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6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六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五卷目錄

 廉州府部彙考五

  廉州府古蹟考墳墓附

  廉州府峒蠻考

 廉州府部藝文一

  還珠賦         唐令狐楚

  颶風賦          宋蘇軾

  還珠亭記         明李駿

  靈山城池記         張岳

  睦眼營記         林希元

  廉山墮淚碑        鄭應科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六十五卷

廉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

廉州府古蹟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合浦縣附郭。

廉州故城 在府治北七十五里蓬萊鄉,唐州治也。一在合浦縣多懽鄉,西北去府一十五里。越州城 ,在府治東一十里,一名青牛城。劉宋置越州時,見三清圍之,即其處置城,因以名焉。太平軍 即今郡治。宋太平興國中,於海門鎮置太平軍,咸平初廢。

封山縣 ,在舊廉州南一百二十里。南齊置封山郡,隋罷郡為縣。唐武德中,以縣置姜州,後州廢,以縣屬廉州。宋開寶五年廢。

蔡龍縣 ,舊在廉州北一百五十里。唐初置,屬姜州。貞觀中改屬廉州,後廢,即今蔡龍洞。東羅縣 ,唐初置,屬姜州。貞觀中省入廉州,後廢。

海甬亭 「舊在城西南半里。明成化間,僉事林錦移近城西。嘉靖間,翁溥移於府治西南。隆慶間,僉事張士純遷廉江西。」

瑞芝亭 在舊學泮池旁。明正德六年,產紫芝一,即以地建祠,今廢。

「愛民」 亭 在城西門橋側,為知府沈倫建,今圮。「惠民亭 」 在石康舊城,為知府張岳立。

憩亭 :在城西門外。知府陳健建,今圮。

仰止亭 在西江張公祠內,僉事紀國讚建。「還珠亭 」 舊在府治東,明成化間,副使林錦遷於南門外。

「鳴陽樓 」 在城內,即鐘鼓樓。

澄波樓 在城南七里

大廉縣 ,在舊廉州東南一百里。唐初置,後廢入「石康。」

高城縣 在廉州境。唐貞觀中,省入蔡龍縣。珠池縣 在府治南。唐貞觀中置,後廢入合浦。媚川都 在府治南。漢劉鋹置,令人採珠,溺死者眾。宋開寶五年,詔廢之。

常樂縣 在廢石康縣治南。漢置。宋太祖按《嶺南圖籍》,遂廢。

石康縣 ,在府治東北三十里。明成化八年,併入合浦。

仙人橋 在府治東五十里新寮堡之前。溪中突起一石,儼如巨舟;長四丈許,闊半之。南岸斗石連穹,北岸條石橫架,上有巨人跡,南有石人來侍。西岸有地址,如城池之狀。過東又一石橋,橋架小溪,橋頭有石佛、石盤,俗傳仙人撐石船,引大廉小港,北通石康,至此聞雞鳴乃止。又名石雞橋。

還珠驛 漢孟嘗守合浦,去珠復還,人慕其廉,亭以表之。

欽州

欽州故城 ,在州東北五十里,地名「高沙土城。」 隋遷舊州,故城舊址尚存。

玉山州 在州境內,唐廢。按《通志》:本梁安平縣,置黃州及寧海郡。隋廢郡,改州曰玉州。後廢。唐復置玉山,後廢。

南亭州 ,在欽州境。唐初置,領內亭、遵化二縣。貞觀初廢。

安海縣 即廢玉山州屬縣,見《玉山州》下。安遠縣 ,在州境內。梁置安京郡,隋廢郡為縣。唐改曰保京。宋改安遠,元因之。明省入州。銅柱 漢伏波將軍馬援既平交趾,立此以表漢界。在州治東貼浪都古森峒上。後有銘云:「銅柱折,交趾滅,交人懼,常加土石培之。」

