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7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七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六卷目錄

 蘇州府部彙考八

  蘇州府漕運考

  蘇州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六百七十六卷

蘇州府部彙考八

编辑

蘇州府漕運考        府志

编辑

府屬總

順治三年,官解白糧編徵,官解折色經費,每正銀一兩別征銀二分,為領解員役沿途盤費。六年,巡按御史秦世禎題行漕糧官收官兌,選職官收糧貯倉,驗依《淮單》交兌。每糧百石,除正耗米,加米五石,加銀五兩。

八年,總督漕運沈文奎以「官運經費不敷」 ,題准「加給、耗辦米」 各有差。

九年,總督漕運沈文奎題定加編白糧正耗米。十四年,免明崇禎年各衛倉加編蓆竹等米。十六年,江南《七府會錄》,每漕糧百石贈銀五兩外又加銀五兩。遂為五米十銀之例。

十七年改折解北南運白糧米七千九百一十五石一升九合八勺一抄,該折徵銀一萬一千八百七十二兩五錢二分九釐七毫一絲九忽。十八年輕賫蘆蓆等銀九萬七千六百二十五兩五錢四釐三絲二忽零。

《白糧》募船水腳銀七萬八千七百一十八兩八錢一分六釐八毫。

解南改解北部銀二百七兩二錢九分九毫零。協濟河工并各倉麥米折銀二萬五百三十二兩一錢二釐八毫零。

《南糙貼役》銀三千二十八兩二錢九分二釐零。存留折色軍儲銀四萬四千六百二兩八錢一分五釐四毫零。

加增省衛運軍行月二糧銀二萬六千七百六十九兩三錢八分二釐一毫零。

白糧經費工食銀一萬五千三百七十三兩二分九釐。

兌軍正米五十五萬四千九百二十四石三斗六升五合。加四耗米二十二萬一千九百六十九石七斗四升六合。

改兌正米三萬五千五百八十二石九斗三升七合,加三耗米一萬六百七十四石八斗八升一合一勺。

白糧正米六萬五百五十二石九斗三升六合,耗米二萬八千七百四十四石四斗九升四合,舂辦米一萬三千五百六十九石九斗六升,運船水手飯米四千三百五十九石八斗一升一合三勺九抄零。

協濟揚州倉米二千三百九十九石一斗六升二合五勺。

解南省兵糧白稉米一千四十八石六斗五升八合八勺,耗米二百九石七斗三升一合零,舂辦米二百五十一石六斗七升八合一勺一抄二撮,夫船米四百一十九石四斗六升三合,兵糧糙稉米八百八十六石一斗三升五合,黑豆夫船米三百石

各衛倉糧稉米、四萬六千六百四十六石四斗七升五合

存留本色米、六萬七千七百七十三石二斗零。《原額》本色黑豆九百石

康熙元年。總督漕運蔡士英「《題加》揚州倉本色米四千二百二十九石五升三合零。」 四年。巡撫都御史韓世琦請徵白糧本色。科臣楊雍建相繼具疏得。

旨報「可。」

十一年,部議「歸併漕項」 十銀,與地丁一條鞭征。十二年,本色起運地丁米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一十二石一斗九升六合二抄三撮八圭。康熙五年,丈增米四十石三升二合三勺七抄七粟八稞二粒六粞。

原解北漕糧正兌正米五十五萬四千九百二十四石三斗六升五合,又丈增米三十三石二斗五升七合二勺一抄零,加四耗米二十二萬一千九百六十九石七斗四升六合,又丈增米九石三斗六合八勺八抄零。

改兌正米三萬五千五百八十二石九斗三升七合。又丈增米一石六斗九升一合三勺零,加

七合。又丈增米一石六斗九升一合三勺零,加三耗米一萬六百七十四石八斗八升一合一勺。又丈增米四斗四升七合三勺九抄零,白糧正米六萬五百五十二石九斗三升六合。又丈增米二石一斗五升六抄零,白耗米二萬二千一百一十六石六斗。又丈增米八斗三合五抄零,糙耗米六千一百二十七石八斗九升四合四勺。又丈增米二斗一升七合五勺八抄零

舂辦米一萬三千五百六十九石九斗六升,又丈增米四斗八升一合八勺零。運船水手飯米四千三百五十九石八斗一升一合三勺零,又丈增米一斗五升四合八勺零。

解南項下,額解江寧省倉白稉正米一千四十八石六斗七升八合八勺,內改折米七百七十六石六斗七升二合三勺四抄零,併入起運項下外,實運本色米二百七十一石九斗八升六合四勺五抄零,又丈增米九合六勺九抄零,耗辦夫船米八百八十石八斗七升三合三勺九抄零,內改折米六百五十八石四斗四合七勺六抄零,併入起運項下外,實本色米二百二十八石四斗六升八合六勺二抄零,又丈增米八合一勺一抄。黑豆夫耗米三百石,又丈增米一升六合五抄。

