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8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卷目錄

 澂江府部彙考一

  澂江府建置沿革考

  澂江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澂江府星野考

  澂江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八十五卷

澂江府部彙考一 编辑

澂江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戰國時為滇國地。漢置俞元縣,屬益州郡。蜀漢屬建寧郡。梁屬南寧州。隋屬昆州。唐屬牂州,隸黔州都督府。開元中,改為羈縻州。天寶末,沒於麼些蠻,號羅伽甸,南詔為河陽郡。宋時,段氏析蠻為三部:曰強宗,曰休制,曰步雄。其步雄部,麼些蠻之裔居之,號羅伽部。元憲宗四年內附。六年,置羅伽萬戶府。至元三年,改為中路。十六年,陞澂江路,屬雲南行省。明洪武十三年,改為澂江府,領州二,縣三: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陽宗縣入《河陽縣》,領州二縣

河陽縣:附郭。

唐麼、些蠻居此。後為僰蠻所奪。南詔於此置河陽郡。元初,置羅伽千戶所。至元中,改為河陽州,尋降為縣。明河陽縣。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陽宗縣入焉。康熙二十六年

裁左前廣後四衛分境屯賦併「縣。」

江川縣

漢時名《碌雲異城》,又名易籠。唐蒙氏徙曲旺蠻居此,以白蠻守治之。宋段氏以些麼徒蠻子孫分其地,名步雄部。元初,置千戶所。至元中,改江川州,尋降為縣,屬澂江。明江川縣。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廣右、後五衛分境。

屯賦併縣

新興州

漢新興縣地。梁爨瓚據之,分為西爨。唐初,隸牂州。後南詔叛,降為羈縻州。蒙氏為溫富州。宋段氏徙麼、些蠻居此。元置部傍、普舍二千戶所。至元中,改部傍千戶為休納縣。又于休納置新興州,領普舍、研河二縣。後省休納入州,屬澂江路。明省研河、普舍入州。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廣中、右五衛分境。

屯賦併州

路南州

漢益州域。蜀漢建寧境。唐昆州地,彝名路甸。天寶末,為黑爨蠻落蒙所據,築城曰撒呂,號落蒙部。元憲宗時,置落蒙萬戶府。至元中,改路南州,領邑市縣,屬澂江路。明弘治四年,省縣入州。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前衛分境屯賦,「併《州》」

澂江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

澂江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廣西府彌勒州界二百里。

西至雲南府晉寧州界十里。

南至臨安府,寧州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雲南府宜良縣界七十里。

由府至省,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里。

河陽縣:附郭。

東至路南州界九十里

西至晉寧州界十里

南至寧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宜良縣界七十里

按《縣志》,「東四十里至席家渡界。」

南十里至撫仙湖

西:十五里至「秧草灘界。」

北:七十里至「獅子箐界。」

西南三十里至陸衝江川界。

東南:四十里至海口界。

西北三十里至提古鋪,呈貢縣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江川縣

東至撫仙湖五里,又水路至晉寧州界五十里,西至新興州界四十里。

南至寧州界二十里

北至河陽縣界,二十五里。

新興州

東至江川縣界,二十里。

西至昆陽州界五十里

南至嶍峨縣界,五十里。

北至昆陽州界五十里

路南州

東至廣西府界,八十里。

西至宜良縣界四十里

南至寧州界九十里

北至宜良縣界二十五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河陽縣附郭。

《舊志》:三隅負山,一隅臨水。州邑四城,各守其境,以衛郡治。原非用武之地,足稱饒沃之區。金蓮、玉筍,突兀東西;撫仙、星雲,瀠泂內外。挾湖山之勝,名魚稻之鄉。

《縣志》:「金蓮、玉筍,突兀東西;撫海、明湖,瀠洄南北。山明水秀,頗擅靈異之奇;關險城完,允扼金湯之固。控滇池于上流,當臨元而接壤。」

江川縣

北枕關嶺,南繞星湖。海門橋通一線之路,為三郡要衝。

新興州

奇黎在西,《靈照》在東。為會城之南屏,實㽛町之北障。

《州志》:「東西環山,南北通谷,玉溪為帶,鐵爐為塞,良田鱗次,桑麻萬家。攬通海巖壑之奇,瞰昆池碧澄之秀,作會城之倉廩,實魯魁之鎖鑰,生聚日繁,人文蔚起,稱南中名郡」 云。

路南州

按《州志》:「四山環繞,二水瀠洄,前揖紫玉,後枕鹿阜,左繞盤江,右控獅嶺竹峰高直千尋,為澂陽之東鎮焉。」

澂江府星野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滇屬井鬼之野,界梁州之域,從來占星野者恆因之。河陽古附益州,候在太白,此天官家言。然太白主益州之說,蓋通秦蜀而言,非專為滇指也。矧河陽處滇之一隅,地不周數十里,其上而應乎天象,于滇不過分井鬼之萬一,于河陽又不過分滇之萬一,而統屬乎井鬼也明矣。