銅鼓井 在州永樂鄉團光村。有銅鼓井,塘曰「銅鼓塘。」 相傳掘地得銅鼓,遂成井泉,因名。防城水驛 在時羅都防城村。明永樂十四年置,宣德中廢。

佛陶水驛 在佛陶巡檢司。永樂十四年置,宣德中廢。

寧越遞運所 在州城外東岸。明宣德五年,改建河泊所,後併廢。

涌淪遞運所 在時「羅都涌淪村」 ,明宣德五年廢。

平銀馬驛 在州東二十里平銀渡。明成化九年裁革。

佛陶巡檢司 在時羅都。明永樂十四年建,宣德五年廢。其地為交趾所據,遂廢。

如昔巡檢司 在如昔都。明宣德間,廢交趾布政司。州民黃金廣等以其地降安南,遂廢其地屬萬寧州,今江平金勒了葛村是。

天涯亭 在州東門月城上。宋以前建無考。明洪武五年,同知郭雋重修。

三山亭 在州南三山嶺上。

鴻飛亭 在東門外游魚洲。林希元滿去,因感蘇東坡「鴻飛那復計東西」 之句,改東嶽廟為鴻飛亭。其亭四水環抱,諸峰朝拱,稱勝景焉,因名之曰「鴻臺環璧。」

「三石 」 在欽江水中,宋守陶弼常遊憩於此。石凡三:曰「釣石」 ,曰「醉石」 ,曰「吟石。」

安涼縣 ,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羅浮山下。隋置,今廢。

天涯驛 在州渡頭。因燬廢為天涯亭,後改「楊公祠。」 順治十七年,州守喻三畏、康熙十一年,中軍守備王瑜重修。

龍門 ,劉欣期《交州記》云:「龍門水深千尺,三月上巳,大魚登此化成龍,不得過者,暴腮點額,即今欽之龍門也。」 按:禹鑿龍門,過積石,今欣期以為欽之龍門,不知何據?

銅鐘 ,相傳「靈覺寺」 重千餘觔,漢時寶器。飛入大海,與龍相鬥,聲聞百里。道士黃子洪收之於東樓,懸之梁上,後遷之明倫堂,海賊鄧耀盜去鑄銃。

塔基 ,堪輿相傳,風水南方,文筆孤單,在于未方,當於丁方。得一峰對佇,為文明之象,以培風水,利於科甲。明崇禎三年,知州楊為禎議造石塔於大江之東,正居丁方,開砌塔腳,議抽鹽引、海引五錢貯庫,甫一年,計收千金。後楊陞鞏昌府同知,為庫吏乾沒。今基尚存,俟後君子。《靈山縣》

