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8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卷目錄

 澂江府部彙考二

  澂江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澂江府城池考

  澂江府關梁考

  澂江府公署考

  澂江府學校考

  澂江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八十六卷

澂江府部彙考二 编辑

澂江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编辑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河陽縣附郭。

漱玉泉堤 在府治,源出重珠山,入附郭田畝莊。鏡泉石堤 在府治,源出碌碕山,合圩扎溪。俱明知府王良臣築。

北坡沼堤 在府治,水出闕摩山。明知府張順倡諭有田畝者築堤積水。郡人席大賓增拓一堤。

立馬閘 在府治西街北一里。明知府徐可久建,以防龍青一帶衝決之患。

太平閘 在府治太平橋下。知府徐可久建,疏梁王衝一帶溪水入新河。

西礐泉堰 在府治蟠龍岡石巖下。明萬曆間,知府程子侃重築。

玗劄溪 在府東北二十里。每水潦衝決為患。明隆慶三年,知府蔣弘德開渠,築堤三百七十餘丈。萬曆間,知府程子侃重築。

西浦龍泉壩 在府治。明隆慶五年,知府徐可久開三河,引泉入海。又立閘壩四,啟閉蓄洩,舟楫通行,商民稱便。

清溪壩 在府治關索嶺下。石壩二,分水之溝六,溉田甚多。

江川縣

普濟堰 在館驛左。明「隆慶四年,知府杜鳴陽買民田築堤,高一丈許,僉立壩長一名守之。」 大衝河壩 ,在舊陽宗縣五里。明隆慶二年,知縣文嘉謨開濬,民屯賴焉。

堰塘 在縣沙甸上官村。明正德四年,知縣郭翰築。嘉靖四十五年,知縣文嘉謨重修。

新興州

羅木箐河壩 三所一在州北二十三里白雲寺山下,行北山等處灌田。一在州北十九里腰子屯,行普舍城等村灌田。一在州東北二十一里袁家屯,行何家等屯灌田。

九龍池壩 十三所:「一在州西北十五里襲家屯,行王旗等村灌田;一在州西北十六里擺彝涵洞,行飛家等屯灌田;一在州西北十五里寒冬村,行寒冬等村灌田;一在州西北十五里大村,行大莊等村灌田;一在州西北十五里後屯,行王大戶等屯灌田;一在州西北十五里碁盤山下,行大毛等屯灌田;一在州西」 北十二里官村,行桂家屯灌田;一在州西北六里小莊,行薛家等屯灌田;一在州西北六里石涵洞,行小莊等屯灌田;一在州西北五里安流橋,行左家等屯灌田;一在州西北五里左家屯,行小毛等屯灌田;一在州西北四里馬橋村,行馬橋等村灌田;一在州西北三里通年橋,行徐百戶屯灌田。白龍潭壩 四所:「一在州東北二十三里白龍潭,前行東古城等屯灌田。一在州東北二十二里小土庫,行上下山頭等屯灌田。一在州東北二十里白塔山,下行任家等屯灌田。一在州東北二十里東古城,行楮家等屯灌田。」

密羅壩 三所一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鳳皇山下,行上下麻栗樹等屯灌田。一在州西南十五里排柵屯後,行馬官等屯灌田。一在州南十六里永濟橋,行壯旗等屯灌田。

桅杆壩 在州西南十三里桅杆屯,灌桅杆屯田。

紅廟堰塘 在州東三里,塘周二里,聚水灌田。西河壩 六所:一在州北二十五里秦溪行高橋等屯灌田。一在州北二十四里梅園、鎖水閣、行前衛等屯灌田。一在州北十九里陳家、大廠、行中所等屯灌田。一在州北二十里劉家屯,行陸家等屯灌田。一在州北十九里高橋、大涵洞,行麻線等屯灌田。一在州西北十五里徐家屯,行秦謝等屯灌田。