澂江府山川考一       通志 编辑

本府。河陽縣附郭。

舞鳳山 在城北,自羅藏之中支逶迤而來,如鳳首覽輝。左右兩山,勢同展翼。明隆慶間,知府徐可久遷府治于其下,一郡鎮山也。

羅藏山 在城北十里。高五百餘丈。上有龍湫,時興雲霧。舊為梁王寨,亦名梁王山。按《縣志》:「在城西北五里。山脈自東北數百里迤遞而來,高千餘丈,其脊如疊石而成。橫貫子午,重巒複巘,群巖眾壑,起伏分布,綿亙二百餘里。」 東南之巔有龍湫,雲氣興輒雨。中峰之南,元時梁王嘗立砦于上,斷甓殘磚,猶有存者。躡其巔,層青接漢,疊翠排空。昆池、仙湖、星湖、明湖四水波光映帶,左右可眺數百里,山川尤屬大觀,謂羅藏朝雲,即此。按《明一統志》:在府治西北。《東漢志》:云裝山出銅,後訛曰藏。又《蠻語》虎棚為羅藏,謂造棚以射虎也。其上寬平,南有泉流為羅藏溪,南入撫仙湖。北有泉,流為錦溪,經陽宗縣西,西有泉流。

為彌勒石溪。經陽宗縣東,俱入于明湖。

金蓮山 在城東五里。日光照耀,恍若金蓮。按《縣志》:周圍五里,高圓平正,眾山環拱,夕陽已墜,日影全無。惟此山紅光朗映,照耀特出,燦若金蓮。且山多產野金蓮花,故名。真奇景也。景謂「金蓮晚照」 ,即此。按《明一統志》:一名龜山,府治學校皆建其上。

繡毬山 :在城東七里,金蓮山之南。

闕摩山 在城東五里。巖穴幽勝,有華藏寺。按《縣志》:「盤踞峻整,山半削壁,列嶂如屏。有巖洞阿曲、碧沼亭臺、地藏寺、華嚴樓、海慧菴、觀音閣、放光寺、靈官殿、呂祖虛樓、玉皇閣、三官、真武、文昌、活佛各殿,三清閣、彌勒閣,盤折登眺,令人有御風天外之想。」

暘浦山 在城東五里。按《縣志》:峙東面,西自雲龍山,伏而特起,巖阿環翠,如半月然。舊有冬青樹,歲寒益茂。景謂「暘浦冬青」 ,即此。

象鼻山 在城東南十里,一名回龍山。上接暘浦,下吸撫仙。按《縣志》:自南分下一枝,左右如展,兩耳中起隆額,上肥而下漸削,真肖長鼻之蜿蜒,結以準頭,將吸撫水。俗傳飲著其水者,其年必兆科甲之盛。

雲龍山 在城東六里。世傳武侯屯兵於此,與酋長盟。又名「訂盟山。」

隆壽山 在城東十里壽山鄉。按《縣志》,「地宜蕎麥。」 南瞰仙湖。

天馬山 在城東南,峰巒蒼秀。按《縣志》,象鼻嶺後遠岫蒼然,如天馬行空狀。

玉筍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屹立撫仙湖上,高秀如玉筍。按《縣志》,舊名湧拔山,峻峭嶙峋,挺拔雲表。頂有石盤,闊五尺許,四時注水不竭,景為玉筍晴嵐,即此。

赦文山 :在撫仙湖口。按《縣志》:「山形方正,宛若函書。」 術家言:澂地遇險不驚,以此山鎖㘅海口,歷有明驗云。

誥軸山 在玉筍山旁。按《縣志》:「青嶂環拱,碧峰屏列,如誥軸然。」 澂之登顯秩、膺寵命者,咸謂此山為之兆,亦名勝也。

南峰山 在城西南。磅礡高厚,中峰秀拔。按《縣志》:群巒聯峙,迥出諸山之表,下瞰仙湖明鏡。當前景謂「南峰競秀」 ,即此。

貴人峰 在玉筍山後。群峰拱揖,儼如巨人。虎山 在城西七里,雄峭如虎距。按《縣志》:「點蒼山之別嶂。石狀奇峭,或跂或伏,雄踞如虎。負嵎有澗溪從兩峽出,合流而瀉。」

玉几山 去城五里,蟠龍岡西,形如玉几。馬鞍山 按《縣志》:「在城南十里點蒼山南。兩巒隆起,中凹如馬鞍然。」

龍爬山 在撫仙湖西普定鄉界。按《縣志》「在城西南十五里。俗稱昔有龍鬥於此,其山崩塌如爪爬之跡,故名。」

關索嶺 在城西北十里。山勢嵯峨,高數百丈。按《縣志》,「上多松樹」 ,澂陽潼關、劍閣也。隘口有關索嶺。

劍嶺 在羅藏山之右。西折而南,隆直如劍。竹園坡 在城西北,長亙十里,平衍多竹。按《縣志》,其脈發自兀峪嶺,蜂腰鶴膝,東北極大牛坪而止。西抵竹園村,坡道平衍,其上松竹陰森,餞往迎來,每憩於此。

