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1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一卷目錄

 湖廣總部彙考一

  湖廣建置沿革考

  湖廣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湖廣星野考

  湖廣封建考

  湖廣戶口考

  湖廣田賦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十一卷

湖廣總部彙考一 编辑

湖廣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禹貢》荊州之域,商奄九有,始言荊楚。周文三分有二,視江、漢為周。南武受命成周,更職方東南曰揚,兼得楚與南越之交波溠為豫,又屬漢東。秦韓之分,荊居正南,而以衡表山,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自春秋垂戰國。楚延袤六千里而遙,西黔中、巫郡,東夏州、海陽,南洞庭、蒼梧,北陘塞、郇陽、迨。秦併郡縣,始為南郡。南陽、黔中、長沙屬古荊州,而揚則九江,豫則南陽之東北二境與南郡之北境參隸焉。楚漢析楚為四羽,自王西楚、丁、彭、徐,而番君、吳芮王衡山,都邾;英布王九江,共敖都江陵。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是稱「三楚。」 郢之後徙壽春,亦稱郢。楚。越初滅吳,得江、淮以北。而楚後滅越,兼有吳、越境,故為越楚。漢高蹙秦,誅楚,郡國雜治,王黥布于六、吳芮于臨湘,尋立劉賈為荊王,後以其地封。漢武帝置十三州,荊及揚、豫各相繫屬。更詔西南置郡,兼制牂、牁五溪。光武因舊,併省縣道。侯國增損無常,而荊則理南陽、南郡、江夏、桂陽、武陵、長沙、零陵七郡,其豫、揚稍屬焉。三國屬漢,始領七郡,旋屬孫吳。魏守沔口,及于宣城。吳始都鄂,後據江南,不過荊、郢。荊理南郡,郢理江夏,以建平、西陵、樂都、南郡、巴丘、夏口、武昌命為重鎮,尋得沔口、邾城屬。漢以後,荊州並建。魏以南陽名荊,吳以江陵名荊。西晉平吳,分置州郡十九。于荊,則江夏、南郡、襄陽、南陽、順陽、乂陽、新武、魏興、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桂陽、武昌、安城。于豫則弋陽、更益、西陽、竟陵。東晉自元帝至成帝,退屯穀城,淮漢而北,悉陷苻堅,堅敗再復。其後荊河大司陷于姚興,梁益陷於譙縱,進兵屯戍,不越襄、漢,而鎮守之地止於上明、江陵、夏口、「武昌、義熙,移宋,荊理南郡,郢理江夏,湘理臨湘,雍理襄陽,司理義陽。」 後魏南侵,全沒西境,蕭齊奄有元永、沔北諸郡,東昏時,相繼淪沒。梁大通間,平淮、漢中亦復。景平而後,江北陷齊,漢、蜀沒魏,而雍、溠及戍夏口、真陽,乃其重鎮。梁亡,察立江陵南陳,境限長江,迄於大建,盡屬高齊。齊亡入周,迎隋之師,乃遣戍守狼尾、公安、長林、安蜀,以至巴陵,並為靡解。拓拔南征,遂臨瓜步,長淮而北皆屬焉。孝文渡沔,乃及樊城。宣武、元英破收義陽,至孝武,遂分東西。高歡據有河北,襄、汝迨陳師侵軼,亡其南境,制置無聞。宇文後平江陵,西迄于江東,南盡于長沙。隋廓定江表,始析中省,分部刺史州郡。後蕭銑起于江陵,武徹起于桂陽。唐開元設十五道採訪使,始以山南東道理襄陽,轄江陵等九郡;江南西道領長沙等八郡;黔中道領黔中等十三郡。安陸、義陽分屬淮南道,連山分屬嶺南道。方鎮以後,各置為軍。朱溫南有荊、吳,馬殷稱王於湘南,高季興節度荊南。其後高氏僅保江陵,馬氏居湖南,兼理潭、鼎。石晉自江而南二十一州為南;唐;自湖南北十州為楚,而荊、歸、峽三州為南;平時則改建不常,以江為界。宋興師,克荊,平湖、湘。太宗相繼混一,初分二十三路。太平興國,分為江南、淮南。咸平時,分為荊湖南北路。宣和二年,改岳州為岳陽軍。崇寧三年,改靖州,《鼎》升常德府,安升德安府,沅曰潭陽。餘沿唐舊。而思、黔、施、播諸州,則隸蜀之夔路;興國軍隸江西路。建炎、京西南路暨襄陽府皆屬金,惟存襄、均、隨、棗陽、光化五郡,而荊湖南北二路,則仍宋版。後岳飛復襄陽,迄宋亡。元代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及江南湖北道,又置荊湖北道及山南江北道,湖南道,司嶺北湖南道,升改州路,亦無常名。明初,行省。尋更「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領府十三:武昌、黃州、荊州、常德、永州、寶慶、辰州、長沙、衡州、襄陽、岳州、漢陽、德安州四。安陸、沔陽、郴、靖。置都指揮使司,領衛二十八。武昌、武昌、左黃州、蘄州、施州、岳州、長沙、茶陵、寶慶、衡州、永州、辰州、沅州、平溪、清浪。