金汁溝壩 四所一在州東十二里燕子窩,行馮家沖等屯灌田。一在州東十里沙陀村,行左所等屯灌田。一在州東五里右所屯,行中所等。

屯灌田一在州東四里小筧槽行、許家灣等屯灌田。

龍井壩 三所一在州東北五里甯官屯、行中衛屯灌田。一在州東北三里許家灣行龍井巷等處灌田。一在州西關外龍井巷,灌西關等處田。

清溪壩 在州西北二十里。蓮花池,灌蓮花池田。

梁王壩 在州南十二里。牟溪沖,灌高倉等屯田。

趙官壩 在州南十五里。趙官壩屯灌趙官壩等屯田。

牟溪沖壩 在州南十五里高倉山下行高倉等屯灌田。

研和壩 在州南三十七里。潢水塘、行南廠等屯灌田。

觀音塘 在州東南一里。今作起春堂常住田。鴛鴦塘 在州南六里。

雞窩塘 在州南二十五里,研和飛家屯灌賴家等屯田。

永潤溝 在州南三里。康熙三十九年,生員王虎臣開。

路南州

鄒公堰 在州東五里,地名「落臺。」 舊明嘉靖間,知州鄒國璽築堰開渠。至天啟間,知州唐登第再濬,知州倪垣修梘,濟田千頃。昌樂堰 在州東北五里。康熙四十一年,知州羅之熊築堰開渠,灌州西北田三千餘畝。後圮,知州金廷獻復築濬增梘,民永賴焉。雙龍壩 在路南州東二里許。知州金廷獻于康熙四十六年冬建築,開渠二十里許,灌溉三千餘畝。迨至四十七年夏,雨,潭泉水湧溢,衝決黑龍潭壩 。在路南州東。

魚池堰 在路南州東八里。明嘉靖間,知府鄭國璽修築。

興寧溪壩 在路南州東二里。

澂江府城池考        通志 编辑

本府。河陽縣附郭。

澂江府城池 舊建于繡毬山。明正德十三年,知府童璽改遷金蓮山麓。嘉靖二十年,知府周朝俛復遷前地。隆慶五年,知府徐可久改遷于舞鳳山,建築磚城,周五里三分,高一丈九尺,樓臺墩鋪具備。其門東曰「擁暉」 ,南曰「澄波」 ,西曰「攬秀」 ,北曰「儀鳳」 ,有池。

外州縣

江川縣城池 ,原土「城。明萬曆四十八年,巡撫都御史潘濬拓築。崇禎七年,因水湮。巡按御史姜思睿奏請遷縣於舊江川驛,始建磚城,周一里三分,高一丈二尺,無池。」

新興州城池 ,舊無城,明正德二年,知府何子奇築土垣。萬曆六年,分守道王續之移駐其地,呈請檄知府張于京督造磚城,周三里,高一丈八尺,無池。按《州志》:「州立玉溪、靈照之間,舊稱在華蓋山麓,即靈照山也。在府西一百六十里。宋大理段氏蠻部,旁築土垣。漢唐建治在碁盤山表。段氏分麼些徒蠻居此,築土垣」 于中邑村,名曰「休納城」 ,形長而狹,若南之雉堞,北之新街,東之元壇廟,皆在城外,惟襲西門以為舊也。明正德二年,知州何子奇斥廣二里有奇,高一丈三尺,厚五尺。萬曆四年,奏請易磚石,擴為三里許,凡六百四十八丈,高二丈四尺,厚一丈八尺。城垛一千二百七十六,闢四門:東南曰靈照,西南曰「鳳凰」 ,西北曰「碁興」 ,東北曰「龍馬。」 門各樹樓。東曰「朝陽」 ,南曰「來薰」 ,西曰「閱稼」 ,北曰「拱極。」 外鑿池,廣三丈四尺,深八尺。崇禎十四年,守道程楷、知州張《尹志》增高城三尺。鄉官雷躍龍益櫓八。