碌崎山 :在城東北十里。蒼巒如纍,下有莊鏡泉。

鍾秀山 在城東北。高峻隆厚,下有三春池。按《縣志》,在將軍山左。其上林木蒼翠,望之鬱然。撫仙湖 在城南。周三百餘里,碧波千頃,北納諸溪,南受星雲,從東南流入鐵赤河,南折寧州,北繞宜良,會巴盤江達南海。按《縣志》,北納諸溪瀑流,南受星湖瀉水,泓涵清澈,一碧萬頃。有石狗頭崖,擁翠流丹,望之鬱然,壁削千仞,水光沉綠,深莫可測,好事者多乘小艇而遊。湖側多魚洞,纍石為界,當瀑雨入湖,即康郎發時,來則蔽湖鱗砌。湖西有界魚石,通星湖大首魚至石而返,康郎魚抵石而回。彼此知禁,各不相越,亦造物之特異也。玉筍峙於西南,孤山浮於水面,片帆去來,如輕鷗之掠水。波光盪影,浩渺無涯。會鐵池盤江,達於南海。湖之東南,丹壑嶙峋,懸竇蜿蟺。中有石形,二仙比肩搭手而立。駕扁舟遙望,若隱若見,可仰而不可即。舊傳仙人慕湖山清勝,因留其跡,並以名湖。

西礐泉 :在城西十三里,暗通昆池,合左右潭入撫仙湖。按《縣志》:「蟠龍岡石崖下山,如一巨螺殼,覆於山麓。左右雙湫,混混夾出。左湫自明湖。」

考證

由羅藏山洑流而來,名「燕窩塘」 ,四時常清,撓之不濁。右湫自滇池海寶山下洑流而出,四時常濁,澄之不清。迴繞合流,並納諸小溪而成沼,不涸不溢,利賴生民灌溉,境內田畝大半。暮春初辰日,太守率屬致祭,士民崇祀者尤眾。立夏日為西浦節,遊人如蟻,或盤坐山腰,或環臨碧水,嘯歌狂醉,頗饒勝事焉。

鐵赤河 在城東二十里,源自陸涼州,經宜良,過竹子山,會撫仙湖尾。

冷然泉 在城東華藏寺後。味甘冽。按《縣志》:巖谷下有泉,冷然并出。寺僧刳木引之齋廚,味甚甘冽。弘治間,知府安康作池其下,名曰「春浴。」 復于垣外搆亭,匾曰「清琬。」 甃砌曲水流觴,以紹蘭亭遺事,亦寺中勝概也。舊制今廢不可考。玉冽泉 在城東三里金雞崖下。味甘色瑩,流灌阜田。

東谷溪 在城東六里。按《縣志》:水出東谷之麓,縈遶舊城,分灌畦陌,入于湖。景謂「東谷分清」 ,即此。土人于此水之消,可卜年豐,長即歲歉,驗之不𤕤。黑龍潭 在城東十五里。停蓄深黑,遇旱禱雨。三春池 在鍾秀山麓。

漣漪泉 :在碌崎山峽,即莊鏡泉。一潭如鏡,四時清澈。按《縣志》:流灌阜田,上有崖壁蒼翠,下有蒲葦猗猗。

江川縣

海瀛山 在縣東。特起湖中,四壁如削,又名「孤山。」

蟠坤山 在縣南十五里。頂有石洞,鄉民禱雨。按《明一統志》:「東臨撫仙湖,西際星雲湖,山頂皆赭石,無草木。」

覆盆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西山 在縣西十里。峰巒起伏,多怪石流泉。按《明一統志》,「山麓多泉,合流入星雲湖。」

疊翠山 在縣北二十里。一名屈顙顛山。山畔泉流三派,西流入滇池,東流入撫仙湖,南流入星雲湖。按《明一統志》:在江川縣北十五里。昔有獵于是山者,終日而不獲一土,人謂屈為犬,顙為惜,顛為勞,勞而無獲,因名屈顙顛。山勢如寨,其半湧泉三派,西入滇池,東入撫仙湖,南為阿溪,入星雲湖,溉田極多。

關索嶺 在縣北三十里。勢極高峻。

綠籠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有泉入星雲湖。按《明一統志》:「林木蒼翠」 ,下有泉為六部溪,東南入星雲湖。

星雲湖 ,在縣南,周八十餘里,水由海門入撫仙湖,兩湖之魚不相往來。有《界魚石》。

阿化泉 :在縣北十里。源發綠籠山,分三流灌眾田。

冷泉 在縣西北七里

關嶺泉 :在關嶺之麓。

新興州

靈照山 在州東十里。旭日東升,光照林麓。按《州志》,靈照山,一名華蓋山,高入雲表,綿亙十餘里,作州治左障。其巔可望全州幅隕。江川、通海二湖,宛然在目。

白塔山 在州東二十里。峰巒峭麗,元時建塔於上。按《州志》:「白塔山曲折迴環,民居田原隱蔽其中,雞犬桑麻,恍若桃源。」

奇黎山 在州西十里,有泉流入大溪。按《州志》:「奇黎山石壁峭立,林木茂蔚,梵剎倚崖,樓閣凌空。下有泉,涌為九龍池。」

大棋山 在州西北十五里。上有石枰,傳為仙跡。按《明一統志》:「俗傳有仙奕棋於此。」 按《州志》:在奇黎之南,中平如掌,兩端起小阜,若人對奕然。州人相傳,「昔立大碁州於此。」 無考。

