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人事典
第三卷目錄
人事總部總論一
淮南子〈繆稱訓 詮言訓 說山訓 說林訓 人間訓〉
人事典第三卷
人事總部總論一
编辑淮南子
编辑《繆稱訓》
编辑
「驕溢之君,無忠臣;口慧之人,無必信。交拱之木,無把 之枝;尋常之溝,無吞舟之魚。根淺則末短,本傷則枝 枯。福生於無為,患生於多慾,害生於勿備,穢生於《弗 耨》。」聖人為善若恐不及,辟禍若恐不免,蒙塵而欲毋 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 命者不怨天。福由己發,禍由己生。聖人不求譽,不辟 誹,正身直行,眾邪自息。今釋正而追曲,倍是而從眾, 是與俗儷走,而內行無繩,故聖人反己而弗由也。道 之有篇章形埒者,非至者也。嘗之而無味,視之而無 形,不可傳於人。大戟去水,亭歷愈脹,用之不節,乃反 為病。物多類之而非,唯聖人知其微。
《詮言訓》
编辑
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於 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方以類別,物 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於有,隔而不通。分而為萬物, 莫能及宗。故動而謂之生,死而謂之窮,皆為物矣。非 不物而物物者也。物物者,亡乎萬物之中,稽古《太初》。 人生於無,形於有。有形而制於物,能反其所生,若未 有形,謂之真人。真人者,未始分於《太一》者也。聖人不 以名尸,不為謀府,不為事任,不為智主,藏無形,行無 跡,游無朕,不為福先,不為禍始,保於虛無,動於不得 已。欲福者或為禍,欲利者或離害。故無為而寧者,失 其所以寧則危;無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則亂。星列 於天而明,故人指之;義列於德而見,故人視之。人之 所指,動則有章;人之所視,行則有跡。動有章則詞,行 有跡則議。故聖人揜明於不形,藏跡於無為。王子慶 忌死於劍,羿死於桃棓,子路葅於衛,蘇秦死於口。人 莫不貴其所有,而賤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貴,而極 其所賤。所貴者有形,所賤者無朕也。故虎豹之強來 射,蝯貁之捷來措。人能貴其所賤,賤其所貴,可與言 至論矣。自信者,不可以誹譽遷也;知足者,不可以勢 利誘也。故通性之情者,不務性之所無以為;通命之 情者,不憂命之所無。柰何通於道者,物莫不足滑其 調。詹何曰:「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嘗聞身亂而 國治者也。」矩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員。 身者「事之規矩也,未聞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原天命, 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則治道通矣。原天命則不惑 禍福,治心術則不妄喜怒,理好憎則不貪無用,適情 性則欲不過節,不惑禍福則動靜循理;不妄喜怒則 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則不以欲害性;欲不過節,則養 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於外,弗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天下不可以智為也,不可以慧識也,不可以事治也, 不可以仁附也,不可以強勝也,五者皆人才也,德不 盛不能成一焉,德立則五無殆,五見則德無位矣。故 得道則愚者有餘,失道則智者不足。渡水而無游數, 雖強必沉,有游數,雖羸必遂,又況託於舟航之上乎? 為治之本,務在於安民,安「民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 本,在於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 於節欲;節欲之本,在於反性;反性之本,在於去載;去 載則虛》,虛則平。」平者,道之素也;虛者,道之舍也。《能有 天下者,必不失其國;能有其國者,必不喪其家;能治 其家者,必不遺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 其心者,必》不虧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於道。故廣 成子曰:「慎守而內周閉而外多知為敗。毋視毋聽,抱 神以靜,形將自正。」不得之己,而能知彼者,未之有也。 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能成霸王者,必得勝者也;能 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 者,必得人心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 必柔弱也。強勝不若己者,至於與同則格。柔勝出於 己者,其力不可度,故能以眾不勝成大勝者,惟聖人 能之。善游者,不學刺舟而便用之,勁筋者,不學騎馬 而便居之,輕天下者,身不累於物,故能處之。」太王亶 父處邠,狄人攻之,事之皮幣珠玉而不聽,乃謝耆老 而徙岐周,百姓攜幼扶老而從「之,遂成國焉。」推此意, 四世而有天下,不亦宜乎!無以天下為者,必能治天 下者。霜雪雨露,生殺萬物,天無為焉,猶之貴天也。厭 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無事焉,猶尊君也。辟 地墾草者,后稷也。決河濬江者,禹也。聽獄制中者,皋陶也。有聖名者,堯也。故得道以御者,身雖無能,必使 能者為己用,不得其道,伎藝雖多,未有益也。方船濟 乎江,有虛舟從一方來,觸而覆之,雖有忮心,必無怨 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謂張之,一謂歙之,再三呼而不 應,必以醜聲隨其後,向不怒而今怒,向虛而今實也。 人能虛己以游於世,孰能訾之?釋道而任智者必危, 棄數而用才者必困。有以欲多而亡者,未有以無欲 「而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亂者,未有以守常而失者也。 故智不足免患,愚不足以至於失,寧守其分,循其理, 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故成者非所為也,得者非所求 也。入者有受而無取,出者有授而無予,因春而生,因 秋而殺,所生者弗德,所殺者弗怨,則幾于道也。聖人 不為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也;修足譽之德,不求 人之譽己也,不能使禍不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 福必來。信己之不攘也。禍之至也,非其求所至,故窮 而不憂;福之至也,非其求所成,故通而弗矜。知禍福 之制不在于己也,故閒居而樂,無為而治。聖人守其 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無,則所有者亡矣;修 其所有,則所欲者至矣。故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 敵之可勝也;治國者先為不可奪,以待敵之可奪也。 舜修之歷山,而海內從化;文王修之岐周,而天下移 風。使舜趨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猶弗能保,何 尺地之有?故治未固于不亂,而事為治者必危;行未 固于無非,而急求名者必剉也。福莫大無禍,利莫美 不喪。動之為物,不損則益,不成則毀,不利則病,皆險 也,道之者危。故秦勝乎戎而敗乎殽,楚勝乎諸夏,而 敗乎柏、莒。故道不可以勸而就利者,而可以寧避害 者。故常無禍,不常有福,常無罪,不常有功。聖人無思 慮,無設儲,來者弗迎,去者弗將。人雖東西南北,獨立 中央,故處眾枉之中,不失其直。天下皆流,獨不離其 壇域。故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 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 天之則;不求所無,不失所得。內無旁禍,外無旁福,禍 福不生,安有人賊?為善則觀,為不善則議,觀則生貴, 議則生患。故道術不可以進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 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離害。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 以智見譽法,修自然,已無所與。慮不勝數,行不勝德, 事不勝道。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 不通,與道爭則凶。故《詩》曰:「弗識弗知,順帝之則。」有智 而無為,與無智者同道;有能而無事,與無能者同德。 其智也,告之者至,然後覺其動也;使之者至,然後覺 其為也。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為正也。故功 蓋天下,不施其美,澤及後世,不有其名。道理通而人 偽滅也。名與道不兩明,人受名則道不用,道勝人則 名息矣。道與人競長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則 危不遠矣。