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6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六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五卷目錄

 雲南府部彙考九

  雲南府驛遞考

  雲南府兵制考

  雲南府物產考

  雲南府古蹟考陵墓附

  雲南府猺獞峒蠻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六十五卷

雲南府部彙考九

编辑

雲南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滇陽驛 向東三十里至板橋驛。舊設馬一百匹,今設馬六十匹。

在城堡 :堡官久裁,設堡夫一百名,附滇陽驛管理。

板橋驛 向東六十里至楊林驛。舊設馬三十匹,今設馬三十匹。

板橋堡 :堡官久裁,今照舊設堡夫一百名,附板橋驛管理。

楊林驛 向東北七十里,至曲靖府易隆驛。舊設馬三十匹,今設馬四十二匹。

楊林堡 堡官久裁。今照舊設堡夫一百名、附楊林驛管理。楊林驛三十里、至腰站曲靖地界換夫

滇陽驛「向西北三十里,至富民縣。」 富民縣「向西北一百二十里,至武定府。」 富民縣。舊有驛堡,今廢。

府城向東,歷湯池一百二十里,至宜良縣。宜良縣向東北七十里,至天生關。天生關向東南四十里,至趙跨。趙跨向東南九十里,至廣西府師宗州。

府城向東南四十里至呈貢縣。呈貢堡舊在新街,設堡夫三百五十名,後多散亡,今募鄉夫應役。呈貢縣向東南五十里至晉寧州,晉寧州向東南九十里,至澂江府江川縣。

府城向東,歷水海子、黃土坡、七甸,九十里至湯池。湯池向東,歷老大坡、宜良縣、渡口、一碗水、土官哨、白山屯等處,八十里至澂江府路。南州府城向南,歷呈貢、晉寧一百零五里,水路一百二十里,至昆陽州。昆陽州向南三十里,至澂江府新興州界。

「在城堡向西七十里至安寧州,安寧州向西六十里至祿脿堡,明設安寧驛,今裁。原設堡夫五十八名,內逃亡故絕二十八名,今存三十名。置有冷飯田,以給堡夫路食。如遇來往差多,則募鄉天添應。祿脿堡向西歷老鴉關四十里至煉象關,明設祿脿驛,今裁。原設堡夫八十名,內逃亡故絕四十七名,今存三十三」 名,以鄉夫添應有冷飯田,以給堡夫路食。煉象關向西四十里至祿豐縣煉象原設堡夫九十三名,內逃亡故絕五十六名,今存三十七名,募鄉夫添應置有冷飯田,以給堡夫路食。祿豐縣向西七十里至捨資,由捨資向西四十五里至楚雄府廣通縣,明設祿豐驛,今裁。原設堡夫八十二名,內逃亡故絕五十名,今存三十二名。有「冷飯田,以給堡夫路食。如遇來往差多,夫不足用,則添募鄉夫應之。」 以上俱陸路

東路由南壩河下船,入滇池,「歷晏公廟、馬村諸處,六十里至江尾村上船,入呈貢縣,八十里至石子河上船,入舊歸化縣,一百里至安江村上船,入晉寧州。」

「西路由板壩河下船,入滇池,歷西湖近華浦諸處,三十里至高嶢渡上船,過碧雞關入安寧州。」 「南路由南壩河下船,歷土壩、灰灣、大小鼓浪山、觀音山、白魚口諸處,至老塘嘴上船,入昆陽州,凡一百二十里。」 以上俱水路。

雲南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雲貴總督標下四營

中軍副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前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四營馬戰兵初設一千二百名,後裁去四百名,止存八百名。步戰兵初設二千八百名,後裁去。

考證

八百名,止存二千名。守兵一千二百名。順治十七年設,駐省城。十八年,移駐曲靖。康熙四年,中營副將、左營遊擊分駐雲南;前、右二營遊擊隨總督駐貴州。

巡撫標下三營

「中軍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三營馬戰兵九百名,後裁去三百名,止存六百名。步戰兵二千一百名,後裁去六百名,止存一千五百名。守兵九百名。順治十六年設,駐省城。康熙七年裁,十一年,復設護衛兵五百名、《忠勇》五營。