偏橋、鎮遠、常德、靖州、銅鼓、《五開》,襄陽、沔陽、荊州、安陸、漢陽、大庸、瞿塘,尋廢銅鼓、《五開》二衛。二十一年,改荊州衛為湘府護衛,陞守禦所為左護衛,調漢陽衛為右護衛。二十二年,于慈利縣北置九谿衛。二十三年,陞道州守禦所為寧遠衛。二十九年,改大庸所為永定衛。三十一年,尋以湘府三護衛為荊州及左右二衛。三十二年,守禦千戶所凡五。枝江、德安、彝陵、長寧、澧州置提刑按察司,分武昌、湖南、湖北、荊西四道,撫治其方,歲令御史巡按察之。永樂間,增置湖南、荊南二道,尋割川、湖、雲南地為貴州布政司。今貴之宣慰司、思南諸府,先楚地也。又以五開更名黎平及鎮遠,各置為府,領諸蠻彝長官司,復置銅鼓、五開二衛。成化間,析襄陽府四縣建鄖陽府井衛,更割四縣之地增縣三,置都御史撫治鄖、荊諸郡及行都指揮使司,分領荊襄等衛七所十七,建治鄖陽。嘉靖七年又以安陸、沔陽二州併屬縣二,及割荊州之荊門、當陽、潛江為承天府,特置荊西道。又置興都留守司,改安陸衛為承天衛,調荊州「左衛為顯陵衛,並轄于留守」 州邑,名目隨時增省。先是弘治十四年,添設城步縣,屬寶慶。至嘉靖丙寅,割黃岡、麻城、黃陂之交,增置黃安縣,屬黃州。萬曆丙申,添設天柱縣,屬靖州。崇禎己卯,添設新田縣,屬永州;又添設嘉禾縣,屬衡州。共府十有五,州二,縣一百有九,衛三十二,所四十三,宣慰二,宣撫四,安撫九,長官二十八。

皇清因之。順治二年改承天府為安陸府。順治十六

年,并上津入鄖西,領州縣一百二十三。康熙三年,分左右布政。左布政司仍駐省城,分管武漢、黃、安、德、荊、襄、鄖八府;右布政司駐長沙府,分管長、永、衡、寶、岳、常、辰七府,郴、靖二州及各衛所。又增設按察使司一員,駐劄分管如之。湖北裁衛三、所八,見在衛、所十;湖南裁衛四、所二十五,見在衛十五、所五。

湖廣疆域考         通志 编辑

湖廣疆域圖

湖廣疆域圖

東至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五百二十里。西至四川酉陽宣撫司界,一千五百九十里。南至廣西柳州融縣界,一千四百八十五里。北至河南汝寧府羅山縣界,五百四十二里。東北至江南安慶府宿松縣界,五百八十二里。東南至廣東韶州府乳源縣界,一千三十五里。西北至陝西漢中府平利縣界,一千七百四十一里。

西南至貴州黎平府界一千四百六十五里。東西廣一千六百四十七里,南北袤一千九百四十七里。

形勝附 编辑

《周禮》職方氏:「荊居正南。」

《國策》:蘇秦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伯王之資也。」

《史記》: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南楚也。是稱「三楚。」

《孔安國》「北距荊山,南及衡山。」

《爾雅》:「漢南為荊州。」

舊《志》:「荊為九州之土,最稱閎衍,包絡聯貫,神禹之跡遍焉。」

湖廣星野考         通志 编辑

《天文》鶉尾曰鳥帑也。裨竈謂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是也。鳥尾曰帑,鶉尾之為楚分野固已。遷、固世掌天文,其言曰:「楚,翼、軫之分野也。」則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皆楚分。自唐一行有《北紀》、南紀之分,其間為邢、趙,為荊、楚,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所終始,而分野又可知矣。故由漢水之陰,趨均州光化、穀城、棗陽,折而隨州,抵應山,於漢為南陽郡。淮源桐柏,控荊、豫之交也,接張十七度,終入翼凡六度,故《漢志》曰:「張、周分也。」亦為楚。自襄陽、宜城、南漳,歷荊州、安陸二府,西盡三峽,東盡竟陵,析以岳之華容東境,皆古南郡地。凡入翼十度,沿漢川、漢陽,逾武昌,泛樊口,入黃州,括二郡全境以至德安之安陸、雲夢、應城、孝感,其地為江夏郡。入《翼》十二度,由興國以南,蘄州以北,濱彭蠡、廬江,於域為揚州、吳楚之境。其星為斗牛。蓋《翼》十二度終,而斗之十度始入焉。負五嶺而郡為桂陽,則今之郴也。而衡之耒陽、常寧,與夫藍山、臨武,領於桂陽之州,入軫六度武陵,則今之常德也。奄及辰、沅,挈領諸邑,越華容西境,至澧州石門、慈利、安鄉,極於靖之轄縣,旁引永順、保靖、宣慰諸司,皆武陵入軫十度之野。其十一度為零陵,則永州之轄治也,而城步、武岡達於新寧,附以長沙之湘鄉皆屬焉。軫四星,其次中小者名長沙,而長沙入軫十六度。今考鄉、湘屬古零陵,餘州縣十有一。北抵岳州之巴陵,以及臨湘、平江;南袤之衡陽、衡山。縣安仁迤而西南,得寶慶之邵陽、新化,皆古長沙地,為軫之終度焉。其西北介雍州,則鄖陽七縣故漢中郡。古為梁、庸、商、麋諸國,是秦楚之隅。其星:東井、輿鬼,終柳六度,接于鶉火。從施州上瞿塘,以盡忠州諸衛。其地跨梁、益,屬巴郡。舊法參七度,新法觜四度。星蜀而地楚,為餘分云。

躔次

《星經》曰:「翼二十二星,凡十九度;軫四星,凡十七度。」 蔡邕《月令章句》曰:「起張十二度,至軫六度,為荊州。」 費直說《周易》曰:「起張十三度。」 魏陳卓《郡國躔次》曰:「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野,屬荊州。」 皇甫謐《帝王世紀》曰:「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於辰在已,謂之大荒落;于律為彝,則斗建」 在申,今楚分野。《晉書》曰:「翼、軫楚,荊州。南陽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軫十一度。桂陽入軫六度。武陵入軫十度。長沙入軫十六度。」 邢昺《疏》曰:「已為鶉尾。初張十八度,終軫十一度。」 國星。