故世有盛名,則衰之日至矣。欲尸名者必 為善,欲為善者必生事,事生則釋公而就私,貨數而 任己,欲見譽于為善,而立名。於為質。則治不修故而 事不須時,治不修故則多責,事不須時則無功,責多 功鮮,無以塞之,則妄發而邀當,妄為而要中,功之成 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弊身,故重為善,若 重為非,而幾于道矣。天下非無信士也,臨貨分財,必 探籌而定分,以為有心者之于「平,不若無心者也。天 下非無廉士也,然而守重寶者,必關戶而全封,以為 有欲者之於廉,不若無欲者也。人舉其疵則怨人,鑑 見其醜則善鑑人能接物而不與己焉,則免於累矣。」 公孫龍粲于辭而貿名,鄧析巧辯而亂法,蘇秦善說 而亡國,由其道則善無章,修其理則巧無名。故以巧 鬥力者,始于陽,常卒于陰。以慧治國者,始于治,常卒 于亂。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故文 勝則質揜,邪巧則正塞之也。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 使人暴;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亂。雖有聖賢之 寶,不遇暴亂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湯武 之王也,遇桀紂之暴也。桀紂非以湯武之賢而暴也, 「湯武遭桀、紂之暴而王也,故雖賢王必待遇。」遇者,能 遭於時而得之也,非智能所求而成也。「君子修行而 使善無名,布施而使仁無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 所由來,民贍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無為而自治。」 善有章則士爭名,利有本則民爭功,二爭者生,雖有 賢者弗能治。故聖人揜跡於為善,而「息名于為仁也。」 外交而為援,事大而為安,不若內治而待時。凡事人 者,非以寶幣,必以卑辭。事以玉帛,則貨殫而欲不厭; 卑體婉辭,則諭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則約定而反 無日。雖割國之錙錘以事人,而無自恃之道,不足以 為全。若誠外釋交之策,而慎修其境內之事,盡其地 力以多其積,厲其民「死,以牢其城,上下一心,君臣同 志,與之守社稷,效死而民弗離,則為名者不伐無罪, 而為利者不攻難勝,此必全之道也。」民有道所同道, 有法所同守,為義之不能相固,威之不能相必也。故 立君以一民,君執一則治,無常則亂。君道者,非所以 為也,所以無為也。何謂無為?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惠,可謂無為矣。夫無為 則得于一也。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凡人 之性,少則猖狂,壯則暴強,老則好利。一身之身,既數 變矣,又況君數易法,國數易君,人以其位,通其好憎, 下之徑衢,不可勝理。故君失一則亂,甚于無君之時。 故《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此之謂也。君好智則倍 時而任己,棄數而用慮,天下之物博而智淺,以淺贍 博,未有能者也。獨任其智,失必多矣,故好智,窮術也。 好勇則輕敵而簡備,自偩而辭助,一人之力以禦強 敵,不仗眾多而專用身才,必不堪也,故好勇,危術也。 好與則無定分,上之分不定,則下之望無止,若多賦 斂,實府庫,則與民為仇,少取多與數,未之有也。故好 與來怨之道也。仁智勇力,人之美才也,而莫足以治 天下。由此觀之,賢能之不足任也,而道術之可修明 矣。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 便于性,外合于義,循理而動,不繫于物者,正氣也;重 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 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植一廢。故聖人 損欲而從事于性。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接而說之, 不知利害嗜欲也。食之不寧於體,聽之不合於道,視 之不便於性,三官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割痤疽,非 不痛也;飲毒藥,非不苦也,然而為之者,便於身也。渴 而飲水,非不快也;饑而大飧,非不贍也,然而弗「為者, 害於性也。」此四者,耳目口鼻,不知所取去,心為之制, 各得其所。由是觀之,欲之不可勝明矣。凡治身養性, 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使在己者得而邪氣 因而不生,豈若憂瘕疵之與痤疽之發,而豫備之哉! 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崑山之玉瑱,而塵垢 弗能污也。聖人無去之心而心無醜,無取之美而美 不失。故祭祀思親不求福,饗賓修敬不思德,唯弗求 者能有之。處尊位者以有公道而無私說,故稱尊焉 不稱賢也。有大地者以有常術而無鈐謀,故稱平焉 不稱智也。內無暴事以離怨於百姓,外無賢行以見 忌於諸侯,上下之禮襲而不離,而為論者莫然不見 所觀焉。此所謂「藏無形」者。非藏無形,孰能形?三代之 所道者因也。故禹決江河,因水也。后稷播種樹榖,因 地也。湯武平暴亂,因時也。故天下可得而不可取也, 霸王可受而不可求也。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 與之爭。未有使人無智者,有使人不能用其智於己 者也。未有使人無力者,有使人不能施其力於己者 也。此兩者常在久見,故君賢不見,諸侯不僃,不肖不 見,則百姓不怨,百姓不怨則民用可得,諸侯弗備則 天下之時可承。事所與眾同也,功所與時成也,聖人 無焉,故《老子》曰:「虎無所措其爪,兕無所措其角」,蓋謂 此也。鼓不滅於聲,故能有聲;鏡不沒於形,故能有形。 金石有聲,弗叩弗鳴;管簫有音,弗吹「無聲。聖人內藏, 不為物先倡。事來而制,物至而應。飾其外者傷其內, 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質,無須臾忘為質 者,必困於性,百步之中,不忘其容者,必累其形。故羽 翼美者傷骨骸,枝葉美者害根莖。能兩美者,天下無 之也。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百姓穿戶鑿牖,自取照 焉;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 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直己而 足物,不為人贛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寧而能久。天 地無予也,故無奪也;日月無德也,故無怨也。喜德者 必多怨,喜予者必善奪,唯滅跡於無為,而隨天地自 然者,惟能勝理而為受名,名興則道行,道行則人無 位矣。故譽生則毀隨之,善見則怨從之。利則為害始, 福則為禍先。唯不求利者為無害,唯不求福者為無 禍。侯而求霸者,必失其侯;霸而求王者,必喪其霸。故 國以全為常,霸王其寄也;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寄也。 能不以天下傷其國,而不以國害其身者,為可以託 天下也。不知道者,釋其所已有,而求其所未得也。苦 心愁慮以行曲,故福至則喜,禍至則怖。神勞于謀,智 遽于事。禍福萌生,終身不悔。己之所生,乃反愁人,不 喜則憂,中未嘗平,持無所監,謂之「狂生。」人主好仁,則 無功者賞,有罪者釋;好刑,則有功者廢,無罪者誅。及 無好者,誅而無怨,施而不德。放準循繩,身無與事。若 天若地,何不覆載?故合而舍之者君也,制而誅之者 法也。民已受誅,怨無所滅,謂之「道。」道勝則人無事矣。 聖人無屈奇之服,無瑰異之行,服不視,行不觀,言不 議,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窮,異而不 見怪,容而與眾同,無以名之,此之謂「大通。」升降揖讓, 趨翔周遊,不得已而為也。非性所有于身,情無符檢, 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豈加故為哉?故不得 已而歌者,不事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為麗。歌舞 而不事為悲麗者,皆無有根心者。「善博者不欲牟,不 恐不勝。平心定意,捉得其齊,行由其理,雖不必勝,得 籌必多。」何則?勝在於數,不在於欲駎。〈音咒競驅也〉者不貪 最先,不恐獨後,緩急調乎手,御心調乎馬,雖不能,必