足音亭 在三海巖前

「去思」 亭 在朝陽門外,為知縣馮盛、李逢春立。「環秀亭 」 在六峰下,今廢。

烏江亭 在城東北三里。

《釣魚亭 》在響水灘側。

《圓通》亭 :在城中十字街。僉事林錦建。

虛通堂 在六石峰下

欽江縣 ,在縣治西南「秋風」 鄉,為欽州城東廂地。

遵化縣 在縣南三十里上武鄉新兒村,遺址尚存。

內亭縣 ,在縣治西九十里,下甲鄉六村。址尚存。

南賓縣 ,在縣西北五里峰子嶺下。

舊州故址 在縣治西八十里下東鄉,今立市。唐自欽江徙州治於此。至宋,又自此徙州治於安遠,今為墟場。

龍門驛 在上安業鄉二百里。明永樂中立,宣德間裁革。

安遷驛 在縣治西一百里秋風鄉。明永樂中立,宣德間廢。

石室 在縣西狼濟山甯悌原讀書之所,有石室,石門外有石橋,兩石人夾峙其上。

墳墓附 编辑

本府。合浦縣附郭。

劉宋陳伯紹妻墓 ,在夫人山城東一百二十里。

明參政韓珠墓 在廢石康縣界黃姜嶺下。御史沈福墓 在永安海岸鄉大人灣。

孝子施敦墓 在永安城東二里北宦塘。《欽州》。

唐諫議大夫甯悌原墓 在城東北三十里,其山遂以「大墓」 名。

知府楊冠墓 在城西北三里橋。

明國子監丞梁里許墓 在州西北五里白水。

考證

塘嶺楊士奇撰銘

倪貞女墓 ,在大東望州嶺大路旁。

王母墓 ,在武安鄉石龜寺旁。

唐平章姜公輔墓 在州東北一百七十里遵化鄉《那》。村,明知府石孟全墓 在州西北三十里松木嶺,知縣陳善住墓 在州東北五里牛頭灣嶺。《靈山》縣

宋奉諫大夫鄧大周墓 在城東五十里東山嶺。

明參議裴衷墓 在縣南三里長塘嶺。

進士黃華墓 在縣西三里藤籬嶺。

廉州府峒蠻考 编辑

後漢

光武建武十六年春三月,交趾女子徵側反,合浦蠻應之。

按《漢書光武本紀》不載。按《通志》云云。

安帝元初元年甲寅,合浦蠻叛。

按《漢書安帝本紀》不載。按《通志》,「安帝元初以後,合浦蠻反,遂合交趾烏滸為逆。及交趾反,又與合浦相讎殺。」

武帝泰始元年乙酉會兵合浦擊交趾。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按《通志》,「晉武帝時,會兵合浦以擊交趾。自是兵集則民受擾為害,而諸峒亦多為寇。」

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合浦大帥陳檀歸附按《宋書武帝本紀》。不載按《通志》。劉宋大明中。合浦大帥陳檀歸順。拜龍驤將軍。檀乞官軍征討。未附。乃以檀為高興太守。遣前朱堤太守費沈、龍驤將軍武期南伐。并通珠崖道。並無功。輒殺檀而反。沈下獄死。

「後主禎明元年丁未,以猛力為寧越太守。」 按《陳書後主本紀》不載。按《通志》,陳末以其帥猛力為寧越太守。陳亡,自以為與陳叔寶同日而生,當代為天子,乃不入朝。隋兵阻瘴不能進。猛力死,子長真歸朝,襲刺史。及討林邑,長真出兵攻其後。又率部落數千,從征遼東。煬帝召為鴻臚卿,授安撫大使,遣還。又以其族人甯宣為合浦太守。隋亂,皆以地附蕭銑,銑授長真欽州都督。

高祖武德元年戊寅授長真為欽州都督甯純為廉州刺史甯道明為南越州刺史。

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按《通志》,「唐武德初,寧越、鬱林之地降,以是交、愛數州始通,高祖授長真欽州都督,甯宣亦遣使請降,未報而卒,以其子純為廉州刺史,族人道明為南越州刺史。六年癸未,長真及昆州、融州、象州刺史各獻方物,詔卻之。」

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按《通志》,「六年,長真獻大珠,昆州刺史沈遜、融州刺史歐陽世譜,象州刺史秦元覽亦獻峒布,高祖以道遠勞人,皆不受。道明與高州首領馮暄、談殿據南越州,反,攻羌州,甯純以兵援之。」

八年,溪峒首領皆降,南方遂定。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按《通志》,「八年,長真陷封山縣,昌州刺史龐孝恭掎擊暄等走之。明年,道明為州人所殺。未幾,長真死,子據襲刺史馮暄談殿,阻兵相掠,群臣請擊之,太宗不許,遣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員外散騎常侍李公淹持節宣諭,暄等與溪峒首領皆降,南方遂定。」 德宗貞元十年甲戌,黃峒蠻反,陷欽州。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通志》,「德宗貞元十年,黃峒首領黃少卿反,陷欽州,德宗遣中人招諭,不從,自是叛服不常。」

穆宗長慶元年辛丑。以嚴公素為經略使按《唐書穆宗本紀》云云。按《通志》。長慶初以嚴公素為經略使。復上表請討韓愈。以貶潮州刺史移袁州。繼入為祭酒。上黃家賊事宜狀。以三事為請。略謂見往來過客併諸知嶺外事人所說。其賊並是彝獠。亦無城郭可居。依山傍險。自稱峒主。衣服言語都不似人。尋常亦各營生急。

「則屯聚相保。比緣邕管經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綏懷,威又不能臨制,侵欺擄縛,以致怨恨。蠻彝之性,易動難安,遂致攻掠州縣,侵暴平民,或復私讎,或貪小利,或聚或散,終亦不能為事。近者征討,起於裴行立、陽旻,此兩人者,本無遠慮深謀,意在邀功行賞,前後所奏殺獲,計不下一二萬人。儻皆非虛,賊已尋盡。」 今賊猶依舊,足明罔欺,百姓怨嗟,如出一口。陽旻、行立,相繼身亡,人神共疾,以致殃咎。今所用嚴公素者,亦非撫御之才,不能別立規模,依前還請討攻,如此不已,臣恐嶺南一道,未有寧息之時也。三事者:「其一,併邕容兩管為一道,深合事宜;其二,比者所發諸道南討兵馬,例皆不諳山川,不服水土,遠鄉羈旅,疾疫殺傷,今所存者,四分纔一。若令于邕、容側近召募,添置千人,便割諸道見管行營人數糧賜,均融充給,所費既不增加,而兵士又皆便習,長有守備,不同客軍,守則有威,攻則有利。其三,自南討以來,賊徒亦甚傷損,察其情理,厭苦必深。大抵嶺南人稀地廣,賊之所處,又更荒僻。假盡殺」 其人,盡得其地,在於國計,不為有益,容貸羈縻,比之禽獸,來則捍禦,去則不追,亦未虧損。若因改元,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親往宣諭,必望風降伏,讙呼聽命。仍為擇選有材用威信諳嶺南事者為經略使,處置得宜,自然永無侵叛之事矣。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討交趾。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按《通志》,「宋太宗太平興國中,討交趾兵,由廉州進,而欽、廉二州迭為所陷。南渡以後,頗為寧靜。」