皇清康熙十年,四門城樓圮,知州彭蠡改作「民房。」康

熙四十七年,磚石城樓摧剝,櫓與雉堞全圮。知州任中宜加葺,改城垛為一千零九,高五尺五寸,廣三尺二寸,建櫓四,無池。

路南州城池 ,舊無城,明成化間,知州魯厚建敵樓四座。弘治間,知州龔浩因敵樓築土城,後傾圮。隆慶六年,知州易龍見重築,周四百四十餘丈,高一丈一尺。萬曆四十八年,知州馬鳴陽修,今漸圮。按《州志》:「成化間,知州魯厚建樓四座,東曰啟明,南曰迎薰,西曰長庚,北曰拱極。池初廣二丈,及流寇入滇,即填池,以池」 邊之土平為田,其廣遂以倍。嗣後居民效之,春則布種,夏則雨水洋溢,寬十丈許矣。自昌樂堰成,四時活水流注,紅蕖碧藕,遍滿其中。夏秋之間,朱霞映水,綠幕垂陰,柳色迎眸,荷香噴鼻,往來之人如行。

錦繡中,號曰「花城」 ,稱勝景焉。

澂江府關梁考        通志 编辑

本府。河陽縣附郭。

東關 按:《縣志》「在城西北十五里。」

中關 按《縣志》「在城西北二十里。」

西關 按《縣志》「在城西北三十里。」

青雲橋 按《縣志》:「舊名普濟橋,在府東街,跨玗劄溪。明正統間,知府王彥建為石橋。」

南津橋 在東街南。明嘉靖間,路南州民郭萬鍾建。

中溝橋 在東街南二里,鎖劄溪之水口。太平橋 舊名「羅藏橋」 ,在府西二里。明嘉靖間,知府王良臣建,通判徐子麟重修。

四均橋 在府廖官營東境內道路至此適均,故名。

永濟橋 在府南二里

清平橋 在府西二里

河生橋 在府東。明知府高廷紳建。

三岔橋 在河生橋西百步。

得路橋 在府西北四里。義民席允中、陳亨修建。

務耕橋 在府梨花村北,庠生李傑建。

介營橋 在大小二軍營間,故名。

遠達橋 在小軍營中

廣濟橋 :在大軍營西路口。

通津橋 在廣濟橋西一里。

莊鏡橋 在府東街

漱玉橋 在府東街土主廟前。

西市橋 在府東。明弘治間,舉人鄒𤣱建。嘉靖間,義民陳紳易以石。

月津橋 在府大河口

長虹橋 在府東四十里。明嘉靖間,郡人羅應重修。

俯波橋 按《縣志》,「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鷺棲村紅坡。」 登橋俯瞰撫仙湖,故名。邑民李文高建。湧拔橋 在府西南。按《縣志》,在府西南三十里,經江川通衢,邑人楊國儒建。

迎仙橋 在府南

惠民橋 在府西。明時知府徐可久建。

龍津橋 在府東

江川縣

關索嶺關 在縣

迎恩橋 在縣北

海門橋 在縣東南八里,為臨安要路,通星雲湖,水入撫仙湖,登舟始此。明天順五年建。中央有界魚石焉。澂江、江川,其魚二種,以石為界,不敢越江,越則相鬥,兆兵象。

石橋 、通衢橋 俱在縣東。

新興州

鐵爐關 在新興州。按《州志》:在州北四十九里,據峻嶺,俯深谷,舊多林木,易藏奸宄,號稱險阻。明設巡檢一員,徭編弓兵十六名守之,今裁。嶺上為昆陽境,嶺下為新興地,立碑分界。