真武山 在州南二十里,如龜蛇盤繞。按《州志》,「俗名蛇山。」

鳳凰山 在州西南,形如鳳翼。按《州志》:「雙峰秀出,兩翼下垂,狀如威鳳騰空,與龍馬相對,為州南鎮。」

石崖山 在州北。巉崖奇怪,中有石洞。按《州志》:「尖峰矗立,形如卓筆,上微露石骨,下皆巉巖,故名。」

大溪河 在州西北五里。源出夾雄山,合羅麼、奇黎二溪,由嶍峨入曲江。按《州志》:「溪源有二:一出江川獸頭山,西流經河西夾雄山,北流入江川普妙鄉,出小矣資;一由香柏河行山谷中,經大矣資,西流至小矣資。兩水合流西行過王鳴喜,撒喇哨河水注之。至下戴家屯,白龍潭水注之。又南行至康阜橋,下羅木箐水」 注之。至通年,

橋,奇梨西河二水注之。至金官屯,窯河水注之。至大營屯,牟溪,密羅二水注之。折而西,下甸尾村,入山際中,黑龍潭水注之。又南行甸,苴河水注之。又南,良江、清水二河注之。經嶍峨城下,東南過河西,碌碑鄉,關河,東山湖水注之。由龍馬槽,大山複嶂,巨石為限,淜湃而下,經通海矣。過村,入建水州曲江,至寧州達阿迷州巡檢司。合盤江水出羅平,達廣西泗城府,經廣東入南海。羅木箐河 在州西北五里,自晉寧州經大堡入嶍峨

密羅河 源出密羅村,經甸尾入嶍峨。按《州志》:「在州西南三十里。」 北行經密羅村,過祿匡城及大營屯,會牟溪水,西入大溪。

路南州

鹿阜山 在州東。按《州志》,相傳,昔有人逐鹿於此,人鹿忽不見,故名。又曰鹿母山。後樹偃輪蓋,下有亭,顏「第一山」 ,今廢。亭側一硐,常五色光燭天,今漸散。八景謂「鹿阜霞光」 ,即此。

紫玉山 在州南半里。按《州志》,即州治之向山,橫亙數里,環拱作案,如玉潤然。

竹子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高千仞,有蠟燭、香爐諸峰。舊為賊據,明弘治間,布政陳金勦平。今居民樂業,無曠土。

午山 在州東南,俗名印山。按《州志》:俗名阿子龍山,狀如席帽,亭午映日,稱午山。其山九起九伏,竟達盤江。一云九蟠山,為學宮正案。

圭山 在州東。按《州志》,其山樹木陰翳,禽鳥喧集,鹿豕潛遊。山巔有池,盛旱不涸。池下有寺,俯瞰交廣,為土官秦氏巢穴。

石林 在路南堡東北。舊名李子箐。怪石森立,嵌結玲瓏;下有伏流,清冷如雪。按《州志》:相傳昔人于隆冬遙見石上有李二株,結實鮮紅,晚不及取。次日尋之,不復見。俗呼李子箐,即此。興寧溪 在州東二里,繞西南會鐵赤河入巴盤江。

明湖 ,在舊陽崇縣北,周七十里,水色深黑,源出羅藏山,下流入盤江。

大衝河 在舊縣南五里羅藏山下,會澗溪諸水為河。

日角溪 :在舊縣西北八里。一名芭蕉河。源出覺卜山下,伏流至天生橋,復出成溪。

彌勒石溪 :發源羅藏山西麓,合澗流會于錦溪。

濯纓泉 在夾浦山麓,自石罅噴出,上有龍祠。

《通志》
未載山川
编辑

《河陽縣志》
编辑

官澗山 :在玉几山左。

「大鹽」 字山 :在雲溪山右。

小鹽字山 :在雲溪山前。

塔浮山 :在城北五里。自寶鼎山迂曲起伏而南,突起高峰如塔。為棕樹村之主山。

石幢山 在城西北五里。自隆額嶺東下折而南,松岡鬱翠,頗為幽勝。牧畜山 在城北四里。自塔浮山分脈南行而西,甚平敞,人多牧畜於此,故名。

玉印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舊名「羅伽那。」 自羅藏右臂連延而西,其巔翠石巑岏,遠望之如斗如印,故名。南有泉,流而為溪。

寶鼎山 俗云「支鍋石嶺」 ,羅藏之左臂也。山巔三峰參峙,狀類鼎足,《玗札溪》發源于此。

將軍山 ,在長坡之西北一里許,旁有山排闥,巍然羅藏。山之左,如武帥坐油幢。山勢陡峻,縈迴可登,下乃陽宗徑路。

點蒼山 在城西十五里。其山東面,其背西去,逶迤二十里外為晉寧州地界,南自河澗鋪,與州接壤。視山色青紅為限,青屬河陽,紅屬晉寧。極於西關外之三岔路口,東至羅藏山下之北。其稍凹處名「蒿子箐」 ,一名「小關庄。」 峰巒峭拔,點於蒼穹,故名。