孝宗淳熙元年甲午。交趾入貢。由欽州路以歸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通志》云云。

順帝至正十二年壬辰,兩江峒賊黃聖許反,寇欽州。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按《通志》,至正十二年,兩江峒賊黃聖許反,寇欽州。《欽州路總管府記》:「賊攻略州城及靈山、安遠二縣,時羅貼浪七峒人民亡散殆盡,大兵征討,賊竄入深洞。」

成宗永樂二十年壬寅,伐交趾,轉運欽、廉二州糧餉。

按通志云云

宣宗宣德二年丁未,封黃《金廣》為經略使,餘經略、同知、僉事等各世襲。

按《通志》:「宣德二年,棄交趾布政司,欽州澌。」「峒黃金廣等,以四峒民丁叛附安南欽州時羅貼浪如昔都七峒,接連左右兩江溪峒,并接交趾界。」宋元以來,設立峒長,專一管束峒丁,保守疆境。元世祖時,因峒主黃世華等殺賊有功,始授以金牌印信,充七峒長官職事,子孫承襲。及至明洪武元年,平章廖永忠、參政朱亮祖統兵取廣東雷、廉等處,大小衙門,俱送印信,赴朱參政軍門投款,給授新印。彼時以七峒地方人民不多,不復給與新印,革去長官職事,仍復只稱峒長,以故峒長內懷觖望。至宣德二年,復封安南國。黃金廣等以思廩、羅浮、古森、葛原等四峒一十九村,二百七十戶叛附安南,邀求官職。黎氏封黃金廣為經略使、經略同知僉事等官,世襲,仍令把守本峒地方,屬彼國。《萬寧州》金廣死,子黃進襲;進死,子無害襲;無害死,子伯銀,奮略將軍、經略僉事。

英宗正統五年庚申,御史朱鑑奉璽書至欽州,招叛民黃金廣等,不至,乃還。

按《通志》:「正統五年九月,巡按御史朱鑑,奉璽書率都、布按三司至欽州,揭榜招叛民黃金廣、黃寬、黃子嬌、黃建等,不至,乃還。時鑑同三司官至時羅都灘凌山,建黃旗,揭榜招黃金廣等,俱不至,復命於朝,亦未有處分。景泰四年,思牙峒長黃應等,又以其事奏聞,行戶部,未能議處。」 英宗天順二年戊寅,陞雷廉等處都督僉事歐信為都督。

按《通志》,「天順二年二月,陞雷廉等處都督僉事歐信為都督同知,充副總兵,鎮守廣東。時巡撫兩廣右僉都御史葉盛極言信廉勇,民獠率服,故有是命。尋坐與侍郎揭稽交惡,罷之,召還。四年庚辰,瓊賊邵宣作亂,督臣命官軍討平之。」 按《通志》,「四年,廣西流賊充斥高、肇、雷、廉、南、韶間,而群賊邵宣因採珠之擾,乘機作」 亂,督府命官軍次第討平之。

五年辛巳,蠻賊劫廉,知府饒秉鑑禦之,大敗其

考證

按《通志》:「五年,蠻賊流劫廉州府,知府饒秉鑑禦之,大敗其眾。是府居兩廣交界之中,軍民久受廣西流賊之害。秉鑑因令所屬州人民編立火夫,委官督領待賊。至是賊一千五百餘徒分投劫掠百勞、大埇等村。鑑督率所編,前後斬獲七百餘級。巡撫右僉都御史葉盛以其事聞於朝,旌異之。」