中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左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右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前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後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以上官員、戰兵俱順治十七年設,隸藩下。康熙四年、六年、七年,陸續奉裁。

義勇五營

中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左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右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前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後營總兵官一員、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

以上官員、戰兵俱順治十七年設,隸藩下。康熙四年、六年、七年,陸續奉裁。

城守營

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其馬步守兵一千二百名,康熙八年設,駐楊林所標汛地無考。

「總督雲南貴州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兼都察院都御史」 ,《下五營》

中軍副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前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後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五營共馬步守兵五千名,康熙二十年設,俱駐省城。

督標汛地

昆陽州地方,康熙二十一年,分本標守備一員領步兵守兵共二百名,駐防州境。康熙二十二年正月,撤回省城。

晉寧州地方,康熙二十一年分,本標守備、千總、把總不拘一員,領步兵、守兵共二百名,駐防州境,按季更換。二十三年冬,撤回省城。

楊林所地方,康熙二十一年分本標千總、把總不拘一員,領步兵、守兵共二百名,駐防所境,按季更換。二十三年冬,撤回省城。

易門縣地方,康熙二十一年,分本標千總、把總不拘一員,領步兵守兵共一百名。又二十年,添設步兵守兵一百名,共二百名,駐防縣境,按季更換。二十三年冬,撤回省城。

宜良縣地方,康熙二十二年,分本標千總一員,領步兵守兵共二百名,駐防縣境,按季更換。二十三年冬,撤回省城。

巡撫雲南、兼建昌、畢節等處地方、贊理軍務、兼督川貴兵餉、兼都察院都御史。《下兩營》

左營遊擊一員。左營兼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二營馬戰兵初設一百五十名,康熙二十四年,添設三十名,共一百八十名。步戰兵初設六百名,添設一百二十名,共七百二十名。守兵初設七百五十名,添設一百五十名,共九百名。以上馬步守兵共一千八百名,康熙十九年設,官兵俱駐省城,三十年,撥馬步兵二百名入《新嶍營》,止存一千六百名。

城守營

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共馬步守兵一千二百名。舊制原駐楊林,今移駐省城。

城守汛地

楊林地方,康熙二十一年分,本營千總、把總不拘一員,領馬步守兵一百三十名駐防。二十四年減去四十名。今止存九十名,按季更換防守。板橋地方,「康熙二十一年分,本營千總、把總不拘一員,領馬戰」 守兵一百一十五名駐防。二十三年減去四十八名。二十四年,又減去一十七名。今止存五十名,按季更換防守。

猴街子、牛肝哨地方,康熙二十一年,分,本營把總或馬戰、步戰兵不拘一員,領馬步守兵六十六名駐防。二十二年,減去三十六名。二十三年,又減去十八名,止存十二名,按季更換,防守於二十三年冬撤回省城。

祿豐縣地方,康熙二十二年,添本營把總或馬戰、步戰兵不拘一名,領步兵守兵二十九名駐防。二十四年,又添馬戰兵二名。二十六年,又添步兵守兵二十名。今共五十二名,按季更換防守。