《春秋緯》云:「自大別以東,至雷澤,九江,荊州,屬衡星。」 《星經》云:「玉衡星主荊州,嘗以五卯日候之。」 《廣雅》云:「荊屬衡星。」 《宋天文志》云:「北斗第二星曰璇,其分為楚。」 張衡云:「五車星在畢宿北,五帝座也。東南中一星曰司空,主鎮星,楚分荊州。」 《宋天文志》云:「十二國十六星,在牛女南,近九坎。其魏西一星曰楚。」 《春秋元命苞》云:「軫星散為荊州,分為楚國。」 《宋天文志》云:「天巿垣西藩十一星,南一曰魏,二曰楚。」 《唐書》云:「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維外者,鶉尾也。」 《史記》云:「以其宿命國,是正四時。仲夏出郊東井、輿鬼、柳東七舍為楚。」 《宋天文志》云:「太微垣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其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上星曰兗豫,下星主荊揚。」 《周禮》鄭註: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封域,皆有分星。鄭註曰:鶉尾,楚也。《舊唐書》云:翼,鶉尾之次已。初起張十五度,中翼十二度,終軫九度,其分野自房。

陵白帝而東,盡漢之南郡江夏,東達廬江。南郡,濱彭蠡之西,得漢長沙、武陵、桂陽、零陵郡。又逾南紀,盡鬱林、合浦之地。荊楚鄖郡羅權巴夔與南方蠻貊殷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長沙國。《論語摘輔象》云:「荊、揚屬下級。」

五星

《石氏星經》云:「南宮赤帝,其精朱鳥,為七宿:井首、鬼目、柳喙、星頸、張、嗉、翼、翮、軫尾、司夏、司火、司南岳。」 《星經》云:「熒惑主霍山、揚、荊、交州。」 《史記》云:「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于鳥衡。」 《唐書》云:「星紀鶉尾,以負南海,其神主于衡山,熒惑位焉。」 熒惑曰:「南方夏火,禮也、視也。禮虧視失,逆夏令,傷火氣,罰見熒惑。」 又曰:「熒惑主大鴻臚,主死喪,主司空,又為司馬,主楚吳、越以南;又司天下群臣之過,司驕奢亡亂妖孽,主歲成敗。故曰:雖有哲天子,必視熒惑所在。其入守犯太微、軒轅、營室、房、心,主命,惡之。」 張衡云:「熒惑為執法之星,其精為風伯之師,或童兒歌謠嬉戲。」 《晉灼》曰:「熒惑常以十月入朝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司無道,出入無常也。二歲而周天。」 《天文志》云:「熒惑色赤,比心大星大小類填。」 按:五星之行,過有道之分,則循軌順行,天下義寧,年糓順成,過無道之分,則犯鬥變色,為災為兵,曰吉曰凶,未有不關於人事者也。然五星之變,俱足以致殃,熒惑太白為甚,而熒惑尤甚。蓋熒惑火也,性烈而不常。又為執法之官,司天下過失,故其應尤為亟也。

月令

《爾雅》曰:「歲在巳,曰大荒落。」 《說文》云:「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 故巳為蜿,象形。《月令》:孟夏之月,昏翼中。若七月日躔鶉尾之次,則律中仲呂。孟秋之月,日在翼。《新唐書》曰:「鶉尾建巳之月,內列太微,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負海,純陽地也。」 又《唐書》曰:古荊楚鄖郡,羅權巴夔,與南方蠻貊之國,翼與咮張同象,當南河之北。軫在天關之外,當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長沙,逾嶺徼而南,為東甌、青丘之分。《禹貢》云:「荊及衡陽為荊州。」 以其當朱明之候也。

占驗

翼十九度。甘氏云:「翼二十二星,主太微三公化道,文籍失色,則民流。日月交蝕,五星並逆,芒動則化道不行,文籍壞滅;動移則三公廢;光耀則化成。」 《隋志》云:「翼為天之樂府,俳倡戲樂,又主邊徼遠客,負海之賓。光耀則禮樂興,四方來;賓動則遠方來;離徙則天子舉兵。」 或云:「耀則禮樂興,暗則政教失。日蝕,臣僭。月蝕,婦」 人憂。五星、孛、流、客犯,大凶。東甌五星,在翼之南,蠻徼星也。《張衡》云:主東越。穿胸、越三方。金火守之,其地有兵。芒角動移,兵內叛。

軫十七度。甘氏云:「軫七星,主將軍樂府歌讙之事。五星犯之,失位亡國;女子主政,人失業,賊黨掠人,禍生;百日內,若光耀,則天下昌,萬民康,四海歸王。」 張衡云:「軫為冢宰輔臣也,主車騎,光耀則車騎用。一云:光耀則車騎動。」 《隋志》云:「主載任,有軍出入。皆占于軫,又主死喪;耀則車駕備,動則車騎用;離徙,天子憂,就聚,兵」 大起。軫轄星,附軫兩傍,主王侯。右轄為王者同姓;左轄為異姓。星耀,兵大起,遠軫凶。軫轄主南蠻侵。張衡云:「轄不見,國有大憂。」 長沙一星,在軫之中,主壽命也。長沙耀則人壽長,子孫盛。軍門三黃星,在青丘西,天子六軍之門也,主營候豹尾威旗。占:以移其處,為道不通。土司空四黃星,在軍門南,主土功。巫咸氏云:「金火犯之,天下田不得耕,女不得織。」 《隋志》云:「一曰司徒,主界域。」 青丘七黑星,在軫東南,主東方三韓之國,占與東甌同。軫南三十二星,曰器府,主樂器之屬也。耀則禮樂調理;暗則有咎。

湖廣封建考         通志 编辑

上古

楚 其先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其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之後,或在中國,或在蠻裔,其苗裔曰鬻熊,周文王師之。熊生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繹興魯公伯禽,衛康叔。