雲溪山 ,自八仙巖東南奔騰而下,如群馬趍澗,斷續起伏,至此又如雲布,旁有溪流。

望資山 ,在城東北十五里達路南宜良路。高約百丈,側臨峻壑,蓋邑之門戶焉。

重珠山 ,一名「倚鐸山」 ,望資山之右。自土谿嶺分卸嶷重圓秀疊燦如珠,望之可掬。下有漱玉泉。

牛肋山 :在城西二十里。山鮮樹木,其形條分,如牛肋然。

布玗山 在城北六里,山勢重疊,土色紅黃。錦幖山 在龍爬山左,牛肋山右。巑峰特峙,列嶂嶙峋。

躍鯉山 在南峰右臂如魚躍然。

隆額嶺 :在城西南十八里,眠象嶺西。挺天突兀,石壁蒼翠,高秀豐正如額然。

兀峪嶺 ,自劍嶺迂曲西折而南,土色紅潤,山岡峭拔。

陸赫嶺 ,在城東七里,山脈自羅藏山奔馳綿亙至此,特立,圓秀巀嶪。宜良路南道經其下,望之赫然。

眠象嶺 :在長坡之右。隆崇馴伏,故名。

土谿嶺 在城東五里。嶺表巍峨,不易攀躋。其側有谿,故名。

蟠龍岡 在城西五里,自隆額嶺東分南下,伏而再起,至南蜿蜒如蟠龍然。雜植萬松,崖壑蒼翠。西礐,泉出其下。

八仙巖 :在城西南十五里。自隆額嶺南去,諸峰羅立,錯峙如八仙然。

長坡 在城北七里獐鼻山後。兩山之間蒼崖壁立,往往有鷹隼巢其半,下有二水合流。紅石崖 在城東三十里。自東溪鋪山迢遞東南至鐵池河邊,層巖壁立百餘丈,下有珞碧村。玗扎溪 在城北二十里。自寶鼎山東群谷發源,流經玗扎山下,東折而南至青雲橋,受東谷、莊鏡、北波諸水,直入撫仙湖。景謂「玗溪春綠」 ,即此。

羅藏溪 :發源於羅藏山,夾遶羅藏左臂,屈曲而東,復遶竹園坡,至塔浮、舞鳳山前,納諸澗水衍迤入湖,灌溉甚溥,田疇賴焉。

清水澗 雲溪山之左,官澗山之右,合流達蟠龍岡,西南入西礐溪。

七江溪 在城東四十里七江村旁兩山間流入鐵池河。搆木為橋,名曰「借虹」 ,日久傾圮。明弘治間,知府安康為石橋,水逆衝決。嘉靖間,郡人羅應元重葺。未能久遠,疊遭水害,至

皇清通判王猷遠率士庶創建「鐵索橋。」未幾,大水逆

翻衝沒。村民募化修造,隨成隨圮,至今不能告成。俗傳「下有蛟為害」 ,今惟暫鋪木板以濟往來。立馬溪 發源玉印山之南,經東關至兀峪嶺,與劍嶺溪水合流,遶竹園坡西南入於西礜大溪。

矣。舊泉 在城東南十里回龍山後,有泉穴三處,夏不俟雨,獲栽種之利。

芭蕉箐泉 在城東七里。有泉湧出,可灌田。「漱玉泉 」 源發重珠山下石竇間,一名「倚鐸塘。」 其水夏涼秋溫,可澡浴,故名。嘉靖丙辰,郡人通判李坤捐資倡築石堤,以時蓄洩。旁建龍祠。今廢。

莊鏡泉 ,出碌崎山左麓。清澈可鑒形,灌溉甚溥。上已後,郡人於此陳牲醑、祈水利,同修禊事焉。

「北坡泉 在華藏寺下。石竅谽谺,潺湲而瀉。有老樹二株,橫攲泉上,榦若虯龍,盤旋偃蓋,四時青蔥,其葉不凋。出泉處,一石橫臥,若犀牛狀。泉內黃龍變化出入,或蛇或蟆,不可方物。士人獲見,必為科甲顯秩之兆,庶人則美利異常,誠為祥瑞之靈。」 先是,步以仄徑,康熙三十二年,知府張聖猷拓以石岸,凡遊賞者,磅礡坐嘯老樹陰中,恍如置身冰壺。泉左建亭,古曰「一鏡」 ,曰「天泉」 ,今曰「涵碧」 、曰「清賞。」 虛窗四達,碧水瀠洄,丹壑翠嶂,古木琳宮,參差倒影,歷多題詠。明成化間,知府張順捐俸築堤閘水,以時蓄洩,東畔田畝利灌溉焉。暮春每逢辰日,士庶備豬羊致祭。夏至農事畢,又備祭謝水。嘉靖間,郡人席大賓增築一堤,匯以為沼。堤畔有星崖書院。崇禎年間,知府張同居有《詠》曰:「泉名東浦,色清且馨。當山之鬱,蔭樹而渟。興雲致霧,浴日涵星。張子曰嘻,有龍則靈。」