憲宗成化三年丁亥,流賊寇石康。

按通志云云

十五年己亥,安南與老撾讎殺國王黎灝擊之按《通志》:「十五年,安南與老撾讎殺國王黎灝,將兵七萬自往滿刺加邀擊,殺其眾三萬,餘有敗卒奔至欽州者。」

武宗正德三年戊辰,八寨賊首黃師苟稱寇,僉事鄧概討平之。

按《通志》:「正德三年,八寨賊首黃師苟稱寇,僉事鄧概討平之。自天順三年負固奏勦後,餘黨猶未平,至是稍戢。」

正德七年壬申,賊首廖公廣寇靈山,合浦僉事李志綱誘而擒之。

按通志云云

八年癸酉,安南入寇,備倭官軍禦之,敗於淡水灣。

十年丙子,安南賊復登崖劫掠,廉州衛指揮范鎧率兵敗之。

按通志云云

世宗嘉靖十六年丁酉,安南莫登庸作亂,黎太陽、黃父命郡三人來奔。

按通志云云

十九年庚子,登庸來降。歸欽州四峒侵地按《通志》云云。

二十一年壬寅,收復廉、欽州四峒民丁,歸籍貼浪。

按《通志》:二十一年六月,收復四峒民丁,歸籍貼浪。貼浪峒,在貼浪都思牙村,宋為長官司,黃令鑑為峒主。宣德間,其孫黃寬叛降安南,授以經略使。嘉靖二十一年,其孫黃福添率民復歸版籍。時休峒在管界巡檢司。地勢傳有褟純旺者,從馬援征交趾有功,賊平,留守邕、欽二界,然歷年既遠,意亦如宋時時羅七峒耳。永樂時,時羅峒長以事革,其孫褟貴成始移世守時羅峒。按《欽州》,七峒叛附安南者四,其一為安南所侵,今僅存貼浪、時羅二峒而已。然而中國故地,沒入於彝,蓋百二十餘年矣。茲者莫登庸結款,割四峒以還之朝廷,則文明之化敷,生民其大幸矣。

廉州府部藝文一 编辑

《還珠賦》
唐·令狐楚
编辑

物之多兮珠為珍,通其貨而濟乎人。纔披沙以晶耀, 俄錯彩以璘玢。避無厭之心,去之他境;歸克儉之政, 還乎舊津。由是觀德,孰云無神。相彼南州,昔無廉吏。 富其潤屋,貪以敗類。孤漢主析圭之恩,奪蒼梧易末 之利。濫源既啟,真質斯閟。從於舊而不瑕,諒天盼兮 有自。孟君來止,惠政潛施。欲不欲之欲,為無為之為。 不召其珠,珠無脛而至;不移其俗,俗如影之隨。爾其 狀也,掩星彩,迷瑤月。燦燦離離,與波逶迤。乍入潭心, 時依浦口。驚泉客之初泣,疑馮夷之始剖。依於仁里, 天亦何言?富彼貪夫,神之所否。沙下兮泥間,韜光兮 自閑。映百華之皎皎,雜魚目之鰥鰥。豈比黃帝之使 象罔,元珠乃得;藺生之詭秦王,荊玉斯還。由是發潤 洲蘋,增輝崖草。水容益媚,澤氣彌好。川實效珍,地寧 愛寶。隱見諒符乎龍躍,虧全非係乎蚌老。豈惟彰太 守之深仁,所以表天子之至道。觀夫采耀外炫,英華 內含。飾君之履兮豈不可,照君之車兮豈不堪。猶未 遭於采拾,尚見滯於江潭。雖舊史之錄,與前賢之談。 終思入掬以騰價,求得書紳而勵食。於惟明時,不貴 異物。徒飾表著,招累而握,珍者難屈。是珍也,居下流 而委棄,歷終歲而堙鬱。望高鑒兮闇投,幸餘光之恍 怫。