嵩明州梁王山舊關地方,康熙二十四年,添本營管隊一名、領步兵守兵三十九名駐防。見今按季更換防守。

易門縣各處要隘地方。康熙二十四年、添本營千總、把總不拘一員、領馬步守兵一百名駐防。見今按季更換防守。

南平關地方,康熙三十年,添本營百總或步兵守兵不拘一名,領步兵、守兵共四名。今按季更換防守。

雲南府物產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府總

香糯 出富民

優曇花 ,出安寧曹溪寺。狀如蓮,有十二瓣,閏則多一瓣。色白,氣香,種來西域。

巨竹 :出《易門》深谷,節高數尺。

《金線魚 》,出滇池中金線洞。

拐棗

五葉草 能治毒瘡,入《彝方》者攜以自隨,如嚼此草無味,知中蠱毒,急服其汁而吐之即解。鏡面草 和敝蓑煎酒服,能治月閉。

韭葉芸香

《太華茶 》出太華山,色味俱似松蘿。

烏帕    、銀硃    ,鉛粉。

黃丹 俱出昆明

焰硝    石綠 俱出易門。按《明一統志》:祿豐、羅次二縣出

「塘頭布 」 ,出晉寧塘頭,極細密。

五色花石 ,出嵩明彌雄山。大如荳,五色錯雜,取漬盆中作玩。《舊志》云「可為器皿」 ,誤矣。

菌 有青頭、牛肝、胭脂、羊奶數種。

雞葼 :《舊志》謂雞以形言;葼者,飛而斂足之貌。「說本」 楊慎「或作蟻㙡」 ,以其產處下皆蟻穴也。梅 有九月即花者。

杏 有臘月即華者

杜鵑花 ,有五色、雙瓣者。

石榴 有四季開者

茶花 明晉安謝肇浙謂其品七十有二,豫章鄧渼傳其十德,郡人趙壁作譜近百種。大扺以深紅軟枝分心卷瓣者為佳。

素馨 :即《南方草木狀》所謂耶悉茗也,稱其種來西國。《滇略》云:「南詔段素馨愛之,故名。」 《通雅》云:「南漢劉鋹之姬曰素馨,葬處生此,人以名之。」 芭蕉 紅者名血蕉。

象鼻草 可治丹毒

火草 ,土人緝以為衣。

各屬特產

昆明縣

茭筍    、蒲筍    。黃牙韭。

蒔蘿 俗名「芹菜」 ,又名《魚芎》。

拐棗 ,其形曲折如拐。

桃 海口者佳

《羅漢松菱 》昆明獨多。

《衣缽蓮 》,出《西湖》。

《千葉茶花 》。「妙高寺、歸化寺、進耳寺虛凝庵」 者。

考證

其大合抱其高數丈

《桃瓣梅   》·《美人焦   黃鴨》。

《金絲犬   帶》魚 ,出太華山下,其腸如帶金魚 ,五色俱備,有三尾四尾者。

「金薄    」 銀薄    ,錫薄。

銅絲    羊弦    綢:

富民縣

芋 質極鮮嫩

楊梅 有紅、白、紫、黃數種。

桃 較他屬大而甘

香蘭 生山谷中,葉細如韭,氣極香烈。

豹     穀花魚   、《天花粉》

天門冬   、柴胡    、草紙

宜良縣

茴香、糯   甘蔗    、梔子

薯蕷 :有紅、白二種者。

扶桑 有五色者

半夏 圓白,如蜀產者。

鰓     、靛     瓦器

嵩明州

麻線穀   金裹銀穀  黃練。

「掛金燈   」 ,信天翁   ,《黃魚》。

白魚

晉寧州

《水長穀   》。《扁豆    》、棕。

《錦邊蓮   》松鼯    凌霄。

洛陽

細魚 色白而小

呈貢縣

旱穀    、西瓜    、麵、梨。

拖白練雀  油魚    、大麯《紅麯》《安寧州》。

紅糯    、白茄    、野雞

細鱗魚   鹽

羅次縣

鵝掌稗   ,狐狸    麻。

單瓣山茶 紅白各種,開時滿山如錦。

江魚 口方而多脂

祿豐縣

虎皮豆   、箐《雞    旱》《蓮草》

透骨草   、石骨丹   、淫羊藿。

枸杞    、山查    。《東瓜木》。

《石鯿魚   》,接骨草 ,根可熬膏為藥醋 ,味香色濃,雖久不變,與他屬異。

昆陽州

「老來紅   滑」 竹    黃木香。

萆薢    秧雞    穿山甲。

易門縣

芝麻    、諸葛菜   山丹。

故紙    。夜明砂   土人參。

草血蝎   、麝     、金翅。

蛤蚧    。礦石    。石青

雲南府古蹟考  通志府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昆明縣附郭。

苴蘭城 ,一名「穀昌」 ,在城北十餘里,楚莊蹻築。元梁王築《玉女城》于旁。

梁王宮 在城中。元把匝剌瓦爾密建。明初,為岷王府,今廢。

廢官渡縣 在城東南二十里,有古碑,相傳蒙氏摩訶嵯與三十七部會盟立。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南三十里。元置縣,尋省入昆明。

《諸葛碑 》在城東二里舊漢營。唐廣德初,鳳伽異築拓東城得之,其文曰:「碑即仆蠻,為漢奴。」 蠻懼,常以石搘之。今廢。

《藏真帖》石刻 :在儒學尊經閣中。

皇清康熙三十年,改建新學,總督范承勳出家藏真。

蹟,摹勒石上,置之壁間。

優曇花樹 在城中土主廟,高數丈,枝葉扶疏。每歲四月,花開如蓮,有十二瓣,歲閏則多一瓣。相傳南詔盛羅皮時,有僧菩提巴波自天竺來,以所攜念珠分其一種之。今枯。

金馬關城遺址 ,在城東七里,元梁王築梵字塔 ,在城東地藏寺,周遭皆刻梵書,上覆以閣。昔人有拆其頂者,黑氣直射而出,因封之如故。

《梁王堆 》,在城外老崔橋、歸化寺諸處。昔有人發之,得古匣一。

白塔 在城東三里,穿衢而建,元萬慶寺塔也。寺廢塔存。

穿心塔 在官渡。俗傳昔有螺精為患,建此鎮之。其處有山,周一里許,皆螺殼積成。居人於平地掘井,深二丈餘,亦皆螺殼,並無雜土。

停舟煙舍 在官渡村。明楊慎遊憩之所。每夏秋間,登此以望高嶢。野水寒煙,空濛淡蕩,時見梵宇林皋,在縹緲之際。今遺址尚存。

仙人弈棋石 ,在玉案山,有《石棋枰》。

牛井 在羅漢山巖下。明嘉靖初,有趙道人修煉於此。居苦無水,道人以一牛駕桶於背,下山汲水,海邊居民注之,使拽上,以供炊爨。垂二十餘年,一日牛忽死,其處即出水一池,味甚甘冽,雖盛旱不竭。

