

《公劉》「京師之野 」 在邑北。「溥原」 即半川原,涇之中也。後皇澗而右過澗面南山,

古公鄉 在邑南三十里,上連土橋,迤南即公劉墓。

三水廢城 在縣東五里故豳谷,即公劉立國之處。漢盧芳據此,吳漢擊之不克,乃築三水城。西魏置𢘆州,尋廢。隋為三水縣,屬北地郡。其城東西八里,南北三里,臺基門落尚存。

栒邑城 ,在廢縣東二十五里。即漢時之栒邑也。

豳亭 ,按:《寰宇記》,在縣東廢城古豳原上,背倚城隅,面瞰湖水。

舊學宮 在新學宮前,宋宣和三年建,遺碑剝落。

官家石洞 在汃水之隈。層崖壁削,崇高三百尺,石室三百餘。其著者曰悟空洞,曰泊鐵洞,曰練家洞,曰官家洞,曰趙川洞,曰杜家洞,曰焦家洞,曰篩子洞,惟官家為最著。內有石門、石牖、石井,相傳漢盧芳所鑿。諸洞有鐫「興定至正」 年號,或金元以來避兵之所。明徐中山攻桑御史於此。

看花谷 在縣北三十里深壑中,廣頃餘,其花五色俱備,每春時,燦爛如錦。相傳尉遲恭手植。澡池 在縣北十五里。唐尉遲恭洗馬處。雙槐堡 ,在縣西五十步。高阜壁立,上二層共有平壤二頃餘。昔張思道、李思齊據此,門基至今尚存。

甘峪 在縣南十里。其地沃饒,宜種稻蔬果,皆極其美。明杜氏開濬水渠,上下數十里,至今賴其利。

支唐川 ,在縣北三十里。文光祿以三水為中豳,「唐川」 ,「皇澗」 之訛也。「炭泉」 ,過澗之訛也。「半川」 ,即公劉立國之野,南岡,即邑之翠屏巖也。

郇伯封城 ,即《三輔黃圖》所謂郇邑城,在邑東二十五里,舊三水之廢縣在此。

八王城 在唐川中流之間,為後秦姚泓等故隍也。舊址猶存。

泰塔 ,在邑城東北隅。高十五丈,七級八角,二十四窗,甃砌甚工。舊《志》載,唐吐蕃入寇,塔經火焚,損傷東欹。明萬曆間,邑人文運開修葺之。

皇清順治甲午,地震,仍端正如初。辛亥,沈光禧聞其

「勝概」 ,捐資築垣,邑士庶因重修焉。疊棚連梯,陟巔眺遠,乃一邑奇觀。

扶蘇廟 在石門山萬峰中,兩壁峙立。世傳秦太子扶蘇授國典三物處,死後成,神人為立廟。廟下有湫,天暵禱雨即應。

半川府 ,在邑北十五里。唐太宗關中設府兵二百六十一屯,此其一也。以地當九原九陘之中,故曰半川;以屯府兵,故曰府。左右寺院金石皆勒「武義將軍」 之號,文少白卜居於此。

隴川堡 在半川之後。四面壁立,溪澗環之。隋大業間,於此立縣。堡北臨河,傳為四仙驛,遺蹟存焉。

《兩女砦 》去邑七十里,地勢高聳,踞風之尖,齊雲之影,南望平衍如列足,下麓有兩塚存焉。舊傳秦扶蘇二女卜葬於此。

少塔 在邑西寶峰院前。朝納磯頭之雲,夕迎翠屏之月,長河環抱,景致殊幽。

魏王樓 ,在層巒疊嶂之中,姚萇為兄姚襄建置。四圍奇峰,環如屏幛,迺大觀也。

淳化縣

萬靈明庭 按《史記》,「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其後接萬靈明庭。」 明庭者,甘泉也。

仙人觀 ,按《三輔黃圖》在甘泉苑。

石門 在縣北六十里。《括地志》云:「堯門俗名石門,故老傳堯鑿山為門,因名之。」 《史記》:秦獻公二十二年,與晉戰於石門。唐高祖武德元年,置石門縣。明初,築石門關城,立巡檢司。旁有石門廟,祀秦太子扶蘇。其殿梁相傳為蒿梁,長四丈。明文光祿題其上云:「唐堯帝鑿闕門而通雍州之上界,周武王登豳巘,以觀雒邑之絕峰。」