先載馬力必盡矣。何則?先在于數,而不在于欲也。是故滅欲則數勝,棄智則道立矣。賈多端則貧,工多技則窮,心不一也。故木之大者害其條,水之大者害其 深。有智而無術,雖鑽之而不通;有百技而無一道,雖 得之弗能守。故《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一也。」其儀一也, 心如結也。君子其結於一乎?舜彈五絃之琴,而歌《南 風》之詩,以治天下。周公殽臑不收於前,鐘鼓不解於 縣,以輔成王而海內平。匹夫百畝一守,不遑啟處,無 所移之也。以一人兼聽天下,日有餘而治,不足使人 為之也。處尊位者如尸,守官者如祝宰。尸雖能剝狗 燒彘,弗為也,弗能無虧俎豆之列次,黍稷之先後,雖 知弗教也,弗能害也。不能祝者不可以為祝,無害於 為尸;不能御者不可以為僕,無害於為佐。故位愈尊 而身愈佚,身愈大而事愈少。譬如張琴,小絃雖急,大 絃必緩。無為者,道之體也;執後者,道之容也。無為制, 有為,術也;執後之制先,數也。放於術則強,審於數則 寧。今與人卞氏之璧,未受者先也;求而致之,雖怨不 逆者後也。三人同舍,二人相爭,爭者各自以為直,不 能相聽。一人雖愚,必從旁而決之,非以智也,以不爭 也。兩人相鬥,一羸在側,助一人則勝,救一人則免。鬥 者雖強,必制一羸,非以勇也,以不鬥也。由此觀之,後 之制先,靜之勝躁,數也。倍道棄數,以求,苟遇變常,易 故以知要遮,過則自非,中則以為候,闇行繆改,終身 不寤,此之謂狂。有禍則詘,有福則贏,有過則悔,有功 則矜,遂不知反,此謂狂人。員之中規,方之中矩,行成 獸,止成文,可以將少而不可以將眾。蓼菜成行,瓶甌 有堤,量粟而舂,數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國。 滌杯而食,洗爵而飲,浣而後饋,可「以養家老而不可 以饗三軍。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眾。大樂 必易,大禮必簡,易故能天,簡故能地。大樂無怨,大禮 不責,四海之內莫不繫統,故能帝也。心有憂者,筐床 衽席,弗能安也;菰飯犓牛,弗能甘也;琴瑟鳴竽,弗能 樂也。患解憂除,然後食甘寢寧,居安游樂。由是觀之, 生有以樂也,死有以哀也。」今務益性之所不能樂,而 以害性之所以樂,故雖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而不免 為哀之人。凡人之性,樂恬而憎憫,樂佚而憎勞。心常 無欲,可謂恬矣;形常無事,可謂佚矣。遊心於恬,舍形 於佚,以俟天命。自樂于內,無急于外,雖天下之大,不 足以易其一概。日月廋而無溉于志,故雖賤如貴,雖 貧「如富。大道無形,大仁無親,大辯無聲,大廉不嗛,大 勇不矜。」五者無棄,而幾鄉方矣。軍多令則亂,酒多約 則辯,亂則降北,辯則相賊。故始于都者,常大于鄙;始 于樂者,常大于悲。其作始簡者,其終本必調。今有美 酒嘉肴以相饗,卑體婉辭以接之,欲以合歡,爭盈爵 之間,反生鬥,鬥而相傷,三族結怨,反其所憎,此酒之 敗也。《詩》之失僻,《樂》之失刺,《禮》之失責。徵音非無羽聲 也,羽音非無徵聲也,五音莫不有聲,而以徵羽定名 者,以勝者也。故仁義智勇,聖人之所備有也,然而皆 立一名者,言其大者也。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 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陰陽之始,皆調適相似。日長 其類,以侵相遠,或熱焦「沙,或寒凝冰,故聖人謹慎其 所積。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廩,見所 始則知終矣。席之先雚蕈,樽之上元樽,俎之先生魚, 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于耳目,不適于口腹,而先王 貴之。」先本而後末。聖人之接物,千變萬軫,必有不化 而應化者。夫寒之與煖相反,大寒地坼冰凝,火弗為 衰,其暑大熱,鑠石流金,火弗為益,其烈。寒暑之變,無 損益于己,質有之也。聖人常後而不先,常應而不唱, 不進而求,不退而讓。隨時三年,時去我先,去時三年, 時在我後。無去無就,中立其所。天道無親,唯德是與。 有道者不失時與人,無道者失於時而取人,直己而 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反也,要遮而求合。時之去不 可追而援也。故不曰「我無以為而天下遠」,不曰「我不 欲而天下不至。」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 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 志,故廉而能樂,靜而能澹。故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自身以上至於荒芒,亦遠矣;自死而天地無窮,亦滔 矣。以數雜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少,泣而益 之也。龜三千歲浮游不過三日,以浮游而為龜,憂養 生之具,人必笑之矣。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之 治者,可與言道矣。君子為善,不能使福必來,不為非 而不能使禍無至。福之至也,非其所求,故不伐其功; 禍之來也,非其所生,故不悔其行。內修極而橫禍至 者,皆天也,非人也。故中心常恬漠,累積其德。狗吠而 不驚,自信其情。故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憂。萬乘之 主,葬其骸于曠野之中,祀其鬼神于明堂之上,神貴 於形也。故神制則形從,形勝則神窮。聰明雖用,必反 諸神,謂之《太沖》。
《說山訓》
编辑
清之為明,杯水見眸子。濁之為闇,《河水不見太山》。視 日者眩,聽雷者聾。
又
「四方」皆道之門戶《牖嚮》也,在所從闚之。故釣可以教騎,騎可以教御,御可以教刺舟。
又
天下莫相憎於膠漆,而莫相愛於冰炭。膠漆相賊,冰 炭相息也。牆之壞,愈其立也;冰之泮,愈其凝也;以其 反宗。
又
拘囹圄者,以日為修;當死市者,以日為短。日之修短 有度也,有所在而短,有所在而修也,則中不平也。
又
故沮舍之下不可以坐;倚牆之傍不可以立。執獄牢 者無病,罪當死者肥澤,刑者多壽,心無累也。
又
夫「至巧不用劍」,善閉者不用關楗,淳于髡之告失火 者此其類。
又
君子之於善也,猶采薪者,見一芥掇之,見青蔥則拔 之。天二氣則成虹,地二氣則泄藏,人二氣則成病。陰 陽不能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
又
鐘之與磬也。近之則鐘音克。遠之則磬音章。物固有 近不若遠。遠不如近者。
又
聖人不先風吹,不先雷毀,不得已而動,故「無累。」
又
「《剝牛皮鞹》以為鼓,正三軍之眾」,然為牛計者不若服 于軛也;狐白之裘,天子被之而坐廟堂,然為狐計者 不若走於澤。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斷指而免 頭,則莫不利為也。故人之情,於利之中則爭取大焉, 於害之中則爭取小焉。將軍不敢騎白馬,亡者不敢 夜揭炬,保者不敢畜噬狗,雞知將旦,鶴知夜半,而不 免於鼎俎。
又
「為儒而踞里閭,為墨而朝吹竽。欲滅跡而走雪中,拯 溺者而欲無濡是。」非所行而行所非,
又
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人有少言者,猶《不脂》之戶。
又
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物,固有眾而不若少者。 引車者二六而後之事,固有相待而成者。兩人俱溺, 不能相拯,一人處陸則可矣。故同不可相治,必待異 而後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絲;上有叢蓍,下 有伏龜。」聖人從外知內,以見知隱也。
又
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乾谷。上求楫而下致船。上 言若絲,下言若綸。上有一善,下有二譽。上有三衰,下 有九殺。
又
畏馬之辟也不敢騎,懼車之覆也不敢乘,是以虛禍, 距公利也。
又
「先針而後縷,可以成帷。先縷而後針,不可以成衣。針 成幕,蔂成城。事之成敗,必由小生」,言有漸也。
又
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
又
以束薪為鬼,以火煙為氣。以束薪為鬼,朅而走。以火 煙為氣,殺豚烹狗。先事如此,不如其後。
又
被羊裘而賃,固其事也。「貂裘而負籠」,甚可怪也。以潔 白為汙辱,譬猶「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負彘。」
又
「壞塘以取龜,發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 桀跖之徒,君子不與。殺戎馬而求狐狸,援兩鱉而失 靈龜,斷右臂而爭一毛,折鏌邪而爭錐刀。」用智如此, 豈足高乎!
又
寧百剌以針,無一刺以刀;寧一引重,無久持輕;寧一 月饑,無一旬餓。
又
見窾木浮而知為舟,見飛蓬轉而知為車,見鳥跡而 知著書。以類取之,以非義為義,以非禮為禮。譬猶倮 足而追狂人,盜財而予乞者,竊簡而寫法律,蹲踞而 誦《詩》《書》。割而舍之,鏌邪不斷肉。執而不釋,馬氂截玉。
又
馬之似鹿者千金,天下無千金之鹿。玉待《礛諸》而成 器,有千金之璧而無錙錘之《礛諸》。受光於隙,照一隅; 受光於牖,照北壁;受光於戶,照室中無遺物,況受光 於宇宙乎?
又
寒不能生寒,熱不能生熱,不寒不熱能生寒熱。故有形出於無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
又
魯人身善制冠,妻善織履,往徙於越,而大困窮。以其 所修而遊不用之鄉。譬若樹荷山上,而畜火井中,操 釣上山,揭斧入淵,欲得所求,難也。方車而蹠越,乘桴 而入胡,欲無窮不可也。
又
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 君形者亡焉。
又
「登高使人欲望,臨深使人欲闚」,處使然也。「射者使人 端,鈞者使人恭」,事使然也。
又
「眾曲不容直,眾枉不容正。」故人眾則食狼,狼眾則食 人。
又
眾議「成林,無翼而飛。三人成《市虎》,一里撓椎。」夫游沒 者不求沐浴,已自足其中矣。故食草之獸,不疾易藪; 水居之蟲,不疾易水。
又
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為一 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今被甲者,以備矢之至,若使 人必知所集,則懸一札而已矣。
又
《屯》犁《牛既》。
以。
決鼻而羈,生子而犧,尸祝齋戒
以沉諸河,河伯豈羞其所從出辭而不享哉?