皇清康熙四十三年,知縣翟枚吉重修其亭,「亭」後建。

碑亭三楹,渡以木橋,圍以朱欄,清幽閒靜,迥然超出塵表。

溫湯池 有三,一在撫僊湖東岸,去城四十里;一在木赤舊村,一在九村,俱去城東北二十里,相傳浴之可祛寒濕疾。

石澗溪 出虎山兩峽之間,迤北而下,入西礐溪。

白鶴沖 在城西十五里,山峽中出。冬春迂徐,夏秋洶湧,阜田獲濟。

荷花池 在城南八里,夏秋之交,池蓮盛開,紅綠相間。駕小舟鼓盪其中,香風襲人,頓使心地清涼,雖廣不踰十里,自覺煙波無際。

「鏡光池 」 注北坡泉水,築石圍堤,堤上垂柳陰森,間以桃李三春紅綠掩映,景色蕩漾池沼中。

清麗特絕。明太守張同居建石閘于池口,並豎石坊,題曰「潤澤生民」 ,又曰「雲閒水淡。」 聯曰:「荷鍤引靈湫,布成綠野桑麻色;濯纓歌古調,浣盡浮生名利心。」 亦名勝古蹟也。

白塔井 在城北里許舞鳳山阿。泉色微白,味甘,歲旱弗竭。上有白井神祠。

龍女池 在城東七里鍾秀山下。一名三春池,又曰三姐塘。泉㶁㶁,自石竇中出,瀅澈渟泓,響若冰玉,有灌溉之澤。其上嘉木蒙茂,奇石谽谺,郡中最幽勝處也。嘉靖甲子,知府涪陵夏棐建祠一區,匾其額曰「龍女。」 耆民翟大用甃池以石,由是邑中修禊事者競往焉。相傳祈嗣屢應。又傳三月十九日乃其生辰前二三日,有「通海秀山白龍必來祝賀。雖日朗天清,倏然風雨驟至,加以雪珠雪雹,傷其田苗者有之,閱四五日方回,亦復如是。歷久經驗,果為不爽,亦屬異事。」 《春浴池 在華藏寺》旁。

九村溪 自本村發源。經「木赤舊」 至七江村,會于鐵池河。

鴈鶩塘 在城東新村後,周匝一里許,水色微紅,鴈鶩多集于此,俗呼「渾水塘。」

東大河 原為玗札溪,自寶鼎山《群谷發源。考》

《舊志》
經玗札山下至青雲橋入撫仙湖每值時
编辑

「雨暴漲,河岸衝決,多為民患。明隆慶三年,知府蔣弘德銳意開築,邑民田畝獲受灌溉之利。至今歷年已遠,水不由道而行,時降大雨,沿溪泛漲,擁沙排石,滾滾奔下,兩岸田畝多遭衝壓。且橋梁傾圮,往來多阻,有《褰衣》涉水之險。沙壅漸高,則水無定向。今從西南近逼中所,營其上,為田畝村居之害甚大。由梨花村」 、魯溪營直入仙湖,是東畔田畝固賴此水,而惜其不為全,利患亦居半焉。若時雨不致橫流,則民之受利即無窮矣。

西大河 舊為羅藏溪,自羅藏山發源,「一經梁王沖,由塔浮山麓從東南而折至棕樹村後,時值暴雨,橫流莫禦泛漲之勢,歷年衝沒田畝,為害頗烈。一由舊街子水碾團營入于湖。一由十里亭山後至立馬溪左所入于湖。一由龍青廟下東折至瓦窯村、太平橋,出四均橋、馬房村入于湖。」 考「此水來自羅藏,非出有源」 ,當大雨時,行會群山澗谷洶湧而瀉,雖分為三道,惟中流奔急浩散,近岸田畝,半為沙埋石壓,東西兩河泛濫無準,誠為邑中大患。附近田畝,更為深慮也。

《新興州志》
编辑

羅麼山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朝氣凝寒,雲橫一線,嵐光紛披,縹渺天際。近名龍馬山,《彝》語「虎」 為羅麼。

蒙習山 在州北七十里,羅木箐河發源處,俗號「分水嶺。」

鐘山 在州東南八里。形若覆鐘,氣象尊嚴。群山自西而東皆平嶺,獨此挺然傑出,為州治來脈。

平頂山 在州東南七里。一峰直上,其巔坦彝,踞三台山東南,與「靈照」 、「連珠」 諸山相映。

連珠山 一名「五星山」 ,在州東五里。五峰繹絡,方員尖平,各擅其勝。左右映帶,鬱紆蒼秀。玉屏山 在州東五里。夕陽反照,秀色迎人,微敧若枕。又名「玉枕山。」

三台山 一名「學山」 ,在州東南三里瓦窯村後。昔人建學其上,故名。

徐家大山 在州東九里馮家沖北。下臨大溪,為州東界。

梁王山 在州南十二里高倉屯南,三峰相連,形如筆架,又名筆架山。元梁王屯田,其下有梁王壩。

北山 在州北二十里。山巔小峰巑岏,如魚如蠶,蔽天而起,巍然巨鎮,為州北障。

彌勒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高峰矗起,當州治西關,與靈照山相對。

臥牛山 在州北二十五里。細草茸茸,平坡遠案,狀若牛眠。

密羅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群峰雲湧,層巒疊翠。彝名「奴喇」 ,華言猴箐也。山深箐密,古猿猱所居,故名。下有密羅河。