玉溪橋 在新興州南

路南州

革泥關 ,在路南州按《州志》,「在州東南六十里,交彌勒州界。」

弘濟橋 在路南州,通嶍峨、新化路。明弘治間,知州鄧駿建。

會通橋 在州西,與弘濟橋相望。

永安橋 在路南州北

板橋 在州南二十里。明嘉靖間,郡人席大賓易以石。

天生橋 有二,一在州北五十里,一在州東北十二里。二橋天成,不假人力,故名。

賽虹橋 在州通省大路。明萬曆間,知州汪良修。

三板橋 在州治通衢。明萬曆間,舉貢楊興南兄弟捐修。

《通志》
未載關梁
编辑

《河陽縣志》
编辑

都市橋 在城內西門街,舊滇省「雄邦坊」 右。鎖水橋 ,在南門外東隅,匯城內眾水流經沙

河村魯溪營入海

月官橋 在鳳翔寺山門內。明季賓興餞士於此,故名。

關莊橋 在城西五里小關庄下。

聯玉橋 在城西南二十里玉筍山前。

海晏橋 在城南四十里海口壩前。庠士洪于天、客民黃祖祐同建。

平政橋 在城西二里許。原玉峰趙公捐建,年久傾圮。生員董可徵等募眾重修,堅固直如坦道。

雲英橋 在州北四十二里刺桐關。

安流橋 在州西北五里左家屯,奇梨溪、西河合流過此。知州蔡琨重修,改名「聽鶯橋。」

新德橋 在州北二十里劉家屯西河。康熙五十一年,知州任中宜建。

桂家橋 在州西五里桂家屯,跨大溪河。普渡橋 在州西南十里大營屯,跨大溪河。東秩橋 在西街左首。年久傾圮,商客䭾鹽墜水,郡民張友松捐資重修。上置樓,往來便利。但遭水患,樓廢橋存,甚望乎好義者之興修焉。引鳳橋 在城東北隅,接鳳山脈,因鑿城池斷為兩岸。康熙二十二年,耆民李纘甲募化官紳士庶,甃建石橋,引水渡岸,可潤田畝,並入東南城內灌濟園圃,咸稱便利焉。

高澗橋 在城東一里。凡東河水道由此引灌,以年久漸圮。康熙四十二年,庠生李文炳偕眾重修,田畝皆利賴焉。

新興州

刺桐關 在州北四十二里。依山傍河,兩崖高聳,北扼鐵爐關,為全州咽喉。

中板橋 按《州志》:「在州西關,去會通橋三百餘步,分大溪河為金汁中溝。」

下石橋 在州西關外,去中板橋四百餘步。上建魁閣,分大溪河為金汁下溝。

迎恩橋 在州北門外,跨城壕。

彩虹橋 在州西關外中衛屯,跨金汁溝。康阜橋 在州北六里,跨羅木箐河,訛名「康家橋。」

廣濟橋 在州北十三里咸寧里羅木箐分河。普門寺橋 ,在州北十七里普舍城西關外羅木箐下溝。

觀音閣 大橋在州東北十七里。羅木箐河。洪濤驚波,山石相激,民架木梁以濟。

永豐橋 在州東北二十里白塔山下羅麼溪。豐樂橋 在州南二里鄭家屯,知州魯國華建。磐安橋 在州南二十三里石關哨。康熙三十年土州判王鳳建。

通年橋 在州西北三里徐百戶屯西河奇棃溪合流入大溪處。康熙五十一年,知州任中宜建。

路南州

興寧橋 按《州志》:在州東通衢。康熙三十五年,總督王繼文建。

萬壽橋 在州東北通衢。康熙四十九年,知州金廷獻捐修。

青雲橋 在州西南,通府治路。康熙四十五年,知州金廷獻捐修。

水月橋 在州西關外。康熙五十一年,知州金廷獻捐修。

澂江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澂江府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五年建于金蓮山巔,弘治十七年遷于山半,知府童璽改建暘浦山麓,以舊署為學宮。嘉靖十八年知府周朝俛復遷金蓮山,隆慶四年知府徐可久改遷于舞鳳山。」 按《河陽縣志》:「澂江府署,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張聯箕捐俸增修。川堂三間,置額曰『恭儉惟德』。後修住房三間,二十五年,知」 府韓俊傑捐俸建坊一座于儀門內。三十二年,知府張聖猷捐俸增修二堂三間,置額曰「敬義堂。」 四十二年,知府黃元治捐俸修大堂、暖閣,置坊額曰「尊美堂。」 四十八年,知府趙弘任捐俸修後主樓五間,書室琴床,清雅可居。《土地祠》舊逼近儀門外左側,知府馮甦改建于署之東左。