「《屯》,醜」牛貌,犁牛,不純色。
無角。
無尾決鼻,羈頭而牽。
音坤。
音科。
音修。犧者牲也。尸祭神之主。祝祈福祥之辭。祀河曰沉。
又
「撰《良馬》」者,非以逐狐狸,將以射麋鹿。砥《利劍》者,非以 斬縞衣,將以斷兕犀。
又
《象》解「其牙」,不憎人之利之也。死而棄其招簀,不怨人 取之。
又
《明月之珠》,出於《蠪蜃》。周之《簡圭》,生於垢石。《大蔡神龜》, 出於溝壑。
又
欲學歌謳者,必先《徵羽》樂風;欲美和者,必先始於《陽
阿》《采菱》。此皆學其所不學,而欲至其所欲學者。燿蟬
者務在明其火,釣魚者務在芳其餌。明其火者,所以
燿而致之也;芳其餌者,所以誘而利之也。欲致魚者
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好弋者先具繳與矰,好魚者先具罟與罘。未有無其
具而得其利,遺人馬而解其羈,遺人車而稅其轙,所
愛者少而所亡者多。故里人諺曰:「烹牛而不鹽,敗所
為也。」桀有得事,堯有遺道,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醜。
故亡國之法有可隨者,治國之俗,有可非者。琬琰之
玉,在洿泥之中,雖廉者弗釋。弊箄甑瓾在。《茵之上》,
「雖貪者不搏。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
雖高隆,世不能貴。」
又
為《魚德》者,非挈而入淵;為《蝯賜》者,非負而緣木。縱之 其所而已。
又
「厲利劍者必以柔砥,擊鐘磬者必以濡木。」轂強必以 弱輻。兩堅不能相和,兩強不能相服。故「梧桐斷角,馬 氂截玉。」
又
「走不以手縛」,手走不能疾;「飛不以尾屈」,尾飛不能遠。 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
又
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以 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 天下之寒,以近論遠。
又
《鼎錯》日用而不足貴,「周鼎」不爨而不可賤,物固有以 不用而為有用者。
又
祭之日而言「狗生」,「娶婦」,夕而言「衰麻。」置酒之日而言 「上冢」,「渡江河」而言「陽侯之波。」
又
寇難至,躄者告盲者。盲者負而走,兩人皆活,得其所 能也。
又
今沐者墮髮,而猶為之不止,以所去者少,所利者多。 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擏不正而可以正弓,物固有 不正而可以正,不利而可以利。
又
為孔子之窮於陳蔡而廢《六藝》,則惑;為醫之不能自治其病,病而不就藥,則悖矣。
《說林訓》
编辑
毋貽盲者鏡,毋予躄者履,毋賞越人《章甫》,非其用也。
又
「《狗彘》不擇《甂甌》而食」,偷肥其體而顧近其死。鳳凰高 翔千仞之上,故莫之能致。月照天下,蝕於《詹諸》;螣蛇 游霧,而殆於蝍《蛆烏》力勝日而服於鵻,禮能有修短 也,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矣。短綆不可以汲深,器 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
又
至味不慊,至言不文;至樂不笑,至音不叫;大匠不斲, 大豆不具,大勇不鬥。
又
人莫欲學御龍,而皆欲學御馬;莫欲學治鬼,而皆欲 學治人。急所用也。
又
水火相憎。在其間,五味以和。
又
「璧瑗成器」,礛諸之功;「鏌邪斷割」,砥礪之力。
又
鈞之縞也,一端以為冠,一端以為襪。冠則戴致之,襪 則蹍履之。知己者不可誘以物;明於死生者不可卻 以危。故善游者不可懼以涉。親莫親於骨肉節族之 屬連也。心失其制,乃反自害,況疏遠乎?
又
金勝木者,非以一刃殘林也;土勝水者,非以一墣塞 江也。
又
「《乳狗之噬虎》也」,伏雞之搏狸也。恩之所加,不量其力。
又
《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說於目;「梨橘棗栗不 同味」,而皆調於口。
又
《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霧之朝》,可以 細書而不可以遠望。
又
使葉落者風搖之,使水濁者魚撓之。虎豹之文來射, 蝯狖之捷來乍。行一棋不足以見智,彈一絃不足以 見悲。三寸之管而無當,天下弗能滿十石而有塞,百 斗而足矣。
又
戰「兵死之鬼憎神巫盜賊之輩,醜吠狗。無鄉之社,易 為黍肉;無國之稷,易為求福。」
又
「《遺腹子》不思其父」,無貌於心也;「不夢見像」,無形於目 也。
又
饑馬在廄,寂然無聲。「投芻其傍」,爭心乃生。
又
環可以喻員,不可以輪;絛可以為繶,不可以紃。日月 不並出,狐不二雄,神龍不匹,猛獸不群,鷙鳥不雙,循 繩而斲則不過,懸衡而量則不差,植表而望則不惑, 損年則嫌于弟,益年則疑于兄,不如循其理。
又
「湯沐具而《蟣虱》相弔,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別也。
又
人食《礜石》而死,蠶食之而不饑;魚食《巴菽》而死,鼠食 之而肥。類不可必推。瓦以火成,不可以得火;竹以水 生,不可以得水。
又
《蠪》《象》之病,人之寶也。人之病,將有誰寶之者乎?