兵糧糙稉米八百八十六石一斗三升五合五抄。又丈增米三升七合四勺六抄。

各衛倉糙稉米四萬六千六百四十六石四斗七升五合。又丈增米一石六斗五升六合五勺八抄零以上兵糧,各衛倉原額丈增共米四萬七千五百三十四石二斗九升七合七勺九抄九撮八圭四粟四稞八粒七粞。內:

兵糧項下米二萬六百一十九石二斗七升七勺二抄零。內派提標各營兵米一萬五千六百三十二石八升二合五勺四抄零。鎮標水師各營兵米四千九百八十七石一斗八升八合一勺零。

隨漕項下米二萬六千九百一十五石一升七合四抄零。內派江寧衛前幫,行、月米一千三百六十石九斗三升一合四勺九抄。左衛後幫,行、月米一千三百三十四石六斗。前衛大幫,行、月米七百石。前衛後幫,行、月米五百三十四石八斗二升四合。右衛大幫,行、月米一千二百八十六石八斗。右衛後幫,行、月米一千二百一十三石七斗五升三合三勺三抄零。《石城衛》前幫,行、月米二千一百九十八石七斗。後幫,行、月米一千四百七十八石六斗。江淮右衛大幫,行、月米二百石。左衛二幫,行、月米一千二百六十四石四升八合一抄零。右衛大幫,行、月米一千五百三十六石九斗七合八勺四抄零。橫海衛前幫,行、月米七百七十九石二斗九升四合零。後幫,行、月米一千八百八十石。鷹揚衛前幫,行、月米一千五百八十八石六斗。後幫,行、月米七百九十五石三斗。廣洋衛前幫,行、月米一千四百三十六石九斗。後幫行、月米一千二百四十二石六斗。上元前衛大幫,行、月米一千六十二石六斗。前衛後幫,行、月米九百九十三石四斗三合五勺零。後衛大幫,行、月米九百九十一石七斗四升四勺零。後衛二幫,行、月米一千六十二石六斗。後衛三幫,行、月米二百八石五斗零。江陰衛大幫,行、月米一千五百五十四石六斗。起運地丁豆九百石,康熙五年丈增豆三升一合九勺五抄六撮四圭八粟四顆一粒原係《解南款目》。

吳縣

本色起運地丁米七萬一千四百九十六石五斗五升七勺九抄七撮二圭七粟三顆六粒。康熙五年,丈增米一石三斗八升五合五勺三抄三撮七粟九顆六粒三粞。

起運地丁豆五十七石八升七合。康熙五年丈增豆一合一勺六撮二圭九粟。原係《解南款目》,長洲縣

本色起運地丁米二十萬六千五百一十二石四升九合一勺六抄三撮三圭五粟八顆四粒起運地丁豆一百六十二石八斗九升九合,係《解南款目》。

崑山縣

本色起運地丁米一十六萬八千八十石六斗一升七合五勺五抄三撮一圭四粟一顆六粒。康熙五年,丈增米一十石八斗七升五合二勺八抄一撮五圭三粟六顆九粒五粞。

起運地丁豆一百三十四石二斗六合五勺。《康》。

熙五年,丈增豆八合六勺八抄三撮五圭三粟三顆三粒。係《解南黑豆款目》。

常熟縣

本色起運地丁米一十九萬二百七十六石九斗六升二合四勺七抄二撮八圭三粟二顆起運地丁豆一百五十一石九斗三升五勺。係《解南黑豆款目》。

吳江縣

本色起運地丁米一十九萬九千二百六十三石五斗六升一合三勺五抄八撮五圭七顆二粒。康熙五年丈增米二十七石七斗六升一合四勺八抄六撮四圭六粟一顆六粒八粞起運地丁豆一百五十九石九升。康熙五年丈增豆二升二合一勺六抄六撮六圭六粟八粒。係解《南黑豆款目》。

嘉定縣

本色起運地丁米一萬三千七百六十七石六斗二升二合一勺四抄九撮七粟七顆六粒起運地丁豆一百三十七石五斗六合五勺。係「解南黑豆」 款目。

太倉州

起運地丁米一十一萬九千三百三十四石八斗三升一合六勺三抄九撮六圭九顆六粒,起運地丁豆九十五石二斗八升四合五勺。原係《解南款目》。

崇明縣:未載。

蘇州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吳縣《長汌》縣附郭。

吳郡人文,自有制科以來,名公鉅儒,先後飆起,皆崇尚正學,言坊行表,為後進倡率。士子讀書談道,喜為標榜,重譽而矜節,時稟先正之遺規焉。

賢者恆樂為盛德之事,如朋友死而貧不能喪葬,經紀其後,撫其遺孤。細民有節孝之行,下里無聞者,表章不使湮沒。寒餓則施絮施粥以拯。若崇奉佛者,營齋放生,方外之教亦多附和。吳農治田力穡,夫耕婦饁,猶不暇給。雇倩單丁,以襄其事。以歲計曰「長工。」 以月計曰「忙工」 ,《詩》所謂「侯彊侯以」 也。農器纖悉,皆有名號。