水槽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圓峰四五,起高岡上。每晨宿霧迷濛,雲氣在下,稍霽,畦田水白爛如銀海。

楊梅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蓮花池西。

高樓山 在州西七十里。石峰插天,形奇狀異,色如蒼壁,中平若案。左右諸峰羅列聳翠,為文廟朝峰。

考證

洛伽山 在州北四十二里,剌桐關西。懸崖垂纍,石竇谽谺,臨關河之濱。其上赤壁蒼紋,猶留太古風雨跡。

光山 在州西六十里高樓山東。黛色青蒼,迥異群巒。

馬頭山 在州西五十里。形如馬頭,故名。蠻王山 ,在州西四十里山窟中。

東山 在州南三十四里玉湖之東。形如半壁,其坳多龍泉。

玉乞山 在州南三十二里,故研和縣。東團山 一名「金蓮山」 ,在州北十二里,當州境之中。四畔《適均》村莊,煙樹錯落環繞,為南北往來通道。上有茶菴,行人至此少憩。

尖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密羅山麓。

龍洞山 在州南三十里,又名玲瓏山。石竅嶔崎,長老相傳為龍洞,歲旱於此禱雨。

郭家山 在州南五里。兀突小阜,村民就山為居,戶植修竹,望之蔚然。

昆山 在州南二十六里,故研和縣。西北望城坡 ,在州東南三里。一徑入山,行人至此,可望州治。

竈君坡 在州東南八里。撒喇哨河入流處。隘而峻,行人苦之。

關索嶺 在州北二十七里。丹梯曲折,古木喬松,藤蘿倒挂,州人祀關索其上。在大道側,行人聚足而登,蕭然象外,輒興出塵之想。

榿木嶺 在州西三十里。嶺甚峻,舊多榿木。雙石洞 在州東南十里。兩洞並立,夕有雲封。仙人洞 在州東北二十里。山腹空洞,石勢參差,曲折而入,外暗內明,日影穿注其中。

《洛伽洞 》,在洛伽山巔。洞門狹小,中極寬敞,深可數里,達于後山。或騰或窪,彷彿瓊樓玉殿。造化奇局,隨地不窮如此。

窯溝河 在州東南三里。源出平頂山後,經州城南至金官屯,西北入大溪。

哨河 在州東南六里。源發石灰窯,北經平頂山,東過竈君坡,合撒喇河入大溪。撒喇河 在州東南八里。源發乾海子,北流經靈照山下,至竈君坡,會哨河入大溪。西河 在州北五十里。源發昆陽州酸水塘,西入鐵爐關河,會母豬箐龍潭水,南流出剌桐關,經陳家屯,合奇梨溪入大溪。

香柏河 在州東北七十里。發源蒙習山,晉寧州分界處,經安華芋苗村,至小矣資入大溪。東山河 在州南三十四里。源發曲陀關,南行東折過梁海村,合東山湖水,東南下河西縣碌碑鄉。

甸苴河 在州西二十里。發源尖山,受甸苴山谷水,北流入大溪。

清水河 在榿木嶺下。源發光山,水清而駛,東流折而南入大溪。

螞蝗箐河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注礦塘箐諸山澤,南流黃草壩,折而東,有落水洞,入山腹中,不知所往。或曰出奇梨溪,未知是否。