又
鄰之母死,往哭之;妻死而不泣,有所劫以然也。
又
今有六尺之席,臥而越之,下材弗難;植而踰之,上材 弗易,勢施異也。
又
《釣》者靜之,者扣舟,罩者抑之,罣者舉之,為之異,得
魚一也。
又
佐祭者得嘗救。鬥者得傷。蔭不祥之木,為雷電所撲。
又
《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尋常之纏索。
又
屠者羹藿為車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處狹廬。為 者不得用,用者弗肯為。
又
「海不受流胔,太山不上,小人旁光不升俎,騮駁不入 牲。」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褰衣涉水,至陵而 不知下。未可以應變。
又
「善用人」者,若蚈之足眾而不相害,若脣之與齒堅柔相摩而不相敗清。之美,始於耒耜,黼黻之美,在於
《杍柚》。布之新不如紵,紵之弊不如布。或善為新,或惡
為故。
「在頰則好,在顙則醜。」繡以為裳則宜,以為
冠則譏。
又
「扶之與提,謝之與讓,故之與先,諾之與巳也,相去千 里,汙準而粉其顙。腐鼠在壇,燒薰於宮,入水而憎濡, 懷臭而求芳」,雖善者弗能為工。
《人間訓》
编辑
清靜恬愉,人之性也;儀表規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
其自養不勃;知事之制,其舉錯不惑。」發一端,散無竟,
周八極,總一筦,謂之「心。」「見本而知末,觀指而睹歸,執
一而應萬,握要而治詳」,謂之術。「居知所為,行知所之,
事知所秉,動知所由」,謂之道。道者,置之前而不「錯
之後而不軒,內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是
故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誹謗己
者,心之罪也。夫言出於口者,不可止於人;行發於邇
者,不可禁於遠。事者難成而易敗也,名者難立而易
廢也。千里之隄,以螻螘之穴漏;百尋之屋,以突隙之
煙焚。」《堯戒》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人莫躓於山而躓
於垤。」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後憂
之,是猶病者已惓而索良醫也。雖有扁鵲俞跗之巧,
猶不能生也。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
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非神聖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舉事,莫不先以其知,規慮揣度,而後敢以定
謀。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異也。曉自然以為智,
知存亡之樞機,禍福之門戶,舉而用之,陷溺於難者,
不可勝計也。使知所為是者,事必可行,則天下無不
達之塗矣。是故知慮者,禍福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
之樞機也。百事之變化,國家之治亂,待而後成。是故
不溺於難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天下有三危:少德
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有
厚祿,三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何以知
其然也?昔者楚莊王既勝晉於河雍之間,歸而封孫
叔敖,辭而不受,病疽將死,謂其子曰:「吾則死矣。王必
封女,女必讓肥饒之地,而受沙石之間有寢丘者,其
地确石而名醜,荊人鬼,越人機人莫之利也。」孫叔敖
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饒之地,其子辭而不受,請有寢
之丘。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惟孫叔敖獨存,此
所謂損之而益也。何謂「益之而損?」昔晉厲公南伐楚,
東伐齊,西伐秦,北伐燕,兵橫行天下而無所綣,威服
四方而無所詘,遂合諸侯於嘉陵,氣充志驕,淫侈無
度,暴虐萬民,內無輔拂之臣,外無諸侯之助,戮殺大
臣,親近導諛,明年,出遊匠驪氏,欒書、中行偃劫而幽
之,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夫戰勝攻取,
地廣而名尊,此天下之所願也,然而終于身死國亡,
此所謂益之而損者也。夫孫叔敖之請有寢之丘,沙
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奪也;晉厲公之合諸侯於嘉陵,
所以身死於匠驪氏也。「眾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
聖人知病之為利,知利之為病也。夫再實之木根必
傷,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為害也。張武教
智伯,奪韓魏之地而擒於晉陽;申叔時教莊王,封陳
氏之後而霸天下。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
歎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
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
不可不察也。陽虎為亂于魯,魯君令人閉城門而捕
之,得者有重賞,失者有重罪。圍三匝,而陽虎將舉劍
而伯頤。門者止之曰:「天下探之不窮,我將出子。」陽虎
因赴圍而逐,揚劍提戈而走。門者出之,顧反取其出
之者,以戈推之,攘袪薄腋。出之者怨之曰:「我非故與
子反也,為之蒙死被罪,而乃反傷我,宜矣。其有此難
也。」魯君聞陽虎失,大怒,問所出之門,使有司拘之,以
為傷者受大賞,而不傷者被重責。此所謂害之而反
利者也。何謂欲利之而反害之?楚恭王與晉人戰於
鄢陵,戰酣,恭王傷而休,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糓
奉酒而進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絕於
口,遂醉而臥。恭王欲復戰,使人召司馬子反,子反辭
以心痛。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而聞酒臭。恭王大怒
曰:「今日之戰,不榖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若
此,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眾也,不榖無與復戰
矣。」於是罷師而去之,斬司馬子反為僇。故豎陽榖之
進酒也,非欲禍子反也,誠愛而欲快之也,而適足以
殺之,此所謂「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夫病濕而強之
食,病暍而飲之寒,此眾人之所以為養也,而良醫之
所以為病也。快於目,悅於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
道者之所辟也。故聖人先忤而後合,眾人先合而後
忤。有功者,人臣之所務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
有功而見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則有功者離恩義,
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將樂羊攻中山,其子執在
城中,縣其子以示樂羊,樂羊曰:「君臣之義,不得以子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鼎羹與其首。
樂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
者歸報,中山曰:「是伏約死節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
為魏文侯大開地,有功。自此之後,日以不信。此所謂
有功而見疑者也。何謂有罪而益信?孟孫獵而得麑,
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嗁,秦西巴弗忍,縱
而予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嗁,
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
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
也?」孟孫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此謂有罪
而益信者也,故趨舍不可不審也。此公孫鞅之所以
抵罪於秦而不得入魏也。功非不大也,然而累足無
所踐者,不義之故也。事或奪之而反予之,或與之而
反取之。智伯求地於魏宣子,宣子弗欲,與之。任登曰:
「智伯之強,威行天下,求地而弗與,是為諸侯先受禍
也,不若與之。」宣子曰:「求地不已,為之奈何?」任登曰:「與
之使喜,必將復求地於諸侯。諸侯必植耳,與天下同
心而圖之。一心所得者,非直吾所亡也。」魏宣子裂地
而授之。又求地於韓康子,韓康子不敢不予,諸侯皆
恐。又求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於是智伯乃從韓魏,
圍襄子於晉陽。三國通謀,擒智伯而三分其國。此所
謂奪人而反為人所奪也。何謂與之而反取之?晉獻
公欲假道於虞以伐虢,遺虞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
虞公惑於璧與馬,而欲與之道宮之奇諫曰:「不可。夫
虞之與虢,若車之有輪,輪依於車,車亦依輪。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也。若假之道,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虞
公弗聽,遂假之道。荀息伐虢,遂克之。還反伐虞,又拔
之。此所謂與之而反取者也。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其
報於百姓也,郊望禘嘗,非求福於鬼神也,山致其高
而雲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
祿歸焉。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
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