同知署 舊在府署內;今裁,署廢。

通判署 舊在府署內東。明末兵燹,拆毀,今借署于督學道考場、公館,遇歲、科按臨,隨便移寓。

康熙五十一年,通判尹湯聘捐建草廳三間、書房三間。鑿池引水,雜以花木,頗稱「清雅。」

經歷司署 舊在府署內東;今仍之。

照磨署 舊在府署內;缺裁,署廢。

司獄司署 舊在府署內,明末兵燹,拆毀。今在府城東北。

教授署 舊無學署,今在學宮東隅。置房半茅半瓦,但可容膝。

訓導署 舊無學署,今借寓城內東華寺。巡道署 在城東,今為通判,借署。學道按臨作「校士考場。」 有正堂,有川堂,有後堂,有主樓,有寢室,有廚房,有儀門,有大門,有牆屏。

公館 在府治東門內

河陽縣治 在城內,舊建于暘浦山左,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韓立遷建。隆慶四年知縣王都再遷于城西北隅。萬曆間知縣李汴增修,至明末兵毀。按《縣志》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冷晉和建大堂三間,後住房三。

間,卑濕湫隘。八年,知縣袁肇繼捐俸重建。住房三間,左右廚竈等房。中建大堂三間,捲棚三間,前豎戒石亭。左右建設六房,并儀門三間,歷久漸頹。三十七年,知縣秦采「重修。」 內住房三間,左、右耳房。署右建花廳三間,水亭一座,箭道一區。四十八年,知縣翟枚吉「重修」 左、右六房土地祠:在縣儀門外左側。康熙四十七年,知縣翟枚吉重修。至旌善亭、申明亭、戒石亭,俱廢未修。典史署 在縣署儀門左,原為「禮賢館」 ,兵燹,焚毀無存。康熙七年,典史王天爵捐俸修葺。建堂三間,住房三間,左右廚房各二間。

河泊所 舊在金蓮山右麓,久裁。

駐防署 :原無設,今寓南門關帝廟。其兵在城守汛,併分駐各塘。

廣積倉 在縣治右

屯糧倉 在城南府治左。

廣濟倉 在縣治內

預備倉 在陽宗舊縣治右。

存留倉 「在陽宗元天閣。」

外州縣

江川縣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五年建。崇禎七年遷於新城。今署。

典史署 在縣治內

新興州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五年建。宣德六年知州張睿、正德元年知州何子奇,相繼修葺。按《州志》:「後擁龍馬,面直鳳凰,居城西,中偏向西,南坐東北。」 元至元十三年立。明初因元故,治茅屋數椽。宣德六年,知州張睿易瓦立大堂三間,二堂三間,後樓三間,書室三間,廂房三間,庖室三間,吏目廳一所,左右兩廊,辦事房各三間,儀門三間,鼓樓三間,旌善、申明亭各一間。右為「《鄉約》所」 三間,榜舍四間,挂號房二間,圜扉一區。正德元年壞,知州何子奇修。萬曆六年,知州張于京拓大堂三間,以鼓樓為儀門。城南門為大門,故大堂為二堂,故二堂為三堂。大堂左三間,以二間為豐盈庫,一間為儀仗庫。堂右茅屋三間,西廂房三間,東廂房三間,兩廊吏舍各六間,囚室三間,女囚室三間,獄神祠一間,繚以重垣。儀門左土地祠一間,羈候鋪一間,丹墀下左右皂隸房各一間,今廢。塞門一座。萬曆四十八年,署州事鄧應鼇建戒石亭一座。

皇清康熙八年,知州耿文明增土地祠為三間,建此。

君亭三間,鑿池一區于東園,今廢。二十一年,知州李國維于宅右建環秀樓三間。二十五年,知州胡必蕃撤環秀樓,重建高明樓五間;樓右建平房三間,廂房三間。三十八年,知州魯國華改大堂右茅屋為瓦三間。四十六年,知州任中宜於三堂左建「宣餘齋」 三間,群房八間;大堂左屯糧房三間。