瀕湖而居者,捕魚為業,矢魚之具甚多。魚自太湖中來者,擊鼓侵晨賣之,其餘販鬻於市,載筐及筥而已。《范志》云:「以斗數魚二斤半為一斗。」 今不復用斗矣。

吳地厥土塗泥,非天時不為功,老農望歲之情,實閔閔焉。量晴較雨,探節數時,咸有口訣,謂之《田家五行》。每歲元旦,占候風雲,風自東南來,歲大稔。東風次之,東北又次之,西則歉;西北有紅雲氣則稔,白黑則歉。

吳邑饒地,產山有松薪,圃有果實,條桑育蠶,四五月間,鄉村成市,故賦稅易完。

長邑田多額重,農作外無他業,必待秋成,可完官課。兼之污萊水區,無麥無禾,甘受敲朴,逋欠日積,非民有淳頑,地勢異也。

屬邑逐末者少,皆務農力穡。惟太倉、嘉定東偏謂之「東鄉」 ,土高不宜水稻,農家卜歲而後下種,潦則種禾,旱則種棉花、黃豆。比閭以紡織為業,機聲軋軋,子夜不休。貿易惟棉花布頗稱勤儉。郡城之東,皆習機業,織文曰緞,方空曰紗,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曰喚代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緞工立花橋,紗工立廣化寺。橋。以車紡絲者曰「車匠。」 立「濂溪坊」 ,什百為群,延頸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後俱各散歸。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

市井多機巧,能為偽物。始與交易,則出以嘗試,外若可觀,非信貨也。能辨識之,然後出其佳者,價亦相去什伯。其行賣於市者,或扣金,或擊竹,各有標識,以知其所鬻之貨。時新品物,按節而出,有夜市,食物恆便。

貨物店肆充溢,金閶貿易,鏹至輻輳。然倚市門者,稱貸鬻財,多負子母錢。遠方賈人挾資以謀厚利。若楓橋之米豆,南濠之魚鹽藥材,東「西匯」 之木簰,雲委山積,而奸牙市儈,巧為乾沒,亦時有之。

婚禮通以媒妁,先納采曰「拜門」 ,後納徵曰「行聘。」 有道日有「催粧。」 嘉定送聘,亦用杭燭阡帛。婚之夕,吳江猶親迎奠雁,餘處不復行。吳縣西鄉迎娶,皆用小鑼引導。女出閣,有踏甑跨鞍之儀,上百子花髻,以笄褘帳遮圍之。夫家送酒二樽,雞豕二物,曰「合啼雞」 ,曰「雞鳴。」 酒禮花燈鼓樂導引。

綵輿入門,有迎龍、牽綵、傳蓆、坐床、合巹、掠鬢之目。小舅十餘齡者送親曰「保嫁」 ,設席款之曰「卯筵。」 新婦三朝廟見,七日上見,以禮物見於舅姑,滿一月則歸寧。嘉定多就婚女家,三日後悉取奩具歸夫家,名曰「捲帳。」 吳江未婚而冠曰「賒冠。」 《喪禮》遍傳訃音,開弔經旬,今止三日或五日。弔者或致賻,或朿帛。惟崑山弔禮香楮等物,俱賃用不收,名曰「崑禮。」 吳江縣新喪,親族用白布或素綃幾尺覆于柩而拜之,三日乃釘棺,蓋名曰「遣襄。」 葬則致弔者以練帛,復開弔發引行喪,題主銘墓,必求賢而貴者以為光寵。近時喪次弔祭,或用優演劇,名曰《參材》。市井流俗之失,知禮者不為也。

明吳令袁宏道《歲時紀異》云:「偶閱舊志,見范、王二公書,吳中歲時未常不歎俗之侈靡,日漸而月盛也,因兩載之,曰:『此范書宋時事,此王書近代事。要之今古相沿,大同小異,興廢亦時有焉。立春日,迎春於東郊,競看土牛』。」

元旦,爆竹三聲,然後啟戶家之長幼列拜神祗。謁祠堂祖宗像後,拜尊長,以次賀歲。作春盤,啖節糕,佛寺燒香、禮年懺五日,祀五路神,以祈利達。

上元食油䭔粉丸,採松枝竹葉,結棚於通衢。晝則懸綵,雜引流蘇;夜則燃燈,輝煌火樹。朱門宴賞,衍魚龍,列膏燭,金鼓達旦,名曰「燈市。」 婦女走歷三橋,云走三橋可免百病。