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
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墾草,糞土種穀,令百姓家給人
足。故三后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周室衰,禮義廢,
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於世,其後繼嗣至今不絕者,
有隱行也。秦王呂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滅,
商鞅支解,李斯車裂,三代種德而王,齊桓繼絕而霸。
故樹黍者不獲稷,樹怨者無報德。昔者宋人好善者
三世不解。家無故而黑牛生白犢,以問先生,先生曰:
「此吉祥,以饗鬼神。」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牛又復生
白犢。其父又復使其子以問先生,其子曰:「前聽先生
言而失明,今又復問之,奈何?」其父曰:「聖人之言,先忤
而後合。其事未究,固試往復問之。」其子又復問先生,
先生曰:「此吉祥也。」復以饗鬼神。歸致命其父,其父曰:
「行先生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楚攻
宋,圍其城。當此之時,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壯者死,
老病童兒,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諸
守者皆屠之。此獨以父子盲之故,得無乘城,軍罷圍
解,則父子俱視。夫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近
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弔之,其
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
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不遽為
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
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
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或直於辭而害於
事者,或虧於耳以忤於心而合於實者。高陽魋將為
室,問匠人。匠人對曰:「未可也。木尚生,加塗其上,必將
撓。以生材,任重塗,今雖成,後必敗。」高陽魋曰:「不然。夫
木枯則益勁,塗乾則益輕。以勁材任輕塗,今雖惡,後
必善。匠人窮於辭,無以對,受令而為室,其始成竘然
善也,而後果敗。此所謂直于辭而不可用者也。何謂
虧於耳,忤於心,而合於實。」靖郭君將城薛,賓客多止
之,弗聽。靖郭君謂謁者曰:「無為賓通言。」齊人有請見
者曰:「臣請道三言而已,過三言請烹。」靖郭君聞而見
之。賓趨而進,再拜而興,因稱曰:「海大魚。」則反走。靖郭
君止之曰:「願聞其說。」賓曰:「臣不敢以死為熙。」靖郭君
曰:「先生不遠道而至此,為寡人稱之。」賓曰:「海大魚,網
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蕩而失水,則螻螘皆得志焉。
今夫齊,君之淵也。君失齊,則薛能自存乎?」靖郭君曰:
「善。」乃止,不城薛。此所謂虧於耳,忤於心,而得事實者
也。夫以無城薛,止城薛,其於以行說,乃不若海大魚。
故物或遠之而近,或近之而遠,或說聽計當而身疏,
或言不用,計不行而益親。何以明之?三國伐齊,圍平
陸,括子以報于牛子曰:「三國之地,不接于我,踰鄰國
而圍平陸,利不足貪也。然則求名於我也,請以齊侯
往。」牛子以為善。括子出,無害子入。牛子以括子言告
無害子。無害子曰:「異乎臣之所聞。」牛子曰:「國危而不
安,患結而不解,何謂貴智?」無害子曰:「臣聞之,有裂壤土以安社稷者,聞殺身破家以存其國者,不聞出其
君以為封疆者。」牛子不聽無害子之言,而用括子之
計,三國之兵罷,而平陸之地存。自此之後,括子日以
疏,無害子日以進,故謀患而患解,圖國而國存,括子
之智得矣。無害子之慮,無中於策,謀無益于國,然而
心調于君,有義行也。今人待冠而飾首,待履而行地,
冠履之於人也,寒不能煖,風不能障,暴不能蔽也,然
而冠冠履履者,其所自託者然也。夫咎犯戰勝城濮,
而雍季無尺寸之功,然而雍季先賞而咎犯後存者,
其言有貴者也。故義者,天下之所賞也,百言百當,不
如擇趨而審行也。或無功而先舉,或有功而後賞者,
何以明之?昔晉文公將與楚戰城濮,問于咎犯曰:「為
奈何?」咎犯曰:「仁義之事,君子不厭忠信;戰陳之事,不
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辭。咎犯問雍季,雍季對曰:
「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後必無獸;以詐偽遇人,雖愈利,
後亦無復。君其正之而已矣。」於是不聽雍季之計,而
用咎犯之謀,與楚人戰,大破之。還歸,賞有功者,先雍
季而後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戰,咎犯之謀也。君行賞
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雍季之
言,萬世之利也。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後萬世之
利也哉?」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圍晉陽,決晉水而灌
之城下,緣木而處,縣釜而炊。襄子謂張孟談曰:「城中
力已盡,糧食匱乏,大夫病,為之奈何?」張孟談曰:「亡不
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
君而約之,乃見韓之君,說之曰:「『臣聞之,脣亡則齒寒』。
今智伯率二國而伐趙,趙將亡矣,趙亡則君為之次
矣,不及今而圖之,禍將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為人
也,粗中而少親,我謀而洩,事必敗矣。為之奈何?」張孟
談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
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二君乃與張孟談陰謀,與
之期,張孟談乃報襄子至。其日之夜,趙氏殺其守隄
之吏,決水灌智伯。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
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殺其身而三分其國。
襄子乃賞有功者,而高赫為賞首。群臣請曰:「晉陽之
存,張孟談之功也,而赫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
圍也,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群臣無」不有驕侮之心者,
唯赫不失君臣之禮,吾是以先之。由是觀之,義者人
之大本也,雖有戰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故君
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或有罪而可賞
也,或有功而可罪也。西門豹治鄴,廩無積粟,府無儲
錢,庫無甲兵,官無計會。人數言其過於文侯。文侯身
行其縣,果若人言。文侯曰:「翟璜、任子,治鄴而大亂。子
能道則可,不能將加誅於子。」西門豹曰:「臣聞王主富
民,霸主富武,亡國富庫。今王欲為霸王者也,臣故稸
積干民。君以為不然,臣請升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
可立具也。」於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
兵弩而出;再鼓,負輦粟而至。文侯曰:「罷之。」西門豹曰:
「『與民約信,非一日之積也。一舉而欺之,後不可復用
也。燕嘗侵魏八城,臣請北擊之,以復侵地』。遂舉兵擊
燕,復地而後反,此有罪而可賞者也。」解扁為東封,上
計而入三倍,有司請賞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廣也,
人民非益眾也,入何以三倍?」對曰:「以冬伐木而積之,
於春浮之河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強耘,
秋以收斂,冬間無事,以伐林而積之,負軛而浮之河,
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雖有三倍之入,將焉
用之?此有功而可罪也。賢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何
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弗能下餽。聞倫曰:「鼓之嗇夫!
聞倫知之,請無罷武大夫,而鼓可得也。」穆伯弗應。左
右曰:「不折一戟,不傷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為弗使?」
穆伯曰:「聞倫為人佞而不仁,若使聞倫下之,吾可以
勿賞乎?若賞之,是賞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晉國之武,
舍仁而為佞,雖得鼓,將何所用之?攻城者欲以廣地
也;得地不取者,見其本而知其末也。」秦穆公使孟盟
舉兵襲鄭,過周以東。鄭之賈人弦高、蹇他相與謀曰:
「師行數千里,數絕諸侯之地,其勢必襲鄭。凡襲國者,
以為無備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進。」乃矯鄭伯之
命,以十二牛勞之。三率相與謀曰:「凡襲人者,以為弗
知,今已知之矣。守備必固,進必無功。」乃還師而反。晉
先軫舉兵擊之,大破之殽。鄭伯乃以存國之功賞弦
高,弦高辭之曰:「誕而得賞,則鄰國之信廢矣。為國而
無信,是俗敗也。賞一人而敗國俗,仁者弗為也;以不
信得厚賞,義者弗為也。」遂以其屬徙東夷,終身不反。
故仁者不以欲傷生,知者不以利害義。聖人之思修,
愚人之思叕。忠臣者務崇君之德,諂臣者務廣君之
地。何以明之?陳夏徵舒弒其君,楚莊王伐之,陳人聽
令。莊王以討有罪,遣卒戍陳。大夫畢賀。申叔時使於
齊,反,還而不賀。莊王曰:「陳為無道,寡人起九軍以討
之,征暴亂,誅罪人,群臣皆賀,而子獨不賀,何也?」申叔
時曰:「牽牛蹊人之田,田主殺其人而奪之牛,罪則有
之,罰亦重矣。今君王以陳為無道,興兵而攻,因以誅
罪人,遣人戍陳,諸侯聞之,以王為非誅罪人也,貪陳國也。蓋聞君子不棄義以取利。」王曰:「善。」乃罷陳之戍,
立陳之後。諸侯聞之,皆朝於楚。此務崇君之德者也。