《颶風賦》
宋·蘇軾
编辑

仲秋之夕,客有扣門,指雲物而告予曰:「海氣甚惡,非 祲非祥。斷霓飲海而北指,赤雲夾日而南翔,此颶之 漸也,子盍備之?」語未卒,庭戶肅然,槁葉蔌蔌;驚鳥疾呼,怖獸辟易。忽野馬之決驟,矯退飛之六鷁。襲土囊 而暴怒,掠眾竅之叱吸。予入室而坐,斂衽變色。客曰: 「未也,此颶之先驅爾。」少焉,排戶破牖,損瓦辟屋,礧擊 「巨石,猱拔喬木。勢飜渤澥,響振坤軸。疑屏翳之赫怒, 執陽侯而將戮。鼓千尺之洪濤,飜百仞之陵谷。吞泥 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觸。列萬馬而並騖,潰千車而 爭逐。虎豹驚駭,鯨鯢奔戚。類鉅鹿之戰,殺聲呼而動 地;似昆陽之役,舉百萬于一覆。」予亦為之股慄毛聳, 索氣側足。夜拊榻而九徙,晝命龜而三卜,蓋三日而 後息也。父老來唁,酒漿羅列。勞來童僕,懼定而說。理 草木之既偃,葺軒楹之已折。補茅茨之罅漏,塞牆垣 之頹缺。已而山林寂然,海波不興。動者自止,鳴者自 停。湛天宇之蒼蒼,流孤月之熒熒。忽悟且嘆,莫知所 營。嗚呼!大小出於相形,憂喜因于所遇。昔之飄然者, 若為巨耶?吹萬不同,果足怖耶?蟻之緣也噓則墜,蚋 之集也呵則舉。夫噓呵,曾不能以振物而施之,二蟲 則甚懼。鵬水擊而三千,摶扶搖而九萬。彼視吾之惴 慄,亦爾汝之相莞。均大塊之噫氣,奚巨細之足辨。陋 耳目之不廣,為外物之所變。且夫萬象起滅,眾怪耀 眩。求髣髴於過耳,視空中之飛電。則向之所謂可懼 者,實耶?虛耶?惜吾知之晚也。

《還珠亭記》
明·李駿
编辑

合浦,古郡也,今為縣,隸廉州府。舊有亭曰「還珠」,蓋以 表孟嘗之異政也。亭在今府治東北還珠嶺下。屢經 兵火,漫不可識。景泰五年,郡守江右李君遜始搆地 於稍南,而作新之。既建亭其中,又立祠其後。工力費 用,皆措置有方。民悉欣然從事,無有怨咨。經始於是 歲之冬,落成于明年之夏。適予按部斯郡,遂以記請。 予惟州郡守吏,秩不貴於諸侯,而勢等爾。諸侯始封, 其地大者不過五百里,小者僅百里而已。今郡地至 于千里,州猶不下數百里。俗之登耗,政之巨細,金穀 之出納,教化之張弛,皆懸於長吏之賢否,以故擇吏 者慎之。方漢室既東,政尚督責,當時之為郡者,率皆 衂於貨寶,專務誅求。由是含胎孕珠之蚌,亦皆苦之 而徙於他境。為政之弊,一至於此,尚何望其有所建 明哉?獨孟君之來也,去其害而興其利,通其政而和 其民,禮樂教化之具畢修,愆伏凌苦之災不降。由是 人無瘥札,物無疵癘,雖池中產珠之蚌嘗徙於他境 者,亦皆感之而復還。夫以無知之微物且然矧民吾 同胞者,在當時宜無「不被其惠愛矣。民無不被其惠 愛」,凡政之懸於郡長者,在當時亦無不建明矣。若孟 君者,誠可為東漢守吏之最,而足以師表百世者也。 今去孟君幾千百年,而人之思孟君者同於一日,則 知善政之感于人心,殆千載一時而未嘗有所間也。 今李君能因民心之所同而復新斯亭以示勸,因表 其義以勵俗。則其為政。亦未必不取法於孟君焉。