二月始和,即命樓船簫鼓,遊山攬勝。十九日,相傳觀音大士誕辰。《支硎山》俗名「觀音山。」 士女連袂進香。

清明插柳掃墓

四月八日,浮屠以「釋迦誕,作浴佛會。」 四月十五日,崑山縣馬鞍山有山王廟,是日朝山王,預三日前迎賽,舉國若狂。

端午為龍舟競渡,戶貼朱符,食角黍、石首魚,飲雄黃、菖蒲酒,簪榴花、艾葉以辟邪。《太倉》取蠶繭,剪虎形簪於髻,名《繭虎》。

六月廿四日,「游《荷花蕩》。」

《七夕》、乞巧穿針。《十五日》、中元、修齋《薦亡》。為《盂蘭盆會》。謂之「鬼節。」

八月朔,取草頭露磨墨,點小兒額腹,曰「天灸。」 中秋傾城游虎丘,笙歌徹夜。十八昏時,登楞伽山望湖亭,看石湖中串月。二十四日,以新秫米為糍餌祀竈。《重陽、吳山登高》遊治平寺。寺中牽羊賭采,為攤錢之戲。飲黃花酒,以麪作駱駝蹄食之。十月朔,下元,再謁墓。

冬至尊長處賀節入臘,舂一歲糧,藏之槁囤,呼為「冬舂米。」

十二月,觀儺於市。八日,以果菜入米煮粥,名「臘八粥。」 二十四日,拂屋塵祀竈。是夕,爆竹各燃火罏於門外,焰高者喜。古謂之「籸盆」 ,今謂之「松盆。」 田間燒長炬,名「照田蠶。」

除夜復爆竹,焚蒼朮及辟瘟丹,飲守歲酒;夜分祀瘟。易門神,更春聯接新歲竈神封井泉,插松柏芝蔴鞂於簷端,畫石灰於道,象弓矢以射祟。一歲風俗,闔郡大率如此。若范王二《志》云:孛婁卜歲,夏至食李療饐。七夕以荷葉為承露盤,男女羅拜而飲。十月朔開罏,冬至罷市,婦人祭廁。臘月二十五日,赤豆雜米為粥遍食家人,曰「口數粥」 ,除夕祝祠曰「打灰堆」 ,久廢不復聞矣。其荷蕩虎丘之遊,則袁宏道為《二志補遺》者也。清明中元十月朔,太守奉祀典祭郡厲,其壇壝在虎丘,迎府城隍出郭主祀,後以兩縣城隍從。明末,好事者并以十鄉土地陪祭,香花儀從之盛,絡繹山塘,游人雜沓。康熙癸丑清明日,擁擠踐踏,死者九人。撫院馬祐出示禁約,「嗣後土地不復出。」

吳人滑稽,談言微中,善諧謔,又多閒情韻事,如「飲酒則嚴觴政,試茶則𩰚茶具,手談則講奕譜,罏必求宣款,硯必貴端溪,圖章必求凍石,裝潢卷軸必倣宣和遺式,旁及藝蘭種菊,能諳物性燥濕寒暖之宜。」

虎丘人善以盤松、古梅,時花嘉卉,植之磁盆,置為几案之玩。嘉定人以白石為盆,長三四尺,用宣州石或英石砌成小丘壑,樹長不逾二三寸,蒼皮黛色,密葉疏林,俱倣宋、元人畫意,望之若橫披圖卷。

吳人好遊,以有遊地,有遊具、有遊友也。遊地則山水園亭,多於他郡;遊具則名酒嘉肴,畫船簫鼓,咄嗟而辦。遊友,所謂「清客」 也,工為聲伎,富室朱門,相引而入。花晨月夕,競為勝會,聽者為之。

移情

吳俗信鬼崇巫,好為迎神賽會。春時搭臺演戲,遍及鄉城。五六月間,妄言五方神降災祲。或奉劉猛將以祈田事,廣募金錢,哄動閭里。郡無賴推一人為會首,畢力經營,百戲羅列,聲容競異,花風香靄,繽紛於鸞旗鼉鼓龍笛鳳笙之間。巨室以金珠翠鈿裝飾,孩稚或坐臺閣,或乘駿騎,以耀市人之觀,名曰「捨會。」 明王徲登《吳社編》之作。所以著其淫靡。而憂其生禍也。

王鏊《風俗論》:「貴貴而尊上,厭常而喜新,好藻而善譏評。農夫急公奉上輸納惟時。宰是邑者,易於報最,故上無罣誤之憂,下鮮追呼之擾。」 城中與長洲東西分治,西較東為喧鬧,居民大半工技。金閶一帶,比戶貿易,負郭則牙儈輳集。胥盤之內,密邇府縣,治多衙役、廝養、詩書之族,聚廬錯處,近閶尤多。城中婦女習刺繡,濱河近山,小民最力。穡耕漁之外,男婦並工綑屨,䌟麻織布,采石造器,梓人、甓工、堊石工,終年傭外境震澤遍湖中諸山,大概以橘等果品為生,多至千樹,貧家亦無不種,以蠶桑為務。地多植桑,生女未及笄,教以育蠶。三四月謂之「蠶月。」 家家閉戶,不相往來,以商賈為生。土狹民稠,人生十七八,即挾貲出商,楚、衛、齊、魯靡遠不到,有數年不歸者。以舟楫為藝,出入江湖,動必以舟,故老稚皆善操舟,又能泅水。其土貴,凡栽橘可一樹者值千錢或二三千,甚者至萬錢。其民勤,雖蓄千金,而樵汲樹藝未之或廢。其俗厚,民間無淫冶賭博之肆。兄弟析煙,亦不遠徙,祖宗廬墓,永以相依。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數十家或數百家,往往以姓名其村巷。其屋宇,固慮湖中風雨迅疾,垣必甃甎,覆必纍瓦,惟窘於力者,或以石壘牆,絕無茆茨之室。凡婚喪,務實而有體。