張武為智伯謀曰:「晉六將軍,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
離心,可伐以廣地。」於是伐范、中行,滅之矣。又教智伯
求地於韓、魏、趙,韓、魏裂地而授之,趙氏不與,乃率韓、
魏而伐趙,圍晉陽。三年。三國陰謀同計,以擊智氏,遂
滅之。此務為君廣地者也。夫為君崇德者霸,為君廣
地者滅。故千乘之國行文德者王,湯武是也;萬乘之
國好廣地者亡,智伯是也。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
者,勿就也。無故有顯名者,勿處也;無功而富貴者,勿
居也。夫就人之名者廢,仞人之事者敗,無功而大利
者,後將為害。譬猶緣高木而望四「方也,雖愉樂哉,然
而疾風至,未嘗不恐也。患及身然後憂之,六驥追之,
弗能及也。」是故忠臣事君也,計功而受賞,不為苟得;
積力而受官,不貪爵祿。其所能者,受之勿辭也;其所
不能者,與之勿喜也。辭所能則匿,欲所不能則惑。辭
所不能而受所能,則得無損墮之勢,而無不勝之任
矣。昔者智伯驕,伐「范、中行而克之,又劫韓、魏之君而
割其地,尚以為未足,遂興兵伐趙,韓魏反之,軍敗晉
陽之下,身死高梁之東,頭為飲器,國分為三,為天下
笑,此不知足之禍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
以攸久』。此之謂也。或譽人而適足以敗之,或毀人而
乃反以成之。何以知其然也?」費無忌復於荊平王曰:
「晉之所以霸者,近諸夏也;而荊之所以不能與之爭
者,以其僻遠也。楚王若欲從諸侯,不若大城城父,而
令太子建守焉,以來北方,王自收其南,是得天下也。」
楚王悅之,因命太子建守城父,命伍子奢傅之。居一
年,伍子奢遊人於王側,言太子甚仁且勇,能得民心。
王以告費無忌,無忌曰:「臣固聞之,太子內撫百姓,外
約諸侯,齊晉又輔之,將以害楚,其事已構矣。」王曰:「為
我太子,又尚何求?」曰:「以秦女之事怨王,王因殺太子
建而誅伍子奢,此所謂見譽而為禍者也。何謂毀人
而反利之?」唐子短陳駢子於齊威王,威王欲殺之,陳
駢子與其屬出亡奔薛。孟嘗君聞之,使人以車迎之,
至而養以芻豢黍粱五味之膳,日三至。冬日被裘罽,
夏日服絺紵,出則乘牢車,駕良馬。孟嘗君問之曰:「夫
子生于齊,長于齊,夫子亦何思于齊?」對曰:「臣思夫唐
子者。」孟嘗君曰:「唐子非短子者耶?」曰:「是也。」孟嘗君曰:
「子何為思之?」對曰:「臣之處於齊也,糲粢之飯,藜藿之
羹,冬日則寒凍,夏日則暑傷。自唐子之短臣也,以身
歸君,食芻豢,飯黍粢,服輕煖,乘牢良。臣故思之。」此謂
毀人而反利之者也。是故毀譽之言,不可不審也。或
貪生而反死,或輕死而得生,或徐行而反疾。何以知
其然也?魯人有為父報讎于齊者,刳其腹,見其心,坐
而正冠,起而更衣,徐行而出門,上車而步馬,顏色不
變。其御欲驅,撫而止之曰:「今日為父報讎以出死,非
為生也。今事已成矣,又何去之?」追者曰:「此有節行之
人,不可殺也。解圍而去之,使被衣不暇帶,冠不及正,
蒲伏而走,上車而馳,必不能自免于千步之中矣。今
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徐行而出門,上車而步馬,顏色
不變,此眾人所以為死也,而乃反以得活,此所謂徐
而馳,遲於步也。夫走者,人之」所以為疾也;步者,人之
所以為遲也。今反乃以人之所為遲者反為疾,明於
分也。有知徐之為疾,遲之為速者,則幾於道矣。故黃
帝亡其元珠,使離朱捷剟索之,而弗能得之也,於是
使忽怳而後能得之。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百射》
重戒,禍乃不滋,計福勿及,慮禍過之,同日被霜,蔽者
不傷,愚者有「備,與知者同功。夫爝火在縹煙之中也,
一指之所能息也;塘漏若鼷穴,一墣之所能塞也。及
至火之燔孟諸而炎雲臺,水決九江而漸荊州,雖起
三軍之眾,弗能救也。夫積愛成福,積怨成禍,若癰疽
之必潰也,所浼者多矣。」諸御鞅復于簡公曰:「陳成常、
宰予二子者,甚相憎也,臣恐其搆難而危國也,君不
如去一人。」簡公不聽。居無幾何,陳成常果攻宰予於
庭中,而弒簡公於朝。此不知敬小之所生也。魯季氏
與郈氏鬥雞,郈氏介其雞而季氏為之金距。季氏之
雞不勝,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宮而築之。郈昭伯怒,
譖之。魯昭公曰:「禱於襄公之廟,舞者二人而已,其餘
盡舞于季氏。季氏之無道無上久矣,弗誅必危社稷。」
公以告子家駒。子家駒曰:「季氏之得眾,三家為一。其
德厚,其威強,君胡得之?」昭公弗聽,使郈昭伯將卒以
攻之。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無季氏,死亡無日矣!」
遂興兵以救之。郈昭伯不勝而死。魯昭公出奔齊。故
禍之所從生者,始於雞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故
蔡女蕩舟,齊師大侵楚,兩人搆怨,廷殺宰予。簡公遇
殺,身死無後,陳氏代之,齊乃無呂,兩家鬥雞,季氏金
距,郈公作難,魯昭公出走。故師之所處,生以棘楚。禍
生而不蚤滅,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濕,浸而益大,癰疽
發於指,其痛遍于體。故蠹啄剖梁柱,蚊䖟走牛羊,此
之謂也。人皆務於救患之備,而莫能知使患無生。夫
使患無生,易於救患,而莫能知務焉,則未可與言術也。晉公子重耳過曹,曹君欲見其骿脅,使之袒而捕
魚。釐負羈止之曰:「公子非常也,從者三人,皆霸王之
佐也,遇之無禮,必為國憂。」君弗聽,重耳反國,起師而
伐曹,遂滅之。身死人手,社稷為墟。禍生於袒而捕魚。
齊、楚欲救曹,不能存也。聽釐負羈之言,則無亡患矣。
今不務使患無生,患生而救之,雖有聖智,弗能為謀。
且患禍之所由來者,萬端無方,是故聖人深居以避
辱,靜安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戶,妄動而絓羅
網,雖曲為之備,何足以全其身?譬猶失火而鑿池,被
裘而用箑也。且塘有萬穴,塞其一魚,遽無由出;室有
百戶,閉其一盜,遽無從入。夫牆之壞也於隙,劍之折
必有齧,聖人見之蚤,故萬物莫能傷也。太宰子朱侍
飯於令尹子國,令尹子國啜羹而熱,投卮漿而沃之。
明日,太宰子朱辭官而歸。其僕曰:「楚太宰未易得也,
辭官去之,何也?」子朱曰:「令尹輕行而簡禮,其辱人不
難。」明年,伏郎尹而笞之三百。夫仕者先避之,見終始,
微矣。夫鴻鵠之未孚于卵也,一指篾之,則靡而無形
矣。及至其筋骨之已就,而羽翮之既成也,則奮翼揮
凌乎浮雲,背負青天,膺摩赤霄,翱翔乎忽荒之上,
徜徉乎虹霓之間。雖有勁弩利矰微繳,蒲且子之巧,
亦弗能加也。江水之始出於岷山也,可攓裳而越也;
及至乎下洞庭,騖石城,經丹徒,起波濤舟航一日不
能濟也。是故聖人者,常從事於無形之外,而不留思
盡慮於成事之內,是故患禍弗能傷也。人或問孔子
曰:「顏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貢何如人
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
弗如也。」賓曰:「三人皆賢夫子,而為夫子役,何也?」孔子
曰:「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
道,丘弗為也。」孔子知所施之也。秦牛缺徑於山中而
遇盜,奪之車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盜還,反顧之,無
懼色憂,志驩然有以自得也。盜遂問之曰:「吾奪子財
貨,劫子以刀,而志不動,何也?」秦牛缺曰:「車馬所以載
身也,衣被所以揜形也,聖人不以所養害其養。」盜相
視而笑曰:「夫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聖人
也。」以此而見王者,必且以我為事也。還反殺之。此能
以知知矣,而未能以知不知也;能勇於敢,而未能勇
于不敢也。凡有道者,應卒而不乏,遭難而能免,故天
下貴之。今知所以自行也,而未知所以為人行也,其
所論未之究者也。人能由昭昭于冥冥,則幾于道矣。
《詩》曰:「人亦有言,無哲不愚。」此之謂也。事或為之,適足
以敗之;或僃之,適足以致之。何以知其然也?秦皇《挾
錄圖》,見其傳曰:「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
楊翁子將築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中
國內郡輓車而餉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
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
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
界,一軍結餘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
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
《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
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
尸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當此之時,男子不
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羸弱服格於道,大夫
箕會於衢,病者不得養,死者不得葬。」於是陳勝起於
大澤,奮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於戲!劉項興義,兵隨
而定,若折槁振落,遂失天下,禍在備胡而利越也。欲
知築修城以備亡,不知築修城之所以亡也;發適戍
以備越,而不知難之從中發也。夫鵲先識歲之多風
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人過之則探𪃟,嬰兒過之則
挑其卵,知備遠難而忘近患。故秦之設備也,鳥鵲之
智也,或爭利而反強之,或聽從而反止之。何以知其
然也?魯哀公欲西益宅,史爭之,以為西益宅不祥。哀
公作色而怒,左右數諫不聽,乃以問其傅宰折雎曰:
「吾欲益宅,而史以為不祥,子以為何如?」宰折雎曰:「天
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與焉。」哀公大喜而悅,頃復問
曰:「何謂三不祥?」對曰:「不行禮義,一不祥也;嗜慾無止,
二不祥也。不聽強諫,三不祥也。」哀公默然深念,憤然
自反,遂不西益宅。夫史以爭為可以止之,而不知不
爭而反取之也。智者離路而得道,愚者守道而失路。
夫兒說之巧,於閉結無不解,非能閉結而盡解之也,
不解不可解也。至乎以弗解解之者,可與及言論矣。
或明禮義,推道理而不行,或解搆妄言而反當。何以
明之?孔子行遊,馬失食農夫之稼,野人怒,取馬而繫
之。子貢往說之,卑辭而不能得也。孔子曰:「夫以人之
所不能聽說人,譬以大牢享野獸,以《九韶》樂飛鳥也,
予之罪也,非彼人之過也。」乃使馬圉往說之。至見野