泰畤 ,即黃帝明庭祀天處。漢武帝時,或議五帝泰一之佐,宜立泰一,而上親郊。元鼎五年,幸雍五畤,遂幸甘泉,立泰一祠壇,天子親郊見之。其制,一壇三垓,五帝壇各以其方環居其下,四方地為醊食,群神列火滿壇,壇旁烹炊具。有司乃立樂府,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論律呂,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於成帝初,匡衡奏罷甘泉泰畤。是日大風壞甘泉竹宮,折拔畤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餘。永始三年,詔復甘泉泰畤。按武帝初立此壇以祀泰一,晝夜皆有神光。遂采用《太史談》之說,以為泰畤五畤,則每畤各祠一帝,泰畤則立三垓,以臨五帝。故至宣元之世,有事泰畤,尤勤大駕八十一乘,公卿奉引,惟《甘泉泰畤》用之。

冶谷 在縣南四十里。雲陽宮《記》云:「冶谷水去雲陽八十里」 ,《封禪書》所謂「谷口」 是也。其山出鐵,有冶鑄之利。入谷便洪濤沸騰,飛泉激射,兩嶂壁削,峽風凜栗,故謂之寒門。今按:冶谷、谷口鎮皆入涇陽,而山陰寔為縣界。

金泉 在縣東西三十里。世傳其水甘香,目昏者洗之可明。《雍州記》云:「泉湧數穴,清澈無底,人來汲飲,見有金色,從山中照水,往取得金。又西得冶谷,水從高注下,激湍數丈,霤穿尺餘,金冶同流,可為荊鼎之證。」

車箱阪 一名長箱阪。《元和志》云:「在雲陽縣西北三十八里。」 當其登山,必自車箱阪而上,縈紆曲折,單軌纔通。上阪即平原宏敞,樓觀相屬,以其縈紆曲折,故名車盤。今按:此地兩喦下,其色青紫,形旋如車輪,俗謂之「金車」 ,即武帝所趨甘泉道。

諸侯邸 在甘泉,《史記》:「黃帝治明庭甘泉,方士多言古帝王書都甘泉者。天漢四年春正月,朝諸侯王於甘泉宮,遂置諸侯邸。」

《祭天銅人 》,在甘泉山下。武帝得休屠王祭天銅人,祠之甘泉。又立徑路神祠,祭休屠王。今按佛像通體金色,所謂丈六金身也。西域祠之已久,故武帝得祠之。

西原石鼓 ,自秦以來稱石鼓原,不知石鼓所自始。今在武帝廟中,高六尺,文多剝落,其可辨者惟魏文帝太和六年有「艾經艾程」 邑,士夫敬謁,政和六年尹天覺、張光、李法、石彥政、种浩率胡臨、宰王仲武、簿張仲恭、尉步子厚、寄居劉直道緣仲秋檢踏屯田,恭謁武帝廟,畤「孝昌乙卯十月三日」 等字蹟。

古縣城 ,即漢雲陽故城,在縣西北五十里,遺瓦城基猶存。始皇二十七年,徙五萬家於雲陽,復不事十歲。武帝太始元年,徙郡國吏民豪傑於雲陽。自武帝至元成,屢賜雲陽吏民爵,女子百戶牛、酒,鰥寡高年帛,所過毋出租賦。後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別置雲陽縣,在嵯峨山前,非泰畤故地,而後人多指山前為古雲,陽抑「漢」 或兩建歟。

雲陵故城 ,在縣北二十里。昭帝始元二年,追尊趙婕妤為皇太后,起雲陵,以其地置雲陵縣,起園廟,徙三輔富人于雲陵,賜錢,戶十萬。平帝元始五年,罷雲陵,以其地屬雲陽縣。

毛原監 入冶谷二十里,有百里槐樹。北金泉谷中有毛原監。

永安故城 在縣東六十里。苻秦於巀嶭山北永安鎮置三原護軍。後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罷護軍,置三原縣。魏孝明帝孝昌三年,蕭寶夤逆亂關右毛遐、洪賓立義柵捍賊。孝莊帝永安元年,於此置北雍州,後徙北雍州於宜州,仍於柵置永安鎮。今小杜村西北有故城,有唐《貞元年碑》,載此地《遺事》,後磨為《淳化儒學碑》。迤南即杜寨義柵所也,亦名「洪賓柵。」

折衝三府 《舊志》有折衝府、水衝府、仲山府,其創置坐址未詳。今考縣首里名「南府」 ,疑或此遺址。

金源堡 ,在縣西四十里。堡立涇水之中,四面。

陡絕,上有洞窟數十,蓋昔人避亂之所。

合宮 在縣北五十里甘泉山下,黃帝以來祭天處。《地理志》云:「黃帝治萬國,朝諸侯,乃作合宮,兼明庭,布政於甘泉圜丘。」 《史記》:「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其後接萬靈明庭。」