新郭、橫塘、李墅諸村,比戶造釀,燒糟發客。橫金下保、水東人並為釀工,遠近皆用之。又習屠販,每晨刳豕入市。

《兩洞庭》,嫁娶多。近村比巷弔祭猶存古禮。不事虛文,必有賻贈。

崑山縣

《陸機》詩:「風土清嘉。」

第五《倫傳》,「俗多淫祀。」

舊《志》:「人有恆產,多奢少儉。」

「士以及訟庭登酒爐」 為恥。民以「務孝養勤本業為事。」

葉子強《縣令題名記》:「好學而知禮,尚孝而先信。」 凌志崇尚禮遜,無復好劍爭𩰚之習。然多奢少儉,競節物,信鬼神。

《顧志》:「仕者,重名檢,薄榮利,民務耕織漁賈,鮮游手游食之習。」

《方志》:家知讀書,人知尚禮。君子以靜退為榮,而惡久淹;小民以含忍為強,而厭終訟。

《新志》:士耽文學,民勤稼穡,禮節之行,俱從簡易。比年以來,習尚稍異,黜素崇華,好訟佞佛。正月十四日,以秫穀爆於釜中,名「孛婁」 ,又名「卜流。」 人自爆之,以卜一歲之休咎。兒女輩用綵線貫之,簇成花狀,插於髻。

二月初八日,俗稱「祠山,張大帝誕日。」 其日西南風,則農有秋望。

寒食,競取麥葉插於門戶,男女皆佩戴之。八月,農家祭土穀神,名「青苗社。」

十月朔,為《燒衣節》,人無貧富,皆祭其先。

親友有疾,共禱於城隍祠,名「保狀。」 有喪則發引之日,相率祭於道,退各享餘,不煩喪主。其最厚者贈以舟輿、傭僕、布裘之類,故喪禮易成焉。常熟縣

《桑瑜志》:「自仲雍讓國來此,居民化之,有退遜之風。」

邑人自周末以來,沐子游文學之澤,以德行文藝名世者,代不乏人。

《郡國志》:「吳俗好劍輕死。」 又六朝時多𩰚將戰士,蓋自古如此。趙宋以來,文教漸摩,風淳俗美,迥異於前矣。

「春和秋爽,虞山之嶺,尚湖之涯,遊樂者常滿。二三月間,迭為義社」 ,簫鼓喧闐,聲聞村落。

邑多淫祠,疾病必禱。每年春暮,鄉邑賽會,靡費日夥,有司屢禁約之。

「邑多水澤」 ,民以網罟為業。

《方輿勝覽》:「處家無不孝之子,立朝無不忠之臣。」 邑多沃壤,民樂耕種。

正月七日為「人日」 ,晴則多疾疫。

九日為「天日」 ,興福寺僧齋天,邑人多往觀。元旦至元夕逐疫,乃鄉人儺遺意。

二月八日,祠山張大帝誕日。每多風雨,釀寒。三月三日,真武誕日,拂水祠進香駢集,筍輿踵接,畫舫尾銜。此地三春皆然,而是日尤盛。二十八日,東嶽齊天帝誕日,各廟神齊赴,恍似人間頌祝;華軒綵仗,爭奇炫麗,豪門必爭致而觀之。比年亦稍衰息,惟城隍神、社會如故。立夏日,煮麥豆和糖食之,曰「不疰夏。」

五月十三日為白龍生日,俗云:「白龍瞟娘,必主風雨。」

七月三十日為地藏生日。東嶽行宮之西有「證度菴」 ,士女進香者甚眾。

八月望日,以月餅相餽遺。遊人操舟集湖橋望月。是夕晴雨。占《次年元霄陰晴良驗》。

十八日,往釜山觀潮。云是潮生日,奔濤矗立,勢若排空;然不恆遇。

九月九日,登高飲菊酒,用麪和脂蒸之,曰「重陽糕。」 先是,兒以五色紙接為長條一二丈,粘竿首,植於庭戶間,曰「放紙條。」 若登浮圖山巔,有攜至五十餘丈者。

十三日為「小重陽」 ,宜晴。

十二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妝為鍾馗竈王,持竿劍望門歌舞以乞,亦儺之遺意云。二十五日,家戶多持清齋,云為「玉皇下降日。」 《吳江縣》。