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是時舉文武勤勞之嗣,而封繹於楚,錫以子男之田,國號曰荊,居丹陽。《輿志》云:「秭歸縣東有丹陽城。」 繹生熊艾,熊艾生熊䵣,熊䵣生熊勝、熊揚,揚之子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伐庸揚粵,至於鄂陰 ,國分於穀。齊管仲七代孫仕楚,為陰邑大夫。

軫 國楚東南未詳

西漢

荊王賈 ,高祖從兄,封為荊王。九江王黥布反,王走死。

楚王瑋 武帝十年遣諸王假節之國,於是汝南王都督豫州南陽王都督秦州楚王瑋都督荊州淮南王允都督揚江二州繼立王子乂為長沙王。

荊王元景 ,高祖莫嬪子。按唐武德三年,元景始王趙,貞觀初累遷雍州牧,十年徙封荊,明年詔為荊州都督。

「郢王高子侃 」 ,唐咸通六年封。

郢王瑛 元宗初年封

後周

楚王馬殷 ,秦宗權遣劉建鋒、孫儒略地。殷為儒裨將,乾寧三年入湖南,次澧陵。建鋒為陳瞻所殺,遂領其眾,攻連、邵、郴、衡、道、永六州皆下,湖南俱為奄有。梁主朱全忠篡唐,遣使修貢,封為楚王,立廟於長沙,諡曰「武穆。」 子希聲立。希聲卒,弟希範、希廣相繼立。希萼弒希廣而自立,希崇囚之,後皆送款李景。

楚恭惠王元偁 ,太宗九子。長楚王元佐,以罪廢;次元僖、元份、元傑、元偓。元偁偁七歲,授檢校太保、涇國公。久之,領鄂州都督、武昌軍節度使。真宗即位,加同平章。七年,薨。有《集》三卷,《筆禮》一卷,上親製序,藏之祕閣。

楚滎憲王似 ,神宗十四子。長成王佾;次惠王僅,唐王俊,褒王伸、冀王僩;次哲宗,豫王价,徐王倜、吳王佖,儀王偉;次徽宗,燕王俁、楚王似。似初為集慶軍節度使,哲宗崩,皇太后議所立,宰相欲立似,后曰:「皆神宗子,何必然?」 乃立端王,是為徽宗。徽宗改似鎮武昌,崇寧中,徙鎮荊南,荊王元儼 封王爵,未之國。

楚昭王楨 ,太祖第六子。洪武三年封楚王。九年之國武昌,上賜王經史圖籍。十四年平諸洞蠻,捷奏,上喜,又命往討雲南阿魯禿等暨桂陽、瀘溪、黔陽諸寇,悉平之,有功。上寵賚有加,賜《祖訓錄》,王受命惟謹,乃書尊朝廷、《守祖訓》等十事上之,賢聲丕著。三十三年王薨,諡曰「昭王。」 楚王華奎 ,恭王子。崇禎癸巳,獻賊破城,投之江。

湖廣戶口考         通志 编辑

康熙二十二年分,原額人丁九十八萬九千五百六十九丁二升八合,額徵丁銀二十五萬九千七百二十八兩七錢三分五釐六毫二絲二忽三微七塵七漠。內有:

康熙四年,奉文豁免運夫人丁一十七萬八千一百四十五丁七升九合一勺四抄五圭;豁除丁銀四萬七千七百七十三兩六錢三分五釐一毫五忽三塵三渺四茫。

又額外新增人丁四萬四千七百九十五丁四斗二升四合二勺。新增丁銀一萬五十二兩六錢七分七釐三毫七絲七忽四微五纖一塵四渺一漠八茫。

又「更名」 項下人丁六千六百六十九丁六升一合四勺八抄二撮六圭三粒三粟,應徵銀一千六百七十九兩四錢九分六毫三絲二忽五微七塵九纖七渺八茫。

又屯丁六百丁五升一合,應徵銀四百一十二兩八錢五分三釐八毫四絲一忽九微四纖一沙一塵六渺五漠五茫。

湖廣北布政司轄武、漢、黃、安德、荊、襄、鄖八府。康熙二十二年分,原額人丁五十一萬五千四十七丁,額徵丁銀一十四萬六千九百六十三兩八錢五分五釐六毫六絲一忽二纖五塵七漠。內有:

康熙四年,奉文豁免運夫人丁八千九百二十九丁,《豁除丁》銀二千七百七十二兩一錢八釐。

九毫七絲九忽八纖三塵八渺八漠五茫。外,於順治十四年、康熙元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四年,新增人丁三萬三千二百二十四丁三斗七升四合二勺,新增丁銀七千七十六兩五錢一分二釐九毫三絲一忽六微四塵八渺八漠八茫。

又「《更名》項下人丁」 一千六百八十六丁八合一勺三抄,應徵銀五百九十三兩二錢五分三釐二毫一絲七忽七微四塵。

湖廣南布政司,轄長、衡、永、寶、岳、常、辰七府,郴、靖二州。

康熙二十二年分,原額「人丁四十七萬四千五百四十二丁二分八釐」 ,額徵丁銀一十一萬三千七百六十四兩八錢七分九釐九毫六絲一忽三微四纖五塵。內有:

康熙四年,奉文豁免運夫並逃亡人丁一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六丁七分九釐一毫四絲五微,豁除丁銀四萬五千一兩五錢二分六釐一毫二絲五忽九微四纖六塵一渺四漠九茫。額外新增人丁一萬一千五百七十一丁五分,新增丁銀二千九百七十六兩一錢六分四釐四毫四絲五忽八微一塵五渺三漠。