雲陽宮 ,在故雲陽縣,秦之離宮也。《開山圖古》云:「雲陽先生之墟,中有神書鐵券玉石為記。秦以前於此作雲陽宮。」 按《漢書》,馮昭儀徙處雲陽宮。秦之宮殿,漢皆襲之。林光、長定皆然。王褒有。

《雲陽宮記》
编辑

林光宮 ,在縣北甘泉山。師古云:「秦林光宮二世所造」 ,從廣各五里。

長定宮 ,秦離宮。《三輔黃圖》:「林光宮有長定宮,漢宣帝許皇后、成帝許皇后並居長定宮。甘泉宮 ,在縣北四十里磨石嶺,本秦所造,周迴十餘里,有銅人二枚在門外。漢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迴一十九里二百二十步,有宮十二,臺十一,壯麗與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立宿衛。更置前殿,有芝生殿房中,九莖金色珠」 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帝每以五月避暑,八月乃歸。《雲陽宮記》云:甘泉宮北有槐樹,今謂玉樹,根榦盤峙,二三百年木也。耆舊相傳,以為此樹即揚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蔥」 者。李善引《漢武故事》則曰:「上起神屋,前庭植玉木,珊瑚為枝,碧玉為葉。」 乃知子雲之賦,非誇大為之。今履其地,惟餘甓瓦,甓作流水紋,瓦頭篆「未央長生」 四字。

皇清知縣趙賓始置石刻於《武帝廟》中。

「『竹宮 』,甘泉祠宮也。以竹為宮,去畤壇三里。」 《史記》:「漢武帝行事甘泉圜丘,昏祠至明夜,嘗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官侍祀者數百人,皆肅然心動。」

棠梨宮 ,《黃圖》云,「在甘泉苑垣外,雲陽三十里。」 明光宮 ,在甘泉宮內,漢武帝發燕、趙美女三千人充之。此與長安之明光宮同名而異地。壽宮 ,《漢書》:武帝病瘉,起幸甘泉,置壽宮。臣瓚云:「壽宮,奉神之宮。」 按此即武帝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者。《黃圖》繫之北宮,不繫之甘泉宮,何耶?

紫殿 ,在甘泉宮。《黃圖》云:「漢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神光降於紫殿。」 《西京雜記》:「武帝設雲帳、雲幄、雲幕於甘泉紫殿,謂為三雲殿。」

甘泉苑 在縣北車盤嶺。秦昭王時,宣太后殺義渠君於甘泉。漢文帝三年,烽火達於甘泉,皆此地。《黃圖》云:「武帝置甘泉苑,緣山谷行,至雲陽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風,周迴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宮殿臺閣百餘所,有僊人觀、石闕觀、封巒觀、鳷鵲觀。」 按:漢之上林苑在南,甘泉苑在北,皆秦苑也。漢復修治之,所包之地最廣。其名則有「專主」 耳。

延壽館 ,《史記》「漢武帝從公孫卿之言於甘泉,作益壽、延壽二館。」

通天臺 亦曰望僊臺。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孫卿言僊人好樓居,於是作甘泉通天臺。《漢舊儀》云:「臺高三十餘丈,雲雨悉在其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上有承露僊盤,僊人掌擎玉杯,承雲表之露。元鳳間,臺自毀,榱桷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

通靈臺 在縣北。《漢武內傳》:「鉤弋夫人既殯,香聞十餘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乃起通靈臺於甘泉。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至宣帝乃止。」 迎風館 ,《黃圖》云:「漢武帝元豐二年,作迎風館於甘泉山後,加露寒、儲胥二館西廂,起徬徨觀。」 梨園鎮 即今縣治。《通志》:在金龜鄉。王褒《雲陽紀》曰:「車箱坂下有梨園,漢武帝築之。地大」 一頃,樹數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車蓋鎮因名之。唐李克用以并師討邠岐,駐軍梨園寨,即此。宋淳化四年,以雲陽、金龜、平泉、古鼎三鄉建為縣,仍析山後甘延、溫豐、威遠三鄉屬焉。

雲陽廢縣 雲陽舊志:在池陽縣西北三十里仙法村,即古漢縣之墟,後別置,今雲陽鎮。《一統志》云:「在涇陽縣西北七十里,漢昭帝置,唐廢。」 蓋指雲陵城也。《寰宇校勘》云:「按《前漢地理志》,雲陽縣,非昭帝置,後漢亦不省。今記誤以雲陵為雲陽也。」