《靈山城池記》
張岳
编辑

靈山,據廉之上游,外控橫、邕。天順、成化間,蠻寇殘橫、 邕,逾嶺攻破縣郭,廉與屬城無一能完其守者。於是 天子采廷議,下璽書,命憲臣分巡海北者開署治兵 以制之。然後瀕海數百里之人得免于兵革者七十 餘年矣。嘉靖甲午春,麓泉王公始至,閱視其城壁、雉 堞、樓櫓與凡兵馬器械之數,寖弛弗治,曰:「是殆狎於 久安,得無遂芽糵如昔日者乎?」治既數月,姦宄屏伏, 幽滯宣釋,里巷弗驚,商旅夜行。迺經村鄉正調番休 之卒,取木於山,甓砌鍛礪,咸授以法。以其年四月始 事,越月而功告成。凡為門二,垣六千三百三十六。樓 之表如垣為屋,以間數者六百有三,故所無也。用材 木瓦甓灰鐵,積至一百四十萬二千有奇,縻金百二 十兩,又以餘工作廊四十間,歲賦其入以待事。且營 四外高爽地,駐兵與城中相應,而時其操練。凡禦守 之具,無一不具。初,公之議茲役也,費不及于民,然民 知公之役以衛己而安之也。其富人皆爭出藏粟食 役者,故能不淹踰時,日,費省而功用多。由是觀之,苟 利於民,而以忠信惻怛之心行之,真能使民效死以 赴長上也。豈獨茲役為然哉?昔日虞夏聖人蓋嘗患 蠻彝寇賊矣,卒其所以治之者無他,曰「明於五刑以 弼五教」而已。聖人非固以城郭甲兵為無所用而略 之也,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紀,生人之大防存焉。苟 紀廢而防壞,雖有城郭甲兵,孰與守之哉?是故先其 所以守之者,而後及守之之具,本末緩急,間有次第 也。今公以聰明綜練之才,提刑一方,一切略去苛細, 存其大體,以教化風俗為先。興學校,勵信讓,蓋不專 以城郭甲兵為足,弭蠻彝寇賊之變。及其協群情以 就此役,又籌畫調度,細大不遺其法,皆可以施諸永 久。所謂「愷悌君子,民之攸塈」者與!凡公之屬吏將校, 歌頌公功,皆欲著於不朽。而岳適來承乏茲郡,相率 來請文,故為具著始末,勒石以告來者,俾有考焉。

《睦眼營記》
林希元
编辑

欽,邊郡也。其地西接廣右,四峒狼蠻不時剽掠,民患 苦之。每秋,民各荷擔攜孥,驅牛羊,屏廬舍,逃之山谷者無數。思盧一村,舊稱富庶,因之殘破,十戶五亡,生 意索如也。予嘆曰:「此一方之害也,亦治理之未至焉 耳。」乃訪盜賊出入所由之路,為防禦之計,使人圖其 山川道途遠近險易閱之。永樂地接廣西,以八尺江 為界。江之北二十里為遷隆寨,遷隆之西八里為華 陽峒,華陽之北十里為水口峒,水口之西十五里為 吳峒,吳峒之西二十里為武藜峒。四峒之地,華陽最 大,水口、武藜、吳峒僅足以當之。四峒之寇,水口最橫, 吳峒次之,華陽次之,武藜又次之。賊越遷隆而東,則 由那架山轉掠而西,由睦眼以歸。越遷隆而西,則由 睦眼村轉掠而東,由那架以歸。睦眼、那架實賊之門 戶,出沒之所必由。乃於睦眼、那架各立營,以那架付 廣西,移防城營官軍於睦眼,協民防守。上狀當路。余 曰:「必待報而舉,則緩不及矣。」乃命管界巡檢宋守才 即先營之,編民為保伍,遷民快之精銳者,令協民與 守。已而安南事動,防城軍未及移,然予之營守已備 矣。鄉民各自為守,分班上下,晝夜惟嚴。是歲,賊果不 至。丁酉、戊戌之秋,賊寇廣西,去吾邊二里,竟不入境。 予曰:「狼彝其信我哉?」乃請於當路,遣巡檢宋守才賜 勞之,咸稽首謝曰:「歲歲不敢復入欽,邊民知室家之 樂,於今三年矣。」己亥之秋,予當滿去,嘆曰:「予去欽而 賊患」復起,非政也,乃即前議而申改之。留軍三十於 防城,分二十守那蘇,以舊上扶龍營之軍二十守睦 眼,備兵憲使實成。予議即舊址復建之,越二月而功 告成,乃記。