更名項下人丁四千九百八十三丁五分三釐三毫五絲二忽六微三纖三塵,應徵銀一千八十六兩二錢三分七釐四毫一絲四忽八微三纖九塵七渺八茫。

又屯丁六百丁,五分一釐,應徵銀四百一十二兩八錢五分三釐八毫四絲一忽九微四纖一沙一塵六渺五漠五茫。

湖廣田賦考         通志 编辑

康熙三十二年分,原額田地、山塘共八十一萬六千四百一十七頃三十八畝四分一釐七毫六忽四微,續於案內清出田地三百七十二頃四十一畝一分三釐七毫一絲四忽三微二纖七塵一渺。竊查額內尚有荒蕪田地,額編錢糧,見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原額編秋糧米麥,共二百一十二萬四千二百四十石四斗九升六合二勺五抄九撮三圭九粒,各折徵不等,共折徵銀一百九十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九兩九分五釐六毫三絲六忽四微四纖五塵七渺六漠三茫。內鄖陽府額編米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九石五斗二升四合五勺六抄四撮三圭二粒,仍復照徵本色,以充兵餉。理合登明。

又額外清出田地應編米麥共六百四十三石一斗九升一合四抄六撮二圭八粒三粟,折徵銀四百六十三兩二錢八釐一毫四絲四忽六纖八渺二漠七茫。

又寶慶府屬西延界糧夏秋米一十六石三斗八升五合七勺一抄三撮九圭二粒,每年聽廣西全州解納銀一十一兩八錢六分八毫。荊、衡、辰、郴四府州屬原額桑絲銀九百六十八兩二錢一分七釐一毫三絲四忽九微五纖六塵。

辰州府屬棉花額徵銀三兩九錢三分四釐六毫。

原額編本色漕糧正耗米三十五萬三千二百一十一石九斗三升七勺二抄五撮一圭九粒。又原額清出漕糧二十一石三斗二升一抄六撮一粒七粟。

額外編本色南米、三十二萬五千石

又額外清出南米一十八石一合四勺九抄八撮八圭二粒六粟。

又靖、寶二府州屬原額本色並康熙五年丈量新增共米一萬八千八十六石七斗四升四合一勺五抄七圭二粒五粟。

原額編《本色孤貧米》二百八十八石

原額徵驢腳米、折銀三萬九千兩

又額外清出驢腳銀二兩一錢七分二釐六毫六絲一忽四微四塵七漠九茫。

原額屯田及歸併屯田共五千二百四十四頃三十三畝五釐九毫二絲四忽六塵二渺九漠。查衡、寶、辰、郴、靖五府州尚有荒蕪屯田,額編錢

糧,見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原額編屯糧四萬七千四百四十三石七斗七合七勺二抄五撮六圭。各折不等,共折徵銀三萬四千三百一十六兩一錢四分九釐三毫七絲二忽九微七纖七沙六塵七渺七漠二茫。又,額外清出屯田七十頃三十畝二分二釐,清出屯糧二百八十一石二斗八合八勺,應折徵銀一百四十兩六錢四釐四毫。

原額更名田地、山塘湖共六萬九千四百七十八頃七畝九分二釐七毫三絲七微。查各府屬尚有荒蕪田地,額編錢糧,見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續於各案內清出額外更名田地一千二十一頃三十五畝二分四釐一絲五忽。

原額編秋糧米麥,共一萬六千三百八十石六斗三升三合六勺五撮七圭五粒五粟,各折不等,共折徵租餉銀一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八兩五錢七分二釐九絲二忽三微九纖一塵七渺六漠五茫。內鄖陽府屬額編米七石一斗四升九合五勺四抄六圭四粒一粟,仍復照徵本色,以充兵餉。理合登明。

又額外清出租餉共銀一千六百七十八兩六錢四分五釐二毫九絲八忽二塵九纖五渺五漠。

原額更名本色漕糧正耗米一千七百二十四石七斗四升四合七勺三撮一圭五粒五粟。原額更名「本色南糧」 正耗米一千三百九十石三斗一升一合八勺六抄三撮九圭二粒九粟。原額徵驢腳米折銀一百八十兩七錢三分七釐八絲八忽七微六纖一塵八渺七漠五茫。漢陽縣租田本色大麥六十石

鍾祥縣租田本色黃豆五十三石。

景陵縣租田本色大麥九十三石。

沔陽州額外清出淤田二千八百七十七頃三十二畝一分六釐一毫三微。

清出租餉銀二千五百三十八兩五錢二分二釐一毫六絲九微三塵。

長沙縣原額更名「藕塘」 八處,共八頃三十九畝八分五釐一毫,額徵租餉銀五十一兩五錢。岳州府屬原額編更名祿米折銀四百九十一兩四錢三分六釐。

衡、寶、常三府屬原額更名《基租》銀六百九十六兩四錢。

常德府屬康熙六、九兩年「清出更名基租」 ,共銀一百六十四兩八分三釐八毫五絲。

原額「斧鐮、頓樁紙稞、茶園」 等項,共銀三百三十六兩三錢七分。

又衡、靖二府州米折銀九百四兩九錢七分二釐六毫四絲一忽九微。

以上額徵共銀二百二十五萬二千四百六十六兩四錢八分一釐八毫八絲一忽八微三纖九沙五塵三埃六渺二漠。《人丁》項下,共額徵銀二十七萬一千八百七十三兩七錢五分七釐四毫七絲四忽三微四纖二塵三渺六漠一茫五沙。《全書》原係丁田,合計編定起存項款,今照分晰開後:

起運

戶部項下 地丁等銀、一百七十五萬一千九百二十六兩三錢九分九釐三毫四絲八忽八纖七沙九塵二埃五渺七漠。內原舊

《戶部》項下 銀一百一十九萬七百二十二兩一錢二分八釐五毫九絲六忽四塵五纖一渺一茫。又屯糧銀四萬六千一百六十兩四分六釐二毫四絲八忽七微一纖八塵三渺三漠九茫七沙。

《禮部》項下 銀九百九十九兩九錢八分八釐二毫六絲七忽四微九纖五塵二渺。

工部項下 銀八萬九千八百一十八兩三錢八分七釐四毫二絲六忽六微八纖九塵四渺。光祿寺項下 銀五萬九千七十五兩七錢七分五釐六毫六絲六忽八微六纖一塵。原俸工等項銀一十九萬二千五十六兩二錢二分九釐一毫一絲六微二塵九纖五渺二漠。又「丈量」 並《籌餉》案內清出民賦共銀二百八十二兩八錢五分五釐七毫九絲七微二塵五纖五渺二漠七茫。又,額外新增丁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五錢五分九釐一毫八絲六忽三微六塵六纖八渺三漠。又更名《租餉米折》,共銀一十六萬九千六百八十五兩四錢二分九釐五絲四忽五微五塵七纖八茫。

採買本色牙茶,共銀六十四兩四錢。

一存留

驛站項下 排夫、腳馬、紅船、水手江濟等項,共銀三十九萬三千一百八十七兩三錢三分九釐一毫四絲四忽六微七塵。

隨漕項下 隨漕額銀一十二萬三千四百四十九兩九錢二分二釐六毫八絲七忽三微六纖三塵四渺七漠二茫。

當陽縣 本色米折銀四百一十五兩三分九釐五毫。

《俸工》項下 官俸役食,共銀二十二萬一千三十九兩五錢九分六釐九毫六絲六微三塵五渺。

《支給》項下 祭祀等項,共銀三萬四千二百五十七兩五錢四分一釐七毫一絲五忽四微三塵。

一本色

額徵漕糧三十六萬一千七百三十六石一斗八升三合二勺七抄三撮三圭六粒二粟。額徵南米三十二萬六千四百八石三斗一升三合三勺六抄二撮七圭五粒五粟。

鄖陽府秋糧額米、共一萬二千六石六斗七升四合一勺四撮九圭六粒一粟

漢陽縣「大麥六十石。」

鍾祥縣租田本色黃豆五十三石。

景陵縣租田本色大麥九十三石。

孤貧米二百八十八石

《蘆稞》項下 蘆洲地共四千八百九十一頃六十六畝六分九釐四毫二絲六微二塵。又德安莊基二十七畝八毫六絲三忽。

應徵銀五千八百四十九兩六錢四分九釐八毫八忽五微四纖五塵六渺。

一、額外附徵平江縣民潘文明置買長沙府屬湘陰縣界基莊田一百五十一頃八十六畝八分七釐七毫七忽五微。

原額徵糧一千四百八十七石四斗二升七合五勺。共折銀九百三十二兩七錢二分。

湖廣北布政司轄武、漢、黃、安、德、荊、襄、鄖共八府,原額田地、山塘五十三萬五千二百七十八頃二十九畝二分六釐一毫七忽八微。又續於康熙十六、十九兩年《籌餉隱地二案》內清出額外田地一百一十六頃九十二畝一分三釐一毫二絲八忽。茲查額內尚有荒蕪田地,見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原額編米麥八十二萬三千二百六十二石二升三合三勺五抄七撮八圭,各折不等,共徵銀九十一萬九千六百三十兩五錢六分三釐二毫一絲八忽一微一纖三塵八渺五漠。內鄖陽府屬額編米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九石五斗二升四合五勺六抄四撮三圭二粒,仍另照徵本色,以充兵餉。理合登明。

又荊州府屬宜都縣《桑絲》額徵銀一兩四錢七分。

又額外清出田地,應編米麥一百四十二石九斗二升七合九勺五抄二撮六圭八粒三粟,折徵銀一百四十六兩一錢六分六釐九毫三絲六忽七微二塵五纖五渺二漠七茫。

原額編「本色漕糧」 正耗共米一十六萬四千五百一十五石九斗一升九合三勺九抄六撮六圭七粒。

又額外清出漕糧二十一石三斗二升一抄六撮一粒七粟。

原額編本色南米一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二石二斗七升九合七勺五抄。

又額外清出南米一十八石一合四勺九抄八撮八圭二粒六粟。

原額徵驢腳米、折銀一萬九千九百五兩八錢七分三釐五毫七絲

又額外清出驢腳銀二兩一錢七分二釐六毫六絲一忽四微四塵七渺九茫。

安、德二府原額歸併屯田九百九十三頃三十七畝三釐八毫四絲八忽。

原額編屯糧一萬二千七十八石七斗七升三合五抄八撮,應折徵銀六千三十九兩三錢八分六釐五毫二絲九忽。

又額外清出屯田七十頃三十畝二分二釐,清出屯糧二百八十一石二斗八合八勺,應折徵銀一百四十兩六錢四釐。

原額更名田地、山塘六萬五千五百七十四頃四十五畝九分三釐一絲七微,續於康熙十六、七兩年籌餉,期於有濟等事案內清出額外更

名田地、一千二十一頃三十五畝二分四釐一絲五忽;

原額編鄖屬本色米麥七石一斗四升九合五勺四抄六圭四粒一粟。

原額編「租餉」 秋折膏稅,共銀一十六萬三千七百五十一兩一錢八分六釐一毫八絲五忽九微五纖七塵四渺五漠八茫。

又額外清出租餉共銀一千六百七十八兩六錢四分五釐二毫九絲八忽二纖九塵五渺五漠。

安陸府屬原額徵「驢腳米」 折銀一十三兩九錢一分三釐五毫五絲。

漢陽縣租田本色大麥六十石。

鍾祥縣租田本色黃豆五十三石。

景陵縣租田本色大麥九十三石。

沔陽州額外清出淤田二千八百七十七頃三十二畝一分六釐一毫三微。

清出租餉銀二千五百三十八兩五錢二分二釐一毫六絲九微三塵。

以上額徵共銀一百一十一萬三千八百四十八兩五錢四釐五毫一絲一微九塵六纖四渺六漠四茫。外《另志》開載「人丁」 項下,共額徵銀一十五萬四千六百三十三兩六錢二分一釐八毫一絲四忽五纖七渺五漠八茫。《全書》原係丁田合計,編定起存款項,今照分晰開後:

起運

戶部項下 起運等項額銀八十三萬九千八百五十九兩五錢五釐三毫九忽六微一塵七纖九渺四漠三茫。內原舊

《戶部》項下 銀四十八萬七千三百六十四兩三錢六分三釐一毫四絲九忽一微五纖七塵七渺八漠八茫。又屯糧銀六千一百七十九兩九錢九分九毫二絲九忽。

《禮部》項下 銀四百六十四兩七錢八分二毫八絲八忽九微七纖四塵五渺。

工部項下 銀四萬八千四百九兩二錢二分三釐九毫三絲五忽九微八塵八纖八渺。光祿寺項下 銀三萬三百七十四兩一錢二分四釐三毫五絲九微三塵八纖。原舊裁扣俸工等項銀九萬八千六百四十五兩七錢四分八釐八毫四絲七忽七微二塵六纖三渺二漠。又「籌餉」 案內清出民賦銀一百四十六兩一錢六分六釐九毫三絲六忽七微二塵五纖五渺二漠七茫,更名租餉銀一十六萬八千二百七十五兩一錢六釐八毫六絲二忽六微五纖七塵八茫。

採辦本色芽茶,銀四十兩。

存留

「驛站項下 排夫、腳馬、紅船、水手江濟」 等項額銀二十二萬九千一十一兩五錢七分七釐九毫七忽。

隨漕項下 隨漕額銀六萬五千六百六十二兩九釐六毫一絲二忽二微二纖九塵七漠九茫。

當陽縣 本色米折銀四百一十五兩三分九釐五毫。

《俸工》項下 官俸役食額銀一十一萬八千二百九十九兩八錢八分八釐五毫三忽四塵六渺。

「《支給》項下 祭祀」 等項額銀一萬五千一百九十四兩一錢五釐四毫八絲八忽七微一纖四塵八渺。

一本色漕項額徵銀一十六萬四千五百三十七石二斗三升九合四勺一抄二撮六圭八粒七粟。

《南米》額徵一十六萬五千九百石二斗八升一合二勺四抄八撮八圭二粒六粟。

鄖陽府秋糧額米、共一萬二千六石六斗七升四合一勺四撮九圭六粒一粟

漢陽縣「本色大麥六十石。」

鍾祥縣租田本色黃豆五十三石。

景陵縣租田本色大麥九十三石。

《外蘆課》項下 蘆課洲地四千一十五頃二十三畝六分四釐七毫二絲八忽九微一塵。又德安莊基二十七丈八分六釐三毫,計二十七畝八毫六絲三忽,共

應徵銀五千二百一十四兩六錢五分九釐六毫三絲五忽一微二纖六塵六渺。

湖廣南布政司,轄長、衡、永、寶、岳、常、辰、郴、靖共七府、二州。

原額田地、山塘湖墺除岳州府屬平江縣民潘

文明置買湘陰縣連界田糧歸併平江縣徵解不開外,實額田地、山、塘、湖墺二十八萬一千一百三十九頃九畝一分五釐五毫九絲八忽六微。續於順治十二年及康熙五年《丈量案》內,清出巴陵、武岡、邵陽額外民賦田地二百五十五頃四十九畝五毫八絲六忽三微二纖七塵一渺。茲查額內尚有荒蕪田地,現「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原額編秋糧米麥,除桃源縣香山村莊米二百石推入慈利、九永二衛認納外,實額徵麥共一百三十萬九百七十八石四斗七升二合九勺一撮五圭九粒,各折不等,共折徵銀一百七萬七千九百八十八兩五錢三分二釐四毫一絲八忽三微三纖一塵九渺一漠三茫。

一、岳、寶二府屬巴陵、武岡、邵陽三州縣額外清出田地,應編夏、秋米四百九十五石九斗八升三合一勺六抄八撮六圭,折徵銀三百一十三兩三錢五分四釐四毫五絲七忽二微八纖一塵三渺。

又郴州屬額外新增開墾陞科米四石二斗七升九合九勺二抄五撮,派徵銀三兩六錢八分六釐七毫五絲。

又寶慶府屬西延界糧夏秋米一十六石三斗八升五合七勺一抄三撮九圭二粒,每年聽廣西全州解納銀一十一兩八錢六分八毫。衡、辰、郴三府州屬原額桑絲銀九百六十六兩七錢四分七釐一毫三絲四忽九微五纖六塵。辰州府屬棉花額徵銀三兩九錢三分四釐六毫。

原額編本色漕糧正耗共米一十八萬八千六百九十六石一升一合三勺二抄八撮五圭二粒。

原額編《本色南糧》正耗米一十五萬九千一百一十七石七斗二升二勺五抄。

靖州屬原額編本色米六千七百七十八石一斗八升七合八勺二抄九撮。

寶慶府屬原額本色「存米」 ,并「康熙五年丈量」 案內邵陽、武岡額外新增共米一萬一千三百八石五斗五升六合三勺二抄一撮七圭二粒五粟。

原額編《本色孤貧米》二百八十八石

原額徵驢腳米、折銀一萬九千九十四兩一錢二分六釐四毫三絲

原額屯田地塘一千九百四十八頃八畝三分五釐七毫七絲二忽。查衡、寶、靖三府、州尚有荒蕪田地,額徵錢糧,現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原額徵屯糧二萬二百六十七石一斗五升九合一勺。