邑田窪下者十之七,每春夏水潦,則中下田皆渰,農家集桔槔以救之,號「大棚車」 ;擊鑼鳴柝,以限作息。

歲之初三朝,坊巷鄉村之民,自為隸卒,鳴金鼓,列隊蓋,迎神為會。相傳「神能驅蝗,為劉猛將」 ,合四野無慮數百處。

邑濱太湖,其最近處僅二三里,為入郡必經路。此外湖蕩或廣十餘里,或廣三四五里者,以數百計。小民生長波濤,其行舟便利巧捷,他處不能,古稱「習流」 ,又云「使船如使馬」 也。

嘉定縣

昔時縉紳之徒,尊德尚行,與布衣齒。仕族至今尚守其舊,安於儉嗇,不事奢泰。或新登科目,不似他邑,遽收臧獲,田產稍不簡,即誹笑隨之。以故重廉恥畏名義者甚多。亦有名列縉紳,其家等於編戶之氓者,舍輿從而徒行比比也。《韓志》謂「嘉縉紳之產,多不踰中人。」 由今視昔,殆有甚焉。

嘉土沙瘠,宜木棉不宜禾,而禾與棉必相間種植。一年種稻,三年種棉。若耑種棉,則花為草竊,久雨又渰腐矣。故嘉邑之農視他處為瘠。閨閫風範,最為嚴肅。不遊寺觀,不聯宴會,不事鮮妝盛服,自名門望族及中產之家皆然。土風相沿,至今未改。

婚姻之禮,納采則云「行盤。」 富豪之家以盤多為勝,罩以紅紗,綴以花串、花鳥、亭臺,絨妝綵結,絢耀耳目。至導迎,則借用衙仗、鼓吹,助以軍容,不惜耗費,用誇里俗。然此亦千家之一耳。

喪葬之禮,嘉俗久廢。三十年前,銘旌綵亭,步障巨廠繪素,彌山富室,時或見之。今累世淺土,十室而五。間有葬者,或累喪而井出,或乘暮而宵行,掩諸溝壑,名曰「偷葬。」 皆由風俗貧瘠所致也。嘉民十室九空,然刁而健訟,其風大半起於田土。夫時直有貴賤,歲月有遠近,價賤而添,年近而贖,亦恆情也。乃有田價每畝貴至六七兩,歲月遠至二三十年者,在時直每畝不及二三兩。一種刁徒嚇詐求添,動以「侵占」 為名,甚之捏稱「人命」 一詞在官,草野愚民,其家立破。但使得主不願添者,止許回贖,則刁風自杜。此亦息訟之大端也。

正月元旦,慶賀禮畢、即盛服謁

「先師關帝廟城隍神。」 往來交慶。民間率子弟遍謁

宗親鄰里曰「拜節。」 為椒柏酒,蒸節糕,炒米豆以待客。又以沙虛豆與人,謂之「有投。」 湊爇栗炭於堂中,謂之「旺相。」 不汲水,不乞火,不洒掃。三日開市汲井,四日設粉餌祀竈曰「接竈。」 立春日前期,縣官督委坊甲整辦什物,如亭臺、綵仗之類。又選集優人妓女,裝扮社夥,教習兩日,謂之「演春。」 先一日,縣令率僚屬往迎於東郊。前列社夥,殿以春牛,士女縱觀,闐塞市街,競以麻麥豆拋打春牛。又有假以冠帶傅粉乘驢,隸卒圍從,謂之春官。遇官府豪門,各有贊揚致語,以獻利市。遇襤褸猥漢,衝其節級,則褫而杖之。亦有謔浪判語,不敢與較。至日鞭牛碎之。隨取另製小土牛,侑以鼓吹,分送鄉達。而民間爭取春牛土置床下,云宜田蠶宴集,以春餅為上供。十四日,以糯榖投焦釜,爆成花,老幼各占一枝。

以卜終歲之吉凶,謂之《爆孛婁》,亦曰米花,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孛」 、「卜」 聲相混,而《吳語》呼「流」 為「婁」 耳。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先數日賣燈,謂之「燈市燈。」 有楮練羅帛之屬,繪縷人物故事,或為花果蟲魚動植之象。其懸紙剪人馬於旁,以火運之,曰「走馬燈。」 好事者或為藏頭詩句,懸雜物於几,任人商揣,曰「燈謎」 ,亦曰「彈壁燈。」 揣著者,其物聽其取去。豪家富室,則有繚絲、琉璃、魚魫、綵珠、明角、羊皮、夾紗、麥絲、竹縷、流蘇、寶帶、鰲山諸品。至期則結綵棚於衢巷,懸燈爭勝。白日遊觀,名曰「看彩色。」 夜擊鑼鼓曰「鬧元宵。」 行遊五日而罷。十三日試燈,十八日收燈。在鄉村土人以迎土地神,聯百千燈籠身,輥毬燈為珠,亙街穿巷,導以旌旄,夾以鼓吹,以迎神而祈水澤。又造麪繭,今俗所製正如蠶繭狀,蒸之餡內,占水旱,卜流年休咎,《歲時記》謂「即厚皮饅頭」 ,大謬。