《廉山墮淚碑》
鄭應科
编辑

嘉靖壬戌秋,滄泉黃公由工部郎奉命來守廉,厥冬 十有一月抵任,踰年,癸亥冬十月丁卯卒于任。闔郡 士民莫不哭之慟。公櫬既歸,思公不可復也,因援峴 山故事,為《墮淚碑》,以寓哀慕之思。嗚呼!公何以感人 一至此哉!按公駐車於廉,僅數月耳,其政澤未得遍 及於人。然廉人遽德公而哀慕若此者,知公之心之 愛且仁,而傷其所施之不竟也。先是廉郡藏靡固,忽 一夜為強賊踰城剽而奪之金,約一萬七千餘兩有 奇。又一日為一木工竊入,盜去金千餘兩有奇。強賊 之剽也,所司苦於賠補,莫盈其數,乃議責軍卒丁餘 及民戶丁糧,各出金抵償。地方人素窮敝,復重累,弗 堪也。及公至,始思為經久庇民之計,曰:「茲郡城內外, 民居索然,賊來何所利?所利者獨郡藏之金耳。使吾 藏果堅,賊知不可奪,亦安所覬而來哉?」乃別創一藏, 屹居于郡治東區。其規畫布置,皆心思獨運。鑿為深 窟方櫃,所藏雖利斧莫施。外則築土為窟洞,以通出 入,洞還而徑隘,旋轉紆盤,宛如《太極圖》狀,其出入僅 可容一人,餘以次繼「鐵關十數重,制甚牢締,蓋極天 下郡藏,無若是幽且堅者。」雖明遣數百餘賊人,從容 攻取,亦甚難為力,而終莫可窺矧倉卒間乎?於是一 時見者,皆謂公才智遠過於人。即此一端,其潛寢奸 謀,福庇窮民,千百年受公之賜,以求免於劫奪抵償 之害,功已耿耿不磨,尚安俟於其他也?惜乎工將就 而公遂告逝,無繼之者,或亦有待歟。郡之獄囚,有拘 禁十餘年不得釋,或凍餒者。公初至鞠之,皆曰:「貧苦, 贓贖莫辦也。」公曰:「若然,則拘至何日已耶?」乃為檄請 於當路,悉蠲而遣之。一黠胥以其私擅笞獄囚,聲徹 堂座,公呼至,幾杖斃,因懸一鼓於獄,令囚有被害即 擊以聞,於是囹圄肅然,禁者安生。其仁愛大率類此。 廉雖僻郡,士多秀慧,可進於上。公令學官舉尤慧者 十數人,館之空署,以其所得,日與之講難,而勉厲其 課業,士皆摐摐然有興焉。又選待試之童群於尚志 書院,分經擇師,各課教之,無異其家之親子弟也。郡 地瀕海,且邇諸猺峒,盜賊時出沒,或警報至,守土者 輒驚怖無措,張皇震呼,駭惑眾心。公聞報,從容詰之 曰:「賊眾幾何?」報者約數以對。公佯言曰:「賊縱千人,吾 筆尤能橫掃之,矧未及千,何懼焉?」乃叱之去。因密嚴 守備,或遣人躡捕,城內外晏然若無事者。嗚呼,公真 良師帥者耶!公為人端厚和直,情性寬爽,聽斷明決, 與人接,久談無厭。善於戲謔,每喜登眺,多題詠於山 水杯酒間,或操琴敵奕為樂。胸次灑然,風度真有如 羊叔子者。嘗語人曰:「人惟有所欲,故公庭喧擾,覺逐 逐日多事,纏繫此身。苟無所欲,則此邊壤果何事之 有,而不得與諸君一遊憩談笑也。」故放鶴亭及南亭 之勝,皆公所,常遊詠終日焉。且衙居堂戶,鎖閉尤嚴, 私莫敢干。偶廉知一左右人欺騙,特寘重法,人咸凜 凜。自視事以來,凡贖金所入,悉貯公帑,分毫不入私 橐。卒之日,其家人莫能出一金營殮具,然後知公之 真無所欲,而擺脫塵套若此。嗟乎!使公在廉久而竟 其所施,則廉人所以蒙公之惠者,何有涯涘?而溘忽 遂寢。廉人之命薄,一至此,其真可為長太息也!今思 公不可再得,而共立此碑以誌哀慕焉。則夫有過而 望之者,又寧無興哭流涕,如襄陽百姓之於羊叔、子 瞻、高峴而潸然悲愴者耶?故亦名之為「墮淚碑。」匹之 於古,不嫌同徇眾情也。公名文豪,別號滄泉,閩之龍溪人。嘉靖丙辰聯擢進士第,其守廉也,年纔三十有 六,而遂不幸,尤為人所深惜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