人曰:「子耕於東海,至於西海,吾馬之失,安得不食子
之苗?」野人大喜,解馬而與之說,若此其無方也,而反
行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故聖人量鑿而正。枘夫歌
《采菱》,發《陽阿》,鄙人聽之,不若此延路陽局。非歌者拙
也,聽者異也,故交畫不暢,連環不解。物之不通者,聖
人不爭也。仁者,百姓之所慕也;義者,眾庶之所高也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嚴父之所以教子,而忠
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國亡者,不同
於時也。昔徐偃王好行仁義,陸地之朝者三十二國。
王孫厲謂楚莊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
有道之君也,好行仁義,不可伐。」王孫厲曰:「臣聞之,大
之與小,強之與弱也,猶石之投卵,虎之啗豚,又何疑
焉?且夫為文而不能達其德,為武而不能任其力,亂
莫大焉。」楚王曰:「善。」乃舉兵伐徐,遂滅之。此知仁義而
不知世變者也。申菽杜茝,美人之所懷服也,及漸之
於滫,則不能保其芳矣。古者五帝貴德,三王用義,五
霸任力。今取帝王之道而施之五霸之世,是猶乘驥
逐人於榛薄,而蓑笠盤旋也。今霜降而樹穀,冰泮而
求穫,欲其食則難矣。故《易》曰:「潛龍勿用」者,言時之不
可以行也。「故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終日乾
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厲」,以陰息也。因日以動,因夜以
息,唯有道者能行之。夫徐偃王為仁義而滅,燕子噲
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為墨而殘滅亡、削、殘,
暴亂之所致也,而四君獨以仁、義、儒、墨而亡者,遭時
之務異也。非仁義、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則為之
擒矣。夫戟者所以攻城也;鏡者所以照形也。宮人得
戟,則以刈葵;盲者得鏡則以蓋卮,不知所施之也。故
善鄙不同,誹譽在俗;趨舍不同,逆順在君。狂譎不受
祿而誅,段干木辭相而顯,所行同也,而利害異者,時
使然也。故聖人雖有其志,不遇其世,僅足以容身,何
功名之可致也?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則有以任
於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則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
天,則無以與道遊。單豹倍世離俗,巖居谷飲,不衣絲
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卒而遇饑
虎,殺而食之。張毅好恭,過宮「室廊廟必趨,見門閭聚
眾必下,廝徒馬圉,皆與伉禮,然不終其壽,內熱而死。
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修其外而疾攻其內。故直
意適情則堅強賊之,以身役物則陰陽食之,此皆載
務而戲乎其調者也。」得道之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
所以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
而外能屈伸贏縮卷舒,與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所
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今捲捲然守一節,推一
行,雖以毀碎滅沉,猶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於
大道也。趙宣孟活饑人於委桑之下,而天下稱仁焉;
荊佽非犯河中之難,不失其守,而天下稱勇焉。是故
見小行則可以論大體矣。田子方見老馬於道,喟然
有志焉。以問其御,曰:「此何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
也。老罷而不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貪其力,
老而棄其身,仁者弗為也。」束帛以贖之。罷武聞之,知
所歸心矣。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
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蜋者也。其為蟲也,知
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
天下勇武矣。」迴車而避之。勇武聞之,知所盡死矣。故
田子方隱一老馬,而魏國載之。齊莊公避一螳螂,而
勇武歸之。湯教祝網者,而四十國朝文王,葬死人之
骸,而九夷歸之。武王蔭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
而天下懷其德。越王句踐,一決獄不辜,援龍淵而切
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罰也,而戰武士必其死。故聖人
行之於小,則可以覆大矣;審之於近,則可以懷遠矣。
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以
為令尹也;子發辨擊劇而勞佚齊楚國,知其可以為
兵主也。此皆形於小微而通於大理者也。聖人之舉
事,不加憂焉,察其所以而已矣。今萬人調鐘,不能比
之律,誠得知者一人而足矣。說者之論亦猶此也。誠
得其數,則無所用多矣。夫車之所以能轉千里者,以
其要在三寸之轄。夫勸人而弗能使也,禁人而弗能
止也,其所由者非理也。昔者衛君朝於吳,吳王囚之,
欲流之于海。說者冠蓋相望而弗能止。魯君聞之,撤
鐘鼓之縣,縞素而朝。仲尼入見曰:「君胡為有憂色?」魯
君曰:「諸侯無親,以諸侯為親;大夫無黨,以大夫為黨。
今衛君朝于吳王,吳王囚之,而欲流之於海,孰衛君
之仁義而遭此難也?吾欲免之而不能為,奈何?」仲尼
曰:「若欲免之,則請子貢行。」魯君召子貢,授之將軍之
印。子貢辭曰:「貴無益於解患,在所由之道。」斂躬而行,
至於吳,見太宰嚭。太宰嚭甚悅之,欲薦之於王。子貢
曰:「子不能行說於王,奈何?吾因子也。」太宰嚭曰:「子焉
知嚭之不能也?」子貢曰:「衛君之來也,衛國之半曰不
若朝於晉;其半曰不若朝於吳。然衛君以為吳可以
歸骸骨也,故束身以受命。今子受衛君而囚之,又欲
流之於海,是賞言朝于晉者,而罰言朝于吳也。且衛
君之來也,諸侯皆以為蓍龜兆,今朝于吳而不利,則
皆移心于晉矣。子欲成霸王之業,不亦難乎?」太宰嚭
入復于王,王報出,令於百官曰:「比十日而衛君之禮
不具者死。」子貢可謂知所以說矣。魯哀公為室而大,
公宣子諫曰:「室大,眾與人處則譁,少與人處則悲,願
公之適。」公曰:「寡人聞命矣。」築室不輟。公宣子復見曰:
「國小而室大,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魯君曰:「聞命矣。」築室不輟。公宣子復見曰:「左昭而
右穆,為大室以臨二先君之廟,得無害於子乎?」公乃
令罷役,除版而去之。魯君之欲為室誠矣,公宣子之
止必矣。然三說而一聽者,其二者非其道也。夫臨河
而釣,日入而不能得一鯈魚者,非江河魚不食也。所
以餌之者,非其欲也。及至良工執竿投而擐脣吻者,
能以其所欲而釣者也。夫物無不可奈何,有人無奈
何。鉛之與丹,異類殊色,而可以為丹者,得其數也。故
繁稱文辭,無益于說,審其所由而已矣。物類之相摩,
近而異門戶者眾而難識也。故或類之而非,或不類
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諺曰:「鳶
墮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謂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
家充盈殷富,金錢無量,財貨無貲,升高樓,臨大路,設
樂陳酒,積博其上,游俠相隨而行。樓下搏上者,射朋
張中,反兩而笑。飛鳶適墮其腐鼠而中游俠,游俠相
與言曰:『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志,吾
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報,無以立務於
天下。請與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屬而必以滅其家,此
所謂類之而非者也。何謂非類而是』?」屈建告石乞曰:
「白公勝將為亂。」石乞曰:「不然。白公勝卑身下士,不敢
驕賢,其家無筦籥之信,關楗之固,大斗斛以出,輕觔
兩以內,而乃論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
居三年,白公勝果為亂,殺令尹子椒、司馬子期。此所
謂弗類而是者也。何謂若然而不然?子發為上蔡令,
民有罪當刑獄,斷論定,決於令尹前,子發喟然有悽
愴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後子發盤罪威
王而出奔,刑者遂襲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廬,追
者至,踹足而怒曰:「子發視決吾罪,而被吾刑,怨之憯
于骨髓,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厭乎?」追者以為然
而不索其內,果活子發。此所謂若然而不若然者也。
何謂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句踐卑下吳王夫差,請
身為臣,妻為妾,奉四時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貢職,委
社稷,效民力,隱居為蔽而戰為鋒,行禮甚卑,辭甚服,
其離叛之心遠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擒夫差於姑
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審也。夫事之所以難知者,以其
竄端匿跡,立私於公,倚邪於正,而以勝惑人之心者
也。若使人之所懷於內者,與所見於外者,若合符節,
則天下無亡國破家矣。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體彌
耳,以待其來也,雉見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使狐瞋
目植睹見必殺之勢,雉亦知驚憚遠飛,以避其怒矣。
夫人偽之相欺也,非直禽獸之詐計也。物類相似,若
然而不可從外論者眾而難識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