俗謂正月百草俱靈,故於燈時備諸祠卜之戲,然多婢子為之,故於箕箒竹葦之類皆能響卜。箕姑以筲箕插著,蒙以巾帕請之,至則兩手托其脅。能寫字,能擊人,或但舂舉,以應卜者所叩。箒姑以敝箒繫裙以卜,至則能起臥以占事。二月十二日剪綵條繫花果樹,云「百花生日。」 按唐以二月十五日為花朝,以八月十五為月夕。今俗以二月十二為花朝,不知何據。

清明前兩日謂之寒食。人有新亡者,其家必倍悲痛,名新寒食,至戚則往祭。其儿筵,俗呼排座。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花,諺云:「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 是日祓禊故事,今海內俱廢,不知何故。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嶽天齊聖帝生辰。其行宮在江灣鎮者最盛,清明前後十餘日,士女拈香,闐塞塘路,樓船野舫,充滿溪河。附近村坊,各以船載楮帛,鳴金張幟,交納廟內,堆積如山,名曰《解錢糧》。又有買賣趕趁貨物戲具及開場賭博,鄉城畢集。

立夏之日,男女各試葛衣,乞鄰家麥為飯,云「解疰夏之疾。」

夏至用蠶豆、小麥煮飯,名夏至飯。《戒坐戶限》云,「犯之得疰夏疾。」

夏至後為三時人,不澣濯糞田,不詈罵咒咀,云「天帝臨人間。」

六月六日,膾肉裹麪,作匾食,食之,俗呼「餛飩。」 是日,洗頭髮,滌梳具,及以貓狗,浴之河中。

立秋日食瓜,飲新汲水,云「令人不瘧痢。」

重九日,人家以麪裹肉,或間以紅白色,插重陽柳其上,謂之「重陽糕。」 其登高飲燕者,必簪菊泛萸,猶古人之遺俗也。

十月朔日,名「燒衣節。」 人家祭奠於祖考,持齋薦亡至親,亦祭靈座,亦間有掃墓者。

冬至謂之亞歲。邑人最重是節前一夕,名節夜,亦謂之除夜。《太平廣記盧項傳》云:「是夕,冬至除夜,或謂之冬住。」 宋陳師錫《家享儀》謂「冬至前一日為冬住。家家祭竈,有用葷品者,祭畢,家人聚而食之。」

是日,舂粢糕以祀先祖,並以饋遺更速燕飲,謂之「節酒」 ,亦名「分冬酒。」

十二月,農事告成。民間多有刲羊豕以祭五通之神,謂之「燒利市。」 其報歲事者,在郭曰「燒年常」 ,在野曰「謝場。」 祭畢速親友餕之,謂之「年常酒。」 二十四日謂之「交年。」 丐者,塗抹變裝成男女,鬼判噭跳驅儺,索乞錢財,俗呼「跳竈王」 ,又有敲金瓶之祝,皆以逐疫鬼。是夕,祀竈,品用葷及糕豆餳餅以為竈神,言人過於天帝,故禱之,兼取膠牙之意。祭畢,則爇爐火於門外,雜楮錢焚之,謂之送竈。是夕早寢,以為行瘟,故安靜以避之。除夜,祭祖及門井之神。家庭舉宴,則長幼咸集,祝頌而散,謂之分歲酒。餳曰膠牙餳。分歲罷,小兒遶街呼噭云:「賣汝癡,賣汝獃。」 世傳吳人多獃,故兒輩戲欲賣之,或以禱竈請。方抱鏡出門,窺聽市人無意之言,以卜來歲休咎者,謂之響卜。古云:「鏡聽人家各換桃符、門神春聯、鍾馗福祿、虎頭和合」 諸圖,粘貼門壁。每門倚長炭,名把門炭。

太倉州

本土風俗,大率敦本畏刑,崇文重恥。人性柔葸,遇暴慢多容隱。弗較習染,頗尚奢泰。婚葬讌集,務以華縟相高。士雖貧,不親負荷,不登酒壚,有偶及訟庭者,則嗤之。民服農賈,蔑游手游食之習。城中禮文,視他郡邑獨稱嚴密。

舊志略《吳越春秋》云:「人性脆而愚,悅兵而敢死。」 《郡國志》云:「吳俗好用劍輕死。」 皆言其昔者,今則

考證

太倉士習尚志節,好清議,少不簡即私相非笑,一有敗德,雖市井知詆呵。且安土不好遠遊,無故未嘗適百里,縱商遊不至經歲,有過期不歸者,則人以為異。

《真勝郡城》,厚勝崑山,和勝嘉定,謹勝常熟。城郭貴貴而尚智,鄉村貴富而尚力。

宮室多而倉廩寡,游觀多而桑柘寡,木棉多而五榖寡,士大夫政聲多而鄉修寡,衛家操縵多而武技寡。

輕冠,禮祭亦脫略。惟婚多鄙文,喪沿濫習。納采曰「拜門求允」 ,納徵曰「下定行盤」 ,請期曰「道日。」 無納吉而有催粧。親迎者向鴈而拜,送女者列俎而饗。導迎借用衙仗鼓吹,助以軍容。出閤則有踏甑、跨鞍之儀,入門則有列炬禳煞、迎龍接寶、坐床撒帳之目。《三朝廟見》,滿月歸寧。喪者開弔數十日,知賓數十人,或裂帛以「募弔客,厚贐以市遠交。葬則遣祭,百桌步障里許,方相二丈,綵亭九層,銘墓必飾佳詞,題主必邀鼎貴。力不及者,或待後喪而并出,或未見日而宵行。」