三水故縣 《一統志》:在淳化縣西一百三十里。西漢末,三水人盧芳據之,吳漢擊之不克,即此縣也。元併入淳化縣。按《太平寰宇記》:三水,漢舊縣,屬安定郡。故城在今平涼府涇川境內。高光宮 在甘泉宮內。

師得宮 ,《漢書注》:「師古曰。師得宮在雲陽界。」

二王莊 在縣東三十里,疑為秦王姚萇故址。「吏隱堂 」 在縣廳後,宋宣和七年,縣尹張安祖建。

「洪厓宮 」,在甘泉苑垣內,弩阹。《阹》,音墟。宮 在甘泉苑垣內。

長武縣

義渠城 ,在縣北。按《方輿勝覽》,「古義渠王之國,秦昭王時伐義渠,滅之。」

鶉觚城 漢置鶉觚縣,屬安定郡。《周地圖記》云:「秦使扶蘇蒙恬築城至此,以觚爵奠祭,乃有鶉鳥飛集觚上,以為靈異,遂名其縣。」 後魏廢帝元年,以縣南臨宜祿川,又改為宜祿縣。明初,廢為宜祿鎮。萬曆十一年,復置為長武縣。

折。城, 在縣北五里,即淺水故縣。唐初薛仁杲居折。城,太宗圍之於此。淺水原, 即鶉觚原。唐高祖武德元年,薛舉寇涇州,太宗遣總管龐玉自淺水原南出,因高而陣,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斬首大獲,即此。淺水舊縣, 在城北五里。

公劉祠 在縣東關

郭子儀《破回紇》處 ,在城西十五里。

藥王洞 ,在城北,面山臨水,可以遊觀。

長武城 ,在城西北三十里。世傳密人侵阮,阮人屯兵之處。

「《劉黑闥》《投唐》」 處 ,在城東三十里。

牛公故里 在城東北十五里,莊基尚存。陶林溝 在城西北五里許。宋陶穀故里。古戰場 。太宗既破薛仁杲兵,青燐夜啼,命建昭仁寺。朱子奢撰文,虞世南書丹,李華有《弔古戰場文》。

古公宮 在縣城東南一里。

漢柏

唐碑

潼關衛

砥柱石 ,在黃河中,出水尺餘,隨水消長。印台 ,在麒麟山上。

九龍樹 在城南都龍王廟,天將雨,日中有露。《三絕碑 》在城內關帝廟。神像傳為吳道子筆,左國璣讚,張文光書。

禁溝 《綱目集覽》云:「潼之右有谷,平日禁人往來,以榷征稅,名曰禁坑,今人謂之禁溝,亦曰禁谷。」

《虎踞 》在東門外。形似虎踞,故名。

福泉 :在城西北隅。天將雨則溢。

蟹眼泉 在城東北,河將漲則溢。

酒泉 ,在西郭門外,相傳造酒香洌。

四眼泉 :在城中。其水清甘,居民資汲。

佛頭崖 :在城南三十里,雲覆頂則雨。

觀王城 ,在城西五里,近址尚存,俗呼養疾城。西北有觀德王墓,傳觀王城或以此。

泗州城 ,在城南三十里。因泗州軍守禦於此,故名。

十二連城 在城南

雙古城 ,在城南三十里。元李思齊守此。韓福城 ,在黃河北岸。

老君洞 ,在城南潼谷口。

金陡城 :在城東門外。

「貞觀塔 」 在城內金陵寺。

潼亭 在城西五里,改葬楊伯起處。

三鱣堂 在城東南董舍,為楊伯起讀書處。鳥銜三鱣以兆「三公」 ,即此處。

「山河一覽樓 」 在麒麟山上。兵備道張維新建,公餘課士於此。

姚鸞屯 在城西南十五里。《晉書》:「檀道濟從劉裕伐姚泓,至潼關,姚鸞屯。泓絕道濟糧道」 ,即此。鳳鳴臺 在象山上。相傳有發科者,則雲吐五色。

神鐘 ,明萬曆年間黃河流二鐘,摩盪有聲,鐵鐘流潼關,銅鐘流陜川,扣之知陰晴。先懸東嶽廟,兵備張維新移懸麒麟山上。

白蓮池 在麒麟山上,引嵩岔谷水,從上南門入於池。

「風陵堆 」 即媧皇陵,在關城東三里黃河之中。唐天寶初,風雨晦冥,忽失所在。至乾元中,仍復潼津故縣 。唐天授初,置潼津縣,長安三年廢。今為驛,有石橋,尚名「潼津橋。」

黃巷 在黃河南岸近關處。其坂隆起,下望關城。曹大家《賦》云:「涉黃巷以濟潼」 是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