吏目衙 「在州堂右。」

土州判衙 :在州南三十四里研和鄉東山。駐防廳 在城北隅。康熙五十一年,知州任中宜因訓導廢署改設。又於四城門創建營房各一間,以居守門軍士。

常平倉 在州治右,一名「預備倉」 ,一名「廣濟倉。」 明正德三年,知州何子奇建。萬曆二十二年,知州蕭錦詔增成九間。

皇清康熙五十年,知州任中宜增二間。

豐盈庫 在大堂左

路南州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七年建。按《州志》:枕鹿阜山,內署宅為冰心堂,前為兩翼,為庖湢,左豐盈庫,右會計庫,折而左州同廳署久裁,折而右。吏目廳署堂墀左側吏戶、禮掾廨,右兵刑。

工掾《廨右廨》後為囹圄。前為儀門外土地祠并寅賓館。前樓五楹。傳樵鼓鐘聲。樓左右為常平倉。外為華東雄鎮坊。

吏目署 在州治內

澂江府學校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澂江府儒學 舊在金蓮山麓。元大德間,總管魁納建。明洪武十六年重修。正德丁丑,知府童璽遷建。隆慶四年,知府徐可久遷於舞鳳山麓。萬曆十四年,知府劉光裕重修。三十一年,巡按宋興祖復遷金蓮山麓。崇禎九年,知府李以袞重修。明末兵燹拆毀。經籍、祭器、雅樂無存。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章爾珮修葺。六年,通判婁出類。

建明倫堂。九年,知府馮甦置《四書》《五經性理綱鑑》等書共十一部。康熙三十年,知府張聖猷捐俸重修。

澄心書院 :在府治左,知府徐可久建。

點蒼書院 在府治西,明嘉靖間知府嚴華建。敬一書院 在新興州城內,明萬曆間州同李潔建。

桂香書院 「在府治東」 ,今俱廢。

義學 有四:一在東南門,一在西北門,一在東街,一在西街。康熙二十九年,知府張聖猷署河陽縣事,本府通判張友宓捐俸延師訓課。河陽縣儒學 在府治西北。明隆慶四年知府徐可久遷城時建,未設官,諸生歸併府教授約束。天啟六年,御史朱泰禎疏題建學。知府李若金、知縣賴子崇卜建於城之西北隅。按《縣志》,建正殿三間,兩廡各四間,大成門三間,櫺星門三間,啟聖祠三間,明倫堂三間,照壁、泮池俱備。康熙三十年,知府張聖猷、通判張友宓、知縣沈晉初以縣學明倫堂在殿後,不合體制,移建於學宮之左。三十四年,新設縣學,訓導朱潤遠暨合學生員共建尊經閣於後。四十一年,知府黃元治蒞任方新,首以學校為重。目擊府學山水散漫、縣學形勢湫隘,集兩學諸生公議詳請上憲,咨題準遷。合建於府署之東,即玉筍書院舊址。建正殿五間,兩翼各三間,兩廡各九間,東盥洗所、西祭器所各三間。正殿後啟聖祠三間,大成門三間,匾額一座,翰林院,庶吉士郡人李應綬製懸。左右名宦、鄉賢二祠,櫺星門三間,泮池、照壁俱備,規模弘敞,郁郁大觀。知府黃元治率通判王鳳鳴、知縣翟枚吉、教授李斯德、教諭歐陽峻、訓導徐颺、朱潤遠各捐俸金,紳士樂輸,力肩厥事,勞心董成。四十四年,知府黃以予致去。四十五年,知府劉驪接建明倫堂三間於殿右,並儀門三間及牆垣「德配天地」 、「道貫古今」 二坊,五十一年,山東按察使郡人李發甲建築。舊無書籍,康熙九年,知府馮甦捐俸置書學中。

玉筍書院 按《河陽縣志》:「在府治東,舊為學道科歲試士考場。明末傾圮。康熙八年,知府馮甦建閣於遺址,崇祀文昌、魁星。四十一年,知府黃元治遷建學宮於此,易文魁閣於祝國寺內。」 鳳山書院 「在城東通判署右。康熙二十九年,通判張友宓建,今廢。」

義學 按《縣志》:「一在縣治西北隅,係舊縣學廟。知府黃元治以此地湫隘,合建府、縣兩學為一。縣學廟尚存。知縣翟枚吉、教諭歐陽峻修葺,改作河陽書院,延師訓課,貧寒子弟於內讀書,今日益盛。一在團樹營文昌宮。康熙五十一年,鄰近諸生捐資置田,延師訓課。」