州割自三邑,士風亦因而分。「自城而東距於海,其田畝鐘,其種宜木棉、麻薯,其民微重而矜節。自南鄉而東,距於海,其田上中錯,其種宜木棉,其畜雞魚,其樹宜竹,其民慄悍而懁急。自北鄉而東,距於海,其田中下錯,其種宜木棉,窪者宜稻,其畜魚與羊,其樹宜木,其民闊達而足智。地自崑山、嘉定來者,士多治易。自」 常熟來者士多治。詩中城具五民前時招致天下名流,多長子孫。明則聚行伍萬人於城四垂,仰食官廩,故呰窳無積聚,相逐游戲。南偏則吹彈歌謳,西偏好氣任俠,故俚諺「南門莫開口,西門莫動手。」 蓋《婁江注》張涇入劉河,遶西南郭,舳艫輻集,民因玩巧事末,亦地勢使然也。二十年來俱蕭索,不似舊時繁盛。

邑旁海頗尚左道,有自稱見鬼,號師娘,亦號「淨眼」 者,此專出婦人。有云神降其體,故作顛蹶。號「跳神」 者,則多出男子。有云攝召死魂,與生人問答,號「關亡」 者。其中師娘出入巨室,頗為害,餘惟誘惑愚民,獨尼姑常熟最盛。吾州素絕跡,近漸占庵廟,引人家小女子削髮,此風不可長,宜致意焉。

州治前及兵備道西偏,開列酒肆,日「徵歌選優」 ,酒肉繁溷。凡衙役豪僕所破人家,強半耗此。有禁則撤去器皿,外示閒冷,內屋實設廣筵,酣縱自若。惟官府不輕聽,不徇情,則若輩坐困。故州人以酒肆憂喜,為官府毀譽。

四五月間二麥登場時,醵人金錢,即通衢設高臺,集優人演劇,曰「扮臺戲。」 其害男女紛雜,方三四里內,多淫奔,又盜竊乘間。且醵時苛斂,傷及農本,鄉鎮尤橫。近二三年以禁暫息。

崇明縣

士子多閉戶揣摩,不喜馳騖聲氣。小民皆經營自立,不屑投靠勢家。

婚姻論良賤,不論貧富;嫁娶稱家,有無有合蹄雞、轎前鵝、《鴛鴦肉》、錦纏羊,各種鼓樂導從,綵輿燈火,炫熿道路,以是為盛。又有坐架、跨鞍、踏穩、傳蓆、問籠、撒榖、「帶寶」 諸儀。

喪禮厚薄,稱家有無。遇七競作佛事,不能者鄉黨以為恥。有力者,生時延釋道作預修受籙諸功課,為來世計,所費不貲。

婦人勤於紡績,足不履戶外。在城者兼工針指,在鄉者兼事耘鋤,殊勝別邑。

里人多負氣不肯下人,若獻身投勢,鬻女作妾,即貧賤少知廉恥者必不屑。

崇,土瘠民貧。自本分農業外,惟賴漁樵。昔年雙桅巨艦數千餘,南洋北洋大請幫助識別此字。網倉等,名曰「春熟。」畢修艌。下蕩樵柴載往內地發賣,名曰「柴汛。」此二業,民命賴之,國課繫焉。

向為澤國,非舟不行。《海禁》以來,舟不足用。陸地車聲粼粼,風沙驚起,頗似北路。

近之薄俗可數者:一,健訟以告訐官長鄉紳為能事;一、抗租奸頑強占,差役不敢至其門;一、窩賭假冒營兵,引誘良家子弟傾家;一,打降結黨成群,凌弱暴寡,勢莫可當。其最無良者,偶有小嫌,即謀放火。村落中每遇風起,有終夜防守不眠者。

迎春日,啖春餅春糖。男婦競看土牛,以手摸之,謂「占新春造化。」

寒食戴麥掃墓,清明插柳踏春。縣官祭邑厲壇,例迎城隍神社火,或塗粉墨,扮故事遍遊城市。三月二十八日,城隍神解黃錢至東嶽廟。四月初八日,謂之「浴佛日」 ,居民遍走閭巷送糖。

豆謂小兒食之可稀豆

六月六日,食油攤,用麪為餅,中投各殽念四日為雷公誕辰,各執紙旗燈燭,詣廟禮拜。立秋日,農家各於田畔插青竹,夾雲馬紙符,名標「秋子醵錢」 ,作青苖齋,即古者方社遺意。七月三十日,俗名「地藏開眼日」 ,是日沿街燃燭。十二月二十四日扦楊永不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