《金蟬關碑 》在羅漢山。明嘉靖間,楊慎書,王褒「移金馬碧雞」 文于上。

廢三泊縣城 在城西南九十里。明成化間築,今縣裁,城存。

聚遠樓 在五華山寺內,日本僧曇演建,以「一覽滇南之景」 而名。明都督沐昂重修。

尊經閣 在府學。元建,藏璽書,名「御書閣」 ,後改「宸章閣。」 明黔國公沐晟重修,改今名貯書。敬思堂 在府城中。明西平侯沐英建,學士王景章有《記》。

思召堂 在太華山下,內有《西平侯遺文》。滇人思侯,如周人之思召伯,因以名堂。

泰然堂 在聚遠樓北

真意亭 在泰然堂後,滇人遊燕之所 。以上見《明一統志》。

清風亭 在按察司提學宅後。禮部尚書董軒為提學僉事時所建,有《清風亭橋》。

《栖鳳亭 》:在黔府內,總兵沐崑建。

桂香閣 在文昌宮,為滇勝概。

空谷亭 在《桂香閣》左,巡按陳察建。

鳳翥樓 在《空谷亭》後,巡按劉翾建。

聚奎樓 在府學內。巡撫侍郎、都御史鄒應龍重修。

《青雲閣 》「在昆明縣學內,巡撫都御史汪文盛建。」

龍華閣 在崇正門外東寺內 。以上見《明通志》。

《孔聖遺像碑 》在儒學尊經閣內,唐吳道子筆。《黔寧王碑 》在昭靈觀,明僉都御史河南程本立所作,其文尚存。

東西二寺塔 。在城南里許。其高相等。唐元和三年大匠尉遲恭造。

妙音講寺塔 ,在大西門外,唐大匠尉遲恭建。元延祐間,有西番僧講經於此。省城有蟊蟲食禾害民,僧挖一坑,周匝圍繞,誦經七次,趺坐於此,蟲盡入坑,移塔於寺後鎮之。

富民縣

梨灢城 在縣東三里許。元置千戶所即此。河上洞 ,在縣西十里,有石洞,內寬坦如平地,塑有佛像。其中散石參列,狀如鐘鼓,如獸形。向有高僧修息於內,俗又名「和尚洞。」

響石 在縣東八里。石色蒼碧,狀如馬鞍,擊之有聲,土人謂之曰「石鐘石鼓。」 旁有民居,名石鐘村。

半山寺《觀音幻像 》。在縣西五里巖畔。請幫助識別此字。中供銅像觀音,高數寸許。自巖下視之,則高五六尺,宛然如生。後為人竊去,或以為金鑄云。

蒲團草 在靈芝寺數十武。昔建文帝經過,曾以蒲團趺坐於此,其草感而成形,如蒲團狀。值隆冬,其色不變。至今遺跡猶存,土人呼為「蒲團草。」

龍馬潭 在縣北十里大河中。相傳龍馬出沒,好事者驅牝馬牧此。偶值與交,即產良駒。今不復見。

宜良縣

仙人洞 在縣東南射雞村山畔。內有石龍、石馬等物,相傳樵者曾聞洞中有聲,今寂寂矣。《八古城 》,一在縣東陳家渡。一在縣東五百戶營。一在縣東北彌沙竜。一在縣東南竹瓦村。一在縣西巖泉寺。一在縣北城白村。一在縣北江頭村,一在縣北兔街子。

諸葛營 在縣南小石嶺。諸葛亮嘗營於此,又名「諸葛峒。」

嵩明州

蒙琮籠城     。阿葛籠城。

籠納城 三城俱南詔楊祜所築,與集興籠城周迴相望,俗呼「大城州。」 今俱為村落,略有其基。金城 ,在州西南,漢時築。

集興籠城 在州南,相連。有梅堂、阿葛籠、蒙琮。

籠、白籠諸城,周迴數十里,俱南詔楊祜所築。廢楊林縣 ,在州城南三十里,東門有石如羊形,故名「楊林。」 唐有楊林部落。

廢邵甸縣 ,在州西四十里。元至正,立邵甸千戶。至元中,置縣。明省入州。

觀音濯足臺 在州東三十里。昔傳觀音濯足於此山石上,雙足之跡,至今宛然。

蠻盟臺 在州南。武侯南征至此,與蠻盟築。《晉寧州》。

塔墩城 ,在州南二里許。

天城門 在州西三里倉山南,兩邊赤石壁立,古人因立門,今廢。

石魚 在州西十五里。相傳其形首尾鱗甲皆具,今止存石魚廟,凡祈嗣者皆祀之。廟前有石沒水中,人言即石魚也。未知是否。

鳳凰池 在州西北鳳凰橋畔。昔因有鳳飲此,故名。鳳斃,有司取其首為忠烈祠鎮。傳之已久,每出視之際,但見光彩異常,香氣襲人,真聖瑞之物也。康熙三年,為知州葉所取,不知其處。天女城 ,在州西,晉李毅之女秀代父領鎮時所築。

古土城 ,在州西北。隋刺史梁毘築,有九門十二衢,今廢,惟存陽城堡耳。

廢晉寧縣址 ,唐武德中建。蒙氏廢為陽城堡。廢大甫縣址 ,在州南二十里,元至正間建。龍馬跡 在州東三里海溪山。晉泰元中,寧州刺史費統言:「滇池有二龍馬,一白一黑,出入水中,居民董聰見之。」