「原額徵屯餉銀一萬四千二百六十四兩五錢一分五毫八絲八忽九微五纖五塵六渺四漠,原額歸併屯田二千三百二頃八十七畝六分六釐三毫四忽六塵二渺九漠。」 查辰、常、郴三府州屬尚有荒蕪屯田,額徵錢糧,現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原額編屯糧一萬五千九十七石七斗七升五合五勺六抄七撮六圭。各折不等,共折徵銀一萬四千一十二兩二錢五分二釐二毫五絲五忽二纖二沙三塵七渺二漠。

原額更名田地、山塘湖共三千八百五十三頃六十一畝九分九釐七毫二絲。查各府屬尚有荒蕪田地額徵錢糧,現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原額秋糧米麥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三石四斗八升四合六抄五撮一圭一粒四粟,各折不等,共折徵租餉銀九千一百四十七兩三錢八分五釐九毫六忽四微三纖四塵三渺七漠。長、岳二府原額更名本色漕糧正耗米一千七百二十四石七斗四升四合七勺三撮一圭五粒五粟。

原額更名「本色」 「南糧」 正耗米一千三百九十石三斗一升一合八勺六抄三撮九圭二粒九粟。原額徵驢腳米折銀一百六十六兩八錢二分三釐五毫三絲八忽七微六纖一塵八渺七漠五茫。

長沙縣原額更名「藕塘」 八處,共八頃三十九畝八分五釐一毫,額徵租銀五十一兩五錢。查該縣尚有荒蕪,藕塘額徵錢糧,現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岳州府屬原額編更名祿米折銀四百九十一兩四錢三分六釐。尚有荒蕪無徵銀兩。現係除

《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衡、寶、常三府屬,原額更名基租銀六百九十六兩四錢。查該府屬尚有荒廢基地額徵銀兩,現係除荒徵解,統俟招民住全,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常德府屬康熙六年《公首宗產案內冊報》及康熙九年清出更名青陽閣承奉司更名基租,共銀一百六十四兩八分三釐八毫五絲。

原額斧鐮草刀稞地蓬銀二百八兩一錢九分。原額湖課頓樁曬網銀一百一十兩。

原額:「大園《陽山》」 紙課銀九兩一錢。

「原額千斤茶園銀九兩八分。」 以上五款,查該府屬荒蕪額徵銀兩,現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又衡州府屬西鄉永伏竹山認納貴州司庫米折正費銀三百六十四兩五分八釐八毫六絲二微。

又靖州屬原額本色米折銀五百四十兩九錢一分三釐七毫八絲一忽七微。

以上額徵并全州解納,共銀一百一十三萬八千六百一十七兩九錢七分七釐三毫七絲一忽六微四纖三沙七埃二渺二漠。

《人丁》項下,共額徵丁銀一十一萬七千二百四十兩一錢三分五釐六毫六絲三忽九微三纖六沙四埃三渺五漠。《全書》原係丁田,合計,編定起存項款,今照分晰開後:

起運

戶部項下 起運等銀九十一萬二千五十二兩九錢八分四毫八絲八忽四微六纖九沙九塵八埃二渺七漠。內原舊《戶部》項下銀七十萬三千三百五十七兩七錢六分五釐四毫四絲六忽八微八纖七塵三渺一漠三茫。

《禮部》項下 ,銀五百三十五兩二錢七釐九毫七絲八忽五微二塵六渺。

工部項下 銀四萬一千四百九兩一錢六分三釐四毫九絲七微六渺。

光祿寺項下 銀二萬八千七百一兩六錢五分一釐三毫七忽四微七纖三塵。原舊裁扣俸工等項共額銀九萬三千四百一十兩四錢八分二毫六絲二忽九微三纖二渺。又岳州府屬額外丈出民賦銀一百三十六兩六錢八分八釐八毫五絲四忽。原額屯餉更名地丁基租等銀三萬九千九百八十兩五分五釐三毫一絲九忽七微一纖八沙三塵三埃九渺七漠。額外新增丁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五錢五分九釐一毫八絲六忽三微六纖六塵八渺三漠。岳、衡、靖三府州屬更名祿米,認納貴州司庫米折及本色米折,共銀一千三百九十六兩四錢八釐六毫四絲一忽九微。長、岳、寶三府屬採買本色芽茶,共銀二十四兩四錢。

存留

「驛站項下 排夫、腳馬、紅船、水手江濟」 等項,共額銀一十六萬四千一百七十五兩七錢六分一釐二毫三絲七忽六微七塵。

隨漕項下 隨漕淺船并驢腳米折并更名,共額銀五萬七千八百一兩八錢二分六釐六毫二絲五忽一微三纖四塵三渺九漠三茫。《俸工》項下 ,官俸、役食、備用、解費等項,共額銀一十萬二千七百三十九兩七錢八釐四毫五絲七忽五微八纖九渺。

《支給》項下 祭祀、曆日表夫等項,共額銀一萬九千六十三兩四錢三分六釐二毫二絲六忽七微七纖五塵二渺。

一本色漕糧并更名共米、一十九萬七千一百九十八石九斗四升三合三勺六抄六圭七粒五粟。

南糧并更名共米一十六萬五百八石三升三合一勺一抄三撮九圭二粒九粟。

孤貧米二百八十八石

《外蘆課》項下 蘆課洲地八百七十六頃四十三畝四釐六毫九絲一忽七微一塵。

應徵銀六百三十四兩九錢九分一毫七絲三忽四微一纖九塵。

一、額外附徵平江縣民潘文明置買長沙府屬湘陰縣界寄莊田一百五十一頃八十六畝八分七釐七毫七忽五微,尚有荒蕪田畝額徵錢糧,現係除荒徵解,統俟開墾全熟,庶以歸復足額。理合登明。

原額徵糧一千四百八十七石四斗二升七合五勺。共折銀九百三十二兩七錢二分。。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