良江河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良江村。東受兩山潦水,南行入大溪。

牟溪 在州南十五里。源出和尚灣山左,西流經牟溪沖,西北過梁王壩,經高倉,西流至大營屯,合密羅水入大溪。

羅麼溪 :源出羅麼山白龍潭,由白塔山後會小龍潭水北流經普具籠城南折過下戴家屯入大溪。

黑龍潭 在州西十五里龍吟寺。深莫測,多佳魚。遇天旱,吐潢水即雨。

白龍潭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小龍潭 :在州東北二十二里。

黃龍潭 在州北二十二里,石霞菴右。

九龍池 在奇梨山麓。池聚九泉,分灌赤壤,一名「奇梨溪。」 岩石間潺潺流出,聚為一泓,清可鑑髮。南流至陳家屯,會西河水,折而東入安流橋,出通年橋,合大溪。

蓮花池 在州西北二十里。流入大溪,多蓮藕,故名。

石觀音池 ,在州東北二十里。水冬溫夏涼。上有梵剎,古木蓊蘙,幽靜可入。

龍井泉 在州西關外。水清不涸。昔人以杉木甃之為井。

雙林泉 在州東北二十里雙林寺。有五色魚,穿蒲織藻,遊人觴詠其上。

酸水泉 一在州東十五里,小矣資河,一在羅木箐河隨地湧出,味澀,與河水異,投以酸角椒。

糖可解暑,清明後州人酌水修禊,立夏後經雨則止。

畔龍泉 在州西十里甸心村。舊立《畔龍縣》于此。有滷水,可煮為鹽,今廢。微出清泉,味甘,為河沙淤積,失其故地。

「玉湖 」 在故研和縣東南,池周三里,東山之西,潢潦既盡,鏡水浮空,漁舟一葉,細鱗入網,佳景也。

《路南州志》
编辑

香花山 在州西南,形如誥軸,多黑石,極光潤。每夏秋之交,毋論晴陰,石光閃爍,儼如隆冬雪霽。八景謂「環山雪霽」 ,即此。

三台山 在州之西,離城十餘里,地近宜良,兩山擁護,中抽作寺,有大寺、蓮峰閣、玉皇閣、雲居諸庵在其上。

獅子山 在州之西北,似獅形蹲坐,晴嵐環繞,是一曠觀也。《八景》謂「獅嶺晴嵐」 ,即此。

文筆山 在板橋西南,文昌宮左峙州治。巴江之水繞其下,出竹子山,文筆鎖之。

天生橋山 離城十里,生石成橋,故名「天生橋。」 上履平地,下則懸玲垂筍,百巧煥日,碧水瀉其下,人每愛憩,不忍去焉。前有僧空目建寺于其下,有景可觀。

寶源山 ,在州南五十里。

莫上山 ,在州南七十里。

泰來山 ,在州南八十里,三山一連,向產銅礦,今廢。

龍寶山 ,舊產銅礦,今則硐老山空,雖開採,不過殘砂而已。

照鏡山 在州西北二里。前有池如鏡。

休柔山 在州東北十五里。今名「九盤山。」 下有泉,流為休柔溪,南入盤江。

遮日山 在州東南十五里。今名「些亦山。」 劄龍山 在州東八十里。峰巒高聳,下有小石,可以煉銅。

照鏡泉 在州南

休柔溪 在州南

疊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岩高千仞,瀑布飛流,聲如霹靂。每日午,有五色光燭空。

巴盤江 在州東南郭外。發源黑白龍潭,襟帶城池,眾水會聚,屈曲盤旋,形類巴字,故名。又云「濛川。」

鐵池河 在州西三十里。源自陸涼,經宜良至竹子山,會巴盤江尾。

溫泉 在民和鄉境,村名「賈龍」 ,其水溫和,有硫磺氣。

《陽宗縣志》縣今歸井河陽
编辑

石祖山 在縣西北七里。其南有泉,流為日角溪,又名芭蕉河,東北入明湖。

九岐山 在縣南二十里。後倚羅藏,前面竹子,諸峰對峙,凡八面,此山居中,每峽出泉,會流而東,經九村,過借虹橋,入鐵池河。

朝陽山 ,在縣西十五里。東向賓日,故名。其兩夾有水,北向眾流凡入復會西注,南入滇池。巉石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

品祿山 ,在縣東二里柏枝後。山形如「品」 字,故名。

石屏山 在縣東一里。形如石屏,核桃村倚而居之。

立馬山 在炒甸黃泥村之旁,洑水洞之上。獅子山 在炒甸龍池村之北。龍池大溪并山澗小泉經流于此,入「宜良。」

松嶺 在縣東二里。群松鬱翠,天風振颯,如奏笙簧。

賓陽嶺 ,在縣南五里,羅藏發支而來也。層疊崔巍,日出先照,故名。

明湖 在縣北五里。周圍七十餘里,東西兩崖山勢陡絕,水色深黑莫測,凡境內溪河、泉、澗諸水,悉歸此湖。每遇晴空雲斂,靜影沉碧,漁歌互答,帆檣往來,信邑中巨浸也。下流向湯池,經宜良會鐵池河為盤江,但尾閭稍狹,夏秋霖雨暴漲,湮沒湖田。明知縣文嘉謨興役疏濬,建石橋以通往來。不但濱湖之田免于水患,雖鄰封數百里內,咸仰餘波矣。景謂「明湖澄碧」 ,即此。錦溪 ,在縣西,其源發自羅藏山北麓,會眾流而成溪。

彌勒石溪 在縣西。發源羅藏支山西麓,眾澗流為此溪。出彌勒石口而會于錦溪,甚得灌溉之利,經東北入明湖。

日角溪 ,一名芭蕉河,在縣西北八里。源發覺卜山下,洑入天生橋,山腹出為此溪,居民甚獲。

灌溉之利入於明湖

大衝河 在縣南五里羅藏山之麓。眾澗之流聚而為河。明隆慶二年六月間,霖潦泛漲,崩塌河埂,知縣文嘉謨興役開濬,約十餘里,深八尺,闊一丈餘。自是庶民甚獲灌溉之利。

大龍潭 在炒甸前所之右。

隴丘沖河 在縣西北十二里。其源出隴丘沖山間,跨通衢橋流入明湖,屯田盡得灌溉。「雙樹泉 」 出炒甸黃泥村,歸洑水洞入明湖。洑水洞 在炒甸黃泥村之旁,立馬山之下,有石洞,納潭泉諸水,洑流山腹入明湖。

青龍潭 在縣南三里羅藏山麓。上有龍祠。濯纓泉 在縣西一里夾浦山麓。有泉自石罅噴出,清澈可愛。上有龍祠,季春官民祀之,以祈水利。

芭蕉泉 在縣西

七古泉 在縣西北七里。其源出麥田,過北斗村入明湖,村民獲灌溉之利。

白練泉 在縣西南七里,其源發羅藏山腹。黑龍潭 在縣東二十五里,泉出炒甸後山之嶺。

龍池 在炒甸龍池村之旁,會大龍潭、黑龍潭二水,過獅子、象鼻二山,入宜良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