外州縣

江川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嘉靖四十五年,巡按御史劉思問奏建。萬曆十五年,知縣馬有慶、十八年,知縣劉愨先後重修。丁亥兵燹,傾廢。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王文衡遷於城北隅。

義學 在城內。康熙二十九年,知縣高拱星捐俸延師訓課。

新興州儒學 在州治西。明隆慶元年設。萬曆二十八年,知州楊顯卜遷州治東南,尋遷於城西北隅。四十五年又遷於東北。按《州志》:「啟聖宮三間,大成殿五間,兩廡東西各七間,大成門三間,敬一亭、神器庫各三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省牲、更衣亭各三間,櫺星門五間,泮池、圜橋甃之以石,德配天地。坊一座,道貫古今」 坊一座,「左書室」 三間,明倫堂三間,魁星閣三間,大門三間:

右「文昌宮」 桂香殿五間,後寢殿三間,大門三間,環之以垣,廣十二畝六分九釐。

玉溪書院 按《新興州志》:「康熙五十年,知州任中宜立。」

義學 有三:一在起春館,一在「敬一書院」 ,一在龍吟寺。康熙二十九年,知州蔡琨捐俸延師訓課。

路南州儒學 在州治東關外。明嘉靖三十五年,署州事同知周耿建於社學右。萬曆二十六年,巡撫都御史陳用賓奏設。知州鍾應麟鼎建明倫堂、啟聖祠、鄉賢名宦祠、文昌宮。三十五年,知州劉四教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天啟元年,知州馬鳴陽遷啟聖祠於尊經閣右,鑿泮池於櫺星門內。按《州志》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州張皋謨、訓導周爰謀同「紳士」

捐修康熙五十年,知州金廷獻捐俸率儒學李汝相同紳士重修。

路南州義學二 。一在東街,一在西街。康熙二十九年,知州許維祚捐俸延師訓課。

澂江府戶口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康熙三十年分,原額人丁及編審清出頂補、老故外,共丁四千八百三十八丁,額徵丁銀一千五百五十四兩五錢七分。

又額外,康熙二十五年編審,增出沐莊人丁一百二十四丁,應徵丁銀三十六兩八錢二分。二十六年奉裁左、右、中、前、後、廣六衛,分歸州縣徵收。

原額軍舍、土軍人丁及編審增出,除頂補老故外,共丁三千三百五十一丁,共額徵銀一千二百九兩三錢六分。

河陽縣

原額:軍戶七百九十九,民戶九百九十九,雜役戶四百九十五,馬站戶一百三十八,鋪兵戶三十,窯戶一,男九千二百一十七口,婦女二千七百二十六口。康熙三十一年,知縣沈晉初清查戶口,男增六百二十,婦增二百六十。

男九千八百三十七,婦二千七百八十六。二十五年,知縣劉文樞編審實丁共一千三百一十三丁,內:

上丁二百三十四丁,每丁編銀五錢一分,該銀一百一十九兩三錢四分。

中丁五百六十七丁,每丁編銀四錢一分,該銀二百三十二兩四錢七分。

下丁五百一十二丁,每丁編銀三錢一分,該銀一百五十八兩七錢二分。

以上實徵丁銀,共五百一十兩五錢三分。康熙七年圈撥免徵,二十一年復徵。

康熙五十年,知縣李丕垣編審清出,共民丁一千三百六十五丁,內:

上丁二百三十七丁,每丁編銀五錢一分,該銀一百二十兩八錢七分。

中丁五百七十四丁,每丁編銀四錢一分,該銀二百三十五兩三錢四分。

下丁五百五十四丁,每丁編銀三錢一分,該銀一百七十一兩七錢四分。

以上人丁,各編不等,共實徵「民丁」 銀五百二十七兩九錢五分。五十年分,奉文免徵。

編審清出共軍丁六百一十二丁,內:

上丁七十三丁,每丁編銀六錢二分,該銀四十五兩二錢六分。

中丁一百八十三丁,每丁編銀四錢八分,該銀八十七兩八錢四分。

下丁三百五十五丁,每丁編銀二錢八分,該銀九十九兩四錢。

土軍丁一丁,王士奇編銀五錢。

以上實徵軍丁銀二百三十三兩,五十年分奉文免徵。

陽宗縣。今歸併《河陽》縣。

原額:軍戶二百五十二,民戶一百八十七,雜役戶三十四,馬站戶八,鋪兵戶五,男六千二百二十二,婦女四千五十。康熙三十三年,知縣沈晉初清查戶口,男增三百五十,婦增一百七十。

男六千五百七十二,婦四千二百二十。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劉文樞編審實丁共七百八十九丁。內:

上丁一百五十四丁,每丁編銀三錢九分,該銀六十兩六分。

中丁二百八丁,每丁編銀二錢九分,該銀六十兩三錢二分。

下丁四百二十七丁,每丁編銀二錢,該銀八十五兩四錢。

以上實徵丁銀二百五兩七錢八分。康熙七年圈撥免徵,二十一年復徵。

康熙五十年,知縣李丕垣編審清出,共民丁七百九十八丁。內:

上丁一百五十四丁,每丁編銀三錢九分,該銀六十兩六分。

中丁二百八丁,每丁編銀二錢九分,該銀六十兩三錢二分。

下丁四百三十六丁,每丁編銀二錢,該銀八十七兩二錢。

以上人丁,各編不等,共實徵「民丁」 銀二百七兩五錢八分。五十年分,奉文免徵。

編審清出共軍丁二百二十二丁,內:

上丁十五丁,每丁編銀六錢二分,該銀九兩三錢。

中丁五十五丁,每丁編銀四錢八分,該銀二十六兩四錢。

下丁一百二十三丁,每丁編銀二錢八分,該銀三十四兩四錢四分。

土軍丁二十九丁,每丁編銀五錢,該銀十四兩五錢。

以上實徵丁銀八十四兩六錢四分。五十年分,奉文免徵。

新興州

《民戶》一千一百二十、民丁一千六百七十三,徵銀四百九十二兩九錢五分。

上丁一千四十六丁,每丁編銀三錢五分。中丁三百二十八丁,每丁編銀二錢五分。下丁二百九十九丁,每丁編銀一錢五分。康熙三十五年,詳明按民賦正稅糧均攤,每石科銀三錢三釐五毫二絲三忽。

五衛軍舍、土軍人丁一千八百八十七,徵銀六百七十四兩七錢二分。康熙三十五年,詳明按五衛稅糧均攤,每石科銀一錢五分六釐八毫六絲三忽。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恩詔》內一款:「海宇承平已久。戶口日繁。宜施寬大之」

恩,共享恬熙之樂。此後各省遇編審之期,俱據康熙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

《左衛軍丁》一百六十九,徵銀六十九兩七錢八分。

上丁二十九丁,每丁編銀六錢二分。

中丁六十三丁,每丁編銀四錢八分。

下丁七十七丁每丁編銀二錢八分;舍丁同。廢弁、舍丁二十一,徵銀六兩四錢八分。中丁三、下丁十八。

《中衛軍丁》七百九十六,徵銀二百三十七兩八分。

上丁十、中丁五十四、下丁七百三十二。

廢弁舍丁七十一,徵銀二十兩四錢八分;中丁三、下丁六十八。

前衛軍丁六十二,徵銀二十兩五錢八分;上丁三,中丁十一、下丁四十八。

廢弁舍丁二丁,徵銀五錢六分。係下丁。

後衛軍丁一百一十四,徵銀三十五兩一錢四分;上丁三,中丁十一,下丁一百

廢弁舍丁十三,徵銀四兩七錢八分;上丁一,中丁四,下丁八。

廣南衛:軍丁六百,徵銀二百四十二兩三錢四分;上丁九十一,中丁二百一十七、下丁二百九十二。

廢弁舍丁三十九,徵銀一十六兩五錢;上丁七,中丁十六、下丁十六。

土軍四十二丁,徵銀二十一兩。

路南州

原額《人丁》一千九百八十八丁。

新歸前衛原額軍餘、舍丁、七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