牛戀鄉 在州西四十里。水中有石若牛,因以名鄉。

神犬石 :相傳阿育王子至德,追龍馬至落鐙山,二犬隨之,皆化為石。今跡尚存。

琪花樹 ,在天王廟前。入冬始華,三色相間。謝時葩不著地。「土人以為神,不敢毀折。」

呈貢縣

伽宗城 在縣西。段氏時,土官伽宗築。

廢歸化縣 在縣南。明隆慶初建,今縣裁,城存。仙人洞 在白龍山腰。怪石參差,洞高數丈,中可列坐,門有平石一片,俗傳仙人著棋處。蓮花池 在縣東十五里月角山,上有石城,週圍尋曲徑而入。洞高數丈,層巒疊翠,石柱石門,天造不假人工。

小古城 ,在縣北,周圍里許,高數丈,乃梁王屯兵之所。

安寧州

江東城址 在州東南

《禹碑 》,在法華寺,明楊慎得墨本,鋟之巖石。清禪塔 即聖水塔,在曹溪寺之右。

安寧所城址 在州南。明洪武中築。今州城之南門,即所城之北門。

蒙氏城 ,在州西北,故址猶存。

青籠城,址 在州北四十里,今為村落。

洗墨池 在北門。明修撰楊慎洗墨於此。《梵字碑 》,在虎丘山,因山巔有石虎頭,昔一神僧立此碑鎮之。

「臥佛 」 在法華寺。明修撰楊慎有詩題於其側。山巔有「曬經石。」

「悠然」 亭 在北門。升庵建,今廢。

靜境寺址 在州城南隅,昔有雌雄二鐘,雄鐘為岷藩取至省,擊之即碎;雌鐘為水泛躍入江流,直至馬湖。每遇滇人,呼之輒應,謂之「靜境神鐘。」

羅次縣

古城 有三,昔時諸蠻所築,皆距縣二十餘里,各周二百餘丈。其一曰赤城,在南;其一曰黑城,在北;其一曰白城,在縣東北隅。白城內有聖化寺。

皇清康熙五年重修此寺。磚瓦上有「宣光年號。」按:《滇》

考乃滇王僭號也。今城廢,其址尚存。

羅部城 ,在縣北。皆蠻酋恃險處。

祿豐縣

《驥琮》籠城址 在縣東北,即今姚林山。昔為烏蠻之巢,四圍陡峻,惟一徑可通,穴居種類就石作釜臼。至今諸物遺址尚存。

巔裒城址 在縣南,即唐阿裒所居,今址尚存。西隅山、石牛 兩山並峙,中通眾流。相傳元時居民見有二石牛相觸,一入黑龍潭,一入河口。今每年雨水泛漲時,猶隱隱見牛浮沉水中。西河橋《仙跡 》一名化泥河,俗呼翻泥河,距縣二十五里,當眾壑之衝,水勢洶湧,行者不敢涉,將謀造橋,難立基址。傳有仙跌履指示方向依。

造乃成,名「寶泉橋。」 僅石二層,凝結堅固,年久不塌,乃黑、琅兩井必由要道也。

諸葛臺 在縣西北。漢諸葛孔明征孟獲時,凱旋,結營於此。

金山飲馬坑 :傳為孔明駐師飲馬處。

聚米山 在法泥白彝村。相傳諸葛南渡,兵眾乏糧,蠻王追之,就山突處撒米為堆,以紿蠻人。《昆陽州》

廢河西縣址 在州河西鄉,元至正間置。按《明一統志》:「元至元中置縣,尋省入州。」

河東州城址 在蔥蒙臥山之東,唐時建,土人稱為「華納城。」 城外有石碑,題曰《大周故河東州刺史王府君碑》。府君,王求仁也。

石龍 在御屏山左。歲遇旱,聚薪燒之,汗出則雨。每禱有驗。

大石城

小石城 俱在州北三十里,石環如城。

「皇清康熙三十年,按察使許弘勳題。」鐫《大石城壁》曰:

湖天鎖鑰,小石城壁曰「雲莊。」

廢三泊縣址 在州西北,明成化間築,今縣裁,城存。

古柏 在州城城隍廟,大可數圍,高十餘丈。傳為宋時高氏所植。

落洞泉 在州西五里。聞人笑語,則水沸騰,汨汨有聲。

臥仙石 在州北河西鄉。昔有道人臥石上數日,田父呼之,道人欠身而起,方欲與言,遂失所在,睡跡足印,入石寸許。

易門縣

閟依土城 ,在縣西一百里祿益山。相傳為善闡邊戍之所。

石柱 在縣南三十里黎崖山。明萬曆元年,巡撫鄒應龍南巡於此。自甸末至嶍峨,二百里內諸彝皆叛。公殺一賊,以馬首並埋之。豎石柱於上,表曰:「此後賊當平。」 自是而叛者悉附,山下村民咸神而祀之。柱後建以八角亭,至今遺址尚存。

陵墓附

编辑

本府。昆明縣附郭。

漢使臣墓 在進耳山,姓名不傳。

隋爨王墓 ,在城東十五里。傳有碑,題曰《昆明隋西爨王之碑》。成都閭丘均撰文,洛陽賈餘絢書丹云。

唐河東刺史王求仁墓 在廢三泊縣南二十里,有碑銘,歲久剝蝕。

元梁王墓 有二:一在府西進耳山,王名「孛羅。」 一在安寧州平頂山。

咸陽王賽典赤墓 在府北。賽典赤,元雲南行省平章,德政甚多,及卒,百姓巷哭交阯。王感其德,遣使者十二人齊衰為文致祭。其文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 之語。

明贈學士王褘墓 在府東二里地藏寺右。後褘,金華義烏人。洪武五年,以翰林待制招諭雲南,危言正色,責以大義,為元遺孽梁王所害。正統間,贈翰林學士,諡「忠文」 ,立祠祀焉。

都督沐璘墓 在府西北十餘里普吉村。都御史李純墓 ,在府西玉案山。

贈兵部侍郎孫清愍繼魯墓 在府城北。繼魯以山西巡撫都御史卒,葬於此。隆慶初,奉敕修。贈兵部侍郎,諡「清愍。」

光祿少卿施昱墓 在府西十五里朝宗山。贈刑部尚書嚴暠墓 、贈刑部尚書嚴鍈墓俱在府東六里歸化寺前。

吏部尚書嚴恭肅公清墓 在府東北羊腸村後山。

都御史朱運昌墓 在府東十里麥沖山。兵部尚書傅忠壯宗龍墓 ,在府城西十里棋盤山下。

巡撫四川副都御史馬乾墓 在普吉村。雲南道御史封禮墓 在府東三十五里向華哨。

南京廣西道御史李宗泗墓 在松華壩熊箐山。

浙江布政使郭斗墓 ,在府西門外銀錠山。廣西布政朱思明墓 ,在金馬寺後山。

禮科給事方矩墓 在商山寺後,有忠臣、孝子、節婦碑。《坊表》今廢。

刑部員外李宗儒墓 在進耳山。

嵩明州

贈刑部尚書諡忠節吳雲墓 在州東秀崧山呈貢縣。

參將沐詳墓 在縣東南十里洛龍河。弘治十一年葬。

安寧州

《贈吏部尚書楊情墓》:

贈吏部尚書楊福山墓 俱在州太保山。都御史張素墓 在州西二十里巃嵷山。羅青塚 在州西羅青山。

羅白塚 在州東大凹甸山上。

昆陽州

銅仁知府李資坤墓 在冠蓋山。

茂州知州李聞馨墓 在天馬山。

廬江縣訓導李兆旂靖忠墓 在冠蓋山。有「州守陳灴《墓表》。」

孝子杜惟喬墓 在城西一里。

孝子安如磐墓 在鳳儀山麓。

節婦楊氏墓 在三台山,有知州唐之柏《碑記》。「節婦」 洪氏墓 在王家大山。

雲南府猺獞峒蠻考

编辑

後唐

明宗天成元年冬十月丁亥,雲南山後兩林百蠻都鬼主來貢。

按:《五代史明宗本紀》云云 。按《宋史·蠻彝傳》,「黎州諸蠻凡十二種:曰山後兩林蠻,在州南七日程;曰卭部州,在州東南十二程;曰風琶蠻,在州西南一千一百里;曰保塞蠻,在州西南三百里;曰三王蠻,亦曰部落蠻,在州西百里;曰西箐蠻,有彌羌部落,在州西三百里;曰淨浪蠻,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曰白蠻,在州東南一」 百里。曰烏蒙蠻,在州東南千里;曰阿宗蠻,在州西南二日程。凡風琶、兩林卭部,皆謂之東南,其餘小蠻各分隸焉。卭部於諸蠻中,最驕悍狡譎,招集蕃、漢亡命,侵攘他種,閉其道以專利。曰大雲南蠻,曰小雲南蠻,即唐南詔,今名大理國,自有傳彝。俗尚鬼,謂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長號都鬼主。後唐天成間始來貢。

太祖開寶二年,黎州蠻勿兒來朝。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蠻彝傳》:「開寶二年六月壬子,勿兒遣部落將軍離魚,以狀白黎州,期十月內入貢。成都府以聞,詔嘉答之。至是來朝,賜以器幣。由黎州南行七日而至其地。又一程至嶲州,嶲州今廢空城中但有浮圖一,又二程至建昌城,又十七程至雲南。三年七月,又朝貢。」

六年,兩林蠻侵掠堡砦。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蠻彝傳》:六年四月,卭部州歸德將軍阿伏上言,「為山後兩林蠻勿兒率眾侵掠堡砦。」

八年。兩林鬼主、懷化將軍勿尼等來朝獻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按《蠻彝傳》。八年。懷化將軍勿尼等六十餘人來貢。詔以勿尼為歸德將軍。又以兩林蠻大鬼主蘇吠為懷化將軍。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黎州兩林蠻來貢。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本傳:太平興國二年,遣使王子卑綵、副使牟蓋鬼、主還祖等七十八人以名馬來貢,乞頒正朔。詔曰:「山後兩林蠻主歸德將軍勿尼、懷化將軍勿兒等,克慕聲明,遠修職貢,並增環衛之秩,俾為彝落之榮。勿尼可特授歸德大將軍,勿兒可特授懷化大將軍。」 是冬又遣使離魚貢犀二株、馬九匹來賀。登極四年,山後兩林蠻以名馬來獻。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本傳:「四年,勿兒與都鬼主又遣王子祚遇以名馬來貢。」

八年,山後兩林蠻來貢。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本傳:「八年,蠻主弟牟昂及王子牟蓋、摩忙、卑愧、副使牟計等二百三十九人來貢,詔以牟昂為懷化大將軍,牟蓋等三人為歸德郎將,牟計等百二十人並為懹化司戈。」

雍熙三年,勿尼復來貢馬。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本傳,雍熙三年,「勿尼等及其王子李奉思復來貢馬。」

淳化元年,王子離魚等百二十八人來貢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本傳:淳化元年,王子離魚副使卑都卑諭等百二十八人來貢。詔授離魚歸德將軍,卑都保順郎將,卑諭歸德司戈,卑熱等五十四人懷化司戈。

真宗天禧二年,山後兩林百蠻都鬼主李阿善遣使來貢。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按《蠻彝傳》。天禧二年。

《山後》兩林百蠻都鬼主李阿善遣將軍卑熱等一百五十人來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